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考核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软件开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专业人才。为更为有效的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很多高校开展了项目化教学改革。作为项目化课改的一部分,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紧随其后,笔者所在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卓越技师”实验班,从考核方式改革入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形成性考核方案。
一、以学习小组为考核主体
借鉴企业团队合作的工作思路,在学生入学初期成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立后作为独立的开发团队,有自己的名称,在以后各门课程实施过程中,小组是学习的主体和考核的对象。考核小组以3到5人为宜,成立后为每个组建立小组工作档案,记录各种考核的过程性材料。
过程考核和答辩考核是面向课程的,不同课程在工作档案中有自己的课程子档案。过程考核是每次课形成一个过程文件,答辩考核是针对项目个数形成相应的过程文件。两类考核的成绩加起来作为课程的最终成绩,每类考核占有50%的比重,即:
课程成绩=过程考核(各次的平均分)?鄢0.5+项目考核(各项目的平均分)?鄢0.5.
面试考核是针对个人的,每次考核的记录也存入小组对应的工作档案中。三次面试测试均不通过的不允许参与最后的毕业设计工作。
第二课堂考核的结果决定学生的综合测评分,用于在奖助学金评定、推优树先等工作中进行参考。
二、结合慕课学习平台,明确过程考核的要点和方式
结合软件开发的特点,在小组工作档案中为每次课设计《任务实施过程记录表》和《实施过程考核表》,考核表将工作纪律、自我学习等10个方面作为考核要点,重点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工作纪律、团队合作、职业态度等各方面的水平。授课教师负责为各考核小组打分,然后根据小组的得分名次为各个组分配不同的总分。得分第一名的小组总分为:人数?鄢100?鄢1,得分第二名的小组总分为:人数?鄢100?鄢0.9,依次类推。每个考核小组的组长根据得到的总分为组员分配分数并记录在工作档案中。对学生个人而言,小组分数与个人分数的平均分作为本次课程的过程考核分数。
三、用项目答辩考核代替期末终结考核
每门课程取消期末终结性考核,改为按照课程项目划分进行的项目终结答辩考核,多个项目的总分取平均即为该课程最终的终结考核成绩。答辩考核能够直观的考核学生运用技能的情况,通过成果展示应用的熟练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能够考查学生掌握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性见解和技能拓展水平,也为所有学员提供了一个增长见闻,交流信息的平台。答辩考核能够培养学员的勇气、才能、智慧,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面向课程体系进行面试的综合考核
借鉴社会培训班的考核模式,从第三个学期开始增加期末综合考核——面试考核。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而言,成绩与技能的最好展现方式就是能够被企业接受。模拟面试可以有效的告诉学生欠缺的技能和素质,以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进一步弥补和完善。因此增加期末的面试考核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作用,成立专门的面试团队,在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所学课程的岗位面向,选取一至两个岗位进行模拟面试。面试的结果计入学生的工作档案。对于连续两次没有通过面试的学生,要进行单独访谈,帮助其分析原因,树立成长目标。连续三次没有通过面试的学生不允许参加最终的毕业设计工作,需提交延期毕业申请,进行相关技能的强化训练。
五、加强第二课堂的考核
第二课堂的考核成绩作为综合测评的主要依据[3]。第二课程考核在每学期进行,旨在提高学生社会服务、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第二课堂考核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选修内容包括社会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校内工作室服务等,由学生每学期自由选择一项,并在学期末汇报工作内容,相关项目的负责人给予考核评价和工作量认定。
在“卓越技师班”中应用以上评价体系,有效的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现有的一届毕业生中,对口就业率和学生满意率均达到100%。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该考核体系,以提高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
文/裘晓林 吴丽媛 马 涛 周振阳
摘要:按照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路径,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职业学校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一体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问题。为此本文探讨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化考核方法。
关键词 :智能楼宇 一体化课程考核 考核方案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考核,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的运行是从确定能力目标开始的话,那么其运行的终点便是以这些能力目标确定的能力标准,作为参照去判断学生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以此来决定最终的学分授予和证书颁发。
职业教育中的传统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普通教育中的考核方式照搬过来。通常是在课程修完或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书面测验,然后根据成绩给每位学生一个百分等级分数。这种评价重视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对技能和能力的测试。这种书面测验的试题,通常也只能覆盖所要求掌握的必要知识的极小一部分,而不可能考察所有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考察不出职业能力。面对这种测验,有时学生由于缺乏考试技巧,即使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可能在测验中无法表现出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考核的导向与激励、反馈与交流、检查与监控的作用,一体化教学考核采用典型工作任务双闭环考核方式:“实施+自评”环和“工作任务+考核”环的考核方式,其中“实施+自评”是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实施工作计划时自我提高的环节,“工作任务+考核”环节是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工作过程考核环节,两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诊断、自我发现、自我提高,不断完善、超越自我。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考核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考核单元、以行为过程为考核主线,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评价、职业素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体系模型,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述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考核体系模型的构建,可以改变传统的结果考核方式,构建以过程为依据,突出方法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动态积分体系。以每个教学项目为积分单元,从学习过程的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方法和能力、个人工作任务的完成、团队协作任务的完成等方面进行考核,主要采取积分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准点守时、严格规范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鼓励沟通协商、取长补短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学生自我考核的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客观公正地考核自我,增加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化考核方案
楼宇智能化行业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技术于一体的行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宽泛,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它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具有较强沟通协调能力及良好职业操守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这些需要怎样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才能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职业生涯的发展呢?为此我们需要按照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路径,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将完成有教育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工作过程系统化。以下是针对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化考核方案。
1.实际实施过程
(1)下发任务单。任务单主要说明任务的目标、所需知识点、实现任务的关键步骤及实现思路;一般在上次课结束时下发本次课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在课后进行设计规划,制订操作计划,完成设计电路图。
(2)学生课后材料的收集、整理。学生根据任务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然后制订出实践计划。在进行实践计划制订的同时,进行复习(进行巩固)、预习(实现本任务所需知识点),通过本方案,有效地进行了复习和预习环节。
(3)学生进行项目实施。课上学生进行项目实施,遇到问题,首先进行讨论,总结出合理的方案。在实施环节中,认真学习的学生总会有问题;并且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情况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把实践环节作为考核环节,不仅能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而且也提高了考核的准确性。
(4)学生提交任务学习心得。任务完成后,学生需提交以下资料:设计说明、楼宇接线电路图、实施过程中问题等。通过对接线图的完成,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熟悉对各个传感器性能,按要求选择不同的功能;通过对说明书的学习,可以了解学生文字功底及对任务的理解程度;通过问题与答疑,可以了解学生是否认真完成本任务,也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问题与答疑和学生心得体会的了解,不仅是考核学生的有效资料,而且也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资料。
2.基于项目的考核步骤与方法
一个项目分为几个任务,要进行阶段性考核,即为项目化考核。项目化考核以学生答辩为主,下面是项目化考核的一个实例。
第一步:学生陈述(占总成绩25%)。①对整个楼宇系统理解和电路的设计(5分);②说明在本系统设计中自己所做的工作(15分);③在楼宇任务中,对任务的体会和不足(比如自己所遇到的困惑,解决方案;通过该系统开发,开发水平的提高;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收获等)(5分)。
第二步:项目演示(占总成绩 15%)。①楼宇项目具体器材的选择,根据电路图进行接线,熟练程度(5分);②讲解实现思路,并且进行演示(10分)。
第三步:答辩(占总成绩 20%)。①根据学生陈述、演示、上交的电路图,教师提出2~3个问题,学生回答(20 分)。②学生整理答辩过程问题及回答,形成文档(答辩记录)上交。
第四步:上交资料(占总成绩 40%)。①陈述部分的 PPT(5 分);②系统设计过程说明文档(15 分);③设计电路图(15 分);④答辩记录(5 分)。
通过项目化考核,学生可以对近阶段的学习进行一个总结;通过学生答辩,也煅炼了学生的应辩能力与表达能力,为顶岗实习与毕业答辩奠定了基础。通过学生答辩,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本项目的掌握情况,并从中发现问题,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实施效果
1.考核的可行性
因为是一体化教学,教学的本身就是以学生实践为主,所以完全有能力实施全程化考核方案。全程化的考核方案把考核分解到每一个子项目子任务中,提高了学生对每次课的重视程度,通过实施,本方案是可行的。
2.考核的准确性
改变一考定成绩的弊端,全程化的考核方案在分数的评定上,更加准确、公平、公正,课程的得分,更能表明学生的技能水平。
3.考核的实用性
本文从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着手,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对高职课程考核方案进行探讨。阐述目前高职课程考核方式的缺陷和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
采购管理课程;岗位能力;考核方案;技能培养
1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改革背景
继教育部2006年提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新兴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明确的发展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应从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出发,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以传授实践性知识为主,讲授理论性知识为辅,“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 课程改革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传授职业从业资格相关知识,使学生有能力应对那些对职业、生计以及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课程的深化改革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而教学评价的改革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又具有重大的促进与导向作用,因此,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课程考核方案的改革探索实践势在必行。
1.1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对物流管理相关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进行重点建设与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采购方式(包括询价采购、招标采购、网上采购等)、采购谈判、采购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实施招标采购、网上采购的能力、采购市场调查和分析的能力、采购谈判的能力、对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能力。
1.2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现行考核方式及存在问题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采取以开卷考核为主、闭卷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即期末成绩(50%或70%)+平时成绩(50%或30%),可操作性较强,但存在着诸多问题。
(1)考核形式单一。开卷或闭卷考核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试卷涉及知识面广,学生仅对采购管理的概念定义、方法、分类等进行死记或温习回顾。
(2)考核内容局限。目前的考核内容普遍以教材、课堂与教师为核心命题,而受限于教师与教材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力,让学生们失去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拓展。
(3)考核评价方向偏离。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第一要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然而,目前的考核评价并没有直到这样的作用。
2 考核方案制定目标
2.1 知识理论学习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达到技能培养的目的
课程的考核不能再满足于识记掌握现有、已有知识,应该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与技能。因此,课程考核应该采用基于能力考查主线,理论知识、职业素养等并重的考核方案。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帮助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与技能。
2.2 考核方案内容联系专业实际
以岗位能力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突出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立足学生专业领域,结合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先进开发理念设计课程考核方案,处理好前续与后续课程的关系,真正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的具体联系。
2.3 考核方案强调学生为主
课程考核方案在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与基本技能能力的基础上,也要考查学生的自觉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考核内容可以在笔试基础上,再增加社会调研、撰写报告等形式。使学生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满足社会工作的需求。
3 考核方案的具体设计
根据《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性质与特点以及本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以上所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目标,制定了《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评价体系由平时表现、理论知识与综合能力三个考核单元组成,分值比重各占30%、30%和40%,如表1。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沟通能力、等,理论知识包括理论知识掌握、案例分析、完成作业的精准度等,综合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职业素养、合作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等。
本文所探讨的《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主要针对基于“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的课程开发思想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立足岗位能力需求,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在面向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施《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后,总体达到了如下改革目的:
(1)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后续课程有了更深入了解,发挥了课程对岗位能力需求、技能培养的支撑作用;
(2)学以致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进行资料搜索、调查研究、小组讨论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综合能力,增长了自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7.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颓势,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招生形式也日趋下滑。针对行业现行趋势,对建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我校应用技术型教学改革形式,就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 建筑行业;人才培养;土木工程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首要依据,只有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才能彰显“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要点
1、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实行学分制教学,精炼公共基础课、优化专业基础课、丰富专业拓展课、突出核心专业技能课,合理细化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内涵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推动教学管理改革,使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达到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努力构建本科“基本理论满足+技能专长突出+成长空间大”和专科“人文素养较高+技能够用+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改革创新;(2)紧扣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3)紧跟国家、襄阳地方经济发展布局;(4)体现差异化,体现人才培养结果导向;
(5)突显产教融合
3、具体要求
(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切实鲜明,明确学生在行业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学生将来在产业链的定位来确定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2)各层次理论课与实践课比
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须强化职业核心技能,突出职业核心技能的实践性训练。按我院人才培养实际,本科各专业理论和实践类课程学时比建议不高于6:4,专科各专业理论和实践类课程学时比建议不高于4:6。
(3)研究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
地方社会需求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人才培养要贴近地方人才市场需求,深入分析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能力要求、任职资格等,要特别关注国家、本省、本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新趋势,合理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使我院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适应性、创新性。
(4)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强化基础素质,大力推进公共课改革
扎实专业通用技能基础,打造专业通用能力课程平台
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形成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平台
(5)主动深化校企合作 ,探索产教融合机制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群)的作用,探索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有效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地柔性调整教学进程,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探索把课堂延伸到企业的模式,努力实现专业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弱化原有的以纸面考核、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和方式。积极探索“多样化、多维化、多介质化、多情景化”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紧紧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德育”为中心,突显学生思想品德、身体基本素质、职业核心能力。
1、探索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考核模式,重能力弱分数,尝试实操考核、项目考核、答辩考核、设计考核、作品考核、企业实习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
2、实行学分互换和学分J定,探索以技能考核为中心的考核模式。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创作水平、竞赛能力、企业实习经历、发明创造、项目课题等大胆认可,可置换成相应课程或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各种社会活动,锻炼学生各项职业技能。
三、大力推进公共课改革
公共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英语、数学、体育、思政、计算机等类的公共课的改革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公共课改革要依据“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因专施教,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重点强化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公共基础类课程要突出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理念。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国家、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构建适应性的内容,以培养目标为准绳,应用且实用,实施灵活教学。
高度注重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尝试建设一批内容优良、品类丰富、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探索“思政课程、国学国粹、学生管理、体育”的协同教学模式,探索构建公共课程的网络视频课,创新基础素质的特色培养。
根据学科特点、专业特点,通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逐步突破循序渐进的推进公共课改革。
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要充分体现改革的总体要求。(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科特色、学生层次及教育对象的变化状况,因材施教;(2)课程设置要体现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自信心的提升;(3)课程设置要尽可能的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相匹配。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加快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深化学院公共课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现代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要体现四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否事关学院各项事业成败之根本,教师队伍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学生培养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求使学院教学队伍“结构合理、储备充分、体系完善、扩展性强”,确保师资队伍为学院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对于紧缺型教师,一方面学院可采用“引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可适当给予一定特殊待遇,保证基础的教学任务落实;另一方面,可对现有教师有选择的“送出去”,到其他高校、企业等进行学习培训,并签订相关协议。
2、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鼓励教师组建工作室、进入企业挂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也可探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将学生的协同培养扩展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培养,打造适应学院未来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3、鼓励老师们利用假期或教学任务少的时间外出充电,通过短期培训、专项学习、访问学者等形式,打造一批能适应未来新的人才培养的优秀青年教师。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契约式;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跟踪机制;延迟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0-4673-03
1 概述
随着近年高校连续扩招,高校就读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使高校教育由所谓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迅速转变,由于不同地区教学资源和水平的差异,使得大学新生的层次性、差异性也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大而体现得愈加明显。如果依然坚持统一的教学目标、方法和进度,坚持统一的考核标准、要求和模式,必然会造成为数不少的学生出现 “知识收入”上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
另外,由于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一考定终生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特别是程度较差学生是不公平的。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学生初进校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C语言),由于C语言自身较难理解且实践性强的特点,对于那些动手较少的学生在短短一个学期是不能够掌握的,而C语言的后续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语言)学完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C语言,这时若能够再给学生一次考核C语言的机会,则符合以学生为本、尊重差异,且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加强其学习效果,是高校教改的热点和难点。我们致力于探索基于个性化培养方案、明确能力目标预期、多种形式多个角度考核的契约式培养模式。
2 契约式培养模式
2.1 基本内容
1)认可差异,尊重个性,分层培养,探索构建有弹性的契约式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生知识基础、能力结构的不同和学生对自身培养类型的期望,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能够达到期望目标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等方面兼具灵活性和强制性,一定的灵活性符合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必要的强制性则体现着学科体系和行业的双重要求;培养方案包括对教学过程中阶段性目标和毕业时总体目标的全景展示,且目标侧重对能力的体现,能力形成脉络清晰,能力目标预期明确,直观传达了对学生的承诺和要求;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弹性,允许在某些特定节点上进行适当调整以反映学生成长发展的新情况,既鼓励学生追求优秀与卓越,又避免学生可能出现的好高骛远、见异思迁等不良倾向对培养过程造成致命干扰。
2)以过程为重点建立目标控制体系,以能力为导向进行考核办法创新。
现有考核制度是每门课上完就考核,由于课程特点和学生差异,某些课程可能会有很多学生不能通过或者采取一些消极、功利性的方式通过,造成这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最终连本应收获的知识也一无所得,进而出现学生“知识收入”上严重的两极分化,达不到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培养目的,虽然各个学校都采取补考、重修等考核补救方法,但实践证明,若非学生有强烈的愿望学习未通过的课程,即使补考通过也只是拿到学分而对于学得知识是无益的。
我们强调运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方法建立目标控制体系,以各阶段目标跟踪与评定为核心建立先导课程契约制,强化课程责任制,促进老师不断改进教学,确保总体目标得以实现。将教学大纲强调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的能力目标并作为考核重点,优化考核机制,打破一考定“终生”的旧有作法,将对学生各类能力目标的考核放在较灵活的框架内多角度进行,如利用课程组内课程间知识相关性延续性,通过后续课程或后续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通过采用延迟考核、多次考核、关联考核等方式,对前导课程能力目标的最终实现情况作出反映,同时丰富考核手段,增加试卷考核以外的多样化能力衡量方式,多法并举使考核真正服务于能力展现、能力确认、能力提升的目标。
3)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建立与目标跟踪结果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与教师督导机制。
以学生各阶段能力目标的实现情况为重要参考进行教师课程教学评价,以实实在在的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取代以往流于表面的考评点为重要依据进行教师督导,充分反映学生自身真实的教学感受,改善督导在教师任务考核中的作用,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好服务于学生培养方案实施和培养目标达成。
2.2 实施方案
1)基于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契约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基本流程
按照项目的基本思想,基于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契约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的基本流程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完成:学生层次归属按照所属层次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和能力目标预期以过程为重点建立目标控制体系以能力为导向确定考核办法建立与目标跟踪结果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和教师督导机制。按照以上流程,项目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其中,基本流程要按照“确定弹性的学生群体层次划分标准学生借助信息系统辅助和老师指导选择个性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培养方案的阶段性目标和毕业时全景目标展现根据阶段性目标和全景目标进行教学细则制定、多形式考核办法制定、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这样的步骤,在最后一步也是最具体的步骤中,教学细则制定、多形式考核办法制定、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分别由不同细则和标准构成,形成基于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契约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2)具体研究方法
采用信息技术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项目的研究与实施,我们新思路的最终成果之一是基于B/S架构的信息系统原型。各个规则与标准主要参考当前流行的分层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模块课程体系构建等高校教学研究成果,以河南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2012至2014级学生作为研究与调查跟踪对象,在形成有弹性的契约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进行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按照软件工程的步骤设计“计算机专业学生契约式培养模式信息管理原型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原型:个性化的契约式培养方案选定系统原型、培养目标控制体系子系统原型、教学评价与教师督导管理子系统原型。
考核与延迟考核的计分标准对本项目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部分的研究注重学生对每个课程体系在总体上的掌握情况,计分方式应本着灵活、公平的原则,基本的数据流程如图2所示:
2.3 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1)学生特点把握、总体能力预期和培养方案制订。
若想要将每个学生都划分至适合他/她学习与考核的群体层次中,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作为主体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项目组所在的计算机系作为河南科技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试点单位,已经将系内教师分配至大一新生的各个宿舍作为该宿舍6名学生的导师,了解并掌握学生情况,使得学生群体层次划分具备可行性条件。
2)目标跟踪控制机制和考核方案的确定。
要想达到最优化的培养效果,教学方式与延迟考核策略非常重要,在学生个性极大发展的情况下,课堂点名对到课率的约束力越来越弱,除了教师的个人魅力与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外,灵活的教学与考核模式也应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途径。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为该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实施环境,每个教师的分节授课视频、网上习题作答与批阅、网上答疑、在线考试等方式都是本模式教学方式与延迟考核的可行性条件,当然,单一的网上授课或传统授课都不能最好地体系教学的灵活性,我们需要找到能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和考核学习效果的最佳教学手段,因此两种授课方式如何有效结合、如何评分、各课程体系中每门后续课程如何对前续课程延迟考核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此外,考核与延迟考核中有以下问题不容忽视:课程知识点与习题的层次归属问题,主要包括难度、重点性、归属层次设定、做习题情况如何计入平时成绩得分等。
延迟考核组卷应体现与前序课程的衔接性,根据不同层次,组卷内容不同,评分标准不同,但需遵循两个原则:知识点的覆盖面要足够考查学生所学,比如,延迟考核的组卷应覆盖前序课程相当范围的知识点才能起到延迟但准确反映学习效果的目的,且最好能与后续课程有一定的衔接性和综合性,更好反映课程体系的总体思想在学生脑中的构建;要体现整体公平性的原则,对层次高的群体,组卷应体现题目灵活、难度高、得分低,与层次低的群体组卷难度低、得分高,但最终成绩基本适应。
3)与学生能力目标跟踪相适应的教学监管机制。
多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是达到该模式培养目标的监管手段,主要包括:契约式教学大纲的制定;分层模式下教学方式中各环节的评分标准;建立与目标跟踪结果相适应的教师授课环节管理和激励措施。
3 结束语
课题组经过研究,提出了一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契约式培养模式的新思路,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将该思路应用于具体的实体,并重点完成以下工作:1) 构建“计算机专业学生灵活考核及契约式授课模式教学体系”,包括:建立分层教学的和谐教学模式; 建立延迟考核的考核新体系;培养目标跟踪,建立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效果评价体系;建立与目标跟踪结果适应的管理和激励措施;培养精英人才(特长生)的相应措施。2) 完成“计算机专业学生灵活考核及契约式授课模式教学体系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容德.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 教育探索,2008(11):40-41.
[2] 胡波, 李宏伟, 李卫兵.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6(5):42-43.
[3] 杜承铭.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J]. 教育与职业, 2006(32):20-22.
[4] 何龙斌. 国贸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 黑龙江教育,2008(11):66-68.
[5] 刘英,高广军.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 黑龙江教育,2011(1):127-129.
[6] 张晓鹏. 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06(3):7-11.
关键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 实践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49-02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独立学院作为一支生力军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如何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培养社会认可、家长认可、用人单位认可的应用型人才,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德国教育体系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总体教育水平居世界一流。本文是重庆市教委基金支持的教改项目,项目组成员曾赴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考察和交流,并且笔者所在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的相关协议。因此,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为研究突破口,在借鉴德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中德两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探索适合我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措施,以期为独立学院开办应用型本科专业提供理论支持。
一、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
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专业培养方案以必修模块为主。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按模块来划分的。企业管理专业被细分为十几个模块,分别是:企业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个人组织管理、金融学基础、市场营销、交流学、会计学、控制学、国民经济学基础、方法学基础、信息加工、统计学、市场研究等,每个模块对应2~4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学生的必修内容。此外,还有一个选修模块,从金融管理、国际企业管理、旅游管理三个模块中选择。
培养方案中选修模块较少的理由是:针对应用型专业,每个学位需要学生达到的要求有严格界定和标准定量的考核标准,所以弱化学生的选择,由学校作为主导,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
2.专业培养方案强调务实。实践性强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通过比较发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各门课程的学时比国内相同课程的学时更长,一般多出30%~50%左右,原因是加入了较大比例的自学学时。自学学时是区别于讲课学时而言的,学生听讲座课和上练习课的时间都属于自学学时。以采购与物流课程为例,4个学分,120个总学时,讲课学时只有54学时,但讲座课每周安排2学时,练习课每周安排1学时。
为了强调实践,学校除了在教学中增加了非讲课学时外,另一方面,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在培养方案中还设计了1个学期的实习时间,要求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学会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式以小班教学为主,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采用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在20人以内。小班教学使得学生经常有机会与教师、教授或学校领导直接进行接触和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不管什么话题,在课堂上不用举手都可以提出来和同学讨论。其结果是,小班教学带来了一种自由、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
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每门课程的成绩构成是多方面的,案例讨论、课后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测验、期末测试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每门课程一般要有3~5次的期中考核。一门课程的各个学习阶段,授课教师都会布置一些小的任务对学生进行考核,最终课程是否合格视学生对各个任务完成情况而定,不以期末一考定终身。这样一来,德国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更强调过程检验和控制,使得老师更能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便于过程中纠正偏差。
二、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比,还存在显著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适合时展的需要。国内很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大体是要培养具备企业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显然,这种定位是照搬母校培养方案的结果。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按照市场需求,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有较强动手能力、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和高职高专学生比,有更强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比,更偏重实践操作能力。为此,独立学院应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有的放矢,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2.课程体系陈旧,缺乏创新。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一般是照搬母校已有的培养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培养方案涉及的课程体系显得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应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计不合理等弊端。实践课的比重偏低且效果不佳,最终将导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难以理解或者有理论知识却缺乏运用机会的后果。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需要改革。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的推导和演变。课堂式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缺乏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较差。
考核方式上,现有工商管理专业一般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占有一定比例。平时成绩视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而定。学生习惯平时懒散放松、期末抓紧突击,虽然有时也能取得较好分数,但实际上对这门课程缺乏理解,更谈不上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合理、考核方式更为科学,可以为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提供参考。笔者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改,谈谈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一些启示。
1.调整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有准确定位。尽管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独立学院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初次就业时一般都处在基层管理者的岗位上。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的继续学习管理知识、深化管理理论、总结管理经验,才有可能成长为工商企业里的中层乃至高层管理者。因此,学校除应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外,更应该在能力、素质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及个人修养和个性发展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创新实践环节。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应改革一些实践环节。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ERP(沙盘)模拟实习,一般是放在《生产运作与管理》这门课程学习后进行。考虑到ERP模拟实习涉及到企业的生产、营销和财务等多个方面,因此可以将这个实习细化成三个子项目,放在不同的课程学习后分别进行考核。
很多独立学院的毕业实习时间是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论文之前的三周时间进行。和国外相比,实习时间明显太短。可考虑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如果对本科四年制的学生,能在前三年完成学分,可以考虑最后一年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增加实习时间长度。同时,对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要进行质量监控,防止有的学生应付了事,弄虚作假。
此外,听讲座也可以算学生的实践学分,并应要求学生记录心得体会。在条件成熟时,可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究,并由学生自己开设讲座。
3.改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教学方式要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受课结合起来。针对一门课程而言,基本定义、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可以采用讲授型教学方法。同时,对涉及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师可采用案例引导、互动教学、任务教学等多种方法。
考核上要强调过程控制,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设置考核任务,弱化期末分数的比重。在过程控制中,应有一套标准将考核目标细化、量化。
四、结论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适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重要方向。德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由来已久,有自己的特色和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针对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现状,应充分借鉴德国等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经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最终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同类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3144)。]
参考文献:
1.王勇.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7)
2.梁淑美,尹晶,王淑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与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3.黄梅芳.新世纪我国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7)
[关键词]高职 “物业管理实操”课程 考核改革
[作者简介]彭后生(1972- ),男,安徽桐城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建设分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江苏 常州 213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2010/09/020,项目主持人:彭后生)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46-02
当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育已形成了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也初见成效,但在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方面还存在诸多弊端,不能满足高素质技能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如何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使课程考核方式更好地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高职生的特点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教学目标,在2007、2008、2009级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上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
一、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改革的背景
“物业管理实操”课程是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物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应用物业管理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还要激发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认识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促进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素质与水平①。但长期以来,“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高达70%),占课程总成绩30%的平时表现考核也主要以学生出勤率为主。该考核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无法反映学生的全程学习情况,隐藏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资料收集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创造力、团队精神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且理论知识考核题型变化少、命题重复,致使突击考试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考核评价完全是由教师包办,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考核评价中,使得考核主体过于单一,既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更不利于教师及时获取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严重挫伤,严重影响了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有必要对“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进行改革,以促进高素质技能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改革方案设计
(一)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改革指导思想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单纯以书面理论考试甄别学生是片面的,对学生智能的评价应是多元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③。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出发,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必须体现“多元”特征,“多元”不仅仅要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层次化。因此,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要从只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既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又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多元评价标准转变;从教师单一主体评价向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多元主体考核转变;从过分关注学生知识的评价转向对学生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团队合作、情感体验、学习兴趣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千差万别的发展现状,坚持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不要一纸考试定乾坤④。
(二)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1.物业服务项目模拟操作考核(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考核涉及的物业服务项目包括投诉处理、入伙、验房、装修手续办理、接受电话咨询等。学生分小组参加考核,每组2人(根据物业服务项目模拟操作的需要,可增加小组以外的人员进行客串,客串人数限制在2人以内),各小组根据教师给定的某一物业服务情景进行角色(物业服务处员工、业主等)分工,现场进行物业服务项目模拟操作,每组考核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评价内容涉及“情景设置的合理性、物业管理知识运用、物业服务流程熟悉程度、物业服务操作规范性、表达与沟通能力、物业服务礼仪” 等方面,教师、企业专家根据考核标准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现场打分。
2.物业管理基本知识考核(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物业管理基本知识采取书面测试方式,具体题型有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案例分析题。
3.物业管理方案(工作计划)制订考核(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物业管理方案(工作计划)制订考核内容涉及物业管理知识运用、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方案(工作计划)合理性与可行性、团队合作意识、表达能力、汇报人仪容仪表、创新性等方面,要确保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作品的评价与知识点考核相结合。
4.学习过程表现考核(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学习过程表现由师生共同进行评价,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评三部分构成,考核内容涉及预习情况、资料搜集情况、遵守纪律情况、注意力、物业管理知识的运用、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能力训练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
关键词:高职;文秘;毕业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33-03
高职文秘类专业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文秘专业教学的立足点应放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加大实训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毕业实训是基于学生在完成主要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主要技能分步授课后,在毕业前所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本文以云南民族大学文秘类专业毕业实训为例,探讨高职院校中文秘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训的问题。
一、文秘类专业毕业实训现状分析
1.实训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由于文秘类专业不像其他专业那样进行大批岗位集中性实训,只能进行岗位分散性实习,每个部门只能安排一二个学生。这对学校的文秘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一些学校未能建立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大批文秘类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训。因此,学校只好暂时将学生安排到与本专业不对口的岗位进行实训,造成学生和实训都不满意。
2.对实训学生缺乏有效监管。很多学校把最后一个学期安排为毕业实训时间,在这个时间,学生忙于应付单位招考、找工作、写毕业论文等因素会选择自主实训。对分散到各地进行个人实训的学生效果,学校很难掌控。另外,即使是学校联系的集体实训单位,在具体工作中,单位人员大多认为学生到单位是为了体验氛围,不会对其严格管理,导致学校无法监管,影响实训效果。
3.学生与单位互信度不高。在学校看来,毕业实训对文秘专业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对实训单位来说是一个负担。实训单位一般会觉得学生没有经验、实训时间短、办事能力低,所以重要的工作一般不会交给学生处理,多是做一些基础性的简单工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抱着实训的态度,不能深入工作,没有自觉意识,没有主人翁精神。
二、实训方案制订的原则
云南民族大学在毕业实训方案制订的过程中,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层次采用不同的实训方式和要求,主要坚持以下原则:
1.进行分层次实训。对四年制本科秘书学专业和三年制专科文秘专业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即时间一样、要求一样、方式一样。安排在第7个学期进行,时间为18周。对二年制专升本专业则设置为第3个学期中的后半学期,自第10周至18周,共计9周,要求上,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实训单位,其他方式相同。二年专升本班级的实训时间短是因为不少学生在专科阶段已进行过一个学期实训,对岗位工作有了一定了解。
2.分散与集体相结合。文秘类专业毕业实训采用集中实训与个人分散实训相结合的综合实训方式。个人实训条件必须是有就业协议或就业意向合同,否则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实训。
3.校府共同制订实训方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工作流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当地相关产业的建设发展紧密结合,在反复同各实训点协商的基础上,实训组织单位与学校共同确定实训方案。
三、实训方法案例分析
在以上原则下,学校围绕文秘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探索对整个毕业实训过程的前、中、后进行全程动态跟踪监控,并要实现对比提升、过程考核、标准评价、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具体毕业实训方案如下:文秘类专业综合实训方案:实训目的、实训内容、实训对象、时间及日程安排、实训方式及实训流程(实训方式:由单位统一协调安排,将学生分配到各部门。实训流程:训前工作:1.确定参加集中、个人分散实训的学生人数和名单。2.由学院负责联系集中实训组织单位,并与之签订实训协议。3.确定实训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4.由实训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与单位共同制订实训方案,并报到实训教研室进行修订,最后由学术委员会审查通过。5.对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训前动员。6.实训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分别与学院和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7.实训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以计算机应用能力、职业道德、办文能力、办事能力、办会能力为观测点,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体系,设计相关的考核试卷,并在此考核的基础上对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了对学生的自信心进行测评的《综合知识能力自评表》,训前测评统一安排学生上机进行测试,并由实训带队教师进行数据分析。训中工作:学生每天填写《实训日志》。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反映情况和日志填写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每周实训单位指导教师和实训带队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给出评定分数和改进意见,并填写《实训考核评价表》。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根据每天的实际情况填写《实训日常生活习惯养成登记表》。不定期集中召开会议,及时指出集中实训学生实训、生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每周五晚上集中召开会议。带队、指导教师不定期到各个实训单位进行走访,了解、落实分散实训的实训情况。训后工作:实训结束时,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实训工作鉴定表》。实训结束后,学生认真完成实训报告。实训结束后由参加集中实训学生对带队教师、指导教师及实训单位等提出意见及建议并给予评定成绩,并填写《实训学生评训表》。实训结束后,实训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对实训前设计的考核试卷内容重新进行设计,安排参加实训的学生上机进行测试,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学生实训前和实训后在知识面和能力上的比较进行实训效果分析。实训结束,实训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将学生实训材料和实训工作总结报告整理后提交实训教研室,并接受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审查和评定,实训考核及评价。由实训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考核,学生每天到岗时在《实训考勤表》签字确认,占实训总成绩的10%。每位学生须根据专业实训的具体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实训日志》,占实训总成绩的20%,个人分散实训此项占10%。实训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养成进行考核,并填写《实训日常生活习惯养成登记表》,占实训总成绩的10%。实训单位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每周的工作表现、工作质量、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并填写出《实训考核评价表》,占实训总成绩的10%。学生实训结束要认真分析总结,写好实训报告,集中实训学生此项考核占实训总成绩的10%,个人分散实训学生此项考核占实训总成绩的30%。学生实训前和实训后能力提升,占实训总成绩的40%。学院学术委员会根据实训单位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提交的总结材料对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抽查测试或进行实训收获展示评定,结合学生的表现和考核成绩,最后评定学生实训成绩。
四、实训效果
1.将整个人才培养的理念融入实训方案的设计与开发中,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纳入实训内容。
2.将教学质量保障的理念融入实训方案的设计中。实训方案分为训前、训中、训后,加大了对综合实训全过程的监控及指导。初步设计了训前、训后教学效果测评的方法。
3.促进学生实现了“一个转变,两个转化”。促进学生择业、就业观的转变;促进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的转化,促进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化,实现了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目标。
4.培养了“双师”教师。同地区产业建设和发展紧密结合,学院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得到进一步健全。实训带队和指导工作由青年教师担任,培养了一支视野广阔、懂教学、懂市场、能创新教学模式的“双师型”专业建设队伍。
5.通过实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发文秘专业综合实训方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实训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其基础是制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工作蓝图,我院正是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中探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方法和改进措施,从而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总之,加强高职文秘类专业毕业实训工作是高等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下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文所构建文秘专业综合实训模式的改革探索对提高本校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质量起了明显作用,希望能抛砖引玉,对兄弟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文秘类专业校府合作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一定启迪。
参考文献:
[1]陆勤.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文秘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11,(11).
[2]胡艳.能力本位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改革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外贸函电;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127-02
课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技能的运用情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同时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大力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课程教学倡导“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从而使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因此,作为课程教学重要环节的考核也应该与“职业性”接轨。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之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程考核环节仍然很薄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进程。虽然近年来有不少有关高职课程考核评价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对高职课程考核的宏观研究,[2-4]而根据不同课程特点而构建考核方案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即使有,也没有明确区分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阶段。[5-7]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校内和校外学习阶段的教学方法与师资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因此这两个阶段的考核评价方案也有所差异;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2012)中也建议“加大形成性考核的力度,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应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实践活动形式而有所不同”。因此,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充分借鉴相关行业的绩效考核标准,制定出更合理、更可行的高职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实现“以职业为导向”的考核,是当务之急。
本文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外贸函电”为例,结合与本课程对应的外贸行业对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核方案进行深入探讨。
一、我国高职院校“外贸函电”课程校内学习考核方案构建现状
虽然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通过对国内珠三角30多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外贸函电”课程考核在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主体等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考核结构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校“外贸函电”课程的校内考核方式仍然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具体表现为:过程性考核(约30%)+终结性考核(约70%)。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已经把过程性考核的比例提高,但是实质上没有多大变动,没有发挥出考核对教学过程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校外学习考核基本没有过程性考核,是由实习单位的实习指导教师或领导直接给出终结性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没有反映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做中学”的要求,无法起到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2.考核内容不全面
目前高职“外贸函电”课程校内学习的过程性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上课专心程度和完成作业的情况,而且很多学校对过程性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任课教师自由决定,随意性很大,缺乏对职业素质的考核;校外学习的考核基本不涉及过程性考核。
校内阶段的终结性考核以期末书面考核为主,主要是考核教师课堂讲授的以教材知识为主的内容,这是一种重知识考核、轻技能考核的方式。校外阶段的终结性考核主要是根据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简单评价来完成,只是一种局限于形式上的考核。
3.考核主体单一
目前高职“外贸函电”课程对学生学习考核的主体比较单一。校内阶段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来考核。他们对学生的考核有时主观性较强,甚至还包含了对学生的个人情感;另外,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真正意义上的外贸“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在校教师无法从行业标准中汲取好的经验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校外阶段的成绩也是由单一的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或领导来考核。这种主体单一的考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外贸函电”课程考核方案的具体措施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中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行业评价制度。要建立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因此,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外贸函电”课程考核应该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和导向,需要以外贸行业规范和职业考核标准为依据,把这些标准有机结合并充分体现在专业课程考核体系中。应改变传统的以终结性考核为主的考核体系,构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体系,从而最终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的目的。
1.考核结构合理化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因此,对学生“外贸函电”课程的校内考核也应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例,按照科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能体现出职业能力素质的考核方案。比如在仿真的外贸工作场景中,分组让学生完成任务,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考核。校外学习阶段也应该重视学生在态度纪律、工作表现方面的过程性考核。通过考核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素质。
校内学习的终结性考核可以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理论性闭卷笔试形式,应该与书面报告、口头报告和实操等开放式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课程考核构成参。
另外,应该把学生考取与“外贸函电”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外贸业务员岗位资格证书》和《全国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等纳入本课程的考核方案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课程考核内容的扩展化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强调学生在“做中学”,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高职“外贸函电”课程考核内容的重点应放在过程性考核中。考核内容不但要包括理论知识层面,更应该注重行为表现、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等层面的考核。借鉴外贸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完善“外贸函电”课程的考核内容。这种全面考核强调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必须向学生清楚地说明考核的依据、内容和目的,使学生能够充分按照考核标准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
3.考核主体的多元化
高职“外贸函电”课程校内考核必须改变以往由单一的任课教师考核方式,应该由教师考核、小组考核、学生相互考核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考核;校外考核也应该增加同事、部门团队和自评。多元化考核主体的考核方式。
这样的多元主体的考核结果更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另外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并及时改进。
三、结语
高职院校应更加重视课程考核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根据不同的课程采取灵活的措施,在任课教师、相关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出可行的、切合实际的高职课程考核方案,从而构建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企业的高度配合,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让企业积极融入到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中来,才能制定出具有职业性的工学结合的课程考核方案,才能使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目标真正得到实现,最终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贤彬.多元化高职教育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J].职业与教育,
2011,(32):129-130.
[2]吴亚萍,周大农.“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0,(18):22-25.
[3]王婷.“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1,(32):67-69.
[4]陈移山.基于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J].职业教育研究,
2011,(7):14-15.
[5]余永亮,李友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法律文秘专业考试评价体系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