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的职业兴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体系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35-01
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旅游业方法、手段的学科,是这个社会的经济、物质文化不断发展所诞生的学科。利用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对这种新兴的学科进行教学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的,所以这些年旅游管理教学者们在不断的探索着旅游管理教学的创新型的模式和方法,以适应这门发展变化越来越快的学科。
一、传统旅游管理教学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多是由其他学科引申而来,知识面不宽而且缺乏多样性。教师们的观念也只是传统的教会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们考试过关,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对旅游管理的教学。从而导致教出来的学生只是纸上谈兵,甚至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到。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质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而传统的旅游教学只是在课本上做文章。教师们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不知道要教学生如何去做一个好的旅游管理者,学生们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只知道考试通过,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三)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教学的模式指局限于学科内的知识,教师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比较单一,缺乏知识网络与其他学科的交互不多[1]。而且教学方式单一的演示性教学比较多,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自发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比较少。
二、创新性教学体系的建议
(一)创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和学校领导要从根本上重视旅游管理这门学科,要确立旅游管理教学的有效目标,同时要积极的激发学生对旅游管理的兴趣,做到教师与学生都重视学科的教学目的。其次,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为基本,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从而应用多方面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教学。例如现代化的“三段五环一体化教学”,三段第一段是指,在行业基本素质奠基阶段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如心理素质、个人形体、公关礼仪等。第二段是指职业岗位能力提升阶段,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工作的程序和规范。第三段指职业综合素质拓展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进行相关工作的实习。五环是指,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条件的实践、教学管理的实践、和教学评价的实践。这五环结合前面的三段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体系,从而能使学生更加有条例,有依据的掌握旅游管理的学习。“三段五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职业院校中常见的教学模式[2]。
(二)优化教学师资,培养教学人才
学校要不断加强对旅游管理教学教师的培养,有好的教师才能教出有用的人才。首先,学校可以让学校原有的教师分批去一流的高等院校进行教学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其次,学校可以采取新老教师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老教师有经验,新教师有动力和新思维,让学生们能从不同的层次去感受旅游管理的魅力和艺术。同时,学校可以选拔那些对旅游管理教学有兴趣的同学进行培养,变成学校新一代的师资力量。第三,学校可以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班,例如每个教师分别讲一节课的交流班或者请旅游企业的领导对教师们进行培训等。并且鼓励教师外出进行访问与游学,让教师的教学不必局限在学科之内。
(三)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学,是面向旅游业的一个学科,也是离不开社会实践的一门学科。没有社会实践,旅游管理教学就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就不能真正的去深入的了解旅游业最新的变化,就不能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就不能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旅游业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所以,学校应当加强与当地或者周边地区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建立校外实训基底,让学生了解更多旅游业最新的发展情况,让学生更加适应目前社会的需求[3]。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也能让学生的就业机会增多,为学校赢得口碑与更多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旅游管理教学的创新性教学还是一个充满着可能性的教学模式,需要旅游管理教学者们的不断努力,去适应这个社会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来建立更加具有多样性、具有互动性的教学体系,做好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师资优化、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我国的旅游管理行业才会涌现出更多的具有高行业素质的综合性、创新性人才,才能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
参考文献:
[1]杨慧.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旅游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探究;教学方法
引言: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是以上岗为目标开放的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的各方各面。因此,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方法,是摆在我们旅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
人才培养的方向明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走到社会中能否明确自己的定位,并且,也决定了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但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与其它类型院校的管理大同小异,权衡后发现,理论水准不如对方,实际能力又不如专门的培训机构,导致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时没有优势条件可以从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极度影响了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
2、学校师资力量不够。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现在的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多半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这样的师资力量是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在教育当中,教师的实践能力远远不足,都是“纸上谈兵”的功夫。老旧的教育方式灌输给学生的信息很大程度上都会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这样就困住了学生的思路,无法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到社会中就无法站稳脚跟。
3、社会实践能力不够完善。
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式上,社会实践能力是相当缺乏的。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需要较强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模拟操控的经验、现场操控的经验、观摩见习的经验、实地考察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均来源于实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实践完全贯穿其中。
二、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对策
1、正确的定位培养方向
学生在面对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过于含糊不明、定位不清时,就更加无所适从,就学校而言,应该对学生有个负责的态度,也应该明确社会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根据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目前我国已有部分职业学校实行了适应社会、适应建设、适应服务、适应管理的一线需求培养,要求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并且效果显著。所以,我们不但要以自身的特长为出发点,更应正确的掌握地域优势及培养师资力量,这样,才能集合所长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产物”,这也是在社会的竞争浪潮里立足的关键所在。
2、加强师资力量,鲜明办学理念
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师傅“领”你进门,那也便谈不到“修行”二字,一名教师的自身素质高低是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各大院校应当在培养学生人才的同时,也应当更加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应当定期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也为教师多提供些社会实践的空间,只有教师拥有足够的“养分”,学生才能更好的茁壮成长。所有的院校包括旅游管理类专业都应当具备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而不应该是过分的依托于其它因素办学,由于社会悠久的发展史,使我们很多的惯性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创新,教学均以固定的模式运行,失去了独特的办学理念。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就应结合社会需求创办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特殊领域里有所发展。
3、注重实践性教育,强化职业精神
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应当让学生将理论真正的实施在实践当中,经常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更积极的学习、有目的的学习。并且,学校要不断的激励学生培养职业兴趣、职业意识,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职业的态度,学校要做到上行下效,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产生兴趣,让学生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的意识。国外的很多著名院校均十分注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操控能力,只有完美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
结束语:总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行业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社会也会对旅游行业越来越重视,在这样良好的观念转变下,将会更好的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更应该根据整个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型人才,建立教学特点,适应旅游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的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需求为导向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在新时代环境下,社会对旅游人才数量和素质的要求有很大的提升,现代旅游业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旅游服务人员,更多的是需要具有较强服务意识和较高职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中等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中职教育对旅游专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也比较少,因此,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职学生对于这种纯理论的教学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授课中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能得到提高,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这进一步使很多中职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受到阻力较大,一些学生甚至选择改换专业或改换行业进行就业。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究
1.以行业需求培养旅游人才
在进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教师要收集和分析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状况,让教学内容充分贴近社会,顺应时代步伐。同时,学校要定期选送教师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地学习,了解旅游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近距离感受旅游行业发展,并收集相关的数据,做出分析总结。例如,在进行旅游管理心理教学时,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在充分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旅游管理心理教学教案,对在企业学习时考察到的旅游人员的心理进行总结,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比较有应用价值。
此外,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旅游行业方面的专家开展讲座,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了解行业动态,把握职业方向。当今社会,行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中职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时刻关注市场发展情况,分析职业岗位,及时更新旅游课程和内容。
2.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旅游管理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的讲授模式,教师可以设计多个情景,如在学习某个旅游景区的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个景区的图片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协助学生制定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任务和练习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旅游知识。
3.注重实践操作
中职教育要特别重视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模拟情景,组织角色扮演,采取任务驱动和实训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应对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模拟导游室、茶艺室、餐厅或客房等具体场景,并且设置一些矛盾情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演示出来。
对于缺乏设备和实训场地的学校而言,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派送到企业中顶岗实习,这样既节省了学校的资金投入,也能让学生到企业现场进行真实情况下的实践,获得更好的实训效果。
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教师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防止培养出的人才和企业需求脱轨。就旅游企业而言,在旅游旺季,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会大大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校企合作的热情,学生也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旅游实践平台,进而形成良性的合作循环。很多中职学校和旅游企业实现了紧密合作,建立了校外的实训基地。例如,在假期期间,让学生到黄鹤楼景区亲身体验旅游工作的流程和应对实际发生的问题,也可以和一些大型旅游景点或游乐场合作,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锻炼自身实际操作技能,提前感受就业环境和工作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4.设置灵活的考评体系
大学的培养模式一般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管理层次的人才。然而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最终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对学生的考评方面,也不能单纯地“唯成绩论”,要根据中职学校自身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考评方法。
首先要设计好期末卷面成绩和实操课的训练表现的比重。不能仅仅依靠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就对学生做最终评价,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平时表现,把学生的平时成绩按比例计入总成绩。例如,学生在平时上课时的纪律表现、实操训练时的表现及作业完成的情况等。这样,不仅能全面地评价学生,也会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既节省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时间成本,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其次,考试方式要兼顾理论和实操。既要进行理论考试,也要考核实际操作。例如,在实操考核中加入真实情景模拟、设置小组协作完成项目等,通过考核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加强学生对理论和实操的重视,避免培养出的人才存在理论强、实操弱的问题。
再次要充分利用学校设施进行实训考核。虽然很多中职学校都设有校内实训场地,如前厅实训室、餐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及导游实训室等。然而实训课程仅依靠实训室是不够的。因此,在实训考核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其他基础设施和设备,如在校园内或在学校周边让学生进行模拟导游,利用食堂模拟旅游中的餐饮服务,利用宿舍模拟旅游中的客房服务,在教学楼的门口等地进行礼仪考核等。通过这样的考核,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更符合实际工作。
最后将实习成绩纳入总评中。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派送学生到合作的旅游企业进行实习,及时分析和总结这些企业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反馈,把这些反馈纳入总评中,这样促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应用自身学到的旅游知识积极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为之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结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出技能强、素质高的现代化优秀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在旅游专业管理教学中,要紧密联系企业和市场,注重实际需求,不断强化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仅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旅游行业理论知识,还要在旅游职业要求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结合作精神、高职业技能的旅游从业人才,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作者:熊佳佳
参考文献:
[1]朱俊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这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新时期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述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各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太相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而言,都是根据各自的旅游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型环节是外国旅游本科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大学教育中有固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学分。在英国,一般旅游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会为第三学年学生提供48周的实习机会,且实习多在假期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公司等[1]。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安排为:每年4月,学生有3天时间可以接管酒店,为毕业生和酒店知名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三四年级的学生,你可以申请为康奈尔发起组织之一的任何一个饭店工作6个月;在酒店管理学院自己的饭店和高级管理人员教育中心,学生在平时或暑假都可以得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会计、前台、宴会等岗位的实习机会[2]。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积极发展短期的、应用型的、技能型的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旅游市场提供适应其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阶段时的必要举措。
目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各普通高等院校都有很多探讨,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模式。例如,有些院校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应用型”特征和专业岗位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构建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培养体系;一些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模式对其他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具有很好参考价值,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调研分析
旅游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如今,中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已经建立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起点,高职高专、普通本科为主体,并且涵盖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目前,多渠道、多方位、多种类、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形成[3]。
在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对培养对象——旅游专业在读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目标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对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为相关的旅游院校参考借鉴。
在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在高考选择旅游管理作为自己的专业主要是出于爱好和兴趣,占总人数的41%。并且男女生比例达到7:93,主要是女生喜欢并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
作为大三的学生,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未来并不看好,认为旅游行业累、不稳定的占了一半以上。可以看出来到学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与外界的接触,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有所改变。
由于旅游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上急剧增长,知识和技能上逐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明显跟不上市场不断提出的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表现在:知识陈旧,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对旅游管理的应用认识不够,认为学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伺候人,就是为别人服务,端盘子、洗碗;不能迅速解决实际工作中随时遇到的难题,实践能力不强[4]。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旅游管理开设的课程提出了许多想法和建议。在调查问卷中,对回答“大学已经学过的课程感兴趣的课程有哪些?”这个问题上,有25%的同学选择了礼仪课,29%的同学选择了中国旅游文化,21%的同学选择了英语,20%的同学选择了餐饮,可以看出实践类的课程更加吸引学生。对于回答“有没有什么知识是你非常感兴趣,而我们的教学计划里没有的?”这个问题时,16%的同学提出想学习小语种类的课程,还有17%的同学只是提出想学习实践类的课程。在回答学习感到吃力的课程这个问题时,有19%的同学选择了高等数学,35%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学,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学功底比较薄弱。
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没有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占26%,对未来的工作问题,有38%的学生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也有26%的同学选择了“走一步看一步”。
在调查问卷中,学生中有70%的同学愿意和老师谈谈未来的职业规划,但是不知道哪些老师能就这方面沟通,这表明了学校在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方面做的还很不到位,老师也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调查问卷统计以及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更新培养观
念,实现由培养以专才型人才为主到培养以通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改革培养方式,实现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转换培养体制,实现由封闭式培养向开放式培养的转变。旅游管理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实践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开设一些模拟实验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
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调研对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构想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设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努力探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新,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能力评估系统;将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人才培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一)构建四阶段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学术”四阶段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第四学年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通过四年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1.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某项课程的研究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
2.重视英语口语交流和表达和计算机能力培养。开设各类英语口语课,如基础英语口语、专业英语口语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另外,鼓励学生经常到学校“英语角”锻炼和提高口语能力。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设计》等课程中注重实践环节,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多引入探讨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方法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的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发展。使用案例讨论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和参与精神;运用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地教学,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实务感;引入角色模拟教学法,可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采用专题研讨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探索精神。[5]
4.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其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有真实的认知。
(三)建立导师制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很多实际问题愿意和老师沟通的现实,应抓紧建立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等问题进行引导,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的对策,力争缩小导师制的生师比例,进行学生与导师的情感体验互动和思维模式互动,真正为学生“解惑”。
(四)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院校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从相关学科通过一定的短期培训或自学方式转入本专业的,所学知识不系统,再加上没有从事过实际旅游工作,很难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更谈不上承担大型的科研任务,必将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目标[7]。因此,要求旅游院校推行“双师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旅游院校也可以从旅游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增加专业课“现场教学”的学时比例,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突出外向性特色。
参考文献:
[1]舒惠芳,石强.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5):91- 93.
[2]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179-181.
[3]陈健平,黄安民.浅析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旅游职业化——以华侨大学旅游专业大学生问卷调查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49-253.
[4]周旗.河南省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2000(3):93-95.
[5]刘昌雪,汪德根.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对81 家旅游企业调查结果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95-463.
关键词: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职业岗位核心课程之一,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教学中突出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实践技能操作环节,要求学生在了解酒店餐饮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餐饮服务基本操作流程和操作技能,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既懂基本理论又会熟练操作的餐饮服务与管理岗位的中高层管理人才。
但是,由于家庭、社会以及个人因素的综合原因,学生对从事餐厅服务员这项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兴趣冷淡,学习动力不强。同时,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专业课教师教学中一定要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只有抓住这一重要环节,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现状,本课题组初步探讨了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
一、教学内容整合
为适应旅游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课题组选取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酒店为调查对象,了解其餐饮部的发展需要,详细了解餐饮岗位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以及对员工从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设置对应的教学模块,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1.实地问卷调查
课题组通过对六安市皖西宾馆、白天鹅大酒店、状元府酒楼、南京华美达怡华四家实习酒店进行访谈,对09级、10级旅游管理班230名曾经在酒店餐饮部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对这些酒店的管理者进行访谈的内容,分析总结餐饮市场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下:
(1)正确的服务意识。从事餐饮服务的工作人员,必须端正心态,不能认为“餐饮服务工作是一个低人一等的工作”;要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正确理解“客人至上”“顾客就是上帝”等酒店服务理念;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如:热情友好,真诚公道,信誉第一。
(2)熟练的操作技能。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和服务操作技能两个方面。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语言技巧、良好的推销技巧。另外,在餐饮服务技能方面,要熟练掌握摆台、点菜、上菜、结账与收银等基本操作技能。操作技能还体现在灵活地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即应变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要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等。
(3)过硬的身体素质。餐厅服务员一般都是站着工作,并且大部分工作都需要用手操作,如托盘、折餐巾花、上菜、分菜等都需要腿力、臂力和腰力的有机协调组合,尤其是用餐的高峰期,脑力劳动也比较多。
(4)健康的心理素质。做一个优秀的餐饮服务人员,要具有良好的性格、乐观自信、礼貌热情、真诚友善、豁达宽容;要有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要能够正确处理客人与自己的关系。同时,作为服务员,要能正确认识工作中的得与失。
2.教学内容整合
依据上述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结合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本课题组认为,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应该达到三个教学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如餐饮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职业道德等;二是掌握餐饮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如餐饮服务常识、餐饮服务管理知识等;三是熟练掌握餐饮服务操作技能,如托盘、斟酒、餐巾折花、摆台等。为了实现这三个教学目标,我们针对性地把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为3个模块、16个项目和35个子任务(表1),即:
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课堂中,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基本都是在教室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教师按章、节层层推进,先解释基本概念和关键词,再分要点讲解,最后强调重点。学期结束时,由专业的任课教师依据上课内容进行命题,最后考卷的得分和平时出勤状况两大部分就是学生的学期成绩。
基于近几年我院自主招生和普通高考招生情况、生源结构和学生进校前的学习经历,这种教学方式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性不高,考试突击复习,知识、技能老套、陈旧,与当前行业需求脱节,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因此,本课题组针对教学目标,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依据整合的教学内容,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
1.基础篇――案例教学法
针对此部分内容,教师可在课堂中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讨论,自己去慢慢领悟。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注意选择的案例和所授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要让案例为知识点服务。授课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对餐饮案例进行汇总、分析、总结,注意案例的准确性。
这些案例可以来自于书本、网络,但是本课题组老师在授课时,案例多来自于高年级学生在实习时亲身经历的餐饮案例而这些案例来自于真实的工作情景,来自于生活,更具有说服力,学生听起来比较有意思,也容易接受。
2.提高篇――讲授法
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职学生,因此我们在选择授课内容时,应以其实际工作中所需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同时贯穿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其他方法。
3.实践篇――技能操作
该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餐饮服务操作技能。本课题组结合近年来餐饮市场和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现实需求,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不同教学单元融合了角色扮演法、案例讨论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营造了浓郁的职业氛围,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促进其职业能力不断发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教学内容整合和教学方法改变后,考核方式自然也就需要改变,本课题组改变以往传统的以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模式,注重过程考核和多元考核的方式(表2),确保正确且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
作者简介:
1.史冬防,女,1979年10月出生,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讲师。
2.杨,女,1969年10月出生,安徽六安人,旅游管理省级专业带头人。
项目资金:
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院级B级课题――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初探(yjjyxm08)。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导游所具有的职业素养将越来越全面。其中,导游的语言素养既是衡量他们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又关系到与游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成为导游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必要媒介。因此,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导游语言素养十分重要,不仅能够提高导游服务的专业水准,还能够调动游客的旅游积极性,促进我国旅游行业整体形象的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导游语言素养,是完善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十分宽广,学生既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又可以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营销、行政管理,尽管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模式,但都隶属于旅游服务行业,与顾客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就显得极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素养是做好旅游服务的根本。旅游产业更加看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旅游产业所面对的消费群体十分庞大,但他们在选择旅游产品的意愿基本相同,多以放松身心、愉悦精神为目的,受限于消费者自身旅游知识的缺乏,往往对景点的人文或自然景观了解甚浅。清晰准确的导游语言,可以营造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通过专业介绍来帮助顾客了解相关的知识,使游客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中加深对景点的认识,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游览兴趣。其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十分看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科,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成为展现他们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保证。旅游管理工作十分繁忙和琐碎,学生在应付复杂的旅游管理工作时,需要依靠语言技巧来化解各种服务难题,理顺与消费者、领导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示所具有的各项能力,强化他们与人交流的勇气和自信,确保学生旅游服务的规范性和细致性。最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的提高,对传播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有积极意义。导游语言内容丰富,涉及到天文地理等多种知识领域,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总是伴随着扎实的文化知识,当学生在提高自己语言素养的过程中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在热情周到的导游服务过程中言之有物,帮助游客了解所游览景点的文化渊源,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游客追求新鲜与快乐的多样化旅游需求。
三、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素养的现状
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来看,学生所具有的导游语言素养普遍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有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又有学生自身问题,具体表现为: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安排来看,与导游语言素养相关的课程并不多,导游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大多穿插在旅游专业课中,在一些个别的章节会出现导游语言方面的内容,甚至在我国一些开展双语教学的院校内,除了《旅游英语》《英语口语》等基本课程之外,并没有专门的导游语言课程,这些都是导致旅游专业学生导游语言素养远远滞后于行业需求的原因;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内容来看,导游语言素养方面的知识针对性不足,国内的教学内容都基本照搬于国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旅游行业和情境教学的需求,但我国旅游业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当导游语言素养知识脱离了上述情况,就会与我国旅游业之间产生一定的脱节,使得学生所学与实际需求并不同步,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导游语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性,大部分教学都在强调导游语言的重要性,但是对语言技巧和使用方面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从旅游管理专业导游语言的教学方式来看,教学形式单一枯燥,除了常规的讲授和普通的口语对话练习之外,没有将一些适用于语言教学的方法应用于当中,比如情境教学法、认知教学法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失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所获得语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除此以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往往用于旅游管理的其它教学当中,对这种十分注重听说训练的语言学习用之甚少;从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导游语言素养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导游语言使用的混乱性,由于学生所掌握的导游语言知识有限,并且绝大部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不牢,在一些常见词语中频频出现错误,用错词的情况时常发生;二是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不高,不注意语言表达的有序性和科学性,不注重表达的艺术性,使得导游语言显得空洞苍白;三是导游语言的形式刻板,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导游语言,使得他们在为游客进行解说服务时,如同在背导游词一般,语言的书面化痕迹十分严重。
四、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素养的思考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所从事的也必定是一个个充满挑战的职业,因此,提高学生导游语言素养,不仅是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更是为培养学生全面交流沟通能力提供保证,保证学生在从事旅游有关职业中更加从容与淡定,可以说,导游语言能力是旅游服务从业者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一)完善旅游管理教学体系,丰富语言教学内容
导游语言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绝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教学体系不够完善,面对导游语言教学只以章节的形式存在的实际情况,应从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入手,将导游教学变成必要的学科教学,使之变成一门学生必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细化目标,为每个阶段的学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以改善学生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工作岗位遇到问题时,能够更快的寻找到对策。另一方面,对导游语言的教学内容要重新选择,从职业需求出发,让旅游管理专业的语言教学充满更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在教学当中增加一些实用的案例,教会学生怎么正确使用语言的力量,又要保证导游语言的真实性,旅游从业者应以服务游客为根本,这就要求他们的承诺要讲究诚信,对于游客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要尽可能的满足,但存在一定的限度,这就要求所使用的语言是积极而谨慎的,只有做好这些细节工作,才能更好地的理解导游语言的精髓。
(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语言教学的先进性
除了要改变一成不变的课程体系之外,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是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语言教学的重要途径。首先,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开展导游语言教学,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通过网络或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已经取得了切实的实效性进展,导游语言教学也不例外,它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语言提供了一个无限宽广的平台,让学生可以领略到更多的语言魅力,从而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语言学习当中。其次,教学方法方面,情境教学法对语言教学十分适用,通过任务或模块驱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加逼真的情境模拟,不仅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对职业环境有个明确的认识,还可以在不同的任务活动中获取相应的语言知识与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认知十分有益。
(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能力
关键词: 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88-02
0引言
《旅游学概论》课程从旅游学科的形成及旅游发展史的研究入手,对旅游学中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者、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等基本问题的若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便于学生全面和深刻认识旅游及旅游业。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实践性、理论性,它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目标,有助于学生构建该专业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2]。有必要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该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实际困难,比如教学方法等方面。
1《旅游学概论》的特点
1.1 基础性《旅游学概论》是旅游学基础入门课程之一,它以旅游活动的要素和内容为主线,研究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律。该课程的知识面广,重视基础概念,强调应用性,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旅游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关于旅游学和旅游产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运用旅游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旅游职业的道德。
1.2 前位性一般来说,《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前位课程,对于学生把握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实践也证明了该课程的设置,对于激发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旅游业的了解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利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旅游职业意识培养,符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顺利发展。
2教学内容
《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旅游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而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教学质量。《旅游学概论》的教材虽然经过30多年的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在众多的旅游学教材中,李天元和王洪滨编写的教材,内容丰富,影响很大。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来说,选用什么教材作为参考,主要应该侧重于选择能够体现大学教育目的,符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最好是能在上课过程中以该教材为参考,结合旅游管理职业岗位的实际任务、工作项目,不断地扩充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新动向,追踪相关的热点,逐渐完善本身的教学内容。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服务一线需要的“职业能力突出、理论知识适度、素质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教学内容需要应该突出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基础理论的教学应该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以讲清定义和加强应用为教学重点。通过《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总结了该课程主要内容有7个知识模块,其中,该门课程的核心主要是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等知识模块;该门课程的基础是认识旅游的知识模块,包括认识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旅游的概念、特点、性质、分类;外延是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的影响等知识模块。在具体教学中,也应该处理好《旅游学概论》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
3教学方法
3.1 多媒体教学方法 《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旅游资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比较等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地总结出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定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讲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学习内容,使课堂形象具体和生动有趣,这样的教学效果要好于老师口头上的表达。
3.2 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旅游学概论》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是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可以大量使用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可以提供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大量使用的时间保证。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等优势,但它的缺点是占用课堂时间多。授课任务多和授课时间少的矛盾使得很多老师对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不敢问津,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便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钥匙。视频、音频、图片等媒体素材也能够为学生模拟出逼真的背景环境,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
3.3 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是通过对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该特殊情景进行辩论、讨论、演绎、推断、总结和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老师应该有充足的时间从书籍、网络、电视、报纸上去搜集与课堂有关的案例。
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案例和精心设计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如果希望通过案例使学生进入角色和积极思考,可以在各个章节或者每节课程前设计引导案例,帮助理论知识的顺利导入。对于某些需要进一步说明和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比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可以安排在讲授基础理论后再进行分析。
当老师在讲授一些彼此对立的观点内容时,可以设计辩论案例。比如,在对某些拟开发旅游资源类型进行综合评价时,有的人主张利用社会标准,即是否体现今天社会的成就和发展风姿,有的人主张利用历史标准,即以是否体现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可以采用黄河游览区开发遇到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无论采用哪种类型的案例,在进行选择案例教学时,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①典型性。设置的案例一定要有针对性,能够反映相关的旅游学理论知识,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②真实性和客观性。只有真实的案例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所以应该在选择的每个案例所描述的事件时,案例内容是真实的,不是随意杜撰的;客观性是指旅游案例只是对某个旅游活动进行实事求是的描述,而不能作出主观性的评论。③时代性和地域性。选择的案例应该新颖,尽量是最近最新的材料,同时要就地取材,尽量选择学生生活的案例。
3.4 现场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方法是指在校内外实习基地或者与校外的企业联系,让学生到旅行社、旅游饭店或者是旅游企业中参观和考察甚至承担工作任务,适当地安排学生与业界人士面对面地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得到深化。该方法有助于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旅游管理专业,给学生提供接触工作岗位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中,以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该教学方法需要老师大量阅读材料、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每个任务都有适量的新知识点,而且每个任务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老师只是该过程的组织者,而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该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变成课堂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比如在认识旅游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如什么是真正的旅游者),而后按照6-8人一个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最后老师总结和点评,得出结论。这样也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一般都是在该课程结束后通过试卷来考核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成绩,不太注重学生平时的成绩,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临时抱佛脚,只是在临近考试前,才对之前所学内容加以突击,导致专业知识并不扎实,没有学到真正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我们应改革这种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与期末考试成绩按照30%和70%的比例分配,比如增加课上讨论成绩、回答问题成绩、作业成绩等,而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出勤成绩,也应该包括平时学习的成绩,这样会提高学习气氛,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使学生能够重视平时的学习,将基础知识更加牢固的掌握。
5总结
《旅游学概论》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应该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对于大学老师来说,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在掌握培养目标与特点的同时,结合该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具备学习和创新等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旅游学概论》课程因其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专业的基础性,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更具意义。我们只是在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上作了初步尝试,《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还将会继续。
参考文献:
一、旅游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规模增长难掩招生难的尴尬
在很多官方统计数据来看,旅游管理的本科教育在规模上一直呈增长趋势,作者对2010年以来国内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校人数和同期全国总在校人数占比均呈现增长趋势。近年来,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规模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14年全国旅游管理本科在校人数达到201161人,专业也从长期以来唯一的旅游管理专业变为旅游管旅游管理专业(专业代码120901)、酒店管理专业(专业代码120902)、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120903)、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专业代码120903)和旅游管理类专业(专业代码120999)等五个专业。然而,教育规模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国内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欣欣向荣。规模的增长更多的是由于高中毕业生人数增长的自然结果,以及各高校为扩大招生规模盲目设置专业所致,并不意味着学生更愿意就读旅游管理专业、更愿意在旅游行业内任职。这从旅游管理专业赋存高校的结构性变化、录取分数和志愿填报率、入学后专业调剂人数可以看出。保继刚(2008)年的研究指出,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规模近年来一直呈增长趋势,但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正逐渐淡出著名和重点高校[3]。这种现象表明,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缺乏优势教育资源,这对于旅游本科教育的声誉、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及学科尖端科研都将不利。而学科声誉和学科前沿进步是保障一个学科教育的龙头作用,长此以往,必将使整个学科教育体系出现问题,陷入“人才吸引与学科发展”的恶性循环。另外,作者从多家高校(涵盖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民办高校各层次)的教育人士了解到:在高考录取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一志愿填报率”“、专业录取平均分”几乎一直在各高校排名中位居后列;这说明,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少之又少,录取的学生大多为专业调剂而来,学生选择就读更多是重中学校的声誉而非专业的吸引。
(二)在校学生专业认可度不高、学习兴趣低迷
在作者日常教学和与业界同仁的交流中发现,不管是名牌高校、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所读专业的认可度均较低。很多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在学习中对于专业的学科属性、知识体系构成,以及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均不是很清楚;而目前国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加剧了这一现象。在很多入学后专业可调剂的学校里,旅游管理本科在校生的调剂愿望、调剂人数均位于各专业前列,即很多高校的本科旅游管理在校学生存在一定的“流失”现象。由于对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降低,多数学生为被动学习,调研中问及“为什么学”、“有什么用”等问题时,多数被调研学生回答“不知道”。朱桂凤(2010)的一份对专业教育满意度的调研中,不满意率竟达到100%[4]。在平时的学习中,旅游管理本科生也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被动学习,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实际应用无从谈起。
(三)行业内就业率低
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种现象已存在一定时间,郭倩倩在2008年的研究中已发现,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本行业内就业率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在旅游行业内的不到20%,即两年后仍在旅游行业任职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不足毕业生总量的4%[5]。另外,很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培养注重“宽口径”[6]的做法,某种程度上也是毕业生本行业就业不足的无奈之举。作为名牌和重点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生,由于其培养目标是旅游行业的高级管理者和学科的学术研究储备力量,更多的毕业生是直接在国内和国外深造,其未来就业方向也主要为旅游主管部门、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研究和教学人员,也极少直接向旅游企业输送人才。这种本行业就业极度不足的现象甚至造成了一个怪圈:作为毕业生需求方的旅游企业招不到专业人才,作为人才主要提供方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却无人愿意学习此专业。
二、应用型高校本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的怪圈,其原因绝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社会、行业和高校三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存在。
(一)社会方面(社会偏见,人口结构,出游人的总体素质)
作者认为,造成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专业认可度不强、行业内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文化与传统伦理观、目前国内中青年就业人员的家庭结构以及我国国民整体素质水平问题。在作者不久前对酒店员工流失现象的研究中,发现薪酬福利、工作强度等并不是很多学者认为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与员工流失的相关系数仅有0.3左右(表明几乎无关),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和伦理观对服务类岗位和从业人员的歧视。在对很多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员的调研中,大多数人认为从事服务业是“伺候人”的低层次就业,不论这些行业的薪资水平如何,都不愿意从事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业传统基层工作。我国目前旅游业的中青年基层在职人员、在校学生的年龄均为80后。由于我国在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造成这一群体主要为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长的过分呵护,造成其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较差,旅游行业基层岗位的高工作强度、特殊的工作时间以及重复性工作内容使他们感到压力和迷茫,从而不选择进入旅游行业或尽快的离开了旅游行业。我国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使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到大众旅游阶段,而相对落后的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国民素质教育等造成游客的个人素质较之旅游业发展初期有明显的下降;因此,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故意刁难、无理取闹、将旅游工作人员当佣人颐指气使等现象时有发生,更加剧了旅游基层工作人员尤其是高等教育背景的本科毕业生离开行业的现象。
(二)行业方面(行业公共关系维护缺失,行业技能未获国家认可,行业伦理扭曲)
由于几十年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使得整个旅游行业呈现出粗放式快速发展势头。无论旅游教育机构还是旅游企业,呈现井喷式发展,使目前旅游行业为买方市场,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牺牲质量换规模;国家对于旅游消费市场的监管又相对落后,缺乏规范的准入退市机制;使得旅游企业良莠不齐,加之旅游企业未能与媒体互动,造成旅游行业负面新闻不断,使得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一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是行业内有一批稳定可持续的优秀人才。上述旅游行业不规范阻碍了优秀人才进入,而旅游行业内的人才却因为行业地位、行业伦理建设缺失等原因大量流失。旅游行业地位低的一个原因是我国社会文化传统造成的,这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得到根本改变;而另一个原因却是旅游行业本身造成的: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行业未对自身进行良好宣传、权利争取和从业人员保护。目前主流媒体和社会舆论对旅游行业的曝光,几乎清一色为负面消息,行业内的正能量、模范人物鲜有曝光,甚至客观公正的辨析讨论也近乎缺失;这种行业公共关系维护的缺失造成旅游行业形象急剧下降。另外,国内大多行业的技术等级都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可,与其他行业的技术等级都有相应对照,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维护其权益,作为目前经济增长实际贡献大、政府和政策重视的旅游行业,其技术等级如导游级别等始终未获得政府和社会认可,使行业从业人员对职业发展前景感到迷茫。旅游行业人才吸引力缺失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伦理的扭曲,表现为企业与顾客之间、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员工与顾客之间,其中尤以后者为要。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伦理扭曲的重要表现即在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发生矛盾和纠纷时,社会舆论甚至旅游主管部门几乎前面一律追讨旅游企业的责任,忽视旅游企业的权利,造成旅游企业伦理上的弱势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旅游业整体进入买方市场的背景外,也与我国服务业整体伦理建设缺乏有关,即过分强调“顾客是上帝”,而忽视了买卖双方的公平、平等。员工与顾客之间的伦理扭曲更为严重,长期以来,“顾客永远是对的”被旅游行业视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原则,殊不知这种说法和做法本就是一种伦理上的扭曲[7]。这种伦理学的扭曲加之前述国内游客的整体素质下降,使旅游业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长期感受到人格、自尊的歧视,工作中受到上级领导和顾客双重压力,使行业员工大量流失。上述旅游行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造成整个行业的人才吸引力整体下降,而优秀人才的流失又导致行业从业人员平均素质下降,使旅游行业陷入恶性循环。作为旅游行业优秀人才培养的来源———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生源萎缩,学生专业认可度不高和行业内就业率低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三)教学方面(学科地位,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本科旅游管理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名牌大学或重点高校,二是应用型高校,三是高职院校。作为名牌大学和重点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培养目标,是为旅游学科的发展、旅游行业的高层管理提供优秀人才,肩负着学科发展的重任。然而,随着旅游本科教育在此层次内的萎缩[3],旅游学的学科地位下降,造成以培养行业内中层管理人员、基层员工为目标的应用型高校的本科教育也在各自学校越来越不受重视,师资力量、科研经费等相对其他学科减少;另外,国内应用型高校包括一些重点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并没有体现学科特色,多为挂靠在其他主流学科院系之下[3],使之在招生、培养方面偏居一隅,教学水平下降,教学中旅游行业特色缺失,人才培养越来越偏离行业需求。另外,目前旅游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均来自于基层,都需具备一定的基层实践操作能力,这是旅游行业的一大特色。然而,这种特色造成无论什么层次的毕业生,均需从基层做起,需要熟练的实践操作技巧方能入职,而这种实践技巧是需要时间、设备等保障条件,而目前应用型高校本科旅游管理的教学受制于目前的教育制度(未成立专门院系而挂靠其他学科院系的受制更为严重)和教学条件,无法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安排保质保量的实践训练,致使毕业生在入职阶段的基层工作岗位中竞争力不如中职、甚至低学历的从业者,从而在就业选择时放弃旅游行业。(那些能够很好胜任基层工作的中职、低学历工作者,在职位晋升时,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素养的缺乏,又无法更好的胜任管理工作,也是造成上述旅游企业招不到人、旅游本科毕业生不在本行业就业的怪圈现象的原因之一;而较低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的管理层又是造成旅游行业不规范、不成熟的重要原因。)
三、旅游人才培养的改进方案
综上所述,造成目前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多方面紧密协作,同时在“源”、“汇”“、流”三个环节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才能在根本上改变目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旅游主管部门不仅要加强行业规范,更要保护行业、促进行业认可
旅游市场的不规范,是造成目前旅游行业人才吸引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活动日渐成为公众和社会舆论、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却似乎出现了矫枉过正之嫌,造成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社会形象下降。旅游主管部门(各级旅游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应积极从事旅游行业、旅游企业公共关系建设,引导社会舆论公平、公众、客观、全面的聚焦旅游行业。同时,旅游主管部门应该加强横向沟通,使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各项权利、各项技能在人力资源系统、劳动保障系统得以承认和重视,切实提高旅游行业的人才吸引力。对于旅游企业,旅游主管部门除了严加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外,还要对依法依规合理经营的旅游企业提供法律、工商等方面的各项援助,使得旅游企业有监管、也有帮扶。
(二)旅游企业不仅要加强员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建设,也要遵守现代服务伦理,切实保障员工权利和尊严
旅游企业需要建立自身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监督的长效机制,加强员工服务技能、职业道德建设。同时,企业和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公共关系维护,引导媒体、社会舆论宣扬符合现代文明和市场规律的服务伦理,可对于非行业原因误解、不公正的要素引入黑名单制度,促进行业自强、员工自尊,努力提高行业、企业、员工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形象。
(三)应用型高等院校应灵活改革学时和课程设置,改变生源结构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改革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行业也随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的我国旅游行业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高质量旅游管理人才的主力军,已经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旅游行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要求。鉴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我们应当依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深入认识旅游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符合企业用人需要
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与设置原则,没有规范与系统的理论依据。课程设置上未能充分结合旅游企业对人才在知识与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要,难以充分体现出地方旅游特色与发展需要。
2.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向企业提供的是管理人才,但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可能从应届毕业生中产生,这就导致了供需之间形成严重错位。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专业理论水平上都有欠缺,难以符合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普遍较为薄弱
目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课程明显不足,导致实践与理论出现严重脱节,课程体系未能实现整体优化,选修课所占比重过低,学生缺乏自主选课权利,而且课程内容重复,内容陈旧过时,与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差距甚大,课程前后次序的安排不尽合理。
二、实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结合实际调整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学校要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定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坚持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辩证统一,面向旅游单位,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操作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专业化人才。鉴于旅游教育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管理人才的内涵,要让学生理解: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工作,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在工作之初不要有不切实际、盲目攀比的心态。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从而有利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既给学生奠定扎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一是要将课程的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将最新的科学知识引入课程,经过时间的考验,作为成熟的科学知识后,再为课程所选择。凡是存在争议的思想与观点、不成熟的理论等,都不能引入到课程中。二是要对各门课程进行最佳组合与系统优化。专业课程中,先开什么课程、后开什么课程,都要符合教育发展与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当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安排,基本都是一年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二年级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到了
三、四年级再学习基本操作,呈现出由深入浅的状态,这并不符合本科教学的客观规律,对此一定要进行改革,也就是在一年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二年级学习基本操作并进行实践,
三、四年级则要结合实践学习专业理论,并开展管理培训,还要在相应阶段颁发行业证书形式。如此,由浅入深、从实践到理论,不但可以防止学习理论过程中的大而空,又能防止学生越学越没兴趣现象的出现。当然,在课程设置中还要注意到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学科动向。因为专业在不断发展变化,部分课程可能会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而一些未设置课程也有可能成为该专业课程,这就要求及时对课程设置做出恰当调整,从而使整体课程体系保持合理化、科学化。
3.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要倡导实践教学。为此,要专门设置实践实训环节的课程板块,不仅要强调专业培养,更要注重素质的培养,以拓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旅游行业十分看中从业者的经验,要求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因此旅游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校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旅游管理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之中,要协调好专业课与实习实训课之间的关系,将实践教学环节真正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加强实践调查与增加模拟教学等途径,有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比如在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客房管理、导游学、中国旅游地理等课程中,均应将实践学时安排在课程的总课时当中,而且实践时间应当占该课程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要通过多种渠道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并将学生的实习时间进行累积,计入学分,从而使大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能对旅游行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理论学习的针对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旅游人才,就应当坚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大胆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与新思路。当然,本文所述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方法的实际可操作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但是衷心希望以上建议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