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及高中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阶段 普职融通 问题 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要求。”按照这个纲要,我国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目标是90%。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一是距离此目标仍有一段距离,二是从目前的教育状况看,普通高中教育仍然受到学生及家长的高度青睐,而同属高中阶段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却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因此,通过普职融通,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有效途径。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某市属中职学校、县级职校与普通中学开展职普渗透、融通的基本情况、具体的模式和做法,为全区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政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与初中学校开展的职业渗透教育
初中阶段的职业渗透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中职学校招生难的问题,做好初三阶段学生分流和送生工作。
一是面向初中校长的职业渗透教育。该市教育局自2014年起,每年4~5月份开展初中校长职业教育渗透班,通过专题讲座、职校参观、学生技能展演等活动,让初中校长们深入了解国家当前职业教育的政策形势、本市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前景,增强他们鼓励初中学生报读职校的信心以及对接下来中职招生工作的支持。初中校长从最初的不了解、严禁职校入校宣传,到现在积极敞开大门欢迎职校,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送教入校的职业渗透教育。市县各中职学校编写包括职业教育政策、学校招生情况、就业指导、专业技术培训等内容的职业教育专业入门教材,利用初中劳技课对初三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渗透,如市级中职学校三职校定期对九中、十中等多所初中学校的初三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方面的教学活动;某县职教中心为初三学生开发了茶叶生产与加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13门中等职业学校入门教材;县职校组织教师到全县26所学校对8000多名初三毕业生进行一个月的职业渗透教育,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广泛欢迎。
三是分流部分学生到职校进行职业渗透教育。某县在2014年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 “支持县中等专业学校举办职业初中,接受从初中三年级第二学期转入的初中学生,在帮助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课程的同时,增设职业指导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积极引导其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初中学生管理主要由县中等专业学校负责,初中学校可派教师参与管理。学生参加中考后,学籍计入县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总数。县中等专业学校落实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和教师培训工作,保障职业教育渗透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2015年5~6月,县职校对该县初三毕业生开展分流试点工作,分流部分学生到校进行职业渗透教育,分流对象包括7所初中学校当年不参加中考的学生547人。县职校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方案,收集分流学校学生的基本信息,对学生进行编班,通过开设相关专业技能课程、开展职业教育政策宣传、职业生涯规划、优秀毕业生和企业老板宣讲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渗透教育。经过一个多月的试点,此次分流试点工作并不理想,活动结束后仅剩393人, 2015年9月份来校就读的学生更是仅13人。县职校分析原因:一是学生难以管理,分流过来的学生基本是初中学校不参加中考的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较弱,并认为自己不是职校学生, 缺乏身份认同,短期难以管理;二是职校专业教师不足,学生学习时间太短,只能学到浅显的专业基础知识,误认为在职校学不到专业技术;三是学校设备资源有限,分流学生与在校生共享实训室和设备,致使实训课不能正常开展教学。
2.与普通高中开展的普职融通
高中阶段的普职融通主要集中在县级职业学校,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规模小、招生不足的问题。该市县级职业学校有6所,每县各1所。其中2个县因当地产业经济较好,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优于其他县,因此职校生源情况较好。而其他各县由于地域经济和文化的问题,职业学校的招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甚至面临难以维持的困局。在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之际,借助普职融通纵向发展的立交桥,开展高中阶段的综合办学改革,招生开始回暖,成效初显。
首先,A县职业技术学校就业与升学双驱并行。 A县职校自2013年起开始特色高中的试验,成立特色高中班。2014年A县在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中要求 “采用‘2+1’模式与普通高中融通办学,即学生前两年在普通高中学习文化课程、第三年到县级中专学技术,学生学籍转入县级中专。严格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实施办法》,允许学生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双向转学。”学校目前有两个学部,分别为特色部和专业部。专业部前两年主要以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为主,第三年分流,一部分实习就业,一部分进入对口升学备考班升学。特色部也叫“特色高中班”,凡是参加中考统一考试的学生均可报读,但一般要求成绩在C及以上,对D以下成绩的学生会建议其去专业部学校。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学籍属职校,入学即选定专业,一年级全部按照普通高中课程上课,二年级开始加入专业课程,三年级备考高考(主要是中职的对口单招)。目前,学校有特色高中班17个,其中一年级11个、二年级4个、三年级2个,每班约有学生40~50人。
近两年,对口升学取得突出成绩,2015年对口高考专科录取55人,校长实名推荐升本科5人;2016年对口升学再创佳绩,有112人参加对口高考,24人被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区内重点本科院校录取,78人被^内专科院校录取。
其次,B县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合作办学。B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模式与A县职校类似,有中职班和融通班。中职班每年级1个班,由于人数少,同年级不同专业混合在一个班,统一管理,文化课同上,而专业课和实训课则按照不同专业到专门的实训室上课;二年级第二个学期6~7月份开始分流,一部分顶岗实习,另一部分在校加强文化课学校并准备参加对口升学考试。
与A县职校不同的是,B县职校的融通班是与该县某普通高中合作办学,学籍入合作高中,称为“某中学职校学区学生”。2016年招生4个班,每班40~50人,共240余人;在课程设置上,一般是两年在职校学习高中课程,高三回到该中学;在教学等方面的管理由该中学进行指导,按照普高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高一年级后会进行分流,有意愿继续读高中的学生,可继续留在融通班直到返回该中学参加普通高考,另一部分愿意接受业教育的学生,可入职校学籍,进入对口升学班,参加中职学校的对口单招升学考试。B县职校与普通中学合作办学的基础,一是职校招生困难,当地学生读高中的愿望强烈,社会普遍认可普通高中;二是普通中学校舍紧张,部分达不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仍希望继续读普通高中,如不接收便会流失;三是B县职校曾经办过综合高中,2006年停办后,原有大批普高教师闲置,与普高合作闲置师资也得以利用。
B县职校原是招生“困难户”,存在办学严重困难的问题。近两年,通过与普通高中合作办学,并逐步分流部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学校办学有了起色。2016年学校的招生人数有明显提高,参加职校对口升学的学生也逐年增加。在2016年专业对口升学考试中,该校实际参加考试人数57人,有50人被区内各院校录取。
二、存在的问题
1.关于初中职业教育渗透问题
职业学校送教入校,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招生宣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加深了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之间的沟通联系,使初中学生、家长、教师对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从全市的招生情况看,各级中职学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升。但是,这样的活动只是多集中在每年4、5月份的招生火热阶段,而且多是中职学校“一头热”,普通中学迫于行政压力等因素被动配合,在课程开发、教学活动等方面主动参与度不高。
2.关于初中分流问题
从某县职校分流初三学生到职校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在职校办职业初中,从初中的什么阶段开始分流比较合适,学籍、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如何合理配置,这些问题需要再思考。
3.关于县级职校综合办学问题
县级职校在高中阶段进行的普职融通,无论是A县模式,还是B县模式,就目前来看,优势和效果都是显著的,对口升学比率高、成绩好,学校社会声誉提升,进而生源数量提升,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但从长期来看,要预防职业学校的升学教育陷入普通高中应试教育的模式,自治区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抓好“职业高考的指挥棒”。另外,目前职业学校的“特色高中班”“融通班”,其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等都由学校自行安排,是否合理,尚需要进一步论证。
三、建议与对策
1.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
普职融通的基础是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两者在地位上等同,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真正意义上的融通。只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个人终身发展等需求中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具有同等价值,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才能在横向上实现平等的沟通与融合,个体才会在面对个人发展的选择上平等地审视两种教育。因此,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缩短与普通高中在受教育水平、就业和升学上的差距;同时,多渠道宣传职业教育的成果,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
2.建立自上而下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普职融通的媒介和载体,是实现双向贯通的桥梁,这就需要顶层的课程规划,建立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体系。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全面审视、科学规划各个阶段普职融通的课程,对课程的结构、设置、实施、评价以及相关教材的编写等进行全面规划和系统考虑。此外,还可以在国家相关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指导下,建立由政府主导,职业学校、普通高中、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发相关的课程与教材。
3.建立普职融通的保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实施普职融通的制度保障政策,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制定相应普职融通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重点应该在招生机制、课程衔接、资源共享、分流办法、师资建设、学分互认、考核评价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二是建立学分互认的学籍管理机制,在学籍管理上,建立普高和中职学分互认、互动分流的政策机制;三是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协调招生考试,合理设置考试内容、形式和录取方式,加大技能考试的权重,避免普通高考的应试模式;四是建立区域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学校之间尤其是普高与中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教学场地、实训基地以及师资等方面,实现彼此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
[2] 刘丽群.高中阶段普职沟通的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15(9).
1、社会腐败之风,,拉关系走后门的不良风气,有权就有未来的错误思想,使一些学生羡慕、模仿、追求产生读书无用思想。歌星、明星、超男、超女文化”不良文化的宣传影响,梦想着自己也能一夜走红,做着天真的梦,使一些学生丧志荒学。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如校园广播、校内橱窗,各种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校内横幅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淡化高考分数,净化学生的心灵。
2、社会上诱惑的事物太多”,电子游戏、网络游戏、不良影视的传媒等分占他们本应学习的大好时间从而使一部分学生丧志、精神颓废,学校因充分搞好各种社团活动,如体育、美术、音乐、演讲等团体大量吸纳学生,陶冶情操。
二、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摈弃应试教育观念,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利用多元教育理论思想,树立全方位培养人才观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考核。
2、注重教育方法老师要以情育人,尊重教育规律,对学生不得随意批评,不分场合;不得肆意挖苦,不留自尊;不得驱出课堂,不准听课;不得只蒋训斥,不讲说服;不得埋怨家庭,转嫁教育;不得弃之不管,任其放任。教师只有真正做到正确理解并尊重学生,使他们感到温暖,切实得到关心,真正建立起感情的联系,那么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会缩短,学生的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3、强化班主任的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班级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最为基本的单位,是沟通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健因素,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进行信息交流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主任是班级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班级有数位学生集合在一起学习、娱乐、生活,如果缺少班主任的带领、指引,那么,要形成一个有凝聚力、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的班级集体,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首先班主任要促成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付出更多的爱。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对待学生不允许讽刺、挖苦,也不允许迁就放纵、听之任之。
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在他们身上加倍倾注真诚的爱。要在思想上关心他们的进步,学习上细心指导,生活上热心照顾,遇到困难时耐心帮助。同时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他们犯错误时,及时给予纠正,使他们认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消除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避免学生出现环毛病的负面积累,防患于未然。其次班主任应该在班集体营营造人人平等,相互关心的氛围。良好的集体塑造人,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中,最容易使人成长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和充满热情的关怀中,学生能克服自卑,去掉旧习,融于“大家庭”中。从而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产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增强学习的动力。另外班主任要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让优秀生与学困生结成好朋友,相互帮助、相互勉励。对学困生不离不弃、不舍不弃,耐心地引导他们,想办法把他们的心思吸引到学习中来,吸引到班集体中来,吸引到老师的“良言”来,使他们安下心来,转劣为优。
三、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来教育管理学生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普及化 就业指导 就业率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是一个动态的集成型的复合式概念,涉及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美国著名社会教育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Martin Trow,1926-)博士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归结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属于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即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970年,美国高校18—24岁适龄人口入学率为32.1%。20世纪90年代,适龄青年入学率法国为26%,英国为22%。而早在1965年,日本的这一数据就达17.8%。中国自1999年开始扩招,2002年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迈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21世纪以来,以毛入学率为指标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继续提升。当这一指标高于50%时,高等教育即进入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普及教育阶段。2005年韩国率先超过89%,东欧国家上升到52%,高收入发达国家达到66%以上,美国达到80%并开始向“所有18岁以上青年都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向发展。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必然朝着普及化迈进。
随着受教育人数的增长,办学规模、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逐渐调整和更新,我们深切感受到高等教育发展对社会进步以及经济提速的贡献举足轻重,然而更普遍的哲学原理“矛盾与对立统一”在全球背景下的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风潮中依然适用。在人才培养越来越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供大于求”的矛盾逐渐凸显,由此引发的失业,以及由失业带来的各类不和谐问题开始出现并亟待解决。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及其影响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息息相关。在此前提下,如何帮助大学生正视社会现实,正确自我定位,切实提高就业率成为能否调和矛盾的关键。
一、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现职业指导个性化
大学教育是学生从封闭式课堂到开放型社会,从灌输式理论积累到实践式经验提升的重要转折阶段,最终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平稳地走向社会,走上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工作岗位。对刚刚经历千军万马走过独木桥的莘莘学子而言,初进大学校园,还没有完全脱离高中培养模式,潜意识中对讲授式课堂教育有着先天无免疫型的重视程度。而职业指导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被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活跃的主观能动性源于对此项教育的根本性的重视。由此,有必要将职业指导相关主体课程列入必修范围,并加重学分予以激励。
教育是一项以人为本的良心工程,职业指导亦不例外。大学生群体由于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知识转化能力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差异,其从业意愿各不相同,加之生产实习经验不足、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发展不够成熟,必然存在个人定位与职业匹配误差,求职时偏执地追求某些行业的特定岗位。在招聘会现场,我们常常会遭遇“爆满”和“冷门”两种极端现象,这必将造成人才和岗位的双重闲置和浪费。因此,职业指导要充分实现个性化,职业指导教师要根据学习素养、社会实践、性格取向、就职意愿等因素,再辅以模拟招聘、生产实习等环节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的就职评估,在充分尊重个体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及时修正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动机,做出科学的自我定位,尽力缓解就业拥堵现象,避免人才流失,消除就业死角,有效提升就业率。
二、 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完善成才培养跟踪制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人才培养量的指标大幅提升,很多企业在用人需求上开始执行“多”中选“优”,并逐渐转向“精”和“专”。于是,高校与一些企业建立了订单式的联合培养计划,组建基地班,大三开始对学生提早进行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岗前培训,大四毕业直接上岗。这不仅为企业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也为大学生及早引入了就业平台,有效帮助提升就业率,由此可见,成功的校企合作是一个互惠三盈的就业指导模式。我们应该积极以学校、学院为平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进一步拓宽联合培养和基地班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挂职锻炼、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机会鼓励学生提前进入用人单位,密切关注学生的实习情况并配合企业督促管理,争取实现实习顶岗转就业。
众所周知,高校是以育人为宗旨的教育机构,企业是对毕业生进行社会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而学生从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人价值。因而对于已签约单位,我们应该积极回访,与企业联合构建并完善成才培养跟踪调查制,全面追踪学生的个人事业发展状态,积极为学生营造并争取发展机遇。这样不仅可以根据毕业生的实际工作需要及时更新职业指导的理念、内容和模式,而且有利于稳定校企合作关系,为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提供可靠平台,更能体现学校和老师对每一位毕业生不变的关怀和爱护。
三、 强化自主创业意识,提升毕业生整体就业率
统计表明,国外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最高比例为30%,而我国不足1%。一方面,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当前各高校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项目指导、创业技能训练等尚在探索整合阶段;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自主创业就是自己做生意赚钱,是不光彩的就业出路,绝大多数家长也因为传统观念的限制不支持甚至坚决反对子女毕业后自主创业。事实上,自主创业并不是学生成绩落后或个人能力受限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相反,有勇气放弃大中型企业的稳定工作而选择自主创业的都是各具所长的学生,因为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风险性,兼容专业技术和商业运作,要靠强有力的执行力、领导力和团队凝聚力才可能获得生存空间的就业途径。此外,观察就业数据统计结果,我们发现,由传统观念引发的地域歧视是制约大学生顺利就业,从而影响整体就业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适逢国家相关政策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扶持和倾斜,朝阳型的中小城市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创业机遇。因此,如果能实现校、企、家有效联合,打破地域制约,通过课程设置、创业计划大赛、团队营销训练、成功企业家联谊等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特别注重引导和培养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项目选择能力,不断跟进系统化的创业指导和模拟演练,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必然有所提升。
本文系2011年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资助课题“大学生就业、择业影响因素研究”(编号:2011ZR0019)。
参考文献:
[1]张洪亚.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2.
[2]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通用技术 技术素养 创新精神
一、教师自己要加强技术素养的修养
如果要给每个学生一碗水,那我们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因此,作为通用技术的教师,首先要精通业务,认真钻研课程标准,领会《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样不仅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目标、评价方法会有深入的了解,也可以理解编者的编排思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教材。我的体会是教师要在技术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多钻研,多探索,吃透课标和教材。很多教师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这门科学,打开课本一看发现有很多的知识自己都不明白,而且相关的书籍、资料也很少。这就要求在上这门课之前就要吃透教材,看透教材,还要多看其他版本的材料,有空余时间还可以多看一些其他技术方面的书籍,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也可以互相借鉴,地质版和苏教版的书就可以相互补缺,有许多观念经过对比,自身了解的就比较清楚,还可以丰富教学案例,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技术的修养。
二、培养领悟和运用是通用技术基本的教学目标
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以注重领悟和运用作为目标。所谓领悟,一般是指能够对有关信息进行转化,使信息变成更好理解的形式,从而理解内容的意义。领悟作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指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技术思想和方法进行描述和解释、对技术思想和方法中存在的各种关系进行梳理,理解技术思想和方法作为一种理念、价值观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于人们实践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将之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运用,作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指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以技术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三、精心选择案例,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技术实践源于生活,但不是所有的技术活动都能够在生产、生活实践的真实场景里呈现。在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技术实践、技术设计的案例或设计匠心独运的活动,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的教学,通过声音、图像等入情入境的表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案例为载体,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各种信息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法。案例法可以作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方法之一的原因在于:
1.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获得一种真实的体验,而且有利于学生将亲身体验、领悟到的技术思想和方法有效迁移到解决其他问题的实践之中。
2.案例法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做中学”的机会。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并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交流,这是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通过这种“做中学”,学生可将案例中蕴含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发展自己的智慧。
四、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和设计方法
通用技术课要强调技术的特点,注重学中做、做中学的基本理念
技术课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技术实践中更好的体会技术与设计、应用技术与设计的精髓。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即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技术操作能力、时间控制,还要考虑技术设备、制作成本、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等。使学生通过实践要有收获要有成就感。
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创造性地实践,让其施展才华,大显身手,这是学生掌握技术的主要环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融入技术情感中,在实践中领悟技术和思想方法,让每位学生在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畅谈设计方案时,既培养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那种敢于表现的个性品质,良好的合作交流态度,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更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思维的意识与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设计的方案通常是多样的。由于学生沉浸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对问题解决中所揭示出来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可以达到真正的感悟和理解。
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应是在已有认识基础上的再创造。教学的着力点不是实现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内容的静态复制、被动适应和精确掌握,而是动态生成和主动建构新的意义,即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身的感受和领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对技术思想和方法进行诠释和理解,并且内化为个体独特的认知结构。技术思想和方法教学还有很多,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学生水平和教学条件等,采取最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各种教学方法相互交叉,需要对其综合运用。如运用案例法,同样需要发现、体验,对案例中涉及到的具体问题也需要进行分析与解决。
关键字:普通高中 体育教学 教学特点 教学策略
前言
普通高中是高中阶段的一分支,不像职业高中那样注重技术性,而普通高中是强调专业文化性的高中。在普通高中里,学生不但要学习基础课程(包括语文、英语、数学等),而且还要学习各类文化知识课程。普通高中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就是因为是重点培养文化性和专业性的人才。
在中学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与职业高中的有着类似的一面,也有其本身特殊性的一面。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特殊一面主要是因为它所教育对象和培养方向的方面的差别。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此普通高中的体育教育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教育对象和培养方向,特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来对其教育对象进行培养和教育。
一、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特点
1.1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任务方面
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健身意识,也要培养竞争意识和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比较侧重于田径。田径的乐趣在于利用走、跑、跳、投等动作,实现自己从未体验过的速度高度远度和难度,从中享受身体和心理活动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此外,体操和武术也是普通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两个运动项目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培养和增强了学生身体灵活性。笔者在教授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根据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原则,加上考虑了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要求,在一年级时,以田径为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二年级时,以体操和武术为主,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意识。在三年级时,以球类为主,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综合素质.这样使教学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1.2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有很强专业取向
因为普通高中的教学是面向大学的,所以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必须使教育面向学生未来的方向,把体育教学和专业知识、文化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培养。这样的话,不但能调动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体育的感兴趣,而且还能提高普通高中的文化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在普通高中里,体育都不太受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是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培养,轻视了体育教学。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更要重视把体育教学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以形成普通高中色的体育教育模式,在普通高中让体育这门课程起到应有的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策略
2.1增加多种运动项目,以增加美的教育。
在普通高中中,体育教学不仅要以锻炼身体、竞技排名为目的,也要注重以让多数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为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优雅的坐、立、行、走等身体基本姿势,将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有能力展现自己美的姿态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在普通高中中,开设瑜伽、健美这些体育内容不但可以可以塑造学生的美好仪态,而且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运动全身,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塑造学生美的心灵,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脱颖而出。
2.2丰富授课内容,让学生充满兴趣参加体育课程。
一直以来,在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和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都没有明确规定体育课程的内容。导致老师和学生的态度也比较懈怠,经常以“自由活动”为内容,发挥不了锻炼身体和丰富技能的作用。如果,可以开设羽毛球、篮球,足球,轮滑等富有趣味性和技巧性的运动项目,加上开设素质拓展性的这种以团队协作达成目标为内容的新兴运动,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勇于拼搏的思想品德,以丰富授课内容和提高学生兴趣。
2.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技术引入教学。
目前,多媒体设备等现代技术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有效且生动的教学辅助方式。其实在体育教学中,现代技术同样也有其用武之地,譬如,在遇到不宜运动的天气或室内必修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观看相关的比赛录像,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运动项目教学视频,再结合教师现场授教,把理论与实践整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当遇到不适合进行户外锻炼的体育课时,经常会被取消。如果引进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就可以继续体育课程,给师生都带来方便。
结论
总之,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普通高中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提出、制定相应的可实施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水平。这样以求实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安排,让学生感受到学体育的乐趣,掌握应知的体育技能,让学生懂得如何科学地运动,以及欣赏拥有美的能力。这样可以让普通高中中的体育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军宏.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J]. 职教天地,2011,(3):55.
[2]李金梅,谢 瑾,张 军,等.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8,18(5):8-10.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体育舞蹈 终身体育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校体育课设置已经从传统项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体现在课程项目增多、学生选课自主、注重学生兴趣、注重教学技巧和注重课堂气氛等方面。体育舞蹈是作为高校体育课的新兴项目,是近年才在高校发展起来的,该课程在高校开展以来,深受学生的欢迎。它可以更好地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审美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为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并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1.体育舞蹈的项目分类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舞,是竞技体育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舞蹈,是以身体动作舞蹈为基本内容,双人或集体配合,既有娱乐健身作用,又有竞技表演的体育运动。它将艺术、体育、音乐等融于一体,被人们誉为健与美的典范,是世界通用的情感语言。体育舞蹈按舞蹈的风格和技术结构,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按竞赛项目分为三类,即摩登舞、拉丁舞和团体舞。其中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华尔兹五种舞;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恰、桑巴、斗牛和牛仔五种舞。团体舞是摩登舞或拉丁舞的混合舞。
2.体育舞蹈各舞种的特点
体育舞蹈每一舞种的风格都是与发源地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审美观念等密切联系的,是受其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每一舞种展现的人体美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其特点见表1。摩登舞除了探戈舞外,都起源于欧洲,具有端庄、含蓄、稳重、典雅的风格和绅士风度,舞步流畅,轻柔洒脱,舞姿优美,起伏有序,是老少皆宜的舞系。拉丁舞,除了斗牛舞外,都起源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动作豪放,速度多变,舞步内容丰富,具有热情、奔放、浪漫的风格特点,深受中青年人的喜爱。
3.体育舞蹈运动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3.1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塑造健美的体型。
从技术层面看,体育舞蹈的练习要求练习者保持昂首、挺胸、收腹、立腰、提臀、松膝、沉肩等技术特点,会长期锻炼练习者腹部、腰、臀、腿部力量,有效地矫正学生身体的姿态和行为,尤其是对一些长期习惯于行走时含胸、垂头、驼背的人,矫正的效果更显著。同时,随着自身姿态的逐渐完美,增加学生自身的形体知觉,对自身产生强烈的自尊和自信,又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情感的表现能力,充分展现形体的美和高雅脱俗的气质。
3.2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生理机能的健全和形体的塑造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纠正肩、背、胸、腹、腿、足等部位的不良姿态,促使肩背、脊柱、胸廓、骨盆、下肢等支持器官更趋完美,使身体更加端正挺拔、线条更加优美匀称。经常进行体育舞蹈锻炼可以使肌纤维变粗,而且坚韧有力,使其中所含蛋白质及糖元的储备量增加,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及代谢,使骨外层的密质增厚,骨质更加坚固,从而提高骨骼系统的抗折断、弯曲、扭转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关节的韧性,提高关节的弹性和灵活性。大部分体育舞蹈动作能使髋部得到全方位的运动,腰腹肌和骨盆肌得到锻炼,而且能加强肠胃蠕动,促进消化机能,有助于营养的吸收和利用。同时还可以增加皮肤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所以体育舞蹈运动还能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
3.3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体育舞蹈是多层次的结构体,由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全新的活动形式,以空间姿态和时间运动的完美融合,展现整体舞蹈艺术形象,形成各自独立的风格体系,呈现不同个性风采。因此,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去学习自己喜爱的舞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培养良好个性,如举止高雅、情绪稳定、热情活泼、反应灵敏等。同时体育舞蹈还能提高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创造能力,在促进个性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3.4培养乐感,提高审美观念。
体育舞蹈的最大特点是在音乐的伴奏下所进行的一项律动性的身体运动。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其音乐节奏时而舒缓优美、时而缠绵抒情、时而欢乐活泼、时而热情奔放,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体育舞蹈运动讲究动作造型美,其动作要求青春、健美、朝气蓬勃,富有时代气息,尤其是眼神与四肢动作的配合是和谐一致的。这种构成事物各种因素的和谐一致则给人以美感。通过观赏体育舞蹈的表演,学生可以领略到拉丁舞热情奔放的野性美,服饰的简约美;摩登舞端庄舒展的典雅美,服饰的华丽美。在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时刻能够获得美的享受,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注重动作美、造型美、示范美,以美的魅力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倾向,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美,激发学生对事业、生活中美的追求,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5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体育舞蹈种类繁多,风格迥异,适合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学习,通过各类体育舞蹈的学习,大学生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而且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提高社交能力。通过体育舞蹈的练习,大学生可以增强社会交往能力,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业上的压力。在优美的舞姿和轻快的乐曲相伴下,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在这里会彻底得到解脱,舞场中融洽和谐的气氛亦能促进人们的交流、沟通。体育舞蹈在学生生活和交往过程中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活动方式,有利于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孤独,使他们在广泛的接触中,抒发感情,交流思想,建立起平等互利、亲密和谐的良好人际关系。特别是体育舞蹈团体舞的训练和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4.结语
体育舞蹈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轻松愉快且极具趣味性和运动量适宜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通过体育舞蹈锻炼,不仅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而且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不知不觉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个人修养,在艺术熏陶中逐渐提高审美素养。在高校中普及体育舞蹈,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丰萍,李卫民,刘建国.体育舞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4).
[2]林琳.我国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9.
[3]张清树.体育舞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4]汪艳秋.校舞蹈教育的性质与作用[J].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5]刘景裕.论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体育科学,2002,(3).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 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 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运动的动机是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就是通过创造外部条件来满足学生的内在动机,并通过创造外部条件来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不同需要。本文阐述了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些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活动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喜欢学”。根据高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采用目标设置,优化教学环境,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改革体育教材教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实践,这样不仅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我多年从事体育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
大学生不同中学生,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来自不同地区,离开父母和亲人,更需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就要求教在教学中悉心培养师生情感,热爱、关心、帮助和尊重学生,以爱生之情培育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信赖之情。教师要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关心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他们每一个正当的需求。133229.Com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考虑,仔细回答。
二、对学生进行目标设置
体育课程目标设置是在一定时期(阶段)内,通过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属于有目的的行为,通过对其进行目标设置可以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指导其行为。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确立当天或一个阶段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当这种目标转化为练习者的内心需要时,就会使学生主动的参与练习,从而提高自我的努力程度和动机水平。在进行目标设置时要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定得太高,但也不能太抵,要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并针对此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其次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一般来说,短期目标最有效,对学生的行为最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但也必须有长期目标的引导,其行为才能更加自觉、坚持不懈。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经历,教师也应该为他们每一次的进步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应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改变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习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经过探究活动、合作活动和自主学习所获得结果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决不是“放羊式”教学,教师对于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与学法的运用以及学习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特点,学生人数多,个体差异比较大,我们还可以采取分组教学或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安排一定的时间,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通过自由活动,进行大量的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会科学锻炼
运动参与领域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可结合运动实践课进行教学,也可以安排少数课时(如下雨天或课余时间采用专题讲座等)进行理论课讲授或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体育课本中的有关内容,但最终是要把这些理论上的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的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把动体与动脑相结合,使学生的科学锻炼能力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得到提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并让学生懂得一些简单的急救处理,这样就可以防止学生由于伤病而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
五、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投篮过程中,篮球出手后为什么要后旋?排球在发球和扣球时,排球为什么会前旋?教师要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的多。
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到⑴通过体育活动最直接、最显著的价值,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⑵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的运动实践行为不久始终影响、改变着自身机体,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各种心理感受;⑶现代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使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是否具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⑷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七、优化教学环境
宽敞的场地和充足的体育器材,也是激发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设想,当学生走进宽敞明亮的健身房,踏着柔软的地毯,听着优美的音乐,墙壁上的大镜子映出他们充满青春活力的身影,必然会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拭的感觉,从而乐于进行锻炼。因此,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改善体育教学环境。
总之,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可采取⑴改革体育教材教法;⑵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⑶利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反馈,强化学习动机;⑷进行正确导向,维持动机的强度;⑸改变评价重点,促进学生学习和进步;⑹在课的各个部分,适当采用一些音乐;⑺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等等。通过采用这些新的手段和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交际教学
英语听、说技能历来是我国英语学习者比较薄弱的环节。导致英语听、说技能薄弱的原因大体上可归纳为:首先,国家英语教学的相关政策及教学大纲对英语听、说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其次,学校以及英语教师对学生听、说方面投入有限;再次,学生因缺乏必要的英语学习环境以及教师有效的指导,加上自身学习动机不强、没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等原因而无法进行有效的听力和口语练习。
一、交际教学法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1.交际教学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指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它包括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活动和教学技巧,也包括有关教与学的一般性原则。理想的英语交际教学法应该是借助有效的交际教学手段,实施交际教材提供的任务,达到交际大纲所规定的目标。
2.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英语交际教学法理论主要受三大方面学说的影响,即社会学与社会语言学、哲学和语言学。在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方面,德尔・海姆斯首先提出关于交际能力的学说。他和冈珀斯等人,强调语言使用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哲学方面主要有奥斯汀和塞尔提出的言语行为学说。这一学说对英语交际教学法理论有间接影响。语言学方面的影响主要有韩礼德关于语言的功能、语言的衔接与连贯和社会符号学方面的学说。此外,辛克莱和库尔特哈德的语篇分析学说也对交际法英语教学法理论产生影响。
二、交际教学法的特点
1.重视语言的应用。交际法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会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语言形式和使用原则,还要学会具体使用。因此交际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核心就是运用所学语言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这在外语教学中具体体现为重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
2.采用双向际。交际法既然要重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必然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交际方式。人类语言的主要交际方式是对话和会话,因此双向际就成为交际法的另一特点。双向际在课堂上具体体现为:减少教师讲话的时间,增加学生说话的时间;在讲授中教师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而采用提问等双向的交流方式。
3.教师的“从旁指导作用”。学生接触、操练语言的时间增多了,当然减少了教师讲授的时间,这使教师的地位由“主导”变为“从旁指导”。
4.强调语言的流畅性。由于交际法所强调的是语言的意义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被放在首位的必然不是语言形式的准确性。交际法要求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已的思想,进行交际。
5.强调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我们要从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角度出发,使教学过程交际化,这就要求从一开始就在课堂上用外语进行交际活动,课堂上的交际联系、活动与内容尽可能与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一致。
三、高等院校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关于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水平的调查。虽然因调查范围、调查方法、调查对象等的不同,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都反映出目前的大学生,无论是否通过四级或六级英语水平考试,无论是否在读、结业或已经毕业,都普遍存在英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高等学院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之所以薄弱,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对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得不够充分,高等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中已明确指出高等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虽然现行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的要求提高了,但是多年来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把活生生的语言当作死的知识来传授,只重视传授语言知识而忽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
四、普通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采用交际教学法对策
1.在大学英语精读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四课《My First Job》,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求职应聘的兴趣,给出应聘的场景,让学生做dialogue或者role play,然后要求学生设想找工作的步骤,列出通常的求职过程,接着引入课文,学习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预测,然后再阅读课文,使学生主动地去读懂课文,寻求答案,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学习。
2.设置真实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逐词、逐句去进行教学,而要把整个交际过程放在一个恰当的情景中让学生很自然地去理解,通过反复练习,进而掌握交际内容。情景教学是指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以及学校的教学环境,利用各种教具,如图画、实物、简笔画、录音机、录像、教师身体语言等创设多种形式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教师所设情景进行实践演练,从而巩固知识,培养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情景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交际活动的充分体现,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任何有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的。情景决定语言表达的意义,语言是客观情景的反映,没有情景就没有语言的意义,交际活动离不开语言的情景。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在课堂上应该注意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原则,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观察、归纳出语法规则,还应该多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操练的机会,创设交际情景,通过结对练习、小组练习、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操练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参加语言运用。以及多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使他们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更加自信,更积极地参与各种课堂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4.对学生的错误采取积极的态度。要巩固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对学生的参与必须采取积极态度:“多鼓励、少批评”。因为在语言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错误是很自然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是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形式上的错误可暂时放置一边,等他们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障碍后,再逐步提出准确性的要求。对学生的不断鼓励确实会使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