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文言文具有语言凝练、词句优美等特点,是十分值得展开深入阅读和分析的。但是随着年级的提升,小学语文文言文的情感愈发复杂、内容愈发丰富,给学生阅读带来较大难度。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文言文强化阅读探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前者来说,文言文语言结构特殊,极为考验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量。提高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力度,就是带领学生以多种方式,从多角度出发更深入地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感受其语言魅力。而这样的过程,恰好是一个提升学生语言感知力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后者来说,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加强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够让小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优秀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大有裨益。
二、小学语文课堂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文言文学习中,将阅读建立在充分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实现对文章的高效阅读和高质量理解。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的内容,还要加强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因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等展开分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再逐步加深其对文言文的阅读。但是以往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是直接引导学生读文章、分析词句,并未给学生介绍文章背景、作者生平,也没有着力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学习习惯。这样,由于学生缺乏对文章背景、作者思想的了解,即便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难以准确理解其核心情感、深层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指导时,应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背景,培养学生“将阅读建立在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上”的良好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直观地将文言文作者的主要事迹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对文言文内容产生探究兴趣。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即使教师不再主动提醒他们探究作者生平、文章背景,不再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学生也能主动对相关内容展开探究,从而实现对文言文的高质量阅读,促进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分析注解,清除障碍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学周刊LEARNINGWEEKLYMay.2022Vol.152022年5月第15期是阻碍小学生阅读并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因素,教师想要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文言文,必须帮助他们理解其特殊语言结构,清除阅读和理解的障碍,而分析注解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1]。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加强对教材注解的分析,并借助注解完成对文言文的解读。然而就目前来说,在注解分析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大多数教师更加习惯于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文言文一边分析注解,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注解分析都是时断时续的,综合反馈效果必然会差强人意。而且在阅读文言文时分析注解,必然会使学生将注解单纯地作为辅助理解文言文的工具,降低了注解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必须调整注解分析引导方法,将其放在正式阅读文章之前,先带领学生分析注解,清除阅读障碍,再鼓励他们对文言文展开阅读。此时需要注意的是,为进一步强化注解分析的效用,教师应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注解含义。当学生自主分析完注解后,教师再进行纠正或详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其语文思维。
(三)聆听文本,铺垫阅读
语文是一种语言,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应围绕听、说、读、写四方面展开,文言文阅读学习也是如此。而综观古人的语文学习方法我们可以看到,经常会出现“师者吟诵文章,学习者聆听感受”的现象。这种“先听后学”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特殊语言节奏的感知,有助于小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并促进其文言语感的形成。反之,如果在讲解文言文时不重视朗诵,学生对语言节奏的掌握不当,就会影响语感,并在分析文言文时出现断句错误进而产生错误理解的现象。因此,以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文言文阅读教学为目标,教师可以尝试创设“聆听文本”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专业人士吟诵所学文言文的音频,引导学生用心聆听,让他们感受文章内容和语言节奏。在倾听后,教师强调其中需要留意的地方,并再次示范这些部分的正确朗读节奏。如此,将阅读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学生不仅能更迅速地读懂文章,还能围绕读到的内容和听到的内容展开对比分析,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活跃,这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四)诵读融入,优化体验
前文曾提及“吟诵”一词,除聆听专业人士吟诵文言文之外,教师也可以吟诵文言文。当然,学生同样可以成为吟诵文言文的主体,使其在吟诵过程中优化自身学习体验,提高文言文阅读学习效率[2]。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融入诵读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吟诵文章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是综观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文言文课堂,诵读活动的设计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一些教师存在“诵读会让课堂变得无序、是在浪费时间”的错误意识,他们不仅不会积极组织诵读活动,甚至还会以“保持课堂安静”为理由阻止学生的诵读行为。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阅读学习是单一的、刻板沉闷的,仅停留在文字表层,这种浅层化的学习难以深入人心,学习质量自然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以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为出发点,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融入诵读理念,加强对诵读活动的设计,以分角色朗读、分段朗读、小组成员轮流朗读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声吟诵文章。这样一来,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节奏,通过肢体动作的巧妙融入加强对文言文情感的感悟,自然能够加强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五)情境展示,促进理解
传统的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较低,原因还包括缺乏良好的情境指导。由于小学生尚未积累足够的语文知识,思维能力尚未成熟,经常会在阅读文言文时出现困惑,无法对文章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而且因为知识积累不足,对文言文中的典故一无所知,这也会影响理解程度。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和失败甚至会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学习主动性,这对教师组织后续教学活动是大为不利的。为规避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生活化情境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文言文的内容,并讲解知识、引导阅读。在直观情境支持下,学生通过读图、看动画等方式了解了文言文所讲述的故事,自然能够逐步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同时,这样的学习形式也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可以有效地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其文言文阅读热情,对后续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大有裨益。基于此,学生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借助情境提高自身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完成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六)微课教学,突破难点
微课作为伴随信息化教学出现的一种全新教学工具,具有简洁明了、便捷度高、知识点突出等特点,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强化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意味着,为更好地实现“加强文言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加强对微课这种教学工具的合理运用,在课堂上借助微课讲解文言文中的难点,以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知。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师在该方面做得不够理想,他们或者忽略了微课的积极作用,并未围绕课程难点设计微课内容,直接在网络上下载相关课件,或者在设计和应用微课时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如一味播放视频、不进行补充讲解、照搬教材中的内容等,限制了微课积极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面对该种情况,教师应积极调整对待微课的态度,注重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主动围绕文言文难点设计微课并加以运用,使微课内容更具针对性。教师还应该关注对微课运用方法的优化和调整,在播放视频时进行补充讲解,以“微课+板书”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感悟。如此,微课、教材文字、教师讲解三者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学生必然会更加迅速地突破学习难点,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基于此,学生在观看微课时,会不自觉地被其中生动有趣的知识吸引,课堂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从而在主动性较强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对文言文的学习,使语文课堂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
(七)联系生活,畅所欲言
虽然文言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与当前社会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任何文学创作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通过合理的代入可以激发读者的生活感悟。将小学语文文言文课堂阅读教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常常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文言文中所描写的内容相似的事情,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身在经历或回忆该事件时产生的想法,并与同桌分享这些经历和想法,在加强互动的同时,还能以迁移生活经验的思考和畅所欲言的表达促进其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经常忽略这一点,在课堂上一味地根据教材讲解知识,并未合理地融入生活元素,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教学形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迁移思考能力的提升,降低了其学习效率。这再次证明,以强化文言文阅读教学为目标,教师应积极融入生活元素,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或是提出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思考并迁移知识,讨论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内容。这样,以真实的生活经验为支持展开迁移思考,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中迸发新的灵感,学生必然可以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优化阅读体验。基于此,学生会架起生活与语文教学中相关内容的桥梁,拉近生活与语文知识的距离,提升语文素养。
(八)学生总结,夯实掌握
需要强调的是,小学生的思维尚不成熟,对部分知识的印象并不深刻,极易在课堂学习结束后遗忘知识。而真正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应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学生遗忘知识的可能性。这样,及时组织课堂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要有计划、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点,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新的学习,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然而综观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仍旧有一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堂总结,在学生读完文章或教师讲解完当堂内容后直接结束教学,即便留有一定的课堂剩余时间,也多是会继续讲解新的知识。这也导致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对文言文知识形成系统的掌握,文言文学习基础得不到夯实,存在很多的知识盲点,无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影响了整体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面对该种情况,教师应以加强教学总结为根本任务,对教学形式做出改变,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预留几分钟时间带领学生总结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言文知识,并利用思维导图或是知识结构图将知识点罗列出来,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更直观的了解和掌握,逐步帮助他们完善知识体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主动归纳、总结的好习惯,熟练运用思维导图,最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既直接关系着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又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文言文的阅读价值,积极探究能够从根本上增强文言文教学效用的方法,以强化指导、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秀惠.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0(52):142.
[2]李晶晶.让小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汲取先哲的智慧[J].课外语文,2020(36):111.
[3]程慧君.小学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定位及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0(34):49.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高中文言文学习现状的分析
就目前文言文学习的情况而言,效果并不理想,在文言文知识水平掌握上偏低。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因素很多,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感觉到文言文学习十分枯燥,相关知识难理解,内容晦涩,需要背诵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缺乏趣味,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当然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和语文考试,在思想上并没有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想法,缺乏学习动力。第二,文言文基础知识较差。基础差是造成文言文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基础知识缺乏且不牢固,很多文言文内容难以理解,学习吃力,进而对文言文产生抗拒心理,最终导致实际学习情况不佳。第三,学习方法不当。很多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选择死记硬背,在方法上缺乏灵活性,而且在文言文翻译上十分依赖工具书,不利于自身文言文翻译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文言文的整体学习效果。文言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文章表现形式上的高度概括性,更在于文言文中富含的智慧和中华文化。文言文的学习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素养。所以,对于高中生而言,加强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将文言文学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字词多义,不好掌握;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对文言文的讲解没有激情,听到文言文就犯困;有的学生觉得背诵文言文太过枯燥。据相关调查显示,40%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这么高的比例不得不值得我们关注。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在诵读中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掌握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对文言文进行反复的诵读,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文言文,提高语感。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在平时文言文诵读中,可不断尝试去翻译比较浅易的文章,提升翻译能力,并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个星期读几篇文言文,长期坚持,让阅读达到一定量,在不断诵读中亲近文言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把握所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言文诵读可运用的形式很多,但在诵读时需把握句读,理解其意,并学会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而非死记硬背。以理解其意为基础进行反复诵读,通过实际感官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刻入脑海,理解其意旨和内容,不断转换为自己的知识。(二)打好文言文学习基础。想要提高文言文翻译、理解能力,必须大量积累实词、虚词,而这一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去记忆和探索理解,不断提升语感能力。在课前,需落实字词,认真阅读课下注释,进行口头翻译;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对比自己理解与老师讲解中的不同地方,有疑惑需提出来并进行探讨交流,运用语法和语境对文言文进行情景推测,从而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在课后,需独自进行书面翻译,并让老师检查,从而及时纠正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文化常识等做书面的分类整理,做到长期坚持。虽然这样的学习方法比较繁琐,但对于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十分有效。(三)对知识进行归类复习。文言文的学习必须掌握许多基础知识,并对这些零散知识进行归类整合,形成系统化,脑海中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才能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文言断句、古代文化知识等专题归类,并通过不断的理解和练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掌握。对于重点词类和典型的句式需要进行归纳总结,不断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找出其中规律,把握学习重点。整体来讲,文言文的学习知识点多且琐碎,容易遗忘。因此,需要对学过的知识做归纳总结,从而对所学内容进行牢固的掌握。文言文知识归类和积累越丰富,分析、阅读能力也就越强,课内、课外加强阅读的积累,定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著作,不仅有利于文言文知识的积累,还有助于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四)在思考中学习文言文。苏轼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除了对其进行背诵,还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进行批注,做好读书笔记。无论是精辟的论述还是厚重的情感,能触发我们思索和感悟的词句,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标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学习心得,发表自己的见解。文言文的学习,在疑惑中寻求答案,在寻求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掌握,学会从思考中去学习文言文,这也是融会贯通的重要学习方式。
作者:周禹彤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
参考文献
[1]高伟.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几个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
[2]杨志刚.高中文言文有效学习策略实证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部分的教学,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更是高中语文教师争论的焦点。然而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仍是不争的事实,大致可用“累、慢、闷、差”四个字来形容: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慢,教师教学进程慢,学生形成积累慢;闷,课堂气氛沉闷,差,教学效果差。一句话,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抓好背诵
文言文教学非常适合运用诵读法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诵读者在诵读中自创情境与文本言语碰撞、交流、融会,这种交流、对话是诵读者渴望得到的,也是教师希望看到的,所以在教每一课文言文时,我着意突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留给学生诵读的时间,让学生亲近文体感知作品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好的理解内容,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直至成诵。
宋学家陆九渊曾说过:“涵泳工夫兴味长”,文言文语言凝练,能给人留下很大的回味空间。
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诵读的形成灵活多样,诵读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地有梯度地进行。
第一、通过诵读,借助于注释、字典、扫清字词读音障碍,并初步理解字词的含义及有关文言知识点。
第二、通过诵读,正确断句,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并体味文句意蕴。
第三、通过诵读粗略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第四、通过诵读逐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内在韵律,并初步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第五、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把文章内容与主旨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反复熟读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背诵,这时学生可以品出文中感情意境甚至陶醉其中,在此基础上再品味课文,那就驾车就熟了。
二、要注重点拨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中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引导性点拨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包括重点实词、虚词、词性实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文句翻译、重点内容、核心段落、精彩语句及学生难懂或容易误解的问题。紧密联系上下文,在课文特定的语境中开启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章所创设的情感氛围或审美意境中,准确深刻的理解文章主旨,真切地感悟作者的情感起伏。这样通过自我主动、师生互动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在美的感染熏陶中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提升学生整体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三、要重视归纳
文言词语的整理、归纳,是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基于一定目标,按照合理的体例,对高中语文文言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归类、总结的自主学习活动。它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控制、有指导的过程。
在文言文教学中,归纳总结十分重要,每在学完一课后,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典型句式及重点词语,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归纳的过程其实就是分类比较的过程,也是巩固深化的过程,它可使看似杂乱繁多的句式字词通过归类变得浅显明了,易于掌握,进一步通俗化、简单化、规律化,对重点字词而言,归纳是比较中的分类,可以使词类的义项变迁进一步明确化、细致化、系统化,从而便于学生牢固记忆。
四、要注意积累
如果我们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能大量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念、风俗习惯和日常行为等方面知识的积累,我相信我们的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应该会有比较明显的提高。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富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对学生而言,学好文言文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其它文体不能代替之处。如:行文简洁,遣词造句考究,意境优美等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影响深远。
五、要强调拓展
新课标强调要努力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因此,在课堂以外教师要积极向学生推荐精炼短小的经典文言文,并鼓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已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解读老师未教的文言文,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教学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练习,切忌囿于书本而要以课本为基础,链接相关知识,对课文重点内容和学生关心热点问题进行有效地拓展延伸,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而且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必要的知识拓展延伸,也是教师个性张扬的体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扇窗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往往成为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难点。因此学生所使用的白话文的文法、句法,都与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相处甚远。为了提高学生在中考语文测试中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从中考文言文试题类型出发,分析行之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及技巧。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掌握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很多学生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最畏惧的就是文言文的测试内容,由于对文言文的字、词、句掌握不够,导致对文言文语篇理解的障碍。因此,要提高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就得有针对性地从试题结构出发,了解中考语文测试中到底考哪些知识点。
1.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一些较特别的词的用法,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性活用等现象;其次是一些虽不特殊却很重要的实词,如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2.句子翻译。这是文言考查的必备项目,注意以下总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步骤:解词、串意、顺意。具体办法:增(增补省略部分)、删(无意义的虚词不译)、留(古今相同的词保留不变)、调(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或调整语序),有关内容下文将做详细的分析介绍。
3.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这里所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语段及文章的整体理解及感知。
4.挖掘文段的现实意义和具有文化底蕴的名句。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语篇掌握是否充分,体现“反思”及“应用”的特点,是综合性较强而又是中考必备的考试项目。
二、有的放矢――提高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的有效方法
1.第一关――通假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做好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题目,就得从最基础的“字”出发。在古汉语中,常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些通用的别字,这种现象称为“通假”,所使用的字称为“通假字”。通假字也称“通借字”。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原本应当是“慧”。
为什么要说这是通假现象呢?因为在原句中,“惠”应当作“聪明”解,而“惠”本身却是“仁爱”的意思,这就错把“慧”写成“惠”了。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别字现象,古人把已有的正字写成别字,或是本无这个正字,只得借用别字来代替。
还有一些在某一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称作古今字,其中有增加义符产生区别他字的,如“直”和“值”、“莫”和“暮”、“取”和“娶”(前一字是古字,后一字是今字);也有更换义符的,如“被”和“披”、“说”和“悦”;还有更换声符的,如“景”和“影”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这一类型的通假字加以归类与总结,从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字音、字形、字义来识别通假字的意思。
2.第二关――词类问题。中考语文测试中,考划词类问题的,主要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动用法和被动用法以及文言虚词的运用,以下就以在中考试题中经常考到的“而”这一连词,表示的不同关系做一些总结:
(1)表示递进关系,可以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2)表示承接关系,一般可以译作“就”“接着”,也可以不译,例如:
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表示转折关系,可以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如: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④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4)表示修饰关系,可以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5)表示并列关系,一般来说是不译的,有时可译为“又”,例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3.第三关――句式问题。文言句式一般可以分为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倒装句这四大类,以下针对倒装句式进行详细探讨。
倒装句也称倒置句,是作者为了达到强调的目的而有意把句子移位的一种句式,如刘禹锡《陋室铭》:“孔子曰:何陋之有?”按正常的句子排列应为“有何陋?”再如《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像常见的谓语前置句,就是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有明显的强调意味。“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又如宾语前置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起呢?
三、小结
[关键词]语文;文言文;网络:互动
“信息化”这个主题背景是网络教学兴起的摇篮,它的来临打破了传统教学一统天下的格局。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学的优势在于:便捷,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了优势海量知识的储存和传播,以提供学习者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和进程;网络教学的仿真性使师生之间的时空距离不复存在,师生之间相互联系与沟通变得简单容易。
在中学教室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综合使用,从不同角度阐述、解释和传授内容,使学习者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中,以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是以现代信息媒体为辅助,在网络氛围下,自主地、开放地从事发现创造性的学习,积极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对未来会有深远意义。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独立创新、相互协作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
但我们还是刚起步,尚在摸索之中。由于教学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教师设制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况。尽管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也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中的某些突出的(如教师板书,板图等)优势。
以高中课文《项脊轩志》为例,这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传统的古文篇目,现分作读、通、练、析四部分归纳如下。
读:研读文本,赏析品味是教读重点。教学中,我让学生从聆听和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朗读是发现问题、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应该结合分析贯穿始终。借助网络可以搜索到很多音频资料,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已创设出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深情。
通:文言知识点的落实,靠的是同学自读自释,相互交流。高中学生已掌握了相当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明清散文比较简单,学生阅读困难较小,针对高考文言阅读为课外篇目这一情况,提前从网络上下载了文中重要知识点的资料,结合教案将主要内容投射在白板上,这成为加强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环,教师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解决基础知识。
练:疏通文意后,我设计了当堂练习,由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点是同学自读自释的,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查缺补漏,以练代讲。在这个环节里,需要的是能落到实处的训练,纸笔训练的优势就很明显了。
析:本课的设计是从散文文眼入手,向前后延展。学生找到“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并不困难,且能得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以此为线索,首先向上延展。体现“可喜”之情的其实这里有:小屋的修缮之乐,周围环境的美景之乐,轩中的读书之乐。而在这之前还有修葺前小屋的原貌之陋的描写,因而又以小屋的修葺为界分作两部分,请同学分别概括小屋修葺前后的特点。再请学生分析作者之喜。这时白板就发挥作用了,将同学们的总结投影上去,书写上去,做实时课堂内容反馈。
在写到小轩周围环境的美好时,有个细节需要注意,“万籁有声”与“而庭阶寂寂”是否矛盾?是写幽静还是写喧闹?如果是写“静”,可不可以把“万籁有声”改为“万籁俱寂”?看似矛盾之语放在一起来写对吗?这些问题都是与第三小层联系在一起的,为进一步突出“可喜”之情。在这样清幽雅致的环境中读书,也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美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同学们可能不太理解作者归有光在一个简陋的小轩中为何竟会如此怡然自得。我就在课堂上借助网络联系他们背诵过的《陋室铭》,体会作者的精神追求。分析“可悲”之情,首先得明白作者共写了几件悲事,有哪些主要的人物。学生能找到写的第一件悲事即分家变故的景象,这时联系中国的民族文化及民族心理的精髓——“和”与“合”,简单介绍文化背景。接下来回忆母亲和祖母,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文字简约,感情却丰富细腻。可以联系自身,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浓浓亲情。结合作者年幼丧母、聪颖好学却功名不仕等生平体会作者的悲情。最后是附记,这一部分作者回忆亡妻的往事。这一部分请同学分析其写作方法和特点,学生在前面例子指引下基本分析到位,能明白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毕肖,感情得以流淌。这时的教学以师生互动为主,辅以背景音乐,而网络和白板一直都是起辅助作用。
以上都是从课文内容方面来分析,白板和网络在这次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辅助作用。互动教学模式在作文和语言运用教学方面比较容易实现,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的实施还有待探索。如果将它置入“web2.0条件下高中语文校本资源的构建与运用”这个课题,能对我们未来的教学有怎样的帮助呢?就这个问题,我又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对语文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
1、教学资源软件的制作常遇到资料不足、设备不足、经验不足等问题,依靠执教教师个人是很难完成的,负担也重,我们注意发挥科组的力量,与研究部门的力量相结合,找出路,但最好是有一支由本校教师、教学研究人员、软件制作人员三结合的队伍进行软件资源的制作,这样才能够反映本校的独特教学风格,才能产生精品又降低成本。
2、教学评价未形成较完善的网络教学模式评价标准,无章可循,若采用传统教学评价标准来衡量则甚不合理,故“观念变、模式变、评价标准也随之要变。”
3、教学模式要更新,但不要固定“模式化”。要构建多种多样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每个教师至少要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如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优化了某种传统教学模式,为推进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所谓的“传统教学手段”,我的理解就是“一师、一板、一嗓”,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一群整齐就坐的学生,教师以黑板、粉笔和嗓门为媒介传播知识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手段下,教师起绝对的主导作用,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所需传授的知识点,准备好教学内容,设定好教学过程,从开课导入到结课小结,学生都是根据教师的引导来接受和整合知识的。对于一些从教时间较长、年龄相对较大、接受新事物较困难的教师来说,他们更多时候愿意选择这种“经济实惠”的教学手段。
所谓的“新型教学手段”,我的理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课件、音乐影视片段等多种媒体资料来进行教学的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那些被使用的“多媒体”成为了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角。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特别是一些刚刚走出高校加入教师行列的青年教师,喜欢使用甚至可以说是依赖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
根据以上描述,“新型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似乎在授课形式和传授的知识面等方面都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很多时候,是否使用“新型教学手段”被认定为评判一个课堂教学过程成功与否的度量尺。那么,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做过很多次的“对比教学”,也就是在对两个不同的班级进行授课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可想而知,其结果是不同的。
比如,在讲授高中语文课文名篇《荷塘月色》的时候,我在一班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仅凭教师的口头描述来让学生们想象“田田的叶子、亭亭的的裙、零星点缀的荷花、如水的月光、稀疏的倩影、烟雾一般的树色……”这些词语时,学生反馈说对于这些优美的词语,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它们肯定是表现一些很有意境的场景,但就是觉得光靠凭空的想象不能完全体会它们的美。因此,全文讲授完毕,学生也无法理解作者“淡喜淡忧”的心情。
于是,在对二班进行授课之前,我准备了完整的课件和优美的音乐。在讲授此文时,都是运用课件来讲解相应的优美的句子,其中,有关荷塘中荷叶、荷花、月色等的精美图片深深吸引着学生,帮助他们理解了重点句子、段落。讲解过程中,当讲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的时候,我在教室里洒了一点味道清淡的香水,并且播放了悠远的纯音乐,让学生感受听觉和嗅觉之间是如何相通的,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结果表明,二班的学生对于《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理解,以及对这种写景、抒情手法的掌握情况要胜过一班。
那么,是不是“新型教学手段”就胜过了“传统教学手段”呢?
再比如,我在讲授高中语文文言文名篇《师说》的时候,在二班从第一课时开始到第三课时结束都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展示了“说”这种文体、古文运动、作者韩愈的简介、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并且通过播放朗读示范带领学生熟读了课文,在课件中出示了该课文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在最后小结课时中,还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尊师重教的小故事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整节课讲授完毕,我自认为非常满意,无论从知识点的总结还是相关知识的延伸上都觉得做得很好。
相同的课文,在一班我采用了“传统教学手段”。从导入课开始就是根据课件的内容来进行讲授,所不同的是,传播媒介换成了教师的嗓门和黑板。在熟读课文环节,我亲自进行了示范朗读,并且带领学生一遍遍,以段为单位熟悉课文。在理解课文环节,我带着学生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当遇到需要掌握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时都在黑板上讲解批注。在小结课时,以我口头讲述的方式帮学生引申了知识。与之前对二班采取的教学手段相比,我觉得在一班的教学过程是不理想的。
但是,当“课堂测验”结果出来的时候,让我大吃一惊,采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的一班比采用“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的二班,无论是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都更胜一筹。
根据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似乎很难得出一个结论,到底哪一种教学手段更好?作为奋战在教育前线的教师,到底该沿袭“传统”还是该开拓创新呢?答案其实很明显,那就是“既要喜新也不要弃旧”。
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我们直接面对学生,直接向他们传授知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大限度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语文这一学科,涉及到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时候,我们可以适时的选择一些“多媒体”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事物;而当遇到诸如文言文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时候,还是必须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督促学生记住这些知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其本质是课内外教学的可行性手段之一。时下,教育系统各层次的专业人士对多媒体教学进行了广泛而积极的研讨。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为己任,对文本本身的语言和情感进行挖掘,在语言知识教学中进行人生教育。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把教学作为简单的解说手段,而需要把教学与生活相交融,将其上成一种艺术。由于语文具有不同于其它任何一门学科的特殊性,这种理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碰撞时,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挑战的难度远远大于其它科目。不同于数理化等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以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模式,相反,我们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在进行语文多媒体教学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源于传统教学而高于传统教学
语文多媒体教学应以传统语文教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创造新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果。虽然这一观点很容易得到教育者的认同,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其实又不是那么简单,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有所加强与创新,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众所周知,全面、均衡地发展和提高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比较有限,大多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学生只能聆听课文朗读,看看书本上的黑白插图。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觉得乏味。但是,如果聪明的教师制作一个课件,学生肯定会听得轻松自如,津津有味,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二、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安排应合理
1.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要求设计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很难说清楚道明白、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真实而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总结下来,安排教学内容多而全面、计算机技术难度高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好课件,而那些设计简而优、少而精,具有准确、简洁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的课件才能真正获得大家的青睐。
现实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普遍趋向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对复杂问题则绞尽脑汁,花样叠出,力图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可是课后学生却几无所获,稀里糊涂。有些教师甚至将传统教学中逐句分段分析课文的方式照搬到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根本未能显示多媒体教学真正的优越性。作为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必须明白,教学的过程并非肢解课文文本的过程,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课文的各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尤其是在分析课文结构、层层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我们应该明白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两者应是相辅相承,取长补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而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时,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未来得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现代科技的出现带给教育许多的有利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让教师有条件偷懒,认为一次性完成课件制作后,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好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1.教师必须加强艺术修养
古人云:“精通琴棋书画”,作为现代语文教师,仅仅精通专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每制作一个课件,都要设计画面、图案、艺术字等,还要配上轻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求教师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美术素养,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避免生搬硬套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疑惑。
2.教师应加强审美教育意识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不用多言的,语文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识,但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我们还应该有所加强。比如:时下,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者往往不太注意对背景的设置,也有些课件作品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曾经有一制作者在设计《爱莲说》时直接将一幅荷花图搬上屏幕作背景,花哨的背景导致打上去的文字很难辨识得清。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从中也体现了语文教师在有些细节方面的审美意识不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好背景,有机会请学生发表他们的意见,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
电脑软件中有模板设定和自定义设置两种,操作熟练的制作者还可以从网上下载更多的图片背景,所以制作者的选择空间很大。一般来讲,背景设置的格调应与课文文本内容相呼应。如:设计《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背景,可以采用最简单的紫色系列作为背景色来衬托作者因爸爸去世而表现出的平静而成熟;制作《木兰诗》等文言文课件时,应选用使课件整体呈现古典沉稳风格的底色;另外,在设置背景时需要根据教学步骤选择相应的背景,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各页的背景风格反差太大,应尽量保持课件的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领域里,我们如果只满足于现有的专业知识而忽略钻研业务,培养综合艺术修养,何以能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大浪淘沙,终究不能在教育领域取得真正的成绩。
语文多媒体课件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但这个成效并非一蹴而就的,在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的同时,我们只有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螺旋式上升的符合认识规律的道路,勇于进取,不断探索,扬利去弊,才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引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中学语文课堂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师生交流、学生学习方式上都有了深层次的改革,无论是教育体制和教材编写还是在师资结构配备上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理论思想。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课堂,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能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教学魅力,使其徜徉在广阔的语言文字世界里,汲取养分以充实自己。传统的应试教育无疑让学生背上了无形的枷锁,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主发展,导致学生的潜在语言能力很难自由的发挥出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掘不同个体的内在潜力,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学习平台,与现代应试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不囿于其发展,又不任其随波逐流。让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来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这与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改革传统语文教学使之匹配现行教育模式下对人才的需求,就成为摆在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通过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其语感,结合现代语言教学,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 放开思想的束缚,打开源头活水
传统的应试教学和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可以达到学生升学的要求,但是却变相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发展,所有的学生都在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道路发展,掩埋了其语言运用和创作上的发光点。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定手段和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知识,更能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具体从以下两点着手:
1、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把握教材的内在体系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方式。教学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语言素养采用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分析、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语言思维和应用体系。中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设计都具有非常强的连贯性使得语言知识点步步深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找出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彼此联系,以提高对语文知识的深层理解并能掌握实际运用的方法。
2、探究式教学
教本无定法,学亦无定式。所有的教学方式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无疑是解疑答惑,启迪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知识点和教材内容灵活变换多种教学方式。散文教学中使学生悟其意境,小说教学中使学生感其“骨血”,诗歌教学中使学生品其韵味,文言文教学中使学生体其精辟。语言文学本是人类内在丰富感情的表达方式,它不同于自然科学具有的数值型和缜密的逻辑性。在教学方式上既要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强调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信任,鼓励学生按各自的思维特性进行学习和探究。而且因为学习有法而又学无定法,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开拓彼此的思路。教师本人更应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结合课堂教材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比喻、引用、对比等方式带领学生感知文章的语言意境,从而唤醒学生的个人体验,形成共鸣产生新的体悟。
二、 立足能力的提升,尊重个性体验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这是新课程为语文教学提出的教学目标。新课改提出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应以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教学为参照,依据阅读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来设置教学目标。开展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研究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迫切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为了激发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的是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思维发展,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指导,使得学生形成具有自我思维特性的语言思维和理解能力,完善自身的语言表达、分析、运用体系。鉴于每个学生存在的客观个体差异性,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满足不用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可以提高阅读能力的学习环境,从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其独有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 依据时代背景和新课改要求指导学生阅读
陶行知先生认为,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中学语文教学教材是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而选取出的优秀文章,其具有人文科学性和时代文化性。不同的时代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形态,相应的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表达特征,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了唐诗、宋词、元曲、文言文、现代白话文之分。因此在设置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案的时候既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又要结合时代的文化背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化和科学化高度发达的社会,教育需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适应性人才,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际日益频繁以及现代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求新时期人才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这就需要语文阅读教学要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审美能力、语言感知能力,以体现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置。在语文教学中,针对语文阅读教材,教师实际传授知识既要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点的提取和讲解,又要重视对阅读素材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时代特征、审美情趣的提炼和分析,使学生能从立体上感知素材的语言表达形式美和内在“灵魂”美。
2、 根据阅读素材的文本特点指导阅读
教学目标的基本属性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朝着预期的方向发生变化,并形成一定的学习结果。【1】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如此,不同的语文阅读素材具有不同的文本特性,对教学目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教学中具体采用的教学方式如下:
(1)根据不同的阅读素材提取不同的阅读价值。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语文素材提取不同的语言知识点,来提高学生在具体某一方面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字、词、句、修辞方法的学习及运用是语言文学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唐诗的学习中,对古代字、词的含义讲解固然重要,但是教学中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解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把握诗句的深层内涵,挖掘诗词中包含的背景故事和人物感彩,通过让学生积累诗句运用方式,熟悉诗词的语言运用规律,深刻体会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语义以及采用的语言组织方式。
(2)根据文本特点,准确把握教学的切入点。根据不同课堂知识安排准确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选择最合适的切入点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对现代文文章的教学中,依据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疑点,可以抽取文章的词句运用方式,特定语句采用的抒情方式,比喻、暗喻、借喻的运用方法,上下文的衔接方式,特定事件在不同段落的伏笔方式等切入点对文章素材进行有目的的剖析。此方式既能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点的深入把握,也能在长期的练习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素材进行学习的能力。【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多篇文章进行对比讲解,分析不同作者所采用的各具特色的语言运用和上下文组织能力,来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变换运用方式的熟悉了解,从而培养学生在描绘人物和事件时更多样性、更灵活地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点亮思维的火花,汲取生活养分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限制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作文教学方法上囿于学生自主创作能力的发展,学生大多是在机械的模仿性创作;作文题目设置范围狭窄,在既定的范围内反复写作,使得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大多是在应付作业,并且考试题目的单一性导致学生难以有创新思维上的发展;作文写作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使得作文内容空洞乏力,缺乏生活依据,文章空有骨架,而缺少鲜活的“血液养分”。【3】结合新课改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应从以下几点加以改进:
1、立足于课堂提取作文素材
通过教学统计,中学生的阅读量远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50万字的阅读量。这与从小在应试压力下教师和家长剥夺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应试和升学的压力等有关系。但是我们只要抓住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学生的作文也能够写好。比较高考满分作文,不难发现他们所引用的素材大都来自教材。而用于作文的素材可谓浩如烟海,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呢?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场所。现在新课标选入教材的文章虽然比以前有所减少,但是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诸多古今中外卓有建树的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如经“韦编三绝”的苦读而成为至圣先师受历代儒生推崇的孔子;忧国忧民、洁身自好、“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屈原;豪放飘逸、性喜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沉郁顿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精华这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4】在平时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留意、积累这样的素材,思考和化用他们的思想精华,用它们来充实自己的文章内容并使之呈现更新颖的思想面貌。从课文中寻找素材的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在完成课内素材的分类归纳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关心时政,丰富学生间接的社会经验。
2、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人们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利用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十分重要,这些思维能力的好坏对记叙文和叙事性散文写作效果起决定作用。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体现在突破性、发散性、灵活性这三个方面,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故事让学生进行扩展、续写、改写。【5】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训练思维的广博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活学生丰富的创作灵感、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及强烈的创作欲望,进过长期有序的锻炼学生头脑中便会自然孕育出新颖、深刻、巧妙、独到的佳作。
总结
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目的,是为了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本质上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其能自由的徜徉在语言文学的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标准,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教学立足于课堂又高于课堂,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个体意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真正的做到素质教育,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郝丽敏. 语文教学课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J]. 学周刊. 2011(22)
[2] 罗景森.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改进研究[J]. 新课程(教师). 2010(05)
[3] 游兆华.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0(04)
根据出土文物的佐证,中国最迟在三千五百年前就发明了文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记录、交流的国家之一,中国人书写汉字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长期的书写过程当中,中国人形成了许多有条理的、框架宏大的、体系完备的书法理论与书法教学经验。中国的书法,用变幻莫测却有规律可循的线条与笔画,填充了空旷的白纸,美轮美奂,异彩纷呈,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一道文化景观。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需要在语文课中,使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进行教学的,对于书法,也是需要学生使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课下的学习以及巩固。高中语文教材对于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视的,在高一语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梳理探究”这一环节,就有大段的关于古代以及现当代书法鉴赏、学习的篇幅。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是对高中语文的书法教学,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取得的分数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而在高考试卷的评判当中,学生书写优雅与否、清晰与否,对分数的高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的答卷越清晰、字迹越好看,评卷老师的心情就会越舒畅,所给分数就会达到极致。反过来,在高考与其他各类型的考试中,有不少的学生学习不错,在卷面上呈现的知识点颇为精确,但就是因为书写混乱不清,阅卷的老师经过努力也认不清,最后只好按错误处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人生发展前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书法的训练,尤其是硬笔书法的训练,对于学生试卷的解答,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当将硬笔书法的教学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书法的教学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更长远的是,通过潜移默化,可以让学生深入品味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韵味,增强中国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艺气质,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长远的积极的影响。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当今的语文课堂上对于书法的教学,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是由于语文教师对于书法教学的忽视,以及学校在教学资源上的提供不充裕,所以在当今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呈现出了边缘化、淡漠化的状态。其次,即使有的语文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开展书法教学,教师也大多因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书法教学的培训,使用效率不高或是错误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这样,即使学生付出颇多的心血去学习以及练习书法,也事倍功半,从实践效果来看,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二、如何提升高中语文书法教学的质量
(一)要从政策上以及态度上支持高中语文书法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首先需要的就是学校在条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师生对这件事的重视。第一是学校方面应该做的事情,学校应该首先明确书法的学习对于语文以及其他各科成绩的重要意义,在高一以及高二年级,安排足够数量的书法教学课时,应当积极联系出版社,为学生订购书法学习配套教材,为学生学习书法、师生之间互相切磋提供教室。同时,学校方面从激励学生苦学书法这一角度考虑,应当多多举办类似书法竞赛、书法节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们踊跃参加。第二,教师要对书法教学予以重视,把眼光放得长远,不能被分数的功利性牵制,应当从学生的终身素质的培养高度着眼,在高一、高二阶段,尤其是高一阶段,教师应当侧重于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以及文化的熏陶,尤其注重对学生书法的教学,而在布置练习题方面,应当尽量以做精题、精做题为主,避免因为学生陷于题海战术耽误了学习书法、陶冶情操的宝贵时间。另外,身为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当在课余时间积极充电,学习更多书法以及高中书法教学的知识,这样书法教学才能丰富多彩,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二)关于教材、字帖的选择
在高中书法教学上,光有学校方面的主动,以及教师的辛勤奉献,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学校以及老师采取了并不是很理想的书法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学习书法的效果同样会大打折扣,这是由于学生个人的书法写得怎么样,学生个人的天赋以及认知的差异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只靠对学习的激情以及长期的坚持是远远不够的。高中生如果想要练就一手优美的书法,并且形成鉴赏书法的深厚素养,还是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辅导以及训练。首先,教师要慎重选择书法教学的教材范例。当今的社会风气异常浮躁,书法出版物鱼龙混杂,有很多字帖、教材是不适合高中生临习的,比如说很多当世所谓名家的字帖,其实只是徒有虚名,仔细看来笔意媚俗。但是可悲之处就在于,高中语文教师,往往对学生临习的字帖不加甄别,让学生胡乱去书店买字帖临习,但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赶不上老师,往往会买一些粗制滥造的字帖,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练字的成效低下,甚至会越练字,书法越差。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的时候,没有为学生选择好临习的范本。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在为学生选钢笔行书字帖的时候,以邹慕白的行书字帖为最佳,因为邹慕白的行书,不仅笔画构造相对简单,而且笔意连起来看,具有藕断丝连之感,适合高中生进行答题以及快速书写。在为学生选择钢笔楷书字帖的时候,需要注意学生的性别、天赋,现当代书画家的字帖,是不适合给高中生练的,因为当代的楷书字帖缺少意蕴。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们可以多为学生们选一些古代书法名家的字帖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女孩子适合学习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的硬笔化字帖。赵孟頫的楷书,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女孩子多临写赵体的硬笔楷书,可以养成柔中带刚、风姿绰约的形态。而男孩子则更适合学习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硬笔化字帖。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男孩子临习柳体楷书,不仅与男孩子阳刚的本性相得益彰,而且可以培养男孩子的骨气。对书法天赋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习唐代钟绍京的《灵飞经》的硬笔化字帖,《灵飞经》是唐代小楷的巅峰,堪称字字飘逸,字字绝妙,天赋好的学生临习《灵飞经》,可以增添飘逸峻拔之气。而对于那些较为欠缺书法天赋的学生,教师应当指导他们使用薄薄的描红纸,附着在语文教材之上,每日坚持描画印刷体的文字。因为印刷体的铅字,有着横平竖直的显著特点,既没有结构上的灵巧,又不要求写字时候的腕力,所以即使书法天赋很差的学生,只要坚持描写印刷体文字,也可以最终做到在答卷的时候字迹清晰工整,即使不能加分,也起码可以做到不扣冤枉分。
(三)关于学生练习书法,字帖临写方法的思考
在高中语文书法教学当中,即使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合适的字帖,但是如果在指导学生临习字帖的时候,培训方法不得法,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书法教学,教师往往就是让学生买字帖,不再进行学习书法方法的指导,学生也不了解学习书法的方法,因此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单纯的去描字帖上面的描红纸。这样,学习书法的效果不会太好。其实学习汉字书法的最有效方法,在古代就基本已经成型了,古人常常这样进行书法教学,那就是描红、临摹、创作有机结合,三者缺一不可。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人练习书法有充裕的时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当代的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还有大量的其他课程作业需要完成,因此,书法教学中的描红、临摹、创作,都不大可能被分配到足够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可以如此布置作业,每日只练习字帖里面的两行字,在描红字帖之前,先对要描红的部分进行临摹,之后进行字帖的两行描红,描红之后再对这几个字怎么写进行反思,反思过后再一次临摹,最后进行创作,也就是自己写两行字帖以外的内容,创作的内容以规定背诵的语文文言文为主,这样的书法学习作业使得描红、临摹、创作三者有机结合,总共练字的内容只有8行,这样既不会因为学习书法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又可以督促学生背诵课内文言文。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