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

幼儿园社会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社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社会教育

第1篇: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形成,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和体验来实现的。在当前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喜欢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但是,有的教师只注重以情境吸引幼儿,却忽视了情境的教育功能。他们设置的情境好看、热闹、花哨,却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因为他们只把情境作为活动的点缀,弱化了其教育的本质。

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就会使社会领域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避免盲目,注意把握两个要点,一是有必要,即教学主题确实较为抽象、难以把握,或离幼儿的已有经验较远,需要借助情境帮助幼儿理解;二是要切题,即情境设置要与教学主题相关,不要牵强附会,追求表面的热闹。有的教师为创设情境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在情境中隐含教育线索的重要性。偏离了主题的情境即使再有吸引力,也很难对幼儿的社会领域教育产生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进行深入思考,以切实提高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情境创设的注意点

1、求准。情境创设不在于新、奇、多,而在于是否准确,能否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是否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

2、求简。在观摩幼儿园公开展示活动时,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活动的确很精彩,但是如此大量的活动准备只能在偶尔的公开展示活动中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本无法实行。其实教师每天都要活动,不可能每次都去准备大量的图片、录像、音乐、动画片、表演等,创设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情境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我们无需“作秀”,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一次简单的操作或实践,一次小型竞赛活动就会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

3、求挑战。在情境的设计上,还可以根据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特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真正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让幼儿跳一跳能够的着的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适宜的教学活动情境,从而尝试训练幼儿的学习心理。让不同幼儿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考内容,让每个幼儿都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方法,形成技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建构和占有。例如锻炼幼儿意志品质的社会活动“我不怕困难”,我开始以“解绳结”的操作活动导入,接着通过不断增加具有挑战性的“绳结”障碍,在不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实践中培养幼儿坚忍不拔、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使幼儿既能体验到挑战,又有信心和能力加以解决的,真正做到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1、参观情境法。社会领域中的参观法是指幼儿进入一定的现实社会场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社会现象的状况。社会领域的观察法主要是针对一个或两个社会事物或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渠道。即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让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而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情境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儿教育活动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受教育。参观法的运用必须服从教育目的,根据教育的要求进行。参观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是根据教育目的和要求确定参观的地点、对象和进行的步骤,制订好参观的计划。参观时要指导幼儿围绕参观目的进行观察感知。参观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对参观内容作小结,使幼儿对参观内容有个概括性的了解。

2、表演情境法。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幼儿通过身态动作、语言及表情去体验、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目的。一般应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可以是幼儿商定的,也可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的。幼儿可根据这个主题自行确定或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相应的角色。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表演总是指向特定的发展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行为、情感发展的实际状况,确定表演的主题和相应的角色,并为幼儿表演创设或引导幼儿共同创设特定的情景,为幼儿的表演提供相关的材料。一般幼儿表演的主题来自现实生活事件或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电视等)。对幼儿现实生活的关注,有助于表演主题的丰富和生动,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3、谈话情境法。谈话情境法是教师与幼儿及幼儿和幼儿之间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语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现形式。它经常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及幼儿和幼儿之间的相互提问、对答。谈话情境法在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使用,有助于幼儿表达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和教师之间分享思想和情感,也有助于幼儿形成一些正确的观念。话题可以是教师引起的,也可以是幼儿提出的,但任何话题一定要蕴涵社会教育的目标,并具有可谈性,即谈话能够深入下去。一般说来,话题与幼儿生活的关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谈性。谈话可以在全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可根据需要灵活组织。

4、故事情境法。故事情境法不仅可使幼儿在专注倾听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故事的结构和氛围有所了解,同时还能通过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表述,将幼儿的兴趣点更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起来,让活动真正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

第2篇: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社会教育 目标解读 实施策略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建立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实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期既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佳期,而如何对社会教育目标进行解读则直接影响着幼儿社会教育的实施方向。

一、幼儿园社会领域目标的解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社会领域的幼儿培养目标确定为两个方面,即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从人际交往来看,其目标主要有喜欢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从适应社会来讲,其目标主要有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归属感。而这些目标基本上可以从社会关系和心理素质两个层面来解读。

从社会关系层面来讲,它要求幼儿初步形成“社会人”意识,对简单的社会规范形成认识,并能够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处理好与长辈、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并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某一地域文化形成情感认同,进而形成爱国意识;从心理素质层面来讲,就是教会幼儿正确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当生活、学习、游戏中出现困难的时候,幼儿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而这种思想品质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的实施策略

(一)在社会领域课程中开展社会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落实社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幼儿的身心发展尚不健全,他们无法对单纯的理论知识形成情感认同,因此幼儿教师就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社会教育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以保证教学效果。例如新入园的幼儿会因为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焦虑心理,甚至出现哭闹情况,而这时教师就可以先安抚幼儿情绪,然后组织幼儿去园内“探险”,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熟悉幼儿园里吃饭、喝水、洗漱、上厕所、学习、游戏等区域,这样幼儿就会在熟悉环境的过程中逐渐适应教育目的。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B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许多社会教育的内容,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善于从生活入手,抓住生活与教育的契合点,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幼儿营造一个社会教育的环境,例如生活习惯的培养是落实社会教育中“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这一目标的主要环节,因此,教师可以在幼儿上学、放学的过程中规定一些与家长、教师等人的礼仪规范;在洗漱时,为幼儿制定礼貌排队、节约用水等行为规范;在用餐时,用故事的形式向幼儿介绍水稻、面粉的来历等,从而让幼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社会教育目标。

(三)在区域活动中延伸社会性教育

区域活动是幼儿参与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在区域活动的实践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材料的投放为幼儿营造一个建立社会关系、提升综合素质的区域环境,例如为了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可以在区域内投放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玩具,并指导幼儿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共同开展游戏,从而让幼儿在合作中增进情感、融洽关系;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区域游戏,让孩子们在情境中真实体会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如教师可以利用家庭、医院、道路交通等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从而让孩子们在职业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四)在其他领域课程与活动中落实文化教育

不是专门的社会课程才能落实社会教育目标,幼儿园在其他领域课程的活动中也能够对幼儿开展社会教育,基于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其他教育资源中的社会教育因素,以实现幼儿文化教育的目标。例如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将家庭成员的关系、幼儿行为规范、交通守则等内容成儿歌,让幼儿在体会语言魅力的同时,也能够接受社会教育;而在国庆节、中秋节等节日活动中,教师则可以通过文艺汇演的方式强化幼儿对我国传统风俗习惯的认识,并对其形行成初步的情感认同与情感归属,从而完成幼儿文化教育目标。

(五)在家校合作中提高社会教育效果

家校合作是保证幼儿教育一致性的关键,在家校合作中,家庭和幼儿园不仅要承担起各自对幼儿教育的责任,还应该通过沟通,消除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分歧,从而为幼儿营造一个统一、优质的教育环境。幼儿园在实施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整合家校资源,畅通家庭与幼儿园的沟通渠道,例如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家长会、校园开放日、亲子互动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认识到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进而推动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共同落实幼儿社会教育。

三、结语

总之,要想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提高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幼儿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社会教育教学经验,更新社会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使社会教育领域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解读与实施途径[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03).

第3篇: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

幼儿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当前,我国幼儿园在社会领域的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间接或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下。为了促进幼儿在这一阶段良好地发展,需结合教师、家长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作用,促进幼儿园在社会领域中的教学活动开展。

关键词:

社会领域;幼儿;环境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全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科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冲击下,知识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对人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教育是从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三个方面出发的,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这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当前幼儿教育对社会领域中的教育实践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教师在这方面也没有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所收获的效果微乎其微。

一、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幼儿园社会领域中教育实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掺杂的东西太多,趋向于功利化,普遍的教育模式倾向于培养学生智力,而忽视了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促进幼儿智力方面的发展,对于幼儿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品德培养没有给予重视。第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实施社会领域教育具有指导作用,但其中涉及的内容却不完全适用于实际教学,比如“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这条,要具体落实到是哪些社会行为规则,不然对于幼儿而言,光凭一句简单的话是无法深入理解其内涵的,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显然教师也并没有做到这点,许多教师对这一问题认识不清,通常只是将目标照搬到某一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常常感到目标设定大而空,不具可操作性。第三,幼儿的社会领域中教育实践所涉及的内容太过狭窄,教师没有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如将扣纽扣、系鞋带这一系列的生活小事放在健康领域。从现有的社会教育领域来看,各部分的分配比例不匀,社会认知部分比例较大,而社会情感和社会教育部分所涉及的内容较少。第四,教师在进行有关社会领域方面的教学时,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幼儿的情感发展,与之交流互动较少。实际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灌输为主,导致幼儿对社会认知的片面化,造成课堂效果低下。

二、应对措施

针对如何改变存在幼儿社会领域教学中的现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技能的培养

幼儿生活技能、自我服务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理应是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想培养幼儿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要让幼儿具备生活自理能力,进行相关的生活技能训练,比如穿衣服,由于幼儿在家时穿衣都是由家长代劳,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必须要求学生自己学会穿衣服,以相关生活技能的锻炼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注重发挥教师和环境的影响

要使幼儿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教师应重视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幼儿阶段,教师自身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幼儿在这一阶段最喜欢通过模仿来学习一些事物,因此,教师作为幼儿最直接的榜样,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务必要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能力,养成自律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环境对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能力是社会交往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样无声的影响下,能够达到环境影响人的作用,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拥有社会交往的能力。

(三)发挥家长作用

幼儿的社会领域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身、教师和家长这三个因素,所以,要想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社会领域教育,家长就必须发挥引导作用。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教育活动中,不仅能够给教师和幼儿园带来便利,同时也能发挥家长的优势,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教师应该和家长加强联系,达成某一方面的共识,因为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教师也不能时刻对幼儿进行监督,而家长作为陪伴幼儿最多的人,发挥其主要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参加社会活动,从实践中得到相关理论应用,家长和幼儿园之间也能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三、结语

幼儿的社会领域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家长以及环境这三个方面的优势,才能促进社会领域教学的高效运行,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杜玫玫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实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是幼儿交往的重要途径,社会领域的教学,不能仅局限在活动室内进行,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

【关键词】社会性;体验;角色游戏;日常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社会领域提出了如下教育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社会领域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心: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但是在《纲要》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社会领域的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师的说教多,体验少

幼儿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探索、体验的机会过少,其后果必然导致幼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幼儿仅仅知道一些社会性的规则和知识,很难达到真正理解、内化的程度,自然难以自觉形成适宜的社会行为。社会领域的教学过程基本都是讲故事、看图片——提问:他们这样做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办?孩子们道理懂,但并没有内化为行动,遇到问题时还是不会正确处理。

二、教师较难把握目标

《纲要》对幼儿园实施社会领域教育具有导向性作用,为教师制订教育目标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但是在当前教师的实施过程中很难把握目标,认识不清,比如“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要落实到是哪些社会规则;再比如“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在具体的活动中需细化到做好哪件事、责任感体现在哪里以及如何培养等等,这使许多老师感到困惑。

三、受场地、时间、材料、幼儿人数等各种因素制约

受场地、时间、材料、幼儿人数等各种因素制约,很难为每个幼儿都提供参与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有些较为胆小、内向的幼儿获得表现的机会更少,在其自信心的建立方面不尽如人意。

我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对社会领域的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总结了一些经验。

(1)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精神。例如在活动《小羊过桥》中,我改编了传统故事中小黑羊和小白羊过桥互不相让,结果掉到河里的情节。而是选择了现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在羊村旁边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条独木桥。有一天,美羊羊要到河对岸吃青草,走动桥边,看到对面站着喜羊羊,原来喜羊羊吃完草正要回家呢……故事内容吸引幼儿,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很感兴趣。

(2)在活动中重视幼儿体验,在体验中完成活动目标。例如活动目标为:知道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在活动过程中,我为幼儿准备了一座独木桥,,请幼儿站在桥两边,让幼儿思考:我们该怎么办?r让幼儿来尝试。我看到,有的孩子互不相让,都走到了桥中间,谁也过不了桥,这时,我赶紧启发幼儿该怎么办,有的孩子说;xxx退回去.,有的说一个一个的过。然后,我让每个幼儿都来参与过桥的活动,使幼儿体验到,只有互相谦让才能安全过桥,活动目标完成很好,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渐渐地孩子争抢的现象少了,玩玩具时懂得大家一起玩,轮着玩,互相谦让,通过体验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角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是幼儿交往的重要途径,幼儿在游戏中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快乐。如:《逛超市》、《邮局》等活动内容,我给孩子布置好情景,通过游戏、讨论,让孩子亲身体验,掌握了内容,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和行为规范。教学环节中,教师要重视启发幼儿,重在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并为每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对孩子的细微进步,教师都要用鼓励的语言、表情、眼神去感染孩子,给孩子以成功感,增强其自信心。

(4)社会领域的教学,不能仅局限在活动室内进行,否则孩子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激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认识事物的兴趣。因此,要为孩子提供真实的环境,去认识家乡的美丽,人们的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如通过带孩子到真实的环境中去认识、观察交通警察、售货员、清洁工的工作,让他们了解各行各业的人的劳动和辛苦。通过提问:如果没有他们的工作,我们会怎样呢?使幼儿感受到劳动者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快乐的,因为他们的劳动给大家带来了方便。从而知道劳动是光荣的,培养了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5)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掌握。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 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的社会生活经验, 因此, 社会教育应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 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长期一贯的坚持,将社会性教育目标借助于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的特性,日积月累地形成和巩固。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经过个体和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一定要持之以恒,使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成为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协调与他人关系、活泼开朗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第5篇: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

下面就我园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根据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一年内开展两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使家长了解本班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情况,了解孩子在园情况。

二、注重宣传工作。通过“家长园地”和“Xx幼儿园家庭教育小报”向家长宣传育儿知识以及本月的课程内容和一些科学教子的经验信息,实施家园同步教育。

三、带领孩子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一些社会现象,加强其环保意识,教育幼儿明辨是非,通过孩子的小手牵大手的活动,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和社区。

四、通过与社区配合,做好民族幼儿入园的调查工作,同时向社区居民发放宣传幼儿园办园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宣传单,以此提升民族幼儿的入园率,提高家长培养孩子和科学教育的理念。

五、幼儿园与社区相互协助组织开展“好家长,好家庭”的评选活动。

六、家庭教育指导师走进社区,根据居民的需要进行“家庭教育讲座”。

七、和社区联合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现场咨询”活动。

第6篇: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

关键词:绘本;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设计策略

当前,关于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的研究越来越多了。戏剧是艺术、是具有综合性艺术性的活动,每个幼儿自身都具有戏剧的潜力。幼儿活泼好动,天生喜欢表演,喜欢听小故事,乐于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在戏剧的表演活动中,幼儿可以加深对自己的认知活动,幼儿用神态、肢体、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沟通与交流能力逐渐增强。戏剧对幼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响体现在认知、艺术、情感上。绘本来源于生活,又经过艺术加工与创造,其中表达的是关于生活的智慧。绘本符合幼儿的心理、认知、兴趣爱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可以吸引教师与幼儿的喜爱。戏剧与绘本之间具有相似性与一致性,绘本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适合幼儿进行戏剧活动,正是幼儿园进行戏剧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鉴于此,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基于绘本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绘本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设计原则

1.生活化原则。活动首先要遵循生活化的原则,绘本的内容、题材必然不会远离幼儿的生活。活动整体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贴近幼儿真实的需要,通过活动,反应幼儿真实的学习需要。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原有的学习经验上获得新的学习经验,然后再将这些经验转化重组,形成自己的经验体系。幼儿的经主要就是来源于生活经验,他们对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事物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戏剧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基于绘本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应该遵循生活化的原则。

2.主体性原则。戏剧教育活动要时时刻刻关注幼儿的发展,以幼儿为基本的出发点,尊重幼儿,实现幼儿的需要,关注幼儿的情感、兴趣、意志等等。幼儿园戏剧活动的开展,应该遵循主体性原则,在活动目标、内容、方式上都要围绕幼儿这个主题,为了幼儿的创造力发展服务。在戏剧活动中,幼儿自身具有决定权,他们可以自由的编写故事,创编剧本,自己选择角色,制定对话。同时,活动的设计要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教师要抓住其中细微的不同,根据大班、中班、小班、不同幼儿的特点进行设计。同时,幼儿教师还要注意,要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受到自己家庭环境、父母性格、教育方式、自身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自身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善于观察,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按照幼儿的意愿去制定计划。

二、基于绘本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设计策略

1.绘本选取策略。笔者认为绘本选取应该遵循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好的绘本故事总是会引起幼儿的注意,走进有的心灵,选择绘本进行戏剧创编,,一定要关注这些绘本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能否引起幼儿情感上共鸣,绘本要为幼儿开启一个明亮的窗户,让幼儿看到自己喜欢的世界。第二,绘本的故事情节要具有冲突性。故事情节要具有趣味性,戏剧性,要生动活泼有趣,在故事情节上要具有戏剧冲突,跌宕起伏才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绘本自身的故事要具有起因、、结尾等关键因素,以便让幼儿更好地理解。

2.活动目标的设计。首先,戏剧教育活动要注重幼儿自身的表达与交流。在设计的活动目标的时候,不要遵循传统的教育目标,要以幼儿为中心开展活动,注重幼儿自身的自由表达与交流,幼儿不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知识的机器,幼儿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足以让他们自由的想象与表达。第二,目标要适宜。活动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特点,目标过高过低都不适合,最好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设计过高,基本上等于拔苗助长,对今后幼儿的学习具有负面影响,目标设计的过低,低估了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失去了戏剧教育活动的意义。

3.活动内容的设计。首先,活动内容要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活动内容主要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同时也要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要在活动中体现出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当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联系紧密的时候,幼儿就会自主的研究与探索,这对于幼儿构建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绘本要与戏剧教育内容相一致,融合多领域的内容,加强对幼儿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一般戏剧活动内容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幼儿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4.活动组织的设计策略。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戏剧教育活动,丰富幼儿的表演经验。利用多媒体组织或,可以让幼儿的语言、思维进一步的提升,多媒体上大大的屏幕,色彩艳丽的画面,充满童趣的图片,对于幼儿具有比较深的吸引力,幼儿阶段是从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幼儿理解事物的本质,丰富幼儿的表演经验,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第二,创设表演情境,引导幼儿进行创造。在进行戏剧教育活动的时候,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挖掘幼儿的潜能,为幼儿提供逼真的表演环境,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活动,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让幼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戏剧教育活动中来,提升幼儿自身的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绘本与戏剧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幼儿教师要把握这两个内容的特点,关注到这些内容对于幼儿发展的实际意义,对于幼儿今后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基于绘本,进行戏剧教育活动的组织,逐渐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朴晓琳.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戏剧之家,2015(3):228.

[2]封俊竹.基于绘本的幼儿创造性戏剧[J].戏剧表演《戏剧与影视学》,2015(10):167.

第7篇: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教师语言;建构及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1-0026-0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园教师要拥有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可见,语言能力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研究发现,教师的语言是幼儿效仿的对象,对幼儿的语言及其身心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教师的语言及其运用影响着每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目前,从社会学视角对幼儿园教师语言建构及运用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社会学视角,对教师语言的建构来源、建构方式、运用方式、运用结果、社会学意涵等进行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语言的建构分析

(一)建构来源

1.社会宏观系统

语言具有“社会性”,受社会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1〕一方面,随着历史变迁、社会更替和文化传承,教师群体的语言建构会随之产生一系列变化。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以及国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教师群体的语言建构需紧随时展潮流和教育改革步伐。涂尔干指出,社会并非个人意愿能左右,社会对个人具有制约性,人们的思维结构反映着社会结构的秩序,而且在反应的过程中加强和再造了这些秩序。〔2〕教师作为社会人,其语言建构亦受所处社会的影响和约束。

2.幼儿园中观系统

幼儿园是教师的工作场所,其语言建构受幼儿园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受地区分布、所属等级、办学性质、人员构成等因素的影响,每所幼儿园都有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这些都影响着幼儿园教师的语言建构。教师在幼儿园中开展工作,相互学习,互动交流,既是幼儿园环境与文化的创造者,也受幼儿园环境与文化的影响。

3.班集体微观系统

班集体既是教师运用语言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场所,也是影响教师语言建构的微观系统。首先,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其特殊的年龄特点,如具体形象思维、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规则意识薄弱等,教师需要建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与其互动交流。其次,教师的语言建构并非是孤立的、单方面的,而是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的。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幼儿是影响班级文化、改造班级文化、反哺班级文化的重要力量,教师的语言建构会在无形中受班级文化的渗透和影响。〔3〕

(二)建构方式

1.仰视式与社会制约

从布迪厄生成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类的语言建构受社会结构的制约,社会文化塑造了人类语言。在仰视式的语言建构中,一方面,教师作为社会人,其生长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渗透、影响并制约着教师的语言建构;另一方面,要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教师,教师需了解、学习和汲取社会文化中的知识精髓,塑造教师语言。

2.平视式与群体共生

平视式的建构方式是教师语言在幼儿园文化和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学习与建构的方式。一方面,幼儿园文化在无形中影响着每一位教师的语言建构,而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与成长又无形中影响着幼儿园文化,两者相互促进与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学习,不仅影响着教师个人的语言建构,也影响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语言建构,两者亦是相互促进与影响,共建共生的关系。

3.俯视式与话语权力

俯视式的建构方式是教师与幼儿对话、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不对称的语言建构方式,常常表现为教师在对话、互动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提出的要求或质疑,教师轻易地回绝了;教师提出的要求或质疑,幼儿则需按教师的要求努力做到。可见,在师幼关系中,教师具有更多的话语权。虽然教师的人生阅历及知识储备更为丰富,但作为独立的个体,幼儿亦能直接影响教师的语言建构。正如马拉古奇所言,“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4〕教师应赋予幼儿话语权力,走进、倾听幼儿的世界,以更好地建构及运用自己的语言。

二、幼儿教师语言的运用分析

(一)运用方式

根据教师语言运用时的不同情感色彩,可将教师语言运用方式分为三种类型。

1.积极言语的“重视”

有关教师期望效应的相关研究发现,当教师将某种教育期望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或明或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后,学生多半会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并结合对自己的信念,以及与教师的关系来解释教师的行为,从而对自己形成一种期望,沿着教师的期望发展。〔5〕当教师用明确的、清晰的语言对幼儿表示肯定和赞赏时,幼儿会感到快乐和自豪,并且,在教师的多次赞赏和期望中,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习和生活中变得更为优秀。若幼儿犯了错,教师对其仍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并教导和鼓励幼儿,那么,师幼关系将在积极言语的“重视”中形成良好的蒸蒸日上的和谐关系。

2.中性言语的“忽视”

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交流中存在大量的中性言语,例如,幼儿很兴奋地告诉老师一件事情,老师只回应说,“好的,我知道了”。这些中性言语既不是肯定性的赞赏,也不是责备性的批评。但久而久之,幼儿会体验到师往中的挫败感,渐渐失去师往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沉默。在班集体中,有些性格内敛的幼儿表现并不突出,但也不会影响班级秩序。在与这类幼儿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无意地使用更多的中性言语。长此以往,二者会形成一种不温不火、静态平和的关系,而教师对这类幼儿的关注度将会在中性言语的“忽视”中慢慢降低。

3.消极言语的“敌视”

由于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发展不成熟,有些幼儿常常会出现开小差、打翻东西、调皮捣蛋等行为,如经多次教育无效后,教师往往会采用消极言语批评幼儿。但很多教师并不知道批评之后应如何做,从而导致消极情绪在幼儿心中郁结。研究表明,教师的消极言语可使缺乏判断力的幼儿变得自卑,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甚至自我封闭;可能挫伤幼儿的探索欲和主动性,导致幼儿变得缩手缩脚,从而影响他们自主性的发展;可能让幼儿失去对某些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的潜力、特长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和发展。〔6〕总之,消极言语会拉大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运用结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对成人具有很强的依恋感与依赖感,将为其重要的心理支持源。〔7〕教师语言运用时的不同情感色彩,可让幼儿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并产生不同结果。

1.被定型的好孩子

得到教师肯定和表扬的幼儿,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得更好,以期维持自己好孩子的形象。与此同时,他在班集体中的同伴地位会随之变化,无形中拥有更多的优先权,例如空间优先、话语优先、选择优先等。观察发现,好孩子与教师的空间距离较近;在集体活动中回答问题、提出疑问更具主动性;在各项活动中往往具有优先选择权;在偶尔犯错时,更容易得到教师的耐心教导,被“从轻”发落。渐渐地,幼儿会向着“他人眼中的好孩子”目标不断靠拢。

2.被忽视的沉默者

常常得到教师中性语言回应的幼儿,会在师幼互动中产生失落感,从而逐渐减少与教师的互动,成为班级中的沉默者。这些沉默者往往是从众的,因为他们难以获得任何优先权,因此很多行动会追随“好孩子”群体。观察发现,沉默者与教师的空间距离适中,可始终保持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在集体活动中回答问题较少,回答时不容易出错;在各项活动中往往谦让于“好孩子”群体。渐渐地,教师的忽视会使幼儿成为班级中的沉默者与跟随者。

3.被规训的边缘人

常常受到教师消极语言批评的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大大受挫,往往会由此成为扰乱班级秩序的坏孩子。它们是班级中被教师规训的边缘人,同伴地位较低。观察发现,边缘人与教师的空间距离最远,他们更愿意在教师视野范围外单独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回答问题较少,回答时常常出错;在各项活动中会被教师限制或最后参与。教师消极的语言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利,消极语言的规训,可使这类幼儿逐渐成为班级中的破坏者与边缘人。

(三)社会学意涵

1.表层:对事件的理解

教师语言运用的表层社会学意涵是对教育事件的判断和处理。当幼儿表现良好时,教师会以积极的语言加以肯定;当幼儿默默无闻时,教师会以中性的语言予以回应;当幼儿产生破坏行为时,教师会用消极的语言加以批评。教师对事件的处理和评判融入了自身的价值判断。

2.中层:对幼儿的理解

教师语言运用的中层社会学意涵是对幼儿及其行为的理解和判断。教师对幼儿及其行为的理解和判断会影响幼儿的同伴地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幼儿及其行为的理解和判断常常导致受教师表扬的成了好孩子,受教师批评的成了游离者和破坏者,被教师忽视的成了既没有突出表现又不扰乱班级秩序的沉默者。

3.深层:对教育的理解

教师语言运用的深层社会学意涵是对教育的理解,是教师教育观和儿童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动,有什么的儿童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只有具备正确的教育观才能用恰当的语言回应幼儿的行为,只有具备科学的儿童观才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审视儿童的世界。

三、启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社会学视角,试图揭示教师语言建构及运用过程中导致幼儿同伴地位不平等现象背后的实质。揭示不是目的,关注教育中的差异和不平等,改变教育中这种不应出现的差异和不平等才是本研究的宗旨。

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过硬的语言功底和较好的语言素养。教师应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和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形象生动、简单明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易于幼儿接受。

其次,幼儿园教师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要时刻铭记一切为了幼儿健康成长与发展的理念。在处理教育事件时,要在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考虑不同情境,把握教育时机,以耐心、积极的态度,灵活运用语言,妥善回应幼儿。

最后,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是教师科学建构语言与恰当运用语言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运用能够体现其教育观和儿童观。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充分注意不要使自己的教育行为让幼儿产生不平等的感觉,尝试采取更好的语言运用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教师更有意义的语言回应。

参考文献:

〔1〕顾嘉祖,陆N.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

〔2〕张静.社会结构:概念的进展及限制〔J〕.社会学研究,1993,(6):34-40.

〔3〕王海英.学前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02.

〔4〕卡洛琳・爱德华兹,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5〕丁惠,屠国元.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评论,2006,(1):21-27.

〔6〕韩宏莉.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探析〔J〕.教育探索,2009,(1):88-90.

〔7〕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6.

An Analysi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Us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Wei Cong, Wang Haiy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第8篇: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

一、幼儿园

(一)环境创设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受到成人为其创设的物质环境的深刻影响。儿童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环境本身所提供的一些线索和暗示来参与活动。比如,阅读区的进门处在地上粘贴了三双小脚丫,幼儿就知道此区域一次只能有三个小朋友参与。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更多的是在观察儿童活动、分析幼儿心理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变化的环境,借助环境创设对幼儿提供隐形提示和指导。正如蒙台梭利教育一样,教师要努力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潜移默化地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经验和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环境创设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更好地帮助幼儿达成一些社会教育的目标。幼儿园所要做的就是积极支持和配合教师为幼儿创造一个适合社会性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二)园长的教育理念

幼儿园实行的是园长负责制,园长全面负责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园长的教育理念必然影响整个幼儿园的教学。因此,园长要不断学习,革新并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重视社会领域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给予幼儿教师更多教学上的支持,广泛搜集信息,鼓励幼儿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给予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教学的教师予以适当奖励,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三)设置专门的社会领域

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不能因为擅长该领域的老师少,社会活动开展较难,不易把握,而不设置专门的教研组。和其他教研组一样,定期开展开放式的园本教研实践研讨活动,鼓励幼儿教师自由发言、畅所欲言,在平等开放的气氛中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同时,根据本园的园情,和其他幼儿园一起,共同组织园级社会领域课程公开课、观摩活动,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幼儿园课程比赛。可以积极组织“老带新”“结对帮扶”活动,积极发挥老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模范作用,为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帮助。有条件的幼儿园,应定期或不定期实施园际交流与观摩活动,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总之,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提高社会活动的组织频率和教学质量。

二、幼儿教师

第9篇: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治和文化环境进一步优化,幼儿园教育改革也在积极尝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纲要》公布的推动下,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获得根本性的变化。《纲要》中将社会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正式提出,标志着社会领域课程正式成为幼儿园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理性思考

社会领域的教育不同于其他领域,它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是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正是由于它是由社会认识、社会情感及社会技能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幼儿社会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要更好地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和其他领域相比,它的开展相对而言更难一些。因此,在这个领域的教育上,出现了很多问题。

心理学认为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彩的认识,与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体验式教学是指课程的内容应源于幼儿的真实世界,课堂组织形式必须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或游戏,是通过幼儿听、看、闻、问、做后而获得社会认识,社会情感,行为习惯的活动。

社会生活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是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在课程引导下的课程学习由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活动性是社会课程的重要特征,体验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

角色体验

实践“角色体验”就是要为幼儿创建社会角色体验的情景,让幼儿在体验中掌握角色行为,促进幼儿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教育的社会性;二是注重个体的主动性,让幼儿在对不同社会角色的体验中反思并提高自身品德素质。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幼儿的个人体验,在幼儿的参与、反思中真正触及幼儿的思想深处,这有利于增强工作的实效性;要重视幼儿园与社会的结合与联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模拟社会活动,增进幼儿对社会的了解,这有利于提高幼儿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幼儿园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把教学、书本延伸到大社会中去,把大社会引进幼儿园和课堂,实现幼儿园、社会、家庭三结合,为幼儿体验提供舞台。在幼儿园里,有社会课堂上的角色模拟体验活动,在家庭里,通过“今天我当家”“小小按摩师”体会家长对孩子的爱;在社会上,到十字路口体验“小交警”,借此学习交通规则培养遵章意识等,这样我们的幼儿就能学到更多的生活知识。

通过角色体验,孩子们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辛苦,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知道了要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分享,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在体验中,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儿的社会规则意识和行为养成有了明显的提高。

案例分析

有这样两个明显案例是由家长反应和小朋友在教学活动中反应所得:

案例一:我们是一县级市,成人对交通规则的认知和遵守都很一般。有一次一位家长骑摩托车接孩子回家走在十字路口红灯亮了,家长看了看没车也没警察准备闯过去,正在这时孩子大叫:“爸爸,不能闯红灯,我们老师说了不能闯红灯,危险!”家长说:“当时我的脸都红了,很多路人都听到了,弄得我很不好意思,这孩子现在比以前懂得多了。”

案例二:我们教师在组织消防员的教育活动时,向小朋友提问,平时你们遇到过哪些不安全现象呢? 孩子们积极回答,一幼儿说:“我爸爸就做得不对,每次吸完烟后,没熄灭烟头就扔在地上,不安全,我赶紧把烟头踩熄还跟他说,‘爸爸要熄灭后才能扔’。”

原来幼儿在玩角色游戏时对所扮演的角色行为及其角色关系模糊不清,游戏 玩得不够丰富,现在我们的角色游戏,幼儿不仅能很好表现角色,而且内容也很丰富,对游戏的规则都能较好地自己制订。

心得体会

通过三年来对幼儿进行社会角色体验的尝试,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第一,合理利用家庭资源。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幼儿活动的开展大多都是依靠家长、亲戚等社会关系,这部分的确是我们社会实践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支持力量。因此,对家长的职业、专长,我们教育者不但要了解,更要合理加以利用。

第二,实现角色体验与学科教学整合。在社会体验中有其自身的活动资源,幼儿的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应作为其他教学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次次地体验社会角色,是语言教学中讲述的源泉;在体验中遇到的计算问题,又是数学问题生活化最直接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