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普及高中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及高中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及高中教育

第1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阶段 普职融通 问题 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要求。”按照这个纲要,我国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目标是90%。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一是距离此目标仍有一段距离,二是从目前的教育状况看,普通高中教育仍然受到学生及家长的高度青睐,而同属高中阶段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却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因此,通过普职融通,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有效途径。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某市属中职学校、县级职校与普通中学开展职普渗透、融通的基本情况、具体的模式和做法,为全区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政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与初中学校开展的职业渗透教育

初中阶段的职业渗透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中职学校招生难的问题,做好初三阶段学生分流和送生工作。

一是面向初中校长的职业渗透教育。该市教育局自2014年起,每年4~5月份开展初中校长职业教育渗透班,通过专题讲座、职校参观、学生技能展演等活动,让初中校长们深入了解国家当前职业教育的政策形势、本市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前景,增强他们鼓励初中学生报读职校的信心以及对接下来中职招生工作的支持。初中校长从最初的不了解、严禁职校入校宣传,到现在积极敞开大门欢迎职校,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送教入校的职业渗透教育。市县各中职学校编写包括职业教育政策、学校招生情况、就业指导、专业技术培训等内容的职业教育专业入门教材,利用初中劳技课对初三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渗透,如市级中职学校三职校定期对九中、十中等多所初中学校的初三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方面的教学活动;某县职教中心为初三学生开发了茶叶生产与加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13门中等职业学校入门教材;县职校组织教师到全县26所学校对8000多名初三毕业生进行一个月的职业渗透教育,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广泛欢迎。

三是分流部分学生到职校进行职业渗透教育。某县在2014年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 “支持县中等专业学校举办职业初中,接受从初中三年级第二学期转入的初中学生,在帮助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课程的同时,增设职业指导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积极引导其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初中学生管理主要由县中等专业学校负责,初中学校可派教师参与管理。学生参加中考后,学籍计入县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总数。县中等专业学校落实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和教师培训工作,保障职业教育渗透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2015年5~6月,县职校对该县初三毕业生开展分流试点工作,分流部分学生到校进行职业渗透教育,分流对象包括7所初中学校当年不参加中考的学生547人。县职校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方案,收集分流学校学生的基本信息,对学生进行编班,通过开设相关专业技能课程、开展职业教育政策宣传、职业生涯规划、优秀毕业生和企业老板宣讲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渗透教育。经过一个多月的试点,此次分流试点工作并不理想,活动结束后仅剩393人, 2015年9月份来校就读的学生更是仅13人。县职校分析原因:一是学生难以管理,分流过来的学生基本是初中学校不参加中考的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较弱,并认为自己不是职校学生, 缺乏身份认同,短期难以管理;二是职校专业教师不足,学生学习时间太短,只能学到浅显的专业基础知识,误认为在职校学不到专业技术;三是学校设备资源有限,分流学生与在校生共享实训室和设备,致使实训课不能正常开展教学。

2.与普通高中开展的普职融通

高中阶段的普职融通主要集中在县级职业学校,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规模小、招生不足的问题。该市县级职业学校有6所,每县各1所。其中2个县因当地产业经济较好,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优于其他县,因此职校生源情况较好。而其他各县由于地域经济和文化的问题,职业学校的招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甚至面临难以维持的困局。在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之际,借助普职融通纵向发展的立交桥,开展高中阶段的综合办学改革,招生开始回暖,成效初显。

首先,A县职业技术学校就业与升学双驱并行。 A县职校自2013年起开始特色高中的试验,成立特色高中班。2014年A县在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中要求 “采用‘2+1’模式与普通高中融通办学,即学生前两年在普通高中学习文化课程、第三年到县级中专学技术,学生学籍转入县级中专。严格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实施办法》,允许学生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双向转学。”学校目前有两个学部,分别为特色部和专业部。专业部前两年主要以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为主,第三年分流,一部分实习就业,一部分进入对口升学备考班升学。特色部也叫“特色高中班”,凡是参加中考统一考试的学生均可报读,但一般要求成绩在C及以上,对D以下成绩的学生会建议其去专业部学校。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学籍属职校,入学即选定专业,一年级全部按照普通高中课程上课,二年级开始加入专业课程,三年级备考高考(主要是中职的对口单招)。目前,学校有特色高中班17个,其中一年级11个、二年级4个、三年级2个,每班约有学生40~50人。

近两年,对口升学取得突出成绩,2015年对口高考专科录取55人,校长实名推荐升本科5人;2016年对口升学再创佳绩,有112人参加对口高考,24人被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区内重点本科院校录取,78人被^内专科院校录取。

其次,B县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合作办学。B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模式与A县职校类似,有中职班和融通班。中职班每年级1个班,由于人数少,同年级不同专业混合在一个班,统一管理,文化课同上,而专业课和实训课则按照不同专业到专门的实训室上课;二年级第二个学期6~7月份开始分流,一部分顶岗实习,另一部分在校加强文化课学校并准备参加对口升学考试。

与A县职校不同的是,B县职校的融通班是与该县某普通高中合作办学,学籍入合作高中,称为“某中学职校学区学生”。2016年招生4个班,每班40~50人,共240余人;在课程设置上,一般是两年在职校学习高中课程,高三回到该中学;在教学等方面的管理由该中学进行指导,按照普高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高一年级后会进行分流,有意愿继续读高中的学生,可继续留在融通班直到返回该中学参加普通高考,另一部分愿意接受业教育的学生,可入职校学籍,进入对口升学班,参加中职学校的对口单招升学考试。B县职校与普通中学合作办学的基础,一是职校招生困难,当地学生读高中的愿望强烈,社会普遍认可普通高中;二是普通中学校舍紧张,部分达不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仍希望继续读普通高中,如不接收便会流失;三是B县职校曾经办过综合高中,2006年停办后,原有大批普高教师闲置,与普高合作闲置师资也得以利用。

B县职校原是招生“困难户”,存在办学严重困难的问题。近两年,通过与普通高中合作办学,并逐步分流部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学校办学有了起色。2016年学校的招生人数有明显提高,参加职校对口升学的学生也逐年增加。在2016年专业对口升学考试中,该校实际参加考试人数57人,有50人被区内各院校录取。

二、存在的问题

1.关于初中职业教育渗透问题

职业学校送教入校,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招生宣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加深了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之间的沟通联系,使初中学生、家长、教师对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从全市的招生情况看,各级中职学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升。但是,这样的活动只是多集中在每年4、5月份的招生火热阶段,而且多是中职学校“一头热”,普通中学迫于行政压力等因素被动配合,在课程开发、教学活动等方面主动参与度不高。

2.关于初中分流问题

从某县职校分流初三学生到职校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在职校办职业初中,从初中的什么阶段开始分流比较合适,学籍、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如何合理配置,这些问题需要再思考。

3.关于县级职校综合办学问题

县级职校在高中阶段进行的普职融通,无论是A县模式,还是B县模式,就目前来看,优势和效果都是显著的,对口升学比率高、成绩好,学校社会声誉提升,进而生源数量提升,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但从长期来看,要预防职业学校的升学教育陷入普通高中应试教育的模式,自治区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抓好“职业高考的指挥棒”。另外,目前职业学校的“特色高中班”“融通班”,其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等都由学校自行安排,是否合理,尚需要进一步论证。

三、建议与对策

1.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

普职融通的基础是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两者在地位上等同,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真正意义上的融通。只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个人终身发展等需求中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具有同等价值,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才能在横向上实现平等的沟通与融合,个体才会在面对个人发展的选择上平等地审视两种教育。因此,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缩短与普通高中在受教育水平、就业和升学上的差距;同时,多渠道宣传职业教育的成果,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

2.建立自上而下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普职融通的媒介和载体,是实现双向贯通的桥梁,这就需要顶层的课程规划,建立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体系。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全面审视、科学规划各个阶段普职融通的课程,对课程的结构、设置、实施、评价以及相关教材的编写等进行全面规划和系统考虑。此外,还可以在国家相关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指导下,建立由政府主导,职业学校、普通高中、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发相关的课程与教材。

3.建立普职融通的保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实施普职融通的制度保障政策,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制定相应普职融通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重点应该在招生机制、课程衔接、资源共享、分流办法、师资建设、学分互认、考核评价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二是建立学分互认的学籍管理机制,在学籍管理上,建立普高和中职学分互认、互动分流的政策机制;三是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协调招生考试,合理设置考试内容、形式和录取方式,加大技能考试的权重,避免普通高考的应试模式;四是建立区域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学校之间尤其是普高与中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教学场地、实训基地以及师资等方面,实现彼此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

[2] 刘丽群.高中阶段普职沟通的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15(9).

第2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1、社会腐败之风,,拉关系走后门的不良风气,有权就有未来的错误思想,使一些学生羡慕、模仿、追求产生读书无用思想。歌星、明星、超男、超女文化”不良文化的宣传影响,梦想着自己也能一夜走红,做着天真的梦,使一些学生丧志荒学。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如校园广播、校内橱窗,各种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校内横幅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淡化高考分数,净化学生的心灵。

2、社会上诱惑的事物太多”,电子游戏、网络游戏、不良影视的传媒等分占他们本应学习的大好时间从而使一部分学生丧志、精神颓废,学校因充分搞好各种社团活动,如体育、美术、音乐、演讲等团体大量吸纳学生,陶冶情操。

二、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摈弃应试教育观念,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利用多元教育理论思想,树立全方位培养人才观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考核。

2、注重教育方法老师要以情育人,尊重教育规律,对学生不得随意批评,不分场合;不得肆意挖苦,不留自尊;不得驱出课堂,不准听课;不得只蒋训斥,不讲说服;不得埋怨家庭,转嫁教育;不得弃之不管,任其放任。教师只有真正做到正确理解并尊重学生,使他们感到温暖,切实得到关心,真正建立起感情的联系,那么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会缩短,学生的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3、强化班主任的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班级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最为基本的单位,是沟通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健因素,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进行信息交流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主任是班级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班级有数位学生集合在一起学习、娱乐、生活,如果缺少班主任的带领、指引,那么,要形成一个有凝聚力、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的班级集体,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首先班主任要促成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付出更多的爱。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对待学生不允许讽刺、挖苦,也不允许迁就放纵、听之任之。

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在他们身上加倍倾注真诚的爱。要在思想上关心他们的进步,学习上细心指导,生活上热心照顾,遇到困难时耐心帮助。同时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他们犯错误时,及时给予纠正,使他们认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消除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避免学生出现环毛病的负面积累,防患于未然。其次班主任应该在班集体营营造人人平等,相互关心的氛围。良好的集体塑造人,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中,最容易使人成长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和充满热情的关怀中,学生能克服自卑,去掉旧习,融于“大家庭”中。从而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产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增强学习的动力。另外班主任要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让优秀生与学困生结成好朋友,相互帮助、相互勉励。对学困生不离不弃、不舍不弃,耐心地引导他们,想办法把他们的心思吸引到学习中来,吸引到班集体中来,吸引到老师的“良言”来,使他们安下心来,转劣为优。

三、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来教育管理学生

第3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普及化 就业指导 就业率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是一个动态的集成型的复合式概念,涉及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美国著名社会教育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Martin Trow,1926-)博士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归结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属于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即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970年,美国高校18—24岁适龄人口入学率为32.1%。20世纪90年代,适龄青年入学率法国为26%,英国为22%。而早在1965年,日本的这一数据就达17.8%。中国自1999年开始扩招,2002年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迈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21世纪以来,以毛入学率为指标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继续提升。当这一指标高于50%时,高等教育即进入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普及教育阶段。2005年韩国率先超过89%,东欧国家上升到52%,高收入发达国家达到66%以上,美国达到80%并开始向“所有18岁以上青年都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向发展。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必然朝着普及化迈进。

随着受教育人数的增长,办学规模、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逐渐调整和更新,我们深切感受到高等教育发展对社会进步以及经济提速的贡献举足轻重,然而更普遍的哲学原理“矛盾与对立统一”在全球背景下的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风潮中依然适用。在人才培养越来越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供大于求”的矛盾逐渐凸显,由此引发的失业,以及由失业带来的各类不和谐问题开始出现并亟待解决。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及其影响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息息相关。在此前提下,如何帮助大学生正视社会现实,正确自我定位,切实提高就业率成为能否调和矛盾的关键。

一、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现职业指导个性化

大学教育是学生从封闭式课堂到开放型社会,从灌输式理论积累到实践式经验提升的重要转折阶段,最终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平稳地走向社会,走上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工作岗位。对刚刚经历千军万马走过独木桥的莘莘学子而言,初进大学校园,还没有完全脱离高中培养模式,潜意识中对讲授式课堂教育有着先天无免疫型的重视程度。而职业指导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被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活跃的主观能动性源于对此项教育的根本性的重视。由此,有必要将职业指导相关主体课程列入必修范围,并加重学分予以激励。

教育是一项以人为本的良心工程,职业指导亦不例外。大学生群体由于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知识转化能力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差异,其从业意愿各不相同,加之生产实习经验不足、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发展不够成熟,必然存在个人定位与职业匹配误差,求职时偏执地追求某些行业的特定岗位。在招聘会现场,我们常常会遭遇“爆满”和“冷门”两种极端现象,这必将造成人才和岗位的双重闲置和浪费。因此,职业指导要充分实现个性化,职业指导教师要根据学习素养、社会实践、性格取向、就职意愿等因素,再辅以模拟招聘、生产实习等环节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的就职评估,在充分尊重个体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及时修正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动机,做出科学的自我定位,尽力缓解就业拥堵现象,避免人才流失,消除就业死角,有效提升就业率。

二、 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完善成才培养跟踪制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人才培养量的指标大幅提升,很多企业在用人需求上开始执行“多”中选“优”,并逐渐转向“精”和“专”。于是,高校与一些企业建立了订单式的联合培养计划,组建基地班,大三开始对学生提早进行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岗前培训,大四毕业直接上岗。这不仅为企业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也为大学生及早引入了就业平台,有效帮助提升就业率,由此可见,成功的校企合作是一个互惠三盈的就业指导模式。我们应该积极以学校、学院为平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进一步拓宽联合培养和基地班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挂职锻炼、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机会鼓励学生提前进入用人单位,密切关注学生的实习情况并配合企业督促管理,争取实现实习顶岗转就业。

众所周知,高校是以育人为宗旨的教育机构,企业是对毕业生进行社会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而学生从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人价值。因而对于已签约单位,我们应该积极回访,与企业联合构建并完善成才培养跟踪调查制,全面追踪学生的个人事业发展状态,积极为学生营造并争取发展机遇。这样不仅可以根据毕业生的实际工作需要及时更新职业指导的理念、内容和模式,而且有利于稳定校企合作关系,为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提供可靠平台,更能体现学校和老师对每一位毕业生不变的关怀和爱护。

三、 强化自主创业意识,提升毕业生整体就业率

统计表明,国外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最高比例为30%,而我国不足1%。一方面,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当前各高校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项目指导、创业技能训练等尚在探索整合阶段;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自主创业就是自己做生意赚钱,是不光彩的就业出路,绝大多数家长也因为传统观念的限制不支持甚至坚决反对子女毕业后自主创业。事实上,自主创业并不是学生成绩落后或个人能力受限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相反,有勇气放弃大中型企业的稳定工作而选择自主创业的都是各具所长的学生,因为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风险性,兼容专业技术和商业运作,要靠强有力的执行力、领导力和团队凝聚力才可能获得生存空间的就业途径。此外,观察就业数据统计结果,我们发现,由传统观念引发的地域歧视是制约大学生顺利就业,从而影响整体就业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适逢国家相关政策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扶持和倾斜,朝阳型的中小城市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创业机遇。因此,如果能实现校、企、家有效联合,打破地域制约,通过课程设置、创业计划大赛、团队营销训练、成功企业家联谊等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特别注重引导和培养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项目选择能力,不断跟进系统化的创业指导和模拟演练,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必然有所提升。

本文系2011年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资助课题“大学生就业、择业影响因素研究”(编号:2011ZR0019)。

参考文献:

[1]张洪亚.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2.

[2]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第4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通用技术 技术素养 创新精神

一、教师自己要加强技术素养的修养

如果要给每个学生一碗水,那我们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因此,作为通用技术的教师,首先要精通业务,认真钻研课程标准,领会《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样不仅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目标、评价方法会有深入的了解,也可以理解编者的编排思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教材。我的体会是教师要在技术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多钻研,多探索,吃透课标和教材。很多教师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这门科学,打开课本一看发现有很多的知识自己都不明白,而且相关的书籍、资料也很少。这就要求在上这门课之前就要吃透教材,看透教材,还要多看其他版本的材料,有空余时间还可以多看一些其他技术方面的书籍,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也可以互相借鉴,地质版和苏教版的书就可以相互补缺,有许多观念经过对比,自身了解的就比较清楚,还可以丰富教学案例,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技术的修养。

二、培养领悟和运用是通用技术基本的教学目标

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以注重领悟和运用作为目标。所谓领悟,一般是指能够对有关信息进行转化,使信息变成更好理解的形式,从而理解内容的意义。领悟作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指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技术思想和方法进行描述和解释、对技术思想和方法中存在的各种关系进行梳理,理解技术思想和方法作为一种理念、价值观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于人们实践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将之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运用,作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指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以技术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三、精心选择案例,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技术实践源于生活,但不是所有的技术活动都能够在生产、生活实践的真实场景里呈现。在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技术实践、技术设计的案例或设计匠心独运的活动,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的教学,通过声音、图像等入情入境的表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案例为载体,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各种信息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法。案例法可以作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方法之一的原因在于:

1.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获得一种真实的体验,而且有利于学生将亲身体验、领悟到的技术思想和方法有效迁移到解决其他问题的实践之中。

2.案例法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做中学”的机会。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并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交流,这是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通过这种“做中学”,学生可将案例中蕴含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发展自己的智慧。

四、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和设计方法

通用技术课要强调技术的特点,注重学中做、做中学的基本理念

技术课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技术实践中更好的体会技术与设计、应用技术与设计的精髓。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即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技术操作能力、时间控制,还要考虑技术设备、制作成本、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等。使学生通过实践要有收获要有成就感。

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创造性地实践,让其施展才华,大显身手,这是学生掌握技术的主要环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融入技术情感中,在实践中领悟技术和思想方法,让每位学生在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畅谈设计方案时,既培养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那种敢于表现的个性品质,良好的合作交流态度,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更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思维的意识与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设计的方案通常是多样的。由于学生沉浸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对问题解决中所揭示出来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可以达到真正的感悟和理解。

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应是在已有认识基础上的再创造。教学的着力点不是实现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内容的静态复制、被动适应和精确掌握,而是动态生成和主动建构新的意义,即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身的感受和领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对技术思想和方法进行诠释和理解,并且内化为个体独特的认知结构。技术思想和方法教学还有很多,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学生水平和教学条件等,采取最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各种教学方法相互交叉,需要对其综合运用。如运用案例法,同样需要发现、体验,对案例中涉及到的具体问题也需要进行分析与解决。

第5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关键字:普通高中 体育教学 教学特点 教学策略

前言

普通高中是高中阶段的一分支,不像职业高中那样注重技术性,而普通高中是强调专业文化性的高中。在普通高中里,学生不但要学习基础课程(包括语文、英语、数学等),而且还要学习各类文化知识课程。普通高中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就是因为是重点培养文化性和专业性的人才。

在中学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与职业高中的有着类似的一面,也有其本身特殊性的一面。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特殊一面主要是因为它所教育对象和培养方向的方面的差别。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此普通高中的体育教育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教育对象和培养方向,特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来对其教育对象进行培养和教育。

一、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特点

1.1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任务方面

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健身意识,也要培养竞争意识和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比较侧重于田径。田径的乐趣在于利用走、跑、跳、投等动作,实现自己从未体验过的速度高度远度和难度,从中享受身体和心理活动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此外,体操和武术也是普通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两个运动项目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培养和增强了学生身体灵活性。笔者在教授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根据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原则,加上考虑了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要求,在一年级时,以田径为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二年级时,以体操和武术为主,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意识。在三年级时,以球类为主,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综合素质.这样使教学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1.2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有很强专业取向

因为普通高中的教学是面向大学的,所以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必须使教育面向学生未来的方向,把体育教学和专业知识、文化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培养。这样的话,不但能调动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体育的感兴趣,而且还能提高普通高中的文化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在普通高中里,体育都不太受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是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培养,轻视了体育教学。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更要重视把体育教学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以形成普通高中色的体育教育模式,在普通高中让体育这门课程起到应有的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策略

2.1增加多种运动项目,以增加美的教育。

在普通高中中,体育教学不仅要以锻炼身体、竞技排名为目的,也要注重以让多数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为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优雅的坐、立、行、走等身体基本姿势,将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有能力展现自己美的姿态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在普通高中中,开设瑜伽、健美这些体育内容不但可以可以塑造学生的美好仪态,而且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运动全身,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塑造学生美的心灵,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脱颖而出。

2.2丰富授课内容,让学生充满兴趣参加体育课程。

一直以来,在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和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都没有明确规定体育课程的内容。导致老师和学生的态度也比较懈怠,经常以“自由活动”为内容,发挥不了锻炼身体和丰富技能的作用。如果,可以开设羽毛球、篮球,足球,轮滑等富有趣味性和技巧性的运动项目,加上开设素质拓展性的这种以团队协作达成目标为内容的新兴运动,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勇于拼搏的思想品德,以丰富授课内容和提高学生兴趣。

2.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技术引入教学。

目前,多媒体设备等现代技术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有效且生动的教学辅助方式。其实在体育教学中,现代技术同样也有其用武之地,譬如,在遇到不宜运动的天气或室内必修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观看相关的比赛录像,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运动项目教学视频,再结合教师现场授教,把理论与实践整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当遇到不适合进行户外锻炼的体育课时,经常会被取消。如果引进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就可以继续体育课程,给师生都带来方便。

结论

总之,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普通高中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提出、制定相应的可实施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水平。这样以求实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安排,让学生感受到学体育的乐趣,掌握应知的体育技能,让学生懂得如何科学地运动,以及欣赏拥有美的能力。这样可以让普通高中中的体育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军宏.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J]. 职教天地,2011,(3):55.

[2]李金梅,谢 瑾,张 军,等.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8,18(5):8-10.

第6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中;成本效率;DEA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21日

一、普通高中教育成本效率评价指标

普通高中教育投资的理想目标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所以普通高中教育成本效率评价指标必须是反映高中教育培养学生与各种教育资源投入之间对比关系的指标,即要有反映投入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数量的指标,又要有反映学生数量的指标。同时,由于教育的产出具有特殊性,产出不仅体现在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数量上,还体现在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程度、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因为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若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质量不佳,那么提供的教育服务数量越多,浪费就越大。因此,普通高校教育成本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投入产出数量的指标,又要有反映投入产出质量的指标。一般来说,在投入指标方面主要选取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在产出指标方面,主要选取普通高中本专科录取率、折合在校生数等。

由于本研究数据大多来自普通高中教育事业会计资料,因此把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指标转化为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指标,从而便于收集数据。又由于县市级单位一般只上报普通高中教育本专科录取率概数,没有上报分学校的本专科录取率,加之学校对外宣传的本专科录取率水分很大,因此本研究在输出指标方面仅选取折合在校生数。

二、普通高中成本效率DEA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基于普通高中教育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原则和实际资料可得性,本研究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市7所公办普通高中作为研究样本,出于对学校相关资料保密性的要求,分别用A、B、C、D、E、F、G作为学校的代号。

依据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制定的《高中教育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本研究通过对以上7所高中2005~2007年会计资料的整理归集以及转换,得到表1数据。(表1)

(二)数据分析。由于DEA方法要求决策单元DMU(样本)量以不低于指标数2倍为宜,因此本研究把相同学校不同年份的数据看作是不同的样本,这样决策单元DMU数量就达到了7×3个。本研究输入指标3个,输出指标1个,DMU21个,符合DEA方法要求。

本研究采用DEAP2.1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DEAP2.1是专门用于DEA分析的软件,它是一个在DOS环境下运行的软件,但是在Windows环境下运用文件管理器可以很容易地对它进行操作。此软件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在结果中直接显示出非有效单元在生产前沿面上的投影值,可以据此得出决策单元从非DEA有效到DEA有效的改进方案。

编号1~7是A、B、C、D、E、F、G7所高中2005年的投入产出效率,8~14是2006年的投入产出效率,15~21是2007年的投入产出效率。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时段的样本是作为21个决策单元整体参与运算的,即假设这21个样本数据是处在同一个时间横截面上的,因此这3年的效率是对应一个共同的生产前沿面,21个决策单元成本效率比较是在剥离时间因素下进行的。(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05年学校D、E、F达到了DEA有效,总体技术效率TE为1,同时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也达到了最优,规模收益不变,说明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学校规模都达到了相对最优水平,既没有因投入多余而造成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也没有因产出不足而造成资源配置上的效率损失。2005~2007年21个样本的总体技术效率平均值仅为0.864,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927,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932。规模收益递增15个,占样本总量的71.4%;规模收益递减3个,占样本总量的14.3%。纯技术效率DEA有效8个,规模效率DEA有效3个,说明3年来这7所高中总体DEA有效值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学校的规模效率偏低,应该扩大办学规模,以增加规模收益,提高教育教学的投入产出效率。

三、总结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公办普通高中教育成本效率关注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公办普通高中经费大多来自县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公办普通高中被认为是非营利性机构,公办普通高中教育被视为消费和福利;另一方面原因在于教育质量难以计量。王善迈教授在他所著的《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中说:“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都是在教育产出质量相同的假设下度量产出与投入的关系的,学生质量评价的数量化是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难点。”这就造成了学校既无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动力,也无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外在压力。地方政府也只把投入多少教育经费作为政绩,而不把提高下属学校的成本效率作为行政目标,从而使得一方面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然而,像其他非营利机构一样,普通高中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它虽然没有内在动机去成本最小化,提高成本效率,但是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有限的资源供给带给它施以很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它按照尽可能有效的方式运行。

通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连云港市7所公办普通高中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我们发现从规模收益角度看,这7所高中大多处在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然而从成本效率角度看,这7所高中成本效率很少达到DEA有效。现实中,高中办学资源短缺,政府投入不足,而通过DEA效率分析,很多高中教育投入存在冗余。“效益是指达到目标,效率是指以最少的资源达到目标”。虽然高中完成了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求,但是在低效的成本效率下进行的,浪费了本已短缺的教育资源。

第7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创客”课程基地;普通高中;教育装备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7-0042-04

一、“创客”与“创客空间”

“创客”(英文是“maker”)一词自古有之,最初是指“作为创造者的上帝”“制作东西的人”,到了14世纪晚期开始专指“生产制造者”。后来,“创客”泛指那些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喜欢亲手制作东西的人,也就是DIY(do it yourself,亲自动手做)者,他们努力把自己心中具有创新性、技术性、挑战性的设计意图和想法转变为现实。进入21世纪,伴随着信息化高度发展,物联网、计算机数控设备、3D打印等新技术,激发了深植在人类本性之中的创造潜能,也使愈来愈多的人有条件、有能力加入到“创客”队伍而成为全球“众创者”中的一员。“创客”能够很方便地借助移动计算机、开源软件、智能硬件等先进技术手段和材料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同时,过去“单打独斗”式的众多“创客”如今组建了一个个开放式的创作团体,他们以不同形式携手参与创新性的设计并付诸实践。所以,现在的“创客”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DIY式的个体自行设计和制造,还包含DIT(do it together,一起来做)式集体的、跨界的合作创造,具有鲜明的大众化、创新性、变革性、开放性、共享性与合作性等特点。

对于“创客”这一概念,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创客是一群以创新为基本追求,通过借助各种数字化、智能化和开源化工具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群”。也有人认为“创客既是一群喜欢或享受创新的人,又是一种文化,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还有人认为“创客体现的是一种理性思维,把分享和传播知识作为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并作为一种乐趣,铸就一种良好的人格和习惯,鼓励创新各种分享盈利模式,在分享的同时,保护首创者的利益和积极性”。如果从“创客”的字义上看,“创”隐含着“一种通过人的创新性思维和反思性实践去发现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并努力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的意蕴”;“客”则与“博客”“播客”“拍客”“闪客”等词语中的“客”一样,暗含了“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乐于分享、积极开放、互相包容的关系”。因此,“创客”的本质是指以创新满足多样需求,并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群体。该群体存在着以下鲜明特征:首先是创新性,即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具有开发和设计某些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和挑战的精神;其次是分享性,具有开放、参与的精神,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将创意变成现实;最后是实践性,乐于通过动手操作,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做到行知合一,体现“做中学”“做创学”的实践精神。

“创客空间”最初被看作是“创客”能够聚集在一起通过分享知识、共同工作来创造新事物的实体实验室。但是,随着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人们不仅可以在实体空间的固定场所进行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在虚拟不固定的网络平台相聚在一起。所以,现代意义的“创客空间”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实体空间,而是经过互联网联结形成的一种开发创造的中心、文化交流的中心、学习与分享创意的中心。

二、案例分享:“创客”课程基地建设

学校是培养接班人的摇篮,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所以,从“创客”和“创客空间”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就应该借助“创客”课程的建设,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创客”,使学校的实体教室与互联网联结形成“创客空间”,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以下是一个“创客”课程基地建设的具体案例:

(一)建设背景

“创客”课程基地的建设,除了“创客”和“创客空间”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潜在功能以外,还基于基础教育的趋势、国家战略的要求、普通高中的现状和高中学生的特点等方面的诉求。

基础教育的趋势。2002年,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启动了地平线项目研究,旨在预测和描述未来五年全球范围内会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信息技术。《2016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指出,在未来一两年内,云计算、翻转课堂、创客空间和移动学习将成为基础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报告认为创客空间是一种多用途的工作间,代表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创造力;可以在课外使用;可以贯彻探究式学习和设计思维等教学法。

国家战略的要求。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刘延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创业大学+、创客教育、开发微课堂这些方面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早在2009年11月,奥巴马就“为创新而教”(Educateto Innovate)的行动宣言,呼吁“每个学生都应成为创造者”。随后,美国启动了“创客教育计划”(Maker Education Initiative,MEI)。该计划旨在通过推动创客空间的建设以及发展各种创客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信心和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创客,并且为中小学的创客空间,统一配备系统硬件、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

普通高中的现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基础教育改革普遍存在“浅尝辄止”的保守心态。普通高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应试严重,能力不足。这几乎是绝大部分高中的真实写照,实施创客教育的学校极少。(2)门面之作,被动应付。极少数学校的创客中心有房子、有样子,就是没有里子。(3)模仿制作,缺乏创新。不少学校的所谓创新实验室只是停留在实证、观察、模仿阶段,与创客教育的创新、创造本质且行且远。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设真正的“创客”课程基地。

高中学生的特点。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迅速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技能已有较好基础、心智成熟度已有较高水平、有强烈的交往意识。高中学生辩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大幅度的发展,跟小学生比更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跟大学生比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小学“玩中学”,初中“做中学”,高中则强调面向真实问题的“做创学”。高中学生尽管把大量时间压缩在书堆里、习题中,但是他们渴望自由和创造,原有的“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对高中生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实施创客教育。

(二)建设目标

建设创新创造空间,聚集一批有创意、有想法的人,把创意变成现实。

以创客空间局部实践室拓展到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工程技术专用教室,实现资源共享。

坚持“教育大数据”和“互联网+教育”的新教育理念,建设创客活动网络交流和分享平台,大力推动创客教育和创客活动的开展。

以创客活动为平台,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多形式、常态化开展创客教育和社团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大型开放的创客活动。

(三)建设内容

在形式上,首先以创客小组的形式开展基于设计的学习,这种形式强调对创造过程进行深度的体验;其次以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或其他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这种形式强调体验创造的方法;第三是以学科关联模块的形式开展基于体验的学习,这种形式强调建立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结。在路径上,应该融合现有课程、整合现有场馆,把创客教育完整地当作一门“活动课程”来实施。

空间以实物与虚拟相结合:(1)创客工作坊。可通过配置标准化的硬件环境和加工机具,例如计算机、传感器等电子开发设备,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小型数控机床、焊台、万用电表等电子应用设备以及机械加工设备。(2)创客开源区。可通过云服务系统化组织集成器件和软件平台,包括资源搜索平台、开源智能软硬件平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平台和数学建模平台。例如Arduino、RepRap、Fablab。(3)创客交流区。可通过互联网创设线上线下的自由交流空间和作品展示空间。

教材以选编与联网相结合:(1)创造入门课程。例如3D设计与打印、机械加工技术、智能硬件技术基础、Scratch和Arduino基础入门、编程入门。(2)创意训练课程。例如创新思维训练法、科技发明技法和国内外开源性网站创意集锦。(3)创新基础课程。例如STEAM课程,即关于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s(数学)的课程。

时间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2节必修课(技术)+2节选修课+2节社团活动课+综合实践课(2学分)+其他必修课中的渗透。

师资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大学兼职教师、社会优秀创客以及学生同伴。

评价以多元与多样相结合:(1)创客活动记录。可由网络平台自动记录分析。(2)创客作品展示。可围绕电子、能源、建筑、材料生活等方面。(3)社会实践描述。可到大学实验室、高科技园区和特色企业体验。(4)创新竞赛成绩。例如各类机器人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大赛、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发明创造展览会电子技师大赛、电脑创意大赛、世界青年物理学家大赛、头脑奥林匹克比赛等。

(四)课程与课室

课程的设置在融合现有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同时,增加工程技术的相关内容;课室的安排在整合现有的技术类教学场馆(大约需要13间,4000平方米)的同时,增加不固定的虚拟网络平台。具体情况见前页表1。

三、“创客”课程基地建设对教育装备创新实践的启示

实践表明,“创客”课程基地建设完全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衷。同时,成功的实践也给教育装备创新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价值要明确

从教育大装备的概念而言,“创客”课程基地建设应该要考虑校园的数字化环境建设、所有教室的无线覆盖、电子交互黑板系统和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终端配置等因素。总体而言,教育装备将有三大发展趋势:(1)学校环境建设越来越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求,要求营造一个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舒适空间,更多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情感交流和团体合作的机会。这也是现代学校存在的基本价值,也是学生今后再到学校的根本原因。(2)学校的数字化环境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传统的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室将发生重大变化。不仅功能重新融合、场馆重新整合,而且出现专门的学习中心、体验中心和活动中心,甚至出现打破传统学校有形边界的特色学习空间。(3)学习分析技术和课堂分析技术将使教育装备配置从硬件为主走向依托先进装备的软件为主。即充分体现先进技术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精准服务和特色教育。因此,课程基地建设应该根据教育装备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师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和创建学校特色等方面的价值。

(二)路径要清晰

江苏课程基地建设中的课程设计有其内在的规律,主要是“通过不断增加学术性课程拓展内容,完善普通高中核心课程内容体系;通过积极开展‘服务性学习项目’及‘以生活为中心项目’强化普通高中课程与社会的联系;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优化推动职业与技术教育在普通高中课程中的融入和整合;以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为基础,建设地方课程,批判性地继承区域文化”。按照这样的思路,“创客”课程基地建设形成了“融合-整合-聚合”的实践路径,即通过课程融合和场馆整合来实现功能聚合。其中,课程融合包括必修与选修、学科与活动、显性与隐性、分科与综合等课程的融合。场馆整合包括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工程技术、3D技术等场馆的整合,以建设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中心、艺术体育中心、创新教育项目中心等等。功能聚合是指让课程基地成为师生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心、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心。

(三)成效要显著

第8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教育技术中心 转变职能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普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理念、方法、手段的变革和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本校担负的任务各有差异,但其基本职能应当是一致的。根据目前教育技术发展的情况看,普通高校应转换好职能,切实做到在观点上向教育技术转换,工作上向教育技术跨越,学术上向教育技术理论体系迈进,从教学媒体机构转变成媒体教学机构,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化,使中心的地位得到发挥。

一、教学职能

很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之所以属教学单位,就是因为要突出教学职能,始终围绕教学这个中心,继续坚持开展教育技术深入教学、深入学科和深入课堂的“三深入”活动,优化教学过程,把教育技术置身于教学之中才能有所作为。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教育技术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二、科研职能

作为高校教育技术的专职机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具有教育技术的专业人才,具有配套的硬件设施,开展教育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基础,对及时了解教育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引进和消化教育技术新知识和新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当走在教育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前列,并将研究成果及时用于高校的现代化教学中。

1.建立校内的教育技术科研机构,推动教育技术实践活动的开展。

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牵头,成立校一级的教育技术研究所,除全体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参加外,还要吸收广大对教育技术有兴趣的教师。研究所的任务是制定一些教育技术研究实践课题,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研究、课件设计等等;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教师共同组成课题组,优势互补,共同研究。

2.制定学校教育技术实践研究项目的立项计划,并负责计划的执行工作。

教育技术实践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推进教学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当前阶段,教育技术实践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研究。为了加大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高校应制定一系列计划,拨一定量的资金予以支持,并制定有关的激励政策以促进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开展,逐步使每门课程都应用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3.从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承担的课程入手开展教学设计研究工作。

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当设有教育技术教研室,安排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教师承担学校的教育技术类公共课教学任务。并且教育技术的专职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设计研究等实践,身体力行地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去讲好自己的一门课,以先锋和示范作用带动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技术实践中来。

三、开发职能

开发的目的是将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方案”与“施工蓝图”转化为具体的资源。开发职能是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

1.抓教学软件建设,加强教育技术资源库的开发。

现代信息技术最终是以资源的形式对教育起促进作用的。因此,教育技术资源库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灵魂。开发与建设多媒体资源库、视音频信息库、网络课程等都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任务。

2.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动远程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高校的网络建设可谓“风起云涌”,花大量的资金建起了很好的网络环境,但是网络资源的建设却没有跟上来。因此,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对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来说,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是责无旁贷的任务之一。

教育技术资源网是学校师生共享教学资源的平台,也是学校组织网上教学、各种教学信息、听取各类反馈意见的工具。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在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配合教务部门承担教育技术资源库和教育技术资源网站的建设与开发,加强数据库和网络课程的开发,为学校教育信息化作出贡献。

四、管理职能

发展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广大教师是主力军,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要成为一个指挥、协调、管理这支主力军的职能机构。对学校的资源进行管理是中心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它关系到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成败。

1.进行教育技术设备与环境的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掌管着学校主要的教育技术设备设施,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卫星接收、闭路电视、多媒体教室网上管理系统乃至虚拟学习环境等。中心要担负起管理和保证学校教育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转,让这些设备最大限度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2.进行全校教学软件资源的管理。

很多高校的教研立项及管理都归教务处负责。但教务处工作面宽、量大,对于教学软件资源建设的管理不一定到位,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这方面的“内行”,理应将这部分工作拿过来。中心应根据教学需要,收集、购买、管理各种软件资源。只有这样“中心”才能名副其实。

3.进行网络资源的管理。

随着高校校园网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网上的学习资源也日益发展壮大,这使得网络资源的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艰巨。网络教学的建设、网络资源库的建设、网上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的实施等都是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来负责的。这些网上学习资源的管理也是中心现在和今后的重要职能之一,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是校园网络健康发展的前提。

包含网络管理职能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还负责校园网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负责网络研究,跟踪引进先进网络技术和大力发展网络应用;负责全校网络设备、服务器、线路等网络资源的管理,保证网络运行畅通、网络信息安全,为各部门的信息上网提供软硬件支持,以推进校园网信息化工程的建设。

五、培训职能

近年来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运用“信息”,提高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技术的管理者和实施者,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任务,分期分批、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全体教学人员进行教育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普及与提高工作;制定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普及、推广与提高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的教育技术素质建设,培养一支拥有教育技术的骨干队伍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持久的工作。

六、服务职能

普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服务方面应树立大教育技术概念,一切有关媒体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管理应用等都是服务的范围,利用所拥有的设备、资源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服务,为教师的教育改革服务,为学生利用信息

化手段进行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冯刚,原宝华,刘国强.关于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柯和平,郭向勇.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教育技术中心的生存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3]张翔,毛刚.教育技术中心在高等院校中的定位[J].咸宁学院学报.

第9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交际教学

英语听、说技能历来是我国英语学习者比较薄弱的环节。导致英语听、说技能薄弱的原因大体上可归纳为:首先,国家英语教学的相关政策及教学大纲对英语听、说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其次,学校以及英语教师对学生听、说方面投入有限;再次,学生因缺乏必要的英语学习环境以及教师有效的指导,加上自身学习动机不强、没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等原因而无法进行有效的听力和口语练习。

一、交际教学法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1.交际教学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指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它包括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活动和教学技巧,也包括有关教与学的一般性原则。理想的英语交际教学法应该是借助有效的交际教学手段,实施交际教材提供的任务,达到交际大纲所规定的目标。

2.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英语交际教学法理论主要受三大方面学说的影响,即社会学与社会语言学、哲学和语言学。在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方面,德尔・海姆斯首先提出关于交际能力的学说。他和冈珀斯等人,强调语言使用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哲学方面主要有奥斯汀和塞尔提出的言语行为学说。这一学说对英语交际教学法理论有间接影响。语言学方面的影响主要有韩礼德关于语言的功能、语言的衔接与连贯和社会符号学方面的学说。此外,辛克莱和库尔特哈德的语篇分析学说也对交际法英语教学法理论产生影响。

二、交际教学法的特点

1.重视语言的应用。交际法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会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语言形式和使用原则,还要学会具体使用。因此交际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核心就是运用所学语言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这在外语教学中具体体现为重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

2.采用双向际。交际法既然要重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必然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交际方式。人类语言的主要交际方式是对话和会话,因此双向际就成为交际法的另一特点。双向际在课堂上具体体现为:减少教师讲话的时间,增加学生说话的时间;在讲授中教师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而采用提问等双向的交流方式。

3.教师的“从旁指导作用”。学生接触、操练语言的时间增多了,当然减少了教师讲授的时间,这使教师的地位由“主导”变为“从旁指导”。

4.强调语言的流畅性。由于交际法所强调的是语言的意义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被放在首位的必然不是语言形式的准确性。交际法要求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已的思想,进行交际。

5.强调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我们要从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角度出发,使教学过程交际化,这就要求从一开始就在课堂上用外语进行交际活动,课堂上的交际联系、活动与内容尽可能与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一致。

三、高等院校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关于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水平的调查。虽然因调查范围、调查方法、调查对象等的不同,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都反映出目前的大学生,无论是否通过四级或六级英语水平考试,无论是否在读、结业或已经毕业,都普遍存在英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高等学院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之所以薄弱,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对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得不够充分,高等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中已明确指出高等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虽然现行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的要求提高了,但是多年来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把活生生的语言当作死的知识来传授,只重视传授语言知识而忽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

四、普通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采用交际教学法对策

1.在大学英语精读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四课《My First Job》,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求职应聘的兴趣,给出应聘的场景,让学生做dialogue或者role play,然后要求学生设想找工作的步骤,列出通常的求职过程,接着引入课文,学习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预测,然后再阅读课文,使学生主动地去读懂课文,寻求答案,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学习。

2.设置真实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逐词、逐句去进行教学,而要把整个交际过程放在一个恰当的情景中让学生很自然地去理解,通过反复练习,进而掌握交际内容。情景教学是指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以及学校的教学环境,利用各种教具,如图画、实物、简笔画、录音机、录像、教师身体语言等创设多种形式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教师所设情景进行实践演练,从而巩固知识,培养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情景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交际活动的充分体现,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任何有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的。情景决定语言表达的意义,语言是客观情景的反映,没有情景就没有语言的意义,交际活动离不开语言的情景。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在课堂上应该注意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原则,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观察、归纳出语法规则,还应该多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操练的机会,创设交际情景,通过结对练习、小组练习、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操练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参加语言运用。以及多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使他们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更加自信,更积极地参与各种课堂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4.对学生的错误采取积极的态度。要巩固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对学生的参与必须采取积极态度:“多鼓励、少批评”。因为在语言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错误是很自然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是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形式上的错误可暂时放置一边,等他们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障碍后,再逐步提出准确性的要求。对学生的不断鼓励确实会使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