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后的舞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电商的热潮再次袭来,在这个连广场舞大妈也开始学会上网淘跳舞装备的消费新时代,意味着线上与线下的商业布局将会无可避免的重新洗牌。但是网购热潮将会导致线下商业的日渐式微吗?
9月4日,在INI创旭国际公司内召开的“新时代下消费者拉动E法则”分享会上,INI-SmartRevenue机构专业的购物者研究专家指出:关键在于牢牢把握消费者的三个“E”,Engagement(购物者购物过程中的参与感),Experience(购物者的消费体验),Emotional Connection(品牌与购物者之间所建立的情感联系)。
因应形势,购物者研究在中国应运而兴,专门研究如何让消费者走到货架前,“最后一米”之间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一眼爱上你的产品。
如何在公交车站卖烤土豆?
案例一:、
寒冷的大冬天,当你在候车亭正瑟瑟发抖久候着公交。公交久等不来,隔着手套的双手都快冻僵了。这时候要是有个暖烘烘的食物在手里,那该是多么暖入心窝啊。身旁广告箱里赫然放着一颗金黄的土豆,做得那么逼真让人忍不住伸手去摸。按捺不住好奇按一下,土豆温热柔软着呢,还发出“滋滋”的声响,伴随着扑鼻而来的暖暖土豆香。旁边闪动的按键仿佛在向你招手,按一下按钮又会有什么好事发生么?一按会立马弹出一张优惠券,在寒冬里触动了等车的人们,惦记着,并到指定的商铺中购买一份烤土豆。
专家解读:
Jennifer Heuss, INI-SmartRevenue创旭国际购物者研究机构副总裁,民族志研究和语言人类学专家。
通过多重感官体验(例如立体的金黄土豆-视觉,美妙的“滋滋”声-听觉,土豆香味的喷出-嗅觉,摸上去温热柔软-触觉),引起观者的好奇心和参与感,从而逐渐产生对产品消费的渴望,继而促成行动(购买)。强调用户的参与感,是因为用户通过这样的参与可以加深对产品和品牌的印象,理解产品的核心卖点,激起兴趣。果不其然McCain的土豆广告深受喜爱,品牌因为这只出奇制胜的土豆而名声大噪,销量节节攀升。
森林,城市,沙滩,奔跑,流汗——为爽的感觉而买单!
案例二:
在纽约的某国际著名运动品牌鞋店里,货架上摆放的运动鞋只有寥寥几款,这里的焦点似乎不在售卖鞋子上,之间店内建有一条很长的人工慢跑径,旁边是超大全屏电视墙。当你换上你喜欢的跑步鞋,在人工慢跑径上感受。大屏幕将会每五分钟切换一个场景,你仿佛置身于丛林中慢跑,鸟儿的声音在四周环绕;时而场景切换到海边沙滩,让你感受海浪在身边的畅受;此外还让你感受在城市街景中慢跑的感觉,跑过霓虹灯,大街小巷,身边的环境让你不断感受到原来奔跑不仅仅是为了流汗,奔跑让你更融入这个城市。当你真正理解了奔跑的意义,细心挑选你最心仪的鞋子成为了必须。这样的购物过程,紧紧地抓住了购物者的心。
专家解读:
梁旭朗,INI创旭国际创始人CEO,专注购物者研究,20年消费者研究经验。
在购物过程中,对商品的选择往往被简单定义为对某种商品的使用需求,但是实际上很大部分的商品存在着情感的意义,也就是说使用过程中衍伸的一种文化,价值或者主张,甚至一种精神的代表。这种附加价值需要进行一定的沟通,诠释才能传递给购物者,同时通过形象化手段让消费者产生共鸣,最终触发购买的行为。因此在终端渠道中,应该通过有效手段把购物者的潜意识最大化地激发,从而形成观念的认同,思想的一致,对购买行为减少迟疑。
“宝贝对不起!”
案例三:
这个夏天,可口可乐再次玩起“换装变身”。2013年借鉴了澳大利亚的“姓名瓶身”创意,推行“昵称瓶”的包装;今年又搭上各类歌唱选秀节目的快车,借“歌词瓶”来再火一把。精心挑选耳熟能详的流行歌里一句走心的歌词,搭建“感情联系”,增加情感共鸣。而且从歌曲的选择可以看出用心,期待涵盖各个年龄层,从周杰伦到张惠妹,五月天等当红歌手,也有怀旧曲目,如乐队“草蜢”的《宝贝对不起》,务求击中不同音乐品味,但同样有情感需求,“借歌寄意”的老少粉丝的心。
专家解读:
Karen Pereira, 来自哥伦比亚的购物者研究专家,有多年跨文化调研背景。
十二岁时,有一天,在电视里,他看到一个节目―交际舞比赛,那翩翩起舞如蝴蝶般的舞者,飞进了他孤独寂静的心灵,从此他爱上了它。他要参加舞蹈训练班,可一个聋哑人,想要学习舞蹈有多么艰难,听不到声音的人怎么可能理解一段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所有的训练班,都拒绝了他。妈妈依旧不放弃,不想儿子刚刚点燃的希望也被这熙熙攘攘的世界扑灭。终于,精诚所至,哈尔滨市最大的舞蹈学校有一位老师懂得哑语,他被破例留下了,从此舞蹈世界里多了一名特殊的舞者。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的涉足舞蹈世界,他才发现想要破茧而出,必须要经历化蛹为蝶的痛苦。同样是跳舞,在别人眼里只要跟着老师的动作,抓住音乐的节奏,表达出舞蹈与音乐共同传递的情感,就可以了。可是,他不同,他比别人少了两样东西―嘴巴和耳朵,他要比别人学得艰难、练得辛苦。
说不出感受,下了课他借助懂哑语的老师跟教练交流。听不到声音,他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感受音乐。每当音乐响起,他用脚来代替耳朵感受大地的震动,这种震动顺着腿传递到他的心里,他从中找到强音,抓住节奏,跳。只要找准一次强音,他就能和其他同伴一样,做一只蝴蝶,而他是一只用心跳舞的蝴蝶。
虽然听不到声音,但他对外界的感觉格外敏感,教练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都会用心感受到。虽然学得艰难、练得辛苦,但是这只用心跳舞的蝴蝶,进步很快。时间就在他无声的世界里静静流淌,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老茧越磨越厚,而他也因为舞蹈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用心。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他成了班上进步最大的孩子。
前不久,国际交际舞大赛在哈尔滨市举办,他让妈妈帮忙报了名。参加这次国际标准舞国际公开赛的中外选手,共有一千余名,比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此时在后台,他一个人独自练习着舞蹈动作。
离开赛还剩25分钟时,他还没找到舞伴。望着并不知情的他,妈妈觉得很为难,究竟该不该告诉他舞伴不能来参赛的事实呢?想到他一路走来的艰辛,想到孩子对这次比赛抱有的期望,妈妈不禁抱怨起老天的不公来,为什么就不能给孩子一线希望呢?
妈妈焦急地给他找呀找,终于看到一名名叫刘宇彤的替补女孩,就请她当儿子的舞伴,一听他是聋哑人,女孩也回绝了。可是他的妈妈不肯就此放弃,她几乎以央求的口气请女孩去看看他的排练,她相信女孩看了他排练后就能改变主意。在排练厅刘宇彤看到一个听不到声音的男孩竟然能如此准确地把握旋律,女孩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她郑重地表示,自己愿意做他的舞伴,为了比赛,更为了帮助他实现梦想。这时候离正式开赛只有20分钟了,两人就利用这短短的时间进行了熟悉磨合。
比赛开始了,人们都对这对临时搭档捏一把汗。与他同一组的选手有55对,要经过一轮轮的淘汰,最后胜出的前六对选手,才有机会角逐冠军。在众人紧张地注视下,他和她成功晋级了。在第二轮复赛中,场上只剩下了17对选手,此时,空气再度紧张起来,大家屏住了呼吸,哪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无缘进军决赛。
然而奇迹发生了,这对刚刚组成的搭档,以绝佳的表演征服了评委。他们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前六强,冲进了最后的总决赛。决赛的三支曲子,他和她配合得更是天衣无缝,而最后的结果,让所有人感动不已,冠军最终属于了这对用“心”在跳舞的临时搭档。
他,就是史秋捡。
当裁判向观众宣布他是一名聋哑儿童时,全场观众沸腾了,纷纷站起来向他招手,为他的努力,为他的付出。
雨,是大自然的交响乐,是滋润万物的母亲、是城市、森林的一位仙女、一位随心所欲的翩翩舞者……
伴随着雷声、风声、雨一滴、两滴的打在地面上。渐渐的,雨大了起来,像泼、像倒。地面湿润了。一滴滴雨默默弹着属于自己的歌。世界变得朦胧了,宁静了,没有一点嘈杂……一片白茫茫的仙境,可是,却又并不茫茫。不是吗,雨中的世界是缤纷的,是五彩的。窗户被打疼而流泪了吧,鸟儿该要回家了吧,一滴滴雨落在窗台上,绽放出一朵朵银色的花儿,这便是雨最后的微笑了吧,还是种子已经开始苏醒了吧……
是啊,雨中的世界是那么的奇丽,我们又何曾注意过吗……
雨匆匆的来,又将要匆匆的去。它们似乎又是那么依依不舍,那挂在树上的雨点,那荷叶上滚动的水珠,那草地上点点结晶,不都是雨的印记吗。我们怎能认为雨停了呢?
时间如水,它快速的流动着。人们也都自个儿忙自个儿的事。谁还能发现这种美?是花吧,是草吧,还是那雨中高歌的青蛙吧……
【关键词】舞蹈;文化修养;道德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35-02
一、介绍舞蹈
(一)舞蹈的定义
舞蹈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与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等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是对真、善、美的具体刻画和最直接的表达形式之一。
舞蹈是一种形体语言,一种经过组织、美化、韵律化的人体运动。它不单纯是动作组合的表现,其中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蕴含着人文思想、美学思想、哲学思想等。通过动作来表达某种主题、思想和意境,需要丰富的文化基础作支撑。
(二)介绍舞蹈文化
舞蹈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娱、娱人、表情达意的需求而创造的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手段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民族历史、、风土人情的不同,使得我国的舞蹈文化呈现出多样性。舞蹈文化的产生来自于人类生活,它的生存发展空间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更新,舞蹈文化的生存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地出现了多元化、互相交叉的立体形态。大多数的舞蹈在传承发展中,仍保留着原始形态,保持着其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面。由于人类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舞蹈文化结构的复杂性,这里的思想观念包括了宗教观念、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从中可以看出,舞蹈文化与社会主体文化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舞蹈文化始终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
二、舞者与文化修养的关系
(一)舞者与文化修养的主被动关系
文化修养,一个听起来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熟悉是因为人人都对其有自己的见解,陌生是因为每个人做起来都很难,拥有、提高它更难。舞者是有生命、有灵魂、有思想的,其有权利选择拥有或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由此而言,文化修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需要舞者自身努力地挖掘与学习。但文化修养却不单单只是舞者才具有的,它是属于大众的,属于无形的一种气质,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虽说舞者有权利选择自身是否具有文化修养,但我觉得舞者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并不断地努力去提高它。
(二)舞者在作品的创作和表达上与舞者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文化修养不仅仅是对舞者舞德的一种学习和修炼,更是对舞者在对作品的创作和表演表达上的一种提炼。作为一个舞者,其所拥有的文化修养,是在平常人的基础上再深一层次的,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好的、更深层次的、更有思想的舞蹈作品。同样,如果文化修养高,舞者的内心对情感的表达会更加淋漓尽致,对舞蹈作品会有自己更深层次的理解,从思想、心灵上会对作品产生一种独有的情怀。每个人都对某部作品有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每个舞者对作品的表达和体现都有所不同,使得观众对这部作品有更好的认知,也会更加深刻地去了解这名舞者,了解其创作或表达的能力。舞者文化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加深舞者对作品的理解,让舞者对作品能有自己独特的一种表达方式,能更加完美地体现这部作品,提高自身的精神追求、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
三、文化修养对舞者的重要性
(一)文化修养对舞者心理上的影响
文化修养看似简单,听起来也是人人皆知,可真正拥有的人却是少数。目前,绝大多数舞者都不太重视对文化修养的培养。在当今社会,很多舞者心理压力大,工作压力大,对社会、对生活充斥着种种愤懑,同时受社会风气的感染,压力得不到有效的释放,以为大吃大喝大笑大闹就是对压力的释放,结果只学会了贪图享受、消磨时光、不懂珍惜。这些被舞者自认为“释放压力”的方法,有时会让舞者变得浑浑噩噩,不知所措。我认为我们这一代的舞者完全可以去寻找一些积极、有意义的释放压力的方法。我们可以在迷惑的时候看书,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运动等,没必要非得做一些自认为符合当今社会、当今风气的一些无聊、无益的事来释放压力。偶尔的颓废是可以体谅的,如果长期沉浸在这种情绪中,只会让自己更加无助与愁苦。处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更应该来谈论、了解“文化修养”这个词,不管社会怎么发展,舞蹈怎么发展,舞者怎么发展,都离不开“文化修养”这个词。
(二)文化修养对舞者创作表演上的影响
关键词:Dane Shitagi;纽约;芭蕾舞;舞者
“心灵是一架具有许多琴弦的钢琴,艺术家是手,它通过这一或那一琴键,把心灵带进颤动里去。”这或许是艺术持久的魅力所在吧。在心灵被生活的烦累、压抑或是平庸、单调蒙尘时,人们一定渴望这样的颤动。“因为一种隐秘的渴望,人需要忘却衰老,否定死亡,希望把不过如此的生活变成各种奇遇,于是蒙昧时代的巫师的魔法,今天交给了作家、艺术家、魔术家,当然还有摄影师。”[1]最近,笔者的心被这样一组照片颤动了,它就是来自Dane Shitagi的《The New York City Ballerina Project》。罗兰・巴特将摄影比作奇遇,他说某些照片对他产生的吸引力,“是内心的激动,是欢乐,也是变化,是想说无法言说的事物时感到的那种困扰”。而这组照片就是笔者和摄影的一次奇遇,是舞蹈与摄影的一次奇遇。
1 纽约
1.1 Dane Shitagi的纽约
Dane Shitagi,美国摄影师,来自夏威夷,现工作和生活在纽约。这组《The New York City Ballerina Project》是他在2004~2005年期间陆续公布出来的。但是,这组照片花了他8年的时间来完成。
我们看到的芭蕾舞演员不是在舞台上就是在排练室里。在拍摄舞蹈方面有着卓越成就的路易斯・格林菲尔德(Lois Greenfield)将舞蹈演员拉到她的工作室内,任舞蹈演员翻转腾挪。但是,Dane Shitagi却将背景选择在了他生活的这座城市,选择了这座城市里与他的心灵休戚相关的种种场所。于是,我们在这组照片中,领略了纽约繁华、僻静、凌乱、寻常、世俗、优雅等种种姿态。
1.2 安德烈・科特兹的巴黎和纽约与Dane Shitagi的纽约之关联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现在竟然被Dane Shitagi拿来放到纽约的角角落落,且将芭蕾、舞蹈、舞者、纽约表现得美丽而又多义,让人欲罢不能,看了又看。这些元素和特质,不禁让笔者想起了安德烈・科特兹(Andre Kertesz,1894~1985),这位用镜头谱写了巴黎、纽约“双城记”的摄影大师。
“他的巴黎照片赏心悦目,却又与玩弄空洞的形式构成的照片迥然不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生成,既深思熟虑又直觉灵敏,构图妥帖而又出人意表,总能在精致优美的形态中给出一份温情与和谐。”[2]科特兹镜头里的巴黎风韵,倒是被Dane Shitagi投映到了纽约。Dane Shitagi用曼妙多姿的芭蕾舞者和纽约城的种种装置、设施来完成他的构图,但是没有任何生硬之感,倒是融合得舒服、优美。某种场景下、某个姿势里的纽约,真的能给人一种温暖的人情味儿。
2 舞者
2.1 Dane Shitagi的舞者
芭蕾舞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严格的规范和结构形式。舞者们用足尖舞出了高雅、动人的艺术空间。显然,Dane Shitagi也是沉迷于这一空间的人,并且他创造性地将芭蕾舞者和纽约街头融合在一起,去表现舞者,表现纽约,表达自己。
他说:“我试着去拍摄那些芭蕾,而非她们的舞蹈。我关注的是舞者,而非她们的舞姿。我试图去描绘她们的灵魂,而非她们的舞步。芭蕾项目更关注舞者而非舞蹈。作为摄影师,我们经常去捕捉舞蹈中的‘关键时刻’,而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相机并不是用来做这件事的。相机是用来拍摄事物静止的本质上的东西的。”
2.2 路易斯・格林菲尔德的舞者与Dane Shitagi的舞者之不同
(1)拍摄空间。路易斯・格林菲尔德开创了影室舞蹈摄影的传统。“到了1978年,我对舞蹈的纪实形式越来越感到不满,于是我想导演和控制我的舞蹈拍摄。我离开了剧场,我邀请舞蹈家来到我的影室。”[2]格林菲尔德将舞蹈从舞台上剥离出来,因为她想用舞蹈的组合为她的艺术观念服务。她想从运动中攫取图像,表现身体在运动中保留的激情。
Dane Shitagi在谈到不在摄影棚内拍摄而选择户外的原因时表示,他希望他的创意以及灵感是来自外在世界,利用只有纽约才有的活力与粗犷来捕捉他想要的感觉。他选择的纽约户外,几乎都是空无一人,只有舞者,而舞者所处的环境都有人间气息,人的痕迹。
(2)舞者状态。舞蹈精彩的瞬间不一定是舞蹈动作的开始或最后的造型,而在于它动与静、虚与实的流动变化之中。舞者千百次的伸展与跳跃,因情绪的涨落与即时发挥而不可能重复或相同;摄影者拍摄的瞬间,也不可能掌控和预见,成功与失败都在刹那间完成,那一刻完全是靠艺术的直觉去捕捉瞬间的精华。这是一般的舞蹈摄影追求的极致。
格林菲尔德希望在舞蹈中发现一种在舞台上根本不存在的,让人激动的瞬间。一定程度上,她的尝试带有实验的性质,她想要借助舞者这种特殊的身体,来发现运动中不易被人察觉的激情。她和被她拍摄的舞者共同探索着人类身体能力的极限。
相比之下,Dane Shitagi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表达。他说过,他并不是要拍摄舞蹈,而是要表现舞者。他并不是要捕捉舞步,而是要记录下舞者的灵魂。因此,在Dane Shitagi这里,舞者不论是身着舞服还是日常穿着,都是静止于一个芭蕾舞的姿势。她们是在用芭蕾舞的动作向纽约昭示她们的身份、她们的梦想,以及因芭蕾而产生的情感和思索。照片中的她们与纽约特有的充满活力、景色粗犷、缤纷炫目的户外世界融合在一起,有的舞者用平静的面容抗拒这种活力,有的舞者用这种优美的平静表达对粗犷风格的热爱,有的舞者用略带忧伤的平静来反衬热闹缤纷的人世中自己的孤单和无助。她们的灵魂已经在她们静止的芭蕾舞姿中与纽约一同定格在Dane Shitagi的照片上。
Dane Shitagi说:“纽约是一块创意的磁铁,每张作品都是舞蹈,时尚,摄影,与城市风景的结合之作。”摄影家用快门弹奏,舞者用姿势来敲击,他们用各自的灵魂,来回应纽约带给他们的回响。他们的真诚、美好和创造,共同把我们观者的心带进了颤动里。
参考文献:
[1] 白芨.让鲁普・西弗――在光阴丛林中穿行的摄影作家[J].光与影,1998(1):3.
[2] 林路.摄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207.
[3] 顾铮.巴黎纽约“双城记”――安德烈・科特兹[A].城市表情――19世纪至21世纪的都市摄影(增补版)[C].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171.
主持人王勇博士一身白西装,轻松亮相,如他所介绍,辰山草地音乐会今天迎来了第五个年头。从去年开始,原来的辰山音乐会已经升级为音乐节,整整两天的草坪露天音乐活动,大舞台、小舞台、露天赏花,和大自然亲近在一起,和音乐一同呼吸,如此的音乐盛事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五千个露天座加上后来应乐迷强烈要求而添置的四百个加座,在如茵的草地上座无虚席,着实让人感到场面震撼。 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第二天演出
全场音乐会的主题是“好莱坞电影音乐”,由来自英国的兼有指挥家、音乐学家以及BBC电台主持人等多重身份的罗伯特・齐格勒(Robert Ziegler)先生执棒,上海爱乐乐团演奏。演出嘉宾包括同样来自英国,并于2012年起定居上海的英国女歌手黑泽尔・古尔德(Hazel Gould),当前人气新生代声乐组合“力量之声”(Vocal Force),以及通过经典947平台比赛选拔产生的两对拉丁舞舞者。演出曲目以好莱坞大片《星球大战》以及《007》系列中的原声为主,另有《侏罗纪公园》《大白鲨》这些听众耳熟能详的优秀电影音乐。由于此次的选曲集中出自这些系列电影最近的几部,如《幽灵党》《皇家赌场》《原力觉醒》等,所以更能引起在场听众的共鸣。或许是对片中的惊心动魄、柔情蜜意等各种场景还记忆犹新,当看到现场大屏幕放映影片片段时,乐迷们很快跟着音乐融入到电影场景中去了。
首先是开场的《星球大战》主题曲,这首由美国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写作的家喻户晓的交响序曲成了这部科幻巨作的标志性音乐,也是历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开场序曲。当齐格勒先生一挥动手中的指挥棒,那熟悉的旋律、宏大的气场、进行曲的强烈节奏感便瞬间点燃了听众们的热情。上海爱乐的演奏家们在精心构建的巨大舞台上倾情演奏,在耀眼闪烁的背景光带的映衬之下,辰山草地“好莱坞电影音乐会”在势不可挡的气场中开演。之后的一系列电影主题曲以及插曲同样以原汁原味加上乐队独具匠心的演释而精彩纷呈。舞台两边的大屏幕交替播放着电影片段,与现场的音乐交相辉映,极富感染力。而台下的听众在渐变黯淡的天色中,兴致有增无减,或从座位上站立起来随乐摇摆、哼唱,或坐到草坪上,仰望苍穹,无比惬意自得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指挥罗伯特・齐格勒 实力女歌手黑泽尔・古尔德
电影音乐告一段落之后,主持人便请出第一位嘉宾,也是由指挥齐格勒先生大力推荐为实力女歌手黑泽尔・古尔德。她一头褐色飘逸长发,亮丽的斜肩礼服,银色的配套耳坠随意地在两颊旁闪动着,一登台便透出几分矜持与冷傲,却掩不住浑身的感性和充满活力的性感。说她是“女神范儿”“英伦范儿”,言之不过,更重要的是,她那极具质感和磁性的嗓音,对不同流行风格的转换把控以及成熟的舞台风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仿佛看到加拿大超级女歌手席琳・迪昂的影子。古尔德演唱的三首歌曲都来自《007》系列,分别是1964年的《金手指》(Goldfinger)、1971年的《金刚钻》(Diamonds are forever)以及1977年的《无人可比》(Nobody does it better)。Gould的现场诠释可圈可点,前两首的热情火辣和第三首的抒情起伏唱来都是游刃有余,《金刚钻》中更是包含了风情万种的舞曲元素,于是便有了全场的另一个亮点:两对颇有“来头”的拉丁舞者。
这两对在之前的选拔赛中脱颖而出的舞者,一对青年舞者是目前在国标舞国际、国内排名中十分靠前的职业舞者,另一对则是来自小荧星艺术团的优秀拉丁舞小学员。主持人王勇诙谐地介绍道,“跳得好得有点不正常,比别的寄过来的视频要好出一大截,不在一个层面上……”引得现场听众忍俊不禁。在黑泽尔・古尔德热辣奔放的歌声和色彩斑斓的乐队烘托下,两对青、幼年舞者开始了魅力四射、专业精湛的舞姿,他们交替出场,并在最后别出心裁地交换舞伴,博得台下一片掌声。
音乐会在继续,惊喜同样也不断。在众多《007》音乐的呈现中,有一首特别的“钜献”,即作为交响乐队改编版本进行世界首演《命运已注定》(Writing’s on the Wall)。此曲原为最新的《007》系列电影《幽灵党》的主题曲,据说创作时间不到二十几分钟便完成,而其得到的声誉却是《007》邦德系列音乐中前所未有的。如此特别的“礼物”让音乐会多了一个意义,即主持人王勇提到的,“不仅可(用来)欣赏,也可(用来)见证”。作为当天的见证者,亲临一部优秀作品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心中的激动不言而喻。
最后说说我最有亲近感的人气偶像加实力组合:被誉为“长腿欧巴”“高大上”的声乐新秀“力量之声”吧。说亲近,是因为其中一位男中音王志达正是我所任教的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的博士研究生,他的音乐成就让我更早地关注到这个声乐组合。“力量之声”为上海城市宣传片特别录制的《我们的上海》已经显示了这三位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青年男中音之间的默契配合、不凡唱功和人气形象。早先,王志达介绍道,这场音乐会对他们这个组合来说很具挑战,因为三首曲目风格各不相同,抒情、摇滚、hip-hop、古典、流行各有掺杂,要做到拿捏有分寸,“大杂烩不一顿烂煮”,还真要花不少心思。 人气新生代声乐组合“力量之声”
【关键词】 傣族舞蹈;多样化手形;微观语言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傣族舞蹈种类多样,不同类型的傣族舞蹈中都有其各自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审美内涵。在傣族民间舞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手形,手形作为身体语言的一种微观语言表现形式,在傣族舞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种手形都有着它不同的象征,而同一手形在不同的语境下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中,如流传较为广泛的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长甲舞、大鹏舞等,所用的手形也有所不同,多样的傣族舞蹈手形在傣族舞蹈当中不仅是提升作品美感的一种手段,还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和审美文化内涵。通过对手形这一微观语言的表达,我们可以大概推断出此舞蹈是属于哪个种类的傣族舞蹈;也能以小见大,通过对此微观语言表达,从而对傣族舞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形”的表现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文本,它的全部微妙都在人的肢体上,它是人体造型上“动的艺术”,是利用人体“动的形象”通过自然或社会生活的“动的规律”来表情达意的。[1]90舞蹈如同人类所有的交流工具一样,也具有自己的微观基础和推进逻辑。无论是原生态的传统舞蹈,还是舞台上的舞蹈作品,其结构方式都有自己的逻辑,都有自己逻辑的起点,而它的起点是基于微观的语义和语形。通常来说,舞蹈最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一定是其“动作形态”,在动作形态的基础上加入表演者的情感与服装等的装饰来展现舞蹈想要表达的内容。可见,“动作形态”在舞蹈这门艺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这所说的“形”则是指通过肢体动作呈现出来的人的造型,是具体的傣族舞蹈手形所呈现的外观形状。笔者试图通过对微观语言傣族舞蹈手形的分析来更深地认识傣族舞蹈。
(一)傣族舞蹈的常用手形
包括掌形(立掌、托掌、摊掌、提腕掌、自然掌形等)、冠形、爪形、嘴形、叶形、屈掌、拳形等七种;除了这些最基本的常见手形以外,在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的傣族舞蹈中还有在特定的舞种中运用的手形,比如鱼舞中的专用手形:叉掌、鱼尾形、鱼头形等;在长甲舞中还有独特的开指、合指、开合指、合掌等形态。
(二)常用手形的表现形态
二、“意”的表达
“意”是指人的精神层面,是在“能指”基础上,可以推知和理解的“所指”的表达,是一种内在的意象表达。庄子所谓:“Z之贵者,意也。”舞蹈这门肢体艺术,要借助外在“形”的动态,来营造“意”的表达环境。[2]可以说,“形”是“意”的物质载体,通过它可以将民间原有的“意”以及经过编导加工的“意”传递给观众,其目的在于用自己的特殊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引起观众对“意”的深思。在傣族舞蹈中,手形的表现所体现出来的是傣族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审美原则烙在生理及心理上的印迹。弗洛伊德曾说过:“没有人可以隐藏机密,假如他的嘴不说话,他会用指尖说话。”福金也曾说过:“舞蹈是手势的发展,是它的理想化。”此类观点表明,舞蹈肢体动作的表现蕴含着某种意象的表达。同样,不同的手形运用在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中都有其固有的意义与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动作形态,而且还蕴含着所要表达的舞蹈内涵与意象。傣族舞蹈中的手形运用都有其特定的逻辑与规则,在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中所用的手形有所不同,而不同手形出现在不同的傣族舞蹈中时,我们可以凭借手形大致判断出此舞蹈属于哪种类型的傣族舞蹈,因此我们在熟知傣族舞蹈各种手形的形态以外更有必要知道:手形在傣族舞蹈当中不仅是提升作品美感的一种手段,它还具备有某种特定的寓意。
(一)模拟性与象征性
在前文中一共提到傣族舞蹈的18种手形,其中有五种掌形,它们的整体形状都相似,不同之处就是在其最后的发力点与最后的形成方向。掌形的外观像一片芭蕉叶,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依河傍水、椰树高耸、蕉林茂盛,掌形就是对此意象的一种身体表达,这是傣族舞蹈一种象征性的手形,不管是在训练组合还是在各类傣族成品舞蹈中此手形都必不可缺。“冠形”“嘴型”“爪形”三种均表达出孔雀的意象,是对孔雀的一种生动模仿。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繁殖着众多孔雀、犀鸟、野象、犀牛等珍禽异兽,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这些动物近距离接触,可以更加细致认真地对它们进行观察和了解,这些原生态的形象一直是傣族舞蹈创作的主要题材和表现内容,并且在舞蹈中对其进行艺术升华,形成了许多“形美也神聚”的手形。另外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孔雀被称作“圣鸟”,他们把孔雀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幸福、吉祥,他们利用身体的每个部位来完成对孔雀神圣形象的塑造,因此这些手形也是傣族人民对孔雀崇拜的一种意象传达;“叉掌”“鱼尾形”“鱼头形”则是从鱼的形象中衍生而来的,通过肢体语言手形的模仿与变换,形成对鱼的一种意象表达,同时也是傣族水文化的一种体现;“叶形”“开指”“合指”“开掌”等这几种手形的特点都是手指分别错开,既有利于体现出舞者手指的修长灵活,也是傣族小乘佛教的宗教文化的一种表达。这些手形一般在长甲舞中运用较多,由于舞者十指带上长长的指甲,会对手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展现手指间的灵活与美感,所以五指之间一般分别错开,形成“开指”“合指”“合掌”等五指分别错开的形态。同时这些手形所表达的主要是佛的形象,小乘佛教是傣族的一种全民信仰,[3]能歌善舞的傣族人利用舞蹈的形式,通过身体动作,展现佛的形象、佛教的仪式,从而传达出佛的精神和文化。
(二)在不同语境下不同语义的表达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其中自娱类的有:“Q光”(集体舞)、依拉贺、象脚鼓舞、“耶拉晖”、“喊半光”等;表演类的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大鹏舞;祭祀类的有:贝马舞、祭祀鼓舞等;还有鹭鸶舞、蜡条舞、斗笠舞、十二马舞、狮子舞、刀舞等。[4]不同的舞种均有它常用的手形,而同一个舞姿步伐配上不同的手形或者手的动作,表达出不同的美感和意境。下文将对孔雀舞、大鹏舞、鱼舞三种类型的傣族舞蹈手形的运用分别进行论述。
1.手形在孔雀舞中的表达
孔雀舞,傣语叫“嘎洛涌”,传统的孔雀舞是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服装,在象脚鼓等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丰富多样、带有不同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舞姿,主要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等神态和自然情景。[5]解放后,以毛相老师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开始对孔雀舞蹈进行一系列的发展创新,使得孔雀舞逐步从原始民间形态过渡到舞台表演形态。通过纵向梳理,可以看出孔雀舞从单纯模仿孔雀形态,到赋予孔雀灵性并与佛教教义相结合,再到舞台孔雀舞蹈的编排。经过继承与发展,使得孔雀舞的肢体语汇越来越丰富。现在舞台上呈现的孔雀舞,从手上的动作来说有:五位提腕手、四位摊掌立掌手、一位七位按掌手等。手形主要运用掌形、冠形、嘴形、爪形等,具体运用按照舞蹈中所要表现的意境来转变。比如当要表现孔雀小巧灵活的头的时候我们用“冠形”加上提压腕的手形;当表现孔雀“饮泉戏水”的时候则多运用“嘴形”;当表现孔雀活动自如状态的时候我们用自然的“掌形”加上配合脚下灵活的踢步来完成等。“掌形”“头形”“嘴形”等手形是在细腻之处体现孔雀形态,让本身优美的孔雀更加淋漓尽致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可以说是孔雀舞的另一种升华,它同人们以往所看到的孔雀舞有着明显的不同。舞者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孔雀形态的模拟,更是舞者与孔雀灵魂的一种交融与呈现。在舞蹈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体会到手形以及手臂运动在孔雀舞中所起到的表情达意的作用。舞者从一手捏裙一手“提腕掌”仰头旋转开始,全身伏地之后慢慢起身,此番表现仿如一只美丽的孔雀在晨曦中醒来,孔雀仿佛听到了晨光的呼唤,从双翅环抱的长羽中伸出修长的脖颈,开始了一日的晨妆。接着舞者通过一手捏裙一手“嘴形”同时昂首挺胸定住造型,在造型的基础上,其他部位不动,完全通过手形的快速转换:时而嘴形,时而头形,时而直立,时而弯曲,以此表现出孔雀时而轻啄羽片,时而顾影自怜,时而啜饮清凉溪水的灵动画面。另外,舞者向前四位摊掌、立掌手以及向下七位按掌手等手势均表现着孔雀的不同的生活形态与意境。可以说这个舞蹈的灵魂都在手关节处,整个舞蹈并没有大幅度的跳跃与技术动作,舞者通过大量的手部肢体语汇,利用手的各种造型以及运动,描绘出一只活泼、伶俐、美丽且具有灵性的孔雀,也表达了傣族人民对孔雀的热爱与崇拜。
2.手形在大鹏舞中的表达
大鹏鸟舞傣语称“戛伦”,是由傣族古代先民的祈雨巫术发展而来,舞蹈主要是重现传说中大鹏鸟与雨神英勇斗争的情景,讴歌了大鹏鸟为了众生奋不顾身、勇于拼搏的崇高精神。[6]此类舞蹈动作矫健、粗犷,大而有力,主要由男性表演,动作变换快速有力,舞姿棱角突出。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过去的大鹏鸟演员会身带大鹏鸟型的道具与面具,现在基本不用,而更多是舞者通过舞蹈肢体动作,来使大鹏鸟威武的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示。该舞蹈中的手形多为“爪形”和“掌形”芍郑舞蹈时基本保持这两种手形。“爪形”和“掌形”不仅能帮助舞者更好地塑造大鹏鸟的外观形象,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加强了动作的质感与力度,有利于突出了舞蹈所要表达的感情。
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10级教育男班所表演的《傣族大鹏组合》,是典型的现代“大鹏舞”的展示。其音乐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加上男舞者手臂刚劲有力、步伐稳健。通过身体的腾挪闪跃、刚柔并济和始终保持的强劲的爪式手形将大鹏鸟的伟岸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现在课堂上所学习表演的大鹏舞已经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塑造大鹏这个形象上,所呈现出来的动作都已经过很多的加工和改编并且融入了舞者自身的情感与感受。此处“爪形”的手形不仅是大鹏鸟爪形的形态展现,也强化了男舞者矫健、粗犷、帅气的姿态形象。
3.手形在鱼舞中的表达
鱼舞,傣语叫“戛巴”。据说在傣族发现了鱼并学会捕鱼的时候,就跳起模仿鱼儿的舞蹈,过去是由男子表演的道具舞蹈,舞者戴尖塔型头盔和菩萨面具,腰间系扎一米多长的鱼形道具,表现鱼在水中的动态,现在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鱼舞大都由女子表演且身着鱼尾形的裙子,舞者通常做两手叠在一起的“鱼头形”,或者手心向下置于胸前、身后,两手置于腰侧、或一前一后的“鱼尾形”等姿态,模拟鱼之摆动胸鳍、尾鳍、鱼身,表现鱼的顺水前游、逆游转弯、激流穿越等情节。
第八届桃李杯的《鱼儿》这个剧目就是典型的经过艺术加工化的鱼舞。此舞蹈舞姿柔美,动态轻盈、活泼。当表现鱼儿在风平浪静的水中漫游时,采用全脚或半脚掌屈膝碎步行走,双手通过“叉掌”或者“鱼尾形”向左右摆动。在表现鱼儿戏水或与激流搏斗时,采用小跳、小翻身等跳跃性动作,加上手上的“鱼头形”穿梭动作,使鱼儿的形象生动逼真。舞蹈中存在大量一手以手心盖于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的“鱼头形”手形,或以双手向外划圆和双臂在后摆动的“叉掌”和“鱼尾形”动作元素。这些手形是典型的模仿动物的体态与特性的动作形态,也是与人的形体运动相结合,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三、结语
傣族舞蹈动作优美、轻盈、朴实、矫健,具有典型的“三道弯”和“一边顺”等特征,脚上有丰富的步法。另外,上身舞姿和手上动作极其丰富。众多的手形与手臂动作相结合使傣族舞蹈更加别具一格。手形,是肢体动作的细微之处,手的形状在傣族舞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舞蹈所模仿的某种形态的塑造,同时通过不同的手形与身体其它部位的动作相结合也能表现不同的舞蹈情节与意象,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的形状不同,就有不同的形象和含意,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能指与所指。当然,并不是每个傣族舞蹈中都会用到上文提到的所有手形,一般是根据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的特性会运用其主要的一些手形,在大体了解傣族舞蹈的手形种类及形态还有其各自的象征寓意及来源后,我们便可以凭借手形大致判断出此舞蹈属于哪种类型的傣族舞蹈,也能让我们在观看或者学习傣族舞蹈时更好地把握它的内在韵味与动作细节。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11.
[2](德)卜松山.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从传统到现代[M].向开,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晔.“佛舞一体”――谈小乘佛教在傣族民间舞蹈中的体现[J].美与时代,2005(10).
[4]张志萍.傣族舞蹈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每天早晨,是我们最舒服,也是最害怕的时候。舒服是因为太阳公公照耀着我们,微风姐姐轻轻吹着我们,让我们随风舞动,像舞者一样翩翩起舞。害怕是因为人类总是在上午在花园里游玩,奔跑,时不时都会把我们踩的不得不弯下身子。还有的人,觉得我们长的和奇特,伸手来摘我们,看完了,玩完了,就把我们扔掉,让我们在冰凉的地上慢慢枯萎……
中午,人们慢慢的回家了,太阳公公的光芒更强烈了,此时的太阳像一团火,燃烧着我们,也滋润着我们。小鸟妹妹和蝴蝶姐姐会在这时候来找我们聊天,说一说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下午,太阳公公慢慢的落了下来,云彩姑娘披上了美丽的红裙子,好看极了。此时,太阳公公的周围散发着金色的光芒,这时,就代表太阳公公要进入梦乡了。
晚上,我们慢慢地躺在花坪上,看着天空的繁星一眨一眨的,听着甲虫演奏着美妙的音乐,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安详,美好。在这样的境界下,我们进入了梦乡,期待着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2011年7月10日,佩蒂大师仙逝后,中央芭蕾舞团在《首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的闭幕式演出中,用表演其《卡门》中的双人舞这种最恰当的方式,向全世界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而2012年的2月18、19日,中芭在国家大剧院的“新春演出季”上,又表演了这位大师的《阿莱城的姑娘》和《卡门》,并在节目单上再次向他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这两部20世纪中后期法国芭蕾大师的杰作,其音乐出自同一位19世纪中期的法国作曲家之手。据说,比才的音乐本是为话剧《阿莱城的姑娘》委约创作的,不料这出戏首演时便惨遭失败,但这部优美动听且起伏跌宕的音乐却以组曲的形式流传下来,并充分表现出他生机勃发的创作个性。比才写的《卡门》是部西班牙题材的歌剧,尽管它在首演的当夜也没能一夜走红,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越演越红,居然一口气演了37场,其火辣辣的旋律至今依然是世人耳熟能详、唯吉卜赛人独有的文化名片。
从未亮相的“姑娘”
佩蒂的芭蕾舞剧《阿莱城的姑娘》首演于1974年的巴黎,故事发生在法国南方普罗旺斯的一场婚礼上,而梵高名画中的那轮黄色的太阳则仿佛预示着某种近在咫尺的疯狂。男女主人公弗莱德里和维福特虽然是青梅竹马,却从未情投意合,而让新郎魂不守舍的则是那个人在阿莱城,可望而不可即的姑娘。随着剧情的发展,新郎对新娘的温存不仅视而不见,甚至麻木不仁,而且接连将她推倒在地上。最后,他歇斯底里地挥舞手臂,走火入魔地四处狂奔,一跃跳出了洞房的落地大窗,摔死在了大街上。
佩蒂的高明就在于,阿莱城的姑娘这个“标题主人公”虽然从未登台亮相,却通过新郎对新娘形同陌路的对比和反衬,以及他双臂无限的前伸、望眼欲穿的期盼,清晰易懂地存活在了观众的理解之中。而新郎最后向着死亡的那一跳,则将一位优秀男主演的爆发力与表现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总在让观众大吃一惊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为这对双人舞做陪衬的男女群舞也颇有特色。男女舞者们无论是分别列队起舞,还是联袂围圈而舞,都让我们看到了欧洲民间舞的影子。而他们手脚的此起彼伏和有机变化,则让我们看到了钢琴黑白键的动态。
这部现代芭蕾舞剧与中国观众熟悉的《天鹅湖》等古典芭蕾舞剧间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一切动作设计均为戏剧目的服务。因此,男女主演的双人舞不再单纯地炫耀各种固有的“跳、转、翻”技巧,群舞也不再接连摆出亭亭玉立的芭蕾舞姿,而是将舞者们出类拔萃的身体条件和舞蹈技术,融化在对人物关系的描述和悲剧结尾的构成上,因而更加容易看懂。
跳不出那股野性来
佩蒂的中型芭蕾舞剧《卡门》共分五场,其故事情节与歌剧相同,都来自法国作家梅里美1845年发表的小说,标题主人公卡门则是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维利亚烟厂的吉卜赛女工――她先后爱上了英俊潇洒的卫队长唐?霍塞和彪悍骁勇的斗牛士埃斯卡米洛,并最终因为唐?霍塞的妒火中烧而被刺身亡。它1949年在伦敦首演时,佩蒂不仅一人担纲了编剧和编导,并且还主演了唐?霍塞,而扮演吉卜赛女郎卡门者,则是他的妻子芝芝?让梅尔。
这部舞剧在首演之夜便一炮打响,博得公众和舞评家们的一致赞赏,其舞、剧并举的结构与悲喜交加的情节令观众眼前一亮,尤其是佩蒂为自己和夫人让梅尔精心编导的那段《卧室双人舞》,因其大胆却不过分的暗示满足了各国观众在二次大战中压抑太久的激情,赢得了巨额的票房,并使得这部舞剧成为他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更使整个舞团很快便得到了去战后的“世界舞蹈之都”纽约公演的邀请。60多年来,它由佩蒂及其传人为许多芭蕾舞团复排上演,并自1960年以来,多次被拍摄成电影或录像,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这部芭蕾舞剧同属现代芭蕾,其最大特点是故事发生在斗牛士的故乡西班牙,女主人公卡门又是性情刚烈的吉卜赛女郎,因此,佩蒂大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大量戏剧性颇强的动作细节,比如卡门将两只能喷火的眼睛藏在折扇后的表情,唐・霍塞用手指卡门下巴产生的激情;又如当唐・霍塞发现卡门移情于斗牛士,与她头对头地“顶牛”;再如唐・霍塞接连四次,双手托住卡门的脖子,将她的整个身体抛入空中,然后又连续扇她的耳光等等,都能很容易地带观众随着主人公入戏,但中国的舞者对于这些带有强烈西班牙民族性格的戏剧性处理,显得过于平静,甚至冷漠,而身体上从内到外均缺乏足够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