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教育信息化三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三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信息化三年

第1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1.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具备的良好基础

1.1 良好的政策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环境。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在全面推进教改的过程中,需要在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恢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进而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以有效政策的落实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保驾护航",并突出强调要实现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基础教育抓起,为人才的全面成长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就具备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1.2 相关理论基础不断发展成熟。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工作关注的焦点,相关理论研究从深度、广度上都实现了发展,相关领域的学者不仅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信息化建设、教学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等方面,同时还是深入到学前儿童音乐、英语等教学领域。在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上,以苏珊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已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上取得了先进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值得借鉴。

1.3 践行教育信息化较早,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下,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地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于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学习网站的建立,进而构建了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这就为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发展过程也说明了学前教育在践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成功的迈开了第一步,相关理论基础不断发展成熟。

2.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2.1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对儿童进行入学准备测查后发现,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中概念范畴的平均通过率仅为55.4%。入学认知准备分为基本概念和综合概念两部分,其中基本概念共65题,包括颜色、数字/计数、量、比较、形状等五个基本认知范畴,被视为入学准备评估的主要评价标准。在我们的测查中,农村学前儿童的平均通过率为65.4%(见图1)。入学认知准备中综合概念共220题,包括空间认知、社会认知、物理认知、数量认知、时序概念等五个综合的认知范畴,被视为入学准备评估的主要评价标准。在这个方面,农村学前儿童的平均通过率仅为45.4%。该结果显示,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儿童综合概念的获得更加值得关注。

2.2 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中概念范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在入学认知准备中概念获得方面,基本概念的通过率优于综合概念的通过率,其中数字/计数(89.2%)和量(79.3%)这两项的通过率远远高于其他项目,而时序概念、空间认知、物理认知和颜色的通过率则非常低。这个结果可能说明农村学前教育中儿童学习重点的涉及面窄,教育者较多关注儿童计算能力方面的发展而忽略儿童其他认知范畴的学习。

2.3 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与其学前教育经历密切相关。在分析研究结果时,我们发现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在性别、民族上不存在差异,但是与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显著相关。我们将农村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分为四种类型:幼儿园三年学前教育经历(简称幼儿园经历)、学前班一年学前教育经历(简称学前班经历)、学前阶段在小学一年级混读经历(简称混读班经历)以及散居在家无学前教育经历(简称无学前教育经历)。研究结果证实,农村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对他们的入学认知准备影响显著,其中具有幼儿园三年学习经历的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况最好,其次为具有学前班一年学习经历的儿童,而以学前班名义就读、实际上在小学一年级混读三年的儿童,他们的入学认知准备与无学前教育经历的儿童没有差异,表现最差。

3.区域性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3.1 合理定位学前教育信息化,进而实现其内涵建设。在教育事业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并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就需要针对幼儿身心发育特点,从幼儿的认知特点着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进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教育信息化作用。从以上信息化运用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信息化并非教育的核心,而是实施教学的一个环节。在建设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如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家长的充分支撑,能够通过家庭教育为信息化教育环节的落实提供支撑;第二,幼儿园教师的能力素质的支撑以及幼儿园管理质量的支撑;第三,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互动与沟通的支撑。

3.2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学前教育资源质的提升。在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进而才能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而这就要求做到:第一,政府要给予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的重视,在政策上要实现有效的扶植,并要加大对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落实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第二,要集中行业教师、学者等的力量,实现理论实践的相结合,并不断更新充实资料库资源,确保资源的质与量。第三,要积极的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搭建与国外信息共享平台,以通过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第四,要建立关于优质资源评价的机制体制,以确保信息化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第2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刘利民指出,为贯彻落实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指示精神,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今年6月,教育部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刘利民强调,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学校,关键靠校长、教师。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在基础教育领域,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全面提升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他希望每一位中小学校长,勇敢地去做一个迎接教育信息化大潮的实践者和引领者,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早日实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浙江台州:尝试公办教师到民工子弟学校当特派员

新学期开学,浙江台州经济开发区求真学校来了一位“特殊老师”。这位来自公办学校的老师到求真学校后有个特殊身份――“教育管理特派员”,负责督促学校规范化办学。

据台州经济开发区教育分局局长姚振方介绍,台州经济开发区有两所民工子弟学校,分别是求真学校和志远学校。两所学校规模比较大,学生均上千人。为了提高两校的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也为了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该局出台了教育管理特派员政策,每年选派公办学校老师赴民工子弟学校进行支管。

政策出台后,经过挑选,王云德、林珏玲两位老师分别被派到求真学校和志远学校当特派员。一年后,两人交换学校,再支管一年。据了解,两位老师原在白云小学担任中层干部,教学经验丰富。到民工子弟学校后,两人要帮助民工子弟学校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每学期至少听40节课,听课后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以提高民工子弟学校老师的教学质量;督促学校做好食堂、校车等安全工作等。

据悉,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特派员制度为台州市首创。教育管理特派员支管两年,由开发区教育分局及接受支管的学校进行考核,开发区教育分局设立支管奖,凡年度考核合格的,由分局统一发放。支管期间表现优秀的,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提拔重用等方面优先考虑。

(来源:光明日报)

福建福州:下发通知明确规定中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

福州市教育局日前下发通知要求,严格遵守中学日常作息规定,对学生每天在校活动实行总量控制。初中、高中每天在校活动时间分别不超过7小时、8小时。寄宿生晚自习时间,初中不得超过2个课时,普通高中不得超过3个课时。学校不得组织走读生集体到校晚自习。

福州市教育局要求,全市统一取消初三、高三年级周末补课和高二升高三年级的暑期补课,学校和教师均不得占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和课外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或集体补课。

同时,福州市规定,学生每天课外作业量初中阶段不超过1.5小时,高中阶段应控制在2小时以内,严格执行中学进校教辅材料使用管理规定。

第3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湖北省恩施州受地域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教学点多,办学条件落后。农村教师老龄化和结构性缺编等问题突出,难以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孩子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难以保障。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破解农村教育难题,推进优质资源共享,缩小区域及校际差距,大面积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是当前本州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我们按照湖北省教育厅的要求,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了省厅领导的肯定,受到了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和人民网等媒体的关注。《恩施州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被确定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专项课题,恩施州教育信息网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评为“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地市级五十佳”。

1强化组织领导着重在统一思想认识上下功夫

1.1争取党政重视

恩施州委、州政府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州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进行部署。州政府把1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班通”建设、管理和应用纳入2013年十大民生工程。2013年8月,恩施州委、州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的决定》,把加快推进全州教育信息化列为重点内容,并进行了详细部署。

1.2精心制定规划

恩施州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在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制定了《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了近3年全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三大”目标、“十项”任务和“六条”保障措施,确定了试点区域和试点学校。

1.3注重学习提高

恩施州教育局局长带领县市局长和相关人员到北京、上海、重庆、南京、武汉、宜昌等地考察学习,多次到湖北省教育厅相关部门汇报工作寻求指导。邀请河南省洛阳市教育局来本州交流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邀请中央电教馆刘雍潜研究员来本州为300多名中小学校长作了题为《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专题讲座。组织部分教育局局长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专题培训,组织9名骨干教师和801名信息技术教师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对本州504个教学点的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

2强化资金投入着重在改善基础实施上下功夫

在湖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本州筹资两亿多元资金,重点加强了“三通一中心”建设,教育信息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1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

按照“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机制,各县市与各通信企业合作,组建了教育城域网和VPN教育虚拟专网。2013年3月,恩施州巴东县教育城域网建设工作经验在湖北省得到推广。本州743所中小学中有485所学校接入了互联网,504个教学点中有78个教学点接入互联网。

2.2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

恩施州各县市依托“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共配备“班班通”设备6 738套,有449个教学点实现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2.3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

鼓励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有9 298名教师,219 625名学生和家长进入了“课内网云教育平台”。

2.4推进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

加强恩施州(县)教育局、学校“三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已建州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1个,县市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8个,学校级网络中心131个。

3强化应用驱动着重在促进深度融合上下功夫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关键思路是贯彻应用驱动。去年,我们重点在以下3个方面强化应用。

3.1重点抓好“班班通”的应用

在恩施州多次召开“班班通”应用现场推进会和培训会,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课内网云教育平台”、“优课资源库”等平台推动“班班通”的应用,各县市和学校出台制度,将“班班通”的应用情况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业绩考核,恩施州教育局把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作为对各县市教育局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3.2探索“三类”同步课堂

联合通信企业在恩施市龙凤镇试点探索了三类同步课堂,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3.2.1“同体式”同步课堂

将教学点与城镇优质学校相同年级的一个班级结为共同体,通过在线互动教学方式,同时备课、同时授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实现教学点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3.2.2“支教式”同步课堂

义务教育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利用同步课堂,解决农村学校音乐、美术、英语等薄弱学科师资缺乏的困难。

3.2.3“协作式”同步课堂

学校与学校之间利用同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学管理,促进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提高。

2013年12月17日,恩施州教育信息化推进会现场推介了三类同步课堂,受到了一致好评。

第4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有效性;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49―04

随着各国政府在教育信息化上投入的不断增加,有更多的人开始进行反思和置疑:信息技术到底在教育中发挥了多大作用?怎样才能真正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目前各国政府已经开始进行教育信息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虽然信息技术有效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但是目前还是有许多研究证实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影响。目前,教育信息化有效性一般是指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革,以及各种干预措施对目标领域和目标群体产生影响。本文对部分欧洲国家的项目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 研究项目介绍

1 英国的Impact2系列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有效性研究中,英国的研究比较突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当是由英国教育信息与沟通技术办公室(the Britis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Agency,简称Becta)发起的Impact2系列研究[1]。Impact2系列研究先后发表若干研究成果,提供了大量数据和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对于改善教与学的有效性。如《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n Pupil Learning and Attainment》,通过观察两组使用信息技术机会不同的学生组,研究信息技术对各个学科学习的影响。Impact2系列研究包含六十多所学校,包括中学、小学、特殊学校。问卷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学生接触信息技术之前,第二阶段是掌握信息技术之后。问卷内容之一就是调查学生在上课时间、在校的课外时间、校外时间应用计算机的程度;另一个内容就是调查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包括文字处理能力、登陆互联网状况、应用电子邮箱状况等。该研究通过每年的国家测验(National Tests)和GCSE评估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影响。在该项研究中,学者们以几十万份样本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在研究方法上,英国学者倾向于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手段进行研究。

2 2006北欧E-learning研究

2006北欧E-learning项目[2]是第一个关注北欧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的研究。这是北欧规模最大和影响最广的教育信息化项目,研究地域分布芬兰、瑞士、挪威、丹麦的224个学校,参与者超过8000人,包括中小学的学生、教师、校长、家长。主要研究北欧各国的通讯与信息技术投资回报问题。该研究数据的收集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一是基于互联网的调查,针对不同的访问群体开发相应的问卷(教师、学生、家长和校长),问卷被翻译成当地的语言;二是对四国的十二所学校进行实地跟踪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管理人员、政府代表,访谈内容主要是对这次调查的结果进行评价。这与英国不同,英国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测验成绩来对信息技术应用进行解释,北欧四国则根据访谈者的经验,确定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其研究更多关注可感知到的效果。

3 欧洲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欧盟委员会2006年2月发起了欧洲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3],此研究与欧盟执委会研究总署和欧盟执委会教育文化总署合作,调查欧洲联盟的25个成员国以及挪威和冰岛的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调查对象包括校长、任课教师。学校样本由各个国家的教育机构随机抽取。各个国家的调查研究分别由分布在各国的TNS市场研究公司协助完成。调研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校长的,另一个针对任课教师。校长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类型、地理位置、学校规模、教师人数、计算机人均比例、接入互联网方式、带宽、联网机器比例、计算机应用何处。教师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年限、自然状况,师机比、联网率、教学资源、应用信息技术状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状况。

4 欧洲学校联网

2004年欧盟学校网(European Schoolnet)对苏格兰、奥地利、北爱尔兰、佛兰德斯、英格兰、荷兰六国的20所学校展开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研究[4]。该研究开发了一个大型信息技术监控程序,用来调查和研究学校应用信息技术过程,并作为开发信息技术评估标准的工具。研究内容包括学生改变、教师改变、组织改变、协作关系的变化。该项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定量调查数据,深度分析了学习和教学改变的过程。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

1 学习者和学习结果

(1)学生成绩

有关信息技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最引人注目的应当是英国的Impact2研究,该项目在2002年对英格兰60所中小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对学习成绩影响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在年龄7到16岁的中小学生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英语、自然科学、技术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同时,英国的教育和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简称DFES)发起了英国信息技术测试平台(ICT Test Bed)项目研究[5],对22所中小学2002年到2006年的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展开研究,2006年度的信息技术测试调查报告发现,信息技术与高分成绩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特别是在二年级英语(11岁)、三年级自然科学(14岁)等学科上表现非常明显。英国的教育和技能部委托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网络宽带也影响学生学习成绩,随着宽带引入,中小学学生的测验成绩有显著提高。另外由纽卡斯尔大学进行的交互式白板应用的研究[6]跟踪调查了2002年到2004年六个当地教育机构,其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交互式白板一年后,中小学生的国文、数学和科技测验成绩得到提高。

英国教育信息化有效性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可测量的学生成绩。相比较,北欧四国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的研究更多关注可感知到的效果,探讨可观察到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北欧四国进行的2006 e-learning研究结论证实:学生、教师、家长一致认为信息技术对中小学生学习有正向影响;三分之二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使小学生某些学科成绩和基本技能(计算、阅读和写作)获得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强化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丹麦大型的政府研究项目信息技术、媒体与基础教育研究[7]涵盖了丹麦32%的中小学,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语言技能。荷兰的教育文化科技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发起了“八年教育信息化”(从1997)的评估监控研究[8],根据该项目每年的调查与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学习者

信息技术对学习者动作和技能的影响。针对有关信息技术有效性的研究,多数研究关注的并不是学生成绩等直接变量,而是信息技术对学习者影响等间接变量,例如动机、注意力,认知过程、阅读能力和关键思考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等。欧盟委员会2006年2月发起了欧洲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小学生实践能力,86%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更能激励小学生学习,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北欧2006 e-learning研究的结论也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小学生动机、参与性和创造性。2004欧洲校园网调查研究证实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实际创作、实验课程和小组协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学生动机、对话能力和协作能力。学生也认为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改变了学习的态度和参与性,增强了对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反思。英国Impact2系列研究针对六个地方教育机构开展了应用交互式白板的可行性评估,其结果表明多媒体和交互式内容能更加吸引小学生,激发学生动机,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应用交互式白板对小学文学和数学课产生积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次,信息技术对学习者独立学习能力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北欧2006 e-learning研究结论指出,多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特别是对于有特殊需求或者行动困难的学生。挪威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试点工程项目中[9],学生认为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档案等,能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感,独立工作能力和工作有效性也都得到了提高,家长也反映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对于不同种族背景的学生,教育信息化提高了学生动机、学习乐趣、阅读技能、以及学校事务的参与性。

第三,信息技术对团队工作的影响。在荷兰,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协作性的教师数量两年之内翻番,北欧教师也认为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工作。

2 教师和教学实践

(1)教师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通过政府的各种干预措施和教师培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已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挪威的1999到2003试点工程和英国Impact2系列研究中的交互式白板试点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持肯定态度,相信信息技术的进步能够提高教学和学习。2004欧洲校园网调查研究也认为交互式白板对教师和学习情境有着积极的影响,新的交互式白板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现在的教学实践。在丹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明显提高,大部分教师讨论信息技术的频率也比三年前明显增加。虽然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很高,但是这种热情是否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实践价值还不是很清楚。

其次,能够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英国多个研究发现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教师之间更多地采用协作工作方式,这增强了教学计划的共享,使教师备课的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北欧四国的2006 e-learning研究证实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更加认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应用信息技术的时间越长,越能增加教师的自信;应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越高,信息技术产生的正向效应也越高。挪威的研究认为,由于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独立学习的机会,这样教师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去帮助个体,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对于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欧盟委员会的研究建议把注意力放在硬件投资上,减少维修软硬件设备时间。

信息技术对教师协作性也有一定影响。欧盟委员会的调查发现欧洲90%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来备课,虽然部分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使工作量增加,但是大部分教师认为这种增加只是暂时的。信息技术能增强教师协作能力,增强与同事和管理者之间的计划共享,这些都大大节省了备课时间。另外,宽带是提高教师之间协作性地主要原因,三分之二的欧洲学校以带宽的形式接入网络。

教育信息化对学生数据的管理带来根本的有效的改变,例如备课、资源共享、记录学生考试成绩方面。在教学中,管理信息系统丰富了教师的协作方式,通过课程计划共享和学生数据电子化管理,信息技术使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更加规范。

(2) 教学实践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转化到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建构新知识意义的能力。教育信息化注重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学生可以在网上与教师探讨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在启发、教育学生的同时获得信息,得到启发,提高教学质量。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一个建议者,学生的对话伙伴,或者一个具体课程的领导者。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教师自身也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改变了他们与学生的交互方式,特别是当教师鼓励和干预学生各种学习活动时,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明显。大部分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给协作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具体哪些便利以及程度如何,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关于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能力,英国通过观察互联网的应用,发现规律性的访问网络能够开发学生搜索能力和研究技能,并且这种技能能够在课程之间相互迁移。在相互协作的教学实践中,应用电子邮件能够创建更加真实可信的情境。也有研究证实应用交互式白板的课程,教师和学生之间交互频率和步伐都相对没有应用的课程要快。通过应用交互式白板,提高了学生参与性。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实践的一个附加工具,例如,应用文字处理器来复制手写文本、或者利用网络搜索更适合的教科书或信息资源。但是,目前就信息技术是否是一个工具这个问题还存在争议,例如把网络是作为一种工具,还是作为一个教科书,这二者之间不具可比性。信息技术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其最终价值取决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方式。英国2006年信息技术测试项目提供的证据进一步证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够辅助现在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正通过“提高教学实践”“引入更好的教与学的方法”等慢慢地整合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虽然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随着时间流逝,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上的变化却非常缓慢。信息技术一般对教学和学习情境有正向影响,但是比起期望值,影响还是很有限的。

北欧四国的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有一定影响。教师教学胜任力决定了是否能够把掌握的信息技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反过来,教师日常的教学实践,对于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胜任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英国交互式白板项目、信息技术测试平台项目都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师胜任力和自信。英国有研究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经验缺乏的教师影响最大”。北欧各国2006年e-learning研究通过对三年内参加信息技术胜任力开发培训的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通过培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中等的教师在教学上应用信息技术最多。

然而,对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培训后多数教师仍然没有足够的自信。虽然,大部分教师掌握了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也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但是只有少数教师能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多数研究证明,多数教师没有把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要想真正地、广泛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如何提高传统教学过程中,其次,逐步融入到课程中,最后慢慢应用到教学实践的改革中。

三 我国现状及启示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校校通工程、校园网建设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巨大的投入下收益如何,是否真正提高了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有效性研究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输入,即硬件设施的投入上,主要包括学校经费投入,学生用机比例,教师用机比例,学生家庭用机比例,学校接入因特网比例和方式等。其次是行为措施,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手段,例如网络安全保障、教师培训等。第三是应用,主要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拥有邮箱账号的比例,应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学校比例,使用因特网学习和研究的比例,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数量等。第四是有效性,关注信息技术对学习的改善状况,对教学的影响,对管理的影响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有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输入、行为措施、输出几个方面,也就是说更多的还是关注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各种信息技术在课堂上使用状况等。针对信息技术是否真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这个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基于数据,以准确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性进行大范围的全面、系统、细致、深入、科学的研究与分析,特别是缺乏能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决策起到帮助,并取得实效的研究成果。

因此,如何通过客观全面地评价和比较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性问题,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和具体实施提供决策参考,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借鉴欧洲部分国家的研究和我国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有效性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学习效果,例如信息技术是否真正地提高了学生成绩等;其次,教育信息化对学生的影响:对学习者动机和技能,独立学习能力,对团队工作的影响等;第三,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影响,是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是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之间的协作性,以及教育信息化是否提高教学工作的计划性等;第四,教育信息化对教学实践的影响:教学实践中各种技术应用的效果,是否改善了教师与学生关系,教师的胜任力和自信心等;最后,还应包括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管理带来的影响。

虽然,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有效性研究,但是如何衡量“有效性”,还存在一定困难和争议。例如,教育信息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不能单纯地看成绩,必须考虑许多不可观测的因素可能更加影响学习结果。学习和教学直接受环境的影响,信息技术只是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不能完全排除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孤立地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对基础教育有一定相关性。例如,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学校的基础设施等、教学方法等都会对教育信息化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虽然,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发生改变,但是以何种方式应用信息技术,使学习效果最优,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除了信息技术本身以外,教师层面、学校层面、整个社会大环境,学生个体特征等因素都会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果,因此探索各种方法来评估和计算教育信息化有效性,对于开发有效的教育技术评估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英国Impact2项目网站 [EB/OL].

<http://省略.uk/research/impact2.>

[2] 北欧2006 Elearning研究网站[EB/OL].

<http://edu.fi/julkaisut/eLearning_Nordic_English.pdf.>

[3] 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网站 [EB/OL].

<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eeurope/i2010/docs/studies/final_report_3.pdf.>

[4] 欧洲校园网联盟网站[EB/OL].

<http://insight.省略/ww/en/pub/insight/school_innovation/best_practice/ernist_school_por traits.cfm.>

[5] 英国信息技术测试平台项目 [EB/OL].

<http://evaluation.省略.uk/about .>

[6]. 英国交互式白板应用的研究 [EB/OL].

<http://省略.uk/page_documents/research/ntu_broadband_full.pdf .>

[7] 丹麦信息技术、媒体与基础教育评估项目 [EB/OL].

<http://enis.emu.dk/spredning/itmf/finalreport_itmf.pdf.>

[8] 荷兰教育信息化评估监控研究 [J].Kessel, van N., et al. (2005) ‘ICT Education Monitor: Eight years of ICT in schools’, the Netherlands,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

第5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记者: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在此阶段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挑战?

苏春海: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到位

目前,全省中小学的生机比超过6: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校均计算机拥有量每年以11%的速度递增。全省所有高校、98.6%的普通高中、96.9%的初中、90.5%的小学建成了数字校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77.1%以上的高校建成覆盖部分校园的无线网络。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覆盖全省所有高校、13个省辖市、102个县(市、区)和所有乡镇以上中心校,并和全省所有市、县(市、区)教育城域网实现高速互联。

2.管理平台、资源平台和网络空间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已实现全省所有教育机构、学生和教师数据的全面入库及与教育部相关数据库的有序对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职教育学生信息已全部入库,学生资助系统、高考巡考系统运行正常。教育卡项目试点地区不断扩大,将于2015年底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中小学生教育卡的注册工作。全省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已覆盖所有阶段和全部主干学科, 截至目前,平台教育资源数量380万节课、资源访问量2.2亿人次、下载达4767万次,平台总访问量3.8亿人次。平台的特色应用书香江苏读书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达3184多万册,访问人次达1.59亿。网络空间建设有序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已依托江苏职教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学校空间147个,领军人才空间139个,教师空间5091个,学生空间17184个。

3.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网络管理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上培训,每年通过网络注册培训教师超过10万人次。网络备课、授课、教研、学生和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常态。我省教师在全国多媒体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等竞赛中表现优异,中职组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实现五连冠。2015年5月,我省以“智慧教育 点亮未来”为主题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展示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成果,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博科娃的好评,并获得展会四项大奖中的三项,两项排名第一。

4.教育信息化统筹推进力度持续加大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和《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省教育厅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工作。成立江苏教育信息化产教联盟和江苏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财政努力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优质资源建设。

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一些挑战。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必然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对传统教育的重生而非颠覆。首先需要厘清教育领域哪些工作是互联网的专长,哪些工作是传统教育要承载的,明确工作认知,才能让传统教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迎来新的腾飞。其次顶层设计仍需完善,虽然我省已印发了《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但具体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不明朗,省市县三级职责不明晰,工作任务不具体,经费保障、体制机制等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

记者:为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江苏省于2015年率先在全国以省政府名义颁布《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请您就此解读下智慧教育内涵以及其重点建设内容。

苏春海: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必由路径。智慧教育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整合优化教育管理应用系统,集成推送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着力构建社会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远程教育,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我省智慧教育重点任务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建设工程:

1.实施智慧教育环境提升工程

(1)建设智慧校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全面使用或对接国家核心系统、省级通用系统,建成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各类特色系统,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科研、资产等的智能化管理。

(2)提升“宽带网络校校通”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服务性能,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网络实现高速互联。

(3)打造省级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全省智慧教育提供性能良好、服务便捷的资源服务和信息服务基础平台及网络运行环境。省、市、县、校平台分级管理、互联互通,保证运行安全、服务及时、应用有效。

2.实施智慧教育资源共享工程

整合推送苏派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省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推送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采取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设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教师教育的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建成一批能够体现江苏特色的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制定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办法。

3.实施智慧教育应用融合工程

(1)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中小学“e学习”试点基础上建立智慧课堂示范点,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基于教育大数据,积极开展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2)推进智慧管理和智慧决策。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规划,鼓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托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开展数据挖掘,实施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加快建设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信息系统、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信息系统及其他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

4.实施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1)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进基于网络的城乡、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远程研修和学术交流合作等。

(2)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创建智能化学习生态,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每一名学习者的学习生活,让每一名学习者都能够便捷获取最适切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努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记者:为何将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作为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其主要功能有哪些?目前取得哪些建设成果?

苏春海: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是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优化、演进、迭代进一步建设的平台,通过中小学教育卡实现用户身份认证统一管理,注重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应用融合及服务推送,打造“统一、开放、高效”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教育条件网络化、教育内容数字化、教育管理智能化,能够实施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

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建设省级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依托,构建全省智慧化高性能高可靠的教育基础设施环境;二是以“建立省级公共软件统一数据服务平台”为重点,提供智慧化聚合式共享型数据服务;三是以“建成云+端应用服务体系”为突破口,满足用户“随需而变”的各类应用服务,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融合。

其中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在如下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是量化幼儿园评估与建设规划:通过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全省各地各级别(省优、市优、普通)幼儿园的学生就读、办学力量、师资情况、收费情况,各类统计数据直接作为幼儿园评估的参考。同时根据系统中采集到的幼儿园地理位置信息,通过地图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示幼儿园的分布,为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促进中小学规范办学:通过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生“一人一生一号”和省教育厅“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终身不变”管理要求,从而控制学生的无序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三是规范化中小学招生考试: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学生基本信息导出功能,各市可以导出和本地中招系统结合对中考报名进行有效性验证,高中学籍系统直接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报名以及高考报名系统进行实时对接,以学籍系统数据作为判断学生是否有学籍的依据,保证了招生考试报名数据的准确性。

四是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通过全省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各级学校的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信息、工资信息等各类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已为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音体美教师配备情况、乡村教师情况等重大师资决策或行动计划提供关键性的数据支撑。

五是精确化事业统计:在每年进行教育事业统计年报工作的时候,各业务处室参考各个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对相关统计报表进行审校,并可通过数据库间联合交叉查询,生成特定需求的数据分析报表。

记者: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国内前沿,您认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苏春海: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认为其关键要素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统筹建设教育专网和省级教育网群,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建设智慧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资源省级云平台、大数据中心。三是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四是加强应用驱动、融合创新。创新“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师生教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记者: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对此,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是如何进行整体布局的?有哪些重点建设任务?

第6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夯实基础,为教育信息化应用铺路

2010年,本溪市以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为契机,将“班班通”工程作为重要内容来抓。2012年,作为本溪市惠民项目,市政府投资了6400万,为3108个教学班配备了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体的新媒体教学设备。2013年4月,又提出“试点先行、逐步推广、以点带面”的“人人通”工作思路,启动了区域内“统筹推进人人通”建设试点工作。同时,以多种方式整合教育资源,先后创建了一室(数理化仿真实验室)、一馆(数字图书馆)、三个系统(电子备课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六个库(清华同方思科资源库、中央电教馆资源库、百年树人资源库、智能题库、教学素材库、视频资源库)等资源。在惠民工程中,搭建起了符合国家原数据标准、采用云计算技术的本溪教育云资源平台,教师备课、授课实现了与市级云资源服务平台无缝对接。

科学建“站”,为教育信息化应用“加油”

(1)分层培训促进应用。针对新媒体设备,我们采取了集中、一对一、点对点等方式,为学校管理者、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等分内容进行培训;同时,启动了学科教师参加的新媒体设备使用及教学应用全员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受培训教师达5万多人次。

(2)科研课题引领促进应用。在“十一五”期间,明山区东胜小学等在全省率先申报并研究了国家级重点课题“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重构研究”的子课题;其间,本溪市5项课题代表辽宁省接受了国家级评估,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还有两个国家级课题被评为“优秀成果奖”。“十二五”期间,本溪市有8个课题通过国家级立项;7所学校被教育部国家级重点课题确定为子课题校,同时,本溪市被评为辽宁省唯一一个“网络校际协作实验区”;3所学校被列入辽宁省交互式数字教学系统工程实验课题学校;一所学校被评为“全国百所数字校园首批示范校”。我们以重点课题和实验项目为引领,从幼儿园到高中、从两县四区到直属学校,全市上千名教师参与了课题及项目研究,起到了以科研促应用的目的。

(3)模式变革推动应用。2008年,桓仁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以手写背投式电视机为主体的“班班通”。2009年,本溪市11所学校自筹资金,购进了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体的多媒体设备,作为实验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产生了轰动效应;随后,东胜小学37个班级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体的“班班通”;2012年,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实现了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体的“班班通”,开启了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新篇章,优化了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初步实现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本溪市四次召开了课堂教学应用观摩研讨活动。2010至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先后三次在本溪市举办了现场会,本溪市在会上介绍了经验。

(4)督导评估推进应用。我们制定了《本溪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绩效管理范畴。2013年上半年,市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与市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联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及教学应用效果进行了随机检查,抽测了59所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情况。2013年底前,对全市县区及部分小学和直属中小学校进行了教育信息化评估检查,通过打分的形式对各单位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量化评估。通过督导检查,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工作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教学应用。

(5)举办竞赛助推应用。本溪市以观摩、研讨、评课等交流方式,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活动,促进教师应用能力的提升。连续五年举办了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三届教学中的互联网优秀教案评选等活动,从而达到以比赛促应用的目的。以“本溪市中青年教师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技能说课大赛”为例,文件下发后,各县(区)、学校积极响应,各单位认真组织初赛,决赛时组织教师观摩。大赛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三年来,我们在组织参加国家、省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竞赛活动中,有759人次获国家级奖,440人次获省级奖,最佳组织奖国家级获得7次、省级5次。学生们也在信息化各类赛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赛事,全市上下形成了讲课改、重应用、促融合、争创新的教学风气。

信息化让教育教学“驶”上“高速路”

(1)充分利用云平台资源进行备课。目前,本溪市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云平台账号,进行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实现了教师备课的网络化。在日常的集体备课中,教师通过云平台的备课系统和互联网收集上课的各种资源,制作优秀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上传到云平台并共享。既节约了时间,又给每位教师提供了创新设计的空间,同时也加大了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

(2)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创新教学。“班班通”云资源上课平台惠及本溪市每一所中小学校,省时高效。如一位初中数学教师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本溪市素有“钢都、药都、枫叶之都”之称,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好构成了一个三角形。钢都、药都构成本溪市的经济支柱,枫叶之都使本溪成为都市休闲的后花园,那么这“三都”所构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通过PPT演示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导入课题:《三角形内角和》。

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课堂活动的参与形式不同。例如,通过使用一套化学实验软件,学生可以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尝试或完成实验操作过程。这时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仅属于教师,更重要的是它也属于学生了。

第7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随着国内软件市场整体的蓬勃发展,客户细分越来越精准,细分的行业市场越来越成为众多软件企业发力角逐的新战场。商场之争永远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今天,我们就为大家着重介绍一家深耕于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行业的黑马企业――北京联合永道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永道)。

联合永道成立于2006年,迄今已有近8年的发展历史,是一家从事职业教育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软件服务公司。联合永道致力于职业教育领域产品与技术的研发,力争在三到五年内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领域软件产品与技术的领导公司。现在,联合永道着实成为了一匹行业黑马,让很多老牌职教信息化企业不胜唏嘘。

其实联合永道也和国内的大多数软件企业一样,起步于传统的软件外包业务。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市场耕耘,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迄今,联合永道仍然服务着诸如阿里巴巴、搜狐、杭州华三、中国民航等国内知名的大型公司。中国的软件外包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20逾载,尤其是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原本对外的几家行业领军企业将市场重心转回国内,使得国内软件外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一点相信众多的软件企业管理者都能感同身受。联合永道的创始人和管理者们也曾面临这样的形势,在经过创始团队的仔细考虑后,联合永道在2012年调整了公司业务的发展方向,全面进军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域。

三年时间,联合永道的职教业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成为职教信息化领域的领头羊”这一高远而专精的战略目标指引下,全体员工同舟共济、积极进取,终于使得其技术、产品在客户中形成了口碑,企业品牌也逐渐树立起来,市场范围也不断扩大。

目前联合永道公司已经建立起了“以北京总部辐射北方、上海分公司与杭州办事处带动华东、沈阳办事处立足东北、成都办事处覆盖西南区”的全国市场架构。作为北京市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永道已获得了包括“双软”认证和CMMI3级认证等在内的诸多资质。而在2014年3月7日,联合永道正式登陆新三板(股票代码:430664),成为新三板首批获准股票挂牌的企业,这意味着联合永道在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领导者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谈到进入职业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原因,联合永道的创始人兼总经理张春如此解释:“公司选择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发展方向,首先是受国家政策导向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其次是对教育信息化市场有过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职业办学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管理手段落后,这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从‘十一五’计划开始,国家着重加强对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扶持力度,经过近十年的磨砺,职业院校信息化体系初见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这些都为管理软件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联合永道紧密切合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融合职业教育特色,设计了包括数字化教学、管理、公共服务、教科研、文化生活、校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

诚如张春所讲,有关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教育行业的投入,相应教育信息化投入也必然加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众多学校资金的到位,充分保障了教育信息化产品的采购资金;另一方面,现有学校信息化程度严重偏低,除高校外,职教、普教基本没有完整的信息化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数字化校园网络、全真校园录课及共享系统等在绝大部分学校处于空白,这就决定了未来三到五年教育信息化产业必然步入快速成长的轨道。

正是在这样的利好形势下,联合永道紧密切合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适应信息化教育模式变革、融合职业教育特色、遵循校企互动和理实一体化等办学方针,设计了职教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并已成功开发出了面向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系列产品,包括:ROD数字化校园统一管理平台、ROD教务管理系统、ROD办公自动化系统、ROD学生管理系统、ROD资源管理系统等。该系列产品实现了宽带网络、数字管理、数字教育资源与网络学习空间的全面融汇,和专业建设的智慧化管理,涵盖综合服务、资源共享、协作应用、移动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应用,推动了职业教育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打造职业品牌、增强产业发展,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通过实施联合永道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能够帮助职业院校改造教育信息化环境,极大提升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整体建设水平;推动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优化数字教育资源;推动教学理论不断改进;引导广大师生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的深度融合,提高教与学的质量。通过解决方案实施后引进的创新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同时,也为校园管理、师生校内沟通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是联合永道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作为国家第二批中职示范校,该校一期建设两大门户和十大应用系统,基本实现学校日常办公的自动化和校内核心资源的集约化管理;二期将信息化建设扩展到学校的教学、教务、科研、学习、校园生活、社会服务六个层面,基本实现校园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学习,实现创建数字化校园工作、生活和社会服务空间;三期通过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和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实时共享,在此基础上为学校决策层构建校情综合展示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由联合永道交付完成的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一期、二期、三期项目,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除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外,联合永道的客户还有很多。如北京阳光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经济管理学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等。

第8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关键词】淮安市;中小学;校园网

【中图分类号】G484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050―04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是促进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是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苏北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苏南和苏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影响到苏南和苏北信息流通、科技和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为了缩小与苏南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差距,淮安市从2000年起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办公室和教育设备采购中心,计划三年内投入四个亿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至2002年6月,已有三十八所中、小学建成了校园网并接入了Internet。到2007年淮安市有50%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网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又下达责任目标,明确再有25%的学校新建成校园网,为2008年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奠定基础。

一 校园网建设与应用取得的成效

在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校园网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必备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淮安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正从单纯的信息交流向综合应用转变。近几年,淮安市中小学将校园网应用于信息交流、教学管理、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 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进一步应用,目前大多数教师能制作简单的课件或应用素材进行课堂演示。自新课改推行以来,部分课程的内容走进了多媒体进教室,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到了推广。校园网已成为学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学校内部网站应用尤为广泛,每一个教师、学生都可以把自己关于教与学的内容在内部网上公布,好多中小学建立了内部论坛、学生心理咨询室、家长反馈意见、内部文件FTP系统等,学校真正迈入了办公电子化、学习网络化。

2 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开始走向规范。

2006年,淮安市电教馆出台了《淮安市中小学计算机校园网建设分类标准》,对全市各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进行宏观的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淮安市中小学校园网十佳网站评分标准》,进一步引导全市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为统一和明确创建方向,市电教馆制定了《淮安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对“基础环境建设、数字应用水平、管理应用水平、保障工作措施”等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各创建学校都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照标准,加大投入,着力于信息化应用的制度建设,加强管理,深入探索,积极应用,确保校园网建设的质量的有序管理。

3 各学校加强了校内资源库建设。

学校网站要有强大的生命力,资源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2001年底起,市教育局就着手教育资源中心、教育信息中心的建设。以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共享化为目标,教育信息化办公室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全面负责全市城域教育网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根据我市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根据“分区域、分学科、分阶段”的原则,进行淮安市城域教育网资源库建设。

有条件的中小学也组织优秀的教师开展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部分中小学学校优秀教师为展示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示范性课程制作的精品网络多媒体课件大量涌现;用于实验教学示范专题与实验案例的电子材料不断增加;用于辅助教学的课件,以及用于各种不同类型教育教学内容的多媒体素材库、视音频素材库、图片素材库和各种音像制品持续增长;一批用于网络教学的课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材料及主讲教师现场教学录像等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二 校园网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校园网建设与应用层次不齐,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淮安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既表现在城乡之间、各类教育以及同类教育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又体现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各种网络和计算机设备管理以及师资队伍的信息素养等各个方面。就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而言,城市中小学优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的地区及学校优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与学校;非省帮扶建设的学校优于省帮扶建设的学校。在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部分硬件设施太旧,影响网络的传输;教学软件资源太少,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库内容更少;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缺少,网站维护有一定困难。这些差距的存在,固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但也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差距密切相关。

2 校园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尽管市、县(市、区)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中小校园网建设,但与教育信息化发展对建设资金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再加上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应用现象较为普遍,以致用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培训中的资金比例失调,这种状况的出现,既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又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结构性短缺。

3 教育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不高。

部分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由于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与合理分工,且有关数据及教育教学资料、资源又实行部门分头建设、分散存贮,以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再加上整合力度不足,特别是教育教学资源的结构分布、数量多少、质量优劣、师资运用能力与水平差异,使部分分散的、自发研制的资源不能与系统兼容,无法实现共享,严重影响了使用效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现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率不高,如办公电脑也只限于打字和保存资料;校园网的应用领域仅局限于基本的信息交流,忽视了校园网的学校管理功能、教学服务功能和学习功能;教师利用网络收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等。

4 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广大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普通教师的信息素养还要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校园网只是用于信息交流,对于教学管理、教学、宣传等其他功能认识不清;有些教师认为校园网能够收发 E-mail、浏览新闻外,校园网的其他应用无关紧要;建设和应用校园网是教学管理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工作,没有意识到校园网的应用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已经意识到校园网的重要性,但苦于不懂得如何去应用网络为教和学服务,这也是限制校园网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三 建立分类标准,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指导校园网的建设

针对在校园网建设中,有些学校缺乏通盘考虑, 不是从学校的实际情况 (学校的教学规模、学校的资金实力、教学具体需要 )出发, 而是以纯技术的眼光, 以功能作为选择技术和硬件设备的标准, 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 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实际, 结果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在总结已有校园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淮安市校园网建设确立了“分类建设、共享使用、应用优先”的指导思想,淮安市电教馆制定了《淮安市中小学计算机校园网建设分类标准》,该标准把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分为A、B、C、D、E五类方案,运用这一分类标准指导校园网的设计,进步一步推进淮安教育城域网以及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以上所有方案基于学校校园数字网络系统接入教育城域网而制定,淮安市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提供WEB服务、MAIL服务、教学资源服务、视频点播等。

下面分别就B类和E类方案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举例说明。

对于B为方案,校园网络系统基本配置如:

淮安市淮海中学目前有五座楼,需要第一期就接入校园网络,分别是新北楼、北楼、求是楼、行知楼和原奥楼。各楼在校园中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依据上述校园网方案技术类型的内容,再结合淮海中学的建筑分布、规模和实际需要,建立了淮海中学拓扑结构图:

以淮安市水晶小学为例,由于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各种部门都相对集中,我们可不考虑学校建筑分布位置,依据E类方案,根据其学校一般需求,可以采用下面网络拓扑结构图:

校园网是教育城域网的重要基础,是信息化资源接收、整合、贮存、传输、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信息化的重要设施。校园网的建设除了资金的投入,还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强管理。淮安市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在上述分类标准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苏南等教育信息化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继续推进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才能扩大“校校通”工程的建设成果,才能推动淮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

参考文献

[1] 淮安市教育局.吴兆方在200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 淮安市电教馆.淮安市中小学计算机校园网建设分类标准[EB/OL].

A Study of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ampus Net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of Huai'an

WANG Yu-feiLI Lian-xiang

(HuiYin Teachers College,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Huian, Jiangsu, 223001, China)

第9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多年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始终关注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2011年9月15日,与国家教育部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本着“政企联动,优势互补,支持教育,战略共赢”的原则,明确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在新疆,中国移动新疆公司始终关注自治区和兵团教育事业发展,全力支持各项教育公益活动:早在2008年,就与自治区教育厅签署了《新疆教育信息化全面合作协议》。三年里,新疆移动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投资金额约7000万元,与教育厅合作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2011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新版电子政务系统”正式启用。改版过的电子政务系统功能更强大、使用更灵活,满足了兵团各级教育部门的信息化办公要求。

为切实提高兵团边远地区和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和管理实践能力,新疆移动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农牧区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培训了300多名来自兵团农牧区和15个地州市的中小学校长,其中,少数民族校长比例就占到培训人数58%。

近年来,新疆移动以“校讯通”为平台,与自治区教育系统成功开展了多项合作,如冠名举办“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新疆赛区)、“全国教师信息技术论文大赛”(新疆赛区)、“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新疆赛区)、“博客达人大赛”等,为广大中小学师生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展示个人风采创建了平台。兵团中小学师生踊跃报名参加,屡次取得突出的成绩。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中小学作文大赛颁奖大会”上,兵团选送的多篇参赛作品获得了省级奖,更有两篇作品获得了全国奖的佳绩。

新疆移动在兵团中小学校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建设,以“校讯通”数字校园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应用系统,为学校建立门户网站、考试成绩统计分析系统、智能排课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校内公文交互系统(OA)、考勤管理系统等丰富的应用模块;“校讯通”具备多种沟通功能,其中,“平安到”和“亲情电话”独具亮,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数字校园网站平台(省略/edu),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为家长、老师、孩子提供短信、网络等全方位、多方式沟通的良好氛围。

新疆移动基于以上基础,努力开拓、积极创新,持续不断地为兵团教育信息化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青年卡电子团员证团务通平台”将信息网络和现实团务服务内容相结合,为各族团员青年用户提供包括医疗保险、商家优惠、求职兼职、毕业就业以及会员活动等移动信息化服务;“高校版校讯通”满足兵团在校大学生就业、兼职、购物、娱乐等方面的不同资讯需求,让青年学生勤工俭学、求职打工等找准方向、有的放矢;针对学前教育的“平安幼儿园”也开始试运行,不久之后。兵团学龄前儿童的安全、成长情况也将在家长的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