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生毕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国际大型加工制造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纷纷落户国内各城市的经济技术园区,使得中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但是从毕业生发展的潜力来说,不尽如人意,这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只有着眼于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目标,才能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发展潜力,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长期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本文着重从中职生自身角度出发,浅谈提高中职毕业生生发展潜力的措施。[1]
一、当前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职生发展潜力的问题逐渐凸显。“找工作是不难,可起点普遍较低,上升的渠道不通畅,职场前景并不乐观。”这是中职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来就处于相对弱势的他们,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能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从而逐渐被企业、社会淘汰。[2]
二、提高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的途径
面对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不如人意的问题,我认为,要想提高他们的发展潜力,首先要使中职生认识到发展自身潜力的障碍,从主观上要求改变这一现状,其次采取一定的措施,共同来提高他们的发展潜力。下面就这一问题,从中职生自身角度出发,浅谈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
1.改变中职生的思想观念,切实关注自身成长
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及家长都认为,中职毕业生毕业以后,就是在企业生产一线操作员工。这也是学校培养中职生的根本出发点,但是,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毕竟中职生毕业年龄小,不可能一直从事一线工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学生从进校的一刻起,改变他们的这种观念,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自身发展问题,从他们内心深处改变以往思想观念,使他们对自身成长进行时刻关注。
2.努力提高自身品质,增强职业素养
当前中职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职业素质普遍偏低,如:自信心、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心理等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但是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最看重已不是工作经验,更多则是偏向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中职毕业生要想有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在在校期间,加强自身品质修养,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3.重视所学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
很多来中职学校来的学生,都是抱着一种来学习一门技术来的。殊不知,限制中职学生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专业理论知识的缺乏。诚然中职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就业初期,表现的比高校毕业生还好,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的实作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相比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生来说,他们的发展的后劲不足。因此,中职生必须要意识到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专业理论知识是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有效的推动他们向前发展,才能使他们的发展潜力进一步的发挥。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中职生的专业技能是激发他们发展潜力的手段。只有良好的专业操作技能,才能敲开进一步发展的大门。当前社会、企业对中职生的要求是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这也是他们相比于高校毕业生的生存之本。只有在专业技能扎实过硬的前提下,才能有更好发展潜力的可能。因此在校中职生在进行实训操作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3]
5.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阻碍中职生发展前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己的受教育水平。因此,为了自身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利用社会的优秀的教育资源,如:成人高考、自考等等。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这也是时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6.中职生要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中职生受到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局限,对自我和社会往往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走上社会之前内心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当每个学生对未来满怀期待或对就业感到迷茫时,他们都会想到同一个问题:我将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我该怎样为自己的成功做好思想、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换句话说,他们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其个人爱好、家庭情况、个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行业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来设计,并在工作中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从业知识和技能,增强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发挥出自身价值,提高自己的就业品质。
三、总结
提高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中职生自身共同努力。特别应该重视中职生自身的主要能动性,首先要从中职生的自身意愿出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中职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关注毕业生的发展前景。结合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结合各自学校的专业优势,依据专业设置的近期和远期规划;按照“紧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件、办出特色”的原则,确定作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使学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中职学校也只有靠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教育品牌才能吸引和留住学生。
只有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多管齐下、坚持不懈,才能有效改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发展潜力,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嵘.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毕业生指导工作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9月上,总第120期.
【关键词】“2+3” 五年制 高职 物流管理 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74-02
根据《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积极发展五年一贯制高职,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入高等职业学校试点。”广西教育厅已从2011年开始,进行“2+3”形式五年制高职(普通专科)试点。随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摆在各大中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构建适合“2+3”形式五年制高职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2+3”形式五年制高职招收的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其培养目标是5年后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大专学历层次要求,这就决定了“2+3”形式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不能是简单的“中职+高职”,但是目前国家对五年制高职没有严格的政策性文件,因此在过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构建一个科学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于提高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质量,推广“2+3”形式五年制高职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全国的中、高等院校中设置较多的专业,纵观目前国内的物流管理专业五年制职业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都是分中高职两个阶段进行设置,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无论是课程名称还是教学内容都出现了大量的重叠。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方面“高”得并不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中职,特别在某些专业实训课中存在中高职倒挂的现象。
广西教育厅《关于下达我区2011年“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招生计划的通知》规定:“对于完成2年中等职业教育后的学生,如果其成绩不符合高校对中职升高职的有关规定要求,或者学生不考虑进入对口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必须读完中职第三年才准予发中职毕业证。”这就意味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2年后将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另一部分留在中职学校继续完成中职课程学习。所以目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考虑中职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另一部分中职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学校在“2”的阶段,如果片面强调以升学为主导,加大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弱化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则对于不升学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又会使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弱化了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高职“3”阶段的专业学习与技能掌握,从而影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二、“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构建以“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为基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一)灵活度高
考虑到五年制高职教学周期长,学生入学时社会对物流管理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在未来极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不断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职业能力的变化灵活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物流行业、岗位群不断变化需要的毕业生。
(二)创新性强
“2+3”形式五年制高职本身就是创新性和探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2”和“3”的教学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校来完成,这不同于以前的“3+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如果“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只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没有进行创新式的有机整合,就会出现公共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的问题。对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各阶段目标,即在中职“2”阶段,构建以“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够用、以初级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在高职的“3”阶段,构建“提升理论知识、以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双证融通
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将从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在构建“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将职业标准中的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如将物流师(四级、三级)、仓储从业人员资质(仓储管理员、仓储经理)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分别融入中高职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中,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毕业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具备物流师职业资格所要求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同步性。
(四)突出评价
“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经过一到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后,应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设置对应岗位的代表性、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性、课程内容选取的合理性及课堂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由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目前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决定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调整,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非常必要。而用人单位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参与评价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三、“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策略
(一)专业课程体系衔接设计上应遵循“以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对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最后拿到的是高职毕业证书,这决定了他们在走出社会的时候应该具备高职生对应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在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其在中职阶段应具备的初级职业能力,而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体现理论知识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强化以及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以仓储配送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例,在中职阶段要求学生具备货物验收、在库管理以及出库等的初级职业能力,高职阶段则侧重培养储位优化、配送业务流程优化以及储存量控制等职业能力。
(二)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
在我国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一般分为分初、中、高三个递进的层次,在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时,可以借鉴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的评价标准,将相应层次的职业资质要求与中、高职两阶段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相融合,中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定位于初级层次,高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在中级或中级以上层次,形成五年一贯制,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分阶递进的考评体系。这可从根本上避免出现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通常会在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程的学习上出现困难,主要原因是缺少高中三年的文化教育。因此常有高职老师抱怨“中职学生太难教,怎么教都不会”。为了保证“2+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校应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特别是作为学生今后进入高职学习需要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的课程,应确保其必要的课时数,以实现“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目标,同时,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可尝试在“2”的最后阶段针对即将升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开办“强化班”,专门进行高中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考核,缩小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的文化差距,以利于中职与高职的无缝衔接。
(四)建设“双师”素质的高职师资队伍
依托高职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各高职院校中职师资培训平台,构建一支以提高技能水平为导向,符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2013年9月,第一届“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结束了在中职学校“2”的学习,开始了在高职学院“3”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课程体系衔接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参与“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试点的院校和老师,特别是参与一线教学的老师要对课程衔接的效果进行及时分析和总结,为“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依据,保证“2+3”五年制高职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宁,于天贵,司毅. 浅谈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2]姜涛,白日东.高职“3+2”办学模式中的“衔接”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顾弛斌,肖洪博,董文银. 论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课题(2012JGA340)
关键词:中职教育;危机;应对策略
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的危机
盲目乐观“珠三角”地区的“技工荒”、企业高薪聘请技师、本科毕业生缘何“回炉”读中职的报道,以及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外公布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等等,让人感到中职教育形势大好。致使很多人对中职教育盲目乐观,以为“世界制造中心”所需的高级技工和技师都离不开中职学校的培养。然而中职存在的生源素质偏低、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尽管中职生的就业率很高,但大多数从事的都是简单的机械劳动,就业质量和工作稳定性不高。
以短期经济效益为中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由公益性事业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各类中职学校都感到了生存危机。这种生存危机应该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但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体制上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压力不但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反而异化为竭力扩招,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局面。许多中职学校把大量的资金用在招揽生源上,如盲目做招生广告,到处设置招生代表等等。拥有热门专业的中职学校生源迅速膨胀,远远超出了学校的办学能力,以致到处租教学场地,外聘若干教师。学校教学条件简陋,管理混乱,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空谈。而另一些中职学校办学经费短缺,招生困难,处于倒闭的边缘,更无从谈发展。为了吸引生源,有的中职学校弄虚作假,夸大就业率,向社会虚假承诺。这种把短期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忽视长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做法,必然会把中职教育推向更尴尬的境地。
就业至上国家明确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人们也开始认同职业教育的就业取向。但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指引下,许多中职学校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职业教育当作了就业教育,片面追求就业率、签约率,甚至有的学校和学生与用人单位合谋签订虚假就业合约来欺骗社会。有极少数的中职学校甚至让学生刚入学时花几天时间练习一下某些简单的机械操作,便直接把学生推进工厂打工,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力,然后美其名曰“半工半读”。中职教育不应只是传授一些简单的机械操作,还应具有育人、文化传承的功能。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激烈,行业发展迅速,仅仅学会几项简单的操作是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因此,中职教育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社会上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在就业竞争中胜出。
竞争力不强中职教育的竞争体现在行业竞争和毕业生就业竞争两方面。中职学校中的中专学校过去曾经是初中毕业生升学的首选,但从招生并轨,高中、大学扩招后,风光不再。甚至部分中专学校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文凭教育,存在实验设备简陋、师资缺乏等问题,很难吸引高素质的生源。懒散,责任心不强,缺乏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等等不良的习惯和品行成为中职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巨大障碍。以往高等教育普遍被认为缺乏操作技能,然而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教育也开始注重培养毕业生的操作技能。由于生源综合素质具有优势,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必然会逐渐挤占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给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应对中职教育发展面临危机的策略
对中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国家多次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并且把发展职业教育当作拓宽就业渠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家已经把中职教育定位为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能否把握住这一准确定位,成为中职学校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当前,有些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仍在积极准备升高职。有些中职学校没有真正落实技能教学,仍然停留在学历化办学上,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因缺乏实践经历和过硬的技能而无法就业。还有一些职业学校盲目跟风开设所谓热门专业,结果“生产”出大批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这样对学生以及学校自身都是无益的。另外,有的中职学校把中职教育等同于短期培训。中职教育应该与短期培训区别开来,二者应该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如果中职教育与短期培训没有明显的区别,这将是中职教育的失败。
政府加强引导与监控政府应从宏观上统筹协调,解决部门分割、多重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为中职教育创建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同时还要不断地推动中职教育体制改革。在微观上政府要给所有中职学校平等竞争的机会,要治理不按规则行事、扰乱教育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政府也不能因为中职教育的市场化而弱化对中职教育的监控,而是要制定和完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对中职学校建立督导评估制度,以进行全面监控。这样才能实现中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整合优化中职教育资源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规模小,数量多,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资金不足,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规模小、数量多必然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并且各个学校会陷入恶性竞争之中,无暇顾及学校的文化建设。同时无法发挥规模优势,不利于师资培养和树立品牌。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来解决。中职教育资源重新整合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联合、并购等方式,如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停办。然而教学资源重新整合的最大障碍是部门利益分割问题。有些部门并不是不知道教育资源重新整合的必要性,而是因计较部门和个人得失,不愿意这样做。中职教育资源的重新优化整合离不开政府的干预,政府应该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疏导机制,促使中职教育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政府在整合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不能单纯期待市场机制的自然调节。
追求个性化生存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下,中职学校唯一出路就是追求个性化发展,突出办学特色,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否则就会陷入同质竞争的陷阱。特色办学的内涵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体现在治学方略、育人模式上,又可以体现在管理机制、教学体系上。但不管怎样,最终都要体现在确保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上。中职学校要办出特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重视学习与研究。在学习型的组织文化氛围中,才能认真思考,精心规划,准确定位,积极实践,然后总结提炼,升华优化,最终形成办学特色和个性。
二战后遭受严重创伤的西欧和日本,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认为是战后国家重新崛起的“秘密武器”;日本职业技术教育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柱石”。21世纪以来,我国的杜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0%,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未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则高达76.40%,这直接影响劳动力资源能力的提升。而自1999年秋季以来,农村中职教育出现了招生严重滑坡的现象,至今办学情况仍处于艰难的境地,因此探索我国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1出路不畅是中职教育处于困境的主要原因
1.1.1就业压力。1997年以前,我国对大中专学生实行分配,由国家承担学生就业的责任。1997年以后,国家毕业生分配政策改变,就业模式从国家分配为主转变为市场与学生双向选择为主。继而受高校扩招、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B向,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人才“相对过剩”的现象。中职毕业生在就业领域处于竞争劣势。城镇生源毕业生的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在双向选择的就业中显示出有效力量,就业相对容易,而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农村生源中职毕业生处于稳定就业的边缘,导致出现了农村中职教育领域的“读书无用论”,同时造成杜会上技术工人尤其是中、高级技工的短缺。
1.1.2升学缺陷。长期以来,我国中职毕业生升学的渠道并不畅通,高等教育一般只录取高中毕业生。这种升学模式剥夺了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无形中也制约着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教育,向高素质熟练技工的发展。
1.2招生困难是中职教育处于困境的直接原因由于出路不畅,很多农村学生宁可出去打工或在家待业,也不愿意接受中职教育。生源的流失致使中职招生异常困难。
1.3教育模式落后是中职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中职教育缺乏出路与招生困难归根结底与教学模式落后有关。长期以来,学校和企业双方都缺少主动寻求合作的行动,导致很多中职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中缺少行业的参与和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有的中职学校仍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即使实行新的教学模式也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使毕业生不能适应杜会、就业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难以招到得力的人才,发展受到限制。长此以往,教育和市场之间形成供需矛盾。
2后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九年基础义务教育后,义务教育进入后义务教育时期。后义务教育是指职业义务教育,主要是中职义务教育。后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需要从招生、教育和就业3个方面建立与完善。
2.1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招生环节的建设与完善农村中职教育招生义务化。由政府提供的教育服务有2种类型,即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多年来,职业教育通常被视为后一种。这就使得国家把投资重点主要放在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在农村,基层政府也把投资精力主要放在义务教育方面,无暇顾及职业教育。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国民普遍达到初中学历水平,但初中毕业生在年龄和技能上并不具备直接从事职业劳动的资格,无法顺利实现就业,尤其是体面就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国家义务教育应该随经济杜会的发展继续延续。2007年,国务院就提出要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这对农村中职教育招生形势的帮助不大(表2)。学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为全杜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服务,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应当结合国力的发展,将农村中职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2.2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教育环节的建设与完善2.2.1农村中职教育国家、企业、学校三方联合。21世纪,学者将眼光投向国外,总结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总体来说,可借鉴的经验有:政府和企业大力支持职业教育;采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职业教育层次丰富,与普通教育综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目前,我国较流行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订单模式、校企联合模式等。但是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要迅速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明确国家、企业在教育过程中的责任。政府与用人单位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主动扶持、积极参与。在政府的调控下,企业与学校建立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协商安排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在合作企业学习,企业也可派员参与教学工作。2.2.2农村中职学校要优化教育结构。目前,我国农村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应该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按照对接地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要求,调整优化农村中职学校专业结构,避免同质竞争,实行错位互补、差异化发展,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
2.3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就业升学环节的建设与完善
2.3.1建立中职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模式的就业模式。在就业从国家分配为主转变为市场与学生双向选择为主的形式下,学校对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应该无所作为或者欠作为,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应当承担起帮助毕业生就业的重任。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只有就业顺畅,才能招生兴旺,才能办校繁荣。中职学校要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和网络,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中介的紧密结合,实行中职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建立中职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模式,需要学校有组织地帮助农村中职毕业生妥善就业。要能妥善安置毕业生,学校应该切实投入力量进行市场调查,积极参与各类人才市场的招聘会、校企合作会。广泛考察就业单位,不断地巩固和建立就业基地。应该准确地把握就业时机,深度开发用人单位。与管理规范、业务前景好、学生发展机会多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根据双方需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既可免去高额的中介费,又能降低学生就业的安置成本,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形成“三赢”局面,形成良好的杜会效益。完成学生的就业安排工作后,还要做好就业跟踪管理工作,确保农村中职毕业生真实有效地就业与工作。
2.3.2升学模式的建立与完善。除了就业,多数农村中职毕业生还有明确或潜在的继续学习的愿望。教育模式应该铺平中职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桥梁,使中职毕业生进入高等教育学习的渠道更加畅通。中职教育应和高等教育实行联合办学,而高等教育,也应该对中职毕业生进行“扩招”中职毕业生通过考核合格后进入相应的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学习。
建立和完善中职与高职相互衔接的机制,变终结性的中职教育为阶段性教育,为中职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机会,同时有利于扭转中职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也有利于进一步拉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具备更为广阔的前景。
3结论
关键词:旅游管理;中高职;人才培养;对比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1501
0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人才的培养也受到了高度重视。旅游业十分重视从业人员的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旅游就业市场上,中职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然而,中职和高职同属职业教育这一教育类型,但所属教育层次不同,因此,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和学生特点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1培养目标的比较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指出: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导游和旅游企事业单位基层管理人员;该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旅行社、旅游景点、各类展览馆等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导游和基层管理工作。
《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中指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依据旅游行业发展需要,主要面向旅游景区、旅行公司、酒店及其他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初中级旅游管理岗位,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熟悉国际旅游法规和国际礼仪、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结合以上两段引述,可见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别主要有:(1)人才定位不同。中职学生定位为旅游行业基层服务和管理人才,高职学生定位为初中级旅游管理人才。(2)覆盖范围不同。中职学生的培养主要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传统旅游行业,而高职学生的培养则面向更加广阔的旅游相关行业岗位群,以及更多休闲与服务业内的新兴领域。(3)规格要求不同。中职的培养强调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操作能力,对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不高,而高职的培养则除此以外,更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以及学生自我完善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课程体系的比较
由于中高职所属的教育层次不同,因此,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上都有较大的差异。(1)课程结构。中职的课程一般分为文化课、专业课、选修课三大类,而高职的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五大类。由于中职还肩负完成高中阶段基础知识教授的任务,因此,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高职学生的就业领域更加广阔,对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高职课程的设置还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可迁移性及综合运用。(2)课程内容。尽管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有部分专业课程名称是相同的,但课程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是不同的,对于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如:《旅游营销》课程,中职生只要求懂得基本的营销知识和掌握基本的营销技巧,而高职生则要求能运用基本的营销原理进行旅游市场调研和开发,以及具备一定的旅游营销策划能力。又如:《旅游英语》课程,中职生只要求能运用英语完成旅游接待和讲解工作,高职生则还要求运用英语完成旅游企业内的宣传、策划、招聘、总结、汇报等其他工作。(3)课程设计。中职的课程设计多半沿用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且较侧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和中职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就业有很大的关系。而高职的课程设计则基于工作过程,强调任务引领,以项目为载体,采取理实一体化,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如:中职的《导游实务》课程,就是按照书本的单元顺序来讲解导游服务中的各个环节的操作标准,然后再把学生放到某个旅行社去跟团实训1~2周;可是,高职的《模拟导游》课程,就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一个工作任务,让每个组的学生将带团前的准备、带团中的应变、带团后的总结这整个的流程真实的参与一遍,最后将心得体会制作成PPT,分组进行演示汇报。
3教学管理的比较
(1)教师管理。中高职教师在职称方面要求不同,中职教师的职称最高级是高级讲师,相当于高职教师的副教授职称,而高职教师的职称最高级是正教授。中高职教师的教学特长不同,中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强,高职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较高,这是由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的。中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同,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成果更丰富,科研项目的来源更加广阔。中高职教师在学历方面的要求不同,高职教师要求至少是硕士,甚至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计划中也将要求提高到了博士文凭。
(2)学生管理。中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的模式上不同,中职每个班有专职班主任,而高职则采取兼职班主任与年纪辅导员共同管理的模式。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中高职教师的参与程度也是不同的,中职教师参与的事务更多,管理的也更细,而高职教师则主要依靠学生自主管理,只是起到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组织层次跟高,学生活动的类别更多,自我组织和管理的水平也更高。
(3)考评体系。高职比中职对学生的考评更加综合全面。中职学生的成绩一般来自于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和期末考试,比较强调标准化的考评。而在对高职的一些实训项目考评中,则包含了学生自评、团队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通过自评和他评,不仅可以促进教学互长,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提高创新能力。
4学生特点的比较
中职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高职学生的来源则包含了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两者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因此,在文化素质、学习能力、自身定位、心理特点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1)文化素质的差异。中职学生多半来源于考不上普通高中而落榜的学生,因此,其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再加上部分中职学校迫于招生的压力,一味地强调就业率,只要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考证,找到份好工作就行了,导致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而高职学生多半是经过高考的筛选而来,尽管是高校录取中最后一个批次,但是,毕竟经过高中三年扎实而系统的文化课程学习,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尤其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就业形势良好,录取分数线甚至比三本还高,这部分学生的文化素质就更高了。(2)学习能力的差异。中职生由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在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上,普遍都比高职生差。再加上中考落榜的阴影,有些学生干脆破罐破摔,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高职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较强,已具备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3)自身定位的差异。由于中职生毕业后,除少数能通过技能高考或单招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外,大部分都直接就业了,因此他们对自身定位的期望值并不高。而高职生与其他本科生同样经历过高考,他们一方面渴望在就业时享有与本科生同样的机会和待遇,另一方面,又对自身的大专文凭感到缺乏自信。因此,他们对自身定位并不比本科生低。(4)心理特点的差异。中职生大多年龄在16~18岁,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往往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特立独行、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但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较弱。高职生进校时已年满18岁成人,心理成熟度较高,对于人生的大方向已较为明确,注意力的稳定性和集中性较好,自觉性和自制力都相对较高。
5总结
近年来,旅游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差异,才能真正实现中高职无缝衔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国家职教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立琼.中职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0).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问题;改革
一、引言
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措施,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中职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水平、重视实践,其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然而,但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毕业生工作后流动性大,且常发生违规等现象;目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满足不了旅游行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毕业生没有专长,无法适应旅游特色发展需要;这些问题都体现出中职专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依然突出的矛盾。这些都说明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旧存在着设置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是造成在校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所存在问题总结为:课程体系同质性强,缺乏创新教育,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以及缺乏旅职业情感教育等几个方面: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质性强。
现在很多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长期依赖于传统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多样化教育做的很欠缺,各个院校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基本一样,课程体系设置同质性强。在这样背景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方面的拓展趋同,现一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教育特色的倾向。另外,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还缺乏前瞻性,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差不大,缺泛创新思路,无法适应乡村旅游、校园旅游、户外野营等新的旅游形式,造成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创新教育。
虽然,现在中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按照通用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增加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但实际上,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理论逻辑组织教学,缺乏创新教育。虽然,中职院校培养了学生一定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却形成了束缚。程式化的教育格局,使得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创新精神缺失,竞争力减弱。这些都违背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目标。
(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
如今,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中职院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对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精神的职业责任不高,对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如某些学生毕业到旅行社工作后,常常受到利益驱使而随意甩团,改变行程,增加旅游消费等行为,这也是用人单位的一个重大的担忧。很多毕业生功利主义严重,职业操守不坚定,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由于法律知识欠缺再加上道德底线不断下滑,经常为了个人利益而发生违规违法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相当坏的影响。追根究底,这些是由于现阶段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所致。
三、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1、要注意实施特色化、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特长,打造个性魅力。是中职旅游人才培养取胜之道就是个性化教育,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通过特色专业和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加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充分发挥各院校教育资源,走差异化培养的道路。学校应该力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打造本校独有的特色。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出社会对口,具有独特竞争力和个性魅力的专业型人才。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要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它是创新能力的应用与具体化。在职业生涯中,没有创新能力很难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而创业能力能创新能力推入一个新的较高层次。同时,中职院校应开拓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创新,积极开设相关的国际旅游行业课程,大力介绍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让学生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为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学术报告会,进行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等,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旅游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刘铁红.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黄山学院学报,2007,(4).
[3]朱孔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6).
关键词:企业认知;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应用价值
中职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实力均有较好的教育成果,因此中职学生逐渐成为了企业内人才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对中职教育来讲是机遇亦是挑战:机遇在于为确保生源与就业岗位奠定基础,促使中职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挑战在于中职毕业生与日激增,致使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也逐渐加大。基于此,为了使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得到提高,对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渗入企业认知的应用价值进行探析显得尤为重要。
1探析企业认知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背景
在当今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对企业的认知是基础,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中职教育重视专业教学轻视企业认知的现象,致使学生学习与社会、企业出现脱节现象。虽然,有些中职学校开设了ERP沙盘课程,并引导学生在沙盘课程中落实企业模拟运营,使得学生对企业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理论过于抽象、操作缺乏新意,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使得企业认知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影响教师中职基础会计教学质量[1]。
2分析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融入企业认知的价值
首先,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融入企业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会计职能的深切体会[2]。由于会计是企业内部重要的职能部门,关系着企业的良性发展,然而在中职枯燥的书本知识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会计与企业之间的关联,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认知,则可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体会到会计的职责与义务;其次,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由于中职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视专业知识,对企业与会计关系的教授也经常一带而过,通过将有价值的企业认知教学内容融入基础会计课程中,则可以丰富学生对企业的认知,从而为学生更好地了解会计职能奠定基础;最后,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融入企业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质量。学生进入中职教育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应通过学校与社会的有效衔接,使得学生更加明确自己在将来从事会计专业的整体规划,明确自己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与成长空间,从而为提高专业素养奠定基础[3]。
3探讨企业认知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3.1通过情景模拟达到落实企业认知的目的
所谓“情景模拟”是指教师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境落实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可以在设身处地的学习环境中,更为深刻地感受教学内容,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支持[4]。针对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也应通过情境模拟形式落实学生对企业的认知。教师在落实企业认知情境模拟前,应先就企业内岗位、职责、部门设置以及组织结构等客观信息进行教授,促使学生明确企业与外部单位、与政府、与银行、与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以及物流等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并采取自愿或抽签的形式对学生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配。教师可将整班级创设为总公司,而每个小组或个人则分担社会群体角色与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角色,并尝试按照关联进行运营,而教师则可扮演“政府”,并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学生在情景演示中的不当行为进行调整,促使学生既能体悟到政府以及国家对企业的深远影响,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和谐交流与平等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提高教学质量营建积极稳定且和谐的大环境,使得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企业认知的教学方法更具价值[5]。
3.2通过微课提高学生对企业认知的力度
所谓“微课”是指教师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将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图片、音频以及影像等形式进行综合体现,促使单纯用文字进行表示的教学内容更富新意并消减了理解难度,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这5-10分钟的时间,有效掌握学习内容,打破课堂对学生的禁锢,使学生零散的时间得以充分运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教师可利用微课等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更具针对性与学习意义的企业认知教学内容,从而使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模式更加新颖富有乐趣。例如,教师可通过微课先向学生播放一段会计在企业内部日常工作状态,有别于电视节目夸张的表现形式,教师所选择的视频资料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会计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想要了解企业的好奇心,而后则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相关经济资料,为了使学生所要搜集的资料更富应用价值,教师可将资料准备情况分为几个类别,如休闲娱乐公司、餐饮企业、建筑企业等不同形式的企业,而后为学生提供资源链接,提供学生整理与规划的方向,为落实模拟企业的实践操作提供前提条件[6]。此外,学生在利用微课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学方向,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资源整合以及策划等综合能力,促使企业认知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更具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教师可通过微课与学生发起实时互动,引导学生开展正确的资料准备活动,并及时解决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更加高效,如有的学生在贮备模拟企业实践资料的时候,会出现忽视银行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现象,从而使模拟企业不具备支票、税务等形式,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及时引导,并重点讲授二者与企业的密切关联,从而使学生可以对企业有更加深入的认知[7]。
3.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落实企业认知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目的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指教师结合班级内学生客观因素,依照学生的会计学习基础、领域能力以及个性化成长需求,按照4-10人形式进行分组,并引导学生按照企业运营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其中以小组为单位的企业形式中,可具备总经理1人、生产部2人、质检部1人、营销部1人、采购部1人仓储部1人以及财务部2人的基础形式,而有的小组在实践过程中,希望“企业”可以大一些,并具备其他附属职能部门,这时教师应肯定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突发奇想,从而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而学生则应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涉与和谐沟通落实“组建大企业”的目的。在组建了公司后,教师则应引导学生体验公司的日常运营情况,例如招聘、产品设计、会计结算、创设企业文化等相关内容,并做出企业发展计划与日常管理条例等内容。其中,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实践体验公司不同部门工作内容的过程,就是学生了解并掌握企业认知的过程。由于对企业认知的教育并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进行状态进行整理与统计,并归置呈档案形式,以便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目标更加明确,而具有连贯性的合作体验内容,也可有效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4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达到落实企业认知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对课程教学内容展开高效讨论,可以使知识体系在学生的脑中得到梳理,并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项查缺补漏,而教师则可依照学生在总结中客观反应,对学生系统学习效果有整体认知,并可结合学生的讨论对课程进行高度总结,而在总结过程中,则应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盲点与学习重点进行总结,促使知识点在学生的脑中得到再次加固,促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的现实价值。针对中职教师将企业认知落实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客观需求,则可将课程讨论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内外联系与会计的关系进行讨论;二是对公司组织形式创设基础构图;三是应用所学内容就会计在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进行讨论。由于讨论的主体均为学生,使得学生可以充分融入到课程当中,而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加之讨论内容完全围绕学生的学习专业与企业开展,使得企业认知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更富成效。当学生自由讨论结束后,教师则可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促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企业运行情况以及同会计的关系,在加强学生对企业认知程度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以及总结问题等综合素质,符合新课改要求下培养中职学生综合素养课程创新要求[8]。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企业中应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情况,促使学生可以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并可做好有效的职业规划,为提高综合素质奠定坚实基础,而教师则应通过微课、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情景模拟等创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自觉参与到企业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提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水洁.中职财会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成才之路,2014(25):22-23.
[2]许立卿,尹春芳.开展企业认知实训课程,强化会计实践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2):26.
[3]陈守明,潘梅.国家自主创新战略背景下的企业认知框架与创新绩效[J].经济论坛,2015(3):114-120.
[4]廖中举.企业认知地图研究:内涵、形成与效应[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10):32-39.
[5]洪萍萍.论《基础会计》教师在中职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法”[J].经济研究导刊,2014(9):55-57.
[6]王佩娴.体验式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2):83-84.
[7]何绮环.启发式教学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探微[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3):124.
关键词: 中职数控专业 教学现状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科技应用的普及,数控设备在企业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针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中职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提供和缓解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1]。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数控专业并不能为各企业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其间,有院校的问题,也有学生自己的问题。笔者对中职学校当中的数控专业教学进行分析,观察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详细的研究内容如下。
一、中职数控专业的教学现状
中职学校在我国教育业中占据很大比例,每年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人数也非常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基础人才,然而在现代社会当中却存在很多的认知问题。无论是教育业、学生自身,或是社会各界,普遍对中职学校存在轻视态度,而这也就造成了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较低,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很难获取理想的职业岗位,或是就职后的就业稳定率非常低[2]。形成这些问题的因素较多,但主要的是教学方法、教材资料、教师及学生主管在认知方面的不足,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都需要我们尽快解决。
二、中职数控专业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也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足,使就业成为较大问题,制约学生的发展。经过文献研究联合实际考察,笔者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问题。
1.教材资料落后
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现行的教材往往落后于企业需求,在数控加工、编程软件、机床维修和保养等方面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学生很难胜任企业岗位,往往需要就职后再次学习。
2.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数据教学还都停留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为课堂的主导者,仅仅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而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非常差,在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多次改革,落实新课程要求的当下,数控专业的教学却还停留于课堂效率低下的传统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3]。
3.师资力量不足
数控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培养,还要求具有丰富的动手能力,然而在现行的中职教学中,数控专业的教师明显较少,很多教师往往担任教学和动手培训两方面的教育,而很多教师只是接受短时间的培训转行的,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可能都较差,造成教学质量更加低下的情况。
三、解决对策
数控专业教学关系学生毕业后的生存问题,因此需要尽早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总结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介绍如下。
1.教材改革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企业输送人才的摇篮,同样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在中职教学当中,教材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现行的教材需要进行改革,且符合社会需要,因此在新教材的选择当中,可以通过院校与企业的沟通,对教材进行调整或整合,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同时,在教育中增加实际动手操作的课程,引进现行的数控设备,提供给学生进行研究和学习,为理论知识和实训教学增加力量。
2.教学方法改进
传统教学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中职数控专业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进行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观点,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教师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只是知识的引导者,教学中需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导向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强化实训教学等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引进专业教师
教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某些中职教师往往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因此需要加强专业教师的引进或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中职学校的任职教师可以通过进修、培训、再教育等方法提高专业素养,或是院校直接引进专业教师,并在教学中进行分工,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各司所长,保证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4]。
中职学校是基层人才输出的主阵地,涉及非常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同时,专业性的不同,也要求数控学生形成强大的实际动手能力,无论是技师的培养,还是管理人才的培养,都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要求。现在的数控专业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已经影响到学生的就职,改革迫在眉睫,需要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加以改进,加强对实时知识、个人能力及素质的培养,为企业及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毛青.浅谈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如何实现数字化[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4(07):45-46.
[2]姚兴辉,范新强.浅谈如何提高数控教学效果[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7(07):25-26.
关键词: 中职教育基础教育无缝深入
一、中职教育现状:障碍多,成效大。
中职教育虽然困难重重,障碍很多,但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职教育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撑起了我国现代化产业的半边天,使众多的失落青少年重新燃起希望之光。
2011年2月28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公布的报告中公布的《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就业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3093所,在校学生2205.33万人,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报告除了总结中职教育的各项改革外,还显示,在接受中等中职教育学生中,贫寒家庭的学生占了大多数,他们不但撑起了中职教育,而且撑起了我国现代化产业的半边天,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产业大军中的技能人才队伍的有生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很多初中生被迫选择中职后,情绪低落,失败感、挫败感强烈,丧失对于未来和梦想追求的信心。在职业学校老师通过各种正确的就业择业理念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重拾梦想,并教他们如何为梦想一步步努力。中职教育为基础教育的掉队者重新燃起希望之光,使学生变无奈茫然为自尊自信。
中职教育成为这些学生再造的“熔炉”。经过学校专业教学、职业指导、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和环节的教育活动,大多数学生从“学习的失利者”逐渐转变为职业专长的拥有者,自主发展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强烈的自尊需要逐渐转变为不断增强的职业自信,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的人生更有信心,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职业人。
二、中职教育与基础教育理应无缝深入对接,对接好后的中职应作出更大的社会贡献。
(一)中职教育是消除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一剂良方
近年来,多个地方的报告显示中职教育与高中教育招生平分秋色。教育界一直都反思和不断革新,以培养真正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基础教育失败的后果不仅是部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立能力差,更多的是对于这些高中阶段教育“半壁江山”的全体而言,对于这些相对学习能力弱势的群体家庭贫困群体而言,成为承担基础教育失败的直接产品。
在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通过接受养成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以及“文明风采”竞赛等特色活动的激励,中职学生在学习掌握技能的同时,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逐步提高。在家长的眼中,孩子上学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好像变了一个人——有礼貌了,懂得感恩了,做事情有章法了。通过职业教育能把这种材料、这种基础的孩子教化成人,从有业立业到乐业,有较好的人生发展规划,甚至为自己贫寒的家庭家族带来希望,这就是中职教育最大的功德,是避免中国教育失败的有效途径,是消除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一剂良方。
(二)中职教育能让“教育公平”使大众教育的价值诉求得到更好体现
教育公平以“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为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要求。目前基础教育在实践教育公平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机会方面相差甚大,农村和城市之间教育机会的差距之大达到让人惊讶的地步,更为明显的体现是农村孩子初中就辍学或者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的孩子不在少数,即使有幸进入中职学习的孩子,得到的教育资源也是跟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享受到的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比拟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重阻力都让大众教育的“教育公平”理念显得有些遥不可及。
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对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扶持也越来越多。有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认识到中职的重大意义,也有更多的家长接纳了中职教育。目前实施的面向所有农村生逐步推出中职免费政策,就体现了国家发展中职教育的决心,也让教育公平的大众教育的价值诉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中职教育作为社会稳定器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指出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人才。初中毕业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和形成品格的人生黄金时期,走到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上高中不是唯一的选择,刚刚初中毕业的孩子,他们年龄尚小,心智还很不成熟,因无一技之长,缺少社会经验,若过早步入社会,则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部分应届初中毕业生不是选择升入高中继续学习,而是就此进入社会,他们以何种形式走入社会?是否得到了就业指导,接受了职业培训?几年之后,他们又能干什么?
历年来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因成绩问题会结合自身选择职业中专或艺校,使学生毕业后有一技在身,立足于社会,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不同的选择为现代社会增添不一样的景色。一个从事中职教育大半辈子的校长在开导那些对所谓的问题学生辛苦付出的老师们时说,中职教育是弱者教育,是拯救灵魂的教育。在我看来,中职教育是为弥补小学和初中教育的缺失。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初中毕业就流连于街头被各种诱惑走上歧途甚至犯罪道路的学生相当多。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跟他们没人教育无人管理有很大关系,如果职业教育能从这个层面帮到更多学生,那么对于社会的稳定就一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要正确指导他们对待前途、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努力学习,指导他们正确选择升学、参军和就业等问题,对他们走好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影响,其意义非常重大。
三、对接的设想。
首先,小学甚至初中就设置职业教育理念课程。在小学甚至初中就导入职业教育的理念,鼓励成为对社会和对家庭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定成为出人头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