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木工程转正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基坑基坑监测施工安全
1 基坑施工安全监测
1.1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
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
1、了解建设方和相关单位的具体要求;
2、收集和熟悉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地下工程和基坑工程的设计资料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等;
3、按监测需要收集基坑周边环境各监测对象的原始资料和使用现状等资料,必要时应采取拍照、录像等方法保存有关资料;
4、通过现场踏勘,复核相关资料和现场状况的关系,确定拟监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及实施方法;
5、了解相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情况。
1.2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方案编制
在现场踏勘以及资料收集工作完成后,根据岩土设计提出的监测要求结合现场情况制定监测方案,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工程概况;
2、 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
3、监测的目的和依据;
4 、监测内容及项目;
5 、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
6、 监测的方法及精度;
7 、监测期和监测频率;
8、 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9、 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10、 监测人员的配备;
11、 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
12、 作业安全及其它管理制度及措施。
1.3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方案的实施
一旦方案经签字认可后,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监测方案实施。当基坑工程设计或施工有重大变更时,监测单位应与委托方以及有关单位研究并及时调整监测方案。
监测单位应及时处理、分析监测数据,并将监测结果和评价及时向建设方及相关单位进行信息反馈,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时,必须立即通报建设方及相关单位。
基坑工程整个施工期内,应经常进行现场巡视检查,巡视检查的内容应包括各项:
1、支护结构
⑴支护结构的成型质量;
⑵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裂缝出现;
⑶支撑、立柱有无明显弯曲变形;
⑷止水结构有无开裂、渗漏现象;
⑸基坑支护外地面有无裂缝、沉陷和滑坡等现象;
⑹基坑有无涌土、流砂及管涌等现象。
2、施工工况
⑴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是否与地质勘察报告一致;
⑵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以及支撑或锚杆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
⑶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
⑷基坑周边是否有超载现象。
3、周边环境
⑴周边道路(地面)是否有裂缝、沉陷;
⑵周边建筑物是否有新增加的裂缝;
⑶周边管线有无破损、渗漏等情况;
⑷临近基坑及建筑的施工变化情况。
4、监测设施
⑴基准点、监测点的保存状况;
⑵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⑶有无影响监测工作的障碍物。
1.4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总结分析报告
当基坑工程施工完毕,监测工作也相应的结束,监测结束后,监测单位应提交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总结分析报告给委托单位。总结报告一是要提供完整的监测资料;二是要总结工程的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基坑工程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参考和依据。
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总结分析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2、点位布设、验收记录;
3、分期监测报告;
4、监测竣工总结报告。
2 基坑施工安全监测的质量控制
2.1基坑变形监测点(监测元件)的设置、埋设与安装符合规范要求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反应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应满足监控要求。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应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1、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距离不宜大于20米,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个。
2、围护墙或土体深层的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离宜为20米~50米,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1个。
用测斜仪观测深层水平位移时,当测斜管埋设在围护墙体内时,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围护墙的深度;当测斜管埋设在围护外侧土体时,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5倍,并应大于围护墙的深度。以测斜管底为固定起算点时,管底应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
3、支撑内力监测点应布设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每层支撑内力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根据选择的测试仪器的特点,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两支点间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位置;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部位。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的测试要求。
4、基坑外水位监测孔应布置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米。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米处。水位观测管管底的深度应埋置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5米。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水含水层中。设置有回灌井的,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
5、基坑周边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应作为监测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测范围。周边道路每隔20米左右布设一个沉降观测点。周边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5~20米初或每隔2~3根柱基上布设一个监测点,且每侧不少于3个监测点。不同地基、基础分界处两侧或不同结构分界处两侧应布设监测点。变形缝、沉降缝或严重开裂处两侧和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两侧应布设监测点。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应布设监测点,切不应少于4个点。
2.2基坑基准监测点的设置、埋设与安装符合规范要求
基坑监测的基准监测点,每个工程不应少于3个,且基准监测点要保证稳定、可靠和通视,便于联测和引测。基准监测点应在基坑工程施工前埋设,测量前应有一定的稳定期。基准监测点应有明显的标志,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利于保护。
2.3监测仪器质量和有效期符合规范要求
监测仪器、设备和元件应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应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准记录或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使用。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
2.4监测方法及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基坑类别、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当地经验和方法适用性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监测方法应合理,易于实行,并应考虑到监测仪器和设备的精度是否能满足已确定的监测方法的要求。
当确定监测方法及仪器和设备的精度后,对于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
2、使用同一观测仪器和设备;
3、固定观测人员;
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2.5基坑工程监测的警戒值
在工程监测中,每一项测试项目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客观环境和设计计算书,确定相应的警戒值,以判断位移和受力状况是否会超过容许的范围,判断工程施工是否可靠,是否需要调整施工工序或优化设计方案。实际监测中常用警戒值:
监测值达或超过到下列数据时,提出书面报警,以备有关方面采取工程措施时参考。
1、支护结构坡顶的水平位移速率: 3mm/d;
2、支护结构的位移总量:30mm;
3、建筑物和管线的沉降速率:1.5 mm/d;
4、建筑物和管线的沉降总量:15mm;
5、房屋差异沉降:1/1000。
2.6监测工作的安全管理
监测人员在现场测量时要精神集中观测计算,而周围的环境千变万化,各种隐患均有造成人身或仪器损伤的可能。为此,监测人员必须在制定监测方案中因根据现场情况按“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每个监测环节中落实安全生产的具体措施,要做到既要监测成果精确又要人身仪器双安全。
3 结论
通过对多个工程基坑监测实例的分析总结,以及和相关人员的讨论交流,岩土工程监测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的技术人员参与的项目,从方案的编制,至方案的实施,都涉及到地质学,土力学,测量学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施。
参 考 文 献
[1] 卢开礼,浅谈深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江苏省工程质量 2007(2):28-29
[2] 王新平,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江苏省工程质量 2008(1):40-43
[3] 王燕,某工程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变形影响分析,2007(1):15-19
[4] 孔高红、郑羽江,软土地基基坑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苏省工程质量2007(1):22-26
[5] 王红英,测量员,机械工程出版社,2007(12):5-9
[6] 胡伍生,土木工程施工测量手册,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9):32-39
[7] 石四军,建筑工程控制与施工测量快速实用手册, 2006(12):76
[8] 建筑工程测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249
[9] 刘建航,基坑工程手册,2008:12-1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8-1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22-26
关键词:高职学院;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286-03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先后涌现,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建设,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探讨、去总结。
一、高职教育要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置专业
一个学校,举办什么专业,当然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办学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从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就业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学的正确方向,才能真正做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们学校的前身是原“山东大学电子培训维修学校”和原山东工业大学创办的“山东工大科技专修学院”。从1990年学校创办时起,专业设置就确定了以工科类为主、根据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创办新专业的路子。办工科院校需要大量投入,设备昂贵,往往一个实验室就需要投资几百万元甚至更多,但这并没有动摇学校董事会兴办工科类专业的决心。因为我们办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盈利,而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支持经济建设,报效国家。因此我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市场、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不断增设新的工科专业。如2008年我们在济南、潍坊等地调研时,在企业的办公室里,在工厂的车间里,都听到焊接方面的技术人才奇缺的反映。有的企业焊接技术工人已经年老,后继无人;有的企业经常为很难找到一个称职的焊接技术工人而发愁。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反映,也不是一个市地的反映。这就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企业迫切需要焊接技术人才,我们怎么办?大家商量的结果是:企业所需,就是我们所急。有的同志说:“现在企业急需焊接人才,我们是一个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帮助他们培养焊接人才责无旁贷。”于是,我们立即作出决定,上这个专业!并于当年就积极创造条件向省里申报,很快获得省里批准。企业的同志听说后,非常高兴,称赞我们是真正“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我们开办的多数专业都是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和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而设立的。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学校已逐步形成了以数控技术为龙头,以机械设计制造、电子信息、计算机、土木工程、汽车、管理六大专业为主体,带动相关专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适合企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学校才牢牢把握住了正确的办学方向,并很好地解决了办学的“出口”问题。就是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2009年我们学校依然取得了整体就业率95.08%的好成绩。
在这里,我想强调两点。一是办学的指导思想一定要非常明确,一定要把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放在首位。在这方面,我们学校董事会的董事长表现得非常突出。董事长吴立春先生是济南三庆集团总裁,他投资办学完全是为了报效国家,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他经常说:“我对学校投资,不要求回报,只要求把学校办好,为国家培养更好更多的人才。”他还说:“办教育是公益事业,不能图赚钱。”正是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没有借一分外债的情况下,学校才发展到目前占地656.1亩、校舍建筑面积21.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 160万元、图书资料57.4万册、在校生达到6 751人的较大规模的高职院校。他深知办工科投入大,但他在报效国家不图赚钱思想指导下,只要能直接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他就乐意为之。二是“以就业为导向”问题。我们认为,只要你开办的专业符合企业的需要,培养出的人才为企业所欢迎,学生的毕业“出口”也就通畅了。因此,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开办与经济建设“适销对路”的专业,决不能去办那些虽然投入少、但社会不需要、或人才已有很大剩余的专业,那样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误人子弟,而且也与“以就业为导向”背道而驰。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我们认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前我校在全面抓好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已确定12门课程为精品课程,学校将在财力保障的情况下加强建设,力争办出特色。我校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规律。近年来,我校承担并完成的省级研究课题《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基地建设的探索》等研究成果,对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教材建设方面,我校在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的前提下,积极编写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教材。目前我校教师主编或参编的《机械制造基础》、《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高等数学》等33部教材,已由冶金工业出版社等出版发行。这些教材,均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在使用过程中,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还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出色完成自身任务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学生在学到了够用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经过生产实践的锻炼,学会了相关的技能,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实践证明,没有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的。我们正是为达此目的,坚持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我们不断探索工学结合的道路,为工学结合提供良好的条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我们从这一要求出发,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努力培育和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其成为技能型人才。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建校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为工学结合创造条件,逐步建成了计算中心、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机械基础、数控技术、电工电子、电气智能、会计模拟、物流仿真、建筑材料等53个校内实验室或实训中心,保证了学生的实验实训开课率达到98%以上。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学校分别与国家数控工程中心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学校内先后设立了国家数控工程中心山东培训分中心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实验室山东实训基地,大大提高了我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层次,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社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我校在加强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先后与浪潮集团、海信集团、中国万达集团、国家核电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苏州力信集团等100余家企业签订了建设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协议,满足了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需要,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增强了就业实力。
学生在校一般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实习和实训以后,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然后学校就将他们送往各大中型企业进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时间最少半年,基本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互惠三赢”。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身兼学生和企业员工两职,他们既是学生,受带队老师管理;又是企业员工,受厂方的领导和管理。他们在生产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职业能力,为就业创造了条件,而且经济上也有收获,有的月工资高达2 700元,这对于还处于实习期的学生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带队顶岗实习的教师由于接触生产实际,学习了更多的实践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也有利于他们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企业接收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顶岗实习,不仅增加了知识型劳动力,而且能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校还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学校已被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基地”,可以颁发十七个工种的资格证书;同时我校还被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批准为考试发证单位,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该局命题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即可颁发由建设部制作、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验印的建筑工程施工员和建筑工程预算员资格证书。总之,我校围绕社会需求,精心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推行“能力+特长”的培养方式,积极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这是保证我校毕业生就业率高,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
培养模式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欢迎,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我校机械学院06级数控二班的苑嗣欣同学,去年在他即将毕业的前夕,到章丘市美鹰炊具厂顶岗实习,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对厂里原有和面机进行革新改造,成功研制出新型“双动双速和面机”,成为该厂独享专利的热门产品。厂方为此奖励他一套130平方米的住房,并优先录用他为该厂职工。这件看似偶然的事情,其实内部包含着必然。正像他本人所言:“一切成绩都归功于母校对我的教育培养”。
三、发挥师资和技术优势,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以服务为宗旨”是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高职院校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培养质量合格的学生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办好全日制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师资和技术优势,同样可以开展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而且是更直接的服务。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发挥学校教学资源优势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去年,我校免费为章丘市培训农民工,培训专业包括高级钳工、维修电工和计算机维修工等,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其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农民工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劳动大军,在城市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的工地上,都可以看到他们挥汗如雨的身影。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又缺乏知识和技术,成为他们谋职的重要障碍。我校地处章丘市,理应为章丘市的农民工兄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平,为他们改变现状出一把力,献一份爱心。因此,我们的农民工培训班都是免费的,老师根据他们的水平进行讲解,并给予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包教包会,为他们按上腾飞的翅膀,把劳动力型农民工变为技能型农民工。针对一些企业职工水平较低或专业不甚对口的情况,为了提高职工素质,学校应邀到厂里去或在校内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为企业培训职工。近些年来,学校为山东法因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开办了“机械制造”职工培训班、“数控技术”职工培训班和“机床电器”职工培训班。依托国家数控工程中心山东培训分中心,2009年为中国重汽公司职工开办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培训班。这些培训,为提高企业职工和农民工的技术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深受企业广大职工和农民工的欢迎。近年来,学校组织开展各种培训20余场次,科技咨询达上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20 000多份,培训企事业单位职工2 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