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社团工作经验范文

大学生社团工作经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社团工作经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社团工作经验

第1篇:大学生社团工作经验范文

细节决定成败

简历中一些细枝末节的信息往往被我们所忽视,Jessic认为这些细节不是构成优秀简历的绝对的因素,但是绝对会影响到面试机会。

基本信息:联系电话应保持12小时畅通,如果电话发生空号、忙碌或不在服务区内的现象,HR还会再拨打一次,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家庭住址只要写明具体方位即可,保护个人隐私可以选择在此时充分体现;居住地应与目标企业所在地相吻合,减少企业对成本控制的忧虑。

求职意向:希望行业、目标地点两项最好与目标企业相同;目标职能数量不宜超过5个,且应有相关性,避免企业对简历产生目标不明确的想法。

教育经历:仅从最高学历或大学学历写起即可。获奖情况应根据目标职位的性质有选择的列入。如应聘软件工程师,应避免获得高中跳高第三名等描述出现。

培训经历和证书:对于大学生来说,计算机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是加分值;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士,内训经验和注册证书将直接影响晋升和加薪乃至跳槽机会。

工作经验描述把握三个点:关键词数字结果

毫不夸张的说,HR前15秒钟的简历审查时间全给了工作经验栏。只有当工作经验符合职位要求,HR才会花100秒的时间去深入阅读包括个人信息,自我评价,教育经历等在内的个人相关资料。因此,工作经验描述的质量决定获得面试的几率。

那么,怎样能使工作经验看起来诱人?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用最有效的信息展现出工作能力呢?无忧专家建议:要避免用直白的口吻来描述工作经验,而要遵循用关键词说话、用数字说话、用结果说话的原则。

用关键词说话:什么是关键词?通用的关键词有团队意识、创造力、抗压力等,这些关键词可以从企业的职位招聘信息中获得。而某些职位有特定的关键词,如销售职位的关键词有营销意识、加快等。由于HR前15妙对简历的浏览实则是对关键词的扫描,Jessica建议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去寻找职位潜在的关键词。

用数字说话:大脑对数字信息的接受和传递更为敏感,且把工作能力量化,能使抽象的能力描述变得清晰起来。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将卓越的书面表达和交流能力改成为1500个用户写了专业术语指南。

用结果说话:结果就是业绩,在简历中的结果描述中,我们应使其程度化。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将在分析客户需求上有过成功的案例改成创造和实施了一种全面的需求评估机制,来协助对服务和员工预测需求。

应届毕业生写简历重点打造两个点:实习社团

企业的职位信息中都要求求职者需要有或多或少的工作经验,这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大软肋。应届毕业生的简历需要强调实习经验及社团活跃度,来突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用实习说话:Jessica表示学生在大二阶段便可以尝试去实习一些岗位,相当多的知名企业都校园招聘活动,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实习企业知名度越高,则毕业后的就职起跳高度越高。在面对求职时,如果实习经验相当出色,科目平均分也可能变为一个次要条件。

Jessica回忆道:在成都电子科大招收销售实习岗位时,由于录取者会直接安排到厦门工作半年,所以设下的起点要求很高科目平均分要在85分以上,英语至少要过六级,还需要有相关的社会经验等等。我们一个晚上收到了大约两千封简历,从中挑选了四五百封,其中有一封简历特别吸引我。这个学生科目平均分才80分,英语也只过四级。他的实习经验这样描写我曾在成都某电器城卖数码相机,我当时采取了三条策略(具体的),超过指标的200%,打败了同组卖SONY的同学。虽然他有很多硬性条件都没有达标,但是他非常有条理突出了自己的经历和成绩。于是,我们给了这个男孩一个面试机会。最终,我们录取了他,第二年,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我们将他选送去参加当时在迪拜的一个顶尖销售俱乐部。

第2篇:大学生社团工作经验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就业现状拓展途径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2002年3月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推行的,基本内容是以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就业能力体现了职业特性,个体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用人取向的有机统一。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与现状

(一)综合素质能力较差

目前不少企业都减少了岗位招聘量,且不再单纯看重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是更加重视综合素质,要求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涉猎更多的知识,培养社会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虽然大学教育中包括实习环节的教育,但是相对于专业技能要求来说,大学生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不能够直接上岗工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能力要求,且社会实践经验的欠缺成为目前应届毕业生最大的弱点和无法改变的现状。

(二)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重东部、轻西部”,“重城市、轻农村”的地域观念仍没有明显改变,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就业理念普遍存在一些“误区”。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宁到东部争抢岗位,不到西部发挥特长;从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宁到大城市屈就,不到小城市高谋;从企业性质的选择上,宁到国企外企做职工,不到中小民营企业做骨干;“既要好地方,又要好单位,既要好待遇,又要专业对口”的“四保一族”在当今大学毕业生中并不少见。

三、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途径

(一)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全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英格玛人力资本研发中心调研数据显示,一名合格的应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为,专业能力42.39%,综合素质55.61%。因此,在HR眼里,要找到一个好工作,综合素质显然要比专业能力更重要。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参加社会实践,在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应该为自己制定一个就业目标和职业人生规划。平时要多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活动,利用寒暑假期间参与一些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深入企业参观学习。当然,在提升素养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应先充分了解所学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自己的能力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升,然后再考虑怎么去做,否则很可能背道而驰。

(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大学生就业是参与理论实践的过程,高校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据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偏重理论教育,轻实操培养,企业也不大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求职就业中就会遇到很大困难。高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长期建立高校与企业友好合作的关系,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校园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更进一步的提高自身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我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学院,近年来,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符合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勇做改革?“排头兵”:先后与用友公司、宁夏永昌会计师事务所、宁夏汇丰集团等十几家知名公司进行深度合作,采取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负责的?“双导师”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内容;建立面向岗位胜任能力模块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融入企业冠名和订单培养;按企业运作模式竞争选拔班委,设置“总经理”、“财务总监”等,其他同学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使学生在实践性较强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学生的专业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锻炼和提高。

(三)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将来成功走向社会的基石,更是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方面。高校通过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在学校范围内组织鼓励大学生成立形式多样的社团,如心理社、文学社、手工社、篮球社、探路者协会等,通过成立不同的社团、管理社团或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为大学生搭建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还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如我院会计系的党员志愿者服务中心、义工联合会等,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现状、认识现实社会,锻炼其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还为他们今后能够尽早的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新的社会形势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创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教育刻不容缓。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跨越,更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国学联 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

[2]谭晓军。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

[3]肖云 杜毅 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高教探索

[4]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3)

第3篇:大学生社团工作经验范文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mmunity-oriented;social practice;mode;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57-02

0 引言

作为真理检验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我们获取知识和发展认知的重要途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第二课堂的主要途径,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思想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和舞台。

但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新鲜事物”变成“常态事务”之后,一些问题就显现出来。据河南日报记者调查显示,认为“社会实践很有必要”的大学生占85%,但认为“暑期实践大多是马马虎虎、走过场”的大学生占56%,认为真正实现了“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的目的大学生仅有25%,同时,认为内容陈旧枯燥、没有创新、吸引力明显下降的大学生达38%。基于此,笔者从多年指导本校绿色绿环协、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的工作经验出发,提出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化运作模式的构建策略。

1 社会实践社团化模式构建策略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化运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团队优势、利用学生社团的专业背景,也可以使社会实践活动影响范围更广、意义更为深远。那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社团化模式就成为一个操作上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要建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需要走一条具有“制度化保障、项目化途径、专业化支撑、基地化承载、科学化保证”的道路。这其中,必要而合理的制度是基本保障,过程完整的项目是有效途径,贴近实际的专业知识是必要支撑,运作良好的基地是有效载体,科学管理是必要保证。

1.1 制度化保障,建立学生社团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引导方面给予制度支持,一是建立健全社会实践学分制度,即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大学生的必(选)修课程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去,肯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建立完备的社会实践成果认定规范与流程,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固定;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制度,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指导教师应是该社团的指导教师(在开展大型活动时,可以增聘1-2名指导教师),肯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激励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让教师积极深入基层,在以个人专业素养引导学生的同时,锻炼个人专业业务水平,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三是建立健全大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机制,在社团管理规范中,结合社团的性质与类别,规定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致方向与频次,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四是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对开展效果好、辐射范围大、社会反响好的优秀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优秀的学生社团在社团评比中给予倾斜,以形成高职院校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大众的良好文化氛围。

1.2 项目化操作,促进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内容的持续更新

项目化操作是指将学生社团在开展某项社会实践活动之初,以项目申报书的形式向团组织申报社会实践活动项目,遵照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方式方法,需要学生在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提交较为完整、科学的实践报告或者调查报告等。这种操作方法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系统式的管理办法,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得到实施。如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开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开始引入了项目化,至今已成功实施了10年,累计立项的校级社会实践团队和院校社会实践团队近200项。

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项目化运作有如下优点:一是有利于将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进行科研创新,在科研创新过程中进行实践检验,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同时,能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同时将毕业设计、科研项目揉入到实践过程中;二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特性,可以使开展教科研的社团指导教师受益,教师借助学生的力量开展科研项目论证、中试等工作,同时也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经费保障;三是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为大学生在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四是使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使单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更为丰满,参与其中的学生收获更多,避免了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带来的不良影响,使社会实践活动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学生,真正使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增长才干,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因而,高职院校应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开展项目化社会实践的尝试,发挥学生社团尤其是专业类社团开展项目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申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实践社团化运作模式走上一条科学化、长期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1.3 专业化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优势,打造精品活动

依托社团开展社会实践要紧扣社团的专业性质与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专业知识背景,同时提供活动层次。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社团的性质进行分类,各类社团应根据个人特点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活动。对于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言,应充分利用社团专业知识背景,发挥自身优势。这样,既可以让社团成员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检验理论知识,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巩固专业思维,提升专业归属感;也可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和内涵。如,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协会到农村开展农机维修,电子协会进社区开展家电维修,英语社到偏远山村开展英语支教,街舞协会开展老年舞培训等等。

1.4 基地化承载,为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平台

社会实践基地有别于我们理解的活动场所,基地是一个相对稳定、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供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锻炼的物质平台和场地资源。近些年,高职院校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三年来,累计建设社会实践基地100余家,其中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40余家,为大学生开始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一个优秀的社会实践基地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一是明确的思想性,具有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不能违背教育的基本原则;二是具有一定的专业价值,能够提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避免活动内容单一、形式简单、思想消极的不良影响;三是社会实践基地方与学生双赢,应在对大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的同时不忽略基地的利益,强调双方利益最大化。此外,在众多社会实践基地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品牌基地、精品基地、优秀基地的示范作用,开展优秀社会实践基地评比。地方政府也应该响应高职院校和社会实践基地双方的诉求,为社会实践基地在税收、人员培训、产品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调动基地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提供了通道,是整合大学生社会教育资源的途径,为大学生尽快走入社会提供了方便,也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机会。在当前社会背景条件下,只有实现双赢的社会实践基地才有生命力,即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接受思想教育的场所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1.5 科学化管理,建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社团化运作模式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坚持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管理的原则,科学化管理社团社会实践,建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额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学生社团尤其是专业实践类社团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考核体系当中;二是加大社团社会实践的总结制度,把实践工作经验总结与升华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定下来,常抓不懈,在常规工作中寻求亮点,不断创新;三是围绕精品社团建设,开展“一社团一品牌”活动,加大社团品牌活动建设,引导学生社团将活动重心由“内部相对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由“自娱型”向“服务型”转变;四是高度重视社团社会实践对于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活动时间上进行外延,在活动内容上进行拓展,在活动形式上丰富,力争社团社会实践的常态化。

第4篇:大学生社团工作经验范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可行性 实效性

一 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它是指受过专业培训或督导的学生,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对年龄、地位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教育、调节或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实质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相比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恰恰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使得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了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总体上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准专业性

朋辈心理辅导员并非专业心理辅导者,也不能完全比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是他们也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理解和掌握了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巧,比一般的人际互动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半专业性。

2.义务性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朋辈辅导员通过协助同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朋辈之间互帮互助的行为纯属自发产生,朋辈辅导员作为一种公益性的角色,不要求经济回报,义务完成朋辈辅导任务。

3.直接性和有效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他们年龄相近,所关注的问题大致相同,彼此容易沟通交流,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且双方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朋辈辅导员甚至可以对受助者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

二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在逐年增加。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咨询事务起步晚、起点低,专业咨询师缺乏,要真正的达到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仅靠高校现有的心理教师资源,往往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将其拓展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1.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高校专业心理辅导队伍的重要补充

当前大学生所承受的来自生活、学习、就业、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和不适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普遍存在着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辅导需求。把朋辈心理咨询引入高校心理教育体系中,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和工作的重要补充、延续和创新,有助于加强和完善当前我国高校中的心理援助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成助人自助双向目标

心理调查显示:向朋友诉说是继自我调节之后最常用的心理求助方式。朋辈间的心理鼓励、劝导和支持会比非同辈间更有效果。并且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榜样示范更能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是维护和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而且也为自己提供了实践和学习的机会,实现“助人自助,成人达己”的双向目标,并有助于培养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

3.符合大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求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强、渴望独立、期望成才的关键期,他们往往喜欢自由、独立而排斥权威,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相互交流,谈生活聊理想,朋辈之间的生活环境、学业状况、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

朋辈辅导员可以就受助者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进行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心理期待。

三 增强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可行性途径探析

近几年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推广和实践中也积累了经验,但总体上讲仍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的困难、培训方式单一、实效性不高。因此,怎样不断地提高和拓展朋辈辅导的途径和方法,增强高校朋辈辅导的效果成为我们值得探索的课题,在此提出几种可行性方法:

1.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

朋辈辅导员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评估。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依赖于朋辈辅导员的潜质。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热情开朗,具有奉献精神;有健康的人生观、和谐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交际、表达、沟通能力。朋辈辅导员的选拔要遵循严格的选拔标准和程序。由于朋辈心理辅导依照的是自愿服务,“助人自助”的原则,所以招募的形式应是以广告招募,组织推荐和班级、社团物色等形式相结合,对被选拔者要进行严格的心理测试、面试和考察,以掌握他们的素质状况,一般招募的是高年级学生,最好是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

第二,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培训主要包括心理辅导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知识、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技术的培训。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要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培训方式。心理学基本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专业教师授课,在专业心理老师指导下阅读书籍等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培训可以采用集体观看视频、专题讲座及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使朋辈辅导员真正地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技术技巧的培训很重要,可以在来访者同意的前提下观摩心理老师的咨询过程、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做心理老师的助手、在心理老师指导下做模拟咨询等来进行,使朋辈辅导员在实践中感受、体会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第三,建立朋辈辅导员评估机制。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评估与奖励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能不断规范他们的辅导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朋辈心理辅导的义务性,决定了更应该重视建立科学的朋辈辅导评估奖励机制。可以通过制定考评细则,评选先进个人,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提高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肯定,更好地开展高校朋辈辅导工作,提高朋辈辅导的实效性。

2.建立“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朋辈心理辅导网络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机构所能完成的。高校必须从制度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广覆盖面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系统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只有这样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实效性才能达到真正的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第一级即学校一级,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第二级,由班主任(辅导员)和院(系)团委组成的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第三级,由朋辈心理咨询员组成的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第三级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要根据上两级的领导和支持,并在其督导和评估下开展工作。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估督查,对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工作交流座谈会是朋辈辅导员之间相互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辅导工作的实效性。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两级的指导下建立分层心理互助模式。

3.开拓朋辈辅导的新载体

社团组织是大学校园的一大特色,这些社团组织在学生中很受关注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社团中聚集着一些思维活跃,善于交往并且具有奉献精神和组织才能的优秀学生,是朋辈辅导的重要载体。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要积极与校园社团相联合,以社团为载体让更多的同学认识、了解并参与到朋辈辅导群体中,通过社团优化朋辈心理辅导员来源。丰富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同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正确地面对心理问题。通过社团这个载体,扩大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更好的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不断加强朋辈辅导的网络载体建设,通过网络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开通高校朋辈辅导员博客、论坛,让更多的辅导员参与其中,通过撰写心得、工作日志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与学习,不断提高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在与受助者进行交流时,也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及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流,使交谈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还可以实现跨校区辅导工作,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大学生社团工作经验范文

[关键词] 学生专业社团;大学生维权模式;架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22-02

一 以学生专业社团为主体的大学生权益维护模式的含义

传统的对大学生权益的理解为大学生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内应该享有的权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一理解已经和当下的时代背景不相符合,不能全面地解释当下高校的大学生的权益。笔者认为,“权益”的概念为“法律为保障主体实现某种利益的意思而允许其行为的界限”,这一概念将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学校的规定和学生本身作为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人而具有的公民权利和利益两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

高校学生权益维护则指的是将维护高校学生权益作为目的,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相关组织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保护、对学生权益进行维护。上文中已经提及,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权益维护模式主要为政府主导型和社团分社学生权益维护部门型,这两种模式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尤其是随着时展步伐的加快,这些弊端日益显现,表明了建立新型学生权益维护模式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二 以学生专业社团为主体的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的必要性

将学生专业社团作为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的主体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高校实现依法治校的目标和学生实现自治能力的要求。依法治校是我国高校管理的进一步目标,有利于学校的法制化建设,同时,将学生专业社团作为高校大学生权益维护的主体,充分重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表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治能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标。

二是维护校园环境稳定和谐的需要。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保证高校内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安全、稳定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帮助各方主体的最大利益的实现,而将学生专业社团作为学生权益维护的主体,是重视学生权益的表现,提高了学生在高校中的地位;同时,因为大学生专业社团具备足够的专业性和广泛性,能够更加全面地考虑各种问题,对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将问题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维护学生的最大权益,降低学生因问题难以解决而激化问题的倾向,进而保证校园环境的稳定与和谐。

三是培养高校人才的需要。为高校供应高级别人才是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而建立以学生专业社团为主体的大学生权益维护模式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同时,由于针对的是权益维护问题,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权益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三 以学生专业社团为主体的大学生权益维护模式的构建

传统的高校学生权益维护模式已经不符合时展的方向了,不能帮助高校实现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因此,建设以学生专业社团为主体的大学生权益维护模式就成为了新的突破口,接下来,笔者将从工作定位、M织架构、运行管理和机制保障等多个方面对这一模式进行构建。

(一)关于工作定位

高校大学生的权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以学生专业社团为主体的大学生权益维护组织的工作定位进行进一步的定义。上文中已经提及,大学生权益是基于教育和管理,涉及高校和学生的一种权益,既涉及到公民的权益,又涉及到学生的权益。

教育权益指的是在高校招生工作、学籍管理以及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学生的权益,高校学术管理中涉及到的学生权益,高校在收费、奖励、惩罚和日常管理中的学生权益。

公民权益指的是在高校的后勤工作中将学生作为被服务者的学生权益,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消费权益,学生在校内外进行兼职、就业活动的权益。

综上所述,以学生专业社团为主体的大学生权益维护模式,包括了两部分学生权益,即教育权益和公民权益,这两种权益的结合共同形成了工作定位。

(二)关于组织的架构与程序

根据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高校学生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高校学生权益维护体系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方面是高校层面的权益维护体系,比如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第二方面是学生专业社团的权益维护体系,第三方面是沟通渠道体系,即专业权益维护社团和权益维护组织在学生权益维护方面的沟通渠道。

第一,高校管理层面的权益维护组织体系需要由高校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或学生处进行领导,由学生会或其他学生组织进行部门设立与实际工作的执行,同时,分设维权中心办公室、舆情信息中心、学生自理委员会等负责具体事务的部门,将维权工作细化、落实到具体部门,将权利与义务进行合理规划与分配。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听取广大在校学生的意见和信息,了解学生们的权益是否受到损害,是否需要进行维权,对主动提出的维权请求提供专业、及时的帮助,从而使广大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维权组织存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进而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与维权能力,促进学生权益的有效维护。

第二,在具体工作层面设立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申诉及听证委员会、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消费权益保护委员会等专业机构,这些机构的组成人员需具备专业的法学基础知识,具备解决实际权益问题的能力和经验。这些机构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学生权益维护中心的工作宗旨,在充分了解学校相关政策、学生管理制度、维权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维权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帮助受处分学生行使其申诉权、申诉举证等,对其不明白的、存在疑问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对学校规章制度的修订、收费行为、实施的各种决策、对学生实施的处分等行为进行听证;向学校师生宣传法律知识,解读国家政策与法规,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与水平;帮助协调学生、学校和后勤等主体之间的各种矛盾;为学生处理在校外遇到的权益受侵犯事件。

第三,严格划分不同层面的权益维护组织的工作内容。对于高校管理层面的权益维护组织,其主要工作内容实际上就是学生会的工作内容。学生会作为学校大部分工作的执行者、辅助者、校园文明的宣传员、学生权益的维护者,肩负着艰巨而重大的责任,因此,应该将自己作为学生的服务者,充分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性质。而对于学生社团,其工作内容更具发散性和灵活性,较高校管理层面来说,更加亲民,接地气。两者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组织类型,发挥着不同作用,同时,也是对彼此功能上的互补,能够完善维权工作内容,更加充分地实现对学生权益的维护。

第四,将学生专业社团作为本校学生权益维护的主导地位,将权益维护组织和专业权益维护社团之间的沟通桥梁搭建流畅,保证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到位、工作协调性提高,从而实现维权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关于机制保障

制度要素的确定和体系的建立是构建运行机制的关键,是保证大学生维权工作有章可循的基本条件,是实现维权工作长期维持的重要支撑,是促进维权体系健康发展的源泉。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各机构的职责范围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明确,比如组织的章程的制定、工作流程的设计、监督工作的执行等。另外,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此机制进行完善。

一是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是指将学生权益维护机构和专业社团作为长期的设立对象,而不是暂时的存在,并且保证这些机构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以专业、敬业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工作和任务。二是设立考核和激励机制。高校的学生社团一般都是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行设立的,具有“民间性”,而由于学生权益维护专业社团需要对学生的权益负责,需要认真对待工作内容,因此,设立一套完整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对学生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并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奖励,才能保证工作的良好运行,保证权益维护组织的长期存在。三是设立严格的成员招募和选拔机制。在招募学生阶段,要根据工作需要设置选拔标准,比如专业、经历、特长等;在选拔流程上,要按照国家公务员的选拔程序进行严格选拔。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维权人员工作能力的可靠性,才能为学生提供可靠的服务。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维权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维权需求,而学生专业社团为主的大学生权益维护模式则能够适应这一变化,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以上笔者对这一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有助于相关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进步与发展,实现高校大学生维权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梅芬.美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2]波.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困境及出路[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

[3]周宏伟.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

第6篇:大学生社团工作经验范文

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可以是校内的,可以是校外的;可以是教学计划内的,可以是教学计划外的。

1.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共同的爱好、特长和需要的基础上,自由地组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程序,自发申请成立的、有一定章程和宗旨的群众性组织。依据活动宗旨,学生社团可以分为理论学术类、文艺体育类、社会公益类等多种类型。目前,高校都普遍重视社团在学生成长成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校园中少则有几十,多则有几百个学生社团。有的学校将学生社团纳入到评奖评优和学分制管理之中,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到两个学生社团。通过参与、管理社团,组织、策划社团活动,大学生可以直接审视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定位。社团成员志同道合,和谐融洽,平等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社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社团,从社团成立、规章制度制定、机构建设,到成员招新、活动策划、经费筹措,主要都是由社员自己完成,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能力。在打造特色活动、创建品牌社团的过程中,社员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也可以得到发展。这些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增强都有利于大学生在求职中增加竞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2.勤工助学。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岗位有校内的,如管理助理岗、文明监督岗、科技服务岗、安全值班岗、后勤服务岗等,也有校外的,如家教、企业兼职等。大学生参加一定形式的勤工助学,让自己提前身处一种“准职业”状态,接受职业环境的熏陶,可以培养劳动观念、组织纪律性、社会责任感以及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秀品德。勤工助学岗位多是临时性工作,这种不稳定性使得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与各种类型的单位和个人接触,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工作和职场规则,感受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意识。同时,在多次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应聘过程中,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得到锻炼;经过不断的尝试,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估能力也必定会有较大提高,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职业目标定位。

3.公益活动。公益活动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它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之一,既是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可参加的公益活动很多,校内的如清理校园垃圾、清除课桌文化、植树、义务维修等,校外的如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等。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为社会贡献力量,尽责任,献爱心,提高公民意识,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可以在帮助别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陶冶心灵,累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4.见习实习。见习、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具体岗位上参与工作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使高校课内外的教育活动有机联系、相互贯通、形成整体,是大学生告别学生角色,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一个桥梁。大学生阶段性地或在毕业前夕集中一段时间到企事业单位见习、实习,可以提高其对专业的认识,加强专业学习兴趣,形成专业认同感;可以接触实务,提升实践能力,深化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可以增加工作经验,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就业能力的提高。在见习实习中,通过直接接触岗位,了解单位需要,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和岗位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具体社会中,培养实践能力,缩短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社会工作人员的过渡时间,为毕业后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

5.假期实践。假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大规模地时间较为集中地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高校寒假一般一个月,暑假近两个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到城市、农村、偏远地区进行各种主题、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大多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每逢寒暑假,都会广泛宣传,发动学生组织成多个实践团队,奔赴大江南北“,上山下乡”,开展教育帮扶、科技支农、文明宣讲、社会调研、关爱留守儿童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受教育、做贡献,可以增进大学生对国情的认知和对社会的感悟,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磨炼意志,汲取力量,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尝试创业。参加一定形式的创业实践,也是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及早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与校内外各部门、机构打交道,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无论创业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各种能力都会得到飞速提升。高校应当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安排创业教育课程,及时向学生创业信息,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校园创业科技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创业大赛、企业考察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创业理念,鼓励学生组成创业团队,进行创业项目立项,参与创业实践;学校要积极联合企业、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等,以多种方式给创业学生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学校还可以聘请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担任创业指导师,进行创业指导和培训。

二、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就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多样,而要使社会实践能够长期、有效、稳定地开展,实现常态化,就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多种社会力量通力合作,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1.建立保障机制。第一,经费保障。经费是暑期“三下乡”、创业尝试等社会实践的基础条件。高校每年的预算都应当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同时,也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大力宣传社会实践,引起社会关注,让政府,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团体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以获得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第二,师资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经验丰富的老师的管理和指导。在主题选择、方案设计、技能培训、活动开展、成果整理等各个环节,指导老师承担着独特的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给实践学生以精神的鼓励、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使社会实践如期进行,收到预期效果。高校可采用“双导师”制,一方面培养、选派敬业精神强、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学生学校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聘请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员担任学生社会实践的校外指导老师。第三,基地保障。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场所,是社会实践得以稳定、持续开展的关键因素。高校应当支持和鼓励院系、专业主动走出去,与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团体、机构、企事业单位取得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岗位。第四,法律保障。大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见习实习的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但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劳动双方地位不平等,大学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被拖欠、克扣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合法权益经常会受到损害。对此,相关部门应当对劳动法进行修改和完善,给用人单位一种威慑力,约束用人单位的行为,减少用人单位侵权的可能性。高校要加强普法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法律咨询、经济援助,鼓励权益受侵害的学生通过法律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2.建立激励机制。要想使学生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必须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社会实践课,将社会实践课程化,并使其成为必修课;可将社会实践情况纳入到学生的评奖评优中,作为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的重要参考因素。高校应当逐步完善学生社会实践考评体系,对每个学生实践态度、内容、形式、实践报告等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测评,及时进行总结表彰、典型宣传。对学生激励的同时,也需要对指导老师进行考评和激励,鼓励优秀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对指导老师的工作业绩给予充分肯定,在先进工作者评选、年度绩效考核、职称评审中,对优秀指导老师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此外,政府还应当制定政策,对接收学生社会实践的用人单位给予各种形式的支持和补偿,激发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感。要注重宣传,让用人单位认识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社会的劳动就业问题做出贡献是自身的社会责任。

第7篇:大学生社团工作经验范文

正是基于此种因素,现国内各高校在学生社团的制度化管理上及团组织进社团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时下高校中学生社团多则上百,少则数十,发展不均,参差不齐。在对社团的引导、管理及社团自身运作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直接制约了社团的良性和稳步发展。笔者就高校学生社团展开研究,摸索社团发展规律,为学生社团良性健康发展找寻对策。

一、学生社团发展现状

当前,各高等院校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多由校团委或系团委直接管理。各社团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五多五少”:一是社团成立的多,活动坚持的少;二是娱乐性社团多,学术性社团少;三是追求“轰动”效应的多,考虑长期发展的少;四是自发性的多,指导性的少;五是社团的数量多,场地和经费少。

由此可见,学生社团由自发成立到长期健康蓬勃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与科学的指导。

二、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

1.兴趣是社团组织的基石。学生社团是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自发"成立的志愿型的群体,既不是有关组织的安排,也不需要社会的正式承认,完全是自发组成的。社团的这种自发性需要建立在尊重人的个性的基础之上,这充分体现出人的主体性,每一个同学都有选择参加这个社团或那个社团,或者自己发起成立社团的自由。换句话说,依靠行政手段等方式建立的“社团"。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团,尊重个性是社团成立的前提。在此条件下同学们以共同的或相近的兴趣爱好、需要等(我们可以称之为共性)组成社团。对绝大部分参加社团的同学来说,其参加社团的目的,并不带有“应试教育"中那种直接的功利性色彩,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社会需要,培养或加强自身某种能力或素质,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这和人为开办“第二课堂"有本质的区别,而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教育的内化效果显而易见。可以这样认为:学生社团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的共性(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需要等)的结合体,个性是前提,共性是基础,发展是目的。我校药学系学生自发成立了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学生社团:药学科学协会,旨在拓宽广大同学的医药知识面和提高其医药知识水平。该社团自2002年12月成立至今已经有药学、临床医学、护理、检验、针灸推拿等各专业学生近1600余人加入成为会员。正是基于对医药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对中医药的热爱及浓厚的学习兴趣,会员们经常参加野外采药、听取专家论坛、医药营销实战等活动。

2.参与意识是社团组织的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要求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才能的愿望逐渐强化,学生社团活动越来越为更多的同学所接受。就我校来说,参加社团的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近40%,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社团得以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所校园文化建设较好的大学,其社团的种类及涵盖的内容也应该是极其广泛的。如北京大学有上百个学生社团,涉及学术研究类、文艺体育类、交际类、娱乐类等多种类别,可以为有不同需要的同学提供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另外,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的组织者,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组织、管理、协调、公关能力,是在课堂教育中无法学到的。相对于重在培养专业素质的课堂教育而言,学生社团完全可以成为高校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学生的“非课堂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3.科学指导是保证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关键。高校对学生社团既不能管得过死,又不能放任自流。既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对社团一定要引导有方、管理有法、措施得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社团的积极效应。

三、因势利导,探询对策

结合我校实际工作经验,我们确定了以“鼓励发展、积极引导、严格管理"为原则来开展社团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1.鼓励发展。“发展"包括数量和质量上的发展。数量上的发展,就是要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根据共同的个人需要成立新的学生社团,从而建立合理的、种类众多的高校社团结构,让更多的同学在通过社团获得提高的同时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质量上的发展,即社团的自我发展,要鼓励社团以活动促建设,强化自身建设,提升活动层次,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拓展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让每一位社团的同学都能在其中有所收获。

2.积极引导。社团在青年学生中能够起到较强的导向作用,但作为青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社团本身也具有不稳定性,其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取向等同样受到校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对社团的引导工作往往能够影响到大多数的青年学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对社团引导不力,甚至会使社团成为校园的不安定因素。因此,要重视对社团的引导工作,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引导社团为学校育人工作服务。

3.严格管理。严格的管理是社团在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工作中要遵循严格管理与放手搞活相结合的原则,不能把社团管得过死,也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要建立有效的高校社团管理体系,制定可行的管理办法,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搞活"。

四、社团工作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社团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共青团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是高校青年工作的重要机构,是高校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联系青年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帮手。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先进性决定了它在学生社团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这主要表现在:(1)思想上、组织上的领导和指导,这关系到社团的性质、发展方向、自身建设等问题; (2)具体活动的指导,包括指导社团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监督实施计划,对其开展活动提供方便等方面。

2.注重提升社团活动层次,将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丰富多彩的社团表层活动具有宜于组织、吸引力强的特点,它是把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常规方式,应常抓不懈。但在活动中应避免“为活动办活动"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在理性上下功夫,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要帮助社团建立一套具有社团自身特点的活动机制,使社团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让同学在活动中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迪,从而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素质。

3.充分尊重社团的自主性。充分尊重社团的自主性是社团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在工作中,要注意把社团管理和尊重社团的自主性二者有机结合,尊重社团的自主性应该是社团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在管理工作中,可以建立学生社团联合会行使管理职能,实现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在管理方式上,更多的应采取鼓励、引导、激励等方式促使社团进一步发展,人为的干涉社团内部事务,往往会适得其反。

4.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工作,走社会化的道路。高校的社团不应当是封闭的,就学校而言,所能为社团提供的支持与方便是有限的,只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借助社会力量,诸如学校间的联合、与企业合作、各界人物,等等。这一方面可以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合作,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5.重视社团的总结和考核工作。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学生社团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找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通过对社团工作的总结,可以积累好的工作经验,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基础,更好的为素质教育服务。同时,通过对社团的考核,对发展得好的社团予以肯定并作为示范群体建设,推广其工作经验,这对其它社团的发展亦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叶清.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04), 16-17.

第8篇:大学生社团工作经验范文

社团年终工作总结一:本学期,社会学苑在我校社联团工委、社团联合会的领导下,在人文学院社会学教研室的指导和人文学院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自身一定的发展。社团机构逐步健全、社团活动逐步规范化、活动的主题更加能体现自身特色、活动的质量显著提高、社团的外联工作也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加强了与相关组织和人员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自身发展。

回顾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工作,协会进行了维持社团良性运行的一些工作,总结起来由以下几点:

一、积极组建社团主要部门,面向全校XX、XX级有志向于服务本社团工作的同学招聘社团主要部门负责人,认真完成社团内部重组,保证社团的顺利运转。目前这项工作已经作为这学期的工作重点来抓,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已经接近尾声,并且能够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支持与积极参与,这也为我们社团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在社团内部重组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协会与研究生共同举办了面向我校广大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调查”,积极拓展了协会活动面。在调查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本协会在调查,分析方面的优势,达到了调查的目的,并对得到的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目前这项活动已接近尾声。

三、着手创新本协会,扩大本协会在同学,特别是在社会学同学中的知名度与认可度。积极同老师进行沟通,加强我校社会学教研室的指导。协助人文学院教授进行了“柞水县瓦房口乡农户可持续生计社会考察”,邀请部分优秀研究生作了“社会调查方法(PRA)交流会”让我们协会的会员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增加他们对本协会的认同感。

四、为了扩大协会的宣传我们举办了“关注那些为生计而辛劳的人们”主题摄影图片展,获得了一定好评,同时也为协会在自身性质上的定位更进了一步。

有了以上几点工作经验,相信社会学苑能够运行得更加顺利。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觉我们的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如协会成员之间的了解不是很深入,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对协会工作性质认识不是很清晰等等这方面的问题都是我们协会工作的不利造成的。

鉴于以上工作中的不足,以及对下学期协会的期望,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特有以下几点下学期工作展望”

一、进行社团整体改革,突出协会特色,扩大协会的影响力度,让有志向服务于本协会地同学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机会。

二、做好内部调整工作,采取理事会制。培养内部人员的原则立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三、做好新会员的纳新工作,突破专业限制,把本协会推向全校。

四、做好本协会后备人员的准备工作,积极接应新老生的交替工作。

对于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我们决不骄傲;对于工作中的不足,我们决不回避。

希望社会学苑在下学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改正更多的不足。

社团年终工作总结二:在过去一个季度中,通过社团中各位的辛勤与付出中,与大家共同快乐地度过了一年的时间,工作的点点滴滴时时在眼,回眸望过去的一幕幕,在不知不觉中充实自己大学生活。在系十佳歌手表演工作时候,社团部和其他部门协助合作顺利开展工作。

在学校举办运动会中,我们社团部主要负责提供钉鞋服务给同学们,还有每月的献血活动时候我们部门负责提供献血者填写表格工作等。工作无小事,事事都不能懈怠。我们干事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同学。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脚踏实地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自己水平和经验不足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必须地努力争取更好。总的来说,因为有这样一个团队,使我大学里不断的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团结,和谐默契

在这一段时间的工作中,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社团发展及社团活动的开展两方面上。在这一学期我部组织了各社团常务会长对大学生举办的活动进行了观摩学习,增加了各社团负责人之间的交流,使各社团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活动的审批上

我部在坚持各社团的社团宗旨下,对各社团活动进行了修改、审批,现将社团发展情况与我部工作情况简介如下:

一、为了丰富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各社团举办了丰富的社团活动,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也得到了院领导的肯定,同时也提高了各社团在全校的影响力。

二、各社团整体凝聚力与上一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社团负责人在任务分配,人员调动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各部门协调合作,从而使得各社团成员积极性很高。

第9篇:大学生社团工作经验范文

关键词:台湾高等教育;两岸文化交流;交换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60-02

两岸间高校的交流合作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理解,拉近了两岸同胞的情感。大学生赴台湾地区学习交流作为两岸高校交流合作的有力支撑,促进了两岸青年的共知、共识、共融,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了蓬勃活力。

一、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体制简介

从办学性质上看,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除师范教育、特殊教育和基础教育外,其它类教育可以私立。从学科门类上看,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分为普大和技职。普大就是普通大学,技职相当于大陆高等职业教育。从学制上看,台湾地区的普大学制四年(医学专业除外),技职分为二专(两年)、五专(五年)、二技(两年)、四技(四年)等。从升学途径上看,学生在国中(初中)毕业后有三个升学选择路径,一是选择高中,二是选择高职,三是选择五专。高中毕业后可考普大,高职毕业后可考二专或四技,国中(初中)毕业后可考五专,即五年学制大专学历,五专毕业后可插班大三,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可考研究所硕士、博士研究生。二专、五专毕业后可考二技,毕业后相当于四技,可获得等同于四技或普大的学士学位,毕业后可考研究所硕士、博士研究生。二专和四技是给高职学生提供的升学渠道,高中毕业后不能直接考,必须要工作一年方可考。

二、台湾地区高校的特点

(一)教学形式开放。兼职教师在台湾地区高校占有一定的比例。兼职教师中既有专业领域的科研精英,又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务专家。这样开放式的办学,既高效利用了教育资源,又拉近了高校与社会的距离。特别是技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邀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产业实务专家担任部分课程的授课,协同授课过程中,产业实务专家结合学习专业与产业实务,透过教学,使教师、学生与产业密切互动交流,切实提升学生实务知识和能力,熟悉产业实务,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产学结合紧密。台湾地区部分高校,特别是技职院校,结合开办专业特点,开设大量的实验室,分类别设置的实验室如同工厂车间,机械、设备、材料一应俱全,将专业课程移至实验室讲授,从原理到构造,从原料到成品,动手的过程成为探究分析,切实提高技能的过程,如此的实景、实物、实情,使教学如同就业。另外,部分技职院校开设产学专班,高校与企业签署策略联盟,招收专班,以实务课程为导向,共同规划课程;以培育业界实务人才为原则,共同开展培训;以学以致用致专为目的,共同保障就业。比如:私立龙华科技大学从2009年起就与宏达电公司签署协议,双方共同设计课程,学生每周4天在企业工厂工作,2天上课,1天休息,毕业后取得本科文凭并留职工厂工作。

(三)校园文化活跃。台湾地区高校非常重视以社团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场所有保障。院校为社团提供固定办公、活动场所,院校的公共文体设施根据社团需要免费提供给社团使用。二是活动经费有来源。院校提供给社团一定的开办经费,同时社团积极到院校周边的餐厅、市场、商店争取赞助,补充社团开办所需。三是社团之间有竞争。社团会开展兴趣爱好交流、学习人际关系、团队合作、规划与执行方案等活动,院校定期会举行相应的比赛,大学生以社团为单位精心筹备参与,院校对表现突出的社团进行再赞助和奖励,通过社团间有序竞争,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赴台学习的分类

各高校派往台湾地区的非学历交流生又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类为公费交流生,即台湾高校给大陆结对学校的优待,免除赴台交流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甚至每月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费,由于这种交流方式会给台湾结对高校带来一定经济负担,所以这种交流形式一般数量有限,每所台湾结对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会有只免除学费或免除学费和住宿费等区别。另一类是自费交流生,台湾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私立高校为了增加学校收入,经过协商和双方宣传,从大陆结对学校招收自费交流生,大陆学生需要自己负担学杂费(台湾高校一般会为结对高校的学生减免部分学杂费)、住宿费和生活费。这种形式交流生的数量一般不受限制,如果在校学生有意愿到台湾交流学习并有经济能力来负担在台湾的学习和生活的费用,将不会受到限制。

四、赴台学习的特点

(一)有利于两岸青年共融共识。两岸同宗同族,语言相通文化相同,大陆学生到台湾地区学习生活不存在交流方面的障碍。青年大学生热情、求知、自信、奋进,具有较高的素质修养,通过共同的学习生活,台湾地区的学生了解了祖国的广博富饶和强盛,大陆的学生感受到了宝岛的深厚人文底蕴和先进发达的科技,可以让双方都意识到面对新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有利于两岸高校合作交流。两岸文化相同,语言相近,高校学科的一致性为校际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高校间开展学生交换为彼此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间的交流碰撞会带来新的思想,新的创意。学生不断的流动交换使校际交流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从而使校际合作更加持久,并由此展开教师访问讲学、教学研讨、教师交换,共同规划专业和课程,远程课程互选等,推动两岸高校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