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商品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文化商品及其界定标准。
所谓文化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我们一般把通过人类精神和物质生产劳动而生产的文化与其载体的结合体,称为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文化劳动产品一般是以物质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的,表现为物态形式,而文化劳动服务则一般是以人的活动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的,表现为非物态的活动形式。如电影光盘可认为是一种文化劳动产品,而正在上演的舞台戏剧对消费者而言,则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劳动服务。
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能否成为文化商品,具有两条判别标准:第一,精神效用标准。一般物质产品的本质具有物质属性,主要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文化商品的效用主要不是取决于其物质载体的自然属性,而是决定于其精神或思想内容的属性;不是取决于对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是决定于对人们精神的满足。虽然有些文化商品具有物质形态,但其物质形态只是人们所需求精神的物质载体,如人们购买光盘,需要的不是光盘本身,而是光盘中所包含的音像内容;人们购买书籍,也不是需要书籍本身的纸张,而是书籍中记录的内容。总之,作为文化劳动产品的文化商品,可能会有多种效用(包括物用效用),但精神效用却是文化商品的标志性效用,不具有精神效用或者精神效用不是该商品的最主要效用的商品,决不是文化商品。
第二,交换对象标准。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只有在作为人们的交换对象时才能成为文化商品。从劳动价值论来看,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本身具有作为等价交换的价值基础,能够作为商品进行等价交换。而从现实性来看,当人们以生理与生存为主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在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正是这种需求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奠定了现实的市场基础,从而使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成为文化商品由可能变成了现实。
二、文化商品有别于一般商品的经济特性
(一)文化商品的生产与需求有别于一般商品
1,文化商品的生产。文化商品的生产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一种是文化本体的生产过程,另一种是文化载体的生产过程。文化本体的生产属于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主要表现为人类的脑力劳动,它是以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技术以及人类所拥有的智力为主要生产资源(当然有时也会借助某些物质手段,如自然科学研究中所用的仪器、设备等),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无形的精神产品——文化。文化载体的生产又包括两种方式,当文化商品表现为文化劳动产品时,文化载体的生产基本上属于物质生产活动,它与人类从事的其它物质生产活动没有什么两样,以消耗物质资源为主,生产出具有“一定效用”的有形的物质产品,当然,这里的“一定效用”主要是指它的承载文化的作用。作为文化劳动产品的文化商品,它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的过程一般能够被清晰地区分开来,同时也表现为多组织联合的产业形态。如报刊图书出版业,就属于此种典型的产业形态。当文化商品表现为文化劳动服务时,文化载体的生产一般表现为人们的文化活动的开展。这时,文化载体的生产过程也表现为文化消费的过程,消费者通过观赏或参与服务提供者所组织的某种活动或表演,完成文化消费过程,并得到精神需求满足。如文艺演出、教育等就属于此种类型的产业形态。基于此,也有人把文化本体生产过程和文化载体生产过程,区分为“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活动”。
2,文化商品的需求。影响一般商品需求的因素如消费者收入、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的喜好等也影响文化商品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因素决定文化商品的需求,即是文化消费者的艺术趣味。文化商品的艺术趣味具有积累性。“人们对音乐、文学、戏剧及表演的欣赏及其消费而愿意付出的代价决定于人们对该种艺术所具备的知识与理解”。这种文化趣味要通过教育与经验而获得。因此,“高雅”艺术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如博物馆、图书馆等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支持。这也是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所采取政策的基础。
3,文化商品的供求弹性。一般商品的供求曲线是,价格越高,需求越小,供给越大,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叉处是其均衡点。文化商品也是在这个一般规律中找寻自己的均衡点。但是,文化商品的需求弹性高于其他商品。一是社会对文化商品的需求变化大,特别是我国,出于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不时掀起一些文化运动,期间需求量大,过后则锐减。二是居民文化消费的选择性强,除了基础教育,一般文化服务特别是文化娱乐,互相取代、彼消此长的情况经常发生。三是创新产品的市场机遇不好把握,人们对文化服务创新的理解和接受通常有一个过程,是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还是受到冷遇,难以预料。文化商品供求的高弹性,带来企业经营的高风险,是必须时刻警惕的。
4,新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文化商品的供给与消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及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商品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展文化产业要研究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其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二)文化商品市场有别于一般商品
1,文化商品的价值与价格的构成。现在文化商品要作为商品走向市场,成本核算与价格制订自然是必须的。文化商品因具有突出个性、突出创新的特点,个别劳动时间在价值决定中常常起主要作用。这样一来,文化商品的价值弹性和价格灵活性就相当巨大。但上限不能超过居民的购买力,下限不能低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就要求文化服务企业一方面要加强成本核算,改变不计费用、不讲效益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把握市场供求情况,制定正确的价格策略,合理定价,以便为消费者所乐于接受。
2,文化商品市场竞争的复杂性。在文化商品市场上,除了产品质量、价格、经营管理人才等一般性竞争之外,还有其特殊性的竞争。首先,他们既有同行业的竞争,又有不同行
业的竞争。例如艺术表演,戏曲、歌舞、杂技等等,同一消费者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选择。因此,第一位的是不同行业的竞争,究竟哪一个行业能吸引消费者,然后才是业内哪一个企业或剧目获胜。其次,创新竞争。文化商品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而创新的竞争从选题开始到产品问世,无处不有出奇制胜的思考与行动。再次,文化服务既有人类基本要求的共性,也有反映和表现不同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的特性,意识形态的竞争和斗争,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是高层次的竞争。
3,国内外文化市场联系密切。文化传播是没有疆界的。一般地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但都是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寻求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传播中广泛运用,使各民族、各地区的距离日益缩短,互相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各种音像制品、广播电视、书刊报纸、演出团体,都可以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进出出。这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商品,在满足本国、本地区居民需要的同时,也可以为国外居民服务。因此,本国文化商品走向世界,国外文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也发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业相对落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过,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点之一是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兼有12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充分运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文化市场上的不利地位是可以改变的。,文化性。不论文化商品表现为有形的物质产品,还是无形的服务活动,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文化内容的注入,才能使它们成为真正的文化商品。
2,道德性。与其它产业相比,文化商品的道德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文化商品所承载的文化内容来看,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所谓健康的文化内容,是指文化内容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反之就属于不健康的文化内容;从文化商品生产的手段来看,存在正当与不正当之分。由于文化商品的特殊性,在其生产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一些不正当行为,如剽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与现代社会道德规范格格不入的,也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律所不容许的。
3,可持续发展性。社会文化作为文化商品的生产资源,对它的利用不但不会消耗,反而具有累积效应,会使社会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人的智力和创造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从文化商品的市场需求来看,人们对文化商品的需求,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一旦启动,便一发而不可收,而且处于永不满足状态。这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随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动,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强烈。因而,市场需求的无度性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性。不过,严防文化商品市场的精神污染,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文化商品消费中的非竞争性与排他性。当文化商品表现为文化劳动服务时,文化商品属于半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一定程度的非排他性。当文化商品表现为文化劳动产品时,文化商品基本上属于私人产品,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与排他性,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其可复制性是很强的,如形形的盗版文化复制品。
5,文化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正外部性。文化商品具有公益性,因此,文化商品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消费时,都具有正外部性。
三、繁荣文化商品市场有赖于文化商品的产业化经营
由于传统观念及体制等各方面原因,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文化商品发展还比较落后。因此,把握文化商品的发展规律,制订正确的发展战略,开拓文化商品市场,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商品的产业化经营,是非常重要的。
1,开展大众文化活动,培育文化商品市场。目前我国居民的文化商品消费与其收入水平相比,还是较低的。文化商品市场的潜力远没有开发出来。这一方面是长期的事业供给,居民的文化消费以福利性为主,如非必需,就不愿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和经营者对文化商品市场需要的适应和开拓的观念不够清晰,等客上门的经营习惯很深。因此,改变这种现状,在供给和消费两方面都要下工夫。从供给方面努力,就是要鼓励文化商品的产业化经营。文化企业和经营者只要真正在市场上求生存、图发展,办法总是有的。对于文化商品消费市场的培育,以活动带市场,将是开拓国内市场的重要方式。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必然提高大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同时也会培养和造就一批文化消费积极分子,如球迷、影迷、发烧友等等,这当然会促进文化商品市场的繁荣和兴旺。
2,发展文化产业经营的中介机构。在市场经济中,产销双方或供求双方既可以直接联系,也可以通过中间人或中介机构。中间人或中介机构起着连接和组织作用,同时还为双方降低交易成本。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他们既要懂市场、会经营,又要有文化、知艺术。其次,组织有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的大型文化中介企业。大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和众多人才,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文化商品市场的信息量大,商业信誉高,服务质量优良,以大带小,促进文化产业中介经营走上正轨。第三,建立行业协会。文化产业中各个行业的特点鲜明,经营方式和活动范围各异,行业的利益和要求也随之不同。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与个体经营者之间的中介机构,一方面贯彻执行政府有关部门政策法令,协助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代表和保护行业的共同利益,进行行业自律。
3,组织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现代经济可以说是大企业主宰市场的经济。大企业因其经济实力雄厚,生产和经营技术先进,市场信息灵敏,经济效益和经营效果良好,活动范围广,竞争能力强,一般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应有自己的文化骨干企业,用以形成文化经济和文化商品市场的基本立足点。
4,建立文化产业基金。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是创新性和公益性强于或大于其他产业。从公益性来讲,文化商品不仅要反映和表现时代主旋律,而且还要执行国家对文化的方针政策与具体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企业也是自谋生存、自我发展的。他们服从社会效益是有条件的,若负担得起,对社会作一定贡献是必要的;若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国家和社会或免除其义务,或给予适当补贴。从文化产业的创新性来讲,有成功,也有失败,是一种风险投资。文化产业的创新又关系着国家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把握和引导文化商品的创新活动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国家的引导的主要方式是出题目、给资助,鼓励文化企业按自己情况挑选并创作。由上可见,强调社会效益,鼓励文化创新,支持文化产业经营的发展,国家和社会都需要资金投入。各国实践经验表明,国家和社会的资金的投入可以采取“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的形式。这种形式既有利于资金的管理和有效使用,也有利于广泛调动社会经济力量,增加基金来源。
关键词:商品;包装;情感化设计
在当代包装设计领域中,商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就像一把金钥匙,对于打开经济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水平高低逐渐成为了一个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准,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更新的今天,要求设计作品也要不断的更新与发展,所以这在对于设计师的要求方面,融入情感化的设计思维是非常关键的。构成商品包装的要素有很多,比如说,包装的色彩、材料、造型、形式、画面图形装饰、包装的功能性等。在对商品的包装注入情感之后,设计师就要考虑包装的情感化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受众者在于物品的情感互动中产生共鸣。
一、包装的色彩方面
(一)色彩对于商品包装的重要性
商品包装设计的色彩情感化主要就是对色彩的研究和运用。在超市的货架上,各种各样的商品包装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或者是由不同的色彩所组成的。在我的市场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说,能够吸引自己的就是商品包装的色彩。人都是视觉动物,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对于商品包装,人们最直接看到的就是它的颜色。
(二)包装的色彩情感化
色彩是商品与消费者相互沟通的第一触发点。包装的色彩情感化,就是要将情感注入到包装的色彩设计中。比如赤色属于红色系,不仅包含热烈的红色,还有冷静的紫红和令人敬畏的深红;自古以崇尚黄色的中国人,更是认为黄色为身份尊贵的象征;而青色不仅代表青花瓷,也表现了文人的品格和儒雅等。也比如,电子产品一般都是黑、白以及金属色;家具一般都是白色以及木头的颜色;服装有很多种色彩的选择,但是最多的还是黑色和白色;食物的颜色更是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
二、包装的图形装饰方面
(一)图形装饰的重要性
人们从图形装饰就能够直观的看到此商品的各种信息。也就是说,包装上的图案就能够直接告诉消费者这个商品是什么。而装饰纹样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商品包装的美观程度和丰富程度,所以,它在商品的包装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包装的图形情感化
要将商品包装上的图形装饰进行情感化,就要把消费者喜欢的、欣赏的图形表现出来。比如说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极其民俗、贴近生活的艺术。将插画、剪纸、皮影等图形运用于包装中,比如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时,各种节日产品琳琅满目,总体都给人营造一种喜庆热闹的气氛,这些礼品、年货包装多采用传统吉祥的图形元素,多运用传统的黑白红金这几种颜色,既时尚又传统。
三、包装的材料方面
(一)商品包装的材料
包装离不开材料,任何包装都是由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而成的。常见的材料有玻璃、塑料、纸等。这些材料的运用也是根据各种商品的各种特点来制定的。比如,饮料的包装大部分都是塑料瓶,因为饮料是液体,所以需要可以装液体的材料。还有饮料本身成本较低,塑料的成本就比较低,而且轻便、方便携带。又比如,女性用的护肤品、化妆品等,这些商品的包装材料一般都是玻璃容器。另外,电子产品的包装都是纸盒。因为纸盒体积感比较强,造型多种多样,可以对电子产品起到保护作用。这样看来,任何商品的包装的材料都有最合适自己的。
(二)包装的材料情感化
商品包装的材料有很多种,但是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塑料制品的包装了。虽然塑料的成本低、方便携带,是最污染环境的材料。这样看来,即使塑料有它的优点,但是它的缺点远远大于优点,而且它的缺点是能够威胁到环境的。所谓商品包装的材料情感化,简言之,就是要提倡“绿色包装”。所以,纸质包装和玻璃制品,这两种材料就是最环保的、也是最常见的。
四、包装的形式方面
(一)商品包装的形式
形式,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和样式。根据商品的不同特性,商品包装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单独的,也有组合的。比如最常见的奶制品,有单独一瓶酸奶的包装样式,也有好多个酸奶组合的包装,它们的包装风格一致,但是样式却各不相同。这就是商品包装的形式。我们常见的包装形状就是长方体,因为长方体造型简单、符合大众的审美观。还有一些特殊形状的包装,例如,孩子们最喜欢吃的果冻,有很多种口味。那么,它们的包装就是根据果冻的不同口味而制定的形状。还有,孩子们喜欢吃的糖,也有很多种口味。它的包装也是根据糖的不同口味而制定的形状。
(二)包装的形式情感化
商品包装的形式情感化,就是包装的形状及样式要满足人们对此商品的想象。各式各样的包装能赋予商品更多的情感,从而帮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五、结语
如今,包装设计变得国际化,各国的包装在细节上都有侧重点和主题,我们只有了解其深刻的内涵,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再创造,才能创作出具有情感化的包装设计商品。因此,在包装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审美要求,吸引消费者的购买力,让消费者更多的投入到消费商品中,这样才能算是成功的商品包装。
作者:咸宇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陶蕊.《产品设计在生活中的情感表达》.《财富与管理》,2010年5期.
关键词:商品社会价值两面性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俗歌曲也以它跳动的节奏烙入各阶层的成长记忆中。我们不仅耳濡目染中国通俗歌曲这股文化气息,而且青春年少的我们流淌着沸腾的血液,使我们欣然接受这股文化潮流的冲刷与洗礼。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通俗音乐走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通俗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用金钱来衡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笔者认为:通俗音乐应该是商品;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中国通俗音乐已经商品化;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具有两面性。
1通俗音乐应该是商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艺术与宗教、道德、科学等称作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他认为艺术等精神生产虽然受物质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但它们是一些特殊的生产。这表明艺术特殊的生产也同样存在生产力问题,艺术生产力则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1.1艺术生产力的特征
(1)艺术生产力水平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性,艺术生产力不是脱离历史和主体存在的自然三物,它深刻地蕴含在人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艺术发展的长河中,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奔腾不息、延绵不断的过程。一种艺术传统、艺术成果不可能在一无所有、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凭空创造,而一个时代的艺术生产力和艺术成果又会沉积为新的艺术生产力。
(2)艺术生产具有社会综合性,普烈汉诺夫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他的心理所决定的,他的心理是因他的境况所造就的,而他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制定的。”艺术生产振动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社会综合性特征。
(3)艺术生产具有社会进步性,艺术的社会进步性并非等同与科学的社会进步性,它不是后代艺术家显而易见的超越前人的成就,也不是新形式必然代替旧形式,更不是现代艺术后来居上进而否定古典艺术,艺术像科学一样呈现出逐步发展和进步的趋势。通俗音乐生产力是艺术生产力的一个分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客观存在的,它符合艺术生产力的内涵,具有艺术生产力的一切特征。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商品的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通俗音乐确切地说是指游离于经典作品之外用通俗技法编写演唱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音乐。通俗音乐以它直白的语言、简洁朴实的音乐形式、贴近生活情感的内容,真真切切地反映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坦坦荡荡地传达着普遍的人的内心情感,容易让欣赏者接受并产生共鸣,而且其朴实的音乐风格也使人们不仅有乐可听、有歌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商品中表现为使用价值。通俗音乐不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是音乐人、艺术家对生活的体现,对生活的升华,通过艺术活动创造出来的音乐产品,如唱片的录音、音乐的创作都消耗了音乐工作者的劳动时间,凝聚了音乐工作者的成果,故它具有普通商品的价值。通俗音乐商品是音乐这种艺术品种进行社会传播的媒介物质化,是精神劳动的物质化和价值化,即音乐与音乐载体的综合,且参与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音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体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物质、物品的形式,如乐谱集册、CD唱片等;其二为音乐文化的娱乐服务活动形式,如在酒吧、宾馆等场所中的音乐唱奏表演和音乐厅、大剧院中各种营业性的音乐演出活动。总之,通过对通俗音乐生产力、通俗音乐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论述,不能不说中国通俗音乐就是商品,而且理应成为商品。
2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通俗音乐也称为流行音乐或大众音乐,是20世纪在国际上广为流行的一种音乐风格,大致分为抒情歌曲、通俗易懂的器乐曲。而中国通俗音乐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在通俗歌曲的发展。
2.1通俗歌曲的类型及风格
(1)都市浪漫曲。这类歌曲一般以都市为背景,以敏锐的眼光捕捉都市人的生活、情感、思想,并以细致的笔触描写生活在都市的人的复杂内心,如《何不潇洒走一回》、《香港小夜曲》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都市人的生活和爱情观。
(2)西北风。西北风吸收了陕西、甘肃、河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信天游”、“花儿”等民间音调作为自己的基本音乐语言,并结合以摇滚乐、的士高等节奏。曲调粗犷,富有山野气息,演唱风格刚劲豪迈,透出阳刚之美,既有民歌的韵味,又有当代劲歌的风范,西北风的题材大多反映生活在贫脊土地上的农民生活不富裕的现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3)民谣。民谣的歌词具有歌谣体的特征,自然恬淡、朗朗上口,旋律较清晰流畅,吉它是它的最佳伴奏乐器,像是流浪艺人和吟游诗人的即兴创作,具有很强的歌唱形式。民谣中包括城市民谣、校园民谣及新民谣。
(4)新时令小调。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曲调巧妙地结合了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素材,旋律简洁,节奏规整,如《小芳》、《老玉米》等都是较出色的时令小调。
(5)摇滚乐。改革开放以来,摇滚乐激荡了一批年轻人的心灵。摇滚乐在形式上一般激越、疯狂,表演狂野、豪放,音乐上给人震撼的感官刺激,追求叛经离道、革故纳新的反叛精神,健康而富有青春朝气,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如崔健的《新路上的摇渡》、唐朝的《梦回唐朝》、何勇的《钟鼓楼》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积极向上的思想追求。
2.2通俗歌曲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1)通俗歌曲的歌词非常口语化。通俗歌曲比起艺术歌曲语言更加直白、坦露,不仅表现在爱情主题上,而且表现在生活中,带有人生哲理性思考,如《好人一生平安》,通俗歌曲选择口语化的歌词语言正是由于通俗歌曲的内容大多反映的是平常人的生活爱情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
(2)通俗歌曲表现手法简洁朴实,更具有语言性的特征,音乐与口语化歌词的结合,增加其朴实性。第一,旋律较平稳,不炫耀、不夸张,朴实而自然,具有以下表现手法:旋律音程以级进为主,跳动的音程较少,重复音使用频繁,通常运用回绕唱类型和同音反复类型,给人感觉像是喃喃低语或是内心的独白,很适合表达平静的心态和平静的语气,质朴而感人;通俗歌曲的旋律发展、和声逻辑的运动变化,旋律发展线条较少体现功能逻辑,启承转合的乐句思维也被忽视,和声语言灵活自由。通俗歌曲的旋律气息较短促紧凑。第二,通俗歌曲的节奏规整,一段音乐通常重复一两个节奏型,更加适合表现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第三,通俗歌曲易于流传,因为它音域较窄,音区较低。第四,通俗歌曲的曲式简单,大众化,大都采用一段体、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3)通俗歌曲演唱方法语音化。通俗歌曲是一种大众参与性很强的艺术,它的歌词通俗,表现手法朴实,决定了语音化的歌唱方法。(4)通俗歌曲表演形式的时代化。通俗歌手的演唱台风较为自然、随意,带有即兴表演的性质,拉近了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包装的时代化,歌手打扮的比较前卫,舞台灯光、音响、电声乐队的广泛运用充分体现了生活的节奏和时代的脉搏。其他通俗音乐也像通俗歌曲一样,简洁、朴实、贴近生活,反映平民生活状况,坦坦荡荡,容易与听众产生共鸣。总之,中国的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即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使用价值。
2.3通俗音乐具有教育功能
通俗音乐的语言直接产生于浪漫主义音乐而后与浪漫主义分道扬镳,形成了自己的惯用手法——和声语言。中国的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具有审美性。通俗音乐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各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要,使人民群众在文艺艺术活动中有了更多的参与,选择和活动的机会。它敏锐的思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简洁的通俗的手法传承了人类文明,如歌曲《血腥的法庭》,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歌曲,唱出了蒙古族特殊的音乐风格,给人以粗狂、豪爽、苍劲刚硬的美感。近年来举国传唱的《走进新时代》、《好日子》、《西部放歌》、《常回家看看》等因内容贴近群众,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丰满,音域宽广等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再如各种公益歌曲鼓励、教育广大人民的公共道德,为社会多做贡献;还有公益活动,如同一首歌,走进群众生活,宣传了中国的政治、方针、政策及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深刻变化,反映了人民的心态,具有广泛的宣传和教育。
通俗音乐具有商品和精神产品的双重性,所以通俗音乐也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一些不健康、不成熟的作品影响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对通俗流行歌手的崇拜和追随影响了青少年接受中国传统和世界经典文化,所以音乐工作者一方面要创作出精品,在商品价值与社会价值相抗争时,要注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音乐工作者要挑选有用之材、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审美观。
3中国通俗音乐已经商品化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中国步入一个新的商品社会阶段,中国音乐商品化发展模式,特别是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发展模式也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中国的通俗音乐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主要表现在:
3.1媒体型音乐商品化
(1)视广告音乐。经济越发达,广告越兴旺。在企业宣传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广告宣传是全方位演绎企业形象的方式,广告音乐在电视广告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传媒条件下的广告音乐是一种高投入、高效益的音乐商品,通俗音乐在广告中的运用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可以将整个信息编成歌,如力波啤酒的广告——喜欢上海的理由,主题音乐不仅朗朗上口,歌词通俗易懂,而且用整首歌表现了上海二十年巨大而惊人的变化,最后画龙点睛,在众多喜欢上海的理由中有一条特别醒目——上海酿造的力波啤酒。二是原创歌曲,如可口可乐的广告音乐——我想叫这世界一起唱,这种也成了流行歌曲,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运用到电视广告中,滥用或盗用他人的音乐创作电视广告的现象逐渐减少。音乐在电视广告中被广泛运用,在令广告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渲染上浓浓的商业气息,广告音乐已成为社会音乐商品化的主要形式。
(2)影视音乐。无声的电影到有声电影展现在观众面前,电影音乐也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电影艺术家和作曲家从实践中认识到为电影配乐的实质是为电影的节奏在作注释,其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和作曲家,通俗音乐也在其中迅速发展。如铁达尼号主题曲《我心永恒》以及《人猿泰山》、《星球大战》、《狮子王》等电影音乐深入人心,中国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乐曲曾获奥斯卡奖项,在格兰美奖项的评选中也榜上有名。音乐为电影带来如此之大的影响和效应,出版商当然不会放弃牟利的好机会,影视原声音乐出版的大量发行,令影视音乐也成为了社会音乐商品化的一种形式。
(3)数字音乐。网络时代比想像中来得还快,信息的大量产生和转移,使数字音乐的流通成为可能。数字音乐有MP3音乐、rm音乐、手机音乐等,他们的出现加快了通俗音乐的商品化进程,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数字音乐的出现是必然的,商品化是它的本质特征。
3.2唱片音乐商品化
世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使音乐录音与商品化成为可能。商业录音也开始成为音乐世界开展及维持艺术家生命延续的保证,唱片商品销售使唱片制造介入到音乐创作、演奏者和听众之间。音乐创作、演奏向唱片制造商出卖音乐商品,唱片制造商用录半日模板加工制作,并复制成数以万计的单张唱片投放到市场销售,唱片商从中赢得高额利润,音乐制作、演奏者获得相应报酬。在“售”与“购”之间的介入者还包括唱片公司、演出公司和经纪人等等行为都表现出音乐商品化了。
4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的两面性
音乐商品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的通俗音乐的发展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所以它必将走向商品化的道路。它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通俗音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同其他商品一样明确目标,着力服务于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因此,通俗音乐商品化在某种程度上为通俗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正面、有力的作用。
【关键词】士商交往 ;文人画 ;明代中晚期
任何艺术的历史都是社会生活与艺术家生活的历史,将艺术家放在历史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史,目的不是要掩盖艺术家头顶上的光环,而是要还艺术史一个真实。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目的,来研究明代中晚期出现的文人画的商品化与画家职业化现象,分析这一历史现象得以在明代中晚期出现的具体缘由,揭示士人热衷于绘画领域的“末业治生”的社会根源,探讨士商交往对其产生所发挥的纽带作用,展示一个明代中晚期文人画的创作――流通――消费的历史剖面图。
一、文人画的商品化与画家职业化现象
明人谢肇J在探索历代书画发展的轨迹时,发现了下面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自晋唐以及宋元,善书画者,往往出于一些缙绅大夫,而很少有山林隐逸之士依靠技艺而得以显名于世。但到了明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布衣处士以书画显名者相当之多。他认为这主要是富贵者薄文翰为不急之务,溺情仕进,不再留心,所以使这些山林之士独擅其美。
令人欣慰的是,谢氏已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世变”,绘画的主体身份有了转变。换言之,出现了文人画画家职业化的倾向。这一事实,正好与美国学者列文森的判断相左。列文森根据晚明画坛文人画的重新崛起,官僚本人就是画家,籍此说明中国艺术存在一个“反专业化的文人传统”。
笔者认为列文森的观点是片面的。进一步说,虽然宫廷画家存在于初期、中期,而晚明主要是被文人画家所控制。列文森忽略的是,这些文人中,官僚仅是一小部分,而多数是布衣文人。这些布衣文人与以前的文人画的创作主体文人士大夫的身份有了不同,不再具有官僚这层身份,而成为以卖画为生的名副其实的文人职业画家,这就否定了列文森所说的中国艺术存在一个“反专业化的文人传统”。明人何良俊就对当时的画家按照身份的不同,划分为“行家”和“利家”。《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论到“我朝善画者甚多,若行家当以戴文进为第一,而吴小仙、杜古狂、周东村其次也。利家则以沈石田为第一,而唐六如、文衡山、陈白阳其次也。”[2]这里所谓的“行家”是指宫廷职业画家,“利家”就是指靠绘画为生的文人职业画家,他将吴门画派列入了“利家”行列。吴门画派是历史上第一个文人画商品化的成功案例,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以及后来的文彭、文嘉、陈淳、陆治、陆师道等都是靠卖画为生。
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中查找到一些关于当时文人画名家的销售情况以及市场售价,以项元汴的藏品为例,因为他常在藏品的卷尾写明购买时的价格以及他所估量的出售价格。
1.文征明《袁安卧雪图卷》十六两
2.唐寅《画嵩山十景册》二十四金
3.王宠《书离骚并太史公赞卷》二十两
这里的“金”不是指黄金,而是货币的计量单位,一金等于银一两。其实在沈周、文征明、王宠在世时其书画价格还远没有达到这个份上。沈周的画价,现无处查考,但文征明的山水售价是有记载的。詹景凤在《东图玄览》中说到:
“然太史初下世时,吴人不能知之也。而余独酷好。所过遇有太史画无不购者,见者掩嘴胡卢,谓购此乌用。是时价平平,一幅多未逾一金,少但三四五钱耳。予好十余年后吴人乃好,又后三年而吾新安人好,又三年而越人好,价⌒黎矣。”[3]
这段叙述多少包含一些詹景凤自诩鉴赏眼力出众的成分,但吴人喜爱沈周、文征明的画是无庸质疑的。不管价格的高低与否,当时文人画的商品化已经普遍化确是事实。
二、明代中晚期的士商交往的新动向
清人沈在《落帆楼文集》卷二十四《费席山先生七十双寿序》中说: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然而睦A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4]
这段文字近人曾屡引之以说明宋元以后商人地位的变化或科举制度的经济基础,它透析出宋代以来的一种社会现象:商人的崛起。
在商业逐步提高的形势下,出现了士人重商、行商以及与商人交往、混杂的现象。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初期的苏州名士王世贞和安徽文士詹景凤曾一起议论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的情况:王世贞曰:“新安贾人见苏州文人,如蝇聚一膻。东图曰: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亦如蝇聚一膻,凤洲公笑而不答。”[5]对于这种士商相混的现象,归有光在《白程翁八十寿序》中进一步解释道:“古者四民异业,至于后世而士与农商常相混。今新安多大族,……皆以畜贾游于四方……君岂非所谓士而商者欤?然君为人,恂恂慕义无穷,所至乐与士大夫交。岂非所谓商而士者欤?”[6]这些都说明了明代中晚期的士商交往是非常流行、普遍的现象。
关于此时出现的士商关系的变化、士商交往的研究,学术界多有关注,并且颇有成果,在此不再赘述。本文关注的是士商交往在绘画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旨在明晰士商交往对文人画的绘画商品化与画家职业化的确立所起到的纽带作用。
三、士商交往对文人画的商品化与画家职业化的影响
随着商人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必然会在文化上寻求改变自己的形象。在谈到商人的崛起对社会的影响时,余英时指出,16世纪以后商人已经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立足于商品经济,但不断向其它领域扩张,包括社会、政治与文化;而且扩张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其它领域的面貌。改变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和文化。”[7]那么士商交往是如何影响文人画的绘画商品化与画家职业化的?这是本文要思考的问题。
1、士商交往对束缚文人画的商品化与画家职业化的因素的突破
仔细阅读中国古代画论,就会发现明代中晚期以前,反对文人画商品化的言论很少,而到了明代中晚期以后,反对以画谋利的言论就突然多了起来,我想明代中晚期以前少的原因,不是评论家不反对,而是很少有文人画商品化的行为,没有人敢冒这种天下之大不韪的危险。为什么鄙视民间画工的言论就屡屡有记载呢?这也从反面衬托出文人画走向商品化将是曲折的道路。
而到了明代中晚期这些因素已经不构成阻碍了,首先是文人画的创作者的身份由士大夫转换为士人、学子,他们失却了经济的保障,选择绘画本身就带有“治生”的功利性目的。再者,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对于“财”有了截然相反的态度,突破了“君子固穷”的狭隘观念。还有欣赏文人画不再是士大夫独有的审美方式,而是广泛地社会化了,这些转化都为文人画走向商品化扫清了障碍。可以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士商交往,才促使文人画的创作主体从“义利之辩”的选择中走了出来,对于“末业治生”有了新的认识,以卖画为生才变得名正言顺,真正参与商品化中去。商贾对艺术的附庸风雅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生活的艺术化,收藏、鉴赏之风渐盛,对文人画的消费市场有决定作用。而商贾对文人画的“货取”、“润笔”的交易方式也对文人画走向市场化有积极意义。
2、士商交往对形成文人画的商品化的原始产业链的作用
关键词: 英文原版影视作品欣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一、影视欣赏的作用与效果
影视作品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以声音与图像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信息源,而英文原版影视作品的观赏性及其语言原汁原味的特点,能构建起“学习地道英语”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地在看中听,在听中看。观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就是将自己置身于欧美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慢慢浸泡。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等,从而培养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英文原版电影首先具有场景的真实性,取材于国外现实生活的故事情节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英文原版电影具有文化内涵的真实性,通过观赏这些电影,学生可以增加对国外历史和深层次文化知识的了解(庞海才、李芝,2007)。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大到国际,小到个人,都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文化的不同内涵引起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给人们的跨文化交际造成障碍,学习了解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对交际中的信息进行准确理解与传递。对于语言教学而言,跨文化交际研究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从与语言教学有关的方面进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与“多元文化”的共存、渗透和互补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语言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语言教学应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异国文化,提高理解与恰当运用文化知识的能力,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影视欣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制约,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学好文化。语言学习的过程不是孤立的(尤其是英语学习),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国家、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电影视听教学是语言与文化学习的交融点。只有将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和学习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结合起来,学生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运用英语原版电影辅助教学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起到了推动作用,学生在欣赏英美电影视听材料的同时能加深对目的语国家文化与社会的了解,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运用英语原版电影辅助教学的特殊性及优势能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
1.培养文化意识
电影视听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其优势在于视听材料全部采用英美电影故事片或相关的影像资料。英美电影故事情节具有广泛、多元的特点,电影内容与语言承载了大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信息,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文化意识的培养与视听技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与视听材料相关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文化“旁白”或“渗透”可以培养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短语的学习中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将语言学习与关注文化、了解文化、记忆文化相结合。同时,电影视听材料的选择为学生开创了一个学习语言、了解文化的多元空间,引导学生关注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此外,英美经典电影故事片集人文、艺术与观赏性于一体,内容涉及英美社会生活各领域,有助于学生吸取异国文化营养、了解英语国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的电影题材、鲜活生动的电影语言能使学生的视听过程成为愉快的精神旅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文化、感受语言魅力,培养文化意识。
2.增强文化敏感性
语言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语言教学。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了解、掌握目的语国家历史、文化与社会,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尤其要关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注意挖掘与发现语言教学中相关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涵义,指导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对照、比较、研究并找出两者间的异同,增强文化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掌握、通晓语言文化知识,得体、恰当运用语言的基本保证。电影视听教学以综合语言技能培养为基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学实施借助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开辟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引领学生走进电影,“身临其境”、“活学活用”,完成与电影对话的视听旅程。电影的展播与故事情节的深入会引领学生进行视听实践:发现文化、了解文化、欣赏文化。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与语言学习相关的文化内容,在视听教学过程中推荐、介绍、点评、总结视听材料中可能出现的语言文化知识点,指导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材料,巩固本民族文化知识,熟悉、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在视听实践中增强文化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重视文化知识传播
语言教学中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电影视听教学中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能够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在视听学习中吸取文化营养,为在视听实践中自觉地适应中西方文化差异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在视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增强在语言环境中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语感。在电影视听教学的精听与泛听训练中教师要给学生机会鉴别语音(英式发音与美式发音),熟悉并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经典的语句、对白与话语段落,积累大量常用短语和句型,达到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因此,重视文化知识传播是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英文原版影视作品欣赏是学生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包括审美观)的有效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庞海才,李芝.基于网络的英语电影与跨文化学习策略[M].电影评介,2007,(9):59-60.
[2]魏立强.看原版影视剧学纯正英语[M].大学英语,2007,(4):60-61.
一、质量经营上升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对于跨世纪经济竞争与发展:质量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界关注的焦点。前不久,美国召开了有全美著名企业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参加的美国质量大会,专题研讨跨世纪质量问题。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在大会上提出,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则是知识与质量的世纪,质量优劣将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企业家们认为,企业发展由诸多战略组合构成,而质量经营已上升为这些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世界顶尖企业较早地看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质量创新是决定竞争制胜的关键,纷纷创造“世界级质量”,不断拓展全球化市场。美国宝洁公司制定并实施了比较完整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质量经营战略,把科技创新、质量保证与市场服务等融为一体,实行以质量为基础的市场创新经营。宝洁公司每年发明技术专利达2万件,质量管理系统延伸到世界各地独资、合资企业和产品销售市场。在进入中国市场后,派出跟踪产品质量与市场调查的专业小组就有20多个,质量调查人员常年深入到上海、广州等城市用户家庭。根据质量调研信息不断改进品种与服务,创出汰渍、玉兰油等17个中国品牌产品,成为高质量产品占据中国洗涤用品市场的重点企业。
实施质量经营战略,是面向21世纪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世界顶尖企业的实践说明,企业必须要树立全新的质量理念,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用户至上、市场导向、质量效益与以质量求生存等广义的质量观念;将质量与科技紧密结合,双轮驱动,深入开展质量经营。我们的企业应当看到,这一战略是事关长远振兴企业与民族经济的大问题,极为重要。
二、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质量管理就是要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强调检测把关。认为对质量的追求就是追求达标化、零缺陷,质量管理工作是质量管理组织部门的事等等。这些质量管理思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已是顾客。因此,刻意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世界顶尖企业创造“世界级质量”和创新市场的永恒力量,是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笔者曾到法国、德国等欧共体国家考察工业企业,发现一个显著变化是,企业已从以企业为中心的“CI战略”转向了以顾客为中心的“CS战略”,CS即英文意为“顾客满意”的缩写。在谈到企业质量管理变革时,一位德国企业家认为,近年来人们较为重视重建内部机制,以强化质量管理,而忽略了“顾客关系管理”,这是有失偏颇的。时下,“企业命运在顾客手中”,“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最终决定者。”顾客满意已上升为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
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创新,这与追求产品自身质量及其标准化更科学、更重要。这一管理的内涵突出了顾客满意是企业最高目标,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主要驱动力,企业质量管理组织的中心位置顾客;产品开发与产品生产与服务必须围绕顾客进行,并由其参与;企业采用顾客关系信息系统,对其变化的需求随时进行监测,指导企业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
管理水平。其管理对象也不同于一般消费者,“顾客”的涵意延升到不仅是产品购买者、服务者等外部顾客,还包括内部员工即内部顾客,以及企业供应商和相关产品生产商,是一个由商品生产者、消费者、流通者为一体进而组成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我们应当借鉴发达企业的做法,更新传统的质量管理思维,深刻认识顾客满意对质量管理内涵的重大作用。从改善顾客关系中,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市场,培养更多的忠诚客户,营造利于制造质量提高的企业员工满意的工作环境,从而更有效地提升质量。
三、人的素质上升为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
世界顶尖企业认为,一场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正在全球经济相关论文href="/search/?Where=title&cid=0&Keyword=%BE%AD%BC%C3&x=22&y=8">经济领域展开。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是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全力开发“智能”资本,从人才与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
我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企业成功发展时认为,海尔集团追求的“第一产品”是人才,在销往中外市场的家电产品则是“第二产品”。张瑞敏的“第一产品论”,正是确保海尔高质量、全方位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的前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与服务。
中外顶尖企业看到,当今质量管理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市场已成为企业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的起点和归宿。企业步入全球化市场竞争,需要质量管理与技术管理并重,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质量管理。在这之中,人的素质发挥着决定作用。因此,均高度重视开发人才与知识资源,推动质量管理不断升级。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用于人才培训的开支高达10亿美元,通用公司投入4亿美元用于员工通过“6希格玛”培训计划。在欧洲不少公司出现“老板出钱,员工充电”现象,德国知名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卡迈·耶公司、赫希斯特公司等企业,均建立了常年培训制度,大力而有效地提升员工素质。从而,使这些企业制造的产品技术先进、质量优良,从不必担忧使用过程中发生需要进行售后服务等质量问题。
我们的企业面临跨世纪经济竞争与质量挑战,应当看到制约质量提升的首要因素是经营者与劳动者的素质问题,有必要下力气改变现状,赶上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
四、利益共同上升为企业整体质量形成的“生态关系”
英国著名经济学者查德·瓦里新认为,企业经济的成功需要合作伙伴之间利益的统一,应把市场竞争与合作紧密结合起来。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特·德鲁克说:“企业之间的生存发展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生存发展,它们均是一种生态关系”。欧美不少企业深刻看到,企业在市场上形成整体质量效益,有必要建立所有受益者相互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追求整体质量经营与共同利益增长。
进入九十年代初,世界知名大公司纷纷严重亏损,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之间开展市场竞争,采取击败对手之策,产品价格失常,企业竞争成本上升,外部竞争环境不断恶化。教训使精明的大企业兴起了管理创新热潮,带来了质量管理观念更新飞跃。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史蒂文·乔布斯首先推出“苹果联盟生态系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效果。IBM公司相继建立了以个人电脑为中心的战略联盟共同体,从产品开发、制造到销售,形成整体化质量保证体系,带动了群体企业经营效益迅猛增长。在德国大企业中,不少科技人员开发出具有高精技术和质量产品与项目,而大企业视他们为整体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一部分,因规模小大企业不利于生产,纷纷资助科技人员创办小型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使之成为大企业的紧密合作伙伴,提高了配套协作水平,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从整体质量及效益追求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共同利益的产生。这是因为,企业是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占有能力,还是开发新的市场,都必须与他企业携手,集中有效资源,创造出消费者可以实际使用的高质量的新价值。同时,也在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以及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质量服务中受益各方。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全部的质量整体意识,着力建设和培育以质量经营为中心的“生态系统”。
五、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一位质量管理专家认为,现代企业管理需要多种管理体制相容的一体化全面管理,技术创新则是诸多管理中起决定因素和作用的运行机制。中外顶尖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管理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世界级质量”,开拓全球化市场。
我国小天鹅公司将“全心全意小天鹅”作为全面质量营销创新的核心内容,较早地看到,企业市场竞争最终是全面涵意上的质量竞争,而质量的优胜来自于技术领先。由此,他们建立了由技术管理与质量管理双重创新的企业创新机制。小天鹅公司在全国洗衣机行业首家建立了由1214件中国专利、527件欧洲专利、398件日本专利和478件美国专利等3600多件涉及洗衣机国际专利的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创新。小天鹅公司还建立了由专家和博士后组成的技术开发院,确保开发领先市场5-10年的前瞻性产品。同时,小天鹅公司实行了24小时全天侯登门售后服务,把“全心全意小天鹅”的质量创新和运行机制渗透到研制、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全过程,追求质量与服务的“零死角”。从而,使企业不仅享誉于国内市场,还在东南亚等国外地区设立了生产企业,实现了技术出口和产品市场国际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之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惟有建立创新机制和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发挥出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管理的灵魂作用。近年来,我国美菱集团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相结合,动力与压力并存,“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海信追求创新机制,吸引了200多名硕士、40多名博士和1000多名北大、复旦大学研究生等加盟企业。这些顶尖企业抓住了创新机制的“灵魂”,使人才如鱼得水,推动了质量创新与技术进步。我们应当尽快转变传统的质量管理理念,更富有成效地通过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实现质量管理的快速提升。
六、企业文化上升为企业培育跨世纪质量的支柱精神
一位德国企业家说:“民族文化是产品创新之根,企业文化是质量管理与创新之魂。”当今,企业文化与管理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潮,成为企业培育跨世纪质量的支柱精神。
我国“五粮液酒”是近10年来市场上迅速崛起的高质量名牌产品。“五粮液酒”品牌与质量来源于何方?文化是“帆”,科技是“舟”,技术与文化交融创新,酿出了举世品牌。多年来,这家企业坚持走质量创新与企业文化创新之路,将文化内涵运用科技手段贯穿于产品之中,使产品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完美结合,不断实现企业市场创新的飞跃。五粮液集团公司在实施质量发展战略过程中,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思想和理论,与公司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培育以质量为支柱的企业文化,形成了一整套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强大的质量优先文化氛围。正是这种力量的支撑,使五粮液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09001国内国际质量认证质量,1998年企业销售额跃升为42亿元,利税12.5亿元。从1991年以来,每年递增利税1亿元以上,成为全国同行业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