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大学毕业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毕业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毕业个人总结

第1篇:大学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离开学校有一段时间了,总是会想起以前的同学、哥们,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时光,但现在大家已都各奔东西,我好象还算是幸运的一个,来到了中船重工388厂,做了一名装配钳工,也终于发现原来社会生活会是这么的残酷,这么的辛苦。

当走出校园的那一刻,我以为自己可以呼吸一下所谓的社会空气了,但在求职过程中却体会到了这其中的不易。四处的碰壁,失望,希望,一次又一次的应聘,易此又一次的打击,我都全然接受,终于,我还是感动了老天,我来到了388厂,做了一名钳工,想想在学校实习时,我们那时一直在磨铁,来到这里之后我还以为会和以前一样,会要我们去磨铁,但见到师傅之后,他跟我说我将成为一名装配钳工,“装配钳工”我有那么一点反应不过来,师傅似乎也看出了这一点,他很耐心的给我讲了什么是装配钳工,如何做一名装配钳工,如何做好一名装配钳工刚开始我的心情还是充满了疑问,不解的是,我们学模具的,怎么会干油缸装配这样的活呢!但现在想一想,学了不少知识,有些东西能让我终身受益。这是多么可贵的呀!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19世纪以后﹐各种机床的发展和普及﹐虽然逐步使大部分钳工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但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钳工仍是广泛应用的基本技术﹐其原因是﹕划线﹑刮削﹑研磨和机械装配等钳工作业﹐至今尚无适当的机械化设备可以全部代替﹔某些最精密的样板﹑模具﹑量具和配合表面(如导轨面和轴瓦等)﹐仍需要依靠工人的手艺作精密加工﹔在单件小批生产﹑修配工作或缺乏设备条件的情况下﹐采用钳工制造某些零件仍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钳工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操作者的技艺和熟练程度。钳工按专业性质又分为普通钳工﹑划线钳工﹑模具钳工﹑刮研钳工﹑装配钳工﹑机修钳工和管子钳工等?

从安全教育,动作要领和工具的使用到拿起锉刀等工具的实际操作,这无疑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有些东西是要自己去摸索的,有些东西是要从理论中去发现用于实际。从开始的打磨平面,就让我学到了要想做好一件事并不是那么的简单,要用实际去证实它。眼见的不一定真实(平面看上去很平,但经过测光就能发现它的不足);这让我想到了学校为什么要我们来这里实习,是要我们懂得学习的可贵,学习和打磨平面一样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才能做到最好,同时还要让我们认识到动手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学习理论,那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实际的体验,发现不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这都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需要头脑和双手的配合。

从平面打磨到划线、打点;从修整形状到钻孔;从铰孔到攻螺纹,每一步让我学到的东西是别人拿不走的。

钳工的方要内容是为划线、錾削、锉削、研磨、钻孔、扩孔、铰孔、攻螺纹等等。了解了锉刀的构造;分类、选用、锉削姿势、锉削方法和质量的检测。而我所要做的内容就是处理阀的运行及装配,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工作内容:调节阀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卡堵,常出现在新投运系统和大修投运初期,由于管道内焊渣、铁锈等在节流口、导向部位造成堵塞使介质流通不畅,或调节阀检修中填料过紧,造成摩擦力增大,导致小信号不动作大信号动作过头的现象。

故障处理:可迅速开、关副线或调节阀,让脏物从副线或调节阀处被介质冲跑。另一办法用管钳夹紧阀杆,在外加信号压力情况下,正反用力旋动阀杆,让阀芯闪过卡处。若不能则增加气源压力增加驱动功率反复上下移动几次,即可解决问题。如若仍不动作,则需解体处理。

还有泄漏,泄露又分为

1、阀内漏,阀杆长短不适。气开阀,阀杆太长阀杆向上的(或向下)的距离不够,造成阀芯和阀座之间有空隙,不能充分接触,导致关不严而内漏。同样气关阀阀杆太短,导致阀芯和阀座之间有空隙,不能充分接触,导致关不严而内漏。

解决办法:应缩短(或延长)调节阀阀杆使调节阀长度合适,使其不再内漏。

2、填料泄漏。填料装入填料函以后,经压盖对其施加轴向压力。由于填料的塑性,使其产生径向力,并与阀杆紧密接触,但这种接触是并不是非常均匀的。有些部位接触的松,有些部位接触的紧,甚至有些部位没有接触上。调节阀在使用过程中,阀杆同填料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这个运动叫轴向运动。在使用过程中,随着高温、高压和渗透性强的流体介质的影响,调节阀填料函也是发生泄漏现象较多的部位。造成填料泄漏的主要原因是界面泄漏,对于纺织填料还会出现渗漏(压力介质沿着填料纤维之间的微小缝隙向外泄漏)。阀杆与填料间的界面泄漏是由于填料接触压力的逐渐衰减,填料自身老化等原因引起的,这时压力介质就会沿着填料与阀杆之间的接触间隙向外泄漏。

解决对策:为使填料装入方便,在填料函顶端倒角,在填料函底部放置耐冲蚀的间隙较小的金属保护环(与填料的接触面不能为斜面),以防止填料被介质压力推出。填料函各部与填料接触部分的金属表面要精加工,以提高表面光洁度,减少填料磨损。填料选用柔性石墨,因其具有气密性好,摩擦力小,长期使用后变化小,磨损的烧损小,维修容易,压盖螺栓重新拧紧后摩擦力不发生变化,耐压性和耐热性良好,不受内部介质的侵蚀,与阀杆和填料函内部接触的金属不发生点蚀或腐蚀。这样,有效地保护了阀杆填料函的密封,保证了填料的密封的可靠性和长期性。

3、阀芯、阀座变形泄漏。芯、阀座泄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调节阀生产过程中的铸造或锻造缺陷可导致腐蚀的加强。而腐蚀介质的通过,流体介质的冲刷也可造成调节阀的泄漏。腐蚀主要以侵蚀或气蚀的形式存在。当腐蚀性介质在通过调节阀时,便会产生对阀芯、阀座材料的侵蚀和冲击使阀芯、阀座成椭圆形或其他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阀芯、阀座不配套,存在间隙,关不严发生泄漏。

解决方法:关键把好阀芯、阀座的材质的选型关、质量关。选择耐腐蚀材料,对麻点、沙眼等缺陷的产品坚决剔除。若阀芯、阀座变形不太严重,可经过细砂纸研磨,消除痕迹,提高密封光洁度,以提高密封性能。若损坏严重,则应重新更换新阀。

另外则是振荡,震荡产生的原因是调节阀的弹簧刚度不足,调节阀输出信号不稳定而急剧变动易引起调节阀振荡。还有说选阀的频率与系统频率相同或管道、基座剧烈振动,使调节阀随之振动。选型不当,调节阀工作在小开度存在着急剧的流阻、流速、压力的变化,当超过阀刚度,稳定性变差,严重时产生振荡。

解决对策:由于产生振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振动轻微的振动,可增加刚度来消除。如选用大刚度弹簧,改用活塞执行结构。管道、基座剧烈震动通过增加支撑消除振动干扰;选阀的频率与系统频率相同,则更换不同结构的阀;工作在小开度造成的振荡,则是选型不当流通能力c值选大,必须重新选型流通能力c值较小的或采用分程控制或子母阀以克服调节阀工作在小开度。

起它的还有阀门定位器故障,这又分为

1、普通定位器采用机械式力平衡原理工作,即喷嘴挡板技术,主要存在以下故障类型:

1)因采用机械式力平衡原理工作,其可动部件较多,容易受温度,振动的影响,造成调节阀的波动;

2)采用喷嘴挡板技术,由于喷嘴孔很小,易被灰尘或不干净的气源堵住,是定位器不能正常工作;

3)采用力的平衡原理,弹簧的弹性系数在恶劣现场下发生改变,造成调节阀非线性导致控制质量下降。

2、智能定位器由微处理器(cpu)、a/d,d/a转换器及等部件组成,其工作原理与普通定位器截然不同。给定值和实际值的比较纯是电动信号,不再是力平衡。因此能够克服常规定位器的力平衡的缺点。但在用于紧急停车场合时,如紧急切断阀、紧急放空阀等。这些阀门要求静止在某一位置,只有紧急情况出现时,才需要可靠地动作。长时间停留在某一位置容易使电气转换器失控造成小信号不动作的危险情况。此外用于阀门的位置传感电位器由于工作在现场,电阻值易发生变化造成小信号不动作,大信号全开的危险情况。因此为了确保智能定位器的可靠性和可利用性,必须对它们进行频繁的测试。

通过对调节阀故障原因分析,采取适当的处理、改进办法,将大大提高调节阀的利用率,降低仪表故障率,对流程工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能源消耗的降低都有着重要作用,可有效提高调节系统的质量,从而确保生产装置长周期运行。

第2篇:大学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40-02

每年的毕业时节,大学校园里弥漫着离愁别绪,就要告别天堂般的象牙塔生活。那些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但仍深深眷恋着那段青春岁月的大学生们,回首过去的大学四年,一定在人生中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

然而面对着“终于毕业了”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欢呼雀跃。而大学生在面临离开校园和踏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心情必定复杂与迷茫。离开了熟悉的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大熔炉,大学毕业生们在各种考验面前能否淡然处之,游刃有余呢?在从学校通往社会的大门口,应该如何迈出这一步?我们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做出一番思考。

一、相关概念

(一)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大学毕业生是指取得硕、本、专学历的社会成员,狭义上的大学毕业生仅是指国民教育系列内的一般本、专科的毕业班在读学生,即处于本科大学四年级和专科大学三年级的大学生。

(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已经涵盖了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在内的诸多方面内容。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采用全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预期目的。

二、大学毕业生毕业之际面临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此时会面临人生的重要转型期,会面临身份、思想等多方面的转变。同样的,我们还应该好好的正视每个人身上在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些是我们的成长的印记,也是我们每个人珍贵的人生历程。

(一)身份转变

1.大学毕业生将要从一名大学在校生成为朝九晚五的职场人的身份的转变。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受父母亲戚的宠爱和娇惯,从不知生活的艰辛与复杂,一直在襁褓中的他们也缺乏社会阅历。他们曾经在大学校园过着以学习为己任的生活,单纯而又简单,但是一旦成为职场中人,就要面临工作的压力、岗位的竞争、团队合作等工作问题。

2.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还将面临一个重要的转变是,他们会组建自己的家庭。之于父母,他们履行着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之于爱人,他们履行着作为丈夫和妻子的责任和义务;之于子女,他们履行着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他们肩上的责任和义务,不知不觉的重了起来,再也不能和一个学生的身份相提并论。从他们离开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要自食其力,独自承受生活的大风大浪。

(二)思想转变

曾几何时,大学毕业生也还是“一身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一代书生,然后离开大学校园后,他们单纯的想法再也不够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了。于是,他们由寄居人转为独立人的同时,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从学习为主转为实践为主,他们曾经从容的笑对世界的时光再也不复存在,他们会产生对于这个社会的迷茫,对于工作的落差感。

他们从大学生到一个独立社会人的转变,自我人生价值也会发生变化。在校时,他们只需学习好即可,完成自己学业。离开校园后,他们要成为好子女,孝敬父母;成为好父母,教育后代;成为好妻子、好丈夫,为家庭做出贡献;好职员,为社会创造价值;还要成为一名好公民,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世界的和平发展做贡献。

我们可以从以上几方面看出,大学毕业生面临踏出校门和进入社会之时,在思想方面尤为负责和不稳定,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指导。

三、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成功职业人,企业家演讲

总结起来,大学毕业生面对社会,有如下方面,是过来人总结的十点忠告:

1.要谦虚。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没有和实践结合起来,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因此,大学生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多学多问,虚心学习。

2.要吃苦耐劳。古往今来,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是经历了各种艰辛和挫折才达到了最终的目标。抑或白手起家、抑或东山再起的他们不畏惧困难和失败,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谱写着壮丽的篇章。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同样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为自己的职场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要遵守职场规则。作为新职员,最重要的就是遵守职场规则,培养团队意识,服从统一协调。

4.要不断学习充电。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校园学习,掌握了许多的基本知识,但是校园里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有些甚至是过时的。那么进入社会后,在职场上要不断向前辈和同事学习,并在业余时间可以参加语言、技能等的培训班,不断地学习和充电,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5.要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进入职场,要面对形形的同事,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办事方法亦不同,因此,在处理工作时都要时刻谨言慎行,不要参与人际纠纷,也不要和同事产生矛盾,尽量和同事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以做好工作为己任,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工作最大的贡献。

6.不要频繁跳槽。大学生初入职场,并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频繁的跳槽,不仅收获不到上司的信任,而且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因此,进入职场先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短期内先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积累经验,时机成熟后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工作。

7.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钢七连”中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打动了许多人,同样的,我们面对各种工作也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份内的工作,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完成每一项看似困难任务。

8.不要无理取闹。在工作中每个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但作为一个新职员,最重要的是完善自己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计较、不无理取闹。

9.不要挑拨离间。在同事面前千万不要对其他同事指手划脚,管好自己的嘴,在工作上该说就说,敢于表现自己,但在工作之余,切忌背后议论同事,言多必失。

10.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当今社会竞争残酷又激烈,面对机会一定要抓住、抓好,不要给自己留遗憾。当然在平时就要注重学习、积累经验、构建人脉关系等,一旦拥有机会,立马出击,主动请求上司给予机会,让上司认识和认可自己,当然,升迁、升职就在不远处了。

(二)老师给予指导

大学老师应该着重开展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不再有学校、家长、老师的时时刻刻的呵护与指导,他们会面对金钱、利益、黑暗等等多方面的诱惑。大学老师应从理论和实例方面帮助大学毕业生认识到应该积极地、正面地应对社会的矛盾和工作的压力。

(三)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实习,考察

学校应在大学生毕业前就应对其有针对性的开展在社会、企业、义工等等方面的实习,组织他们考察并写出相关的报告、体会和心得,与企业的职工人员交流经验与教训,使他们明确自己大学毕业后即将面对的一切,并做好心理和相关的专业等方面的准备。

(四)相关的素质培训

第3篇:大学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如今也已经成为社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除了与大学生本身的就业理念有关,也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息息相关。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有助于为大学生就业指明方向,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唯一得到社会、政府、商业界认可的第三方教育咨询评估机构麦克斯研究院2014年《2014就业蓝皮书: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将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分为七类:第一类,受雇就业,分为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有关和与专业无关)、受雇半职工作两类;第二类,自主创业;第三类,毕业后立刻在国内或国外读研;第四类,毕业后读本科(针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第五类,没有就业和求职,在家准备考研或留学;第六类,没有就业,继续求职;第七类,没有就业,暂不求职并且也不准备求学。调查结果显示(表1)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4%)比2012届(90.9%)略有上升,比2011届(90.2%)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比2011届(90.8%)上升1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比2012届(90.4%)略有上升,比2011届(89.6%)上升1.3个百分点[1]。就总体大学生就业率来看,情况较比之前两年有所改善,但上涨的比率并不高,还应该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表12013届就业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

另外,调查结果中还显示,此外,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比2012届(2.0%)高0.3个百分点,比2011届(16%)高0.7个百分点。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33%)高于本科毕业生(1.2%)[1]。那么久目前的数据来看,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较少,绝大部分毕业生毕业之后不会选择自主创业而是选择去找工作。

那么,上述进行的调差是毕业生毕业半年之后的情况的统计,2013年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对毕业生的必行落实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毕业时“以确定单位”的仅占43.5%,若只考虑“确定去向”(包括确定单位、升学、出国、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落实率为71.9;从学历层次看,落实率呈现中间小,两头大的趋势,即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为67.4%;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落实率最低,仅为44.3%[2]。

二、 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家庭乃至大学生自身,都对如今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产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从各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的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社会原因

首先,由整个社会的就业情况来看,我国社会整体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局数据,十一五期间中国共增加就业人员仅2170万人,根本无法赶上新增流动人口的速度。近两年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并未明显改善,截止2011年末中国流动人口2.3亿,城镇户籍居民6.9亿,如果仍按照2亿失业人口计算,失业人数占全部城镇生活人口的21.7%。但是,失业率是以劳动力人口为分母,因此,真实失业率水平显著高于21.7%[3]。整个国家的就业的压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外,政府为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目前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实施力度不够。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敢涉足一些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的行业。还有一个社会原因是缺少对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再培训,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指导机制缺乏。

(二)高校原因

首先,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我国各大高校纷纷扩招,扩招所造成的结果便是大学生人数增多,毕业后共同竞争就业机会的人数增多,竞争者增多无疑给毕业生带来莫大的压力。第二,高校对专业安排与社会需求不符。很多社会上需要的专业人才,在高校中根本找不到相关专业,而一些社会中不需要或者需求量并不大的专业,高校仍然保留,导致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偏差。第三,各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往往只是纸上谈兵,理论性很强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不大,造成大学生毕业后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录用这种所谓的“职场小白”[4]。第四,作为高校来讲,没有更多的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即使提供了实践机会,大多数工作和岗位都是将大学生当作廉价、甚至是免费劳动力使用,并不能真正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东西,学生迫于完成学业的压力只好服从安排,缺乏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得学生有意见有不敢反应,不情愿的去从事工作,打击了学生学习、获取经验的积极性,另一个层面来说浪费了时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高校并未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进行有力、有效的指导。正是这一原因,很多大学毕业生存在错误的择业就业观念,对自己的能力以及适合的工作认识不清,导致盲目择业。另外,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发掘并不到位。诚然,现在各高校都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诸如“挑战杯”之类的科创以及创业大赛,但这种鼓励仅仅停留在比赛的层面上,并未让大学生树立创业的意识,使得大学生对创业的意识淡薄,毕业后绝大多数都选择就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压力。

(三)企业原因

当下企业虽然为大学生毕业生提供了数量繁多的机会,单就企业整体而言,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岗位并不多,综合上述高校的原因,多数大学毕业生实践经验少,对于企业中的很多岗位还不能胜任,因此大学生的择业面相对较窄,多数岗位都是基层岗位,与其他较低学历的人的岗位包括薪资相差无几,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很多好的企业或者企业总部都集中在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使得大学毕业生为了追寻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纷纷扎入发达城市就业,使得这也城市就业压力过大。

(四)个人原因

首先,很多大学生经历了高考的洗礼,进入大学之后便开始享受轻松地大学生活,并未注重个人能力以及素质的提高,导致毕业后在找工作时到处碰壁,信心受到打击。第二,很多大学生心气高于能力,自己认为自己能力不凡,可以得到一份心仪的工作,但在面试中,自己喜欢的、觉得能胜任的工作没有企业愿意提供,而企业愿意提供的工作自己又觉得薪资太低、或者太无聊,自己不愿意做,导致就业困难[5]。第三,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不愿意创业,也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一些大学生没有主动找工作的意识,等待亲戚朋友以及家人帮助自己找工作,在等待的过程中消极待业。第四,大学生个人能力有待提高。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最根本原因来源于大学生自身,一个人能否在学习上包括职场上创造自己的一片天地,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即个人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是外部环境建设的再完备,大学生自神的意识和能力不高,同样无济于事[6]。

三、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社会、高校、企业以及学生个人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

(一) 社会角度

1. 健全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大学毕业是大学生离开学校不如社会的转折点,必须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保障大学生利益,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自信、时间、机遇去选择职业[7]。另外,健全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为大学生创业提共更多、更便利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风险,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创造可能,鼓励大学生创业。

2、 开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再培训

在大学生就业原因的分析中说道,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在就业时通常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应该对大学毕业生开展就业的二次培训,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并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是他们能够更好地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工作。积极转变大学生思想,鼓励大学生扎根西部,挥洒青春,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8]。

(二)高校角度

1.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基地,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以及平台。高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培养的过程当中,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高校可以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推荐大学生进行兼职活动,增加时间经验,还可以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志愿、社会服务活动,真正的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积累实践经验,为日后工作打基础。

2. 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素质

现在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除了看应聘者的工作能力之外,面试过程中,主要考察的是求职者的沟通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高校在今后的教育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机交往能力的训练以及素质的培养。在开设基本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礼仪训练课、以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实践课程和类似模拟招聘、职场竞争方面的课程,一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素质。

3.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

虽然当前国家乃至疙瘩高校都在积极的羁绊各种科创活动、科创赛事和创业赛事,也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此类比赛,但学生的思想只是停留在参加比赛获得荣誉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荣誉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更胜一筹。很少有学生会想到去自主创业,成就自己的事业。因此,高校在鼓励学生参加科创、创业赛事的同时,应该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概念,鼓励学生通过比赛积累创业经验,从而在毕业后创造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三) 企业角度

1. 为大学毕业生留存一定数量的岗位

大学毕业生是拥有相对较高学历的一个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另外,面临数额巨大的大学毕业生,各企业应该留出一定数量的岗位来吸引人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施展他们的才能。另外,企业通过扩大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可以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对招聘今企业的大学毕业生实行轮岗,使得有能力的大学生不仅局限在一个领域,而是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2.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

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势必要从基层做起,去了解企业的文化同时熟悉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但就现今来看,很多大学生不甘于做基层岗位而是向往到更高的职位上去施展才能。企业可以根据毕业生的工作能力,适时调整试用的期限,能力强的缩短试用期限,早日转正,或者直接进入管理层工作,这样就能级发大学毕业生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好的工作,也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大学生的就业动力。

(四) 学生个人角度

1. 放宽就业的地域视野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就业以基本趋于饱和,很多企业都会在各个地区建立分公司,相依些国际知名企业都会在世界各地进行招聘,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放宽对就业的地域视野,不仅局限于发达的大中城市。放宽自己的就业视野,才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2.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对自己能力有充分的认识和评估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能力水平、自己能胜任的工作,避免“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不要以为追求高职位、高薪水,愿意先从基层开始注不学习,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找工作室时免攀比,从个人能力出发,脚踏实地的就业。

3. 培养自主创业的观念和能力

大学毕业生还应该主动培样创业的能力。在大学期间多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培养个人的实践能力,积累经验,也可以通过在大学期间参与兼职、实习,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管理方法,培养自己的办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毕业后勇于自主创业,开辟自己的事业。开始时不必做得太大,也可以选择加盟连锁企业,不断学习。也可以选择先就业,岁这逐步的学习,在进行创业。总之,培养自己的创业观念,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就业。

第4篇:大学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企业;大学生;职业素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主要从成本和效益出发,更多地考虑招聘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在招聘现场经常见到,面对着设计精美、内容充实的一摞摞奖励证书, 用人单位并不感兴趣。他们在面试现场向学生提问的往往是,“你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你在哪里实习,做什么?”“你做过项目吗?”“现在是否有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用人单位用人,从过去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专以素质能力为重。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与能力需求,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从人才市场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出发,高等教育要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行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和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真正提高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企业招聘人才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职业素质是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衡量应聘者能力的主要标准和尺度。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人才素质的一个子集,同时也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人才素质,是指人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人才素质具有诸多的衡量标准,例如科学素质或者说专业素质大致可以用学历和工作经验来表征;人才的智力水平大致可以用智商来衡量,而心理素质和对社会或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则与个人的情商有关。这些衡量标准在用来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可以作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一个客观衡量尺度。

世界经合组织的柯林·博尔提出,21世纪人才必须有三本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和三种财富。三本护照分别是: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分别是创造能力、塑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三种财富分别是创造性、健康和交往。这“三个三”实际就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高度概括。

能力结构指高素质人才对于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组成。从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及21世纪对大学生能力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战略来考虑,21世纪大学生在能力结构方面应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信息的灵活处理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交际和组织管理能力。

调查表明,接近100%的大学生不了解、迫切希望知道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使用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基本标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素质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去甚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素质能力不足。社会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好高鹜远”、“高分低能”等负面因素的评价,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能力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与工作实践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技能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最看重大学生什么素质

企业已不再单纯用高学历、高分数的标准来衡量大学毕业生了,而是用是否具有优良的人品、团队意识、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献身精神等来评价大学生毕业生。

(一)优良的个人品质

对企业而言,员工的品质就是企业的“品质”。所谓做事先做人,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德才兼备方成事,这是对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

(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团队合作,个人成长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帮助。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相互协商、相互尊重、相互凝聚的程度。所以企业非常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大学毕业生也只有将个人融入团队,个人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三)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

企业和社会非常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在未来的道路上,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学生时代就要有长期忍受痛苦的思想准备,要耐得住寂寞、敢于拼搏、敢于冒险、吃苦耐劳、经得起各种困难的考验、不断进取、并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扎实的专业技能

学习成绩不是企业用人的唯一标准,但是仍然是企业衡量大学毕业生的一项无可替代的重要标准。熟练掌握或精通某项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永远都是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称为“人材”,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可称为“人才”,而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大学毕业生方能称为“人财”。

(五)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已由过去的一般能力要求,发展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殊要求。那些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去不断探索、开拓和创新的大学毕业生是企业最看重的人才,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孜孜不倦地向更新、更高、更强的目标挑战。

(六)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毕业生成才的基础、事业腾飞的起点。企业和社会希望并要求大学毕业生把选择的“职业”当作长期追求的“事业”,要热爱、投入和执著,要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工作”和临时落脚点。一个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大学毕业生,不一味只关注企业能够为自己提供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七)较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旺盛的斗志,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大学毕业生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培养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素质,坚强、果断的意志品质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从而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总之,具有良好的人品、扎实的基本功、吃苦耐劳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及有明确追求目标的大学毕业生才是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建议

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校层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结合学生就业主要趋向,通过市场调研和归纳,梳理出学生所需重点发展的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个人素质,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课程教学,达到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做好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充足准备。

(一)重视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的调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要总结出适应实际要求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胜任模型和标准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实际,不断更新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和适应能力。人才需求的素质与能力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对目标行业企业的职场人物访谈,收集近期毕业生反馈信息和用人单位的评价,调研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等途径获得直接的一手信息。知己知彼,有针对性提升学生各方面技能。

(二)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素质能力评估工具

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各不相同。通过相应的测量与评估工具,让学生了解自身当前的各项素质与能力的状态和水平,准确清晰地了解分析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计划。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建立适应本校学生实际的素质与能力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科学设计评估流程和测量办法,建立素质与能力的评估记录,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相应评估报告。

(三)借鉴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各项适应人才要求的素质与能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获得未来职场和人生的成功。通过讨论分析贴近学生的职场成功人士,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有利于学生模仿和建立榜样目标。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引用和分析典型案例,可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素质能力概念,进而理解和掌握各种提升途径与方法。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外亲自搜集和分析相关实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与探索,共享交流各种信息和思路,无疑可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四)加强课堂内外的团队训练

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各种技能是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逐渐掌握形成的。因此,团队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各项素质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师在训练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建议主要采用拓展训练的教学方式。拓展训练活动项目的选择与组织,一方面可以借鉴心理学与教育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采用企业培训的成熟经验。这部分教学,除了授课教师外,亦可以根据学校条件实际,聘请企业人力资源和企业培训专业人员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2007,(5).

第5篇:大学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困难;对策

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全世界的实体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许多金融机构倒闭、公司破产,失业率也不断上升。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摆在党和政府,特别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后金融时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区域结构性矛盾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结构性矛盾。虽然我国也存在着总量矛盾,如“十五”期间是我国劳动力增长和供给的高峰时期,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相重叠,但就大学生总量而言,并不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难以就业,扩招对于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导致“就业难”的根本或主要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由于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调整造成的。

2.社会转型所导致了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

改革开放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三个: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因为机构臃肿,本身就需要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再大量接收大学生,而且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中找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编制的问题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各省市都相继出台了事业单位改制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压缩编制,限制各事业单位进人的名额。与此同时,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效益普遍不佳,其本身沉积着大量的冗员,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每年需向社会排放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这种情况下,更不可能再去大量接受大学生。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向往心理,使得近几年公务员报考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

3.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相对于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现状的影响,高校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失衡等传统的教育体制应该是更深层的原因。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形式单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是按照学科、专业划分的学历教育,而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在质量和数量上严重不足,导致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要不相符。再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健全。

4.传统就业观念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的心态不能适应就业“大众化”的现状是导致“就业困难”的一个关键因素。就业“大众化”必然使大学毕业生由过去所谓的社会“精英”逐步转变为普通劳动者,这在心态和就业观念上势必是个极大的跨度与挑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当投入与产出预期严重失衡时,一方面会降低高等教育的规模,阻碍其发展,并延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在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上将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不愿意屈就一般行业,这种精英教育基础上所导致的求稳求富的心理和向往大城市、大企业、高薪水、高福利的传统就业观念在主观上必然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二、解决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政府方面

(1)建立合理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方面的政府政策,例如维护市场秩序、制定交易规则、促进公平竞争的政策等;二是为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促进资源优化分配而对交易过程实施人为干预的政策,如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在社会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就业岗位增加之间选择调整的政策等。政府政策的根本职能在于排除供求双方不能顺畅实现交易的障碍。中国目前的毕业生就业难现状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密切相关。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由于额外工作转换成本的存在,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保留工资上升,同时,单位的用人成本也由于某些制度安排而被提高,从而导致其劳动力雇佣量少于市场均衡时的最优量,这些都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是破除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埃斯莫格鲁的观点,短期内熟练劳动力的大量增加会使就业难度增加,但在长期内,熟练劳动力的增加可以引致“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反过来会扩大对教育水平较高者的需求。也就是说,熟练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在长期内将会遵循萨伊定律而变动,即熟练劳动力的供给会自行创造对自身的需求,实现供需均衡。这意味着,如果能够通过某些优惠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和农村就业的话,就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促进当地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从而减轻甚至是消除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地区性差距,扩大大学生的择业范围,从而提高其就业概率;二是这些地区出现技术进步后,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增加,大学毕业生需求不足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为了让毕业生顺利到边远地区和基层就业,中央和地方应该采取相应配套措施。

(3)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资本相对分散、吸纳每一劳动力就业所需资本额也较少;中小企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产值使用劳动力都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门槛相对较低,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晋升和提拔的机会相对多一些;中小企业是新增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目前,中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约有3570万户。其中,7人及以下的注册企业为2570万户。尽管规模不大,却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显得更为迫切。

(4)健全劳动法律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解决影响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矛盾,要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最根本的是健全劳动法律体系,从法律上严格地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因此,建立与健全劳动法律体系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

(5)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从毕业生自身出发,充分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自身角度出发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和创办经济实体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此,政府应给予大力的政策扶持。

2.高校方面

(1)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取向,而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质量,合理规划学科布局,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更为关键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加强市场需求调研与预测,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另一方面,建立专业分流培养机制,推动人才结构从“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变。实践证明,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最终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去规划和设置专业结构,推进人才培养结构从学术性为主向应用型为主的转变,将是高校改革的关键任务之一。

(2)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为了使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强和扩大就业指导的范围,使其具备信息交流、业务培训、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多种功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真正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中介机构,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3)完善和开拓就业市场。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和基础,保证高等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该适应新的形势,在维护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从而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择业舞台。事实证明,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强化推销意识,通过市场推销毕业生,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不仅要抓好大学生的质量,培养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也要抓好大学生的“促销”,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创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深化职业发展教育,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所谓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组合,在个人求职及晋升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动态发展的倾向。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基本素质,即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二层面是与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即核心竞争力或特色能力。第三层面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即职业适应和胜任能力、创新能力。第四层面是应聘能力和技巧。从个体层次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成功就业的关键。但反观大学生就业现实,市场却普遍反应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能力不足、职业胜任力差的缺陷,因此,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于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以及促使毕业生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意义十分重大。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

3.用人单位方面

(1)鼓励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按照国际惯例,非正规就业主要是指灵活就业,如一周内曾从事过一个小时以上合法劳动获取合法报酬者、如自谋就业、家庭就业、组织就业、临时就业、社区就业、小时就业、阶段性就业等都是就业。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通行非正规就业制度,鼓励正规部门创造非正规就业并给以优惠的政策。近几年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迅速,但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相比,非正规就业的比重还非常低。应积极地发展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流动工、短期合同工、家庭工以及弹性工作时间等各种灵活的就业形式,特别是在服务行业,非正规就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树立科学的用人理念。目前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很看重工作经验,其实毕业生也有很多优点是别的社会成员不具备的。大学生作为承载着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的社会人员加入企业,将带来用人单位的规模报酬和核心竞争力递增;大学生可以扩大用人单位的知名度。招聘活动是用人单位面向外界的一个窗口,很多企业都会利用招聘的机会对本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学习和吸收能力非常强,可以更好地接收企业文化,成为符合本企业需求的重要人才;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企业可以投入一定成本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培训,即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成长机会又增加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对工作的投入,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3)进行预见性的人才储备。对人才的争夺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人才争夺战的结果将直接决定谁是真正的赢家。用人单位要想不断提高生产率并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关键之处是进行人才开发和人才储备。在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人才争夺态势下,采取观望和“应急式招聘”不仅使组织缺乏活力,而且会严重影响组织的生产效率。这种情况对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来讲必须改变,在人才供应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有预见性的人才储备,以使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4.毕业生个人方面

(1)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当今社会,就业能力不仅体现为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知识,还体现为竞争与合作意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基本的社会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等,这些都是适应新形势下市场需求的重要就业能力。

(2)转变就业观念,培养符合市场经济的职业意识。首先,毕业生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主动“推销”自己,而不是被动地“等、靠、要”。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

(3)树立良好的就业心理,提高心理素质。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急躁、消极、迷茫、认知障碍等不良心理。有的毕业生甚至因为就业的巨大压力,出现悲观、厌世、仇恨社会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应对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4)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设计,就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是无法预测的,因此,要时刻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

参考文献:

[1] 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 徐放,程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10).

第6篇:大学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就业矛盾;高校教育;就业指导

今年我国有630万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教育问题也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如何引导大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挥作用,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就业,因此要完善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首先要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本文以2010年6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由麦可思公司调查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就业报告》)为依据,对此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三大矛盾

1.“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

《就业报告》指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成为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首选,不同层次院校所选比例分别为:“211工程”院校占83%,非“211工程”本科院校占68%,高职高专院校占64%。报告称,大城市因其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就业规模较大、成长机会较多等优势,吸引了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目光。但同时该调查报告也显示,与全国所有人群的平均分布对比,55%的低收入“就业漂族”集中于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最多。正是由于高校毕业生求职方向过于集中,导致某些地区出现“供过于求”,而造成高学历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同时这种情况必然造成某些急需人才的地区“供不应求”。

2.“漫天撒网”与“有的放矢”

《就业报告》指出,每得到1份工作,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毕业生需分别投出平均12份、6份的工作申请。同时,笔者通过对郑州市举办的各类招聘会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面对用人单位,询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公司是做什么的?”这一现象表明: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应聘前并未深入了解招聘单位的情况,致使在投简历的过程中使用“漫天撒网”的方法。事实上,低“中标率”和高“离职率”都与此有关。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做客中央电视台《我们》节目,谈到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投简历的话题时,他很不赞同这种“漫天撒网”的方式。他认为,投简历不是一个概率问题,而是“你挑公司、公司挑你”的过程,公司作为用人单位,看中的是“你对这个公司的了解和承诺”,而不是“你多投简历就能解决就业问题的”。

3.“了解”现实与“接受”现实

《就业报告》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211工程”院校占22%,非“211工程”本科院校占33%,高职高专院校占45%。离职的主要类型是主动离职(占88%),离职的前三位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小(占31%)、福利待遇偏低(占25%)和想改变职业或行业(占13%)。然而,对于社会现实,“了解”指向意识层面,“接受”突出个人行为,“了解”现实不等于“接受”现实。从大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对于就业现状、自我情况与专业要求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从其就业实践的情况看,一部分人尚未接受现实,并非因为现实不符合他们的理想而选择离职。

二、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成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很多,包括企业制度、学校影响、家庭影响及个人能力影响等方面,其中高校教育因其“枢纽”地位而尤为重要。然而,根据《就业报告》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明显下降,其中“211工程”院校为83%,比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低3个百分点;非“211工程”本科院校为74%,比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低5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为68%,比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低2个百分点。由此看来,尽管近年高等教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专业设置有待完善

一般来说,高校的专业是依据社会需求而设置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一些具体的专业需求不能保持恒定。比如10年前,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基本上都有机会进入国家司法机关,“法学热”逐渐掀起;7年前,法学成为5大热门专业之一。然而,根据《就业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专业分别是法学(占82.3%)和法律(占73.2%)。由此可见,当高校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热门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加之他们本身就面临着求职竞争激烈、求职地域集中等问题,传统的“热专业”今天成了“冷就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2.高校实习教学有待完善

《就业报告》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问题中,“实习实践不够”(占42%)位居榜首。

199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重视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实习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有效的职前实习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职业和自我的了解。然而,近些年由于实习基地、实习经费、实习安全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实习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已成为整个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3.高校求职服务有待完善

《就业报告》指出,高达三分之一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提供的求职服务没有任何帮助。求职服务包括高校为毕业生组织招聘会、辅导面试技巧、指导职业发展规划、招聘需求信息等。纵观近年来高校的求职服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足:缺乏系统教育、缺乏针对性辅导、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影响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容易使大学毕业生因缺乏有效的引导,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盲从、功利、依赖等负面心理。

三、高校应对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三点建议

1.完善专业设置

高校专业设置的完善需要多方面努力,一方面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使高校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需要高校调整自身的课程设置。首先,要着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及专业,形成自身的特色。新兴、交叉学科及专业的设立,既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又可以展示高校的自我特色,增加学校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其次,要实施“合作教育”,即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这一方式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够使高校深入了解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为高校专业设置提供有力依据。

2.改革专业课教学

《就业报告》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为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这也正是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来提升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二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三要扩展实习基地。这三个方面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组织培训、组织教学技能比赛、将实习实践成果纳入学生与教师的考核标准中,将教学效果与教师晋级相联系、学生与专家共同认定教学效果等途径来实现。

3.规范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包括组织招聘会、招聘信息,还包括在高校中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规范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是要促进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明确教学对象。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充实教学内容。就指导内容应涵盖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最后要完善研究方式。这要求教师在研究当前就业情况的过程中不能闭目塞听,应多走、多看、多听,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改进备课环节,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王栾周.加强高等学校实习教学很有必要[N].协商新报,2008-11-07.

第7篇:大学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社会关系网络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234-01

在中国转型期间,诸多的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在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如此迅猛之际,不但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机遇和成功,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不再庆幸有机会走进大学的校园,更多在为毕业后人才济济工作难求的现实情况而担忧。

一、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高校扩招,就业方式转变。从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高校扩招至今,全国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校扩招的主要目的就是拉动国家的内需,暂时减缓就业压力的现状,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模式。传统“包分配”的就业方式逐渐消失。就业的趋势慢慢转变成自主择业,大大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择业的竞争力。

金融危机导致就业愈加困难。2008年,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世界,很多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危机。在就业、择业、创业的过程中,每个人也都遭受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对高校毕业生来讲,更是雪上加霜。无论是在大学生实际就业情况还是心理状况下都对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就业难已不再是个人问题,逐渐成为国家、世界所面临的巨大社会问题。

就业途径多样性。根据调查,招聘会、学校的就业信息和通过父母、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的介绍成为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三大途径。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只有通过父母、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才能获得适合的就业岗位或者更好待遇的就业机会。

二、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社会就是一个大的网络,任何的个体都不会也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和生存。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关系网络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这类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有所研究。经过他们不断地深入研究,概括并总结了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和理论,为当代社会学者研究该理论奠定了基础。主要包括: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概念的提出,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罗纳德·伯特的“结构洞”理论,边燕杰的关于强关系力量的假设理论,的“差序格局”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不同程度的揭示了社会关系网络在不同国家发展中的差异和过程,同时也强调了强关系与弱关系在社会网络中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通过社会学家们的研究理论,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形象的描述了中国社会关系是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及业缘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正如在《乡土中国》中的描述一样,“它以个人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体现了关系的亲疏远近,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以一个人出发而形成的一个又一个联系。”这就是所阐述的形差序格局。在中国,强关系在就业中虽然弱化,但依然发挥较大作用。

社会学家认为竞争优势不仅是资源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优势。个人或组织,想在社会竞争中获得、保持和发展优势,就必须与其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和优势。普特南从宏观层次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某种特征,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可以通过促进合作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益。信用,也是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当代社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个用人单位在招纳人才的时候越是重要的岗位,信任就越重要,而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的亲戚、朋友介绍就是附加了信用。通过亲辈社会关系的方式选择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社会关系网络越强的个体拥有越多的社会资本,从而在就业过程中使用社会网络获得较好的职位,提高社会地位。

三、小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社会关系网络对大学生能否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建构。从而可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稳定社会的经济和市场的稳定发展。大学生应积极提升其社会关系网络,争取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扩大信息来源和就业信息的范围,拓宽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形成完善而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社团活动、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第8篇:大学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稳定性;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88-02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频繁的离职对大学毕业生个人、企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就业工作衡量标准之一是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了提高应届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高校多方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毕业生、学校和企业三赢。但是,用人单位关心的是应届毕业生来到工作岗位后是否能适应工作环境。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毕业生的头脑灵活、可塑性强,但在这其中难免有心态不成熟、不稳定的。因此,了解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极其工作不稳定的因素是目前极为重要的任务,这可使高职教育适应企业的需求,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及应用价值,对促进毕业生就业稳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就业稳定性

(一)就业稳定性的定义

宏观的就业稳定性定义为:劳动力的劳动参与量在相当时期内保持着一定的比例。

(二)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子

数据显示,影响毕业生离职的因素有:职业发展、工作薪金、个体适应、能力发挥、领导特性、工作环境等。换个角度说,离职是实现长远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途径。具有近期职业生涯规划的人群,他们做的是短期内的职业规划,致使目标更清晰且容易达成,往往这类人群最不容易离职。反之,则离职率高。

二、关于就业稳定性的分析

当前具有长远职业生涯规划人群的离职意向最高,消极职业生涯规划人群次之,有短期职业生涯规划的人群离职意向最低。即有近期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清楚,未来的五年,规划人群的稳定性最高,消极职业生涯规划人群的稳定性次之,而有长远职业生涯规划人群的稳定性最低。从毕业生的长远利益发展来看,清晰明了的规划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成。而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总结为“大学生就业率高,但就业稳定性不高”。这个情况受到社会、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多方面关注。笔者也希望从以下方面来解读这种就业情况的发生原因和解决办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职业规划课程。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是结合学科的特点,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使其对所学的专业投入深厚的兴趣;二是阐明与职业的关系和作用;三是加强学生和企业的联系;四是着重培养职业心理素质。①职业生涯的规划有助于学子设立人生目标,为自己设定一个准确的定位,明确职业生涯的目标。对于理想工作的理解,有些同学期望值明显过高,当实际情况和理想发生偏差时,心理就产生失衡,对于现有工作就有了排斥的想法;有些同学的就业目标不明确,当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就轻易放弃岗位,轻易的放弃现有的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②职业生涯规划要帮助学生实现人生定位,而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促成学生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桥梁。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能力各方面没有系统的锻炼和提高,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管理制度,而且,部分同学对于工作态度轻浮,拈轻怕重,对于工作缺乏基本的责任心,对于工作环境再三挑剔,和单位同事相处不融洽,对于薪金的期望值太高,等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帮助,使其制定好人生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通过就业指导,要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中的劳动纪律和在单位的责任心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对自身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和意义,才能事半功倍地完成对于就业的把握,这样也加强对于就业稳定性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求职,单位要严格的把关,就业单位综合因素的高低,是提高就业稳定性的关键。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灵活的用人机制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好的单位求贤若渴,给学生提供的条件待遇能够满足大多数求职者的心理预期,这样的单位条件能让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增强。在学校的角度,不是一味的把学生送往更好更优的企业,而是因地制宜的把不同的学生送到不同的企业单位,让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创造更大的自身价值,这就需要学校严格把关,建立严格的企业考量标准和制度,制定严格的企业考核要求,对于每一个进入学校招聘和面试的企业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每个单位都有着良好的企业形象,进一步促成学校、企业和个人共赢的局面。③全面的跟踪服务。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意味着由高校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许多同学对于角色的转变难以适应。陌生的工作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让人不战而败,此时学校要及时跟进学生在企业的状况,了解学子在企业的工作状况,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工作上的各种疑虑、以及心理适应能力。为此,学校要建立对应届毕业生跟踪、走访工作制度,每隔一段时间去企业走访,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状况,如薪资待遇、心态是否端正、加班情况、生活环境、企业评价以及涵盖的主要问题。通过跟踪了解信息,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的形成因素、解决问题;如果是学生自身原因,学校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悉心教导、批评指正学生并解决问题;若是企业原因,要对企业客观评价,与其协商、调解。当问题无法解决时,学校可调回学生另作安排。在跟踪管理的过程中将各种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就业稳定性

第9篇:大学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总结中西方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成果。在当前全面抓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文针对大学毕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究其原因,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学校方面

1、指导思想重视不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学校就业率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就业率成了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教育者往往满足于把学生送出去,对送出什么样的高校毕业生却缺乏思考。仅仅满足于把毕业生派出去,致使毕业生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现在,各大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开设,到了大三大四根本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也没有准确的定位。

2、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常常把思想政治工作理解为“管理学生”,强调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学生毕业时有对老师、母校的怀念、他们工作的压力很容易情绪失去控制,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教育者却缺乏对毕业生的关心,将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学生方面

1、毕业生自我评价过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毕业生们往往自我定位过高,不能准确定位,他们希望找到满意的工作,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在找工作时不尽人意。很可能导致自信心不足,思想扭曲。

2、毕业生诚信缺失。在当前的大学毕业生中,有一些大学生缺乏诚信。如在自荐材料中,有一些毕业生并没有真实地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有的同学在同一班级中出现四五个班长,还在自荐材料中大部分介绍自己的长处,对不足一字不提。还有的学生与几家用人单位签约,而同时从中进行选择,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等。这都是毕业生的诚信度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二、究其原因

1、从学校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出于高校自身。对于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扩招后优质办学资源被快速稀释,各校的办学定位快速模糊,培养模式的僵化,部分学校责任心的下滑,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

2、从学生角度看,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就业期望值比较高,抱有“精英心态”,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象牙塔尖,该做“白领”,对普通就业岗位看不上眼,只想到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就业,总是想一岗定终身。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机会的面前,表现得“高不成、低不就”。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践证明,高等学校的责任意识、办学特色、就业指导,对于毕业生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面对新的形势、挑战,高等学校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所有工作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注重实效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学校方面

1、高校要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当作衡量学校办学的重要指标,要加强责任意识,树立全员做就业的观念。学校从上到下应该高度重视就业,把就业工作分配到个人,形成全员参与。而且高校要配备素质高、能力强的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加强就业工作的队伍建设,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质量。强化服务意识。

2、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应有所改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需要由传统型向适应型转变的大学生,所以高校的培养模式应有所变化。如天津大学实行的“弹性学制①”,对学习成绩优秀的考生,修满所学专业规定的学分允许提前毕业。黑龙江大学实行每年三个学期制度,可以在一年内学到更多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修学分,修满学分后即可毕业。由此可见,学校不管其采取哪种模式,模式的变化,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同学们培养成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更适应于社会的需要。

(二)学生方面

1、学生转变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学生找工作并不像以前那样,用人单位来学校招人,学生只是在学校就可以被动地去选择工作岗位。现在应转变为学生自己走出去,去找用人单位。自己主动找用人单位协商。最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作不好找,学生应转变观念,从被动变为主动,在找什么样的工作上,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你所适合的工作。

2、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目标,组织保障,以及创业教育的内容、方式、师资建设和教学研究,如何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提出指导意见。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并不是大学白上了,你可以选择自主创业,找对了好的项目会比工作赚的钱多。要在心理上消除没有工作的想法,行行出状元,从长远来看,创业教育将是大的发展方向。创新是一个中华民族的灵魂,作为大学毕业生,也应从创业着手,自己干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赵晨光,以就业教育为核心,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技信息

[2]李忠英,新时期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教育与职业,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