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第1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如何以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为指针,围绕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问题,是新形势下一项紧迫任务,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合各方力量共同完成。本文仅就其中带根本性的课程体系问题进行探讨,旨在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1从国家专业目录调整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置

国家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以后,电气信息类的专业范围不断拓展,涵盖了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各个领域的多个学科,形成诸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新的专业格局。

2从招生与就业分配形势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

如今,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招生与就业分配成为衡量一所学校、一个专业“热门”程度的晴雨表。招生与就业分配又被看成是一个跷跷板的两端,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通过社会发展需求来调节。从高考招生录取来看,由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名字响亮,近年来成为热门专业,造成许多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部分地区生源甚至好过传统热门的通信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促使该专业的规模逐年攀升。招生规模的急增,对今后的分配就业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近几年来,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看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目前就处于这种境地。相比之下,同属于“电气信息类”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具有明显的择业优势。他们在应聘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专业主干课程及专业特色,如通信原理、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程控交换,等等。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回答,却难以令人信服,所学的无非也是以上这些课程(大多是为了择业而选修的课程),或者是一些与其他专业的嫁接课程。可以说得稍微具体一些的,可能只有数字信号处理,语音处理、图像处理、视频处理等几门,它们大多也是通信工程或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或者本身就是通信工程或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3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办学特色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的诸多高校均早已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已经很成熟。国内许多著名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也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及相应的系列课程,并注重课程体系与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本科专业、硕士点学科、博士点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等协同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层次结构,相互促进,使得这些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各具特色。

4改革与探索

4.1改革的初步成效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是一所以电气信息类专业为重点的多科性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995年设立于电子信息分院(现在的通信与信息工程系),是国家管理的本科专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招生。该专业自1996年招生以来,已毕业三届(2000届、2001届、2002届)约200名本科生,现有在校生(99级、2000级、2001级)约600人,近两年(如2002级、2003级)将以每年约200人的速度递增,规模不断扩大。几年来,为了办好该专业,学院有关专家教授、历届系领导以及教研室基层教师进行了多次研讨,制订出现有的教学大纲和专业规划,使该专业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其成果可概括为“四三二一模式”,即四个方向、三年打通、两个重点、一条原则。所谓“四个方向”是指,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将主干课程分成四个限选方向,即通信网络、信息传输、网络信息、电子工程等,各方向又设有相应的系列课程。

4.2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通过几年来的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初具规模和特点。能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学院各级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支持和关心,也凝聚着信息工程教研室全体教师长期不懈共同努力的心血――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申报、筹建,发展规划制订、师资队伍培养,直至网络信息方向系列课程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等等。

5结束语

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相比,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于开办历史不长,课程体系不够完备,专业特色尚不明显。如何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使本专业办出特色,仍面临着不断改革和创新问题。这也正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和探索的一个课题。近年来,我们申报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分别于2001年和2002列入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我们坚信,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办学经验,结合我校学科、专业方向及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坚持长期不懈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其它方面的改革,可望使本专业上一个新台阶,在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第2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结合现状,针对目前我们所需要的一些电子信息工程培养目标,就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弊端,提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重新调整与优化,为了构建一个更好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平台,目的为在各个院校能够培养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提出了院校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一、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经济领域发展非常迅速。由于国家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我们把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列入到提纲,并且重点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模式下,社会非常迫切的需要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的人才,而且各个各个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也给予了非常大的期望。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思路

1.明确培养专业和人才发展的目的

各高校在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内容和构建丰富的课堂体系中,应该特别注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要重视学校所能利用到的各种资源一起来自不同层次的学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通过原有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与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重新调整和规划而构建的一门新颖专业。通过对社会发展调查,结合实际我们得出了学校电子信息专业培养的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整体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各个课程内容,我们在单科轻重整合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进行调整。综合课程方面的内容,构建一个知识点足,内容丰富的一个课程体系。对优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课本内容的相互联系,还要避免改革后书本知识点重复机率过大。整合课本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个更加完整的基本理论链,让他们对基础东西有一个广泛了解。

3.重点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中,学校应该把所做的实验验、学习、和安排的课本内容结合为一体,采用层层提高的办法,使得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同时进行,而且还要注意课内外互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空暇时间多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创新能力。在构建新课标体系的指导思想中应该重点体现能力本位理论,强化专业方向,体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色。在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方面,各个高校还应该注意到学生就业范围,针对性的开设一些就业方面有关的技能培训。

三、优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注重实践

1.重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职业和各个工作岗位、能力相互统一起来。围绕把培养目标设定为电子信专业人才,以理论知识够用作为他们的基本原则原则,不能够单纯追求书本上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成性,更重要的是还要突出学生该专业方面应用能力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选出与电子信息方面有关的专业,形成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还要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来设置部分课程和精选一些重点内容。

2.加强与电子信息专业有关的技能训练

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内容要能够反映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也需要符合适应性和实效性的技能。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这一改革思路,职业素质课程设置了一些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素质课程、学生素质能力提升课程和校本素质课程群,来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能力。

3.增强学生专业适应性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单一教学模式,学生的专业划分更细,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缺乏创新意识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新时代的需要。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能力,扩大学生知识层面的素养,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可以更系统的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几个主干学科类的的基础知识点和基本理论,改变原有教学内容过度狭隘,专业理论不齐全的倾向,构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平台,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四、结语立足于社会的需求,了解社会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紧紧靠牢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整体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和重点改革实践体系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出更具特色的专业,还能够使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通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第3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94-02

两院院士王越教授曾说过:“人类是否可以有统一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原因在于,教育效果的发挥是在‘未来’的时空中,而‘未来’是无法详细预测和提前采取行动措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只能不断讨论和不断永无止境地改革发展。”为了提高电信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专业性人才,做好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储备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可以与市场直接接轨是目前各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模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教学文件[1]。因此,针对国内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电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及加强与工程背景紧密结合的思想,开展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研究适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不断发展的就业市场紧密接轨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高校电信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1.国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国外大都划分在电工类,也有归在计算机科学类当中。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其电信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可以分为电路、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及电磁场4大类。(1)电路类。电路类的体系结构以苏联和欧美体系最具代表性。其中,苏联体系注重理论基础,重视分析方法,授课内容强调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欧美体系注重课程的实验教学及其工程应用性。国外的电路类课程教学体系多,教学内容涵盖面广,教学安排具有层次性,强调实验教学和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同时,注重电路的工程应用背景、注重计算机技术在电路中的应用、注重电路问题的电磁场基础。(2)电子线路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电路和电子学”、“微电子器件与电路”、“模拟电路”等课程及相关实验。英国剑桥大学通过本科前两年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在之后的专业课程设计中,更强调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开设了“电气和纳米材料”、“先进远程通信”、“电子传感器和检测”、“微电子机械系统设计”、“图像处理和图像编码”等课程及相关实验。(3)信号与系统类。国外信号系统类课程的建设在注重数字技术发展对体系的影响的同时,注意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及时跟踪未来技术及其可能对课程产生的影响。(4)电磁场类。欧美大学的电磁学类课程的教学主要分为三步走: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核心课程教学阶段和扩展课程教学阶段。基础课程教学阶段主要讲授电磁现象最基本的物理规律和特性;核心课程教学阶段主要讲授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特性;扩展课程注重的是与工程实践的接口。

2.国内高校。国内有442所高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中辽宁省有29所。主要开设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基础、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通信电路、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电磁场理论、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主干课13门。

二、我国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近年来,国内市场电子类发展方向主要有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型显示和数字电子及“三网融合”,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产业及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2014年1月,国内就业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类方向的职位需求占总需求人数5.7%左右,到2014年7月,电子信息工程类方向的职位需求增长到总需求人数的1/5。可以看出,电子信息类人才,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且呈现逐月递增的趋势。

三、培养目标的确定

1.基本定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将电子类和信息类紧密结合的宽口径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显示和利用等技术,接受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培养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系统与网络的软硬件开发及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基于该基本定位,在制定大连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别建设了理论类与技术实践类两大课程群,在强化理论类课程的同时,依托工程背景,突出实践应用,形成理论和实践并重、分析和综合并重的专业特色,具体做法是:厚基础――加大主要专业基础课学时,确保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扎实,为今后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宽口径――加开“随机信号处理”、“现代通信技术”、“数据通信”、“DSP技术及应用”和“EDA技术及应用”、“卫星通信”等任选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重应用――增加实验比例,特别是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同时将电子系统设计、创新项目等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2.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信号与信息处理、传输、交换及控制技术,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制、生产与应用和开发能力,可在信息产业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就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培养大纲制定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工程实践和应用的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制、生产与应用和开发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确立了理论类和技术类两条专业课程主线。

1.理论类课程群建设。专业性和综合性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适应这个发展,我们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也应该朝着专业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开展改革,也就是在保证理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工科类专业的发展方向。结合我们的自身特点及优势,制定了大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结构和实践类教学体系结构。理论类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信息与系统和信息与通信两大课程群。信号与系统课程群包括:电路原理(含实验)、信号与系统(含实验)、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含实验)和信号检测与处理;信息与通信课程群包括: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含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含实验)及电磁场与电磁波。

2.技术类与实践类课程群建设。确定了理论体系结构之后,我们又开展了技术与实践教学体系论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指向,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与理论体系结构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完成了计算机四年不断线计划,建立了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五大技术与实践类课程群建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群包括: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和高级语言编程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群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含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含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EDA技术及应用课程群包括:EDA技术及应用(含实验)和EDA技术课程设计;微机与单片机课程群包括:微机原理与接口(含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含实验)、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印制电路板设计;创新实践课程群包括:工程项目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机器人擂台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

五、培养方案的特点

经过多次调研、分析、修改完善及研讨,并经有关专家审核,最后形成大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4年的培养方案。其特点如下:

1.提出课程群建设的思想,完善课程体系结构。整个培养方案共分为两大类(理论类、技术类与实践类)、7小类(信息与系统、信息与通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技术、EDA技术及应用、微机与单片机、创新实践)课程群。课程群思想的提出使得电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变得十分清晰,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一目了然,便于师生理解和执行。

2.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与就业市场的直接接轨,必须对现有电信专业的技术实践类课程进行改革。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注重以工程背景为实践类课程设置的核心思想,力求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及应用、电子系统综合设计、EDA技术、DSP技术、嵌入式技术等相关课程建设,采取稳扎稳打、稳步推进的原则。

3.计算机四年学习不断线。为了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就业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还注意设计了四年计算机学习连续化,实现计算机四年不断线学习[2]。

大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4整个培养方案的修订贯彻人才战略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获批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加强理论教学拓展,保持综合性、专业性的专业教学优势。坚持本科教育与工程教育接轨的教育思想,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编写注重工程应用的教材,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实现分类施教、差异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更强,系统观念、整体观念和分析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培养,并且对自身的认识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形成了独特的专业优势。

参考文献:

第4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就业难催生大学生培养新模式

“收获挺大的,书上讲的与实际还是有很大不同,虽然找实习单位不太顺利。”没有考研计划的大二学生小王坦言,就业压力在大一下学期就感受到了。小王认为,暑假一个多月的打工实习积累的工作经验,使自己将来更容易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大学生就业难就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大学生“双选会”上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每年都会见诸报端。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0万,2010年应届毕业生人数超过630万,有关部门预计2011年将达到643万、2013年为667万、2015年为69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而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人。农业科技方面,人才缺口达218万人;工业机械方面,人才缺口达1220万人;服务业方面,人才缺口325万人。这说明,在我国劳动力总体富余的同时,专业技术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寻寻觅觅”,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望眼欲穿”。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真的是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造成的吗?

著名劳动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直言:“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仅仅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是数量背后的就业能力不足。”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困局更多彰显的不是单纯的人才过剩,而是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既表现在毕业生自我期望值过高、求职技巧缺乏等方面,还表现在高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向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的脱节。要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就要求社会要提供较好的环境、完善招聘单位用人制度,高校也要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做好学生的就业教育,尽量缩短大学生“供给”与社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畅通就业渠道。

“现在不少学生希望能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的企业实习,为将来就业打基础。‘定制培训’培养模式就是源于大学生对就业的需求而推出的,我们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搭起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高宏伟说。

“定制培训”成为大学生就业新模式

“定制培训”就是培训机构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使之更有利于企业参训学员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针对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使培训课程更加贴近实际需要,真正做到“量体裁衣”和“对症下药”,进而巩固和提高学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企业与培训机构相互合作为企业培养目标人才的“定制培训”模式,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众多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下,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把此模式引入毕业生教育中。高校有计划地与地方企业合作,以期达到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大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用人单位能够顺利选择到如意的人才。

为实现高校育才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决定借鉴企业“定制培训”模式,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以期破解大学生就业的难题。高校与培训机构的运行模式不同,培养学生要根据学校的运行规律进行。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制定的“定制培训”方案主要分为三步走:一是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让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就业培训方式;二是学院配合实训机构和用人单位选定预培训学生,同实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签订实训就业协议书;三是从大四开始进入培训程序,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签订就业协议书,学校办理学生档案移交手续。

实训机构就是对员工和学生进行实习培训的专门机构。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源自于IT业的管理实践和技术实践目前被引入“营销管理”和“商务管理”专业,又由于大学生就业难而再次被引入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

一般来讲,企业“定制培训”是企业与实训机构、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但对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来说,实训机构和企业都是“定制培训”合作的对象,由此创立了“高校+企业”和“高校+实训机构”两种模式。这样一来,合作渠道就宽得多了,就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了。2009年,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始与无锡NIIT外包学院等实训机构合作,今年有7名学生通过在实训机构的“定制培训”顺利进入中软国际、浪潮世科、海辉等业内知名企业。

那么,如何与企业对接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许继集团。作为国家重点生产继电保护控制和自动化成套装置的大型一级企业,许继集团自1997年实施人才工程以来,已有1000余名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加盟,其中不乏河南科技大学毕业生的身影。

2009年,当许继集团“求才知心,用才同心,留才关心”的诉求与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目标相遇时,“一见钟情”碰出的火花发出耀眼的光芒。一个供给人才,一个需求人才,校企牵手达成共识,以“建立校企联合就业培训基地”为试点,在我省率先引入并推出“定制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

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进入培训基地,有意愿将来到许继集团工作的学生要自愿报名;符合“思想品德端正、身体健康无任何违规违纪等不良行为记录,各科学习成绩良好,英语达到国家四级水平,取得国家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证、学位证”等条件的才能进入培训名单,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或省(市)级比赛(竞赛)相关荣誉获得者将被优先考虑。而能否在毕业时与许继集团签订就业协议并参加工作,还需要企业的考核认定以及学生自己对企业的最终选择。

今年暑假,河南科技大学与许继集团仪表有限公司举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授牌仪式,电子信息工程学院38名大三学生作为首批“定制培训”学生进入许继集团仪表有限公司实训。这是继今年4月该校与许继集团仪表有限公司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后的又一实质性合作,标志着河南科技大学与许继集团开始实施校企联动培养人才,正式启动了大学生“定制培训”就业新模式。

“定制培训”改变的不只是一点点

把“定制培训”引入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新尝试。“定制培训”犹如鳗鱼激活一池清水一样,引发了一系列探索和变化,这是学生和学院所没有料到的。

学生思想言行有了新面貌。“‘定制培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对行业、企业的了解,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就业方向更明确,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引起了低年级学生对大学的思考和选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更加优秀,希望能够符合企业需要的条件。”高宏伟认为,该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影响已不局限于入选的部分学生,而是学院的许多学生。

学生工作有了新思路。为使大学生更好就业,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推行“分专业配置辅导机制”,即按专业配置辅导员,而不是按年级配置辅导员。“对专业的了解和熟悉,有利于辅导员对学生的服务和管理,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就业。”高宏伟说,希望这个机制能深化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成长成才层次,适应社会对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学科研有了新变化。河南科技大学在许继集团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做法,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能力的逐步提高。这一基地的建立主要着眼于学校对企业人才知识层次的提升,即许继集团选送优秀员工到河南科技大学接受辅导,学校在基地对考取研究生的员工进行学习指导。学校与企业共同协商制订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学员可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方向开展研究。如此,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员的研究能力,还促进了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

大学生培养模式有了新探索。在推出“定制培训”的同时,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始探索“3+1”实训就业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所谓“3+1”实训就业培养模式,就是本科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参加企业内训并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大四参加企业内训或实训机构培训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课程学习已在前三完成的基础之上。

第5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方法一:看职业前景,明专业身世

要想了解这三个专业到底学什么,先来看看这些专业未来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以此来区分它们。

电子信息工程:当软件工程师、电子工程设计师。

电子科学与技术:开发计算机硬件,当电路设计工程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方面,可以做电路设计工程师;信息方面,可以做电信工程师;计算机方面,开发软件、硬件。

南京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小Z毕业后到中兴上海研发中心工作。他的专业侧重于“信息”,与通信业密切相关,像现在使用的彩信手机,可以传输图片、甚至录音,这就是他的工作研发的范畴。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如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毕业生除了做电子工程设计师开发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为各类硬件设备“量身”开发软件外,还可以在积累几年的工作经验后,主持策划一些大的系统开发,如中国联通打造的CDMA网络。

与小Z不同,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小J进了创维电器有限公司创维彩电厂。最初是在生产第一线流水线上做最基层的工作,不久就被调到技术组做生产线技术员。可以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生命力是最顽强的,它的知识更新不如电子信息工程快,但持久而弥新,在制造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美国“硅谷”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紧紧抓住世界半导体工业发展的脉搏,才有今天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样板。计算机硬件开发、电路设计工程师是这个专业的标志性职业。

与他们来自同一城市的小L,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后就到了海信集团技术服务部,每天的工作就是维护计算机。最初是做一些顾客回访、产品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后来参与一些详细的工作,比如约定顾客、维修单开立、对外宣传以及维护工作。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对应的是IC产业,即集成电路,简称芯片。可以说,在血缘关系上它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当亲近,有很多交融之处,甚至可以把它认为是后者的子专业,术有专攻,学有更精、更深。毕业生就业的范围非常广泛,在电子方面,可以做电路设计工程师,有线无线都能上手;在信息方面,可以做电信工程师;在计算机方面,搞软硬件开发都在行。

方法二:熟学习内容,知专业重点

电子信息工程:重“信息”,学习硬件电路、软件编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电子”,学习物理电子、光电子和微电子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电路设计,学习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同属于“电气信息”下的两个专业,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则隶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但他们都是与“电子”相关的专业,就像是三胞胎一样,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如它们的工作领域交叉,对学生的数学、物理、英语基础要求都很高。然而它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地方,从它们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便可看出。

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着重点在于“电子”,它的学习范围是物理电子、光电子和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有两个内容十分重要,可以说决定了你今后工作的前途。一个是集成电路设计,也就是芯片。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嵌入式系统。所以,你一定要学好大一、大二的基础课:数字电路、模拟电路、C语言等。

相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更偏重于“信息”工程,主要是信号的处理以及电子设备的集成与开发。就课程而言,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十分相似,但学得比通信工程广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譬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算机设置小的通信系统。该专业的科技含量很高,学起来也是比较辛苦的,因为要掌握的知识都是与时俱进、时常更新的技术含量很高的新东西。学这个专业,要有“钻劲”,课上课余都置身其中,才能“泡”出真才实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主要是偏电路设计,以后的方向是技术类,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或研发等,学习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三大知识板块。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常常觉得“很赚”,一是学的东西很多,二是因为动手的乐趣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习内容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相似,如计算机、信息处理、嵌入式方向。不过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不同的是,计算机与嵌入式主要是偏重硬件,信息处理偏重算法,要求很强的数学功底。

方法三:观专业特色,选心仪学校

第6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摘要: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式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本文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整合优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凸显“航空电子”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为应用型大学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范例。

关键词: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航空电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26-0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电子信息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对具有综合电子信息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创新人才需求旺盛。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与辽宁省三方共建高校,是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根据学校的具体定位和办学宗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航空航天、国防企事业单位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建设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培养“航空电子”特色人才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道路。下面将从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体现“航空电子”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与定位,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能力标准进行广泛调研和讨论,了解社会与行业需求,认真考虑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聘用企业、研究所等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兼职教师,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秉承“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入手,制定了体现“航空电子”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数理知识及学科基础理论,依托学院优势课程、实验教学基地、科学研究平台与师资队伍,联合航空航天和电子领域的企业,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以省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校级精品课为基础,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指引,探索以“工程认知―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了“核心课程+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设置了“航空电子”方向模块,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管理运行机制,构建了突出“航空电子”特色、通才与专才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个人发展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电子信息类工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突出“航空电子”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1.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授课内容紧跟新技术发展方向,定期组织教师讨论教学大纲,去兄弟院校进行调研,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电子类企业需求,归纳出所需知识点和相应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组建相应课程群,目前确立了四大课程群:信号处理课程群、电子系统设计课程群、计算机类课程群、航空电子课程群。

2.与企业需求接轨,紧跟新技术发展开设课程。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认真研究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趋势,增加了《嵌入式系统设计》、《虚拟仪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软件开发综合实训》、《专业工程设计》、《专业工程实习》等产学研课程和课程设计,保证了课程内容与电子信息领域发展的一致。将电子技术类课程、单片机课程前移,确保学生尽早感知专业、步入专业。在专业教育选修平台加入业务和前沿知识模块,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及企业用人需求,确保学生就业后上手快。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先进的电子元器件、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先进的现代设计工具和设计方法,使学生在得到实践锻炼的同时,与新技术、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接轨。

3.设置“航空电子”方向模块,突出“航空电子”特色。在保留原有信号处理方向的基础上,新开设“航空电子”方向课程,开设“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雷达原理与系统”和“航空电子系统”等体现航空电子专业特色的课程。另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大四开始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三、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第7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电子信息是应用于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数字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以及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集成。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意义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人才的多维能力以及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改进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开发综合化课程体系、优化改革思路以及实践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信息专业属于理工高校的传统专业之一,并且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电子信息技术也在如今的社会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更多新的产业陆续出现,由此也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岗位选择,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和严苛。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出众且实践能力强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我国各高校努力探索的方向,随着形势的发展,培养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1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意义

1.1培养应用型人才

就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来看,现代社会的人才大致可分为4类—理论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则是将成熟的理论及技术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型人才。和其他类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计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在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建设环节上,非常强调基础应用,并重点传授成熟适用的知识类型,对学科体系中最高端知识点的追求以及未知领域的拓展却不那么重视。

1.2提升多维能力

多维能力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能力及国际视野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结合,培养提升多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高校在进行专业技能教学时,要积极开展和社会实际高度相似的实践活动,以实习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国内高校也可以充分借鉴并引进国外优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并积极走出去,参与到国外学校组织的教学实践中去。

1.3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级专业人才,满足电子信息行业的多样化需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贡献自己的价值[1]。高级专业人才的特点包括极广的知识面、国际视野以及快速处理工作的能力,此类人才需要在上岗不久就能够迅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常用的各种工具和应用软件,具有实际研发的能力,能够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设计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职业素养高。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

应采用按类招生,“二一一”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式,具体为打破专业的界线,充分满足共性的需求,首先进行为期两年的大学科培养,主要教学内容为具体专业所属大类的整体认识;从第三年开始,将学生根据自身意愿进行分类,并针对具体的科目进行详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特长,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第四年,也就是大学的最后一年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学生放到社会环境下,直接进入企业,在工作中积累经验,适应行业需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2开发综合化课程体系

具体为基础平台和专业模块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划入电气类或电气信息类,将同一类别中各专业、各领域、各学科的共同点梳理出来,构建基础平台,打通基础并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整合,扩展专业的口径[2]。基础平台也就是通才的教育平台,按照电气信息的大类设置基础的公共类课程和学科的基础课程,应强调基础的学科内容而不要过于深入,教师也应以学生的终身学习为出发点,挑选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反复用到的最普遍、最重要的理论进行讲解。专业模块重点在于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核心的课程为重点内容,对课程的所有内容进行整合,强化课程间的衔接与协调。

2.3优化改革思路与设计

实施多层次、多类别的教学体系:构建由学科基础、综合运用、实践技能以创新实践4个层次组成的教学体系,建立以计算机基础和各实践、实验组成的多种类活动相互结合的教学体系,在此系统中循环渐进地提升学生对电子信息工程的认识,并提升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以及工程设计能力。在学科基础平台上,必修模块为电子技术基础类、计算机技术基础类以及电气信息基础类课程,而选修模块为电子技术应用类、计算机技术应用类以及相关学术讲座等。在公共基础平台上,必修模块有思政教育类、英语、理工基础类以及计算机文化基础类,选修模块有人文艺术类、社科类、自然科学类。

2.4校企合作的设计实践

多层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的设计实践,主要为学校和企业相互了解、渗透服务,企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实际应用能力。校企的浅层合作分为企业配合和学校配合两方面,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而学校利用自己的人才资源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3]。校企的中层合作包括企业入校、实体融合以及订单培养:企业提供设备改进学校的实验基地和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培训等服务,双方在多方面深入合作;学校以企业需求为教学目标,培养即用型人才。而校企的深度合作有研发共建以及智力合作:校企共同建设产品研发基地和研究中心;双方合作的主要内容为智力资源,引进企业智力资源及学校教学,吸收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产品研发。

3改进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3.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维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改进措施,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多维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的教学质量都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成效显著[4]。学生在新教学方式的培养下,自身的整体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明显加强。

3.2提升毕业生的社会认同程度

在改进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充分培养与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在社会和企业也得到了广泛好评,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因此,学校也和他们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系,包括大量著名企业以及国家级的科研单位等。

3.3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改进教学模式,不仅培养出了大量应用型人才,提升了学生的企业和社会适应能力,还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能力[5]。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不仅要顾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要顾及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因此,学校教师必须具备更强的教学水平,更高的人才培养能力,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4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需要大量具有很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社会及企业需求,因此,改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当前各大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改进教学思路,开发综合化课程体系,优化改革思路与设计,以及加强校企合作则是目前教学模式改进最有效的4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郭业才,王友保,胡昭华,等.以电子信息专业类协同建设为契机,构建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4(3):53-55.

[2]韦宗发,覃焕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设计能力分层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93-94,95.

[3]赵勇.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5(20):145.

[4]罗秋实.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4(4):96-97.

第8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协同创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60-03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校企协同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在研究校企协同的文献中,绝大多侧重于研究校企协同的意义、校企协同的原则、校企协同的困境(问题)、校企协同的政策建议等等。这些极大地推动了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实践,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课程体系协同以及如何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协同的良性循环等,都缺乏更多的系统性探讨,对具体某个专业基于协同创新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尚不多见。

从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西方国家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课程体系建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一直处于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的状态。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国内和国外都在克服学科体系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端,都在试图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涉及的知识为核心,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进行高度整合建立适合时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思路就是按专业设置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和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加或减少部分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开发理念,适应学生因个体差异性、自主性对课程的要求,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作为人才培养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微观层面看,它是一个“教育系统”,需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从宏观层面看,它又是一个与产业相联系的“社会系统”,需要行业的指导、企业的参与。因此,需要校企双方协同人才培养理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统筹协调相关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形成一个适宜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开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的现实意义

1.协同创新是当前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高等院校创新能力计划(2011计划)”。作为高等教育生力军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协同创新成了当前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2.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是落实“五个对接”,提升专业服务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十二五”时期,国家“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据调查,目前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中端人才需求量大,低端人才需求在萎缩,高端人才需求在逐渐增加的趋势。未来几年,随着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与高端化发展的需要,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符合这一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改革,但改革不是孤立的改革,需要学校同行业企业等主体协同创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依靠协同创新,引领多方合作,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具体落实,才能真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3.探索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为高职工科专业拓展专业建设思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目前高职院校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脱节,合作主体找不到利益相关的结合点,人才培养协调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定位不紧密。因此,把握“协同是方法,创新是手段,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目的”这一协同创新的精髓,深入探索基于协同创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已成为今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思路,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工作集中在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的校企协同建设方面,其主要建设步骤如下。

1.校企协同成立校企协同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校企协同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平台中,深入研讨获得人才市场、学生就业和行业企业现状,并总结出表1所示的东莞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就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方向,每个职业方向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2.设计职业方向模块。确定每个职业方向模块所开课程,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制定出表2所示的职业方向模块、开设课程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构建课程体系。将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结束语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体现了高职的办学特色,吻合了国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提出的“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精神,是对多年来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的提炼,是传承中的创新,为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肖炎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元学分制”模块化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20-21.

[2]李昌,包新华.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5):94-95.

[3]刘继平.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1):46-49.

[4]刘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34):45-48.

第9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模拟电路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技术》、《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单片机系统原理》、《数字电路逻辑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半导体物理学》、《电路分析原理》、《DSP技术及应用》、《光纤传感技术》、《高频电子线路》。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嵌入式、汽车电子、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移动通信技术、真空电子技术、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电子技术、新能源、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2 新能源;

3 计算机软件;

4 互联网/电子商务;

5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子工程师、专利人、光学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电子工程师;

2 专利人;

3 光学工程师;

4 测试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