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

第1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坚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理解性阅读教学弥补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足,重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路的拓展。因此,本文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和具体实践。

一、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内涵与作用的探索

理解性阅读是指以理解理论为基础,通过教师科学引导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理解性阅读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阅读教学方式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情景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对于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理解性阅读教学方式强调通过结合社会生活实践,深入体验和感悟具体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理解性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不足,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思路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的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过度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学生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想象力的发挥。理解性阅读教学通过教师科学引导深入理解、感悟和体验教学内容,形成情感的交流、互动和共鸣,有利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路的拓展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二、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

理解性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增强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特定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式的丰富和教学内容的体验是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理解性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根据教材内容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可以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和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对生动的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元素的运用,可以形象的模拟或再现课本中的情景,具有强烈的感官效果,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创造特定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深入文章情境进行理解性阅读,对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情感共鸣的达到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声音要素的介入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特定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显著作用。音乐是用表现人类情感的重要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的音韵和节奏吸取了音乐的技巧,与音乐的特定节奏、旋律、速度等要素形成默契的配合。伴着美妙的音乐进行诵读、感悟和体验等教学活动,让音乐创造的特殊情境帮助诠释文本,有利于对文章的题材风格、层次脉络、语言表达的理解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教授《黄河颂》时,可以在课前或教学过程中播放《黄河大合唱》,用铿锵激昂的节奏、雄壮的乐曲旋律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英雄气魄和对中国母亲河的无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教学方式的丰富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采用教师逐句逐段讲授基本知识点,学生被动的记录和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单一,学习氛围不够活跃,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限制,对设置开放性题目采用主体讨论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景感悟能力。主题讨论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的突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生《安塞腰鼓》时,先组织学生对“你眼中的黄土高原”这一开放性题目进行主题讨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主动发言并给予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然后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和结构等具体内容和基本知识点进行学习、探索和思考。

(三)教学内容的体验

理解性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将理解和感悟传达给学生的阅读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进自然和贴近生活,通过社会实践自主体验和感悟抽象的书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自主体验抽象的课本知识和教学内容。初中生正处于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时期,通过走进自然生活实践体验阅读教学内容,对于加强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思维逻辑的锻炼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材角色的扮演进入课文教学情境,获得真切体验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符合初中生教学的特点,有利于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训的探索与实践。例如,在学习《故乡》时,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切体会杨二嫂等人物的人物特征和性格特色,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

理解性阅读教学是理解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这种教学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想象力的发挥,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特定教学情境,为初中语文的理解性阅读教学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应灵活运用主体讨论等方法丰富教学方式,结合社会实践体验教学内容,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梁慧琴.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浅谈[J].新课程学习(上).2012(05)

[2] 黄新宇.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探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5)

第2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

【关键词】聋校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听障学生 阅读理解能力

在聋校与听障学生交流中,笔者研究发现,听障学生语言交流普遍存在语言文字理解障碍:一是阅读文章时片面选择能看懂的词语、句子来帮助自己理解文意;二是在听障学生看来,语言文字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因此,听障学生使用自身第一语言(手语思维)阅读文章,理解起来十分费劲;三是由于听障学生长期使用不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理解,导致对文字的理解有偏失。莫福德说:“我们一直想当然地认为,阅读障碍是由于教育上的问题――当人们无法将声音与字母联系起来,什么才是教授阅读的正确方式?但我们发现,一直以来我们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聋人实际上是在学习一种新语言。”

一、深化聋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笔者长期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一线工作,认为深化聋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听障学生融入主流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深化初中听障学生阅读教学,为提高听障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许多听障学生直至走出校门,语言文字理解能力仍停留在普通小学教育的阅读水平,一半学生甚至达不到普小水平。而仅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听障人士占绝大多数。因此,听障人士的普遍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较差,交流能力弱,而他们融入主流社会的心理需求较大,强烈的反差致使他们存在交流心理障碍。为使听障学生能更快地提高语言文字阅读理解能力,应从初中抓好听障学生的阅读理解训练。

(二)深化初中听障学生阅读教学,能够使听障学生增强阅读自信,从而达到“悦读”的境界

听障学生产生阅读惰性的原因,归结于“不懂读,不想读”,其实,究其原因无非是词汇量小、没有掌握阅读技巧、不清楚阅读方法等。解决了听障学生的困惑,他们自然会乐于阅读,勤于阅读。

(三)深化初中听障学生阅读教学,有利于促进听障学生扩展阅读,增长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现下的语文教学活动仅局限于课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也不能满足阅读教学的要求。且在听障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他们选择阅读的则是内容浅显、简单化的书籍,例如漫画、童话等等。因此,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必要。

二、如何提高初中听障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初中听障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一)因“生”制宜,选择适合初中听障学生阅读的素材,开发校本教材

听障学生因听力损失程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后天努力等原因,学习能力差异较大,这就使教学陷于两难的境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厌倦反复的基础教学;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如看天书,产生畏难情绪。为尽可能地缩小两极分化的差距,全面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研究开发与应用适合本校听障学生使用的阅读校本教材。

(二)用阅读“成就感”培养听障学生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有体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在教授阅读训练题时,需按学生情况来编制训练的题目,题目设置由易到难,用答对题目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深入解决阅读难题,增强听障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成功才能使学生不断获取学习兴趣,争取更大的成功。

(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教学

第3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修辞表达

一、把握初中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重点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二十余载的教学生涯中,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是一个飞跃的过程,教师采用的阅读教学模式应该以阅读方法的训练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大量的自我训练实现读写能力之间的迁移,有效提高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感知能力。

(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重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中考的现代文阅读题型中,评论分析类的题目占有比较重的分量,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组织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地解读文章的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在理解教材中的现代文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学以致用。

(二)加强丰富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外延,课堂上的语文现代文教学应注重方法的培养,在学生掌握一定阅读技巧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和体会,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选择和推荐阅读材料时,应该有针对性,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合适的阅读材料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对现代文的感知力得到提升。

二、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的教学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关注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结合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重点,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以下简单介绍以学生以日常基础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以合理的阅读顺序进行阅读,关注重点句子以及代词用法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重点抓好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工作

要想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首先要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这个过程是枯燥而繁琐的,教师应该做好有效的引导工作,储备的基础知识除了基本的字词知识外,还包括必要的文体知识。根据中考的题型规律,文体知识的教学应贯穿于整个现代文的教学过程,如常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方式、写作手法等,根据文章的类型不同,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说明类的文章注重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记叙类的文章注重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议论类的文章则关注文章的结构及论据。

(二)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阅读顺序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时必须以合理的教学步骤,在讲解教材中的现代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顺序。合理的阅读顺序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全面阅读文章,掌握作者创作文章的写作主旨,记叙类的文章要抓住主要事件以及关键人物,议论文则要抓住主论点和分论点;其次,要根据课后习题的引导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句子和段落,并加以分析;最后,是对筛选的句子和段落进(下转29页)(上接27页)行总结,通过调整语言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习题的答案。

(三)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无论是课堂上对教材中现代文的讲解,还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阅读,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因此,应该注意文章本身表达的道理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作者的写作主旨可以从文章的关键句子,以及文章整体上的脉络进行分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重点句子,在关注首句、过渡句、承上启下的句子的同时,要注意寻找文章的中心句,以概括出作者的写作主旨。

(四)加强学生对文章中代词指代含义的关注与练习

在现代文的阅读过程中,文章中的代词运用一般比较灵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含义,只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注意训练,学生在独立进行现代文阅读时,才能根据阅读需要对代词的使用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代词的作用一般是替代,有具体的指代以及不定的指代,根据代词的指代原则,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另外还有文章中使用的特殊指代,如小说中的人物,如孔乙己、闰土、范进、于勒这些形象,往往有其特殊的指代含义,在讲解课文时,要注意分析这些指代形象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受限,也影响到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为了改善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合理的阅读教学模式,注意从作者的写作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注意从语言技巧的运用上分析文章的用词和语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实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 语文教学参考资料 试用本 七年级 第二学期[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第4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侧重点;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前言

基于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掌握正确的教学重点,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推动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重点了解和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知识范围的拓展以及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从根本上夯实语文学习基础,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取得较多的收获。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学生的语文成绩有重要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点进行理解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短文进行阅读理解教学,同时还应当从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有效的阅读技巧等方面入手,做好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初中阶段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满足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在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性上获得全面的提高。因此,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围绕着这一教学重点,应当开展相对应的短文阅读训练、古诗词阅读训练以及经典美文阅读训练,让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

在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以及完善的教学指导,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必须做到夯实语文基础,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基于对语文教学的了解,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不能够有广泛的语文知识面,那么在后续的语文学习中将会比较吃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应当认识到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知识范围拓展的重要性,做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采取有效的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知识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夯实和拓展,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在教学质量上得到全面的提升。所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得到有效的开展。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基于语文的学习难度以及语文教学的实际要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进行正常的语文知识教学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对语文知识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方式有正确的认识,在长期的培养中能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能够掌握更多的语文常识,进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做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够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使初中语文课堂能够在教学实效性和教学质量上获得有效的提升,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指明发展方向。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重点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这三个方面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做好这三方面的教学,才能够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基础教学中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在整体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因此,掌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对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满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掌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做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平.如何有效地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教学生成[J].现代语文,2011,(03).

[2]肖家芸.切合的才是好的———谈语文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1,(09).

[3]朱则光.教什么和怎么教———语文教学设计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1,(09).

[4]胡仁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J].教学月刊,2011,(11).

第5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除了要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通过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1)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3)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二、审真审题,定向扫描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目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目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目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目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第6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字词积累 教学方法

要学习语文首先需要对字词进行一定的积累,拥有丰富的字词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在如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字词的积累没有足够重视,这使得学生在以后阅读和写作的学习中会较为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不能忽略字词的积累。

1.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字词积累现状

1.1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字词难度加大,不仅字形变得更加复杂,字词意义也变得更加多样。然而部分学生对于字词的学习还停留在小学时简单的认知程度,因而学生对课文读过几遍之后就不再管了。教师应当在初中开始阶段,就要求学生积累每节语文课程中所学习的字词,包括一些文言单元的字词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及课后巩固,让学生采用练字方式进行字词的反复摘抄和积累。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关作业,加强学生的字词练习,在一个单元结束后,利用考试方式,观察学生的字词学习掌握情况。

1.2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作文方面的表达中,不注重对错误字词的修改和订正。在练习写作时,部分师生较为关注文章的整体布局和采用何种表现手法,忽略字词的书写、运用。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注意培养学生语文表达的流畅度,比如说,在《荷包蛋》一课中:“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教师较为详细地为学生讲述这段话中“告诫”、“教训”这二者的顺序不能更改,否则会影响文章流畅度等。

2.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字词积累方法

2.1结合现实生活积累字词

新课程改革后,越发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来源于现实也作用于现实。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广告、电视等平台进行字词积累。这类积累方式一般较为自由和分散,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积累。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课程安排中,利用一节课的实践,让学生将自己所看到过的广告语、商标名称或者其他字词等写下来,与同学分享。这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时刻进行字词积累,开阔视野,学习速度也较快,同时在生活的人际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2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字词

学生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字的学习离不开词、词的学习离不开句、句的学习又离不开文。字、词、句、文四者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学习规律。且许多生字和新词的出现、讲解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以此加强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因而,学生可以适当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进行字词积累,在课外阅读中,学生若是遇到不认识的生词,可以进行记录和整理,比如用查字典、询问他人等方式学习这些生词,从而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

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一些课外阅读书目。比如说《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精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二十世纪外国散文精选》、《繁星》、《伊索寓言》、《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爱的教育》、《童年》,等等。

2.3对字词的积累把握要放到具体情境中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刚上课就检查学生的字词情况,尤其是文言文,学生还没有深入理解教材,就要对字词进行默写等,会使得学生在学习字词中注重机械式记忆之类的学习方法,从而削弱字词学习效果。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字词进行有效记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字词,从而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比如说学生读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文章对苏州园林的描写所使用的形容词都运用得非常好,灵活体现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如“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中“因地制宜”、“俯仰生姿”等词语的使用,恰到好处地描写了苏州园林的景致。

3.结语

字词教学和积累的方式多种多样,初中语文教师在字词教学中不要局限在考试范围之内,而要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的字词库。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进行字词积累。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字词,才能够有效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字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对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为了全面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语文字词教学需要得到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然性

“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它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它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

1.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2.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

3.随着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和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有机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方法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激发兴趣法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特别强调和重视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课程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媒介,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例如,传统的古诗教学,就是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抄写背诵,兴味索然,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古诗的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画设计,音像剪辑,粘贴组合,呈现鲜活的图画、动画,文采飞扬的文字、情意隽永的音乐,增强了趣味性、感染力,无疑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给学生开辟了一方乐土,使他们产生了投入学习的极大的兴趣。

2.渲染情境法

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现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富有表现力的画面、音乐、语言,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多种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渲染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进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3.首尾呼应法

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前有铺垫,后有呼应,设计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

如在教学《社戏》时,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导入阶段就要注意将学生的思绪引向童年美好的回忆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浙江海边农村纯净优美的田园风光,突出“社戏”片断。教师导入时,可指出,被誉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韵味,为大家所喜爱。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社戏》,就是鲁迅先生记叙童年看社戏的一段经历,文中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是一场什么样的好戏,让先生这样倾心呢?让我们走进作品去看个究竟。这一导入,具有凤头的特点。如,配有特色的背景音乐,悬念的设置等,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到了课文中。

第8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

关键词:

地处山区的中学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方法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实施探究式教学。只有充分地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做好师生心理协调,铸就师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很好地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此,只有首先了解并协调好师生课堂心理,才能很好地实施探究式教学。

一、山区初中的学生和语文教师的心理特点分析。

    1、学生的心理特点。 山区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它特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年龄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和城镇同龄的学生相比,山区中学生有明显的心理发展迟滞迹象。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特点伴随着个性差异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思维定势,思辨能力差,保留着农村的幼稚习气,以及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碰到困难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对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显得六神无主,一头雾水。有些学生因平时语文老师的误解、冷漠、粗暴而消极,甚至产生抵触和反抗情绪,对老师的探究式学习抱有偏见,嘲讽,不合作,甚至还从中捣乱。

2、教师课堂心理特点:山区教师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没有探讨适合山区中学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设想,教参成为教学的主要工具,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心理的极化现象,表现为机械记忆的相对优势和能力上的绝对缺陷,以致学生学习心理的不平衡。有些语文教师因为年龄偏大,从教时间长,传统的语文教学法驾轻就熟,难以挥之而去,对探究式学习抱有成见,牢骚满腹 ;对于从教时间较短,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热情很高,但是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出现预期效果,便心灰意冷,毫无激情;还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因为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进行探究活动,埋怨条件不成熟。

    二、山区的学生和初中语文教师的心理沟通。

山区初中要实施探究式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山区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探讨和研究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心理。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与学的配合需要处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山区中学生的理缺陷要得到正视。从而沟通师生的心理活动,达到教与学的协调,促进山区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因此山区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心理协调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协调好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呢?

(一)教师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作为山区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占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了解与掌握。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教师要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主动探讨适合山区中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设想,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过去对学生的看法,针对山区中学生思辨能力差,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课堂结构,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心理沟通最重要,因此教师要适时进行心理指导。

2、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要克服山区中学生不敢发言、不敢讨论的畏惧心理弱点,如在教学中,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要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方法和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二)学生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观念的转变。

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1、要让学生抛弃依赖心理,养成独立意识。对于山区中学生来说,最难做到。有些学生由于授受式学习而长期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缺少独立思考,无法主动独立去探究知识,形成自己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主性,坚信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高估自己可怕,但低估自己更可怕,克服“我不能、我无法、我办不到”畏难心理,相信自己能行。

    2、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初中语文兴趣。学生开始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阅读课文,的确有些摸不着头脑。一方面,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有待提高。同时由于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到语文课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很多山区中学生语文成绩差,缺乏兴趣是其主要原因,因此要努力培养语文兴趣。

第9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中;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它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由师与生、教与学彼此互相控制,而且是一个信息量大、内容丰富,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于一体的开放性的系统。因此,为了培养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全方位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积极倡导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学会自由学习、自主发展。而惟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转变。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与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营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来上,使学生学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其次,应帮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只有明确训练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语文自主探究式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

3 倡导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相有互协作的互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大家在互相学习中不断地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从而拓宽思维、深化认识,在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研究和发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规律,探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体性特点,并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减少备课过程中的重复性劳动,使教学活动更趋于优化。其次,鼓励小组式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个深化和巩固单元学习重点的过程。讨论的基础是倾听,听取反对的意见,讨论的关键是寻找证据。教师在教学中可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一定的人数编成学习小组,并引导学习小组对那些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第三,合作学习还有许多种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交错学习法、共同学习法、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法等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辅助教学,以最重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