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第1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范文

一、文与图相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多数配有色彩艳丽的插图,且插图生动富有情趣,儿童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到形象、生动的插图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让插图在教学中发挥功效。我们可以让学生先看看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图文结合进行教学。如一年级下册《雪孩子》一课的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课文插图,而后请同学说说下完雪后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下雪之后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本课的插图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体现,而且故事很有吸引力,所以学生说的非常生动形象(神态各不相同),而且学生特别富有想象力。看完图后我又紧接着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这样一来图文结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对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课文结尾时我要学生看插图想象,雪孩子哪里去了?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是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说图文结合可谓一举两得,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读与思相结合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在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读思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读后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小蝌蚪们找到妈妈了吗?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同桌之间积极交流。最后我让学生说出体会,畅所欲言:你想对小蝌蚪们说什么?学生说:小蝌蚪们找妈妈找的真辛苦;小蝌蚪们找妈妈找了好长时间;(我问学生:从哪里知道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好长时间?学生说:小蝌蚪刚开始找妈妈的时候只长出了两条后退,后来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再后来尾巴变短了,身体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不是说明找妈妈的时间很长吗?)学生们的体会不尽相同,我认为教学效果不错。

三、读与听说结合

口语表达能力需要培养,需要长期训练。说又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上的,“听”是人们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首先老师要言传身教,树立倾听榜样。其次,循序渐进,训练倾听。比如复述故事:小孩有一个共同点――喜欢听故事。开始接一年级的时候,我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利用课闲时间给学生讲一两个故事,时间长了学生吵着要听我讲故事,于是我给学生提了一个要求,听完后请学生复述。刚开始我只讲简单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专心听的时间也越来越久了,学生说话的能力也渐渐提高了。又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在教学中我问学生: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在畅所欲言中,学生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读与演结合

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领会还处于萌芽阶段,而比较理性的文章在低年级并不多见,低年级课文多数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寓言和童话色彩比较强的故事为主。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有想像力,常常将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来看待,与之同喜同悲。他们很愿意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很容易披文入情,进入角色。如《三个儿子》一文,开始我让学生图文结合进行阅读,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演课文内容,学生将三个儿子的表现演的活灵活现,不仅再现了故事情节,而且还展示了自己的本领。课本剧的表演很成功,我认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读懂了课文内容,并且融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五、读与画结合

画自己心中的图,把具体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图画。如《四个太阳》一文,我在教学开始的时候问学生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无色的,有的说是彩色的,还有的说是五颜六色的。然后让学生展开阅读,学生知道各个季节太阳的颜色不尽相同,于是我趁机追问: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学生开始照着课文说,春天该画个彩色的太阳。于是我让学生画四个季节的太阳,学生在一边画一边涂色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而且还为背诵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与画相结合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很好体现。

六、读与写相结合

第2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范文

初夏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写完作业后到楼下院子里去玩,看见几个小朋友围在池塘边,好像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我好奇地凑过去,发现池塘里有许多小蝌蚪在快活地游来游去。小蝌蚪全身黑色,圆乎乎的脑袋,细小而灵活的尾巴,样子可爱极了。记得我曾经看过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我知道青蛙是小蝌蚪的妈妈,小蝌蚪长大了就是青蛙。可小蝌蚪怎么看也不像青蛙。到底它是怎样摇身一变成了青蛙的呢?为了找到答案,我决定饲养几只小蝌蚪来观察。

我找来一个空矿泉水瓶,用它在池塘里灌了一些水,然后请大哥哥帮忙抓了十几只蝌蚪放进瓶子里。回到家,我把瓶子里的水和蝌蚪一起倒进空的金鱼缸里。然后在缸里撒了一些鱼食,把缸放在阳台的水池边。每天我放学回家都要给蝌蚪换水、喂食。有一天,我回到家惊喜的发现几只蝌蚪长出了两条短短的后腿。又过了些天,有的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再过了些天,小蝌蚪的后腿越来越长,尾巴越来越短,头部也变得有点像青蛙了,再后来尾巴快消失了,蝌蚪已经长成了小青蛙的样子,蹲在缸底。我想青蛙是要生活在池塘边的,而且我也不能给它提供食物,所以我就把小青蛙放回到池塘边。虽然有点儿舍不得,但我知道小青蛙回到它自己的乐园会更开心,我应该为它们感到高兴才对。

通过自己亲手饲养小蝌蚪,我终于了解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第3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循序渐进 方法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49-01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道出了“读”的重要性。因而,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抓好“读”这一重要环节呢?

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正确地读

用普通话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不加字,不减字,不重读,不唱读。这是朗读的首要环节。但朗读时,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减少、添加或改动字词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让学生一个字个一字地指着读,不添字不漏字,注意放慢朗读速度,读准字音,反复训练。受方言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孩子“t-q”不分、“d-j”不分,总把“天空”读成“qiān kōng”,把“大地”读成“dà jì”,达不到正确朗读的要求,我就把这些字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教给他们,一遍一遍地教,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跟读,并通过实例来鼓励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通过不厌其烦的严格训练,孩子们最终达到了正确朗读的要求。

(二)流利地读

这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流畅,能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决定读的速度,力求快慢得当,有节奏感,这是朗读的第二阶段。这就要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及一些难度的句子。对于长句,要指导学生先找准节奏、重音、做好停顿慢读读正确,再快读读流利。

(三)带感情读

“听其声,视其行”,我们都知道,评价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表露出来的神态,面部表情等。如教《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我先范读两遍后,请几位小朋友表演小蝌蚪,一位表演青蛙妈妈。当蝌蚪找到妈妈时,游过去叫:“妈妈,妈妈!”

学生们竟然把小蝌蚪找到妈妈时兴奋,亲热的样子表达得淋漓尽致。青蛙妈妈往下一看,笑着说:“孩子,你们已经是青蛙了,快跳上来吧!”这孩子把大人对小孩说话的神态,语气模仿得非常形象。孩子们的这种角色意识相当惊人,正好低年级的课文童话故事居多,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去读文章,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便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二、方法引领,事半功倍

“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不教就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指导。

(一)看图学文的朗读

看图学文,要教学生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读,即凭借图画、对象,引起学生观察兴趣,使学生产生丰富联想,逐步达到以图会文,读文识图,文情画意相得益彰。同时,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画意之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寓言的朗读

寓言的特点是语言含蓄,生动活泼,篇幅短小,情节紧凑,富于浪漫夸张,人或物的个性形象鲜明;感情外露明显,是非特点突出,说理具体深刻。有的寓言讽刺意义很浓。朗读寓言,必须仔细分析寓言中每个字词的含义,人物的个性心理,故事的情节及其蕴含的哲理。例如《南辕北辙》中坐在车上的那个人所说的话:“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没关系,我的车夫是好把式!”“没关系,我带的盘缠多。”这些话是车夫自以为是、刚愎任性的语言表现,要读得既形象又夸张,但要力忌夸张过分,达到既形象生动、又恰到好处即可。

(三)童话的朗读

童话的朗读,是低年级课文朗读的重头戏。它的朗读要体现儿童口吻,唤起儿童新奇的情趣,以便使儿童的思维和情感顺利地进入到童话故事之中去,在新奇的兴趣中长知识受教育。为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努力:

一要努力适合儿童幼稚好奇的心理状态。例:《小蝌蚪找妈妈》中“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灰黑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这一段对小蝌蚪群体娇态的描述,迎合着儿童对小蝌蚪新奇、好玩的情趣。朗读时要语音亲切丰厚,语气新奇谐趣。具体地说,“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三个短语的朗读速度要逐个加快。这样,不仅可以使儿童听者对小蝌蚪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形象,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小蝌蚪妩媚多姿、新奇有意思。自然地沉浸到喜闻乐听的情趣之中去。

二要体现不同角色说话的音色特点。如《小蝌蚪找妈妈》中当蝌蚪找到妈妈时,游过去叫:“妈妈,妈妈!”青蛙妈妈往下一看,笑着说:“孩子,你们已经是青蛙了,快跳上来吧!”小蝌蚪说的话,读音要细而高,读的速度要快,以表现小蝌蚪的兴奋、喜悦。青蛙妈妈的话读音要低而浑厚,速度要慢一点儿,以表现“长辈人”坦诚稳重。这种灵活恰当的语音变换,可以使文章中角色的个性明朗,给儿童的感受真切、新奇、深刻,使之越听越爱听。

三要确定好褒贬对象,恰当地表现立场情感。例《狼和小羊》中有这样一段: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这段内容充满着对狼的蛮横无理的憎恨和对小羊温柔可爱的同情。朗读时,对狼蛮横无理的话不能绘声绘色地读,必须用带有否定色彩的佯音读。即,力度要弱,语音要低。对于小羊的语言,要用平力度慢语速读,以形象小羊的据理力争、弱不畏强。只有这样调配,狼“蛮横”的嘴脸和小羊“弱小理辩”的形象才能鲜明地表现出来。

总之,朗读教学一直是我国语言教学中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读书更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我们要发扬中国传统的朗读教学方法,把握朗读这把金钥匙,还语文课堂琅琅的书声,使语文教学获得更高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动画造型 动画形象 民族特点

一部成功的动画片能够受到普遍的欢迎是有许多因素的,如:角色的造型、色彩、动作,配音,故事情节,等等,都是为了突出角色个性而设计的。造型设计首先要符合故事剧本内容,其次要体现角色的个性特点。

一、中、美、日动画造型民族特点的不同

要了解动画造型的民族性,首先要了解各个国家的民族特点。我以中美日三国为例谈谈他们国家动画片的民族特点。

美国动画:通过简单的动画造型随着音乐的韵律和节奏的运动,把幽默和趣味带给观众,同时也体现出他们民族的历史和政治文化。

日本动画:在创作理念、制作风格、叙事结构、动画语言的探索上显出特殊的气质和想象力。

中国动画:曾在世界动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时的动画片在国内叫做美术片,充分运用了中国的民族元素,体现了民族风格,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和赞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由于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底蕴、思维方式的不同,所创作出的动画片的特点也不同,都具有各自民族的特性,打上了本民族的深刻烙印。

二、动画形象应具备什么特点

1.影片的表现手法

我国的动画片,最著名的是水墨动画片,其次是剪纸、木偶、皮影等艺术造型。

中国最著名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图1)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不仅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吸引观众,整体的表现手法也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当时中国的水墨动画技术震撼了全世界,给世界的动画迷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一部经典动画片《老鼠嫁女》,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剪纸艺术风格,形象鲜明、逼真,赋予了作品不凡的艺术品位。

2.形象的造型特点

动画造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动画风格,在造型语言方面也会有很大差异。如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画效果的动画片中的造型,都符合国画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有《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牧笛》等。

但在动画造型中,要注意少、简、整的特点。少即以最小的造型元素表现出对象的形态、结构、情感、动态等重要的特征;简是指造型简洁而丰富;整是指造型要整体,修饰不要太繁琐。

3.形象的性格特点

美国动画片的形象都很有个性,除了他们幽默滑稽的动作表情外,还弘扬着人类自强、自立的美好的道德品质。

比如曾获得全美儿童电视动画片收视冠军的动画片《海绵宝宝》中的海绵宝宝及他最好的朋友派大星的造型并不复杂,但是他们本身的性格鲜明,略带些孩子气,个性单纯、活泼、乐观,积极向上,又富有冒险精神。

除了简单的造型外,观众更喜欢的是形象的人物性格,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观众可以对号入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就是共鸣。

三、在当今社会如何抓住中国动画造型的特点

要想抓住中国动画片的造型特点,我们首先要全方位地了解它的过去。

中国动画片的辉煌期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期的动画作品都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的文化特色,分别以线描平涂造型、水墨动画、剪纸动画造型、木偶动画造型等四个方面诠释了带有中国符号的中国动画造型在动画片中的应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的动画片如何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要总结前人的经验,结合现在的社会背景,创作出适合当代人们心理需要的带有此时期人物个性特点的动画形象。

参考文献:

[1]曾筠毅.从造型角度看当代中国动画角色的民族性缺失问题.美术大观,2008.11.

第5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视野;儿童文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35-01

语文课程是学生开始接触知识的重要学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新课程教学改革之后,儿童文学更多地融入语文教材,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课程中的儿童文学教学值得重视和研究。

一、合理把握语文课程中儿童文学的独特价值

语文课程中的儿童文学教学,对开启学生智力、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儿童文学内容丰富,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容大都与日常生活相关,学生易于从中受到启发,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还有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启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一些童话故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平台,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和释放。例如,小学语文课程当中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都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生需要在对生活的观察探索中、在各种各样的实际体验和经历中成长,儿童文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既丰富又安全的感知和体验生活的平台,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儿童文学作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阅读,能净化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情感,从而感受到快乐与满足。这样具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是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提倡素质教育,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文化知识内化成自身的素质,这个过程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阅读文学作品能影响学生的成长,科幻类作品会激发学生的幻想,知识性的阅读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阅读童话故事类的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阅读种类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起到不同的作用,对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一切都需要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另外,儿童文学作品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些优秀的品质、美好的情感,都能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传递给学生。

二、合理优化语文课程中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

儿童文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以学生的思维角度去感受和认知世界,经过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更是主要的课程资源。如儿歌、童话、寓言等,都属于儿童文学体裁的范畴。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体现出儿童文学的特色,因此,需要合理把握儿童文学的特点,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讲授儿童文学作品。例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科学童话故事的时候,教师则需要根据儿童文学的特点,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先结合本课的图画给学生讲一个精彩的故事,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复述这个故事。在复述过程中,应把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几次“坎坷”作为重点内容,让学生在体会故事情节中领会其中的含义。小蝌蚪不放弃,直至找到自己的妈妈,小蝌蚪边“找”边“变”,找到妈妈的时候正是自己变成青蛙的时候,这让学生既了解了青蛙的成长变化过程,又从中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表演课文所讲述的故事,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会更为深刻。教师要利用好儿童文学形象生动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科学分析语文课程中儿童文学的有效应用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构成了一个整体,为语文课程中的儿童文学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学生的阅读内容应当与他们的知识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相当,这样他们才会感兴趣,从中汲取有用的信息。例如,在学习了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一课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让学生阅读《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寓言故事。学习了童话故事《丑小鸭》之后,可以建议学生适当阅读一些安徒生的童话。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的演讲活动,并给予适当的点评,逐渐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儿童文学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蕴含着美好的意境和深刻的道理,只有学生具体完整地感受和理解了,才能够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真正领会它的寓意。儿童文学作品丰富的语言、有趣的故事,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想象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教学的共同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儿童文学作品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影响和教育学生。创新儿童文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儿童文学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范文

周末午饭过后,我在家里打扫着卫生。老公想上网打会儿游戏,但无奈给4岁的儿子缠着脱不了身,于是就想了个主意,问儿子:“乐乐,你会睡觉吗?”

儿子糊里糊涂地摇了摇头。

老公来劲了,一把抱起儿子,和他并排坐在沙发上,说:“那爸爸教你怎么睡觉好吗?”

不容儿子答应,老公就开始演示了:“看爸爸,像爸爸这样把眼睛闭起来。”

儿子见状,也学样闭上了眼。但一会儿又睁开了。老公忙对儿子说:“眼睛不能睁开,得一直闭着。”

儿子点了点头,又加了一句:“那你也别睁开。”

这样来回折腾了几次后,渐渐就没了声音。我正想去看个究竟。突然儿子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爸爸!爸爸!你快醒醒,我还是没学会。”

顾燕(江苏省射阳县)

那天,同学王丽带他的女儿小娜过来玩,见小娜和我的儿子小虎玩得挺欢的,我就对小虎说“让小娜做你的女朋友,好吗?”小虎点点头说:“好的。”又问小娜,小娜也点点头:“小虎哥哥不欺负我,我同意。”看着两个小家伙认真的样子,我们都笑了。

饭后,小丽母女俩走了,小虎说:“妈妈。你给我买条金项链吧。”

我奇怪地问:“小孩子要那个做什么?”

小虎一本正经地说:“因为小娜是我女朋友。下次见面,我得送给她金项链。”

嘟嘟妈(山西省忻州市)

给儿子嘟嘟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到小蝌蚪问青蛙:“妈妈,为什么我们和你长得一点也不一样?”青蛙妈妈说:“傻孩子,等你们长大了就会长得和妈妈一样了。”儿子就问我:“妈妈,什么时候我也能长得和你一样有长长的辫子?”我正要跟他解释,谁知他又接着说:“你就说,傻孩子,等你长大就和爸爸一样了,因为你是个小男子汉!”

这小鬼,明明清楚得很,倒忽悠起老妈来了。李进学(湖北省襄樊市)

一天,小乖突然问我:“妈妈,我是怎么从你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呢?”

第7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范文

一、“灵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模块

“灵动式”教学模式即“一准,双动,三放,四步骤”。

“一准”即学习目标要准确。

“双动”即学生学习行为主动,教师行为灵动。

“三放”即教师放手,学生放开身心,课堂内容开放。

“四步骤”第一步,激情引趣,这不仅是良好课堂开始的前提,也是整个课堂有效性的保障;第二步,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第三步,拓展延伸;第四步,放松身心。

二、“灵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第一步骤:激情引趣,扬起“灵动”之帆(9分钟)

进行有节奏、有韵律、有目标的、既动感又欢快的准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动起来。例如,在进行一年级的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学习立定跳远的重点在于双脚同时起跳,同时落地,难点在于上下肢协调配合。因此,韵律操的编制时应重点放在腿上和上下肢协调配合上。

第二步骤:合作探究,唱响“灵动”之魂(19分钟)

1.有效导入课堂,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交流,教师主动参与观察,营造学习氛围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直接导人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人法等多种多样。灵动体育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教材内容、课型等特点采用相应合适的导人方式,做到导入有针对性、目的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体现课堂教学的灵动性。

例1:在进行一年级立定跳远教学时,本人采用故事导入法。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呀?

学生:听过。(也有的说没听过……)

教师:今天老师就给学生们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喜欢吗?

学生:喜欢……

故事讲完后,学生自己充当小蝌蚪的角色,去找妈妈,一开始学生们做出游的动作去找妈妈,然后做出小青蛙的动作去找妈妈。在此过程中,你会发现有的同学向另外的同学说,小蝌蚪是在地上,两脚并起左右摆动游的,有的说青蛙跳时两只手要放在体前跳,他们互相交流,既有了语言自由又能相互学习,进而逐渐地导入学习内容。

例2:在进行一年级30米快速跑的教学中,本人采用启发法和示范法导人。

教师:同学们知道中国飞人是谁吗?

学生:答案不一……

教师:是刘翔,那你们知道刘翔是怎样跑的吗?同学们可以展示一下。

教师:好,在展示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有些同学平时是比较热爱跑步,动作做得不错。那么,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跑的吗?

学生:想。

教师:……

展示后,很多同学都在说,畦,老师真厉害,跑得真快。都在鼓掌,很多同学都说:“老师,我要学,我要学。”可见,这种导入方式,直观明了,带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学生模仿刚才的老师动作,相互练习,交流。同学们迅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整节课顺利地进行。

2.生生互动,合作实践

在立定跳远练习中,本人精心设计三个问题:怎样双脚蹬地弹得更高?手臂怎样摆动?怎样落地最稳?组织学生首先采用集体练习,随后5个人一个垫子,小组相互练习、讨论、纠正等活动形式,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师生互动,强化学习目标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巡视、点拨、指导。这一环节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意识。

例1在学生立定跳远时,我发现学生手臂上举时,总是忘记提脚跟踮脚掌,为了帮助学生记住,本人运用“踮脚掌,变飞人”的小口诀,指导练习,学生立刻记住,而且动作做得很好。在跳出去后,很多同学不习惯膝盖弯曲,总是直直或稍微弯曲着地,于是我在垫子的另一侧(学生落地稍前c)放置一个小球,要求学生跳完后半蹲手触碰到小球。

例2在进行蹲踞式起跑练习时,很多同学反应很慢,针对这一现象,本人设计“看谁反应快”小游戏,在每组学生起跑线上放一根短绳,学生观察绳子,绳子被抽掉的一刹那立刻起跑,看谁反应快。帮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进行练习。

灵动体育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灵动的课堂设计,还要有灵动的教学语言以及灵动的教学行为。其教学行为不仅体现在巡查指导纠正动作上,还体现在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练习上。这要求教师具有敏捷的观察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智。

例如,在进行上手持轻物掷远教学时,学生常常会出现肘关节外展的错误动作,本人在纠正错误时,有的学生会问:“老师肘关节为什么一定要指向前方,不能外展呢?”根据学生的提问,本人让学生手持沙包分别体验了两个投掷动作。本人在其体验之前提出了一个检验的标准:沙包出去的方向是前上方。经过体验,有的学生发现肘关节外展,沙包飞行方向容易向下;有的学生说沙包会偏向一边;还有的学生说投的不远。那么,本人马上进一步引申,那么想让沙包飞得更高更远,还要注意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手臂要使劲往后摆;有的同学说脚要用力蹬地;还有的学生说手臂摆出去时要向前上方摆动;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思考,自我总结,不仅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生成新的知识点。

4.激励评价,归纳小结

小学生阶段,要多从正面的进行评价。多组织学生展示,使学生体验成就感和运动的乐趣。

《立定跳远》教学的最后,本人组织学生男、女生分别展示,并进行自评、互评,对动作好学生鼓掌表扬,相比不好学生及时纠正进行鼓励,让其享受到与好的学生同样待遇。

第三步骤:拓展延伸,提炼“灵动”之本(8分钟)

拓展练习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拓展练习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在立定跳远中,教师设定情景,前面是一条河,唯一的桥已经断掉,后面还有敌人追击,我们要想办法顺利地过去。有的会游泳的学生直接趴在地上游过去.有的去拿上课用的垫子当作小船,坐在上面过河,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也培养教师自身开发教材的能力。

第四步骤:放松身心,延续“灵动”之音(4分钟)

在《立定跳远》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做“垫上瑜伽操”,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放松活动多种多样,缓慢牵拉、积极性休息(听音乐慢走、慢跑)、游戏、意念放松等。放松活动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灵动体育在圆满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前提下,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结语

第8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才有可能使之主动探究,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了功夫,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 展示修养,吸引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有效、最持久的因素取决于语文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和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力,及充满魅力的言语表述,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教师的言行所吸引,从而引起对学习的兴趣。如:学生误读“靓”为“qian”时,我一边板书一边说:“青”春看得“见”是不是'liang'?帅哥表妹就是这个'靓'字。这样,学生在一笑之中牢牢记住了这个“靓”字,因此,在教学的同时我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使自己扎实的语文功底,授课时让学生感到由衷的钦佩,从而吸引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一把金钥匙,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力。人们因为有了兴趣,才有了创造的热情,才有了成功的喜悦。

2. 指导预习,诱发兴趣

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前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指导预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以先到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养在玻璃缸内,然后进行了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出示玻璃缸内的小蝌蚪)这是小蝌蚪,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小蝌蚪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要去找妈妈。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呢?回去后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理解透彻。

3. 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激趣。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

(2)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

(3)猜谜语,激起兴趣。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则小小的谜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教学《蜜蜂》这一课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嘴像小铲子,脚像小扇子,走路晃膀子,水上划船子。”生动形象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就猜出谜底。这时我趁机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蜜蜂有什么本领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打开《蜜蜂》这一课。于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来了。

4. 抓住机遇,培养兴趣

在讲课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资料等,主要获得大量的有关知识,为上好课充分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仅就教学目的而言,即已完成了大半。这样以来,通过活动,使学生深化了知识,又强化了他们的参与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齐威王,孙膑,田忌的资料以及你对战国时期的社会情况了解,比一比看谁收集的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交流收集情况时,学生纷纷抢着起来介绍,对什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围魏救赵”、“庞涓之死”、“战国七雄”等根本不用教师介绍,学生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为深入课文打了基础。

5.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寓学习与快乐中。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精心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会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把音乐、故事、游戏、表演等多种元素优化组合,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充满情境的教学氛围中领悟到学习的快乐和兴趣。我在讲“菜园里”时,首先播放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戴头饰的绿色的白菜、卷心菜、红色的萝卜、辣椒、紫色的茄子、细长的豆角快活的跑来。乘着学生的兴趣,我就说:“菜园里有许多蔬菜,你们去看看它们的样子,在读一读蔬菜身上的卡片,认准了就回座位。”这样,在直接兴趣的驱使下,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去观察,识记蔬菜,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情趣。

6. 赞美肯定,焕发兴趣

第9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效果;习惯;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2501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与使用,农村教师告别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一、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农村学生见识少,其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低,教师布置的预习问题和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往往难倒了一大批中等水平的学生,使他们无从回答。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有效解决学生认知的困难,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静态的东西动态化。因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真实的、强烈的体验和感受。如图片、视频、游戏、情景表演、实验等都是不错的媒介,可使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中进入解决预习问题的氛围中去。

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利用图片、视频再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奇妙的情境,不同动物的语言描写,以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是如何长成为小青蛙的,这样的课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易于理解。学生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提高了学习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朋友。每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到长大成人,一路上会遇到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啼哭,第一次说话,第一次上学……在这无数个的第一次中,孩子逐渐走进生活世界。这些第一次摆在孩子面前,使他们觉得陌生而好奇,所遇到的各种困惑,都需要父母来帮助、诱导与解答,而这些第一次灌输的认识,会给他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如果家长为孩子培养一种好习惯,那么它就会处处让孩子看到未来生活里的希望,在通往成功和梦想的道路上,它就会成为孩子灵感的源泉,成为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做父母的,也许不能给孩子万贯家产,也不能给孩子金山银山,但如果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使孩子多一份自信,就会使孩子有一个积极的人生,就会使孩子多一份成功的机会。

关注孩子的成长,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在学校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后,拥有了校园区域网或教育独立平台,让这样的信息技术进入到学生家庭中,使更多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让家长和孩子在家中预习课文,尝试获取新知识,有效实现了教师、学生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学习互动。同时,父母可以从学校的课堂学习视频中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当孩子顺利地完成A习任务,慢慢感觉到学习是一个快乐的事情时,就不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这就是父母苦心要孩子达到的境界。当父母在微信中清楚孩子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时,心里泛起幸福的感觉,这就是信息技术给每个家庭所带来的新时代的教育模式。

三、借助信息技术扩展学生的预习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在教师教的环境下接受新知识,学生的课外预习只能是从课本中来,回归到课本中去,学生反复读,只为了寻找教师所布置的预习内容。农村学生想要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获取更多和课文相关的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因是学校没有图书供学生参考阅读,家长没有能力给孩子买几本好书,更重要的是农村学生没有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目前信息技术已进入农村课堂,网络进入校园、进入家庭,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率先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化。由于信息技术给农村带来了新机遇、新理念、新改革,作为一线的农村教师,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借助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大好时机,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学到新知识。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不仅局限于在教师精彩的课件中学到知识,还会通过教师的点拨去全面了解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不平凡的人生,并阅读了他不少精美的童话故事。这就是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在课文预习中扩展预习空间的一种体现,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自我生成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