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主要事迹范文

教师主要事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主要事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主要事迹

第1篇:教师主要事迹范文

本人工作期间,团结同事,关心同学,热爱教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得到了领导同事学生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教师,能够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主动提升教学水平与能力,积极参加教研培训;同时,谨遵师德规范,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争做一名师德优秀的老师。这样的态度让我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各种讲课比赛中获得不少奖项;个人的师德素养也得到提升,获得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得到同事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作为一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积极参加相关理论培训,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认真落实少先队改革,为学校获得教育部“2018年度优秀少先队集体”的殊荣;积极与中队辅导员分享知识和经验,打造了学校过硬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

在未来,我将“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继续努力,砥砺前行。

第2篇:教师主要事迹范文

关键词:教师;教学实践危机;职业取向;教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7-0055-03

教师个体教学实践是指教师开展个体教学活动的单向。教师的价值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的,而教学是师生在课堂情境中通过知识授受、文化感知和情感交流所共同构建的一种人文活动,也是文化与人性彼此滋长的动态过程。然而,教师自我意识的客观缺失造成教师个体对自身生存方式和现实教学世界的误读,致使教师失去主体本应该具有的那种自主的、理性的、批判的和超越的价值判断力,最终造成教学实践危机的“遍布丛生”。

一、教师个体教学实践危机的滋生

美好的教育理想总是会被残酷的现实困境所拘囿,甚至是遭到无情的“扼杀”,即便如此,教学实践探索依然在艰难地寻找着能够突破制约自身发展瓶颈的光明出口。教育教学变革之所以举步维艰,根源在于如何在教育教学变革中用公益的服务精神替代崇尚利益的功利导向,如何在教育教学情境中促使人的生命自觉力的萌发和维护人的自我主体性的确立。

教学实践是教师个体的主体行动,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将教育知识通过师生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个体教学实践一般有两个基本指向:促进学生的成长和促使自身的变革。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根本目标,促使自身的变革则是教师以提升个体素质来强化教学动机以便推进日常教学的整体建构和高效实施。教学实践是教师所特有的生存方式,是教师生成角色意识、确认人生价值和改善生存状态的重要途径。

教师个体教学实践的价值蕴涵包括两个层面:其外向性价值是指教师将教学实践作为个体的活动及生存方式,通过不断地提升教学智能来促使教学活动按照自己的教学意图和教育的内在规律发生结构性调整,使其更适合于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的服务职能;其内向性价值则是指教学实践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寻找解放、发展以及超越自我的多元路径。

然而,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教育结构的动态性往往束缚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现实教育情景中,教师在无形之中就会被法理性的教育政治宣言所“蒙蔽”,被教条式的传统教学观念所“奴化”,被持久性的教育痼疾所“折服”,在追求自我解放和教育生成中不能超越历史的局限和现实的牢笼。教学实践不再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固守传统和封闭自我的境地走向创生知识与开放自我的场域,反而成为教师维护个人权益和服从教育压迫的途径,教师在束缚学生的同时也束缚了自己。教师个体教学实践的危机其实就是教师以“受压迫者”的教育身份,在逐渐丧失教育主体的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无法辨明自己职教人生的正确取向,从而迷失在教育丛林中却又不能坚定地选择深藏于自我信念中的那一条通往个性化教学的自由之路。

对教师而言,成功的教学实践就是教学个性的展示,就是教育主体性的张扬,就是教师在审视个体生存状态的基础上对自我意识的完整建构。

二、教师个体教学实践危机的主要体现

(一)“规训”或“教化”:教师对教育实践的艰难选择

规训的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来使人获得寻找改造客观对象的意识萌发点,或者说,它让人了解到“我能做什么”。规训的教育注重“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张扬,是一种以改造客观世界和人类自我为目的的程序化学程。规训的教育主要有以下特征:以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为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强度;以政策制度和传统教条为准则来约束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以终结性评价和外显性表征为标准来鉴定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规训化的教育使教师按部就班地遵守传统的教育流程和法定的教育宗旨来“规范化”地实施个体的教学活动,造成教师个人的开拓创新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的消退。

教育的教化,是一种通过人与文化知识、历史和世界的各种互动来使人获得激发个体主观能动性去认知和改造主观自我和客观对象的生命自觉力,或者说,教化的教育让人了解到“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和“我要到何方去”。教化的教育注重“解放理性”和“自然理性”的回归,是一种以解放人类个性和发展潜能的适应性学程。教化的教育主要有以下特征:知识技能的传授只是满足一个人成为人和维持人之生存的基本需要;教育以个性化培养和创造性探究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永恒主题,完整的人格结构和自觉的主体精神是教化教育的核心目标;以发展性评价和生命性体征为标准来检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将人置身于广阔的生存环境当中,通过人与文化、人与世界、人与历史的共振来建模一种和谐共生的教育态势。教化的教育促使教师必须以学生生命意义的建构作为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育的开放程度,在引导学生走向自我教育的同时也培养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和深化教育人生的职业蕴涵。

作为教育知识的传递者,教师必须注重以教材知识为基点的文化扩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作为客观世界的导航者,教师必须注重以客观世界为场域的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高尚人格的代言者,教师必须注重以自我建构为基础的榜样教育,维护师道尊严的优良传统。教化的教育是一种融合人的文化教育、人的品格教育、人的创新教育、人的精神教育和人的自我教育为一体的共生式教育。但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总是在有形或无形中迫使教师“乖乖就范”,致使“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1]的教育主体意识丧失殆尽。教师往往在教育“规训”和教育“教化”之间踌躇不定,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常常背道而驰,严重威胁教学变革的深层拓展、教师个体的主体建构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索取”抑或“奉献”:教师对职业取向的价值迷思

教师对职业价值取向的选择直接制约着教师将以何种姿态投身于教育活动中,而这种“姿态”就是教师自我意识的具体化和对象化。教师不再只是一味将目光聚焦在如何提升个体的教学实践效果上,同时也对个体的生存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要求。教师作为一个客观的生命体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不可能完全置身于世俗之外,而是必然要谋取维持生命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教师对功利性需要的追求并不意味教师的教育公益精神的丧失。

教育本身就蕴涵“索取”之意。教育者通过实施教育获取生存资源、提升教学素养和实现职业价值;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谋生能力和放飞人生梦想;办教育者通过教育机制的运行维持教育利益的持续生产、深化教育结构的优化改革和推进教育化人的基本普及。主张抛却为高质量生命发展的物质索取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极为苛刻的德性要求,教师拥有追求合理物质需要的个人自由和合法权利。“奉献”是教师职业的内在本性,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涯中实现个体的生命升华和职业价值的公益,是促使教师个人不断走向“深刻”人生的源动力;“索取”是教师的“现实”满足,“奉献”是教师的“理想”建构。

教师对职业取向的价值迷思其实是对个体教育身份和生活欲望的疑惑:身为教育者难道就是要秉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豪言壮语,追求“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美誉和修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技能吗?教师的“牺牲”并不是教育的本义,教师的幸福从来就是教育的内在诉求。“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2]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双重的道德价值。

从灌输知识到培养能力,从塑造人格到呵护个性,从继承传统到开拓创新,从注重一技之长到倡导全面发展,从追求工具理性到呼吁人文关怀,教师被赋予的教育重任总是在历史批判、人为限定以及自身质性之间频繁地转换着时代使命与现实角色,致使教师脱离“人性”而被“神化”了,“无私的奉献”就成了教师职业的代名词。教师背负着历史沉重和时代责任在固守清贫心境和追求教育境界的过程中被动地适应社会风尚的裂变,曾经拥有的教育理想被落后的教育体制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一再无情地“打击”和“撕裂”,只有实现个人精神的“突围”方能暂时缓解教育带给自身的“痛楚”与“彷徨”。“教师应在重新审视教师职业价值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生长点。”[3]教师需要过一种有意义的教师职业生活,适度消解“奉献”与“索取”二者间的张力,在满足现实生活的合理需要的前提下去体验和追求教育幸福的真谛。

(三)“循规”抑或“改革”:教师对教育变革的绝地彷徨

教育变革依然在行进的旅途中;教育变革依然在艰难的困境中。教育本应是保障自由、发展生命、革新事物和建构精神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和时代更替就是人类改革自我和社会的实践产物。教育改革大多是由政治上层建筑为了维护阶级统治而展开的教育结构性调整,从上而下的“合法化”政策推动却往往将大多数教师的根本利益抛之不顾。真正的教育改革是源于众多教师对教育现状的理性批判和对教育蓝图的个性策划,教师对个体教学实践的自我兴趣、自我审视、自我反思和自我深化是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

没有教师自我意识的普遍觉醒,任何形式的改革必将被束缚在表面形式、狭小范围以及艰难行进的境地之中。教育改革政策的宏观调控并没有彻底改变教育应试机制的生存态势,教材连年修订、教育设施不断改善、教师培训轰轰烈烈、教育研究成果翻倍增长,诸如此类力图优化教育的先行举措不仅没有大面积推动教育的实质性变革,反而为教育改革的实际实践者即教师的教学实践前景带来了众多不稳定的因素。教师虽然向往那些美好的教育理念和愿景,但是却为当前的教育评价、学校体制、发展环境等所重重限制,导致教育变革的理念一再“漂浮”在教育理论层面而无法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去。教师的“无奈”既是一种客观的现实,也是一种自我的悲哀,而这种绝地彷惶的“无奈”根本上却来源于教师内心深处的“不安”。

教育改革的重心在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要着重思考的是教育质量的提高究竟意味着什么?把衡量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的标准规定为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是一种非常片面的指导观和行为观,教育质量是否得到最佳提升应该从三个方面加以鉴定:教育机制是否获得持续性完善,学生是否获得适应性发展,教师是否获得职业性幸福。教师的职业性幸福体现着教育教学的良性运转,体现着教育的人文关怀,也体现着教育为教师创造了一种能够安心工作和持续发展的优良环境。在此种生活境遇中,“教师职业不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一种享受”[4];教师不再对其生存的周围环境感到异常敏感,而是让其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习惯;教师不再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对自我身份产生间歇性的紊乱认同,而是在与教育对话的过程中理解个体行为的意义。

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以教师的“无私牺牲”为代价,教师亦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也要为培养具有个性、民主、爱心的创新型教师提供一种生命关怀的生存场域以使他们在改革浪潮和社会转型中学会“保护自我”。教育改革需要维护教师的本体安全,其实就是要在营造宽松、开放和自由的教育环境中,力主促进教师个体对生存的物质保障权、对发展的资源拥有权和对自由的教育实施权的意识觉醒,从而,教师不再是教育的牺牲者、政策的被动者和知识的权威者,教师需要在通过个体的教学实践来感悟教育人生、争取教育权益、体验教育幸福、建构教育精神和培养教育新人,以此来实现本体的角色认证和信念的自主形成。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再次陷入“改革”抑或“循旧”的泥淖中而不得自拔,“改革”从此成为人“追求永恒价值或意义的存在”[5]。

教师个体教学实践的终极指向是在以自身素质的提升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在以自我结构的变革来促使教学的有效生成,是在以生命自觉的苏醒来丰富职业的价值蕴涵。有效的教师个体教学实践的衡量标准应是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双重建构。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9.

[2]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76.

[3]王枬.过有意义的教师职业生活[J].中国教师,2003,(4):23.

[4]潘慧春.论教师的自我意识[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18.

第3篇:教师主要事迹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依据相关设计标准以及施工规范和施工要求,施工过程中应该在基础底板、墙、粱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后浇带,这种方法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后浇带施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其施工要点与技术要点,不得出现违规操作和麻痹大意的现象,以更好的确保后浇带施工的质量和整个工程的质量。

1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的主要类型

在结构施工阶段做好各种防裂措施是房屋建筑施工的重要步骤,目前国内外使用较为普遍的方法是减小对混凝土收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常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后浇带按其作用可分为四种:

1)沉降后浇带,主要是为了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之间的沉降差。

2)收缩后浇带,则是针对混凝土容易发生凝结后收缩开裂的现象。

3)混凝土容易因温度变化而产生拉裂,此时的后浇带施工则为温度后浇带。

4)在房屋建筑面积过大时,结构容易受到温度变化影响而出现混凝土收缩开裂,此时则选择伸缩后浇带。后浇带的施工的基本原则是遵守施工工艺和设计要求,严格禁止由于处理不当所造成的质量事故,避免开裂渗精等威胁到建筑物质量以及使用安全的现象出现。

2建筑工程后浇带的设计要点

2.1后浇带设计中的技术要点分析

建筑工程在施工前,都要进行严格的工程设计,其中包括对后浇带施工的设计,只有在这个阶段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才能为具体的施工行为提供技术方面的依据。

(1)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必须是贯通的,不能断开。如果房屋建筑物的梁、板的跨度不是很大,可以考虑在施工过程中一次性配足钢筋;如果梁和板的跨度比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将钢筋焊接好。

(2)后落带在未浇筑混凝土之前,不能将建筑物上面的部分模板进而支柱拆除,要等浇筑混凝土后,且混凝土凝固好了以后再拆除模板和支柱,以避免梁拆除以后使板、梁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悬臂,进而引起房屋建筑的梁板变形。

3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要点

3.1后浇带的设置

3.1.1选择后浇带的浇筑位置

后浇带在浇筑的时候,应该选择受力最小的混凝土构件部位,一般不能将后浇带设置在剪力墙的中间部位,后浇带设置在梁、板的反弯点周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个部位不会因为剪力或者弯矩太大而给构件本身带来较大的压力。

3.1.2选择合理的后浇带断面形式

在进行后浇带的断面形式选择过程中,一般要使后浇带和混凝土结构有一致的断面形式。后浇带的断面形式有平直缝、阶梯缝、企口缝以及“V”形缝,但是较常用的是平直缝。当工程中的墙和板的厚度在60cm以上时,通常用企口缝,在30cm以下时采用平直缝,而在这两者之间时采用阶梯缝。在浇筑后浇带的时候应该避免出现直缝,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结构由于受到压力而出现变形作用。垂直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后达到初凝时就要用压力水冲洗直至出现骨料,并将钢丝网冲洗干净。

3.2遵守工艺流程,合理控制后浇带的间距

在对房屋建筑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应该对后浇带的设计进行尽早的考虑与合理的设计。有些后浇带的设置是基于对建筑物沉降的考虑,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的掌握施工的工艺以及施工的先后顺序,以便保证后浇带的设置不会违背设计的初衷。另外,还应该保证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各种施工的原则、施工的顺序、工艺等,各项施工环节都应该按照基本的技术参数进行。

施工过程中后浇带预留与设置的基本参照标准时设计图纸。大多数情况下,在对矩形构筑物进行后浇带设计的时候,后浇带的间距以30~40m为宜,而后浇带的具体宽度在按照建筑物本身特征进行设计的同时,还应该对是否有利于施工做给予考虑。同时,房屋建筑的结构构造也是在进行后浇带设置时应该考虑的因素,通常情况下,后浇带的宽度为700~1000mm。

另外,还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后浇带设置处的钢筋使用。通常情况下,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必须是贯通的,不能断开。对于钢筋的具体使用情况应该按照梁和板的跨度进行确定。

3.3把握后浇带的施工温度和浇筑时间

3.3.1后浇温度带

浇筑后浇带的保留时间应该符合设计要求,一般要保留2个月以上。另外,因为施工的材料以及施工的具体季节不同,因此,在施工之前的准备阶段中应该在施工图纸将一些由于天气原因而需要将后浇带浇筑的时间延后的工程标注出来。后浇带混凝土要选择适合的浇筑温度,以保证新老混凝土结合良好。最好的温度是10℃,这符合热力学的收缩和膨胀的最佳结合点。后浇带混凝土在浇筑完毕后要在两天之后选择适当的时间收关,防止混凝土出现干裂,收关的最佳的时间是早上或傍晚。

3.3.2后浇收缩带

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完毕2个月时,其收缩情况就会达到60%以上甚至终止,因此2个月之后就可以进行后浇带的闭合。

3.3.3高层建筑、裙楼混凝土结构及基础

对于以上结构而言,一般要等到地基沉降结束之后才能开始后浇带的浇筑,这种后浇带就是后浇沉降带。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通常和裙楼一起施工,但是由于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量以及施工难度较大,且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所带来的荷载沉降更严重。因此,进行后浇带的浇筑需要等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完全沉降之后。但是有时还考虑其他的因素,如施工的成本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可能会改变浇筑的时间,将其提前。

3.4后浇带的封闭措施

施工中进行后浇带封闭时应该注意后浇带两侧混凝士浇筑质量的质量控制的关键点,要时刻防止出现漏浆,或混凝土疏松等情况,因为这将会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施工单位应该对此指派专门人员监督和管理,以保持后浇带内的清洁,防止后浇带内的钢筋锈蚀,或钢筋被压弯、踩弯。

3.5后浇带的保护措施

在封闭后浇带之前拮构设计者应在图纸上明确提出后浇带附近一定范围内不得堆放施工材料,并对施工荷载做好限定和后浇带两侧的临时支护。快拆体系的模板是目前很多施工工程中采用的模式,这样的情况下更加应该注意后浇带附近的支护质量,做好各种防护措施,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防止在拆除模板过程中,由于支撑松动、移位等造成结构开裂所引起的后浇带的质量损害。基础承台的后浇带留设后,应采取保护措施肪止垃圾杂物掉人。保护措施可采用木板覆盖在承台的上皮钢筋上,盖板两边应比后浇带各宽出500mm以上。地下室外墙竖向后浇带可采用砌砖保护。楼层面板后浇带两侧的梁模及粱板支承架不得拆除。

4小结

综上所述,在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是一项重要的施工内容,后浇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整体质量,因此,对后浇带施工的技术要点进行探讨,有利于提高施工的水平和质量,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第4篇:教师主要事迹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探究式实验教学 主要环节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者必须竭尽全力、想方设法,使得物理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管理中要善于分析、研究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责任感和成就感,在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比课本上的实验难度高,得到什么结果,都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在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更能充分展现出学生各方面的智力特长,有利于进行多元评估。

二、探究式实验教学

物理教学的探究性是物理新课标的主要特征。传统的实验教学的设计过于强调实验对物理知识的验证。教师要改变实验教学“照方抓药”式的现状,加强物理实验的探究性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的有意义的物理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通过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加以科学的处理;通过交流讨论,分析综合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科学的结论;初步认识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定量处理、模型和假说等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八年级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八年级物理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学习探究。结合八年级课堂实验教学实际,比较好的形式有以下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与交流。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的框架,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也可涉及部分,要根据实际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现在引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第三节(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说明。

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猜想与假设:可能的答案。

水在沸腾时有水泡,有热气,还有滋滋的响声。

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升高/降低/不变。

设计实验:

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直到沸腾。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在图上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分析和论证:

可以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结论?跟你猜想或假设有何差异?

评估与交流:

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误差?某些仪器(如烧杯,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若验证结果与自己设想的不同,原因在哪里?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发现了新问题?是否有继续研究的兴趣?

通过这个贴近生活的实验,学生可以培养发现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结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八年级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为目标。教师通过有效启发,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八年级物理教师平时要注意及时捕捉当地、当前的热点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了解前沿,更好地提高师生之间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当然,八年级物理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于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能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学生得出的不同的实验结果给出学生能接受的讲解。总之,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师生双方受益,但对于实验难度的把握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度的把握也要和学生的掌握能力相一致,这是值得深思的又一个难题。

参考文献:

[1]张义仁.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2]张宪魁,王欣.物理学方法论[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3.

[3]张立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9:74.

第5篇:教师主要事迹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的普及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教委将计算机教育先后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的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的任务。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否真正胜任其工作,进而也关系着高职院校自身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教材及课程设置的改革

1.教材改革

目前计算机教材大多先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工作原理、二进制等理论知识。许多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打开书本就接触到这么多抽象的概念,感到计算机太难学,甚至打退堂鼓。关于是否有必要开设这些课程,有很多的争论。但基础理论课确实让学生觉得枯燥,无法提起应有的兴趣。另外,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必然带动这一学科教学内容快速的不断更新,因此计算机知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时间性。而计算机教材的编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造成教材刚出版时,就已有一些热莩戮晒时。因此,要保持计算机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十分困难,计算机的教学水平永远不会与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并驾齐驱,它只能是一个动态的跟踪过程。在教材的选用上可遵循下面两个原则:

(1)选用优秀的基础理论教材。我们强调操作能力培养,并不是说可以忽略基础理论知识。相反,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并同操作技能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攻关能力的高质量应用性技术人才。知识与技能是构成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两者缺一不可,而能力又是知识与技能的集中表现,能力在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和广度。“万丈高楼地基牢”,基础打得不牢固、理论学习得不深刻,实践能力就发展得不平衡、不深远。因此,我们在强调高职重视实践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教学,要反复斟别,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选权威、优秀的理论教材。

(2)自主编写实践课教材、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教材一般都具有广泛的意义,要面对大多数读者,因而在实践实训方面就比较薄弱,教材中往往欠缺综合性的实例。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内容往往滞后。针对这些问题,重庆指南职业学校教师根据授课经验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自编了实验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设计指导书、新技术讲解和实习指导书等,如局域网实验指南、3ds MAX上机实训Flash、Photoshop实用案例等,内容上突出应用性、先进性和动态性。

2、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改革完善课程体系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1)以市场需求细分专业设置

随著计算机的不断普及,走入家庭,以及电脑培训方式的社会化(如短期培训、就业培训等),大多数学生、在职职工、干部,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普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电脑录入员、电脑等级操作员等)的社会需求将会逐渐饱和,而行业性质或专业性质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却相对短缺,如: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制作、计算机广告设计、网页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在市场上十分看好。所以,高职计算机教育应打破单一的格局,充分考虑目前市场的需求,将计算机专业进行进一步专业细分。学校可从实际出发,结合学分制教学,对计算机专业设置进行改革。如:一年级阶段,不进行具体专业的划分,除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外,主要开设信息技术基础和网页设计,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扎实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有个初步的了解。从第二学年开始,实行专业分流。主要分成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安全、软件编程、平面设计、游戏动画设计等方向。

(2)以市场调查为先导,使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必须作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目前职高教育课程教材一旦确定,就会沿用很长时间,这对于适时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需要人才的要求极不相称。例如近几年三维动画软件从DOS时代的3D STUDIO发展到3DS MAX。使三维动画不仅变得多姿多彩,而且制作十分容易。如果我们适时地建立或充实相应的专业或课程,一定能为建筑业、房地产业、装饰装潢业以及广告业提供大量急需人才。但由于高职院校没有敏锐地看到这一点,等到三维制作人才奇缺、市场行情高涨时才手忙脚乱地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因此师资与教学水平就可想而知了,甚至赶不上社会性上的~些短期培训班。

2 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对国际计算机教学先进理论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计算机技术发展快、更新快,加之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总是跟不上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使学生具有自身造血功能,不断获取对自身有价值的知识,并能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一以自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1.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强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高职生的理论基础水平较为薄弱,面对复杂且枯燥的理论推导和难记的公式,往往会缺乏学习的热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注意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用浅显易懂的学习范例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点。如在WORD部分引入如何制作简历、如何制作年历、如何制作名片、如何制作证书等;在EXCEL部分引入如何管理家庭财务、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如何结合WORD、EXCEL打印出标语大字等。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解决这些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

2.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智,是培养创新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比如基本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故意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根据所学内容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教师主要事迹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的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数学教育中历来重视的传统和优势,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应当保持并赋予新意.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当前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渗透思想、积累经验几个目标落实到教学中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出更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激发主动探究,掌握基础知识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法则、性质和公式等内容.只有让学生理解并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才能体现出学生掌握了这些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从而真正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例1 在上完“§14.1.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后可设置习题: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1所示,按照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是直角.量得各边尺寸如图1所示,这零件符合要求吗?请说明理由.

变式1(在原图擦去线段BD):小明画了一个四边形ABCD,如图2所示,AB=3,BC=12,CD=13,DA=4,∠A=90°,你能求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吗?

变式2:小明画了一个四边形ABCD,如图3所示,其中AB=3,BC=12,CD=13,DA=4,∠A=90°,你能求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吗?

变式3:小明画了一个四边形ABCD,如图4所示,其中AB=3,BC=CD=5,DA=4,∠C=60°,你能求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吗?

这组变式训练题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与“等边三角形”相结合的题目,注重了知识之间的“生长点”和“延伸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知识的探究和应用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归纳技巧策略,形成基本技能

数学的基本技能指的是“通性通法”,不是“特殊技巧”.一般表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和步骤,而这些程序和步骤都以某些数学知识为依据.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这些程序和步骤,而且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骤的理由是什么,哪些知识作为这些理由的支撑,其逻辑依据是怎样的.为了掌握基本技能,要有一定的训练和重复,但是,这种训练一定要克服机械训练,重视“数学本质”的揭示.

例2在上完“§2.8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后可设置例题:

学生通过对第(1)小题“左到右依次运算”、“凑同号”和“凑零”三种方法的比较,明白“凑零”法最简便.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些运算技巧、策略以简化运算过程.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法交流,可总结出“多个有理数相加,先凑零,再凑整,最后凑同号”的解题策略.这一运算策略将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运算技能.

三、立足问题解决,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概念、命题、规律、定理、公式、法则、方法和技巧等知识的本质认识和反映,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精髓,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教学中要及时点明,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领会其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体会到数学思想的作用,才能理解数学思想的精髓,才能让数学思想融入学生的血液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使他们终生受益.

例3 在复习“§14.1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例题:如图5所示,在RtABC中,∠C=90°,BC=8,AC=6,折叠三角形纸片,使点C落在AB边上的点E处,求CD的长.

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可得到如下3种方法.

此例题学生比较容易想到方法1,教师马上追问:“还有其他方法吗?”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其中方法2、方法3分别利用面积法、割补法,3种方法都渗透了方程思想.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对方程思想的认识要比教师直接讲方程思想定义深刻得多.这就是“悟”的过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理解数学思想,感受数学思想的价值.对指导学生以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将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和深远影响.

四、注重过程体验,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导下,对具体的数学对象进行操作和探究获得的一种认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及反思的过程等,获取丰富的过程性知识,最终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剪纸、折叠、设计图案等数学活动为背景开发和编制数学练习题,并大力提倡“做数学”,把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过程,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活动经验.

例4在上完“菱形的判定”内容后,可设置例题:现在有一张?荀ABCD纸片(如图6),你能利用所学知识将该四边形变成一个菱形吗?

方法1:如图6(1),在BC和AD上别截取BE=AB,AF=AB,连接EF,则四边形ABEF为菱形.

方法2:如图6(2),连接AC,作AC的垂直平分线EF交AC、BC、AD分别于点O、E、F,连接AE、FC,则四边形AECF为菱形.

方法3:如图6(3),分别作∠BAD与∠ABC的平分线AE、BF,分别交BC于点E,交AD于点F.

此问题通过设计一个“开放式”的动手操作例题,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构造菱形的各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猜测、交流、论证等探索活动,有效提高动手能力,促进能力发展.

在实践新课程理念时,教师应准确地认识、理解和落实“四基”,深度钻研教材,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用心为他们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数学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良好活动经验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7篇:教师主要事迹范文

1.考察活动。每学期在校内或校外进行2-3次考察活动,可以到工厂、学校(实验室)、野外,可以听厂史、校史、科学发展史,可以采集标本,观察自然生活(污水处理、大气环境、风土人情等)。

2.介绍学习方法。请名人(可以是家长)、校友介绍使用或提倡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研讨会。凡听一次或交流一次均需写自己的学习体会。

3.介绍国内外科技动态。可以请专家或老师向学生介绍国内和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和一些激动人心的新发明、新创造、新工艺、新成就。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小制作和小发明的过程。

4.写学习病历。学生考试出现了较大错误,便由同学自己写一份学习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治疗疗程。

5.写个人法院审判程序。学生学习拖拉或马虎,就请学生自己写一审判程序:原告、被告、律师、法官都是自己一人。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

6.写心理诊断书。学生犯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便让学生自己写一份心理分析说明书,写清楚事先、事中、事后心灵中新我旧我不同的斗争过程。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能力。

7.智力训练。为了强化学生的效率感,开展经常性的背短文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音乐比赛、记忆竞赛、猜谜竞赛、成语接力竞赛、论文答辩会、法庭辩论会、数理知识即时测验比赛等。可以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这些比赛可以利用班会课作为总结、交流)。

以上5个类别要做24件事,必须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同,并作出更具体的规定。计算一下,除轮流做和学校其他活动溶合在一起做的事情以外,每天需每位学生用自习或课外支付的时间只有写观察日记(15分钟)统计“三闲”(2分钟),将新知识连接到知识结构上(各种预复习约35分钟),练字(10分钟)4件事,加上各科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1.5小时,这样,总计需要2个半小时左右。如果每天有一节自修课,加上中午再用50分钟,回家只需1个小时就能完成。双休日可以完成每周写的读后感或散文或小论文,以及每学期必做和不定期做的有关作业。一般只需要半天时间(特殊的除外),显然学生是能承受得了的。

六、教育教学活动要点提示

(一)文科教学:重在拓展

1.请记住:贵在吸引,重在感染,效在出奇,妙在有新,旨在强化。

2.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启发学生质疑、析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

3.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4.和学生一起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拓展。

5.少一点教师命题,多一点学生的自由发挥。

6.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拓展知识、拓展想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展开拓展的翅膀。

7.尽可能把教材内容活化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与自己急切想弄懂的问题联系起来,领悟做人做学问的真谛。

8.引导学生从个人需要上升为社会需要,而学生的社会需要心理的提升应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理科教学:重在探索

1.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讲清知识点形成的全过程。

2.着重向哲理升华。

3.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

4.习题不在多,但求精彩。提倡多练习: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习题,使学生有所总结、发现、创造。

5.指导学生学习优秀的学习方法,经过加工,成为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思维方法。

6.进行问题研究,指导学生练习写科学小论文。

7.理科课堂教学重点应是探索知识规律、探索知识学习方法、探索知识的深刻性。

8.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必要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掌握实验的全过程。

(三)活动教育教学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1.创造一种气氛,把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人来看待,使他们受尊重,并作为活动小组的一员受重视。

2.使每个学生懂得自信并学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3.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进行尝试,只要可能,允许学生作较长期的尝试。

4.对学生的新奇念头和想象力给予称赞和鼓励。

5.营造学生展示其修改特长的自由环境,以激起学生更充分的探求,竭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压力。

6.鼓励学生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

7.让学生大胆设计、主持教育(班团队会,新闻会、答辩会等)活动。

8.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和要求要学会做到耐心倾听、观察和保持沉默(不急于表态),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和学生交往要和蔼可亲,切忌粗暴训斥。

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示要点(四步十九环)

(一)启动求稳求实

1.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养成良好习惯,而不能“心血来潮”。

2.学生每天要做的事,轮流做的事、每周要做的事,只要求做到,对于字数、速度、内容、表达方式不作任何要求。

3.对于自学要求(预复习等),要视学生个体实际情况而定,可降低知识台阶,只要能做到,就算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

4.这一阶段要绝对防止“原地不动”或“忽冷忽热”。

(二)逐渐加快速度

1.开展“今天的自己要胜过昨天的自己”活动。在经过一两个月左右的慢而不停的自学训练后,学生的自主学习犹如每天无需思索就无意识地要洗脸、刷牙一样,养成了习惯。这时才能研究速度问题,也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和规范。

2.加速期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倾听并帮助学生分析,并设身处地地想学生的困难,调节学生的心理,从而把企图拖拉的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巩固习惯养成

1.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1)针对学生个人心理及学习失误等障碍,由学生自己填写“心理诊断书”或“学习病历卡”。心理诊断书和学习病历卡上醒目地写上告诫的话:“请记住: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就会创造出成功的人生”和“医生相信:你会准确地找出病因,充满信心,获得成功”。

(2)针对犯有错误的同学,由学生自己填写“个人法庭审判记录”。原告、被告、律师、法官均由学生本人担任。在“个人法庭审判记录”上也醒目地写上告诫的话:“法庭相信:你是诚实、有信、要做真人的学生。”

(3)定期更换座右铭。

(4)定期进行自我总结。

(5)每天统计“三闲”数字:“(闲话句数、闲事件数、闲思小时数”

2.学生间互控形成制度。

(1)定期评选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最好最差的学生。在“班级日报”上公布。

(2)组成互帮互学小组,帮助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3)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3.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监控作用。

努力使学生每一小时都在预定的、有效的控制之内,即使旅游、娱乐也不单纯是游玩、而是渗透德育和学习内容,如写游记、感受、体验、三言二语的“收获”等。

(四)良好习惯形成

1.见到老师、长辈问好问安的习惯。

2.坚持每天锻炼身体的习惯。

3.关心他人、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习惯。

4.敢于面对现实、表现得不卑不亢的习惯。

5.大胆提问题、大声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习惯。

6.别出心裁,事事都要亲自动手做一做的习惯。

7.观察、思考、评论社会热点的习惯。

8.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习惯。

9.喜欢读课外书籍和查找工具书、解答疑难的习惯。

第8篇:教师主要事迹范文

1 病害

(1)白粉病:白粉病是绞股蓝的主要真菌性病害。初发生时叶片上出现白色纤细的霉点,以后逐渐向四周扩展,形成霉斑。湿度较大时霉斑迅速扩大,整个叶面布满白色粉状物,发病严重时,叶面泛黄,卷缩,但不脱落。

防治方法:①拔除病株,减少病源。当田间发现病株中心,应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间,以免扩散。②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物自身抗病性。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高温期保持田间排灌畅通,避免高温高湿,使其生长健壮,提高抗性。③无害化防治。用旱烟杆10斤,浸入100斤水内,7天后取出浸出液,每斤浸出液加水10斤进行喷雾防治。④药剂防治。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

(2)叶斑病:也是绞股蓝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由叶缘或叶尖开始,逐渐向中心扩展,先为水渍状,后来成为黄色枯斑,发病严重时,整株叶片腐烂、脱落。

防治方法:①加强水肥管理。②冬季清园,杜绝病源。③药剂防治,用500倍液多菌灵或等量波尔多液喷雾防治。

(3)立桔病:多发生在幼苗期,幼苗出土后,如遇雨水多,湿度大,发病严重。幼苗感病后茎基部近地表处缢缩腐烂,植株倒伏枯死。

防治方法:①选择排水良好之地作苗床地,并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②拔除病株,并对病穴施生石灰消毒,防止蔓延。

(4)白绢病:同样是绞股蓝的又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主要浸染贴近地面的藤蔓,后逐扩展到叶部,受害的茎和根呈暗褐色,并长有白色丝绢状菌丝体,菌丝体呈辐射状,植株受害后造成腐烂、枯萎,以致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①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地外烧毁,并在病穴处撒石灰粉消毒。②冬季消除病残株,集中烧毁。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或发病前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

2 虫害:

(1)三星叶甲:是绞股蓝的主要食叶害虫,它以幼虫和成虫咬食叶片,造成缺刻、孔洞。发生严重时,可将成片绞股蓝的叶片食尽,只剩茎条。

防治方法:①在冬季苗枯季节,消除地面枯枝、落叶和杂草,破坏其越冬场所。②灯光诱杀。利用三星叶甲虫的趋光性,架设灭虫灯进行诱杀。③施毒饵诱杀。利用害虫对气味的趋性和嗜好,采绞股蓝叶片加糖拌敌百虫放置田间诱杀。几天后取走处理。④可用干辣子1斤,泡入10斤水内,3天后取浸出液1斤,加水10斤喷雾防治。⑤可用保绿宁无公害农药防治。

(2)小地老虎:是绞股蓝苗期最主要的地下害虫,幼虫夜间出土活动,啃食嫩叶,咬断幼苗嫩芽,造成缺株。

防治措施:①冬季铲除地面田边杂草和枯枝落叶,消灭越冬幼虫和蛹。②对成虫采用灯光诱杀。③在苗期幼虫发生时也可用毒饵诱杀(对蛴螬也可用此法防治)。

(3)蛞蝓又名旱螺蛳或鼻涕虫:是绞股蓝的主要食叶性软体害虫,咬食种芽、叶片,造成缺刻、孔洞、并舐断嫩茎。以晚间或清晨取食为害。

防治措施:①在冬季消除田边地头杂草,减少虫源。②在苗期喷酒2%的石灰水,在大田可直接撒施生石灰。③播种前每亩20―25千克菜籽饼作基肥,进行预防。④药剂防治,用6%的密达可粒剂拌细土撒施防治。

(4)灰巴蜗牛:也是绞股蓝的主要食叶性软体动物,成贝或幼贝咬食叶片,造成缺刻、孔洞,并舐断嫩茎。

防治措施:①在枯苗期或收获后,清除地里杂草;②在日出或雨后捕捉幼贝和成贝并捣死;③在产卵盛期及时中耕除草,消灭卵粒;④在苗期喷洒2%的石灰水或每亩用茶籽饼4―5千克撒施。

3 绞股蓝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1)绞股蓝病虫害的防治应从整个生物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孳生,而有利绞股蓝生长的环境条件。

(2)优先采用农业措施,通过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及时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晒土,清洁田园,轮作倒茬,等一系列措施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3)应尽量利用害虫的趋性,采取灯光诱杀害虫和机械捕捉害虫的方法,避免或减轻农药危害。

(4)特殊情况下必须使用农药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使用,严格控制使用品种、浓度、剂量和使用次数。

第9篇:教师主要事迹范文

关键词:大体积 混凝土 浇筑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一、大体积混凝土及特点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各国均有不同的界定,如日本的JASS5中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为:结构断面最小厚度为0.8m以上,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间的差超过25摄氏度的混凝土,即大体积混凝土;美国ACI则将大体积混凝土定义为:混凝土结构物实体的最小尺寸大于等于1m的体量较大的混凝土,或是有可能因为混凝土中原材料水化热引起温度变化和收缩造成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最为典型的特点是水泥使用量较大、断面多、结构表面容易产生裂缝等。由于水泥水化后会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从而会使混凝土产生出较大的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当这部分应力超出混凝土承受极限时,便会造成混凝土表面开裂,随着裂缝的出现,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和防水抗渗性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防止裂缝的产生。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因为温差造成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类是出于混凝土内部的原因,土质内外温差大造成裂缝的出现,二类是由于其外部因素,因为混凝土结构的限制,混凝土的收缩也会受到一定限制,混凝土的抗压能力虽然强,但是其受拉力却很小,若温度太高超过受压力的承受范围,裂缝就会出现。裂缝的宽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存在的,因为它对房屋结构的强度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但是耐久性会受到影响,所以还是要对其加强管理与重视。造成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水泥水化热

水泥遇水会产生化合反应,化合反应的过程中会释放热量,但是由于结构断面的强度大,热气积在内部不易挥发,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温度不断堆积,内外温差不断增加。在一定单位时间内应为水化作用释放的热量与水泥品种关系大,浇筑完成后的三到五天是混凝土内部温度最高的时间段,随后凝结聚集在表层的热量才能慢慢的散发。

(二)混凝土的收缩变化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水泥硬化大约要20%的水分,剩余的水会随着热量的释放而蒸发,剩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混凝土的收缩情况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然而水泥的种类、调配的比例、减水剂和掺合料的种类以及施工方法的选择都会对混凝土的收缩好坏造成影响。

(三)外界环境的气温变化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外界温度对浇筑温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若气温下降,混凝土内外的温度差就会加剧,则会对大体积混凝土产生不良影响。温差会对结构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要做好温度的控制工作,预防温度差过大造成裂缝。

三、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1. 施工前的准备

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之前,应该做好施工前的所有准备,主要包括:施工所需的器具、材料以及技术准备。

(1)浇筑施工的器具主要有:平锹、混凝土地泵插入式振捣器、塔吊、尖锹、耙子、平板振捣器、白线、配电箱、铝合金刮尺、扫把以及水泵等。

(2)材料的准备:第一,使用中水化热或者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来进行混凝土的配置,比如粉煤灰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或者矿渣硅酸盐水泥等,同时水泥不应出现结块现象,满足工程质量标准,且有质量保证书和复验单。第二,在体积混凝土中,骨料所占的比例通常是混凝土绝对体积的80%~83%,因此在选用骨料时,应该选择表面没有弱包裹层、岩石弹模较低、级配良好以及线膨胀系数较小的骨料。所选用的砂子应该为中砂,其石子应该为大粒径的碎石或者卵石,砂子的含泥量不能大于 3%,石子的含泥量不能大于 1%。此外,在混凝土配合比中可以用适量的粉煤灰来代替水泥,粉煤灰含碱量和含硫量较小,烧失量较小,其需水量也较小,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混凝土和易性便于施工的操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使混凝土的水化热下降,其掺量通常在 15%~20%左右。第三,所采用的水质应该是不含有害物质的纯净水。

(3)技术准备:第一,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应该事先和混凝土供应单位办理相应的预拌混凝土委托单以及相关的浇灌申请,其中委托单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坍落度、方量、浇筑时间以及混凝土的初凝和终凝时间等。第二,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应该对所有的机具进行检查,同时还要配备相应的专职技工,便于随时进行检修。第三,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该确保水、照明以及电的正常运行,在施工现场中准备相应的人工振捣和搅拌工具,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临时停电停水,产生意外施工缝。

2.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优化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的配合比不仅要满足工程设计的强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其水化热,促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可泵性和和易性,减少对水泥和水的用量。大体积混凝土的配置,关键在于降低水化热,这就要求在设计配合比的时候尽量选择水化热较低的矿渣水泥,且添加适量的粉煤灰。在混凝土中添加适当的粉煤灰不仅可以增强混凝土的可泵性,同时还能节约水泥,达到提高表层混凝土强度的目的。

3.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应当按照整体连续不间断的要求,并充分结合结构尺寸、钢筋疏密程度以及混凝土供应情况等条件进行;基础底板厚度超过1.3m时,应采用分层法进行浇筑,分层厚度应控制在0.6-1.0m为宜,而大块底板应在平面上将其分为若干个小块进行施工,这样有利于减少温度和收缩应力,从而降低裂缝的产生几率;为了进一步减少混凝土底板的内外约束,可在浇筑前在基层上设置滑移层;进行分层浇筑时,上层钢筋的绑扎应当在下层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同时为了提高分层浇筑各层之间的结合度,应在下层混凝土表面上设置键槽;分层浇筑的间隔时间应为3-5d,并尽可能大于5d;若是夏季天气较为炎热时进行施工,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如在拌合水中掺入冰块或是掺入适量的粉煤灰等等;为避免混凝土离析,当自由倾落高度大于2m时,应设置串筒,其与漏斗之间的间距不得大于3m;应采用振动棒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操作时应快插慢拔,每个点位的振捣时间不应低于30s,分层建筑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5cm左右,这样能够消除层间接缝。

4.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保温法和保湿法。保温法主要是为了使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不会过快地散失,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梯度,避免其表面出现裂缝,从而使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比混凝土平均总温差产生的拉应力大,避免出现贯穿裂缝。保湿法的主要目的是使混凝土强度保持在潮湿的环境下,从而避免混凝土的表面脱水而出现干缩裂缝,便于水泥水化的顺利进行,增强混凝土抗拉伸的强度。此外,为了使混凝土具有适应的硬化条件,避免在混凝土浇筑早期因干缩发生裂缝现象,应该在浇筑混凝土结束后的 12h 内进行覆盖浇水。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大型建筑群的不断增加,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众多实际工程建设中,对防止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我们在不断的总结实战经验的同时,还应根据混凝土结构的不同特点、受力状况、约束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工程设计、原材料选用、改善施工工艺、做好温控和养护工作等方面着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从而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保证大体积混凝士的质量。

在我们的综合出入口浇筑混凝土时,根据现场情况和天气情况,在暑期天气炎热时,我们采用不间断持续浇水, 从而避免混凝土的表面脱水而出现干缩裂缝,便于水泥水化的顺利进行,增强混凝土抗拉伸的强度。在冬季施工时,混凝土浇筑后应采取保温养护措施,在浇注的砼成型收水后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防止因水分蒸发而引起的析碱现象,影响早强效果。再用草袋等保温材料覆盖。在负温下,不浇水养护。筏板基础浇筑收浆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再在上面盖干草袋或土工布、棉絮等物,再用彩条布覆盖保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