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研修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

第1篇: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跨界培训;综合提升;地理国培

“跨界歌王”、“跨界喜剧王”等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词――跨界。在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的安排下,2016年初中地理国培班学员来到沙区进修学院参加影子跟岗阶段的研修学习。在这里,学员们都体验了一次快乐的“跨界培训”,收获了神奇的“拔节体验”,提升了地理综合能力。

一、培训方式的跨界

1.培训导师的跨界

来到影子跟岗研修学校,简短而热烈的欢迎仪式后,全体学员得知:本次影子跟岗研修学习,学员不仅可以听自己导师的课,也可以听其他导师及教师的课,还可以到另外的影子跟岗学校观摩。导师们呈现了:“世界的聚落”、“地球的圈层结构”、“I’m more going on my sister”、“伟大的”、“动辄传情”等诸多精彩炫丽的课堂,有的导师思路清晰而严密、教风亲切而活跃,有的导师文本解读深刻、是重庆乃至全国赛课的幕后大导演,有的导师幽默风趣、活力四射、富有感染力,有的导师善于启发、引导追问、锤炼思维……每位导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萦绕着学员,并慢慢浸润他们的心田,这可能就是雅思贝瑞斯所说的“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最好诠释。

2.培训地域的跨界

有位导师大胆尝试,将培训课堂由教室搬到校外,开展了一次独特的野外考察课。导师先到野外实地勘测考察路线、准备相关资料、分组、展示本次考察活动的任务并强调安全,接着给每个小组发放“地理活动兴趣小组野外考察记录表”,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导师提醒学生利用大自然中的参照物观察行走方向,并做好记录;来到清澈宽敞的嘉陵江边,导师指引学生探究水文特征;面对江边的陡崖,提示学生思考流动的江水对河岸岩石泥土的影响,探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防治等;让学生观察行走路线上的主要植被状况,并由此推断当地的气候特征;让学生观察、分析气象站、水厂、电子元件厂的布局及其影响因素;指导学生观察居民的分布特点,探究形成原因……根据相关考察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撰写考察报告,最后全班交流分享。别开生面的课堂外迁,学员和学生都非常喜欢,全程没有一位学生和学员掉队和开小差,大家都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议论、记录,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培训方式的跨界,给学员带来的是开放、包容的豁达心态,呈现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壮丽画卷,大家可以博采众长、综合发展。

二、学习方式的跨进

1.学生学习方式的跨进

来到沙区影子跟岗学校,学员们看到的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教师的夸夸其谈、炫耀才华,而是把时间和话语权还给学生,真真实实完成了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有效成为判断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的学本式课堂在该区全面推行。例如,一位导师在讲授“全球气候变化”时,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分层推进。

首先,以一则关于北极熊的新闻报道导入――据报道,由于栖息地减少,未来35~40年,全球北极熊数量将减少30%,这是真的还是危言耸听?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发表看法。

其次,为甄别报道的真伪,教师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等,探究“地质时期(距今46亿年)全球气候如何变化?人类出现以前,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如何变化?原因是什么?”学生组内自学、互学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得出结论。

然后,趁势追问:既然气候在变暖,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有哪些?在学生探讨之前,教师进行铺垫,出示三则科学家的预测――“北冰洋航运更繁忙、撒哈拉沙漠降水增多、流感爆发传播速度更快”,让学生判断是真是假。学生判断后,再组内讨论,提出自己的预测。

最后,教师设问: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诸多影响,人类应如何应对?大家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从这节课可以看出,学本式课堂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觉得受到重视、都能体验成功并获得成长发展。

2.教师学习方式的跨进

沙区教师的学习方式也与众不同,重视教师个体与团队的学习与发展,实行四级研修制。

一是在自行学习、思考的基础上,每周开展学校地理组的教研,教师轮流担任主持人,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或落实上级与学校的相关要求,然后进行集体备课,大家充分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与意图,认真聆听他人的交流分享,共同讨论,取长补短,形成共识,校本研修既渗透个体特色,也凝聚集体智慧。

二是定期参加共同体教研,就面临的共同问题、关注的共同话题或同一节课展开研讨,积极发言,群策群力,透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共同进步。

三是积极参加区级教研活动,教研员抛出一个有探究价值的话题或展示一节公开课或提出平常教学中常见的“老大难问题”,不同学校、教法各异的教师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公开展示,不同文化、多样风格的高效模式相互碰撞、升华。

四是渴望参加“研修转型”教研,来自沙区不同学科的教研员、培训部成员、教研部成员、办公室成员等与教学有关的领导与教师,每年均须深入教学一线上课,用示范课形式阐述自己对新课程理念、学本式课堂、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理解,指引本学科教师的学习与发展。

四级研修制学习方式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个性与发展需求,凸显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发挥了各种前沿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引和促M作用,使教师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能学、善学、乐学。

学习方式的跨进,充分发挥个体特长,调动内因,挖掘潜能,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三、研评方式的跨越

1.教研方式的跨越

沙区地理教研活动侧重引导地理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首先是教师公开课展示,教研员全程录像,地理教师从不同维度听课、记录;其次是展示公开课的教师说课;然后地理教师分组研讨,从“学生活动参与、自学环节、互学环节、展学环节、问题环节、讨论环、整体感知”等方面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最后教研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沙区首创的转型研修周主题活动,各学科教研员和办公室教学相关人员积极参与,首先研究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学与心理学相关知识、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学生身心特点、学本式教学模式等相应知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紧密环绕、全力落实,给一线教师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让他们找到自己教学问题所在,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

2.评价方式的跨越

沙区进修学院办公室主任执教“纪念白求恩”一课以后,四个观察小组进行了半小时的归纳总结,从四个维度进行交流评价。

第一小组从“基于事实观察与数据分析――教学提问”进行交流,从问题和教学问题的界定、教学问题的来源、教学提问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教学提问与思维水平的关联性、教学提问与问题环境的能动性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与他们为学生设定的目标相匹配。

第二小组从“基于古德和布罗菲编码表的中学语文课堂理答分析”进行交流,从崔永t关于理答的解读、古德和布罗菲问―答―反馈序列类型编码表(改编)、理答水平分析――理答二次分类频数统计表、提高理答水平的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利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对理答情况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应该引起注意、什么值得思考,从而不断引导和强化学生学习。

第三组从“让合作学习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交流,从一节课就是自学互学展学?学本式教学活动中只有互学环节才是合作学习?自学过程、互学过程、展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阐述了协同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四组从观课者视角交流了超越“执行力”、唤醒“课堂人”、观课者的视域立体转换、聚焦“课堂人”的合作效益、三个揪心的视角(课型问题、学习质量、学科思想)等内容,表达倾注合作学习、关注长远效益的观点。

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仔细记载、切片式诊断、翔实的数据分析,沙区的教研方式已完成华丽转身,直奔大数据时代,学员们都认识到要尊重科学,要善于用数据去揭示教育教学现象背后隐藏的教育教学规律。

除此之外,还有集体活动学习化的跨界、学习活动生活化的跨界等,这些跨界行为都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深刻影响学员的教育教学思想、改变学员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学员的地理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

一、培训目标

1.围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有效备课,以“单元备课”为主题,组织教师开展全员网络研修,使教师树立“以学定教”的理念,厘清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系统地掌握备课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和教育教学综合素养。

2.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教师掌握快乐工作的方法,加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

二、培训对象

(一)网络研修对象

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约23000人。

(二)骨干集中培训对象

本次全员培训的市和县(区)项目管理者、班级辅导员,研修指导专家(以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为主)。

三、培训学科与内容

(一)培训学科

1.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小学科学。

2.初中和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

3.幼儿园:五大领域、保教技能。

4.非任课教师的校(园)长和上述学科外的其他学科专职教师可自主选择一个学科参加培训学习。

(二)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内容共25学时,分三个阶段完成。

每个阶段设计相应的任务,教师需要学习课程、参加活动、提交作业,同时进行拓展性学习。内容安排如下:

阶段任务简介课程学习活动设计作业设计

第一阶段 通识课程 (1周5学时)

1. 解读项目方案,装饰社区个人空间; 2. 进入教师工作坊和研修社区报到,找朋友,加入研修团队; 3. 学习“平台操作指南”; 4. 学习通识课程。幸福课堂建设基本要领; 幸福班级建设基本要领。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当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怎样?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

第二阶段 单元备课 (2周16学时)

1. 学习关于备课策略的专家讲座; 2. 接受学科单元备课专题指导; 3.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学科备课策略综述; 如何根据学生认知、个性特点进行学习指导、交往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情分析的策略及工具 教学目标与检测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 教案与学案; 单元备课专题指导课; 学科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备课策略和实施策略;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析。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你在备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任选其一完成作业。 1.梳理单元教学重难点 2.提交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3.提交一节课的学案

第三阶段 案例观摩 (1周4学时)

1. 单元备课过程视频案例观摩、分析、研讨; 2.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此部分课程由镇江优秀的教师、教研员与研修网联合开发。 从备学生、备内容、备方法、备条件、备资源、备技术、备教案等方面出发,站在学生有效学习的角度展现备课过程。 课程开发时以视频和文本为素材,经过设计,制作为多媒体课程。以供教师观摩和研讨。就某个备课过程中好与不好的环节进行评点。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与思考镇江同行同一单元的单元备课,修改完成第二阶段的作业

说明:本表中的研讨活动及作业设计为样例。为了使学员对研讨活动和作业更感兴趣,将在项目实施前组织学科带头人论证和修订。第三阶段的课程,由镇江市教育局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开发方案另拟。

四、培训策略

1.针对性

本次培训主题聚焦单元备课能力提升,以本地使用教材第一、二单元为载体,研修任务、课程及活动均紧紧围绕备课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部分课程由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研员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增强针对性。

2.任务驱动

本次培训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为学员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和递进式研修任务,参训学员可依照任务流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

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结合

本次培训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密切联系起来,校本研修的主题与网络研修保持一致,校本研修的成果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呈现。

五、时间安排

本次培训自20xx年8月中旬开始,9月底结束。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事项 备注

7月上中旬召开各县市区人事科长,各直属学校校长、人事秘书会议,部署项目实施工作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7月15日前填报、审核学员信息表信息填报方法详见附件

编班,配备辅导员管理员

8月12日前召开项目启动暨骨干集中培训会议时间、地点和参训对象另行通知

8月15日前各县(市、区)完成对各班级项目骨干的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参训对象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

学员登录培训平台,核对个人基本信息,熟悉操作流程并进行学习预热;班级辅导员组织学员上线预热,创建本班QQ群并引导学员加入,建设班级沟通渠道。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师研修网“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网页

8月15日-9月15日学员在线观看课程,参与互动交流,撰写研修作业; 研修指导专家和班级辅导员在线辅导、答疑。

其中9月1日-9月15日学员结合远程学习所获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提交作业。 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研讨及实践,提炼研修成果。

市项目办对各县(市)区进行项目中期调研评估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9月25日前做好项目总结评优工作;抽查参训人员,组织集中闭卷考试具体要求和办法另行通知

9月30日前召开项目总结表彰会议具体时间、地点、对象另行通知

六、培训形式

1.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远程培训平台,以网络课程资源为载体,以网络研修指导为支撑,建立网络学习班级,配备班级辅导教师,组织参训学员有效进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远程培训。

2.通过“观看视频课程-阅读相关文章、评论-完成和提交作业-参与在线研讨交流-反思总结”等流程,将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同步融入网络研修的整个过程。

3.中国教师研修网将根据学习的内容与进度开展研讨活动,促进学习中的深层次、多角度反思,增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意识,培养学员在网络环境下自主研修的习惯。

七、考核评价

本次研修将从参与度、贡献度、影响力等纬度,对参与本次研修的不同群体(学员、研修指导者)进行相应的考核。

1.学员考核

本次研修学员的考核分为任务学习与拓展学习两项。

任务学习为必做项,占比80%,考核内容为课程学习、提交作业及研讨活动。

拓展学习为选做项,占比20%,考核教师在网络研修社区开展互动交流与协作学习等行为,如上传资源、评论留言等。(评分规则另发)

2.班级辅导员考核

对班级辅导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本人的工作情况得分,占比50%,二是本网络班级学员的平均得分,占比50%。(评分规则另发)

3.颁发证书

学员培训成绩合格者,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合格证书。

4.评优

为检查网络学习效果,培训结束后市教育局将适时从参训人员中按地区选取3%(2%为市教育局任抽,1%由辖市区推荐)人员统一组织集中闭卷书面考试。各地区参考人员的考核平均分数作为检查考核各地培训成效和20xx年镇江市教师发展先进校评选的主要依据,教师个人培训情况纳入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及以上拔尖人才评审的范围。

网络研修项目评优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核与激励相结合原则,从多个纬度进行评定。具体评优奖励办法由镇江市教育局另行颁布。各类评优的荣誉证书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

八、培训管理

(一)建立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项目领导组

组长:z

副组长:zz

组员:zz

(二)领导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课程专家团和技术保障组

1.项目管理办公室

主任:z

副主任:z

成员:zz

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和运行管理。

2.课程专家团

课程专家团由市教研室为主建立的核心指导组及其下设的学科专家组组成,统一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学科的研修指导工作。组长:朱春晓,副组长:谭庆仁。

3.技术保障组

项目技术保障组由市电教馆统筹组建,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平台、网络维护以及其他学习设备、设施的保障工作。组长:汪翀,副组长:陈肸。

(三)各辖市(区)同步建立对应机构,并报市项目办公室备案。

(四)以辖市(区)为主体建立网络学习班级

1.各辖市(区)统一以学科为单位建立网络学习班级,原则上每100人编为1个班(大学科的尾数班原则上不少于50人),每个班配备1名辅导教师。每个网络学习班级可以学校或辅导区为单位设立若干学习小组并配备1名组长协助班级辅导教师做好培训管理工作。人数少于100人的小学科,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1个网络学习班。

第3篇: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校本;研训;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13-03

我校立足于校本研训,促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成长,从创造条件、开辟资源,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我校立足校本研训,通过有效策略进行校本研训活动,深化课程改革,激发教师研训热情,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九龙县沙坪中学建于1983年,是一所民族混居地全员寄宿制农村中学。目前在校学生有1763人,其中初中部有学生1704人,初中部全部住校,全校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业教师88人。由于地处偏僻,长期以来学校引进人才难,有了人才也留不住。近年来,全校学生每年按300人左右递增。受学生急剧膨胀的压力,学校不得不扩大教师招考数量。其中2009年以来新分到我校的教师达到41人。教师普遍年轻化,出现青年教师学历高,经验少,老教师学历低,知识老化的现象。如何才能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让老教师转变观念,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立足校本研训,通过有效策略进行校本研训活动,深化课程改革,激发教师研训热情,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我校开展校本研训的实际,我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探索:

1 领导重视、创造条件、开辟资源,是开展校本研训的重要保障

我校高度重视校本研训工作,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我们认为办好学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我们把学校定位为既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也是教师成长的沃土。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组成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职责,落实任务。我们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定期研究校本研修工作,建立校本研修的保障机制。

1.1 提高认识——树立校本研修的理念

面对当前教育改革,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校本研修是学校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是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既是一种基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对教师队伍建设制订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1.2 创造条件——做到四落实

1.2.1 经费落实。校本研训经费将统一在学校教研经费中划拨,用于研训管理、教研活动、教师奖励、教师外出取经等等开支,以确保校本研训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1.2.2 师资落实。校本研修师资在校内主要依靠如下人员:学校有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20人。精心挑选好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班主任等。充实师训师资。

1.2.3 书籍落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教师学习的需要,学校重新购置图书5000多册,其中购置了一批教育专著书供教师借阅。订有多种教育期刊和报纸,保证每个教师学习的需要。

1.2.4 硬件落实。学校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增加电子白板、电脑和网络等设施设备。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

2 完善度,规范组织管理,是确保校本研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我们的做法是:

2.1 确立学习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校拟定了《沙坪中学教师读书活动方案》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加强学习的管理,通过“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在学习形式上分四个层次,每月一次全校教育理论讲座、一次教研组学习、一次网上学习、一次个人学习;在学习内容是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学习管理上实行两有一检查,即:有学习笔记、有学习体会,每学期检查一次,期末进行考核。)落实学习活动,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理念。

2.2 完善培训工作制度

每周日19:00—20:00为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及业务学习和培训时间。每月组织一次专题培训,培训内容为: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各科课程标准、教科研方法、信息技术等。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组织专题培训,培训时间及内容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3 建立健全教师研训考核制度

建立骨干教师培训、评选和考核的相关制度。教导处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业务档案,将教师每年参加研训活动、继续教育培训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的内容之一。

2.4 完善教研组工作制度

教研活动必须有计划,有内容,有安排,有记录,有总结。建立完善备课组工作制度、教师反思制度。

2.5 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奖励制度

将教师参与培训、课题研究、撰写、出版教育理论成果纳入教师评优选先、晋级的重要内容。对教师参与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撰写论文获奖,对改变教育教学现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嘉奖。

2.6 制定计划——启动校本研修工作

学校制有教师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不断提出阶段性实施意见和改进措施。学校每学年制定校本研修的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实施。对各项专题内容,又制定专项计划来开展各项工作。

3 落实内容,确定形式,认真实施校本研训工作,是推进校本研训的关键

对教师的研训内容,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兼顾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方面,使教师对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理念、内容、方法有初步了解,帮助教师从理念上认同课改的价值。在实践操作方面,研训不仅要让教师从概念上理解新课程,而且应努力促成教师在行为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学校将教师基本功、理论业务知识、师德师风、学校管理、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作为校本研训的主要内容。

研训的效果不仅来自于研训内容,也体现在研训方式上。在校本研训的实践中,我们采取参与式、交流式、案例式等方式。参与式体现了以研训的参与者为主体,人人都行动的培训思想;交流式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大会交流;案例式则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较为有效。同时我们还开展教学会诊等形式的培训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公开课、优质课、说课、技能竞赛活动;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和教师之间推门听课活动。各教研组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实现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学习、互补与发挥。开展三课两反思,撰写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育日志、反思文章、教育随笔的撰写,创建网络教学论坛,通过论坛形式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4 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研训模式,从自发走向自觉,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健康之路

4.1 建立多层次研修共同体,同伴助推,形成研修的自觉氛围

由于我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少,专家难以请进来,所以必须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为此我们建立了多层次的研修共同体,形成研修网络,让教师的研修在同伴互助的推动下,从自发走向自觉。

一是构建学科研修共同体。以学科教学研究为中心教研组,教研组研修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架起平台,实现同伴间的互动。

二是构建课题研修共同体。课题组来自有相同研究专长的,不同学科的同伴,为教师教育科研发展架起了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构建跨学科的大教研研修共同体。门类性接近的学科组成大教研共同体。如文字学科的语文+英语、科学学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人文学科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艺体学科的音乐+体育+美术。跨学科同门类共同体的建立有助于扩大研修学习的范围。能充分发挥互补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加全面。

四是构建学科内年级备课研修共同体。备课组是以研究和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面临的各种即时性问题为首要任务的有相同价值取向的共同体。是以集体备课、案例研讨、专题研究为主要方式的校本研修活动。

五是构建青蓝共同体。师徒结对、合作交流能够充分发挥名师带头作用,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一师收多人为徒,一徒拜不同工作的人为师,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签订师徒结对协议书,对不同级别的师傅在听课、上示范课、辅导、竞赛获奖等有明确的规定,学期结束对照考核。

4.2 尝试“案例式反思”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案例研究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教学+实践反思”是造就经验教师和专家的必由之路。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育日志、教育随笔的撰写评比活动。“我讲我的故事”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精品案例月评与汇编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养成反思和记录的习惯。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加教师的思考力和感悟力。以自我反思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4.3聚焦课堂,发展小专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努力构建多级课题网络,做到学校有主题、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立足课堂,把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做为教科研的研究重点。各教研组每期提出1—2个最突出的问题,作为微型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在教学中提倡自主、 合作、 探究能力培养,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中,教师的研究成果丰富,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第4篇: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

为了全面、准确、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全县各中小学校起始年级和起始学科实施新课程的情况,长阳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从2004年11月1日至7日,分成4个工作小组以分片的形式对全县11个乡镇、2所局属学校开展了为期7天的调查研究,足迹遍布今秋走进新课程的70多所中小学校。调研组采取听、看、访、查的工作形式:每到一处,调研组首先听取了各乡镇中心校校长对本乡镇实施新课程的情况汇报,同时深入课堂听课,了解和感受起始年级、起始学科的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然后是看资料,检查各学校的课程计划表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看学校的课程管理和相应措施是否到位;其次是召开教师座谈会,与教师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与探讨,深入了解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中的难点和疑点;最后重点查学校“三课”的开展情况。地方课、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新课程实施的难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三课”在各学校开展的成败如何,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顺利推进。

调查结束后,各调研小组对本次调研活动进行了总结交流。通过这次全方位的课程调研活动,使我们对全县各中小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做法有了一些初步的体验和了解,同时也对进一步推动我县实施新课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我县实施新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领导重视,注重宣传和培训工作。

1、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全县各中小学校的校长都非常重视新课程的实施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教导处为核心的工作小组,统筹领导和规划本地的新课程实施。各校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写出了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开发管理方案。

2、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多所学校设计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及时召开家长会,向社会广泛宣传新课程的理念、设计与实施,新课程的实施得到了家长的广泛支持。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新课程的研讨。

1、整体启动,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课改局面。

调研组先后调研了18所初中和53所小学,采用随机抽查的办法,对各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教师们普遍反映:新课程下的教材难度降低了,教学方式更灵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了,课堂活了,学生的思维活了,教师的心态更积极、专业发展欲望更强了。

2、加强新课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讨。

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实行小学以综合课为主,初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的格局,在课程管理上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课程权力上逐步下放,学校和教师也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弄清“三级课程管理”中各级管理的权限,明白地方和学校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把握课程运行中各门课程的时空领域,及时理清“三课”的联系与区别,是目前各学校都共同面临的课题。

在先期调研的基础上,龙舟坪镇、都正湾镇等地召开了“三课”的研讨会,所有学校的教导主任和“三课”的牵头人都参与了研讨。贺家坪、榔坪中心校结合“三大工程”开发课程资源;龙舟坪中学以礼仪教育为切入口,根据城区中学的特点,加强新课程中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充分发挥专家引领和校本研修的作用。

调研组查看了各学校新课程的任课教师情况,重点调查了各学科专家组的成员是否任教了起始年级的起始学科。

1、专家引领,校本研修,双管齐下。

高家堰中心校给课程专家组成员拟定了管理目标和任务,并确实安排他们任教起始年级的起始学科,让他们担负起培训本校本门学科其他教师的责任。由于管理措施到位,在专家组成员的带领下,该校每周都开展了一次各学科的集体备课,加强学科的自主研讨,教师收获很大。渔峡口渔坪小学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创造性地编写了课程改革的“三字经”;磨市高家岭小学围绕“学习型学校”的创建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全校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的探究之中。榔坪镇中心校组织了全镇的中心小学以上的校长参与校本课程的研讨会,采取抽签的办法定学校、看现场、听汇报、查效果,对全镇的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高家堰、大堰、磨市、资丘、渔峡口等地的中心校校长围绕课改抓课堂教学研讨,学校改革氛围较好。

2、校际交流,携手发展。

我县山大人稀,校点分布较散。怎样让地处偏远的学校和师生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是每一所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校长都应当思考的问题。开展校校联合和校际培训,可以较好地解决薄弱学校的这一难题。鸭子口高小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该校的一、二年级分散在各个教学点上,为了加强对进入新课程学校的指导,该校开展了“一日体验”的校本研修活动。该学校每周派出至少一名教师到各教学点上对小学一年级的一日活动实地体验,原学校教师对高小教师实行零距离跟踪学习,双方共同探讨,共同研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积极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方式,以质性评价为主,采取自评、互评、他评、家长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调研组在调查中发现:各地在新课程评价中开始了有益的探索,课程评价迈出了可喜的步伐。鸭子口中心校制定出了非传统统考科目的考核办法、青年教师5年发展与评价方案等,在学期末教师评价表中给予了实施新课程的教师以明显的倾斜。龙舟坪中心校在教师工作量及考核上对进入新课程的教师提出了特别的方案。都正湾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随时对任课教师的情况进行反馈评价。渔峡口中心校在教师中开展了同事之间教学行为的友善监督和评价,采用最欣赏、欣赏、基本欣赏、不欣赏等四种方式对教师开展新课程的评价。榔坪中心校、龙舟坪中心校、津洋口小学、高家堰中心小学等单位通过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对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专业成长进行了及时的跟踪评价。花坪小学、磨市中心校、资丘中心校、柳家院小学等单位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

(五)为新课程搭建合作和交流的平台。

1、加强全局性的视导工作。

今秋以来,县教育局在开学后不久即开展了针对新课程的专项视导工作,对各地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调查和研究,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指导。之后,县研训中心又组织了专班对全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各地在开学后聘请了各方面的专家对新课程中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指导和讲座。县教育督导部门也加强了对新课程的及时跟踪和了解,组织专班对全县实施新课程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和督导。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教育研究培训部门等的联合视导下,各地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的形式有校内教研、校际教研和联片教研等形式。进入新课程以来,各学校以校为本,大力开展新课程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内教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集体备课、听课说课、上研究课、展示课,所有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探究精神投入到了其中。龙舟坪中学、县实验小学、磨市中心校、高家堰中心校等形成了教师定期教研制度,校内教育教学研究氛围良好。榔坪、都正湾、龙舟坪镇、渔峡口等地还加强了对薄弱学校的培训和辅导力度,多次召开相关的培训会和研讨会,对所有学校进行教育研究的管理和探讨。各学科还非常有效地开展了联片教研活动。初中7年级的语文、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分别在高家堰、资丘、磨市、都正湾、大堰等地开展了联片教研活动,教师反响良好。

3、 扎实有序地开展各种学科教学竞赛和论文评比活动。

进入新课程以来,小学英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分别召开了县、市级的学科研讨会,并以写作有价值的案例为主,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案例分析。初中地理、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开展了县级优质课竞赛,初中英语、化学、数学等组织教师参加了市级学科竞赛并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学科都开展了论文评比活动。很多乡镇花大力气组织了教育、教学、教管征文的收集和评选工作。这些活动不仅为教师展示自己的课改成果提供了舞台,更为教师搭建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二、我县新课程实施中几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部分学校领导在新课程实施中创新意识不够,在课程改革中患得患失,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前行。

新课程面前没有权威,只有先行者和探索者。而我们的很多学校领导思想上对新课程还有很多顾虑,特别是有些初中,在教师安排上力保学校的课程专家组成员、骨干教师上9年级的课,害怕他们在7年级带课会影响学校中考质量,致使课程专家组成员作用发挥大打折扣。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抱着等待和观望的态度,期待借鉴他人或外地成熟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不够,教师教育观念落后,课堂教学方式陈旧,不能全面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主阵地的作用发挥不足,创新意识不强,以至于束缚了改革的手脚,导致“旧瓶装新酒”现象依然存在。

(二)地方课、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诸多不到位的现象。

1、地方课是属于省级开发的课程,课程管理权限在省教育行政部门,它有省级审定的教材和规定的教学领域。目前在我县的地方课教材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各学校自行查找资料开课,觉得盲然不知所从。很多学校区分不开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各自的特点,理论和实践上概念相互混淆,实施过程中人员和内容交错不清,从而引发广大教师的不知所措。

2、校本课程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中由学校一级自主开发的课程,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校长的办学理念,是由全体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课程,七年级可实行年级联排,课时相对集中。而目前很多学校为了简便易行,把校本课程的教师相对专职化,其他教师根本没有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意识和权力,或者干脆由学校出面包办代替,教师学科本位的思想依然很严重。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活动课演化而来的一种课程形态,是国家一级课程中要求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各学校必须在课程表上反映出来,并按每周平均3课时的计划予以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定领域里的四大内容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而应相互整合,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全校所有学科的所有教师都是综合实践课的指导教师,而学校教导处等相应的管理部门应当承担起规划和管理本所学校该门课程的责任,负责教师指导小队的协调和管理。主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应当职责分明,责任明确,有相应核定的固定工作量。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还认识较模糊,没有或根本不知道怎样安排学校的教师,导致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够。

(三)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不足,安全、经费等问题成为各校的警戒线。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开放的课程思想需要开放的课堂和开放的时空。而现实的条件以及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不允许学生随便走出校园,师生都不能深入社区开展调查、研究,探究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许多新的课程形态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中学”的要求就得不到满足。囿于安全和经费等因素的考虑,绝大多数家长和学校干脆拒绝走出校门,使校外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四)教学条件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多数参加座谈的教师都谈到身边可利用资源的先行建设问题。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大多数学校教学所需的必要的教具、学具、挂图等缺少与新课程相对应的添置,学校图书室多年末购进新的图书资料,学校实验仪器老化、失修,多媒体教室普遍缺失等,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再创造。

(五)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和强烈的求知与发展欲望。但由于长时间地处在接受式、封闭式的教育环境里,大多数教师的创新与发展意识不强,受以往的定势思维影响较深,不能很快地融入到新课程中去。许多教师还用旧的眼光去衡量新的课程,导致行为上有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教师的合作和开放意识不够,在需要团队精神和集体创新的形势下,一些教师不愿意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担心自己的暂时利益受到影响。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上,教师普遍缺乏主动的探究和参与意识,或者说教师的综合素养不高影响了教师的选择和创新局面的形成。这也对我县教师培训部门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三、对进一步推动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管理,强化几个意识。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重申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和管理措施,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蓝本,狠抓各门课程标准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强化“纲要”意识、“课程”意识、“课程计划”意识和“课程标准”意识,探索“县--乡--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责任。

2、加大培训和指导力度,切实抓好校本研修工作。

各级管理部门和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提出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加强校本研修工作,充分发挥各级专家的引领作用,使用好本地的教师资源,拓展创新的时空领域,要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和创新,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研训中心应加大指导力度。针对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增强课改的实效性。

建立“县--校--师”三级培训体系。研训中心在及时、全面地培训各学科起始年级的教师的同时,还应加大对各学校管理层面特别是校长和教导主任的先行培训工作。

校长是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校长首先要加强学习,同时要研究教导主任一级的培训与管理问题。要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组作用,切实使他们担负起校本研修的指导教师职责。对未能任教起始年级起始学科的专家组成员,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管理。

3、加快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步伐,以学校为基地,扎实深入地开展新课程研究。

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在学校,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力量是教师,必须建立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以“教师发展学校”为契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深入、健康、持久的发展。

第5篇: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同步练习;地理;课业;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17-01

在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为了提升我校素质教育质量和课改理念,打造我校的"五一一五"有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迈进的步伐,在我校的"五一一五"高效课堂模式的指导与实践下,我地理学科组的教师制作、不断修改完善和运用地理科《同步练习》,在运用的基础上,地理学科成绩逐年攀升,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在此,浅析《同步练习》在我校地理学科中减轻课业负担的作用:

1.《同步练习》制作的背景

1.1 指导思想。本次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现在的有效课堂模式,改变现行课堂上"一言堂"现象,重讲不重学的现象,彻底改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通过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学习和借鉴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强化其自觉学习的内驱力,促成学生在课堂上的三动: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种种本领。让那些有浓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们能主动地自觉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并且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1.2 突出构建我校的"五一一五"课堂模式的"四个基本环节" 。根据我校课内规则要求:课堂必须要有的四个基本环节――预习检查、合作学习、交流展示、达标检测。同时要求做到:课堂结构是固定的,时间分配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教学风格是灵活的。其具体体现为:

【预习检查】预习可安排在课前或课堂,提倡课前预习和检查,由小组长检查(双色笔、检查日期、签名),教师检查第一环节完成情况,为上课赢得更多时间。预习不能只安排看、思考,一定要动手(或抄、写、答、解),便于检查。

【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的问题要精选,紧扣教学内容,不宜简单,不宜过多。学生人人参与。

【达标检测】有层次和梯度,适量。可教师批阅,也可小组批阅,以等次或分数评价。

2.《同步练习》制作的流程

2.1 导学案的版式及内容。根据学校"五一一五"高效课堂和课改要求,导学案统一使用学校规定的版式,内容主要有:学习目标、预习内容、课堂训练、师生点评、巩固练习、归纳总结、作业布置。预习内容不能只设置问题,要以题目形式展现,使学生能动手做。课堂训练题目为教材中内容,不宜拓展,学生可独立或通过交流完成。巩固练习要将知识适当延伸和拓展,学生动动脑筋思考可以完成。教学讨论,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积极鼓励学生使用"我帮忙"、"我纠错"、"我点评"等激励语言,培养学生由听得懂到能够做再到能讲解的综合能力,体现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真正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课后作业实行自,强调学生选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

2.2 由导学案的编写转变为《同步练习》及使用。2012年6月底,学校按照课改理念和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了我校的课改模式为"五一一五"。以此为基础,学校安排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初步制作出导学案,并在当年8月中旬组织各科教师对制作的导学案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对完善的导学案学校统一印制装订成册,学生人手一册。教师使用时,先熟悉教材及导学案,可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和自身教学特点,对导学案的内容再次进行删减和增补。到2013年6月,学校召开各科制作导学案的组长会议,听取教师们对导学案使用中的意见和建议。在本次会议后,学校再次提出:努力完善导学案并将导学案转变为《同步练习》,内容主要有:学习目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课堂达标、拓展延伸五部分。在每一年度使用后,各学科教师根据课堂的特点、知识结构、课本修订和学生使用的实际等不断增补、删减并不断完善。

3.《同步练习》在我校地理课堂上的操作流程

3.1 对学习目标栏目的使用:"五一一五"有效课堂在我校地理科基本以目标教学为主,在导出本节课题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可通过学生齐读或教师带读完成,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应该完成的任务,按目标进行教学,在课堂小结时再按目标进行小结,利于学生对照目标查找自己上课中的不足,在课后复习巩固时加强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3.2 对自主预习栏目的使用:按照预习要求,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熟悉教材后,完成自主预习部分,并熟练掌握自主预习部分知识,地理科代表和小组组长的自主预习部分由教师批阅,而小组成员的由小组长代阅代批并对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进行了解,对存在的问题向教师反映(对知识点的问题教师上课时加以评讲,对学生问题教师课后与学生交流完成),并监督小组成员认真掌握本部分知识。

4.《同步练习》在学生课业负担中的调查分析

调查分析如下:

4.1 使用我校《同步练习》的学生在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和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成绩比县城其他同类学校期末成绩总成绩高12分以上,比乡镇中学高18分以上(比对的四所学校有三所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分数来源于部分学校老师提供或教研室数据)

4.2 我校学生使用《同步练习》的时间比以前要达到的成绩所需时间减少了近1/3,学生在课外时基本不需花时间学习地理,在课前只需花20分钟左右完成自主预习部分,课堂结束后只需花10分钟完成拓展延伸部分,除去每周两节地理课上课时间,每周只需花1小时课外时间就完成了地理科的学习,在期末复习中,学生首先有两节课时间就能再次对课本熟悉,其次教师归纳性知识点一节课时间,图一节课时间,再根据知识点的情况归纳性的四张综合性试卷就可完成复习,且效果好,每学期80分以上学生占38%以上,60分以下还不到5%;

4.3 使用其他课外资料:在我校还未制作导学案之前,学生在校外书店购买地理资料书或单元测试卷,费用高、许多的题是重复的或者是不适应我校学生学习的,学生花费较多的无效时间,且效果不理想,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导致部分学生厌学或学习积极性不高,还以为学习地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自从使用我校地理《同步练习》后,由我校统一印刷,每学期的印刷费用每本才4.5元,费用低,练习题的设置都是经我校地理科教师根据教材、学生实际、并结合课外辅导资料精挑细选的,设置合理,适应我校的课改和教育教学环节,有探讨、有练习,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素养。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

 2007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07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07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07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t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

共5页,当前第1页1 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并确定?t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07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07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06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07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07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07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

共5页,当前第2页2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矗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的教学反愧优秀案例评癣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

共5页,当前第3页3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孝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孝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07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在“信息技术教育”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07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07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07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总之,我区2007年的教师培训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但

第7篇: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

【案例再现】

教者首先让学生自主感悟“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三件事,而后进行汇报交流。

片断一:

师:我们先来看飞蛾求生这一段,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说说你们的感悟。

生1:我从“挣扎”和“极力鼓动双翅”这几个词中读出了飞蛾求生的欲望很强烈。他不想这时就在杏林子的手中失去生命。他要求生,他要实现自己的更大的理想和愿望。

师:哦,你可真会学习,抓住了“挣扎”和“极力鼓动双翅”这两个词语感受到了飞蛾求生的欲望。那对于“挣扎”和“极力鼓动双翅”这两个词语,其他同学,你们的体会是什么呢?谁再来说说?

生2:我从“挣扎”和”极力鼓动”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了飞蛾向往自由,不希望现在就在作者手中失去自己的生命。

师:对,他多么想通过自己的挣扎、极力鼓动双翅活下去呀。好,谁再来说一说你的体会。

生3:我从“极力鼓动”这个词感受到了飞蛾要自己自由,不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失去生命,直到自己力气全用完为止。只要自己能活下来,他愿意做什么都可以。

师:你说的真好。此时此刻,他多么想通过自己的极力鼓动双翅摆脱这种困境啊!通过同学的理解,我们感受到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欲望。你们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片断二:

师:飞蛾的求生令作者震惊。瓜苗的生长又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谁来说说?

生1:我从没有阳光、没有泥土中感受到了香瓜子生命力很顽强。

生2:我从不屈向上、茁壮生长体会到香瓜子努力生长,不想放弃自己的生命。

师:你体会得真好。你还能从哪儿体会到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

生3:我从“竟使”一词中感受到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香瓜子这么弱小,居然可以冲破那么坚硬的外壳。有时我嗑瓜子都嗑不动,他都可以嗑破那么硬的外壳,我很佩服他。

师:你是从他冲破坚硬外壳的束缚,这一点感受到她顽强生命力的。好,请坐。你们再来读这几句话,即使它仅仅活了几天,你还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4:我从几天中感受到香瓜子生命力顽强,可它没有放弃。

师:嗯。他的生命是这样的短暂,生存环境是这样的恶劣。可它依然不屈生长,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生命力。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像香瓜子这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现象呢?

【观察反思】

观摩这节课后,暗自惊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发言, 然而遗憾的是教师似乎倾听得不够。就此,想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倾听有助于更好地串联和反馈

片断一中,每个学生对蛾求生的感悟都很深刻独特,但教师没有完全捕捉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教师虽然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但却没有发现几名学生的发言存在联系。教师可以将他们的答案进行串联反馈,顺势引导出更深的意思:强烈的求生欲望源于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为了生命,为了自由它可以不顾一切。这样,学生对于生命就有了更深地理解。

再来看看片断二中生3的发言,由自己嗑瓜子的经历联系到香瓜子的顽强,将生活中顽强的生命现象与文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凸显了大语文的特点。而教师的点评没有针对性,只是为了下一个课堂预设。教师应该给予赞赏:“你的回答非常好。你知道了联系自己的生活谈生命顽强。这是一种很不错的学语文的方法。”这样避免了生硬的反馈,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的快乐。

2倾听有利于课堂的承转和生成

许多教师课堂环节的推进,运用的是强势扭转的方式。其实我们可以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他们的言说中敏锐地寻找到推进课堂的契机,从而让我们课堂的起承转合自然而然。

上述案例片断二中,当最后一名学生汇报好阅读感受后,教师问:“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像香瓜子这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现象呢?”这样的推进还是有明显“走教案”痕迹的。其实早在生3的发言中,就已经出现了课堂推进的最佳契机。只要教师略作总结,并追问“这位同学已经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谈感受了。那大家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香瓜子的现象呢?”这样就可以很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的阅读更深入一层。

第8篇: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

新课程理念更多地强调教会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同时强化团结合作的精神即进行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以增强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达到最终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达到上述目的,我在高中地理复习教学中关于高中地理复习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思考并努力用之于教学实践。

一、始终围绕几个“两头”

1、领悟“两纲”

“两纲”即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考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教学要求,考纲是考试要求,只有真正领悟“两纲”的思想精髓,才能体会到高考试题的特点,才能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才能在备考中做到有的放矢。

2、研究“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高考题反映一定时期高考命题的方向,尤其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原则中稳中求变,所以,研究高考题对以后的备考复习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平时的训练题在选题时要把精力放在题目质量上,注意题目的科学性、创新性、迎合性、基础性和典型性,精选、精练、精讲,同时,尽可能避免重要地做同一层次的练习。

3、优化“两法”

“两法”即教法、学法,对每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应反复斟酌,深入研究,针对情况不断优化,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同时,要优化听课方式、思路、方法,要善于总结、勤于归纳,不但要学会,更要学会,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4、听好“两课”

即复习课、讲评课。上好两课的重点是备课,复习课不能上成新授课,也不能走马观花式地读课本、念教材,要注意主干知识的把握。讲评课不能单一的对答案,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思路,注意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同时,要注意协调好两种课之间的关系。

5、狠抓“两中”

即中档题、中等生,把握其程度水平,把基点放在“两中”上。高考题以中档题占比重最大,尤其是近年来高考难度有下降的趋势,所以,在备考训练时应把训练的重点多放在中档题上;作为学生来说,以中等生为最多。因此,抓好“两中”即可大幅度提高成绩,又可大面积提高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可谓一举两得。

二、必须贯彻几项“策略”

1、抓住主干,进行系统梳理

任何能力的考查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地理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地理事实堆积,各种地理事物、现象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第一轮复习阶段最为重要的是掌握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四大部分为主干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如对于气候的复习,要系统归纳与整理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判读步骤、气候类型的特点、重点区域或国家的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等活动的影响、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气候的分布点。总之,对主干知识的复习主要强调“全面”、“系统”两点。

2、突出难点,进行重点突破

凡是初中区域地理与高中地理紧密相关的内容,都应予以高度重视。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复习,应注重分析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气象灾害、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等。人文地理的复习要把重点放在与必修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方面,如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特征、分布特征等。要把近三年高考的常考点、必考点、学生普遍失分多的内容列为难点,如图像、图表的判读,区域地理差异的基本原理等,要能及时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生活中、身边的事情,加以思考和辨析。

3、针对考点,采取不同策略

复习是要研究考纲,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切忌不求甚解,一味死记硬背。复习可采用归纳方法,如复习有关循环的知识时,要把水循环、地壳循环、生物循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洋流环流,以及资源开采—产品制造—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循环经济等有关循环的知识全部归纳起来。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可以在归纲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方法,系统掌握区域之间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异同点。归纳共同性,分析差异性。如把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地区、青藏高原等并列起来进行位置、自然条件、人口、主要农作物、耕作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情况的逐项比较,这样既能反映各地的地区差异,又突出了各自的特殊性,使人一目了然。此外,还可采用图文结合记忆、教具辅助记忆、理解记忆、联系记忆等方法。

4、紧扣图表,培养分析能力

在高考试题中,可谓“无图不成题”,试题把图表作为知识的信息载体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灵活应用的能力。因此要能熟练使用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在进行图表复习时,应注意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进行迁移突破,化解为易;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平时复习中,首先要认真地读好教材及配套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弄清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是什么,以及此类图表还可以表现哪些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表的一些变式等。

5、关注热点,拓展知识视野

“文简直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以考查学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主旋律。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作专题式“问题”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地理复习应时刻关注周围的生活,注意将生活现象引入到复习中来。如对北方秋雨、南方梅雨、贵阳冬雨、华北春旱、南方伏旱、西南秋旱等现实的解释,对“海棠”等台风的关注,对我国工业布局的实际分析,对新闻联播的点评等。关注生产与生活实际,倡导学以致用。考试题的导向很明确,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以及静态的课本内容,都应当与动态的社会形势密切结合。有意识创设情境,培养自己思维的敏锐性和批判性。

6、炼为主线,提高解题能力

训练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最主要途径。练习的类型可以是单元练习,也可以是阶段练习,当然也可以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和渗透点。在“练”这一环节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习题要精选、对口,难度适中;要注意练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析题、解题习惯,并提高相应的能力。

7、认识特点,更新复习理念

正确理解认识第一轮复习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在复习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会思考,会应用——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复习课要上出新意,不可“温故”有余,“知新”不足。更新复习观念,改变传统的复习方法,立足于会学习,会思考,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8、迁移转化,训练思维能力

高考有多种能力要求,其中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建议训练方法:①针对社会现实,确定主题进行综合认识、多角度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注意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严谨性、针对性;②往年的高考题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多研究这些题目的设计意图、设问角度、思维价值等;③也可选取一些平时做过的、好的练习题,多进行一些思维方面的研究。即不仅研究其知识价值,也研究其思维价值、能力价值,放大这些题的功能。

三、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养成良好习惯,加强学法总结

①要学会自己“看书”。全面看,细致看,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看。②学会自己看“图”。会看,常看,时时处处、无意识的看。③学会“做题”。善于思考为什么不会;善于积累典型题、错题。④学会“做有心人”。⑤学会“做记录”。⑥学会“提问”。不明白就问,否则问题越积越多。

2、记牢重点知识,挖掘课本内涵

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要求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及时记忆,记准记牢。考试是待定的问题情景之中实现对知识能力的评估。知识是试题与答题之间的思维媒介,答题内容从表面上看是知识的堆积,其实质却是某种思维品质的反映,因此,从考试的角度,知识应该被理解为思维的素材,应试者是这些素材的管理者和运用者。这其实也反映了知识的本质,知识只是被作为思想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才具有知识的价值,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就源于此。

课本是考试的依据和范围,考题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要想考出好的成绩,抓住课本是关键。第一轮复习必须重视对课本知识的挖掘,把课本知识看作“高考天平上最重的法码”。

3、考试检测效果,复习巩固成果

正确认识复习过程和考试过程。①通常考试内容往往被认为是教学内容,其实它们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考试是以考试科目和考试目的为依据构建知识体系的,在对知识的取舍、组合方面与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教学目的有很大不同。现在考试和教学之所以在内容上纠缠不清,说明考试的内容与考试的科目尚未取得同质性,在知识系统的构建上没有获得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倡导“以考定教,以考施教,教考合一”。 ②教学、训练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与练,而考试则是学生的独立思维解题过程。

4、增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

除了按照教师统一组织的第一轮复习外,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第一轮复习所用的时间要根据内容而异,切不可盲目赶进度,抢时间,只为完成复习任务。

四、必须牢记的几个“不必”

1、不必全面撒网

考题尽管有一定的知识覆盖度,但却是“有选择性”地重点考查,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覆盖的都是学生通过三年的地理学习后,必须掌握、理解的基本内容、主干内容。如果说在第一轮复习,我们适当地做到“求全求细”,但在第二轮和第三轮时,我们一定要做到“抓大放小”,只有有所取舍,才会有所大得。

2、不必过深过难

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来看,日益注重“双基”的考查,日益切合高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日益注重的是学生的“应知应会”,其总体难度应该稳定在“大众化”的水平,不应该出现大的起伏抬升。因此,我们在单个知识点上,按照课标的要求“点到及止”,不必过于“拐弯抹角”,挖掘太深,引申太广,超出课标范畴,甚至上升到大学生的认知层面,这样会得不偿失。

3、不必死记硬背

地理顾名思义共重心应该在“理”,可是多年来我们一直“重地轻理”;过于强调学生记忆大量的地理事物、地理名称、地理数据等,尤其是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可以说像“过筛子”一样,把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区域,不断的切割出来,识记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山脉、河流、资源、城市等相关信息,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条河流、一座山脉、一个平原、一个盆地、一个湖泊、一个海峡、一座城市等,同时还要沿经度、纬度、铁路线等,在不同方向上将地球反复切割,所以学习地理一度被戏称是在不断的“割地”。值得欣喜的是,这种“割地”的试题越来越少见了,即使是提供的区域地图,其本身已经包涵了相当丰富的解题信息,而并不需要我们花较多的时间来分析比照这是什么地方。对“地”的信息,我们只要“知地”就行,而“知地”对于资讯如此发达的社会而言,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很方便、快捷地获得,而没有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忆。如今的地理考试,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知地重理”,其文科的色彩在淡化、其理科的色彩的增加,靠“背功”已经并不一定能获得高分,以致有的平时看起来并不十分刻苦认真的同学,比那些不断抱着书本记啊、背呀的同学分数要高。对各种图像的认知敏感程度,对其有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水平,对地理原理与规律灵活运用的能力,已成为地理高考制胜的关键,这对今后中学地理教学应该起到极好的导向,并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4、不必拘泥书本

整个高考试题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体现了“标准为本”,而不是“教材为本”的新理念。认真地通览和细致地研修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应该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当然教材也不容忽视,教材也是对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成功体现实施的最好载体,在使用时我们应该一方面充分领会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与方法;另一方面应该不断地补充现实生活中的新素材,用身边富于时代感、充满鲜活气息的真实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科互养。

第9篇: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

【关 键 词】教师培训;教育均衡;城乡

一、农村教师培训情况透析

来自吉林市10个县(市)区以及市直学校;学段从幼儿园至高中;学科则包含小学语文、初中数学、初中地理、高中思想政治、综合实践等近20个学科;教师439名参与的农村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本次调研范围非常广泛,通过对教师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基本能够反映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的基本情况。

调研的方法是利用问卷在线测评系统,在网页中直接公布《吉林市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广大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上网点击完成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439份。

(一)教师参训的动机端正,且愿望强烈

表1 教师参训愿望

表2 教师参训动机

根据数据显示,教师参加培训的愿望非常强烈。95.2%的教师表示希望参加教师培训,且强烈愿望,教师们参加培训的动机也非常端正;37.6%的教师参训的原因是改进工作,提升专业水平;56.4%的教师参训原因是开阔视野,获取前沿理念和知识;被动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和评级晋职的教师仅占6%。

(三)优秀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最受教师们欢迎

表3最希望担任培训的教师

担任培训的教师是教师培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对培训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最受教师们欢迎的培训教师是拥有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中小学一线教师(65.9%),其他依次为:较高水平的高校教师(19.5%)、教育科研部门的理论工作者(8.8%)、教研员(5.8%)。

(四)提倡多元化的教师集中培训形式

在问卷中,我们特别设计了教师最希望参加的集中培训形式选题。选题中,分别列举了五项目前较为有效的教师培训形式。教师们对五种集中培训形式均给予了肯定,但传统的专题讲座培训形式并不十分受大家欢迎,希望能引起大家重视。选择占前三位的分别是:案例教学(41.8%)、参观访问(28.1%)、经验介绍(18.3)。

二、农村教师培训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1. 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的培训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培训部门的精心策划与筹备,只有学员所在学校积极配合以及学员本身积极主动参与和支持,才能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为此,教育学院建立健全各项培训管理制度,加强培训过程管理,提高培训质效。

实施严格的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学习反馈制度等。完善学员的培训考核管理,制定学员培训档案记录袋。为每一位学员制定了详细的学员管理档案,明确学员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员带着问题和任务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学员必须在培训结束时,完成学员档案中规定的学习任务,以便于对他们的整个培训过程进行考核。此外,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加强班集体建设,推选学习态度认真和管理能力强的学员为班级干部。每个班级组建QQ群,方便学员之间的学习研讨和培训信息的交流。

2. 推进培训课程设置板块化,培训模式多元化。培训的课程设置是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对培训的效果起决定性作用。为了使培训内容更贴近农村教师的教学实际,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采用板块结构。为解决农村教师培训“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培训多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研修相结合的形式,力争做到整体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针对过去骨干教师培训进行研究和总结,探索和推进操作程序清晰的多元化教师培训模式。(1)专题培训模式。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结合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安排了专题讲座。每次讲座结束后,学员们结合专题培训的内容,与主讲人进行互动、研讨、交流,以促进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观摩研讨模式。观摩研讨模式是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采用观摩研讨的形式,力争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观摩研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针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学习,也可以是观摩示范课例,通过对优秀课例进行观摩学习,把握课例中的得失,指导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3)课题研究模式。这种模式以课题研究为中心,激发培训学员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和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推进“送课下乡”活动

由于农村中、小学校地理位置偏远,办学条件和硬件设备较差,教育信息的获取渠道也相对闭塞等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很难及时接受前沿教育动态。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未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无法将新课改的理念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当中。针对以上种种弊端,组织名优教师参与“送课下乡”活动,实现优秀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本次活动,学院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

通过组织“送课下乡”活动,使农村教师耳闻目睹了骨干教师的教学风采,感受到了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农村教师零距离了解到如何关注学生学习,师生怎样高效互动,怎样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把本次观摩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带回去,反复学习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并期盼这样的活动能在基层更多地开展。

(三)农村薄弱学科教师培训

德育、体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学校教育,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如果这种相对薄弱的地位得不到改善,就无法达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加强农村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

(四)“特岗教师”培训

国家自2006年起,用5年时间在西部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吉林省于2009年7月12日,正式启动“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通过实施特岗教师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更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大力推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之成为了一项学生受益、家长认可、社会赞誉的民心工程。

“教育过去是,将来还是决定未来的力量。”深化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希望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大力支持,全社会都能给予关心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邓福华.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教师培训[J].探索教师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