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生物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 键 词】 学生;物理;预习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将“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列入课程实施的总目标之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法宝,而学生预习具有超前性、独立性、异步性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科学预习教材,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期达到对所学内容知已知彼,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进而实现高效课堂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目前,有的物理教师对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学生预习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预习可有可无;有的甚至认为学生预习好了会冲淡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即使有的教师有意要求学生预习也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预习目的不明确,笼统地要求学生翻翻课本,教师对学生预习内容缺少精心设计,预习没有检查,使预习流于形式等等。因学生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对学新知识做前期准备,自然就影响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课改的实践告诉我们: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探究学习,课后及时的巩固知识与向课外知识延伸等,还应在课前抓好预习,让预习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知识前的合理“抢跑”。
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如下方法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预习,可以使物理课堂更高效。
一、引导学生认识预习课文的重要性
从进入高一后,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原有预习能力、习惯做一全面的了解,请有预习经验的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谈预习的好处。教师应在制定学科预习制度的同时,开展“花15分钟的预习,改变我们的学习被动局面”的主题讨论,强调预习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自学,通过自己对课本和相关资料的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接受新知识,独立将未知知识带入课堂学习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对预习课本的意义明确了,预习自觉性和能力提高了,形成了班级良好的学习导向。
二、教师应教给学生必要的预习方法,使其提高预习效率
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对刚升入高中的新生来说,教师在示范不同类型课文(如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等)预习方法的同时,教给必要的预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预习效率。如懂得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扫清预习路上的障碍;预习新教材应初读教材,读懂课文中的主要概念,把重要的结论、主要观点找准;细读教材,把握主要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精读教材,对教材中的重难点、疑难点经过思考后分别用(…)(----)、(~~~)等符号标注出来,对疑点虽经过独立思考(包括查资料)仍得不到解决的可与其他同学讨论,必要时将其带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预习效果要通过适当练习检验,预习后试做教材课后练习,以检测自己预习的效果等等。另外,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会将预习中获得的重点、难点、疑点和自己独特见解写在课本空白处或笔记本里,让学生逐步养成读、圈、查、划、抄的习惯。总之,学习方法对了,预习成效也就提高了。
三、制定《预习导学案》,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预习
就学生对物理知识认知结构而言,每节教材内容包括已知知识、似懂非懂知识和未知知识三类。预习习惯与能力还没有形成的学生在预习物理教材时往所会感到无所适从,预习目标不明确,预习效果差。这就有必要帮助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教师应设计“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沿着老师设计的“路线图”预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由老师“扶”着学生预习后,在掌握足够预习方法后就可以逐步让学生丢掉“预习导学案”这根“拐棍”,使预习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项目。因此,教师在学生进入高一学习物理新知识后,每上一个单元,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课前对所学内容知识的储备情况,需要学习哪些概念、公式、定律和定理,对预习课文的目标、重点、难点和预习内容等进行必要的备课,从而列出“预习导学案”。
下面是新课标鲁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材《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的《预习导学案》的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2.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3.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 体会科学家研究自由落体的方法和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
(三)预习教材
认真阅读教材,相信你能独立回答以下问题。
1. 按你的生活常识判断轻重两物体从同一处下落,谁先落地,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验证吗?
2. 试着做课本50页图3-26硬币与纸团下落的实验,观察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 阅读课本频闪照片图回答:
(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如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4. 初步了解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做_______,用符号____
_____表示。
(2)根据课本53页的表格内容,体会重力加速度的变化条件及规律。
5. 阅读教材中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部分,与同学合作交流一起来领略其精妙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6. 对以上有不理解或疑惑的问题,请记录在你的预习笔记上。
以上《预习导学案》是在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前提下,从新课中要涉及到的已有知识,应用到的主要实验方法,所要学习的概念、定律以及新课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自然、生活现象等方面设计的,避免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课前根据预习提纲进行充分的预习,初步掌握当节课所涉及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为听课扫除知识障碍,这样听课才能从容自若,跟上老师的进度,对预习时发现自己的未知知识,要求学生应主动将问题带到课堂,如此学有目标,就能主动思考,上课时才能够抓重点,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听课效率。
四、监控学生的预习成效
1. 了解学生完成预习导学案情况。教师通过检查后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评讲,以推动下一次预习,使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对于预习较好的同学,授课时,教师可适当给予鼓励表扬,请其交流预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表扬激励,在班级上树立正确学习榜样。
2. 在上课时留意学生预习成果在课堂上的反馈。教师在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帮助学生总结预习的收获和疑惑,若是个别问题可以进行个别辅导,而对于面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辅导时间进行专题指导,排除在预习方法上的困难,使预习教材踏踏实实地进行。
3. 鉴于学生预习时间大都在课外进行,教师要善于调动家长指导督促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在时间上加以科学地安排,对照教师提供的预习作业辅导或督促学生预习。教师在开家长会时,要有意识地推荐部分家教做得较好的家长在会上介绍,宣传科学辅导孩子预习的做法,使家校对学生预习辅导形成合力,这样效果会更加明显。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实现自我教育,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在《先学让每个学生拥有课堂参与能力》一文也指出:“教学论告诉我们,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学生的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可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法”。学生预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虽然是一段艰巨的历程,但学会预习对学生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开始,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使之为打造高效课堂服务的高度,将科学指导学生预习,全面提高预习质量抓紧抓实。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韩立福. 预习是学习能力培养的奠基工程[N]. 中国教育报,2012-8-7(4).
作者:田红华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使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高效达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就显得特别重要,师生间有效互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兴趣,也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接受所需学习的知识,培养实际的能力,而且对师生之间关系的协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起到很大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何使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做到有效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些差异包括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前的学习成绩、自主学习的自我意识、家庭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值等。互动离不开情感,离不开学生的热情和内心需要,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有效的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同时还要深度的开发和利用好现有的教材和练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为了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在处理教材和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影响有效互动的各种可能的情况,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定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合认知现状,选择的内容不能过难,难点集中的地方要分解、细化,力求贴近学生的现有状况和能力,而且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动态的、其中充满着变化。
二、注意上课的节奏
教师上课的节奏对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有很大影响,但常常被一些教师所忽视,当老师的教学节奏与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相适应、相协调,此时师生间的互动会很有效,会使老师感觉到上课的讲授很轻松,且在整个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上课的艺术性。不是重点的地方不要长时间的重复、停顿,与教学目标和要求无关的话题不要扯的太远,要注意不同环节之间的过度,好的课堂教学中自然且切合实际过渡会为目标的达成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但是也不能为了互动而互动,把过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放在个别学生或者少数学生的身上。
三、对学生充满感情,富有爱心
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他和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一样,也离不开感情的交流。我们应重视师生情感互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的基础,要增进师生自己的感情,首先要教师对学生富有爱心,其实所有的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想得到良好的发展,有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因感受不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关怀和重视,从情感和心里上疏远老师,从而大大的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这些学生可能会认为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地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以后就是有和老师互动的机会和场合,也是消极对待,有的时候甚至会拒绝配合。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深深的爱,对他充满感情,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这样他们才会愿意且乐意与老师交流,师生间有了感情基础,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不仅仅是智力的活动,仅需要人的大脑参与,还需要情感,学习的过程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师生之间和谐、健康的情感对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有效互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师生间的关系,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因此说情感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目标和任务高效完成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互动的桥梁。爱是给予,爱是奉献,老师给学生无私的爱、不附加要求和回报的爱,学生也会给予老师以同样方式、同样结果的爱。
一、多做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演示实验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效引导学生进入与教材知识相似的物理情景,是开展实验教学、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有效途径,受广大师生喜爱.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教材知识,以形象、具体的实验过程,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静电屏蔽”时,我们会涉及到一个“静电屏蔽”的实验,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改进这一实验:在实验器材金属笼中放一只活着的小鸟,然后在金属笼外面接上高电压,让学生进行观察.在感受到高电压发出的可怕声音和耀眼光亮时,学生一致认为笼子中的小鸟肯定死掉了,但是,在电压去掉后,却发现小鸟安然无恙,这时,学生就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浓厚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索小鸟在高电压下“侥幸”存活的奥秘.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既可以增添教材实验知识的可信度,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物理知识的相关奥秘,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设计实验,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开展实验、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传统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通常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实验学习时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地完成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在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学生为本,开展学生小组实验,促使学生自主设计、开展实验,以此发展学生思维.例如,教学
“电阻的测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设计测量电阻电路的实验,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已知电表的电阻,我们应该怎么计算电阻值呢”、“如果你手中没有电流表,只有两个电压表,那么,那么,你该如何设计一个电路测量它的电阻呢,说出你的想法并以实验证明你的猜测”等.这时,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会仔细研究教材,充分利用伏安法、替代法等测量方法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同时对电压、电流、电阻以及电动势等物理量的用处也会深有体会.通过开展学生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所学知识,简化教材内容,以此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开展实验教学创设有利条件.
三、多媒体辅助实验,深化学生理解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物理实验教学逐渐有了新的教学方法和平台,实验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因此,作为一名现代优秀物理教师,我们应善于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仿真、细化的特点,补充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之处,深化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理解.例如,教学“电阻定律”时,我们发现,由于这个实验所涉及的实验仪器较多,线路连接的方法也多变,学生在观察这个实验时总会感觉眼花缭乱,无法有效掌握这个实验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把具体的实验现象放慢放大,在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在扩大了数十倍的频幕上对实验器材的设置、实验线路的连接变化等具体的实验操作和数值变化都会看的一清二楚,从而会这个实验就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借助多媒体补充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之处,可以有效优化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学习质量,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
四、组织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众所周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不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物理实践能力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除了要关注物理教材中已有的实验,教师还要组织好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实验对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意思.例如,教学“自由落体运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生活中常见物体自由落体规律的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这时,为了完成课外实验,学生会仔细观察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物体自由落体现象:乒乓球从高处掉下来、下雨时雨滴从天空上落下来、树叶从树上飘下来等,同时,学生还会把教材中的知识有效应用到这个实验当中,以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验,能有效拓展学生自主操作实验的意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物理问题,是提高学生物理素养,培养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临床;教考分离;理实一体化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它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近年又有许多重大的进展和突破,相信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在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克隆、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会使21世纪的医学进展发生新的突破。我院药学系开办至今一直将生物化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作为高职卫生职业院校中的基础课,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构建创新思维,一直是我们探索和思考的内容,以下是我对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探索及实践的初步体验。
一、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提问―解答式”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教学不同于中学式的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灌输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也善于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如:网络、期刊、数据库、参考书等等。相比中学时代,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而且自由,因此,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前设置疑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查找和收集,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化难懂晦涩的知识点,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学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比较典型,最好是贴近生活,这样学生学习会更有兴趣。
二、密切联系临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理论性强,知识点比较多,很多内容都不太好理解,比如糖代谢、脂代谢、核酸代谢等知识,代谢途径错综复杂,晦涩难懂,学生有时候会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结合临床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临床上某一疾病的发生都与机体自身某一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异常,或者某一物质代谢途径的异常有很大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学之有用,学习热情就会极大地提高。
三、实行教考分离,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点
所谓教考分离,就是把教学和考试分开,任课老师不参与所任课程的期末考试,包括出题、监考、评卷、登分和质量分析。实行教考分离,能促使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并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经受课程学习结束后的考试检验。生物化学的知识点比较琐碎,但确实很重要,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后面的医学专业课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采用教考分离,这样避免了以往学生只复习出卷任课教师提示的重点,而忽视了很多其他知识点。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们期望学生能全面深入地掌握课程内容。
四、充分利用实训室,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实训教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生物化学也不例外,实训是生物化学理论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通过对不同生化过程与现象的观察和实验,进行知识的再认识和学习,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和融合到实训中去,我们将课堂直接放在实训室,由两个老师同时给学生教授和指导,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一个老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时,另一个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比如,教师在讲授氨基酸和蛋白质理化性质时,介绍它们具有茚三酮反应,学生就可以自己动手将事先配好的茚三酮溶液滴加到氨基酸或蛋白质样品溶液中看看是否有书上介绍的蓝紫色现象出现,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其他一些非蛋白质样品做对照,让学生自己做比较,再进行总结。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这样既能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由名校教导处王文娟老师主持 ,项蓉老师承担本次授课展示。
项蓉老师给大家展示的是三年级数学上册《搭配中的学问》一课,以“探索并表示搭配的方法”为关键项,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为其搭建了一个多向度标准性平台,所选向度,由浅入深,从直观到抽象,富有梯度,为不同学情的学生提供解决搭配问题的平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互学习、教师精补讲以及习题的检测快速的突破关键项。交互环节,项老师设计了同桌交互、8人组合作、联合组汇报等5次交互,不断攀升强化次数。整堂课设计巧妙,脉络清晰,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打造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高效课堂。
课后,项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备课思路,并及时进行了反思,剖析了课中存在的不足。
紧接着,全体听课老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学规律特点,从教师的备课、学生的互动、关键项的突破,教学目标的达成,核心素养的落实,课堂教学的亮点、不足及建议等方面认真撰写评课表后,进行了现场评价。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评课时,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指出亮点与不足,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许多真知灼见在相互的交流、讨论中产生,授课的老师备受启发,听课的老师也收获颇丰。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 优质高效 生物教学模式 探究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要紧贴优质高效课堂的需要,突出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主旋律。笔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认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观察实践等学习模式,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新思维过程。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学习的思维障碍,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合作能力,以期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一、要克服学习的思维障碍
要构建优质高效的生物教学课堂,就必须引导学生克服学习的思维障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思维惰性:学生遇到的跟过去解过的题貌似相同,实则差异,仍然墨守一种思路、沿用一种方法,得出错误的结果,误入歧途。产生这种思维障碍的原因是学生掌握了某些概念、原理和规律,虽然条件改变,仍然用已掌握的模式去套、机械照搬,导致行为的公式化,尤其是在条件变化又隐蔽的情况下,越容易上当受骗。为消除这类障碍,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思维活动随机应变,灵活旷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核心要“活”,要加强变式练习。
(二)思维模糊:学生在学习时感到难以理解,正是难以想像造成的,生物学概念的混淆,是形象思维模糊导致成的,为消除这类障碍。
二、要激发学习的强烈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着的,因此优质高效的生物教学课堂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从生态忧患问题入手,激发强烈的学习愿望。每节课开始之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听听学生的意见和办法,再诱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为学习生物知识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这一招还真灵,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大大增加。
(二)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应多注意运用直观手段,如挂图、标本、实物、幻灯投影、简笔画等,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现象尽可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不仅保持了教学过程的新颖和变化,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抓好学生喜欢的实验,调动积极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普遍对实验感兴趣,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点,组织好实验教学,“投其所好”,调动学生的兴趣。
(四)科学有趣的例子设疑,启发学生的e极情绪。教学中以学生感到有趣的现象设疑,能启发学生自觉地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给学生布置动手作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生物课外活动与生物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巩固。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模拟演示功能,制作多媒体课件,生成精美图片、流畅的动画,生动形象地以多种直观形式展示对象,全面反应知识内容和结构体系,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
(七)渗透学生的品德教育,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能极好地刺激学生学生兴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践表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成为一个思维的活跃过程和情感与心理的活跃过程,有利于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值得推荐的途径。
三、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合作能力。
(一)观察实验能力。观察是发明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明确观察目的、创设观察情境、注意观察方法、观察结合思考、培养观察习惯、培养观察兴趣等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并进行实验操作。
(二)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诱发动机,创设情境。在每个教学环节,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悟的境界,拨动学生的心弦,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其次,要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
(三)自主合作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远意义。
因人而异、因情施教、因班而教,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克服学习的思维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因此,构建高效优质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创建一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形成创新性学习能力,改变“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学的无味”的枯燥教学模式,最终达到高效优质的目的。相信随着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构建的教学模式将能更好的为教育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主编.初中生物学[M].北师大新世纪版.
[2]刘楚明主编.教育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3]李铮主编.心理学教程[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4]周美珍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海明.现代教育理论进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交谊舞选修课 社会适应能力 重要性
交谊舞既是一种群众性、自娱性、健身性舞蹈,又是一种艺术性较高、技术性较强的表演性、竞技性舞蹈。它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形式。它不仅让学生接受音乐、舞蹈的陶冶,给以形体、素质、舞蹈技能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在仪表、风度、气质等内在素质方面也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它集艺术、娱乐、健身为一体,对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健美体态、增进健康都起到良好的作用。它被誉为当今最好的颐养身心的运动和娱乐形式,也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健身手段。高职院校开展交谊舞选修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该课程改造了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更好的遵守社会规范和准则,从而减缓客观要求和个体需要的矛盾产生的压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现状
1、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
(1)自理能力较差。目前的在校生, 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 家庭长辈们长期的溺爱, 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强烈的依赖性。
(2)“自私”心理比较突出。家长的迁就和宠爱,导致学生个性心理畸形发展, 使他们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且部分学生妒忌心理较强, 经常因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怨天尤人, 把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全推到对方身上, 容易产生矛盾纠纷。
(3)自学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但从现状看还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 学习效率低, 自学水平有待提高。
2、高职学生培养现状
高职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一个盲点是由于过多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而导致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不高,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但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来看, 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由于一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力度不够, 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应变能力等都比较匮乏,同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造成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
二、交谊舞选修课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院校不能只把学生培养成“技术人”, 而应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职业需要并在职业活动中得到晋升的“职业人”, 更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 改造社会, 并能在社会中得到发展的“社会人”。
交谊舞选修课程是促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积极因素,使学生通过锻炼间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与情感控制能力,创造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融入就业理念,以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培养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交谊舞选修课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环境适应与控制能力的培养
交谊舞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在练习中加强自我认识,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处理情绪的方式。使得自己的行为与价值保持一致,同时能够尊重别人的意见、顾及别人的利益。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练习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各种适应问题,从心理上、思想上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 规整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和目标迷失,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 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激发其潜能。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相互尊重,为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意志品质与创造力的培养
交谊舞课程中的练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竞争精神, 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生随时会和不同系不同专业的的同学结为组合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练习, 扩展交往范围, 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该课程可以拓展学生学习动力与价值,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3、创造交流平台,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社会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交谊舞课的特有形式, 启发和教育学生把学习过程与活动的开展当作锻炼平台, 锻炼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独立选择、决断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不断积累经验, 挖掘创新。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很好发挥各自才能,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谊舞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为目标,强调个人与团体目标的一致。然而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在教学中做出有效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功效,强调学生个体与社会目标的统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参与意识与责任感, 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实践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学生;智能发展;高效课堂
近年来,物理实验教学越发受到重视,尤其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教学更承担着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的重要启蒙任务,是学生接触物理实验的关键阶段,所以教师要有效地把握时机,利用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将学生智能发展的概念融入物理实验教学中,从而使其能够在高效课堂中发挥出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实验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1.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走向成功,从成功的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以推动学生的进一步深入。物理教学中,教师对物理现象最形象、最清楚地叙述,也无法代替学生对实物和现象的直接观察鲜明生动的实验,如同观看魔术师表演,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实验具有“百闻不如一见”的功效。
2.利用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教学,让学生借助直观的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思维,使之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些感性材料,并使之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创造性的核心在于创造性的思维,其思维特征应该是从思维的发散到思维的集中。应先培养学生求同、求异两种思维能力中,偏重于后者的思维能力,因此建议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变化各种实验因素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比如,在设计分组实验探究时,让学生用不一样的器材去完成一个相同的实验:或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达到同样的实验目的;或让学生完成同一实验目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去收集实验数据;或让这许多的变化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更深刻地熟悉仪器结构和工作原理,同时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3.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感官协调能力
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的基本协调性,使学生能够达到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避免过于偏重某些方面,而荒废了其余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学生感官协调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学习意识,采用手、脑、眼及耳等器官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1)动眼,观察现象
观察是物理实验中最为直接的实验数据分析方式。对实验中所产生的物理反应进行观察,能够有效得到可靠的实验数据,进而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分析能力,以便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指出实验中无法理解的实验步骤与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
能力。
(2)动手,具体操作
物理实验对实际操作要求较高,初期接触物理实验的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需要在后期的多次物理实验中提高动手能力,以便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对物理实验设备与器材进行操作,继而为学生后期的物理实验操作做好铺垫。
(3)动笔,记录数据
数据信息的记录不容忽视,是实验结果的重要体现。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数据记录习惯,每一项数据的记录均不能进行任意更改。其次要做好数据信息记录的保存工作,避免记录信息的丢失。最后要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γ恳幌钍据均能及时地做好信息记录,进而方便后期对各实验环节数据信息的查阅。
(4)动耳,听取信息
信息的听取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1)教师所讲述的实验流程及相关的实验技巧,对每一个实验步骤中所需注意的事项,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听的方式,牢牢地记在脑海当中,进而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2)小组成员的意见,物理实验多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实验,组员的意见对于实验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统一意见,避免分歧,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提升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确保实验数据与实际相符。
(5)动脑,分析思考
动脑是实验的关键所在,物理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同时验证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所以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效地发散思维,继而充分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含义,让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更为实用的知识,以便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潜能。
(6)动口,表述讨论
物理实验过程中,动口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不仅使学生间的沟通能力有所下降,同时也促使学生对难以理解的实验步骤无法进行及时的表达,导致物理实验的效果有所下降,难以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在现阶段的物理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口,不仅是在物理知识的交流方面,在难以理解的物理知识学习方面,也应及时与教师进一步沟通,继而使其能够深度地理解与剖析。
二、借助实验教学,抓好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
1.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物理实验中,这句话可以变通为“百看不如一练”,这里的“看”指的是教师演示,“练”指的是学生亲自动手试验。现行物理教材中,很多演示实验都可变为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的分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讲到压力和压强这节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把铅笔削尖,先用一端对准铅笔压一下,再调过来用末梢的一端在同一部位用同样大小的力压一下,这样一压,就使学生体会到两次都有明显不同的感觉,最后由教师告诉学生,压力对作用面的受力结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2.认真指导学生搞好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能让学生较多地参与实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里进行分组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和研究各种物理现象、验证物理原理、认识物理规律,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认识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1)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目的性强,一方面可有效地对物理理论学习中所学的物理定律及相关公式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呈现,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深入地对物理知识进行了解,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种积极的物理知识学习意识。
(2)研究性实验
相比于验证性实验,研究性实验专业性较强,实验目标也相对较为明确,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有效地指明实验方向,继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研究性实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对于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相关的质疑,均可在研究性实验过程中得以解决,从根本上确保了教师物理知识教学的教学成果,并达到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目标。
(3)创造性实验
创造性实验对于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至关重要,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与理解能力,从最基础的阶段培养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使物理教学不断向实践化与标准化迈进,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有效促进学生智能发展,需要教师在高效课堂中有效地运用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知识,采用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关定律与概念。
参考文献:
在目标的要求达成的层次上有差异。在促使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生物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小学科学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这两门课程的关系,既是一种传承,又包含了发展,体现了相互相承、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么如何把握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策略上合理的衔接呢?
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在衔接方面的一些尝试
1.设计梯度合理的内容设计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思维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抽象的思维虽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直接作支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学生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根据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点,遵循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逐步到抽象,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递度合理的设计。例如,“尿的形成”这个知识点,我是这么设计的:我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组织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真实的猪肾脏,形成对肾脏真实完整的宏观认识,再由颜色启发学生猜测肾脏内部形态结构,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展示肾脏中肾单位显微结构,再将肾单位显微结构转换为模式图进入肾单位结构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微观认识。最后利用一个组装游戏强化肾单位结构。完成肾单位结构教学,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肾单位中两处毛细血管,根据学过的知识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那么血液在流经这两处毛细血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分析表格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横向比较不同结构中液体成分,依次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及肾小管对原尿有重吸收作用的结论。在分析数据的同时,利用自制演示实验(带网眼的小盆过滤大小不同的豆子)帮助学生理解过滤的含义,再通过过滤动画明确血液过滤的成分,用数据原尿180尿液1.5的巨大差异凸显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肾单位功能这一重难点,实现从结构到功能的认识过程。通过这样有梯度的内容设计,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把课本当作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载体,更通过对初中生物课本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方式,获得启迪和教益,提升学生的生物素质。
2.开展多种多样教学形式,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生物兴趣如上文所说,因小学科学因其内容和目标等原因,故其教学活动多采用形式多样的各类游戏及趣味探究,而初中生物因为其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所以,课堂信息内容大,教学节奏快,同时比较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也在有意渗透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延续学生小学科学课中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是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个问题。为了激发、保持、巩固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应当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类型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选用不一样的方法,即使同一节课,也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这样,在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相互配合中,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获得各种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自然参与到生物学习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