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八年级下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122-01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是被限制在书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对地理学科应有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探索。这种缺乏生活感和现实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亲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将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生活体验,选取教学案例
新课改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案例,使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新学知识。
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且生活体验的范围也不仅仅拘泥于地理学科。一些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的现象,如四季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实是与地球运动状况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讲述“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能以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为教学案例,就会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相应的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交通运输网》时,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火车票,如动车票、老式非空调车票、空调车票、高铁票,然后告诉学生坐不同火车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出行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借此理解交通运输知识。
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体验,也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在讲述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初中语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名句,让学生明白气候差异也会导致景观上的明显差异。
二、根据乡土资源,选取教学案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乡土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应用乡土资源,能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觉得教学内容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应选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让教材知识点和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举当地自来水厂处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自来水厂用沉降等物理手段处理污水的过程,了解细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应用等。从这个例子中,学生了解到水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本地有什么乡土资源。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最后,教师再总结乡土资源的开发方式。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的乡土资源的同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热点,选取教学案例
尽管地理是一门时效性比较强的学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数据和信息还是难免会落后于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师只有紧跟时展的需要,及时选取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在选取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更新教材的过时信息。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时,教师应该出示我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并告诉学生,由于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孩是“超生户”,再加上流动人口数量增多,会出现多报或漏报户籍的现象。然后,教师再根据我国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让学生探讨我国目前多生一胎的政策。教师也可以针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热点来安排教学,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防震的措施,并且与我国汶川大地震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措施,学生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联,从而与时俱进地学习地理知识。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中图版)《地理图册》(实验教材)于2004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至2011年春季,本套实验教材的使用地区已经遍布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验教材使用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累计使用总量达2 700多万册。
2012年,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教材的全面修订工作,中图版《地理图册》也与中图版《地理》同步进行修订。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实验教材过程中的反映和反馈是其使用效果的最佳体现,为掌握一线地理教学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和最前沿资讯,进而更真实和全面地了解本套实验教材在贯彻课程标准及服务于教学方面的作用,我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在多个省区展开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并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调研内容,以便使调研结果尽可能建立在真实、完整和翔实的资料基础上。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讨论和综合分析等多种形式,对本套教材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整理和分析了师生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本套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
二、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变化
1.内容组织
在内容组织上严格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减负落到实处。抽象性知识的难度有所降低,而形象性知识的覆盖面有所加大,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覆盖广度;集中性的思维难度有所降低,发散性的思维难度有所增加。同时,在章节内容安排上适当分散难点,如原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移至八年级上册,既兼顾七、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相对平衡了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保持一个持续、均衡的学习状态。
再如,七年级下册区域特征一章由四节变为七节,即由原来的“北京”、“台湾”、“黄土高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四节变为“首都北京”、“台湾省”、“四川省”、“福建省泰宁县”、“黄土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七节。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难度增加,修订后内容尺度的层次性更为全面,可引导学生从不同尺度的地理视角认识和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征和差异,进而培养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分析方法,这种理性的区域分析方法进而用来指导完成认识区域特征,真正做到分散难点并为学生减负。
2.呈现方式
(1)加大素材图片、晕渲地图的比例。素材图片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节就运用蒙古包、吊脚楼、藏袍、酸汤鱼等为主题照片,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比较熟悉,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该部分知识。
晕渲图在表示地形地貌与流域水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使学生从“小地图”看清“大地球”,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相应的地理知识。修订后的各册均有晕渲图的使用,其中,七年级上册的晕渲图达22幅,占全册地图总数的1/3。晕渲图不仅在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应用广泛,在人文地理知识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如七年级下册“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图就使用了晕渲图,对于学生理解图中的专题要素(调水线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2)增加地图的读图指导文字。地图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但对于读图来讲这三个要素远远不够,不同的地图难易程度不同,有些地图还具有一定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小的障碍。在地图基础上增加读图指导文字,可以较好地实现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更容易、快速和准确地提取图中的知识点和信息。如八年级上册“海陆分布”就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图册修订时对西半球、东半球、陆半球、水半球、北半球、南半球等图增加了读图文字说明,指出相应半球的中心点、经纬度范围及海陆面积比例,不仅弥补课本相应内容的不足,也使地图的难度大大降低。
3.编排逻辑方面
在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都一样的情况下,合理的编排逻辑也能有效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并使其学习心态变得相对轻松。在这次修订过程中也着重研究和落实了这一点,加强了编排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降低本套教科书的学习难度。编排逻辑最终由版式呈现出来,如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势与地形”,将原图册两个单独页面中相对分隔的几幅图整合为一个展开页面的图,合理地运用指示线,使其内容相互呼应,显得更加紧凑和更具逻辑性,使学生更容易从整体上认识我国三级阶梯及五大地形的分布与特点。
4.版面载负量
本次修订过程中,针对一些图面载负量较大的地图,一方面将地图比例尺放大,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专题要素的分散与拆分,甚至删除部分干扰性要素,使其清晰易读,这样处理既可以降低学生阅读地图的难度,又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此外,在不影响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版面载负量也适当降低,版面设计做到了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如八年级下册“认识大洲”中各大洲图一方面作了比例尺放大处理,另一方面去除了矿产分布这一专题要素;同时“××洲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图全部作删除处理。这些方面的优化调整或删减将大大减轻学生负担。
三、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特色
1.实用性较强
本套教材严格遵循《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科书的章节体系保持一致,方便师生使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密切配合教科书的基础上,此次修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力求在涵盖教科书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教科书的横向和纵向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2.可读性较高
根据教科书内容的调整,本套教材的章节结构也做了相应调整,调整后的章节体系更加明确、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均衡。此外,本套教材有自己的内容体系,如增设贯穿全书的栏目“地图上的发现”和“趣味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七章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在中国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以及八年级下册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即第五章的“大洲”、第六章的“地区”和第七章的“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这些体系性内容的增设使得本套教材在栏目体系上的系统性增强,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并加强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
3.探究性突出
通过内容的扩展和系统性结构的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是本套教材修订工作关注重点,如增设“地图上的发现”栏目,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自主地、尝试性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进而提高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趣味地理”栏目为学生展现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现象,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认识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习惯。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增设五个案例,学生可以参照“亚洲”部分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自学其它大洲内容,从而培养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4.情感教育显著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案例分析 创设情境 自主体验
一、案例背景
教材剖析:本节是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内容,是中国地理的开篇部分,不仅对整个八年级地理知识起到引领作用,还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复习好本章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关键。而且本章的知识点包含疆域、人口和民族三节内容,多而零散,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明显,复习难度较大。
学情分析:这是八年级第一节中考复习课,学生对复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和记忆,但对中考复习的高效性缺少心理准备,对中考复习的过程和方法还缺少经验储备。因此,只有高效复习本章才能迈好地理中考复习的第一步。
教师状况:本节课是南京市优秀市级示范课,又是同课异构,强强对手,好有一拼,学生也非教师本校学生。因此,从生活中寻求与时俱进的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事件,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多方位效果,激发学生复习地理的热情[1],拉近师生的距离,俨然是关键,再辅以探究式的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自主思维。
教学重点:(1)说出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辽阔的优越性;(2) 记住我国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名称;(3)说出我国人口现状、基本国策及分布状况;(4).说出我国民族组成和分布概况。
教学难点:利用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辽阔、人口和民族的特征,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二、实施过程
(一)身临其境,证实我国地理位置和疆域的特点。
师:用一则淘宝网(中国)2012年3月向社会有奖征集开拓潜在市场的广告,引出“我为淘宝出谋划策”的话题,导出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复习。
生:跃跃欲试争当企划者,俨然已是淘宝的市场首席执行官,复习热情高涨。
师:(1)“一份订单的困惑”:通过杭州(中国)的淘宝卖家3月27日收到一份订单,需要订购一批毛皮大衣及雪地靴。特别提出的是这份交易的时间为凌晨4点,订单来自莫斯科。(2)一位资深淘宝卖家说:“今天我接到了两份加急订单,一份订购取暖器,一份订购冷气机……”打出大大的“问号”。
生:解释原因:我国东西时间和南北季节差异很大。
生:学会描述地理位置和疆域大小,说明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
师:“我想对淘宝说什么?”
生:要考虑季节和时间及海陆等地域差异。
设计意图:由淘宝有奖征集建议,人人都来争当淘宝市场开发的“CEO”为引子,第一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淘宝订单的设疑,考查学生对已有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的能力。设问“我想对淘宝说……”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具有探究性,是对以上知识的深化和应用,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回顾知识,达到再度复习,不断提升的超凡境界。
(二)肩负任务,实践我国人口特征及其地域差异。
师:打出图表:(1)2011年淘宝一个月交易物品的重量相当于一座埃及金字塔的图;(2)中国历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折线图;(3)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各年龄段比率对比表;(4)中国人口分布图。
师:提问:(1)淘宝交易量如此之大,可能与中国的什么有关?(2)我国人口的现状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3)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有哪些?(4)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相比,儿童、青壮年和老年人的比例各有什么变化?(5)每个问题之后都设问:“我想对淘宝说……”
生:人口基数大,每年增长数量多。资源、环境和社会压力大,计划生育。东多西少,儿童比例下降6.29%,青壮年和老年人比例分别上升4.38%和1.91%。淘宝市场应注意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分布的特点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师:打出“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排名前十位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柱状图”和“2011年度淘宝各省成交金额总数柱状图”。
师:(1)找出淘宝购买力和人口都排名前十位的省级行政区,并标注在政区空白图上;(2)将人口不在前十位,但淘宝购买力排名前十位的省级行政区标注在空白图上;(3)淘宝购买力较高的省份的位置分布有什么共同点?这些省份购买力较高的因素有哪些?
生:淘宝购买力排名前十位的省级行政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山东、福建、四川、辽宁和湖北省。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海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
设计意图:从淘宝购买力前位的省区的原因分析,检测并提升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回顾我国的民族概貌。
师:一大堆淘宝卖家“民族风”的订单,有首饰、香包、衣裙、鞋帽、皮带等,品种繁多,民族风情各异,订单几乎遍及全国但又有所集中。
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究。
1.品种繁多: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有55个少数民族。
2.民族风情各异:复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3.订单几乎遍及全国但又有所集中: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集中分布于西北、西南和东北的特点。
4.针对以上各点逐一完成“我想对淘宝说……”的练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学生在前两个环节的教师引导下,逐步学会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分析、归纳、实践地理规律等方法的基础上,由学生从资料中自主设计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检测学生对复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及自主复习的能力。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过:“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过去的一个学年,我和我的备课组同事从事了八年级数学的教学,一年的工作,一年的努力,对照《数学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既有成功,也存不足,认真反思并总结出来,我想有利于自己,也有益于来者。虽是微末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也算是学校发展和数学学科教学发展长链中的一环。这里我想就八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实施课程标准的得失谈三点:
1. 教学实践中实施课程标准力求从大处把握,从小处入手
从大处把握:我们重点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课程标准开篇中指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应该将“以发展为本的理念”作为我们数学教学的统领。发展不仅仅是系统的数学知识,而应是全方位的,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其二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一种“数学眼光”——用数学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运用数学的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
下面以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一课为例,具体说说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各方面要求。我们为本课确定目标有: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初步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用面积割、补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勾股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比介绍我国古代与西方数学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数学的热情。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安排五个环节:提出问题—请学生观察邮票图案,看有哪些发现?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出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归纳验证、得出结论—是否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请动手验证;介绍勾股定理和“勾,股,弦”的含义。解决问题——联系实际的应用性问题
课堂小结—勾股定理以其简单、优美的形式,丰富、深刻的内容,充分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们对勾股定理一直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仅定理的证明就多达几十种,从美国总统到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都给出了一个证明。介绍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论到一旦人类遇到了“外星人”,该怎样与他们交谈时,曾建议用一幅反映勾股定理的数形关系图来作为与“外星人”交谈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一堂课我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勾股定理,应用勾股定理,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从小处入手,就是要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的目标具体落实在每一课、每一次数学作业中。我们力求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方法,领悟数学思想,学会数学地去思考问题的综合性活动,力求在活动中让学生达成知识、科学方法、能力和非智力素质方面的各项目标。八年级下册黄金分割一课,我们引导学生欣赏含有黄金分割的图片,欣赏含有黄金分割的民歌《天心顺》,通过古代艺术、现代艺术、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作业中我们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资料研究表明,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37℃,人在环境气温22℃-24℃下生活感到最适宜,你能从数学的角度作出解释吗?”以此落实课标对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出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图形与坐标一课中,我们开展活动,在教室平面内建立坐标系,让每个学生确定自己的坐标,实施了课标要求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教学实践中实施课程标准应与面向中考有机统一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数学知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根据本届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学年初我们确定以“培养习惯、夯实基础、拓展思维”为思路开展工作。一方面,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练习。平时通过教学案和每章节的结束检测的反馈,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努力托差、补缺,不断巩固、强化。另一方面,课堂上教师注重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教学中重视动态几何、函数应用、规律探究、分类讨论等题型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初中物理;微课;有效性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现代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微课作为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型课程,从国外被开发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微课在国内的课程中也得到了越来广泛的应用,并且受到了广大学生、教师的肯定。微课依托于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对于缺乏物理学习方法和方向的初中学生来说,微课这一模式比较具有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同时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物理课堂的沉闷,给物理课堂增加活力和趣味性,这能够有效调动物理课堂的气氛,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微课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优势
微课是依托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通过视频这一载体来进行教学。每一个微课视频的时间都较短,能够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精细化的讲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同时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另外,微课通过视频这一方式来进行讲解,视频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把握知识,同时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印象更加深刻。微课视频这一学习方式更能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于接受较慢的学生来说,就可以多看几次视频,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反复多次的探究和记忆,这样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吃透知识点。另外,传统的物理课堂由于知识的枯燥性和老师的讲解方式的单一性,其气氛较为沉闷,不够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够高,还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微课视频的运用能够使物理课堂具有活力,学生也会集中注意力,还可以针对视频的学习进行讨论和探究,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学习效率也自然而然会有所提高。
二、微课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应用于物理课堂
短小精悍是微课的突出特点,也是其在物理课上的应用优势。由于其短小,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可以根据一个或者两个学生学习中的重点或者难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视频制作,然后让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例如,在上“汽化与液化”(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物体形态的变化在这一单元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物体的各种变化方式对于刚刚接触这块知识的学生来说很难区别,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块内容来设计微课,教师可以在视频中加入汽化和液化的具体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种变化。然后总结出知识点:汽化是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汽化过程需要吸热,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液化是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需要放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困难,而通过微课视频来进行针对性教学,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许多,教师的教学也会更有成果。
2.应用于物理实验课
物理这门科目与其他科目相比,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是物理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有大量的实验课程。实验课程的教学与理论课又有所不同,需要运用实验来进行讲解,然而很多学校并不具备有些实验的条件,教师只结合课本来讲又效果不好,微课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来向学生展示物理实验,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把握实验现象,体悟实验结果,并且自主探究,真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例如,在上“学生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六课)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一个木块,记录力的大小;第二次实验时在木块上放上砝码,再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记录力的大小,重复试验。可以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成正比”。通过这样的实验视频,学生能够对这一实验的知识更加了解,也会有更加深刻的
记忆。
总而言之,微课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的运用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微课这一平台,将其运用到物理课堂和物理实验的教学中,使物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杜富清.物理微课的教学设计探析[J].长治学院学报,2015(5).
关键词:微课设计;研读课标;地图;虚拟情景;探究区域差异;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57-01
当下网络微课资源渐渐多了,但纵观笔者尝试给学生开发微课资源和使用情况,网络资源适合本校学情使用的并不多。15年底,八年级上册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缓解下学期初中地理毕业升学考试的教学压力,需要适当提前教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面对部分学生借不到书本,乃至没有地图,提前上课,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于是,笔者尝试将要教授的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的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以及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将这两个章节以微课的形式,设计制作并使用,收效不错。学生觉得对教材知识点有疑惑,还可以课后自行复习温故。笔者结合自己任教4个班级的学情,确定微课制作流程的三部曲如下:
一、研读课标和考试说明,提纲挈领,微课设计将教材知识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更要突出其少而精的特色。
教师先解读《四大地区》的课程标准有两条:1、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异。2、用实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结合微课10分钟以内的时间,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要求老师要抓重点,咬难点,重视细节研磨,设计短小精悍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细节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从而实现从微课学习到课堂学习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运用。以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为例,部分学生会将青藏地区的高寒等典型特征混淆。究其原因,这类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外乎只识记知识点,不求甚解,不了解自然要素的相互影响。其实青藏地区的“高寒”,“高”是成因,“寒”是结果,青藏地区第一级阶梯的地势高导致了该区域气候特征的寒冷。如此了解气候特征的成因就可以避免不同区域知识点的遗忘或混淆的发生。因此,我们在微课设计探究问题的时候,是为知识的呈现作铺垫。探究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锻炼,这才能通过微课少而精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容易遗忘、分散的知识点。归纳同类型的课例,如四大地区,只要针对不同的课型,这样根据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习情况,确定微课所选择突破的重难点,才能立竿见影地夯实学生的知识点。
二、微课设计,突出以地图为载体,从而串联知识,更渗透读图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在教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提取地图地理信息的技能。通过地图,再现地理知识。如《西北地区》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导入西北地区的学习。通过驼队由东向西穿越西北地区为教学情景,展开教学,更凸显借助地图教学的重要性。通过途经景观的变化对比,通过学生的视觉冲击,来强化其学习的接受能力,同时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引人入胜。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指图和读图方法等,间接提升学生的读图技能。当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析图、用图,学生就可以把薄弱的基础知识,通过地图的载体,加以知识再现融会贯通。通过地图的运用,才能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学习的方法,通过对地图中的地理特征的分析,了解其相互关系,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归纳分类,成因分析等串联起来,从而构建知识系统。
三、微课设计通过虚拟情景设问,通过探究区域差异的原因,从而凸显区域特点。
笔者发现通过探究问题,比平铺直述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以西北地区为例,先找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了解其西北地区分布的位置和范围,再设问:探究西北地区分界线的地理意义?紧接着追问:为什么西北地区最典型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在解析答案:距海遥远,山脉阻隔时,承上启下导入西北地形特征的讲解。
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为主,找出主要地形区?学生带着问题,有学习任务,有的放矢地学习。再追问:西北地区的地势特征?位于第二级阶梯。有部分学生常常无法准确判读西北地区的地势所处哪一级阶梯?借机温习,复习三级阶梯的划分依据。建议:设计的微课要适当的留白,给学生思考的间隔时间,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表达等,间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举例说明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设置情景问题:为什么西北地区的新疆建有坎儿井?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坎儿井的建设,有利于其中高山冰雪融水等水源过多蒸发。追问,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种植业吗?引导学生对比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所处的季风区和西北地区所处的非季风区的差别,从而凸显其主要的农业类型是畜牧业。再强调西北地区只有在水源丰富的绿洲或者河流沿岸才适合发展种植业,于是西北地区的种植业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的特点。通过探究生活中问题,明确不同的地理概念。
最后,微课设计知识小结,实现知识再现、迁移与从而实现知识系统的建构。
通过选择题或者判断题,让观看微课的学生,跳一跳就能做对题目,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利用表格对比的方式提升学生分类、归纳、比较和分析的能力,还可以结合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西北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的自然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后期,部分学生试看,通过修改,真正做到贴合学生的需求,完善优化,提升课程设置制作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综合文科 “生态作业” 辅助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81-02
一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将教学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强调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推动学生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变化。评价的功能向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转变: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划分档次和指出其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明确现有能力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评价的主体正走向多元化:评价的革新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方式之一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和协商,让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生态作业”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和共同发展。以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 作业完成的方式
1.个人作业与集体作业相结合
思品课要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建立和谐关系,创设良好的人际氛围。为了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合作能力,教师将个人作业与集体作业相结合。八年级下册内容是法律知识,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严肃法律观念,设计了“模拟法庭”作业。
“模拟法庭”作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人按照自选的角色,分别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小组合作模拟完成法院的庭审过程。
通过亲身参与,将所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司法基本技能等综合运用。通过分析和研究案例,模拟案件的处理,解释法律规定,掌握案情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准备过程中有每个学生自己的任务,也有小组的合作交流。
对学生进行模拟审判训练,在具备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实务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学会了协作配合,多交流、多协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相结合
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不仅仅在课堂上,更不能是一节课能完成的。设计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作业,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影响学生。为了让课堂知识延续,为了学以导行,针对八年级上册的思想品德课程,以与人交往为主题,设计了作业“足迹”,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需要和学生情感需要,由点滴作业积累,定期整理,共同完成“足迹”这本成长记录册。
例如: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内容为与父母交往,与师友交往,与社会交往,提高交往能力。以第一单元与父母交往为例,老师根据学习需要分多次设计了如下短期作业:(1)带一张全家福,向同学介绍你的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2)写张卡片,记录你感受到家庭最温馨的画面或场景。(3)完成表格,了解爸爸妈妈的生日、个性、喜好等。(4)写给爸爸(妈妈)的信,抒发自己对父母的爱与期望。(5)画一幅理想中的家庭场景的画。(6)讲述与父母有意见分歧的事及你自己的解决方法。
这些作业分布在每节课前,老师以此为上课素材。学习完成一个,组织同学们把这些照片、卡片、漫画、信件等小作业粘贴成册,完成了“足迹——我爱我家”部分。每个单元这样整理一次,一学期便完成了“足迹”——我的成长记录册。
一个学期完成一个成长记录册,点滴的记录,有利于学生不断积累情感,当学生翻阅自己亲手制作的记录册时,会体会到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感受家的温暖,当把处理同学与父母关系的方法付诸行动时,同学们感受到了快乐。
3.必选作业与自选作业相结合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教育的过程,更注重学生的体会与感受。作业呈现形式必选和自选相结合,重要内容为必选,培养能力的内容为自选。
例如:如何针对不同层次、个体差异显著的学生,自主习得、主动内化所学知识,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在七、八年级思想品德学科,尝试了期末评价的改革。用超市菜单的形式,列出了一学期所学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期末评价自选超市
菜单一:自制小报(必做)
要求:图文并茂,内容贴合主题,要结合课本相关知识点。要求自创,8K纸打印和手绘均可。版面色彩鲜明、设计美观。
菜单二:自绘漫画
要求:内容贴合主题,要结合课本相关知识点,寓意深刻,配创作说明(字数200以上)。自创手绘。
菜单三:策划活动
要求:内容贴合主题,可实施性强。具有教育意义。A4纸打印稿,正文宋体五号。
菜单四:撰写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要结合课本相关知识点。论证有理有据,并有自己的观点。800字以上。
4.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
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将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1:八年级学生,好奇心重;有自己的看法、主张,并希望得到认可。为培养其对事物的认知、评析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开设了“时政小讲堂”。
演讲要求:(1)内容为近一个月发生的国内外大事。(2)要求事件表述翔实,六要素齐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字数400以内。(3)有自己独到的评价,要求原创,字数400以内。(4)语言流畅、语音抑扬顿挫,有感染力,可互动。(5)演讲稿要提前一周上交给老师指导。
学生自选时政内容整理后加入一定的评价,谈一谈个人的思考,由摘抄进入札记的境界,即不仅“摘”,而且“思”。这样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评判的能力和演说能力。
5.文字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
我们提倡“小课堂、大社会”,在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启发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在实践基础上,整理成文,内化知识,进而受到启发和教育。
例2:2012年暑假,学生调查电影票的处理方式。老师指导学生调查了各大影院一年售出的电影票数量。从浙江时代院线的网站中了解到仅2月20日~2月26日一周,仅是十部热门影片,浙江时代院线旗下的电影院共放映6070场,售出电影票286800张。从这个数据来看,每年因电影票而浪费纸张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通过查找资料和小组讨论,学生们提出了一些建议:(1)电影票要做得尽量小而薄,节省材料。(2)电影票循环使用,组织回收,二次利用。(3)仿照地铁票,重复使用。(4)使用电子电影票,用市民卡来购买。
这次的调查让学生们有了很深的感触:低碳生活,应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
三 作业评价的策略
在作业改革中,思想品德社会教师必须扮演好“评价者”这一角色,建立起一套及时、多元、赏识的评价机制,以完成过程中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评价的切入点,对每一份思想品德社会学科实践作业进行反馈评价。
1.激励具体化,引领学生进步
由于思想品德社会学科不计入中考分数。思想品德社会学科的作业改革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除及时反馈评价外,思想品德社会教师还应努力为学生搭建体验成功的平台。但是和音体美劳等学科相比,思想品德社会学科学生比赛较少,学生对外展示的舞台也就相应不足。因此,在作业改革中,思想品德社会教师应积极开发团委、大队部的各项比赛资源,推荐优秀学生作品参与比赛,为学生搭建各种体验成功的平台,将激励具体化,从而引领学生进步。有效整合团队和其他学科的资源,为学生搭建了大量的才华展示平台,使得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增长。
2.方式多样化,过程结果兼顾
从成人的眼光来看,初中生的作品一定充满了稚嫩。因此在对中学生实践类作业进行评价时,不要指望他们的作品能创造多大的社会价值。而更应该注重过程,让学生能通过这个活动,学会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因此,在评价机制中,教师应该侧重学生的过程评价。以社会调查报告为例,主要应注重学生的选题评价、方法评价和成果评价。
3.主体多元化,突出参与意识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形成因内容而异和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除了比赛平台之外,我们应以课堂为阵地,以交流会等为载体进行多元评价,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重点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参与程度,尤其是在合作作业中,要特别关注每一位成员的参与度。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世博会,世博前夕布置了一项“世博活动策划”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一个世博活动。最后在展示评价里,设计了一个环节。评委现场就策划内容提问小组任意一位成员,这就保证每一位同学必须全程参与、了解策划的整个过程。确保“一个都不能少”,以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 问题与启示
在探索“轻负高质”的路上,我们按照多元智能理论,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设计“生态作业”,引导、指导、辅导学生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活动、阅读、摘抄、演讲等方式进行从“传统型作业”向“生态作业”的转化。在老师们设计的个性化作业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学情,努力指导学生完成“生态作业”。在此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关注每位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同时做到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和生活实际设计作业,不让“生态作业”流于形式。教师设计“生态作业”,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赋予了学生高品质的学习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学文、黄忠杰、骆中成等.“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吴志宏、郅庭瑾等.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多媒体 地理教学 兴趣
地理学科的教育功能多元性、教学内容的边缘性要求其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具有多样性,多媒体为地理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的最优化。多媒体正以它无可替代的优势,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教学之中。
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能力,因而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定的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中国的河流”(《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这课中,中国的长江与黄河两条长河时,采用多媒体,用红线闪烁的形式将长江和黄河展现在“中国行政区”图上,这样不仅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还能清晰的找出黄河与长江源头、支流、湖泊、流经的省区、长度、最后注入海等。
在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地理知识,对初中生而言,抽象难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乏味,课堂容易走神,再比如降雨的三种类型:锋面雨、对流雨和地形雨,(七年级上册)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将这些知识点用动画的形式点播在学生面前,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达到了预期效果。
2 容量大,省时省力,高效
地理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也是唯一的一门跨社会与自然的学科,内容繁杂、琐碎、图表多,很难同时呈现给学生。单纯靠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很难让学生学好地理的。而多媒体教学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省下许多板图的时间也可以避免学生看不清的情况。
如以“中国的行政区划”(《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学生学习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若学生死记量又大费时效果则不佳。教师若采用多媒体展示“中国行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
具体操作如下:老师演练:学生对照地图册p.2“中国行政区图”教师点击鼠标,电脑点击按方位排列显示:
①位于东北的三个省;②位于北部边疆的一个自治区;③位于黄河中下游的6个省、直辖市;④位于长江中下游的7个省、直辖市;⑤位于南部沿海的7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⑥位于西南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⑦位于西北的5个省、自治区。
教师演示后可以让学生分组分别演示,这样呢,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死”图变为“活”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也实现了“快乐教学”,省时省力还高效。
3 提供辅助资料,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些知识点要么具有抽象性,要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逻辑性,多媒体地理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中认真细致地挑选出那些学生感兴趣并与教材内容背景相适应的文字材料、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文件等,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向学生展示出来,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从而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例如: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影响气候的主要原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与地形地势有关,但是理解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却比较抽象,要是给同学们用多媒体放映世界上13中气候类型中一些不同自然带的景观图片,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图像演示,理解地理概念,形成正确空间概念。
4 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想象能力
学习地理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过程,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图的用量可以大大的增加,如果有需要还可以放大缩小,和别的图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我们怎样学地理”(《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学会看地图,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地理,因此怎样读地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未知数,因此,使用多媒体,使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地图,以便学生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以上的实例图,自己绘制教室、学校所在城市等的平面图,这样使学生的读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5 再现真实画面,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58-01
新课程提倡教育回归生活。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引入生活案例,创设生活情境,能把理论知识学习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索生活案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一、关注社会生活热点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上的内容并不等同于课堂的教学内容。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社会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而要求教材完全与现实生活同步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社会热点与课本理论知识相结合。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求知欲望强烈,他们乐于通过网站、论坛、微博等了解社会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引入反映社会热点的生活案例,把当代的社会生活素材融入教学之中,让社会生活的热点、焦点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热情。
例如,教学《历史的足迹》(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弘扬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教师可以从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入手,使学生意识到:振兴中华不仅是近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体现。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国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放假,是在当今多元文化冲击下,对我国五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保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讨论,面对“哈韩热”“哈日热”“欧美潮流”等,我国传统文化怎样才能保持生命力。这样教学,能够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融入学生生活经验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学生生活案例与课本知识点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并且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形成系统的、稳固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做为案例,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例如,教学《跨越代沟》(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与父母存在的种种矛盾,并进行小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表述矛盾和解决方法的时候,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给予太多的指责。接着,教师教学代沟产生的原因和消除代沟的方法等知识点,并用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作为例子,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父母的矛盾(如站在父母的立场思考问题,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等)。这样教学,能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的矛盾,在与父母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变得成熟。
三、利用乡土资源
学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家乡怀有一种深切的感情。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乡土资源来构建生活案例,把教材的理论知识与本地的地理资源、人文资源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人类的朋友》(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教材)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本地的自然资源和自然风光。然后,播放反映环境污染给本地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严重损失,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的视频。利用多媒体给予学生多感官的刺激,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社会调查的形式,调查本地的自然资源状况以及生态保护机制,然后,以学生的调查结果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明白“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大自然”的道理。这样教学,学生理解了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