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称鉴定论文范文

职称鉴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称鉴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称鉴定论文

第1篇:职称鉴定论文范文

关键词:房屋建筑;模板支撑系统;安全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在建筑工程中,时有发生由于模板支撑系统稳定不足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行影响到人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对提高房屋建筑模板支撑系统的安全稳定性的探讨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模板支撑系统安全稳定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支模的设计与计算

首先,在模板设计时应考虑荷载主要有:模板及支架自重、施工的器具重量(电焊机、振动器等)、新浇混凝土重量、钢筋重量、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的重量、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新浇混凝土的侧压力、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同时,还要考虑其分项系数,也就我们所说的安全系数。对于模板重量值就不必考虑了,因为在施工过程中,模板重量远不如使用过程中活载重量,而这两种工况是不会叠加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地下室顶板应该考虑施工堆载,即每平方米500公斤的活荷载,要用这个荷载来验算受力,在具体的计算时,只需要验算板受力即可,不需要再导入梁柱和基础计算。

其次,模板支架横杆、立杆最大间距也要保持合理性,一般要求模板支架横杆步距不可以超过1.2M,立杆纵距、横距不可以超过1.0M。而对于模板支撑的立杆间距和上下水平杆间距具体计算,通常都使用计算软件进行,同时,还需要根据脚手架的高度、承受的荷载情况计算确定,例如,3米高的满堂脚手架和15米的不一样,用于工人操作平台的脚手架和承受混凝土模板的脚手架也会不一样。另外,其主要的计算公式如下:

P=q*ab/øA ≤[σ ]

根据以上公式,确认每只立杆承担的模板面积,计算出模板单位面积上施工荷载,由面积和单位面积求的单支支杆承受集中力,验算杆件强度(钢管验算稳定),以实际需求加大安全系数或者调节杆间间距。

对立杆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在计算地基承载力时,主要是根据脚手架立杆上的轴力与地基承载力的比值,就是立杆下面垫板的面积,其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A=N/F

其中,地基承载力为F,设立杆的轴力为N,则垫板的面积为A,在计算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单位要统一,力用KN,承载力用PA,则计算出来的A的单位为平米。

另外,需要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检测,一般情况下,检测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规的是单桩竖向抗压静载实验和复合地基载荷实验,这种试验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地基处理形式所决定的,如果图纸设计的是复合地基,则必须要采用这种检测方兴未艾。在施工中,若是经检测没有达到所要求的地基承载力,则需要确定有没有达到持力层,没到持力层就要继续向下,或者是有没有挖到设计标高,若是与地勘资料不符合,比如设计要求地基是中密卵石层,地勘资料反映也是,但是挖出来却不是,就要继续挖,然后一般采用C10毛石砼回填。

3.提高钢管的抗弯强度

钢管的抗弯强度的计算,也是保证模板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一个关键因素。一般从原理上讲,钢管的直径越大,惯性矩越大,抗弯强度越好,可是钢管的壁厚太薄,也容易损坏,所以不能单纯地从抗弯强度上确定钢管的厚度,还要考虑钢材的材质,抗拉强度,剪切强度,弹性模量,以及耐腐蚀性,多方面的综合因素确定钢管的管壁厚度,总之,对于优质钢材可以把直径做大些,管壁薄点,从而来保证模板的安全性。

4.支架的搭设

支架的搭设方式有扣件式、碗扣式、门架式等等;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根据专项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完善安全技术交底;做好地基准备、夯实、排水沟等,确定标高、轴线基准;然后再进行地面垫板(型钢)、立杆、上扫地杆、架体搭设,并且需要进行标高引测、梁底大小横杆、箱梁底模的检测和围护架搭设,最终进行模板架验收。

另外,在支架搭设时,需要注意以下条件和参数:一、支架的抗倾覆的稳定性计算;扣件的抗滑计算;支架立杆的变形计算;立杆底部是承受垂直荷载最大的点,应当要考虑这个点的最大荷载强度和地基沉降限制;关注承载脚手架的地基承载力以及沉降,尤其是注意计算一下单位面积上的抵抗承载力和局部承载能力;二、支架上的加载程序和大小;地基尽量干燥,防止周边水的侵蚀软化地基;三、支架上的加载要考虑做到对称(纵横向)进行,防止偏载而引起支架失稳。

5.支架安全控制

建筑工程中,尤其是现浇混凝土的模板工程的支架,在进行上部混凝土浇筑前都要进行预压,目的是检查支架的安全性,确保施工安全,与此同时,通过安全控制,消除地基非弹性变形和支架非弹性变形的影响,为支架的合理起拱提供依据。并且,还要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混凝土成形后,挠度太大而影响美观。

另外,要注意扣件的抗滑移承载力系数取值,可以用安全计算板模板的扣件钢管高架计算扣件抗滑承载力系数来确定取值问题,在工程实际中,单扣件和双扣件都是0.8,这个系数通过具体的计算来确定。脚手架扣件抗滑移的具体计算方法可以根据检测数据实际可以达到全数合格的抗滑力进行计算。

二、强化模板支撑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首先,模板支撑系统在采用组合架,需要在加设剪刀支撑。在工程中,一般用钢管、木头作模板支撑系统,还有就是桥梁上用的多的碗扣式脚手架。其中碗扣式脚手架不用加设剪刀支撑,而其它的如钢管、木头作模板支撑系统,是一定要加设剪刀支撑,保证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对于普通截面的不用在梁底另加立杆;大截面的需要,截面宽800高450~600时,并且梁是矩形,而对于一般宽300高800以下的,就没有必要使用,通常采用常规支撑就可以,在实施处理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如果满堂架严格按照规范搭设的话,一般不需要梁下支撑立杆,毕竟有梁横杆件支撑,但是如果满堂架搭设简单,存在严重缺纵横向水平杆、扫地杆,以及步距较大的情况,或者自由端过长等,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取梁下加固。

第三,在搭设过程中,要加强监督与检查,避免出现搭设通病和通病的延续,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整改,需厅保证施工资料和审批手续的齐全,落实具体的责任,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尤其是钢管的质量,一定要达到设计规范的具体要求,同时管理人员和责任人员还要高度注重,模板工程的质量问题、安全问题以及稳定性问题。

总结:

总而言之,模板工程作业建筑工程的主要环节,影响着整个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因此,在建筑工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模板支撑系统的选材的质量,确保安装的安全与稳定,采用科学的安全技术措施,实现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隽秀.高大模板钢管支撑架的稳定性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D].华侨大学 2009

第2篇:职称鉴定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硕士 面向企业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33—03

[作者简介]林相友,王秀丽,孟庆繁,滕利荣,付学奇,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自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我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已经历了15年的探索和发展道路。总体上来说,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处于良性快速发展状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一是培养模式上缺乏创新性,培养体系尚未成熟;二是缺乏合作校企;三是现行教学模式不利于个性化培养;四是缺乏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五是缺少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系列教材。为此,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应立足于企业需求,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加强探索与改革,建立一套“兼顾通识教育、拓实基础教育、主抓实践教育、不忘创新意识”的培养模式已是当务之急。

一、工程硕士培养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

课程体系建设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建立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时,既要遵循研究生教育的普遍性原则,又要突出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殊性与实用性。笔者所在单位根据工程硕士生的来源、经历、知识结构等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考虑,设置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程的三个模块。

(一)通识课程的设置

工程硕士通识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外语不11知识产权等课程。政治理论课程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外语课程可以训练学生较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提高其获得知识和信息及毕业后继续学习的能力;知识产权课程可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如何保护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如何合法借助国内外的现有成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专业课的设置重在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要选择与本学科关系密切、能够补充和发展本学科专业知识、技术且体现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的课程。在强调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宽广性的同时,要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在各个培养环节上强化创新意识,为工程硕士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程的设置

制定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时既要考虑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侧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工程硕士教育的工程针对性。校企间的密切合作可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有效,针对企业的需要,开设或增设一些实用的、具有前瞻性的专业选修课程,对工程硕士进行“订单式”培养,使工程硕士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工程硕士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评价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他们能否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际培养工作中,除了设置相关基础课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下文以吉林大学

2.实训工艺路线的设计。重点建设“细胞培养、基稗制药、生物药物分离纯化和药物制剂以上实训路线均起到了较好的校企衔接作用,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为例探讨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一)搭建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1.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吉林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搭建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及质量检验”等实训工艺路线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价值。

(二)构建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工程硕士多为企业技术骨干,工作和学习任务较重,学习时间有限,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准备在有限学时内训练较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1.加强实验技术和方法的科学综合。如以“啤酒酵母分离纯化、发酵培养和蔗糖酶的提取、分离纯化、性质鉴定及反应动力学实验”作为工程硕士生化综合大型实验,从微生物发酵到酶的提取、分离纯化、分析鉴定,综合了8种实验技术和9种实验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与科研、工程和实际应用的结合。例如将技术成熟、方法稳定、重复性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腺嘌呤脱氨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项目引入实验教学;将“药物的制剂、分析检测及药效、药理学实验”作为专业大实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制药工程相关技术、方法,而且了解了制药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采用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

1,建立集中与开放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根据学生“入校不脱岗”的特点,将实验相关理论知识、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集合在一起,集中统一讲授;二是实验操作基础部分集中讲解,如实验技术操作和仪器操作,统一讲授注意事项并示范操作;三是实验室对工程硕士学生开放,仪器设备、药品准备齐全,学生可随时进行实验操作;四是实验完成后,学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五是教师评阅实验报告后,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心得。

2.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践理论教学与实验方案要求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利用多媒体所包含的文字、图片、动画等丰富元素使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践内容。实践教学还利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网络平台,建立了网络实验课程,用于工程硕士生的实验预习、模拟实验、问题答疑、师生互动、扩展知识面等,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交流平台,进行个性化教育。

三、把好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质量关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高校培养工程硕士的质量直接体现在他们的学位论文是否能为企业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是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双导师制

在工程硕士培养工程中,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正导师从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工程实践经验,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中选聘;副导师由企业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正导师除全面负责外,侧重培养计划的制定,对选题的科学意义、先进性及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质量予以把关;导师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利用自己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学位论文与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着重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二)改革答辩委员会的组成

答辩委员会不仅应该有理论知识丰富的校内专家,还应该有实践经验丰富、全面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情况的企业专家。工程硕士答辩时,答辩委员会中40%的成员应由企业专家组成。这样更容易确定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发现论文的不足之处,更有利于对论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工程硕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培养工程硕士的高校能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积极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坚持教育方法创新,积极与企业合作,探索适合企业自主创新需求的多样化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第3篇:职称鉴定论文范文

关键词: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法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01-03

一、当前高校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之间缺乏匹配性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这一政策指引下,各高校法学院都增加了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案例讨论、审判观摩、模拟法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由于以前实践教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具体针对某一个环节,未注意到从宏观层次把握每个环节的联系和区别[1],所以导致法学实践课程设置类型单一,内容简单,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匹配性。这不利于全面性、渐进性、与各学年理论教学相对应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法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以“发散与逻辑相结合”的思维能力、验证性实证能力、学习能力、收集运用信息能力等为基础的。目前,很少法学院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来有针对性地培养这四种能力。

(二)大学一、二年级缺少实践课程

当前,我国许多法学院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存在着不足。其主要表现是缺少大学一、二年级的实践课程,这非常不利于全面性、渐进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普遍养成的是“应试型”思维方式,只知道背记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所谓“正确答案”,不知道接受课本以外的知识,不知道怀疑给定的答案。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他们的创造才能和个性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要打破这种思维方式,法学院就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开拓思维能力、到课堂外寻找案例以验证课堂知识的实证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单靠一两门实践课程来完成。

(三)实践教学评价不合理

实践教学评价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师的评价;二是学生的评价。从教师方面来看,当前“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法学院不理解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把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当作“学问”看待,对于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不给予应有的评价,导致了法学实践教学师资呈现出结构性不足:其一,高职称、高学识、经验累积丰富的教师不愿意、不屑于指导实践教学。其二,导师不能像上理论课那样规范化地进行实践课的教学。其三,教师没有途径去积累法学实践课的经验。由于法学院对于教师晋升职称评价依据主要是理论科研文章,导致青年教师往往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理论研究,很少研究法律实践问题和法学实践教学问题。从学生方面看,当前一些法学院对于实践课的考核不像理论课那样规范、严格,学生在实践课中表现的好与坏一般不影响考核结果。这导致学生参加实践课的主动性不高,付出的努力不多。

二、法学专业“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含义与内容

所谓“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是指对法学专业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各学期不间断地安排实践课程,各课程的功能与各学期的理论课程相匹配,按照培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三个层次渐进性地设计课程内容的实践课程的有机组合形式。下面以广州大学法学专业的“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为例,来介绍其主要内容。

1.读书报告。本门实践课程的功能是改变一年级大学生“背教材、背答案”的思维定式,让其思维视野跳出课堂、跳出教师讲授知识之外,养成根据自我兴趣、自我发展需要来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本课程还能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锻炼其文字书写能力。这一实践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学生在大学一年期间每两个月写一份读书报告,全年共需要写四篇。(2)读书报告是实践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合格者获2学分,不合格者不能毕业。(3)读书报告应以认真阅读一本书为基础;阅读的书目可在法学院“推荐书目”中选读一部或自选一部法学名著。(4)每篇读书报告应在2万字以上,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阅读书目作者的生平和学术地位等加以介绍;第二部分针对阅读书目中的重要内容加以摘录,每摘录一段落,必须按写科研文章之注释(夹注)的方式标出该段的出处和页码;第三部分对所阅读书目的观点进行简单评价。(5)读书报告必须用手写,不得打印、复制。

2.结案报告。这门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收集运用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年级大学生学习到了一些法学基础知识,为了防止其被动地陷入教师的知识背景下和思维模式中,必须设置实践课程来促使其怀疑教师的观点,使其能接触到实践部门操作的案例,理解案例解决方案与教师讲授的理论课之间的差别及其原因。其基本要求:(1)二年级学生必须每月写2篇结案报告,全学年共需要写16篇。学生可以从网上、书中查找案例素材,或到法院、律师事务所等部门调研取得案例素材。(2)结案报告一般分三个部分:首先是对案件事实的概括,其次是对争议各方观点及根据的总结,第三是判决结果、依据以及自己的看法。(3)学生必须用打字电子版存档并用A4稿纸手写,每学期末统一上交指导教师手写稿和电子版,由指导教师评分存档。

3.模拟法庭。这门课程的功能是锻炼学生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和法律知识应用技能,提高概括案件事实能力、形成意见或辩护观点的能力。其基本要求是:(1)以班级为单位,精选案例,对案例事实加以准确、精练概括。(2)根据法庭审判的角色,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刑事审判为例,可分成法官组、公诉人组、证人组、被害人组、被告人组、辩护人(律师)组等。(3)各角色组要共同撰写法庭审判过程的诉讼文书。例如,法官组要准备审判提纲、判决书等;公诉人组要准备书、法庭调查提纲、法庭辩论提纲等;辩护人组要准备阅卷摘要、法庭调查提纲、法庭辩论提纲、辩护词等。证人组、被害人组、被告人组的学生必须熟悉掌握证人权利义务、证据理论、被害人陈述的证据特点、口供的证据特点、被害人和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等知识。司法警察扮演者在法官组、公诉人组或辩护人组中产生。(4)各班级在模拟法庭表演开始前,必须向指导教师上报各角色组名单。法官组,辩护人,人组,公诉人组的成员应当占班级学生的2/3。其余1/3学生参加证人组、被害人组、被告人组。(5)在法庭模拟表演时,学院随机抽取某位学生参加法庭模拟表演。(6)法庭模拟后,由学院指定教师和聘请实务部门专家进行点评并打分。(7)模拟法庭表演结束后,每位学生必须写一份《参与模拟法庭报告》,写明自己参与诉讼角色的相关法律知识是如何被应用的、理论知识与实务技术如何衔接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等。此报告作为评定成绩的根据。

4.学年论文。这门课程的功能是使学生对大一、大二所学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进行反思和总结,温故而知新,锻炼学生检索、利用文献技巧,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础。其基本要求是:(1)学生在第二学年之第一学期中,必须与指导教师联系,并确定论文题目。学年论文题目以学生自拟为原则,教师指定为补充。(2)学年论文一般以两年来所学法学必修课涉及的某一特定知识、某一专门理论为研究内容。(3)在第二学年之第二学期末必须上交论文定稿。(4)学年论文一般要求写5000字左右。学院统一制定学年论文写作格式模版。(5)对学年论文学院统一组织检测,重复率不超过35%者为合格。

5.侦查与鉴定实验。这门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实验报告的制作、分析能力,使学生养成实证思维模式,能对案件事实用多个证据从反复实验的角度来证明其真实性、客观性,养成重实证调查,重实验数据,不轻易下逻辑推理式的判断结论的思维方式。

6.法律诊所。这门课程的功能是通过模拟案例与真实案例的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从事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与技巧,为学生走向法律工作岗位提供实践基础。其主要内容是让三年级学生将具体的案件事实概括成典型法律事实,根据诉讼角色要求,担当不同的诉讼角色,形成不同诉讼角色的思维方式,掌握不同诉讼过程的诉讼法律知识,形成不同的诉讼观点,多角度地提出并合理论证自己观点。学生要分组训练当事人会见、事实调查、法律分析、接待当事人咨询、法律商务谈判、调解、诉讼等实验项目。

7.办案实习。这门课程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从感性上掌握各类案件的司法实务流程,提高案例分析能力,让其学习律师的思维模式,锻炼其阅读卷宗、提炼概括案件事实的能力。其主要内容是:三年级学生必须撰写2篇办案报告。学生可利用第三学年的短学段或寒暑假到律师事务所实习,尽量直接参与律师办理案件的全过程,在征得办案律师同意的情况下,将该律师办理结案的案件卷宗的全部材料加以抄写并写出总结。办案报告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对案件事实加以概括;(2)摘抄律师阅卷记录;(3)摘抄律师调查取证过程及证据种类、证据内容、证明方向等方面资料;(4)全文抄录书;(5)全文抄录律师的词、法庭调查提纲、法庭辩论提纲、辩护词等;(6)全文抄录法院判决书;(7)写出参与办理案件、抄录案卷材料的体会和总结等。学生必须用A4稿纸手写,不得打字或复印。

8.毕业实习①。这门课程包括学院统一安排集中实习与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实习单位要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一般是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集中实习由学生报名,学院统一安排。分散实习事先由学生报名,由学生家长出具同意的意见书,学院出具联系函,学生本人自主联系,学院审核批准后派出。分散实习的学生应向学院提供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姓名、联系方式及联系电话。学院随时派人检查。

9.毕业论文。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尽量通过毕业实习获取真实的案例素材,将解决此案例的方案和论证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这种选题方式能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两个实践课程有机地连接起来,能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般不会与往年毕业论文题目重复,能够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撰写这样的毕业论文(设计)能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特点

1.各门课程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读书报告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选择能力;结案报告和法律诊所能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应用能力和对于课堂知识的鉴别能力;侦查与鉴定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办案报告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案件操作能力;学年论文能使学生反思大一、大二所学基础知识,初步确定研究方向;毕业实习能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法律职业特点,获取毕业论文写作素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毕业论文(设计)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案件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之间具有渐进性和功能互补性。“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特点,各门课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由校内到校外,依次渐进开设。一、二年级学生法学知识积累较少,应对其开设自主性学习、课外实践素材收集、实证或发散思维培养等类型的实践课程。读书报告、结案报告、侦查与鉴定实验等课程都具有这样的功能。三、四年级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法律诊所、模拟法庭、办案报告、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课程主要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以上课程分别着重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具有很好的功能互补性。

三、“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实践教学研究,实现课程的预定功能

实践教学研究是当前本科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一门实践课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其各功能是主次有别的。课程设计者在设计课程之初并不能预见到其全部功能。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和发现其规律和新问题。当一门实践课的新功能在教学中呈现以后,指导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它,并把它固定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方案中。这样会使实践课程的内容不断地发展,也可以根据其新的功能来不断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二)科学设计考核方式,增加学生参与实践课的强制性和体悟性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宪法,能从根本上规范教学活动。实践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必须被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把每一门实践课开设的学期、课时数规定清楚,必须将实践课程规定为必修课。其次,法学院一定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来制定实践课的教学大纲,要把教学目标、基本内容、基本要求、考核方式规定清楚。再次,实践课程必须“学分化”。学院必须安排专职的实践课教师按一定量的课时来组织教学。最后,必须强化对学生参加实践课的考核。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规范化地组织实践课的考核,学生要通过考核过关,考核不合格不能毕业。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让学生把自己参与实践课的直接经验和体会表达出来,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手段。不同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考核环节都必须围绕着显示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直接体悟这一核心指标。

(三)成立实践课导师组,使指导教师专业化、固定化

高校教师承担自己的专业理论课教学几乎是一种自觉的有预期性活动。到哪个学期上哪门理论课,教师都一清二楚。教师与理论课程之间几乎形成了固定的联系。这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专业化、学术化。教师会自觉地在理论课上积累知识,总结经验,精心组织各个教学环节。

根据以上教学规律,“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实施的关键是指导教师专业化、固定化。学院要成立班级实践课导师组,要使每位教师固定地承担某一门实践课。这样做可以使教师自觉地与学生建立联系,自觉地积累实践课的经验,精心组织实践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这样也有利于教师自觉地对于自己固定承担的实践课进行研究、开发,充分实现实践课应有的功能。另外,学院应当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当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科研工作同等看待。

注释:

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是各学校普遍开设的实践课程,其

功能已成为本科教学界的共识,因此本文对此不予阐发。

参考文献:

[1]李小鲁.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以法

第4篇:职称鉴定论文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文化产业管理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JIANG Dongqing

(School of Culture Management, Wuha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College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In the training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practical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ritical teaching process.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for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is very important to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management. The article adopts ability- oriented education concept to gives the teaching go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support from the drive level, dynamic level, control level and security level for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 establishes a relatively complet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随着我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战略的确立,文化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但是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一直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在此背景下,加快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不仅是高等院校的责任所在,而且是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直重要力量,独立学院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截止到2013年底,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文化产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共有138所,其中独立学院23所,占比16.7%。在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构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在借鉴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支撑保障几个方面构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教学模式结构图①

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在实践教学模式中,目标体系居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驱动的作用。确立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凸显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定位;二是要凸显文化产业管理的双重职能要求。

1.1 凸显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定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向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未来10年,要“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相较于一本二本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独立学院应该以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具体而言,一是要以应用能力为本位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方案,而非学科本位;二是注重课程体系的应用性、针对性,而非系统性、完整性;三是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四是要采用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五是要以偏重职业性的质量观来评价教学质量,而非偏重学术性。②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在上述要求的指导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努力提高学生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的管理、创意、策划、营销、经纪、公关等应用型能力。

1.2 凸显文化产业管理的双重职能要求

与其他产业不同,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产业属性外,还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正如十报告所提出的,“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所以,文化产业管理并非一个偏正性短语,而是一个标引性的关联短语,③实际上承担者文化事业管理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职能。就文化事业管理职能而言,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具备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相适应的使命感、责任心以及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就文化产业发展职能而言,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具备与文化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创意策划、组织协调、营销运作等能力。鉴于此,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必须凸显文化产业管理双重职能要求,既注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政策理论水平的培养,又要注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市场运作能力的培养。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应该注重“能力本位”。④所以,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该改变传统的按照学科划分的方法,而采用以能力层次划分的方法,层层递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及综合技能。为此,可以借鉴加拿大“能力中心的课程开发型”实践教学模式,来构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2.1 基本技能实践教学

基本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群)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从事这一职业岗位奠定基础。因此,基本技能实践教学所涉及到的专业课知识较少,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而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岗位要求,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自动化办公系统的操作及维护能力以及专业认知能力。为了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这些基本技能,独立学院除了需要开设这些基本技能课程(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交往礼仪)之外,还应该配套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如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训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外语应用能力训练以及文化企业认知实习等,具体内容见图2所示。

图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基本技能实践教学内容

2.2 专业技能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密切配合专业理论教学,培养学生掌握这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通过这些专业技能,学生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前文所述,文化产业管理具有双重职能,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既要注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政策理论水平的培养,又要注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市场运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文化事业管理能力及文化市场运作能力。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定位,笔者认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应该包括:政策分析和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化艺术鉴赏能力、文化艺术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文化艺术项目创意策划能力、文化市场营销运作能力等。为了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这些专业技能,独立学院除了需要开设相关的专业能力课程(如文化市场营销、文化市场调查、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艺术概论与美学等)之外,还必须通过文化产业课程教学实习、文化产业课程论文与设计、文化市场专业调研、文化机关实习、文化企业实习以及文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等,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图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内容

图4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内容

2.3 综合技能实践教学

综合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综合技能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从事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应用专业技能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训练学生运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此,综合技能实践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训练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就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应该具备的综合技能应该包括初步科研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为了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这些综合技能,独立学院应该通过文化产业科研活动训练、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设计等多种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综合技能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具体内容见图4所示。

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

如前所述,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该改变传统以学科划分的方法,而采用能力层次划分的方法。要确保这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就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3.1 组建管理机构

现有的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采用传统学科划分方法建立起来的,而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就需要对现有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所以,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自上而下地推动。为此,建议独立学院设置专门主管实践教学的副院长,并组建实验实训中心,与教务处共同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在此基础上,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系要指定专门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负责人。这样形成了一个学校、职能部门、教学系部、教研室组成的从上而下的实践教学组织,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乃至其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2 完善规章制度

为了使得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正常开展并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就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一是要制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程序文件,包括指导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如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教学进度表等)和反映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的过程文件(如实践记录、实习报告、调研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实习实训成绩表、实习实训总结等)。二是要制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检查监督制度,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检查和监控,避免实践教学的形式化。同时,收集各方对实践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后续实践教学加以改进。三是要制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激励制度。一方面将教师的实践教学纳入到职称评聘和工作量核算之中;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文化创意活动和创新大赛,将其成绩折算成学分,并作为奖学金、助学金以及优秀学生评定的重要依据。

3.3 加强考核评价

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也是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只有加强考核评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与传统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有所不同,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完善考核评价主体。评价主体要熟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情况,所以应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实习实践单位评价等;二是要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取也要能够充分反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状况。建议独立学院从上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及综合技能三个方面来细化评价指标;三是要做好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独立学院应该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成绩纳入到教师考核评价以及学生总体成绩考核之中。

4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支撑保障

能力本位的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还需有力的师资力量以及健全的实习基地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行。

4.1 师资保障

师资力量短缺是制约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瓶颈。为了确保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独立学院必须配备一支具有较高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针对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状况,独立学院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目前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青年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功底,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应用能力相对欠缺。为此,独立学院应该将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安排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验实训中心或基地,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让他们指导一定数量的实验实习课。同时,应该将青年教师到对口的文化机关或文化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以此来增强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二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来自文化产业领域的兼职教师队伍。相较于青年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实际运作非常熟悉,可以将一线的运营管理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有利于改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结构,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4.2 实践教学基地保障

实践教学基地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也是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是独立学院培养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必备条件。所以,为了构建能力本位的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独立学院必须大力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独立学院应该根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及课程要求,确立不同种类和功能的实训室,以此满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各种技能训练的需要。在建设实训室的过程中,要注重环境的职业化,即尽量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在这种环境之下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为了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独立学院应该推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共享实验室。二是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承担者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专题实习、教师锻炼等重要功能。鉴于文化产业管理的双重职能,独立学院在加强两个方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一是文化行政管理机关;二是文化生产或服务企业。独立学院要与他们建立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基金项目:此文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2011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张迎春,吕宏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85.

② 荆光辉,黄文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