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救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59―02
在老百姓普通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每天都存在着万一的事情,人们常常会因为生活琐事而忽略周围的细节,以及周边事物会给自身带来的可能性伤害,但是,人们往往却不会去了解和学习一些简单的急救知识,其实学会基本的急救是我们每个人民所需要的常识[2]。在基层急诊科医生,经常鼓励患者及患者家属学习了解急诊急救的普通知识,这样可以在身边人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起到基本的补救措施:
1 急救在生活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1.1 急救的基本含义:急救便是处理一些紧急救护,从字面意思上讲,便是在时间上有要求,其次需要急救人员掌握基本的技能。美国急救医学顾问委员会要求急救人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在身边缺少医疗抢救设备甚至是完全没有医疗设备的情况下,可以给与患者实施抢救,并且使患者的伤害降低,这一系列活动,对急救人员的要求也是相对比较高的。在另一方面,急救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包括(1)院外急救对象:是事发突然受伤的患者。(2)地点:院外急救地点通常是意外受伤现场或者是送往救治途中。(3)急救人员:急救人员往往为事故现场目击者,或者医务人员等[3]。(4)急救技术:基本急救包括心肺复苏,压迫止血,包扎固定,穿刺等等基本技术。
1.2 急救的重要性:院外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最重要最首要的基础项目,它存在的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临床救治及统计上得出,大多数患者是因为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医疗救治而丧失了最佳急救时间从而导致大多数患者死于院外。我国国内每年有200万人口发生猝死,平均没3min就会有人因各种原因不适而猝死,抢救患者的第一时间则是在患者突发时间后3min内,严重创伤者则是30min内,这也表明了,及时的抢救以及有效的急救技术,这对患者的生存率以及保证其可以入院后的都救治起着十分重要的目的,也可降低后期患者的不可逆伤残率[4]。但是,在目前,很多患者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而发生死亡,从此可见,急救已经成为现代必不可少的技能,社会发展迅速,要求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学会以及掌握相当一部分急救以及自救的知识,这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2 急救过程的三个需求
通讯通畅、救护、运输为院外急救基本需求
2.1早期急救:当突发灾难事件、紧急危重事件发生后,要求急救人员首先确定病患有呼吸,开始呼救结束后,拨打120等,120电话在我国八十年到被称为医疗急救中心,患者可以拨打此电话来获得帮助,后来九七年中国红十字会将999定位急救电话。呼救是急救的第一步,也是急救的重要步骤,呼救人员应该使用最简洁的语言告知对方自己所在位置以及所需的帮助,使得时间上可以争取最大限度,这里可以简便的统计一下,呼救者应该明确的提供呼救本人的电话姓名、以及患者目前所在位置,最好是比较标志性的建筑等,另外应该告知目前患者的基本情况,所需救治部位,有无出血以及出血量多少,附近有多少患者以及患者受伤害程度,若是现场已经有人开始采取救治措施,要始终保持与急救电话的通畅,如果现场受害患者较多,应该做到呼救与急救的同时进行,并且确定保持镇静,不能因为现场环境的混乱而导致急救出错。在结束呼救后,利用自己所会的急救知识,立即开始对患者进行气道开放等。
2.2 院外救护:院外救护的含义就是在医院急救车到达现场并且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维持,缓解患者目前所出现的症状,止血、减轻患者的疼痛,稳定患者目前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命力以及后期生存率,并且要有效的改善患者病情,尽可能的做好预防并发症的处理。
2.2.1事故现场的评估:急救者在遇到急救时间时,应该保持镇静,分析现场事故的环境以及患者目前的安全指数,冷静的划分出安全系数,如果存在潜在的危险的因素,急救者此时不可进行急救,而应该是在仔细的分析和排除危险因素后再实施急救,这样是对患者的负责。
2.2.2采取正确的施救:施救过程中,急救者应该确定患者是因为何种事故而受伤的,若是脊椎受损,此时则不宜搬动患者。排除患者脊椎问题后,改善患者的时,应该以减轻患者痛苦为宜,此时也要注意给患者保暖,若此时患者已经丧失意识,那么应该开放患者气道,然后确定患者呼吸道内无异物,将患者头部侧卧;若患者是因为高血压而至的突发性的脑溢血,那么则要保持患者的头高脚低的,注意患者有无腹部损伤等。
2.2.3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在给患者施救的过程中,首先确定患者有无意识,有无颈动脉搏动,若发现患者无意识后,确定患者气道内有无异物,保持空腔以及鼻腔内的清洁,接着开放气道,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过程参照国际急救知识指南,标准如下:判断意识,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如无意识,则立即使患者至于平面,然后进行胸外按压,按压同时给予人工呼吸,按压与呼吸比例30:2,即每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口对鼻或者口对口呼吸,时间持续2min,大约5个循环,密切观察患者胸外部隆起情况[5]。
2.2.4对症处理:出血情况下应该及时止血,防止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开放性伤口时,则要立即包扎止血,包扎位置为先近心端,并且在处理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外部感染,防止入院后出现并发症。在有骨折的情况下,应该防止骨折部位的移动,这样可以减少患者病痛以及神经的损伤。若出现突况的烧伤应该给予局部的降温,保护创面再次受损。
2.3转运患者:在转运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患者病情,是否可以立即作出转运,途中应该与医院联系好,并且详细叙病情以及施救情况,以便达到医院后立即进行院内急救。
3 院外急救知识的普及的必要性
目前社会突发事件越来越多,那么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学习急救知识,了解急救知识的必要性,了解急救患者后期生存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急救应该变责无旁贷,建立起急救并不是医务人员所会的意识,不能发现事故后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而是应该选择自救。当然,院外急救知识普及,也需要社会大力的支持,中国红十字会应该大力宣传急救普及的必要性,以及派出专业人员在社区进行急救培训,这样既可以使得群众学会急救技能,又大力宣传了急救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洪梅.谈院外急救知识的社会普及[J].职业技术,2012,14(07):131-132.
[2] 孙文婧,胡丽丹.吉林地区农村居民院外急救知识普及现状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18(09):59-60.
[3] 房蔚霞,郑文静,卢月珍.急诊患者家属院外急救知识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5(03):64-66.
[4] 张文强,丁一.非医学大学生干部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09,14(07):645-646.
[5] 李玉娟,刘兰秋,关丽征,彭迎春,尹娜,王亚东.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急救义务责任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4(5):1312-1314.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2.1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2.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超级秘书网
3体会
3.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
1.1研究对象
组织两所中学初一和初二年级的中学生2112人分班级开展培训,其中男性1023人占49.33%,女性1078人占50.67%;最小年龄11岁,最大年龄15岁,平均年龄(12.76±1.48)岁。培训前发放《银川市中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效果测试卷》2112份,回收2112份,回收率100%;培训后发放《银川市中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效果测试卷》2112份,回收2112份,回收率100%。
1.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如何拨打“120”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技术(2010版),创伤急救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现场急救方法(烧烫伤、溺水、触电、煤气中毒、狗咬伤、火灾现场逃生、气道异物阻塞)。
1.3培训方法
抽调高年资急救医护人员组建中学生参与式急救培训团队。培训导师具有“中国青少年急救参与式教学导师资格证书”“急救导师资格培训证”“基础/高级生命支持导师证书”。培训采用中学生参与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景再现模拟伤害现场,使同学们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主动学会避险、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现场自然分组法把学生分成4个临时生存小组,每位同学在导师的指导、示范下练习和体验急救操作技术,并开展小组之间的操作竞赛,巩固学习成效;通过重点突出、活泼生动的PPT演示课件,把复杂的急救理论讲解变成简单的视觉演示,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1.4定量评价
培训团队根据授课内容讨论制定了《银川市中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效果测试卷》(全部为单选题),统一用于培训前后效果的定量评价。培训前后测试使用同一试卷,测试时间相同,且当场收回。总分100分,<60分为不及格,≥60分<80分为及格,≥80分为优秀。
1.5质量控制
“急救场景设计、多媒体演示课件和现场演示道具”均由培训团队的导师共同制作完成,培训导师在正式培训前完成多次试讲,确保培训的内容统一、方式统一、技能操作手法统一、评价方法统一。所有数据采取双人录入法,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每次4课时的集中培训,只安排一个班的全部同学参加,每班40~50人。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所有需要统计处理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测试成绩比较
培训前不及格人数为1911名(90.48%),培训后不及格人数为22名(1.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56,P<0.05);培训前及格人数为201名(9.52%),培训后及格人数为1768名(83.7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P<0.05);培训前优秀人数为0名(0.00%),培训后优秀人数为322名(15.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73,P<0.05)。
2.2急救培训的必要性
2045名学生(96.84%)认为有必要,16名学生(0.74%)认为没必要,51名学生(2.42%)认为无所谓。
2.3心脏骤停、创伤、呼吸道异物阻塞、中毒、溺水、电击、烧烫伤等急救试题的结果
心脏骤停、创伤、呼吸道异物阻塞、中毒溺水电击烧烫伤的急救知识培训前不及格人数分别为2112(100.00%)、1759(83.28%)、2090(98.96%)、1682(79.65%),培训后不及格人数分别为19(0.92%)、34(1.60%)、16(0.75%)、19(0.9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851.82、4.82、17.10、607.73,P<0.05)。对培训前后及格人数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95.85、1.505、668.53、3.46,P<0.05;);同样,对培训前后优秀人数进行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78.93、116.69、51.61、106.46,P<0.05)。
2.4培训前后急救技能操作考核情况
培训前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术、创伤急救术及气道异物阻塞急救术考核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00.00%、94.29%和96.36%,培训后分别为2.47%、4.63%、1.24%和3.19%,对培训前后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2.32、2.64、175.75、66.92,P<0.05)。培训前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术、创伤急救术及气道异物阻塞急救术考核的合格率分别为0.00%、5.71%和3.64%,培训后分别为97.53%、95.37%、98.76%和96.81%,对培训前后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6.38、553.94、538.74、154.68,P<0.05)。
3讨论
摘要:
目的:探究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根据自愿参与的原则于2013年6~8月选取某校在校大学生320人,让其选修《现场急救》公共课,1年后,问卷调查320人培训后的现场急救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干预前平均得分为(8.2±2.1)分,干预后平均得分为(12.1±2.6)分,干预前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教育干预具有重要作用,可显著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知晓率。
关键词:
大学生;现场急救;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空间不断增大及各种交通工具的使用,各种急性疾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1],有效的现场急救具有重要作用。急救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2],院前急救是指病人疾病发作或意外受伤时,在未送至医院前在场目击人员或医护人员对其实施急救措施,以维持病人的基本生命特征,为院内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尤为重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活经验、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不足,但其可塑性高、道德意识亦较高,对其实施现场急救健康教育既不耽误必修课程的学习,亦有助于其步入社会后对意外事件的处理[3~4]。尤其是作为警察,肩负拯救生命、维护社会稳定及和平的责任,对警校学生进行急救健康教育意义重大。我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现场急救知识的教育干预,效果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根据自愿参与的原则于2013年6~8月选取我校在校大学生320人,其中男生201人(62.81%),女生119人(37.19%);年龄18~24岁,平均(20.4±1.2)岁。
1.2方法
320名大学生选修《现场急救》公共课,课程内容包括现场急救的四个基本环节(现场评估、判断病情、紧急呼救、自救与互救)、徒手心肺复苏技能(徒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外伤的现场急救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常见身体意外伤害的急救处理(如中暑、蛇咬伤、触电、勒缢、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等的现场急救知识及现场简易急救器材的应用。课程分2个学期完成,每个学期每周3个学时,共45个学时,理论采用多媒体教学,心肺复苏技能及外伤急救技术采用实践教学。参考邹晓平等编制的调查问卷分别于开课前及开课结束后调查320名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率,问卷当场收回。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只有71名(22.19%)学生是红十字会员,有24名(7.5%)学生参加过医学科普知识讲座,有254名(79.38%)以前遇到过现场急救需求,急救知识信息来源:电视54.32%,广播41.34%,报纸45.10%,医学科普书刊38.48%,听别人讲述29.51%,电脑网络获取24.38%。
2.2培训前后现场急救知识知晓情况
问卷共包含10个题目,采用单项选择题的方法,每个题干下有4个备选答案,只有1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总分10分。结果显示,干预前后急救中心呼叫电话号码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9个题目干预后得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干预后总分亦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急救知识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需要。据统计,我国每年约1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约60万人死于中毒。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国伤亡69227人。如果大家的急救知识知晓率高,上述情况导致的死亡率会大大降低。然而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急救知识的知晓率及急救能力令人堪忧。调查[5]还发现,对于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希望得到急救知识与技术的培训。
3.1大学生接受急救知识教育的重要作用
研究[4]发现,经过培训的现场“目击者”对急症病人、意外受伤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可挽救病人生命,减轻痛苦。大学生接受急救教育可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及自身素质,且由于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流动性大,可作为急救知识的传播载体。另外学习急救知识也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由于急救是已医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综合,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需学生刻苦认真的学习,有端正的态度,才可在意外发生时快速准确的进行急救。专业知识与急救知识既不同又有联系,每个专业如建筑、交通等均有其危险性,现实中,只有扎实的急救知识,才可在职业出现危险时保护伤者生命,可见急救知识具有保护专业知识的作用,急救知识可唤醒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其重视本专业的职业风险的研究。因此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应作为教育改革应重视的问题。急救知识是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需要。大学里人员较集中,是各种风险潜藏之地。如下课放学师生与自行车摩托车等争抢有限的校园马路空间,心源及脑源性猝死等潜在危险发生率较高。大学生喜欢进行体育运动,骨折关节扭伤等时常发生,扎实的急救知识可让学生们自救或互救,减轻伤痛[6]。
3.2制约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的因素
首先是政府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低,政府无统一的急救及其教育系统,学校由于资金不足等各种原因忽略了这方面的教学。大学生自身不重视对急救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其只是重视学习必修课,不重视其他学科。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学生只是围绕提高就业竞争力学习,对于急救方面的知识觉得可有可无。
3.3开展大学生急救教育的途径
我校通过选修《现场急救》公共课学习急救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1年后问卷调查发现,较培训前的得分显著提高。可见选修《现场急救》公共课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一个范例让其他学习效仿。另外,急救知识的学习还有多种途径,如学校开展急救知识竞赛、利用校园网宣传栏等进行宣传,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急救知识的讲解;或与体育课结合,体育老师可针对学生易出现的不良事件讲解伤病救护的方法,在新生军训中增加急救的内容,因为军训中扭伤、骨折、中暑、昏迷等的发生率较高,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可增加学生对急救知识的了解。建立校园急救通信网络,通过校园网,设置急救呼叫中心,让学生参与其中,共同担起急救及转院工作。高校是人生学习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步入社会的转折点,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有义务向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使学生不仅成为现场施救者,也是传播者,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杨巧红,颜君,肖丹,等.大学生急救知识现况调查及干预[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8,29(2):165~167,172.
[2]何琨,魏金星.大学生急救知识现况调查及培训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5(4):661~663.
[3]朱显婷,张霞,方成,等.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情况调查[J].医药前沿,2012(31):340~341.
[4]黄河,王新刚,杨文海,等.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状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2):1175~1176.
[5]李欢欢.浅论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4(7):99~99.
关键词:急诊护士;急救药物;现状分析
急救药物的应用是抢救的重要环节,急诊护士是临床抢救工作第一线,是危重患者抢救、用药和用药后观察的第一参与者和执行者,用药安全是抢救成功率的一项重要保障。抢救时紧急氛围下,对护士使用抢救药物的准确性和用药后的观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护士不但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精干的业务能力,还应掌握抢救药物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整个抢救过程中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的使用抢救药物,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为了解急诊护士对抢救药物的掌握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和分析,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及其他三所三甲医院急诊科160名临床护士。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并从事一线临床抢救工作。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问卷通过对部分对象重复测量分析,信度a=0.84。调查问卷分发所有调查对象,并当场对所发调查问卷收回,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调查问卷回收率100%,合格率100%。
1.2.2问卷内容 包括常用抢救药物15种,各院急诊科适用。问卷内容:①一般资料,包括学历、护龄、职称、药物知识来源和期望获取知识途径;②抢救药物知识,包括药理知识、剂量剂型、用法用量、适应症和禁忌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共20题,单选多选形式进行。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P
2结果
2.1一般资料 调查组160名护士中,护龄: 0~3年34人,占16.35%;3~5年48人,占38.36%;5~10年50人,占31.87%;10年以上28人占13.21%。第一学历:中专学历28人,占17.50%;大专学历83人,占51.87%;本科及以上学历49人,占30.63%。职称:护士64人,占40.00%;护师68人,占42.50%;主管护师28人,占17.50%。
2.2 急诊科护士对抢救药物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见表1~表3,图1。
图1 160名护士整体对抢救药物知识掌握情况
2.3知识来源,见表4。
3讨论
3.1 急诊临床护士对急救药物知识掌握情况欠佳 调查分析显示,急诊临床护士对抢救药物知识整体掌握程度情况较差,掌握良好情况仅26人,占16.25%,特别对于药物的药理机制、注意事项和禁忌(适应)征方面整体准确率为58.59%,效果较差。原因分析:护士是一个技术操作为主的职业,对于药理知识了解少,遵医嘱用药,所以对药理知识掌握不足,剂量剂型掌握较其他方面好。其次,药理学是一门专业的学科,护士对药理知识学习时掌握情况差,临床工作繁忙,没有系统的药理知识基础和专业培训,诸多原因致使护士对药物的整体掌握情况较差。
3.2年资、职称方面对药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存有差异,而学历方面对药物知识的掌握无明显差异。护士对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在提高用药安全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1,2]。抢救药物的作用直接影响患者生命,所以对护士的要求就更加严格。本次调查中,不同年资,职称的护士在急救药物知识掌握程度上均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年资与职称直接反映护士的临床工作经验,高年资高职称护士不断从临床中累经验和在职后的学习,能够较好的掌握急救药物的药理作用、用药后的观察及注意事项。不同学历在药物知识掌握方面差异不明显,这与应碧荷[3]王子佳[4]等人研究结果相同。虽然以往的护士学历以中专、大专为主,而现在护士本科、硕士临床增多。临床工作中个别学历不同可能会表现出一些知识掌握方面的差异性,但对整个护士结构组成上并没有显示出统计学上的差异。随着现代临床护士高学历的要求,工作后自我学习理解掌握能力不断提高,这种差异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3.3护士了解药物知识途径贫乏 本研究显示目前临床工作中,护士了解药品知识的主要途径来源于药物说明书,其次是医生讲解、临床经验积累途径。药物说明书获得方便,知识全面,能够详细、正确的介绍药物的机理作用及注意事项,可随时查阅,是护士获得药物知识的最简便快捷途径。提示管理人员应将药物说明书集中订册,方便护士查阅。集中系统的专业培训学习是护士希望获得药物知识的主要途径。管理者应加强抢救药物知识的业务学习,定期对临床护士进行抢救药物知识培训和考核,能更好的使护士们掌握抢救药物知识,在抢救工作中能准确应用,提升抢救效率,提高用药安全。
4结论
急诊护士在抢救工作一线,是危重患者抢救用药和用药后效果及毒副作用观察的首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在抢救药物快速、安全、准确使用及用药后观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显示,急诊护士对抢救药物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对本次研究的分析,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提高急诊护士对药物知识的掌握。①护士应加强抢救药物药理知识的再学习。只有充分掌握药物理论知识,才能合理、正确、有效的使用抢救药物,以保证抢救的顺利进行;并能对抢救过程中出现的病情变化和药物问题做出冷静、准确的判断,提高用药后病情观察和毒副作用的处理。②注重临床实践和知识的积累。护士应积极参与抢救工作,并注重在抢救工作中积累经验,及时了解药物知识和用药指征,从实践中提高抢救药物知识的了解。③开展关于急救抢救药物知识的业务学习或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用药知识的继续教育,系统、集中的学习所有抢救药物的知识及注意事项,并注重相应药理知识的更新,新药知识的学习。④管理人员就抢救药物知识内容集中整理,订制成册,便于大家学习查阅,掌握知识系统全面;并能针对所要求内容定期考察。⑤鼓励护士工作后继续再教育学习,不断提高护士自我学习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药理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rrison-Criffiths S,Walley TJ,Park BK, et al.Reoorting of adverse drug retains by nurses[J].Lancet,2003,361(9366);1347-1348.
[2]Hunt JM,Gjoka G.Nurse reporting of adverse events caused by medicines[J].Nurse Times,2003,99(49):24-25.
关键词 徒手心肺复苏术 急救知识 公众 调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42
资料与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随机抽取愿意配合调查且具有独立民事责任能力的非医务人员,其中男268人,女232人,年龄18~70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88人,大专132人,高中及以下80人;职业:教师52人,职员178人,工人123人,农民工15人,学生87人,离退休人员31人,其他14人。
方法:自行设计CPR调查表,其内容包括是否接受过CPR培训、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徒手心肺复苏术掌握情况、发现有人发生猝死时的现场处理。其中现场处理为开放式作答,假设在被调查者身边有人突然倒地,发生心跳呼吸骤停,被调查者自行填写此时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
结 果
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及掌握情况:500例被调查对象中,仅有45例(9%)表示接受过CPR培训,而能够正确实施CPR者才15例(3%)。
现场处理:假设现场有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500例被调查者中有多达425人选择拨打急救电话或直接送医院,仅有75人同时选择向周围人呼救及现场急救,这75人中可以正确实施CPR者只有15人(3%)。
讨 论
公众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普及率低,掌握率更低,多数公众对现场CPR认识不足。
大量资料表明:心脏停搏4分钟内开始CPR者约50%可被救活;4~6分钟开始复苏者10%可以救活;超过6分钟者仅存活4%;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的可能性更为减少[1]。这表明复苏开始时间越早,抢救成功率越高。心跳呼吸骤停大多数发生在医院以外场所,如家庭、外出途中、娱乐场所等,多数场合没有医务人员在场,公众往往是第一目击者。只有第一目击者在现场施以正确的CPR,才能为抢救成功奠定基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接受CPR急救知识培训率仅为9%,能够正确实施CPR者更低至3%,说明公众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普及率低,掌握率更低,不能满足社会急救需求,应当引起相关部门足够重视。
现场处理的调查结果显示,假如身边有人突发心跳呼吸骤停,选择拨打急救电话或直接送医院者占85%,选择现场急救者仅占15%,这说明大多数公众没有意识到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现场施行CPR对患者生存的重大意义。
对策:提高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的决定因素是在现场必须有经过培训,有实施急救能力的第一目击者[2]。首先政府应高度重视,把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宣传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给以投入,加大对现场心肺复苏重要性及方法的宣传力度。制作心肺复苏操作技术专题录像在电视台播放,编写心肺复苏小册子分发市民,在候车室等公共场所张贴心肺复苏的常规流程挂图,配合简要的文字说明;其次,对交警、消防、司乘人员、大型商场有关人员、机场服务人员等重点人群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作为这些单位员工过关考核项目,要求人人过关,不达标者取消评先及晋职资格;第三,加强对大学及中学师生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大学及中学师生人群基数大,接受新知识快,培训相对容易,加强对该类人员的培训,可迅速提高社会各个行业急救水平,为整个社会心肺复苏技能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第四,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和相应法律,明确社会公众实施心肺复苏等急救的权利和责任,保证接受过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培训的公众在需要的时候敢于采取急救措施,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
参考文献
每年一到夏季,溺水、中暑、虫蛇咬伤、烧烫伤等意外伤害屡见不鲜,有人甚至因此失去宝贵的生命。防患于未然是关键,但意外伤害难免发生的,一旦发生正确及时的救护,则是减少伤害、挽救生命的重要举措。
溺水急救:心肺复苏是关键
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往往表现为口唇青紫、神志不清,此时应将其放在坚实的地面上,将溺水者的头偏向一侧,便于进入体内的水从口鼻中顺位流出,并迅速清除口腔、鼻咽部的异物(如淤泥、杂草等)。
过去,民间急救溺水者时,往往将溺水者救上岸后先压挤腹部进行控水,这种做法目前认为是错误的。因为在溺水的最初数分钟内,伤者的喉头痉挛导致声门关闭,水不会经过咽喉部进到肺内。也就是说此时肺内并没有什么水。如果因为控水反而会耽误了及早进行心肺复苏的时间,降低了抢救的成功率。
施救人员应迅速判断伤者的意识反应和呼吸,如果已经没有任何反应,没有呼吸,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术中,胸外心脏按压的准确位置应该是两连线的中间点,而非左侧心脏处,如果实施不准确可能会压断肋骨,甚至可能戳穿肺部,引起更大伤害。心脏按压的方法是一只手的掌根放在伤者胸骨和两连线的交点上,紧贴伤者胸壁,另一只手重叠在第一只手上,以身体的重力垂直按压,使伤者胸廓下陷4~5厘米,按压频率约每分钟100次。一般来说,心脏按压30次,口对口人工呼吸式吹2次气。
烫伤急救四字诀:冲脱盖送
在各类烧烫伤中,以热液烫伤最为常见。发生热液烫伤后,一般采取“冲脱盖送”的处理方式。
一冲将烧烫伤的部位用清洁的流动冷水轻轻冲或浸泡10—30分钟。冷水可将烧烫伤部位的余热迅速散去,以降低对深部组织的伤害。如果疼痛持续较重,可延长冲浸的时间,如果没有冷水,可用无害冷液体代替。一般的自来水中细菌含量很少,可应急使用。如果没有自来水,井水河水也可。
二脱在充分的冲洗或浸泡后,在冷水中小心除去衣物。可以用剪刀剪开衣服,千万不要强行剥去衣物,以免弄破水泡。因为水泡表皮在烧烫伤早期有保护创面的作用,能够减轻疼痛,减少渗出。由于烧伤后,该部位及邻近部位会肿胀,要在伤处尚未肿胀前把戒指、手表、皮带、鞋子或其他紧身衣物去除,以防止肢体肿胀后无法去除而造成血运不畅,出现更严重的损伤。
三盖用干净的床单或纱布覆盖。盖前可在创面上涂抹湿润烧伤膏(厚度薄于1毫米)、烧烫伤膏等。但注意不要在伤部涂抹醋、酱油、食油、牙膏、肥皂、草灰等,以避免污染创面,为以后的治疗带来困难。
四送立即送往正规的医院诊治。除面积较小的烧伤可以自行处理外,其他情况最好尽快送往附近医院做进一步处理。
中署急救四字诀:搬擦服掐
中暑早期如能及时救治,很快就会恢复。比如出现头晕、耳鸣、恶心、胸闷、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但体温不超过37.5°C,这是中暑前期的表现,要引起警惕;而轻度中暑,则表现为面色潮红或苍白、气短、大汗、皮肤灼热或湿冷、心率增快、脉搏细弱;如果中暑特别严重,则表现为高热、神志障碍、抽搐,甚至昏迷、猝死。当身边人出现中暑症状时,要尽快用“四字诀”进行救治。
搬迅速将患者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使其平躺,解开其衣领裤带,用扇子或电扇为他扇风,以利患者呼吸和散热。
擦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患者颈部、腋窝或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患者散热。
服感到不适时,及时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并多喝些淡盐水,以补充流失的体液。
掐如果患者一直昏迷不醒,可用大拇指按压患者的人中、合谷等穴位。救醒后的患者,应在凉爽通风处静卧休息。
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即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的患者,必须立即拨打120,送医院治疗。在等待救援期间,应使患者平卧,头向后仰,以保持呼吸畅通。用担架搬运重症中暑患者时,可用冰袋敷在患者的额头、后脑勺、胸前、手肘窝以及大腿的根部,以在搬运过程中达到降温的效果。
毒虫咬伤急救攻略
夏日正是各种毒虫的活跃期。人们衣衫单薄,去野外游玩或探险时,万一不慎被蜈蚣、蝎子、蜜蜂、黄蜂、毒蛇等咬伤,可采用下列方法急救。
蜈蚣咬伤蜈蚣的毒液呈酸性,用碱性液体就能中和。可立即用5%~10%的小苏打水或肥皂水、石灰水冲洗,然后涂上较浓的碱水或3%的氨水。如在野外可用鲜蒲公英或鱼腥草嚼碎或捣烂后外敷伤口。切勿用碘酒或消毒水涂抹伤口。
蝎子蜇伤若四肢被蜇伤,要用鞋带、布条等绑扎伤口近心端肢体,以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拔出毒钩,将明矾研碎用米醋调成糊状,涂在伤口上,必要时请医生切开伤口,抽取毒汁。被蜇伤的患者应多喝开水,以利毒液尽早排出。
黄蜂蜇伤黄蜂的毒液呈碱性,可用酸性液体中和,如食醋、人乳涂擦患部并口服蛇药解毒,可止痛消肿。黄蜂毒性较大,蜂毒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经急救后,应及早送医院,以防意外。
毒蛇咬伤急救原则是及早防止毒素扩散和吸收,尽可能地减少局部损害。蛇毒一般在3—5分钟即被吸收,故急救越早越好。
1.绑扎伤肢。在咬伤肢体近侧约5—10厘米处用止血带或橡胶带等绑扎,以阻止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然后用手挤压伤口周围或口吸(口腔黏膜破溃者忌吸),将毒液排出体外。
2.冲洗伤口。先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周围皮肤,再用生理盐水、0.1%高锰酸钾或净水反复冲洗伤口。
3.局部降温。先将伤肢浸于4℃~7℃冷水中3~4小时,然后改用冰袋,可减少毒素吸收速度,降低毒素中酶的活力。
4.排毒。咬伤在24小时以内者,以牙痕为中心切开伤口成“+”或“++”形,使毒液流出,也可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吸出毒液。切口不宜过深,以免损伤血管。若有蛇牙残留宜立即取出。切开或吸吮应及早进行,否则效果不明显。
5.药物治疗。常用的有上海蛇药、南通蛇药等,还可选用半枝莲60克、白花蛇舌草60克、七叶一枝花9克、紫花地丁60克水煎内服及外敷。激素、利尿剂及支持疗法有辅助疗效。
食物中毒急救:催吐、导泻、解毒
赤日炎炎的夏季,瓜果、肉类及海鲜产品等易发生腐败变质,故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如果家中有人出现上吐下泻、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状时,首先立即大量饮水,对毒素进行稀释。此外,可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催吐如果进食后2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可使用催吐的方法。①最快最简便的方法,是病人自己用中指、食指刺激咽后壁,促使发生呕吐。或用鹅毛,或用扎上棉花的筷子等刺激咽后壁,引发呕吐,直至呕吐物呈苦味黏液为止。②立即取食盐20克,加开水200毫升稀释,冷却后一次喝下。如果不吐,可多喝几次,迅速促使呕吐。亦可用鲜生姜100克,捣碎取汁用200毫升水冲服。
导泻如果病人吃下变质污染的食物时间较长,已超过2~3小时,而且精神较好,则可服用泻药,促使食物尽快排出体外。一般用大黄30克,一次煎服。对老年体质较好者,也可采用番泻叶15克,用开水冲服,也能达到导泻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急救;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涌现,各种意外伤害事故不断发生。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而意外伤害现场的当事人或旁观者是否掌握紧急救助技能是自救或对他人实施救助的重要环节,较好地在意外伤害现场进行急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身心伤害和财产损失。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处于非常活跃的年龄阶段,活动面广、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较高,但生活经验和处理意外伤害事件的能力又相对不足,因此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为了解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知晓现状,为进一步做好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为高校相关部门开展相关普及教育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与初步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2年武汉地区某艺术高校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各年级选取300名大学生,总共1200名学生,其中男生340名,女生860名,表演类120名,其他专业1080名,城市984名,农村216名,年龄在17-25岁之间。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现场急救知识调查表进行问卷,无记名现场填写答卷,表格现场回收。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院系、籍贯,急救知识了解途径,常见急救知识及技能的知晓情况,对急救知识学习的态度,以及普及急救知识的建议等。
2 分析与结果
大学生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电视、网络媒体和书本知识。急救理论知识的错误率最高达97.7%,其中97.6%的大学生不知道使用心肺复苏术抢救猝死者; 71% 的大学生选择了对脊椎损伤者徒手搬运;92.7%的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触电急救首先要切断电源,93. 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急救护理知识, 表示愿意上急救课的学生占83.5%, 渴望得到专业的教育和培训。调查结果见表1、表2、表3、表4.
3 讨论
急救(Emergency)主要分为院内急救和院前急救,通常说的急救指院前急救(即现场急救 )即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 由医务人员或在场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救护, 以维持病人基本生命特征或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1】。
3.1 我国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学生急救知识还比较缺乏,据报道,现在还有大部分的大学
生还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如: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高校的大学生急救能力的
现状调查中【2】【3】【4】【5】,就显著反映了这一较为严重的问题,在这些调查中,对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通过现场复苏急救、常见运动性损伤急救、意外伤害事故急救这三方面的数据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急救能力普遍欠佳。对于现场复苏急救、运动损伤抢救和意外事故处理等方面都存在知识和技能的严重匮乏。学生们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讲座或者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某些知识有简单了解,而没有系统、科学地学习和实践。这一点充分表明,现在的大学生急救知识和能力都相当的匮乏,急需要加强。
3.2 造成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程度普遍较低的原因
3.2.1 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可能是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忽略了大学生急救知识这方面的教学工作。而有一些学校则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比如,一些学校开设了有关大学生急救知识的选修课【6】,我认为这是必需的,也是恰到好处的,虽然没有必要作为必修课来进行教学,但是作为选修课来进行教学还是比较好的。
3.2.2 大学生不注意自身加强对急救知识的了解和熟悉。当代的大学生只是一味的追求大学必修课的学习,而不注重其他方面比如大学生急救的知识,从而导致大学生从思想上对于大学生急救方面知识的不重视。其次,现在许多大学生认为急救方面的知识可有可无,而并非将来大学生就业等的必需,因而也就不重视在大学生急救方面的知识积累。
3.2.3 没有从思想上对学学生急救知识引起重要。现在,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样就迫使大学生围绕提高社会就业竞争力而展开学习,对于提高就业竞争力没有多大用处的就很少去学习甚至是不去学习。因此,没有从思想上对学学生急救知识引起重视也是导致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知晓程度较少的主要原因。
3.2.4 社会各界没有注意到大学生对于急救知识的相对匮乏。社会各界在日常生活中就没有注意到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当然,2008 年发生在上海商学院的女生宿舍楼失火事件和近两年武汉地区连续在军训时期出现5例大学生猝死病例,使得社会对大学生所知晓的急救知识产生了极大的担忧,使得社会对普及大学生急救知识开始给予高度重视,开始采取在大学生中开办急救骨干培训班。但是,我认为,即使这样社会对于普及大学生急救知识的力度还是很不够的。在以后的工作中,社会还需要对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引起高度重视。
3.3 加强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有关建议
3.3.1 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需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急救教育活动计划的制定。了解大学生对常见疾病及意外伤害等急救知识的知晓率和需求率,内容如:发烧、休克、溺水、摔伤、触电、出血、骨折等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据此,制订了一个“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训计划”,并将其纳入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年度工作目标,由校卫生所、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学生会联合组织实施。
3.3.2 多开展一些大学生急救知识方面的讲座。坚持每月举行一次急救知识方面的讲座,主要讲授常见疾病和各种意外伤害的特点,以及行之有效的疾病预防、治疗、护理知识和防止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并组织课堂讨论,要着重解答大学生们关心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形的疾病和意外伤害等问题,增强大学生应对疾病和意外伤害的能力和信心。
3.3.3 举办急救知识方面的展览活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大厅。《防止意外伤害》等急救知识专题专版,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止血、包扎固定、物理降温、异物取出等操作程序和要领。大厅定期向大学生开放,“五四”青年节、大学生运动会等节假日期间将急救知识专题专版在餐厅前、体育场等处展出,等等一系列方法与措施。
3.3.4 开展电视和网络教育。一是,通过校园网络电视反复播放《意外伤害与急救》系列卫生科学教育片。二是,通过学校开设的大学生网站专门设定健康教育网页,全面系统地介绍疾病和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并开设相应的网上对话栏目,为大学生就这方面的知识进行答疑解惑。
3.3.5 组织有奖竞赛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有奖竞赛》,整个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强化培训阶段。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强化培训。从在校的四个年级学生中,每个年级推荐一定的志愿者。用一周时间,每天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系统讲解急救方面的知识,对急救操作技术进行示范,发给文字材料,组织观看专题展览和卫生科学教育片,帮助志愿者将过去分散、零星的急救方面知识系统化,使理论和实践更进一步地结合。集中练习阶段。教务处安排适当时间,学校卫生所提供急救用的绷带、三角巾、止血带、夹板、纱布等医用器械,学工处、学生会组织志愿者集中练习,一方面从中选拔优秀者参赛,另一方面扩大对大学生的影响,起到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技术再传播的作用。有奖竞赛阶段。从志愿者中选出一定比例的选手进行分组参加比赛。四个年级的在校大学生组成四个支持方阵,观战助威。通过必答题、抢答题和技能操作的三轮竞赛,由学校卫生所得老师和教务处、学工处领导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参与奖等。
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 也是学校到社会的转折点和学与用的衔接点,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提高大学生人文体育意识, 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普及急救知识, 使学生不但能成为现场施救者, 而且也是急救知识的传播者, 从而提高整个社会人群急救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梦乔,钟后德,毛仁忠.实用急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9.
[2] 陈根芝,胡高楼,林 佳.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403.
[3] 陈梦洁,张丽萍,于瑞梅.大学生急救护理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187-188.
[4] 谢诚诚,祝雪花,徐伟英,温州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认知及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0,24(8),2085-2086.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现场急救知识
现场急救又称院前急救,它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它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往往发生在途中、工作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现场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同伴或是路人。现场第一目击者如能在医生赶到之前,及时有效地进行现场急救,对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就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使伤残率、死亡率降至最低。本文通过了解非医学类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和需求状况,为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和能力提供依据。我们于2013年12月,对我院非医学类专业2013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3级非医学类专业进行整群抽样,抽取预科107名、汉语言文学127名、法学院103名(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院系共33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根据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急救相关知识两部分。
1.2.1.1调查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
1.2.1.2急救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具体有拨打120的正确方法、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溺水急救、醉酒急救、煤气中毒急救等常见意外事故急救。此部分以百分制计算,其中,急救基本知识占40%,意外事故急救占40%,心肺复苏术20%,分值超过总分值的70%表示处于较好水平。
1.2.2收集问卷方法采用匿名答卷方式,填表时向参加研究的患者讲解量表的填写规则、注意事项,要求研究对象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填写,不需要进行交谈或通过网络查询,填写时间为30min之内,填写完毕,收回并当场检查,如有漏填,请研究对象补全,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当场发放并收回。发放问卷337份,收回有效问卷337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分析收集的问卷经双人输入Excell数据库中,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率、均值及标准差、多元线性回归,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337名大学生男生119名,女生218名;年龄18~24岁,平均(19.42±1.06)岁;预科107名,占31.8%,法学院103名,占30.8%,文传学院127名,占37.7%;98名来自城镇,占29.1%,239名来自农村,占70.9%。父亲职业:教师23名,占6.8%;干部35名,占10.4%;离退休22名,占6.5%;农民173名,占51.3%;个体39名,占11.6%;其他45名,占13.4%。母亲职业:教师15名,占4.5%;干部10名,占3.0%;离退休20名,占5.9%;农民185,占54.9%;个体49名,占14.5%;其他57名,占16.9%。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知晓时间:小学205名,占60.9%;初中80名,占23.7%;高中26名,占7.7%;大学7名,占2.1%;至今不知19名,占5.6%。
2.2对急救知识的兴趣问卷调查显示,急救知识主要来自学校老师(70.90%)、父母(28.80%)、电视(0.3%);有34.4%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5.6%认为无所谓,2.7%的学生完全没兴趣;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14.8%认为看个人兴趣,1.2%认为没必要;13.9%学生希望了解运动性损伤急救,9.8%希望了解心肺复苏,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
2.3急救知识得分大学生急救知识处于较低水平,应该加强培训教育,急救知识得分,急救基本知识(22.30±5.87),意外事故损伤急救(25.50±7.63),心肺复苏(5.85±2.26)。
2.4急救知识影响因素分别以急救基本知识、意外事故损伤急救、心肺复苏术得分为因变量,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为自变量并赋值,见表1,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规定显著性水平P<0.05,建立3个独立的模型,结果显示急救基本知识的影响因素包括母亲职业、大学生是否应该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识培训、你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急救知识,见表2。
3讨论
3.1大学生急救知识偏低大学生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得分均低于总分值的70%,处于较低水平,与以往调查结果一致。急救知识偏低已是一个公认的问题,很多高校或学者均在尝试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本研究中,急救知识来源主要为学校老师(70.90%),其次为父母(28.80%),电视(0.3%)。急救技能是高校健康教育不可分割地部分,张军根对26所高校调查显示,15所学校在近4年内没有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不能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师资和没有经费[1]。因此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及学生需求,选明确培训内容,细化考核标准,邀请临床相关医生或红十字会对学生进行培训,可采用军训培训模式、体育课培训模式、朋辈教育模式等,培养学生对急救知识学习兴趣,提高急救意识及知识技能[2]。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引导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仅一个孩子,父母对于孩子意外事故发生的预防尤为重视,所以很多急救知识也来源于父母。因此,可采用学校为主,父母为辅的方式,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掌握基本急救知识,让他们能够在危急时刻自救或他救,减轻意外带来的伤害。
3.2选择恰当方式,加强意外损伤急救培训本研究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活泼好动,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较高,在网络、媒体、学校等宣传下,学生自身也越来越认识到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对于自救或他救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自身的急救能力。但调查中以往调查显示,仅34.4%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主要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大学生对认为急救知识需要相关的专业背景,仅仅几次培训课,学生没有信心在危急关头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恰当的培训方式,选取学生感兴趣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同时还要严格考核标准,增加参与培训学生的信心,树立严谨的急救意识。
3.3急救知识影响因素母亲职业是急救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大多家庭里,由于女性的特征,母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更细致、全面,会把自己从电视、他人等途径得知的急救知识反复告知孩子,不同职业的母亲,可能获知途径或知识更多,对孩子相关知识的指导也更多。大学生是否应该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识培训均是急救知识影响因素,且呈负相关,即认为大学生非常应该了解急救知识,非常希望了解急救知识培训者的急救得分较低。近年来,意外事故在大学生中频发,事故面前的无助与焦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急救知识的缺乏,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对于自身缺乏的知识进行学习。
总之,大学生急救知识有待提高,而学生对于此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学生急救知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向希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