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的科学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当前时代的大背景下,科技日新月异和信息秒速性的传播,学生对于科技媒体的掌握程度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科技媒介为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服务,可以将传统美术教育理念和国际最新美术思想结合。科技媒体的出现在观念与方法上直接影响着各类美术教育课堂中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上课手法、实践环节的感受和体验。有一些研究科技媒介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实践能力等,同时培养了学生新的技术力量和艺术修养。现代科技媒介在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本文选择科技媒介对现代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影响作为论述对象。首先,我国高校美术教师是对科学技术和前卫信息最为敏感者,将历史给予的这些机遇敏捷地抓住并很好利用,使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潮流并趋前进,为中国当代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毋庸置疑科技媒介是把双刃剑,信息科技的发达给美术教育和绘画艺术提供了便利,艺术家可以借助各种高科技媒介和多种科学手段进行艺术交流和创作,当然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弊端。本文尝试从各种新媒介及互联网信息全球化、网络教育的角度去剖析科技媒介文化对现代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这对于现代教学观念的改变和以现代技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最后,当今社会是一个图像信息化、互联网信息地球村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各科和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冲击碰撞极大。艺术家们眼界大为开阔,因为交通、网络和科技给现代的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参观原作、书籍和绘画信息的便利条件。
教学上变化,科技媒介里互联网的普及化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美术教学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媒介,将新媒介和传统教学结合,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和互联网及多种科技新媒介资源的特色整合开展教学,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课程的趣味性。第一,美术欣赏:美术学课程教材中有比较多的欣赏,教师以示范和观赏绘画作品为主,现在我们高校教室里都安装科技新媒介触摸式显示屏,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和精彩。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互联网这个大的工具搜索查询学习,学生们就可以按自己思路进行查阅资料和收集信息。第二,创设情景:任何学科包括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创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时代信息大潮流中创作出,把每件美术作品上的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和特征,还有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修养,艺术家创作使用的美术技法语言等,这些情况在教学中利用新媒介创设情景,更有效地展示在学生眼前,把美术作品放在直观的环境中去学习。这种直观演示法,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勤奋学习和热爱本民族文化,融合和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第三,电脑绘画:美术教材中60%的内容需要绘画作业,绘画实践和科技媒介结合把电脑绘画内容融合到教学中,用电脑绘画结合原有传统的绘画作业,形成学生开放式思维的绘画作业。第四,终身学习方面,人们的学习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个时代人类可谓是进入了名副其实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任何信息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活动。所以现代科技媒介的出现促进终身学习。现代科技媒介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范式的转变――“工厂模式”向信息时代新教育范式的转变。如网易视频公开美术课频道搭建起强有力的网络视频国内外教学平台,还有中国大学MOOC平台,这种高科技媒介使每位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成为了可能。第五,教师,现代科技媒介的普及,使得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类网络公开课、开放教学资源、教育APP等新媒体或直接通过网络搜索来获取信息和知识。科技新媒介应用教学和学习模式的转变,对教师地位、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在教学资源中,帮学生甄别、挑选和引导他们如何去学习吸收消化;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科技新媒介应用能力,最重要的是综合整合能力,使学生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好地整合到这个学习环境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学科教育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仅作为一种形式,或是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内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等许多方面发生新的变革,进而为提高教育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科教学过程的进一步优化,发挥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数字化的课程内容和资源放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运行,进行课程学习。在实施整合过程中,由于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表1所示的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一些学习方式(见图1)。
1.L-about IT方式
L-about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目前学校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信息检索,把检索其他学科课程相关的资料作为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练习内容。
2.L-from IT方式
L-from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工具。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其中比较常用的模式是“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L-from IT方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如表2所示。
3.L-with IT方式
L-with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工具,作为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信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的实践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的反馈工具。根据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调”模式和“专题探究——网站开发”模式。
图2 “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1)“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社会调查、确定主题、分组合作、收集资料、完成作品、评价作品、意义建构等环节完成课程学习。这种模式比较适用的环境是校园网络(或与外部因特网相连),其教学过程可用图2表示。
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可用表3描述。
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可用表4描述。
(2)“专题探究-网站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是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探究学习,并要求学生构建“专题学习网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网站结构如图4所示。
图3 “小组合作-远程协调”模式
(注:地区成员的活动:围绕主题,收集资源,制作网页,相互观看,发表意见,总结体会)
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可用表5描述。
图4 “专题探究-网站开发”模式
这类整合模式主要适用于在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探究学习,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以上陈述的教学模式,能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基本的模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将会更多地涌现出来,就各种学科教学模式本身来说,并无绝对的好坏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整合模式,合理地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及时地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陈勇.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
[2]朱永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时空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8,3.
[3]何克航.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应用
前言
基于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越加广泛,教育事业发展的与时俱进,在教育领域中逐渐融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多样化、个性化,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在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时,也为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在快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机操作技能,所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收获良好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一)对教育时间的依赖程度得以降低
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以其强大的互联性,通过联网收集到各类教学信息,以强大的储存功能,加以对类型多样的信息进行整理,不受时间的限制,无论是在课堂时间,还是课余时间,只要是有计算机在任何时刻实现快速获取知识内容。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将名家字画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当中,师生可以借助对字画的欣赏,加之配以文字说明,得到更加鲜明的点评。同时计算机作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系统,摆脱了对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受到计算机系统的吸引,通过受到直接影响与直接利用其技术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了学习过程中的动手实践能力,体现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1]。
(二)不受制于教育空间的影响
传统教育教学的开展只是限制于教室内的教学活动,即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当堂传授,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欲寻求教师的帮助,受到空间的限制,只能无奈等到下次课上询问教师。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不再受制于空间的影响,通过社交网络将师生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即可通过社交网络在任何地方联系到教师,寻求教师以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此外还可以不受空间的影响,实现对教学研究成果的共享,在任何地方通过登录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下载教育信息资料,实现在线交流,通过远程教育实现对课堂内容的深化,以获取有效的教学资源[2]。
(三)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得以真实体现
计算机科学技术以人机界面的形式,实现了人机对话,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话实现师生灵活性的合作。教学内容在计算机系统中呈现出丰富性的特点,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其能够配合教师具体教学活动的的实施。
(四)更加体现了自由性
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师生之间无时无刻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实现教材内容的共享,实现在线交流,这其实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自由性的体现。学生可以通过其技术的使用结合知识点与自身学习实际情况,对学习时间自由选择,教师也可自由教学方法,更好地借助计算机技术为现代教育服务[3]。
二、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一)在学生独立自主的自学阶段的应用
教材是学生促进学习一种无声的、物质化的良师益友,教辅材料扮演着辅助者的角色,对于知识的理解一方面是来源于自身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一方面是来源于教材教辅材料对知识点的阐述,而教材与教辅材料由于篇幅有限,对知识点的阐述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是传统教育背景下存在的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的弊端,限制于较少的专业辅导的影响,对于学习活动缺乏目标方向性,学生很难在自学活动中约束自己,达不到理想的自学效果。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系统平台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更加深度地理解知识点,还能扩充知识储备量,有针对性地查找想要了解的知识内容;教师提前设计好课件,在展示课件的内容过程中,提出在自学中学生需要注意的重点、难点,结合课件展示的内容,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当中的应用实现了静态化的教学知识点与动态化的计算机呈现方式的有机结合。以计算机作为教学设计、展示的载体,将教材上的知识要点融合于计算机当中,呈现在信息系统当中,而且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方法,为学生对于应用计算机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多重选择,把更多的目光关注于课件上,以丰富生动的教学呈现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教师减轻了授课压力,有更多的时间通过计算机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了解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哪些意见与建议,便于个性化、有针对性信息化的教学活动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两个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展开了论述。第一部分中主要从四点论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正是基于这些优势使得其科学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第二部分是对其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体现,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体现,随着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对现代教育中注入生机勃勃的活力,为教育事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卢唯威.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
[2]沈长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23:309-310.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显著的优势成为学校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声、光、形、色的传递,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生动、直观地描绘出教师难以言传的意境,为传统、单调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大胆实践,相互合作,努力创新,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本课题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领域,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超。
1、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载体。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辅助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新课程实践中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研究内容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基本要求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个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过程。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低耗、高效、优质”的优势,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浅谈如下:
2.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一门课,就必须让他喜爱这门课,而数学学科的抽象枯燥,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现代教育技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学软件可以做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选择,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
例如:在讲解《正弦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这节课时,内容枯燥,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数学基础较差,对理解图像的成因和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比较困难。“为什么图像是波浪形的,而且不段重复出现?”学生们往往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他们往往理解困难,导致学生失去信心,打击学习积极性。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把图像的生成过程播放出来演示给学生,这样图形生动形象,一目了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理解、掌握。
2.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
例如:在学习《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和图像》一课时,要观察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并总结其性质。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画大量的图来让学生观察,同时还要做一定的解释,这样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一定理想。而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后,学生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自由的选择关于A, ω,Φ的几组数据,通过课件中的软件生成相应的图形,从中发现一些有关的信息,总结出当A, ω,Φ中三个值发生变化时,正弦型函数图像变化的规律,从而得到幅值A、圆频率ω初相位中三个值对该函数图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可请求别人帮助,也可请教师解决。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个体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在前人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比如,在学习《正弦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一课时,要求学生掌握y=sinx的图像成周期性变化,其最小正周期为这一规律。这个结论的由来往往不容易理解,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肯定不好。而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演示出正弦函数y=sinx图像的生成过程,把文字、图形、动画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加深对这一性质的理解与记忆。
2.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教学中必须改变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以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来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忽视使学生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知识结构的现状。在教学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用来展示知识脉络,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运用于数学教学时,可以通过计算机建立形象的知识网络图,教师在教学时利用语言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规律表达出来,并且注意调节、完善学生的思维,从而展现教材中知识结构的转移,即实现了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和重组。
2.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1.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将有时用语言难以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实验过程等通过多媒体进行呈现,创设出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直观。例如:在《神奇的能量》一章中,由于能量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能量的存在和转换。
2.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策划每一节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在《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的作用。我通过收集当地特有的树化石给学生进行实物展示,让学生亲眼看、亲手摸,同时播放化石形成的视频。让学生亲身的感受化石的真实形态并观看了化石形成所经历的漫长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讲一些抽象或者不好讲的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表现出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如:在《探索宇宙》这一单元,关于宇宙、星座和银河等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也很难找到相关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动画视频给学生播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4.充分利用展示台,为教学活动提供便利。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展台来展示学生作业、图表、考试卷、一些比较微小不易观察的物品或标本等,以便于学生观察。例如:在《馒头发霉了》一课中,课本中用图片出示了霉菌的三种形态:绒毛状、蛛网状和絮状。由于霉菌分布的不规则,通过显微镜,很难观察到三种形态的典型样本。这时通过大屏幕出示图片,可以给学生一个非常形象的比较,加深记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实验教学同样起着很重要的辅助作用。由于目前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教学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把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和经验发挥巨大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自我检测
关键词:多媒体;化学教育;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14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中,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这使学校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带来了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也使学习过程呈现社会化、主体化和多样化趋势。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化学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1.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基础。
2. 多媒体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模拟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和现象,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从而对化学变化的本质一目了然。
3. 多媒体的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作用于学习者,可以同时调动视、听、说等多种感官,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体系,使学习者在最佳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多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
二、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巧妙应用
1.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直观、生动、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转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在化学教学中,主要从化学家的贡献、科学史实、小故事、图片以及动画等方面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丰富了表达方式。同时,让教师从大量的重复劳动或危险操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避免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倾向,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化学研究的微观世界里,许多中学生无法想象出微观运动的现象和变化规律。我们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强大功能,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宏观世界的形式,把微观粒子的运动现象和变化直观地显示出来。
2. 计算机可以模拟原子、原子团、分子等的结构和变化机理,使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化学键(离子键、金属键)、等,是初学化学的学生最难以接受的知识点,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叙述,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如学习“离子键”时,可通过动画处理:画面上先有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模型,随后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钠原子最外层电子转移到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融入并绕氯原子核运转,同时显示出负电性,此时,钠原子最外电子层消失,使次外层变成了最外层,同时显示出正电性,在静电作用下,两离子相互作用形成NaCl。学生看见了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可以较好地理解离子键的概念、形成过程、形成条件,使教学难点顺利的得到解决。
化学反应也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有些反应原理十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效果也不理想。若用计算机来模拟反应过程,就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避免误入歧途。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的特征,宏观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重新组合的结果,是旧键破裂与新键形成的结果。计算机模拟使反应过程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产生了如同看到了这一反应过程的感觉。学生通过观察旧键断裂、新键形成及生成物氧原子的颜色,很容易掌握酯化反应的过程,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微观世界宏观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网络化。元素化合物知识规律性不强,显得纷乱、繁杂而难以记忆,需要用列表对比、绘关系图、联想等多种方法才能构建知识的网络化、结构化,这些方法往往也是静态的,不够明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动态方式、超链接方式及其他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揭示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方便学生加强联想和意义识记,提高学习效率。
4. 计算机可以对有毒害物质出现的实验或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进行模拟,避免毒害物质对师生身体的损害,减少实验消耗。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实验有毒,或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传统的教学中,对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口述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如果用实验证明,则会造成危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
5.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对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方式、过程、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予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急剧膨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比例已越来越小。因此,我们的化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化学教科书中的有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网络学习更多更新的化学知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教学模式应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强大功能,结合化学实验,多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化学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转变,使学生在化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由“学会”化学知识到“会学”化学知识,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获取知识和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
全球信息数字化、学习网络化的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发展网络教学势在必行。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化学科学、化学教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化学教育插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这两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翅膀,翱翔在信息教育时代的领空,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性人才。
三、多媒体在教学中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学理论,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中,可以使学生灵活地学习,达到师生互动。能够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当今课程改革的要求。然而,许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多媒体教学”只为公开课教学服务。目前,许多学校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多媒体教学仅仅用于上公开课,而平时的教学中却敬而远之。多媒体教学成了表演,老师和学生成了演员。影响多媒体教学普及的原因除了硬件设施不足以外,最主要的是相关课件的缺乏。教师很难成为专业的课件制作人员,而专业的课件制作人员又很难达到教师的要求。
2. 误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课件教学。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大多数教师还只是停留在做些课件,能快捷的取代黑板,提高教学效率,增加一些趣味。有些教师利用课件上课,有时一节课从头到尾,一个字也不用板书。有的教师想用多媒体,又怕操作失误,因此干脆把课件做成一键播放到底的,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课件的流程上来,忽视了师生的互动。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学生需要活动,有时教师也需要精辟的讲解配合有条理的板书,上课的时候思路不能跟着课件走,眼睛不能跟着课件转。
3. 用多媒体模拟的实验代替演示实验。多媒体可以生动的模拟和演示一些实验。但我们不能曲解它的目的和意义,多媒体演示实验主要应用于那些有毒有害物质参与的反应,那些难于观察实验本质的过程,起到化解难点的作用,而不能以点盖面,所有的实验都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把做实验变成了看实验。有些实验现象是多媒体技术不能体现的,如浓硫酸稀释时放热,这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有些物质的气味,如氨、苯酚等需要学生亲自闻一闻,还有些实验如过滤操作需要学生亲自作一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需要接触实物才能增强感性认识。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1.1操作不熟练。虽然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不断增加,但软件被开发之后需要各领域操作人员进行学习之后再操作。这样一来,一些本身在计算机技术处理方面能力较为薄弱的人员在操作上遇到的问题会增多,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现如今,许多领域在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时候,仍旧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层次的展开运用。这种操作上的不熟练很大程度的阻碍了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在情况严重时,由于操作失误或是掌握不佳导致计算机内部程序遭到破坏或是设备控制出现漏洞的情况一旦出现,会影响到运用对象的正常运行。
1.2信息安全状况堪忧。计算机技术只有结合网络技术,才能够保障在各领域中的有效应用。但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大环境,在这样环境中,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被黑客或是病毒破坏,造成信息的损毁或是流失。在监管方面,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建立力度以及处罚力度并不强,致使一些初级黑客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在网络中对信息进行拦截并破坏,达到练习的目的。虽然这种行为并不是以恶意破坏为基础的,但对传输中信息进行拦截会对网络安全造成一定影响,让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产生畏惧感。
1.3不法分子的利用。除了黑客攻击之外,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法分子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展开行骗,让人们造成财产上的损失。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上网习惯,创建一些钓鱼网站,一旦用户在该网站上输入个人信息或是银行账号,卡内的资金极容易被转出,造成资金流失。目前,这种在网络上受骗的案例不计其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对抗这类手段上成效不大。
1.4体系发展不健全。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运用中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体系,仍旧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由于开发出的种类比较多,在发展上形成了独立并竞争的局面。加上受到利益的影响,这类竞争已经开始向恶性竞争转化,是不利于计算机技术长远发展的。因此技术开发人员应该统一发展方向,结合各部分尖端人才,让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应用于现代化运用中。
2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化运用中的优化策略
2.1加强操作水平。各部门人员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应主动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阶段性的展开操作能力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方面,操作人员应该根据自身操作内容以及难易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计算机能力培养,保障自身能力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在操作领域的发展进程。另外,一些涉及到重要环节的操作一定要加强研究,并且由专人进行指导,以此来减少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程序损坏或是系统崩溃现象,保障计算机技术更有效的应用于现代化建设中。
2.2加强管理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监控力度,避免一些怀有不良意图的不法分子企图利用算机技术进行违法操作,对特定领域造成危害。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对情节较轻者进行思想教育并保障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对于非法操作人员展开强制性管理,并运用法律来进行约束。
2.3完善安全意识培养。计算机技术在运用中的不合理之处应该及时修正,保障技术在各领域的有效运用。这样一来,需要社会大众及各领域工作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另外,安全问题也是需要加强研究的方向,网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匿名举报的方式让用户将自己发现的危险网站或是欺骗技术向社会公布,并给予一定奖励。这样一来,人们对欺诈行为能够有效提高警惕,加强自身安全意识的培养,让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被及时发现。
2.4建立健全运用体系。要想让计算机技术合理发展并且充分应用于现代化各领域中,必须在研究上设定一个健全的体系,保障此方面的人才共同为了统一方向而努力。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传统发展中存在的恶性竞争现象,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相应软件,保障软件的“质”而不是“量”。在现代化运用中,对技术的探究过程应该从全局考虑,在市场中形成良性竞争的状况,利用技术以及创新来博得消费者亲睐,而不是之前通过价格等方面打垮对手。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应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深入了解现代化各领域的具体需求,通过个性化技术的开发达到应用的针对性。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体系在计算机技术的进程中尤为重要。
3结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创设情境
科学教学注重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自主探究自行获取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小学生年龄小,要使他们认识周围的自然现象,应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如果向学生提供实物教材,再适时辅以多媒体手段,就可以为学生自行探求科学知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为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搭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更快进入探究的环节。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时,可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冬天脱帽、科技馆里的静电球、雷电等视频。然后问: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引出教学内容。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呈现科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很多自然现象或过程是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的,这些难点如何突破,多媒体的运用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比如《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口腔里的变化》、《食物链和食物网》等这一类课型,以及星球运动、自然现象的形成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对这些内容进行模拟。而多媒体的运用能再现、分解、组合、以及大小、远近的调整,它能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官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从而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达到突破难点的功效。
就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例,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并认识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人体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是肉眼无法看清的,若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那么本课的难点就无法解决,我是这样设计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食物在体内的消化的动画视频,通过点击人体消化系统各部分的作用利用视频的讲解,让其各部分从中分离出来,让学生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有了大致的了解,课件的图文、声像并茂能使学生清楚知道人体是如何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掌握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如大到宏观世界的自然规侓,小到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等,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学得朦胧迷茫。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
比如说《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这一课,学生能够单独知道每一种运动方式,但比较这三种运动方式的相同与不同就成了这节课的难点,所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同时出现三种运动方式,并标出中心点,看起来一目了然,难点也一下子就解决了。所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其真正的作用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科学课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一些最基本的动手实验操作技能,应该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掌握。这不仅是中小学教育内容衔接所必要,也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因此,不仅要敢于放手让学生面对大自然进行独立地探索,还要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必要的手段,去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实验器材、材料,学会使用的方法,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在这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配合实验,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利用其它感官辅助学习,这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对研究的问题理解得快,印象深刻。
如讲到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水加热,对于第一次接触酒精灯的学生来说它是陌生的,于是,我们拿来真的酒精灯让学生观察,教师通过实物给学生讲解它的构造,但为了加强同学的记忆,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做了一个教学课件:第一步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装配实验,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让学生认识酒精灯。讲到什么部位,就闪一下什么部位,刺激学生感官,帮助学生记忆。第二步,做一个点酒精灯过程的动画:先出示移去灯帽的过程,再出示怎么点火,最后出示灯芯被点燃,重要的地方,如点灯时手的位置等都能重复播放,并加文字注解,播放时教师讲再配合讲解。第三步,出示一个燃烧着的灯芯的特显,让学生观察比较火焰的三层颜色的区别:外层是淡黄色的,第二层是桔红色的,最里边一层是浅蓝色的。同时介绍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要用外焰加热。第四步,多媒体演示如何熄灭酒精灯,同时强调一定要用灯帽盖灭火焰,再播放一些违规操作所带来的后果,也是进一步提醒学生为什么要用灯帽盖灭火焰。演示完一遍之后,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思考、讨论,并且让各小组实际操作一遍。这样学生通过眼手并用增强了记忆效果,对于酒精灯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关键词:电教资源导入趣谈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仅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趣联想,积极探究,为高效课堂的成功奠定基石。
一、创设情境,激趣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激趣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二年级《整数除法》时,为了在课堂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激趣思维;同时分散教学难点,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悬念,激趣探究
数学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令人深思”。例如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三、设障立疑,激趣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5×5和4×6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学校操场的面积、一个城市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以旧导新,趣迁铺路
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老师提问: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五、激趣观察,构建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如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投影显示三角旗、三角板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三角板,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六、创设情境,激趣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两位同学在教室活动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相离”这几个概念的意义。理解其含义,促进了在学生解决应用题出现问题,对新知识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