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

教师的创新精神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的创新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的创新精神

第1篇: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教育部实行新的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才不会觉的乏味无聊,才会提出自己的观点,继而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打下基础。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便是创新教育,历史课程教学也是初中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历史课程教学一般都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另外,创新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方向。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法

1.进行创新性教学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前提是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要进行创造性教学,教师进行历史课程创新性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素质教育放在初中教学的第一位,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历史课程教育的重点内容。

(2)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后,要保证学生在吸收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间接以及建议。

(3)引进国外知名学习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以指导为主的历史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等等。

2.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

新的课改对素质教育有新的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可以进行课上传授以及课下教学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及其爱好,定期安排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教学。课外活动教学一方面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补充,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课下学习能力,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有非常好的帮助。

3.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一个人只有在轻松的学习或者工作环境中,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地营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再受到传统课堂规矩的束缚,如果学生对某个历史问题非常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即时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历史知识的印象,继而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创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方式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调动起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进行思考与学习。

(2)采用民主教学制度,让学生在学习和讨论时可以大胆的发挥,例如:学生对教师讲述的历史问题有疑问,可以当堂与教师进行讨论,这样学生本身可以对该历史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其它学生也会对该问题加深印象。

(3)教师要与学生拉近距离,保证师生关系一直处于非常和谐的状态,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会保持轻松的心情来进行历史课程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4.创设相应历史情景

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已经在较多学校的历史课程教学应用开来,学生在历史情景下学习历史知识,会对历史问题产生非常多的联想,继而领悟学习的历史内容。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设计出相应的历史情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该情景之中,努力地让学生之间产生共鸣。

5.加强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初中历史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也是进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学校应该加强历史课程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即加强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这样才可以起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以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创新性人才的目标。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要与思想道德课程相结合,为培养思想道德良好的学生打下基础。另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顺利地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培养出道德良好的创新精神,即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神圣的责任感等等。其次,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历史课程与其它学科进行结合,通过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灌输,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精神,还可以为创新策略的提出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结论

由以上内容可知,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这些措施包括:进行创新性教学、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创设相应历史情景、加强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等等。另外,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学习与总结,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初中学生打下基础,国家及教育部的素质教育计划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恒新.构建学生主体: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8)

[2]马卫东.试析历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误区——兼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J].历史教学.2000(03)

[3]诸灵康.关于加强历史课程创新教育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0(02)

[4]何成刚.我的教育观 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02)

[5]赵亚夫.个性创造性:新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续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12)

[6]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7]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第2篇: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67―01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长期的传统教学熏陶堆积,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仍长期存在于日常的教学教育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当然,除了以上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如历史课堂评价机制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教师继续教育存在薄弱环节、校本研究缺乏专家引领等,这些都在某些方面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1. 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 这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专家认为,无论自然形态,还是社会形态,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例如,中学历史教材中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如“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高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新精神元素存在,这些具体的、鲜明的元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形象极其丰富,如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创新意识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给学生树立榜样?

第3篇: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审美教育;创新精神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从“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来看。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从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

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创新意志。

第4篇: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化学实验教学已被提出新的要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注重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以及中职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本文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了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关键词:

中职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教育逐渐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大批“高技能、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新时期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如何培养大批具备“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中级人才已成为当下职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为此,在中职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通过不同途径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中职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化学实验课程内容,根据中职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优化利用多媒体集“图片、文字、动画”等于一身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不迷信课本,敢于突破,为培养其创新精神做好准备。以“氢原子结构”为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进行相关演示实验的同时,要巧妙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参与程度,比如,在受到核吸引之后,电子为什么会继续在核周围高速运转,并没有掉入原子核内部?在提出这一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探讨、交流,多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逐渐学会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2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新课标背景下,中职化学教师不能再采用传统“鸭填式、放羊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备课讲授、学生听课记录”,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分层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基点进行授课,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增加师生、生生互动,多角度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自身各方面潜能,优化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点,自主分析、解决相同或者类似的问题,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其创新精神。以“物质密度”为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章节内容,在各教学环节中穿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比如,如何证明相同体积的空气、水谁更重,如果在黄色、蓝色两种颜料作用下可以得出一种新的颜料-绿色,那么,这种绿色是否属于这两种颜料的混合物,借助这些问题,增加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积极、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一问题,有效跳出定势思维怪圈,使其思维更加活跃,为培养其创新精神做好准备。以“氯气的性质”为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相互探讨一系列问题,比如,氯气是否可以和水相溶,二者是否会发生反应,如果会,生成物又是什么。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结合课本提示,进行相关的实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师只需要扮演好组织者、协作者等角色,积极引导、适当点拨,有效纠正实验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客观性评价,展开针对性教学,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得出相关结论,即氯气是可以和水相溶的,溶解度并不大,溶解的氯气会和水发生反应,也就是说,如果氯气较干燥,是不具有漂白性质的,次氯酸才具有漂白的作用,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氯气的性质,准确区别氯气、次氯酸,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提高他们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利于培养其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注重学生实验。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已有的化学水平,巧妙引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相关实验,多鼓励他们在实践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养成认真观察、勇于探索的好品质,逐渐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以“重要技术与共化合物”为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向学生演示制作氢氧化铝的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操作,也就是说,在铝化盐溶液中滴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让学生观察两次实验中沉淀情况,会发现沉淀时间并不相同,以此为基点,引导他们积极探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以“苯酚”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如果苯酚温度超过65摄氏度,便可以和任意比的水混溶,如果苯酚浊液中被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二者将会发生反应,生成苯酚钠,也就是说,苯酚呈酸性。以此,促使班级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教师,不断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促进其个性特长全面发展。

4科学改进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改进实验,激起其求知欲、探索欲,强化其创新意识,不要一味地相信课本上所学知识,能够摆脱定势思维圈子,结合已掌握的知识点,通过不同途径科学改进课本中的实验,培养其创新精神。以“Fe(OH)2制备”为例,如果根据课本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进行相关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很难看到有白色的絮状沉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的知识点,优化改进课本中的实验方案,确保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白色的沉淀,也就是需要制备的“Fe(OH)2”。在反复实验中,有学生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稀H2SO4、还原铁粉的量,前者要少量,后者要过量,以煮沸的蒸馏水为基点,科学配置NaOH溶液,可以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植物油,这样新配置的NaOH溶液便会顺利透过油层,和下层溶液相融合,可以看到白色沉淀—Fe(OH)2。以“空气中钠燃烧”为例,如果按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进行相关操作,将会破坏大量的玻璃管,如果用石棉网来代替,实验结束后,便不能再次使用,大大增加了实验成本。在进行相关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相互探讨,优化改进实验仪器,避免破坏大量的玻璃管。在多次尝试后,学生发现可以将铝片作为对应的实验器,可以多次使用,将制作好的小铝盒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会发现钠快速燃烧,利于其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在改进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高,也利于更好地培养其创新精神。

5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生本教育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其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敢于改进实验,优化完善实验教学方法,注重化学实验探究等,促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发散思维、创新精神,逐渐提高其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为深造学习或者就业做好准备,改变新时期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高其教学效率与质量,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锋.探究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新课程(中旬),2014,03:87.

[2]王秀莲,张留学.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J].科技信息,2010,24:56.

[3]刘红英.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学周刊,2013,01:171.

[4]韩方杰.浅谈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新课程导学,2015,17:26.

第5篇: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

一、培养创新精神必须从幼儿抓起

1.幼儿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

有个心理学家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跑去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答:“这是到某点距离处处相等的封闭曲线。”又跑去问小学生:“这是什么?”小学生的回答有“句号”“字母O”“零”三种答案。他又跑去问幼儿园小朋友,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月亮”……说什么的都有。为什么文化程度越高、年龄越大,想象力却没有年纪小又没文化的幼儿丰富呢?从上面的答案可以看出,幼儿园的孩子天真可爱,思维也丰富多彩。

2.幼儿期是好奇心最为强烈的时期

对一个创造者来说,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可以激发他去敲开创造的大门。强烈的好奇心可以诱导他主动、频繁地接触新奇事物,孜孜不倦地观察、探索,使认识深化,从而找到事物内部规律,取得创造成果。怎样使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呢?我们要抓住幼儿好奇心最强的特点,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幼儿园科技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沃土

1.“幼儿科技活动”的涉及面非常广

2.每一种科技成果都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幼儿在认识这些科技成果时,创新精神(创造意识)会自然受到熏陶。

3.“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探索性强,容易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游戏与探索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直接感知。因此,在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时,要避免小学化、成人化,不能以上课为主,而要以丰富多彩的游戏为主;不需要幼儿去掌握那些抽象、枯燥、难懂的概念,只要幼儿去发现、去积累生动具体的科学经验,体验成功的欢乐,在探索活动中学科学,这才是培养科学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要做到与孩子共同动手

孩子遇到困难时,是最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如果教师立即给他答案,或者事先演示,幼儿跟着做很容易就获得了结果,就会使幼儿失去一次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反过来,若让幼儿操作在先,教师操作验证在后,不但给了幼儿探索创新的机会,幼儿还会认为这个规律是自己发现的,那份惊喜、那份自豪是可想而知的,这样就真正起到了培养孩子科技创新精神的作用。

除此之外,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还要做到与孩子共同观察、共同总结;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要做到有问必答;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重在有效的鼓励、激励孩子。

第6篇: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

关键词:启迪创新思维;独特见解;实践能力

一、新课标历史教学中必须实现的目标

如何才能实现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呢?在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我大胆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教学工作的粗浅认知以及分析成果进行阐述。设疑解疑,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是从有疑问及发现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难,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为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课堂讲课灌结论,学生听课背结论的状况,教师要做到努力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并把他们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我就巧设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解决,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此同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进而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比如,在讲《和》一课时,课本上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是“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讲课时,我发现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没有多少创新,大多是照课本原话答几句。于是我重新设计了讨论题: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样一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认为是成功了,有的认为是失败了,还有的认为既成功又失败了,而且各自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这样的问题给学生一种兴趣盎然的感觉。上完课了,学生还觉得意犹未尽。

二、在课堂讨论中引发学生思辨,激发学生独创性的见解

随着知识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已不满足书本上或教师提供的现成结论,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喜欢质疑、辩驳、争论和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鼓励和培养学生批判的怀疑精神,使学生懂得不迷信,认识到不盲从,敢于面对挑战前人的创新意识。

我曾用一节课的时间在七年级(8)班展开课堂讨论,题目是:用你学过的史实,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代女皇武则天。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讨论。大家争相评论,气氛空前活跃起来,最后评选出发言最佳的一组。这个组认为武则天的作为值得肯定的是:(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这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相反,武则天统治时期也有一些弊政,如重用武氏家族、大肆崇佛等,使百姓深受其苦。尽管他们的发言材料不够丰富,分析也不十分全面,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已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是积极思考、激烈争论、合作学习所创造出来的结晶。因此,采取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独创性的见解,应当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三、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行教学改革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更喜欢趣味性、活动性较强,参与程度较高的教学方式。为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就尝试了在课堂教学中带有探索性的角色扮演教学策略。

如,对“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我就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扮演。表演中有的学生提出了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岂不是高卧隆中一辈子了吗?我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这种看法也不无道理,我们切莫一味效仿古人,因为时代不同了,当今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成才发展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千万不能因等待而错失良机,误了前程。通过一些角色扮演,我惊异地发现,学生确实蕴含着极大的表演才能,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使历史课堂焕发出了青春和活力。

四、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上网查阅一些名人回忆,开展历史故事演讲活动等。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选择了一些反映二战的影视剧《伦敦上空的鹰》《珍珠港》《兄弟连》等,让学生在课下观看,更直观地感受二战。看完后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自学,展开讨论,谈出自己对二战的认识,最后我在综合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能力是靠实践锻炼提高的,也是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能力就无从谈起。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又能产生独创性的见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核心,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切忌单向灌输,给学生留有创造性思维广阔驰骋的天地,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

(宜川中学 陕西宜川716200)

就当今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结合本人教学体会, 谈谈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1)树立职业教育观念。明确职业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就业为导向, 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理念,培养学生具备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协作的能力以及具备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和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

(2)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教师不只是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更是实践者,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思想上增强创新意识,认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素质,紧跟计算机知识快速更新的步伐,不断汲取新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并把它们应用于教学当中,树立创新表率作用,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去教育引导学生,赏识学生,尊重学生,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教育观。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创造。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不是限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很好的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针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要力求角度新颖,富有启发性,使学生易于联想、接受,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融为一体,着眼于调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探索未知领域,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用心组织课堂教学,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创新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可能唤醒学生求知欲望,克服学生厌学心里,让学生以主人翁精神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勇气,敢于与众不同,给予学生发表意见和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不要吝惜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从而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要“授之以渔”,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树立起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利用项目教学法,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对象,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和示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围绕项目分组协作、讨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解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借助网络学会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无穷无尽、应有尽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控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获取、辨别、处理以及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网站如baidu、google等的技巧和方法来获取想要的信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一些视频课件学习一些实用软件;引导学生如何在某些专题的BBS论坛中发贴来寻求解决问题办法。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跟上网络时代的快节奏步伐,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具备的信息能力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5.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挖掘学生创造潜能

第8篇: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30-02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于物理概念和理论的建立和理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学生分组实验来说,教师预先准备好实验仪器,设计好实验步骤,学生按教师和书本所说的进行实验,最后得到统一的实验结果。这样的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学生自主活动少,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有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实验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提出一些具体做法。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

开展创新教育,教师要树立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的教学理念。要使学生“会学”,就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参与教学的过程,自己探究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来,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变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就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做法。在实验中学生不再只是充当“观众”,而是直接参与实验,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将初中物理的“平面镜成像”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

课前给每个学生小组备好器材:镀膜玻璃一块、电池两个、蜡烛两根、有格子的纸一张、白纸一张、火柴一盒和大头针若干。上课时,先请学生观察镀膜玻璃的构造及成像特点,然后向学生提问:“根据刚才的观察,你认为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提出假设,思考如何进行研究,然后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进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学生。实验完后,让各小组进行交流、分析、讨论、小结,并请几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我们用A、B两节电池分别放在镀膜玻璃前、后的格子纸上,移动B使它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体一样大;并且A和B到玻璃即镜面的格子数相等,说明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学生乙:我们本来认为近大远小,可是我们发现将A放在玻璃前远近不同的地方时,移动B总可以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始终是一样大的。

学生丙:我们用白纸代替格子纸,用大头针A、B代替电池,当B与A的像完全重合时,在A、B位置的纸上分别各扎一个小孔,把这两个小孔画直线连接,用直角三角板量度,发现两孔到玻璃的距离相等,且这两孔的连线垂直于玻璃,说明像物等距,且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

最后教师问学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纷纷回答:“像物等大,与镜等距,连线跟镜面垂直。”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亲手做实验,积极思考和讨论,尤其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地方是:不是由老师自导自演做总结,而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认知结果来归纳结论。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创造意识。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体现。只有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去获取知识,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中才能迸发出有创见的思想火花。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空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充分、主动、积极地展示其思维过程,发挥其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探究性实验比验证性实验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使学生在动手、动脑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果按课本所给的现成的表格(表一)组织学生实验,学生只是按

照表中给出的各种成像条件,根据焦距的大小,填入物距的大小,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物距在某个范围内成什么性质的像。这样做就没有训练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各种性质的像的条件是预先给学生设好的,而不是学生从探究中发现的。为了增加实验中探究的成分,对课本的表格做些修改,先不给出成像的条件,而是直接给出物距的具体数据,实验时物距从较远处开始逐渐减小到30 cm,20 cm……如表二。

实验做完后,教师问学生:“成倒立缩小实像的物距是焦距的多少倍?”学生说:“6倍、4倍、3倍。”接着问:“这几个数据都是在什么范围内?”学生很快看出规律,纷纷回答说:“物距大于两倍焦距。”

又问:“对于凸透镜,只要物距在什么范围内,就能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教师让学生分析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学生也很快得出结论。

最后让学生课后根据实验的数据,找出成等大倒立、放大倒立、放大正立的像的条件以及它们的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以此作为实验报告的内容,并让学生说说在分析物距与焦距、象距与焦距的关系后还有什么发现。从学生的实验报告看,绝大多数学生能找出成各种像的条件及相应的像距与焦距的关系,有的学生还提出了“像距越大,像也越大”“物距减小时,实像变大”等结论。通过这样改变实验,学生有了足够的探究空间,充分开展自主探究,除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外,还探究了成各种性质的像的条件,探究内容和思维训练更多,探究的发现也更多,从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因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如,学习机械效率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斜面机械效率的大小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吗?如果有,请你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课后不少学生认真思考并提出他们的猜想。他们认为“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因为斜面越粗糙所做的额外功越多,机械效率就越小”,并提出了实验方案:“用粗糙程度不同的两块木板制成简易斜面。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将同一铁块分别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测出拉力F和斜面长L,利用W总=FL求总功;同时测出物重G和斜面高度h,利用W有用=Gh求出有用功。最后根据η=W有用/W总求出两个斜面机械效率的大小,再进行比较。”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精神给予表扬,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自主探究。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独立开展实验,独立得出实验结论并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能使学生克服过分依赖老师的习惯。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快乐。

第9篇: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在靠竞争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年代里,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成为人类求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我国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就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顺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大力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必须推进和落实创新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古人云,“亲其道才能信其师”,只有教师更新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传统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思想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新精神,把教学的立足点和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有一种教学方法叫变序教育法,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势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像千金巨石一样,怕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1)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2)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3)这表现了的什么品质?

二是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宽松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可见,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以及探索求知的欲望,才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向上的人生情感和体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有幸观看了一堂数学录相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从那位名师身上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那位老师在引导学生用1/2来表示半个月饼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然后一个个分析讨论得出用1/2来表示。这时她说,你认为自己表示的方法可以擦去了,就上来擦掉。结果还有几个孩子依然把自己的作品写在黑板上。一般来说,班内意见统一了,我们就可以把其他因素排除,但那位老师并没有这样做,她非常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们的劳动成果,把学生放在了主人翁的地位。在这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里,思维的火花将不断被激发,知识的堡垒将不断被占领,心理品质也将不断地得到健康发展,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在观察过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既要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又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使它们在观察过程中不拘一格,打破传统,突破框框,有自己的新发现。

有一位老师在讲《骄傲的孔雀》一课,先按顺序同时挂出四幅图,让学生依次观察图画,每幅图用一句简单的话说明图意,初步了解图画的内容,然后读课文,让学生找出与图照应的文字,再图文结合,一幅图一段文字地学。比如第一幅图,课文前两段主要讲孔雀骄傲,读了课文让同学看图。从图上哪些地方看出孔雀骄傲呢?学生说了很多。有的说:“它昂着头,挺着胸脯,大摇大摆,谁也瞧不起。”有的说:“花喜鹊扇着翅膀,向它点头问好,它连理都不理,眼睛向上瞧着,一直往前走。”这样一幅图一幅图地观察,一段文字一段文字的对照学习,孔雀从骄傲到和自己比美,到掉进湖里,最后受到花喜鹊的严肃批评。学生对这件事的发生、发展、结果有了具体了解,也学到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4、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做到适时有效地点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一种强烈的学习动因,好教师善于在教学中利用这种动因,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始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