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16;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54-01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化,他们能够接收到各种知识和信息。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要求进步的良好心态。但多数心智尚未成熟,有时法律意识和政治意识比较淡薄,个别人容易受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严重的甚至走入误区。因此,分析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助于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增强青少年自身综合素养,促使青少年成长为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
一、当前部分青少年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意识淡薄。青少年学生对于基础学科的学习多于思想政治内容方面的学习,有的在政治意识和立场上没有形成坚定的信念,有时容易受到一些西方思潮的影响。个别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欠缺理性的思维,甚至认为西方的任何东西都是好的,都是完美的,有着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卑感。
(2)法律意识淡薄,犯罪呈低龄化。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逐渐上升且低龄化明显,涉及领域广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辨别能力低下,部分青少年陷入迷茫和困惑。因此,急需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规范青少年的行为。
(3)意志力薄弱,抗挫能力弱。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而且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较优越,自我中心意识强,与人沟通能力弱。未能形成坚强的意志,也未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致面临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容易自暴自弃。主要表现在生活和学习上缺乏自信心,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容易受到享乐主义思潮影响,缺乏奋斗精神。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途径
(1)多措并举,加强青少年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鉴于部分青少年存在政治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加强青少年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刻不容缓。可以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专题讲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做到在理论上丰富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在实际参与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模范人物的介绍,发挥典范作用,让优秀的模范人物成为学生心中行为的标杆,从思想上找到方向,坚定自己的立场。不断努力学习最新的思想政治理论,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用高尚的思想品德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要引导青少年提高是非辨别能力,自主摒弃和排斥不良思想的影响,抵御来自互联网等各种渠道的不良影响,提高政治修养,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政治自信。
(2)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除了课程内容的讲授,还要把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与社会改革和国家复兴联系起来,培养有理想、有知识、遵纪守法、有道德的合格人才,促使学生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根据当前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借助课程教学内容,开展有关不良思潮、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抵御不良影响的免疫力。
(3)构建“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是青少年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这就需要家长在孩子的思想教育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从小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精神,要以身作则,用最先进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孩子做出表率。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要通过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方面进行培养,培养青少年做一个守法的公民,遵守学校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成为遵纪守法的标兵。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对社会上各种不良的行为、思潮等及时披露、批判,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氛围,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对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策。同时,要意识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创新,应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况,这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配合。要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系统化、专业化,提高青少年抵御不良影响的免疫力,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利.对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2]许瑞芳,高国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
从1993年我国引进和播放第一部韩剧《嫉妒》至今,“韩剧”进军中国市场已经二十多年。韩剧在中国的热播,使有些人发出了“难道我国的青少年将在韩剧的伴随下成长”的感叹。既然我国青少年已处于韩剧的包围中,就应积极利用这一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即是对韩剧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探讨,以期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示。
一、韩剧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历史渊源和产生必然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总的来说,是和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根基这一本体性的规定”[1]。易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即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思想政治教育应植根生活,服务生活,引领生活。韩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生活化色彩。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生活的目的,韩国除积极进行系统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各科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外,尤其重视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韩剧就是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韩剧无形中沿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及内容自然融入剧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对青少年的价值引导。韩剧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呈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渊源和产生的必然性。
(一)韩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
生活化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其根源在于儒学的生活本性:根植生活,超越生活。儒家思想虽以“处事格言” “普通常识”的形式出现,但却具有“终极关怀的”的宗教品格。韩国儒学极力发扬儒学的宗教性,并以儒教的形式出现,使其成为韩国人信仰的核心内容。朝鲜早在新罗、高丽时代就开始盛行儒教伦理,在新罗时代更是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韩国学者认为“给韩国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化是儒教文化(儒学、政治制度――包括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和生活伦理)和通过中国传来的佛教。韩国从未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2]。不同的是,韩国人把经典儒学“孝悌”之道加以创新发展,确立“家国一体”的伦理教育?w系和国家治理思想。韩国“重视人际关系上的义理、人情,重视以家族为中心的集团的共生,强调家族、民族的同质性、同甘共苦等等,并且将家的原则扩大到国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对家的孝必然要求对国的忠,由此建立的国家组织,是按有系统的位序伦理维持的上下人际关系”[3]。因此,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人际关系只能在生活中生成。儒学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韩国人生活的指导上,儒家思想已经深深融入韩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韩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甚至被认为是“儒教的样板国家”。
(二)生活化:韩国道德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在当代,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延续了传统生活化道德教育,形成了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在课程改革的始终。韩国从1945年至今,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其中的道德教育课程改革基本上都是围绕生活而展开。第一次课程改革,韩国文教部专门编撰《道义生活指导要领》,以道义引领生活。第二次明确“以生活为中心”,在1963年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方案中,关于道德教育内容中系统地反映了道德生活的教育目的。第三次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分为“礼节生活” “个人生活” “国家生活”和“生活”等。第四次课更是在小学1-2年级废止了以前的《道德》课,代之以《生活》。第五次课程改革基本上延续了第四次课程改革的理念,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将社会生活细化为邻里生活和市民生活,增设地域内容,并强调课程改革的生活民主化理念,以培养21世纪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有道德的韩国人为己任。第六次更是提出要建立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即为“韩国的统一”和“统一后的韩国”而努力的生活方式,并采取具体措施:1-2年级设《生活》课,3-6年级设《道德》课。目前所进行的第七次课程改革详细规定了每一年级的德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礼仪规范和实现理想生活的道德标准。课程内容围绕着个人生活领域而展开。
二、韩剧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表现
(一)以家庭为重要载体,进行基本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教育
深受儒学浸润的韩国,十分重视基本文明礼仪教育,尤其是家庭中的尊长礼仪、孝悌礼仪。韩剧中的人物,总给人举止文明、态度端庄、行为严谨、进退有度、言语谦恭、面容谦和的印象,他们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的谦和之美,无不令观者舒心惬意。即使在面对无情的背叛、残酷的伤害时,他们也会用微笑面对,给自己加油,充分体了儒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韩国人的谦和之美,是学校系统的礼仪知识教育与家庭的礼仪实践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韩国《道德》课第一条目标就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与重要性”[4],透过韩剧,我们看到的正是家庭对这一目标的实现价值。
韩剧中经常有长辈对小辈关于尊老爱幼等家庭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及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仪教育。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智焕做完手术回家时,妈妈对儿子说:“让奶奶看看你,你不知道奶奶有多担心,给奶奶道个歉。”爸爸也说:“给奶奶说,好多了,一点都不疼了”。这是教育孩子要体贴长辈的关心,使其学会为长辈着想。当一个人言行举止不得体时,首先遭到批评的就是父母,尤其是母亲。这部剧中就有秀京第一次与未来婆婆见面,因为迟到和穿超短裙,被婆婆认为是妈妈的教育不周:“她妈妈没事吧!这种场合让女儿穿成这样!”
当然,家庭伦理规范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性是建立在父母以身作则所形成的权威和孩子对父母的尊敬上。父母在家中的权威地位虽不可动摇,但并不意味着孩子要绝对服从家长的命令;父母做得不对时,孩子有权对父母提出批评。同样是在这部剧中,东焕妈因为儿媳妇说她“不像长辈”,儿子生气地跟她嚷嚷,就躺在床上绝食,以表达自己权威受到挑战的不满。父亲相信儿子不会那样,并批评老婆夸大其词。但当老婆说儿媳妇在反抗,要带孙子离开,爸爸就说,那不是反抗,是傲慢无礼。于是马上气呼呼地要儿子把媳妇带出来,并用拳头教育儿子,怪他不能很好地管教自己的老婆:对妈妈说出那么傲慢无礼的话。父母无论做什么,总归是父母,都需要尊重。公公对媳妇的反抗可以理解,对傲慢无礼却不能容忍,这充分说明韩国人非常重视文明礼仪,尤其是对长辈的礼仪。
值得注意的是,韩剧中进行家庭礼仪规范教育主要是通过日常具体生活情境中的规范教育及尊长礼仪来实现的,其目的在于在家中形成长幼秩序,在外形成和谐的社会人际秩序。《看了又看》这部剧一开始,就是金珠和银珠因为背心问题而引发的矛盾,爸爸批评姐姐金珠不让妹妹穿自己的背心,说“那是你妹妹”、妈妈批评妹妹银珠“姐姐弟弟都让你打了”,父母正是在这日常简单生活中教育子女树立“悌”的观念,即姐姐要对妹妹友好,妹妹也要对姐姐尊重。当然,通过韩剧我们可以看出韩国的礼仪教育虽琐碎具体,但核心还是生活。主要内容有个人生活礼仪、家庭生活礼仪、学校生活礼仪、社会生活礼仪和国家生活礼仪等。这些礼仪为人们在不同生活场景中,如何为人处世提供了依据,而人们也在践履这些礼仪规范中彰显了自己的家庭教养和道德修养。
(二)以情感为媒介,渗透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等情感教育
韩剧中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主战场是家庭。家庭的重要功能就是情感功能,是人的心灵港湾。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在家庭礼仪教育的基础上,渗透“孝道、和谐和为他人着想”的理念,但所有这些规范和礼仪都以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和谐为基础。《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父亲正是为了融洽子女间的情感才让孩子们跟自己住在一起,并且规定男人们每周六早上要爬山,各家轮流做东,负责所有人的饮食。儒学的基本精神是推己及人,反躬自身。在浓浓的亲情之中,自然生长出对朋友、他人、国家、社会的情感。这正是李泽厚“道由情生”理念在韩剧中的实践。李泽厚认为:情感是人的本体。人正是在生活过程中将自己的自然之情升华为社会之情,人与生俱来的七种自然情感――喜怒哀乐爱恶欲,经由历史洗礼和文化积淀,演化为“亲情、友情、爱情、人际关系情、乡土家园情、集体奋进情、科学艺术情”[5]。《时尚王》中李佳映走投无路时,姜英杰收留她,让她在制衣厂里住下。很小父母去世,缺失家庭温暖的佳映,在英杰的制衣厂里,感到了家的温暖。因珍惜这难得的家的感受,佳映才一直守护在英杰身边,即使因为英杰她失去了在服装学院求学的机会也心甘情愿。正是在“家情”的基础上,佳映生发了对英杰的感恩之情,进而又萌生了爱情。《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的大儿子在家是个孝子,在工作中是个和蔼的老板,为朋友不惜跟自己的老婆撒谎,多次将自己的大衣给路边的流浪汉。当然,韩剧中的爱国思想也处处可见。《时尚王》剧中姜英杰第一次见到在美国大时装公司工作的安娜说,年纪轻轻就能在美国的大公司工作,真是为韩国人争脸,言语中透出无限的骄傲之情。姜英杰买了一部新车,员工们说,车子好好地干嘛又买新车,我们国家一滴油都不产啊!这简单的话语,包含着爱国情怀和节约意识。当然,剧中姜英杰对工厂员工像姐姐般地照顾也体现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所以,韩剧将人的各种情感,经由生活建构起它们之间的自然联系,让人在观剧中接受教育。
(三)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式进行艺术人生观教育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 思想观念 形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思想政治教育是古今中外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是人类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即链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的的重要纽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快速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为人类开创了另一个生存的空间,这个被称为虚拟空间的世界刚刚出现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让人们都来不及认真的适应和了解,就已经深陷在网络带来的巅峰刺激和新鲜快捷中。它的出现预示着旧的生活模式的改变,一个以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信息网络时代已经开始。 网络的广泛不但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逻辑和生活方式,人们还在网络空间中缔结了各种各样的关系,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产生了诸多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冲击不容忽视。
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完全打破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使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大量鲜活而真实的信息,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又对我们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意识形态体系形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可以动摇和改变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之所以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与青少年这一特殊阶段的发展特点分不开。可以说,网络使用的种种特点正好迎合了青少年时期的众多需要,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键所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青少年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青少年面对最多的现实是学习。学校学习具有强烈的竞争性,为了在这种竞争中获得优胜,中学生成为中国学习最用功的人群。
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青少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那些在学业竞争中失败的人,更是迫切要摆脱所面临的一切,而网上社区是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除了在学业竞争中必然有失败者外,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把学习的好坏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很容易发现,学校中有两种青少年最容易网络成瘾。一种是学习失败的青少年,另一种是以前学习特别好,但随着升入高一级学校难以在竞争中保持原来位置的青少年。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会迫使某些青少年在网络中寻求安慰。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探讨。
网络环境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根本措施是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分析辨别力,使他们能正确判断和分析遇到的各种事物的是与非。
1、在网络中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争取最大化地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信息;网络是一个新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可以利用它;网络又是一块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它。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一些机会尽可能多的在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汇到其它网络信息之中,力争让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给网络上的人们,争取最大化的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网络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引导和启发。
网络增强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已大为减少,但在虚拟空间通过网络的主客体的交流却是另外一种“面对面”。在这种网络交流中,教育客体能更真实地向教育主体表达思想,教育主体也就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主动与客体进行网上交流,可以通过进入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与众多教育客体直接对话,可以通过QQ与个别教育客体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主题引发教育客体的集体讨论与思考。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针对网络环境下灌输式教育机会减少而采取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3、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
网站对于网民的作用不可小视,好的网站和点击率高的网站一定会给进入它的人们以持久的影响。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以之为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空间,延伸了时间,扩大了覆盖面,提高了时效性,解决了部分“空白点”和“盲区”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召力。目前,诸如“红色网站”、“之家”、“红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之窗”等思想教育及理论学习网站相继建立,己逐渐形成了一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和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网站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者应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传播两方面的规律,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改善,力争建设好一大批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青少年有自己的小环境,它既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依据现实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思政工作的具体内容做相应调整,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作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反作用于网络大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下功夫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高品位和高学术性为目标。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现时,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要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吸引学生参与。通过校园中这种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净化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精神,提高青少年的民族优秀文化的功底和文化品位,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环境的左右。
结语
本文以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从网络的起源和主要特征开始,依次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现状和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进一步的论述了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指出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对网络监管力度的同时,建立一些适合青少年的网站,家庭和学校也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以便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程华平.谈体育与德育的并行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刘绿丝.高校人本德育的内涵、困境及实现路径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3] 陈庆省.系统构建民办高校学生品德培养教育体系[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中国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并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完善,形成丰富的经验。
首先,学校通过思想品德课正面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其次是榜样示范法,用他人的高尚思想和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受教育者;第三是实际锻炼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最后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各级学校通过营造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对学生进行“不知不觉”的教育。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中国家庭常用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家庭长辈直接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示范给子女,用自己良好的思想情操、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影响和教育子女。
社区教育,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体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精神。主要是结合社区风俗习惯、社区文化、社区风气、社区道德规范、人际交往而展开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大众传媒中包含着大量的国内外时事动态报道和政策法规,不同时代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众多的先进文化信息,它可以使青少年接受新闻信息传播的同时,接受时事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日本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网络化、体系化的“立体工程”,需要多层次,全方位来进行。
日本学校设置了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时间,主要包括修身科、道德科、公民科、社会科和道德“特别活动”等。日本学校不仅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普遍重视实践活动环节,大力提倡并推行“体验学习”。
现代日本对家庭教育及其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从儿童到成人期道德发展的各阶段上应采取的方法;二是对不良和不法行为的防范方法;三是对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其教育的研究。
日本政府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观规划、政策和具体的整改措施。在联合各界教育力量方面,日本广泛建立PTA(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组织,即家庭教师协会,成员主要有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热心于教育的人士,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日本通过“宣传日”、“读书周”、“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和强化受教育者对宣传内容的接纳,还经常采取措施整顿和控制大众舆论工具,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三、中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1、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均形成了由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网络”
在家庭方面。第一,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影响儿童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的形成。第二,建立温馨和睦、健康欢乐的家庭环境,以帮助儿童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方式、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如旅游、集体踏青、家庭音乐会等陶冶家庭成员的情操和形成高尚的人格。
在学校方面。第一,中日都加强了学校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中日都通过各学科进行渗透教育。第三,中日都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四,中日都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寓于社会实践之中。
在社会方面。中日在各个社区都以各种社会组织、公共设施和活动为载体来补充家庭、学校的教育,使青少年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熏陶。另外中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收音机等载体和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正面的道德观念。
2、中日两国均注重直接和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两国学校都开设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正面直接灌输思想政治观念。同时,两国也有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中国在与语文、历史、地理、劳动、社会发展史等教学活动中也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日本学校根据不同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虽然两国都注重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但是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相比较而言,日本更加注重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不同点
1、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知识传递,理论教化”;日本注重“德性养成,实践锻炼”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课程都必须以考试和打分的方式来测评,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只根据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来进行分析。中国教师往往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递,而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而日本提倡“体验学习”,他们认为许多的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
2、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化”;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化”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外在的灌输式的教育,具有明显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主要是在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内心和情感重视不够。日本则主要体现在“心灵教育”上,其着眼点在于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尊重生命之心,尊重他人之心,重同情、正义、公正之心,开拓新时代的积极进取之心,并培养青少年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之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伦理观。“心灵教育”已经成为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四、中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一)注重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方法相结合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显性和隐性教育在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始终,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对于中国而言,日本更加注重隐性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同时,应该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包括校风校纪、物质环境、管理体制、社会实践等),将显性教育方式与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协调好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变单纯“灌输”为平等互动,注重思想渗透,不断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体验
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行为体验,无论是课堂的体验学习还是实际的行为操作,都要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验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探究去理解和体会。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养成一种不需要外力监督和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
在体验教育当中,教师要提供一些理性材料和感受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其次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班委会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富有道德创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最后还要把学生的体验教育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环境中进行,运用社会资源,并通过优化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初一思想政治课教材是讲授心理品质修养内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使他们了解一些初步的心理知识,掌握良好心理品质修养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个性健康发展。刚接到这套教材时,师生都很有兴趣,很大热情,但一年过去了,根据多间学校对老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教育效果并不很理想。问题出现在哪呢?其实,实施心理品质教育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心理品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觉得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程,这是德育内容的拓展。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品德成长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把学生心理品质教育作为自己的份内事,认真担负起教育、培养的责任,并使之与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使之相得益彰。不要拘泥于概念或随意加深教学内容。我们的主旨是向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不是一般地讲心理学。书上出现的概念要把它简化,不能照搬心理学的概念,否则不适宜初一学生。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笼统地把学生看成心理疾病患者。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心理状态不很稳定,他们遇事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要加以引导,点拨,使其健康发展。
其次,要着重心理训练和行为指导。这是本课程的目标要求决定的。在教学全过程中,只有注意了解和收集学生相关心理活动的素材,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正面引导。教学时,要把心理知识的教育搞得通俗、浅显、生动、活泼,每一课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具体指导学生怎样进行心理品质培养上。如讲到“青少年自尊自信的特点”时,可结合初中生的实际,设计问题让他们自己来判断是否有以下的表现或心理需要:1、在家或学校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2、在集体生活中,对自己有信心的事争着去做。3、希望老师、同学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特长。4、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扬和肯定。5、照镜子的次数增多了。6、衣着上追时髦、容貌上注意修饰。7、模仿成人的发型、动作、言行。8、希望父母不要在客人面前说自己的缺点。9、反感大人(包括父母、老师)居高临下地训斥自己。10、希望大人有事与自己商量解决。学生对以上十个问题进行判断,然后老师归纳:1—4项反映了青少年渴望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心理;5—7项反映了青少年比较关心自己形象的心理;8—10项反映了青少年有要求他人尊重的心理。以上就是青少年自尊自信的三个特点。在各章节的教学中,都可以较多地采取调查问卷形式,这样既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需要,便于引导,更有利于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至于考核,我认为应该摆脱过去那种应试形式没有必要搞统考,应该知、情、意、行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尤其重在心理品质和实际的考核,不要停留在知识或概念的背诵上。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者 人格魅力 释义 功能
长期以来,我们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给予的重视不可谓不足,投入的力量不可谓不多,但收效却差强人意。其缘由颇为复杂,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不够,便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认真探讨教育者人格魅力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者人格魅力的释义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泛指一切直接或间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既包括政治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又包括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党政官员、文化工作者等,还包括家庭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学生家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就是教育者自身所具有的稳定的,通过自己的言行在青少年面前所展示出来的,具有榜样效应的,高尚的或良好的道德品质。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忠贞不二的政治信念。
具有人格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该忠实信仰自己所施教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忠贞不二的政治信念,才能忠诚和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才能焕发出表里如一的政治人格魅力。
2.言行一致的道德责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确立正确的、稳定的职业荣誉、职业良心和职业理想,遵循职业规范和准则。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公共生活规则,做到礼貌谦逊、诚实守信。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爱情婚姻家庭道德,以情操、志趣和理想的一致与和谐作为选择爱人的最重要标准。
3.满腔热忱的教育情感。
教育情感,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和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一种真实的、稳定的眷恋、关怀和热爱。这种情感不是低层次的感受性情感、知悟性情感,而是高层次的思维性情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经过系统地理论学习和长期的实践锻炼,以及个人长期的道德修养所培养出来的情感性。
4.自省自尊的尊严意识。
在充分认识了自己的人生权利、主体价值和社会作用的基础上,确立起自尊心和自豪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的重要内容。有了这种自尊心和自豪感,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以自己的工作为荣,热爱自己的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功能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先进性为被教育者提供了学习的范式。
处在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具有较强的学习模仿情结,此时,给青少年的人生道路以正确的引导就极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了忠贞不二的政治信念、言凿行践的道德责任、满腔热忱的德育情感、自省自尊的尊严意识,就会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对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的现实性增强了政治理论的可信度。
长期以来,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青少年对政治理论不认同、不信服。因此,先进的政治理论必须人格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了人格魅力,也就成为先进政治理论的现实人格承担者,这样就能增强政治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从而增强它的被接受度。
3.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形象性弥补了政治理论的抽象性。
政治理论作为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具有人格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其言行是政治思想理论的展示和实践,无疑是青少年身边的直接的、活生生的实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的人格魅力,青少年可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抽象的政治思想理论的实质和精髓,从而为他们接受和实践这一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4.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的情感性加速了被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
教育者人格魅力的情感性具有促进教育对象接受传导者所传导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作用。教育者的教育情感包含着教育者为教育对象好的动机,以及对德育对象的深深关怀。教育者情感中这种对教育对象的关怀,会深深打动德育对象的心,使之较快接受并坚持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三、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培育
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仅从主体的角度,即从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努力的角度,提出培育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初步思路。
1.学习理论,完善人格内涵。
提高人格修养、增强人格魅力要明理,即通过学习理论、明白事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内涵。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作为理性思考的结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包含着忠贞不二的政治信念、言行一致的道德责任和满腔热忱的教育情感等具体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备这些素养,就必须以学习理论作为前提。
2.努力实践,提升人格境界。
提高人格修养、增强人格魅力要笃行,即通过努力实践,去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化自己的思想政治观念、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培育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磨练自己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和行为,巩固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通过与被教育者的互动,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数量繁多、内容丰富,而且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青少年可以自由选取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各类文化内容,和其他爱好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有利于视野的拓宽和思维的开阔,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互联网相对比较自由的空间,可以促使青少年与其他人进行深入的心灵沟通,更好地展示自我,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网络信息量大而且更新速度快,是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网络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消极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部分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中,体力和精力严重透支,学习成绩急速下降;网络文化的隐匿性和虚拟性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非常自由和轻松,久而久之,青少年就会比较依赖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反而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谈,不愿意靠近人较多的地方,进而影响青少年形成正常人际交往能力;一部分青少年受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开始抽烟、酗酒、打架,造成家庭关系高度紧张,严重者甚至造成家庭破裂;青少年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找回自信,无法承受现实中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复杂的人际交往,心理不堪一击。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内容和形式,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课比较单一,基本上由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多元的网络文化内容,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积极跟上时展的步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由课堂逐步转向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新时期,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如果再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青少年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网上心理咨询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二)加强对网络文化环境的优化
加强对网络文化环境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学校要重视并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第二,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是教师精心搜集和整理的,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激发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三,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
(三)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无处不在,而且类型多样,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互联网和计算机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教师要指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文化,合理利用各种有价值的网络文化。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坚决抵制网络的消极作用,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客观、公平地看待现实社会。在当前比较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合力 提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教育、人文关怀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内容。社会合力理论对我们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所在的社会生活系统当中,存在着诸多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社会力量。在我国,由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支教育力量共同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些力量相互交织,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是由这些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所决定的。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密切协作与配合,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及作用
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某个单独的客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作为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一员,一方面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一方面接受所属团体(包括就读的学校、交往的朋友圈等)的教育与约束,同时还接受社会大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家庭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力量主要是父母及亲友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力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他们在思想道德和行为表现方面对孩子的教育与要求,奠定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重要基础;父母及亲友的处世态度、言行表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家长在家教过程中是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还是重智轻德,是注重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还是包揽子女的一切事务,是重视与孩子的交流还是与孩子之间甚少沟通,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成才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家庭关系是否和谐、稳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社会和他人的态度。相比较而言,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思想、道德、行为、心理、婚恋等方面要比正常家庭环境里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比例高。在家庭环境中,兄弟姐妹在青少年成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之间年龄差距小,心理距离近,这种影响更直接、更明显。
2.学校教育力量。学校教育力量主要是教师、干部和职工等运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和自身综合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教育力量。学校是学生的求学场所,也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平台。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它们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积极向上、催人上进的优良风气能激发人的斗志,提升人的思想水平。相反,低迷消极的不良风气会让人沉沦,不思进取。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首先,应该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要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关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时事政治、道德品行养成、规章制度、主题教育、文化素质培养、社会活动实践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不足,开展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个人情感、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尽力做到因材施教。最后,高校应该根据大部分学生今后的生活就业环境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总的来说,学校里教师的教育行为、干部的管理行为和职工的服务行为都会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
3.社会教育力量。社会教育力量主要是相关社会主体运用社会教育、社会管理等有形因素以及社会风气、公平环境、价值取向等无形因素形成的教育力量。如党的宣传部门、政府文化部门、司法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共青团、工会、街道社区管理部门等,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社会教育。青年学生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获悉时事、经济行情、重要赛事、社会舆论、法制知识、社会事件报导、慈善捐助活动、青年励志文化节目等,社会主体教育依托的这些传媒正深深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的发展。此外,社会的司法公正、治安稳定、劳动保障、人文环境、廉政风气、公正公平等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青少年学生从社会大环境事件的正面内容中摄取前进努力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信念,同时也可能从一些负面内容的影响中丧失对社会的信心和人生的信念。
4.其他教育力量。其他教育力量是除以上三类教育力量之外,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的教育力量。如身边的同学、朋友、学生本人等。对于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和社交中结识的朋友是他们生活中新奇而特殊的群体,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交流沟通和相互熟识。家庭之外会有傲慢暴躁或亲近和睦的群体,有自私自利或乐于助人的群体,有慵懒无律或自立勤奋的群体,有一无是处或全面发展的群体……同学和朋友的言行举止时常能够改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学习生活群体的习惯和风气会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年学生长期处于和谐、互助、向上的朋辈群体中,自身会变得积极主动、勤奋上进;相反,如果长期处于冲突、伤害、低迷的朋辈群体中,自身会变得消极低沉,具有攻击性。此外,学生本人对自己也能够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一般情况,具有是非分辨能力,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且坚定不移,积极乐观,主观能动性较强的学生群体有良好的自我思想教育能力。相对前面的三类教育力量,其他教育力量更多是在无意识状态中发挥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提升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全社会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结果。这种综合结果,并不是单方面力量、单个要素、单项教育活动的教育效果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有别于这些孤立教育因素的新的教育力量。一般情况下,它应该优于这些孤立力量之和,形成大于孤立力量之和的有效教育力。由于这些不同力量、不同因素、不同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指向、力量大小等存在差异,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有可能出现零效果、零合力,甚至负效果、负合力的情况。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协调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教育力量之间的交流互通等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历年来我们党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组织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时期,社会环境中存在不良思潮,如享乐主义、诚信危机、奢靡腐化之风等正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群体。西方敌对势力极力鼓吹西方民主制度与政党制度、标榜资产主义的民主与自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美国通过他们的文化产品输出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人生哲学。因此,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要有内容、分层次地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力地把握青少年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主义性。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整合。合理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将相关要素进行整合,科学配置资源并有序开展活动,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最大化。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在教育目标、管理制度、教育人才等方面的整合。教育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灵魂与方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有指导和制约作用。管理制度整合,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制定相关政策、行政管理制度、工作纪律与工作规程等。教育人才整合,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各支力量中科学配置教育人才,培养和建设专门的队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完成。第二,每支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内部的整合。比如社会教育力量内部,组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街道社区等教育主体,划分和整合各分支力量的教育责任内容;学校教育力量内部,要合理整合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分支力量,以提成教育合力。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协调。家庭教育建立于血缘关系和亲子之情上,每个家庭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差异较大,它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直起着关键作用的教育力量。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而言,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教育内容更加全面和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社会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设德育基地、提供实践场所、开展对青少年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他教育力量更多的具有随意性和偶发性,是在没有指导的状态下发挥作用。虽然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在教育重点与实施具体方式上各有不同,但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增强各种力量的有效协调。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要推进各支力量相互配合,努力形成环环衔接、环环相补的“教育闭环”。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应该始终保持指导目标的一致,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有序协调,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
4.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之间的互通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在科学整合与有效协调的同时,要增进教育力量之间的互通与合作,防止各自闭门造车,产生“教育孤岛”的现象。由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给予行政支持,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聚合教育模式。首先,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的研究,对家庭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组织一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共同开展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教育活动。其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要通力合作,共同为青年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如治理校园周边环境、资助贫困学生求学、问题学生审判转站校园现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等。最后,大学生虽是学生但亦是成年人群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主动地、合理巧妙地利用大学生自身的学习进取力量和朋辈的示范力量,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进行能量内化,让教育能量环环叠加,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总之,在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进一步科学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内容和规律,探索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优势发挥的途径和教育实效的评估方法,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环境,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孙渝莉,张晓洪.论文化经济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校与思想教育,2012(2).
关键词:价值观念;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51-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对教育事业产生震撼力的冲击。总体来说,价值观多元化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本文以负面影响为出发点,进行系统阐述。
一、价值观念多元化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导致腐败的产生和一些消极社会现象的存在。在众多社会领域中,一些没有摆对价值观,由此引发的不良社会现象,给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带来消极的障碍,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多元价值观的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价值观互相交融,对我国社会主体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小学生的价值观选择、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思想道德规范等,而来自西方的某些价值观更加容易使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富有朝气的中小学生盲目的崇拜,导致中小学生群体出现思想政治观念模糊、思想政治意识浅薄、理想信念多元化、道德判断逐渐被双重化、心理素质较差等严重现象,这给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
2.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受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影响,追求实用和享乐,盛行“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上。人们生活方式各异、价值观念多元,为各种异样思潮的产生和渗透提供物质支撑和社会环境,认识不清的中小学生已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渗透,羡慕物质享受、崇尚个人至上、缺乏集体意识和组织观念等,以及炫富、“拼爹”、“小三”等社会乱象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意识。
二、价值观多元化影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剖析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不但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根本任务,而且也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题,值得探析。
1.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多元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大环境下,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会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而其中部分因文化的不同而相异的价值观念本身无所谓对与错,在此情况下,学校如果继续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那是不适宜的。因此,在多元思想价值观的大环境下,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树立民主、开放的观念,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正平等的,民主地对待来自有文化背景差异的学生,不歧视他们的价值观与文化,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的文化与价值观。另一方面,要真正将道德规范本身与思想道德取向视为一种开放的体系,而不是以教条的态度去处理;这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严重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和创新观念的产生,使一些人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想法,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中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膨胀,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一些青少年学生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讲奉献的少了,讲索取的多了,急功近利。这一切,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
3.社会价值观的变动,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复杂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在不断地变化、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也对中小学生造成了一定冲击。个别中小学院校思想腐败堕落现象严重、部分党员干部党性浅薄,这些都会对中小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极大的负面冲击,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巨大的挑战。若教育不到位、不得力;将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到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对多元思想价值观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不断更改和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为此,一是要创新教育方法,把渗透式与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统一起来,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要结合课内教学实践和课外社会实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以简单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主体思想价值观。二是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讨论意识的培养,增加中小学学生对话交流表达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能够进一步的形成和加大有关主体思想文化价值观的共识。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四是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以及实效性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师资保障。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多元价值观纵横交织的时代。青少年作为思想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非常容易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坚持和发展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推动精神文明乃至经济的发展,培养好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少荣.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05).
[2]周丽华.价值多元化对中学德育的影响与对策[D].上海:复旦大学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