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

第1篇: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

创新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因此通过语文读写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以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为基础,结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研究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为语文教改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一)准确选择思维发散点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切入点,即“可发散点”,这个“可发散点”在阅读文本中蕴含着引发和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功能基础,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以多元化的方式思考问题。这需要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之前,准确地发掘阅读文本的“可发散点”并将其激活,然后通过特定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思维主动性。实际教学可从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入手。

联想能力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的基础。事物之间总是以某种线索的方式存在相互关联,这就为学生联想提供了支持。通常来说,学生联想思维能力是从一个事物推理或延伸到另一事物,由条件推想结果,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事物的分析更为深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联想,通过阅读文本中各事物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联想,并且引导学生联想的灵活性、时空性,进而培养学生更为灵活和大跨度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联想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鼓励他们对事物有不同的见解。阅读过程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思考,此时切忌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圈定,尽量让每个同学都能够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二)鼓励和支持学生个性思维与不同思维

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极强的发散性特点和广泛的想象空间,这也使得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多元化的心理感受和想象,因此在阅读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同时,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的求异思想,避免传统“一言堂”式阅读教学。语文阅读文本所蕴含的广泛内容使不同阅读者产生不同的感悟,感悟的评判没有唯一的标准,因此不必太过注重学生见解的偏颇与否,只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能力培养,可借助语文阅读教材内的多元性、发散性观点,引导学生求异,鼓励他们大胆发挥独立见解,在求异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三)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填补空白

从某些方面来看,语文阅读文本是一种艺术。在有限的篇幅里可容纳浩瀚的内容,这些发散性的、延伸性的、联想性的内容是通过“布白”艺术来实现的,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部分“空白”作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阅读文本的“布白”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阅读中的虚实结合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指导思考和想象的方向,另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联想空间。在叙事类文学作品中,作者写作中省略的部分形成“断裂地带”,这种“断裂地带”给学生提供了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利空间。

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一)培养方向

写作开始于“立意”,富有创意、新颖的“立意”决定了文章的质量,因此可通过多元化“立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首先,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多向思维开拓思路。在写作开始之前,引导和鼓励学生对作文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指导给学生深入审题和多角度审题的方法和要领,使学生能够从作文题的表面思考到内涵,进而延伸和发散到更为关阔的空间,这样才能使作文的“立意”更为新颖。为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在作文题的选择上,老师应该尽量选取新颖、独特以及可发散空间较大的题材,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侧面思考。

其次,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用逆向思维去理解事物,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这样得出的体会和见解才能独到,这样写出的作为才能使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需要老师创设较为宽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比如:“班门弄斧”可从勇于挑战的方向思考;“酒香不怕巷子深”可从宣传营销更能获得成功来思考。

(二)培养方法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法、矛盾逆向法、寻求深刻法等。对给定的作文材料按照因素和内容进行分类,并分别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打开思路,多角度思考问题,最终确立的作文立意才能更为深刻和新颖。比如“伯乐相马”的材料,可分为“伯乐”、“马”、“众人”等因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为便宜地挖掘出新意。矛盾逆向法则是对同一作文材料的两个矛盾对立面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大相径庭的,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握作文立意的技巧,准确地使用材料,培养发散性思维。寻求深刻法则是在材料通常的分析中寻求更深层次的立意,比如“孟母三迁”,除了可从“环境影响人的成长”、“母爱的伟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还可从更深层次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来分析立意。

(三)具体操作

首先,在给定学生作文材料后要明确写作的要求,适当给予点拨,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进行立意,甚至可以一定范围内地允许学生拿自己的立意与同学进行讨论,进而推陈出新。其次,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最初立意的基础上进行换位思考。换个角度尝试逆向思考,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获得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培养他们逆向思维惯性。再次,借梯上楼,进一步思考,使文章立意再推进一步。最后,拓展思维,把思维引入更广更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盛晓春.读写结合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2]田锦昉.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第2篇: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

偶然的认识了张牧笛,这个被称做作诗心女孩的17岁少女,她的世界永远是暖橙的,她浅浅的笑,会让每个人喜欢上她。

12岁开始发表作品,16岁时长篇小说《你我的青春走走停停》问世。她特别喜欢看书,但她从不向别人借书看,因为看别人的书她总有一种急促的感觉。虽然是这样,但她从来不借鉴任何人的文章,她用自己的语言一丝不苟地涂抹她独特的心灵。

从小,她就对文字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见解,她更善于联想。别的同学写光明,她就写黑暗;别的同学写学习的烦恼,她就写学习的快乐……她独特的文风深深地感染了我。

老师也教导我们要写自己的事,多练笔。可我并没有什么感觉,但了解了张牧笛,给我的是无比的震撼。她五年级时写的作文比我现在写的都好,就在那一瞬间,我所有的骄傲顿时化作了泡影,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心底我把这个大我5岁的少女当作了偶像,而这个偶像,是我从小到大偶像中最有价值的一个。她,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也因此更彻底地了解到:我手写我心!

第3篇: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

朱新荣

(泰兴市第五高级中学,江苏  泰州  225444) 

摘  要:高效的写作教学课,就是利用发散思维,帮学生养成围绕一个写作材料,根据不同的变化形式,向不同的方向多角度、多侧面的联想思维习惯,开拓每个人的思路。这是写作教学解决“写什么”的重要思维模式。本文通过对发散思维中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特征的分析,寻找写作教学的突破口,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写作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发散性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高考的不断改革,特别是作文考试的不断变化,使广大语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不断研究创新性的采取一些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水平不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写作思维习惯的培养,把立足点放在写作手法和文章结构等外在形式的反复训练上造成了学生作文简单,结构公式化,思路套式化,甚至背作文。在写作过程中,碰到最多的问题无外乎是“写什么”的问题和“怎么写”的问题,拿到题目不知如何下笔,下笔无话可写;即使在心里有了一些内容,但不知道如何结构,文不成章,对学生写作中的“写什么”的障碍,借助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发散——辐合”理论就作文教学过程中发散思维的训练谈些浅见。

现代中学生对社会的接触已经不是我们想象的空白了,他们对生活的的观察已经十分丰富,而且也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有自己的感情世界和爱好,理想、追求等,在他们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来当做写作的材料参考。那么针对学生动笔前的“一片空白”,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帮学生养成围绕一个写作材料,以最大限度开拓他们的对习作的思路。在学生写作初期,我们可以依据发散思维的三个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思维习惯。

我们知道,社会生活具有多样性,生活的某一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万象,折射出五彩的光芒。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可以采用“一事多问”的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先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启发学生从这一现象出发,多方向联想,多角度设问,随着变化的情况随时修改思维内容,不拘一格,使发散的量越大越好,从而开阔思路,以至文思泉涌。以“一事多问”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可以使学生活跃思维,积极思维,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在作文过程中能灵活使用有限材料,以不变应万变,达到一事在手,多处可用。

变通性是指随机应变,综合分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联想联系。而建立这种联系的基本能力就是联想。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可以采用“关联接龙”的手法,即让一个学生找出一则材料,而其他同学通过联想,接龙式的把材料外的其他内容如背景链接、相关事件链接、各方评价等介绍出来,找出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外在联系,并找到一个联系的中心点,使各种事件互相碰撞交融,由此发散出一系列的创新的观念和认识,围绕这一点,不断拓宽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构建材料的网状体系或辐射状体系,使他们在作文过程中能拥有丰富的材料、新颖的观念。而不至于落入俗套,写出三四流的平庸之作。把握其独特之处,不拘泥古老的思考方式,能作出超乎寻常的见解。独特性建立在流畅性和变通性的基础之上,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形式。社会的丰富多元决定了思维形式的丰富多元。而思维形式的丰富多元就有可能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找到更多的思路,创造性的写作,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写作主体发散思维的独特性,可巧借心理学中的“头脑风暴法”,即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对写作素材做风暴式联想想象,作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反中求正,从异中求新,同时要求学生敢于发表与众人、不同的意见、想法,能借助与众不同的思路另辟蹊径形成标新立异的思维结果,从而养成独树一帜的思维习惯。用“头脑风暴法”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独特性,能使学生大胆的去求异创新,从而形成独特的作文思维能力,摆脱思维定势,养成“见前人之所未见,发前人之所未发”的探求精神,以达到一种“别有洞天”的最佳境界。

    生动的作文训练课堂应该是将发散思维所具有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这三个特性巧妙运用,并形成作文的思维习惯的课堂。流畅性是发散思维在较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的训练效果,它能帮学生在考场迅速找到作文素材;变通性是关键,是发散思维质的飞跃,通过作文课堂不断的发问,思考,形成“思维风暴”,从而达到一个“活”字;独特性是目的,是发散思维的创新结果,这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理想境界,能使学生的写作达到“新”的境界。

    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散的水平,能使学生在应试的考场上做到有话可说而不感到恐慌,从而广泛、新颖的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死板僵化的文风一改无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决了“写什么”这一最大障碍,相信学生的考场作文一定曼妙无比。

主要参考的论文和著作:

①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

② 施羽尧:《教育思维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③ 肖建民:《作文教学过程的思维训练》、《上海教育学院学报》。

第4篇: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个性化

在新时代到来之际,“个性化”这个词语开始在教育界出现,它不再是一个带着贬义的词语,而是一个带着鼓励性的词语。个性化较强的学生,思维比较开放活跃,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广泛,考虑问题的方式与常人不同,能够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将自己的思想和与众不同的事物进行巧妙的联想和结合。在语文作文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个性化加工,将自己要表达的独特思想融入作文中。但是目前的传统教学方式,压制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导致学生在学纺织之下,逐渐丧失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能力,在语文作文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模式化、缺乏创新。

1为学生设计个性化习作内容

目前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师完全按照小学教科书的语文作文安排进行教学,知识机械化的灌输,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受限的情况。另外,教师过多的掌握和控制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写作形式、思路、内容干扰作用太大,致使学生的作文很容易按照教师的模式展开,整个作文内容单一,缺乏新颖的立意和写作形式。所以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习作内容,先从写作内容这个关键点上肯定学生的个性。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家乡》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描述家乡在新时代建设之后的美好现状,歌颂新时代的改革创新。这样的作文的确是好作文,但是,如果学生都这样写,所有的作文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就失去了作文教学的意义。所以,教师可以在作文布置时,对学生的写作不要限制写作方向,比如家乡可以纯粹的写家乡的四季景色,可以写家乡某一个景点,可以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又或者写自己对家乡的喜爱,写自己在家乡发生过的一些趣事等等,让学生对于家乡的描写内容不要仅仅着眼于新时代建设这一个方面,要开拓自己的思路,寻找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即使中心思想是相同的,在表达的方法和手段上也会有所不同。丰富并且合适的手法、新颖但不刁钻的角度是整个作文走向优秀的开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写作风格进行调整,为他们尽可能的打开新的写作窗口,帮助学生树立新颖的、个性化的写作观,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勇敢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个性化处理并不会为小学语文作文的学习带来坏处,相反的,会为写作增添新的思路。

2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所谓个性化教学,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只是单纯的将自己的个性发挥出来,自己的个性并不一定就能够和作文完美融合。个性化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生还处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没有养成的阶段,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是模仿教师或者接触到的成年人。因此,为了学生能够写好作文,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习《我的妈妈》的作文时,教师可以先不要布置相关任务,而是启发学生:“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学生大多数都会说喜欢。然后教师就可以接着问:“你们的妈妈漂亮吗?”这时候就会有许多学生说不漂亮了。教师可以继续启发学生:“你们知道妈妈为什么不漂亮了吗?”学生就开始思考起来。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你们的妈妈工作辛苦吗?是不是一点一点变老了?她是为什么变老的呢?”这些问题都会帮助学生从一个相对较深的层次上认识母爱,启发学生思考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母亲的无私奉献,在作文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

3设计个性化的评阅作文方式

作文的评阅方式会影响到学生的直接感受,许多教师在作文评阅时都太过于独断专行,程序化的评阅方式,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出现不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作文评阅方式,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使作文评阅成为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有利方式。例如,在每次的作文评阅之后,教师将一些立意新颖、观点独特的作文单独挑出来,让全班学生传看,学习;并且,以周为单位,对学生的作文成绩进行累计积分,每周积分最高的前三位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奖励;在教学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课堂朗读自己的作文,将朗读也作为计入成绩的一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总之,在评阅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尽量增加新颖的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和习惯出发,创建丰富的评阅体系,使学生的作文评阅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况,能够为个性化教学储备更多的力量。

4结语

个性化教学适应现代学生的培养要求,它能够与学生的思想需求、学习习惯有效的结合,能够通过学生的学习体现出来。相对应的,作文学习恰好需要学生展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观点,需要学生在个性化教学支持之下,进行作文学习的改革。对于学生的作文学习,个性化教学能够考虑到学生整体的群体需求,根据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作文的要求,在教学方案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生的语文作文学习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吕艳辉.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5篇: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

一、激发兴趣,情有独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内驱力。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我尝试性地打破了过去那种森严僵化的清规戒律,不是将学生作文作大肆修改和纠正,也不用令学生作寒的批语来指责学生的不足,而是站在欣赏佳作的角度,怀着“怜香惜玉”的宽厚和仁慈,去尽力发现和挖掘学生写作中的靓点,也就是说以“欣赏”学生作文代替“修改”学生作文。教师的眼睛就是一个放大镜,而在放大镜下发现学生一个靓点,远胜于拈出学生十个缺点。不苟求全文的战果辉煌,哪怕只是一个妙词,一个佳句,一句真心话,甚至是书写上的进步,我都要大张旗鼓地为他们祝贺,为他们喝彩。一点一滴,只要起了跳,我就让他们都能摘到桃子,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我丝毫不吝惜手中的褒奖券,对学生写作中的每一个靓点我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老师在学生作文本上留下的批语和作文讲评课上的点评,就不再是挑剔无情的冷箭,而是一颗能将学生的心紧紧粘住的蜜糖,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颗蜜糖滋润着学生的写作心田,学生对作文已是情有独钟、兴趣浓浓,优秀作文的产生也自然如雨后春笋般生机盎然。

例如我班写作基础较差的陈治同学在描写春景时用了这样一个拟人句:“爱美的春姑娘打开了她心爱的化妆盒,把桃花涂得红红的,将柳枝点得绿绿的……”紧接着她在描写石榴的果子时,又用了这样一句:“石榴大姐肚子里的孩子太多了,把她的裙子都胀破了,弄得石榴姐姐多不好意思呀!”一个中差生,虽然在整个布局谋篇上比起优生来还尚差一筹,但这两个句子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一种幼稚和纯洁的童真及独具一格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我喜出望外、如获至宝般连忙作了旁批:“老师也和你一样,仿佛看见了春姑娘正在用巧手打扮春天,也仿佛看到了石榴姐姐那羞红的脸庞。”从这以后,冉治同学深深地爱上了作文,并且进步很大。学生的作品能得到老师的欣赏,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真是若宠受惊的事。

二、交流信息,龙虎争跃

一个美国专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若干封上塑料薄膜的牛奶瓶放在一个山林里,从群居的山雀巢里和独居的红知更鸟巢中分别捉一只山雀和一只红知更鸟,并给它们做上记号,然后让它们啄开塑料薄膜喝到牛奶瓶中的牛奶后将它们释放。第二天,有成群的山雀跟着那只带有记号的山雀飞到放有牛奶的山林里喝牛奶。第三天、第四天,飞来的山雀只数越来越多。而红知更鸟就始终只有作上记号的那只飞来喝牛奶,没有发现第二只。

此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信息需要传播。而将这一实验结果引伸到教育的层面上来,也就证明了相互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中,一定是藏龙卧虎,他们写出的文章也一定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因此,教师一定要掘地三尺之宝藏,充分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梅需逊雪三分白,雪需逊梅七分香”,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好各显智慧、相互取长补短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交流中认识自我、吸取营养、获取新知、和谐发展。

作文交流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自我评价。2.同学互评。3.教师综合点评。4.相互欣赏。在每一次上作文讲评课时,我都要在黑板上板书三个大字:“金点子”。通过这样的交流式作文训练,或遣词用句的精当绝妙,或 修辞描写的生动形象,或选材立意的典型新颖,或布局谋篇的完整独特,学生见识多了,欣赏多了,评价多了,别人的诸多优点便在自己的头脑里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内化成了一种写作技能。

三、启发想象,锦上添花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犹为重要。文章是抽象的文字组合,而学生的想象之鸟一 旦高飞,脑中就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能把一个个抽象、死板的文字符号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动人画面,充分凸显其美的内涵,并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在美的愉悦中获得美的感受。如果教师是一个“孩子语言”的有心人就不难发现,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们想飞上高空去捕星揽月,想潜入虎穴去偷抱虎子,想替可怜的乌鸦找狡猾的狐狸报仇,他们还想为老师制造一颗神奇仙丹,让老师吃了长生不老……

学生有了想象的基础,教师就要引领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引导他们多想象:由一条直线想到刚正不阿的崇高品格,由一片归土的落叶想到对母爱的回报,由一片花瓣联想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学生每想象一次,就能表达一个美好的愿望,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飞跃,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更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

四、鼓励创新,独树一帜

第6篇: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

一、准确揭示,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都是根据给出话题自拟题目,这个题目不是“天马行空”胡乱一写,而是要准确揭示话题所体现的内容,切忌穿凿附会、生拉硬套。在这一点上,话题作文的宽泛性也体现出了弊端,因为其范围之广,所以在拟题上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困难,所拟题目 “千人一面”,所写内容穿梭于几个话题之中,把能写的都写了,结果却适得其反。为此,对于话题作文的拟题,我们一定要有“化大为小”的意识,即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最简单直接的做法是: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进行增补。如以“愿望”为话题,我们就可以拟“小草的愿望”、“愿望破灭”等。在宽泛的范围内,选择一点,不及其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一点”写好、写深刻,从而达到人们常说的“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效果。

二、多种角度,独辟蹊径

拟题,除了顺向发展,正面思维,从积极的方面给予肯定外,还可以突破常规,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对一些固定不变的观点进行相反角度的深度思考,从而进行论证。思维角度变了,文章立意也会陡然一新,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势必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如屡遭逆境挫败了人的自信心,鼓励与表扬反而更易激发人的斗志,可拟成“顺境也能出人才”;一味的知足自满,却是固步自封,可拟成“知足者未必常乐”等等。突破常规,反弹琵琶,才能弹出不俗之音。

三、巧用技巧,力求创新

在正确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拟题运用一些技巧,也能使文章增色不少,例如:

(一)巧用修辞

文章的题目素来有“简明扼要、点明中心”之功效,但不足的是简明的题目往往剥夺了读者想象的权利,巧妙使用修辞恰恰可填补这一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令文章更富意蕴。如以“家”为话题,用比喻拟《家――我成长的避风港》,用对偶拟《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又如以“环保”为话题,用拟人拟《地球就诊记》,用夸张拟《地球的最后一滴眼泪》,用对偶拟《一手老茧,满山苍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拟题,可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富有文采,不落俗套。

(二)巧借熟语诗句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触手可及的丰富资源,成语、俗语、古诗名句……只要我们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找出适合文章主旨的借来一用,那么文章也会顿生典雅蕴藉之气。以“书”为话题可拟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诚信”为话题,可改造诗句拟为《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可借用名句拟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以“作文”为话题,还可借用歌名拟为《作文,让我欢喜让我忧》……在生活中,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有心积累,用心联系,通过借用、改造、组合等方式拟成的题目,一定会使文题典雅大方、妙趣横生。

(三)巧改数字公式

第7篇: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

“三顾茅庐”已经让诸葛老师对刘备三人另眼相看了,这次就没再为难他们,耐心地讲解起来。

状物,就是描绘事物。而在记叙文里,人们通常将这个物理解为:动物、植物、静物。也就是说,状物作文应该包括三类:动物作文、植物作文和静物作文。刘备三人把状物直接理解为动物,使得状物狭窄化了。

下面诸葛老师要传授静物作文的妙计啦,至于植物作文嘛,下次再讲。

一、孔明妙计之静物篇:

1.什么是静物?

静物是相对于动物和植物而言的。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静物,如:杯子、笔记本、电话、文具盒、桥梁、芭比娃娃、自行车、坦克玩具等等,这些日常用品、建筑、文具等都属于静物。

2.这么多静物中,哪个是你最喜欢的呢?

刘备:水杯

关羽:砚台

张飞:羽毛球拍

3.你仔细观察过静物的外貌吗?

(1)抓住特点:与写人作文和动物作文一样,在描写静物外貌的时候也要抓住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例一

我最喜欢芭比娃娃那双含情脉脉的碧眼了,总是一眨一眨的。如果你让她躺着,她的眼睛就会乖乖闭上,好像在睡觉;你把她立起来,她的眼睛又会睁得大大的,好奇地看着这个世界。

在对芭比娃娃进行外貌描写时,小作者可是抓住了芭比娃娃会眨眼这一特点来写的哦,诸葛老师仿佛看到了那对美丽的碧眼呢。

(2)按顺序来写:不管描写的是事物还是人的外貌,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到里等等。读者阅读的同时就会按照这个顺序,在脑海里“组装”出事物或人物的模样。

例二

过生日时,爸爸送给我一个砚台。它是正方体的,盖子上画着娇艳的梅花,旁边刻写着“梅花香自古寒来”的古诗。打开盖子,里面更美:砚台的底部,精雕着一头大水牛,它的眼睛瞪得溜圆,嘴巴张得老大,好像要把砚台里的墨水全部喝掉!砚台的最右边有一块凹地,那是放墨水的地方,大约占整个砚台的一半。左边是荡笔的地方,好让我在练习书法的时候掌握好墨水的浓淡……

小作者在描写砚台的外貌时,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描写:从整体(正方体的)到局部(盖子、砚台底部、最右边、左边),从外向里(打开盖子,是砚台的里面),从右向左(右凹地,左荡笔),使得读者跟随他的描写,有条不紊地将砚台里里外外看了个遍,心里也升起一丝喜爱之情。

4.你了解你喜欢的静物的结构和用途吗?

例三

拧开保温杯的盖子,你会发现里面竟然还有“双层保温”设置―另一个盖子,可是这个盖子和第一层的不一样,颜色是银色的,而且上面还有一个小按钮。我想要喝水时,就轻轻地按一下,热水就会从按钮旁的一个小孔里流出。这时候,第一层的盖子就化作小茶杯供我使用。当我不想喝水时,再按一下按钮,那小孔就被关上了。

哇,一个小小的保温杯,竟然被小作者描写得这么细致,看来他对杯子的结构和功能相当了解啊。经过小作者的描写,一个平常的杯子,竟然给人一种富含高科技的感觉。此时,你是不是也想要一个这样的保温杯了呢?

5.当你看到这个静物时,你会联想到什么?生活中,它给你的帮助?你和它共同的经历?还是你们之间深厚的感情?插上想象的翅膀,倾注你的真情,让读者为之动容吧。

例四

第8篇: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

一、丰富表象储备

丰富表象是写好想象作文的前提。所谓想象作文,是以已有的表象材料作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想象”来写文章,设想并创造出自己未感知过的新事物、新情节、新形象。一言概之,想象作文,就是要使“想”在“象”的基础上创生,“象”在“想”的创新中升级。因此,要让学生写好想象作文,就必须从各种途径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参加活动,多体验和感悟。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生活是想象之源,想象是作文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利用学校周围的资源优势,带领学生以郊游、野炊、夏令营等方式走进大自然,以到社会参观成就展,搞社会调查等方式深入社会,走进生活,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真切感受迷人的自然风光,神奇的动物王国,精彩的人物事件,斑斓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等。2.课内课外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图形与符号所标志的意义,通过词汇联想掌握词汇描写的各种形象,在实验课学习中注重正确观察、使用实物、模型等各种直观教具,积累新的表象。在课外阅读中,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并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心得交流会、故事演讲等活动,提供交流平台,激发读书兴趣,使课内外相互渗透,读写说融会贯通,积累妙言佳句,学习表达方法。3.开辟校园活动课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课程,诸如在学校举办各类竞赛,结合学科特点举行趣味课堂、科技活动等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实践中自主体验,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为习作奠定基础。

二、进行想象指导

想象是作文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教师要让学生将想象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有目的地去想象,所想象的内容可以是对人们起启示、教育作用的,也可以是向人们展示一种前景、一种愿望、一种理想及一种知识。下面笔者将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说明想象作文教学模式中关于想象指导的具体操作过程。

案例:作文教学中的想象指导

1.出示一幅简单的图形(三角形),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发挥想象。

2.教师出示想象要求:想象合理,内容要健康,口头表达要简洁概括。然后例文示范,例如:由三角形我想到了一座山,由山我想到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只要我们永不言败,困难就被我们踩在脚下。

3.学生思考以下问题(2分钟):

(1)由此三角形,你联想到了什么?

(2)你如何把你想象到的东西用恰当的语言口头表述出来?

(3)想象表述,用以下句型把想象到的东西用口头表达出来:由三角形我想到了……

4.同桌交流,讨论思考结果。

5.全班交流。

6.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简要点评。

7.教师进行小结,板书要点。

(1)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常常借助于联想才能得以进行,即由某人或某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3)想象和联想的区分。想象是人脑主观创造出来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联想是客观实际的,是由此及彼的过程。

对学生进行想象指导时,教师应该把想象的合情合理与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统一起来。因为合情合理是写好想象作文的关键,没有了这个根据,想象就是空想。由于生活经历、背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大脑中的表象材料不同,生活感知也就不一样,他们在想象时,其内容肯定会各有不同。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大胆想象,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写与众不同的想象内容。但不管他们如何想象,也不管想象什么内容,只要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符合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其想象就是合情合理的。

三、开展想象训练

在指导想象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开发学生的作文想象力,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和专业实践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线索,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想象力训练。1.原型想象。指从生活中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物出发,去构思文章中的人物或事物的想象。展开原型想象时,关键在于找准原型,通过各种联想把原有表象结合起来典型化。在写作实践中,按照选用的不同原型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以人物为原型,即以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展开想象,塑造人物典型;二是以事件为原型,即以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某件真事为原本展开想象,提炼出典型情节;三是以景物为原型,即以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或社会环境为基础展开想象,创造典型环境。2.假设想象。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想象未曾经历过的情境或没有出现的结果等。这种想象比较合乎中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情境想象。作文是环境与情感,生活与思想,客体与主体相熔铸的产物。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强化学生的感受,通过情感的诱发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4.图形想象。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什么东西与这个图形相像,以开发想象力。下面笔者将以图形想象为例,说明作文教学中如何展开想象训练。

案例:作文教学中的想象训练

1.出示训练要求

(1)训练材料:两幅图,即圆和三角形。

(2)训练要求:想象合理,内容要健康,表达要简洁概括。

第9篇: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语言文字其理解的多维性、运用的可变性、内涵外延的丰富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关键是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要有意识的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树立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意识;要树立标新立异的意识。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发挥创新才智。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敢于提问题的学生,首先要表扬,哪怕提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无意义,教师都必须做到: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对提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因势利导及时展开讨论。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创新激情才能得到激发。

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唯有它的参与,才能真正加速和深化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唯有它的参与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形、光、色的作用,视听结合,可以深化思维训练,促使学生乐学,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小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大多依靠直觉形象,小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在抽象的词语和鲜明的表象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从而不但可以丰富思维内容,而且可以创设多种思维方法。学生在寻求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着急待消除的不确定认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引导学生对课文字斟句酌,在繁中求简,从比较中求真,从而培养起思维的准确性。比如在讲古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时,多媒体呈现一幅国画:一枝经霜的红叶,在诗人身后还有一匹瘦马,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经霜的红叶”联想到“秋天”;由“瘦马”联想到“异乡”、 “异客”。 通过联想来理解古诗的主旨,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到:“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