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渗透的以人文本原则主要体现为以生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包含很多要素,如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人始终是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所以转变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将推动学生素质的提升、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目标是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关键;其次,行为规范原则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当前我国各个地区中的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方面的准则、规章以及规范中都存在操作性欠缺的问题,如果贯彻以人文本是从软要素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作出创新,那么遵循行为规范原则则是从硬保障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作出创新。在每一个高职院校中,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在统一的制度下开展学习、生活以及工作,而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其行为规范制度应当体现出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共同的利益和意志,让学生在具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对的义务,这种制度所具有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基础和依托,所以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必要制定符合时展、符合学生特点、能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且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质量的行为规范、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让学生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对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做出合理安排。
二、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制度作出创新
2.1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可以分为管理方法的创新和管理技术的创新两个方面。在管理方法的创新中,高职院校有必要做到人性化、规范化以及差异化。人性化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功利工作应当体现出多层面、个体化、强调双向互动与交流的指导方式,不仅要重视通过直接的教育管理来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同时要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来实现隐形教育。规范化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利用学校内部的制度规章以及学校外部的法律和道德来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从而实现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差异化要求高职院校能够以学生资质与条件的差异对学生开展分类别、分层管理;在教育管理技术的创新方面,高职院校要重视使用现代化教育管理技术来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对信息网络化的建设以及应用来推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成效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包括学生后勤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综合素质评测系统等。
2.2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团队的打造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团队的打造中,不仅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同时要强化学生管理干部的参与,从而体现出学生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要认识到辅导员自身的能力水平对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对于辅导员队伍应当从人员的聘用、使用和辞退三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在聘用中,有必要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包括学历要求、从业资质要求、基本素质要求、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等。其中基本素质要求应当体现出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的重要地位。同时高职院校有必要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并强化辅导员队伍的学习意识,从而推动辅导员队伍以及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肯定学生干部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优势,同时对学生干部所具有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强化,让学生干部发挥出模范作用。另外,干部选拔制度以及干部培训制度要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进行制定,通过树立教师监督制度和学生监督制度来对学生干部行为以及工作作为做出评价,从而推动学生干部在参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
2.3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学生;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一、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中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专门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增强学生的“职业人”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已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力量。但根据我们调研,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却有所欠缺。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存在规矩意识不强、担当意识不够、自我认识不客观等问题。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是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存在文化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缺乏、自我约束力不够强等情况,不论是自律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高标准职业人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有必要进行学生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经职业人。
二、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的内涵
为了解企业对财经类高职毕业生职业行为素养的要求,我们对企业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财经岗位职业行为规范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共计500份,回收490份,有效回收率98%。问卷调查显示,93%的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77%的企业已经建立起与职业行为规范相关的制度;75%的公司认为个人的职业行为对公司的外部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对于员工职业行为养成教育,80%的企业希望在大学阶段能够完成。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将“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定义为引导学生对财经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举止规范、语言规范、仪容仪表与着装规范、工作行为规范等素质进行养成训练,培育学生的“职业人”意识,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职业行为习惯”,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将“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具体内容划分为财经职业行为规范认知教育、基本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职业礼仪养成教育和工作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四个方面。
三、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
根据学院实情制定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基本行为养成教育方案》、《职业礼仪养成教育方案》和《工作行为养成教育方案》并制定了考核评价制度,以制度规范开展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一)财经职业行为规范认知教育
为帮助学生形成对个人职业行为规范的重视,增强学生的“职业人”意识。学院从课程设置、制度建设和学生活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财经职业行为养成认知教育活动。
1、课程设置,培养学生“职业人”意识
为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人”的意识,学院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诚信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等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训,加强学生对职业行为规范重要性的认识。
2、制度建设,强化学生“职业人”意识
学院通过调研、座谈会、考察、学习等方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切实可行的突出财经职业特色的《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将规范进入学生手册,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习财经职业行为规范,明确财经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行为。同时在实训室、教室、寝室、财经文化长廊中张贴宣传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校园养成教育氛围。
3、特色活动,营造校园职场环境
在校园内开展“礼近财院”、“最美职业人”、“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精英”等系列活动,模拟职场环境,强化学生“职业人”的意识。
(二)基本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基本行为养成教育的载体主要是寝室、教室及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学院学工部牵头,公寓管理部门和各班级辅导员老师及生活老师具体实施。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1、健全规章制度,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职业行为习惯”
建立学生请销假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纪律行为。修订学生公寓管理办法,规范学生在公寓内的行为;制定“文明寝室”、“标兵寝室”评选办法,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制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对学生的德育素质、智能素质、艺体素质三方面进行考核,将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2、开展寝室文化建设活动,注重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培养
成立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由学工部指导,依照学校规章制度,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在学生寝室开展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艺术节和低碳环保系列活动。寝室文化艺术节由寝室装扮大赛、水果拼盘大赛和寝室风采大赛等构成。低碳环保系列活动由变废为宝工艺品制作大赛、省电大比拼和节水大比拼等活动构成。同时每月进行“文明寝室”评比,每学期进行“标兵寝室”评比。
3、实施课堂基本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规范学生学习行为
倡导学生上课关闭手机,对上课迟到、旷课、早退等违纪行为进行及时处理。倡导学生每次上课前集体起立向老师问好,经常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教室进行着装规范,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倡导学生遵纪守法、诚信考试、杜绝作弊,养成诚信行为。同时通过流动红旗、优秀红旗团支部、先进班集体和示范班集体的评比,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基本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融入到学生常规管理的制度中,通过制定检查督促和考核标准,以职业人行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
(三)职业礼仪养成教育
学院以会计二系牵头,开展“礼近财院”特色活动,通过礼仪知识培训、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文化讲座、班级礼仪文化建设和评比、礼仪文化文艺表演、礼仪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形象和求职能力。
1、开展职业礼仪知识学习和竞赛
学院邀请校外企业专家,针对职场礼仪开展专题讲座,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介绍职场及面试的礼仪及相关化妆技巧;各班级组织观看“金正昆职场礼仪”视频讲座,学习礼仪知识;在校内请礼仪教师现场指导,模拟职场礼仪中各个环节,学习职场礼仪。在课内、课外学习培训基础上,学院组织礼仪知识竞赛,竞赛以卷面考试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礼仪文化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同场合应该具备的礼仪常识。
2、组织礼仪培训和礼仪实践
通过第二课堂由学院素拓部组织全院各系礼仪骨干进行形体礼仪培训;由各系礼仪骨干分别对各系各班级学生骨干集中培训进而在全院各班进行形体礼仪的展示和培训,教会学生掌握社交的通用礼仪并熟练运用在人际交往沟通中。在学院和各系部大型活动中,由礼仪队员进行礼仪实践。通过课程实训和课外培训就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外在形象和精神风貌。
3、礼仪成果展示
通过开展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教室环境布置及黑板报设计评比活动,让班上每位同学都参与到礼仪文化活动中,并深切感受良好的礼仪环境和氛围;通过学院举办职场礼仪情景剧表演和一系列关于职场礼仪的比赛,如:职场着装、职场靓妆、模拟职场大赛等等,让同学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关注职业礼仪、增强人际交往,展示良好的人际交往及团队意识,从而提高职场中竞争的能力。
职业礼仪训练和实践,既让学生为今后的就业做好了准备,也增强了学生求职成功的自信。
(四)工作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为了规范我院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我院提出“五个规范”:工作语言规范、工作行为规范、工作环境规范、工作纪律规范、工作安全规范,具体要求如下。
语言规范:校园内使用普通话;同学之间交流用语文明得体;与人交流条理清楚;不传播不良言论;不讲触犯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的言论。
行为规范:公共场所着正装,特定场合着职业装;个人无不良嗜好;学习有计划善总结;完成学习任务及时高效;学习、生活、工作讲诚信。
环境规范:整理学习、生活用品保证整洁有序;个人用品管理规范有序;爱护校园环境,保持环境整洁;公用物品使用后不乱丢、乱放;无不良习惯影响学习、生活环境。
纪律规范:严格执行作息制度;严格履行请销假制度;严格遵守集会纪律;严格执行门卫制度;严格执行公寓管理制度。
安全规范: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妥善保管个人财物及重要文件资料;文明交友保证个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文明上网,遵守法律道德底线;严格执行用电、用水、防火安全制度。
在“五个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学院制定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基本职业行为考核与评价办法》,将职业行为履行情况融入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并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档案。考核与评价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和德育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学院建立了多专业综合实训基地,模拟职场环境,购置考勤打卡机进行考勤,要求学生着职业装上班,严格职场纪律,营造职场环境。
四、建设成效
经过3年探究与实践,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学生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模式,对引导学生主动成长、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诚信品质和道德修养,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校风得到明显改善,校园违纪行为明显减少,违纪率为历史最低水平。学生主动关心自身德育素质发展状况,参与德育实践、培养道德素质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在全院范围内掀起了努力提升德育素质,争当财院优秀学子的热潮。学生的职业素质有进一步加强;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劳动,讲求信誉,开拓创新精神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认可。
(二)对接专业,制定了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学院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学生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方案及考核评价办法。如形成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制定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高职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基本行为养成教育方案、职业礼仪养成教育方案和实习实训实践职业行为方案;建立了《学生基本行为考核评价办法》和《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校内实践职业行为考核与评价办法》。通过课内、课外教育训练,校内、校外教育融合,养成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财经职业特色,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企业欢迎,家长认可,赢得社会
通过课程改革、制度建设、专家讲座、特色活动、校企考核等系列举措,将“职业人”意识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培养了社会满意、家长信服的高职人才,为学生成长为优秀的职业人打下基础。在对2015届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的调查中,占有97.28%的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同时,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发挥着弥补、调节和促进的作用。我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74%,已经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继续稳列省教育厅第一阶梯。2015年我院在川招生工作中,一专、二专调档线位列该批次调档线前列位。我院学生的规矩意识、担当意识都有较大提升,既培养了社会满意、家长信服的高职人才,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校园环境。
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社会满意的大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校园里构建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环境和氛围规划设计还需进一步加强,使之真正形成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参与。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史晓鹤.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成长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
[3]曾艳,周淑芬.职业养成教育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实现[J].教育与职业,2015(30)
[4]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3(17)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教育是延续这种优良品质的途径之一,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必须统一起来,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的精华贯穿到其中,使其发扬光大。加强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就是将中国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其能够在当代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促进公民道德素质提升,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教育是使素质提升的关键,而教育者不管是在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肩负着行为和要求相统一的原则,让受教育者不仅是学习这种美德,更是在耳濡目染中把这种美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国学班"这种班只为学生交了很多古代的诗词歌赋,并没有把中国传统的美德教育贯穿其中,我认为这是一个缺陷。我们必须把中国的传统美德传授给学生,才更能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才能更快的实现。
3.2注重新媒体环境下礼让文化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也成为了人们交往的一种方式,网络上的文明和不文明行为也随之增多。如何保证网络交往的文明,这就要求网络用户们增强自身的道德素质,加强网络中的礼让文化的推进。针对学生喜欢在网上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习惯,可以建立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传统道德素质的主题网站或专门网页,占领网络教育的主阵地。在网上唱响传统美德的主旋律,用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文化教育和感染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交互,可与学生就传统美德的有关问题在网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开展大学生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状况在线调查;也可利用网络的即时,向学生即时传统美德教育的动态信息,使之及时掌握或了解道德教育的有关情况等。进而推动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
舆论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传播内容上我们必须严加把关,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教育贯穿于始终,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3.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精神体现,学生要在校园里学习、生活肯定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如何将校园营造成一个适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这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可以开展多中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实现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把中国传统的礼让文化发扬光大。
总之,礼让文化的缺失对道德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重视中国传统的礼让文化对道德教育的促进作用,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在高校文化建设中不断增加传统文化的比重,将高校的德育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2]陈杰思.《中华十大义理》[M].中华书局,2008.(2)
[3]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史晓宇.《礼的教育演变及其内涵》[J].学术探索,2007.(7)
[5]汪先平.《坚持立德树人夯实〈五观〉教育》[J].德育与党建,2011.
摘要:礼让是中国传统的美德,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美德被淡忘甚至抛弃。礼让文化的缺失,为道德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主方针,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德育;礼让文化缺失;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013-01
1礼让文化的内涵与立德树人的当代阐释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国文化认为"谦和好礼"是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之一,是为人处事的根本。"礼"有三个含义,第一是指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和伦理规范。第二是指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第三是指礼仪礼节以及待人接物和处事之道。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礼让作为传统的道德文化,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礼让"作为中华的传统文明源远流长,礼的地位和作用被许多大家所强调。《荀子・修身》中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说明了人不遵守礼就无法生活,事情不按礼仪就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制度就不得安宁。
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旨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德育的先导性意义。礼的内容很丰富,礼之运作,包含有"谦和"之德。谦者,谦让也。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与此相联系,有所谓"和德"。"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为"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行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现在社会上的许多不文明行为都是因为礼让文化的缺失所造成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指出"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就是说礼是在行为发生之前发挥禁止的作用,法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才施用。所以我们必须将道德行为规范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许多不文明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2礼让文化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礼让文化在当代也应该被重视和加以遵守,党的十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礼让文化精神在当代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超车,中国传统的美德在社会发展的步伐中被忽略甚至抛弃。人们的礼让意识淡泊,做什么事大家都会以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准则为评判标准,不会以礼让的行为准则来要求和约束自己。这些行为的出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属于社会意识领域的范畴,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我们研究当代礼让文化缺失的原因必须立足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得环境,从其广泛的社会生活现实入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成为了社会关系的主题。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与价值的追求。礼让不再被认为是人们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社会不正之风所造成的理论与现实的极大反差降低了对传统的礼让文化的认同感。
2.2学校礼让文化教育的缺失:
尽管应试教育正向素质教育发展,但是学校教育依然还是重视成绩,并没有把素质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学校教育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场所,传统的道德教育并没有在学校教育中被很好的灌输给学生。
立德树人的提出,对公民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德之一,礼也被更加重视。"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仅仅只是扮演了教书的角色,并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他们没有认识到传统美德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也没有将这些美德灌输和渗透给广大学生。
2.3家庭礼让文化教育的缺失:
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持续而深远。每个人接受教育是从父母开始的,家庭的含义并不仅仅是单纯生长环境,家庭组成了社会。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道德素质比较高的家长也会培养出这样的孩子。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应该在家庭教育中被家长所重视,传统的美德教育有利于青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2.4个人道德品质的滑坡:
对于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看问题想事情会存在片面性。由于大学生没有具备较强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些不文明行为或是违法行为,他们就缺乏独立的判断力。在今天的大学生活中,学生的个性明显,每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目标选择比较明确,但是这也造成了同学之间为了各自的目标追求而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出现了倒退和滑坡,学生应该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让自己的个人品德能够得到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也随之增加,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但与此相伴随的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有些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其主要原因就是目前学生职业行为规范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适应社会需求,以班级为平台,对学生进行职业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一、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尽管不同的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将其归纳概括为个人优良的道德品质、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四个主要方面。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行为规范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1.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不够重视,并且缺乏有目的的、完整的、系统的培养。职业行为规范可分为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两种。各高职院校制定的《学生管理手册》基本上都属于行业规范中的道德规范,而且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道德规范要求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日常行为道德规范要求也存在着不一致性;另外,这些行为规范只是要求学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对学生如何达到这些规范没有具体引导措施,即缺乏行为规范习惯的明确要求[1]。高职教师大多数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自身缺乏在工程类、经营类等用人单位工作的实践经验,自己对职业化都不是很了解,很难及时跟学生讲解,还有老式的教学方法与陈旧落后的教学设施配备,这些也都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认识很模糊,对用人单位具体部门、岗位设置和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规则、职务要求等都缺乏必要的了解,或学到的知识不会用,或学到的技能还没用就被淘汰了[2]。
2.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未形成规模化的长效机制。很多高职院校目前都已认识到了校企合作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工作的重要作用,都和企业建立了联系,积极采用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合作,但并未形成规模化,还有很多学生由于专业限制无法接受这种就业前的职业化熏陶,而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3]。
3.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行为规范教育缺乏特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是因为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脱离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使培养的人才失去了应有的特色,从而造成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学生求学于学校,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任务义不容辞,而班级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元素和较强的影响力,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也应以班级为平台,结合班级文化建设进行。
1.抓住新生入学这一有利契机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特别是职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无论是班级文化建设,还是蕴涵于这个丰富范畴内的职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开始的时间都理所应当是新生入学的时候。因此,学校应该抓好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专业发展情况介绍,并引导他们从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角度来认识专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度。
2.在日常管理和教育中狠抓、强化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综合工程。总结本院的经验,从学生工作系统来看,主要应该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应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高度的诚信、敬业精神为重点,以无私的爱心、良好的职业素质、优雅的气质与和谐的性格为内容的职业道德情操教育,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性训练,提高学生素养,提高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度。学校应加强正面宣传,使学生了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第二,抓学习,以教育促养成。要使养成教育取得成效,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要使学生明确养成教育与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关系,明确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成才的重要作用。这样才有利于克服学生中存在的逆反心理,把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提高认识的有效措施。必须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将职业素质培养渗透和体现在实践中,让他们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并在实践中增强能力,磨练意志,提高素质。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可组织学生参加礼仪服务,参加社区、街道公益活动和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短期社会实践等;也可让学生走出校门或请用人单位和老校友来校做报告,与学生座谈,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认清现代化的大生产需要严格的纪律、过硬的作风、良好的习惯,认清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竞争机制,不仅要求学生有真才实学,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还可以聘请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开设专题讲座,结合他们自身成功和成才的实践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敬业和勤业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勤练技能、成人成才。总之,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细致地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树立诚信签约的职业道德观,深化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理解。
第三,抓制度,以制度促养成。抓制度,一是要建立制度,二是要执行制度。从我院很多班级的情况看,规章制度比较健全,关键是严格执行。在执行制度中,首先要抓好规章制度的宣传学习。从认识开始,使学生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学得越深入,了解得越清楚,遵守得就越好。其次,要根据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具体办法,使规章制度起到规范学生言行,促进养成教育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我系不少班级制定的“学生日常表现情况一览表”、“操行成绩评分办法”、“考勤细则”、“卫生公约”等都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事实证明,认真、严格地执行制度,就能有力地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四,抓检查,以管理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实践中,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学习、锻炼、巩固,才能逐步形成。在学生把正确的思想转化为实践的行动,并形成习惯的过程中,需要有不断克服各种内部和外部的障碍的坚强意志[4]。而检查与督促,则是培养学生意志的有力措施。在抓检查、促养成的工作中,检查要经常性并形成制度。如我们现在坚持的日检查、周讲评、月总结,效果都是比较好的。同时,要坚持学院检查、系部检查与班级自查相结合,教师检查与学生自查相结合,这样有利于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第五,抓奖惩,以强化手段促养成。奖励对于激励学生积极上进,促使个体养成良好的习惯,预防和克服不良思想行为却都起着“强化”作用,能给受奖励的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自尊心和荣誉感。惩罚,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言行给予否定性评价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负“强化”,能使受惩罚的学生产生一种羞愧、内疚和自责的情绪,从而鞭策自己从中吸取教训,既教育本人,也教育大家[5]。马卡连说:“合理的惩罚制度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如能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就能达到促进正确和良好行为得以养成的目的。在我院养成教育中,我们运用奖惩这一强化手段,一方面大力表扬好人好事,做到班级、系部、学院层层宣传“我身边的真善美”,并将学生个人表现、班级工作状况与奖学金挂钩,另一方面对严重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对养成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中好人好事大量涌现,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第六,抓班级,以集体力量促养成。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并不是几十个学生的自然结合,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以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一致的行为准则、坚强的骨干队伍、正确的集体舆论以及优良的班风等等。因此,在养成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抓个别教育,搞好后进转化,而且更要培养集体,抓好班级建设。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使班级目标更明确,班级管理更严格,班级舆论更健康。班级建设的加强,使集体对学生成为一个很大的教育力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鼓舞、督促每个学生投入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努力的行动中,在集体的奋斗中也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使养成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韩洪建,梅爱冰,冷涛.高职学生职业行为规范教育和养成性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4).
[2] 倪曼.高职院校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角色行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 朱秀茹,谭冬梅.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关键词】信仰 核心价值观 高校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41-02
一、当今高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不足
1.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不完善
背诵灌输式教学,忽视实践行动的渗透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不足,这也是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同时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育实践相分离。大多数学校以背诵内容为主,这样根本上脱离了素质教育的性质, 达不到教育目的。学生死记硬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排斥和反感,更不会产生自觉行为,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2.教育效果评估和反馈系统不完善
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德育考查方式是我国道德教育中最大的失误。仅仅靠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检查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达不到教育目的。会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定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评估方式有待完善,大部分学校只考其内容的背诵,欠缺考核其学习生活中的实践行为。
二、实践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实践精神。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为个人自觉行为意识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有效途径。
1.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从他律到自律,个体自觉意识的构建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源自道德教育,他的最终目标是个体道德自觉意识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是道德教育,体现了个体对道德的自我体认和自觉坚守。它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他律阶段到自律阶段,再到自由阶段的过程。这是形成了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笔者认为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体自觉意识的构建的有效途径。
2.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着教育、道德文化、社会实践的发展及高校的道德教育
高等学校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生成与发展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调动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课程。教育者应该着力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调动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加强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和行动中受到教育、产生自觉性,这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想目标。
三、实践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究
1.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识
教育者要遵循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的规律,激发道德自觉意识,养成道德信仰,创新道德教育理念,促进道德教育向信仰的发展,不能只是背诵和宣传,应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通过参加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缩短的时间内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学生兴趣入手内化为自己的内在修养,自觉指导自己的行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觉是当前社会发展和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2.利用学校资源营造学习环境
杜威认为应当让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学校生活不能和社会生活要统一,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活动。例如道德模范示范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同时利用好社会、家庭在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3.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信仰
信仰是道德行为的动力,信所致,言必行,信仰对个人的道德和行为起着束作用。康德曾说,“意识到与之连结在一起的对于他们易受本能刺激的本性的依赖性。”所以,道德的关键是自律,建立在信仰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更具有稳定性和坚毅性。只有这样在面对压力和挫折不会改变对道德的追求。不惜献出倾其所也要完成自己的某种义务和使命有是因为我们拥有虔诚的信仰。信仰赋予我们以力量,培养大学生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的发挥它作用。
4.建立合理地评估模式
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而教,要求每个学生要背诵,教学效果不好。这就要求改革其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系统的评价模式。在评价中不仅包括背诵情况,还应包括学生学校生活中的道德实践行为。使学生能够把知识用于生活中,制定合理的考核和奖励措施,而不是死记硬背行为规范。建立完善的考核方式才能增强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总结
人的行为和意识不能依靠强制性的执行, 只有在实践的支撑下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了真正动力,不能自觉的接受和实施就不可能现实地发挥它本来功能。马克思强调“人是主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长期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创新方法。我坚信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培养大学生自觉意识,培养自觉行为习惯,社会核心价值观必定会转变为个人的信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挥它真正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金炳华,等编.哲学大辞典(修订本)[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1.制定明确规范,使学生行有所依
针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首先要有明确的规范制度来约束他们,让养成教育从口号落实到实际,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出一系列的明文规定。如学生的仪表要求,穿着得体,不穿领口过低,裙子过短的服装,穿着要符合学生的形象;学生在食堂打饭时应该自觉排队,有礼有序,不得插队;饭后,自觉将餐盘送到餐盘回收处;住宿管理问题,晚上如有事不在校住宿需要向辅导员请假,批准后向宿管处报备方可出行。这些规定,都明确的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无论在做什么,去哪里都有相关的规范进行制约。在制定规范时,学校主要注重两个方面,就是全面和详细。“全”指的就是让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明确的制约;“细”指的就是在各个方面,都会有详尽的解释,无论你犯了怎样的错误,都可以找到可以依据的规定。在规定实施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切身感受,根据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加以及时改进,也要积极吸纳学生的建议,适当修改较牵强、严苛的规定。规定不仅要全方位、细致,也要合乎情理的。
2.激情明理,让规范深入学生内心
对每一个人来讲,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想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其从根本上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只有让学生在潜意识里觉得所做的事情是对的,他才会心甘情愿的完成这件事情。从内心树立起来的观念,才会根深蒂固。所以激情明理,用学生乐于喜爱的方式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应环境,潜移默化的加强他们对正确的认知,进而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在新生入学军训结束后,辅导员就会利用每周日晚自习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常规教育。学校有定期的宣传周,在宣传教育周期间,校学生干部会宣讲大学生的相关行为规范,让他们牢牢记住学校的规章制度,使其有据可依。新生在入学报到后,学校会组织“校园一日游”的活动,让学生们看到美丽清新的校园,井井有条的实验室,整洁舒适的寝室;让学生们看到图书馆里,学长们的刻苦努力;让学生们看到,每个班级里数不清的荣誉。让学生看到一切这个校园能够给予他们的正能量,让他们在这里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不断进取。渐渐的,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将自己心中的正能量化为一种责任感,他们会将这种责任感,带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向社会传播有爱、有责任的强大能量。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征稿、校园广播、开班会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征稿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思想状态良好,文笔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发现思想偏激的苗头,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使其尽快摆脱思想错误的陷阱。校园广播要弘扬主旋律,挑选积极向上的文章加以宣传,让学生在走廊、操场都可以听到这些内容,潜移默化的感染他们的思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周日晚开班会的形式以责任、自信等关键词为主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通过以上做法旨在使学生认识到,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使其受益终生。这样,他们才会不抵触甚至接纳学校的严格管理,为养成教育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严管勤查,让规范转化为习惯
学生要时刻严格按规范要求自己,得以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学校坚决不做表面功夫,在上级领导检查工作时,要做到随时能参观,随时能接待,保持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在家和在学校一个样,上学和回寝室一个样,始终注重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养成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教育,要求我们要形成一个规范的管理体系。首先,倡导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学生会为主的学生自我管理形式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通过长管幼的原则,学姐学长管理学弟学妹,一届届传承下去。由于学生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他们之间的互相监督与教师管理学生相比,学生的管理方式更容易得到落实。其次,学校还有学工部老师,辅导员和其他相关负责教师组成的监督机构,可以保证事事有人管,有人处理。此外,学生有什么建议可以通过校园网站留言,相关老师会及时答复。学校一直遵循两点要求,即“严格”和“坚持”。严格是指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坚持是指学校要持之以恒的贯彻养成教育,深化德育效果,要天天做,年年做,任何时候都不放松。虽然教育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是真理是永恒的,学校坚持正确的方向永远不会变,日积月累下来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最普通、最为学生适应的自身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高素质人才。
4.激励性评价,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在长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我校总结出了自己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要求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管理过程中,我校实行量化的管理,通过学生在校的表现,参与班集体的活动情况等给予一定的分数,该分数会综合期末的考试成绩,成为期末的最终分数。而成绩又与奖学金和其他奖励制度直接挂钩,这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会努力做好自己的行为规范,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表现自己。注重发挥榜样作用,也是德育培养的重要方法,我们知道,榜样对个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需要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作用。在校园内,我们可以通过表彰先进个人、先进集体,通过校园广播、报纸等形式加以宣传;学校还会每年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集体”、“文明宿舍”等表彰荣誉,以此激发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促使学生自我前进。
5.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有导向作用,要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加以全方位引导。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不断改变,教师改革教学方式,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强化德育教育效果。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通过讨论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学校要开展思想教育的实验基地,让他们了解国家实事,实情和热点问题,加深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理解。一系列的教育方法,造就了现在井井有条的大学秩序,懂文明,讲礼貌的学生,走廊里的轻声慢步,寝室里的干净舒适,自习室里的安静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这就更加激励了我们要不断完善我们的养成教育制度。
二、结语
依据区局德育工作重点要求,以学校扬长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我校德育工作实际,现制定出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一、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开展好教育培训活动,结合行为规范教育月,组织好开学典礼。
1、以“衣冠整,谈吐雅,举止端”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召开主题班会,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开展板报、手抄报设计大赛活动)
2、开展“衣冠整,谈吐雅,举止端”——“文明校园我先行”、“文明家庭我有责”、“文明使者进社区”,系列教育活动并准备成果展示内容,以此来强化落实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到人人知晓活动主题,培养目标。
3、进行《德育规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文明礼仪读本》内容学习,做到“人人知规范”,“人人明礼仪”,把学习内容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4、将校级文明岗、年级文明岗、班级文明岗值勤工作落到实处,加强规范三级文明岗值勤制度。
5、根据不同年级,落实不同的养成教育目标。
七年级:迈好中学第一步,做合格中学生,强化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四杜绝五做到》等的要求,做到全员达标力争优秀。
八年级:迈好青春第一步,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生。提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四杜绝五做到》等的要求的认知率和形成率,达到优秀水平。
九年级:迈好人生第一步,做合格的有特长的毕业生。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上,努力成为行为规范示范年级在此基础上狠抓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6、通过“文明班集体,文明学生评选”落实良好行为习惯。
7、规范升旗检查制度,提高学生爱国意识。
8、做好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迎检的各项工作。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与各项竞赛活动。
1、4月份第二周,开展“红烛颂”的感恩教育活动。
2、喜迎建国六十一周年,开展“祖国万岁”的“班班唱”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各班要选唱统一推荐曲目,开展班级合唱活动,举办班级合唱比赛)9月底举办年级合唱比赛并在校会,升旗时间请优胜队进行展示。
3、开展以喜迎建国x周年为主题的阅读创新读书交流活动。
4、组织安排七、八年级军训社会实践活动。
三、加强法制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自护意识。
1、请法制副校长,交通安全辅导员进行相关法制安全教育讲座。
2、每月利用校会、晨讲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制、安全系列教育。
3、组织实施全校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紧急疏散演练活动。
4、组织开展法制、安全系列教育活动的黑板报、手抄报、漫画作品的评比、竞赛及成果展示活动。
四、加强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德育干部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整体素质。
1、通过请专家做专题讲座、培训,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2、开展班主任、德育干部工作的研讨会。
3、完善建全助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使助理班主任融入到班级教育管理之中。
4、积极组织班主任与助理班主任参加市区级各种班级建设培训活动。
5、规范班主任工作手册的使用,使班级工作计划、总结具有针对性,提高班集体建设水平。
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建立建全,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2、成立心理辅导教师中心组。
3、建立建全心理咨询室教师值班制度,固定开放时间。
4、开展好全校学生的团体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
六、充分利用三结合教育网络,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积极争取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发挥其教育功效。
1、组织开展家长学校的授课。
2、坚持定期的四方联席会制度。
以党的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政府、市教育局指出的“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构筑全方位、立体型、多层次教育系统治安防范体系要求,大力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活动,使我校师生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工作目标
1、使各学校教育秩序稳定,健全各学校维持稳定的工作体系,落实领导责任制,不发生震荡社会,破坏教育系统形象的恶性案件,不发生影响重大的,不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不发生师生去上级政府滋事、非法聚集、串联等活动。
2、保持在学校学生无严重刑事案件发生,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降低在学校学生轻度违纪事件的发生率,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感。
3、师生各种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加强预防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
4、认真学习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达标、雏鹰争章、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等活动,大力开展“平安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办公室”等评比,使校园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5、健全综治网络和队伍,优化校园周边环境,进一步健全门卫值班制度。
6、进一步搞好学校法制教育,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使广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工作措施
1、扎实开展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教工作以提高青少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法制素质为重点,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不断拓展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学校法制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2、深化落实维护学校教育稳定工作本部及下属学校要进一步落实维护学校稳定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时研究解决维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准确向上级部门报告有关创安维稳的有关信息,做到不瞒报、漏报,对发生事故将从严查处。坚持不懈地开展“校园拒”活动,教育师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杜绝师生参与赌博和迷信活动。及时妥然处理教师群体中的各类矛盾和学生家长对教育问题的反映,认真落实教师群体师德创优活动中的各项措施。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作用,虚心吸收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
3、深化整治斗争发挥党支部的纪检作用,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加强群众对领导的监督。认真搞好校务公开、政务公开。严格规范教育收费制度,提高学校领导办事透明度,切实保障家长的知情权。
4、强化学校治安防范工作积极开展文明校园、文明办公室创建活动。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做好事故的防范工作。设置兼职安全员,进一步健全门卫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出学校,落实来人来访登记制度。经常检查学校各重点防范场所的消防安全设备、防盗报警器,做到人防与技防相结合,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做好学校防抗灾救灾工作,维护学校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的安全。
四、工作措施
利用网络、会议、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手段广泛宣传创建平安校园的工作,提高广大教师对创建工作的思想认识。成立学校创建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研究制定具体工作计划。
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每学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做到学有重点,学有所得。
(2)加强师德教育,搞好教师信用建设工作,加强对师生的诚信教育,进一步改善学校、教师的社会形象。
(3)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做好“三困生”的结对和帮扶工作,发挥“帮困助学基金”作用,定期开展送温暖活动。
(4)继续做好学校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定期检查学校安全和综治工作。
(5)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制度,做到规范规范再规范。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人类自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保障。只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帮助人们树立适合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才能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保证。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未来的决策者、建设者,同时又是人类环境的保护者、创造者,他们需要良好的生态道德理念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撑,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保护生态的迫切要求。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新领域,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有效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模式,分析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态教育是关于保护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外延相当宽广的范畴。所谓生态道德,就是关于人们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及自然界的其他实体和过程的态度、行为规范的总称。生态道德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也被称之为环境道德和自然道德。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道德的具体形态,必然具备对人类的行为进行道德认识、调节、评估或评价、服务的属性。生态道德能帮助人们认识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衡量和评价人们行为的现状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一定的善恶标准去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力图使人们的行为现状符合于“应当”的标尺。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去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持续利用。显然,从生态道德的内涵不难看出,生态道德存在的意义便是产生人类敬畏自然的道德行为或道德结果,从而保证自然对人类需求的持续满足。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为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了解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的困难,有效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模式,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对在校大学生生态道德现状展开调研。本次调研以青岛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为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每个年级各200份。调查后回收有效问卷763份,有效率达到95.4%,样本回收有效率较高,能够全面的反映本次调查的结果。本次调查选取学生性别比例基本持平,男生占53.6%,共计429人,女生占46.4%,共计371人。通过分析总结回收的有效问卷,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知识都能掌握的比较好,调查统计显示:所有被调查者对“PM2.5的含义”、“绿色食品指的是什么”、“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等问题的回答正确率都比较高,分别达到了88.2%、90.4%和92.3%,这与社会当前大力宣传防治大气污染及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成正相关,说明政府的生态环保宣传对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对“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什么”、“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等问题回答的正确率相对较低,有些问题的正确率低于50%,说明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水准仍停留在浅显层次上,对于经常接触到的问题基本比较了解,但还缺乏对于环境生态知识的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生态知识基础不扎实,对一些较专业的环境保护知识还需要继续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道德关系的认识都比较到位,也比较愿意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说明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普遍较强。在被受访的学生中,对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包括的内容”的问题,87.9%的学生选择了“熟知”,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对于“当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发生矛盾时”,选择“先保护环境,后发展经济”的学生占到了94.6%。对“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在大学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回答“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但不迫切”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95.26%,这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需求的迫切性。调查的结果表明,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在生态道德行为方面的整体素质上有所提高,也都愿意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中来,并且也很希望能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但无意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却会时有发生,因此,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方面的习惯和行为都有待进一步的养成。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重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中,使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新的道德对象,这必然引起道德教育内容的重新构建。在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中,主要是教育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的构建,忽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联系,因此需要把道德对象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这必然会拓展传统道德教育价值观的内涵。在丰富道德教育内涵的同时,还涉及到道德行为习惯的新要求。爱护小动物、不乱折花木等道德行为习惯,以往都是从社会公德的角度提出的,而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道德教育后,可使学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生态道德角度,进一步体会这些道德行为习惯的价值。注重绿色大学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是巨大的,由一定的校园文化产生出来的一些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和共同的价值标准,有时比正式的规范来得更为有力、有效,更能影响师生的道德观念。因此,高校要注重校园的绿色环境和绿色文化建设,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弘扬生态道德。“为学生营造一种较好的接受绿色教育的氛围,使之一开始就拥有一种直观的良性体验。”这种生态道德情感的内化和自律比任何说教更有效。完善生态教育模式。要将生态道德教育思想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生态道德思想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并遍布于各个学科当中,这就决定了培养具有扎实的生态道德基础知识的教师是高校生态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各自的特点,根据自身宽厚的专业知识积累,找准专业课内容与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教育,把生态意识教育与各门相关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来提高生态意识教育的效率。通过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强化大学生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也能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政府提出的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的真正意义。通过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起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从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无论从内容、形式和途径上,生态道德教育都拓宽了德育教育的全新思路,高校必须紧密联系大学生实际,更新生态道德教育观念,拓宽生态道德教育途径,完善生态道德教育机制,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王庆永 王 珩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芙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2007(3):156-158.
[2]刘伟杰,陈文斌.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44-45.
[3]郭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及意义探析[J].当代继续教育,2014(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