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

第1篇: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

窗外,小草沐浴着阳光,微风轻抚着花儿。秋来了。

又是一堂语文阅读课。全班自由轻快地朗诵着初一第4单元诵读欣赏部分的诗歌。

“老师,书上怎么少了写冬的诗句?”

“是呀,老师,我们补上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

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这一课进行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呢?

“同学们提得很好,大家说说看,你了解哪些写冬的诗句呢?”

小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冬: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铃──”下课铃响了,学生意犹未尽地站了起来。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写冬的诗句很多,写四季的诗句则更多,而书中仅各选了一首,是不是显得太少了。下课后,大家分组去找一找,并总结归纳一下,看哪个组找得多……”

“老师,我觉得散文中也有写四季的,而且写得很美,我们组也找一找,好吗?”

学生的话提醒了我:四季本是丰富多彩的,写四季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多彩的。我不妨利用这个单元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个小小的创意在我心头油然而生。

“同学们,本周的活动课,咱们相约开展四季风采赛,怎么样?”“好!”

欢呼声响彻教室。

【准备】老师,这堂课让我们自由活动吧。

星期四下午,又是活动课。

我们相约分头收集整理描绘四季的诗词、散文及成语。由语文科代表组织商量后,全班拟订出本次活动的板块:

1.班级分组,分成4组(春、夏、秋、冬各1组),小组分头活动。

2.利用去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查阅有关资料。

3.组织、整理并讨论小组收集的资料,诵读品味语言之美。

4.制作摘记卡。

5.小组合作设计板块式壁报。

各小组碰头商量了一下,便小鸟般飞出了教室,仅留下沉思的我:学生拥有了主动性就拥有了活力,也就拥有了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才是作为教师的我所必须做的。

【准备】老师,谁来做主持人呢?

第二天晚读课,有学生提出做主持人的问题。于是,我帮他们设计了第二大板块:竞选主持人。我做了以下准备:

1.布置黑板:写上“主持人大赛”5个字,并配以插图,让黑板也展示美。

2.按抽签的方式进行比赛,语文老师兼主持人,让语文老师的主持艺术直接影响学生,激起他们的表现欲望。

3.邀请其他语文老师做本场比赛的评委。

夜幕渐渐降临,而竞选主持人的比赛还进行着,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我知道,我已把学习语文的种子播洒在学生的心田。

【过程】“我爱多彩的四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展示

教室里充满了“欢乐颂”的旋律,在一段优美的伴奏中,主持人小南缓缓走入布置好的会场中。在她身后的黑板上,画着4个大红灯笼,“春、夏、秋、冬”4个字刻在红灯笼上,更显得耀眼夺目。旁边,小画家小晨还精心设计了几枝红梅。虽已深秋,有点寒意,但教室里却春意浓浓。一切按计划进行。

主持人:同学们,“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春花秋月,夏云冬雪,有多少诗人曾陶醉于美的意境之中,多少词人曾为之挥笔抒情。“万紫千红总是春”、“五月榴花照眼明”、“霜叶红于二月花”、“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个星期以来,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美,用笔描绘美,现在,该是展示的时候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主持人:今天的活动分为7大板块:

1.各小组交流写四季的诗词

2.各小组汇报本组收集的有关四季的成语;

3.各组代表诵读名家的散文,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4.各组展示本组的绘画作品,并用一段文字加以描绘;

5.小组评议,哪组说得最好,并说说理由;

第2篇: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

古典诗词的形象鉴赏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近3年来,高考对形象类进行直接考查的情况情为:2011年有6处,2012年有5处,2013年有4处。

下面拟就近几年高考真题来具体探究古诗词形象类鉴赏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鉴赏诗中某些意象

意象既可以理解为“意加象”,也可以理解为“意的象”。诗人艾青认为:意象是具体化的感觉。指诗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即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鉴赏某一意象,就是挖掘物象所蕴含的主观情感。所谓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鉴赏诗歌,通过跳动的意象去捕捉诗人的情感、思绪。可见,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中介与途径。

(一)提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二)答题步骤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句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2012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耐,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二、分析诗词的意境

众多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内涵又超越意象。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步骤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的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句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2012湖南卷第10题)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三、分析诗词中人物形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塑造的人物形象(虚构的)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我)两种。

1.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2.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一)提问方式

1.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二)答题步骤

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②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三)答题句式

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身份)。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2013年辽宁卷)

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①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①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8.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5分。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3篇: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

一、 熟读观察,由画揣意

古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品,讲究音韵和谐,要靠朗读来传情达意。因此,熟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与要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至理名言道出了朗读这一学法的重要性。因而熟练诵读成为古诗词教学的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只有在声情并茂的熟练诵读中,才能感知诗人的情感脉动和灵魂深处的呐喊。诗句读得熟练了,诗句的意思也就慢慢地明白了。须知,读诗知意,犹如婴儿学语,是自然而然的事。不能熟读古诗词的人,要他说出诗词表达的意思,无异于痴人说梦。注重熟练诵读,不仅能从音律的抑扬顿挫中感受作品的音乐美,而且有助于对古诗词表情达意的深刻理解,有助于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进入古诗词那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

观察,就是注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古诗词插图所展示出来的情景画面。可惜,这没有引起老师们的注意。君不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词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古诗词的大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配诗的图画,可以感知诗词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如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课的插图由上而下,由远而近仔细观察,可以体悟出这样的四幅图:深秋明月图、江风拂梧图、儿童捉织图、寒灯篱落图。诗画交融,可以揣摩出诗的大意:明月深秋,江风习习,寒气袭人,客居他乡,孤寂落寞,篱落灯下,看见孩子还在提着灯笼捉蟋蟀。

“诗是有声的画。”教师在让学生熟练诵读的教学环节中,注意读观结合,就能由画面情境揣摩感知出诗词的大意来。

二、把握意象,由象入境

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结晶,是诗词创作的审美客体,是诗词鉴赏的“钥匙”,是意境升华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体悟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必须让学生了解把握诗词中描写了哪些具体的人、事、物。这就是诗词学习时要把握的意象。可以说学习古诗词,意象是读者认识和把握艺术形象,进入艺术境界的桥梁和纽带。明朝胡应麟《诗薮》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就说明了意象在诗歌创作与学习鉴赏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诗中的意象,再由意象体悟,就可以感受到诗中由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融合所生成的充满诗意的生活图画——艺术境界。

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朋友出使西北边疆的诗。读诗后可引导学生逐句梳理诗的主要意象有:朝雨、轻尘、客舍、(杨)柳树。诗人选取这些意象表现出怎样一幅鲜活的艺术境界呢?“朝雨”在诗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上显得洁净、清爽。仿佛天遂人意,特意为远行的友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是离别的象征。两个意象有机缀连,自然关合送别。这样举目望去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客舍周围青的草到绿的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艺术图景。表现出在典型环境下那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深情离别的场景。诗人对好友阮二的依依惜别、留恋之情就跃然纸上。

三、理解字词,由说明意

诗歌讲究凝练,古诗词尤为典范。它涉及到词序、异义、跳跃、概指、谐音等诗作常识。因此学习古诗词,理解诗句中的重点、精巧、传神的字词,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更是语言训练绕不开的一道坎。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加以点拨、疏通,帮助学生扫除古诗词阅读中的“拦路虎”。

例如,《夜书所见》这首诗,首句“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课文注为“风声”,以笔者愚见,似为不妥。“寒”字是什么意思?与声构词成“寒声”又如何理解?书上缺少注释。笔者曾查阅不同版本的教辅资料也没有对“寒”字的注解。各种汉语工具书均未收录“寒声”一词。一些文章赏析理解为“寒意”。把“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解读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解读成“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细观课文插图和细心揣摩诗中展现的意境,窃以为,“萧萧”理解为“萧瑟”,“寒”理解为“寒气”,“声”理解为“音讯”“消息”为宜。于是前两句的意思是“萧瑟的梧叶传递给人一种寒气袭身的音讯(或消息),江上的秋风让客居在外彻夜难眠的人思念起亲人来。”于是后两句“感觉窗外有孩子们在捉蟋蟀,只见深夜的篱笆间晃动着一盏明亮的灯。”这样的解读与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才相符一些。像这样教材缺少注释或注释欠妥,学生又难于理解的重点词句,就需要教师帮助疏通,引导学生体悟,才能准确地把握好诗句要表达的意思与情感。

字词障碍疏通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熟悉诗句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个人展示的方式说说(口译)诗句的意思。毕竟只有根据字面了解知晓了诗的大致意思,才能想象出诗中表达的艺术画景,才能体会到诗人流露的思想感情。

值得注意的是,诗句意思的感知,那种由教师用文字把诗意翻译出来,让学生抄写死记硬背的做法是不可取,不可学的。课堂上让学生依词看句通过思考领悟说出大致意思,这才是古诗词教学的正道。

四、知人论世由景悟情

古诗词教学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学习同理,不可能离开作者及其境遇去单独理解诗意诗境,应该用适当的时间在适宜的环节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作背景。

知人,就是要简明扼要地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是谁?他生活在哪个朝代,其代表作与其独特的诗词风格。这些在导入新课时花1~2分钟时间疏通即可,不影响重点教学环节的进行。这样做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正确认识诗人很有帮助。试想,学习知名诗人的一首诗,对作者的基本情况没有一丁点了解,光是突出诗意诗境的赏析,这不是一种遗憾吗?这并非套路,应看成是制作一件工艺品的必要程序。

论世,就是扼要地向学生介绍或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时,了解一点诗作的背景。因为诗歌是时代的最强音,是诗人心声的表达。一首诗的产生除了表达出诗人的意旨情趣外,总有它的时代背景或典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发展态势。

例如,王安石写《泊船瓜洲》,当时年过半百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当他再拜相位奉诏进京赴任时,不免生发出对恬淡超脱的平民生活的留恋,也生发出人生的无奈和对仕途担忧的心境。于是他途经扬洲时,怀着一腔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写下了这首诗。如果不了解这一背景,仅凭字面“春风又绿江南岸”理解成“春风得意,前程大好。”其实是大违诗作本意的。

再如李白写作《独坐敬亭山》是在被迫离开京城贬任宣城,秋游宣洲敬亭山时。仕途的潮起潮落和长期的漂泊生活,让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甘苦,看透了社会的世态炎凉。产生因怀才不遇,孤寂落迫而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安逸的无奈心境,写下了这首诗。

老师应该明白“知人论世”这一基本的阅读方法的运用,在文学作品特别是古诗词的阅读中十分必要。中学阶段必须重视,小学阶段也应关注和渗透。两个学段的区别,后者在于点到为止而已。这对于帮助学生学好古诗词,正确理解和把握、体悟诗人在诗词中流露的情感很重要。须知,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哪有诗歌写无情之景?著名的词论大家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体悟诗情,应注重情在意象中,情从背景出的把握。

第4篇: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

一、了解诗歌类别

诗歌按内容来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1.山水田园诗

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代表人物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咏物诗

特点是托物言志。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边塞诗

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4.咏怀诗

特点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歌前两句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进一步抒怀。

5.咏史诗

多以特定意象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讽刺当政者荒,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代表人物刘禹锡、杜牧、苏轼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二、了解诗人生平,把握诗人风格

掌握诗人的生平,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杜甫一生穷困潦倒,终生郁郁,所以其诗歌多写旅途漂泊,两鬓先衰功业未就的悲叹,风格沉郁顿挫。还有陶渊明的淡远拙朴、李白的清新飘逸、李清照的清丽婉约等。但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也往往是高考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但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悲歌。

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对不同的社会时代特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如唐代的诗歌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安史之乱前的诗歌刚健大气,境界开阔,多写丽山盛水,理想志向以及边塞战事。而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则多是一些写战争之惨,征调之苦,离乱之愁,以及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重振河山,却又难以变为现实的文字。

四、了解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

五、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诗的灵魂,体味意境要从诗歌描绘的生活图景入手,进而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先将曲中描绘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这些形象再现组合而成一幅深秋晚景图;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图景蕴含的情意,进而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羁旅行人的思乡之情。

六、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主要有抒情、描写、修辞三大类。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第5篇: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诗歌教学,兴趣,欣赏

正文:有一位中学生在诗中写道:“我们这个年龄,是诗的年龄。每一片白云,都是一片纯洁的遐想;每一束阳光,都是一个梦的意境;每一个大胆的念头,都是一位浪漫诗人的抒情……”是啊,十七岁、十八岁,一个人一生中最富有诗意的年龄。可是我发现现在很多学生甚至是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大喜欢阅读诗歌,他们大都对小说情有独钟。但是每年的高考题又都少不了诗歌鉴赏题,而这类的题学生们又往往爱出错,所以,加强诗歌教学很重要。

可是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想,我们不妨先从爱情诗歌入手。爱情,本来就是人世间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而绝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们,处于青春萌动期,不少人在“爱”的门口徘徊、张望。作为教师,没有必要去阻遏他们的好奇心,去规定种种“不许”、“不准”,不如干脆带领他们去领略和欣赏优秀的经典的有关“爱”的文学作品,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懂得“爱”的真谛。

先从明白易懂、短小有趣的爱情诗词入手

例如《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短小易懂。红豆,又叫“相思豆”,在古代是用来表达男女相思之情的。当然,这首诗还有它的写作背景。但我认为就这首诗而言,还是从文本本身来欣赏会更好。把它当做纯粹的爱情诗来读,会更单纯、更有趣。

一、学生有所耳闻的诗词容易引起共鸣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中,“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学生有所耳闻的,他们读起来感到很亲切。在学生读了以后,指出最后一句用了双关手法,“晴”与“情”谐音双关。学生们从这短小的诗歌中感受到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委婉含蓄,又领路了中国文字在表达上的独特魅力。于是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并且很快就能把它记在心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都是学生从琼瑶作品中似曾相见的诗句。当将这些诗歌向学生整体展现之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诗“古已有之”啊!他们在欣赏琼瑶的博学的同时,更会喜爱诗歌的。

二、含有故事的诗词令人印象深刻

王建的《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诗歌中,含有一个关于“望夫石”的民间故事,学生感到很有趣。最后一句“行人归来石应语”,很有想象力,也非常符合民间故事的构思思路,读来非常奇妙。

三、婉约派词人的词自然是一定要让学生知晓的

情感的缠绵、表达的到位,是婉约派词人的强项。中国古代爱情诗词的鉴赏,无论如何也不能漏了这一块。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秦观的《鹊桥仙》等等,让学生体验到了古代爱情诗词的精品,玩味无穷。

爱情诗词的阅读只是一种吸引性的导入阅读。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爱情诗词以后,音韵铿锵的、苍凉悲壮的、具有风骨的、豪放的诗词就可以穿来,其他风格和题材的诗词都可以让学生有所涉猎。这一方面避免让学生太沉迷于爱情诗词,另一方面避免了审美疲劳。这样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有了,接下来就该说说如何鉴赏诗歌了。如何鉴赏诗歌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

我们阅读与欣赏诗歌,首先要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情感的展现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直抒胸臆。这一类诗歌情感奔放,从字面上就能感触到诗人跃动的脉搏,也就是说,欣赏时容易进入诗歌所展现的情感世界。例如,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艾青的《我爱着土地》等。

另一类是含而不露。这一类诗歌感情比较含蓄,有的寄情于景,如舒婷的《致橡树》;有的托物言志,如莱蒙托夫的《帆》;有的将激越的情感藏在平静的文字地下,如郑愁予的《错误》。欣赏这一类诗歌,需要细加品味,才能体察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感情。

二、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境”和“意”的统一。诗中客观的描写对象是“境”,诗人主观的感受体验是“意”。换句话说,“意境”就是诗人感情与客观事物相契合,在诗歌中所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展现。诗人写诗总是要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爱和恨、痛苦与欢乐、希望和追求的;要领略“意”与“境”是如何浑然一体、融情于景的;最好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诗歌的意境,来唤起自己与诗人的共鸣。例如我们在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四句的理解中,会在眼前展现出一幅深秋悲凉的夕照图,理解越深刻,画面越清晰,也就越能感受到整首诗极其低沉的基调,这些景象都是为了表现“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冷孤独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仅28个字的小令中,“情”与“景”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一种十分美妙的艺术境界。

三、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优秀的诗人更注重用凝练的语言体现出形象美、情感美、音乐美。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这就是说诗歌的语言应当让读者感受到鲜活的形象。

诗歌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凡是感情真挚、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富有节奏的诗歌都琅琅上口,都会在朗诵中感受到音乐美。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还可以从艺术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着手去欣赏诗歌。

本文从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如何欣赏诗歌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第6篇: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第7篇: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 小学古诗教学 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第四学段中“阅读”部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谈一下拙见,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读诗作画,在线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声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的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有机的结合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作画,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小儿垂钓》的教学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共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地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向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历过长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李白经历十五年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自由,怀着喜悦的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中,我常常这样做:

由景引情。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句句写景,句句含情。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在教古诗,常常用歌曲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咏柳》时,我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使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油然而生。这时在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第8篇: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一)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出示了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的。

(二)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师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师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我娓娓动听的描述诗的意境,再配以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使学生似乎在丝丝微雨中,隐隐约约看见了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到了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一)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古诗教学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活化、优化。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诗,我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二)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古诗教学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的。我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三)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一)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破文入情,缘情融情,。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意读全诗后,我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访谈、遐想、推敲,这样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赠汪伦》,我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第9篇: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

一、典故相同,主旨不同

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诗人常通过用典来含蓄地表情达意,但是相同的典故亦能表达不同的情志,镌刻上独属于诗人的鲜明个性烙印。如“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于《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千百年来,这个饱含了丰富的哲学意蕴和浪漫的思想情怀的美丽故事无数次地诉诸于文人墨客的笔端,却被他们赋予了不同的主题和内涵。

有的诗句弥漫着摆脱不了的感伤与迷离色彩。 “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李白《古风五十九首》),“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白居易《疑梦二首》),这两首诗都写出了变化莫测的人生就如一场虚幻的蝴蝶梦,表达了人生无常、一切成空的感喟与惆怅。

有的诗句则渗透着漂泊流离、思念故土的浓烈情感。欧阳修的《玉楼春》:“寻思还有旧家心,蝴蝶时时来役梦”写出了客居异乡有家难归而只能在庄周化蝶的梦境中归去以慰思乡之情;辛弃疾的“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更是通过蝴蝶梦等多种意象传达了浓郁的故土之思,给人荡气回肠之感。

而在另外一些隐于山林田园的诗人笔下,庄周梦蝶的典故则尽脱忧伤与无奈的基调,处处流露出闲适与惬意。唐诗人钱起的“丛筱轻新署,孤花占晚春。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衡门春夜》),颇得庄周天真率性的意趣;梅尧臣的“花时啼鸟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叶落夜雨声满阶,雪下晓寒低压屋。……且梦庄周化蝴蝶,焉顾仲尼讥朽木。”(《睡意》)则写出了宁愿被圣人讥笑为朽木,也要享受自然雨雪的美景,享受庄周梦蝶的逍遥自在的意趣。这个典故在此被赋予了自由欢快的色彩,充分体现了摆脱物欲枷锁而追求逍遥自由的哲学思想,表现了闲适惬意、自由洒脱的情怀。

二、意象相同,风格不同

古典诗词中会有一些常被运用的高频意象,但这并不影响诗人创作出风格迥异的杰出作品。如同是 “黄花”意象,宋代张先的“红叶黄花秋又老,疏雨更西风”(《少年游・红叶黄花秋又老》)用“红叶”“疏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晚秋寒雨图,充满了悲戚感伤的格调。

晋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于俯仰之间道尽远离世俗、超凡绝俗的自然真趣,此处的暗含隐逸之情,在“东篱”和“南山”的衬托下尽脱喧嚣之感,体现了闲适淡远的风格。

元代长笙子的“菊绽黄花,月生碧汉清光皎。霜前雨后正芬芳,四海圆明照”(《烛影摇红・菊绽黄花》)描绘了一幅幽谧的明月黄花图:雨后初晴,夜幕低垂,月光如水,黄花悄然绽放,“霜前雨后”洗尽它身上的俗世铅华,让它更加的纯净芳香,令人陶醉,整幅画面营造了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给人安谧美好之感。明代梦观法师的“向来翠竹黄花圃,多在空山暮雨中”(《钱舜举画黄花翠竹》)则以“空山”“暮雨”做背景,以“翠竹”“黄花”相伴,赋予了画面一种脱离喧嚣红尘的空灵美与禅寂感。

而到了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和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中,诗歌的意境风格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黄诗写出了长安城中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黄花的场景,它们散发的阵阵香气浸透长安,冲天而上,这里的“黄花”成为了义军战士的象征,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的战斗豪情;而毛诗由于诗人的阔达胸襟与宏伟抱负,黄花的意象更是充满了昂扬的斗志,使整首诗歌呈现出慷慨激昂、恢弘高远的气魄之美。

三、情感相同,技巧不同

由于诗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创作特点,同样一种情感的表达亦是各有千秋,如“愁”是古人常抒之情,不同诗人表达愁情的技巧亦不同。

有虚写愁情,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是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化作具体可感的“春水”,写出了离愁的连绵不断,以水设喻,化虚为实,使愁情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更具有艺术美感。

有直写愁情,如“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则是直抒胸臆,直写愁情。这“愁”里有壮志难酬之哀愁,有岁月易老之苦愁,有国土沦丧之悲愁,有退居田园之闲愁,凡此种种情绪一时都齐涌心头,化作一声长叹,此处直写愁情深重之无法排遣,如影随形。

有反写愁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是为反写。如唐许浑的《谢亭送别》中写道:“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恰值深秋,两岸青山逶迤,枫叶尽染,在一汪绿水的衬托下,明丽鲜艳,越发凸显聚之可贵,别之难堪,反写了离愁别恨。

有隐写愁情,如“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张炎《鹧鸪天》),借哀怨笛声,低暗云幕,千里燕子,雨中梨花,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自己无限愁苦的思乡愁情,虽不言愁而愁情自现。

四、题材相同,意味不同

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很多诗人会不约而同地接触到相同的题材,而相同的题材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又会有着不同的意味。例如同写“听琴”这个素材,不同诗人听出写出的感受和意味是大相径庭的。

苏轼听琴,听出了精湛的琴艺,高雅的意趣:“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减字木兰花・琴》),气度雍容的弹琴之人指下气韵流动,其琴技如此高超,让“万籁”为之沉寂,让天地为之肃穆,琴声时而如悲风呜咽,时而如流水潺潺,使苏轼产生了悠远寂寥的古意。

孟浩然听琴,听出了弹琴之人高洁旷达的内心境界:“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听郑五值琴》),“清风”“竹林”“古琴”“清酒”“夕阳”烘托出了一位旷达潇洒、高蹈出尘的高士形象。

宋代王元的《听琴》听出了苦无知音、清高悲戚的意味:“拂尘开素匣,有客独伤时。古调俗不乐,正声君自知。寒泉出涧涩,老桧倚风悲。纵有来听者,谁堪继子期。”时人多爱“新声”,不爱“古调”,弹琴之人寻不到志同道合的知己,只能“自知”“正声”,倚风独悲,慨叹世无子期,全诗充满了知音稀少的寂寥之感。

宋代顾逢的《雷峰寺听琴》则听出了愉悦舒爽的意味:“尽日山窗下,松风细细吹。喜于同坐处,乐在听琴时。” 山窗幽静,山风清爽,有三两知己好友同坐,可以调素琴,可以阅金经,可以谈古论今,可以举觞畅饮,岂非人生一大乐事?难怪仅仅是“听琴”,诗人已经“乐”在其中,听出了无限愉悦舒爽的意味了。由此可见,由于诗人心境、处境、性格、阅历的不同,哪怕是同一题材,呈现出的画面基调和意味也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