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引言
Markowitz(1952)提出的均值-方差模型奠定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他首次将风险定义为期望收益率的波动率,从而将投资管理的视角从仅考虑收益率的一维空间拓展到了关注收益和风险均衡的二维空间。随后Markowitz(1959)认识到了在动态组合投资管理时由于面临流动性成本的潜在冲击而导致实际持有的组合与理论上的最优组合有一定偏差,但由于流动性比较难以刻画,他并没有深入分析流动性对组合优化的影响,而是认为“虽然证券并非具有完美的流动性,但流动性却是充分的,进行操作指令分析时不需要考虑”。而近年来诸多金融危机事件背后,流动性问题均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而由于流动性不足所带来的资产价格暴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成为投资者投资管理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因此,深入分析流动性的本质内涵,不仅有助于投资者在组合管理中认识和利用流动性,而且也有助于满足投资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需求。本文首先区分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的内涵,对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探讨,从理论上分析流动性水平和流动性风险对资产组合管理的作用。
二、 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内涵的认识
1. 流动性的内涵。在金融领域中,流动性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认识。宏观流动性一般指货币的供给;中观流动性主要指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微观流动性衡量的是金融资产在特定市场下与现金之间的相互转换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宏观流动性和中微观流动性之间是相互影响、传导和转化的。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新兴国家因宏观流动性管理不善而带来的中微观流动性短缺导致了金融资产价格的暴跌,而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则由于中微观的流动性不足而导致整个宏观流动性的失控。由此可见流动性在整个经济金融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对于投资者而言,虽然他们都关注市场或更高层面的流动性,但我们认为他们更应该关注不同金融资产个体的流动性差异,因为市场或更高层面的流动性不是单个投资者能够提供和影响的,但不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却可以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管理绩效。因此,对于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管理时往往会倾向于寻求组合的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之间的均衡目标,然而流动性不足却常常是三者均衡被打破的导火索,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流动性在整个投资管理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我们重点以股票为例阐述对流动性内涵的深层次理解。对于投资者而言,股票流动性的衡量标准主要在于当投资者在特定时间段内计划买入或卖出某只股票时,能否以期望的价格迅速完成交易。现金和股票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越强,交易成本越小,表明股票的流动性越好。实际上,流动性是与上市公司股票特征紧密相关的一种属性,不同股票的流动性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比如主板上市的公司股票流动性一般会优于在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股票。同时基于对流动性内涵的认识,可知股票的流动性不具有独立性,其依附于交易过程,表征的是投资者对股票及股票所代表的上市公司的契约权利价值的认识,满足的是投资者买卖股票的交易需求,因此股票没有流动性并不一定没有价值,但股票有流动性一定有价值。
根据经济学的供求均衡原理,当市场的均衡价格发生变化时,往往是由于商品的供求失衡。而股票价格的涨跌,往往是市场上信息的冲击而使得股票估值出现差异,从而导致交易需求的产生,并由此提供了流动性。结合流动性的内涵,流动性是一个时点概念,即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计算的个股流动性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若在没有新的系统性冲击的市场环境中,金融资产的交易需求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因此我们认为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相对比较稳定。基于此我们认为将流动性分解为流动性水平和流动性风险两个概念可能更利于认识流动性在组合投资中的作用,结合流动性水平作为证券自身的一种属性,可以用一段时期间股票流动性的平均值来表示,而流动性风险则是流动性变化的不确定性(姚亚伟,2009)。
2. 流动性风险的内涵。流动性风险是与流动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依据流动性风险的来源主要可分为外生流动性风险和内生流动性风险,外生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于外部信息冲击所带来的,属于系统性风险,投资者很难进行合理预期而进行控制;而内生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于交易过程中投资者的交易需求不能够得到有效满足而产生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交易策略的改变来进行管理,属于可控的风险。因此我们在利用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时,主要应基于内生流动性风险,即从交易过程来认识流动性风险的内涵。由于流动性依附于交易过程,流动性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可以用期间流动性的平均值来表示,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流动性相对于流动性水平的偏离程度,即流动性未来的波动相对流动性水平的波动率,这能够有效的衡量流动性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一般都是流动性水平的接受者,投资者的多样化交易需求为市场和证券提供了流动性。若没有外部信息冲击,投资者对证券估值分化不会存在较大差异,这样投资者对证券的交易需求仍然是处于多样化需求的状态,不会带来流动性的较大偏离;而若存在外部新的重大信息冲击,将可能导致投资者对信息的判断产生较大分歧,交易需求会出现明显的增加。比如,以股票市场为例,在股票开盘前15分钟,股票的成交量和价格波动相对于其他时间段明显较高,这实质上就是投资者基于非交易时间信息判断带来的估值差异而产生的交易需求的体现。若外部的信息冲击对投资者的估值影响产生的预期一致时,此时多样化的交易需求就被单一化的交易需求取代,证券的买方和卖方将出现极大不平衡,从而导致证券的流动性下降,此时投资者的交易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为完成交易投资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买价购入证券或以更低的卖价出售证券,由此带来价格波动的增加,流动性风险也随之急剧增加,流动性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水平在短时间内大幅下降直至为零。在股票市场上,典型的现象就是由于涨跌停板制度的限制,若个股涨停(跌停),此时对于股票的买方(卖方)而言,流动性为零,而对于股票的卖方(买方)流动性则无穷好,想卖(买)股票的投资者很容易实现交易需求,而想买(卖)股票的投资者交易需求基本上很难实现。由此可见,流动性风险的源头主要在于外部的信息冲击,这主要表现为相关政策、外部环境、事件等,而这些信息会给投资者带来证券估值的变化,特别是那些对流动性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的金融机构,当面对外部信息冲击,会促使投资者为满足组合整体的流动性需求而进行组合再平衡的管理,这将通过买入或卖出不同流动性的股票来实现。对于大规模资金的投资者,他们为进行流动性管理而进行的买卖行为可能会导致证券供求的严重失衡,股票价格很容易沿着一个方向趋势变化,这会进一步影响到投资者持有剩余股票的价值从而产生新的交易需求。在这一阶段,原本不相关的股票可能显示出高相关性和变化的协同性,从而带动市场价格全面下跌,为满足风险管理的需求,投资者不得不为满足风险约束条件而被动进行交易,从而引发新一轮的价格恐慌和流动性危机。在这种内生变化机制下,一方面进行股票的变现大大增加了执行成本,另一方面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将当前在其投资组合中其他股票存在的流动性压力扩散出去造成更大的流动性风险(Lowenstein,2001)。从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分析,表面上是由市场投资者的内在行为所引起的,但外部信息冲击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三、 流动性与组合投资管理已有研究评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流动性内涵、测度指标、风险补偿方面的研究已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对流动性水平和流动性风险内涵的区分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姚亚伟(2009)、杨朝军和王灵芝(2011)较早的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分析了流动性水平与流动性价值、流动性风险补偿之间的内在机理及并进行了实证研究。Lou和Sadka(2011)对股票的流动性水平和流动性风险在资产定价方面的重要性进行了区分,他们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流动性风险而不是流动性水平,可以解释在2008年~2009年间的金融危机中的股票截面收益。同时他们还证明了持有流动性资产在金融危机中所遭受的损失并不比非流动性资产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比非流动性资产的损失还要大。这与Nguyen和Puri(2009)的研究结论不太一致,Nguyen和Puri的研究表现,通过对Pastor和Stambaugh(2003)选取的市场流动性因子进行调整,传统的流动性水平仍然被定价,这与他们以前研究的市场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的结果一样,并没有发现股票特征或者Fama-French因子会对影响股票收益的流动性水平冲击产生决定作用,这意味着流动性水平比流动性风险在资产定价中的影响更大,然而由于他们所选取的样本区间是次贷危机刚刚爆发时的较短期间,这可能影响到他们研究结论的稳定性。
不同股票流动性水平的系统性差异和流动性风险的客观存在,表明在均值—方差模型中假定流动性充足的条件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组合投资管理中必须考虑流动性的影响。流动性对组合投资管理的影响主要通过三个阶段来作用,即在组合构建的个股选择、动态组合再平衡及组合业绩评估。在组合构建的个股选择阶段,由于不同股票的流动性水平存在系统性差异,组合流动性水平的高低就取决于组合中不同股票的权重及不同股票的流动性水平,这将直接影响到组合构建的成本;在动态组合再平衡阶段,由于投资者对新信息的判断或投资策略的变化需要对组合构成进行重新的调整,在这个调整过程个股流动性水平和流动性风险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成本,从而影响到组合的绩效;而组合的业绩评估能够对投资人的管理整体绩效进行测度,但事实上我们不能仅按照组合的期末净值来对基金的业绩进行直接评估,而是要在考虑流动性的基础上剔除变现成本后才算是归属于投资人的真实业绩。因此,流动性在整个组合管理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已有的将流动性引入到投资组合管理的文献,主要是侧重于理论分析,从资产定价的角度考虑流动性因素的影响。已有学者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引入流动性是否降低了投资管理的效率,这主要从期末财富效用的视角来进行研究,Tobin(1958)最早提出将流动性作为变现成本来考察对期末期望财富效用的影响,并据此进行最优化投资选择;姚亚伟等(2009)的研究则表明引入流动性并不一定降低期末财富效用。二是将流动性引入组合管理模型的方法,主要有Amihud和Mendelson(1986)、Jacoby(2003)等利用相对买卖价差比率作为流动性的度量指标,提出了流动性调整的CAPM模型;Lo et al.(2003)提出从流动性过滤、流动性约束和基于流动性的效用最大化三个角度探讨了引入流动性的组合选择模型;Gonzdlez和Rubio(2007)引用了Lo等(2003)的思想,实证分析了流动性约束下的均值-方差-流动性模型和目标效用函数最大化模型。针对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及对组合投资影响的研究,已有学者的研究观点主要从不同投资者之间对信息的认识偏差(如Barlevy & Veronesi,2003)、做市商不能满足较大流动性需求(如Morris & Shin,2002)、交易者之间合作停止并转为互相之间“掠夺易”而导致的市场流动性匮乏(Carlin et al.,2006)等角度展开分析。
四、 总结及建议
综上所述,流动性在组合构建前的个股选择、组合动态再平衡管理和组合绩效评估三个层面都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在区分流动性内涵的基础上,将流动性分解为流动性水平和流动性风险,并对两者在组合管理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在投资管理中进行流动性管理提供了思路。结合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在运用流动性进行投资组合管理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将证券投资的收益分解为系统性风险补偿收益和交易风险补偿收益。系统性风险补偿收益主要是基于在证券的非交易时间,由于外部信息冲击而对金融资产价格估值产生的瞬间冲击(一般可以用开盘价相对于前一日的收盘价变化来衡量),这类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投资者能够通过正常交易来影响,而且系统性风险补偿收益一般波动较大,投资者在对这种风险进行管理时,只能通过对冲系统性风险的方式(如利用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工具),而不可能通过积极的投资管理来进行消除。而交易风险补偿收益则是在交易时间内由投资者交易行为而形成的收益,这部分收益能够直接体现股票流动性的作用,在此阶段投资者可以根据不同证券的流动性水平、流动性风险,通过积极的投资管理来实现流动性—收益—风险三者的均衡。
2. 将流动性因素直接作为约束条件引入到均值-方差模型是在投资组合管理中运用流动性的简单有效方法。由于个股的流动性水平与公司属性相关,因此不同个股的流动性水平之间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如果以组合中不同个股的权重为权数,组合的流动性就可以表示为组合中不同个股流动性水平的加权平均和,可以反映组合整体满易需求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并没有考虑将流动性风险考虑到组合的投资管理过程中,原因主要在于:结合组合流动性的内涵,组合的流动性风险就可以表示为组合整体流动性变化的不确定性,由于组合中不同个股流动性变化的方向不确定,就类似于组合中不同个股价格变化的方向不确定。因此组合投资的过程不仅分散了组合收益波动风险,同时也分散了组合的流动性风险,这使得组合的流动性风险和收益波动风险因遵循相同的分散化原理而高度相关,因此仅引入收益波动风险即可较好表征组合的风险。在均值—方差模型中引入组合流动性水平约束,有利于在控制组合一定流动性水平下去进行风险—收益的均衡,这也与目前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对投资组合流动性要求相对比较高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种组合优化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Amihud, Y. and H. Mendelson, Asset Pric- ing and the Bid-Ask Spread,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6,(17):223-249.
2. Ana Gonzalez and Gonzalo Rubio, Portfolio Choice and the Effects of Liquidity,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del Pais Vasco,2007.
3. Barlevy G., Veronesi P. Rational Panics and Stock Market Crashes. Journal of Econ- omic Theory,2003,110(2):234-263.
4. Carlin B., Lobo M. Viswanathan S. Epi- sodic Liquidity Crisis: Cooperative and Predatory Trading. Journal of Finance,2006,62(5):2235-2274. 5. Lo, A.W., C. Petrov and M. Wierzbicki, It's 11 pm-Do You Know Where your Liquidity is? The Mean-Variance Frontier, Journal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 Quarterly,2003.
6. Lou,X.X. and R.Sadka, Liquidity Level or Liquidity Risk? Evidence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Financial Aanlyst Journal,2011,67(3):51- 62.
7. Lowenstein R. When genius failed-the rise and fall of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chapter,2001,(3):40-60.
8. 杨朝军,王灵芝.流动性水平、流动性风险对资产收益的影响——来自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系统管理学报,2011,(4):456-461.
9. 姚亚伟,杨朝军,黄峰.引入流动性一定降低期末财富效用吗?——基于理论视角的探讨.管理学报,2009(11):1522-15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103121)和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项目号:12ZS125)资助。
央行近期公布的《2013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中国经济成功“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保障。
流动性相当于企业的血液,血流不畅会导致休克,在这个意义上说,流动性风险是一种“断流症”。在表象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资金链紧张或者断裂,轻则不能满足资产增长或业务发展的资金需要,重则不能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资金链断裂只是流动性风险爆发后表现出的结果,流动性风险产生主要缘于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或者信用风险(指交易对手不能按期履约的风险)、市场风险(指未来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不利影响)等的转化或者诱发,因此是一种综合性的风险。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供给者,政府监管机构的政策对市场流动性影响很大,而且需要保持宏观政策的大体稳定,给市场一个稳定预期。比如发行的货币量对市场流动性就有直接影响,发行货币过少,将导致市场流动性紧张;反之则会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但出现如去年“钱荒”等极端情形时,也需要及时进行政策微调。
做好“三期”叠加阶段流动性风险的化解,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应有之义。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是中国经济在一段时期都需面对的“新常态”。这种“新常态”既表现为增速减缓,又表现在地方政府债务、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等“风险点”的高发易发。任何一个“风险点”应对不当,都会给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资产质量带来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因相互传染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以地方政府债务为例,随着未来两年高达4.2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务到期,有针对性地加强这部分债务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十分必要。因为这些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来自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借款,若是到期不能按时偿还,一方面影响政府信誉,同时还将给相关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带来巨大压力,加剧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在银行体系受到互联网金融冲击的背景下,这会产生双向挤压的效应。若形成不良资产,将会使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指标继续攀升。
国家审计署报告显示,2013年6月底至2014年3月底,审计的9个省本级为偿还到期债务而举借新债579.31亿元,但仍有8.21亿元逾期未还。这些“应还未还”的债务,目前对相关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负面影响尚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借新还旧”固然为缓解还债压力赢得了时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只是延后了部分风险爆发的时间点。按照银监会数据,2013年底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为1%。以此来推算,未来两年地方政府债务可能会出现至少420亿元的不良贷款。
财务公司是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诞生符合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长远利益。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流动性转换与创造的媒介,其经营管理的本质是保证企业集团的流动性合理。随着集团内部经济联系的逐步加深,财务公司维持合理流动性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如果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不合理,不仅会影响财务公司流动性供应方的信任,也会进一步地削弱财务公司以及企业集团的信用,制约集团健康发展。但是,我国的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完善。
关键词:
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
一、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概述
(一)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概述。
财务公司是为企业集团集中管理资金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基础,达到为企业集团提供金融服务的目的。财务公司流动性是指财务公司在一定时间内筹集到一定数额的资金或变现公司资产,以满足资金需求的能力。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持有的资产流动性差对外融资枯竭导致无法满足到期支付需求的可能性。
(二)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意义。
自财务公司成立,就以强化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目标。但当前很多财务公司业务多样化,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流动性风险水平升高,给财务公司及企业集团带来不利影响。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如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导致企业集团的信用风险升高,制约企业集团的发展。通过专业方法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于财务公司至关重要。所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意义重大。
二、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流动性风险管理滞后与被动。在管理流动性风险时,只注重最终的表现形式,而没有意识到流动性风险的源头。财务公司仅凭主观经验来判断流动性风险,没有通过客观的指标体系进行预测监控,导致事后控制居多。此外,集团公司及其成员公司在决策中较少考虑对流动性的不利影响,财务公司也没有与成员公司有效沟通,使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难度增加。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主导权受限。
流动性风险管理主导权受限主要体现为其管理易受企业集团的行政干预。由于财务公司依附于企业集团,管理人员多数来自集团内部,其管理工作以企业集团的利益为主,我国大多数财务公司股权高度集中,这样就会导致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管理层没有独立。此外,财务公司的职责是为企业集团内部成员提供财务管理服务,主要对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这样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会直接影响财务公司,其经营管理必然会受到企业集团的行政干预。财务公司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由于隶属于集团公司的性质,往往会受到干预,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展开。由于缺乏独立性,在经营管理方面没有话语权,财务公司甚至成为激进的企业集团盲目扩张的融资工具,流动性风险极高难以化解。因此,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主导权受限是管理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财务公司还没有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程序。风险发生时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得到控制后也没有反馈机制来监察。此外,在以下几个方面也缺乏有力控制。首先,财务公司没有完善的流动性风险控制制度,不仅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也没有做到有力执行;其次,财务公司成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其专业性和独立性明显不足;最后,财务公司对雇员的控制也不到位,大多数财务公司没有专业人员管理流动性风险;另外,财务公司没有问责制,出现问题时责任难以界定,从而影响财务公司的发展。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多数来自企业集团,缺乏金融专业知识。这使得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不能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地预测和防范。另外,随着许多新型行业的不断涌现,对具有金融管理知识的人才需求增大,财务公司的激励机制落后,许多管理人才受其他行业薪资待遇的吸引,离开风险管理岗位。人才流失导致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人才素质下降。
三、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
(一)转变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
首先,转变事后控制观念,形成预测为主的前瞻性控制理念;其次,转变单一部门管理观念,形成多部门协作管理理念;再次,要意识到流动性风险管理对公司具有重要意义,加大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最后,转变流动性风险只具有损失性,越低越好的理念,流动性风险不仅具有损失性还具有收益性。
(二)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
财务公司应设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监督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是财务公司董事会的下设机构,对企业集团利用财务公司的融资功能进行扩张的决策有权否决,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监督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对风险管理政策进行评估,反馈到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从而保证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
(三)建立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合理的流动性风险体系需形成一套完善的流动性风险识别、应对及监察程序。流动性风险识别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开始,财务公司应运用识别程序来识别可能对流动性产生影响的风险。若发现近期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较高,流动性管理人员可以采用资产转换策略或增加负债战略来应对。财务公司需要设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察与反馈机制,定期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监察。
(四)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素质。
财务公司必须以良好发展为目的挑选、任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财务公司的新业务不断涌现。同时,流动性风险管理并不是独立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科学的人员选聘和激励制度。
将人事部门直接任命的形式改为选聘、竞聘上岗等多种形式,并在聘用雇员中做到公平、公正。不断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并针对财务公司的特点形成科学的选聘制度。将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工作完成情况紧密联系,通过多种奖励形式结合的方法激励员工,从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
2、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
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财务公司应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培训方式可以采取定期的部门轮流培训、不定期全员培训等形式,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加大金融及管理方面的培训,在培训中将财务公司的未来发展目标与员工培训紧密结合,通过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这一重要途径提高其专业素质。
四、结语
财务公司在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我国财务公司在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体系,但某些问题在我国财务公司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中仍然存在。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转变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从而使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更加完善。
作者:安星雨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涛.集团财务控制[J].中信出版社,2011.8.
[2]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9.
[3]张梅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浅[J].财经界,2010.8.
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指的是企业集团不能对下属企业提款或者贷款提供一系列资金供给的缺口风险,其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是一种综合性的风险。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主要有提前支取风险、偿还风险以及再融资风险。提前支取风险一般指的是大额存款不在预期提取日期提取使用所造成的风险,偿还风险一般指的是借款客户不按照约定及时偿还所造成的资金风险,再融资风险主要由于企业资产负债情况不匹配所造成。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影响巨大,必须加强对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降低风险,保证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结构比较单一
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流动性风险影响大的主要是公司的贷款、现金资产以及证券投资,流动性风险直接来源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但是当前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资金结构比较单一,影响资产的流动性。财务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资本金以及下属企业的资金归集,单一的资金来源增加了资金稳定性风险,受各企业资金的流量波动影响较严重。财务公司的资产形式十分单一,贷款占据了资产的很大一部分,导致流动性较差,当出现资产风险时影响较大。比如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财务公司的资产主要为股东资本20亿和下属企业资金,存款的方式为活期,集团内部存款占总存款的75%~87%,资金来源十分单一,资金并不能与企业长期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当公司在需要长期资金支持时,难以得到充足的支持,增加了资金流动的风险,提高了公司进行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
2.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比较简单
当前,我国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还是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而这种管理方法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不重视,导致在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很难处理。首先,财务公司内部没有一套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没有科学有效的流动性需求预测办法,仍停留在合规性管理层面,管理方法单一。其次,财务公司内管理人员虽然为财务出身,但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办法缺乏了解,在财务公司资金出现风险时不能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不能对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进行预判,导致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增加。最后,财务公司在进行风险管理时一般采用一些指标管理、比例管理等方法,但当前我国财务公司在采用这些数理统计方法管理时缺乏数据储备,在进行管理时缺乏经验,导致流动性风险管理不善。
3.流动性风险管理受行政干涉过多
财务公司属于企业集团的一部分,因而财务公司的管理人员也是来自于企业集团,导致财务公司在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受到行政干涉较多。首先,大部分财务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导致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形同虚设。董事会、股东会等完全处于集团企业的控制下,缺乏独立自主权。其次,财务公司是为企业提供服务,要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处理以提高利用率。企业的资金经营风险便直接影响财务公司,并且由于财务公司的服务对象以及业务范围比较局限,导致其在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受到集团公司干预较多,管理工作进展十分不顺。比如,集团企业为了经营某一重点项目,财务公司便被要求针对性贷款,而这一项目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风险便会直接涉及到财务公司,相应的财务流动性风险便转嫁到财务公司,导致财务公司的流动风险与企业的流动性风险恶性循环,提高了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
4.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内控机制
我国财务公司在进行流动性管理时缺乏完善的内控机制,首先,财务公司缺乏相应的制度控制。我国财务公司进行内部控制时更多的是控制业务交易,控制体系不完整,流动性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在进行风险管理时执行力度欠缺,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导致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够。其次,财务公司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时缺乏相应的组织控制。虽然财务公司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但其专业性不够,没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专业管理流动性风险,使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形同虚设。最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缺乏风险管理经验,当出现一些突发风险时不能很好处理。比如当存款利率持续调升而出现的资金流动性比较紧张的局面时,其不能根据情况进行处理,导致财务公司流动性指标恶化,资金支付困难,导致企业的资金风险增高。
三、加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
1.合理调剂资金,丰富资金结构
财务公司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必须丰富资金结构,拓宽资金来源。财务公司可以优化其融资功能,借助集团企业的行政措施强化财务公司对资金的管理和分配。财务公司可以通过发放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满足集团企业的资金需求,通过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政策以控制企业在财务公司外的存款,从而降低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财务公司还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减少集团下属企业存款突发性减少所带来的突发性流动性风险,保证企业资金需求的有效使用。比如,申能财务公司通过集团企业牵头,向集团内外企业进行融资,财务公司进行资金调剂,保证了各个企业资金的需求,促进了资金在企业间的流通,降低了财务流动性风险。
2.丰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
财务公司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必须改善管理方式,丰富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理念进行管理。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事后控制风险的管理方法,积极管理,对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及时识别并跟踪监测,以便将风险控制在最低。转变传统的重视信用的管理观念,树立多种风险并重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重视财务公司资金流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建立全方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其次,认真分析集团组成,对集团内一些风险性较大的业务进行管理,降低其风险。最后,采取多种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加强对现有信息的分析,提高财务公司使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的水平,针对流动性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3.提高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独立性
虽然财务公司隶属于企业集团,但在财务风险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独立性,降低企业集团对财务公司的行政干涉。提高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作用,加强财务公司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独立自主性。对于企业的资金的经营,财务公司要积极掌控监测,对于集团各项业务必须熟悉,以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从而降低资金流动性风险。财务公司要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监督部门,并以其为中心对集团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定期开展财务风险稽查,对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进行预判、规避,从而保证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
4.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控机制
财务公司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必须有完善内控机制进行保证,财务公司要根据流动性风险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做好各部门风险控制和管理工作。财务公司要树立全面、客观、独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建立相应的部门内控制制度,明确公司内部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严格的企业监控流动性风险的体系,合理制定企业出现流动性风险情况处理办法,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确保财务风险全过程处于控制。
一、日本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动向
日前,日本银行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特点适时公布了《危机后时代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报告,介绍了2009年6月以后日本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新举措和今后监管重点。
(一)避免陷入流动性危机的新举措
1.本土机构外币融资难问题及应对之道。为了应对客户对外币借款需求的增加,日本金融机构在集团之间、总部和分支之间合理分配资金。为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机构提高了外币流动性的警示级别,加强了总部对外币的集中控制,还通过分散融资对手和融资方式来稳定中长期外币资金来源,通过延长资金期限来减少资产负债错配。为了使用纽约联储提供的定期拍卖工具,日本金融机构还建立了日本政府债券抵押体系。其他外币直接融资措施也相继被采用,如发行外币债券、维护危机时期交易对手关系和进行期限超过一年的货币掉期交易等。
2.外资机构本币融资难问题及应对之道,2008年9月后,日本的外资金融机构面临非担保资金融资困难问题。另外,回购融资大幅减少也加剧了其日元资金紧张的窘境。为应对危机,外资机构提高了海外机构向日本划转资金的数量,增加了日本央行追加信贷工具的运用:减少资产负债表规模,主要是降低了证券投资和反向回购资金投入数量。2009年以后,市场逐步趋稳,短期融资和回购业务有所回升,追加信贷工具使用量减少。但是,外资机构的资金状况并没有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目前仍然对融资持保守态度。当外资金融机构本币资金状况趋紧时,日本央行非现场监管部门为其提供指导,督促其采用保守融资方式,例如通过提高预见性或长期融资来减少日常需要的资金数量。此外,还组织开展方式灵活的现场检查,检点包括应急方案在内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合理性。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监管重点
1.评估流动性风险状况和控制流动性风险。近期金融危机表明不同业务类别和经营模式的机构流动性风险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外汇掉期市场中市场流动性的降低显著影响了外币融资。回购交易过去被认为是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现在证券公司进行此类担保融资交易时面临较大困难,由于担保资产价格的下降和对交易风险关注程度的提高。一些机构被迫提高了保证金比例或减少了赊账余额。因此,业务的国际化程度和证券关联度、存款和市场融资的比例结构、资产和负债的匹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构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大小。要求各机构准确评估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并建立配套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日常融资的稳定性,日本央行将持续检查金融机构是否根据交易内容和融资工具特点减少融资工具和交易对手集中度,有效管理当日流动性。
2.增强金融机构危机后恢复能力。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督促机构积极应对市场压力事件,提高迅速恢复能力。即当存款迅速流失或资金状况迅速恶化时,金融机构需要根据情况采取增加融资或销售资产等积极措施。另外,为了迅速执行这些措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灵活运用变得非常必要,例如加强内部报告和扩大管理范围等措施。金融机构应在平时制定应急方案。同时,预先持有易于变现的资产以便提高流动性压力恢复能力。机构应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决定流动性资产的种类和数量,并进行切实有效的压力测试。
3.建立全球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金融机构,加强全球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已经达成共识。例如,全球范围内的外币交易掉期市场流动性降低已经使许多金融机构面临外币融资困难。因此,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加强海外机构的当地融资能力,建立了不过分依赖集团内部跨境资金流转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日本金融机构中,出于有效使用国内充足日元资金的目的,许多机构使用集团内资金。
4.适当使用监管部门流动性支持。近期的挑战是如何确定金融机构对央行流动性支持的依赖程度。危机发生后,各国央行采取了不同的流动性支持措施,例如扩大金融市场资金拨备和增加美元资金供给。这些措施被认为有助于保障未来融资和减缓市场压力。由于每一措施都具有紧急救助措施的特点,金融机构对其有抵触情绪,害怕损害其声誉。监管部门使用这些措施时十分小心,例如没有披露涉及的金融机构名单等。另外,单个金融机构有必要建立不过分依赖公共资源支持的自主风险管理体系,避免监管部门的流动性支持诱发金融机构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产生的道德风险。
二、中美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分析
(一)中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差异
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和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在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却各有特点和侧重。主要表现在:
1、适用范围不同。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适用于银行、储蓄机构及信用社等所有存款机构,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而农村合作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2、流动性险的定义不同。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强调的是由于金融机构无力或预期无力提供流动性而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或整体安全与稳健性受到影响的风险。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强涮虽然商业银行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并将其细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
3、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不同,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和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基本要素都包括: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及高管层的有效监控),完善的风险策略、政策和程序,完善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有效的应急计划。但具体规定却不尽相同。一是公司治理:二是战略、政策和程序:三是压力测试:四是内部控制:五是应急计划。
4.相比于我国流动性管理指引,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额外阐述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担保头寸的管理。银行机构应
持续关注各种类型、各种情况下的担保品头寸状况。二是日间流动性头寸的管理。积极管理日间流动性头寸,以便在正常和压力状况下及时地履行支付结算义务,避免因不能履行义务造成的负面影响。三是流动性资产储备。银行机构应当持有一定量的流动性资产缓冲。其总量依据压力测试、风险承受能力及风险状况来确定,同时应随时保证资产的可支配性,
5.相比于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我国流动性管理指引额外强调了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便准确、及时、持续地计量、监测、管控和回报流动性风险状况。二是商业银行应定期披露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三是流动性管理方法和技术。对资产、负债流动性风险管理、现金流量管理作出了细致的规定。四是流动性风险监督管理的原则、监管程序及监管合作。五是附件中介绍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内部预警指标及应急计划内容。
三、强化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总体平稳发展中亦历经几次较突出的流动性困难,乃至局部性银行危机,按照流动性危机的主要诱因,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体内不良资产积聚下的通货膨胀冲击,以1988年工商银行出现的全国范围的挤兑现象为典型代表。第二阶段表现为90年代中后期“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泡沫经济破灭后小型银行金融机构的集中性关闭,以海南发展银行、全国多家城信社为代表。第三阶段表现为近年来个别银行金融机构或其分支机构因负面信息扩散导致的挤兑事件。尽管并未发生较大规模或较集中性的流动性危机,但自2007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增大,为平抑经济周期波动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紧缩性政策和经济刺激政策的相继实施,使一些地区,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受到严峻考验,充分暴露出流动性风险意识淡薄、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局部患加大。吸取中外流动性风险历史经验教训,强化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提高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随着我国银行业参与市场化竞争的程度不断加深,其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不断增大,但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相比,我国银行机构整体上对流动性风险危机认识不足,如中长期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逐年增加,而部分银行通过存款活期化的形式降低融资成本,存贷款期限错配愈加严重;金融机构自身国际化程度较低,但走出国门愿望强烈等等,在业务拓展中对流动性风险的忽视、缺乏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全球化视野和经验等,都易在国内、国际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对我国银行业产生一定的流动性风险隐患。因此,督促、引导各银行机构切实提高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已尤为迫切。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制定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已经涵盖了上述日本监管部门的相关策略和具体要点,操作性较强,具体指标和方法更加细致,但部分银行机构存在流动性管理政策、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影响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督促银行机构按照指引的要求,提高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建立科学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并强化制度执行力,将切实提高其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助于其持续稳健运行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健全有序协调的运行机制。金融监管、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护体系之间职责明晰、有序协调的运行机制是构筑有效金融安全网的核心,金融市场和创新技术越是发展越是需要更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体系。长期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责存在制度上的模糊性。相对粗放的救助管理模式固化了商业银行对支付危机由政府担保的预期,进而弱化了其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生动力。尽管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发挥提高问题机构处置程序可信度及保护个人存款者利益的功能,但也可能会弱化市场原则,助长高风险金融机构及其内部人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丰富了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同时,也使银行的融资渠道、业务模式、资产结构等发生深刻变化,流动性风险的来源、集聚和爆发路径更趋复杂,因此,更加稳健、严厉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既是应对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务丰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晟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此外,建立全球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2009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了《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并组织全球银行业进行定量影响测算,致力于进一步提高跨国银行应对跨境流动性压力的能力,增强流动性风险跨境监管的一致性。日本银行业的具体实践进一步证明了全球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强,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日趋紧密,在此情况下,各银行机构应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增强全球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并保证其有效运行。
(三)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一致性,审慎考虑国际金融形势变化对国内经济周期的影响,通过设置流动性缓冲区、限制流动性扩张速度以及强化压力测试,实施动态监控,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一致性。资金跨境流动、业务全球延伸,国际金融风险向国内传递的渠道和形式更趋多元化和难以预测,经济周期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加大,货币政策和央行流动性供给应更多地考虑建立风险承担机制并与金融失衡相关联,防范应对不足或退出太晚招致更深层次的脆弱性。在微观监管层面,应通过包括提高最低资本要求、动态监测和设置最低流动性比率等建立适度的流动性缓冲区,放慢“冒险性”建设和过度扩张速度,同时,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错配应充分考虑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压力情景,尤其要控制信贷资产的集中度和长期化问题。
一、二级分行流动性管理的特殊性因素剖析 商业银行二级分行流动性管理的目标、重点和机制,决定于二级分行在整个系统流动性管理中的地位及其行为的效率和效果。研究商业银行二级分行流动性管理问题,必先二级分行在整个系统中的内在层级地位及其资产负债流动的特殊运行。
工商银行二级分行流动性管理的特殊性因素突出表现为:1、二级分行层级地位的特殊性。在工商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中,二级分行是基本经营核算单位,这是工商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的重要之一。这一政策取向,决定了二级分行的流动性管理指标和,不能完全搬用央行对商业银行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应当围绕工商银行系统流动性管理的整体目标,按照“实事求是,合理定位,差别管理”的原则,确定各个二级分行流动性管理的重点目标和控制标准。2、流动性管理空间的广阔性。工商银行系统实行的是分支行体制,其分支行遍及全国各地,同时在国外也逐步设立了一些分行(代表处)。这一现实特征决定了工商银行系统流动性管理主体的众多性,从而决定了工商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空间是非常广阔的。而流动性管理主体的众多性,加上各主体在流动性管理中所具有的技能的差异性,决定了各个二级分行流动性管理权限应当有所差别。3、资产质量和效益的差异性。工商银行分支行数以千计,各分支行所处区域的水平、资本积累水平、企业整体素质、信用环境、金融法治环境等资产质量和效益的系统外部作用因素,在影响程度上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从影响资产质量和效益的系统内部作用因素——经营管理素质看,各分支行经营管理的业务技能、政策水平、决策能力、内控能力等素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对经营管理资产质量和效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系统外部作用因素和内部作用因素双重差异性的综合影响,决定了工商银行系统各分支行的资产质量和效益往往是不相同的,甚至差别很大。资产质量和效益的差异性,决定了各个二级分行流动性管理指标控制标准应当差别制定。
二、二级分行流动性管理的监控指标体系1、备付金率。备付金是商业银行二级分行为保证存款支付和资金清算而库存的现金和在央行、上级行保留的一般性存款。备付金的储备程度情况可以通过对外备付金率和系统内清算备付金率2项小指标来反映。(1)对外备付金率。它是指二级分行的库存现金与存放央行款项之和占各项存款余额的比重。其公式为:对外备付金率=(库存现金+存放央行款项)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的备付金率应维持在合理的水平。备付金比率过高,意味着一部分资金闲置,资金周转效益差;备付金比率过低,正常支付将难以得到保证,资金的清算、款项的划拨将受到不良影响。(2)系统内清算备付金率。它是指二级分行存放上级行(一级分行和总行)的备付款项余额占对公存款余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系统内清算备付金率=存放上级行备付款项期末余额/对公存款期末余额×100%。2、贷款流动率。本指标旨在反映存量贷款资产在短期内可以进行位移,调整信贷资金配置方向,以提升信贷资金使用效益,降低经营风险的能力。贷款流动率可以通过短期贷款率和贷款优良率2项小指标来反映。(1)短期贷款率。它是指二级分行期限在1年以内的贷款期末余额与不良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贷款期末余额之差占各项贷款期末余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短期贷款率=(期限在1年以内的贷款期末余额-不良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贷款期末余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2)贷款优良率=(各项贷款期末余额-不良贷款期末期末余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3、资产负债匹配率。本指标旨在反映二级分行贷款与存款、短期资产与短期负债之间的片配情况。资产负债匹配率可以通过存贷率和短期负债资产率2项小指标来反映。(1)存贷率。它是指二级分行各项贷款期末余额与各项存款期末余额之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存贷率=各项贷款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该指标反映了存款资金使用于贷款资产的程度。一般来讲,存贷率越高,说明二级分行流动性相对越低,其支付风险程度也相应越大。但是,各二级分行(支行)所处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不同、贷款区域性风险程度不同,以及信贷资产质量和综合效益的差异性,决定了对各二级分行(支行)的存贷率控制标准应当有所区别。(2)短期负债资产率。它是指二级分行期限在1年以内的资产期末余额与不良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资产期末余额之差占各项负债期末余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短期负债资产率=期限在1年以内的资产期末余额-不良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资产期末余额)/各项资产期末余额×100%。
三、二级分行流动性管理的运作机制
(一)完善流动性管理的组织机制。一是建立流动性管理委员会,成员主要包括行长、分管行长、计划财务部门、资金营运部门、信贷营销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经常性的流动性管理,并不定期对银行的流动性进行深入,以确保流动性管理的策略能不断改进、优化。二是建立业务层面的日常管理操作机构。现行体系中涉及流动性风险的部门很多,这些部门在日常操作中能够及时掌握信息,因此应该确保这些处在“前台”的机构执行好必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同时,还应该建立综合监测、反馈、调控流动性指标的综合性操作部门。三是要建立流动性风险的内部控制机构。该机构要对流动性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并将监督意见提交高层管理机构。
(二)流动性管理的监测反馈系统。一是要运用的进行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流动性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二是建立先进的流动性管理信息系统,向流动性风险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流动性报告,满足不同的决策需求;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预测监控体系和指标体系提供支撑,帮助风险管理者做出决策。三是在流动性预测和的基础上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准确地监测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从而把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逐步形成新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和流动性安全保障机制。
(三)流动性风险的评判预警系统。1、流动性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系统。前述6项流动性指标,是从3个不同的层面来反映二级分行流动性风险程度状况。如果要总括揭示和反映流动性风险程度状况,则还应做两件事:一是合理设置各项指标的比较标准;二是将各项指标与比较标准进行对比,并将对比结果进行综合。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构建二级分行流动性风险评判模型,即:p=1-1/yy=f1x1/x11+f2x2/x22+f3x3/x33+f4x4/x44+f5x5/x55+f6(1-x6)/x66上式中,p表示二级分行流动性风险综合指数;变量x1,x2,x3,…,x6分别表示对外备付金率、系统内清算备付金率、短期贷款率、贷款优良率、短期负债资产率、存贷率的实际值;x11,x22,x33,…,x66分别表示对外备付金率、系统内清算备付金率、短期贷款率、贷款优良率、短期负债资产率、存贷率的控制标准值。这些指标的控制标准值,应当根据各个二级分行(支行)的市场特点和结构、信贷资产质量和综合收益率、资金支付清算差别确定。f1,f2,f3,…,f6分别表示对外备付金率、系统内清算备付金率、短期贷款率、贷款优良率、短期负债资产率、存贷率的权重系数,且Σfi=1。为防止个别指标特好而冲淡其他指标之不良性,导致评判结果的不合理性,特别约定0≤xi/xij≤1。二级分行流动性指标权重,应当凸现对外备付金率、短期贷款率、存贷率。流动性风险综合指数p的数值越大,表明二级分行流动性风险也越大;流动性风险综合指数p的数值越小,则二级分行流动性风险也将越小。以上述流动性风险综合指数为依据,建立二级分行流动性风险程度识别系统。根据流动性风险指数大小,可将流动性风险分为五个等级,确定低风险区(0≤p<0.1、较低风险区(0.1≤p<0.3、中等风险区(0.3≤p<0.5、较高风险区(0.5≤p<0.7、高风险区(p≥0.7)。为更直观反映二级分行流动性风险水平,并分别以不同信号灯标志。各信号灯区间的划分标准,双绿灯表示流动性风险程度很低;绿灯表示流动性风险程度较低;黄灯表示流动性风险程度中等,但应该引起注意;红灯表示流动性风险程度较高,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双红灯表示流动性风险程度很高,属于最高级警报,必须引起特别重视。2、流动性风险程预警系统。在流动性分析和评判的基础上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在日常业务管理中运用单项指标差异和综合指数评判分析准确地监测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黄灯、红灯、双红灯)就及时发出预警,从而把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逐步形成新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和流动性安全保障机制。
[关键词]财务公司 流动性风险 风险管理
一、概述
财务公司的流动性是指在任意特定时点银行都能满足其合理的流动化性需求,是一种在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财务公司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资产的流动性指财务公司持有的资产能够随时得以偿付或在不贬值的条件下确有销路。负债的流动性指财务公司能够轻易地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具体表现为:再融资风险、偿还期风险和提前支取风险。再融资风险是由资产负债成熟期不相匹配引起的。由于财务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集团单位存款,具有明显的短期性,而资金运用却以中长期贷款为主,从而造成资产负债到期日的不一致。偿还期风险主要是由信贷业务中借款延期偿还引起的。由于部分借款客户不按照合约规定及时偿还本金和利息,财务公司不得不通过流动性储备满足集团内其他客户存款提取或贷款的需求。提前支取风险是指大额信托存款的非预期提取和信贷额度的非预期使用。
二、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
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主要受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企业集团政策、中央银行政策以及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四大因素影响。
(一)财务公司资产负债结构
财务公司的资产包括四大类,即现金资产、贷款、证券投资和固定资产。对流动性风险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前三种。财务公司的负债主要由存款和借入款组成。流动性风险直接来自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因此,财务公司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以及资产和负债总量的对应变动成为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
现金资产具有高流动性,对其持有比重过低,会导致支付困难,增大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短期证券投资可以增加财务公司的盈利,但更重要的是,其可以增加财务公司流动性,为支付提供保障。相对于以上两种资产,贷款资产流动性较低,较多的贷款资产,尤其是中长期贷款,会严重影响资产的流动性。
存款是财务公司负债的主要方式,它的期限和稳定性对流动性风险影响很大。相对来说,活期存款比定期存款流动性要求高,活期存款有随时被提取的可能,一旦集中挤兑,必然产生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借入款是一种灵活多变的主动负债方式,对缓解流动性风险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资产负债总量的对应关系也是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单纯考虑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合理性,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和回避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如果财务公司在稳定的资金来源没有保证的情况下,盲目扩大资产规模,特别是盲目扩大长期资产规模,则必然引发流动性危机。
(二)企业集团
财务公司产生的根源,与企业集团在体制上的依附关系,决定了企业集团的经营政策对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会产生重大影响。集团全面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效率的经营政策,会导致整个集团货币资金存量下降,财务公司资金来源形势严峻,流动性风险凸现。
(三)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财务公司较易取得资金,存款量急剧上升,客户的贷款要求也容易被满足,流动性风险基本上没有发生的可能。如果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整个社会货币数量和信用总量减少,资金呈紧张趋势。此时财务公司的管理重点是满足流动性要求,避免流动性风险。
(四)金融市场发育程度
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公司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主动取得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财务公司流动性。
从资产方面来看,短期证券和票据资产是财务公司保证流动性需要的工具。当第一准备不充足时,财务公司就要抛售一部分短期证券和票据来获得流动性。如果金融市场不完备,证券或票据不能以合理的市场价格买卖,就会加大交易的成本和损失,使财务公司获得流动性的代价太大。信贷资产转让为财务公司增强流动性提供了途径。但如果贷款二级市场不发达,贷款到期前变现或转让的可能性很小,就会阻碍财务公司获得流动性。
从负债方面看,财务公司主动负债能力与流动性有密切联系。从负债方面获得流动性,成为流动性管理的主要方法。金融创新为财务公司大量吸收资金和获得流动性提供了各种手段。伴随着负债业务的多样化,负债工具的二级市场也日趋完善,活跃的二级市场不仅促进了一级市场的发展,而且为财务公司随时获得流动性开辟了途径。
三、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建议
按照识别、衡量、评估、监控的风险管理流程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重点通过结合财务公司自身实际,建立合理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和模型,科学量化流动性风险;通过采用平衡流动性管理战略、久期管理方法和缺口管理方法,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1、建立合理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与引进动态的流动性差额分析方法。我国现有的流动性风险缺乏普遍适用的衡量标准,主要采用存贷款比率、流动性资产和全部负债的比率、现金比率、超额准备金等指标,但缺乏反映财务公司不同时点流动性状况的指标与评价财务公司负债流动性管理能力的指标。为此,可增加流动性指数、存款集中度和引进动态流动性差额分析方法。流动性指数衡量的是财务公司的一种潜在性亏损,这种亏损是由于财务公司因意外廉价出售其资产的价值与正常市场情况下出售资产价值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该指数越大,表明资产组合的流动性越小。存款集中度可用于衡量存款提前支取的风险。存款集中度的计算公式可采用∑Ei*Wi,其中Ei表示存款规模等级为i的存款份额,Wi表示存款规模等级为i的权重。流动性差额等于预期存款的变动额减去预期贷款的变动额,当流动性差额为负值时,表明流动性需求增强,财务公司应通过建立合理规模的流动性储备以防范风险。流动性差额分析的关键环节是预测存贷款变动额。存贷款变动额是预期经济增长率、贷款客户预期的盈利、当前货币供给增长率、财务公司预期利差和预期通货膨胀率等5个变量的函数。当流动性差额的标准差越大时,表明流动性差额越不稳定,流动性风险越大。
2、采用平衡流动性管理战略,以资产储备一部分预期的流动性需求,另一些则通过和往来银行及其他资金供应商预先安排信贷额度来支持。这种策略需要安排短期借入满足非预期和突发的流动性需求;对于长期流动性需求则加以周密的规划,一方面通过中、短期贷款的收回及中、短期有价证券的出售获取所需现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对存款的管理,如存款工具创新以及营造新型客户关系,满足长期流动性的需求。
3、利用久期来管理风险。久期的概念最早是F.R.Macaulay于1938年提出的,所以又称F.R.Macaulay。F.R.Macaulay使用加权平均数的形式计算债券的平均到期时间。财务公司可以利用久期的定义来计算资产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时间。当固定利率资产平均期限长于固定利率负债平均期限时,利率上升会导致资产的市场价格下降幅度大于负债的市场价格下降幅度,这时财务公司可通过减少较长期限资产,增加较短期限资产,增加较长期限负债,减少较短期限负债等达到防范流动性风险的目的。当利率下降时,则相反。
4、缺口管理。利用缺口监察法来分析资产负债之间的流动性差额,表示现有流动性状态和预期流动性需要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表中,现有的流动性资产小于易变性负债,流动性缺口为负,即流动性不足。因此,预期的流动性资产增长要大于易变性负债的增长,其差额用以弥补缺口。反之亦然。
参考文献:
[1]郭少杰,杨洁.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
[2]武钢集团财务公司课题组,财务公司金融风险防范探析[J].武汉金融,2002.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过程中最基本的风险种类,根据银监会有关《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其他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可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其中,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因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确定性、来源广泛等特点,加大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挑战,流动性风险管理也成为了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流动性风险不是银行特有的风险,但银行吸收存款与其他资金来源,提供贷款与其他融资的经营模式,使得流动性风险管理对银行而言尤为重要。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后来引发的全球流动性危机,更加深刻地暴露了全球银行流动性管理实践及各国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制度中的一些弊端,也说明了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与监管更利于维持银行持续经营与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应该充分了解流动性风险,并对其管理及监管措施进行反省和调整。
一、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
(一)期限错配的风险。从负债方的客户存款看,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银行吸取经验教训,力争提高在危机中比较稳定的客户存款在银行资金来源的占比。稳定的客户存款是银行缓解期限错配的重要工具。但国内银行目前的经营与竞争环境,令人重新思考客户存款在缓解期限错配风险所能发挥的作用。一方面,零售存款客户把理财产品看成类似存款、但收益较高的替代品,认为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都由银行进行风险兜底。因此,客户存款在各银行的理财产品间转移以追求高收益,甚至向银行体系外的网络金融转移。这令银行难以评估存款的行为模式及其稳定性。另一方面,理财与存款业务混合经营,甚至理财产品的到期日设计是为了月末冲存款的监管指标,更人为加剧了期限错配。香港的迷你债券风波和全球金融危机中的AAA级证券化资产的低风险假象等前车之鉴显示,一旦投资者了解真正的风险,该类产品与业务的市场规模与流动性会出现急转直下的危机,并很快对银行的流动性与经营模式造成冲击。
从资产方的贷款资产看,国内银行的贷款期限与国际同业相比,中长期贷款的占比偏高。另外,有些贷款实际上是到期必须续借,或借新还旧,否则会引发违约风险,其实际贷款期限远长于合同期限。
从资产方的同业业务看,当短期融资的同业业务变相成为银行规避监管(资本、非标资产、拨备与贷款投向等),进行信贷和非标资产的工具时,同业业务对银行流动性可能造成的冲击不仅是对不稳定融资来源的过度依赖与期限错配,还可能扭曲信贷与同业资产的管理,加剧信用、声誉与系统性风险。
(二)或有负债与突发的流动性风险。出于规避监管或提高收益的对传统资产负债表科目,以及传统的贷款、存款、理财与同业业务的“创新”,实际上都加剧了银行所面临的或有负债、信用风险、声誉风险、系统性风险,最终都将体现为对银行流动性的冲击,即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特点在于银行表内外经营业务中任何风险点都可能引发、体现在对流动性的冲击。而且,任何规避监管、粉饰报表的经营手法一旦落实到现金流就打回原形。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监管指标
根据银监会有关《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流动性风险的主要监管指标有:
(一)流动性比例(LR)。LR是简单、为银行熟悉的正常情况下的一个月内的流动性风险轮廓指标;但与基于现金流的监测方法相比,其主要局限是风险敏感度不够、未能提供真实、准确的风险轮廓。LR未对客户存款做详细分类,并评估各类别层面的现金流假设与进行涵盖资产负债表内外主要科目的现金流预测。例如,两家银行的LR相同,但一家以储蓄存款为主,另一家以公司存款为主,其客户行为模式与风险轮廓的明显区别未能体现在LR上。即使是公司存款,小企业与中大型企业的存款行为模式也很不同。另外,由于客户的活期存款占不少银行流动性负债的很大比例,分子流动性资产的变化(例如贷款到期日、授信的使用率、还款计划等的不合理分布)与该分母相比,不易体现在LR的变化上。
LR的流动性资产不等于一个月内的现金流入。如“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可能要求续借。流动性覆盖率(以下简称LCR)下假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有50%会得到续期(金融机构客户除外)。没有确定到期日的表外科目,如透支与其他可循环使用贷款,可能在任何期限内提取未使用的款项或归还部分使用的款项。同时,LR的流动性负债不等于一个月内的现金流出,例如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有一部分早于到期日流出,有另一部分到期后续存,其现金流都有很大一部分与其合约的期限不同。
LR的流动性资产与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以下简称计量标准)的LCR下的优质流动资产(以下简称HQLA)不同,不是真正考虑当银行遇到压力情景时,这类资产是否能在危机初期提供银行一定的“喘息期间”。LR的流动资产包括了一些现金流入科目,例如“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资产方净额”、“一个月到期的合格贷款”等,这些科目实际上不是流动资产。另外,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在LR下获得认可,但在LCR下不被认可。
此外,LR是银行正常经营情况(即非压力情景下)的监测指标,但其部分假设比LCR下的严峻压力情景下的现金流假设还要严格。例如LCR下,假设活期储蓄存款在30天内的流失率是5-10%,而LR下假设所有非核心的活期存款都列入流动性负债。由于银行的内部风险限额往往是基于LR或其它监管指标,监管要求的改变不仅影响银行的监管报表填报,还影响其内部管理方法。如,若银行内部的两个风险限额分别基于LR与LCR,银行需要核对基于LR的限额如果以LCR的角度去计量,是否与基于LCR的限额同样严谨与一致。
(二)存贷比。存贷比是传统的监控非银行客户的存款与贷款比例的指标,由于客户存款是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存贷比对银行维持一定比例的稳定资金来源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存贷比指标未能更详细地区分稳定与不稳定的存款类别,例如某银行拥有当地大部分零售存款,与其它主要持有波动性很大的企业存款的银行相比,不能以存贷比进行简单比较。此外,与国际同业相比,国内银行的贷款组合普遍存在期限长、在某类产品或行业如项目贷款、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比较高的情况,这些风险在存贷比未能得到有效的体现。
(三)流动性覆盖率(LCR)。LCR是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与计量标准(2010年发出)下的一个主要监管指标(另一个为净稳定资金比例,简称NSFR),预计将于2015年开始实施。银行在执行新要求时,应留意管理原则与LCR的主要区别,及其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管理原则与流动性覆盖率的异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LCR下有关现金流的分类与假设是全球划一的,并且不允许银行根据自身的历史数据加以修订。这类似新资本协议下第一支柱风险的标准法,而银行在管理原则下所建立的LRM框架类似更具风险敏感度、更能反映银行自身风险轮廓的内部评级法。另外,两者的前提假设也不同。LCR是指定的严峻压力情景下的一个月内的现金流预测,不包括银行在正常情景下的各期限(包括次日、2-7日、8-15日、16-30日、1-3个月…1年)以及其它压力情景(例如银行自身危机的情景)下的各期限的现金流预测。与信贷、市场等风险相比,流动性风险是因银行而异的风险。由于同一个客户的行为模式可能因不同银行的市场地位、业务优势、服务网点及其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等而不同。因此,划一的现金流分类与假设更不适用于流动性风险管理。
其次,LCR下的现金流分类与假设可供银行参考,但全球划一的标准未必适用于各银行,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更恰当的现金流分类、假设与预测。国内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因此,在LCR下个人与非金融类小企业客户的活期存款以及剩余期限在一个月内的定期存款都不能纳入稳定存款的现金流分类。但银行可考虑按照客户所提供的资金总额进行现金流分类。资金总额规模比较小、客户数目比较多的现金流类别,其存款流失率往往比较低,这是符合风险分散规律的。若数据足够,银行可进一步考虑更详细的分类,例如是否有理财产品账户、工资账户、住房贷款等。此外,LCR下不允许银行评估定期存款的实际期限,但银行的自身历史数据分析显示合同期限到期的定期存款有颇高的比率到期续存,因此,各类客户、货币与存款产品的实际期限是有用的现金流预测与分析的资料。同时,LCR下对表内贷款组合没有详细的分类,假设所有履约的一个月内到期的非金融机构客户贷款,50%会获得续期。银行内部可进行更详细的分类,例如“包括住房贷款在内的分期贷款”(少有续期,但可能提早还款)、“定期放款”(有部分要求续期/再融资,银行应根据自身数据分析恰当的续期假设)、不可无条件随时取消的承诺(其现金流取决于其用款率的情况,以及到期的授信有多少获得续期)等。
再次,银行应持有多少HQLA,取决于其在所有压力情景(包括LCR情景)下的最大净现金流出金额。LCR要求银行必须持有不少于所指定压力情景与现金流假设下的一个月净现金流出金额的HQLA。但银行究竟需要持有多少HQLA取决于银行在所有压力情景下的最大净现金流出金额及银行愿意接受的最低生存期间(不短于相关的监管要求)。例如在银行自身危机的压力情景下,由于现金流假设更为严峻,银行可能需要更多的HQLA才能支持其既定最低生存期间下的净现金流出金额。从分析LCR与管理原则的异同点来看,LCR下只要求人民币等值的HQLA,而在管理原则下,HQLA的币种组合在一定程度上要与净现金流出的相匹配;LCR未考虑其它风险轮廓转差,如信用风险转差对流动性的影响,银行内部的压力测试要包括其它风险对流动性的第二轮影响。
最后,合理的流动性溢价(LP)与流动性成本、收益的分配应建立在更适合银行自身情况、更能反映其风险轮廓的现金流分类与假设基础上。如上所述,LCR是监管机构指定的压力情景下、在划一的现金流分类与假设下的一个月内的现金流情况,而合理的LP框架需要考虑银行自身历史数据所显示的现金流分类与假设。随着新监管要求的实施与对以往危机的经验教训总结,全球银行都在考虑如何加强资金结构并重检其经营模式。这将令银行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大其增加稳定资金来源、控制资金成本的难度,而合理的LP机制是令银行内部相关部门能自觉、有效执行融资战略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合理的LP框架是有效鼓励银行内部相关部门吸收更多稳定资金、扭转将流动性视为免费资源的经营模式的重要基础,是实施更为整合的业务、风险与融资战略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可由稳定的资金来源、压力测试与相应的流动资产、流动性应急计划三道相辅相成的防线,加上日常与压力情景下的现金流预测,相应的治理架构、政策、制度,以及对内外的管理信息报告等组成。稳定的资金来源主要支持银行日常的资金需求;压力测试与相应的流动资产可以保证银行度过危机初期的一段期间(可称之为“最低生存期间”或“喘息期间”);妥善的流动性应急计划能够保证银行应对流动性危机。下面针对这三道防线,进一步分析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一)稳定的资金来源。银行在内部管理中,要能够识别与区分稳定与非稳定资金来源,且能够有针对性地拓展稳定资金来源,而那些尚未能识别与区分稳定与非稳定资金来源的银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将处于不利地位。识别稳定的资金来源是重检与调整银行资金策略与各类资金来源的目标占比的重要前提,要想有效地识别与区分稳定与非稳定资金来源,就要能准确评估不同类型资金的行为模式,而对资金进行详细分类是准确评估不同类型资金行为模式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先根据常见的资金分类标准对资金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客户数目是否足够和资金金额占比是否足够将影响评估资金行为模式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因此,应注重考虑在每一类别下的这两个因素。如果在行为模式评估过程中发现两个类别的资金表现出类似的行为模式,则可合并在一个类别下。银行对资金进行详细分类和评估行为模式,使银行更有效地分析与监控其资金结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
(二)压力测试与相应的流动资产。压力测试时,银行考虑影响流动性风险的因素,要注重评估与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客户/交易对手的信用、银行的外部信贷评级以及市场利率等其他因素。如当经济与融资环境转差时,将出现客户往往更多地提取未使用的信贷承诺;业务增长率将放慢、坏账率将增加等问题。再如,一旦银行的外部信用评级被调低,将影响存款客户与交易对手的信心造成存款流失率上升,核心存款占比减少;银行难以获得无抵押融资;银行需要接受更高的成本与大幅的折扣以获取有抵押融资;因银行外部信用评级被降级而触动的条款所造成的现金流出或可用的资产/抵押品减少等问题。同时,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面临着相应的风险因素,银行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压力测试。另外,银行应积极将压力测试结果应用到银行日常管理中,用于识别银行的经营模式中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用于重检银行内部的风险限额是否全面与恰当;用于评估其他类别的风险对银行流动性的交叉影响;用于支持流动性应急计划的制定与具体执行等。
压力测试要与相应的资产相匹配,即银行要具备优质流动资产储备及融资能力,但什么才是优质流动资产的适当水平?本文认为应该是以下两个评估结果的较高者。一是在流动性覆盖率的压力情景和监管机构给定的现金流假设下,可支持30天最低生存期间的优质流动资产水平;二是银行内部的各种类别的严重压力情景下,可支持银行既定的最低生存期间内的现金需求的优质流动资产水平。哪些因素会影响银行所需的优质流动资产的水平?从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三道防线来看,增加银行的资金来源中,稳定资金的占比,可减少压力测试下,由于不稳定资金的流失率大幅增加而引起的现金流缺口大增,加大流动性覆盖率合规的难度(第一道防线);妥善、可行的流动性应急计划,可补足银行在日常情况下不会持有巨额的优质流动资产以应对性质、持续期间与严重程度不确定的流动性危机(第三道防线)。因此,银行要综合各种因素,采用相应的压力测试和相应的流动资产。
(三)流动性应急计划(CFP)。我们不能预测下一次危机的性质、持续期间与严峻程度。一方面,银行不可能在日常情况下持有巨额的优质流动资产以足以应付任何性质、持续期间的严峻的危机,这将在危机来临之前拖垮银行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银行必须准备好应付足以致命的流动性危机。因此,我们需要妥善的应急计划,包括有效的早期预警机制、阀值;及时的应急计划的启动机制以及详细、可行的行动方案。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嵌入银行整体经营战略中
流动性将作为银行整体战略规划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下面本文从风险战略和业务战略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风险战略。银行现行的风险战略主要考虑各类实质性风险对其资本充足率与盈利的影响,较少考虑到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这将是未来银行重检与调整其风险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来看,银行单靠资本充足率无法支持银行安然度过流动性危机,而增加稳定资金来源在融资组合的占比、通过压力测试来评估经营模式中的风险点、相应的HQLA以及应急融资方案才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点。银行有必要开始在压力测试与逆压力测试下考虑各类实质性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之间的交叉感染,及其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与冲击;并将压力测试结果纳入其经营模式与风险战略的重检与调整。
(二)业务战略。银行在考虑各类业务战略时应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并对银行的经营模式与部分业务战略进行重检。一是评估各类业务与经营模式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尤其当某些业务已偏离传统的性质,有不同的风险特征。这是主动、有前瞻性地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若银行在制定业务战略时未充分考虑其对流动性的影响,流动性风险管理只能是被动的。这将造成银行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不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流动性风险可能来源于银行各类业务,尤其是回报偏高、增速偏快的业务。主动的流动性风险旨在找出这类业务与流动性风险轮廓之间的相关性,识别其影响模式,并制定相关的监控指标。三是流动性很可能比资本更能限制业务增长。在年度预算与未来数年的业务规划过程中,银行不仅要考虑其对资本的占用,还要考虑其对流动性的占用,并视需要作出调整。银行在年度预算过程中,考虑各项业务战略时主要考虑其对资本的占用与风险调节后的资本回报率。但较少前瞻性地全面考虑其流动性与现有的融资战略是否能够支持其未来数年的业务战略。银行在评估各项业务的风险调节后的收益与资本回报率时若未充分考虑其所占用的资金的流动性溢价,将导致银行过度拓展长期贷款;不重视承诺性授信的使用率情况;贷款的再融资比率与还款计划等对流动性的影响。这不利于资金的合理使用与流动性风险管理,也高估了业务的回报率。
参考文献
[1]杜朝运.商业银行流动性测量探析[J].国际商务,2004,(4):21-23。
[2]李坚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市场流动性风险测量[J].金融经济,2009,(14):12-15。
[3]鲁政委,张.用新指标为银行“防守”[J].现代商业银行,2010,(3):12-15。
[4]薛宏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与挑战[J].中国农村金融,2011,(3):13-18。
[5]赵慧玲.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商,2014,(4):152。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System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Its Development
YU Yong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Beijing 100800)
一、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比较分析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对流动性风险定义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可靠性,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其赢利水平。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会造成银行的清偿问题。
商业银行与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产生与异同,源于两者不同的制度结构与运作机理。商业银行将资金盈余部门的资金集中,有偿转让给资金短缺部门,从中获取利差收益,是储蓄的收集者、金融资源的分配者、流动性和支付服务的提供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其经营过程中资产和负债在期限搭配上的技术缺陷,把大量短期资金来源安排了长期的资金运用,造成流动性缺口。在资产与负债期限搭配非对称的同时,未安排充足的支付准备,引致资金周转失灵。此外,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同样会引致流动性风险。
在运作机理上,开放式基金较封闭式基金有了较大扬弃,集中体现在赎回机制设计上。即基金持有人可根据基金净值在基金开放日随时赎回基金份额。在委托链上,赎回机制部分消解了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给予投资者“用脚投票”的权利;但基金规模的弹性,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持续经营的假设,引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为防范投资人的巨额赎回风险问题,基金管理人须保持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因此,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源于基金持有人赎回的不确定,本质是卖出或买进证券时遭遇的变现损失或冲击成本。
表1、2列示比较了商业银行与开放式基金流动性的需求与供给,两者产生流动性风险的共同点都是由于需求与供给在结构、时点等方面的不匹配。
二、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
(1)资产 负债结构。由于“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引起到期日 缺口,而银行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极少情况下能够正好 弥补因支付负债而引致的现金流出,从而产生流动性问 题。
(2)央行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 动风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受到控制,由于整个社会货币数量和 信用总量的减少,资金呈紧张趋势,存款数量减少,挤兑 的可能性增加,贷款需求增高,同时商业银行无法筹集到 足够资金满足客户需求,从而造成流动性风险。
(3)金融 市场发育程度。由于金融市场包括存款市场、贷款市场、 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市场等,其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商业银 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主动取得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商业 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发生 往往打乱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计划,引发流动性危机。
(5)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利率变化会影响银行 流动资产的变现价值和增加外部筹资成本,利率预期的上升与下降均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6)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主要取决于净资产状况、稳定的收入、向外披露信息质量和政府的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之所以未发生流动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信用。
影响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
(1)基金持有人的结构与投资理念。资金来源机构化一般能保证基金资金来源结构的稳定性,为基金管理人实施其投资目标提供持续性保障;但基金持有人的一致性、分散性与同构性易发生赎回中的趋同性以及羊群行为,引发巨额赎回风险。
(2)金融工具与投资品种。与海外成熟证券市场中众多金融投资工具相比,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品种有限。由于缺乏做空机制和股指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就目前金融产品结构来看,开放式基金的资产业务孕育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3)证券市场走势。证券市场中大宗交易与程序化交易机制往往能增加交易品种的流动性;否则,会增加基金的交易成本。
(4)市场流动性。市场流动性直接影响基金资产(股票、债券)的流动性,而市场流动性又与交易机制、证券市场的纵深度有关。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
针对上述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风险因素,如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央行货币政策以及市场流动性等,属于企业不可控的范围;一类是非系统风险因素,企业可以识别、管理并加以防范等。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实际上是寻求流动性与收益性的均衡,商业银行与开放式基金追求的都是基于流动性约束的收益最大化,这是两者的共同点。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上,两者原理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具体管理相异。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通常有:
(1)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即补充银行资本充足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以及增强资产流动性等。由于一般可事先预测每个营业日存款净流失额的概率分布,“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特点所引致的到期日缺口实际上是一种可控性较强的流动性风险。
(2)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预测与流动性需求与供给,流动性缺口以及资产或负债现金流量现值的加权平均期限等,通过一系列风险指标实时监控流动性风险。
(3)建立高效、的商业银行系统内部资金调控机制。强化资金的全系统调拨,实现信贷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
(4)通过创新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如资产证券化可将不具备流动性的贷款转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缩小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等。
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通常有:
(1)预测现金需求。通过根据经验和现实条件,制定出留存现金的上下限。
(2)客户关系管理。根据持有人资金来源、持有动机、对市场与利率的敏感程度等因素分类,进行类别管理,对有可能赎回及对基金业绩最为敏感的持有人在未来一段时期的赎回需求定期预测、主动管理,避免流动性风险。
(3)资产配置与证券选择。设定收益的目标函数,通过线性规划计算一定条件下各项资产配置的最优解。
(4)衍生工具。我国金融市场衍生工具还比较缺乏,海外共同基金的基金经理往往运用股指期货等衍生工具,使资产之间的配置有更大的灵活性。
(5)负债经营。我国开放式基金主要利用国债回购进行主动负债经营;海外共同基金还包括短期同业拆借、短期融券等。
(6)流动性计量、评估与监控。通过设置各种指标以及运用VAR(在险价值)技术测算流动性风险暴露程度,评估流动性风险以及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当然,商业银行与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包括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与制度安排,并非局限于上述几种方法。近年来,国际上有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技术日益成熟,形成了一系列首尾相连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采取稳健的风险管理手段,可以将金融的流动性风险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表1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与供给
━━━━━━━━━━━━━━━━━━━━━━━━━━━━━━
┃
流动性需求
┃
流动性供给
┃
┣━━━━━━━━━━━━━━━━━━╋━━━━━━━━━━━━┫
┃客户提取存款
┃客户存款
┃
┃合格贷款客户的贷款要求
┃提供非存款服务所得收入 ┃
┃偿还非存款借款
┃客户偿还贷款
┃
┃提取销售服务中产生的营业费用和税收 ┃银行资产出售
┃
┃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
┃货币市场借款
┃
━━━━━━━━━━━━━━━━━━┻━━━━━━━━━━━━
表2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需求与供给
━━━━━━━━━━━━━━━━━━━━━━━
┃
流动性需求 ┃
流动性供给
┃
┣━━━━━━━━╋━━━━━━━━━━━━━━━┫
┃基金持有人赎回 ┃留存现金
┃
┃分红
┃基金资产(股票、债券)变现
┃
┃
┃所持证券的现金股利和利息收入 ┃
┃
┃出售新基金单位收入
┃
┃
┃国债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