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

第1篇: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在学习论领域,自主学习被看成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论领域,自主学习则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还是一种教学的方法。近年来国内关于自主学习的探索,多以此为切入点。这里评议的两篇语文教育硕士论文,其探讨的自主学习也局限于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的范畴。

一、自主学习是有支架的学习

【评议文章】周爱英:《高中文言文自主、合作学习研究》,鲁东大学2012硕士论文。

【内容提要】从教学现状出发,提出了高中文言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并以案例为载体尝试探索了这种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特别对实施前提、实施过程以及实施后的反思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何为支架?通常来说,“支架”是指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的一种概念框架。建构主义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种概念框架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按照学生认知能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它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认知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如果所谓的“教”指的是学生在有教师指导下的学习,那么“不教”就是学生的完全自主学习。“教”和“不教”是学生学习的两种状态,为帮助学生从“教”到“不教”的飞跃,教师需要适时提供适当的“支架”。换而言之,在教学论领域中,自主学习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来界定的,其“自主”是有限度的“自主”,是一种教师指导下的支架式学习。这一点我们通过对周爱英《高中文言文自主、合作学习研究》的评析来获得比较明确的认识。

《高中文言文自主、合作学习研究》一文共有五章,其中核心的部分是第三和第四章。第三章主要介绍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作者先明确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含义及其作用,然后分“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种课堂教学形式介绍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第四章系统阐述了自主、合作的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实施前提和实施过程。作者先论述了高中文言文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实施的前提是科学分组,激发兴趣,消除畏惧心理,同时要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及要精心编写导学学案;其次论述了高中文言文自主、合作式学习实施过程,关键是强化自主学习,课堂上要创设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培养合作习惯;最后,提出要通过个性化辅导来为自主、合作学习助力。

这里我们注意到,作者在讨论所谓“自主、合作文言文学习模式”时,特别强调了实施的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其实就是些“支架”。如谈到激发兴趣,作者分析了几种重要的教学支架:有冲击力的导语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对课文所指涉的政治、经济、思想和风俗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丰富教学内容,克服学生厌倦心理;教师的评价激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认知内驱力。这里特别有必要一提的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特意编写的导学案。

正如作者所述,“导学案”与“教案”不同,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一套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案。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施的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和课后拓展案,实际上是教师在不同环节上为帮助学生学习而设计的“支架”。

“课前预习案”是针对“课前延伸”这一环节而设计的支架,说到底是帮助学生预习用的。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方法、作者介绍、背景介绍、正音正句、文本整体感知等方面的内容。“课前预习案”总是提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接触文本的同时就能明白学习重难点,扫除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字音、断句、典故等内容)。“课内探究案”是针对“课内探究”环节而设计的支架,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落实文言知识点,落实文本关键语段的理解和对课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小结。在“课内探究案”的后面,一般还有个“巩固检测”的环节,主要是针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和易混点,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巩固检测。巩固检测形式多样,可以是背诵、默写等形式,也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形式。主要用来检查学生的当堂掌握情况。“课后拓展案”则针对“课后提升”环节设计的支架。主要是选取与文本内容相近、文体相似的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或对文本的赏析性文章,进行类文拓展阅读或训练。通过这种拓展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言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目前,学案导学的学习模式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认为它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谐地统一了起来。但遗憾的是,周爱英《高中文言文自主、合作学习研究》一文在讨论“自主学习”论题时几乎没有关注到导学案在教师由“扶”到“放”,学生学习由“被安排”到“自主安排”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导学案”的特征把握还不够准确,对编写主体和编写内容认识上还不到位。

真正能在“教”和“不教”之间起到支架作用的导学案,其编写主体不能永远是教师,也就是说教师要学会逐渐“放权”,让学生参与甚至自主编写导学案;其次,要把“导学过程”作为导学案最核心的部分来编写。学生首先要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然后才去关注学习的基本步骤和程序。也就是说,导学过程首先要告知“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然后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把学习内容细化为在学习活动中的系列问题,把“学习方式”细化为学习活动中具体可执行程序(包括学习指令或指导语言)。从导学案的基本结构来看,纵向上,把学习内容及问题概括为问题线索,把学习方式及程序概括为“学法线”,这两条线是并行而又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必须清晰地理出这两条线索;横向上,分出若干学习环节,学习环节分解成若干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分解成若干学习程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奔向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是有反思的学习

【评议文章】邓丰华:《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2硕士论文。

【内容提要】以自主学习理论、阅读学相关理论等为依据,从改进学习方式、强化“自主学习”的角度切入,对如何优化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展开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方面尝试总结了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组织学生进行现当代散文自主学习的基本流程。

教学论领域的自主学习不仅仅是有支架的学习,而且也是有反思的学习。“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概念范畴。元认知是人们关于自身认知过程、结果或与之有关的一切事物、材料、信息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三个因素。用元认知的理论来描述,“反思”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应当成为其中的必要环节,同时,学生不仅仅是对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且要深究自主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邓丰华《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一文,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的阐述中,对于“反思”的价值有较充分的认识。

《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共分三章,其中第三章是主体部分,论述了现当代散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策略、流程,并以作者自己讲授《老王》一课的教学为案例,开展了案例分析与讨论。我们注意到,作者在自主学习策略阐述中非常强调评价的意义。他认为“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是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评价与教学一体化能够给学生和教师及时提供反馈,对于自主学习的效果有极大的影响”。他提出,在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评价应该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优秀预习作业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加以评价,可以通过检测学生诵读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对文本的自读感受能力,可以通过全班交流阅读方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不是只用一个统一的结论来衡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高下,而是重点评价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现出来的思维过程,如学生在自读文本时他是从哪些层面、角度展开的,这些层面、角度是否全面,整个过程他运用了哪些技巧、方法,这些技巧和方法是否合适,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对文本形成自己的理解,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经验,改进学习的方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引起继续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他还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认为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客观地认识自我,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与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关系,从而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规避盲目学习,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和前文思路相同,《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一文也强调通过学案指导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学案也分预习学案、课上学案和课后学案,每类学案的内容也基本相同。但在学案中,作者有意识细化了评价的内容。比如,在课上学案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预习内容的检测。检测的内容包括生字词的注音释义,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简述,释题等;还检测学生的诵读情况,引导学生重视从整体上把握现当代散文的感情基调、梳理行文脉络的意识,培养整体感知能力。这实际上是对预习效果和预习能力的评价。在课上学案的第三个环节是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和本节课上掌握到的学习方法,阐述自己对文本的再认识,提出自己新产生的困惑等等。这实际上是对课堂学习效果和听课情况的评价。至于课后学案,完全就是对课内学习情况的评价和课外学习内容的拓展。学习的最终目的终究是运用,能否学以致用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指征。作者提出,教师应在课后学案中补充迁移运用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是有独特认知模型的:

首先,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里包括回顾学习过程、检查学习策略、检验学习结果等。其次,学生自我评判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否完善。如果是,反思活动进入总结提高阶段,包括总结经验、提炼方法、优化探索、深化延拓等;如果不是,就进入察觉问题阶段。接下来,学生通过分析、假设等方法界定问题。再通过搜索、探究等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通过实践检验所采用的策略是否正确。如果是,就进入总结提高阶段;如果不是,则进入再反省阶段,开始新的周期。由这个认知模型可见,反思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一相对周期之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元认知渗透于全过程,这些正是常规学习所缺乏的。

如果对《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一文中有关学习评价的内容进行一下提炼,我们肯定能够看到反思认知模型的一些影子,这说明作者对自主学习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心理过程是有较深入认识的。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出某些不足,比如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关注度远高于学习方法或策略,对学习方法或策略的反思又往往缺乏完整的认知过程,不能很好促进学生对有效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总结和提炼。

第2篇: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1.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亲和力

初中学生已经不是只会淘气的小孩,他们学会欣赏和模仿老师。高素质和自信的教师有着无可抵挡的魅力,会以崇高的人格,渊博的知识,谦和的为人处世方式,幽默得体的谈吐,以及真诚、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格品质,给学生以启迪,并带来他们积极的精神动力。政治是思想品德课的延伸,学生初次接受新课程,难免有些陌生,此时政治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带来的影响,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感觉老师是可以信赖的,从而不知不觉地爱上政治课,喜欢上政治课。我认为根据自身魅力,让学生首先喜欢老师,他们才会爱屋及乌地喜欢这个老师所讲授的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课堂导入,充分发挥导入作用

一部电影,好的开头可以紧紧吸引观众;一场球赛,好的开局可以为比赛的最终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堂课,好的导入至关重要。短短几分钟的课前导入,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的导入可以激活整堂课,让精彩延续。具体而言,课前导入有以下作用。

2.1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差,课前需要老师较好地进行组织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导入能抓住学生关注的焦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教学便能自然地深入。相反,如果一开始,学生便觉得枯燥无味,就不会集中注意,继续下面的学习。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十分困难了。

2.2承上启下,做好铺垫。导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知识的承上启下,即对上节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引入将要学习的内容,或者为即将进行的学习重点打下伏笔。二是心理的承上启下,学生在短暂的课间休息之后回到课堂,导入是一个热身,让学生的思维、记忆、想象、情绪等心理进入学习的状态,让学生的眼、耳、手、口等器官都活动开来,进入更加紧张和重要的学习。

2.3揭示课题,积极导向。课前导入要紧紧围绕所讲课题进行,好的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导入不能漫无目的地扩散,而要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学习的重点上来。犹如路标,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新颖、巧妙、别致、生动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天地。教师要善于在导入后进行归纳总结,引出本课的主题。

2.4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导入讲究技巧和艺术,能营造好的课堂氛围,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消除学生对新授知识的认知畏惧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煽情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思辨的导入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最高境界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高境界的管理是自我管理”。在欢乐、感人的情景中学习,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好的教育。

3.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

一是联系初中学生文化素质较低的实际,从学生现有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组织教学,正确把握好授课的深度。二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现在有一部分初中生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较低,是初中阶段的“双差生”,因此,我在教学中针对他们思想素质较差的实际,把课程内容的教学和转变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他们进步,帮助他们克服不求上进不愿学习的思想,努力消除自卑感,树立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思想和坚定的学习信念。

4.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

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际进行授课,联系本地的社会发展实际来授课。例如我在授课时,着重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取得巨大成绩的事实,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我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

5.采用案例教学法

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5.1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思想政治课案例的编写程序一般包括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设计讨论等。根据教学实践,所选的教学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开放性。这样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并且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开放性。

5.2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这里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教师必须在实施案例教学课之前,吃透案例,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式,并初步确定好案例的焦点和争论的主题,做好案例分析的预测,以便上课时绘声绘色地描述。有的复杂案例,应在案例课前1—2周将材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阅读、思考,或提出问题,或就案例问题自发地进行初步讨论。一般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设计案例讨论题,但有时为了便于学生课前去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在教学案例的后面附上教师拟定的初步讨论题。

第3篇: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行政管理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05-02

从杜威开始,教育学家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布鲁纳的“发现法”认为,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目的的过程。罗杰斯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之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1]。高参与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新型教学法,其教学样式归纳为“四个为主”:教材以自学为主、课堂以讨论为主、作业以学案为主、评价以平时为主[2]。很多学者对该种教学法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与分析。总的来说,高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从教学目标来看,是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从师生关系来看,地位是平等的;从教学形式来看,外在表现是灵活多样的;从教学内容来看是开放的;从教学氛围来看是宽松、活泼的。

一、“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引入参与式教学法的意义

行政管理案例,是把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的环境下发生的有关行政管理的活动,客观地描述下来,经过典型化的处理,所形成的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实例。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是针对一系列行政管理案例实例,通过描述案情、相关理论阐述以及提出和回答问题等环节对案例进行全方位考察,目的在于全面消化和融通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都设置了“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基于该课程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一般在本科高年级开设,通常定位为专业任选课。从教学实践来看,相当多的高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而传统教学模式与该课程的匹配度较低。

为改进“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有必要在教学中引入高参与教学法,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设置“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主旨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实质上是一门准实践课程。其实践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经过了近三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已初步形成理论基础,但这些理论贯穿于不同课程中,往往处于相对独立的或碎片的状态,没有系统梳理。“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能弥补这一缺陷,该门课程并不引入新的理论,它是让学生在研读具体案例中深入思考,抽丝剥茧,对自己已掌握的诸多理论做一个回顾与提炼。其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除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文字能力、表达能力、综合能力等基本行政能力,这门课程引入高参与教学,把课堂上的说、问、讲、评等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为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良好平台。

第二,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是一门内容多元的综合课程,具备开放性特征。该课程研究内容范围广、综合性强。政府的管理活动范围很大,包括各种各样的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多种社会活动,而行政管理案例并无统一的分析模式。对行政管理案例的分析,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其分析方法可以是多角度、多层面、多范式的,所以,其教学内容是开放的。针对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有必要开放,包括由学生参与完成教学环节,无标准答案的习题、论文或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的考核,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结合等。

二、“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运用参与式教

学法的原则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就必须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把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具体从“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来看,要把握几点:一是由学生选择案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案例选择范围,由于学时的限制,学生只能对所提供的案例进行筛选,哪些是在课堂上重点分析的,哪些作为课后习题等均由学生自主决定。据观察,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的关注度高。例如,人大版教材《公共管理案例》选用的是近些年广为关注的政府绩效、城镇化、行政审批、省直管县等问题,学生较有兴趣,选择较多。二是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关键环节,教师要适时帮助学生回顾梳理相关理论,所提及的理论最好为学生所熟识,涉及行政管理案例的理论多元特征明显,多学科知识渗透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结构,尽量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一般性理论工具,这样在给学生进行提点时,学生往往有茅塞顿开之感,能增强学习信心和成就感。三是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多多赏识,适当的鼓励性点评能让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持久。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我监控思维过程

为了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高参与教学的意识与行为,运用“以学论教”“以学定教”的方法,即把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课下完成案例任务的完整度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主要指标。例如,在45分钟的课堂中不少于30分钟的时间要交给学生。课后的习题在下一次上课时要进行演示汇报。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进行陈述和概括,通过生生问、师生问的互动和网状交流探讨进行相互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师生间建立起思维的碰撞和各种情绪的体验,学生思考多,投入多,收获也多。

(三)激励学生社会性学习,学会聆听合作

优化组建小组合作学习。建组目的在于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更多机会,合作学习能促进知识建构,个性发展。不仅使其思维得到相互启发,而且能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倾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教师负责为全班的各小组布置和分配学习任务,小组长为本组成员安排和协调研讨内容。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特点,尽量做到“动”“静”结合,“内”“外”搭配,男女相间,“强”“弱”互补。有时可让学生自选伙伴为合作搭档,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学习合作”。

(四)发挥教师多元化角色的作用

教师角色多元化是指教师应从传统教学中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课堂教学进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作为组织者,教师提供合作式学习所需要的环境和经验;作为指导者,教师应做示范当教练;作为促进者,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探讨,发现、提出和深入探讨问题,并与学生分享。总之,教师身份转变尤为迫切,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已变得无足轻重了,重要的是如何成为学生课程学习的脚手架。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一)师生身份转变是参与式教学的瓶颈

在高参与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身份职责与传统大相径庭,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对师生而言都是挑战。从教师层面看,一般担任“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都是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而老教师大多擅长传统讲授型教学,要迅速转变成“学生讲,教师听”并不容易。例如,教师点评原本只需几分钟,可有些教师一讲起来就滔滔不绝,半节课过去了,学生只能任由教师唱独角戏,又回到了传统模式中。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主要做好两点:一是, 根据不同的案例类型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锻炼每一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二是, 安排学生反复阅读,理解、消化案例内容, 并根据行政管理学的一般原理, 让学生写出发言提纲, 教师可适当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评价。从学生层面看,上课听讲已成为多年的学习习惯,突然打破习惯由自己来像教师讲课那样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也是一个不小的跨越。刚开始学生大多不自信,有些人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应安排课时对学生示范、辅导或个别培训,作为高年级学生,这个转变的时间不会太长,年轻学生一旦适应和了解新的教学模式,进步是飞跃的。所以说,采用高参与教学,难在起步时师生身份职责的转变,解决好了这一瓶颈问题,有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

(二)参与式教学具有动态性

一方面,高参与要求向学生开放,教师要真正抓住学生所思所论,以及在教学推进过程中不断表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及时地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具备随时打破固定程序或步骤,对课堂秩序进行调整的把控能力。传统教学中预先设计好教学步骤环节,通过学生的“配合”一步步推进下去,这样的教学活动就不是开放的,表现出较强的排他性和封闭性。参与式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参与”教学不去刻板地追求形式化的结论,不要求每节课都上得圆满。即使需要下结论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不一定非得教师总结。有时候一节课下来,表面上没有结果,形式上看可能是残缺的,但实际上却可能对学生有震撼意义,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可能会引起长时间的思考。

(三)注重参与式教学的适度监控

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参与式教学的表现特征,但宽松民主掌控不好很容易滑向自由放任或纪律松懈,这就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即如何对参与式教学进行监控。从已摸索的实践经验来看,有两点做法具备一定的推广意义。首先,在考核评价环节,加大平时出勤的权重分。在出勤问题上,改变大学课堂自由选择座位的传统,结合小组学习形式,给每个小组固定上课座位,并安排小组长考勤。上课座位一旦固定,缺勤者一目了然,小组长做好记录,直接作为平时成绩扣分依据。其次,加大平时表现的权重分,每堂课结束留两分钟左右时间由学生对本堂课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记名投票,由学习委员负责整理,实施加分,最终计入考核总分。

参考文献:

[1]方展画.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99.

第4篇: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西方经济学教学 学习积极性

一、引言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具有重要的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始于需要,并由需要引发动机。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如果将这种因需要欲望而引起的行为原动力投向工作,它就会成为个体工作积极性的源泉。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5个层次, 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见下图。

马斯洛主张只有真正调动人的内部动机, 才能够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从激励的观点来看,需要层次理论对高校教师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纽带关系

在马斯洛看来,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人的需求由低层次不断过渡至高层次,当某一层次的需求被满足时,则会表现出相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热情高涨,富于创造力的冲劲。从而向更高的需求层次迈进,达到更高的层次要求。相反的,当人在某一需求层次无法满足或者满足的方式不正确时,则人的积极性受挫,无上进心,缺乏创造的精神。

在当前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由于“教师主导制”―― ―“学生接受性”占统治地位,由于教材内容多而课时有限,教师只能注重理论的讲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以外的信息。因此,需求层次理论的正确合理运用,对提高学生运动兴趣,激发求知欲有着积极的“助推剂”功能,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需求层次理论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也可以补充和完善需求层次理论。

三、需求理论指导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创新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科学,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一门“沉闷的科学”。怎么才能让学生对枯燥、深奥的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好它,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从我国各高校该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虽然有较大的爱好,但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尴尬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1.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最基本需求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对于在校学生来说, 生理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在学业上, 对于他们来说, 安全需求主要来自于学科考试成绩的高低甚至是通过与否。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专业基础课程,其考核方式一般都采用闭卷考试,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实际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这样就使得大部分学生为了考试把主要精力也都放在了硬性记忆方面, 学生很容易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和效果导致考试成绩下降, 使之产生在安全方面的需求。如受教育者能满足自身的安全需求那么社会需求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都会基于安全需求的满足而接踵而来。因此西方经济学应改变目前单一的考核方式,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测试以外,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比如,鼓励学生讨论和撰写经济学小论文。在教学中运用分组讨论及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还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考核。

2.马斯洛认为爱的需要是指个人对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自尊、自信、焦虑、移情、自我形象等。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情感的作用若发挥得好, 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释放学习潜力, 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在西方经济学学习中, 情绪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尤其不可忽视, 较之于消极的情绪状态, 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教学指导,学习也会更积极。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 应对班级中的群体及个体采用不同的激励模式,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在教学中应常用情感激励。通过情感激励, 学习者能够感受到受人尊重, 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从而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及学习热情。在今天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时,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加强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相互之间的沟通, 是情感激励的有效方式。

3.马斯洛认为,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的地位,希望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案例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尝试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 应当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与独特见解,鼓励与支持他们将自己的想法付之于实践,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马斯洛认为, 自我实现是个体需要发展的高峰, 它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使学习者充分实现个人发展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学人员应重视作为个体的学习者,接受学生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充分重视学习者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使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成为一个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付泳 林军:对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思考[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第5篇: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要求师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精心组织和互动,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等综合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 Approach)是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哥伦布·朗戴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1)教授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对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进行分析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理论和金融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金融市场运动规律更加复杂,金融工具形态也多元化发展,传统的、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当今金融世界的这一变化节奏。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笔者认为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引入案例教学法。

一、新形势下金融学教学面临的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机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金融业务种类不断出新。生机勃勃的金融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同时也对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金融学教学进行改革。

20世纪70年代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金融管制在国际范围内的放开深刻地影响并改变全球金融业的面貌。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再加上互联网等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广泛使用,使目前的金融产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金融学所蕴涵的知识结构已经明显地落后于金融实践发展的要求。必须对金融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比较重大的调整,以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将金融电子化、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等新兴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新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金融学还应当强化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对开放条件下金融经济运行新型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研究,及时将金融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活动内容之中,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二、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心理学实验证明,常人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15%,通过视觉接收的信息量为25%,而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住的内容高达65%。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教学,通过呈现听觉和视觉材料,再经过分析讨论,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金融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它以案例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不断提高事实判断和逻辑推理的实际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更多地呈现的是个体学习,而合作学习则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增强了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式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则更高。教师不仅要有广博且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仅要了解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还要熟悉国际上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风云变幻,以便给学生提供最及时实践案例。因此,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或得到的启示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了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

从总体上来说,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索,自主实践。案例教学中首先要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案例,了解案例的相关信息,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抓住关键问题思考问题,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提出看法和观点。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宣读各自的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之间再进行相互提问和答疑讨论。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担当导演的角色,对案例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统筹。通过有效的控制讨论过程,提示思考线索,提供分析方法,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以保证讨论不偏离主题;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要鼓励每一个学生,争取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讨论的方向。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国际金融业务操作也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哪个方案最优,或者说哪个方案不可行。因此,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给予适当鼓励和帮助;当学生取得阶段性成果时,给予认可。鼓励学生积极充分参与进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暗示、引导、激发和肯定,增强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甚至表面看是“异想天开”的方案,教师要善于从中看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拓展学生的思路。

四、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合适的典型案例,教师必须搜集、选择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整理,使之适应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要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控制,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选择合适的案例,并进行编写。金融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课堂教学的开展是借助案例来实现的,因此对设计好的案例进行正确地分析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选择好合适的案例后接着要展示案例,展示案例的时间比较灵活,既可在讲授知识之前展示,也可在讲授知识之后展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然后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教师总结和评定成绩。首先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讨论的态度,同时指出其中的不足,然后重点阐述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个人看法供学生参考,并要求学生结合案例讨论所获得的主要观点,对照个人的分析找出差距和改进之处,最终形成案例分析书面报告,教师再对呈交的案例分析报告加以点评,打出成绩,发还给学生本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问题分析的准确程度,又可以让有疑问和进一步思想的学生继续和教师探讨。

金融学教学偏重于理论的讲述,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教材侧重于制度性规定,操作性不强。如果仅讲述课本理论,要求学生进行简单记忆,内容繁杂、须记忆内容众多,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基本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用所学理论知识,在专业领域的更广阔范围内,分析现实问题,寻找一般规律和方法,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师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予以综合运用,以保证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在金融学的学习过程中既能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为以后的实际操作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杜莉,王倩.以研究型大学的优势资源培养金融创新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8.(5)

[2]郑敏.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文教资料,2006.(21)

第6篇: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随着市场经济和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一部分医疗工作者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和日益增大的工作压力,出现了医疗失误、索取红包、变相收费、过度医疗等异化行为,成为了与医疗卫生行业“救死扶伤”的根本宗旨不协调的群体。因此,医疗卫生事业一定要走向法制化道路,做到卫生事业管理法制化、医务人员执业规范法制化、医患关系处理法制化。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只有不断开展医学生法制教育,培养懂法、守法、用法的综合型医学人才,才能符合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香港大学法学系陈弘毅教授说过:“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从医学伦理学的层面来看,“依法治医观”是医生职业道德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医疗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关系,对自己负责、对患者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使工作关系契约化和合法化,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使医疗人员对依法治医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也要对医生职业抱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尊重患者的权利。使自己对职业规范的要求从法律制度的“他律”走向道德内省的“自律”。

当前医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困境

医学教育专业性强,专业课程课时多、难度大,专业知识和技术是否过硬直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性命安危。因此,医学院校在开展医学生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重视医学专业教育、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现象。一是法制教育还是以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36课时的《法律基础》为主,课时少,针对性不强。二是《卫生法学》和《医疗纠纷的概述与处理》等卫生法学都是选修课,不参与奖学金的评定,对就业没有太大影响。三是医学生专业学习课程多、内容多、压力大,客观上造成学生无暇顾及选修学科,对卫生法律等人文课程只能简单应付,无法深入理解。四是法律课程的教学还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案例分析,教材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医学院校的法律师资薄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律课程的授课老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医学院校的大部分法律课程不是必修课,在学校整体教育系统中不是主要地位,所以学校在引进法律教学人才方面明显力度不够,法律课程的教师在医学领域的实践知识不足,不能在课堂中联系实际,使法律课程失去了对培养医学生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作用。

一方面是临床带教老师自身法律意识淡薄,许多临床带教老师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方面的教学,对执业医师在工作中会遇到的医患矛盾和法律问题认识不足,在临床带教时不能有效地指导实习生。另一方面是法制教育的硬件建设短缺,没有与新时期医学生法制教育相适应的教材素材和实践基地,使医学生法制教育始终停留在课堂上和校园内,学生们不能直观地认识和学习卫生法律知识。法律基础和卫生法学的重要性,法制知识与医学专业的联系,如何加强自己的人文法制素养,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在医疗工作中帮助和保护自己,这些问题都是医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和不断探索的。但是,近年来对医学生的调查研究中显示,超过半数的医学生不能充分认识上述问题,造成了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效不理想的现象。例如,许多学生不能认识到现代医患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医生与患者是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关系,在医疗工作中应该把尊重和维护患者享有的权益放在首位,还保持着“以医务人员为中心”和“自己是权威”的传统观念。还有些学生不懂得规范执业和依法行医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医生是一项具有高度责任性和风险性的职业,应该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否则他们在实习和行医时就会因为工作疏忽或非规范化操作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在医疗纠纷中处于被动局面。

加强医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加强医学生法制教育,就是为了让医学生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自觉运用法律知识,规范行医、依法行医,尽可能地避免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关系和谐健康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一个“通”字一是法学课程与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人文课程的内容融会贯通,全面审视法律与道德、心理、社会等多个学科的关联,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二是法学课程与医学专业知识、医学实践内容交叉,根据卫生行业的实践经验来决定医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重点开展举证责任倒置、医疗纠纷处理、医疗文书的书写与管理、医疗事故的处理等案例的分析,增强法学教学的现实性和全面性,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例如把法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安乐死、克隆人、试管婴儿等问题的价值判断能力,充分理解从法律层面制约这些行为的重要意义,把医生这一职业与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德法兼修”的良好效果。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一个“活”字改变以往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和情景教学法等,通过案例的再现和重组,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医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例如把“佛山弃婴”作为PBL教学案例,以“弃婴”案涉及哪些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作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理念上要体现一个“新”字一是要善于吸取国外医学人文法律素质教育的先进经验,科学设置国内医学生人文法律教育体系。二是要善于关注伦理学界和医疗界的理论发展和社会焦点,把新鲜内容及时加入教学内容。三是要善于培养“双轨”卫生法律教师,在医学院校开设医学法学专业,培养跨医学法学学科专业人才,弥补我国这方面人才的空缺,选拔既精通法律又有医学教育背景的优秀人才担任医学院校的法学课程教师,增强教师对医学生法律教育的驾驭能力。

第7篇: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实践性教学; 多媒体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安全工程能力.

Case Teaching Is the Important Link of Safety Engineering Ability Training

Wang Yu

(Shanxi Coal Vocational Techincal College,Taiyuan 030031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multimedia and virtual technology ,the author introduced to construch a new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formation of safety engineer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combined well. The cas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cutting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It can effectively train student’s safety engineering ability.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paractical experience teaching; multimedia technology;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safety engineering ability.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应用型学科教学中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典型安全工程案例自身具有事故过程不可再现或事故试验成本较高,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更显其独特作用,使其更加生动、直观、刻骨铭心。案例可作为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成为教师和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

1. 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1]

安全工程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安全工程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教学中通过分析、比较、讨论、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和管理原理。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实践的方式或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一场建筑教育实践理论的思想革命。[2]

2. 安全工程课程体系特性

安全工程课程有其特殊的规律、遵循的原则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安全工程主要体现在降低设备故障、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的风险。在生产中,人们通过工艺和工艺装备使能量、物质(包括有害物质)按人们的意愿在系统中流动,转换,进行生产,同时又必须约束和控制这些能量和物质,使之不发生危险、危害后果。但如果失控,就会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一般来说,今天的安全生产是几年前生产准备的结果。在高危行业安全工程的课程教学中,不可能使几年的生产准备付之一炬;也不可能让学生冒险到未知的,随时会发生危险的场合进行试验,体验各种危害带来的后果,甚至体验由于自己违规操作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所以,安全工程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存在很大的局限,特别是随着分工的细化,生产环境的复杂化,出色的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防微杜渐,作业正确判断并采取措施的能力。事实上,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对安全生产知识到底知多少,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决定管理的成败,决定成败的关键是他们到底怎样思考,怎样判断,怎样采取安全措施。

案例教学是基于经验和现实展开的,将教学中各知识点分解到各个案例中,有机地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为一体,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探索、归纳、推理等安全工程能力。典型安全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讲解,体验设备故障、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导致的后果,所付出的代价,从而能让学生心中产生一种刻骨铭心的感觉,使知识积累提升为经验和能力。

3. 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制作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是把安全生产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讨论,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练兵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方方面面的危险。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确认危险源,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安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⑴ 案例教学法的设计

案例教学法决不是简单的举例,安全工程案例是根据安全管理缺缺陷实例加工而成。案例本身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是安全管理的宝贵经验,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经验,接受了教训,掌握了安全生产的理论和方法。实施案例教学法要结合教材内容,选好教学案例,拟定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材章节,按教学需要选择具有客观真实性、思考性、时效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构思并拟定案例教学的组织方案,运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由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

案例描述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案例应包含大量的信息和细节,这样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多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讨论,有利于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同时还能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主动的分析。安全工程案例是现场生产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有三个层次:①案例作为例证、知识背景 ②案例提供了分析问题,同化的观点和考量行动的机会,从而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同步协调发展。③案例是反思的催化剂,实现由传统教学转变为规范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3]

⑵ 制作教学案例,构建新型案例教学方式

寻求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案例,是教师收集案例的重要原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案例的引入,要在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找到切入口,使学生一边阅读案例、教材,一边思考,从案例中引出一般规律。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具有的基础性资源转化为能量性资源、增值性资源。

①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采用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的综合素质。

学生无法获得在事故现场经历事故的感觉,而且没有交互能力。通过视听的结合,人机交互所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超出录像、实验、幻灯等其它形式所能产生的效果,而且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有些破坏性、灾害性的试验无法进行。随着计算机技术、工程安全技术、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相互结合、促进和发展,系统因此能更加协调人机对话方式。

②研发虚拟现实技术,创设仿真模拟操作环境

虚拟现实(Vinual Reality简称VR),VR技术可归纳为:由计算机产生一种人为虚拟环境,这种虚拟的环境是通过计算机构成的三维空间,或是把其它环境编制到计算机中去产生逼真的“虚拟环境”。并通过多种专用设备让学生“投入”到该环境中,从而使得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上产生一种沉浸于虚拟环境的感觉。与传统的人机交互技术相比,虚拟现实具有三个最突出的特征: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

一个典型的虚拟现实系统主要包括五大组成部分:虚拟世界、计算机、虚拟现实软件、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与虚拟世界交互的过程大致是:参与者首先激活头盔、手套和话筒等输入设备为计算机提供输入信号,虚拟现实软件收到由跟踪器和传感器送来的输入信号后加以解释,然后对虚拟环境数据库作必要的更新,调整当前的虚拟环境场景,并将这一新视点下的三维视觉图像以及其它(如声音、触觉、力反馈等)信息立即传送给相应的输出设备(头盔显示器、耳机、数据手套等),以便参与者及时获得多种感官上的虚拟效果。[4]

普通意义上的虚拟现实,需要大型计算机、头盔式显示器、洞穴式投影、密封舱等昂贵设备。按其交互和浸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桌面式、沉浸式、叠加式和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等四类。其中桌面式虚拟现实技术非常简单,需要投入的成本也不高,在安全工程技术的实践性教学中可得到广泛的应用。

使用虚拟现实教学技术,首先要在各种计算机建模技术建立一个虚拟的厂、矿、生产线。这个厂、矿、生产线可以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厂、矿、生产线的数字化,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模型。它们具有一个厂、矿、生产线的生产系统,无论是一个系统,还是其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是相关内容的工程案例,对安全工程的教学格外有意义。达到形象、逼真、真实的程度,学生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就象在玩一个RPG模拟游戏一样。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处在一个“真实”的生成系统中,可以身临其境地去体验生产系统的各个环节;可以亲自操作各种机械、设备;可以学会如何采取措施处理各种灾害,如何避灾逃生。通过人机交互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超过其它形式所能产生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人们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VR系统目前只能达到部分真实感的程度,而且它的初期技术及软硬件投入比较高,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4. 结束语

案例教学是安全工程理论教学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实践性教学的切入;是理论与实践的一种过渡、衔接、桥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案例教学课堂实录,证明案例教学为学生搭建了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为课堂注入活力,对学生从事工程实践具有引导训练作用。案例教学决不能取代实操、实习,把适时的案例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直接和市场接轨,达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 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2]. 孙军业. 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65

[3]. 冯风平. 案例教学的角色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1(1):15-16

第8篇: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英语师资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我国英语教师现状的分析,探讨了英语师资教育应确定的目标及提高英语教师素质的对策。

一、英语教师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对外交流的扩大,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英语教师面对新形势出现的不足和不适应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发现的问题主要为:

1.外语教师队伍不稳定。老教师逐渐退出教学第一线,中年骨干教师严重短缺,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而且很不稳定。加上市场经济给外语教师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教师没有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师资流失严重,师资紧缺,使得在岗教师超负荷运转,无暇自我提高,无暇从事教学研究。

2.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不适应。大部分学校整个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偏低,师资队伍的知识体系过于偏重语言知识,教学思想也偏重语言知识。

3.教师思想观念不适应。许多教师仍然奉行应试教育模式,追求以考试成绩为代表的学习结果上,无视现代外语教学发展的要求,经验主义思想严重,对英语教学改革冷漠,不关心新的教学理论和语言理论。

4.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适应。由于教材单一,更新缓慢,制约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除教学语言较为陈旧外,教学内容普遍缺乏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落后于时代,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外语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不适应。在教学过程中检测手段单一,缺乏自我观察、自我评估的能力,对语言整体教学缺乏批判性评价,对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不能主动审视,不能自动寻求相关学科的支持。

有关调查表明,有92%以上的教师认为他最迫切需要提高的是外语教学理论水平,英语课堂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何广铿、孙宪惮,1999)。

二、英语师资素质教育的目标

英语师资教育的目标通俗地看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教师自身的外语语言能力;二是培养将外语教给学生的教学能力(吴宗杰,1997)。具体地说,必须培养教师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⑴语言意识和技能:语言意识包括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⑵教学意识和技能:包括二语习得、实践课堂观察、大纲设计、教学法,也包括微型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课。⑶文化意识:包括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等。⑷主体意识,即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服务于社会意识,包括学习者策略和技能、中教研究方法、EPS课堂等(顾建新,1996)。

三、提高英语教师素质的对策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迎接新的挑战。不善于学习的人是要落伍的,终身学习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者只有接受再教育,不断丰富、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才能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作为当代一名英语教师,他所教的是英语这门日益国际化的语言,他又必须具备更多的与英语教学特点有关的知识和品格,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手段方面来考虑,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素质。

1.外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如参加外语进修班、回到大学学习、做访问学者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进修,使自己具备较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对语言和语文的本质特征、交际能力的本质、语言理论的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并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外语教学;对外语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并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性。 转贴于

2外语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外语教学史上曾有过多种教学流派和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外语教师应了解这些外语教学法的来龙去脉和优劣之处,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并结合我国国情,取长补短,为已所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如开展适当的校内、校际、国内、国际交流活动,这样既可做到优劣互补,又可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接受语言、文化、交际诸方面的培训;进行课堂观摩训练,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敏感度,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与探索;进行专题学习,以讲座的形式为主,可进行教学示范,也可进行教学案例分析,使教师将学到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教师的感知效果和领悟能力等。切忌盲目崇拜,人云亦云。

3.外语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只有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的技能,才能在课堂内外展示外语的工具性。这样,作为一名外语教师要博览群书,充实自己,打好自身英美文化知识的基础,才能灵活自如地用于实践。教师的外语实践能力既能为学生提供楷模,又能为课堂教学的交际化提供可靠的保障。外语教师应该时刻把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外语实践能力摆在重要的位置。

4.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的意识和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目前,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使得真实的教学素材进入了教室和家庭,其强大的储存容量和灵活的交互性能调动人体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外语教师需要掌握和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5.外语教师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并做到精益求精。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2000)曾撰文“漫长的学习道路”。文中所谈皆为作者几十年学习与教学的亲身感受。刘老师上课之前总是要大量查阅各种词典,自己编写句子,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数年如一日坚持这样的备课方式。刘老师在工作上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感动和敬佩。也许每个英语教师不一定能达到作者的教学与学术水平,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若想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毫无疑问认真备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

总之,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迫使我们对现有外语师资进行在职培训势在必行。在培训中强化改革意识,摒弃经验主义及墨守成规,积极参与落实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舍弃“拿来主义”;改变重视语言能力、忽视教学和教育能力的观念,把对学生教学、教育能力的培养带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以切实搞好我国的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顾建新.师专外语师资教育:基本要求及改革思路 [J].外语界,1996,(4)

[2]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研究方法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3)

[3]何广铿,孙宪惮.中学英语教师业务素质评估标准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第9篇: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案例教学 问题 对策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行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实行案例教学的必要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理论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但一经形成有概念、原理、原则、方法构成的理论体系,它就有了高度概括、抽象甚至凝固的特点。而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却永远是丰富多彩、变化不息的,这就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带来一个难题:由概念到原理的照本宣科,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无助于学生面对日益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高管理水平,但我们又不能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学生到各种类型的组织中学习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即使有实习也是非常短暂和有限的。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中,提供一种与理工科学生常用的实验室相当的手段,模拟管理活动,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案例教学恰恰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我们只是给学生提供基本的事实、问题和条件,并不提供统一的正确答案,而是要求学生针对这些有虚有实、错综复杂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尽量运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通过反复观察、思索、分析、比较、归纳、假设和判断及推理,进行必要的学习、探讨、交流,集思广益和知识互补,来达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行案例教学的可能性。一方面,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科性质来看,它属于应用性科学,它在应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理论性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在掌握这些规律性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具体技术和措施。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具有应用价值的课程。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丰富多彩、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如果能得到及时的发现、挖掘和整理,必定能大大丰富我们的案例教学内容。这两方面是我们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前提和依据。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困境

1.选择合适的案例很难。组织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特别是符合我们国家现实情况的案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大的困扰就是可供选择的合适案例太少,而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自编案例又不现实,于是只能从相关的书籍或网站的案例库中去搜寻,但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原因一是案例的非本土化现象突出,从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很多案例都是描述国外企业组织的情况,多不符合中国国情,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案例就显得太过牵强,起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二是案例的篇幅过长,要使学生弄清楚案例的来龙去脉要费很多时间和口舌,使本来就很紧张的教学时间浪费不少,学生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也抓不到重点。三是很多案例的针对性并不强,不具备典型性,很难生动形象地说明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四是引人入胜、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少。那些充满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的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必然是复杂曲折、跌宕起伏的。选择这种事件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就会使所描述的故事生动具体,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容易激发学生探讨和研究的热情,而这样的好案例实在是太少了。

2.案例教学的课时量太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一般教材都有十几章,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总课时量一般安排在50-60学时左右,基本上每章课时量就是3-4个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单是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就已经很不容易,再要挤时间进行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就很困难了。如果要安排,一般也不会超过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这就给案例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时间上的限制,一些案例讨论经常因为时间不够而草草收场。

3.缺乏合适的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搞好案例教学很重要,但从目前来看,面对本科生的既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理论和基本概念进行清晰论述和概括,又有大量配套的针对性比较强的案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材还没有。虽然一些国外的教材不错,但毕竟是从外国人的视野和角度来讨论问题,很多案例虽然精彩但却不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而且外国人特有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也令人多少有些不适应,所以,这只能说是一本好参考书,但作为教材并不合适。

4.学生成绩难以评定。在案例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一般一是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发言情况,二是看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但由于对案例的分析、解答没有统一的答案或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这给教师的评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评分过程中经常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造成了成绩评定过程中的不公平,这对学生的积极性是一种挫伤,同时也影响到案例教学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5.组织案例教学难度较大,提高教学效率有一定难度。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高。一方面,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同时还要求教师要有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出色的组织才能,更要有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超技巧,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必须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做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这其实也是对学生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那么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学生具有广泛的背景和较多的社会阅历,他们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收益就很大。而我们的高校学生都是从校园到校园,社会实践的经验非常少,大家背景相似,阅历很浅,很难在讨论中有激烈的争论,不能从独特的角度看问题,提出有见解的新颖的观点,难以形成良好的讨论局面。这就使案例教学的效果打了折扣,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解决案例教学困境的应对之策

1.领导重视,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学校和院系领导首先要从思想上认清案例教学的意义和目的,并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在组织上,建立专门的研究队伍和领导机构;在研究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在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面,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应该与没有进行案例教学的教师应有所区别。总之,要营造一种鼓励案例教学的气氛,使得教师有一种克服困难、搞好案例教学的劲头和热情,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走入良性循环、不断完善提高的重要前提。

2.增强力量搞好案例库建设。一是要广辟案例选择的渠道,不但可以从新闻报道、报告文学、通讯、经济管理类论文和企业经验类书刊中收集素材进行案例编写,而且还可以考虑与一些企业进行联系和合作,建立案例基地。二是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包含的信息是否集中和丰富、是否具有中国的特色、是否具有时代特点、是否新颖和具备吸引力、是否短小精悍和说明问题。三是可以考虑建立校际的案例有偿交换制度,实现案例资源的共享。四是可以考虑在校报开辟案例专栏,或定期出版案例专集。

3.进一步提高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能力。一方面,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平时应注意加强学习,寻找各种渠道接触组织管理工作实际,加强自己对组织行为的感性认识,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教学单位也应该积极为教师们创造接触实际的机会,例如和一些企业合作,派教师进入其中进行调研。教学单位还要为教师们提供相关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技能。

4.提高案例教学中学生成绩评定工作的公平性。案例教学中,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应该随任课教师的主观印象来判断,而是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分机制。例如,以教研室为单位,由老师们集体讨论,拟定详细的评价项目和评分标准,任课老师严格按照集体所制定的评分标准来给学生评分,尽量减少主观性。

5.合理安排案例教学的课时,最好是以教学计划的形式确定下来。案例教学的课时安排不应该是随意的,而是应该有计划地进行。以总学时60为例,建议案例教学的比例占到20学时,理论讲解部分课时紧张的情况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来解决。例如,理论部分讲解部分应详略有别,有些理论部分学生已经在其它管理类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的,老师就可以略讲。

6.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规范化。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案例的讨论、分析的过程有整体的把握,避免案例讨论流于形式。例如,教师在讲完有关知识点以后,应给学生时间来进行理解和消化,然后才要求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而且在讨论时应该有重点,紧扣学习主题,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切忌让学生盲目地泛泛而谈,否则,既浪费时间,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实施案例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突破理论的束缚,从实践上把握理论的要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步稳妥地加大这一模式的力度,改革现有教学模式,促使我们的案例教学条件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宋之帅.案例教学方法在工商管理本科课程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06,5

[2]孙承毅.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管理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3]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4]程国平.管理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