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光的折射课件范文

光的折射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的折射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光的折射课件

第1篇:光的折射课件范文

特色与亮点

1.过程动态化

该课件采用几何画板作为制作平台,动态地展现出了光线的位置关系、物体和像的运行变化规律,形象直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模块化的设计

课件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可扩充性、可修改性和操控性,因此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修改其中任何一个模块的内容都不会对其他模块造成影响,各模块之间通过链接按钮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切换,并且每个模块都配有能够根据需要随时显示隐藏的操作说明,操控起来非常容易上手。

3.实时、精确的度量功能

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使物置在变化时,可以实时、精确地显示出物距、像距和像的大小,使学生更容易进行比较,加深了对成像规律的理解。

4.使用方式灵活

本课件既可以作为教师的课堂展示工具,也可以作为学生一对一的自学学习工具,还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平台,使用方式非常灵活。

制作背景

《光现象系列动画演示》是根据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现象》内容设计制作的。在日常的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物体经过凸透镜成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可以很容易比较出来,但在2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实像的结论却很难通过实验得出,因为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很难准确定位物体和像等大时的位置。又如,学生在理解凸透镜的汇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时,总是错误地以为使光线交于一点的才是汇聚作用。再如,让学生课下进行预习时由于缺乏实验器材,很难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为了解决这些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我设计制作了这个课件。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1.平面镜成像动态演示

利用物体经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这一严格的几何关系,通过几何画板方便的绘图功能,我做出了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再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度量出物体和像的长度(如图1)。由于严格遵守了成像过程中的几何位置关系,在拖拽物体进行位置和大小变化时,像也随之发生变化,并通过度量结果实时地将物体的大小、像的大小、像距和物距显示出来,通过动态变化,形象直观地再现平面镜成像的过程和特点,加深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2.三棱镜对光的作用

利用几何画板构建一个可通过拖拽点来改变角度的圆心角作为光线在折射过程中的偏折角度,通过点的移动构建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从而实现通过拖拽改变折射率进而改变折射程度、动态演示光源发出光线进入三棱镜和从三棱镜进入空气的过程,还可以通过拖拽光源的位置使入射光线做出改变(如上页图2),整个折射过程形象直观,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三棱镜总是使光线向底部偏折。

3.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总是错误地认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就是使光线交于一点。为了纠正学生的这一错误认识,我根据折射规律做出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做出能够通过按钮灵活显示或隐藏的光沿直线传播时的光路图(如图3)。通过拖动光源的位置,动态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使学生通过对比意识到:不管是否相交,只要是与光沿直线传播时相比较彼此靠近了就是会聚作用。

4.凸透镜成像规律

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人眼很难准确定位物体与像等大的位置,因此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想通过实验得出物体在2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的结论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利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过焦点和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的规律,通过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做出了物体经过凸透镜后所成的像;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实时显示物体的长度、像的长度、物距、像距;通过点到点的移动按钮,实现物体靠近凸透镜和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像距和像的动态变化,使学生不但能够借助度量显示精确定位物体经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的位置,还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物体靠近凸透镜和远离凸透镜时像的连续性的变化(如图4)。为了克服动画按钮控制时变化过快的不足,本模块还增加了拖动物体到任意位置,从而观察成像情况的功能。

5.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对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理解不透彻,总是错误地认为只要使光线透过透镜后交于一点的就不可能是凹透镜。鉴于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我根据折射规律做出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做出能够通过显示、隐藏按钮灵活显示没有凹透镜时光沿直线传播的光路图,通过拖动光源的位置,动态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如图5),使学生通过对比意识到:不管是否相交,只要是与没有凹透镜光沿直线传播时相比较彼此远离了就是发散作用。

6.水中物体折射成虚像

在日常教学中,有些学生对看到的水中的物体不是物体的本身而是由于折射而形成的物体的虚像不理解,所以我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做出水中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人眼沿折射光线成虚像的过程。再通过点的移动动画把这一过程动态化,使其更形象、直观,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一过程(如图6)。

7.水位报警器

本模块是由一个光学题目演化而来的,我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做这个题目时很难想象出报警器报警时的情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我利用矩形的内部模拟液体,通过点的移动来控制水面的涨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做出从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水面的反射后射到光电屏的过程,从而实现了用按钮控制的涨水、落水时光束的动态变化过程,形象直观,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评价与反思

课件在模块化设计和变化过程动态化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较好地利用了几何画板制作平台的特点,将光线变化过程中严格的几何关系动态化地展现给了学生,形象直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作为教师的课堂展示工具还是作为学生一对一的自主学习的工具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反思整个课件,在一些细节处理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点击按钮后,按钮会反色显示影响整体的美观,另外内容模块还有待于扩展。

幕前幕后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几何画板,从一开始比对着教程一步步地练习到尝试着构思、制作自己的课件,再到完美地展示我的课件、得到评委的认可,在每一次惊喜、进步中收获着喜悦。

2013年,我的《光现象系列动画演示》课件,经过淄川区和淄博市的层层选拔,一路过关斩将,有幸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优的赛项。在现场答辩前,我非常紧张,但当我看着评委们自然、平和地与选手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听着评委老师对前面参赛选手平易近人的点评后,才发现评委老师们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高高在上。轮到我答辩时,我甚至没有任何紧张的感觉,就顺利地完成了课件的展示。在提问阶段,专家评委们还给我提出了许多专业性较强的中肯意见,为我进一步修改、制作课件指明了方向。

活动期间,通过与评委老师、参赛选手的交流,使我认识到,一个多媒体学习工具的优秀与否,不在于运用的技术有多高超、视觉效果多么华丽,而在于有没有更好地贴近课堂、贴近学生,能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真诚地感谢活动组织者给我这样一次机会,使我的教育生涯中多了一次收获颇丰的人生经历。

评委印象

《光现象》在新课程标准中属于“运动及其相互作用”方面的内容,这节部分内容的重、难点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光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实验器材等方面的原因,很难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苏老师所制作的《光现象系列动画演示》课件,很好地突破了这个难点。该课件有以下的一些优点:

印象一:动态效果好。该工具能动态地展现出光线的位置关系、物体和像的运行变化规律。一个优秀的课件首先就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生动形象的动态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印象二:可扩展性强。它具有可扩充性、可修改性和易操控性的特点。课件的可扩展性设计非常重要,它会直接影响课件的生命力,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能让每位使用者能在课件中加入自己的东西或除去自己不喜欢的内容,该课件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印象三:课件使用方便灵活。该课件既可以作为教师的课堂展示工具,也可以作为学生一对一的自学学习工具,还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平台,使用方式非常灵活。

第2篇:光的折射课件范文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加大演示实验的实效性

演示实验大都是教师在台上做,学生在台下看,由于种种原因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观察效果,而计算机技术对图象、图形有强大的处理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实体,变静态为动态。如在《光的折射》一课教学中,光线的传播方向在演示实验中很难被观测到,为此教师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和文字功能来模拟光线,设计了《光的折射规律》课件,让学生观看到模拟的物理图景,从而对这一抽象的理论有了直观的认识。其中“光的折射应用”中“渔民用叉瞄准水中的鱼”的动画,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很容易发现了光的折射的原理,达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正所谓:我听见,我忘记;我看见,我记住。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索,减轻学生实验操作的难度,提高实验效率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有的实验费时、费力,由于平时对实验仪器接触少,实验时不知所措,一节课完成不了任务。如学生实验《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仪器多,连接电路本来就较困难,还要测量结果、探索规律,一部分学生根本完不成实验目标,甚至一个实验数据都测不出来。教师在实验中间同时播放该实验的实况录像和模拟动画课件,学生实验操作同步进行,即看清了操作技法,注意事项,又明白实验原理,大大加快了学生的实验速度和准确性。

三、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过程,弥补物理实验的不足

不少物理现象不可能在实验室完成,由于条件限制有些实验也不可能由学生自己动手。因而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动画功能,能解决许多难以表现或操作的物理实验和情景。如“大气压能支持约10米高的水柱”实验,学校现有条件还不能进行,采用录像放映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了实验的真实性。又如“鱼在水中的浮沉和潜水艇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学生很难观察得到,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表现鱼和潜艇的浮沉,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在观看中,自然地加深了对“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拓宽物理实验的范围,开阔学生眼界

物理教学中,虽有不少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索实验,但都是一些简单的实验。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大到宇宙天体演变、行星运动,小到分子热运动、电子绕核旋转,强烈到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实验,都能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大开眼界。还有一些现代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利用多媒体介绍给学生,强烈的现代科技气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五、利用多媒体营造实验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过程就是要无疑者有疑,教有疑者无疑的过程。在物理实验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强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对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如“比热容”一课的教学设计:1、通过播放天气预报的录象来复习温度的概念及单位。2、分析在同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气温为什么有较大差异?疑惑也由此产生,学生会怀着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去做实验,进而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3、讨论“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大屏幕显示对结果实施即时反馈和点说。4、观看“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实录,这样既升华了知识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六、利用计算机教学课件,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初中物理知识中有些物理现象、过程难以被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想象,仅仅用语言的描述很难让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往往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对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我们用计算机做的逼真的物理模拟,可以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摆脱思维障碍。例如:很多学生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难以理解,我们用flash工具做成一个演示课件,通过形象的模拟音叉的振动,放大的空气中分子的疏密变化展现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声波形成过程,大大降低了这个知识点的难度,促进学生对声波形成和传播过程的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现象、磁体的磁化过程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把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第3篇:光的折射课件范文

2008年全国高考(理综)第15题:一束单色光斜射到厚平板玻璃的一个表面上,经两次折射后从玻璃板另一个表面射出,出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侧移了一段距离。在下列情况下,出射光线侧移距离最大的是()

A.红光以30°的入射角入射

B.红光以45°的入射角入射

C.紫光以30°的入射角入射

D.紫光以45°的入射角入射

解析:这道题有两种基本解法:(一)实验;(二)理论推导。许多学生的想法是通过前者得出结论,此法来自实践符合物理传统原则,令人信服,但是两次实验侧移距离差别较小,不太容易观察,以至难以比较;后者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且比较抽象。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模拟实验[1],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模拟实验,可以方便地将实验数据可视化,对物理量进行实时跟踪显示,且制作过程简便省时操作简单,现具体介绍如下。

一、课件制作

(一)作棱镜和入射光线

1.作线段AA:打开一个新“画板”窗口,单击(工具箱/线工具)选项,在画板中适当位置作线段AA;

2.构造垂线:选中线段AA(包括:两端点A和A),单击(构造/垂线)选项,出现过点A、点A垂直于线段AA的垂线L、L垂足分别是A点、A点;

3.确定点B和点B:单击(工具箱/点工具)选项,在垂线L上任取一点设为B,作BBL交L于点B(点B亦为垂足,如图1);

4.隐藏三垂线:选中三垂线L、L和BB,单击(显示/隐藏垂线)选项;

5.构造棱镜:选中A点、B点、B点和A点,单击(构造/线段)选项,形成矩形ABBA即棱镜;

6.显示棱镜厚度:选中线段AB,单击(度量/长度)选项,改标签为棱镜厚度D;

7.作法线OO:在线段A0A上取一点设为O,过点O作垂直于线段AA的垂线OO,交线段BB于点O,即得棱镜ABBA的法线;

8.显示入射角大小:作线段PO表示入射光线,度量入射角,改标签为入射角i(如图2)。

(二)确定折射光线

1.显示折射率:在线段AA上取一点设为N,度量N、A两点间的距离,并除以1厘米消去单位厘米,改标签为n;

2.显示折射角:通过计算arcsin(sini)得折射角,改标签为折射角r;

3.作直线OP:双击点O作为旋转中心,将折射角r标记为角度并选中直线OO,单击(构造/旋转),将直线OO以点O为中心,逆时针旋转角度r,交线段BB于点P;

4.作折射光线:隐藏直线OP后,连接OP即折射光线(如图3)。

(三)确定侧移距离

1.作侧移线PP:过P点作PP∥PO;

2.作垂线OC:过O点作OCPP,与PP交于C点;

3.显示侧移距离:隐藏垂线OC后,连接OC并度量OC的长度,改标签为侧移距离S(如图4)。

二、模拟实验

采用控制变量法探讨。

(一)入射角与侧移距离的关系。

调节P点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分析表1数据可得:侧移距离S随着入射角i的增大而增大。

(二)折射率与侧移距离的关系。

调节N点改变折射率的大小,所得数据如表2所示:

分析表2数据可得:侧移距离S随着折射率n的增大而增大。

(三)玻璃厚度与侧移距离的关系。

调节D点改变长方体玻璃厚度大小,所得数据如表3所示:

分析表3数据可得:侧移距离S随着玻璃厚度D的增大而增大。由此可见,如果入射角越大、折射率越大、棱镜厚度越大,那么侧移距离就越大。由于紫光折射率大于红光折射率,故这道高考题的正确选项为D。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侧移距离不但与入射角和折射率有关系,而且与介质厚度有关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理论分析:

在RtOCP中:=sina∠CPO。

根据几何知识,得:=,∠CPO=i-r。

而侧移距离S=,

从而S=sin(i-r),

sin(i-r)=sinicosr-cosisinr,

S=D(sini-cosisinr)。

又tanr====,

S=D(1-)sini[2]

对上式函数S求关于自变量i的导数,整理得:

=D[(1-)cosi+sini]>0。

可见,函数S为自变量i的增函数。

综上,如果入射角i越大、折射率n越大、介质厚度D越大,那么侧移距离S就越大,这与模拟实验结果一致。

总之,探究折射光线的侧移距离与入射角、介质折射率和介质厚度的关系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模拟,不但能够保留实验法形象直观的特点,而且“读数”容易、数值精确和调节方便(尤其是折射率具有广泛性),弥补了实验法的不足。理论推导有力地说明了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模拟结果的正确性,从而能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信息素养。

利用几何画板模拟实验辅助物理教学,不但可以深化学生认识,而且可以起到以点代面的作用。这些无疑对提高教学效益和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都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沈龙宝,韩建光.“几何画板”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03:57.

[2]杨宁.对新教材一道光学问题的商榷[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7):17.

第4篇:光的折射课件范文

一、应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再现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都认为物理难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很难对物理情景有所感受。如果能够运用投影片、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给学生多种刺激,激发学生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让学生能真实看到教师讲述的现实情景,边听边看边思考,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物理现象和本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讲授《声音的特性》这节课时,我用《贝多芬交响曲》中的音响片段来引入,该音响片段错落有致、铿锵有力,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讨论其中音乐变化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且乐音的各个特性历历在目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应用多媒体讲授新课可以实现多种功能。

1、提供感性材料。比较完全的知识包括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两部分,而感性知识是基础。例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时,我不是单刀直入,急于把“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亮出,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本世纪地球上第一次出现日全食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的情景深深吸引。我适时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启发学生的思维,再用多媒体展示影子、森林中的阳光等生活例子,让学生把生活中有关的事例在课堂上真实再现,引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这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在学习中学生也深切体会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物理现象呢!

2、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传统教学中有些实验,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干扰因素太多,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不容易观察得出结论。如果把演示实验和多媒体结合起来,就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知上的障碍,使物理教学更直观,取得更好效果。如本人在做光的折射实验时,如果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光从空气进入水的折射规律并不明显,致使学生对光的折射规律产生迷惑。此时我改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光的折射规律模拟实验,演示从实例岸边观察河水中的鱼到光从空气进入水的变化规律及光从水进入空气的变化规律,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规律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3、模拟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物理教学实际上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活动,是以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为切入点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了观察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际上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实验由于受到教学条件限制,很难实现。如宏观现象中的天体的运行,分子热运动等。还有的实验对其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如皮球弹跳过程。遇到类似的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一个模拟的物理实验,展示实验过程,使学生“看到”原本不能看到的现象及过程,降低学习的难度。

但是,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千万不能一味用模拟实验来完全替代物理实验。对于那些条件允许的、可操作的实验必须认认真真地去做,课件仅能作为对物理过程再现、概括、补充或实验模拟,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但那毕竟是模拟,与真实的实验是有本质区别的,不管什么实验都用模拟的做法严重忽视了实验中“过程”的重要意义。学生也失去了很多提高自身动手能力的机会,这种教学设计是得不偿失的。

三、应用多媒体复习巩固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第5篇:光的折射课件范文

中山大学附属雅宝学校    臧启玉老师

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单调。目前,各学校都重视培训教师在课件制作上的基本技能。许多老师把课件应用于课堂,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质量。我最近几年一直坚持使用课件教学,同时也常听取各校老师的课件课堂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我谈一谈课件教学的优点。

一、           大大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效果

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一般很重视这节课的教学知识容量,也就是说课堂效果与课堂知识容量有着重要的关系。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这两者速度的局限性限制课堂信息含量,使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在初中历史讲到军阀割据时,教师把军阀的名称、割据的地点、主要人物以及依靠的帝国主义列成一张表,通过投影让学生掌握,大大节约了黑板板书时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比如,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投影组织练习,节省了板书时间,增加了习题量。

二、           影音媒体的应用使课堂丰富多彩

传统教学中信息的传播依赖于老师的语言和板书,再会调动课堂气氛的教师也有疲惫的时候。而课件教学中影音媒体的应用却大大调动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初一政治课学习到《在挫折中奋起》一课时,通过放映贝多芬克服失去听觉而创作《命运交响曲》的卡通片。学生被贝多芬的顽强的精神强烈的感染从而树立在挫折中奋起的意识。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气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课件教学能有效的解决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时,单凭老师的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或有些知识凭老师的叙述,学生无法清晰的理解。这时候课件教学却能收到奇特的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任教小学六年级数学讲到圆锥的概念时,先用课件出示实物如谷堆、铅锤,然后覆盖上与实物相吻合的轮廓线,最后把实物去掉留下几何图形,这样使教学具体、明了、效果好。还有一位青年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讲到光学时,课件显示光的图形有效的解决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等一系列抽象知识点,较好解决一些知识难点。

由于我国很多地区教育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课件教学的配套设备也是有限的。所以课件教学还处于含苞待放的发展阶段,实践中也会出现了许多问题。我在各学校听课时发现一些失误的案例,下面结合这些案例我谈谈课件教学的原则。

一、           服务于教学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在许多地区学校还是刚刚起步,许多老师也充分意识到它的优越性,在实践教学中加以尝试使用。但是无论教育的手段多么先进,其实作用都不过是在教学中发挥着辅助作用,如果过于夸大了其作用,或者不能适时适量的使用,都不可能收到期望的效果。

第6篇:光的折射课件范文

关键词:微视频;初中物理;教学;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社会的普及,多媒体技术教学中的微视频教学也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大多数教师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践和探索,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还存在很多不够完善的,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何不断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微视频教学,我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第一,利用身边的微视频资源,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都有好奇心,初中学生尤其的强烈,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疑问和思考,对物理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新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九章压强这部分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视频,马德堡半球(德语:Magdeburger Halbkugeln,英语:Magdeburg hemisphere),亦作马格德堡半球,是1654年时,当时的马德堡市长奥托・冯・格里克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雷根斯堡(今德国雷根斯堡)进行的一项科学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此实验也因格里克的职衔而被称为“马德堡半球”实验。当年的进行实验的两个半球仍保存在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中,现在可供人们参观所用。通过微视频的回放,学生的兴趣被点燃,思维被激活,整节课的学习,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第二、利用身边的微视频资源,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初中物理课程中实验较多,但有些实验的效果并不好。例如在昕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光的折射》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光线的传播方向和路径在实验中很难被观测到,为此教师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和文字功能来模拟光线,还可以借助专业的实验室,录制《光的折射》的实验微视频,并设计《光的折射》课件,让学生观看到模拟的物理图景,因此,这一抽象的理论有了直观的认识。其中“光的折射应用”中“筷子插入水中弯折”的动画,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很容易发现了光的折射的原理,达到了很好的、理想的教学效果。有了这些微视频作为基础,学生再利用老师准备的实验器材动手实验,能很好的提高实验的目的性,效果性,使课堂内容的学习变得更容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利用身边的微视频资源,答疑解惑,提高教学效率。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我们的学生平时对实验仪器接触的比较少,做实验的时候不知所措,有些教学任务一节课不能完成。例如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串联和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的实验中,实验器材多,一部分学生拿到实验器材后不知如何进行探究。于是我在实验过程中间同时播放该实验的实况录像和模拟动画课件,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同步进行,即看清了操作上的技法,注意事项,又明白了实验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学生的实验速度以及准确性。再例如用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六章《天平测物体质量》,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掌握天平的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使用的方法,教学中先放一段介绍天平结构和使用方法的微视频资源,学生对照老师所提高的实物逐步认识各个部件,并随录像进行初步的操作,随后让学生上展示台介绍天平的各部件名称,并演示相关的操作,其他学生当“裁判”,共同规范学生实验的操作流程,最后分组进行学生实验,学生兴趣较浓,操作规范,效果好,为以后有关天平的使用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7篇:光的折射课件范文

如何让学生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的投入教学过程之中,从而使教学变成师生的互动.而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的实验教学模式,无非是下面两种情况.

1.教师讲台上演示,然后以不可逆转的口气告诉学生,这就是某某定律;要知道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前,用

呆板的教学方式,将导致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学生缺失了自我发现的过程.

2.学生在物理实验室做学生实验,但实验册上又把实验的目的、原理、所需仪器、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都写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教师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在课堂上讲解这些内容,之后学生依照老师讲的,或者书上写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所谓的实验,不外乎记录几个数据.这样做实验,收效不大,学生往往做完就忘记,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同一时间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实验,最终只能得出同样结论,这样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少数学生自己不动脑筋,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甚至还有只看不动手,不记录数据,更谈不上课后的思考,下课后抄一下实验报告就算了事.

从上面介绍的两种教学模式看,这样的实验模式不利于

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能突破原有思维定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物理成绩的提高,从而影响物理教学的质量.

因此,现行的的实验教学应该在原有理论基础上,突出教学内容的自主探究,物理实验教学应选择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师生双方以课堂互动为基础,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基本物理科学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1.观察与实验

观察是物理实验的前提,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已观察到的结果,书上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活动的过程,这一活动的过程本身要靠实验来进行.现在所掌握的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

比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在讲台上演示物体从不同光滑程度的斜面上滑下,让学生观察,讨论,从而让他们自己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2.探究与总结

探究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已有的实验现象,探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指引学生,分别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找出内在联系,归纳总结成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再反过来想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改进方法,突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

这样的实验有很多,譬如讲向心力时,可以由教师提出控制变量的概念,引导学生分别让m、r、v不变的时候,自己摸索探究向心力的变化.

3.应用与练习

应用指利用实验探究得来的规律和结论,去解决其它相关物理问题,解答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譬如用悬挂法测物体的重心;合力与分力的变化关系;利用自由落体测定水井的深度;测量铅笔芯材料的电阻率;测定人的反应时间等.通过这些小实验,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练习指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中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例用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实验光路如图所示.对实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为了减小作图误差,P3和P4的距离应适当取大些

B.为减少测量误差,P1和P2的连线与玻璃砖界面的夹角应取得大一些

C.若P1、P2的距离较大,通过玻璃砖会看不到P1、P2的像

D.若P1、P2连线与法线NN 夹角过大,有可能在bb 面上发生全反射,所以在bb 一侧看不到P1、P2的像

解答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光从光疏介质射到光密介质不可能发生全反射,所以选项D错误,即使P1、P2之间的距离较大,也不会影响在玻璃砖的另一侧看到P1、P2的像,所以选项C错误,再根据相对误差理论,入射角大一些,相对误差就小一些,故正确选项为A、B.

点评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是大自然普遍存在的,将此原理应用到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在运用物理基本原理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只要将本题与平时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4.现代技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已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课堂实验教学的指导,教师应充分备课,并将相关课件做好,操作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相关困难,教师可以从计算机中调出课件给学生查看、研究再进行实验.这样的课件指导比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更详细,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第8篇:光的折射课件范文

一、多媒体技术与教学交流的整合

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师对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完全显示出来,大家在一起交流、探讨时,就能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找出课堂上的优点和不足,促进教师间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就解决了农村中学物理组人少不易交流,或交流也是形式主义的问题,从而使组内老师的公开课、说课、评课成为一件平常事。

二、多媒体技术与教师素质提高的整合

实施多媒体教学,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会使用计算机,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能自行设计制作课件就成为初中老师的内在需要。农村中学物理老师大多没有或是很少接触计算机,更不要说用它来备课和制作课件了,这就要求物理老师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可以说,多媒体教学促进了物理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素质的跨越。

三、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的整合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实现“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主体论”转变。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自我价值观的影响,其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那么,课堂教学信息就要形象、直观、数量多、生动有趣;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光的折射”时,由于学生受地理区域、生活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他们在生活中很少注意光的折射现象,这样就很难把学生带入那种奇妙的世界,若把生活中渔民叉鱼、筷子在水中变弯、冰透镜取火、城市的海市蜃楼现象等画面用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精美的画面就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时间内被老师控制,这些就都要老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高质量地体现出来。可以说,多媒体教学促使物理教师课前必需投入大量时间寻找资料,进行教学设计。

四、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

物理实验不仅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重要途径。有的学生很有可能因一次妙趣横生的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物理兴趣,增强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而能积极大量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有些简单的实验学生可以演示而且效果也不错,如讲“声音的产生”时,笔者让学生随便说一句话,用手摸一下喉结有什么感觉并能总结出什么结论。在讲“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时,教师为学生记时间,学生自己数脉搏次数;讲“大气压强”一节时,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不放手,问学生现象,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放手,纸片还是不落,发现水还是不会流出来,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但像利用光具座、蜡烛火焰、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来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做时效率低,且不易观察现象,而且讲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只能去死记硬背,没有一点兴趣。如用课件的话,效果就明显不同了:

情景导入:用课件演示生活中的照相机拍照,银行的摄像机摄像,数码相机摄像,老师用投影仪上课等情景。提出问题:①照相机在底片上成的像有什么特点?投影幕上成什么像?②成实像时像的正倒、成虚像的正倒。③成实像时像的大小。(放大、缩小)④当物体靠近透镜移动时,像如何移动?物体远离透镜时又如何?⑤当物距u=f和u

学生自读课本进行猜想,并设计好表格。

课件演示:教师用左键按住蜡烛从无穷远向透镜拖动,观察成像特点,可以在不同位置停止拖动,仔细观察,对像距、像的大小进行对比,虚实、正倒随物距的变化规律,并同时完成填表。

这样不仅使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很轻松地使教者完成了教学内容,又让实验现象完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集文字、图片、动画于一体,交互刺激学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样的教学具有形象、生动、明了的优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缩短了学生接受、消化、巩固知识的时间, 从而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掌握,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第9篇:光的折射课件范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录像分析;初中物理教学;物理教学活动编码;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1/03-0058-05

一、引言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传授与知识探究并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显现,倡导感知、实践、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将一个能够融合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能够实现丰富多样的资源的灵活整合,能够进行人机、人际间的多重交互的智能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Interactive Electronic Whiteboard)应用于教学中,拓展学习空间,为师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教学平台,显著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机会。

有学者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点,总结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主要有:(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增加多元互动,促进合作学习、探究学习;(3)创设多元学习情景,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4)帮助架设信息桥梁,发展抽象思维能力;(5)模拟物理实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本研究采用课堂录像分析方法,从基本功能、内容呈现方式、交互方式、资源应用四方面建立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编码表,并利用该编码表借助视频分析工具观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授课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录像,进而统计编码数据。最后结合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总结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时机、使用方式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

二、建立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编码表

1.选择研究对象

我们选取甘肃省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大奖赛课例中的八年级(上学期)物理课和九年级(下学期)物理课各一节,授课内容分别为第二章《光现象》中的第四节《光的折射》和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中的第一节《功》,授课教材均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选八年级物理课例的授课教师为秦安县莲花中学高勇,九年级物理课例的授课教师为定西市安定区柏林学校牛明。之所以选择这两堂课,主要是考虑到它们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基本功能、内容呈现方式、交互方式和资源应用基本贯穿于整个课堂,可以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与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

2.设计编码类别

出于研究的需要,先观看所选择的物理课例。在观看课堂教学录像的过程中发现,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授课主要用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基本功能、内容呈现方式、交互方式和资源应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将这四部分设计为编码类目,同时将各部分内容进一步细化,再进行编码。

3.建立编码表

为了提高编码的准确率,在建立编码表之前,我们分组对照编码类目再次观看课堂教学录像,对存在异议之处进行讨论、修改。最后得到如表1所示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编码表。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录像分析

笔者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编码表,借助视频分析软件,对已选取的两节交互式电子白板初中物理课例进行编码分析,以期提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和作用。

本研究中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基本功能、内容呈现方式、交互方式和资源应用。两节所选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例整体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在初中物理《光的折射》和《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的课堂交互类型(交互方式)占61.56%,说明交互式电子白板为物理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提供了支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物理教学内容的类型所占比例为17.96%,该数据为证明交互式电子白板终将代替传统使用“粉笔+黑板”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提供依据。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基本功能占16.31%。从物理资源的应用情况来看,其比例为4.17%,为教师开展物理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对这四方面又进一步细化研究,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用于物理课堂教学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基本功能分析

图2反映了在用于物理课堂教学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基本功能研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办公软件结合,书写、拖曳、绘图、批注、回放、重点突显、存储等功能均作用于物理课堂教学。在这些研究中,各功能均对物理课堂教学产生正向作用。由此显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

在《光的折射》课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重点突显功能表现得尤为明显,占42.86%,主要通过白板的幕布、探照灯和放大镜工具表现。比如,教师在讲解光学图时利用白板的幕布功能将一部分图遮盖住,教师用电子笔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拖曳幕布产生拉幕效果,让学生专注未遮盖部分;在讲解光的折射规律中折射角大于(小于)入射角的条件时教师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使学生的视线聚集于决定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条件上,因此,探照灯的使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照灯照耀的教学内容上;在展示绘制光的折射图环节学生反映看不清,此时,教师调用白板的放大镜工具,根据需要放大图片,同时放大学生绘图的错误之处,以示强调,由此可以解决课件制作、作品制作时字体或图片过小而导致学生看不清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利用电子白板直线与几何图形绘图工具绘制出完美规范的光的折射图,提高绘图质量。

《功》课中,当讲功的概念时,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批注功能将关键词圈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记忆;当模拟“人推车前进”时,教师为了显性化做功需移动一段距离,使用白板的拖曳功能将其移至另一端;当讲解有关功的计算时,教师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书写计算过程,利用回放功能回放解题过程,同时告诉学生电子白板的存储功能和回放功能都支持课后再学习的需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2.交互式电子白板物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分析

图3分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物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纳入分析的有九类,分别是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实物、文本+图片、文本+音频和图片+音频。从图中可见,《光的折射》课中主要是以文本和图片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分别占29.03%和41.94%;《功》课中的内容呈现形式以文本、文本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为主,分别占30.77%和23.08%。而其他的音频、视频、动画、实物、文本+音频、图片+音频内容呈现方式所占比例较小,其中文本与音频结合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两节课均为零。

对于物理学科现象、概念、规律等的讲授,借助文本呈现,但图片、动画、实物、文本与图片相结合的呈现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虽然从分析结果图3来看,动画、实物类内容少于图片和文本+图片类内容,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就物理中现象、概念、规律的教学,以动画、实物形式呈现的教学效果并不比以图片和文本+图片形式呈现的教学效果差。在课例《功》中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马拉车前进的动画、两人协作推车的图片、提水壶、推桌子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引出功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而《光的折射》课中也采用了图片、动画、文本+图片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光的折射》课的开始,教师播放两张图片和“小熊的困惑”视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实效性。而在《功》课中并未体现这一优势。

3.互式电子白板物理课堂交互方式分析

许多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原有知识的梳理,搭建更为合理有效的认知结构。因此,笔者在分析课例时,从人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人-机交互两方面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课堂中的交互方式进行分析。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中的师生交互情况从师问生答、生问师答以及教师指导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光的折射》和《功》课例中的师生交互方式在师问生答和教师指导方面均有表现,分别占82.25%,14.75%和79.00%,13.68%。《功》课中教师更多地采用直接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的方式,从而造成生问师答类师生交互方式所占比例为0,而在《光的折射》课中教师专门设计了学生提问环节,此环节有2名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还有1名学生在小组间交流讨论时向教师提出问题,占本节课师生交互方式总数的3.16%(见图4),师生言语互动活跃。这说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增进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由图5可知,小组就一个问题内部展开讨论、交流在生生交互方式中的比例最大,《光的折射》课中组内互动占80.00%,《功》课中组内互动占66.67%,说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应地,组间互动所占比例较小,且组间互动形式单一,均以补充汇报小组意见为主。具体如图5所示。

人-机交互主要分析了教师与白板的交互和学生与白板的交互情况,由于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书写、拖曳、绘图、批注、回放、重点突显等功能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因此,两节课例的人――机交互主要是以教师与白板的交互为主(见图6)。当然,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操作白板的机会,比如,在《光的折射》课的光学做图练习环节,教师让学生上台绘制光的折射图,未上台绘图的学生则将自己做好的光的折射图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使得教学效果更加完美。而在《功》课中的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让学生利用电子笔在白板屏幕上书写答题步骤。通过观察课堂实录发现,学生在操作白板间,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度也提高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操作白板机会的提高。

4.交互式电子白板物理教学资源应用情况分析

资源应用是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是否能够灵活、恰当地使用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物理学科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还内置了力学、光学、电学、电磁学、电学图例图库,能够绘制出更逼真的力学、光学、电学图,满足物理教学的需要;教师讲课的课件或讲稿带有超链接文件或在讲课时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外部资源面板调用图片、多媒体文件、PPT等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在课堂上进行批注、重新组合、书写、绘图等操作的资源作为再生资源进行保存,以便师生以后的应用和再次呈现给其他班级的学生,实现资源重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应用情况分析从内部资源的调用、外部资源的应用和再生资源的应用三方面进行。

从图7中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调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内置资源库中的资源,分别占61.54%和83.33%。外部资源的利用率为0,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不熟悉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超链接功能和授课教室未联网有关。对于再生资源应用较少的情况,在课堂观察时发现,《光的折射》和《功》课中的教师在讲课时均有进行批注、绘图、书写等操作,但两位教师均没有保存的习惯,有时甚至还进行删除批注操作,因此,再生资源的应用比例较小。

四、研究结论

从整体上看,进行分析的两节初中物理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例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对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促进效果明显。但是从细节上看,又暴露诸多问题,这说明有必要根据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总结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应用经验。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1)从内容呈现方式来说,教师应根据教学环节和所讲知识类型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呈现方式,而不是仅局限于文本、图片、文本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在讲授物理中的陈述性知识时,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可视化方式呈现,如图片、文本+图片、动画等;在讲授物理中的程序性知识时,建议采用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如动画、实物、音/视频或两两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