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理学笔记范文

药理学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理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理学笔记

第1篇:药理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历史魅力;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12-01

文章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如何改善我们的历史教学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历史教师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更有效的历史教学。在新课标下,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引入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兴趣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热情集中到历史课堂,才是一名历史教师真正值得努力的目标与方向。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求每个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以便在教学中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初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初中生了解世界,展望未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读史使人明智”。国外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要高于我们,甚至于国外中学生对中国历史大事件的了解要深于同龄的中国中学生,他们对历史思维的培养的重视程度远甚于我们,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改进的地方。

初中学生,特别是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没有接触过或者很少的接触历史知识,鉴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的不同,而历史讲述的又是过去发生的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现象,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规律,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就会缺乏积极主动性,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枯燥无味的讲解。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结合在最近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经历,感触最大的莫过于我们现在枯燥、功利的历史教学已经在初中历史课堂渐渐扎根。根据我对学生的问卷反馈,表示爱上历史课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40.3 9%,表示喜欢读历史教科书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48.46%,表示经常阅读历史课外书的学生只占总体学生的38.99%历史课堂往往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满堂都是划笔记、背书,这也是现在很普遍的历史教学方式。而且,历史教学的功利性体现在我们的历史教学完全导向历史考试,根本无法体现出人文学科所应有的魅力,更无法帮助学生培养深层次的历史思维模式,更无从谈起树立价值观、人生观等等。这样的一个后果最直接的就是我们以前很流行的一个词“高分低能”。

第2篇:药理学笔记范文

1、技术档案的概述

技术档案也是一种重要的文件资料,主要用于科研领域的生产活动,包括一些技术文件,图表和图纸以及照片等。对于图书馆的技术档案主要就是指图书馆的规划任务书、图书馆的建设大纲以及相关活动的调查材料等。这些材料的留档保存可以为图书馆的科研工作提供重要资料文献和经验。而且,技术档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为内部使用的文件,不会进行随意的公开,属于有保密级别的文件。技术档案和技术文件材料不同,需要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一般而言,技术文件材料主要是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过,但是没有进行归档整理的图纸、文字以及照片等,技术文件材料是技术档案的一部分。技术档案是活动中具有保存价值,并且进行归档保管的技术文件材料。对于高校的技术档案而言,要做好相应的技术文件材料的收集和保管,从而做好技术档案的保密工作。

2、学校图书馆建立技术档案的必要性

在高校的发展中,图书馆占据着重要的教学辅助作用,在现代化教学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技术档案管理数字化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组织和传输,实现档案的自动管理和大众化服务,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检索的快捷。

2.1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发挥着文献采购、传递以及流通的作用,对读者的阅读指导、信息咨询、文献检索以及使用的模式已经退化,不能跟上现代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应用需求。面对现代网络技术对图书馆的冲击,图书馆开发了一系列的新型业务,例如网上文件资源的远程借阅、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共享等,使图书馆的工作向数字化管理的方向发展。由于目前的信息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较为广泛,图书馆适时地加大机构设置的改革,新增了一些网络资源中心和信息技术部;加强图书馆人员的专业培训,对计算机和自动化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图书馆管理人员转变传统的习惯,使图书馆技术档案管理人员更加专业,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同时,在图书馆设备的应用,增添一些数字设备,例如网络服务区和扫描仪等,增加图书馆的现代化技术实力。

2.2建立技术档案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需要。技术档案可以有效的反映一个单位或者部门对于基本建设以及生产技术方面的实际情况,还能放映出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活动。其本身具有很强的保护价值,是真实的记录集中保管技术方面的材料。跟随信息化发展的脚步,计算机以及网络和通讯、数字等诸多方面技术的不断在图书馆之中得到有效运用,现今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逐渐从传统的方式想近代方式进行过渡,实际运用的图书馆的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技术手段在图书馆之中得到可全面的采用,这样的现状就需要一些既懂得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又对图书馆方面的专业知识有独到研究的复合型的人才。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条件之下,图书馆在技术方面不够稳定,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图书馆正常工作的开展。实践运行之中,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引进人才,比如有些学校采取阶梯型的引进人才以及拉开距离,保证实际引入的人员和单位签订的合同期间之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即使是采取了这样的措施,还是不能有效的减缓出现人员的流动现状,这就给工作方面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加强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对档案进行综合处理,对图书馆的技术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管理。数字化技术都是依靠网络平台进行自动化管理,促进档案的长期保存和充分利用。

2.3图书馆技术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优越性。在高效,图书馆技术档案的管理内容繁杂,管理的难度较大。加强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可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将信息储存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将档案的书面信息加工成计算机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电子文献,这种档案信息管理的方式对传统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带来严重的冲击,实现了信息的强大变革。对于学校的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而言,改变了过去一直运用的单一的管理功能,实行了给“知识的传播和扩散”的职能以及咨询功能等,这就对于馆员实际的素质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也带来了一些实际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解决。所以,要加强对图书馆技术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对于图书馆的技术档案而言,档案的自动化管理可以充分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由于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应用,将有效解决传统档案管理的繁重压力。例如,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存储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多项高科技,可以有效地实现图书馆技术档案的立卷、归档、检索以及利用等功能。由于在实际的高效技术档案管理中,许多现代的管理规章制度和一些实际的操作规程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对于一些岗位的人员在职责的划分方面的不够明晰,这就造成在相关的操作方面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漏洞。对于这些方面的资料的保存出现一些不完整的情况,这就给出现问题相关的维修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技术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还可以提高信息的网络化传递,促进社会化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档案信息的更大范围扩展,实现跨时空的信息服务,促进信息传递的现代化和标准规范化。

3、技术档案管理需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

3.1技术档案建立方面的系统化建设。技术档案对图书馆之中的技技术设备实际的设置情况以进行了详实的记录,可以让相关的管理者对于本馆之内的现代化的设备有清楚的了解,这样在实际的管理之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建立技术档案要结合档案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的分工,建立其一套完整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保证技术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2建立设备采购的账目清单。相关的采购人员在进行各种设备采购时,对于实际的验收、记录,需要建立起原始的记录档案,这样方便财务部门对设备相关的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依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及时的设备采购和更新。

3.3建立设备管理档案和技术操作档案。在设备采购之后,对于每一台设备需要详细的进行管理,使用账目,并表明设备所在的部门,具体的负责使用或者是相关的管理人员工作的状态等。对于采购的设备的采用的买机配件实际的使用情况、出处做好切实的记录。相关的技术部门要依照每一台机器的编号建立档案,掌握好各台计算机的运行和维修方面的记录。现今的很多图书馆实际采用的自动化的管理系统都不一样,对于系统的维护就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建立本馆的自动化的系统的专门操作记录和数据处理的相关档案,便于系统进行升级和操作人员进交接工作。

3.4落实对技术档案的运用。对于图书馆而言,应该建立起规范的专业技术档案,这是一项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在技术档案建立之后,不仅可以帮助管理者迅速的进行各种维修工作,还可以让后续的专业技术人眼很快的熟知整个图书馆的计算机局域网的设备配置以及实际的运行情况,尽快的投入到工作之中。

第3篇:药理学笔记范文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目前,大学生由于学习、考试、感情、生活、升学、经济以及就业的压力常常会产生焦躁、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灵鸡汤类的文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高校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已势在必行。体育院校学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也需要学习积极心理学,从中获得幸福感以及积极情绪,树立一个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体育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学;必要性

0 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发现和挖掘人类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思想、一种理念、一种行为,它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这里所研究的体育院校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仅仅是站在学校体育心理学的角度上。

1 研究背景

1.1 社会环境背景

现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环境比较复杂,面临社会竞争的各种压力,再加上浅薄的自我意识、不稳定的价值观和简单的是非观,往往会产生许多焦虑、恐惧、沮丧、失望、抑郁等等消极的情绪。

1.2 体育院校学生背景

社会中的人常常对体育院校的学生存在偏见,认为其“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给体育院校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体育院校需要给学生开设《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幸福地生活。

2 开设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分析

2.1 体育院校所开设的《体育心理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体育心理学》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体育心理学》课程主要包括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人格与运动,运动兴趣,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运动归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恢复,退出运动的心理学,注意与运动表现,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心理技能训练概述,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运动凝聚力,运动中的领导行为,运动中的攻击行为,运动技能的学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等内容。体育院校学生仅仅学习《体育心理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体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学习《积极心理学》来提高个人幸福感,发掘个人潜能,培养个人积极的人格,丰富体育院校的心理学课程,此外《积极心理学》比起《心理学》研究面虽窄,但通俗易懂,更加容易实践。

在教学教法上,《积极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组织形式的多样性,而且课程还可以参照已有的《体育心理学》课程的组织形式实施教学环节,不仅拓展了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途径与方法,还实现了心理教育,心理理论,教学思路的创新。

我国高校心理学课程的新走向,有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两个方面。宋志英提出:(1)高校的心理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为主要目标。(2)高校心理教育应以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重点内容。(3)高校心理教育应以丰富和深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为手段。(4)高校心理教育应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为保障。在《学校体育学》的课本中,提到学校体育有五大课程目标,包括:①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习兴趣;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应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②运动技能目标——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运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③身体健康目标——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形成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④心理健康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⑤社会适应目标——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和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是不谋而合,要真正的去实现这五大目标,体育心理学也是不够的,尤其是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都需要《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参与与指导。

2.2 积极心理学能够改变体育院校学生的普遍厌学状态

体育院校的学生存在较为普遍的厌学状态:①上课态度不端正(例如,不带课本,上课昏昏欲睡);②上课不认真听讲;③存在迟到、早退、虚假的病假与事假;④作业不认真,拖拉,不交与抄袭;⑤考试作弊;⑥爱耍小聪明、投机取巧;⑦逃课等等厌学的情况。

究其原因有以下五点:(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比较茫然。(2)缺乏学习动力,文化基础较差。(3)心理发展水平低,不成熟。(4)易感情用事。(5)自我控制力差。

针对以上的五点原因,体育院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几乎每所高校都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辅导室,进行心理健康与辅导,定期举行心理健康与活动,但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怎么样彻底的改变体育院校学生的普遍情况呢?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增加体育院校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真正的喜欢学习。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的个人特质,有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宽容、毅力、勇气、防御机制、智慧、关注未来、自我决定等等,来增强情绪体验。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人才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非常重视学校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体育技能的训练与教学,其知识的传授也以实用为主,而其他课程就退而其次了。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频繁出现,各体育院校开始心理学课程的开设。《积极心理学》的加入,虽是锦上添花,但仍旧有重大的意义。

2.3 积极心理学能够塑造体育院校学生积极人格

当前大学生的压力,使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表现为抑郁、焦虑、偏执甚至自杀、死亡。人格的扭曲以及极端行为的发生,对社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大学生人格健全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知识程度、道德认知、独立意识都很强,可自我控制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交往能力差,《积极心理学》课程有助于体育院校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学生积极的精神,提高学生素质以及人文素养。

3 结论

3.1 在《体育心理学》不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以学校体育心理学的视角,增加《积极心理学》课程对体育院校学生有重大意义。

3.2 在体育院校开设积极心理学可以改变学生厌学的普遍情况,获取更积极情绪,情感的体验。

3.3 积极心理学可以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心理承受能力,交往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闫黎杰.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07):124-125.

[3]许玉莲.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1:25-28.

[4]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106-1II.

[5]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1-7.

第4篇:药理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旅游经济学;案例教学;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5-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不仅需要研究旅游业发展的理论专家,更需要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因此,旅游管理类专业的相关课程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旅游经济学》作为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虽然学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能力低下、素质得不到提升。案例教学是将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现象作为个案,让学生去分析思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高校《旅游经济学》课程适时采用案例教学有其必要性。

一、《旅游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范畴,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智力素质、劳动技能等。《旅游经济学》是用西方经济理论分析旅游经济现象的一门学科,其理论性、实践性都非常强,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旅游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就问题做出判断。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能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提高胆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等。学生越充分展现自我就越能提高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而且能学以致用,符合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深入思考中得到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知识传播和素质能力培养达到有机结合,这也正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

2.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国正处在一个崇尚创新的伟大时代,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接班人的高校学生,培养其创新思维是当下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对于过去“填鸭式”的教学而言,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引导性、启发式教学。它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参与意识增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旅游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能使学生的头脑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在对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由于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思想火花和思维方式相互碰撞,教师的肯定带来学生思考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3.着眼于师生互动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依据教学内容要求、以案例作为材料、以讨论分析为主要方式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由于打破过去“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同学们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这就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师生互动交流的目的,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诚然,《旅游经济学》的授课要使用案例教学,教师就必须从教学案例库中精挑细选,需要不断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案例,在授课前要准备充分、在授课进程中要精心组织、在课后还要反思改善。对教师自身而言,这些过程其实是一次次自我充实过程,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旅游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案例的数量不足质量偏低[1]。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物质基础,教学中案例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犹如“巧妇之于无米之炊”。教学案例来源的主要渠道有:(1)采用现成案例,即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国内外教材或案例库的案例;(2)开发教学案例,即根据教学内容通过一定渠道(网络等)自行编写。对《旅游经济学》这门课程来说,当前,高校和教师都开始重视教学案例的积累,然而教学案例还是缺乏。案例教材少,国内《旅游经济学》案例库建设严重滞后,教师编写案例的积极性和能力不高。虽然国外教材或案例库的案例较多质量也较高,但采用符合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案例,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然而《旅游经济学》教学案例本土化进程滞后,因语言、思维、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用其案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过多引用非本土化的国外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将大打折扣。

第5篇:药理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机械类毕业生;“产学结合”;必要性

一、学生的现状

技校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技术型工人为目标,技校毕业生应该具备技术工人的最基本的能力,特别是机械制造类专业,在企业中应发挥技术型工人的作用,对厂里的技术难题有自己的见识,厂里的新产品自己能够单独生产,对具备生产条件的产品会编工序和生产工艺卡片,同时在企业的生产中起领头、骨干的作用。实际中也只有这样的技术工人才能使自己的技术能不断更新,才能适应企业生产的需求,也不会落后于社会需求。

而现实中我们中技的学生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取得所规定的相关证书。可经过培养后的学生走出了校园,是不是就能够符合技术工人的要求了,在进入企业后是不是真正能够担当技术工人的角色呢?现实中技校出来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还不能马上进入技术工人的角色,大部分学生仍然是充当学徒式的工人,这样就体现不出技校生的特点,甚至有些学生在工作中对自己所学的技能越离越远,到最后变为一些厂里的普普通通的流水线工人,浪费了自己的所学知识和所拥有的技术能力,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二、企业对技能型学生的需要

当今社会,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企业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而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对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而我们技校就应培训出这样的学生,或经过较短时间的培养和成长成为这样的人才中的一员。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技术型员工的技术过关,那么那些工程人士规划、设计的产品,在生产的第一线就能够及时生产出来,从而可以进一步实现批量的大规模生产,使企业的产品早放市、早收益成为可能,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作为一名技术工人就要挑起技术上的攻关等任务,这样就要求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技术能力在企业里融入到产品的加工中去。

三、学校对毕业前学生培养的新思路

技校学生在毕业前,他们的技能操作能力按照每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已单项进行过训练,但他们的综合技能能力还需要强化,他们的观念对进入企业还没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如一件产品进行加工,学生完成加工后,通过教师评分,如评分得到九十以上,会觉得很高兴,如评分在六十分以上,会觉得自己已经及格,也就可以了,这种以分数来衡量产品的模式,对学生进入企业是十分不利的。在企业中不说六十分以上,就是九十分以上的工件,如关键精度达不到要求,该工件可能就是一件废品。这是不允许的,因此对将要毕业进入企业的学生如仍用这种评分模式来衡量学生,那是不合适的。

学校针对这种不合适的评价模式,可参考高校“产学研教学”这种模式。当然作为中技教学来说,“产学研”中“研”的这一部分对全体学生来说可不作要求,对技校全体学生,毕业前都应该参加“产学结合”的课题训练,按照企业对产品的评定要求来衡量,从而提高毕业前学生技能的综合能力。

四、“产学结合”课题的设计与实施

针对以上情况,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我们设计合适的“产学结合”的课题:由学校管理学生技能实训的负责人,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从企业中争取到几类产品,由学生来完成。该产品完成的难易程度与学生所掌握技术的难易程度相当或稍高。当然学生不是单纯地对该产品加工就行,而是每位学生结合三年所学的知识,从零件实物测绘开始,当学生绘好图纸后,然后将企业中的实际图纸交与学生,两者相互比较,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实际经验,然后根据企业中的图纸进行电脑绘图和造型、确定加工工艺并编程,最后才进行批量加工和检测。加工出来的产品由学生分组轮流检测,按企业验收产品质量的标准来进行,教师再进行抽检。通过以上“产学结合”的课题综合的训练,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以下一些能力。

1.学生测绘、读图和制图的能力。给学生一批企业中在生产出的工件,让其进行测绘练习。将企业生产的实际的图纸交于学生,与自己所画图纸比较,学会读图,然后进行计算机绘图等。

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编写工艺和程序能力。将企业产品的加工过程写出工序以模拟企业中单件的试生产,并完成某一件加工的工序卡以模拟企业中批量的大规模生产,同时要求学生将工件的装夹要求编写成说明。根据不同的加工特点编写加工程序。

3.培养学生加工制造和检测的能力。在加工过程中熟悉各种机床的性能与加工要点,熟悉各种工、量、刀具的使用。

学校在布置任务时应指派实训教师进行带队指导,以确保此过程实施的安全和学生的正常管理。并在实施前,实训管理负责人将从企业中接到的任务要求事先提出,指导教师根据所接任务分解到学生中。落实任务时,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只在关键技术处起把关作用,同时在具体的细节上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以上任务流程中,针对测绘、制图、工艺设计和编程过程,指导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合理性进行交流、指导,而对产品加工和检测阶段,则严格按照企业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进行把关。并制定激励措施,可支付适当的工资作为酬劳,同时也制定相应的罚款措施,对于未按时、出废品或出现安全事故的学生,进行处罚,让他们提前体会到企业中对员工的管理制度和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第6篇:药理学笔记范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随着西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传入,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尝试。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主张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主体地位自觉地建构知识。项目教学法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项目实施的探究式学习,师生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就是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实施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具体的项目相融合,教和学有机联系密切协同,通过任务驱动、行动导向、项目管理来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的任务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适应艺术市场、驾驭艺术市场乃至引领艺术市场的能力。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显示出其明显的效果,很多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已广泛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一些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也开始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比如天津音乐学院用文化产业的实际项目引领教学的“项目引领式”中央音乐学院的“艺术管理、策划、制作周”活动。

二、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一)基于艺术管理的专业特点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理念和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以创新活动的开发与实施为主的项目管理(projectmanagement)应运而生,它将经验、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社会活动,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艺术管理通过艺术创作和艺术服务的方式为受众提供艺术消费,展演、拍卖、庆典、艺术品或艺术家的推广等艺术管理方式无不具备活动(也就是项目)的特征(明确的目标,一次性,独特性,确定的范围,各种资源约束,多任务,风险性,结果不可逆转性)。如何成功地开展艺术活动,应对和规避艺术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艺术活动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不能仅仅依靠活动负责人的经验和个人能力,而是需要按照项目的特点和规律来规范运作和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沟通艺术家和受众,追求艺术的卓越,提髙艺术活动的成功率和效率。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项目运作的规律实施项目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熟悉艺术项目运作的特点和规律,尽快进入角色。

(二)基于艺术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艺术管理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为己任。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专业,艺术管理涉及了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科,具有显著的交叉性和复合性的特征,在专业构建过程中,存在着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课程在学科、专业上的跨度很大,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专业课程中哪些是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在院校之间乃至教师之间存在着较大争议;二是具备艺术学或管理学学科背景并具有实际艺术管理经验的教师缺乏,专任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传统学科和专业转行转轨到艺术管理领域,教师个体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教师在教学中各唱各的调,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协调、配合,造成课程与课程的脱节;三是教师习惯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注重于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艺术管理专业的复合性、应用性特征难以体现,不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来集成课程模块、整合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合力。

(三)基于各院校艺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基于人才市场“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髙、能力强、适应广”的客观需求,各艺术院校既注重对学生综合理论素养的培养,也重视艺术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概括起来各艺术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四种模式。

1、“圈养”模式,专任教师以收集的案例或聘请业内专家授课丰富教学内容。

其一,专任教师案例式教学。优点是紧密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系统性、逻辑性较强,对于阐释理论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缺陷和不足也非常突出。案例及其经验、教训都是别人的,任课教师由于没有亲身经历,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在学生面前没有威望,说服力较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髙。

其二,聘请业内资深艺术管理专家授课。优点是教学内容针对性强,教学方式新颖。缺陷和不足是专任教师常处于缺位状态,学校在课程建设上受制于人,师资培养受到影响,课程缺乏长远规划,课程之间缺乏协调,不利于专业建设。

其三,由专任教师主持聘请的艺术管理业内专家授课。优点是主持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外聘教师的丰富实战经验达到了知识共享,促进了专任教师个人知识的建构,对加快艺术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缺陷和不足是对学生而言依旧是隔靴搔痒,学生对艺术管理缺乏实际体验,与艺术管理实际仍然相去甚远。

2、“放养”模式,学生在学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接触了一定的案例后自己在校内外寻找项目自发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没有角色分工,更没有责任承担,学生是否在实践,如何实践,成效如何无从知晓。

3、“寄养”模式,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到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学生通过实习直接接触项目,及时发现课堂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补课。伹是专任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处于不到位甚至缺位的状态,学习过程难以监控,效果难以评价。

上述三种模式未脱离传统的单向度的以灌输为特征的传授式,循着“讲一听一读一记一练”的程序来传道授业解惑,这种传授模式在中国教育中占据了主流地位。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艺术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不足集中体现在割裂了课程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集成课程模块、整合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合力,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第四种模式一一项目化教学模式被一些艺术院校逐渐采用。

三、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的SWOT分析

(―)优势

1、艺术院校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艺术师资雄厚,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在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中有着很髙的声誉,这些为艺术管理专业学生提髙人文素养、开阔艺术视野、举办艺术活动提供了沃土和平台。

2、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它是基于项目实施的探究性学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于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通过“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以项目带动教学,围绕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集成课程模块,整合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合力,能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应用型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艺术项目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成果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团队参与的创新实践活动,其教学过程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这是一种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和学有机联系密切协同的模式,融合了探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通过任务驱动,行动导向,项目管理来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艺术管理知识的建构。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过多过杂,却又缺一不可,单纯的理论学习会使学生因“无用”而厌倦。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需要打通不同课程模块、不同专业课程的脉络,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艺术创作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项目策划和实施的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对理论学习就会因“有用”而自觉。

(二)弱点

艺术院校学科单一,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众多领域缺乏专业师资,图书资料匮乏,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归属存在较大争议,缺乏艺术学以外其它学科的有力支撑。由于艺术管理属于新兴专业,师资尤其是优质师资匮乏,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不够专业兼而有之。专任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传统学科和专业转行转轨到这个领域,校外兼职教师或部分专任教师来自于艺术管理的第一线,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三)机会

1、艺术家的创作主要出于其对艺术的爱好和追求,受艺术市场的影响较小,很多艺术品或鲜为人知或有价无市,给艺术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余丁教授说,在当前中国刚刚兴起的视觉艺术管理领域存在两类人:一类人对艺术有感觉伹不会管理,凭感性做事;还有一类人懂管理,伹不知道什么是好艺术。基于此,建构艺术管理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整合校内艺术项目资源和师资力量,提升艺术院校艺术项目运作水平,有益于艺术管理专业的建设获得学校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

2、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应试教育还是主旋律的现实中,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生源质量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文化基础好的学生缺乏艺术技能和艺术鉴赏能力,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文化基础又较薄弱。“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通过项目化实践教学,学生会加强拾遗补缺,尽快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成为合格的职业艺术管理者奠定基础。

(四)威胁

通过对各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解,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大致可分为四个课程模块:一是人文通识和艺术理论模块,包括艺术概论、中外艺术史、中外文化史、艺术美学、艺术批评、中国传统艺术、民俗学等;二是艺术基础和艺术技能模块,包括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设计基础等,也有细化为视唱练耳、乐理、演唱演奏、合唱指挥、素描、色彩、书法、绘画、平面设计的;三是管理基础模块,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产业学、传播学等;四是管理实务模块,包括创意策划、文化传播、市场营销、投融资、项目管理、演艺管理、会展管理、画廊管理、院团管理、财务管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案例、文化政策法规等。

艺术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复合性特点,在学科归属、定位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技能、艺术理论、创意思维、经营管理能力等都有着很髙的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面面俱到,唯恐挂一漏万,课程在学科、专业上跨度很大,课程体系庞大、繁杂,课程很多而且都不可或缺,使得“不专”成为了艺术管理专业的一大特点。很多管理类经济类的课程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专业课程中哪些是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在院校之间乃至校内教师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庞杂,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与其它艺术专业相比不明确,学生“找不着北”,学习兴趣下降。

四、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索

(一)整合课程,突出实践

跨学科交叉的专业特点以及教师学科专业背景的多元,使得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又分散,课程设置面面俱到,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存在较大争议,教师各自为政,课程缺乏协同配合的现象较为突出。在教学上存在着课程模块脱节、课程内容脱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突出问题。绝大多数专业课程总体上偏重理论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表现为忽视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对课程顾此失彼,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学习任务不清晰,学无所专、学无所长,学习动力逐渐减弱。

因此,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规范建设,明确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衔接,将有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艺术实践、管理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对学生调研能力、策划能力、宣传推广能力、品牌塑造能力、项目实施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和课外实践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整合。二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在专业主干课程上增加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由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转化,突出艺术市场调研、艺术院团调研、艺术项目运作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交叉的目的是为了复合,复合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就要通过对不同领域知识进行拓展与融合才能实现。项目化教学模式要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整合课程模块、整合课程资源、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解决课程之间貌合神离的问题。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打通不同课程模块、不同专业课程的脉络,才能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艺术创作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规范教学,加强管理

管理的精髓在于计划合理可行和控制得当有效。作为新兴专业,艺术管理尚缺乏相应的专业规范和教学规范,加强教学管理,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周密可行的教学计划,整合教师资源,整合课程资源,避免各自为政是首要任务。课程组织的科学性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应当体现艺术管理专业的交叉性、复合性、应用性、操作性的特点,通过艺术项目的运作使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艺术管理的实际流程,在学习中切实做到各门课程知识的整合及各项能力的整合。

由于教师学术专业背景的差异,容易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忽视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的衔接与整合,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教学计划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连贯性和严密性,在教学实施中要体现整体性和完整性,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实施进行教学前规划论证、教学中跟踪监控、教学后总结反馈,避免课程与课程相脱节、项目实践与课程知识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

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制度的完善和各种规范性文档的健全。一是每个项目都要依据项目管理理论,有确定的项目任务,明确的项目范围和时间、成本、质量的监控措施。二是制订项目计划和项目风险预案并监督执行,养成学生遵守计划、执行计划的习惯和培养应对风险的能力。三是强制学生养成文档整理、归档和结果运用的习惯,及时总结反思项目实施的不足以利下次改进。四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效果形成科学的评价、激励、约束机制。

(三)打造复合型专业化教学团队

教师形成合力课程才能形成合力,学生的知识建构才能是系统的而不是散乱的,学生的能力才能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几乎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要了解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且要尽量掌握课程体系中几乎所有课程的主要内容,形成复合型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管理能力

艺术管理是艺术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艺术素养是艺术管理者最基本的职业要求。艺术管理者的作用是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建立审美关联,使尽可能多的观众从艺术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愉悦和益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学系创始人、美国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前任主席琼杰弗瑞Joan教授指出“艺术管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艺术,如果不了解艺术家,怎么能理解艺术,不理解艺术,又怎么去做艺术管理呢?”要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和对艺术的认识,提髙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学会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的创作。艺术管理者倘若一味附和大众趣味,就是背离责任心的表现,其任务应是塑造大众趣味,帮助大众提髙欣赏艺术的能力。艺术管理者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为艺术家营造富有成效的创作环境,提供最佳机会发展其艺术;另一方面,要将由此而获得的成果呈现给理想的观众,为其艺术体验准备条件。艺术和艺术家是艺术管理的核心对象。在教学实施中不能只重视对学生“做事”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做人”上的严格要求,只注重授业而忽视了“传道”。要避免过于强调市场和受众的需求甚至是迎合市场和受众,将经济利益最大化成为了艺术管理的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应该引导学生在价值理念和价值判断上热爱艺术、尊重艺术家,对艺术的热爱、对艺术家和受众的尊重以及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是教学中首先要重视的内容。

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管理技能娴熟、经验丰富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管理技能和经验是未来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能力,要通过反复的管理实践来掌握。实践教学是艺术管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模式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艺术贵在创新,艺术管理也是贵在创新。项目化教学是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中,教师指导学生去寻找艺术项目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成果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团队参与的创新实践活动。

(五)结合艺术院校的学科特点推进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第7篇:药理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咨询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40-02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指标。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2013年4月1日,上海复大大学发生了同寝室同学由琐事引发的投毒案,令一名年轻有为的医学博士生命终止。继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后,南京与南昌两地高校校园再发惨剧,又有两个年轻生命逝去。同室操戈,人伦惨剧,这绝不只是个体生命的陨落,反应的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海淀检察院首次公布的一项在校大学生犯罪调查表明:从2005年至2006年,该院受理审查批捕的在校大学生(包括统招、民办、自考、成教等)犯罪总计85件,114人。其中盗窃犯罪占到50%以上,其他涉及罪名还包括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抢劫等。这些刺眼的数字表明了一个问题:大学生校园案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受到重视。目前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多数是作为一种服务方式,为学生提供服务,显然这种理念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的作用并不显著。新形势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机构的设置应该将这种服务方式转变为一种教育方式。在国外50年代初已经将心理咨询教育引入高等学府。

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根据可靠调查,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约30%~40%,其中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10%,因心理健康问题休学,退学终止学业者占在校学生的2%。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例如焦虑,恐惧,自卑,孤僻,强迫症状,抑郁症状甚至人格分裂等。根据调查目前国内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意志薄弱,抗压能力差以及抗挫折能力差,大学生自杀率也一直呈上升趋势。有的大学生严重缺乏自信,自卑心理造成心理压力大,人际关系差,性格孤僻思想极端等。这些问题在情绪上表现为心理压抑,强迫和神经衰弱等。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大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家庭社会的原因,总结一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1)年龄因素。我国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8~2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青年期,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逐步成型并且向成熟方面转变,这是一个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大学生各种情感因为年龄和精力旺盛处于一个极度敏感和爆发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情绪性格多表现为易冲动,情感浓烈。因为年龄较小,社会人生经验不足,对很多问题欠缺考虑,情绪不稳定,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容易走极端,极易受到其他不良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同化。在这个年龄段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很多矛盾冲突的情绪得不到科学合理的疏导就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处理,同学师生间的矛盾;对于一些人生十字口上的选择上的自我矛盾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无法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断。有的学生自尊心盲目强大性格孤僻,无法融入团体生活,更不愿意对别人敞开心扉,时间久了就成了心理压力,继而引发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不断扩招,大学招生的标准也一再降低。大学扩招使大学成为普及学历,同时造成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水平稂莠不齐。在这个前提下大学的管理方式与中学不同,学生更加轻松和自由,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很多不足之处,心理咨询机构虽有设置,但是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普及不够,在学科设置上心理学科要么是停留在深奥的理论阶段,学生无法利用学到的心理知识进行自我检测;要么就作为选修课,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学生们兴趣不高,几乎无人问津。而学校也很少有定期开展心理讲座等活动。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不到位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因素。

(3)社会因素。经济发展迅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部分大中型城市这一点最为明显。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带来高经济。但是过于快节奏的生活也给很多大学生带来了思想上的压力。其主要包含的原因包括了社会就业压力大,社会贫富分层明显,生活成本高以及人际关系复杂等。当代大学生一直都是温室里呵护的花朵,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而且普遍自我评价过高,在找工作就业,生活的现实压力下会有一种失败感,明显的贫富差距又容易造成一种心理的不平衡。这种社会现状给大学生带来恐惧,压抑,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使他们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继而也会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大学生本应该是乐观的社会发展中坚力量,拥有的是向阳发展的正能量。年轻的新一代每一天都是充满希望的崭新一天,但是这种高压式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们过早感受到社会生活紧迫,压抑了学生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

(4)家庭因素。我国离婚率的数字一直在上升。单亲家庭已经司空见惯。社会经济的开放,国人思想也逐渐开放转变并且呈偏离的方向开放发展。离婚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另外上文说到社会贫富差距,家庭贫困,甚至有的家庭在教育上出现严重偏差,发展为暴力教育等等这些方面都会给家庭中的孩子造成很严重的心理阴影。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普遍没有安全感,对人不容易信任和自卑。家庭贫穷的孩子则容易出现自尊心盲目膨胀,仇富心理和敌对嫉妒的心理。这些边缘情绪如果没有合理的疏导发展下去最为严重的后果是精神抑郁甚至人格分裂等。完整的家庭但是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利的,掌握不到良好的教育方法,父母老人一手包办孩子的人生,造成孩子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性格。同时自理能力差,无法适应大学或者社会生活,进入大学走上社会之后人际关系处理不好,面对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知如何应对。久而久之也会出现上文说的心理问题。

种种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严重负面影响。大学中的心理咨询专业机构的设置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是国家为培养优秀人才而必须做出的努力。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体系已经有很多作者在研究之后做出了建议,本文就不再做阐述,笔者重点阐述在建立健全大学生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时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

首先,设置心理咨询机构之前应该做好调查工作,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调查的重点要侧重于新入学的新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坚持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原则,第一时间掌握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动向,然后建立数据库进行整理分析。这一点十分必要。

其次,心理机构作用的发挥需要学校政策和教师的配合。目前国人意识中心理疾病不同于身体疾病,心理疾病是一种难以面对的敏感话题。如果学生没有这种意识,即便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也会因为学生自身的意识问题而形同虚设。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课程设置上将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必修课。而教师则应该更加细心留意学生的心理动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起应负的责任,起到引导和关怀的作用。

再次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程度必须保障,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信息保密工作必须做好。信息安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充分保证学生隐私,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让学生充分信赖心理咨询机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咨询机构专业程度另一个绝对指标,就是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准。学校在心理咨询师的配备上要注意结合咨询人群的年龄段,集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上文中论述过建立调查问卷并建立数据库的重要性,根据这些调查分析和问题的集中数据选择适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师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询。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中国的希望在于新一代的大学生,国家,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配合努力,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向上,不断学习进步,国家则日益强盛。

参考文献

第8篇:药理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思想管理工作 思想意识 规范 途径

一、加强学生思想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是学生行为上的管理工作。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学校对学生思想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素质状况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加强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中,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是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和国家人才的主要来源,他们毕业后就会直接进入社会,奉献于国家。所以,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状况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上新增人群的素质水平。然而,现在学校中的很多当代学生都在思想方面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比如意志力弱、自制力差、心态浮躁、不求上进、缺乏自信心、缺乏责任感、好逸恶劳,甚至法律意识淡薄等。由此在学生群体中就产生了很多不良行为,这也就使得学校对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更加难以实施。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学生,学校都不能放弃,都必须将其教育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青年人,因此,尤其对于那些思想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们根据情况而适时的选取一些合适的方法来对他们的思想工作进行管理。

所谓对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就是需要学校或者教师把规范学生行为的认知规则宣传给学生,并用这些认知规则来约束和指导学生的行为,同时,对于学生在行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和教师需要及时采取一些合适的方式来指出其问题并研究出合适的方式来改正其问题(比如引导疏导、心理教育、表扬鼓舞、耐心劝说、情感感化以及强制要求等),使这些学生能够从心底深处认识到和接受其存在问题,从而使其能尽快的改正存在的问题,进而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我们都知道,不管管理什么,其前提都是先要管人,而要管住一个人首先就是要管住其思想,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其思想来支配的,也就是说只要把一个人的思想管好了,这个人的行为也就规范了。学校的管理也是如此,虽然一个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需要管理的方面很多,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管理学生。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其所有部门的主体都是学生,因此学校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都顺利稳定进行,同时也能保证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好学生,从而使得未来的社会和国家多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少了那些不法之徒,这也就是学校的重任之所在,也是学校的神圣之处之所在。

二、加强学生思想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学校要使得对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有所成效,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教师们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也就是说,学校各教师要求学生们做到的事,教师们首先应该做到。老师曾经在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时候,就劝告北大的教职工们和管理人员们要不断的探索管理和接近学生的一些有效方法。他要求教师们对所有的学生要充满热情,不能以墨守成规的严厉态度来对待学生,而应该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来管理学生。老师是学生的再生父母,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的成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其次,学校和教师们要注重所有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而不能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体、美教育。我们很多学校的教育中都存在着一个很严重问题,那就是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考试成绩确实是考核一个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这并不表示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其他方面也优秀,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是一个好学生。往往有很多学生,他们对文化课不敢兴趣而导致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同学和老师们的态度往往会使其感觉自己不行,进而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甚至自甘堕落的现象出现。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们应该对这些文化课成绩不好的成绩付出更加多的关注,尽量挖掘出这些学生身上的其他优势,比如在体育或者音乐等方面的潜质,让其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从而加强其自信心。自信心提高了,他们自身的优势不仅展现出来了,甚至也会使他们的文化课成绩提高。同时,对于成绩一直优秀的学生,教师们也不要过分夸赞他们,进而使得他们变得目中无人,这些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们都应该注重其全面发展。

最后,学校和教师们对于个别在思想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耐心。比如,对于道德欠缺的学生,教师们应该在向其进行传统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其进行爱国知识、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道德方面的教育;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们除了要对他们提出必要的规范要求外,还要频繁的对其进行提醒,帮助他们少犯错误;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们应该经常与其进行交谈沟通,并劝说其他同学多与这些同学沟通;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同学,教师们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发掘其身上的优势并进行疏导,让其尽快走出失败的阴影。

总而言之,要加强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们一起努力,在建立一个规范、科学和制度化的管理体系的前提下,教师们还要以身作则,并在学生身上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时间,进而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三、总结

第9篇:药理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体育文化节 必要性 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1995年6月20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标志我国的0群众性体育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此,“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体育思想为高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改革方向。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在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导思想的同时,如何结合自身状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打造健康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值得独立学院体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目前来看,大部分独立学院举办的校园体育活动以竞技体育为主,弊端较多。与之相反,“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以校园为空间,以教师、学生参与为主体,以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示师生风貌;力求达到健身、健心的效果,在一定时间内采用分散和集中方法的组织活动。”

两相对比,独立学院开展体育文化节的优越性不言自明。为此,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查阅文献,系统分析了传统运动会的不足以及独立学院开展体育文化节的必要性及对策。

体育文化节推行的必要性

运动会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主要部分,它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发挥过不曾磨灭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的学校运动会模式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如果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及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运动会的话,可以发现它在体育理念、组织形式等很多方面都与现代体育理念格格不入。独立学院的运动会更是如此。每到校运会期间,学生乘机外出游玩,运动场上的人寥寥无几,甚至有时候观看的学生还没有运动员多。据笔者调查,一般独立学院参加校运会的人数大约占校总人数的3%左右,参与运动会的总人数也仅占总人数的15%上下。总的来说,传统运动会的弊端有以下几点。

一、 体育思想落后,偏重田径。

长期以来,受体育传统和过去竞技体育思维定势的影响,高校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落后,实际操作中偏重于田径项目。独立学院虽然是新兴事物,但很多学校活动都脱胎于传统高校。如此,独立学院的运动会也效仿竞技成分较高的运动会模式,生搬硬套竞技体育规则。这样,参加体育比赛的往往只是极少数具有一定天赋的学生,绝大多数同学只能沦为看台上的观众,无法体会体育活动的乐趣。再者,田径运动相对具有专业化、竞技化特点,缺少集体协作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参加校运会的学生越来越少。

二、重视竞技体育,缺乏趣味。

大学校运会模式传统,侧重田径运动会,再加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重视竞技体育发展,高校校运会也相应地受到竞技体育重视竞技,讲究名次的根深蒂固影响。因此,大多数独立学院也不自觉的“继承”了这种高水平比赛模式。这样一来,校运会重视金牌与锦标,重视竞技与名次,唯独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健康。而且,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比赛模式也影响了大部分师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此外,相对媒体中播报的同类项目比赛,校运会无疑相形见绌,也因此更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体育活动本身的娱乐性和休闲性在校运会中无法凸显,进一步减少了校运会的趣味性与吸引力,甚至使一部分学生反感、排斥运动会。

三、比赛教学脱节,关联度小。

自教育部提出体育课“三自主”原则之后,大部分独立学院的田径课选修率呈降低趋势,甚至一部分高校直接取消了相关田径项目。相反,一些趣味性高,时代感强的体育项目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开展的如火如荼。然而,大部分独立学院开展的校运会却还是诸如铁饼、标枪、三级跳等项目。对学生而言,体育教学中没有深入学习过这些项目,参加校运会时只能吃中学时代的田径“老本”。独立学院校运会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明显脱节,无法体现教学效果,甚至有碍体育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

除以上几点之外,独立学院开展的传统校运会还具有其他不足与缺点,比如说与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而且传统校运会的各项比赛一般都相对的缺乏公平性,比如体育生和一部分特长生与普通学生站在同一竞技平台,比赛结果几乎可以预测。还有就是传统校运会体育项目设计不够合理,“学非所用”、“学非所爱”现象严重。而且运动会时间集中,部分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参加多项比赛,难免出现安全隐患。也因此,独立学院开展体育文化节取代传统运动会的必要性越来越得到大多数体育工作者的认可与支持。

体育文化节及推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