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

会计信息化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信息化教学

第1篇: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

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信息技术的突变呼唤着会计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会计革命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毫无疑问,会计大环境的变化也迫切呼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必须重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改革,否则,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将难以实现。

一、会计信息化及其特点

所谓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机、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等处理,为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而适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顺应的发展对传统会计进行变革的必然结果,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管理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为决策者提供可靠、实用的决策信息并能实时主动地报告财务信息的一个过程。

与会计电算化相比,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1)从范围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财务会计部门,而且还涉及其他业务管理部门;(2)从功能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进行会计核算,还进行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来重整会计流程;(3)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采用计算机技术,还要以通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为主,进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基于这些特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适时改革,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

二、会计信息化目标的更新

会计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当会计信息化所依赖的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学生们能“适者生存”吗?学生在大学期间已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而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可能终身受用。人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素质”,这三者应有机结合在一起。根据国家教育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本科学生也要作科学”的指导思想,借鉴美国会计教育中心“用户——目标”模式和“知识——能力”模式,我们可以设计出包括三个能力层次的培养目标:(1)掌握——运用所学会计及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来处理常规的会计信息化;(2)运用——在变化的新情况中创造性地解决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3)深化——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深入,运用相关学科的新成就,发展会计信息化这一分支学科理论的能力。具体地说是培养一种掌握经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应用计算机解决财务、会计和审计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能为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咨询和服务的参谋型人才;能独立规划、设计和领导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型人才。

三、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的重组

现行的会计教学内容体系基本采用了“双轨运行”的模式。一条线是会计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另一条线是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在“双轨运行”的模式下,学生无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突出,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设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内容。

(一)会计基本理论教学。主要通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经济税收法规方面的课程教学,是学生对整个会计系统的运行环境、运行过程及运行的基本原理做一个整体的把握,为会计信息的综合运用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二)信息化教学。主要通过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基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基础、软件技术基础和应用软件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做一定的了解,同时能够运用办公软件、工具软件等进行日常的分析、维护处理。

(三)会计信息化实务教学。通过开设《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有感性认识,并地与所学的会计知识进行比较,了解其处理流程的差异;通过设置《Access数据库》和《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课程来解决财务分析、预测管理,借助于Excel建立分析、预测模型来解决日常会计、财务管理中的若干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本环节应以综合的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案例为基础,以财务及管理软件的应用原理和应用过程为主线,逐步培养学生财务业务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集成处理思想和数据共享能力。

(四)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信息化教学尤其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会计信息化实验包括教学实验、专项实训和毕业实习三部分。教学实验应围绕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注重能力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实训教学内容是注重事中的监督和控制,可以考虑引入“企业经营决策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的体验式方式,将复杂抽象的财务及经营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在各种决策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学习管理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毕业实习则应在把握和分析会计信息化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和专门化的强化训练,对那些在教学环节被忽略或应该给予重视而没有重视的部分,特别要注意查漏补缺,把毕业实习既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环节,又作为教学过程的和延续。

四、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的改进

(一)教学手段信息化。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计算机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信息化要求下,计算机教学将转变成主要教学手段,而“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将成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所讲授的知识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生动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得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二)教学多样化。会计信息化教学除了进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应该加强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教学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践,避免纸上谈兵。理论知识的讲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线教学法、虚拟现实教学法、远程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索取之情。同时,应大胆地走出去和引进来,追求课堂教学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引入企业实际的会计信息化和管理的实务案例,努力挖掘学生的能力极限,形成互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针对实验教学环节,可以采用验证式实验、模仿式实验、探索式实验和开放式实验等方法,使学生能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能力上的培养与锻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把理论灵活运用到实务中去。由于信息化教学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许多预测、决策、控制问题可以通过财务软件或Excel等工具来解决,相应的课程需要增加学生上机实验课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会计信息化考核方式的变革

第2篇: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

1.对技工类院校会计理论课的影响在技工类院校传统会计教育上,会计理论课主要以会计基础、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小企业会计和税法为主,以教授学生学会计算会计核算“借”“贷”,填写收、付、转、记账凭证,填写账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为主要目的。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到来,会计课堂逐渐由书本转向互联网络。例如在教授会计核算时,不再侧重于要求学生计算繁冗的数字,而是把重点放在要求学生学会把数字输入电脑,套用公式,使得会计核算转向自动化。

2.对技工类院校会计实操课的影响在技工类院校传统的会计实操课上,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在结合会计实务的课程上,以强化会计核算“借”“贷”,填写收、付、转、记账凭证,填写账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点钞为目的进行。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除了要进行基础的实操课外,更应该学会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例如用友ERP-U8软件的使用、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总账系统、报表系统等等。

二、在会计信息趋势下需要进行的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职业岗位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国当前的会计职业教育现状,特别是技工类院校的会计教育,基本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会计信息化的大趋势下,要使得技工类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成为能真正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新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会计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1.构建新的会计教育课程体系

(1)在会计信息化趋势下的教学必须以信息化作为课程体系的灵魂,结合传统中的优秀课程,吸纳新的信息化课程,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严谨、科学的课程体系。以会计基础、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小企业会计、税法和审计课程为基础,以计算机对跨管理、电算化、审计、企业资源规划课程为主干,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丰富和扩展实操教学内容。会计实操课除了要更好地掌握会计实务中的会计核算“借”“贷”,填写收、付、转、记账凭证,填写账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点钞外,在会计信息化趋势下应该建立起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校外专业实习、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丰富和扩展实操教学内容和项目,向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现代会计实务、适应会计信息化环境、提高动手能力的第二教学场所。例如在实操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按照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手工记账、录入凭证、登记账簿和会计报表。之后,再让学生运用会计计算机知识,使用用友ERP-U8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从凭证的录入、计算、自动登记账簿到最后生成会计报表。让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到会计工作的便捷与乐趣,并自然的与手工操作进行比较,了解区分两者在同一会计实务上处理流程的差异。

2.专业教师队伍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知识经济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技工类院校的会计教学要改革,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面有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通晓计算机。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专业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面临知识老化、陈旧的尴尬局面,实操技能不强。鉴于此,大力加强专业教师的知识培训,及时、充分地开展教师新技术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是实现会计教学改革的中流砥柱。

3.加大硬件设备投入

第3篇: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人才培养 教改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启动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30多年来,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已从单功能的对手工会计系统的改进向与企业管理融合,民族会计软件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如用友、金蝶等),一些特大型企业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如中石化等),实现了财务报告系统、内部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的固化整合,达到或接近了世界领先水平。因此,我国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财政部已于2009年4月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会计信息化人才问题是关键,培养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管理型复合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1 会计信息化对人才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是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塑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并不是名词上的变更,关键是一种思想和观念的变革,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和观念。因此,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要求

作为会计信息化行业专业人才的会计人员,必然应具有人才的一般性特征,即具有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相统一的整体的系统结构。生理素质包括精力、体力、体质等,心理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行等。在这个系统结构中,生理素质是基础,能力是核心,品性是关键。

会计信息化工作面对着复杂的辅助设备、快速更新的知识,必须保持良好的生理素质,才能应对日常复杂而繁重的工作、学习压力。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业务处理的多样化,处理难度的增加,以及会计管理职能的增强,会计人员不能再仅仅是死记硬背准则和制度,而要有远见,具备分析、判断、交流等能力。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应包括科研能力、开发、应用与操作能力、专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关系与团队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品性是会计信息化人才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素。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自动化程度提高,先进的会计技术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一旦人的品性出现偏差,对系统的破坏力将被放大。近些年来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案件大幅增加就印证了关注品性培养的重要性。因此,要注重提高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和责任心,决不可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1.2 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是一门跨会计学科和计算机科学的边缘性学科,其对人才的要求是,必须同时达到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甚至是综合型人才。具体地讲,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常规知识、会计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与相关知识。

1.2.1 常规知识。会计信息化人才应该掌握深厚、广博的常规知识,包括:外语、数学、经济学基础、人文和社科类知识等常规知识。

1.2.2 会计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会计信息化人才素质的特质,是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理论、会计电算化、职业道德等。需要强调的是,会计电算化显得尤为重要,是减轻会计工作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保证,也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会计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能停留在书本、准则上,要融会贯通,灵活应变;不能只满足于本国、本企业的一些会计理论和实践,还应该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进行学习和探讨,对中外的会计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借鉴,更好地应用专业知识。

1.2.3 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在信息化社会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决策会给所在企业带来及时可靠的经济信息,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会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数据库、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检索与获取、办公自动化、商务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汇兑、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常用软件工具使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与维护、系统分析与设计。

1.2.4 其他相关知识。会计信息化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与会计工作有密切关系的商务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主要包括金融、税收、法律、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宏观经济和商务礼仪等。

2 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2.1会计从业人员现状

我国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超过一千万,但他们教育水平、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普遍不高,尚有大部分从业人员无法或不能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即使会操作,大多也只停留在会计电算化初级水平上,而满足会计信息化素质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满足会计信息化素质要求的综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2.2 会计学历教育现状

传统会计教育在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满足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会计教育水平落后的问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在教学方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需要。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2.2.1 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设立会计专业的学校很多,但是设立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并不多,这对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制约。

2.2.2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在课程设置上,目前的专业课课时较短,信息技术课科目太少,远不能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2.2.3 复合型专业师资缺乏。目前的师资队伍大多是专才背景下培养出来的,绝大多数不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的复合知识,尤其缺乏实际研发的经验和能力,不能完全实现人机交互式教学,无法将学生的学和练及时结合起来,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相关会计问题的独立处理能力。

2.2.4 教学条件的限制。尤其是硬件方面,目前很多学校没有会计信息系统的专业计算机房,学生实训只能挤在公共机房里,导致学生实训课时少,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尽管有的学校设有专业机房,但由于软、硬件更新速度很快,而且投资很大,一旦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淘汰,造成软、硬件滞后,使得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差异很大,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2.3 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更新了会计从业人员知识、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适应社会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和会计深化改革的需要。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2.3.1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所使用的培训教材没有体现层次性、缺乏针对性。各个层次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所使用的培训教材都相同、考核的内容都一样,对低层次的会计人员而言教材太难,对中高层次的会计人员而言培训教材太易,导致继续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2.3.2 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首先是广大会计从业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对继续教育抱着应付心理,为完成继续教育课时而学习;其次是用人单位重视不够,特别是民营企业管理者的观念滞后,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需要的经费和时间不予支持。

2.3.3 培训机构不够规范。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单位多为社会力量培训机构,以赢利为目的,只讲创收不讲究教学质量,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教学和考核均缺乏严谨性,没有真正达到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2.3.4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科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一般是从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变化等方面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偏重会计专业知识,知识面比较窄,所学的内容不够全面,且实用性不高,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要求。

3 改革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建议

3.1 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加快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步伐

担负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任务的首先是各类从事会计学历教育的学校,特别是高等教育学校,但目前我国会计学历教育不能适应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因此,大力推进会计学历教育改革,加快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步伐,是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关键。会计学历教育改革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情,需要改革的内容很多,笔者认为,目前需要迫切做好以下关键改革:

3.1.1 重新定位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会计教育的目标应定位是培养多层次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既要有一大批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合格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又要培养一批具有创造性、领导才能的会计信息化综合型人才,特别是要加快培养一批会计信息化领军人才。

会计教育的目标应该强调素质教育。在会计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将越来越短,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调整必定会加快;加上会计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强调素质教育,特别是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对会计教育而言尤为重要。

3.1.2 重新构建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新构建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的课程教学目标,遵循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会计信息化教学必须以信息化作为课程体系的灵魂,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和课程设计,建立严谨、科学的学科体系。以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课程为基础,以计算机管理、电算化、审计、企业资源规划课程为主干,以各项模拟实验为着眼点,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从专业知识结构的角度,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篇、应用篇和扩展篇,针对现行教学内容,应减少系统开发与设计的教学,增强会计信息化前沿知识等扩展篇内容;从软件应用层次的角度,教学内容应达到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层次,并要着重讲解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从专业技能水平的角度,教学内容应达到中级系统管理与维护层,针对现行教学内容,应增强Excel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与会计软件系统维护的教学。

3.1.3 加快更新专业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会计信息化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边缘学科,不但涵盖的知识广,而且实践性非常强,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面要求很高,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计算机操作技能,可以说专业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成败的关键。而目前专业教师队伍中真正科班出身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非常少,并面临知识老化、陈旧的尴尬局面,实践技能不强,难以适应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鉴于此,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及时、充分地开展教师新技术培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使会计信息化的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防止教出“落伍”的学生。

3.1.4 加大硬件建设投入。会计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化作为课程体系的灵魂,而信息化课程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成为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因此,加大硬件建设投入是实现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物质保证。首先尽快建设先进的专业机房,满足学生实训、实验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其次建设网络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再次,加快淘汰落后的软、硬件设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3.2 大力改革继续教育,实现现有会计人员转型

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使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能否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而如果会计信息化人才单靠培养人才“摇篮”的学校来完成,显然是远远无法满足会计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为此,通过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教育与培训, 实现转型,成为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显得更为迫切。

3.2.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是法定的义务和权利,会计人员必须提高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识到只有及时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用人单位有义务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经费和时间的支持。重点宣传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目标和主要任务,使会计人员和社会各经济组织都认识到,都有义务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3.2.2 加快信息化知识教育与培训步伐。应立即启动对现有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教育与培训,加快信息化知识教育与培训步伐,分层次、分阶段地培养一大批“复合型”人才,以解决会计信息化推进过程的急需人才。同时要加强会计信息化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培训教材既要符合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要求,又要适合成年人学习的特点,还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提高会计信息化培训效率和效果。

3.2.3 规范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否规范关系到现有1000多万会计人员能否顺利转型,也关系到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能否达到的关键。因此,规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也是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关键环节。首先要重新考核现有培训机构,对师资、硬件设施(特别是专业计算机房软、硬件设施)、教学管理等符合会计信息化培训条件的培训机构应该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使他们做大做强;对那些不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应取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资格。其次,在培训过程应加强管理、监督,使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特别是会计信息化培训落到实处。同时,要依托有条件的学校、会计软件开发企业,发挥他们资源优势,开展会计信息化继续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 焦永梅. 新时期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探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 96-97.

[2] 元雪芬. 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J]. 中国冶金教育, 2009, (6): 33-35.

[3] 王钧. 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J]. 经济师, 2007, (7): 196.

[4] 魏玲. 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实训体系的研究[J]. 会计之友, 2009, (32): 46-47.

第4篇: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

高职院校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机构。为使高职会计专业能在信息化背景下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不断改革,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利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出信息化的会计人才。因此,进一步实现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非常重要。

2会计信息化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措施

2.1改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

从管理角度来看,会计专业可分为以核算为基础的课程和以分析、管理、决策支持为基础的课程。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的技能和知识结构培养方面都是以手工会计来进行设计的。因此,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任务势在必行。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必须围绕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来展开,重构会计专业知识,并将其与会计信息化的工作岗位联系起来,进一步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2.2改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

大量实践表明,通常情况下,大中型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程度非常高,而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实现程度较低,所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将教育目标在横向方面定位在中小企业及基层机构上,而在纵向方面应定为在初、中级会计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上。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在改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转变以手工制作为处理手段的思维方式,将这种思维方式转变为以信息化处理手段为主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会计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2.3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手段在会计专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已经很难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时候,一定要在科学分析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条件等。

2.3.1进一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大量的典型案例,“边讲边练、多讲多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3.2运用网络教学手段

会计课程与会计专业项目训练,都应要求学生实施现场案例、演练现场场景,这不仅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条件达到“一人一机”,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网络支持,以利于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学生按时提交课堂作业。

2.4建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是服务于企业的,是为了满足企业需求而存在的,所以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实践教学,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使其能胜任各个会计工作岗位。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应设置实践模块,形成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实践模块要包括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纳税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基础会计实训模块等。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建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5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培训

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时,应着重加强教师参与会计信息化技能的实践,将实践结果同教师的考核、职称等挂钩,从而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技能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可以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会计信息化实践等。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师资水平,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

3结语

第5篇: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 会计信息化既是一门理论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尤为重要。通过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不但可使学生具备相关的职业能力,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能力体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中,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训练,会计信息化教学应考虑分层次进行。文章从分层次的涵义和原理出发,对会计信息化分层次教学进行探索,以期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促进现行教育、教学改革。

引言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近年来,《会计信息化》这门课程逐渐在各高校中取代会计电算化等相关课程。

2009年4月国家财务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高校作为培养财务人才的基地,针对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更是得到重视。为达到教学目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方式成为众多教学工作者探讨的话题。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介绍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等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并能主动、实时报告会计信息,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过程。

会计信息化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会计思想与观念,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系统将是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业务内容来自企业内外业务的实时数据,出现真正的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课程是在原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开设的,不仅包括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所涵盖的内容,而且,由于会计信息化产生于信息社会,其是在计算机核算的基础上提出的信息多元化处理,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操作,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最终实现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会计信息化课程比会计电算化有更高的要求,教学中不仅包括信息化中的具体财务操作,更包括企业信息系统中各功能的数据传递及相关关系,最终得让学生清楚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与其他相关信息发生作用;最终又能给企业提供怎样的信息。在信息传递的同时,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又有怎样的关系等等。总之,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要更丰富,具体操作也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内容、方式都将发生变化。

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理论仅占很少学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化及其发展情况。实验教学是重点,学生将花大量时间用于具体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会计信息化的内涵;教师也将在实验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按实验要求出实验效果及能否真正学好会计信息化都在这个阶段得到体现。因此,教学所采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方法等是至关重要的。

二、分层次教学

(一)分层次教学的涵义

分层次教学是指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教育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出分层次的要求,并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创立评估体系,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与提高的教学过程。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次教学。

(二)分层次教学具有的优点

教学,尤其是高校专业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学生不是一门课程学好了就表明专业学好了,总存在一部分学生部分专业课程学不好的现象。分层次教学就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不同层次学生为基础因材施教,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不少优点,表现如下:

1.分层次教学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动者,应该在承认差异的同时,公平教学,而不能只为一部分学生而进行教学,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分层次教学的应用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而是积极主动地为各个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分层次教学展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分层次教学让高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模式及方法,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最终能接受的就好,不能接受的就差,教师不用在乎学生学的结果。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后,要主动关心学生学习情况,并关心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如何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施教等。这样,教学中的“教”与“学”不是分开的,而是互动的,教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又将影响教师将来的具体教学。这样,分层次教学将继续升化,教与学将在互动中不断得到发展。

3.分层次教学的落实将逐渐改善高校教育现状

高校教育中,进行分层次教学有望改善教育现状。教师因要进行分层次教学转变,而改变原来的教学内容、方法,并开始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情况,在教学中找原因,考虑如何对现存的差异开展教学等。分层次教学使得教与学不断变化,从而可能改变有的教师几年都用同一教案的状况,教学质量有望得到提高。

三、会计信息化分层次教学的具体落实

(一)领会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自然要有差异。第二,教学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第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他是教学中学习的主体,而且表现为他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教”的主体。

承认学生的差异,是要让差异缩小甚至消失。笔者认为,教师是分层次教学的主导者。所谓分层次教学并非要把学生形式上分成几个等级,而是教师应看到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做到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有差异,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触一门新的课程都会有兴趣或都能很快培养兴趣而投入到这门课的学习。由这门课的兴趣学习又将带动整个专业体系的学习,以至最终不仅成功讲授这门课,还可能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极大热情。还要知道,学生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不具有潜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多年的实验课程中笔者就发现不少学生专业成绩差,但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创新精神,并能解决很多电脑实际问题。教学关键是要因材施教,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二)把握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安排好分层次的具体内容

1.学生定位的分层

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把学生按其他课程成绩或综合成绩进行排名,然后分班或分组进行。然而,必须承认学生经过大学前一阶段的学习确实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小。有的学生认真,专业基础和计算机基础都好,对学习也非常有热情;有的学生曾经有挂科,已对学习没有好心态,根本没有兴趣;有的学生基础一般,态度也一般,主要看课程开始后,教师上课的内容有没有吸引力(这占多数)。只有承认了这些差异,并能在实验课中尽早将学生层次对号入座,根据不同情况学生进行差异指导和引导,争取让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努力实践,达到或超过课程的要求,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提起兴趣,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培养起兴趣。

在会计信息化实验中,学生层次是没有绝对划分的,只能是依据学生的表现及提问等来作基本判断,而且这种分层次会随着实验内容及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体现了分层次教学是教师主导的,教师应在分层次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

2.分层次备课

分层次备课是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既然学生是有层次的,备课就一定要有层次。作为实践课程为主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按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进行准备,还要按课程的实际可能情况做好充分准备,以满足教学要求,从而保证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实验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另外,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备课要按心理学加上实务案例,由浅入深地做好准备工作,要通过心理、思想引导教育,利用最简单和适用的知识等将他们引入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层次差的学生也能重视这门课程教学,积极投入到实验训练中来。分层次备课对教师要求较高,故教师要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在不断总结之后完善分层次备课。

3.分层次实验

会计信息化课程主要是实践训练,以学生们通过案例资料进行验证式实验为主,可以说没有很多新知识,多是原来所学知识的贯通运用。多操作、多思考后再操作,一般都能有较好的效果,但这整个过程,分层次的讲解,分层次的要求都将对课程有极大帮助。实验中要确定基本的要求,提高后的要求,实验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验证,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具体实验操作对信息化建设有怎样的影响,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甚至要让学生知道出现情况后要如何调整和补救等等。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操作要求,针对不同的操作情况给出不同层次的处理方式。

在分层次的实验中,还可充分利用学生差异来进行,让部分优秀的学生变得主动起来,帮助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会计信息化的实验课程中,不妨让一些计算机知识很好的学生来帮助处理些涉及到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出现同样问题已得到解决的学生来帮助需要的学生,这样既能减轻教师实验课的压力,又能让这部分学生在展示自己才能的同时加深实验效果,同时被帮助的学生也可从中感悟很多,学生之间的感情会更深,课堂氛围也会更好。在多年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常这样利用学生差异,效果确实很不错,很多在实验课中帮助别人或被别人帮助的学生还常联系,沟通现在工作中的具体操作与应用。

(三)不断在实践中分层次、分层次中实践,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通常是在计算机中完成,而且实验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一台属于自己操作的计算机。这对实验的独立检验和操作是有一定好处,但在分层次教学中,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不利。因此,可以在单人组实验结束后,特意安排一个综合实验,并考虑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或是知识能互补的学生安排2~3人为一组进行实验,还可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最终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加分。

相对于很多课程重视结果而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中更重视的是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其他专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所学的更能贴近将来工作实务。实践业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实验也就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学生层次的差异所提出的问题也将有差异,差异的问题解决后还会产生新的差异,这不仅要求学生不断实践,不断努力实践,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分层次,并在分层次中不断总结,最终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第6篇: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模式; 会计信息系统; 探究式学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81

[中图分类号] G642;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22- 02

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人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正是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因此,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教育的最本质要求是使学习者得到尽可能完善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学习,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潜能被压制下来,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内外的教育界都在努力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由灌输式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时代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基于技术的教学模式或数字化/信息化的学习模式。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它是技术丰富的教学环境,是直接建立在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框架基础上,包含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教学模型。其旨趣在于:发展学习者适应信息/知识时代所强调的素质;变革学习方式;关注高阶能力和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应用。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宗旨下对现行课程的教学进行变革是历史的需要。

1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宗旨则是要通过支持学习者的高阶学习,以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所谓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解决劣结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形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十大能力。而所谓高阶学习,是指运用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应当以培养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为导向,帮助学习者去主动地、有意图地、合作性地学习。

会计信息系统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就学习该学科本身而言,要求学习者必须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原理、程序开发、会计学和管理学的综合应用,还要能熟练操作流行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上马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会计工作的电算化,这也使得学习者为了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必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数据库开发维护的知识,要求很高。但是,目前各学校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目标就被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理论型,重点讲解系统的理论,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脱离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走出校门后难以适应;另一类为实务型,重点讲解会计软件的操作流程和规范,这类学生与前者相反,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一旦具体运用中,软件出了问题,就会束手无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不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因此,结合信息化教学的指导,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指导。具体到本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操作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并能掌握其业务流程和开发设计理念,能够进行系统维护,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既懂网络技术又懂管理思想的复合型人才。

2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应当体现综合性/跨学科特征。

(1) 凡是接触过会计信息系统的人都知道,它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支柱,这也意味着它与企业管理的其他方面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近年来基于ERP的财务软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这方面的体现尤为明显。然而在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中,对于这种思想的传导并不明显,从而造成学生容易养成割裂地看待事物的思考习惯,缺乏系统的观念和全局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一定要体现出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特征,使学生能够真实体会现实生活中会计知识与企业管理、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方面知识的综合。

(2) 目前在各大高校中这门课程的讲授一般采用的是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验室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往往是课堂讲授理论框架结构及操作流程,对于操作性很强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无法积极主动地掌握。实验室实践应用过程中,学生只能跟随教师按照具体的操作步骤机械、呆板地处理实验数据,只求实验结果准确,而不能真正领悟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这就使得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适应不同会计信息系统环境的能力较弱。因此,在进行实验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开设常见财务软件操作实验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实验和系统维护的实验。

(3) 由于社会需要的是既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又懂得企业管理和财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中,应该涵盖这几方面的知识。但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过于专注财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第一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便是由于教育部的要求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但也仅仅满足于应付考试而已。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模式,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尽可能提高该方面的实验动手能力。

2.2 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

(1) 理论教学方面,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材的选择方面,一本好的教材能够使学习者得到很大的帮助,选了一本好教材就是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信息化教学模式做出了第一份努力。综观国内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电算化教材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为主线,其理论性较强,实践操作性较弱;另一种是以会计软件的上机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性较弱,实践操作性较强。但是,不管是那一种类型的教材,甚至是在教学中实际上采取了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也未能收到所期望的效果。问题在于ERP的基本知识、电子商务、网络财会、网络审计等人们急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会计信息系统教材中介绍得非常肤浅,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想详细了解和掌握的求知欲望。所以,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改革的同时,自己首先要成为“发展中的专家”、“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不断补充相关的前沿知识,并给予学生将新信息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帮助,从而发展学习者学会学习的能力。

(2) 实验教学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商品化财务软件的更新,近年来伴随信息化进程的步伐以及管理理论的发展,我国的商品化财务软件不断更新。从单一功能软件,升级到综合性软件;从单机版,升级到网络版;从单纯的财务软件,升级为基于ERP管理理论的企业管理软件。因此,在实验教学方面,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验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就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用友或金蝶ERP财务软件而言,不仅应使学生体验到ERP财务软件的账务处理功能,还应该体验到人力资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从而对整个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有深刻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学习者通过综合性实验有效提升学习的兴趣,并对适应社会需要有较大帮助。

(3) 要注意实验形式的更新。在ERP环境下实验体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ERP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以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秉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现行的ERP系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ERP实验中心,它可为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提供软件、教材、实验资料、企业案例等解决方案。

2.3 教学内容应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学习者布置的学习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复杂度,且需要持续的学习时间。这样学习者要想成功完成这种学习任务,就需要不断延伸他们的思维技能和社会技能。因此,可以考虑引入ERP沙盘模拟对抗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增强,同学们扮演企业实际中各种角色,体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效果评价

由于信息化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科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应该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在考核方式方面,采用过程性考核结合期末考核,期末考核又分为笔试考核和上机考核两部分。在平时的学生上机实践过程中,每做一个实验,需要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的流程、问题、对策做出说明,以评定平时实践考核的成绩,这一部分成绩可占总成绩的15%;而在平时的理论课教学中,对有关知识的学习探究情况,可占总成绩的15%;在期末考核时,编制一套较简易的账套,进行上机考试,并按上机完成的情况给出考试分数,这部分成绩也可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的笔试考核部分可占40%,重点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冀生. 以人为本与教育创新――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质量[J].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3).

[2] 钟志贤. 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张媛媛,梁东.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现状和改革构想[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4):123-125.

[4] 徐玮. 论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模式的优化[J]. 财会月刊,2011(15).

第7篇: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024-02

一、引言

在未来信息社会,企业信息化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而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在于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工具,已经成为现实。我国发达地区会计信息化的普及程度约为80%,欠发达地区的普及程度约为50%,会计人员或者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会计专业的学生若不懂会计信息化, 可以说是“寸步难行”[1]。

目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的会计教学体系中,“会计信息化”都是高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而且其内容也是会计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2]。各个高校的会计专业基本上以《电算化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软件应用》等开设了相应课程。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始于80 年代,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进程发展迅速,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已不再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对新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重构教学内容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变革与定位

1.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会计信息化产生于1979年,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从东德进口一台EC-1040计算机进行计算机辅助薪酬核算的试点工作为标志。随着集成性的不断发展,经历了单项会计数据处理、部门内信息集成、企业内过程集成、企业间过程集成等四个阶段[3]。

其中,前两个阶段一般称为“会计电算化”阶段,即以记账凭证为数据起点,最后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算账和提供报表等功能。这使得会计人员从繁重的简单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但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实质上并未突破手工化处理的思想框架,是基于手工化发展而来的,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是以视图为导向,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手工会计的仿真或模拟。

后两个阶段一般称为“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更能从内涵及深度上概括现阶段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状况,表达了我国继会计电算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部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事件驱动原理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打破了原有部门内的界限,从整个企业管理的角度进行出发,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即业务处理与财务核算紧密集成,此时,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嵌入在业务处理系统中,使原有会计信息的处理流程发生一定的变化。

2.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的变革与定位

我国高校的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开始于80 年代,此时商品化的会计软件缺乏,企业如果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一般需要自行开发。此时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仅限于财务部门内的数据处理量大、计算简单且重复次数多的单个核算业务,只是对手工流程的简单模拟,程序也相对简单,在此背景下,自行开发会计软件是可能的。因此,在这个阶段,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会计软件开发和维护管理人员。此时会计信息化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是深入学习系统分析、设计、实施、运行维护等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具体内容,从整个系统的整体设计到系统中每一个功能模块以及各个模块中每一个文件、数据库的具体设计;而实践教学内容则是具体会计软件系统的开发,如账务处理系统、薪酬核算系统等。

从2000年开始,会计信息化进入高速发展期。随着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普及以及会计软件向部门级、企业级、企业间发展,功能也从事后核算到事中控制、事前预决策发展,会计软件发展的很快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很难自行开发会计软件也没有必要自行开发,因为直接购买商品化会计软件周期短、风险低、成本低。在这种背景下,再将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会计软件的分析与设计则不太现实也没有必要。此时,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为对会计软件应用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会计信息化的理论教学多是介绍一到多个具体的会计软件的操作应用,实践教学则是独立操作一或多个会计软件。

然而,学生所面临的是一个真实而又千变万化的信息化世界,知识陈旧的周期相对缩短。由于市场上的商品化会计软件非常多且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变化也非常快,我们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之内介绍所有的会计软件及所有的功能并考虑到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所有变化。如果只是学习并操作具体软件,则容易陷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当面对没有操作过的功能或没有操作过的会计软件或会计软件升级变化时则不知如何应对。

另外,会计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会计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和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打交道。在一个组织中,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使用者的会计人员必须参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并理解其运行过程;作为会计管理人员必须能够评估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人员必须能够评价信息处理的质量,评价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正确性;作为会计咨询人员,其会计咨询的一个主要的工作方面就是设计、执行和评估信息系统。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将高校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能够深层次应用、管理和分析评价会计软件的应用性和创新性的中级会计信息化人才。这一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能力层次的培养:(1)深层次应用:能够正确地应用会计软件且在操作出错后能够追跟溯源并进行修改;(2)管理:能够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以及内外部环境变化对会计软件进行初始化和管理维护;(3)分析评价:分析评价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升级方案以及对企业旧流程的优化与重构等。

三、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重构

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理论以及实践两个层面的配合,这样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共性到个性的结合,能够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

1.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内容的重构

要培养上述能力,就理论教学而言,不能依附于某会计软件具体介绍操作应用,而应从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角度讲解会计软件各个子系统的功能结构以及内外部数据关系,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数据处理的原理及一般流程。会计人员只有掌握会计软件的数据处理原理和一般业务流程,才能在面对不同会计软件、没有操作过的功能和会计软件随外部环境或应内部需求变化发生变化时,能够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更好地运用会计软件完成财务核算、管理与预决策任务;只有掌握了其设计思路,才可以更充分地进行功能的挖掘,从会计工作的需求与信息技术的可实现性出发提出可以实现的需求。另外,会计信息化作为一门交叉、边缘性学科,还应介绍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所产生的一些理论前言,如近些年随着XBRL优势的体现及在全球应用的广泛,我国财政部提出了逐步扩大范围的使用XBRL进行信息披露的规划,因此,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在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中也应涉及相应的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2.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内容的重构

在理论教学中对会计软件的处理原理及一般流程掌握的基础之上,实践教学应基于ERP流程设计自主型和配合型实验案例进行分层、对比实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印证。

2.1自主型实验案例模式

每位同学首先独立依次进行总账、报表、薪酬、固定资产、应收应付账款、销售、采购、库存与存货、成本管理等模块的非集成应用下的操作,目的是掌握每个模块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然后进行这些模块的集成应用下的操作,目的是掌握财务业务一体化下的业务操作流程,并能够与前期的财务会计手工综合实验的流程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这里每位同学都要模拟多种岗位,目的是了解整个流程与功能。

2.2配合型实验案例模式

由多位同学构成一组,分别模拟不同的岗位角色,配合完成财务业务一体化集成应用下的操作,这时可考虑使用不同的软件来完成。目的一是仿真企业真实环境,了解不同岗位之间如何配合完成工作;二是对比学习不同的会计软件,更好地掌握会计软件的共性与个性。

四、结论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市场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基于市场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和内容,还要注意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并做到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理论的无缝衔接与融合,以及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必须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支撑,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励景源. 应当把会计信息化理念融入会计基础教育之中——兼评会计学基础教材[J]. 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11).

[2] 刘永泽,孙光国. 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第8篇: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教学做;探讨

在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作者对“教学做一体化”做了具体阐释。书中强调:教师一边教一边学,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更是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方法制定。将“一体化”概念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融“教”、“学”、“做”三位一体,形成新结构、新体系,这就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常运用到的“教学做一体化”理论,正切中当前高职教育的核心。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简单明了地说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会计信息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其内涵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或项目)的实施一气呵成,也就是将教室与工作融为一体,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这种教学模式实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充分利用教学时间,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动手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职业素质。

二、在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会计信息化教学注重理论的讲授,学生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现阶段高职教育的重点已经转变为以实践能力为主,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方式也要有所变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不仅要求教师讲授理论,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

(二)“教学做”一体化是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我国高职高专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三者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会计信息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前提下,还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维护技能。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势必不能在课程改革中存活下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成为课改新一轮的探索。

(三)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现实需求

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向企事业单位输送一线综合应用性人才。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不能直接用于工作中,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摸索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现阶段人才需求却是“到岗就能挑起担”的工作人员,而传统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会计电算化是财会专业一门技能型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学中使用“教学做”一体化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操作的实质,增强学生实际应用水平,让学生上岗后能很快接手工作,既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也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要求。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尝试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操

1、提出任务,引入新课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例如在“普通采购业务处理”模块的教学中,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购销存模块下进行采购业务的处理。此任务中隐含着几个知识点:采购订单的输入与审核;采购入库单输入与审核;制单记账;输入采购发票;生成应付凭证;在采购管理模块中填制付款单并核销;在核算管理模块中对付款单生成付款凭证。2、实践操作,引导探索教师布置任务并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在为完成任务的操作中体会、感受和领悟,同时不断地扩展知识领域,比如我们可以在每个任务后面加上拓展训练的内容,力求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实现知识的延伸。例如,在完成“总账模块”填制凭证任务后,我们安排这样的拓展训练:①填制凭证时,屏幕上出现“日期不能超前建账日期”或“日期不能滞后系统日期”的提示,这是为什么?②填制凭证时“辅助项”不跳出来是什么原因?③出纳不能签字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任务布置后各组设计方案、分工操作、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得群体思维与智慧为全体学生共享。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各个层面的学生均学有所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3、评价总结,提高技能会计电算化教学设计通过“引———析———做———交流”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也经历了“不会———会———熟练———提高”的过程。“教学做”模式体现了以基于能力本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以成果为鉴证的教学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互动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技能型人才。

(二)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不仅要有相关的会计基础知识,并且还需要学习相关的财务软件,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练习才能掌握对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并深刻理解操作的实际意义和相关基础理论。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讲理论,当然也不能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当作一个财务软件培训课来讲,两者都要平衡兼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遵照以下的方式来进行课堂的组织和讲解。①讲解基础知识。②进行财务软件规范演示。③学生实践操作。④教师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强调和点评。⑤学生综合实训练习。这样的课堂安排较为合理,更能被学生所接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媒介,是实施一体化模式教学的基础。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方式的不断转变,对教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今会计电算化专业理论教学使用一套教材,而实践教学又使用另外一套教材,两套教材内容不一致造成了理论与实际分开,理论必然达不到指导实践的目的,所以,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参考会计行业技能鉴定标准,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模式教学的基础。

(二)改变传统教学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训教学效果。要尽可能多地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实训法、定岗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会计模拟实验软件(如用友和金蝶会计软件)、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实训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使其感受自己就是实实在在的财会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相关岗位上的职业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犯错,知错,改错,营造一种学习氛围。

(三)提高教师会计业务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体化教学要求我们应该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那些能够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并且能够把这种能力传导给学生的教师。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是教育的能手,还是生产的行家,学校应该从各个方面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的资格证书考试,如:会计师、经济师、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另一方面,应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短期或者长期的实践,将本身具有的理论知识化为实践技能,如此一来,相信教师的实践能力必定会大幅度提高。

(四)加强校企合作,创建师生实训基地

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这个实践不仅仅是校内的实训,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与市场接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为企业输送定制型人才,减少磨合成本。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教师和学生实践和定岗实习的机会,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张爱英.会计电算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内蒙古教育.2003(03).

[2]王秀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3(21).

[3]马雯.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价格工程.2011(26).

第9篇: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桥梁,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是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现代会计工作中涉及的基本知识、技能为主线,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内容,将原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和《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三门课程加以整合为《会计信息化基础》,本文以《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开发及设计进行探讨。

一、当前会计专业计算机系列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体系的设置重复

在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发现,许多院校的会计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等相关计算机课程,随着职业认证的进入,又增加了《会计从业资格认证》课程,在内容的讲解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相同之处,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知识设置的重复必然后造成课程设置的重复,不利于学生学习,也造成了各项资源的浪费,因此,迫切要求我们将这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建立以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为中心,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平台,基于工作导向的项目教学体系,为此,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开发了《会计信息化基础》这门课程。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当前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相矛盾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讲授,不注重过程的讲解,一般是教师讲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总结的教学过程,而当前会计在发展,会计人员掌握的技能也必须发展,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单单会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完成会计自制原始凭证的制作、相关会计报告和文件的撰写等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设置应围绕“技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来设置课程内容体系,通过项目化教学来加以实现。

(三)理论知识比重过大,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不利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会计人才培养

原有的课程内容安排,主要是按知识内容逐章逐节地进行讲解,仍以高等院校的知识学科体系,没有形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之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在用人需求上由过去高校学生进入工厂再进行岗前培训转向要求学生能够直接上岗,多数单位在招聘时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这使许多应届毕业生无法就业。因此,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前就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具备具体的岗位工作能力,使之毕业后能直接顶岗工作。为此,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这里的项目是指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在工作过程中就是工作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被称之为“项目”。

《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设置是对会计专业课起支撑作用,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专业课服务,同时也是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必修课程。因此,《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就是结合企业会计人员按不同的会计岗位需要达到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和会计从业资格,将原有的知识内容加以调整,形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即项目化,从而使学生达到“零距离”就业。

三、《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高等职业院校所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对现代会计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现代会计工作中涉及的基本知识、技能为主线,以岗位能力和职业资格考核要求为依据,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完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财会岗位,能在金融领域及管理领域从事出纳、核算、审核、财务管理、纳税申报以及小型企业会计主管等实务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此目标下,《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设置为走进计算机、WindowsXP的使用、Office2003应用、金算盘财务软件的应用等主要内容,所以说《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是学生专业学习和走入社会后的必须,设置此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课程内容的选取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素质养成、会计基本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会计专业,突出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会计信息化基础》根据“基础、实用、新型、能力”,设置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为走进计算机、WindowsXP的使用、Office2003应用、金算盘财务软件的应用等四个项目。本课程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单元,以其相关性和内聚性为依据组织成四个互相联系又独立成章的项目,每个项目又以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四、《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设计

《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设置为走进计算机、WindowsXP的使用、Office2003应用、金算盘财务软件的应用等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又结合工作实际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又根据企业的具体的工作要求完成典型的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设计,具体如下:

(一)走进计算机(16学时)

1、任务描述:“认识”计算机;e网无限。

2、知识目标: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与选购及键盘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信息搜索、邮件收发及计算机安全与维护方法。

3、能力目标:能够完成微型计算机的组装与选购;能具备较好的文字录入能力;能使用Internet进行信息搜索与邮件收发。

4、素质目标:具备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具有和谐相处、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与人交往的社会沟通能力。

(二)WindowsXP的使用(12学时)

1、任务描述:操作WindowsXP。

2、知识目标:WindowsXP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常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方法;创建、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3、能力目标:会WindowsXP系统操作;会财务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4、素质目标:具备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

(三)Office2003应用(20学时)

1、任务描述:制作个人名片、简历、电子小报;制作、统计与分析入库单和出库单;制作毕业设计答辩演示文稿。

2、知识目标:Word的基本操作及Word的高级应用;Excel基础知识及Excel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的方法;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的一般方法。

3、能力目标:会使用Word进行文档排版;会使用Excel进行制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会使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

4、素质目标:具备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具有适应财会工作的良好身心素质;具有与人交往的社会沟通能力。

(四)金算盘财务软件的应用(36学时)

1、任务描述:进入会计电算化;建账和基础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会计报表处理。

2、知识目标: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及会计软件操作流程;建账和基础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会计报表处理。

3、能力目标:会根据会计电算化制度和企业实际选择商品化财务软件;会操作金算盘财务软件。

4、素质目标:具备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具有与人交往的社会沟通能力;具备遵纪守法、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

五、《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的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建立了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以课程内容项目作为对象,根据相应项目教学要求对学生完成的成品进行评价。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形式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实现考核的全程化(平时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立体化(课堂听讲、作业、自学、阶段实训)、标准化(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期末考核根据学生对知识、方法的了解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考核方式对促进学生重视平时操作和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引进了社会考核评价体系,推行会计从业资格认证考试。这种考核方法既考核了学生在各个项目上的学习情况,也考核了知识技能总体的学习情况,较好地做到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认真、主动地进行本课程的学习。《会计信息化基础》项目考核评价表,如表2所示。

六、《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这样特殊的教学循环过程中,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比较传统的教师在多媒体进行灌输式的操作演示而后学生到实验室去“复制”教师的操作那种死板的教学方式,项目化教学法无疑是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性的进步。但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发现极易出现的问题还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比如说,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控制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以往不同,教师需要设计项目任务书以及收集为完成项目任务相关资料等诸多工作。

总之,要想使项目化教学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实践中收到更好的效果,还需要在今天的教学中进一步加以优化,使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适应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要,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上岗。同时也使我们的高职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英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商界,2009(1).

3、张辉.试论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在会计综合实习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9).

4、侯克兴李长山.吉林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