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素质范文

思想政治素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素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素质

第1篇:思想政治素质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素质教育;策略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因为思想政治课教材包含丰富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历史性、现实性、社会性、实践性、导向性和教育性。思想政治课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取向会产生重要影响,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是当今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搞好素质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要进行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当前的政治课,一方面因高考中考的改革,使该科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下降,学生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因为在教学内容上不求实际,照搬照抄,惟书惟参,毫无新意,枯燥乏味,在教学手段上单调划一,呆板说教,使学生缺乏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存在诸多的与素质教育,时代要求相脱节的地方。如果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不高,就不能对学生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和公民道德规范以及人文素养教育,就不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之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也就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真学,乐意接受教育,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呢?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授内容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实际

我们在给学生讲如何学好政治课时,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讲授知识,讲解内容时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厌恶反感,从而带来消极影响。教师在上课前,要深入到学生中进行调查研究,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怎样,关注什么问题,对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有何评价,便于课堂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当堂为学生释疑解惑。还要注意收集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事例,以及在学生丰富多彩课外活动中的素材、资料等。以备教师在课堂上,佐证书本中的正确观点,反驳社会上的错误思潮和观点,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抵制消极思想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例如,我在上初一《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这一框内容时,把收集起来的学生春游、主题班会、校运动会等课外活动的相片制成课件,通过电视屏幕展示出来。在课堂上,学生看到自己平时活动的风采面目出现在电视里,心情愉快听讲的同时,明白了什么是高雅生活情趣及其表现,也注意了对学生高雅生活情趣的指导和培养。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吸引学生注意力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接触到社会更多新事物的今天,是不可能吸引初中学生注意力的。现代教育理论的日益完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更加丰富和先进,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创造了有利条件。用音频资料,可以播放名人名言名诗的朗读,可以播放激昂雄壮、振奋人心的革命歌曲,也可以放格调高雅、旋律优美的音乐,就会达到思想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目的,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用展示平台,就可以展示出教学思路与要点以及活跃课堂气氛的一幅漫画,有利于教师简明扼要点出知识内容的重难点。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营造出身临其境、声色俱佳、形色俱备的活动情景,更好的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的阐述,最好的体现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正确观点,会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阅读表演、舞蹈表演与创作表演等形式,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自觉的参与到探究真理和寻求正确答案中来。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会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教学要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让掌声响起来

第2篇:思想政治素质范文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employment quality cultivation and is also the core of college employment quality. During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college employment quality, the ied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decisive factor.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00-01

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就业面临的问题

1.1 就业形势的客观因素分析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同比增幅达19.9%。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的有限增长和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趣逐步显现。结构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

1.2 就业形势的主观因素分析①就业观念落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式教育,“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等传统观念对大学生的择业还有很大影响。②就业期望值过高。从目前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看,毕业生看好的就业岗位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及发达城市、机关、公司等,而这些地方的人才饱和,竞争激烈,空间很小;这种过分追求丰厚的待遇、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忽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的思想,常常导致大学生好高骛远,错失良机,影响自己对就业岗位的选择,处于两难的境地。③就业自主能力不强。就业自主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缺乏就业相关知识和经验,不懂就业政策,没有就业技巧,环境适应能力差等。这些自主能力不强的问题是大学生兢业的阻碍和瓶颈。④就业的心理问题。由于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大,造成毕业生就业的矛盾心理、焦虑心理、依赖心理、挫折心理,他们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现实;希望自主创业又不愿承担风险,受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不思进取;就业以家长、学校为主导,自己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心理问题会使大学生就业时失去健康稳定的心态,对今后的工作生活影响很大。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方面的主要措施

2.1 全程与全员教育的结合,培养大学生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就业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在大学生活中,来自市场经济的冲击、西方文化的影响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引诱,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的看法;此外,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对待就业的看法也会不同。所以,就业观形成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对其教育培养的全程性和全员性。

所谓全程教育是将培养就业观的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有计划并分阶段有针对性地逐步导入。所谓全员教育是指高校的教育者应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合力。全程教育和全员教育的结合,目的是要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正确认识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的关系,远大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关系,人才与劳动者的关系,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实现“精英化”就业向“大众化”就业的转变。

2.2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突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对整个世界及人生价值的总的看法,是个体一切行为的思想根源。“三观”是影响择业观的重要内因,大学生一旦构建了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会表现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锲而不舍的精神及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和态度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把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和发挥个人的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有机结合。

2.3 加强国情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成才观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国情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就业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教育,就是把国情与就业形势、就业市场预测、就业素质准备等结合起来,使他们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与自身的关系,增进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4 爱岗敬业和诚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在就业指导中,要加强爱岗敬业、在岗成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要加强大学生公德心、责任心、职业伦理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诚信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诚信也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必备的思想品质。

2.5 突出创业教育,使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创业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最富有激情,最少保守思想,是新时代的生力军,是社会中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高校应在深入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建立一个有利于创业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加强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光荣的意识,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大胆走创业之路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由毕业政策教育逐渐向创业教育转移。使大学生不仅是一个求职者,更是新职业的创造者、新岗位的提供者。

第3篇:思想政治素质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

[作者简介]唐晓英(1964-),女,四川泸县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泸州646005)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62-02

高职院校独有的特征、特殊的生源背景,迫切需要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同时又具有十分明显的互补性、互促性,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思想政治素质教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效益,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应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使其成为政治合格、品行高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与熏陶,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和现实载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1.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打破一些人为的学科分界,以更加宽泛的口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的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文明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通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有效载体,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使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目标。

2.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益补充。人文素质是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基础,为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提供条件,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决定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来说,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技文化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政治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说服力是建立在丰富的人文素养基础上的,只有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对中国化的有正确的理解与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诸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内容遥相呼应。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基础,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益补充。

3.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更多真正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没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再高的专业技能,也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突出育人的特色,强化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打牢思想根基,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必须要深刻认识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1.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选择。后危机时代,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大学毕业生竞争压力更大。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是摆在高职院校领导面前,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当前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求必须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全面胜任职业要求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觉走出忽视人文知识的依托,照本宣科,从政治理论到政治理论的“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怪圈。要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活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过硬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增强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2.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现实需要。目前,普通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学生成分比较复杂,来源多样,几乎都品尝过高考的不如意,心理上有一定的失落感,家庭也对他们感到不满意,有的学生身上存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同时,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实践优势,但人文素质方面却存在一定差距。由于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为高职院校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开展的是技术教育,导致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仅仅围绕市场需求运转,人文课程除开设“两课”外几乎是空白。长此以往致使学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缺乏深刻认识,是非辨别能力、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健康的心理,如不进行正面引导极易走上邪路。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弹性,缩短学生的心理调适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服务社会。

3.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强化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潜移默化、陶冶熏陶的作用,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高职院校必须要牢牢抓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打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受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技能培养、轻综合素质提高,重技能教育、轻政治思想教育的现象。高职院校独特的生源特点,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思想政治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世界,科技、文化等日新月异,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快,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种形势下,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岗位轮训,拓展到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科学、厚实的人文素质,进一步打牢思想政治素质和过硬的生理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对人灵魂的雕琢和塑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对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1.进一步深化认识,准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应当不懈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人文知识的熏陶,进一步提升品位和情趣。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历史、了解世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使命意识,增强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的意识,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自觉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去面对眼前的一切,能够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从容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思路一转天地宽,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教育成效。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基础。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学生考试成绩上的,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抹杀了对学生的综合真实的评价。在这种偏颇的教育理念的指挥下,导致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放,走进了只重智育,轻德育的怪圈。同时,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成了“高分低能”的代言人。因此,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培养身心、智力、技能全面发展的应用人才为目标,不断激发学生潜能,打牢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的基础。

3.注重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理念的现实途径,推动教学理念的创新,必须以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为基础。鉴于“两课”与其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方法上的相关性,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突出教学的关联性和实效性,自觉调整“两课”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相适应的课程门数,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导向性,创新性地将“两课”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之中,取长补短,发挥彼此优势,提高教学效果。要重视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运用,广泛采用多媒体、网络等新手段,改进“两课”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深化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4.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拓展人文教育空间。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深化课堂教学,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陶冶学生情操。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结合学生专业发展,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真切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目的。来自现实的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比学校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能有机地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他们牢固树立为民思想,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进而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的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物质保证,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高度重视图书馆、艺术馆等设施的建设与作用的发挥,积极开展各类人文艺术节和各种人文讲座,开展各类比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如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就制定下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总体思路,逐步实现“校园环境一流,育人机制完善、人际关系和谐、师生身心健康、文化氛围浓厚”的目标。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社团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受人文和科学教育。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广泛开展网上人文论坛和心理健康问答等活动,扩大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创造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营造良好的高职院校人文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2]李雨燕,郭华.论基本原理课教学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

[3]孙绍玲.浅谈人文意识在大学教育中的渗透[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丰坤武.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渗透[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3).

第4篇:思想政治素质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5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主题,是党和国家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根据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培养基础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为出发点,注重开展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和形成人的健全的人格的教育。党和国家十分注重素质教育,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但是,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我们一直运用的都是应试教育,造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离,在上学期间把文理分开,通过高考,考试成绩来决定进哪所学校,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较高,但是实践能力很差的高分低能的学生,这样就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大量事实表明,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实施灌输式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很难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也很难调动他们的内在潜力,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理论知识很强,但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素质就特别差,容易产生走向极端的想法;还有的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走向迷途等问题。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的基本素质,并不是对以前的教育模式的否定,而是在以前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来达到更好的效果,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但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起着作用,同时又受到素质教育的约束,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缺乏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等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就无法实施;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的素质也就没有了方向,失去了意义。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个整体,缺少哪部分都是不可以的,长期以来,就有重视科学文化的素质,重视智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是薄弱的环节,应该二者缺一不可,两手都要抓,使人们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更好地使人们的素质得到提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强调:“要坚持育人为先、育德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1、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着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塑造着受教育者的灵魂,引导着素质教育向着什么方向发展。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他的这些素质用于哪些方面,对社会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则取决于思想政治。如果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等方面不足,只是对他自身起着限制作用,但是他的思想政治方面不足或缺乏,则会有危害社会的危险。

当代社会存在着“”等非法组织分子危害社会的现象,还有出现的“小悦悦”事件,拐卖儿童等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缺乏,导致出现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行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素质的发展方向有着引导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按着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发展,更有利于使得他们成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之人。

2、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人有很强的知识和能力,缺乏思想政治素质有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危险;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高,虽然并不决定着他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高,但是他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就能使得他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强健自己的体魄,从而使得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不能决定其他方面的素质,但是会对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有着精神的动力,对提高其他素质起着促进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促进作用,进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身心的健全,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3、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教育有着整合的作用。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的一部分,它有着整合的作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与身心教育的整合,可以使得人们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进而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如果它与伦理教育相整合,就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方向,有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实行正确的行为;它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正确的发挥科学文化知识所带来的力量,使得人们既具有科学文化的知识,又能懂得团结合作,最后使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作用,等等。我们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只注重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政治素质或身体心理素质,而是把这些素质达到整合,使得人们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四、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那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有着重大意义。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人们的方方面面,要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各方面都要做出努力。

在社会上,可以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正面的例子,对于丑恶的、不对的事件进行鞭策。在学校里,由于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对于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学校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并且采取奖惩制度,激励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自我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起着模范的作用,家长应该端正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才能孕育出德才兼备的人。不仅仅社会、学校还有家庭做出努力,最关键的是受教育者自己,自己要认识到自己的艰巨任务,作为国家的一分子,要学会自律,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这些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更好地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主要参考文献:

[1]兰岚.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陆亚平,曲澎.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

第5篇:思想政治素质范文

思想政治课,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学校实施德育教学的主要途径,是一切崇高理想与奋斗的最原始基点,是所有素质教育的灵魂,体现出其历史的重要性和时代的紧迫感。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轨迹”。如何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素质、思想情操素质、法制观念素质,不仅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神圣使命,也是目前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下面仅就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工具、科目、方法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五个方面,提出我个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

作为创造世界主体的人,当然也是决定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所造物的根本,而国家的强盛又是与该国国民的素质成正比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勇于投身祖国建设的奉献精神,有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具有崇尚科学、探索宇宙真理和高尚完善的人格的一代新人。时时刻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奉献心血与精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具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蕴含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各项艺术中。教学的工具不仅仅只是教参和课本,还包括国旗、国徽、国歌。小至教室里的每幅教育挂画,大到校内的标语与条幅,这些日常所看、所听、所说、所思与所行,都可以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教育和教学素材工具。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司空见惯,也不去深入了解其教育意涵,致使各项完善的教育艺术或教学教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举例来说,《中学生守则》就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最起码的要求,亦是学生思想政治的写照和反映。每一次升国旗、唱国歌,都是一场生动而又具体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通过向国旗瞻仰敬礼,想到那为祖国献身的所有英烈们,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立足现实,缅怀历史,瞻望未来,那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油然而生。而教室内外的教育图片更是字字珠玑:李时珍《本草纲目》为究医药之奥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所有的教育挂图,不仅是在宣告历史,而且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最佳工具。正是通过这些片言只语,折射出作为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人格的坚定、精神的伟大和身心的睿智。从而诱发学生树立高尚和远大的理想,培养乐观豪迈的志趣,极大限度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智能素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科目

正如人是社会的群体反映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其他跨学科的高度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智能教育,是一种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纽带。只有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加强政治与生活、政治与社会以及政治与科学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心社会,关心科技发展与进步。从而树立起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的、进步的人生观,使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从小养成。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

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可以把教学与课堂扩充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章节里,大至国际纷争,小至上操下课,因为言行举止,身心语意都将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反映。不仅如此,思想政治课还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一块重要阵地,时常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鉴别,依照教材中所讲标准去评判人们行为的善恶、心灵的美丑、违法与犯罪等,让学生崇尚和追求真善美,鄙夷摒弃假丑恶,预防犯罪,杜绝邪恶,净化自己的身心,实现人生的美好价值。

五、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

第6篇:思想政治素质范文

一、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的特殊性

(一)家庭环境影响的“先入性”。家庭是人最早接触的社会,是影响人的第一环境。家庭自觉和不自觉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先入为主的基础。这种“先入为主”往往能够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意识倾向。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符合已形成的定势,一般会被接受,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与已形成的意识倾向相悖,就可能被拒绝。先入者反复强化,就会形成牢固的观念,甚至信念以及习惯。家庭习惯这种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一出生就开始的“先入性”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第一步基础,这个基础打得好,就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反之,就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二)家庭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家庭是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学校、老师可以调换,而且一定会调换,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终生不变。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入社会后,仍摆脱不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使子女成家以后,仍受生养自己的“老家”的影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逃脱家庭环境的影响。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在不断增多,但终究无法取代家庭的坐标。

(三)家庭环境影响的“情感性”。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经常的一种思想教育。这种特殊的感情具有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所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此外,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开展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家庭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认同,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五)家庭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的特点,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家庭环境影响的“灵活性”。和学校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家庭中,教育孩子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七)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切思想、心理活动都会自然、真实,不加掩饰。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只要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就能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判断,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家庭成员的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八)家庭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家庭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由无数个家庭小环境组成,而家庭小环境必然会影响周围社会大环境;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既属于家庭,又属于社会。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而且每个家庭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培育家庭微观环境,促进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一)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在实践中要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家庭环境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以及可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产生的影响。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二)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指导。加强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家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发现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好典型,并通过各种方法予以表彰和推广,增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7篇:思想政治素质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想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被我党几十年革命实践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努力发挥人的最大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实现最佳的工作目标和取得最好的工作绩效。作为一个教师,我在思想教育工作中通过磨练学生意志,树立人生理想来实施素质教育。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爱因斯坦曾这样感慨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重严重的错误。”因此,和蔼可亲的态度,各种知识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传授方式才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农村联产联包责任制时,用过去是“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现在是“一年到头不敲钟,从种到收不记工,队长不再乱点名,农民干活满天星”。这就能有力地说明农村改革前后的变化。又如在讲到八年级的“明辨是非”这一节前,找语文老师借来“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文录音播放,再归纳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样一来,学生就懂得社会的复杂性,应正确对待社会的影响。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活泼的知识表现形式,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就可以更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实施素质教育。

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从而引起了新一轮教学改革浪潮,树立新课程理念.而如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又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一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求知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在教学的预习环节中,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占有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二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训练思维,培养创造力,使学生乐学。素质教育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根本宗旨就是弘扬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即主动性。课堂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筛选整理知识信息并迁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三是保持主体参与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我检测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能力,使学生会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无限的。要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使之不断发展,这就要求由课上连续到课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达到让学生主导学习、自由学习的目的,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

第8篇:思想政治素质范文

关键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主体间性

著名学者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课题之一。”…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一词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主张,应该用交互主体、主体间性来取代个人主体性。他认为,主体性带有个体主义倾向,而主体间性蕴含着集体主义、互助互利的原则。实际上,主体间性就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主要表示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调节性。就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主张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通过双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来实现教育目标。而我军传统意义上的以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则成了单纯灌输的对象,教育双方的地位不平等,相互之间缺乏积极的交流沟通,影响和制约了教育成效。相比之下,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受教育者被视为有思想、有灵魂、有需要的另一个主体,体现了以官兵为本、对官兵的切实尊重;二是强调教育双方都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性存在,而是和受教育者进行着对话、交流的个体;三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进行换位思考,摒弃了以往的硬性填鸭方式,实现了双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这种教育模式体现了人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利于提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此,对由主客体分离的主体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的成因进行分析,是解决当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客观要求,有助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人文化,可为开展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全新的教育模式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并成为军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行动指南。换句话说,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官兵为本。官兵是军队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军队建设的全面发展是以官兵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官兵为本,就要坚持官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智慧,尊重他们的创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要把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官兵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官兵的各项权益。要努力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广大官兵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

然而,以往的以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的主体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把受教育者仅仅当作客体来看待,忽视其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看作是“容器”,一旦“容器”装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显然,主体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在于教育者的单向灌输、教育对象的被动接受,教育对象缺乏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

这种教育模式是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相比之下,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则把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作为平等主体来看待,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是一种以官兵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时,随着官兵自我意识、沟通意识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中官兵对于互动交流的愿望日益增强,教育者单纯依靠理论灌输来完成教育任务越来越不现实,无法满足官兵的现实需要。因此,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和迫切要求。

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构建和谐军营的必然要求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由此拓展开来,构建和谐军营当是其中应有之义,构建和谐军营有利于解决军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军队并非处在真空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思潮同样会渗透到军队中来,对军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官兵对于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在思想认识上能够明辨是非,在实际行动中能够自觉抵制。而要做好官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和官兵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往。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种交往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教育者为中心,把教育者放在很高的位置,而受教育者却处于很低的位置,一切都是围着教育者“转”,采取的是“我说你听”这种单向灌输模式,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和厌烦,不仅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也不利于和谐军营建设。另一种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视为双主体,二者的地位平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往,通过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来消除分歧,取得共识,达到彼此悦纳的效果。

这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方式,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主体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常是把教育者作为唯一的主体,把受教育者视为客体,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一个处上位,一个处下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交往是不平等的,不利于和谐军营建设。如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政工干部居高临下“打官腔”,摆官架子,缺乏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把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看作政治平等、人格平等、实际地位不平等而心理上地位平等的人,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交往,双方的交往没有高低主次之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把彼此视为讨论共同教育主题的“在场”主体,双方通过互动实现有效的交流和探讨,达到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自主地接受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并通过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这种平等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驱力”,更是建设和谐军营的“助推器”。实际上,和谐军营的本质是在军官与军官、军官与士兵、士兵与士兵之间形成高度的和谐关系,而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建设和谐官兵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构建和谐军营的内在要求。

三、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主体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政治觉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作为根本目标,这一点没错,但它只是一种独善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少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和道德品质的自主构建。相对而言,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则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共进作为目标,是一种齐头并进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是寻求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追求市场上各个主体的地位平等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带有“唯我性”的计划经济而成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尤其是经过努力,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该组织坚持的是市场主体原则、无歧视性原则等重要原则,这些原则的本质就是地位平等。单向式的主体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把教育者作为唯一的主体,视受教育者为客体,是一种不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单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体现一种“唯我性”,是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而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当成地位平等的主体来看待,是主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宽广的拓展空间。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主动出击,积极应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军建设带来的挑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促进官兵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由此生成强大的战斗力。因此,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相合拍的,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

第9篇:思想政治素质范文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理念严重滞后

宿舍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是管理活动的灵魂,是指导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在学校管理中,管理层一般将宿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开进行,认为宿舍管理属于管理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教育范畴,没有意识到学生宿舍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理论教师的事。在宿舍管理中,管理层单纯的重视宿舍人员配给、宿舍基础设施等物的管理,并将管理任务简单的理解为把学生管住,追求宿舍表面上的和谐,而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管理。面临宿舍发展的网络化,管理人员依旧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而没有对宿舍网络的入侵做好思想上的引导。另外,网络的入侵,减少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减弱了宿舍的凝聚力,但管理人员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秉持落后的管理理念,将宿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单纯了为了管理而管理。

(二)创新力度不强劲,管理方式陈旧落后

管理方式是宿舍管理人员依据一定的途径、方法开展管理工作的手段。现阶段,在宿舍管理中,面临着创新力度不强劲、管理方式陈旧落后的困境。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宿舍管理方式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宿舍管理,如果继续采取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必定不能达到宿舍管理的目标,甚至会引起学校管理的混乱。在宿舍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单纯的依据现有管理条例,按部就班的进行管理,出现以管代教、以罚代教的情况。忽视了学生是有意识的主体的人,简单把学生作为被管理的对象,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宿舍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宿舍管理。另外,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不稳定、自律性不强,加上宿舍管理人员没有

创新性的利用人性化管理方式,加大了在宿舍紧急情况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管理方式的简单粗暴,严重影响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三)制度支撑不强力,管理制度缺失人性

宿舍管理中,制度是宿舍管理的基础,也是宿舍管理实施的依据,更是宿舍思政教育取得实效的保证。现阶段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制度支撑不强力,管理制度缺失人性的问题。宿舍管理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管理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其价值诉求应是人本性,但现阶段过分追求制度的工具性和管控性,宿舍管理制度过分追求工具理性,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其人文关怀的特性。管理制度设定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合理建议,没有重视如何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没有关注如何在制度上重视学生宿舍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中仅仅指向一般性的管理实务,没有在制度上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位。另外管理支撑的不强力还表现在制度内容方面,义务性、强制性的条款较多,而权利性、人性化的条款较少;制度过多地要求学生服从与执行,缺乏人性化,很难让学生从心理认同与行动上接受,导致宿舍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很难深入学生心中。

(四)管理力量不充实,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宿舍管理在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管理力量不充实、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从事宿舍管理的人员大多为后勤人员,甚至包括部分临时工,政治素质低,从而影响了宿舍的管理水平。一般情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与宿舍管理人员分离,削弱了宿舍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再加上宿舍管理人员缺乏对学生在宿舍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宿舍管理还存在着扩招问题导致的宿舍建在校外,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倾向于委托某些物业企业单独管理,无论是在人员配备还是人员素质能力上,都影响学生宿舍管理的水平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管理力量的薄弱给宿舍中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冲击,导致学生宿舍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真空状态。

二、高校宿舍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宿舍管理的本质是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以学生为本是宿舍管理的重要理念,加强宿舍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仅是必须贯彻宿舍管理全程的理念,更是宿舍中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坚持的理念。宿舍管理要达到管理完整意义上的目的,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维护每个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宿舍的主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宿舍管理对其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意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需要、价值、自由。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个人素质有所差异,差异性是学生之间不可抹平和忽视的事实。宿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因人而异地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增强积极营造和谐宿舍的意识。

(二)提升管理方式的可接受性

学生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对自由化和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其对宿舍管理方式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存在一定的质疑。针对现阶段学生对宿舍管理的方式的质疑甚至对抗,必须提升管理方式的可接受性,管理方式的可接受性决定了学生对宿舍管理以及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个别后勤人员的从业素质较低,加上其不恰当的利用管理方式,达不到管理育人的效果。管理方式是管理人员开展管理活动所用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有效借助管理方式开展工作,将教育渗透到管理当中,寓教育于管理。提升管理方式的可接受性可以从宿舍文化建设方面着手,良好的宿舍文化具有育人、凝聚、开发、导向等重要功能,宿舍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宿舍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良好的宿舍文化为提高思想政治的有效性创造了积极的文化氛围。管理过程中可以开展宿舍文化活动,利用宿舍美化、卫生评比、文明竞赛等活动,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宿舍阵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融于各类宿舍活动中,使大学生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得到提高。

(三)强化管理制度的人本性

宿舍管理制度是保障宿舍管理顺利开展的制度支撑。管理制度的设计主体是现实的人,制度设计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管理制度的价值诉求应表现为人本性、服务性,但当今过分追求制度的规范性、工具性、管控性,使本应该突出人文关怀的宿舍管理制度因为过分强调工具理性化而忽略了人文关怀的特性。人本性既是宿舍管理制度的根本属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宿舍管理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一些对抗或者敌对现象,这些都迫切要求宿舍管理制度要突出人本性。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根据管理制度严格管理,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时修改和完善管理制度。另外,人本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宿舍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管理制度这个载体开展工作时,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认同管理制度。提升管理制度的人本性,有针对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上予以接受、思想上予以支持、工作上予以配合,从而使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四)重视管理队伍的服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