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产业分析范文

旅游产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产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产业分析

第1篇:旅游产业分析范文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为了确保旅游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国家通过制定公共政策,为旅游产业保驾护航。但是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快、且游客需求也不同,旅游公共政策存在一定滞后性,难以促进旅游产业演进。因此加强对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二者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二者最佳契合点,且能够为旅游产业持续性发展提供支持。

一、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概述

旅游产业演进建立在人类主观需求基础之上,与人为性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旅游产业相似性、差异性特点日渐突出,并逐渐渗透至其他领域。从旅游产业演进时间层面上来看,旅游产业演进按照产生、成长及进化等过程进行,是一项长期过程。

旅游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并规范旅游产业发展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办法的总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旅游产业特征、公共管理方向等影响因素。但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旅游产业涉及到的相关型、服务型供给等发生了变化,影响政府理性目标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形成了双重演进格局。目前,针对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在财务、价格及出入境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法律政策。

二、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

(1)旅游产业演进是先决条件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产业收益与游客数量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具有非常明显的年代特点,整个旅游产业具有较为明显的波动特点,但是旅游格局当中,与经济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出现阶段性波动等现象。旅游经济增长与人们收入、国家经济实力息息相关。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对旅游经济的刺激也就越大,反之,则会阻碍旅游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旅游产业演进与相关政策关系分析可知,旅游产业演进是公共政策形成的基础和前提,直接决定旅游公共政策内容设置。同时,政策能够为旅游产业演进提供法律保障,创建良好、有序的旅游发展环境。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能够引导和鼓励旅游产业立足于自身存在的不足,重视对自身调整和优化,不断发挥自身优势。

(2)旅游公共政策是保障基础

国外发达国家在处理二者之间关系取得了成功。经过分析能够发现,旅游产业演进水平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地位,尤其是由于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1]。如解放初期,二者目标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性特点,但是到了改革开放后期,经济性成为主要特征之一。因此旅游产业演进会对政策目标产生一定影响,还会对政策的管理方式、内容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完善我国旅游公共政策对策

经过上文研究我们已经明确,旅游公共政策在旅游产业演进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促使政策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1)建立跨省区域性政策组合

由于我国旅游区域具有多元化特点,针对各省区来说,可以采取区域性差异化发展战略,促使不同区域能够在产业定位、市场战略等方面具有差异性、特色。提出跨省区区域性政策的组合,能够协调产业演进进程,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异。过度追求统一、一致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针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等,要坚持弹性原则,从而为旅游产业演进提供更多制度支持。

(2)确定差异化发展路径

为了缩小各省市旅游产业不平衡,需要公共政策要兼顾统一与差异双重原则,逐渐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发展路径,从而促进旅游产业朝着区域协调性方向发展。如针对旅游产业演进处于弱势区的地区,可以选择两条道路[2]。一方面,采取强势的政策,促使旅游产业发展能够紧随经济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借助其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对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旅游产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采取多元政策体系

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单纯依靠上述措施远远不够,应积极、主动构建多层次旅游公共政策体系。一是构建以国务院为核心的协调机构,增设常设机构,以此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从立法层面上制定相关政策,考虑旅游部门要求,整合建设、计划及铁路等各项要素;二是提升旅游主管部门级别,促使其能够享有更公平的权力,落实旅游业发展改革等重要任务;三是给予地方政府自主权,促使地方政府能够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及特点制定针对性政策。

第2篇:旅游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绿色产业;旅游产业;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北京市门头沟区

引言

绿色产业作为21世纪追求的新型产业模式和经济体系,在本质上是实现最低代价生态内生经济发展的模式[1]。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提高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从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内涵出发,助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旅游产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旅游业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于一体,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实现资源的最小消耗。而且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诸如餐饮、住宿、交通、旅行社、商店、游乐场等多种产业、部门的发展,吸纳大量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本研究依据绿色旅游产业内涵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在阐述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绿色旅游产业体系的概念

1.1绿色旅游的概念

绿色旅游最早是由法国的欧贝尔提出,目的是让人们从嘈杂的都市走向宁静的乡村,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舒缓、释放都市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同时增进乡村经济发展及城乡文化交流。由此可知,欧洲的绿色旅游是由乡村旅游转变而来,乡村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种。日本农业部在1992年将绿色旅游定义为:“能够享受目的地的自然与文化以及与农村、自然景观丰富的山区的当地居民互动的停留式休闲活动。”20世纪80年代,绿色旅游的概念传入我国,因此我国对绿色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学者对绿色旅游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绿色旅游就是环保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注重自然、社会、文化等资源的保护;二是绿色旅游等同于生态旅游,就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放松,放松中增强生态意识的旅游;三是按照广义和狭义之分来界定绿色旅游,狭义的绿色旅游就是将绿色理念深入到旅游产业中,而广义的绿色旅游还包含了环保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内容。本研究定义绿色旅游为: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强调在享受大自然风光的同时,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会环境最小化破坏的一种旅游形式。

1.2绿色旅游产业的界定

绿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经济形式,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绿色旅游产业是开发自然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形式;其次,绿色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动是绿色旅游,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再次,绿色旅游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3]。据此,本研究将绿色旅游产业定义为:作为构筑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绿色旅游的概念,依托自然旅游资源,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在产业的网络化、集群化、交叉化、一体化的联合推动下形成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2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和保障

2.1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南部,全区以山地为主,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涵养区。“京都第一峰”的灵山、“天然动植物园”的百花山、“古刹奇松、怪石异卉”的妙峰山、“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柘寺、“天下第一坛”的戒台寺、“北方的地质博物馆”的龙门涧、“京都小漓江”的珍珠湖和永定河,合称为“三山、两寺、一涧、一湖、一河”,这是门头沟区主要的自然旅游景点,亦是构成京西旅游发展的基础。境内峰峦叠嶂、青山绿水,生态优良,成为在快节奏、紧张的都市中生活的人们首选的休闲圣地。全区现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5处、2A级景区4处、1A级景区1处。同时,门头沟区历史文化悠久,潭柘寺、戒台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东胡林人”遗址、龙泉务辽金瓷窑遗址等著名的文物古迹承载着门头沟区的历史印迹。

2.2日益壮大的旅游需求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

随着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希望给快节奏的生活放个假,由此,旅游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都市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生活环境相对压抑,人们的幸福感较低,需要一个环境优良、闲适自在的好去处放松身心。旅游需求的增加带动产业规模的壮大,旅游业不但成为第三产业也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门头沟区旅游收入大幅提高,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乡村旅游增长迅速,乡村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不断上升。2015年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3.50亿元,旅游业收入为18.85亿元,占第三产业收入的25.65%。2006—2015年,门头沟区旅游业收入增长536.35%,其中乡村旅游业收入增长193.96%;旅游业接待总人数变化不明显,略下降4.11%,但乡村旅游业人数增长明显,增长56.58%(表1)。近年来,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私家车及汽车租赁业务的发展等也助推人们出游积极性的提高,尤其是节假日和周末期间,城区居民更多地选择在郊区的“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农业示范园”等度过休闲时光,成为门头沟区构建绿色旅游产业的重要力量。

2.3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门头沟区是北京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之一,2015—2016年,门头沟区水域嘴村和灵水村被评选为“北京最美乡村”,截至目前,北京市113个“北京最美乡村”中门头沟区有11个。2016年,门头沟区实施高压线绿色廊道生态景观、戒台寺郊野公园建设等多个项目,严格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控车、减油,村庄实行煤改油、煤改气工程,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管,成为全国29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之一。随着旅游接待环境质量的提高,游客数量有所增加,接待场所也随之增加。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门头沟区从事乡村旅游业的观光园和民俗户有1145个,比2014年增加了28个,同比增长2.50%,其中,民俗户增加了17户,观光园增加了11个,但实际经营民俗旅游的农户较2014年减少了22户。根据“十三五”期间门头沟区发展规划,门头沟区的发展将重点围绕生态涵养、旅游文化和科技创新三大功能开展,永定河绿色生态带的建设工程将逐步推进;政府将斥资2亿元用于门头沟区各景观园区质量的提升和环境的整治,打造山水环绕、宜居宜业的生态园区,重点突出以“潭柘寺—戒台寺—九龙山”“京西大峡谷—百花山—灵山”等组成的旅游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和景区规划。

3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1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与消费观念不强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游客潜意识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差强人意,还停留在自己“消费”、景区“买单”的层面上。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不强的问题体现在采摘园里的乱折现象、景区里的乱写乱画现象以及对基础设施的破坏等,而这些行为都有悖绿色旅游的理念。此外,自驾游造成的停车场拥堵、乱停乱放现象也已成为当下北京市旅游景区面临的新问题。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是影响门头沟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门头沟区旅游业的营业收入总体上呈现增长状态,但缺乏新的增长点,游客消费呈现下滑态势。门票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较大,且较为平稳,商品销售收入则波动较大,其他收入近年来有所增加。具体来看,2006—2015年,商品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518.60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1432.50万元(近年来最高)后,呈现快速下降趋势,降至2012年的155.90万元(近年来最低),之后又有所回升,2015年升至380.40万元(表2)。此外,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星级宾馆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0%,商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6.50%,其他收入同比下降26.30%;休闲观光农业接待人数上升,但农产品销售收入和餐饮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7.30%和12.10%。据分析,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景区商品价格高,人们不愿意购买;二是商品缺乏特色,难以吸引游客;三是农产品受天气影响大,缺乏品牌支撑等。

3.2旅游经营者绿色可持续经营机制未形成

据2016年《北京区域统计年鉴》,北京5个生态涵养发展区中,2015年门头沟区的民俗旅游接待户数、民俗旅游接待人次、高峰期从业人员以及民俗旅游总收入都是最少的,观光园数量处于倒数第2位,仅高于延庆区(表3)。这主要是因为:一是门头沟区旅游业还缺乏自己的特色,其旅游经营者没有利用区内独特的地形因素,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和品牌产品,观光采摘没有形成规模,消费者的旅游仅停留在观光上。二是随着旅游经营者增多,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旅游经营者的利润相比之前有一定程度的缩水,其为降低成本和争取利润,减少了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及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如使用低廉的餐具、提供非专业的导游、销售劣质的产品、提供带有欺骗性的信息等,造成旅游客源的流失。

3.3旅游发展规划和监管体系需要完善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有效指标,由于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当地的发展规划时往往以当地的GDP作为着重考量的标准,使旅游发展规划局限于短期利益而失去了系统性和长远性[4]。由于旅游业整体发展缺少明确和系统的规划,门头沟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基础建设不到位、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现象。门头沟区特殊的地形因素使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难度较大,道路条件有待完善,景区交通不够便利,旅游公共交通工具较少,进一步拓展旅游线路的深度有一定难度;高标准的接待场所较少,4星级宾馆只有1家,3星级宾馆只有3家,提升旅游收入的空间较窄;一些旅游项目不规范,加之监管不到位,严重损害生态效益。

4推动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培养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旅游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主体之一的消费者,环保和消费是消费者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正常的旅游过程中要培养绿色出行的习惯、培养绿色审美和绿色消费的观念。例如在出行方面选择环保、低碳的交通工具,短途采取步行或者骑行的方式,降低私家车出行的频率,减少私家车对空气和交通造成的影响。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依据门头沟区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建设集多种产业为一体的高端乡村旅游生态农庄,满足消费者多方位的休闲和体验需求。为产业储备后续发展资金。政府可加大绿色理念的宣传力度,并颁布施行有关法律法规,有效约束消费者行为。

4.2加大重视力度,打造绿色产业

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一方面需加强景区设施建设,观光园、采摘园、接待场所等根据政府旅游规划,同一级别的旅游接待场所设置统一的配套设施,提高游客的舒适感和便利感,同时可增加设备优良、功能完备、高服务和高管理水平的星级接待场所,打造高端的乡村旅游生态农庄;另一方面需不断增强对景区的经营管理,完善景区内绿色标识、设立绿色理念广播站,重视能源的综合利用,利用太阳能、风能、有机能等低碳能源,如餐饮做到绿色清洁无污染,为游客提供健康饮食的同时,减少“三废”的排放,从而减少对景区的二次污染。根据门头沟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开发多样性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如打造像中医养生黄岑茶、大山山货等的特色旅游品牌,宣传渠道多样化,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辐射周边乡村旅游,提高旅游产业产值,实现旅游业的持续长远发展[5]。

4.3完善发展规划,健全发展机制

旅游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为实现旅游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导向和整体规划作用。鉴于门头沟辖区内98.80%为山地,其发展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政府需加大旅游交通投资力度,改善和提升交通硬件设施;适当增加旅游公交或延长旅游景区公交的线路,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同时,政府应通过各类行政手段引导系统性地开发绿色旅游资源,并建设一套系统检测、有效监管、合理开发、规划建设于一体的运营机制[6];随着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为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平稳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或给予资金扶持,缓解经营压力,特别是对能更好地解决就业的企业、观光园、星级宾馆等给予更多扶持,提高旅游经营者促进就业的积极性;政府应制定相关奖惩制度,鼓励旅游经营者绿色转型,严厉打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罔顾生态效益的旅游开发,尤其是在国家明确提出禁止开发和提倡保护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威.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实现方式探析[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陶表红.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韩光明,邓秀勤.生态文明建设与福建省绿色旅游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市场论坛,2014,(7):19-21,32.

[4]陈玲玲,冯年华,潘鸿雷.我国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的问题及路径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6-29.

[5]李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第3篇:旅游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大连市

中图分类号:F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141-03

2008年, 中国旅游产业连续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严峻的旅游市场形势,全国旅游行业克服困难,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大连作为辽东半岛的海滨城市,依托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旅游产业稳步发展,旅游总收入再创新高。本文利用迈克尔・波特的“ 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机会、政府六个方面对大连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了提升大连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途径,进一步促进大连市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简述

199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在继承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该理论着重讨论了特定国家(地区)的产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各种条件,即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密切相关。四个基本要素为:(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两个辅助要素为:机会和政府。

四个基本要素以及两个辅助要素动态结合,决定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特定产业能否取得国际竞争优势,这六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系统,由这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组成一个菱形结构,类似于钻石形状,习惯上称之为“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把产业内各个企业纳入一个动态的分析框架中,理论中的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业竞争要素可以理解为产业组织的市场行为,这种市场行为是在一定的市场机构中的,而这种市场结构在钻石理论中受到相关和支持性产业、需求条件和生产要素情况的影响。在上述四种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政府又承担这一部分责任,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使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而使产业顺利的发展进而实现升级,而机会要素则通过影响四个要素的变化给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和活力,因此,整个“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每个要素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产业竞争力的变化 [2]。

二、由“钻石模型”分析大连市旅游产业竞争力

1.生产要素的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是指旅游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要素。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三面临海,地处暖温带地区,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全国闻名的滨海城市,中国北方的旅游避暑胜地。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大连拥有丰富的海滨资源和海岛资源,拥有长达1 906公里海岸线和170个大小岛屿,大连的滨海景区(景点)多达100余处,海滨风光是大连旅游资源的主体。到2008年末,大连市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A级旅游区(点)24个,其中五A级1个,四A级10个,景点和景区达200多个,有城市广场58个。大连商业门市星罗棋布,旅游休闲娱乐项目众多,旅游硬件设施日趋完善。大连已经普及了国际化的城市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游客密集地带都设立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大连的海产品丰富,鲍鱼的产量占全国的60%。2007年2月8日,大连市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奖杯,这是中国旅游界最高层次、最具权威性的荣誉。

大连市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相对丰富,辽宁省有旅游学院50多所,而大连市就占了大部分。目前,大连市旅游产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23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职工的12.8%。但是,从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来看,高中以下学历的占76%,这些服务人员专业技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长短和可持续发展,缺乏旅游专业人才,尤其是缺乏懂国际业务的国际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连市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步伐。

2.需求条件分析。一国或地区的旅游需求条件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旅游产业竞争优势比较强。大连市的旅游需求条件是比较好的,除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国内外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有所下降外,其余每年接待的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人数呈逐年递增态势,约居国内主要旅游城市十二位,旅游总收入也连创新高。但也可以看出,相对于国内旅游者来说,入境旅游者的人数很少,说明国际旅游需求相对较低。

根据2008年大连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和海外客源市场统计数据 [3] 分析,大连市国内旅游市场客源地主要分布在辽宁周边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中部地区除安徽、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外,其他省区所占比重较少,西部地区游客则更少;海外客源市场主要是日本、韩国、俄罗斯,其中日本是最大的海外客源市场,每年都有大量的日本游客入境;韩国因与大连地区地缘、血缘关系密切,成为大连市第二大客源国;俄罗斯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本市的第三大海外客源市场。此外,由美国和加拿大组成的北美市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主的东南亚市场以及以德国为首的西欧市场在大连市海外旅游市场中均占有一席之地[4]。

3.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分析。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东北、乃至中国商贸重地,大连市拥有多功能全方位、档次齐全的旅游接待网络。大连是东北地区星级宾馆酒店最多和最全的城市,酒店宾馆规模、设施、装修、设备具备国际水平,与之相关的软件服务也是走在业界前列。截至2008年末,大连市拥有旅游宾馆(饭店)212家,增加6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168家,增加2家;五星级6家,增加1家。但宾馆酒店的空间布局太过集中,星级饭店几乎全部分布在中心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近几年,大连交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飞机、火车、客车和轮船通往全国大部分省市以及海外部分国家和地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的国际口岸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航线总数达到147条,其中国内航线100条,国际和特别行政区航线47条,与15个国家、94个国内外城市通航,其中国际、特别行政区通航城市40个。2008年,两岸直航大连至台湾航班正式开通,烟大铁路轮渡正式运营。大连市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市内有公交线路百余条,其中有全国仅存的有轨电车线路两条,有多条轻轨列车线路;大连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2009年6月正式启动拟定2013年5月完工。虽说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从下表可以看出,大连的旅客周转量除了水运和民航外,其余在辽宁省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分析。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即指企业的战略决策特点、组织结构及竞争程度所赖以存在的环境。由于所处环境不同,企业目标、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也往往不同,而其产业优势则来自于对它们科学、合理的选择和搭配 [5]。到2008年末,大连市旅行社达36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6家,国内旅行社336家,其数量占辽宁省旅游旅行社总数的1/3以上,在全国各旅游城市中也居于前列。

此外,旅游企业还结合大连特色推出了海滨度假游、都市观光游、都市会展游、购物游、休闲游、节庆文化游、近代历史文化游、军港观光游、温泉游、乡村游等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产品,能根据不同旅游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又相继推出“海上看大连”,阳光(sun)、沙滩(sand)、大海(sea)的夏季旅游“3S”产品和运动(sport)、温泉(spring)、购物(shopping)的冬季旅游“3S”产品;在原有的国际服装节、烟花炮竹节、国际赏槐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四大节庆活动:国际啤酒节、国际沙滩节、国际冬泳节和国际滑雪节,成为大连拉动游客新的增长点。

5.机会因素分析。机会是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变量。2008年奥运会为大连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申奥成功后,大连市很快就打出了“奥运在北京,观光到大连” 的奥运旅游宣传口号,在中国内地及海外电视台连续播放其旅游城市形象广告,大连市还建设了一批适应奥运旅游的大项目,其中包括高标准的大连金石滩主题公园,重新规划旅顺口旅游项目,将星海湾建成集体育、文化、会展商务、娱乐四大中心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广场,把滨海路建成精品浪漫旅游线路等。2008年大连市旅游总收入达400.8亿元,占全市GDP的10.39%,相当于第三产业的25.44%,比2007年增长23.3%。

2009年9月10―12日中国夏季达沃斯论坛即世界经济论坛第三届新领军者年会在大连举行,给大连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夏季达沃斯年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大连全面走向国际化的新平台。成功举办年会,进一步提升了大连的国际化水平,充分彰显大连浪漫之都的魅力和综合实力,全面提高了大连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自2007年首届年会以来,国际规划师大会、世界生物大会和被称为“海事达沃斯”的国际海运年会等一些高规格国际会议主动来到大连举办。随着本届年会的回归和成功举办,必将引领国际高端会议大量涌入,进而拉动大连市旅游、餐饮、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6.政府因素分析。政府行为是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又一重要变量。大连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是关联度高、污染少、增收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因此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为全面加强旅游产业开发和建设,政府给予政策优惠、政府贷款等支持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得旅游产业不仅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且现已成长壮大为支柱产业。大连市政府积极引进一些国外知名旅游企业进入大连,推进政府及相关旅游组织和旅游企业加入国际性的旅游组织协会。大型国际国内会展的成功举办,很好地宣传了大连市旅游形象,增强了大连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截至2008年末,大连共举办展会96个,比上年增长4.3%;展览面积95.7万平方米,展会平均规模接近1万平方米;参展企业24 746家,增长14.6%,其中海外参展企业1 869家;到会参展商88 456人,增长18.4%;参观人数544.6万人次,其中海外参观人数4.6万人次。

三、提升大连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本文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六要素对大连市的旅游产业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提出了提升大连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1.注重旅游产品开发,增强大连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大连市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景观优势,溶合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打造具有海洋文化、海滨风情、浪漫情调、独特风格的旅游资源。以提升城市休闲旅游和城市商务旅游为重点,积极推进商务会展旅游;加快邮轮、游艇、高尔夫、马术、温泉、滑雪等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建立特色旅游乡镇村、农(渔)家乐示范项目,使其成长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

开发产品的同时注重增强文化底蕴,大连市应通过文化旅游的发展,积累本地区和城市的文化资本,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品格和标识,着力开发和培育节庆旅游产品,通过国际性节庆活动,提高城市的文化品拉,凝聚人气,促进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2.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大连市要制定中长期旅游宣传促销规划和市场开发战略,出台符合实际的市场开发规划并贯彻实施,改变粗放型的宣传促销模式;创新旅游宣传促销体制,探索组建全市旅游形象宣传推广中心,具体实施宣传促销各项工作,逐步实现旅游宣传促销机构和队伍专业化;针对不同市场和客户群,建立起包括旅游推介词、宣传片、画册、招贴画、导游图、导游词以及不同版式的旅游指南手册在内的宣传品体系,并及时更新相关内容;不断创新旅游宣传促销的方式,加强主要客源市场有针对性的促销,注重客源地推介活动与互联网、新闻宣传、媒体广告和影视机构的合作,拓展宣传促销的领域。

积极开展与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各大旅游批发商、主要客源地骨干旅行社的合作,增强宣传促销投入的实效性;抓住在大连举办各类重大国际活动的时机,主动提供旅游宣传品开展促销;继续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在巩固日韩俄传统海外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港澳台、东南亚和南亚市场,积极开发欧美澳远程客源市场,逐步实现旅游市场结构国内游、入境游均衡发展。

3.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是一个融合了文化、交通、餐饮、建筑、房地产、农业、制造业等多个产业的复合性行业。因此,对于大连市的旅游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城市交通、通信、物流、房地产、文化产业、美食餐饮、娱乐活动、休闲农业、工艺制造等多个行业,形成相互联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战略,使旅游真正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

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的必要条件,应该加大资金投入,逐步促进软硬件环境与国际接轨,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综合接待能力。硬件方面,应根据主要客源市场的特点与需要进行交通设施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拓展航线,完善铁路、公路建设,构筑三维立体交通网络,提高大连旅游的可进入性;软件方面,应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提供标准化、规范化和个性化服务,增强大连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建立集团化旅游企业,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扶强做大旅游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抓好旅游企业的改制工作,对已进行改制的要加强完善和深化,使旅游企业加速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旅游企业集团化可以形成规模综合效益,形成组合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融资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政府还应综合运用土地、资金、税收等政策杠杆,鼓励本地大型企业集团进军旅游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股份制改造,整合大连市现有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著名旅游企业来大连投资,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建立全方位开放的旅游产业体系,为国内外资本进入创造良好条件。

此外,大连旅游产业还应该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一方面加强旅游院校建设,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与劳动部门合作,加强旅游产业普通员工的规范化服务培训,为大连旅游品质化发展提供基础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招募旅游产业人才,以抢占旅游人才的制高点。

5.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增强城市吸引力。树立合作发展的理念,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打破区域分割。首先,应该加强大连区域内旅游合作,同时促进与辽宁各旅游城市之间的联合,加大与东北各旅游区的资源整合;其次,加强同与自己特色接近的青岛、烟台、威海等滨海城市的旅游开发合作,共同打造海洋旅游品牌,形成地区间的整合营销体系和海洋旅游链,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第三,加强国际旅游合作,继续加大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合作力度,同时要不断扩大大连市远程客源市场,创造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更大国际空间。

6.加大旅游市场管理力度,营造良好旅游环境。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旅行社条例》,使得旅游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大连市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条例,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综合执法部门、旅游专职执法队伍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检查执法体系,形成对行、游、住、食、购、娱六个环节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机制;积极发挥社会督查作用,在景区景点、购物、餐饮、娱乐等旅游消费场所聘请监督员,开展全方面全天候的社会监督检查;进一步整治导游队伍,提高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强旅行社标准化管理工作,对旅行社实行百分制管理;依法整治出境旅游市场,提高规范运作水平;大力净化旅游景区(点),提高游览环境的质量;严厉打击旅游购物欺诈行为,提高旅游购物的诚信度;加强星级饭店的管理,全面提升星级饭店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国内外民间旅游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为大连市旅游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游客服务满意率。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第1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65-120.

[2]王小平.钻石理论模型述评[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3):33-36.

[3]大连市旅游局. 2008年国内和海外市场游客客源构成[EB/OL].大连市旅游网,2009-11-12.

第4篇:旅游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体验;旅游产业;旅游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6―0019一07

随着近年来旅游市场需求的快速成长,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由于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碳减排承诺等原因,旅游业被再一次提到了新的高度。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并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但是,旅游业的边界到底是什么?旅游现代服务业到底又是什么?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拟从旅游体验的角度来分析旅游产业价值链,讨论旅游产业的边界与现代服务业特征。

1产业链的概念与内涵

自1985年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链(value chain)的概念以来,产业链(industry chain)、供应链(supply chain)等概念相继产生,其中产业链是产业价值系统的简称,但由于理论研究的缺乏,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常常混为同一概念。在国内学术界,虽然产业链一词实际应用不少,但理论研究并不多。学者们尚未就产业链的特性、本质、结构、形成机制、治理模式等理论基础性问题形成共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产业链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3类:

第一类是从产品生产的角度定义。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的生产链条。产品生产角度强调关键产品的中心地位,产业链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即围绕核心产品,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并相互联系的环节,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

第二类是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定义。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某一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连接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角度强调产业链的整体优势,认为产业链的本质在于以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核心,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将一个企业的整体优势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第三类是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定义。产业链是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产业关联角度强调企业甚至产业间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在这种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链式生产结构中,有关的经济活动、经济过程、生产阶段或经济业务按次序联结起来,产业上游到下游各相关环节间的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4个维度有机结合。

以上3种定义方式虽然角度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认同核心产品或产业在产业链中的链核地位以及产业链中不同产业间的前、后向链式关系。然而芮明杰等认为,随着模块化时代的到来,产业链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业链中知识关联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产业链在本质上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因此,对于模块化时代的新兴产业,则应更多地从知识分工协作角度定义其产业链。

2旅游产业与旅游产业链

关于旅游产业或者旅游产业链,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早在20世纪,美国旅游学专家托马斯・戴维森(Thomas Lea Davison)曾提出旅游不是产业,认为将旅游定义为产业是贬低了旅游的真正意义,并曾因此引起学界的争论。但随着旅游市场需求与供给的不断壮大,实际上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大多数都承认旅游业是一个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只是对什么是旅游产业,尚存在两种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是直接将旅游产业与旅游业等同起来,统一定义。如王大悟和魏小安根据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对旅游业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并认为“旅游业是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行、游、食、住、购、娱等各种需要,以提供旅游服务为主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包含了所有生产或提供满足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产品和劳务的部门或企业,它们广义上提供各种组合旅游产品而狭义上只提供核心旅游产品,旨在完成旅游生产和服务。

另一种观点认同上文提到的对旅游业的普遍定义,但认为旅游产业比旅游业包含了更加广泛的内容,两者不可等同。申葆嘉提出,旅游业主要是指以住宿业、餐饮业、旅行社以及人工建造的游乐园为主的接待诸行业的复合体,而旅游产业既包括了营利的旅游业,还包括了许多发展旅游所必须的社会非营利因素。罗明义则进一步将旅游产业分为旅游核心部门、旅游依托部门和旅游相关部门3个层次,包括了所有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而旅游业主要是指第一个层次。

旅游产业的界定存在争议,旅游产业链的戈Ⅱ分也存在以下3种方法:

基于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价值链界定。旅游者的需求拉动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形成,因此,旅游产业链的界定也常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出发。如李丹枫等认为,旅游产业链是指旅游消费者从获得旅游信息并决定进行某次旅行、经过空间移动,到最终实现旅游体验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因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消费涉及的企业分属不同的产业类型而形成的一种产业链接关系。何建民提出,对于常规旅游来说,旅游价值链包括了目标顾客的选择、定位、产品设计、价格制定、渠道选择和形象推广等。这类概念都强调产业链始于旅游者空间移动,止于旅游者旅游消费体验的实现,是吃、住、行、游、购、娱6要素相关企业的集合。这种界定方法使旅游产业的边界相对较窄,通常被称为狭义的旅游产业,但便于统计与操作。也正因如此,目前国家旅游局主导的旅游产业统计口径也基本上采用这一界定方式。

基于旅游产品供应的旅游价值链界定。通常认为旅游产业是由生产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旅游企业集合构成的,因此,不少关于旅游产业链的定义从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应角度出发,如坦佩尔和冯特(Tapper&Font)将旅游产业链定义为一条包含了所有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应与分配的链条,旅游价值链因此可分为赢得订单(win order)、分配前的支持(pre-deliverysupport)、分配(delivery)以及分配后的支持(post― delivery support)4个阶段,以实现旅游产品的端到端无缝连接,或者将旅游产业链定义为包含了旅游供应商、旅游开发商、旅行社和游客4个部分的单链。路科从供应链管理思想出发,认为目前旅游业的运作是以旅行社为核心、各相关行业企业为节点而联结成的服务于旅游者的供应链模式。张辉把旅游的生产与销售涉及众多的企业活动,从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要素暂时使用权开始,到旅游产品的组合以及产品的分配和销售的整个过程定义为旅游产业链或旅游产品链。在应用研究领域,玛丽安娜・希贾拉(Marianna sigala)认为旅游供应链包含产品一生中的所有方面,如原材料、材料处理、制造、分配、零售、顾客使用和最终抛弃。詹姆斯・墨菲(James Murphy)和史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认为约翰・门泽尔(John Mentzer,et al.)等人对供应链的定义适合描述烹饪旅游的供应链,即:直接参与产品、服务、资金和/或信息从源头到顾客、从上游到下游的流动的3个或更多的实体(组织或个人)组成的一个整体。裴德罗・拉文托斯(Pedm Raventos)描述了在旅游产业链中航空公司、酒店及其他供应商与旅行社的供需关系。部分研究则根据各自研究的内容,直接从各行业通用的供应链定义中选择了较符合自身要求的内容。此类旅游产业链的界定方法强调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但并不强调产品与服务供给的起点与终点,旅游产业链的外延比较宽泛,与通常大家所说的广义的旅游产业概念基本相当。

基于空间移动范围内旅游产品供应的旅游价值链界定。基于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业链界定划分了旅游产业链的起点与终点,使旅游产业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基于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的价值链强调了旅游产业链的多元性,但又陷入概念泛化的困境。于是又有学者将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价值链终点限定在“特定旅游目的地的分配和营销”内,相应的旅游供应价值链定义为:“参与了从旅游产品/服务不同部分的供应(如航空业、住宿业)到最终旅游产品在特定旅游目的地的分配和营销这个过程中不同活动的旅游组织所组成的网络”。或者将旅游供给限定在旅游者空间转移过程中,如“在旅游者到目的地的空间转移及旅游消费过程中,为其加工、组合并提供旅游产品,以助其完成到达目的地的旅行与游览,此间所形成的以旅游企业为核心的各种产业供需关系”。

以上3种旅游价值链或者旅游产业链的界定方式都各有优缺点,第一种界定方便操作但局限了旅游产业链的边界;第二种界定放大了旅游产业链的边界,但由于“什么是旅游产品”仍难以界定,旅游产业链的边界问题也因此仍未解决;第三种界定方法使旅游产业链理论上的边界清晰,但它与第二种界定方法存在同样的困境。传统的旅游产业链定义比较关注产品的生产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物质流动,但芮明杰等认为,这些都只是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产业链在本质上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通过知识的分工和知识共享创造递增报酬,为顾客创造价值。因此,旅游产业链的定义本质上应该从知识的分工协作人手,以不同的价值创造来划分产业环节,并将各环节以网状结构联系起来。

3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价值链分析

旅游产业链界定的困难缘于对旅游现象本质界定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引起的旅游产品定义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链的界定或者过于宽泛或者过于局限。根据谢彦君的分析,旅游体验是旅游世界的“硬核”,如果在旅游世界中抽掉了旅游体验,就等于抽掉了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抽掉了旅游现象的内核。没有旅游体验这种根本需要,旅游产品就没有必要生产出来,旅游资源将依然以其自在的状态存在着,不存在专业的企业生产旅游产品,狭义旅游业自然也不存在,而它的缺位将使广义旅游业成为没有内涵的空壳,它们的存在仅具有非旅游的意义。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链以有形产品之间的关联形成链式结构所不同的是,旅游产业链有“模块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知识关联形成的网状结构。在旅游产业链生产分工的背后,技术的差异只是表象,实质上是围绕体验创造、生产与销售、提升的知识分工。

基于这一出发点,以旅游体验这一旅游的“硬核”为中心,按照知识分工和价值创造,可以对旅游产业价值链作如下划分(表1):

旅游体验产品设计。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的第一步是旅游体验产品策划与设计,这类企业包括以旅游目的地资源整合和设计为主的旅游规划与产品策划、营销等咨询服务公司等类型企业群体,其技术含量高、价值创造空间大,但是在以往的旅游产业价值链划分中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旅游体验产品物质环境制造。策划与设计好的概念产品需要物质载体来表现,相关的硬件建设也因此成为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再好的旅游资源都只能停留在潜在状态,不能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也就更不能服务于游客的旅游体验。一些专门进行景区建设、酒店建设等旅游环境与设施施工建设的专业企业群体,他们的旅游属性被其建筑行业特征掩盖,而使其在旅游产业价值链认知中长期被忽视。

旅游体验产品信息传递与中介服务。凝结了概念与设施硬件的旅游产品需要向远在异地的旅游者传递信息并进行销售,相应的中介服务企业群体也因此产生,他们包括各类旅游广告公司、文化传播、网络传播等信息传播企业群体以及专门进行产品销售的旅游网络在线销售公司、旅行社企业等等。行业内广受诟病的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与这部分产业发育不完善有紧密关系。

旅游运输服务。旅游体验产品的消费依赖于消费者的移动而不是产品的移动,因此旅游交通运输企业群体产生,这里主要指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运输,不包括旅游地的本地交通。旅游体验产品运输可以看作是旅游体验产品中的一部分,它将游客从旅游目的地外运送到旅游体验地,其价值不仅仅在运输功能的实现,服务也为这一环节的价值创造提供了发展空间。

旅游体验产品生产与消费。服务业的最大特点是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开始享受各项旅游体验服务的时间与地点,同时也是旅游企业进行生产的时间与地点,这些企业包括为旅游者在旅游地提供必要的吃、住、行、游、娱等服务企业群体,这部分企业通常被认为是核心旅游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的组成部分。

旅游体验的二次消费生产与服务。根据谢彦君的解释,旅游消费只包括愉悦的旅游体验要求的基本消费,而旅游者消费则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全部消费,包括的范围通常比前者大。前者属于旅游体验的初次消费,而旅游者在旅游地的购买行为则可以理解为旅游体验的二次消费,它属于旅游者消费中的非基本消费部分,是完善和加强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和这部分生产与消费紧密相关的是一些旅游商品制造与销售服务企业。

旅游体验产品精加工。随着目的地游客类型不断升级,旅游体验产品的精细化、个性化程度需求也 不断提高,相应的生产与服务企业群体不断产生与发展,这些企业群体包括知识与技术附加值较高的旅游服务体验产品,如融养身、保健、康疗与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高端接待服务企业等。

旅游体验产品的物产消费服务。随着旅游体验的个性化要求程度不断提高,部分体验对物产的依赖度也不断提高,专门为此类企业提供物产供应的旅游企业也不断成长,如将酒店体验产品与分时度假相结合,将度假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出现的一些新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群体。

旅游体验产业链整合服务。随着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旅游企业对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同时也不断融合,一些专门的旅游信用卡、旅游保险、旅游数字化服务企业不断成长,使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旅游产业链的基本特征

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划分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涵盖了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配套环境的制造、体验产品的营销与中介服务、生产、消费与服务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每个环节对旅游体验产品所赋予的价值各不相同,其分布呈现出一条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图1),具有以下特征:

模块化的网状产业链结构。新兴产业链越来越多地具备模块化与网状结构的特征,模块间既有投入一产出式的传统线性关系(如图1左侧的旅游体验基本构成部分),也有因知识的关联与整合形成的非线性关系(如图1右侧的旅游体验价值提升部分),总体来看则是一种网状结构。图1中线性的描绘只代表了各环节创造价值的高低,并不代表各环节间有必然的上下游关系。但是网状消费的外部性有可能产生其他环节运行的临界点,如体验产品的设计没有完成时,设施建设难以进行;旅游体验的基本生产和消费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对体验产品进行精加工和高物质附加也不现实。在这种网状的旅游产业链中,模块间横向和纵向的关联交织其中,知识与价值的高低紧密相连,形成旅游业的“微笑曲线”。

基本价值与追加价值的新认识。谢彦君从观光娱乐的视角提出,除旅游观光娱乐业以外的其他产业都是提供旅游产品追加价值的产业,都处于附属地位。那么从旅游体验的视角,凡是直接参与旅游体验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产业都属于核心价值产业,而对于旅游体验进行价值再创造的产业则属于产业链中的追加价值部分。图1中从“二次消费”处划分,左边部分(包括二次消费)是旅游体验的基本构成环节,体现的是旅游产业价值链中旅游体验的基本价值;右边部分则是旅游体验的价值提升环节,体现了旅游体验的追加发展价值。这部分现今发展还不成熟,但从其价值地位来看,其成长空间大,创造价值高,极富发展潜力。

制造业和服务业特征的融合。纵观整个产业链条,囊括了旅游体验产品从设计到销售再延伸到精细化的旅游服务的全过程,既与制造业的产品生产一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加工制造、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相类似,同时又包含了二次消费服务、产品精加工、物产消费服务、产业链整合服务等有着明显服务业特征的过程。一方面,旅游活动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使得旅游体验生产与服务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其中不乏制造业相关的企业,使得产业链形态具有制造业的特征。另一方面,旅游的服务特性决定了产业链的服务业特征明显,因此,旅游产业价值链虽然形似制造业的“微笑曲线”,但又有自身独特的内容,比如,产品营销只是信息的中介服务而不是产品的直接销售、运输服务是消费者的运输而不是单指物质产品运输、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等等。

产业复合与价值分布趋同。产业链中的企业群体有相当部分具有复合的行业属性,如旅游规划计划企业同时属于咨询行业,旅游景区建设企业群体同时属于建筑行业,旅游运输企业群体也属于运输业,旅游房地产企业属于房地产业,旅游金融企业属于金融行业等等。但恰恰是这些复合产业部分所创造的价值更高,处于产业价值曲线的两端,而传统的单纯的旅游业即吃住游等企业却只能处于价值曲线的底部,表现出产业复合程度越高,价值创造也越高的特征,这也充分说明了旅游产业的综合关联性特征。

5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产业链认识的意义

更清楚、全面地了解旅游业的各方面产业特性。长期以来,将旅游业局限于吃、住、行、游、购、娱的范围内,旅游业被认为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但一些客观上已经成为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服务业如旅游咨询服务、旅游电子商务服务等却没有被纳入旅游产业的范畴,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产业链认识有助于加深对旅游业的理解,为旅游业建设成现代服务业指明方向。

第5篇:旅游产业分析范文

一、现代旅游业的特点

旅游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成长壮大的新型产业部门,它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或行业的特点,无法套用标准的产业分类体系。其突出的特点:一是地理靠近性。旅游业作为一个联结旅游主体(旅游者)和旅游客体(旅游对象)的产业,它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这些相关联的行业、部门的共性是它们在同一的地理区域范围内聚集。包含旅游资源的开发产业,旅游要素产业,即住、食、行、游、购、娱等直接为旅游者提品和服务的行业、部门以及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自然环境的关联产业。它们因彼此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围绕旅游资源产业形成聚群(如图1所示)。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正因为有了旅游资源产业的存在,才使旅游业有了旅游客体、有了旅游对象、有了旅游吸引物,才使一些区域或地点成为了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资源产业外围聚集着旅行社、饭店、餐馆、旅游区域交通、商品零售、娱乐设施等服务性产业,它们服务于相似的顾客群体,是旅游者在异地空间聚集的必要条件。在这些服务性产业外围,形成第三层次的补充性产业,如银行、邮电通讯、海关、公安、卫生保健、保险、建筑、房地产、媒体、园林、绿化、环保等。在此基础上,还会形成新的聚集。二是部门专业化。旅游业各构成部门、行业是一个统一的整合体,在空间地域上表现为各部门、各行业的分工与协作,否则,旅游产品会因该区域缺少某类企业而丧失某种功能。三是外部性。即指一个生产者的产出或投入对另一个生产者不付任何代价的“副”作用。各个行业、部门相互依赖,某个企业的优质服务将促进其他企业的成功。例如,一个旅游者的满意度不仅取决于景观的引人入胜,还有赖于互补性的服务,即旅馆、饭店、商店和交通设施的质量和效率。这些企业不仅在地理上靠近,而且集体协作,使集群内企业个体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见,旅游产业有明显的产业聚集优势。

因此,要做大做强旅游业,就必须依据其内在运动规律,从过去主要是谋求资源在经济主体上的聚集,转为谋求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即依靠群体的力量,提高区域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培育旅游产业群的机理分析

产业群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一群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群是一种崭新的企业空间组织形式,既是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而建立起来的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组织群体,又是独立企业之间通过非正式关系形成的一种颇有活力的新的组织形式,是实现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有效形式。

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组建旅游产业群。这个产业群以区域内某一大型旅游资源企业为核心,在其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并与其他产业群,如农业、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文化、体育、旅游出版物相联系。

表面上看,旅游产业群类似于一个地区性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聚集了众多的不同行业和部门的中小公司,或少数几个大型公司,群内各企业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联系,处于整个旅游系统过程的不同环节,共同完成旅游产品从开发到销售的全过程。在纵向上旅游者要完成旅游的全过程,食、住、行、游、购、娱是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正是通过这些部门的服务,使位于异地的旅游者聚集于某一旅游地,形成这一地域的旅游客源市场。在横向上以旅游业为主体,道路交通、邮电通讯、银行保险、海关、建筑、媒体、园林、环保、教育等各行业紧密结合,彼此之间就生产或服务频繁的发生合作、交易。因此,尽管在个体企业之间存在着专业化分工和生产环节的分离,但所有的生产、服务环节都集中在同一地域内完成,强化了集群内企业之间多方面的互动联系,在区域内形成了产业网络结构。旅游业这种网络结构的形成是基于合作的需求,而它的形成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达到通过网络整合企业之外的生产要素,实现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旅游产业群还与食品加工、机械设备制造、房地产、体育、文化、媒体等其他产业群有联系。旅游产业群的构成如图所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业群的形成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对于围绕旅游资源聚集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来说有四方面的意义:

一是降低交易成本。现代旅游业需要有不同企业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在每一环节之间都存在交易成本。旅游产业群的建立为获取其它重要的投入要素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生产通常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如环保、信息、运输),但是单个企业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服务需求市场来维持众多供应商的生存,大量厂商集中在一起完全可以联合起来提供一个大市场。这样,企业从群里获取资源而不是从其外部获取资源,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助于把存货需求降低到最小程度,有助于减少进口成本,有助于降低供应商抬高价格或违约的风险。而且地理位置的相近性有利于改善通信联络,有利于供应商提供辅助,有利于获取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的投资,如专门基础设施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率。群内积累了大量市场、技术和竞争的信息都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加之,群内企业之间的互动行为产生的某种信任机制,必将大大减少信息的非对称性,促进信息的流动。在有活力的产业群内,其成员能更容易地招聘到专业化的、有经验的人才,而且还易于从其它区域吸引人才,从而降低他们在招聘过程中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

二是获得互补性利益。即旅游产业群中各企业之间广泛联结而产生的总体力量大于其各部分之和。群的互补性可表现为许多产品在满足顾客的需求方面互相补充;或通过企业之间的互相合作提高集体生产率;或不断提高特定区域内企业的信誉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因为群内各个成员相互依赖,如旅行社的优质服务将促进饭店、旅馆、娱乐、零售等企业的成功。

三是增强知识创新的活力。由于地理上的邻近,当一个制造商服务于和获取服务于多种产业时,就有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de Bresson,1996)及创造更多的机会组合生产要素。产业集群把各类专门人才吸引到同一地方,使厂商较容易获得所需要的人才,各类人才也倾向于在产业集群的区域内寻找工作。由此提高了企业对新的经验、知识的反映能力。创新活动的发生和积累除了空间的临近性外,另一重要路径是知识的外溢。知识按其跨越时空在组织和个人之间转移的难易程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知识,即那些可编码的知识,也就是我们日常在书本上可以学到的知识。另一类是默会知识,这类知识存在于组织内个人的专业技能、团体的特殊关系中,也存在于特别的规范、经验、文化、氛围中。区域内聚集的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厂商愈多,有关旅游的信息在区域内传播就愈快,传播的程度就越彻底。尤其区域内大学、研究机构与厂商之间的学习互动,增大和积累了该区域持续创新的能力和容量。

四是提高整体竞争力。集群中的企业与非地域聚集的企业相比较,显示出更多的合作与竞争。集群中的同类企业同居一地,同行业运用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等评价标尺进行相互比较,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而绩效差的或者平庸的企业会因此感觉到压力,积极吸纳集群内的“最佳实践”以培育创新。因此,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内在竞争压力,获得了单个游离企业难以拥有的竞争优势。可见,集群中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一样,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持因素。而且,集群内的企业具有相同的文化、血缘关系或生活经历等,使得人际关系成为联结各个企业的重要纽带,彼此之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而对外则具有一定的排外性,面对共同的外来竞争时,往往能够一致对外。

总之,组建旅游产业群,一方面,各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获取外部经济,做大了企业;另一方面,各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做强了企业。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旅游产业分析范文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已经进入了黄金时代,国家十分重视旅游业对经济转型升级,扶贫等方面的拉动作用。2015年,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指出鼓励地方政府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投融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基于国家政策的背景和旅游业需求的增加,全国许多省市纷纷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2016年5月10日,四川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基金规模30亿。2016年11月30日,浙江省旅游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基金规模为100亿元。2017年6月14日,山西签约山西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100亿元。2017年3月1日,中青旅、IDG资本、红杉资本中国日前签署协议,三方拟共同发起设立和管理旅游产业投资基金。2017年03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实际情况设立以社会资本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社会领域相关产业投资基金。”以明文的形式支持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更加说明了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的良好发展势头。

二、山东省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现状

山东省委、省政府对股权投资基金发展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运用政府引导基金促进股权投资加快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14〕17号)和《山东省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鲁政办发〔2014〕44号)。在山东省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项目里面,明确设立了山东省旅游发展引导基金和山东省海滨旅游发展引导基金。2015年10月22日,山东海滨旅游发展基金落户烟台。2016年3月14日,山东中旅旅游发展基金成立,由中旅集团、香港中旅金融控股共同出资设立。这些旅游产业基金的设立为山东省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了拉动作用。

三、旅游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流程分析

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大体的运行流程如下:1.寻找投资者2筛选投资项目3创造价值4安全退出。其中寻找投资者中,方式有私募和公募。退出机制有三种:企业上市、股份转让、股权回购。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大体运行流程(图1)。

1、私募型

各级地方政府将其设立的产业发展基金作为出资设立投资公司。投资公司以注册的资本金为基础对区域内的旅游项目(公司、企业)提供贷款,或者直接投资(参股)于项目,投资公司的收益来源于贷款利息或者股权投资收益。除此之外公司不再经营其他业务。

2、公募型

发行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募集方式为上市募集,没有区分特定的投资者。并依据旅游产业的特点形成O2O模式的连锁酒店、景区开发与规划、新兴旅游产业建设。以及特色旅游目的地打造等子基金,形成一个“伞形”结构的资产组合,以股权形式对相关项目进行投资。

四、山东省旅游产业投资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对项目的筛选不够科学

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在对项目筛选的过程中,不能做到项目筛选的最优化。导致最好的项目没有被筛选出来,不能导致收益的最大化。有些管理团队在筛选项目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熟人效应”这是一种主观的选择, 筛选项目还是要遵循客观、理性、科学的原则。

2、与政府关系处理不到位

如何处理好和政府的关系,是任何业务中的难题和关键问题。对于旅游投资基金来说,如何既做到利益的最大化,为基金运行实现最优化,为投资者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扶持最优项目,同时又为政府创造GDP是,顺应政府的政策走向是政府关系处理中应该特别值得思考的问题。

3、风险控制不到位

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属于投资,投资就会有风险,对于风险控制,如何在保证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到最低,是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最为关键的一环。

4、项目价值评估不准确

对于旅游企业或者PE项目或者旅游项目的价值评估将直接关系到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行好坏和收益,也?⒂跋斓胶驼?府之间的信任度。项目价值的评估不是看现有的价值,二是看未来项目可能创造的价值,如何准确把握。现在项目价值高不一定未来就高,现在项目价值不高也不见得未来就不高。

五、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优化

1、项目筛选的优化

如何对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项目筛选进行优化呢。笔者认为可以加入投资组合最优化的模型:Ri=R(bi1+bi2+bi3+bi4)。其中,Ri表示第i个项目的投资价值,bi1表示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状况,bi2表示企业的经营状况,bi3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bi4表示企业通过PE 投资后能以较高的市盈率上市。分别求偏导数,如果Ri对bi1的偏导数大于0表示良好,以此类推一直到bi4。

2、与政府的关系处理的优化

反复解读地方政府的“十三五”规划,了解政府的未来的发展计划。地方政府扶持的旅游项目,优先投资于科技含量高,无污染,快速创造GDP的项目,也就是优先投资于和政府契合点较多的项目。关于和政府的契合点问题,可以运用德菲尔法进行打分和评价,请政府官员参与评分评价,最后参照企业自身的利益找出最大契合点的项目,这样既处理好了和政府的关系,又符合企业利益。

3、风险控制的优化

对于风险控制的优化,首先应该从基金的管理团队入手。基金的运行过程中监管应该到位,严防腐败问题,严防“关系、熟人”对基金运行风险的加大。其次加入风险控制模型:Fi=K(Ai+Bi+Ci+Di),其中Fi表示第i个项目的风险,Ai表示政策风险,Bi表示行业风险,Ci表示运营风险,Di表示管理团队运行风险。对式子求偏导数,如果四项同时满足,则说明这个项目的风险最大。满足的越少说明风险越小。

4、对价值评估的优化

价值评估绝不能依靠人的主观意识去判断。价值判断要依靠资产评估方面的知识去判断。笔者认为,对于价值的判断,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入手:

1)现金流量评价。将未来的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到价值模型。我们主要利用其中的股权现金流量模型进行判断。因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是一种股权投资。

2)硬性指标的判断。基于各种财务指标。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规模、员工激励、投资收益率、速动比率等等。

第7篇:旅游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增长;索洛余值增长模型;技术贡献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4-0069-04

随着社会文明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经济功能逐渐被世界认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其视为支柱或战略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增长优势。因此,中国的旅游产业仍需不断优化和提高,研究和分析中国旅游产业增长及其主要增长要素对于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古典经济学认为要素投入引起经济增长。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家索洛提出全要素分析法,据此确立了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围绕“索洛剩余”内生化,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分别从技术变化、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变迁、分工演化的角度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旅游经济研究者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或面板数据,构建了不同的旅游生产函数,从而得出旅游经济增长的不同结论。代表观点有:李仲广、宋慧林(2008)利用丹尼森的结构主义要素分析法,通过时间序列数据构建旅游经济增长模型,得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劳动力投入来获得,劳动投入贡献率达到39.87%。唐晓云(2007)基于索洛模型证明了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的投入,其次是劳动力投入,而全要素生产率很低。左冰、保继刚(2008)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业属于典型的(劳动)要素驱动型增长方式。周云波、武鹏、刘玉海(2010)利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的动态效率和静态效率,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业整体技术效率水平较低下,平均数为0.512,纯技术效率水平为0.603,规模效率水平为0.865。总之,现有对旅游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旅游经济规模不变,希克斯中性技术严格假设下所得,这显然与中国旅游发展现实不符。笔者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借助索洛余值法及C-D生产函数原理,用GLS广义最小二乘法建立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测算中国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情况和对产业增长的贡献,再进一步分析技术进步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优路径,为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二、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模型构建及分析

第8篇:旅游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四川旅游产业;GDP;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1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3-29-0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增大,旅游业总收入和出游人数都逐年上升,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高的产业关联度,旅游产业与食、宿、行、游、购、娱等行业都有密切关系,属于多元化、跨地区、跨部门综合性强的产业,乘数效应较大,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四川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省有世界遗产5处,是国内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省份,也是国内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省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旅游文化是四川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旅游业已成为四川省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加就业、惠民富民的战略性产业。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越来越丰富,特别是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更为集中。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产业边界较模糊,使得旅游统计困难重重,计算旅游产业对GDP的贡献就更为困难。本文尝试应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对旅游业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进行研究。

一、 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一)四川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四川省地处中国大西南腹地,横跨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自然风光雄奇险秀,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巴蜀文化积淀深厚,革命历史遗迹可歌可泣,川菜享誉四方,川酒香飘四海,川剧独具魅力,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依托优势旅游资源,借力西部开发战略,四川省一直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通过合理的产业规划与营销,四川旅游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尽管2008年的汶川地震给四川旅游带来了危机,但是四川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特色发展之路,万众一心、超常努力、化危为机,实现了旅游产业整体大跨越、大提升,树立了四川旅游的新形象、新品牌,形成了推进旅游发展的新理念、新机制,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0年,四川旅游总收入达到1886.09亿元,同比增长28.1%;接待旅游者2.71亿人次,同比增长23.8%。目前,四川正在实施旅游业“三年提升计划”,预期到2012年底,四川旅游总收入可达到2500亿元,基本实现旅游经济强省目标,初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重要旅游胜地的目的。

(二)概念界定

1、旅游总收入。旅游收入是指旅游接待部门(或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销售旅游商品而获取的全部货币收入。按照旅游收入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是指经营国内旅游业务所获得的本国货币,它来源于国内居民在本国的旅游,实质上是一部分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范畴,不会增加国民收入的总量。国际旅游收入是指经营入境旅游业务所获得的外国货币,通常被称为旅游外汇收入,它来源于外国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国的旅游消费,实质上是旅游客源国的一部分国民收入转移到了旅游目的国,是社会财富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转移。它表现为旅游目的国或地区社会价值总量的增加,相当于旅游目的国或地区对外输出产品,是特种形式的对外贸易。

2、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二、旅游产业总收入对GDP贡献的线性回归分析

(一)旅游产业与GDP关系

本文使用1996-2010年的四川省旅游业总收入和全省GDP的数据为样本来进行分析研究。变量设置为年度GDP值为Y,旅游产业总收入为X。得到二者关系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Y与X之间存在一元线性相关关系,而且是正向相关关系。即Y随X的增长而增长,X也随Y的增长而增长。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旅游业现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收入的增长对GDP定会是有贡献的,而GDP的增长通过提高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必将增加人民收入,从而促进经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进以及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长对旅游业的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GDP与旅游业收入之间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

图1 四川省旅游总收入与GDP关系的散点图

(二)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设四川省旅游总收入(X)与GDP(Y)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 = α0 +α1X

利用EVIEWS 6.0软件中OLS对理论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到结果为:

Y = 2150.430 + 7.93393X

t = (7.673947) (22.83693)

R2 = 0.973857 Adjusted R2 = 0.971990

D.W = 1.742750

F = 521.5253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四川省旅游总收入系数估计为7.93393,表示GDP与旅游总收入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两者互为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作用。在1995-2010年间,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平均而言:每增加一单位的旅游业收入可以拉动约8个单位的GDP的增加。一是旅游业收入本来就是构成一个地区GDP的一部分,二是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性质,比如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地区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地区地貌的变化,促进了旅游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等。

(三)模型的检验

当建立回归经济模型后,模型中的各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能否用于解释现实的经济关系,能否运用与实践,相当关键的一步就是设定的模型能否通过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在经济意义检验部分,从理论上说主要是模型中的参数估计值的符号以及数值的大小在经济意义上是否合理。结合所得的回归方程可知,四川省GDP与旅游总收入成正相关关系,该结果符合经济学的一般意义,即说明该回归方程可以通过经济检验。

2、统计意义检验。常规的统计意义检验主要有:拟合优度检验、变量显著性检验(通过t检验)、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

从方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R2 = 0.973857,修正后的可决系数为Adjusted R2 = 0.971990,说明该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好。

另外,由t检验:作原假设H0: α1 = 0,给定显著性水平α=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2=14临界值tα/2(14)=2.145。由回归方程中的数据可得,与α0、α1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7.673947、22.83693,回归的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说明回归系数显著。故应当拒绝H0: α1 = 0,也就是说,“旅游总收入”对“GDP”有显著影响。

最后,在四川省旅游总收入与GDP的一元线性回归中,由于解释变量只有一个,不存在解释变量联合影响的整体检验问题,也就不需要进行F检验。而且,事实上,在一元回归情形下,F检验与t检验是一致的,F统计量等于t统计量的平方。

自相关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DW表,当n=16,k=1时,得下限临界值dL = 1.106,上限临界值dU = 1.371,因为D.W统计量为1.742750大于dL = 1.106,小于4-dU = 2.629,根据判定区域,知不存在自相关。

异方差检验:利用White检验对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异方差检验。从检验结果可知:Obs*R-squared = 5.244917,D.W = 1.906623,F = 3.179746。在α=0.05下,查卡方分布表,得临界值χ20.05(2)= 5.9915,Obs*R-squared = 5.244917

三、政策建议

作为旅游目的地,四川旅游资源丰富,山川景色秀丽,旅游文化独特,有吸引力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这些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独具特色,有的是独一无二且具有垄断性的。这些都是其独特的发展旅游产业优势,切实将旅游业作为四川省GDP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来发展,政府工作部门从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使旅游业成为四川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及战略支柱产业。同时,应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发展交通运输业,促进旅游地区商业的发展,促进旅游地区地貌的变化,促进旅游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等。并吸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推动当地农村地区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2012年1-10月,四川省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084.87亿元,增幅达到30%,初步预计,2013年全年旅游总收入将超过2400亿元,入境旅游可望接近地震前的2007年的历史最好记录。

另一方面,对于旅游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则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旅游市场进行科学预测,合理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切勿盲目跟风投资,发展旅游产业,这样容易忽视自身存在的优势和长处,将不能发挥出旅游业的经济推动作用,反而不利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洪杰、李均立.海南省旅游业收入对GDP贡献的线性回归分析[J].管理观察,2009,(08):168-169.

[2] 谢静.我国旅游消费支出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贸,2011,(21):159-160.

第9篇:旅游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一、跨越式发展的含义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既然是“超常规”,它就不是通过单纯地加快速度可以实现的。今天,当对国际发展趋势有了正确的分析,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其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二、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观念保守陈旧,缺乏创新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西部旅游业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西部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二)体制创新非常欠缺

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微观和宏观的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缓慢。

在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大量产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四)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西部地区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陵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西部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

三、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依靠优惠政策,依托国际市场,迅速得到了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中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应该认清市场化所讲的市场,不仅包括狭义的市场即各类产品、要素的市场,更强调并包括国家的市场型管理体制,而且包括了市场主体即企业,是一个广义的市场概念。为此,在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应当探索西部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特殊路径,综合运用政府职能及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市场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在西部的快速发展。

地区间的不协调性是包括东部和西部在内的全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西部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开发和利用中实现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西部落后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呈现功能性紊乱,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13%,间接和潜在损失则更大。旅游产业曾普遍被当作一种“无烟工业”,但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仅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不仅危及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对开发对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以防止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控的现象。

(二)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的管理水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中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也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同步方能取得目标效果。

在资源配置方面,旅游产业发展要提高可持续性、均衡性和集中度,就要求打破行业、地区的限制,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互补和产业间及地区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政府主宰资源配置权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的前提。

在产业管理方面,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加,旅游经济管理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西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既非政府主管部门的“无为而治”,也非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而是政府部门应当行使自身应有的产业管理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为此,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设、工具的创新(如发行西部旅游建设债券、西部旅游债券、西部旅游建设投资基金等)和融资方式的改进(如采用BOT等方式)等是首先应采取的举措。

(四)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

具有“世界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众多美誉的西部地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风光为西部地区旅游业依据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特色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获取竞争优势为日标,利用高新技术,高起点、高效益深加工和利用特色优势资源,以“名、特、新、高”产品开拓并占领市场,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机制,使潜在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色经济,西部地区应当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多元化,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西部旅游产品结构并提高西部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再开发出像“秦兵马俑”、“九寨沟”这样具有世界的旅游绝品来,铸造出21世纪西部旅游业辉煌发展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1、陈嘉桢.世纪伟业[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李树民.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J].西北大学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