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深静脉血栓范文

深静脉血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深静脉血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深静脉血栓范文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术(VVS);预防;深静脉血栓(DVT);低分子肝素(LMWH)

对下肢静脉曲张长时间不做治疗, 会有色素沉着等并发症的发生[1]。而下肢静脉曲张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之一, 但下肢静脉曲张术往往会并发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又可并发肺栓塞、出血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血栓脱落时会有致死危害, 因此在临床上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成为重中之重, 现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试验, 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1100例VVS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即低分子肝素(LMWH)组和对照组, 每组550例, 其中LMWH组有男378例, 女172例, 年龄在26~77岁, 平均年龄为(55.8±2.12)岁;单侧肢365例(左侧295例, 右侧70例), 双侧肢185例;大隐静脉曲张403例(539条), 小隐静脉曲张147例(147条);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416例(552条),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144例(144条);血小板计数(183.96±154.21)×109/L;凝血酶原时间(15.02±12.56)s;纤维蛋白原(3.12±2.95)g;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3.42±22.65)s。对照组有男395例, 女155例, 年龄在25~70岁, 平均年龄为(58.6±1.26)岁;单侧肢体435例(左侧353例, 右侧82例), 双侧肢体115例;大隐静脉曲张510例(640条), 小隐静脉曲张40例(40条);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537例(669条), PTS 13例(13条);血小板计数(185.96±155.21)×109/L;凝血酶原时间(15.12±11.53)s;纤维蛋白原(3.19±3.05)g;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2.32±23.55)s。

1. 2 方法

1. 3 观察指标 临床观察指标:伤口有无瘀血, 皮下有无瘀斑, 有无下肢的异常反应, 对于有疼痛肿胀的行松解加压包扎, 症状未减轻者进行彩超检查, 确定是否有血栓形成。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各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两组皮下瘀斑及DVT的对比 术后一个月LMWH组出现皮下瘀斑11例, 对照组出现9例, 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P>0.05), 术后一个月LMWH组出现下肢肿胀7例, 有1例DVT患者, 对照组有下肢肿胀者36例, DVT患者9例, LMWH组远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 P

3 讨论

长期坐位工作或站立, 造成越来越多的人群有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之一, 而下肢静脉曲张术往往会伴随有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产生, 通过此次试验, 可以看出低分子肝素预防皮下瘀斑形成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DVT的预防, 应用低分子肝素的一组并发DVT的患者远远少于不做处理的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危害性极高的病症, 可以并发肺栓塞等一些列症状, 甚至可以导致死亡[2], 临床上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十分重视, 通过此次试验作者探究到LMWH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第2篇:深静脉血栓范文

【摘要】目的:观察肝素、尿激酶及肝素加尿激酶治疗急性大鼠下腔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后不同时相静脉血栓与血管附着力大小的变化。方法:100只雄性大鼠建立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肝素组(A组),尿激酶组(B组),尿激酶加肝素组(C组),各30只;另10只为假手术组(D组)作为对照。其中A, B, C组再分为术后第1, 3, 7, 14, 28 d天获取形成血栓段的血管,通过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测量血栓与血管附着力。结果:B、C两组分别于血栓形成后1、3天较A组血栓附着力低,7天时B组附着力较A组低。结论: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较其单独使用有更好的内皮结构保护作用。联合治疗时血栓与血管壁的粘附力相对较低。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溶栓;血管内皮;血管附着力

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是血栓形成的关键。抗凝、溶栓TL)是治疗DVT形成的重要方法之一。DVT后多表现为内膜增生、附壁血栓纤维化等表现,并会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本实验通过分别应用肝素、尿激酶及联合肝素加尿激酶治疗急性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后,病变血管段血栓与血管壁的粘附力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分组:100只雄性大鼠(体重160-200g,承德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为3组:肝素组(A组),尿激酶组(B组),尿激酶加肝素组(C组),各30只;另10只为假手术组(D组)作为对照。其中A, B, C组再分为术后第1, 3, 7, 14, 28 d天5个时相组,每个时相6只大鼠。

1.2 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模型的制作:2%苯巴比妥钠40 mg / kg腹腔麻醉,游离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处和髂总静脉分叉处之间的下腔静脉段。分别在左肾静脉下腔静脉处汇合处下方用1#丝线结扎下腔静脉,在髂总静脉分叉处上方用显微血管夹暂时阻断下腔静脉1h,经25G细针穿刺无血液流出,证实该段静脉内血栓已形成,给予关腹。血栓形成模型制作成功率为98%。对照组只显露腔静脉但不结扎。

1.3 药物治疗:成功建模后, A, B, C组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入肝素钠200 U/kg,尿激酶40000U/kg,尿激酶40000U/kg+肝素200U/kg。D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5毫升。每天1次,尿激酶7天,肝素钠10 d。

1.4 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的第1, 3, 7, 14, 28天,切除血栓形成的下腔静脉段约2厘米。其近端截取1厘米长血管套于自制血管衡速加压器上,370C生理盐水冲注,后接张力换能器感受压力,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测量附壁血栓刚好从管壁脱落的阈值。分析采集数据以x±s标准差作为样本数据。

2 结果

各组在治疗后5个时相的血栓附着力检测结果。除血栓完全崩解消失或完全机化无法进行血栓附着力测定外,B、C两组分别于血栓形成后1、3天较A组血栓附着力低,7天时B组附着力较A组低。

3 讨论

1 静脉血栓的成因及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调查报道,在人群中每年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0.67/1000[1,2]。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是导致DVT的高位因素。血栓的形成过程其包括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以及血液凝固。其中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是血栓形成的关键。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是其诊断的方法,但是其一方面为有创检查,另一方面由于造影剂浓度过高,可加重DVT,或者引起血栓蔓延和扩展,故临床较为常用的辅助检查为彩色多普勒超声。

2 抗凝、溶栓联合治疗对血栓与血管壁粘附力的影响:目前应用尿激酶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目前尚无统一方案,国外一般采用4400u/kg冲击治疗,然后以4400u/kg持续静脉输液12-72h[3,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用抗凝、溶栓及外科取栓来治疗。据文献报道,抗凝、溶栓较之外科取栓有更好的内皮结构保护作用。而血栓形成的内皮(EC)在血栓形成、复发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5,6]:急性血栓所引起的血管壁急性炎性反应迅速而强烈。大剂量尿激酶迅速溶解血栓防止其局部发挥持久作用,可以减轻内膜损伤和增生。这种差异不仅因尿激酶的溶栓作用,而且是因为它能减轻血栓引起的血管壁急性炎症反应[7,8]。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一方面可以溶解现有血栓,减轻血管壁急性炎症反应;同时通过肝素的抗凝作用,控制血栓向周边蔓延,因此对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较小,用于治疗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后28 d,内皮修复较好,损伤多为Ⅰ-Ⅱ级,血管壁结构基本完整。因此研究发现:抗凝、溶栓联合治疗明显减低血栓对血管壁的粘附力。

3 抗凝、溶栓联合治疗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时机的掌握: 血栓性状(血栓大小、形状、机化程度),局部管壁结构、以及局部循环血管活性因子的功能状态是血栓是否脱落的重要因素[9]。静脉血栓从形成到机化是逐渐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目前普遍认为,血栓形成1~2d后即开始机化,3~4d就可较牢固的黏附于血管壁上。较大的血栓,一般需要2周以后方可完全机化。机化的血栓与血管壁紧密的融合,此时不再有脱落的危险[10]。血栓机化的速度个体差异很大,和个体差异,完全机化的时间由数天到数年不等,这给血栓机化进程的深入研究带来了困难。然而,在血栓机化的早期阶段,不同个体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同的发展规律。本实验中C组血栓后1、3天时较A、B两组血栓附着力低,说明在抗凝溶栓联合治疗干预下,急性血栓形成早期残余附壁血栓附着力较低,血栓基本消融,管腔壁完整。血栓形成后第7天,A组血栓与静脉壁的大部分粘连,中央区血栓崩解,呈脱落趋势。B组血栓崩解消失,血管结构清晰,腔内红细胞密集成团。C组管腔内血栓消失,管腔壁完整,层次清晰。栓后第14 d:A组血栓与静脉内壁粘连,部分机化。B组静脉横断面显示血栓机化再通,血栓与静脉内壁局限性粘连。C组血管腔内血栓基本溶解消失,血管壁完整,结构清晰。栓后第28 d:A、B组血栓与静脉壁呈局限性粘连,血栓中央区崩解、分离、收缩。C组极少量血栓与静脉壁呈局限性粘连,血栓崩解,已机化再通。本实验证明: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大鼠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较单一的溶栓、抗凝具有良好的早、中期效果。急性血栓形成早期血栓与血管壁附着力低,具有良好的溶栓效果。

参考文献

[1] White RH.The epidemiolog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Circulation,2003,107(23 Suppl 1):14-18.

[2] Silverstein MD,Heit JA,Mohr DN,et al.Trends in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a 25-year population-based study[J].Arch Intern Med,1998,158(6):585-59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朱元珏,赵永强.静脉血栓形成.汪钟,郑植栓主编.现代血栓病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346-346.

[4] 张宝忠.尿激酶延迟多次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2例.临床荟萃, 1998, 13: 233-234.

[5] BautisstaLE.Inflammation,endothelial dysfunction,and the risk of high blood pressure:epidemiologic and biological evidence[j].J Hum Hypertens,2003,17(4):223-230.

[6] Anferson T L.Nitric oxide,atherosc1erosis and the clinical relevanc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J].Heart Fail Rev,2003,8(1):71-86.

[7] ThomasWW, RobertMS, Carol AW,et al. Venous thrombo-sis associated inflammation and attenuation with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o cytokines and adhension molecules[J].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1995, 15( 2 ): 258 -268.

[8] Patel VP, Bong M, Di Cesare PE. Heparin - inducedthrombocytopenia and thrombosis[J]. Am J Orthop, 2007,36 ( 5 ): 255 -260.

[9] Messer M H,Wakerfield T W,Ascher E,et al.Acute venous disease :venous thrombosis and venous trauma(J)J Vasc Surg,2007,36(5):255-260

[10] Tran H McRae S,Ginsberg J Aantcoagulant treat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em (J) Cardiol Clin, 2008,26(2):235-250

第3篇:深静脉血栓范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髋部及膝部手术后,据报道骨科术后DVT发生率为10%-63%[1],如不能及时治疗,可导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或致残,严重时可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2012年1-12月我科收治髌骨骨折31例,其中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1例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9-89岁,平均年龄54岁,手术30例,手术采取记忆合金聚髌器内固定术,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

2预防及护理

2.1健康教育对髌骨骨折的患者讲解术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预后,讲解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认识,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同时讲解DVT的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说明早期活动的意义及重要性,让患者掌握相关的预防知识,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消极悲观情绪,提高患者对术后抗血栓预防性治疗的依从性。

2.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低脂粗纤维素饮食,每日饮水量>2000ml,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禁烟酒,减少香烟中尼古丁对血管收缩的刺激,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2]。

2.4护理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患者抬高20-30cm,以利静脉回流,术后抬高患肢,注意避免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3]。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5患肢的观察密切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毛细血管的充盈度,患肢的肿胀疼痛情况,每日测量周径并记录,测量方法采用以髌骨上缘以上15cm处,或髌骨下缘以下10cm处测量周径,并与健侧对比。当患肢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小腿肌肉饱满紧韧明显,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升高者,应考虑DVT[4]。须及时给予处理。

2.6患肢的功能锻炼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鼓励患者作主动或被动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其方法是让患者绷紧大腿肌肉5-10s后放松,再绷紧再放松,如此循环往复,20-30分钟/次,3次/日,患者可自行安排时间锻炼,同时给予患肢被动的向心性按摩。早期活动可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血流淤滞,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7减轻疼痛疼痛是患者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凝血功能异常,易致血栓形成,不利于活动[5]。可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术后给予镇痛泵,减轻患者的疼痛。

2.8药物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如中老年患者,体现肥胖及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可根据病情给予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立迈青)抗凝治疗,使用前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功能,无凝血功能障碍者使用。使用方法为低分子肝素钙5000抗xa国际单位,每日一次皮下注射,疗程为10-14d,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皮肤黏膜、牙龈、注射部位有无出血,如有出血倾向,及时调整用量。

3结果

31例髌骨骨折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30例患者顺利治愈出院,其中一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术后第9天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经活血抗凝治疗后血栓消散,病情好转出院。

4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尤其是在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6]。骨折患者术后需长时间卧床,静脉回流缓慢,出血或创伤使血凝固因子增加,易发生血栓,因此,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危险的并发症。临床上对髌骨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重视程度不及其他的下肢骨折,因此对髌骨骨折患者术后加强健康宣教,饮食指导,患肢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药物预防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能有效防治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易绪英,张忠梅,何敏,等.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2010,7(1):159.

[2]龚玲丽,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2):114.

[3]宋金兰,高小雁.实用骨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70

[4]易绪英,张忠梅,何敏,等.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2010,7(1):159.

第4篇:深静脉血栓范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

【中图分类号】R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332-0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易并发致命肺栓塞和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文献报道,美国每年有近50万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近10%发展成致命肺栓塞,其余多数病例发展成深静脉血栓后综合症,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采用介入溶栓联合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70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组共110例,其中男65例,女45例,年龄45-80岁,平均68岁,病程10h-11d,平均3.8d,全部病例均经彩超或血管造影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2方法

1.2.1滤器置入:本组70例在确诊后24h内行急诊介入治疗,溶栓前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VCF),全部放置在肾静脉下方腔静脉内滤器置入后就开始取栓和溶栓治疗。

1.2.2血栓清除及血管腔内成形:经健侧股静脉置入5F导管鞘,肝素水冲洗后,沿导管鞘送入导丝导管至患侧髂静脉、股静脉,导丝导管配合前进探路,了解血栓软硬程度和血管开通的可能性,设法将导丝通过血栓段静脉,导管跟进,逐级扩张,通过导管抽吸,尽量多抽吸血栓,术中一次给予肝素5000单位,1万U每分钟注入尿激酶50-100万U,使新鲜血栓溶解,或使血栓疏松易于清除的目的,经上述治疗后仍不能恢复血流,留置有侧孔的溶栓导管,用于残留血栓的溶栓治疗。

1.2.3单纯局部溶栓治疗:一般治疗:①主要为卧床患肢制动抬高30度,DVT发病初期栓子极易脱落,为防止肺栓塞,需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勿挤压,切忌做热敷,不可按摩或做运动,患肢抬高30度,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疼痛。治疗10天左右开始穿弹力袜下床活动。②溶栓:经足背浅静脉,静脉滴注尿激酶20万单位一日两次,在踝关节上方及大腿中部各扎一止血带,用药5天。③抗凝:低分子肝素5000单位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同时口服华法林3mg一日一次,通过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华法林剂量,通常情况下应维持INR2-2.5,华法林达到治疗要求后,停用低分子肝素,继续口服华法林半年以上。

1.2.4疗效判定:治愈:患肢疼痛肿胀症状消失,与健侧肢体比较周径(以髌骨正中为中心,膝上20CM,膝下15CM)差均<1CM,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主干完全通畅;显效:患肢肿胀明显减轻,久立后下肢肿痛,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主干完全通畅;有效:症状有一定程度减轻,但有轻度后遗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阻塞无变化;无效:治疗前后比较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阻塞无变化。

2 结果

70例接受介入治疗,治愈48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有效率100%。40例行单纯局部溶栓治疗,5例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有效率70%。

3 讨论

3.1 经典Virchow理论认为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异常及血管损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三个危险因素。DVT最严重的并发症为PE。90%-95%的肺栓子源于DVT[1],其中90%源于LEDVT。IVCF植入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可使PE发生率、致命性PE发生率控制在0-6%和0.7-4.0%[2]。Suresh等[3]报道早期综合性介入治疗可大大缩短溶栓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用量。本组7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早期综合性介入治疗结果也显示疗效明显优于全身静脉溶栓及单纯局部溶栓,住院时间也大为缩短。

3.2 治疗急性LEDVT应首选机械性血栓碎吸,迅速清除血栓,恢复血管再通,缩短病程,防止CVI的发生,本研究采用简单、经济的机械性血栓清除方法,效果良好。局部溶栓前,运用导丝导管配合行机械性血栓碎吸术,Kwak等[4]研究表明局部机械性血栓切除联合置管溶栓可减少溶栓药物用量及置管溶栓时间。介入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应用,因有血管造影影像参考,配合合理的下腔静脉滤器应用,风险低疗效好,值得推广。目前导管直接溶栓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急性DVT的重要手段[5]。

3.3 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适应症

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或肺动脉栓塞时,使用抗凝剂有禁忌者。②反复出现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肺动脉栓塞。③大面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使用抗凝剂和溶栓药的同时应安放滤器。④使用抗凝剂和溶栓药无效者。文献报道IVCF的使用使肺栓塞率由60-70%下降到0.9-5%。对于采用接触性溶栓或机械性开通治疗DVT的患者是否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问题仍存在分歧[6],尚无统一规范。鉴于在介入干预治疗DVT的过程中,血栓脱落造成PE的危险明显增加,多数学者认为在治疗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必要的[7]。

3.4 并发症及预防

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肺动脉栓塞,对于肺动脉栓塞,传统的治疗是应用肝素进行全身抗凝。据报道,全身抗凝有3%-20%的病人再次发生肺动脉栓塞,而抗凝治疗本身也有26%的并发症,其中5%-12%是致命性的【8,9】。IVCF可以挡住较大的脱落栓子,使之不能进入肺动脉引起致命的肺栓塞,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成为普遍接受的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方法。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总之,早期下肢深静脉介入溶栓治疗,同时用滤器预防PE,是保证疗效和增加其安全性的最佳方式。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DVT是一种疗效明显,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10]。

参考文献:

[1] Girard P,Tardy B,Decousus I,et a1.Inferior vena cava interruption:how and when? Annu Rev Med,2000,51(1):1—15.

[2] Greenfild LJ,Proctor MC.Recurrent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vena cava filters.Vasc Surg,2001.33(3):510—514.

[3] Suresh V,Thomas M V,Gregorio A S,et al. 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olysis and early stent placement for iliofemoral deep vein thrombosis[J].JVIR,2004,15:565 - 574

[4] Kwak HS,Han YM.Lee YS,et a1.Stems in common iliac vein obstruction with acute ipsilater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early and late results.Vasc Interv Radiol,2005,16(6):815—822.

[5] 黄晓钟,梁卫,叶猛,等.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8,17(1):11—14.

[6] Protack CD, Bakken AM,Patel N,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ithout prophylactic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 [J].J Vasc Surg, 2007,45:992.

[7] Zhang XT,Liu J,Shao HB,The retrievable Opt Ease filter in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J].Clin J Interv Imaging Ther,2007,4:392.

[8] Chau KY,Yue ST,Wong MP.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necropsy incidence of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in Hong Kong[J].J Clin Pathol, 1995,48(6)578.

第5篇:深静脉血栓范文

随着对肺栓塞认识的提高, 下肢深静脉血栓愈来愈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关注, 临床上 90% 以上的肺栓塞是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形成, 一旦栓子脱落, 引起肺栓塞, 导致患者死亡。我院从2011年 3月 ~ 2013年12月共收治 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入选条件 18例均为住院患者, 经血管超声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病程 1 ~ 30d, 平均21d。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患肢肿胀, 周径增粗,疼痛, 压疼, 发热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情况, 且确定无溶栓及抗凝禁忌症。

1. 2 一般资料 男 8例, 女 10例, 年龄 40~ 70岁, 平均 62岁。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13例 ( 72% ),右下肢 4例 ( 22% ), 双侧 1例 ( 6% ), 其中合并慢性房颤 3例 ( 17% ), 脑梗塞 3例 ( 17% ), 糖尿病 5例 ( 28% ), 高血压 2例 ( 11% ), 外科手术后 3例( 17% ), 肿瘤 1例 ( 5% ), 原因不明 1例 ( 5% )。

1. 3 治疗方法 选用患肢静脉穿刺, 尽量用套管针, 避免多次, 多部位反复穿刺, 局部给予尿激酶50~ 75万单位 2h泵入, 溶栓过程中采用近端浅静脉加压 40~ 70mm Hg, 同时辅以低分子肝素 IH -Q12H, 连续 5d, 后依 INR调整华法令剂量, 长期服用 3~ 6个月。

1. 4 有效指标 症状改善, 患肢周径较前缩小2cm。

2 结果

用尿激酶溶栓后, 16例患者均出现患肢肿胀减轻, 疼痛压痛减轻, 足背动脉搏动改善, 周径缩小, 大腿平均 5. 3cm, 小腿 4. 0cm, 有效率 89%。 18例无 1例出现出血情况及栓子脱落发生其它部位栓塞情况。

3 护理

尿激酶局部治疗直接将溶栓剂注入局部, 在局部形成高药物浓度, 产生更快, 更安全的血凝视的重要环节。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往往合并有其

他全身疾病, 如糖尿病、脑梗塞、房颤、高血压等,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时, 患肢肿胀, 疼痛, 活动受限, 部分病人还有其他科或者院外治疗, 疗效差, 病人往往情绪不稳定, 抑郁, 烦躁, 精神紧张,这就需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及心理护理, 争得病人及家属配合。

在溶栓及抗凝过程中, 须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血压、呼吸、言语及肢体活动情况, 观察皮肤黏膜, 穿刺部位有无出血, 渗血, 大小便颜色改变等。在治疗时, 病人需注意饮食, 保块溶解, 产生与高剂量全身治疗同样的溶栓效果。国产尿激酶是从尿中提取, 价格便宜, 本文中总有效率 89%, 无 1例出现出血并发症, 说明尿激酶局部溶栓安全, 可靠,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过程中,护理是不可忽持大便通畅, 抬高患端并制动, 保暖, 禁止按摩, 避免不良刺激。这些都需要护士高度的责任心和足够的耐心, 及时发现和避免出血及栓子脱落发生新的栓塞情况。临床上患者一旦出现下肢肿胀, 疼痛, 活动受限等情况及时行 B超和其他检查, 及时给予溶栓或抗凝治疗; 同时对于临床上存在高凝状态如长期卧床、肿瘤、高龄手术、骨折等, 如没有抗凝禁忌, 应积极抗凝, 以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避免发生肺栓塞而危及生命。

参考文献

第6篇:深静脉血栓范文

在妊娠期,血液的成份有某些改变,导致血液的凝固性增高,使血流处于“高凝”状态。但妊娠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并不高,据有人统计,32337例妊娠中仅发生17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任何一名医师在处理怀孕时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经验都较有限,但任何一名妊娠妇女,如发生单侧肢体的忽然肿胀,都要想到此病的可能。典型的症状为下肢忽发性肿胀,自觉大腿根部或小腿肚处轻度胀痛,体温常轻度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在治疗方面,既要能控制血栓形成,使之治愈;又要使用安全的药物,以免使胎儿生长受到影响。

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口服的香豆素衍生物(如华法令钠)和皮下或静脉应用的肝素。许多学者已报道口服的华法令钠,虽然应用方便,但它可经胎盘进入胎体,如在怀孕初期给予华法令钠口服,会带来胎儿软骨发育异常的畸胎危险;如在妊娠中期和末期应用华法令钠则常会引起胎儿神经系统缺陷,甚至引起胎儿死亡,因此在妊娠期禁忌服用抗凝药物华法令钠。

肝素也是常用的有效抗凝药物,但长期静脉滴注肝素也不适宜,因可能引起骨质疏松、脱发和神经系统并发症。那么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何来治疗呢?由于肝素分子不能越过胎盘,故短期静脉应用肝素是可以的,一般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可静脉给予肝素z周左右,然后改为腹壁皮下小剂量注射肝素,剂量可根据血液化验来调节,如病情较轻,也可在一开始就用皮下注射肝素的方法来治疗,产后可改用抗血小板粘聚药物,如肠溶阿斯匹林等,一般服用1~2个月。在整个病程中,要抬高患肢,下地行走时应穿医用弹力长袜。经过如此的治疗,一般深静脉血栓形成都可治愈,少数患者可留下行走路程多时下肢轻度肿胀的后遗症,但根据长期观察,一般不会影响肢体的活动和存活。但如果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较广泛时,病情较严重,医学上称“股青肿”,因肿胀压迫,造成动脉供血不良,这种情况是极少数,此时则需作手术治疗,切开静脉将血栓摘除,肢体仍可保全,有的甚至也可不留任何后遗症。

第7篇:深静脉血栓范文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手术疗法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导管取栓术。

1.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1.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4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1.1.2绝对卧床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1.1.3抬高患肢这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应用患肢抬高架,由专业护士指导使用。

1.2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

在国外应用肝素后改为口服抗凝剂3~6月的抗凝疗法,已被确立为DVT的标准治疗方案,静脉滴注肝素的时间一般为5天,可减少DVT的复发率,注意肝素滴入速度不能过快,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薛连等认为,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应维持在正常的3~4倍,超过7倍则有出血的危险,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致肺栓塞。

1.3出血的护理出血是下肢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要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龈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对于其他部位出血,需停止抗凝治疗,给予鱼精蛋白或维生素K1,必要时给予新鲜血浆或凝血酶原浓缩物,待值恢复后再重新抗凝治疗,主要原因可能与抗凝溶栓药物剂量控制欠佳以及机体对药物耐受性的个体差异有关。

1.4病情观察

1.4.1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患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的情况。如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4.2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的变化,并和健肢比较,列表判断疗效。

1.4.3肺动脉栓塞的发现及处理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是护理的重中之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时,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使患者平卧、避免活动、4~6L/min吸氧,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4.4止痛剂的使用疼痛时不可过分限制止痛剂,以免因疼痛引起动脉痉挛。

2手术疗法的护理

2.1术前准备常规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术前鲁米那肌注2.2术后护理患肢抬高30°,及早活动。

2.3药物治疗观察术后继续应用抗凝药,观察内容同非手术疗法护理中的药物治疗观察。

2.4病情观察同非手术疗法护理中的病情观察。

2.5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促进深静脉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

3预防

3.1卧床期间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护士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定时更换,1~2h/次,膝下垫枕,避免过度屈髋,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咳嗽。

3.2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更要谨慎。

3.3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3.4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生。

3.5低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腻之品,多食纤维素丰富食物,必要时用开塞露、麻仁软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3.6各种术后病人应慎用止血药物,可适当垫高下肢或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或尽早下床活动,以利静脉血回流;应用下肢弹力绷带包扎等。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鼓励病人作足背屈活动,必要时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3.7勿使用过紧衣物避免血液瘀滞。

3.8高危病人应适当服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抗凝药物。

3.9戒烟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4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较易发生的并发症,如果护理不到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及预后,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护理上我们要积极预防,杜绝发生,如果发生要认真细致地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

第8篇:深静脉血栓范文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德尔菲法;预防策略;评价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28-0135-04

深静脉血栓(DVT)是住院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国外,一半的DVT开始在手术室,而这其中75%的患者在术后48 h内即出现症状,常规的围手术期预防可以减少术后DVT的发生,使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可以因此得救[1]。国内研究也发现,对于采取保守治疗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如果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DVT的发生率可达56.67%[2]。当前,不同研究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因此,找出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系统、综合的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已迫在眉睫。本文在循证结论的基础上,将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一套科学、客观、全面的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以此降低住院患者DVT发生率,同时也为临床有效的预防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初步形成预防策略

经循证初步形成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其中包含3个维度26项条目。然后成立由7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8名资深护士长组成的专家小组。该小组于2013年12月~2014年3月采用德尔菲法对函询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回馈和对结果的统计分析。

1.2 采用德尔菲(Delphi)法确立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

德尔菲法是美国兰德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与道格拉斯公司合作研究出的有效、可靠地收集专家意见的方法[3,4]。它是采取匿名问卷的方式,对一组选定的专家进行函询,经过反复函询和回馈,专家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5]。德尔菲法在医学中的应用,最早开始于对护理工作的研究[6]。德尔菲法函询专家要求具备较好的地区代表性和学科代表性,这些专家的选择也是运用德尔菲法进行研究是否成功的关键[7]。本研究在浙江省各三级甲等和三级乙等医院中选取了30例临床专家。其中提供有效问卷的有26例专家,平均年龄为38岁,工龄17年,从事管理工作年限为11年。其中,近50%的专家具有高级职称,90%以上的专家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本次函询在26例专家中进行两轮,函询专家对各预防策略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依照Likerts 5级分级评分法进行评分,同时可在修改意见栏中提出自己的修改或增删意见和理由。如果评分3分及以下,同时变异系数>0.30的策略予以删除。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为等级资料,计算各预防策略重要性和可操作性的均数x、标准差s、变异系数CV,并进行重要性和可操作性的χ2、协调系数W及t检验。P

2 结果

2.1 专家的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

第一轮发放函询问卷30份,回收29份,其中有效问卷26份,有效回收率为86.67%。第二轮发出26份函询问卷,回收26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0%。两轮分别有17位和12位专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第一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程度和对函询内容的熟悉程度值为0.935和0.700,权威系数为0.818。第二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程度、熟悉程度和权威系数分别为0.938、0.731、0.835。

2.2 各预防策略重要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集中程度

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得出以下22条预防策略。其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评分均值>4,变异系数(CV)

2.3 专家函询协调程度

两轮专家函询结果显示,条目的协调系数W 0.144~0.303,P均

2.4 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策略的构建

构建了涵盖评估、干预和管理3大维度,共22项条目的“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表1);明确了各策略的内容、证据级别以及质量,经指标证明函询结果可靠。

3 讨论

3.1 专家的代表性及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专家的选取至关重要。结合本研究,专家的选取对象、人数和基本结构均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可靠性。两轮函询专家对各条目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的评分数据显示,均数越高,该预防策略越重要;变异系数越小,协调系数W越接近0.5,可见专家对各预防策略的内容基本认同[21]。

3.2 预防策略构建的结果分析

本研究基于循证,经过两轮专家函询,确立了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本研究在建立预防策略的过程中既全面包括各评估、预防、教育、管理,又突出了重点。条目Ⅲ-6有专家提到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由医生护士共同参与管理患者,共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20]。专家小组认为加强团队合作非常重要,需要营养师等的共同参与,予以采纳。

本研究中各条目内容表述明确,使得对其内容的理解正确。在研究中对语言表述进行修改:Ⅱ-4中度(caprini评分3~4)风险无出血者使用药物或机械预防,有出血者使用机械预防,止血后使用药物预防[11]。有专家认为无出血者并不代表不是出血高危患者。建议根据出血风险评估选择预防措施。采纳该建议,将Ⅱ-4改为中度风险无出血风险者使用药物或机械预防。有出血风险者使用机械预防。Ⅲ-3使用运动台签形式指导术后活动。有专家提出运动台签不容易理解。台签是指立在桌面上的标识牌,用于展示信息,有提示的效果。选择双层、内有插槽、规格为22 cm×16 cm的有机玻璃为台签架,台签内容是术日至术后第3天的每日运动方案[18]。为增强可操作性,便于理解,将“运动台签”改为“图片上墙”等形式,修改后的条目描述更全面、具体、规范。

各预防策略的可操作性是该预防策略建立和实施的基础。研究中,专家也提出了宝贵建议。Ⅰ-2入院、改变等级护理、病情和活动能力变化、出院前均评估血栓风险[9]。函询专家对此争议较大,建议删除“改变等级护理、病情变化、出院前”;也有建议增加术前、术后及转科血栓风险评估。专家小组认为采纳删除“改变等级护理、出院前”,文献查证病情变化和活动能力改变是评估的同一环节,不删除任一种。而术前、术后和转科即属于病情和活动能力变化时,无需重复描述评估环节。因此改为入院、病情和活动能力变化时评估血栓风险。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第二轮专家函询Ⅰ-3高风险患者每日评估1次[10],有专家认为评估太频繁。是否需每日评估1次,看其重要性并根据我国国情。如果是因为人力资源或因感觉繁琐的问题影响每日评估,可通过建立信息化等方式来减轻人力负担。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由于时间、经验及实际条件等的限制,尚未进行实测分析,今后有待于各医院运用该预防策略,分析其信度和效度,以进一步完善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

[参考文献]

[1] Peterson C. Clinical issues:Deep vein thrombosis, neutral zone,circulating and recovering,environmental controls, wound classifications,sterile field[J]. AORN Journal,2004, 79(4):856-864.

[2] 齐宝庆,李英,晁爱军,等. 保守治疗老年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 天津医药,2004,32(8):487-489.

[3] 曾光. 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50-270.

[4] KEeney S,HAsson F,Mckenna H. Consulting the oracle:Ten lessons from using the Delphi technique in nursing research[J]. J Adv Nurs,2006,53(2):205-212.

[5] 王静云. 基于德尔菲法的PPH治疗痔病中西医结合护理路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6] 卫伟,谭红专. Delphi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J]. 疾病控制杂志,2003,7(3):243-246.

[7] 赵春艳,王小芳,胡爱忠,等. 应用德尔菲法构建社区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 护理杂志,2011,28(12A):23-25.

[8] Michael A,Mont MD,Joshua J,et al. Preventing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2011,19(12):768-776.

[9] Morrison R. Venous thromboembolism:Scope of the problem and the nurse’s role in risk assessment and prevention[J]. J Vasc Nurs,2006,24(3):82-90.

[10] Anthony M. Nursing assess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J].Medsurg Nurs,2013,22(2):95-98,123.

[11] Gould MK,Garcia DA,Wren SM,et al. Prevention of VTE in nonorthopedic surgical patients: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9th ed: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Chest,2012,141(2):e227S-e277S.

[12] Warkentin TE,Greinacher A.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Recognition,treatment,and prevention: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J]. Chest,2005,127(1):416.

[13] Beck DM.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prophylaxis: Implications for medical-surgical nurses[J]. Medsurg Nurs,2006,15(5):282-287.

[14] Le Sage S,McGee M,Emed JD. Knowledg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prevention among hospitalized patients[J]. J Vasc Nurs,2008,26(4):109-117.

[15] Shelley Dolan,Margaret Fitch. The manage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cancer patients[J]. 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07,16(21):1308-1312.

[16] Hill J,Treasure T. Reducing the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Summary of the NICE guideline[J]. Heart,2010,96(11):879-882.

[17] Tooher R,Middleton P,Pham C,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rategies to improve prophylaxi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hospitals[J]. Ann Surg,2005,241(3):397-415.

[18] 胡桂娟,蒋妮娜,谭明秀,等. 运动台签用于预防妇科癌症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2013,20(4A):48-51.

[19] 祁静,蔡洁,陈莉莉,等. 实施自我管理教育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 护理学杂志,2010,25(20):80-82.

[20] 代莉莉.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 安徽医药,2013,17(6):1063-1065.

第9篇:深静脉血栓范文

1.1完善术前评估,有针对性的做好高危人群的术前宣教。老年妇女,肥胖,血粘度增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及术后应用止血药,术前、术中、术后输血等均容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格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及凝血情况,做好相应的化验检查,对于高危险人群,可以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下肢静脉系统血流情况,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护理计划,并采取高效的护理措施[2]。告知家属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引起重视,得到家属的配合,讲解术后早下床活动的重要性。

1.2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心理护理应该要加强,患者面对疾病都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对于疾病都有一种恐惧的心理,护士一定要用不同的方式及方法和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进行沟通,熟悉掌握沟通技巧,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严格做好宣教工作,让患者很乐意接受讲解本病的发生、治疗及同类疾病的康复情况,减轻患者的精神紧张度,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同时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麻醉方法及术后注意事项,使其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

1.3保护血管,减少及避免对血管壁的损伤术中动作轻柔,避免粗暴挤压损伤或邻近血管,尽量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术后的患者,应合理选择和使用静脉,从远端到进端,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避开关节和静脉瓣,血流丰富便于观察和穿刺的上肢静脉,避免作下肢的静脉血管及硬化或感染的静脉穿刺,严格无菌操作,减少穿刺的次数,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加强观察和护理,防止药物的外渗,注入高渗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是应注意保护血管,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4术后指导术后交替锻炼肢体:术后6h内以被动活动为主,6h后以主动锻炼为主。适当进行床上翻身按摩,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注意保暖,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以增加下肢静脉回流速度,防止冷刺激引起血管收缩,静脉痉挛,导致血液淤滞。避免咳嗽,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以防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指导患者饮食,多饮茶水,茶叶有促进排泄,抵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充分的水分摄入,多饮水可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避免食用生硬及过冷食物,给予低脂、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饮食,营养搭配均衡,增强体质,有利于术后康复。

1.5功能锻炼首先,对于可以自主坐和站的患者,要鼓励患者每天有多次采取坐和站立的,直立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0分钟之内,平卧时采取下肢抬高的,足跟可垫小枕,使腿部高于心脏的位置,以促进静脉回流。指导患者做下肢的功能锻炼,进行下肢各关节的活动和股四头肌、小腿腓肠肌的等长收缩,给下肢肌肉的向心性被动按摩。以手掌大鱼际从脚踝部开始纵行向上按摩,力度由轻到中重,由重到轻,循环进行,一般每次15-20分钟,一天4-5次,以促进局部的血液,防止血液瘀滞,缓解患者的不适。制定相应的功能性锻炼计划和方法,并严格指导患者配合并实施,教会其家属锻炼方法,逐步从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循序渐进,逐步延长下床活动时间。

1.6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凝及溶栓药物术后给予肝素、LMWH、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等抗凝及溶栓药物可有效预防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

2观察与护理措施

DVT的早期表现有:1)患肢肿胀,皮肤紧绷,颜色变红,温度升高。2)疼痛和压痛,疼痛的产生主要有二方面:①血液回流受阻,血液瘀滞。②血栓在静脉内引起炎症反应。护理人员一旦发现上述症状,病人自述有腿部疼痛时,应高度重视,及时报告医生,早期做出诊断,尽快列出处理方案,为患者赢得最好的溶栓机会。同时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侧肢体的局部皮肤的肿胀,红肿程度,皮肤的温度,皮肤的颜色,及肢体的活动情况。在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监测,及时记录。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注意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及瘀斑,口腔粘膜有无出血,记录大小便,仔细观察大小便的颜色。除了上述的观察外,更要引起警惕的是肺栓塞的发生,注意高危人群的肺栓塞表现,如患者出现自觉不适,有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时,应考虑肺栓塞可能,立即报告医生,高浓度给氧,平卧,准备好抢救设备及药品,配合医生就地抢救。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