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审计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研究现状

第1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环境审计; 审计; 综述;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3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3-0112-04

一、引言

近两年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大气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用行动表明了我国政府致力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也为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极大地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由此确有必要回顾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近年发展现状以判断未来发展方向。

二、近五年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统计方法

本文采取如下方式选取样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级检索/关键词“环境审计”,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数据(更新截至2016年8月20日),通过人工筛选剔除与环境审计主题无关文献,最终选取样本文献共计687篇。本文按年度、来源期刊类型、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分类统计,望能清晰描述我国近五年环境审计研究状况,并以此为据提出展望。

(二)年度与来源期刊类型

本文对该687篇环境审计样本文献按其发表年度与来源期刊类型进行统计。从论文数量年度分布看,大体呈上升趋势,环境审计依旧是学术界热门研究方向。从来源分布看,来源为核心期刊的文献共计205篇,约占30%,与张长江[ 1 ]2011年统计数据相比,比重有所下降但数量仍大幅增长,从侧面反映了非核心期刊对环境审计关注度显著提高。在核心期刊中,会计、审计类期刊仍占主导,但经济、环境、农林等其他类期刊比重接近21%,涨势明显,表明环境审计研究在非会计审计以外的学术界受到更多重视和参与。

(三)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潘煜双[ 2 ]的研究,将论文研究内容分为基本理论与综合、环境审计实务、环境审计方法专论、国外环境审计介绍、环境审计规范专论五个方面(表1)。本次统计中,归为基本理论与综合类的样本文献所占比重为63.61%,与潘煜双[ 2 ]统计数据79.83%相比下降明显;关于环境审计实务的研究占13.25%,环境审计方法专论占14.26%,二者较均衡;国外环境审计介绍相关文献相对涨幅不大,占6.55%;但关于环境审计规范专论的文献五年内仅有16篇,比例甚至有所下降,仅占总体2.33%。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来看,仍多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研究,但多样与新兴的研究方法也开始运用到研究中来。在环境审计实务文献中,大多数学者运用常规研究方法(如表2所示),此外,有3篇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法,有7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有3篇采用模型法进行分析研究。在环境审计方法专论文献中,方法的多样性体现得更为明显,费用效益分析法、生命周期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被运用于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还有学者引入未确知测度等数学工具以构建相关模型对环境审计风险进行计量评价。

三、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特点评述

(一)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丰富

1.环境审计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独立监督论、鉴证评价论及环境管理责任论三种。张丽华[ 3 ]等学者认为环境审计是一项促进和加强环境管理的经济监督活动;王淡浓[ 4 ]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管理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或鉴证工作;张莹[ 5 ]等学者则认为其产生于环境受托责任背景下,并以解除受托环境责任为目的;黄道国[ 6 ]提出由多个审计主体、不同审计客体、不同角度、多种审计方式组成的多元环境审计构想。

2.环境审计的主体

我国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分支,审计机关和审计组织是主要的实施主体。张爱民[ 7 ]等众多学者认为环境审计主体由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三部分构成;左睿[ 8 ]等则认为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政府审计应积极倡导并逐步推行环境审计,以企业内部审计为主,加强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二次审计;刘静[ 9 ]指出我国碳减排审计主体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的协同作用。

3.环境审计内容与目标

环境审计的内容主要围绕资金、政策、管理、项目四个方面展开。黄道国[ 6 ]指出多元环境审计内容覆盖以上四点,具体涉及财政审计、行政事业审计、金融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企业审计、农业审计、外资运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境外审计九类;唐洋[ 10 ]认为环境审计的内容涵盖合规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环保资金审计、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处理审计、清洁生产审计、环境友好型产品审计及环评报告审计七个方面。关于环境审计目标,我国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一元目标论、二元目标论和三元目标论。李曼静[ 11 ]对比上述三种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符合国情的环境审计总体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李雪[ 12 ]等学者重新构建环境审计二元目标体系;沙珍珍[ 13 ]等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环境审计二元目标研究;时军[ 14 ]则分析指出环境审计目标设置应具有预见性、可操作性、特定性以及清晰性,并在终极目标指导下针对不同审计主体设立相应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二)环境审计研究地域特征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大不相同,相应的,各地环境审计也呈现明显的地域特点。例如,江苏省位于东部长江三角洲,河川交错,湖泊密布,自然条件极好,经济发达,环境审计开展较早并取得一定成效,该省环境审计从水审计、资源审计、农业资源审计、农村环境绩效审计到清洁能源审计、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绩效审计等均有涉及,相关文献内容丰富。中部地区中,江西省及周地区的环境审计研究多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重要国家战略规划展开;湖南省及周边地区环境审计注重对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产业聚集且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湘江流域治理的研究;汉江流域资源要素密集,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及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湖北省近年来关于该流域的环境审计研究迅速发展。西部云贵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物种多元且不乏珍稀濒危物种,环境审计研究也多围绕保护资源、物种多样性等展开。

(三)注重环境审计的跨专业多学科交叉

近年来,众多学者在环境审计研究过程中引入多学科的不同方法、理论与模式进行创新,取得丰富成果,环境审计学科正从单一性学科发展为多种学科交叉的新学科。例如,秦荣生[ 15 ]利用物理“无影灯效应原理”探讨政府环境审计,吴洁伟[ 16 ]将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地区环境审计作出客观评价。除了与物理和数学等基础类学科相融合,我国环境审计也与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相交叉,例如:李兆东[ 17 ]等将能质流分析法运用于新型企业环境审计模式构建,杨柳[ 18 ]等将生命周期评价法与环境审计相结合,宗元勇[ 19 ]从道教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审计的原则体系,陈波[ 20 ]指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形成与发展基于资源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融合。

(四)对国际经验的分析研究热情不减

我国环境审计在国际上起步较晚,为更好地顺应国际环境审计发展潮流,我国学者一直注重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侯婷婷[ 21 ]等对比我国与加、德、印环境审计各组成要素,李明辉[ 22 ]等评述大量国外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游春晖[ 23 ]等对美国环境审计制度变迁进行了回顾,张珂[ 24 ]选取与我国环境审计起步时间相仿但后来居上的日本为对象进行研究。除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审计模式外,我国学者对在环保方面有成熟经验的不发达国家环境审计模式也有所关注。例如,杨丽萍[ 25 ]对南非政府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进行分析,为我国政府主导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五)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热点新命题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制度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迅速得到学术界关注,成为环境审计研究领域的热点新命题。林忠华[ 26 ]、蔡春[ 27 ]等学者围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探讨研究,丰富并完善了相关理论;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就本省自然资源资产专项审计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和理论探讨研究;张宏亮[ 28 ]等设计了主副指标相结合的资源环境管理指标体系,构建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独特模式、方法及应用体系并通过案例证明其可行性,为相关实务的开展提供了指导。

四、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未来环境审计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展望:第一,探索构建创新型环境审计理论体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这一特殊经济背景对环境审计理论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不断创新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实施机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二,加强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研究。环境审计评价体系是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南,目前对评价体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可操作性差,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实际工作中也常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存在理论必要和现实必然性。未来应加大对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力度,更多运用实证检验研究成果,并不断结合实际加以改进和完善。第三,深入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研究。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是环境审计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环境审计法律制度基本确立但仍存在立法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充足、实践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学者应更注重分析研究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为我国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尽快实现环境审计法制化、规范化。第四,加大对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关注力度。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是我国环境审计的重要主体,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我国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有效路径,丰富相关领域研究。第五,进一步促进环境审计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领域的融合,有助于开阔研究思路,通过多元化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我国特色环境审计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长江,陈良华,黄寿昌.中国环境审计研究10年回顾:轨迹、问题与前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35-40.

[2] 潘煜双,李云.中国环境审计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97―2008年研究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0(33):65-68.

[3] 张丽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1(12):121-124.

[4] 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2011(5):18-23.

[5] 张莹,宋传联.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谈中国环境审计关系人中存在的问题[J].生态经济,2013(7):85-87,92.

第2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一、资源环境审计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资源环境审计内涵

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机关,审计部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披露有关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资源环境状况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为目的,对有关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环境管理系统相关的经济业务活动所披露的信息进行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监督工作。

(二)资源环境审计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前社会需要,同时又不削减或牺牲子孙后代需要的发展。区别于其他发展观的是,可持续发展是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多方面协调发展,不以破环自然生态为手段以求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即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避免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追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若要对当前社会中的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就需要政府部门采取一定措施,资源环境审计就是其中之一。

2.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自然资源其本身具有生态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双重性质。环境资源价值理论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的,指的是生态环境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具有怎样的意义。作为当今社会主要生产材料的自然资源本身是有限的,近年来更是由于过度开采逐渐呈现空心化现象,甚至有些地区开始出现资源枯竭现象,生态坏境恶劣,如甘肃白银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等生态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生产工业大肆发展所导致的,但最终也制约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减少自然资源消耗,拓展其使用用途,使有限的资源环境发挥最大的价值。

3.公共受托环境责任。受托责任关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呈现出各时代不同的特征。受托环境责任正是受托责任关系时展的新产物,同时也是资源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企业既是自然资源环境的消耗者同时也是环境的破坏者,因此,政府对企业的监督考核,不再局限于经济业绩,环境业绩也已成为重要内容。为避免资源环境破坏浪费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公共资源使用问题,公共部门主动承担起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我们称之为公共受托环境责任。

二、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现状

(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目前取得的成果

1998年审计署正式成立资源环境审计司标志着我国正式出现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对财务收支,经济效益的审计相比,发展时间较短,发展也相对缓慢。可以说,目前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在这不到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在资源环境审计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1.资源方面。通过对土地、林业、矿产、水等重要资源的审计,揭示了某些地方在开采利用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开采无度,保护制度过于松懈,违法违规的严重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推动相关检疫局错的推行,促进了资源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和对资源的保护利用。

2.环境方面。通过对重点流域(海域)水环境、空气等生态环境的审计,暴露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以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民身心健康为代价的严重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环保工作开展,促进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建设。

(二)当前资源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环境审计方面人才的匮乏。资源环境审计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新型审计,我国审计署虽已设立资源环境审计司,但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由于自然资源环境有限、稀缺的特点,造就资源环境审计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从事资源环境审计的人员既要掌握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又要具备环保、自然?Y源有关的专业知识。受制于传统审计方法、思想模式的审计人员则只能求助外部相关专家的帮助,给审计造成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困难。

2.审计重点集中于资源环境资金的应用,忽略其他审计项目。我国对于资源环境的审计内容仍以资源环境专项资金为主,这使得资源环境审计受到一定的思想、范围的限制。审计人员将审计重点放在资金上,这也就造成审计人员可能忽视其他审计项目,导致审计失效的结果。除了对资源环境专项资金运用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效益的审计、对计划推行的环境政策和环保项目的评估,对已实施的资源环境保护行动的数据进行审核等也应作为资源环境审计的重点。

3.现行资源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充分审计依据。我国现已初步形成包括宪法、相关细节性法律以及相应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所构成的保障资源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在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资源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审计机关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同时,我国专门性资源环境审计法律法规极少,甚至可以说是空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由审计署制定的《中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审计法规中尚未涉及资源环境审计有关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等,致使审计人员在资源环境审计过程中可能因缺少审计依据,无法获取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阻碍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进行。

第3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风险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货币经营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较低,风险聚集性较其他行业更强,但同时也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社会和经济稳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逐步脱离了国家保护,业务不断丰富和复杂化,经营风险逐步加大,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公正的客观评价体系,引入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企业内部进行评价,及时有效的揪出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并采取各种防范对策来避免风险损失,从而改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所以它是商业银行系统运转正常的重要保障。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相继进行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以企业整个业务运行系统为核心、以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但与当今金融业的整体发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仍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针对商业银行自身特有的运行模式,如何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审计机制成为所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管理体系不合理,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部审计中两项最重要的原则。独立性在于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主要指银行的内部审计要独立于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当内部审计部门被赋予一定地位,拥有相应的职权时,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对银行的经营状况作出真实合理的评价。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仍停留在内部审计“形式的高地位”阶段,实际的管理设置模式是层级管理。内审部门由总行和各级支行行长管理,审计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报酬、晋升由管辖的行长决定。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不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混乱的隶属关系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甚至丧失了独立性。银行是自主盈亏的特殊企业,行长的决策很可能因注重盈利而忽略高风险,董事会得到的信息经过了管理层的过滤,及时性和真实性自然得不到保证。而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对象同属银行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避免的利益关系。二者的地位不相上下,内部审计机构权限受到限制,无法以客观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监督指导,从而流于形式。

(二)审计风险得不到重视,防范范围过窄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包括:银行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漏报或重要的金融业务活动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其合法公允或健全有效,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以及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日后暴露而产生了不良后果。这两方面都会使被审计对象蒙受损失,引起内部审计部门承担责任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风险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使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率无法得到明显改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核心仍然是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材料的真实完整,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合规合法性,风险业务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注重事后审计,不注重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审计,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往往只是采取“亡羊补牢”式的补救措施。内部审计的风险预警模型的设置尚不完善,风险管理监督和控制职能缺乏。

3、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拓展,业务更新十分迅速,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而审计内容却反应过慢,跟不上业务变化的需要,无法及时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和风险评估。

(三)审计手段单一,方法技术陈旧落后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还普遍停留在原始的账目基础上,采用详细审计或抽样审计的方法,与国际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差距还很大。陈旧的审计方法和单一的审计手段势必导致审计期长、成本高、效率低下,并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审计结果过于主观,科学性变差。另外,金融电子化建设的飞快发展带动几乎所有被审计对象,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其审计手段的信息化仍处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系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致使内部审计人员在监督控制上无所适从,风险防范举步维艰,严重约束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四)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综合素

质不高

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至关重要。商业银行业务越来越复杂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企业需要的是一批能够适应现代银行业发展要求,拥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丰富的审计工作经验,同时具备法律、计算机和国际贸易等相关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很多内部审计人员都来自基层岗位,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使得工作衔接不利,业务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极大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改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商业银行的发展迫切要求其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就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全面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手段,明确定位管理职能边界,增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对重要经营活动实施专项审计,同时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内部控制模式,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发挥内部控制的整合优势。为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适应银行治理结构,我们还应主动调整和改革现行的“层级管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的平行地位是影响独立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垂直组织管理机制。

(二)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拓展内部审计范围

将风险管理引入内部审计,旨在帮助银行建立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风险控制机制,保证内部审计的监督质量,依靠紧密的检查程序把风险降低至设定范围之内。首先,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模型,通过对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找出高风险部分或环节,确定审计重点,分析其产生高风险的原因,制定科学有效的审计计划,集中力量实施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控制风险的职能。最后,商业银行还不应忘记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传统的内部审计通常是以已经发生的损失或者错报漏报造成的不良后果为基础进行的事后审计。而对于正要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被审计对象,我们更应予以关注,把内部审计范围的切入点逐步前移,同时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预测潜在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及时监督和防范,推动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深层次发展。因此商业银行既要搞好风险评估工作,又要努力预防风险。

(三)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尽力开发高技术含量的审计软件,以计算机软件作为审计工具,将实际应用的专业技术和审计经验转化为数据分析模型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然后,利用银行内联网,对会计凭证到报表逐项检查、复核,同时对银行各项业务实行不定期经常性的监测。最后,运用数学模型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风险评估报告。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改进审计质量。

(四)加快内部审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人员素质

银行业务的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单一的财会型审计人员已无法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综合实力的审计人才,是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银行应该建立一套有效健全的聘用制度,实行竟聘上岗,择优聘任,选择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吸引并激励其加入,妥善安排工资薪酬,设法调动其积极性,确保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和作用。另外还要搞好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拓展他们的知识层面,完善人员的科学配备,尽力建立一支新型的内审精英队伍。

参考文献:

第4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政府审计信息; 信息公开; 公开工作年报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6-0117-03

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步入正轨化。现阶段我国审计机关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开展的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着哪些不足?笔者主要对各省级和直辖市审计机关的网站以及部分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总结和分析各审计厅(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审计厅(局)的门户网站初具成效

通过门户网站进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方式优点非常显著,公开速度快而成本相对比较低。通过调查,发现除了自治区审计厅外,其余各省级和直辖市政府审计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门户网站,各级审计厅(局)的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其公开政府审计信息的主要方式。以2013年为例,河南省审计厅主动公开的各类信息共计1 759条,通过门户网站的信息为1 273条,占主动公开信息数量的72.39%;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进展相对较慢的审计厅在其门户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公开了行政公文共计62条,而专栏访问量累计超过了155万人次。

在各省级和直辖市政府审计的网站上,都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专栏一般被放在网站显著位置并且在专栏中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指南、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目录、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以及政府审计信息年度工作报告等内容设立了专门的链接,使得访问客户可以直接到达需要信息的所在页面。除了设置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专栏,许多网站还设置了搜索栏,可以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各审计厅(局)在网站信息公开的形式上也不断创新,例如上海市审计局将一些政府审计信息以声音和图像的方式公布在网站上,满足各类社会群体方便及时地获取政府审计信息。

(二)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数量增幅明显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根据对2008年至2013年间各审计厅(局)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数量进行分析,发现每年均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由于在2008年《条例》实施以前,大多数审计厅(局)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并没有形成制度,其公开的信息数量较少,而上海市审计局按照《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从2004年起开始进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属于开始比较早的审计机构。表1是对上海市审计局自2004年起至今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数量的统计数据,除了2004年第一年开始公开政府审计信息时信息数量较多外,2008年开始实施《条例》以来,其主动公开的数量显著提升,公开的内容不断充实,质量不断提高。

(三)依申请公开次数明显提升

根据《条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审计机关提出申请公开时,审计机关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向申请人公开政府审计信息。以上海市审计局为例,对其2004年至2013年的依申请公开次数进行了统计(见表2),在2008年《条例》实施之后,依申请公开次数明显提升,在2011年达到了146次之多,并且政府部门的回复率达到了100%,可见,审计机关越来越重视依申请公开工作,使依申请公开成为主动公开的重要补充。

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看,在《条例》实施以来,各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各审计厅(局)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方式建设不足

1.门户网站建设发展不均衡

虽然大多数审计厅(局)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但是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网上建设程度悬殊很大,部分网站建设尚不到位。有些审计机关网站没有建立独立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专栏,有些网站虽然有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栏目,但栏目中的内容已经数月甚至数年没有更新。例如天津市审计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链接打开后是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界面,而其网站上没有任何关于其信息公开工作的内容。审计机关和当地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毕竟有所不同,如果没有专门的信息公开的内容,公民要获取政府审计信息的难度就会更高,成本也会增加。

2.公开方式过于单一

很多审计厅(局)将门户网站作为其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主要途径,而忽视了其他的一些公开方式。作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重要方式之一的公共查阅点,其成本比较低,社会公众可以较便捷地获取政府审计信息,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公共查阅点的建设却不容乐观,很多审计厅(局)根本没有设置公共查阅点,即使个别审计厅(局)设置了,也因为数量较少利用率非常低。例如2013年度上海市审计局设置了一个公共查阅点,其使用人次为全年8人次。

(二)专业人员缺乏

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负责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为兼职人员,有专职人员负责的审计厅(局)非常少,即使个别有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设置专职人员的审计机关,其专职人员所占比例也相当少。例如河南省审计厅负责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为27人,其中4人为专职人员,其余23人为兼职人员,专职人员所占比例不到15%。专职人员严重缺乏已经成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普遍现象,大量采用兼职人员的弊端很多,由于兼职人员多数无法长期、连贯地负责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对于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不够系统和全面,其掌握相关信息公开的技能相对较弱,会导致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无法长期有效开展。

(三)依申请公开次数较少

由于我国《条例》实施时间较短,而且政府审计信息在之前长期处于不“透明”状态,公民审计信息公开的意识比较薄弱,很多社会公众很少关注审计机关网站的信息,觉得这些信息和自己毫不相干,主动参与积极性较低,而主动利用公开的审计信息或者根据要求申请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对2013年度部分省市审计机关依申请公开次数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3),从结果看,依申请公开次数除上海市审计局为41次外,其余省份的审计机关均不超过5次,而近一半省份的审计机关2013年全年没有一次依申请公开的情况。

造成公民审计信息公开意识不强的原因,除了公民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之外,与审计机关对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宣传较少有一定的关系,这样使得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反馈机制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审计机关无法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阻碍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发展。

(四)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尚不规范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是对年度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总结,通过对2008―2013年各省审计厅和直辖市审计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进行梳理,发现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尚不够规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公开的内容不统一

《条例》中对公开的信息有相关规定。各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基本上都能按照规定进行披露,但仍有一些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不符合要求,有些审计厅(局)将审计工作和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混为一谈,在进行工作年报总结时没有区分。例如2012年山西省审计厅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却是《关于2012年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里面并没有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和受理依申请公开等情况,而仅仅是对山西省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进行了说明;另外辽宁省2013年度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也仅仅对本年度审计工作作出了总结,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却没有谈及。

2.信息披露口径不一致

在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中对主动公开信息情况进行披露时,各审计厅(局)的披露标准不统一,即主动公开信息的数量统计口径不一致。正如上文所说,上海市审计局的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开展得比较早,也比较完善。以2013年为例,上海市审计局主动公开的审计信息为47条,而河南省审计厅主动公开的审计信息为1 759条,作为同级别的审计机关,主动公开的信息数量差距非常大,可见中间的差距一部分是由数量统计的口径不一致造成的。河南省审计厅把其门户网站的所有信息包含一些服务信息也算作主动公开信息数量,导致其主动公开的信息数量骤增。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现阶段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主动公开的标准尚没有明确,缺乏有效可操作性的指南。

3.内容尚不够完善

根据《条例》规定,在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中,应当对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情况进行陈述。而一般审计机关的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中只有一些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信息数量,对于依申请公开的信息中没有给予回复的情况很少有具体说明,尤其是由于涉及商业机密的原因而拒绝公开,其解释就更是少之又少,因为《条例》中对于商业机密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这样容易使本该可以公开的信息被“秘密化”。

另外,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中,绝大部分的审计厅(局)都是大篇幅描述已经取得的成绩,很少提及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即使个别提到了不足,也仅仅是非常笼统地提及,而改进措施更是鲜有提出。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会导致相关信息使用者无法全面了解审计机关年度的审计信息公开工作。

三、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建议

(一)综合使用各种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方式

现阶段,各审计厅(局)应当加强利用门户网站建设的同时发展其他信息公开方式。首先,重视网站建设,在门户网站设置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专栏,将日常的审计工作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区分开来,并加强检索功能,使公众可以方便及时地获取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其次,应当加强公共查阅点的建设,使社会公众能够方便及时地获取政府审计信息,除了在自身办公场所设置公共查阅点外,还可以在人员密集场所或者社区和乡镇等设置简便的公共查阅点;最后,建设多元化的信息公开方式,例如建立官方的微博和微信,及时对政府审计信息进行公开,并同时搜集使用者的反馈,还应当利用当地的媒体,比如通过电视台、电台和报纸等对外及时政府审计信息。

(二)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

《条例》中并没有对从事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人员素质作强制性的要求,但是由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专业性相对较强,对从事者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应掌握一定的政府审计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对于法律层面可以考虑实行相应的执业资格认证,设置相应的准入制度,提高从业者的素质。现阶段各审计机关可以从现有的人员中选择一些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能够成为胜任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

(三)健全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评价制度

各审计机关的主管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评价制度,包括设立具体的考核指标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等。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是指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机构对公开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外部评价主要指社会公众以及政府审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满意度,该指标应当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可以采取网络投票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

(四)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制度

应当对年报中的公开内容和信息披露的口径进行统一,国家审计署可以根据现阶段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公开的内容进行统一的规定,给出相应的模板,比如哪些内容必须披露,哪些内容可以选择性披露,哪些内容不允许在工作年报中披露等;另外,对于依申请公开的信息中没有给予回复的情况应当附详细的文字说明,对于涉及“国家和商业机密”的信息而没有公开的,建议其主管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审核以防止“懒政”的情况出现。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的形式应当创新,提高其可读性。大多数审计机关是采用纯文字叙述的形式,如果能够将图表、声音和图像等融入到工作年报中,并且加入适当的案例,将大大提高其可读性,使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更加直观。

【参考文献】

[1] 田林.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评析[J].会计之友,2012(5):70-71.

第5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信息化

引言

依据国家“金审工程”二期项目规划,目前审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全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并结合“金审工程”一期的建设成果,来推动审计部门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如今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成为我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向,传统的手工审计不能适应电商和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研究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现状

(一)我国计算机审计初见成效

计算机审计即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审计与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也指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领域中的其他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虽然我国的计算机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随着信息化发展也取得小小的成果。

1.审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国审计管理信息化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审计网络与各会计事务所都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文字、表格处理及资料管理,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办公自动化技术。

2.计算机审计准则与规范建设方面。我国建立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审计部门也建成了由单位内部局域网、系统专用网与广域网组成的信息互联互通的信息网。审计署也实现了与各省、市、自治区审计部门及其警务机构之间的联网,进行审计资源共享。同时也开发了部分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

3.审计软件研发方面。因审计环境与工作不确定性的特点,我国的审计软件开发一直得不到突破,但近几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比较成功的审计软件如: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多种行业审计软件及适合会计师事务所使用的审计软件等等。

4.计算机辅助审计成效方面

首先是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署的主导下,在银行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等多个领域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一些地区通过使用审计软件调查并核实某些企业的违规违纪行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了资产的损失。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也逐渐开始将计算机技术转向辅助审计,甚至有些事务所自行编制专用的审计软件辅助审计。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在我国应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还尚在学习与摸索阶段,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

1.计算机审计复合型人才欠缺。计算机审计是会计、审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运用的杂糅的学科,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但目前我国很紧缺可以胜任的审计人才。虽然他们或多或少接受了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培训,但大多仅仅是简单的、基础的培训,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及会计软件的操作等。大部分审计人员还不清楚计算机运用在各业务领域的工作原理,也没有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方法。我国对IT审计师的任职资格及要求了解不多,研究也很少。人才的缺乏制约着我国设计审计的发展。

2.相关计算机审计的准则规范尚有欠缺。目前我国在电商、网络经济与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有些部分甚至是空白的,比如电子凭据、合同等具备的法律效力与保存要求;网路犯罪适用的法律等有关立法还很欠缺,它阻碍了依法审计的工作。此外,尽管我国审计机关已颁布实施了一些相关立法,但这些准则与规范还不完善,比较笼统概括,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计算机审计人员来说,缺乏具体的指南,开展工作显得比较吃力。

3.审计软件的可操作性不强。尽管目前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不欠缺,软件功能也有很大的提升,但还是有部分辅助审计软件实用性太弱,使用效果不尽人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审计人员的自身问题;二是有些审计软件不切实可行,不能及时处理审计中的问题,因此受到审计人员的冷落;三是研发软件的技术人员与客户之间的脱节,客户没有把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和意见反馈给技术人员,开发人员不能及时跟进改善和优化软件。审计软件是计算机审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不能与时俱进,必将影响我国计算机审计的发展。

二、推动计算机审计在我国审计中应用的对策

如李金华审计长所说,“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审计人员若是不熟练计算机,将要失去审计的资格”。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全力推广我国计算机审计的发展。

(一)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宣传推广和研究力度。为了大力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发展,须加大宣传与研究力度。可通过报纸、专业杂志、多媒体、报告会及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宣传,让广大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干部意识到计算机审计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意识提高了,方向也就明确了,动力与措施也相应地产生了。同时,审计部门干部还要加强计算机审计的研究与实践力度,可通过自然、社会科学基金与各级审计机关、注协组织的科研课题展开工作。只有计算机审计能有效开展,我国信息化建筑才能健康发展。计算机审计的研究与实践需一定的投入。

(二)强化审计人员培训及高端人才培养。在人员培训上,除了基本的字处理、制表软件操作外,应着力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包括审计对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表格及审计软件的技术方法,并根据实情编制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防范措施等制度进去,或者进行强制的后续教育,并不间断地考核与检查。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应着重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审计、系统功能提升或应用程序审计开发等方面。在未来审计人员培养上,可通过在专业课程中添加信息技术与电商等教学内容,将计算机审计学科列为必修课。但是计算机审计人才培养不只是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审计部门应意识到计算机网络专家、信息系统和电商专家在审计领域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一改从前的由会计师独唱主角的现象了。所以,审计机构要注重招收这些方面的人才,并进行审计理论及技能的培训,让他们与会计师齐力完成审计任务。

(三)建立健全的计算机审计准则规范制度。首先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有关电商及网络经济的法律法国体系,确保计算机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进一步完善与计算机审计有关准则与规范。应赋予审计人员利用网络审计软件审查审计对象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及安全措施的权力,并要求审计对象单位积极配合。同时还要补充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功能审计、网络审计等准则,在电商与网络经济的签证业务方面,可考虑制定相应的实务公告,针对不同的工作作出相应的具体指南。

(四)加强优化审计软件并积极推广使用。应加强审计开发人员与使用客户之间的交流,用户积极提出改进建议及反馈问题,开发人员主动跟进优化审计软件功能,做到从硬件到软件、产品到服务的一体化服务。还要加大审计软件研究开发力度,组建计算机专家与审计专家合作的团队,提高软件系统功能。建立审计软件评选机制,对优秀的审计技术创新进行表彰奖励。

三、结语

审计是保障经济秩序及监督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上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制约,特别是审计技术及方法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监督部门的审计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刻不容缓。(作者单位:松原市审计局)

第6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 会计集中核算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企业会计作业的规范化,综合化,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完全符合企业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企业财务的审查与管理的不断规范化,有效的保障了企业会计系统在整个企业中的运营安全与协调。为此,当前的首屈任务是会计核集中核算的不断加强。因为会计集中核算是刚刚实行,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诸多核算单位由于对其认识不到位不能有效配合,让核算工作变得难以开展。

一、企业新财务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企业内部财务岗位与人员分工存在的问题

核算中心统一负责实施企业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与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所以促使部分企业财务内部人员在不断缩减,会计,出纳便由少数人充当,因为会计工作的过大信息量,让财务内部出现“量多人少”的工作局面,还有,会计专业人员过少,缺乏合理性,规范性的岗位分工,造成无法有效的开展内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还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会计信息失真和不完整。

(二)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法制建设不健全

企业初级实施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还处于整体建设不健全。财务管理职能和会计职能需要核算中心与单位来分摊相应部分。来自各种因素的压力,在工作的实际操作中,使企业集中核算工作无法落实到位。互不干扰的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的工作局面,让两个部门缺乏有效的配合与沟通,让相关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得以缺乏,不便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的有效开展。更会让相关规章制度在各部门出现违章问题,核算中心的财务核算工作难度也相应升级,无法对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企业核算部门工作积极性不高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某些企业,还处于不认同状态,并存在一定抵制心态,这样会影响到日常工作的积极性,让会计核算工作无法顺利实施。核算单位以为企业资金的管理是中心负责,错误的认知,让资产管理的积极性严重降低,一旦出现财务实施不配合行为,核算不能落实,资金的使用就会不规范,像有些企业利用开虚假发票来来套取现金。

二、企业财务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合理设置企业财务内部岗位及人工分工

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特点复杂,系统, “量多人少”,让相关岗位人员数量和实际工作量不匹配。大量的财务工作不能有效顺利的落实,就是因为审计核算人员的相对缺少造成的。所以,企业应当重视的财务人员和岗位的合理标配。传统的“一人一职”的工作方式让报表和制证职位分离,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有差异性,报表失真,不能及时上交。为确保真实性和连续性,统一确定专人负责制作,记账和报表。相应人员合理分配,轮换制的建立,完善每位会计对各环节的操作充分了解,掌握业务知识。加强培训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提高对原始凭证,财务报表等内容流程的认知及核算能力,开展有效工作。

(二)不断健全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法制建设

加强与健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法制建设,在企业摸索阶段,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对执行势必增加阻力。为确保有效的落实,企业应持续加强法律法规的相关建设,力推会计集中核算法制化,让核算中心,各相关部门变得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为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有序性,企业对各种规章制度要作出相应解释,提高各相关部门的认知和理解。

(三)积极调动企业核算部门的热情

为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的结算,激励,考核等机制。确保核算各部门自有资金使用权的过程中,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当需要资金时,经核算中心审核合格,才能提供其合理支持。这样才能有力的防止无限度使用及滥用资金行为。各单位在使用资金时,核算中心可以参照相关制度,规定,监督管理以及审计,了解其使用情况,让资金可以最大程度的限制和避免不必要,不合理的支出,同时也可以严肃杜绝公款消费和个人贪污的事情发生。利用健全的企业内部激励体制,让财务部门的各级人士,利益,工作绩效有效结合,合理分工,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效提升财务部门,每位财会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同时,财务部门要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可以参照企业的有关规范给予评分,根据单位财务信息考核的相关指标完成情况的个人,财务部门给予公正的评比胜出者给予奖励,未达标的个人要相对惩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有效使用,能让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变得合理,规范,法制化的同时,有效提高了企业会计的核算效率,会计信息变得更加精准,全面兼具可靠性。企业资金管理成本下降的同时,有效使用企业资金相对提高。尽管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实际落实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我们企业各部门更应该重视起来,对各种状的发生,积极认真对待,第一时间处理掉问题所在,持续优化会计集中制度的有效落实,让财务会计工作在企业中,可以顺利的发展,让企业的财务管理,不断扩充,更有价值的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程超.试论企业财务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会计 师.2012.

第7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饮用水;除砷;MCL标准;零处理策略

1.前言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署的报道,自1990年起,全世界总人口净增了六亿,而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却日益枯竭。水资源的枯竭大部分的原因直接来自水的资源污染,这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全世界43% 的人口其饮用水没有达到足够的卫生标准,而有22 %的人口其饮用水的情况非常糟糕[1]。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用水量的增加,地表水的供应已常常满足不了需要。人们不得不转向地下,寻找地下水资源。然而地下水的过度开发,又引起一系列新的问题。P.Bagla在《科学》期刊中披露[2],印度和孟加拉国由于地下水的污染,产生了种种新的疾病,严重地威协人类的健康。在孟加拉湾三角州地区,大约3600万的居民喝了被砷污染的水而导致中毒。最新一期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3],又专门报道了孟加拉国砷污染的严重情况,并且有科学家义务前往该地,进行调查研究。世界各地不断有关于饮用被砷污染的水而导致中毒的报道。这其中有亚洲的印度、孟加拉国、越南、泰国、中国的台湾、新疆、陕西、内蒙古,南美的阿根挺、智利、巴西、墨西哥,欧洲的德国、西班牙、英国,以及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

砷是一种有毒元素,其化合物有三价和五价两种,三价砷的毒性更大。五价砷对大鼠、小鼠径口半数致死量为100mg/kg,三价则为10mg/kg,相差10倍。天然地下水和地表水都可能含有砷,除来源于地壳外,砷污染也来自农药厂、玻璃厂和矿山排水。地下水含砷量高于地表水,砷可通过呼吸道、食物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在肝肾、骨胳、毛发等器官或组织内蓄积,破坏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从而具有致癌作用[4] [5]。

欧洲、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实行饮用水的最高允许含砷质量浓度10μg/L的标准,美国环境保护协会(EPA)规定: 2006年1月23日,美国所有地区均强制实行饮用水的最高允许含砷质量浓度10μg/L的标准[6]。我国目前实行的饮用水最高允许含砷质量浓度50μg/L的标准,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全民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最近建设部行业标准规定砷含量10μg/L,因此,进一步提高引用水的质量,保证居民饮用水中砷含量合格已经迫在眉睫,部分使用地下水源的水厂必须采取适当的处理工艺除去水中过高含量的砷。

减少砷对人类的侵害,是一项世界性的综合性课题,需要诸如地球化学、环境化学、水文地质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干预。有两种地质环境会导致高浓度的砷[7],一种是干旱气候的封闭盆地,尤其是一些与火山有关系的盆地;第二种是有硫酸盐存在沉积地带,具强还原性的含水层中。一些年青的沉积地带在其地势低的水层中,砷的含量很高。在一些外部因素的诱导下,如pH高于8.5,或者水中有还原性铁离子,地下水中的砷便显著升高,浓度大于50μg/L。其它一些潜在因素,如磷酸盐、碳酸氢盐、硅酸盐、或水中的一些有机物,都会促使地下水中的砷含量升高。这是因为磷酸盐、碳酸氢盐、硅酸盐或水中的一些有机物降低和阻止了粘土、特别是氧化铁对三价砷离子和五价砷离子的吸附作用。通常,五价砷离子被吸附的稳定性大,因此,三价砷离子往往以主要形式存在于水中。

2.零处理策略[8][9]

处理饮用水超标问题的研究非常活跃,但是目前的处理技术存在诸多不足,明显滞后于迅速高涨的卫生需求。对于饮用水砷超标问题,美国环境保护协会(EPA)主张首先采取零处理策略,即通过一些适当手段缓解或者消除砷超标的问题。

2.1 寻找可替换水源

考虑零处理策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放弃砷含量超标的水源,采购砷含量符合MCL标准的新水源。这种选择对于拥有多个水源的供水公司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条件就是在这许多个水源中,至少有一个可依赖的砷含量低于MCL标准的生产水源。 然而,可能会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处理能力或用水权限,很多小的供水公司只维持一个单一水源,而且也不具备转换到其他制水场所的能力,那么这个供水公司有两种选择:寻找开发新水源或者从邻近系统购水,对他们来说,新水源的购置成本并不都比水处理费用高。另一可供选择的方式是从全天性持续供水切换到季节性或者高峰时段供水。当使用这种方式时,必须在供水系统入口之前把砷超标水与低砷水源水进行配比。这一方式在联邦规定中是被许可的,只要水在供水系统入口处的砷含量年平均值不超过MCL就可以。

2.2 混合

混合是针对稳定无机砷的一种可行的缓和策略。混合就是在水源分配之前把两个或更多不同的水源加以融合。简而言之就是高砷水源(砷含量高于修正MCL标准)和低砷水源(砷含量低于修正MCL标准) 同时进入组合系统。供水系统和政府调控部门应该考虑到两个水源的流量相关性和处理连续性以保证处理后水中砷含量始终低于修正MCL标准。多数情况下,即使系统可实现混合,但它还是需要更换泵的位置或者做一些其他相关设备改动。

2.3 支流处理

支流处理方法包括将水源拆分,处理其中一处水源,并在水源分配之前将它与未治理水源相混合。混合法和支流处理法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组合。当水源中砷含量超标不严重时,支流处理方法是可行的。因为在最佳操作条件下,大多数砷处理过程可以去除80%的砷,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高水平处理并不超过到MCL标准。

2.4 现有设备的优化

如果某个系统具有砷含量超标的水源,但却没有办法通过更换水源或混合配比的方式达到标准,那么该系统就应该对既有的水处理设备做出优化或者安置新的治理系统。现有处理系统应该首先确定是否拥有有效除砷的能力。即使目前没有达到,在增加额外的处理装置之前,系统也应该首先试图优化它既有的设备。如果系统中有一些现成的工艺,那么就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这些处理设施的优化上;如果系统中没有现成的工艺设施,但却有一些铁或锰含量较高的水源,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安装一套氧化/过滤设备来同时除去这些二次污染物和砷。

3.国内外常用除砷技术

目前,就文献报道,国内外的除砷技术大致为几种:混凝法、直接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生物法等等。以下将对主要的除砷技术作详细的述评。

3.1 混凝法[10]

混凝法是目前在工业上和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除砷方法,它具有成本低廉、易于

操作、除砷效率高等优点,能使处理后的含砷水达到排放标准。

混凝法除砷的原理是利用具有强大吸附能力的混凝剂,利用吸附作用将砷吸附,转化为沉淀,再通过过滤等方式将砷与水分离。

常见的混凝剂有铁盐、铝盐、比表面积大的粉煤等无机物以及一些高分子粘结剂[11]。混凝剂通过将不同价态的砷以沉淀形式转化出来,达到除砷的目的。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发现在混凝法除砷的过程中,五价砷比三价砷更加容易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而沉淀,所以在使用混凝法除砷的过程中,若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剂使得三价砷转化成为五价砷再沉淀,除砷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改良。

3.2 直接沉淀法

直接沉淀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将砷直接转化为沉淀,然后过滤除去。此种方法对工业中高砷废水的初步处理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是不适用于处理饮用水中微量砷。所以此种方法处理后的含砷废水还有必要用其他方法,例如混凝法等再处理才能达标排放。

3.3 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具有能有效回收有价金属的特点,因此目前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重视。而且离子交换法处理量大、操作简单,非常适合工业化生产。据国内外的报道,在对低含量含砷水的处理中,较有成效的有无机离子交换剂( 如水合二氧化钛,即TiO2·H2O)和有机离子交换剂(如经二价铜离子活化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和聚苯乙烯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 。其中无机离子交换剂水合二氧化钛对除去水中的三价砷有良好的效果,但还未见实际应用的报道[12]。

3.4 生物法

生物法除砷的原理在于某些特殊菌种在培养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活性污泥的物质,这种物质起絮凝作用[13],它会与砷结合而形成沉淀,达到除砷的目的。但是,生物法菌种培养周期长,对环境要求苛刻,而且常被用于废水除砷,用于饮用水除砷还鲜有报道。

目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研究人员提出一种通过细菌检测达到抗砷污染的简易方法。通过对伊利诺伊中部地区的供水进行取样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水样中砷的浓度与硫酸盐含量成反比。这是因为在水中的可使硫酸盐减少的细菌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而硫化物可将砷沉淀下来,从而有效地从水中除掉砷。当缺少硫酸盐时,砷的含量就会升高,但当硫酸盐含量较高时,能使硫酸盐减少的细菌可使砷的含量保持较低的水平。因此,测试水中的硫酸盐含量能反映出砷的安全程度,受污染的水可以通过加入廉价的硫酸盐进行补救。

3.5 与铁锰共沉除砷[8]

目前,美国环保总署(EPA)认为铁锰除砷是最有效的除砷方法。除砷可以在具有混合池和反应池的传统处理构筑物中进行,或者通过粒状滤料除去。原有水处理系统如果已经具备除铁锰系统但砷含量超过修正MCL标准过多,可以采用此种策略。

虽然砷可以通过与锰吸附共沉来去除,但铁对于砷的去除作用更加有效。砷去除率与水中初始铁含量和水中铁砷比相关。大多数情况下,水中铁含量保持在1.5mg/L或更高,并且铁砷比至少是20:1,这时,砷去除率通常保持80~95%。某些情况下,在除铁工艺的起始处加入一些铁盐混凝剂,这对于除砷工艺的优化是十分必要的。当pH在5.5~8.5范围内,通过与铁共沉的除砷效果与原水pH无关,但是超出这个范围除砷效果则会大大降低。因此,进水砷含量严重超标的系统可以通过调节pH来增加砷去除率。

3.6 其他方法

其他方法如反渗透法(RO)在对生活饮用水进行除砷的实验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有效的除砷方法,但该法还只停留在实验阶段,实际中还未得到应用。有利用电吸附技术去除水中砷,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4]。还有用改进的飞灰床过滤去除饮用水中的砷的方法,过滤结果令人满意。

4.结论[15]

目前解决地下水砷超标的方法有许多,总的来说砷污染治理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首先考虑零处理策略,对砷超标水源井采取间歇开停或者混合配比的方法降低水中砷含量,解决砷超标问题。

(2)对于无法通过零处理策略解决的砷超标问题,在上处理装置之前,应该着眼于现有设备的优化和改进。

(3)开发脱砷的新工艺。通过对新工艺的开发,降低砷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砷矿种有价金属的回收率。

砷污染地下水是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砷污染地下水耍嘴皮子的富集机理研究涉及到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由于各地区的气候、地下水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因此,分析地下水砷污染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1)全面考虑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砷污染的影响,并结合研究区域的气候、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等因素对地下水砷的富集作用;(2)以大尺度对耍嘴皮子污染区域沉积物的岩性、地下水径流以及地下水化学环境进行分析;(3)应考虑研究区域的地质形成过程以及各阶段的古气候环境对砷的释放和迁移的影响;(4)从水岩相互作用的角度结合地球化学模拟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以便探讨地下水在不同水化学环境下的释放机理,进一步查明砷的来源。

参考文献:

[1]who.int/water—santation—bealth/globassessment.

[2]P.Bagla.J.Kaiser.Science.1997:270,1378.

[3]RebeccaLRawts.Chemical& EngineeringNews.2002,10(21):42—45.

[4]张志忠.霍尔查.H威等 地方性砷中毒发样中10种微量元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地方性砷中毒论文专辑,1995.82.

[5]张玉敏,岱沁.张阁有等 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儿童发样12种镊量元素检测[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第五届地氟病地砷病学术会议论文集,1906.162.1 65

[6]Hoerner G. Remove of arsenic experiences of commercial plants. DV GW 2Sch riftenr,W asser,1993,82:189.

[7]April 200 report from the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Jadavpur University,and Daka Community Hospita1.

[8]WWW.epa.gov/safewater/mc1.htm1.

[9] Yu Jung Chang. HDR Arsenic Mitigation Strategies.

[10]胡云楚.酸生产废水中汞、砷、氟的混凝沉降处理方法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2,28(4): 210-212.

[11]郭维华,费忠民.水中砷混凝去除机理的研究[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 1995,8(1).

[12]付庆芫,秦毅红.无机离子交换剂除砷的研究[J].矿冶工程,1995,15(2).

[13]廖敏,谢正苗,王锐.菌藻共生体去除废中砷初探[J].环境污染与防治. 1997, 19(2).

第8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沈阳市;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调研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078-03

[作者简介]于荀(1971-),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张晓桐(1994-),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屈永超(1992-),男,汉族,辽宁沈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本文从一般意义上对旅游产品进行界定,认为旅游产品是一种商品,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同时性、季节性等特点,是旅游经营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旅游者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沈阳作为首批被国家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54家,旅行社188家,星级饭店98家。据沈阳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13年沈阳市旅游总收入9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8907亿元,增长130%,外汇收入66亿美元,增长108%;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503万人次,增长80%,其中,国内旅游者7422万人次,增长80%,入境旅游者81万人次,增长80%。虽然沈阳市旅游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笔者于2014年5月组织《关于沈阳市旅游产品类型》的市场调研项目,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回收389份,其中有效问卷358张。调研结果显示沈阳市旅游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品越来越广泛及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沈阳市应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结合自身特点,开发出种类多样、特色鲜明、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一、沈阳市旅游产品供给现状分析

(一)从自然景观角度分析

沈阳市位于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从自然景观的角度看,沈阳是一个缺乏山、水、湖泊等海滨旅游资源的城市,基本不具备类似杭州或大连一样的“山环水绕”的地域优势。沈阳的怪坡和响山石虽然是罕见的自然奇观,在地区范围内有一定影响,但其体量偏小,无法凸显其代表性。

实际上,沈阳也是一个拥有广阔乡村腹地的城市,其农业观光、度假、休闲资源丰富,具备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的条件。然而,多年来沈阳却一直执着于发展“现代都市”,缺少对“绿色沈阳游”产品的关注。

(二)从人文景观角度分析

从历史角度分析,沈阳作为新乐文化的产生地,满清王朝的发祥地,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见证地,拥有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的人文旅游资源。沈阳在积极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开发出一些旅游产品,如帝王宫殿系列、新乐文化系列旅游产品等。此外,基于共和国老工业基地的 “工业旅游基地”产品也在不断展现。但品种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博物馆是体现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是大众教育的科普地,更是重要的旅游产品。沈阳的博物场馆数量较多,但品味高、规模大、有较强吸引力的博物馆数量有限,博物馆开发建设中互动体验项目不足。同时,沈阳市的博物馆宣传力度不够,各场馆之间缺少统一协调和规划。

(三)从民俗文化角度分析

沈阳少数民族数量较多,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具有历史传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逐渐减少,可供旅游者直接参与、体验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较少。

一些已经开发的民俗旅游产品缺乏系统的营销宣传,影响力不大。如体现锡伯族文化遗存的“锡伯族家庙”――沈阳太平寺,是锡伯族人出资兴建的一座喇嘛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锡伯族镇,该庙保存着锡伯族留下来的重要历史文物。目前,虽然建设已初具规模,建筑风格也很有民族特色,但是游客关注率仍然很低。

(四)从美食及购物角度分析

美食体验及购物是一项重要的旅游产品,也是消费者旅游动机之一。沈阳风味饮食知名品牌不少,现已开设多处美食网点,但是目前存在接待能力不足、产品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等问题。具体而言是这些风味品牌店及特产专卖店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卫生条件差,产品设计不合理,服务不尽如人意等。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一方面,这些宝贵的品牌会消失,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旅游动机无法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

二、沈阳市旅游产品需求现状分析

(一)短期自助式旅游产品更受欢迎

调研结果显示,到沈阳市的旅游者选择自助游的占6760%,半自助游的占2291%,而团队游所占比例不到10%,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更加注重自由度较高的旅游方式,不愿意选择团队游,不愿意被过多束缚。自助游和半自助游的旅游方式符合人们的旅游意向。71%的调查者表示希望用1―3天的时间游览沈阳,他们更加喜欢短期旅游,对于更长时间的休闲度假旅游方式不太接受。(参见图1、图2)

(二)旅游产品需求具有多样性,注重服务质量

调查显示,旅游产品需求呈多样化特征。其中喜欢山水风光旅游产品的人数

最多,对饮食购物类、民俗风情类、文物古迹类旅游产品需求的人数基本相同。但对文化艺术类和节庆展会类旅游产品的需求仅占山水风光类的1/3。所以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加大对文物古迹、满清文化等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发挥自身的优势,突出自身的特色。同时,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质量也有较高的要求。在旅游中旅游者注重整个行程的安排、服务人员的素质、旅游地的服务质量等客观条件(参见图3)。

(三)旅游价格依然是影响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

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景点信息、旅行费用、食宿、时间安排、安全等都是普遍关注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关心旅行费用的旅游者最多,景区景点信息和安全问题次之。说明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首先会考虑到价格因素。虽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价格仍旧是人们选择出行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参见图4)。

(四)旅游动机主要是放松身心,拓展知识

调查显示,56%的旅游者来沈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2724%旅游者以拓展知识、开阔视野作为出游的动机和旅游目的,余下的2076%则是探亲访友和商业旅行等。这表明沈阳的都市休闲旅游产品得到了旅游者的普遍认同(参见图5)。

三、沈阳市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调研环节薄弱

市场调研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符合消费者不同需求的产品,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外旅游产品开发前一年左右的调研时间相比,沈阳市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缺乏市场调研环节,主要靠主观判断或跟风决策,使得旅游产品结构混乱而且缺乏创意。

(二)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一直以来沈阳的旅游产品以传统满族文化旅游产品为主,近年来冰雪旅游产品逐渐增多,但这两种旅游产品均属资源消耗型产品,同质化程度严重,替代性极强,缺乏独特的竞争力。由于主题形象老套,内容固定,旅游者无法从中了解到旅游产品的特色,更无法在旅游产品消费中获得彻底的享受。同时,与国内外发达旅游地相比,沈阳旅游业的品牌化进程刚刚起步,有影响力的品牌旅游产品较少。一些旅行社赋予了整体旅游产品的品牌定义,如沈阳市海外旅行社的金运之旅,但是还缺乏有影响力的独立产品的品牌。旅游产品的体系化不足,旅游产品精深加工少,围绕核心旅游产品的附属产品或升级产品还没有开发。

(三)营销观念落后

首先,旅游产品内涵挖掘不够,导致营销形象定位不准确,宣传内容不够清晰,旅游者不能从宣传中得到有效信息,进而导致旅游产品吸引力不足。例如,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的稻梦空间,是中国最大稻米文化主题公园。由于缺乏对产品形象的挖掘和定位,知名度一直不高。其次,营销手段单一,在旅游产品的营销上,一般采用展会、宣传册等传统的推广手段,营销渠道单一,导致宣传范围不够广,力度不够大。第三,旅游产品以低价竞争为主。沈阳旅游产品由于特色不突出,所以产品竞争主要以低价竞争为主,这不仅使旅游经营者的利润率普遍下降,而且造成旅游产品内容“缩水”,质量下降,游客数量减少,最终导致旅游产品的重复进入性不强。

四、沈阳市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

(一)沈阳市旅游产品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市场原则

旅游产品在设计开发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设计符合市场趋势的产品。只有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如近年来,一些旅行社根据消费者亲近自然的需求设计的采摘之旅就非常符合市场需求,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除了有针对性地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外,旅游经营者还可以挖掘潜在的旅游市场,将潜在旅游市场转化成现实的旅游需求。

2挖掘产品特色原则

趋同是目前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普遍现象,由于旅游资源的公共属性,旅游产品很容易被模仿。旅游产品应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思路进行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不一定是全新的旅游产品,它可以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内涵、品牌以及包装方面的创新。

3时效性原则

旅游产品具有季节性,不同的季节或时间段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同。所以旅游经营者应把握机会设计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沈阳棋盘山风景名胜区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就利用这一原则推出了不同的旅游产品。如春秋季节,游客不仅可以欣赏优美的风景,还可以享受到滑草等旅游产品。冬季的棋盘山更是有名的冰雪乐园,冰雕、滑雪等活动吸引力较强。

(二)沈阳市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建议

1重视市场调研

与国内外其他旅游地相比,沈阳市旅游产品在设计与生产过程中普遍缺乏市场调研环节,所推出的旅游产品往往是根据经营者的主观判断,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只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把握市场需求的动态,才能开发出被市场接受的旅游产品,而不是强加给市场的旅游产品。

2靠特色与内涵打造品牌

打造沈阳市旅游产品特色品牌,要凸显沈阳市与其他“山水城市”或“历史名城”的截然不同之处。可以通过强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的联系表现其特殊性。例如,围绕“清祥之地”这个点,开发满族溯源之旅、战争发现之旅、清代服饰之旅等旅游产品,使旅游产品内涵更丰富,特色更鲜明,从而形成独特的品牌。

3多层次、多角度开发旅游产品

虽然沈阳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但旅游产品较单一,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其他如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会议旅游等都没有进行深入的开发。因此,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应与当地特色美食、乡村风光、民风民俗等资源科学合理地联合起来,针对不同特点的消费人群,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

4加快旅游接待产业链建设

旅游产品是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其中 “吃、住、行、游、购、娱”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旅游产业链上下游的建设滞后既影响旅游产品的质量,也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因此要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链建设。同时在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时应关注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之前或之后的服务及感知,使旅游产品开发进一步系统化。

[参考文献]

第9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作者简介:李天鹤(1984-09-14),男,研究生,运动人体科学。【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69-021 前言

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作为一种饱含东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17世纪中叶,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内家拳精髓,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陈氏太极拳。太极拳在长期的流传演变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由于太极拳动作具有缓慢,柔和、协调、连贯,呼吸均匀、深入等特点,可以有效的动员全身肌肉的协调,有助于加强肌肉的力量,尤其是腰部和下肢的肌力。1956年中国体育委员会为了使太极拳能够广泛普及,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复杂和重复的动作,编成“简化太极拳。随着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逐步普及,关于太极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结合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讨论太极拳对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

2 太极拳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太极拳对自主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较多并并取得显著成效,研究证实经过长期太极拳练习后,心率、血压、平均动脉压等均有减少,肺活量增加。魏勇[1]等对参加6个月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女性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大摄氧量(VO2max)在6个月锻炼后有明显增加,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均有上升,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刘全[2]等对参加24式太极拳的不同人群血压、心率变异的影响实验中证实,长期太极拳运动可以降低运动中HR升高的幅度,提高HRV恢复速度,同时也指出一次太极拳运动会使SBP显著升高,HRV降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需谨慎练习。

此外还有研究证实,太极拳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Ko[3]等研究发现经过10周太极拳练习后,练习者体内总胆固醇及所以LDL胆固醇均有减少。Thomas[4]等对健康的受试者进行12个月太极拳练习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身体内胰岛素活性增加。太极拳对抗氧化活性酶的作用。Goon[5]的研究指出,参加太极拳训练6个月后,超氧化物歧化酶Orgotein(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抗氧化活性酶上升,12个月后氧化损伤指标MDA/AGE减少。

3 太极拳对人体机能的果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太极拳缓慢的动作在提高肌肉力量和改善身体平衡的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Maciaszek[6]在对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进行18个星期的太极拳训练后,提高老年人身体平衡感,减少老年人对跌倒的恐慌。Wu[7]指出,太极拳根据运动的速度变化对身体机能的效果不同。根据太极拳的速度不同,肌肉收缩形式也不同。即缓慢、柔和的动作,有利于提高身体平衡,快速的运动有利于锻炼肌肉力量。Logghe[8]通过三周的太极拳训练,提高老年人的平衡感和减少了日常生活中跌倒次数。kerr[9]研究表明太极拳具有提高触觉敏锐性的效果。 cheung[10]通过对下肢残疾患者的上半身进行太极拳训练,肩外旋功能及扩展技能都有提高,肩膀的柔软性提高

4 太极拳在康复训练上的效果

由于太极拳具有提高身体机能的效果,太极拳也被广泛的应用到康复训练。在调查变形性膝关节炎康复训练的效果的研究中,Shen[11]等对变形性膝关节症患者进行6周的太极拳锻炼,在步行运动方面,步幅,步伐,步行速度方面不仅有明显干啥,步行运动时的疼痛感也得到减轻。

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训练也是通过太极拳开展的,研究[12,13]指出不仅在在身体平衡感和健康相关QOL指标之一的社会生活机能得到改善,还在血压,胰岛素活性,血色素(HbAlc)等代谢调节机能及心血管系方面没有得到明显改善。Lan[14]等人对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实施太极拳康复训练,研究结果:最大运动时的最高氧摄取量(VO2 Peak)及无氧阈的氧摄取量的(VO2)明显增加,心肺功能增强。另外,chang[15]等以哮喘患者为对象的研究也表明,在介入12周的太极拳后,用力肺活量(FVC ),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均得到改善。王丽君[16]等以太极拳为运动处方,对10名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锻炼前、后进行测试比较发现,在人体平衡技能、握力、短时记忆等指标皆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表明太极拳是一种有效的体育康复手段,尤其适合老年人健身锻炼。

5 太极拳对心理健康的效果

太极拳奉行“身心合一”、形神兼修的原则,是一种积极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自我养生。太极拳对人不仅有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健身功效,还具有调整心态平衡、修心养性的健心功效。

在太极拳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以老年人或各种疾病患者居多。其中近几年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效果,引起广泛关注,taylor[17]研究表明,在对老年人进行太极拳训练后,老年人的自身心理压力减少。金信敬[18]在老年人实施太极拳运动后,提高老年人健康关联QOL和自尊心。Lee[19]根据在养老院生活的老年人的调查,通过太极拳训练对居住环境的满足度的增加。

太极拳对慢性疾病患者,肥胖症患者,艾滋病患者的研究报告,Siu[20]对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太极拳锻炼后,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均有提高。Dechamps[21]对肥胖患者研究指出,将太极拳编入体重管理程序后,肥胖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抑郁状态均得带改善。,Robins[22]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太极拳后, QOL得到改善和抑郁度下降。Jin[23,24]在以太极拳练习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太极拳练习前后的情感变化,运用POMS(profile of mood state)检验,其结果表明:在实施太极拳后消极情感降低,积极情感上升。另外,以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中[25,26],唾液中皮质醇浓度,精神压力知觉,抑郁度的减少,以及健康感,自己力感,睡眠的质量的上升。杨祥全[27]对普通大学生进行20min的太极拳研究中证实,太极拳锻炼可以调节情绪、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效果。

6 结束语

在此次文献的调查中,太极拳不仅作为康复训练,对正常人的各种生物功能,身体机能,对心理健康度也有积极的作用。太极拳改善自己力感,QOL,感情等有着特别的效果,关于太极拳效果jin[23]指出太极拳和散步,冥想,读书的效果和比较,太极拳在心血管系统的方面效果,和散步效果相同,同时在心理方面,从唾液中的皮质醇及尿中的去甲肾上腺素的检验结果表明:太极拳与读书的效果相同,即太极拳具有散步和读书的功效。太极拳是不伴有过度的负担是舒缓的运动,即使没有运动习惯的人也可以随意选择,这就是最大优势。近几年年,太极拳作为补充代替医疗的手段,但对于太极拳运动的医学研究较为匮乏,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魏勇,陈佩杰,田曼露,等. 6个月太极拳锻炼前后中老年女性心肺机能相关指标变化[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26(5):604.

[2] 刘全,张勇.24式太极拳运动对不同人群血压、心率变异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