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田的划分标准范文

农田的划分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田的划分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田的划分标准

第1篇:农田的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区域分布;延边州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2-2228-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2.009

Study on the Potentiality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aking Yanbian as An Example

SUN Bo, LI Shu-jie, LIU Ya-nan, MA Xiao-wei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1,China)

Abstract: Taking Yanbian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termining the construction potential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he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land utilization,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5 aspects,14 indicator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were built. The basic farmland of Yanbian w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basic areas with high standard conditions,a little renov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ctification,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with high standard conditions were good, totaling 31 359.67 hm2,distributed in Dunhua and Antu. There wer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basic farmland,with an area of 70 093.97 hm2,mainly distributed in some counties and cities such as Dunhua,Antu and Yanji. Basic farmland comprehensive remedia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in many aspects of land,water,roads,forests and villages,a total area of 197 932.92 hm2,which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tate.

Key words: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potential; regional distribution; Yanbian

在国家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重大举措的背景下,吉林省在《关于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将基本农田按照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稍加整治和需全面整治3种类型区域进行划分[1]。本研究对延边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及区域分布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科学编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推进土地整治。

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坐落于吉林省东部,北纬41°59′-44°30′,东经127°27′-131°18′,全州总面积达42 700 km2,约占吉林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延边州下辖8个县(市),即延吉市、D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和安图县。2014年,全州耕地面积为437 664.31 hm2,其中,基本农田总面积299 386.56 hm2,基本农田保护率达68.41%。

如图1、图2所示,从类型结构来看,全州基本农田中,旱地面积最大,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85.37%,水田次之,水浇地及园地、林地面积较小;从地域分布来看,敦化市与汪清县基本农田面积较大,图们市基本农田面积最小。

1.2 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包括经济社会状况、土地开发利用水平等,主要来源于延边州统计年鉴、延边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延边州各县市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成果及国民经济数据、统计表等;图件资料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通过对延边州国土资源局及相关部门进行调研获得。本研究评价时点为2014年12月31日。

2 建设潜力综合评价

2.1 评价单元的确定

以延边州的全部乡镇(共计67个)作为基本评价单元,在整理、核实延边州2014年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保护图及农用地分等成果图等图件的基础上,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利用空间分析法将以上图件叠加并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范围。

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潜力就是有选择地将基本农田划定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过程[2]。延边州地貌呈山地、丘陵、盆地三个梯度,以山地、丘陵居多,若仅以坡度作为评价基本农田的因素,则不能完全体现基本农田质量现状以及各县市的差异性。因此,为保证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科学合理,本研究遴选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情况、粮食生产能力、基础设施条件、区域发展条件作为准则层,同时,评价指标的筛选也严格遵循全面原则、可行原则及可比原则[3]。在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后,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比各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表1)。

2.3 确定评价指标分值

2.3.1 评价指标的获取

1)自然地理条件。有机质含量、有效土层厚度、平均利用等别等自然地理条件的数据通过延边州各县(市)的农用地分等成果获得。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将农用地分等成果与变更调查数据中的基本农田图层相交,对每个评价单元赋予所需属性值,若同一评价单元有多个属性值,则按照以下公式确定整个评价单元的属性值。

其中,Si为各评价单元中属性值为i的全部图斑面积之和,S为各评价单元的总面积,Xi为属性i的数值大小。简言之,本研究按面积比例确定各评价单元属性值的大小。

2)土地利用情况与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农田保护率、集中连片程度、新增耕地潜力、农村道路比例、森林覆盖率主要通过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获得。基于ArcGIS软件平台,提取出基本农田、农村道路、林地等图层,并导出属性表以获取所需数据。以延边州各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选取内陆滩涂、其他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及裸地6种地类数据计算新增耕地潜力的现状值大小。

3)粮食生产能力与区域发展条件。粮食单产及播种比例、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及农民纯收入、农业人口比例等数据通过延边州统计年鉴获得。

2.3.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由于本研究选取的指标虽全部为正相关指标,但具有多样性,量纲和数量级都不统一,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4]。因此,采用极值标准化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指标值均在0~1范围内,具体方法如下:

Xij标准=(Xij-Ximin)/(Ximax-Ximin)

式中,Xij标准为标准值,Xij为原始值,Ximin为标准化的最小值,Ximax为标准化的最大值。

2.3.3 算各指标分值 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延边州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条件值。将各单项指标加权求和,对延边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进行综合评分,得出各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i是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值,Xij表示第i个乡(镇)第j项指标的分值,Wj代表第j项指标的权重值。

3 建设潜力分级

3.1 建设条件分级标准

利用ArcGIS自然断点法,根据延边州实际情况和基本农田的评价结果,将全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按综合分值的大小分为5级(图3)。Ⅰ级,0.590 0~0.670 0分,分别是敦化市的官地镇和安图县的松江镇;Ⅱ级,0.510 0~0.589 9分,分别是延吉市的朝阳川镇,图们市的长安镇,安图县的万宝镇、两江镇、亮兵镇、永庆乡,敦化市的沙河沿镇、雁鸣湖镇、黑石乡、额穆镇,汪清县的罗子沟镇;Ⅲ级,0.430 0~0.509 9分,分别是延吉市的依兰镇,图们市的凉水镇,敦化市的江南镇、大石头镇、大桥乡、贤儒镇、翰章乡、青沟子乡、红石乡,珲春市的敬信镇、杨泡满族乡、哈达门乡、马川子乡,龙井市的德新乡、老头沟镇、东盛涌镇、白金乡,汪清县的大兴沟镇,安图县的明月镇、石门镇、新合乡;Ⅳ级,0.350 0~0.429 9分,分别是延吉市的小营镇,图们市的月晴镇、石岘镇,敦化市的黄泥河镇、大蒲柴河镇、江源镇、秋梨沟镇,珲春市的春化镇,三家子满族乡,板石镇,密江乡;龙井市的开山屯镇、三合镇;和龙市的头道镇、东城镇、西城镇、龙城镇;汪清县的东光镇、复兴镇、百草沟镇、春阳镇、鸡冠乡;Ⅴ级,0.270 0~0.349 9分,分别是延吉市的三道湾镇,龙井市的智新镇,珲春市的近海街、英安镇,和龙市的南坪镇、八家子乡、崇善镇、福洞镇,汪清县的天桥岭镇、汪清镇,安图县的二道白河镇。

3.2 划分建设潜力区域

3.2.1 划分依据 结合延边州基本农田现状和全州已实施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按照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稍加整治和需全面整治3种分类标准,分析不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的区域分布情况(图4)。

1)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是指田间设施基本配套,基本不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便可满足正常生产甚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具备高产、稳产能力,粮食产量可达到当地最高水平的基本农田区域[5-8]。一般来讲,当地农用地利用等最高的基本农田区域、水田区域、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及已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或标准良田工程的区域,即为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的区域。因此,本研究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Ⅰ级的评价单元确定为全州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的区域。

2)稍加整治是指骨干工程设施完备,但田间工程设施存在不足的基本农田区或整备区。该类区域在着力完善田间工程设施,大力开展防护林、农用井、涵管、生产路等相关工程,完成维修改造后才能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9]。因此,本研究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Ⅱ级的评价单元确定为全州稍加整治的区域。

3)需全面整治是指需在田、水、路、林、村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的区域,不但要维护好在建的整治项目和社会等多方面投入的土地整治项目,而且要将新安排的项目与农业、水利等方面的项目进行衔接,充分发挥资金的整合作用[10-13]。理论上,经过整治的耕地可全部建设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因此,本研究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Ⅲ级、Ⅳ级、Ⅴ级的评价单元确定为全州需全面整治的区域。

3.2.2 划分结果 将延边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的分布情况,按照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的区域、稍加整治区域、需全面整治区域3个类别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1)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的区域。由表2可知,延边州基本具备高标准建设条件的区域总规模为31 359.67 hm2,主要分布在敦化市的官地镇,安图县的松江镇。

2)稍加整治区域。由表3可知,延边州稍加整治区域潜力总面积70 093.97 hm2,主要分布在延吉市的朝阳川镇,敦化市的沙河沿镇、黑石乡,安图县的两江镇等乡镇。

3)需全面整治区域。由表4可知,延边州需全面整治区域潜力总面积197 932.92 hm2,在全州广泛分布。

4 结果与分析

1)延边州的全部基本农田中,基本具备高标准建设条件的共31 359.67 hm2,占全州基本农田总面积的10.48%;稍加整治的共70 093.97 hm2,占23.41%;需全面整治的共197 932.92 hm2,占66.11%(图5)。由此可见,全州质量较高的基本农田较少,大多数需要进行全面整治。

2)结合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及建设条件分级图、建设潜力区域分布图的潜力级别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延边州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的基本农田分布在敦化市和安图县;需稍加整治的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敦化市、安图县和汪清县,延吉市及图们市也稍有分布;需全面整治的基本农田分布较广,基本在全州各乡(镇)均有分布。由此可见,敦化市和安图县的基本农田质量较全州其他县(市)高,和龙市基本农田质量较全州其他县(市)低。

5 小结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除敦化市与安图县外,延边州其他县(市)的基本农田质量普遍较低,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整治,即不同潜力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应按照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稍加整治、需全面整治的顺序开展建设。再结合各县市、各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不同情况,从田块、水利、农田道路、农田防护林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土地整治。其中,田块应因地制宜建设,使其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便于经营管理;水利以疏通、硬化沟渠为主,并配套附属设施,保证排涝需要,根据各乡镇不同的地形条件和耕地类型,选择不同的排涝方式;根据现有交通设施的具体情况,应着力修整或补充农田机耕道路,完善农田道路体系,使田间道路通达便捷、布局合理;依据延边州各县市田、水、路、村的实际情况开展农田防护林建设,重点在于将农田防护林的主要林带配置成网格,形成农田林网化,形成一个既有综合生态防护功能,又符合农作物生长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 涛,廖和平,杨 伟,等.大都市边缘区高标准基本农田潜力评价及建设模式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5):109-114.

[2] 杨 伟,谢德体,廖和平,等.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7):219-229.

[3] 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0):241-250.

[4] 郭贝贝,金晓斌,杨绪红,等.基于农业自然风险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3):377-386.

[5] 薛 剑,韩 娟,凤荣,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建设时序的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5):193-203.

[6] 方勤先,严 飞,魏朝富,等.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及潜力分析――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3):122-130.

[7] 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等.基于差距度与投资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与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47-53.

[8] 唐秀美,潘瑜春,刘 玉,等.基于四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与模式[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3):238-246,293.

[9] 王 晨,汪景宽,李红丹,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分布与建设潜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2):226-229.

[10] 孔祥斌,靳 京,刘 怡,等.基于农用地利用等别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46-51.

[11] 吴 飞,濮励杰,许 艳,等.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与决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270-277.

第2篇:农田的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水利工作农村水利工程 主要措施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防洪工程

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管理以及建设和其他有关水利方面问题的工作,包括水环境、农村水工程以及水资源。它涉及到河流、堤、沟渠、站、闸以及水利配套设施,分为田间灌溉设施、提水设施、引水设施、输水配水设施、农村蓄水设施、防洪除涝降渍等生活供水设施和灾害设施,是为农村经济发展、镇村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创造条件的基础设施。

一、农村水利面临的问题和形势:

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和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开始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来转变。在农村,水利工程灌溉渠系利用系数较低,居民饮用水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严重,水利科技含量比较低,经营机制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目标。这一系列问题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1、农村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开始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开始向尽可能出工转变,由指令性的计划开始向指导性的意见转变,政府组织号召转变为“一事一议”。

2、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过去主要追求粮食产量,所配套水利工程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调整为蔬菜、花卉、瓜果和苗木对抗旱和灌溉的标准比原有的设施要求标准更高。在这个过程中,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缺乏统一的调整、建设和规划,使得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出现了一些困难。

3、需要正确理解水利产业的政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作用和功能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兼有一定社会效益以经济效益为主的项目,指水面养殖、供水以及水利综合经营等;另一类是公益性较强以社会效益为主的项目,指水资源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防洪除涝工程等。按照这一划分,农村水利建设中许多工程都属于公益性较强的工程。农民按照这一划分,把防洪除涝工程、水资源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工程、农田灌排工程作为政府投入的主体。实际上,流域性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但是圩区治理涉及到的防洪除涝工程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农田灌排工程师农业生产性工程建设因为其受益者和受益范围,也不应该把政府作为投入的主体,而应该把农村作为主体。

4、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水质不达标,必将导致很多人都不健康,因此也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因为水质不能保证必将引发一些矛盾,影响到水利工程水费和水资源费的收缴。

二、今后发展农村水利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1、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的改革。农村水利不具备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能力,其原因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设置。在其工程管理和建设中,应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工程特点和类型灵活掌握,还可以通过产权转让私人经营,或者由水利站直接管理,采用经营管理权租赁、承包或者聘用“能人”等方式加强经营管理。

政府不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的做法来管理现在的农村水利,也不能把农村水利当做“包袱”甩掉。政府要协调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加强对经营者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对因其他建设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灌区面积的,应在保护经营者合法收益的同时,严格要求经营者按照规定缴纳相关费用。

2、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是实施节水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节水设施的推广力度。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目前,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加强治理,保护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

4、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要加强对灌排技术标准的研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要切实提高农田排涝能力和供水保证率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高标准的灌排服务。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使农田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5、提高农村供水能力。提高农村特别是小城镇的自来水供水能力,加快管网建设,才能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的用水。同时,修建集镇截污处理厂、加强村镇科学规划工作。解决污染源,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6、强化防洪工程的管理。1、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其养护工作可以通过市场化、企业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困难;2、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可以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经营性资产或者水土资源,再通过出租承包等方式获取收益;还可以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或者用足已出台的有关规费征收政策。

三、主要措施。

1、各地积极探索,建立税费改革后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制度化的新的农村投入机制。一是抓好一事一议试点工作;二是坚持分级负责、划分事权原则,明确投入主体;二是按照受益负担原则,组织受益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修建防洪基础设施;三是使农民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体,利用市场引导农民投资兴办农田水利工程;四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实现财政转移支付,将当年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建设。

2、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利的认识。农村水利应保持与社会和经济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要用先进设备和技术装备农村水利,用现代的观念和科学的方法指导农村水利,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转变。农村水利始终承担着社会稳定和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多研究、多调查、多分析并拿出切实的对策,才能够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向前发展。

3、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乡站人员事业经费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计划,并通过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再下拨到乡站。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田管理水平和水利建设,转变加大水利推广力度和技术示范,尽快实现经营和公益相分离、专业和综合相结合、指导和科技相协调,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付源瀚 张书文.浅析农村水利工作的形式、方向及措施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6月上旬刊.

第3篇:农田的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土地生态适宜性;层次分析;雷段村;用地规划

论文 联盟

1雷段村现状分析

1.1 雷段村现状用地分析

雷段村位于黄陂区前川街镇区东北方向,紧邻城区。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td/t 1014-2007)》中一类用地划分方式并结合雷段村现状,将用地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用地共10大类型。(如图1)

整个村域范围内,耕地占很大比重,为该村的农业发展和以后村镇的扩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其次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草地、林地、住宅用地及园地次之;工矿仓储用地规模很小;居住用地分布较为均匀。

1.2现状土地生态要素分析

生态因子基本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以及地形因子。由于雷段村地域范围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气候以及土壤因子较为均质地分布,因此在此以地形因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高程、坡度和坡向是土地资源固有的三个重要环境因子,因此对这三个因子进行以下分析:(1)高程分析:村内最大标高为45.6m,最小标高为23.9m,高程差为21.7m。高程的区域分布较为均匀,由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呈递减趋势,东南角上有递增趋势。将高程特征与用地类型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居住用地分布在村内地势较高的地块,水域地势均较低(如图2)。(2)坡度分析:村内坡度最大为14度,地势较为平坦,整个村域范围都属于农耕地的适宜及较好地区(如图3)。(3)坡向分析:村内地形较为简单,坡向分布较为整齐规律,形成两条脊。将坡向特征与用地类型比较分析,可得:村内用地属性受坡向影响不大,没有明显的依存关系(如图4)。

2评价因子及其评价标准的确定

2.1评价因子的确定

基于村内现有用地类型和自身产业发展 [2],我们选取一般农田、林果种植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要的用地研究对象,并选取坡度、坡向、现状用地、人工设施和土地利用这5个用地影响因子。

一般农田:农田的现状与其利用方式的匹配程度很高,即现有农田很可能被保留;由于村内地势因素,低洼处的农田易被水淹,所以农田对于用地的高度有一定的要求;基本农田应得到保护,因此规划用地分布对其利用有一定影响。

林果种植:村内坡度坡向变化较小,地形基本平坦,林果种植用地则可忽略这细微变化,种植用地现状与其利用方式有较大的匹配程度,另外,林地必须依据上位规划的要求。

居住:居住用地现状与其利用方式比较大的匹配程度,除此之外,居住对于坡度和坡向也有较高的要求。

结合雷段村自身特点以及相关用地的因子关联性,我们确定如下相关因子权重体系(表1)。

2.2评价标准的确定

根据一定的定级依据,将具有各相关因子特征的土地划分为相关功能的适宜地、可用地及不适宜用地(分别对应gis中3、2、1的赋值区域)。

2.2.1耕地(表2)

2.2.2林果种植用地(表3)

2.2.3居住用地(表4)

3单因子相关分析与多因子叠加分析

针对各个村的现状用地情况以及各自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就各村各类型用地进行单因子相关分析和多因子叠加分析:

3.1耕地用地单因子相关分析与多因子叠加分析

选取坡度、坡向、用地现状、人工设施以及上位规划中土地利用为评价因子,按3、2、1的评价标准,对村域内土地经行分析如图5所示。根据各项因子的权重关系进行叠加,得到下图一般农田的适应性分析图如图6所示。

村域范围内,耕地的适宜用地比重较大,且适应用地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可用地较为分散,且多为现状水域,予以农田建设排除,不适宜用地比重很小。

3.2林地用地单因子相关分析与多因子叠加分析

同理对林果种植用地进行单因子分析如图7并做相关叠加分析如图8。

村域范围内,林果种植区的适宜用地比重较大,且适应用地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可用地较为分散,且多为现状水域,予以农田建设排除,不适宜用地比重很小。

3.3居住用地单因子相关分析与多因子叠加分析

同理对林果种植用地进行单因子分析如图9并做相关叠加分析如图10。

居住用地的适宜用地多集中在地势较高的原自然湾,将新的居住用地安置在这些区域,工程的难度和成本也会大大降低。由于村内部的自然湾,会进行合并来整合居住用地,达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在实际操作中会结合村内交通和功能分布来选择合适的一部分适宜用地进行居民点的建设[3]。

4土地利用规划

在以上对各个村各功能用地的单因子相关分析和多因子叠加分析的研究基础上(图11),对每个村村域范围内土地进行最大值叠加,即可得到各个村各功能用地在村域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即可成为我们做土地利用规划的直接形象的指导材料(图12)。

水体系:整合现状凌乱分布的水域,形成由南至北的贯穿全村的带状水体系。窜起耕地、林地、工业用地、居住及仓储用地。

商服用地:雷段村作为城市后花园,休闲娱乐的功能必不可少,与之配套的商业服务必须充分考虑。

居住用地:集中布置居民点,保证公共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布置于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方有利于出行。

工业用地:遵循上位规划的思想,并与本村林果种植产业自己的发展,将蔬果加工厂布置于村域东部,并与村级水系紧邻,发展生态工业。

参考文献:

[1] 杨子生,刘彦随,贺一梅.建立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探讨.资源科学,2007,11(29):120-127.

[2] 周建飞,曾光明,黄国和,李忠武,焦胜,唐琳.基于不确定性的城市扩展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学报,2007,2(27):775-783.

第4篇:农田的划分标准范文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430074)

(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摘要:提高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效益,是建设绿色基础建设中急于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计算出已有防护林的透光度、防护林之间的距离以及防护林的占地面积,并且还要对存在不合理的结构林带对其进行生态景观设计。同时,对项目实行区域内对防护林带的生态景观空间、生态景观的节点、重点生态景观中心以及防护林景观功能区域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生态化景观化,对农田防护林进行空间和结构设计。通过土地整治对农田防护林进行景观设计提升防护林带景观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为快速实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提供合理建议和方法。

Abstract:Toimprovetheecologicallandscapeefficiencyofthefarmlandprotectionforestisamatterofurgencyintheconstructionofgreeninfrastructure.Throughalotoffieldsurvey,thispapercalculatesthelighttransmittanceoftheexistingprotectionforest,thedistancebetweentheprotectionforestandtheareaoftheprotectionforest.Ecologicallandscapedesignisdonefortheforestwithunreasonablestructure.Atthesametime,theecologicallandscapespace,ecologicallandscapenodes,keyecologicallandscapecenterandthefunctionalareasoftheprotectionforestintheprojectimplementationareaareanalyzed.Combinedwithecologicallandscape,thespaceandstructuredesignforfarmlandshelterbeltisdone.Bycontrollingthelandoffarmlandprotectionforestlandscapedesignofshelterbeltlandscapescienceandrationality,toquicklyimplementshelterforestecologicallandscapedesigntoprovidereasonablesuggestionsandmethods.

关键词 :土地整治;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

Keywords:landmanagement;farmlandprotectionforest;ecologicallandscape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194-02

0引言

农田防护林可以有效调节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速,减少水土流失,提升土壤肥力、调节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增加农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使农田生态系统可以持续发展。国外对于农田研究的方向,更多的是对研究防护林带结构特征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农田效益的研究转变到生态研究上,但是却没有对逐渐增加的生态景观进行深入的研究。现如今,我国农田防护林建设多用于土地的防护,但是使用这种办法,很难收集到土地真实数据,并且这种方法自身操作系数难度大,致使防护林体系配置不合理,造成模式单一,防护林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所以如何使用便捷又易于操作的方法对农田防护林进行设计,这也就成为了现阶段土地政治的重要内容。

1研究区域内林带简述和数据收集

文章以两个乡镇为例,其中包含四个行政村,这个示范区域内没有完整的防护林带网,只有四条主防护林带和三条副防护林带,林带面积和林带数量严重不足,林带还有不同的残缺现象,除此之外,林带都是人工种植,树种单一,只有杨树和椿树两种,群落结构简单,受到病虫害严重,部分林带已经出现枯死现象,致使防护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生态景观方面,因为林带树种单一化,林带网络稀疏,造成防护林没有景观效益产生[1]。

针对这一实际问题的存在,我们就必须提出整改建议,在合理化方案设计之前,必须对示范区域内的林带数据进行收集,使用SPOT-5卫星遥感影像图获取示范区域的矢量图,在进行修正后,获得项目区域的初步矢量图,再通过实地调查,对初步获得的矢量图进行修正,然后对林带行数、配置、树种、株数、冠幅等进行细致记录,并对林带进行拍照,还要记录与林带相关的数据信息,最后,在获得项目区域与林带相关的信息后,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保存[2]。

2设计方法

通过对区域内已经存在的林带,进行空间上的合理化配置,增添视觉美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并具有观赏效益。所以可以从生态和景观两个方面,对农田防护林进行设计(见图1)。

2.1生态化设计首先,要确定防护林带的透光度,根据防护林带的最合理透光度以及最佳范围,进一步确定林带乔灌木的合理配置。其次,根据数据研究以后,获得的防护林最佳防护距离和透光度,再结合实际区域内防护林的透光度和有效防护距离,判断出最合理的林带之间距离分布,然后确定是要增加林带还是要减少林带数量。再次,用已知防护林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出防护林所占整体农田区域的百分比,按照相应规定标准,计算出林带标准宽度,从而确定防护林的最佳带宽。最后,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到最合理的防护林架构设计方案[3]。

2.2景观化过程确定项目区域内最具吸引力的景观,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景观,视野较好并具观赏性的景观,最终,确定具有优势的景观区域和重要节点,划分出景观的轴线。按照景观的优势以及轴线,对具体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准确定位区域功能,然后对各功能区域的实际需求进行划分。

3生态景观设计结果

3.1生态化过程透光度评价是确定防护林带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通过透光度的纵断面和总面积计算得出,并给出最为合理的防护林透光度以及最佳设计方案(见表1)。

根据计算我们可以得出,在原有的防护林带中需要增加的树木数量和灌木冠幅关系图(见图2)。

在根据防护林透光度和最佳防护距离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对防护林之间的最大防护范围进行估算,通过对比防护林在有叶期和无叶期的防护距离,取最大值得出最大有效防护距离(见表2)[4]。

由防护林的宽度和长度,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目前已有的防护林站农田总面积的百分比。为了进一步保障农田防护林尽可能的少占用耕地,想要满足林带占用耕地标准,就要做到保持防护林宽度不变[5]。而对于需要增加或者是补充修建的防护林,其宽度也要在适合范围的最低宽度值。

结合最佳防护距离、透光度、占用农田百分比,空间布局,防护林宽度等实际需求,设计出符合项目区域土地整治防护林带的最佳方案(见图3)。

3.2景观化过程农田防护林景观设计一定要突出景观优势空间,景观的重要节点。在植物种植上使用规则方式,对景观区域内的植物进行栽植,突出序列、强调序列,并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形成整齐的景观走廊,同时还应该选择一些暖色系的植物,突出景观热闹的氛围。为了使景观区域内的每个功能区,都能突出自身的特点,防护林带乔灌木的植物色系应该相近,使景观整体具有一致的色彩基调,形成非常良好的视觉效果[6]。为了使景观空间更具活跃性,就要选取色彩比较鲜明的植物,穿过灌木之间的空隙,对景观空间进行有效的划分,形成不同的景观风格。通过上文分析得出,防护林的生态结构布局要结合各小区域的不同功能,以及景观轴线的实际需求,对防护林带增加的植物品种进行选择,最终确定景观植物的最佳配置,形成别具一格的农田防护林带生态景观[7]。

通过对防护林带的景观设计,有效解决了树木品种的单一现象,不仅增加了林带的面积和数量,还有效改善了原来林带残缺的现象,不仅防治了水土流失,还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

4结论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现有防护林进行研究,并在已有防护林的基础上,对防护林进行空间结构上的设计,为了更便捷、快速对农田防护林进行景观设计,使用了一些相对简单,并能顾满足时间需要的方法。本文所研究的防护林景观化设计,只是从区域内景观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并没有对防护林带进行定量研究。现阶段,定量化设计在农田防护林景观设计中是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所以,如何使用定量方法对防护林进行设计,是未来农田防护林设计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同样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文平,宇振荣,郧文聚,等.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8):233-240.

[2]王常明,高立刚.浅析以生态化过程为基础的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J].城市建筑,2014(30):53.

[3]汤军.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J].低碳世界,2014(20):22-23.

[4]张勇.农村土地整治的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J].国土资源情报,2013(1):44-49.

[5]蔡联.西南丘陵山区生态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朱砂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D].西南大学,2014.

第5篇:农田的划分标准范文

1小型农田水利施工技术要点

1.1土方工程技术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土方工程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内容如下。

1.1.1土料的铺填及碾压技术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建设的方向,应该是按照水平分层的方向来建设,在进行回填工作的时候,应从地基处开始施工,只有做好第一层的铺垫工作,后期的建设才能较为牢固。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分阶段来进行,并且还应该保持施工的进度,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接缝的出现。在实际施工中,若是段与段之间在高度上出现差异,则应该依据斜坡相结比例在1∶5之下的原则来进行施工;同时,应该保证回填铺展的高度是相同的,碾压的厚度也应该控制在20~30cm[1]。

1.1.2碾压机械的前进方向

在进行机械碾压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和护岸轴线平行的方向来进行碾压,并且施工作业面之间的宽度和护岸轴线的方向应该距在0.5m以上。而垂直方向则应该距离堤轴线方向1.5m以上。在施工中若是使用机械碾压不能满足需求,则可以使用夯具来进行碾压工作。

1.1.3碾压取样

在实际开展碾压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进行碾压取样,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工作人员在开展此工作的时候,需要在工程师的监督下进行。在实际取样中,常用的方法就是环刀法,也就是说,在确定抽样位置之后,应该选择底部1/3部位处来进行取样,若是对样品进行检测后发现其中的干容量小于规定的干容量,那么就需要重新开展碾压工作,只有当两者相符合的时候才能进行后续施工[2]。

1.1.4压实的标准

在进行土料碾压工作之后,需要对压实度进行检查,若是其压实度不符合标准,通常情况下,对压实度进行判断主要是依据建筑体的结构及土料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来决定的,而采用的压实方法则是气胎碾。

1.2基坑开挖防护的技术处理分析

在开展基坑开挖防护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确保各个负责方面的信息都是畅通,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基坑开挖施工的时候,若是坑底部存在淤泥,工作人员就应该将此情况立刻报告给上级部门,然后由上级部门负责核查实际情况,若是情况属实,则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在挖掘沟槽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避免对电缆等造成破坏,若是挖掘出文物,则必须立刻暂停施工,并对现场及周边进行保护,确保文物不会被进一步损坏,之后要立刻联系相关部门接收后期工作。在对利用机械来进行基底开挖的时,为了降低机械挖掘对土质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应该在距离基底20cm的时候停止使用机械,从而采用人工挖掘方式;同时,相关的监督人员还应该对基地进行验槽记录,并在相关人员签字确认之后开展后续施工[3]。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方式

2.1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

想要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在建设此机构中,应该根据管理工作来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并对此机构的管理任务进行划分,明确管理人员的相关职责,确保此机构开展的管理工作是符合实际需求的,只有这样其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进而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2.2完善监理市场,加强监督管理

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提高对监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为了做好监理工作,应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确定监督单位,在此过程中不能弄虚作假,应该严格按照要求来招标。同时,应该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将监理单位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制度,促使监理单位可以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保证监理的质量[4]。另外,应该对监理机构开展的工作质量进行严格的认证,然后对工程质量等级进行认证,以此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2.3做好资金筹措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期较长,并且涉及范围较广,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所以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做好资金筹措工作,保证资金的充足,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工程建设工作。在资金筹措的过程中,应该开展多渠道的筹措,如以政府为主导,让农业、发改委及烟草等相关部门参与到水利建设领导小组中,共同来对资金整合工作进行负责[5];再如,对资金进行严格的监管,可以构建专门的资金监管部门,确保现有的资金的使用是科学合理的,不会出现资金挪用等现象;还可以通过规划的方式来将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土地开发整理等工程专项用于水利建设中,实现资金的整合使用。

3结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提高技术水平,应用先进的技术来落实各项工作,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应在建设的过程中加强管理工作,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来节约资金,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价值,提高农田生产力,为推动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建海.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中国水运,2013(11):283-284.

[2]蒯山.浅谈小型农田水利渠设计与施工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5):639-639.

[3]蒋磊,丁长围.探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J].建筑•建材•装饰,2014(9):131-132.

[4]赵志国.探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J].建筑•建材•装饰,2014(2):65-66.

第6篇:农田的划分标准范文

温明炬(国土资源部地籍司副司长)

谢俊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

陈百明(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

主 持 人:吴晔(中国国土资源报副总编辑)

2007年8月1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并于当日实施。此举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一次拥有了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这在业内及相关领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只是一项技术性的规范,它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对已经开展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乃至我国的土地管理有什么积极影响?日前,本刊编辑部邀请了这套标准的部分起草者和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制定标准的四项基本原则

主持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土地管理似乎只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行政性工作,对于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认识还不足,请在座的先谈谈为什么要制定这样一个标准?

温明炬: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为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当然要研究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制定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明确土地利用各类型含义,以便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制定什么样的分类标准。实行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在发达国家已成惯例,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土地资源分类标准很不统一,国土、农业、林业、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和管理需求,分别建立了不同的土地调查、统计分类体系。

由于各部门的分类体系不同,对同一地类的认定、调查、统计结果往往相差很大,特别是一些专业调查不是全覆盖调查,使得部分土地面积被不同部门重复统计到不同的地类中,造成土地调查统计重复、数出多门、口径不一、数据矛盾,导致了各部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开发等不一致,甚至矛盾。

这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国土资源统一规范管理,另一方面也导致国家难以全面、系统、准确掌握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使国家和各级政府难以据此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给国家宏观管理科学决策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因此,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综合部门,国土资源部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在国家层面上,超越部门管理范畴,在现有的土地分类标准基础上,制定统一的、各部门认可并共同遵守的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形成统一的土地资源利用基础数据,从根本上消除各部门因土地利用分类不一致引起的统计重复、数据矛盾、难以分析应用等问题,这对实施全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乃至国家宏观管理及决策具有重大意义。

主持人:“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项标准的制定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在制定过程中遵循了什么样的原则?

谢俊奇:《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要满足国民经济规划、社会经济宏观调控以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在制定《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编制时,综合考虑了土地的自然属性、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及管理特性等因素,始终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即超越部门需求和打破行业局限,主要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并明确土地利用各类型含义,统一土地调查、统计分类标准,再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归纳、分类,反映土地利用的基本现状,充分体现土地利用分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是实用性原则。分类体系力求通俗易用,层次简明,易于判别,便于掌握,满足多部门、多层次管理实践的需要。

三是开放性原则。这套土地分类体系力求开放性、兼容性,既要满足一定时期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要为将来的进一步完善、补充留有余地,并且各部门可根据需要进行续分。

四是继承性原则。《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借鉴和吸取了国内外经验,与国际惯例接轨,为土地管理和调控提供基本信息,但不是重来另搞一套,而是能够与各部门以往的土地利用分类尽可能衔接,对目前无争议或异议的分类可直接继承和应用,不至于造成土地基本信息的“断档”。

标准不是用来划分部门管理权限

主持人:说到这里,很自然引出另一个话题,按照《土地管理法》的分类,土地分“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三大类,而新的国家标准并不是这样,这会不会造成前后统计结果的混乱?

温明炬:制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主要目的是统一土地分类体系,从根本上消除数出多门、口径不一等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分类国家标准很难完全满足所有部门开展行业调查的要求,但正如谢院长所说的,这套标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重来,而是有广泛的继承性,与各部门现有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基本衔接,各部门在实际调查中可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细分能够满足本部门管理需要的调查内容。

您刚才提到的土地分类“三大类”问题,在制定标准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各部门、各界的意见,从反馈意见看,各方面均对原土地分类中“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原因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三大类有明显的部门管理色彩,是根据部门管理需求提出的,缺乏科学性;二是忽略了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些土地利用类型具有多重性,不便于归并到三大类中的任何一类,如水域,既可养殖(农用地),又可通航(交通用地),还可发电(工业用地);三是考虑与国际惯例接轨,国外土地利用分类中,都设定了水域地类。考虑到各部门的意见,为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制定标准时打破了原有的三大类分类体系。但为了保持历史的延续性,在分类设定时已考虑了二级类与三大类的对应关系,可通过二级地类的归并,形成管理需要的三大类数据,这样既保证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又可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

主持人:确保18亿亩耕地是“十一五”规划划定的目标,而这其中尤以基本农田为重中之重,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却没有给“基本农田”留一席之地,“基本农田”跑哪儿去了?

谢俊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严格按照管理需要和分类学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一是严格区分了“类型”和“区域”这两个概念,按照类型的唯一性进行划分,不依“区域”确定“类型”,这与过去讲的土地分类有严格的区别。二是按照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四个主要指标进行分类,一级类主要按土地用途,二级类按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进行续分,所采用的指标具有唯一性。

把这样的规则放在“基本农田”身上就很有意思。按理说,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是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基本农田只是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人为划定的特定保护区,是依“区域”根据土地管理实际需要设定的地类,它包含了耕地、园地、养殖水面、人工草地等多个地类,因此,如果作为独立地类,与分类的唯一性原则不符,在国家标准中很难体现。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中未设定“基本农田”这一分类,但这不表示基本农田不重要了,更不表示在今后的土地管理中基本农田的概念就不存在了,各地可在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的框架原则下,在土地调查中补充基本农田等调查内容,将划定的基本农田标绘在土地调查图件上,通过面积量算、统计、汇总,获得基本农田的分布和数量信息,以满足土地管理的需要。

主持人:熟悉中国国情的人都知道,政府的某项规程简单地看是技术问题,但背后隐含的却是管理问题,也因此,很多在局外人看来简单的东西一旦搬上台面就变得复杂起来,原因就在于牵扯到部门管理权限的划分,比如土地分类,肯定有人担心会不会以此来划分部门的土地管理职权。新出台的国家标准能否打掉有关人士的疑虑?

谢俊奇:众所周知,科学严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优化以及土地资源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历史证明,这其中相关部门不能各自为战,必须有一套通用的统一标准,然后才能统一调查、统一登记和统一统计,才能为宏观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否则无从谈起。

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土地分类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所以,我们所做的是一个基本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是一项基础性的、技术性的工作,绝不是以此来划分部门的土地管理权限,这一点自始至终都是明确的。

过去这个国家标准出台难,难就难在一些部门在这个问题上存在某种误解,《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相关的疑虑我认为是多余的。

国家标准的“七年之痒”

主持人: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几十年来,为了摸清土地资源的“家底”,我国进行了几次规模不等的土地调查,在此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分类标准。“知今宜鉴古”,理清土地分类标准的历史脉络对理解今天的新标准也有帮助。

马克伟:国内系统的土地分类研究起步较晚,尽管历史上早就存在,但真正规范统一分类标准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

1984国务院部署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简称土地详查)。为了规范调查成果,全国农业区划办组织八个部委(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林业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水利电力部、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海洋局)共同制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这套分类体系采用两级分类,其中一级类分耕地、园地、林地等8类,二级类分46类。

为了满足城镇地籍调查的要求,1989年9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了《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制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其含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按照土地用途的差异,将城镇土地分为商业及金融用地、工业仓储用地等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上述两个土地分类标准是两套标准,没有把城乡统一起来,但基本满足了当时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直沿用到2001年年底。

国土资源部成立后,为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扩大调查成果的应用,国土资源部在研究分析这两个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并于2002年1月1日实施,但属于试行性质。这套试行的标准采用三级分类,其中一级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为利用地3类,也就是《土地管理法》规定的三大类;二级分为耕地、园地等15类;三级分为71类。为使分类标准更具可操作性,并针对全国城镇与村庄地籍调查尚未全面完成的现实情况,国土资源部在这个基础上又制定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的过渡分类标准,沿用至今。但客观地说,这套分类标准只能说是行业标准,因为这个时期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土地分类标准,各行其是。

陈百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状况日益复杂,掌握真实可靠的基础土地资源数据,成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关键,已有的分类标准已经不能涵盖所有的土地利用类型,难以适应管理的需求,需要进行充实和完善。

同时,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土地有偿使用以及第三产业用地的发展,也要求对原有城市土地分类进行适当调整。并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条件亦已基本具备,有必要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修改、归并形成城乡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这就有了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出台,意味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从过去的行业标准上升到了国家标准,今后这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原则,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全国各部门、各省(区、市)等都要遵守这套标准,为国家科学规划和决策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

主持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出台,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牵涉的问题非常之多,可以想见,出台之前,其编制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

温明炬:确实如此,正如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说的:“这么多年,出台了这么多‘国标’,没有哪一个标准牵涉的部门这么多,没有哪一个标准引起的争论这么大。”

我还想补充一句:也没有哪个部门制定的标准参与的人员这么多,既有行政人员,还有大量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原因就在于这个标准重要,所以各部门才重视;由于各部门重视,协调起来才那么较真。

本标准的制定经历了搜集资料、实地调研、专题研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等几个阶段,前后历经长达七年的时间。从2000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就积极筹备《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并于2002年列入国家标准项目计划,正式启动土地分类标准的编制工作。

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完善,2004年9月,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向国务院相关部委、各省厅、部相关司局、直属事业单位及相关科研院校正式征求意见,并及时对反馈的意见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就在这时,标准的制定遇到了“东风”,《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适时出台,其中明确要求:“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制度”。

在重点分析国务院相关部委(局)的反馈意见,参考各省厅、部相关司局、直属事业单位及相关科研院校的意见后,经过多方研讨及多次修改完善,2005年7月,形成了《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送审稿,但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仍存一些技术分歧。2007年3月和4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两次分别组织国土资源、农业、林业三部门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召开了协调会,对分类标准中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期间,国务院办公厅也专门召开土地分类标准协调会议。国土资源部及时根据部门协调和专家建议意见,对分类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将《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名称更改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最终在今年8月10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千呼万唤始出来”。

从某种角度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出台是人们对土地资源认识深化的表现,迈出这一步,为今后国家全面摸清土地资源利用家底,掌握真实全面的土地资源数据,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本刊记者张传玖 实习记者刘杰、叶桦整理)

第7篇:农田的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字:北大港地区 规划 排涝能力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大港油田北大港地区位于滨海之滨,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目前油区排涝设施与功能已逐渐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油田公司“建设大油田,建设示范石油矿区”目标的实现。为顺应油区的发展,现对大港油田北大港地区排涝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排涝系统规划方案。

一、排涝现状

大港油田主城区目前分为3个排涝区,排涝面积约96km2。外排泵站7座,排涝能力57.0 m3/s;低位水塘4座;排水主干渠4条,其他干渠6条,总长度为80公里,均属供水公司管理,担负着油田城区39个生活小区、所有生产公用设施及1448口油气井生产的防洪排涝任务。目前油田排涝标准按重现期为二十年的降雨标准确定。

(一)排涝区域划分

排涝一区:光明大道以东,滨海东道以西、滨海北道以南至南侧防洪大堤所围区域;

排涝二区:东围堤道以东,光明大道以西与防洪堤所围区域;

排涝三区:东围堤道以西至防洪大堤的大部分地区。

(二)排涝站基本情况

北大港地区共有外排雨水泵站7座,总排水量57.0m3/s,其中负责中心城区的外排雨水泵站共4座,总排水量49m3/s。主要装设立式轴流泵及部分潜水轴流泵,用于将区内雨水、污水排至青静黄河排水渠或直接排至渤海,防止内涝发生。

(三)低位水塘

油区内四座低位水塘,降雨时可调峰蓄水,缓解外排泵站外排压力,减少大地积水时间。区内外排雨水泵站和低位水塘通过排水渠道联通,构成比较完善的排涝系统,充分发挥“长藤结瓜”排涝模式的作用,“大水期调峰增容,小水期有效补水”。库容范围内能发挥19 m3/s的排涝能力,

二、存在问题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总体规划,大港油田原确权津歧公路以东区域大部分纳入南港工业区范围。根据大港油田近期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在西城区新建住宅两万套。目前排涝系统已不能满足城区建设发展需要,极大的制约了油田公司“建设大油田,建设示范石油矿区”目标的实现。需对油田北大港地区排涝系统重新规划,现存问题主要表现为:

1、排涝标准低

大港油田北大港城区建成时间较早,排涝标准按重现期为20年的降雨标准确定,近年来油田城区规模快速发展,但排涝站排水能力没有大的增长,排涝沟渠也始终未进行大型改造,目前油田排涝标准低,排涝站排水能力不足,排水渠淤积严重造成排水不畅,另外防洪大堤处涵洞、桥梁、管线桁架等节点均制约了排涝能力。因外排不及时,油田多处地段已先后发生雨后长时间积水现象。

2、现有排涝设施老化

油区排涝站大多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排涝站设备设施已运行二十多年未进行更新改造,由于油区多数排涝站雨污混排且水中含盐量高,恶劣的水质加速了设备设施的老化速度,目前各排涝站排涝设备设施老化严重,急需更新改造。

3、现有沟渠连通能力差、排涝站互补性差

油田整体排涝方向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各排涝沟渠均南北向设置,仅有排碱河由西向东连通各排涝沟渠,由于排碱河设计标准较低,雨水流速较低,且规划光华路以西排碱河位置偏北,不能实现各沟渠有效连通,造成降雨时各排涝站有忙有闲,排涝能力未得到有效应用。

三、排涝区域划分

1、区域划分及径流系数确定

由于南港工业区的建设及油田城区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生产、公用及民用排水区域重新划分,现分为五个排涝区域。其中北大港中心地区总排水面积约为84km2,分为四个排涝区;北大港防洪大堤以外,油田井场密集区约21km2,统一列为一个独立排涝区。

1)排涝一区

津歧公路以西、东围堤路以东、防洪大堤以北区域,总汇水面积32.9km2。根据有关规划,将来光明大道以东区域(8.9km2)为绿化隔离带,综合径流系数取0.20;剩余红旗路以北区域(13.9km2)现阶段为城镇建筑密集区,综合径流系数取0.60,红旗路以南区域(10.1km2)现阶段及以后均为城镇建筑稀疏区,综合径流系数取0.30。

2)排涝二区

东围堤路以西、西围堤路以东、防洪大堤以北区域,总汇水面积16.8km2。主要排水干渠为光华道沟渠,主要外排泵站为西三排涝站。

该区现阶段及以后均为城镇建筑稀疏区,综合径流系数取0.30。

3)排涝三区

西围堤路以西、防洪大堤以内区域,总的汇水面积为15.5km2。该区现阶段为城镇建筑稀疏区,根据规划要求该区域西围堤道以西、红旗路以北至幸福路北侧400m为城镇建筑较密集区(6.9km2),综合径流系数取0.60;其余区域现阶段及以后为城镇建筑稀疏区,综合径流系数取0.30。

4)排涝四区

津歧公路以西、青静黄河以北、防洪大堤以南区域,总的汇水面积为18.7km2。主要排水干渠有西围堤道沟渠、光华道沟渠,主要外排泵站有西二排涝站、西三排涝站。

该区现阶段及今后为城镇建筑稀疏区,综合径流系数取0.20。

5)排涝五区

位于防洪大堤以外,港西地区第五采油厂井场区域,总汇水面积为21.0km2。主要排水干渠均为周围农田排水沟,除担负大港油田北大港地区部分井场排水任务,还兼顾周围部分农田排涝任务。主要外排泵站有西一排涝站、西四排涝站、西五排涝站。

该区现阶段及今后均为农田和荒地,综合径流系数取0.20。

四、排涝站规划

根据大港油田北大港地区现状及远期发展规划,按照计算结果,油区各排涝区域共计92.1 m3/s的排水量,将由油区现有东一、东二、西一、西二、西三、西四、西五共8座排涝站及四座低位水塘共同承担,其中用于油田城区排涝的排涝站主要确定为西二、西三、东一、东二排涝站共四座排涝站(公用型)。

五、排涝沟渠规划

根据大港油田北大港地区中心城区排水特点及排涝站的分别,排涝区域内排水干渠整体规划采用“一横三纵”,其中:一横为排碱河;三纵分别为西围堤道沟渠(排干五)、光华道沟渠、开发道沟渠。其他干渠还包括排干三、排干四、穿港路边沟、规划红旗路沟渠、规划创业路沟渠。另有19条支渠与各干渠相连。通过各排涝沟渠沟通5#水塘保留部分及北大港地区各个景观公园,形成改善周边环境的有效水体。主要支渠相互连通,提高排水调配能力,主要干支渠修建毛石护坡,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清淤维护费用,同时改善沟渠两侧水景观面貌,提升油田城区景观形象。对于跨越排水干渠桥涵、管道(桁架)进行重新规划,消除排水隐患。

大港油田北大港周边生产井区仍然利用周围农田排水渠,南港工业区内排水由南港工业区规划建设。

第8篇:农田的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耕地;粮食生产基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19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壤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2大关键因素是耕地土壤的数量与质量,其耕地地力质量更是决定粮食产出的主要条件。要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有机转变,就必须建立起以耕地数量保护和以耕地质量提升为重点的长效机制,坚持提升耕地地力质量,建设好粮食生产基地。

1 全州县耕地地力质量现状

全州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自建国以来就非常重视提高耕地地力质量。20世纪50―60年代增施有机肥深耕改土,并发展以绿肥为主的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20世纪70年代继续发展绿肥并开始推广氮肥深施,在注重施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化肥,开始实行有机、无机配合,氮、磷、钾配合施用,土壤肥力呈上升趋势,耕地地力质量得到较好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的第2次土壤普查,摸清了全州县土壤种类及情况、障碍因素、土壤肥力状况等,提出了因土施肥、稳定发展绿肥培肥地力、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及增施磷、钾肥,注重氮、磷、钾“三要素”肥料配合施用等培肥地力、提高耕地地力质量的具体措施,耕地地力质量得到了快速提高,粮食生产也得到空前发展。2008年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全州县耕地面积采取有代表性的5334个土样进行常规分析,累计化验87214项次,将分析结果与第2次土壤普查比较,全州县县域土壤肥力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其有机质上升8.00g/kg,全氮上升0.46g/kg,有效磷上升5.3mg/kg(见表1)。

根据全州县县域粮食产量的实际,按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广西耕地类型及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全州县2010年耕地土壤4.62万hm2面积等级划分是:高产耕地(1级、2级)面积为1.23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62%;中产耕地(3级、4级)面积为2.10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5.46%;低产耕地(5级、6级)面积为1.2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7.92%。其中:高产水田面积为1.23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30.04%,占耕地总面积的26.62%;中产水田面积为1.80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51.28%,占耕地总面积的38.96%;低产水田面积为0.48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13.68%,占耕地总面积的10.39%。旱地地力较差,无高产旱地;中产旱地面积为0.30万hm2,占旱地总面积的27.02%,占耕地面积的6.49%;低产旱地面积为0.81万hm2,占旱地总面积的72.98%,占耕地总面积的17.53%(见表2)。

2 全州县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概况

全州县总人口79.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36万人,耕地土壤总面积为4.62万hm2,其中水田总面积为3.51万hm2,农业人口及耕地面积均约占桂林市的1/4,是桂林市人口最多,耕地面e最大的农业生产大县,粮食播种面积常年在8万hm2左右,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常年在6万hm2左右,年总产37万t以上,占粮食总产的88.09%。1987年全州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111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州县粮食快速稳步上升。1990年,全州县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04年被区农业厅认定为水稻粮食无公害生产基地,荣获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约20万t,其“藏粮于地”,不断提高耕地地力质量,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国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03年、2005年、2006年、2009年4次获得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光荣称号。耕地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2大关键因素,但全州县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短缺,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十分有限,又加上城镇化和工业建设发展不得不占用部分耕地的严峻现实;据全州县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1983―2009年的26a间,全州县耕地面积净减0.22万hm2,年平均减少84.60hm2;2009年人均耕地仅633m2,人均水田473m2,由此可见,发挥全州县有限的耕地资源,建立起以耕地数量保护和以耕地质量提高为重点的长效机制,提升现有耕地质量,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与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

3 提升耕地地力质量,建设粮食生产基地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用地养地培肥地力重视不足,中低产田面积仍较大

目前,全州县一些农民片面追求眼前效益,长期采取掠夺性的方式经营耕地,对耕地重用轻养,奢望化肥增产,忽视有机肥积制、施用,冬种绿肥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2万hm2下降到2009年1.33万hm2左右,约有30%农户完全种“卫生田”;农用化学物质投入不当及工业“三废”污染,加剧了耕地生态环境恶化,耕地土壤酸性化、板结,全州县耕地耕层土壤pH值比第2次土壤普查下降了0.8个单位,其多种原因造成中低产田面积仍较大,面积达3.3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3.38%。

3.1.2 耕地占补平衡重数量轻质量,耕地质量等级降低

占比平衡纯属是耕地数量上的平衡,耕地质量则远没有平衡。各种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占用的是城郊及平原地区的良田沃土,“占补平衡”开垦的耕地则大多是在丘陵或滩地,土壤肥力低,质量差,产量低,直接降低耕地质量等级,这部分新垦地粮食生产能力不能达到原来耕地的水平。

3.1.3 农田基础设施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农田沟渠设施老化

全州县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都是20世纪50―70年代建设的,目前已老化,由于全州县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得不到维修,防旱、排涝能力差,无法正常灌溉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缓慢,农田机耕不足,导致农田土壤耕层普遍性变浅,部分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下降。本次调查全州县耕地水田耕层厚度平均为14.56cm,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变浅了1.2cm,造成土壤养分含量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了耕地质量的提高。

3.1.4 经费投入不足,施肥指标体系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开展耕地质量建设主要依赖上级下达的专项资金,但专项资金不是年年都有,没有持续性投入维持开展工作;地方性的相关施肥体系研究也未能同步进行,施肥的盲目性比较突出,难于保证提升耕地地力质量,建设好粮食生产基地。

3.2 主要对策

3.2.1 提高认识,夯实基础

深刻认识耕地在建设粮食生产的基地基础地位,狠抓粮食安全,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管理条例》,鼓励、引导农民大力恢复绿肥生产,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多施有机肥,提升耕地有机质,培肥地力,切实解决对耕地“只用不养,重用轻养”和耕地养分非均衡化问题,把提升耕地地力质量作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的基础,夯劳夯实。

3.2.2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造中低产耕地,提高粮食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保障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增加农田水利及改造中低产耕地等基本设施的投入,重点实施好全州县县域综合农业开发、耕地整治、现代农业、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等提高耕地地力质量为主的农业项目,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全州县县域灌江、石砚、源口、易家、磨盘、五福6大水利枢纽工程的加固以及灌溉主支渠清淤、防渗与维修工作,增强农业防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快改造中低产田步伐及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建设排灌分家、旱涝保收、便于机械化作业高标准农田,对中低产田改造真正做到改良一片、成功一片、收益一片,逐步扩大高产稳产农田的面积,并进一步重视新开垦、整理和复垦耕地质量建设,围绕土、肥、水、气、热,增施肥料、栽种豆科作物等快速培肥技术,加速新垦地土壤熟化,提升耕地地力质量,真正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秉乘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积极发展种粮大户,以及加强大、中型农机具添置及农田机耕道路建设力度,提高农业机械水平,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产供销一体化,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3.2.3 利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平衡施肥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不断提升耕地地力质量

通过健全土壤监测网络,利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经常性的土壤肥力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检测,科学制定平衡施肥方案,最大限度的缩小平衡施肥的时空差异,提高测土施肥方案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靠性的科技水平;以测土施肥等农业科技作支撑,采取“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一条龙服务,强化技术培训到户,配方肥推广到田,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将平衡施肥技术普及到V大农民中去,不断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覆盖率、入户率和到位率;重视土壤培肥,合理施肥平衡土壤养分含量,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恢复发展冬季专用绿肥生产,使专用绿肥生产恢复到20世纪70―80年代水平,即绿肥种植面积在2万hm2左右。

3.2.4 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加强耕地地力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耕地地力质量,促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应将耕地地力质量指标作为承包责任书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承包责任书中的同时,从农业发展基金或其他经费中安排耕地地力质量管理经费,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破坏耕地质量建设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耕地地力质量监管的主体,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耕地地力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研讨耕地地力质量及其管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有关问题,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着手制订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监管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蒋振岳.全州土壤[M].全州县印刷厂,1986.

第9篇:农田的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对策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因此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显得极为重要。当前,我国正大力扶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都在建设中。但是在农村,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分布广,位置偏僻等特点,在工程建设与管理上的难度很大,很多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因此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而新疆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人口众多,水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建设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新疆的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1设施老化

在新疆,因为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间早,导致设备出现老化现象,设备性能大大降低,出现了很多运行中的问题,例如漏水,漏电等。设施的老化,不进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还会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的良好运营。

1.2资金短缺,影响管理与运营

在以前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过多的注重了对建设数量的增加,而对建设后的管理和运营不够重视。在新疆的实际水利工程建设中,资金较为短缺,资金主要由国家提供,社会资本的投资力度小,在建设完成后用于管理和运营的资金不足,导致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低下,不能实现良好运营。为保证农村水利工程获得良好收益,必须实现国家与社会资本投资的良好结合,加大在管理和运营方面的投入。

1.3管理效率低下

由于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没有建立好完善的工程管理机制,导致在实际管理中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营。新疆很多地方的水利工程要么没人管理,要么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管理机制得不到良好落实。这会对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对策及发展方向

2.1转变观念,全民参与

水利建设的良好开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良好发展。为此,我国政府要建立好完善的水利管理机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全阶段进行严格管理,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建后的良好运营。各级水管部门也要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也要建立良好的投融资系统,广泛吸收各方资金,确保资金充足,最终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良好经营运行。

2.2明确管理主体,依法管水

当前,我国多数农村水利工程是由国家和集体所拥有的,中央、地方、农民都有产权。这就容易导致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为明晰产权,必须通过产权划分和水权分配来确立管理主体,并明确其责权关系,还要根据国家相关水利政策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有效管理。明确产权,落实管理主体责任,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2.3做好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监管

2.3.1做好工程建设工作

在实际建设中,要形成并完善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并加强施工技术指导,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严把施工队伍、施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工材料和工程验收关。加大对项目的审计和监督力度,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逐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建设标准。

2.3.2强化质量教育,创建“质量第一”保证体系

定期对工程参建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质量教育,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丰富他们的质量管理知识。在具体工程设计时要依据国家、水利行业以及新疆地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规定,并因地制宜,抓好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各环节质量控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