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规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区域10kV;配网线路;规划方案;编制思路
中图分类号:TM6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配电网络中,10kV配网线路可以说是其关键的电能输送通道,不仅具有电力输送的任务,同时也是实现区域配电网络构成的基本元素,其具体分布以及结构情况都将对线路的网架优化、负荷接入以及转供电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能够对现今我国电力负荷新需求进行满足,就需要在实际电力工作当中做好规划方案的编制,以此较好的达成工作目标。
1.编制思路
在实际对线路规划方案进行编制时,需要能够对新增负荷接入点、线路联络点以及变电站分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以10kV线路规划设计原则为基础的情况下通过电站供电区域实现线路网架结构的优化,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线路联络点以及负荷情况的配置,以此对供电可靠性以及新增负荷接入方面的需求进行满足。具体来说,其主要工作开展思路有:
1.1 相关资料收集
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则能够作为后续方案编制的重点依据,需要重点做好收集的资料有:第一,区域内对应线路的新结线图纸;第二,在正常运行模式下线路该年度的最高负荷,以及共用配变本年度最高负荷;第三,下年度配网新增报装负荷资料,包括有本地政府城市规划报告当中确定的未来重点发展区域、快速发展城乡结合区、规划方案调整后需新增的用电负荷以及政府企业引进情况等。这部分资料为后续10kV间隔A留以及供电区域划分等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2 整体供电区域划分
该方面的内容有:第一,根据本年度电站10kV降低最高负荷以及下年度负荷预测值,在同下年度新增负荷相关资料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电站供电区域的科学划分;第二,对于供电负荷相对稳定、建筑饱和且处于城区范围内的区域,可以继续对原有供电区域进行保留,如新建城区具有较大的装见负荷,且受到城市经济情况等原因影响到实际使用负荷时,在实际划分当中则需要对未来负荷的增长预留适当裕度;第三,如在城市规划当中涉及对城市部分区域实现城中村或者旧城改造,则需要在联系规划用电负荷数据的基础上做好政府新建变电站申请的提交,之后再对周边供电区域划分的现状进行考虑,以此为后续新增负荷做好供电区域的科学分布。
1.3 区域网格化分配
在做好本地区供电区域的划分之后,对于需要对规划方案进行编制的区域则需要在地理信息图上做好相应的网格化处理,在对辖区内湖泊、河流以及山地等以往的有效用电区域做好细化,做好格子状小区域大致划分,保证在每一个小区域当中做好1回10kV线路供电的安排,并保证每回线路装见容量保持在12000kV安以内。如果变电站当中布点数量不足且报装负荷增长较为迅速,则可以将用电性质不同的负荷在同一回10kV线路当中相结合,如高层住宅以及商业写字楼等,此时,该线路则可以对装见容量进行适当放宽。对于该种线路,其在运行中虽然出现装见容量超出规划原则的情况,但新城区用电负荷实际上较少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设计要求,且住宅同普通写字楼在实际运行当中也将出现用电高峰期相互错开的情况,在线路所承受最高安全运行电流值方面不会存在非常大的影响,且能够解决在短期内对报装负荷较大且不同线路间资源存在缺乏的问题,日后当新建电站完成投产之后,再对线路负荷进行重新的调整。
同时,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区域供电可靠性的提升,对线路设备发生故障以及处于检修情况下客户的停电时间进行减少,则需要在不同区域间做好联络线路的设置,保证该联络线路能够由同一电站的不同10kV母线或者以不同电站供电。在同一个电站分区当中,则需要做好适当间隔的预留,以此对该负荷的未来发展需求进行满足。在实际操作中,实现电站供电区域的网格化处理具有以下优点:第一,能够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对目标区域10kV线路的分布情况进行直观的观察;第二,能够对各区当中的联络点以及联络线路进行灵活的配置,以此避免线路由电站同一回母线供电情况的发生;第三,在以手拉手方式实现线路结构调整后,则非常容易形成3-1以及2-1的结线模式,以此能够有效实现供电可靠性的提升;第四,对于目前暂时还没有用电的空白地块,则可以对今后发展所需的容量以及馈线间隔进行科学的规划预留,以此避免今后出现用户提出报装、但却不能够获得负荷审批的情况发生。
2.线路结构优化
在实际对规划方案进行编制时,优化原有线路结构可以说是非常重点的一项工作,其主要优化内容有交叉供电、辐射型线路以及多分支线等,其具体方式有:第一,对于单辐射线路,需要在线路的尾部做好联络点的增加;第二,对于具有较多支路以及辐射型线路,需要将其实现向较为典型“手拉手”环网结构的改造;第三,如果架空线路具有较多的分支线以及较长的长度,则需要在实际优化当中同其周边线路进行统一考虑,在做好综合全面考量之后进行优化,做好线路的新建或者斩接。同时,需要做好主干线路径的优化,尽可能将分支线以及相关负荷串入到主回路当中,或在主要分支线末端做好同相邻线路构筑联络的设置;第四,根据3-1或者2-1这两种较为典型的方式接线,并做好相邻线路以及新增负荷的调整;第五,对线路上原有的联络点进行优化调整,以此为后续线路配网自动化逻辑判断的具体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六,以配变以及10kV配电房的地理位置为基础,在同高低压用电街区划分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做好线路故障查找以及日常巡查因素的考虑。以此做好线路实际路径走向的优化,避免在同一街区出现交叉供电情况。
3.方案调整与评价
在按照上述方式做好10kV线路方案的编制后,由于电站在实际建设当中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则可能使电站不能够按期投产,不仅会对年度负荷情况产生影响,且将影响到线路实际负荷规划方案的具体实施,即只能在新建电站完成投产之后做好该方案可行性的重新核实,并尽快做好实施。对于部分规划方案,由于在批准流程以及审批方面需要一定的时间,或物资因招标方面原因需要延期,则需要最好相关因素的综合考虑,在对规划方案做好合理调整之后再实施。项目所在政府在调整报告后,则需要联系报告当中提到的负荷分布以及需求等及时做好供电区域的重新划分以及新增负荷接入点调整等,以此保证能够满足当地发展需求。当线路规划方案完成制定以及落实后,其编制的是否成功,则需要在实际配电当中进行评价,其具体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有小区域负荷分配、线路结构优化、新增负荷适量接入点提供以及线路重过载情况解决等。
结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区域10kV配网线路规划方案编制思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对该方案进行编制时,需要同供电可靠性需求经济发展规划进行充分地结合,以科学编制方式的应用改善10kV配网架构,以合理、优质的电能供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赛.配网线路运行中的问题探讨[J].门窗,2014(11):409-409.
[2]郑剑武.配网线路改造工程的施工及管理措施[J].山东工业技术,2016(24):102-102.
关键词: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层次分析法;雷达图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06603
1区域规划的系统结构
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可视化系统是采用C/S结构。整个系统分为几个逻辑层次,从上而下依次是用户层(注册用户、普通用户、系统用户等)、表示层(区域现状、分析评价、技术路线图等)、功能层(评价决策、查询、系统维护等)、业务层(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决策模型等)和知识库层(模型库、规则库、案例库等),如图1。
其中,知识库层是整个决策系统的数据存取的仓库,模型库是供选择处理决策的方法和模型,规则库和案例库是分别可以用数学模型定量处理和基于范例推理的定性处理的知识库;业务层是连接功能层与数据库层的桥梁,通过调用知识库中知识处理决策问题;功能层是整个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核心,供决策者评价决策、查询、系统维护等;表示层是将系统功能层数据处理的结果以文字、图表、声音、视频等形式呈现给用户。本系统采用的主要关键技术有:数据库技术、决策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VC程序设计技术等。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2.1层次分析法的层次模型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人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上是一样的。层次分析法的定义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定义,结合区域规划的方案,本系统的层次分析法主要的分析过程如下:
(1)建立层次模型。根据区域规划方案,将区域规划中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准则因素,再将这些准则因素分解成更加简单的指标因素,这样就形成了从目标到准则因素,再到指标因素的逐次分解的层次结构。
(2)指标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将选择的评价指标因素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
(3)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通过层次分析法中数学模型,从指标因素到目标值,构造各层的因素与上一层的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形成的相对权重和判断矩阵、权值和一致性检验。
(4)指标层的综合评分和准则层的综合评分。
(5)各评价对象的目标值及排序。
(6)根据评价对象各因素的评分值和各因素的权,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各因素得分和综合得分值。
(7)根据各评价因素的综合得分以及国际和国内评价标准,绘出相应的雷达图。
由此得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的层次模型如图2所示。
2.2层次分析法的数据结构
对应评价目标,建立类AnalyObj有关数据结构如图3。
对应评价准则,建立类AnalyRule有关数据结构如图4。
对应评价指标,建立AnalyIndex类有关数据结构如图5。
3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
3.1建立系统评价体系层次结构
根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相应的层次评价体系结构。本系统的区域规划需要建立三层指标系统,即是目标层(决策目标)、准则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和指标层(投资、产值、利润等),层次结构如图6所示。
①确立目标层:建立一个评价目标,一个评价系统只有一个评价目标;②建立准则层:准则层可以建一个或者多个准则;③确定指标层:指标层是既可以从数据库中读取指标,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指标,然后保存到数据库中,以扩展数据库。
3.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实现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可视化软件,其效果如图7。
对2010年潜江转型发展规划综合评价为例,通过对2010年整个潜江转型发展规划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规划指标数据用层次分析法来定量分析各准则因素对目标的影响,进而用雷达图直观地显示准则因素影响目标的一系列评价的实现过程。
2010年,潜江转型发展规划的准则因素(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资源产出率指标)对潜江转型发展的影响分析如下:
(1)层次分析法的定量分析评价。从如图8得到2010年准则因素的数值,可以得知:准则层因素中的“经济发展指标”处在“较好”水平以上,“资源产出率指标”正好在“较好”水平上,“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处在“较好”水平以下。通过这个数据表格比较得出2010年准则指标处于一个什么样水平,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数据依据。
(2)雷达图的定性分析评价。将从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准则因素的数据绘出图9,更加形象地刻画准则因素所处的水平。
总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可视化软件的实现,既可以显示各区域中指标因素的实际值与规划值、表、图等因素,还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各评价指标对该区域的各准则因素的影响,从而通过雷达图直观地比较各评价因素的水平,从而方便决策者进行决策。
4结语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可视化软件,既可以以文本、表格、图像、视频等动态形式表示区域中各种指标变化,又可以实现对区域发展中规划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将评价结果以数据、表格、雷达图的形式呈现给决策者,供决策者实时监测区域的变化情况,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和调整,从而提高了区域规划决策的效率,方便了用户管理,是决策者的一个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徐优丽.基于知识的目标规划模型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5(6).
[2]王祖和,李冲,王小静.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项目执行力综合评价[J].项目管理技术,2010(6).
[3]李答民.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5).
关键词:区域规划;信息可视化;目录树;双曲树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0-4879-06
Research & Application of Hierarchic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for Regional Planning
SHEN Wei, LI Wei-bo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visualization technologies and software of regional planning, the essay combines with regional planning issues of infor mation expression, analyses the several methods of hierarchic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o express the information of regional planning, makes the hierarchical information software architecture based on directory tree and hyperbolic tree, finally realizes hierarchic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used in the regional planning, provides visualized navigation for the draft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planning. Key words: regional planning; hierarchic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hyperbolic tree; directory tree; hyperbolic tree
目前,随着社会不断的快速发展,一些城市或区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如何重新来定位新的发展规划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传统的纸质版的区域规划方案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将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区域规划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区域发展规划内容的表述是一项大型而且复杂的工程,而且规划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如何在这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成为信息可视化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信息结构中,树形结构是应用比较多的。但是,对于区域发展规划中这种大型的层次结构而言,采用树形结构不能将所表示内容整体呈现。针对上述的问题,该文以区域发展规划可视化技术及软件为背景,在分析研究层次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双曲树结构的可视化表示方法,并且着重研究了基于目录树和双曲树结构的区域规划层次信息可视化的实现方法。
1信息可视化的分析
可视化技术是指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的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抽象数据的可视表示,用来加强人们对这些抽象数据的直观认识[1]。
抽象信息之间的关系最普遍的一种就是层次关系。层次关系无处不在,如磁盘目录结构,文档管理,图书分类等。传统的描述层次信息的方法就是将其组织成一个类似于树的节点连线图,这也是层次信息可视化结构最直观的方式。但是这种树型结构对于大型的层次结构而言,树型结构的层次就会交织在一起,不利于展示层次信息,特别是用计算机表示树型结构时,由于计算机屏幕所提供的可视化空间有限,大型的树型层次结构,只能通过滚动浏览的方式把整个层次结构显示出来,这对于展示某个树型结构的整个层次结构信息或某个节点的信息就可能不是很方便[3]。
随着人们对层次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深入研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可视化技术方法。其中,由Xerox Palo Alto研究中心用界面的John Lamping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曲几何的可视化和操纵的大型层次结构的Focus+Context,即称为双曲树,在表示大型的层次结构中,应用最多。双曲树结构是将层次关系显示在一个双曲平面上,然后将双曲平面映射到显示的区域中。双曲树结构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怎样在用户屏幕上显示庞大的层次信息结构的问题。
2区域规划的层次信息可视化结构的设计
2.1信息可视化的表示模型
该文提出来的可视化表示方法是将区域规划中的这一领域层次信息结构,抽象成目录树结构和双曲树结构,然后将目录树结构映射层目录树视图或双曲树视图来表示区域规划这一领域层次信息,最后通过用户与目录树或双曲树视图进行交互获取领域信息的过程。如图1,图2所示。
2.2目录树模型设计模型
在区域规划中,其领域层次中以行政园区和产业链划分。树形结构按预设的行政区块(行政区、区域、项目、企业)或产业链(行业、产业链、企业、项目)逐级表示行政园区层次信息,如图3,图4所示[5]。
关键词:城镇体系;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镇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镇的区域作用范围更加扩大,城镇之间的互动互存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密切。因此在城镇规划中,研究城镇的区域带动作用、注重推动城镇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1.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行为,是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
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
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而且都是单个行政单元(通常是以一个镇为单位)独自进行。注重本辖区的发展,但对区域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区域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
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镇的性质和规模。即是建“场”还是建“镇”,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部门,可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随着中国的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力度的加大,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外流动的企图。
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多元化发展促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区域协调的多重发展机会。
但是,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3.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3.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
(1)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如何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区域各行政单元的互补和协调发展,来确定城镇发展战略。要把确定和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作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2)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 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功能互补,基础设施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无序竟争,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3)要适应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促进基础设施的投资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是区域开发的最基本投资来源。计划部门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行业和部门分配建设投资。由于这样的计划和投资体制,形成了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所谓“条块分割”),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同样的原因,区域规划也是按部门进行的。“条块”分割的规划不可避免的要强调规划者的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旦被规划者的利益所替代,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协调“条块”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必须要强调树立“整体规划”的概念,开展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城镇化的各项因素。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简单地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最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受市场的支配而自由流动。因此,规划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规划律,以及各项要素对城市化与城镇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制订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
3.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
区域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它的核心任务。
协调的目的是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协调的重点是区域与城镇发展的协调和城镇与城市(镇)发展的协调。
协调的内容是包括对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续的协调。
由于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和手段不尽相同,因此要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为基础,把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还要注重对实施机制和调控手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走产城一体化之路。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3.4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要有大局观念,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就区域而论区域。
3.5要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3.6要特别重视城镇规划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实施区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规划实施得到保障。
4.结语
充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信息传播技术以及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布局和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形势下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努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
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方案的设计,既要坚持市场经济方向,又要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既要保障整体利益,又要兼顾地方合理需求;既要体现中央的统筹指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制度,我们建设市场经济也必须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保障市场公平、公正和有序运行,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毋庸置疑的。
区域板块越细分,区域规划的指导性、针对性就越强,也越能精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解决其所面临的瓶颈制约。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细化区域规划的空间板块,进一步缩小区域政策单元。
各地的水土环境、地质状况、资源禀赋等差别很大,应当把握各自的区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国家也应基于各地的具体情况,统筹进行区域空间布局,特别是产业布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新蓝图,创造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贯彻落实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增强发展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形势下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努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处理好维护市场竞争公平性与强化对特殊地区支持的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制度,我们建设市场经济也必须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保障市场公平、公正和有序运行,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据此质疑甚至否定区域战略中对一些特殊地区的支持,却是不正确的。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目前国家对一些区域实施支持性优惠政策,妨碍了市场公平竞争,破坏了统―市场规则,应予以废止。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从过去的实践看,在区域战略层面实施支持性优惠政策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实行的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比如对西部地区实行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所采取的相关优惠政策等。对这些地区加以支持既是改变其贫困落后面貌的需要,又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从一个方面来说,这些地方基础差、底子薄、贫穷落后,单靠自身努力,很难改变其生产生活状况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态,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和地区对口支援,助其赶超,加快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争取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恰恰是为了体现平等公正的原则。市场公平性的核心内容是机会均等、发展权利均等。长期以来,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支持城市的发展、支持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农村、中西部地区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农产品的低价销售、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廉价供应等。大部分农村、中西部地区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对这些地区的发展给予积极的、适当的支持,实际上是一种有限的补偿。也就是说,在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区域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政府对农村、中西部地区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远逊于城市、东部地区。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特别是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支持,其实是一种必要的“还账”,是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原则的必然要求。而且,在已经存在着较大地区差距的情况下,仅靠市场机制是难以实现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必要的政策支持等手段来加快解决地区差距过大的问题。这种做法不仅不违背市场的公正性,而恰恰是追求公正性和保证发展权利均等化的体现。实践表明,正是通过强有力的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扭转了长期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东高西低的状况和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要强调的是,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需求潜力巨大,蕴藏的发展潜力也十分巨大,以适度的优惠政策激发这种需求、激活这种潜力,进而发挥这些地区的“后发优势”,对于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另一种隋况,是对一些发展改革实验区和示范区实行的某些优惠政策。比如对横琴的粤港澳合作示范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实行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这些实验区和示范区是探索发展改革特别是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路径与方式的试验平台,在政策设计上,既考虑了试验主题的需要,也考虑了周边环境、国际通行做法和改革探索的要求。这类实验区和示范区的―部分设立在条件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但这与对发达地区全面实行优惠政策完全是两码事。这种优惠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先行先试政策,其目的在于积累经验、摸索道路、提供示范。
因此,我们在制定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始终注重维护市场的公平性,保证各地区和全体劳动者能够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获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给予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并基于试验示范的要求给予相关试验平台以特殊的政策安排。
二、处理好重点制定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与着力缩小区域政策单元的关系
由国家主导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和手段。“十三五”时期,中央强调要促进协调发展,这意味着把国家主导制定区域规划的重点放到跨省区、跨大区域层面,加强对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沿大江大河沿边沿海和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增长带建设。第一,从事权看,编制跨省区、跨大区域的区域发展规划,是地方政府包括省级政府难以推动的,理应由国家承担,但我国地域辽阔、区情复杂、行政层级众多、区域板块大小交错,国家很难包办所有层级和区块的区域规划制定。第二,从现实基础看,这些年国家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各种类型的区域规划,不仅基本覆盖了各个省区和重点地区,而且为进一步细化区域规划的制定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示范。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重要战略的推出,国家重点组织跨省区、跨大区域层面区域规划制定的特点和成效都已得到明显体现。
但如果据此认为国家只能制定跨省区、跨大区域的区域规划,就不那么正确了;甚至认为不需要制定省区内或较小区域板块的区域规划,那就更加错误了。各个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异显著,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施分类指导。实施分类指导,在空间上必须突出重点,即分散进行、分块规划、分别实施。从理论上说,区域板块越细分,区域规划的指导性、针对性就越强,也越能精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解决其所面临的瓶颈制约。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细化区域规划的空间板块,进―步缩小区域政策单元。从这个意义上讲,仍然要根据各自具体情况组织编制各省域内的区域规划。―般逻辑是,国家重点组织编制跨省区、跨大区域的区域规划,省级政府重点组织编制跨地市行政区的区域规划,以此类推,―直细化到最必要的空间板块的规划编制,形成多级联动、各负其责、―体贯通的区域规划研究制定工作局面。
必须指出的是,―些关乎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功能区和试验区的规划和方案,尽管在省级区域内,但仍需国家组织制定或指导制定,是属于国家的事权和职责。―是因为这些功能区和试验区承担着重大的改革发展使命,关乎全局,涉及长远;二是因为这些功能区和实验区的许多突破性的先行先试政策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研究并赋予;三是这些功能区和试验区的探索极具创新性,也极具风险性,需要国家统筹协调和指导推动。
三、处理好统筹区域空间布局和建立区际利益平衡机制的关系
各地的水土环境、地质状况、资源禀赋等差别很大,应当把握各自的区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国家也应基于各地的具体情况,统筹进行区域空间布局,特别是产业布局。这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需要,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长治久安。从静态看,地方的发展格局和国家的空间布局是一致的,或者说地方意志和国家意志是统一的。但从动态看,一些地区的发展需求难免会与国家统筹区域空间布局的要求产生矛盾,在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状态下,原有的地区比较优势可能会转换成比较劣势,从而产生适应外部条件创新发展构筑新的比较优势的需求与刺激。例如,粮食问题关乎民族生存和国家安全,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统筹布局,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划定了一批粮食主产区。但粮食附加值低,主产区光靠种粮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了加快实现现代化,粮食主产区必然要求“退农进工”,转向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这种想法或做法,从局部看无可非议,但从全局看,国家粮食安全将得不到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也将面临威胁。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既维护国家的统一空间布局,又使各地的发展水平不至于形成过大差距,尽可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对此,有必要采取科学方式对因承担全局职责而付出代价的地方进行补偿,也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支持这些地区加快发展。一方面,各相关地区应在不影响国家统―空间布局前提下,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和有效利用外部条件,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比如,粮食主产区要探索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另―方面,国家要推动建立区际利益平衡初制,通过这一机制,对那些按照国家统一空间布局发展附加值相对较产业的地区给予合理的补偿和必要的支持。
关键词:区域规划;地方经济;房地产
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8个规划,出台速度前所未有。随着区域规划对地方政府的经济的带动作用,地方房地产业发展也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为地方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区域规划概述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中央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除提业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为地方政府打开了土地开发引资的大门。区域规划首先带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房价上涨,便可实现后续的招商引资。房地产和区域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区域发展必然要寻找一些先导产业发挥带动作用,房地产便是其中之一。
只有当项目产品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活跃的时候,房地产和区域经济的后续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区域振兴规划无疑也是助推市场活跃的强心剂。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国家在去年陆续出台了多项区域经济振兴规划。随着相关规划的实施,规划给区域发展带来新动力,区域经济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房地产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望相互促进。
区域振兴规划实施后,国家和地方大量的投资项目将跟进,这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实质性的,但并非立竿见影。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铺垫。部分城市的区域振兴规划引起的过度炒房应当警惕。这些规划的实施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培育将产生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成为了主题投资的热点,吸引了楼市和股市的投资者竞相介入。在这种背景下,房价出现一定程度上涨可以理解,但过度炒作形成较大泡沫将遏制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区域规划在刺激地方经济之前,首先激活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多数炒房者纷纷踩着区域规划制订的时点,介入相关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大到国家级区域规划,小到新地铁线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视为投资良机,体现了区域规划对区域楼市的明显带动和提振作用。
(一)区域规划改善当地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引起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区域规划的影响是长期的。区域房地产潜在价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资金进入,加速该区域开发。不过,近期部分地区房价因区域规划而被过度炒作,这无疑是对未来发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订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现行建制,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随后的三个月,滨海新区房价累计涨幅超过50%:今年1-2月累计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长39.7%。
2010年1月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海南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不断攀升。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海南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0%。
(二)区域规划是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但不应成为短期投资炒作的对象如果疯炒一阵房地产,最后造成房地产巨大泡沫的话,区域振兴必将大打折扣。理论上来讲,区域性发展规划作为一种刺激和拉动经济的工具,短期内能创造出一个洼地,吸纳各种要素进入并加快流动,从而迅速催生资本聚集效应。但区域性发展规划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赌运气的标的,就非常容易背离实际,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性漩涡。而房地产作为资本增值和发展突破的首选项,首当其冲会被拖入。纵观近些年许多区域崛起的现实,房地产不连跳几个台阶、基础设施建设不突飞猛进、城市化推进节奏不加快,区域经济一定是不会有起色的。于是,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机会、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部门经济,就直接划上了等号。如果不能扭转这种极端错了位的联系,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三)区域规划成为地方房地产泡沫的直接诱因已经看到,一些地区在刚刚拿到批文之后,当地房地产市场已然如一锅煮沸的开水,各路资本纷纷杀奔而去,价格随即扶摇直上。上一次海南岛房地产泡沫破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错觉造成的。官方给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设特区,结果那里却变成了房地产投资乐园,一类大资本在那里倒卖土地,另一类小资金就在炒卖房屋。实业没有做起来,大多数资本都在钻投机取巧的空子。因为流动性漩涡的作用,土地、房屋的价格受到剧烈搅动,变得严重脱离实际,在缺少真实性需求支持的情况下,最终摔了个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规划批文的区域,在迎来又一轮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再一次被推入到这样一种威胁面前。虽然17年过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机"阴影却始终没有走远。尽管有人认为,眼下的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初级形态,以前的悲剧当不致重演。但我认为,只要有那一纸被镀上决策印信的规划存在,流动性漩涡就一定要出现。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国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在今天,无孔不入的全国乃至于国际资金都在向这些区域注入,这对于各个准备起步的区域板块的撬动是很明显的。
三、地方房地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要防止此类房地产热,先得设法使盲目性、一窝蜂似的"规划热"冷却下来。区域性规划,并非越多越好,要宁缺毋滥,不宜鼓励竞相"要规划"的风气。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核心的一点是,大到一国,小到一地,都需要以结构合理、需求坚实的产业基础做后盾。区域经济是许多部门经济的集合,是一种结构性、同步性、综合性和协调互补性的经济形态,我们需要加强一种可持续性的区域发展营造意识,力避急功近利的心态。
(一)适度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中,房地产投资应占多大比例需要认真研究。事实证明,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如果过高,一定会产生泡沫,很多城市在年所经历的房地产市场巨变都与此有关。而如果房地产投资比重过低,不仅不能够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而且会对城市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保持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首要环节。要研究一个城市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努力把握好这个比例关系,如此,房地产市场供求才能大体平衡,房地产市场才能稳定发展。
(二)加强对规划全程的监督控制对于区域发展规划战略,决策层也要对规划落地全程予以监督控制。在规划推进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土地、资金两类要素的投放。
因为有政策倾斜和照顾,预计这两类要素的投放将会拉开一个极大口子。如果两者投放不够合理,甚至失去控制,在市场层面就会导致炒地、炒房的恶果。
(三)加强区域内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房地产市场调控是政府稳定房价的手段。但由于房地产是关系百姓居住生活的大事,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广泛影响的行业。因此,必须要在调控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果在执行中忽松忽紧,忽冷忽热,就会在解决老问题中产生或留下新问题。在一个区域规划体系中,有很多产业部门需要政策惠及,但房地产业是最不应该受到关照的,更不能被当成特殊产业来对待。放眼全国看一看,现在不仅流动性充裕的地方,房地产经济很发达,连很多流动性并不充裕的欠发达地区,亦如此。因此房地产业本就该被排除在一揽子区域规划措施之外。
参考文献:
一、区域规划概述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中央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除提业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为地方政府打开了土地开发引资的大门。区域规划首先带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房价上涨,便可实现后续的招商引资。房地产和区域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区域发展必然要寻找一些先导产业发挥带动作用,房地产便是其中之一。
只有当项目产品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活跃的时候,房地产和区域经济的后续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区域振兴规划无疑也是助推市场活跃的强心剂。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国家在去年陆续出台了多项区域经济振兴规划。随着相关规划的实施,规划给区域发展带来新动力,区域经济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房地产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望相互促进。
区域振兴规划实施后,国家和地方大量的投资项目将跟进,这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实质性的,但并非立竿见影。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铺垫。部分城市的区域振兴规划引起的过度炒房应当警惕。这些规划的实施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培育将产生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成为了主题投资的热点,吸引了楼市和股市的投资者竞相介入。在这种背景下,房价出现一定程度上涨可以理解,但过度炒作形成较大泡沫将遏制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区域规划在刺激地方经济之前,首先激活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多数炒房者纷纷踩着区域规划制订的时点,介入相关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大到国家级区域规划,小到新地铁线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视为投资良机,体现了区域规划对区域楼市的明显带动和提振作用。
(一)区域规划改善当地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引起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区域规划的影响是长期的。区域房地产潜在价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资金进入,加速该区域开发。不过,近期部分地区房价因区域规划而被过度炒作,这无疑是对未来发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订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现行建制,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随后的三个月,滨海新区房价累计涨幅超过50%:今年1-2月累计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长39.7%。
2010年1月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海南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不断攀升。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海南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0%。
(二)区域规划是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但不应成为短期投资炒作的对象如果疯炒一阵房地产,最后造成房地产巨大泡沫的话,区域振兴必将大打折扣。理论上来讲,区域性发展规划作为一种刺激和拉动经济的工具,短期内能创造出一个洼地,吸纳各种要素进入并加快流动,从而迅速催生资本聚集效应。但区域性发展规划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赌运气的标的,就非常容易背离实际,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性漩涡。而房地产作为资本增值和发展突破的首选项,首当其冲会被拖入。纵观近些年许多区域崛起的现实,房地产不连跳几个台阶、基础设施建设不突飞猛进、城市化推进节奏不加快,区域经济一定是不会有起色的。于是,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机会、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部门经济,就直接划上了等号。如果不能扭转这种极端错了位的联系,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三)区域规划成为地方房地产泡沫的直接诱因已经看到,一些地区在刚刚拿到批文之后,当地房地产市场已然如一锅煮沸的开水,各路资本纷纷杀奔而去,价格随即扶摇直上。上一次海南岛房地产泡沫破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错觉造成的。官方给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设特区,结果那里却变成了房地产投资乐园,一类大资本在那里倒卖土地,另一类小资金就在炒卖房屋。实业没有做起来,大多数资本都在钻投机取巧的空子。因为流动性漩涡的作用,土地、房屋的价格受到剧烈搅动,变得严重脱离实际,在缺少真实性需求支持的情况下,最终摔了个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规划批文的区域,在迎来又一轮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再一次被推入到这样一种威胁面前。虽然17年过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机"阴影却始终没有走远。尽管有人认为,眼下的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初级形态,以前的悲剧当不致重演。但我认为,只要有那一纸被镀上决策印信的规划存在,流动性漩涡就一定要出现。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国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在今天,无孔不入的全国乃至于国际资金都在向这些区域注入,这对于各个准备起步的区域板块的撬动是很明显的。
三、地方房地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要防止此类房地产热,先得设法使盲目性、一窝蜂似的"规划热"冷却下来。区域性规划,并非越多越好,要宁缺毋滥,不宜鼓励竞相"要规划"的风气。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核心的一点是,大到一国,小到一地,都需要以结构合理、需求坚实的产业基础做后盾。区域经济是许多部门经济的集合,是一种结构性、同步性、综合性和协调互补性的经济形态,我们需要加强一种可持续性的区域发展营造意识,力避急功近利的心态。
(一)适度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中,房地产投资应占多大比例需要认真研究。事实证明,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如果过高,一定会产生泡沫,很多城市在年所经历的房地产市场巨变都与此有关。而如果房地产投资比重过低,不仅不能够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而且会对城市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保持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首要环节。要研究一个城市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努力把握好这个比例关系,如此,房地产市场供求才能大体平衡,房地产市场才能稳定发展。
(二)加强对规划全程的监督控制对于区域发展规划战略,决策层也要对规划落地全程予以监督控制。在规划推进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土地、资金两类要素的投放。
关键词:核心;边缘;整合发展;沿淮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1 问题的缘起
我国近几年区域规划的编制有泛滥之势(张京祥,2011)。纵观区域规划的编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主导,市场经济初期的地方自发,以及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的地方主导与国家支持(表1)。区域规划的编制存在了诸多的问题,比如区域内部城市互不认同,存在争议;又或是往往借以争取国家政策,并无内部协调等等。
表1 我国区域规划编制的特征
编制时期 计划经济时期 市场经济初期 市场经济完善时期
类型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交集
表现形式 国家主导 地方开发 地方主导,国家支持
案例 长三角、京津冀 南京都市圈、广佛同城 皖江、沿海、中原经济区
资料来源:张京祥. 复兴与重塑: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转型[R]. 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年会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经验交流会
区域规划较少关注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这也是导致区域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目前学术界认为区域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如何做大做强城市核心地区,以及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如何在产业、交通、生态空间等方面进行协调,但往往忽视了处于城市与城市之间边缘地区的整合发展。
相邻城市边缘地区[ 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概念尚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应用,但这一地域却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指处于相毗邻的几个城市之间的边缘地带,跨越了几个城市的行政边界。]作为区域内城市协调发展的纽带,在当前强调“多元”与“包容”的发展环境下,区域内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与否往往决定了城市之间能否很好的协调,进而影响城市群在区域中的竞争力。(图1)
图1 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发展与城市群竞争力提升的关系
资料来源:自绘
2 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发展的经验
2.1 基于行政区划调整下的地区跨界整合
地方政府在解决中心城区用地不足的问题上,多采用区划调整的手段来调配资源要素的重新组合,以适应城市的发展。王登嵘(2005)认为区划调整的本质就是通过以减少地方经济决策主体数量为直接目的的整合。但是存在以下弊端:首先,行政区划的调整往往由上级政府提出,地方利益往往受损。其次,区划调整会形成更大范围的“诸侯经济区”,我国并没走出“竞争—调整—再竞争—再调整”的怪圈。
2.2 建设跨行政边界工业园区[ 跨行政边界工业园区指地域范围跨越两个及以上行政区划单位的工业园区,所跨越行政区划单位既可以是同级也可以是不同级。既是一种空间管治的手段,也是实现区域空间管治的空间载体。]
跨行政边界工业园区的建设较好的处理了不同行政主体间的权益关系,整合了相邻行政单元间的零散用地,扩大了园区的规模,实现了资源与基础设施的共享。首先园区通过自身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完备的上下游产业,产生规模效应,推动更大区域内的经济整合。其次各相邻政府通过园区的建设必定会加强合作联系,增进各组织成员的认同感,为更大范围的整合做好基础。最后园区的长期合作利于加强相邻政府社会经济交往,便于引导当地群众树立“一体化”的理念,增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
2.3 其他关于边缘地区整合的研究
国内学者还从同城化的视角来探讨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问题,例如广佛同城的城市规划编制遵循“先近期后远期”、“先交界后纵深”的原则,以重大基础设施的衔接为基础,做好广佛重点交界区域的整合规划(李开平等,2010)。
李汉飞(2011)认为城市交界地区存在现状混乱、规划衔接困难,协调整合难度极大。并以广州、佛山交界的新客站周边地区的整合规划为例,从重组空间结构、共建交通通道、共享公共设施、同治生态环境几方面探讨交界地区规划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此外,东南大学王兴平教授(2008)以苏皖边界的小城镇为例,探讨了省级边界小城镇的整合发展策略。小城镇是省际边界地区城镇系统的主体,相邻城镇之间既有协作也有竞争,按照空间关系划分了三种类型:(1)城镇建设空间相连(2)城镇建设空间相邻(3)城镇建设空间相望。
3 对《安徽省沿淮城市群规划》的反思
3.1规划编制的基本情况
《安徽省沿淮城市群规划》是2007年由安徽省建设厅组织沿淮六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设计院进行编制的,涉及范围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市域和六安的寿县、霍邱县两县,国土面积4.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3%,2005年末总人口3184万人,占全省的49%。规划形成以蚌埠-淮南为领头雁的“雁阵”结构,形成两大都市区,蚌埠-淮南都市发展区,宿州-淮北都市发展区,一个特大城市阜阳。
3.2 新形势下沿淮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变化
2007年11月2日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在举行的市委八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合淮同城化的论述,合淮同城化总体规划(2008-2020年)方案也于淮南市规委会2009年第12次会议审查通过。淮南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逐渐边缘了与蚌埠同构沿淮城市群领头雁的格局。
2011年编制的《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对沿淮城市群的定位是依托京沪、京九发展轴,以蚌埠、阜阳两大增长极为核心,淮宿城市组群、亳州都市区为重要节点,培育县城快速发展,实现以点带面、多极并举的城镇空间格局。
3.3 空间结构变化的反思
对于沿淮城市群产生空间变异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讲是由于新环境、新形势下所引起的,但是深入反思之后不简单如此。近两年区域内各城市发展水平相当,对于皖北中心城市的争夺也异常激烈,各市对于沿淮城市群的规划认同度不高,这也导致2011版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于皖北地区的定位是多级并举的空间格局,其实也是对于皖北城镇化模式的一种茫然,或者说是一种无奈之举。
调研了解到,阻碍城市群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行政区经济。进一步的说正是由于各城市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特别是位于相邻城市的边缘地区不能得到正确的规划整合,该地区往往成了束缚彼此之间携手共进的一处绊脚石。各个城市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把一些有污染的、影响城市景观的企业搬到这里,抑或是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等,结果往往导致的是彼此之间互损式的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3.4 沿淮城市群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的路径选择
上述这些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是沿淮城市群构建的先导区,应通过空间、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整合发展,培育邻域副中心,缝合沿淮城市群内部各主要城市,进而提升城市群竞争力。
具体做法应该整合沿淮城市群内相邻城市的边缘地区,包括蚌埠与淮南间的马城-上窑地区、蚌埠与滁州凤阳县间的长淮卫-门台地区、淮南与六安寿县间的八公山-寿州城地区、淮北与宿州间的烈山-符离地区、宿州与徐州交界的萧县城-官桥-朝阳一线。
正是由于产生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构建区域协调的机制,综合考虑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使之在不损害区域整体利益的基础上运行。包括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确定涵盖政府、社会中介组织、跨区域企业集团的协调主体;构建规划、管理机制;走具有制度约束、政策扶持、法律保障、信息共享的整合路径,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的整合协调发展。
3.5 沿淮城市群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的实施策略
沿淮城市群各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整合发展需要突破行政界限,强调整体的空间布局与内部联系,这必然需要有效的实施策略。
(1)规划编制由上级政府主导,相邻地市配合。上级政府根据地区发展的差异,统筹各地市发展方向,结合相关政策,利用项目来主导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编制,使之更为合理,也避免了相邻地市之间为争取项目而恶性竞争。
(2)多方参与规划实施,形成有效的监管。组建由安徽省政府与涉及边缘地区整合的两地级政府的三方实施主体,要充分调动下级政府的积极主动性,上级政府主要起到协调作用,营造一个合作平台,保障相邻地市之间可以进行有效沟通,大家存有争议的地方,由上级政府组织协调。
(3)规划编制内容的创新性。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编制并不是两地市行政区区域规划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上级行政区划的细化,更不是相关专业规划的汇总,而是在以上规划指导下有重点的对空间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分配、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统筹安排(赵英魁等,2010)。
4 结语
2013年在青岛举办的城市规划年会上,张庭伟教授在报告中说今年发现中国的大城市边缘正形成一些跨省的大都会区域,这说明行政界线的影响相比市场经济因素有趋于减弱的倾向。对于皖北这类后发区域,要抓住时机培育形成城市群,而整合区域内部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是促进城市群内部城市协调发展的先导,只有迈出了这一步,才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构建一个区域合作的平台,以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张京祥. 复兴与重塑: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转型[R]. 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年会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经验交流会
王登嵘,等. 基于管治理念的区域整合新手段:建设跨行政边界工业园区[J]. 规划师,2005,(2):59—63
李开平,等. 城镇密集地区城市规划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佛同城”为例[J]. 规划师,2010,(9):47—52
李汉飞. 城市交界地区整合规划探析——以《广佛新客站周边地区同城整合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1,(2):60—63
王兴平.省际边界小城镇整合发展策略研究——以苏皖边界小城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8,(10):46—53
蚌埠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 安徽省沿淮城市群规划(2006——2020)[Z]
杨振超. 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在市委八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重要讲话(R)
赵英魁等. 沈抚同城区域协作探索——以沈抚同城化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2010,(3):85-88
作者简介
关键词:电网规划;方法;供电区域
中图分类号: U665.12 文献标识码: A
1 供电模式
目前应用较多的电网建设模式为典型设计模式和通用设计模式。典型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初步设计阶段的变电站典型设计方案、配电站典型设计方案、线路典型设计方案等。通用设计方案则主要包括变电站、配电站、线路等组成模块的施工设计方案。
近年来提出并得到推广应用的供电模式是规划设计阶段的典型设计模式。本文供电模式为界定了电网结构、供电单元和电网装备等供电系统主要组成要素的电网规划设计方案,深度介于电网规划与初步设计之间,属于典型设计范畴供电模式以电网规划理论、规程规范为支撑,在电压等级匹配、供电半径优化、电网布局优化等基础上,对电网结构、供电单元和电网装备等供电系统主要组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图 1 为供电模式制定方法,图 2 为供电模式要素。
供电模式将典型设计拓展到了电网规划设计领域。目前施工设计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的典型设计方案服务于供电单元的标准化建设,供电模式则从电网建设的源头入手,服务于全供电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2 区域供电
区域供电中的“区域”是指需要规划或建设的供电区,供电分区及一个或多个用户占用的区块、子区域。在应用供电模式编制某地区电网规划方案时,需要以该地区用电需求为出发点。区域供电充分考虑各区域供电需求的差异化,以供电区域需求为核心制定区域电网规划方案,在各子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全规划区的规划方案。
区域供电思想可概括为:按照区块功能、地理环境、行政区划等条件将供电区划分为不同层次、相互关联而又相互独立的供电区域;根据各供电区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负荷、经济、资源、环境、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分情况采用合理的电压等级、电网结构、设备型式、生产管理及用电服务技术手段;考虑供电区域特别是相邻、相嵌套区域的供电系统的相互影响及制约因素,采用由下至上的规划设计顺序(即先规划较低电压等级电网再规划较高电压等级电网)制定各供电区域的电网规划方案,最后通过优化组合制定全供电区的电网规划方案。
电网规划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电网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
2)各供电区域/用户的供电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
3)各级变电所/配电站的分布由用户/供电区域或下级电网决定。
4)电网接线/结构由上级电网及本级变电所的分布情况决定。以上特点表明在规划某电压等级或区域/用户电网时可相对独立地规划另一电压等级或区域/用户电网,同时也表明完全可以由下往上制定电网规划方案,而电网接线特别是高压电网接线需要考虑上、下级电网布局,即在规划中需要考虑上、下级电网的相互影响。
电网规划设计特点表明从用户/区域出发采取由下至上的顺序进行规划具有理论及技术的可行性,电网规划设计实践也证明了基于区域供电的电网规划设计方法符合电网发展规律,切实可行并且易于实施。
按照区域供电思想,全供电区电网规划方案的制定包含纵向组合和横向优化 2 个过程。纵向规划是从用户到供电区域,然后再到全供电区的过程,或者说从低压到中压,再到高压的过程,为组合过程;横向规划是对供电区域某电压等级规划方案的制定过程,如制定变电站分布、变电站规模及高压电网结构方案等,为优化过程。
图3 为基于区域供电思想进行电网规划设计的流程。区域供电思想可为模式化电网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3 模式化的电网规划设计
3.1 可行性分析
模式化的电网规划设计方法基于区域供电思想,从区域供电需求出发,选择相适应的供电模式制定电网规划方案。该方法采用由下至上的规划设计顺序,制定各供电区域的电网规划方案,进而优化组合确定全供电区的电网规划方案。按照经济水平、负荷性质、区域功能等对供电区域(含供电分区、子区域)进行划分,并可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供电区域,实际供电区域可以分解为 1 个或多个典型供电区域。同类型供电区由于负荷特性、供电需求等各方面与某典型供电区域相同或相近,可直接采用该典型供电区域的供电模式。因而,采用区域供电思想进行电网规划时,各区域可采用相应的供电模式同时进行规划。
3.2 供电区域划分与分类
不同供电区域有不同的供电需求,不同的供电需求对供电模式有不同的要求。应用模式化规划方法编制规划方案时,需要对供电区域进行划分和分类,区域划分时应考虑与可采用的供电模式适用条件的一致性,以便进行供电模式选择。具体划分及分类方法如下。
供电区域划分。
供电区域可以按行政区划、区域功能或地理方位等标准进行划分:
①以行政区划为标准进行供电区域划分。
从全国范围看,供电区域可以省、市、县为标准进行划分,在同一个县以行政区划为标准可将供电区域划分为县、乡(镇)、村 3 个层次的供电区域。
②以区域功能为标准进行供电区域划分。
区域功能主要有居住、工业、公共设施(包括行政办公、商业、体育、医疗、教育科研、文化娱乐及其他公共设施)、农业生产、农副业加工、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以区块功能为划分标准,可将供电区域划分为居住区、工业区、行政办公区、商业区、商住混合区、医疗用地、教育科研区、文化娱乐区、农业生产区、农副业加工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
③以地理方位为标准进行供电区域划分。
依据地理位置的独立性、特殊性等条件,可将供电区域划分为县城、城郊、开发区、乡镇中心区、乡村、自然村等。
3.3 供电模式制定
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供电区域,制定出该类供电区域的规划设计方案,并作为同类型供电区域的供电模式。
供电模式的制定主要考虑 3 个方面:
1)适用条件和范围。该方面主要考虑供电模式适用的经济水平、负荷水平、负荷性质、地理环境等。
2)典型供电区域的电压等级。根据供电区域负荷水平,按需要的最高电压等级对区域进行分类,并制定该区域最高电压等级电网的规划方案,该规划方案即为此类区域的典型供电模式。
3)供电模式的深度。电网规划方案可包括电网布局/结构、接线方式、供电单元以及装备等各方面,也可只包括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较简单的供电模式可以只包括电网接线方式。为提高供电模式对具体规划方案的指导性,供电模式的深度宜适当向初步设计深度靠拢。
3.4 典型供电模式的选择
根据划分后的各供电区域的相关指标(如经济水平、负荷水平、负荷性质、需要的电压等级等)选择相适应的供电模式。供电模式选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电压等级。根据区域负荷水平确定该区域需要的电压等级,并在相应电压等级的供电模式中选取该区域供电模式。如某工业园区需要的最高电压等级为 110kV,如果只需制定 110kV 电压等级电网规划方案,则直接在 110kV 供电模式中选取;如果需要制定 110、10 kV 电压等级的电网规划方案,则需要对供电区域进行划分,并选择合适的 110、10kV 电压等级供电模式。
2)对供电可靠性、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原则上供电模式选择时需要参考同类型区域的供电模式,但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可以根据供电可靠性、环境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供电模式。
3)深度和适用性。
3.5 模式化电网规划设计步骤
模式化电网规划设计步骤具体内容如下。
1)按照常规电网规划设计方法收集、整理资料,然后将规划区按行政区划、区块功能、地理环境等条件将其划分为不同层次、相互关联而又具有独立性的供电区域,并进行负荷预测。
2)选择与各供电区域相对应的供电模式。
3)将选定的供电模式与各供电区域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各电压等级电网的具体规划方案。
4)将各供电区域规划方案进行组合优化,制定规划区的电网规划方案,并对各供电区域的规划方案进行调整,调整方法如下:①先将某中压供电区域包括的各低压供电区域电网规划方案进行组合,并确定配电变压器的分布情况。若只需制定低压电网规划方案,则不需进行以下各步骤。
②根据配电变压器的分布情况,对该中压供电区的中压电网规划方案进行优化,并对各低压供电区域的电网规划方案进行调整。
③重复①、②,制定所有中压供电区域的中、低压电网规划方案。若只需制定中、低压电网规划方案,则不需进行以下各步骤。
④将某高压供电区域的各中压供电区的电网规划方案进行组合,并对上级变电站布点、供电范围及主变容量等进行优化。
⑤重复④,制定所有高压供电区域的变电站规划方案,并对各中压供电区域的中压电网规划方案进行调整。
⑥依据高压变电站规划方案,提出高压电网的上级电网规划建议,并制定高压电网接线方案。
⑦形成包括不同电压等级涉及电网布局、供电单元和电网装备各要素的电网规划方案。
图 4 为模式化电网规划设计流程。
3.6 模式化电网规划设计方法的特点
模式化电网规划设计方法与传统电网规划设计方法既一脉相承,又具有自身特点:
1)模式化电网规划设计方法根据区域、用户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供电模式形成电网规划方案,是一种由下至上或电压等级由低到高的电网规划设计方法。
2)模式化电网规划设计方法采用纵向组合、横向优化的方法实现全地区的电网规划方案编制,符合电网建设的规律。
3)对相同、相近的供电区域采用相同的供电模式,符合电网规划的精细化管理、集约化发展的要求,可以促进电网标准化建设。
4)可提高电网规划设计效率和规划质量,并可拓展现有电网规划边界。
4 结论
1)基于区域供电思想的电网规划设计方法,采用由下至上的规划顺序,从供电区域出发制定区域电网规划方案,依据供电区域的供电需求、特性选择同类典型供电区域的供电模式,在各供电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全规划区的规划方案。
2)区域供电思想及模式化电网规划方法具有理论及技术的可行性,符合电网规划规律,且易于实现。
3)作为典型供电区域电网规划方案的供电模式,具有可复制性、移植性,可以应用到相同类型、相似供电区域的电网规划设计中。
4)模式化电网规划方法有助于电网标准化建设,能够满足电网规划的精细化管理、集约管理和“大规划”的要求,同时也是一种集规划、设计于一体并拓展了现有电网规划边界的优化规划方法。
5)模式化电网规划设计方法主要适用于配电网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 肖峻,罗凤章,王成山,等.电网规划综合评判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电网技术,2005,29(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