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春天的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比如我在讲《春》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春景就象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
除了诗词导人,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人,好的导人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清在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兴趣须从微观人手,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上一堂专题为“具体是记叙文的灵魂”的作文指导课时,我不是讲解概念、原理,而是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无言越上西楼,月如钩。”同是表现愁的情绪,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意象将愁具体化,使它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感人至深,可见“具体”对语文写作是何等地重要。这样一讲,学生的兴致一下就提了起来。
3)加强情感渗透,营造良好气氛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象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
语文教师要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
【关 键 词】 读书活动;课外;小学生
有这样一个统计,一只蜜蜂酿造一公斤的蜜,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才能酿造味道浓郁的甜蜜。因而,我们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机地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那么怎样搞好学生课外阅读呢?
一、明确目的,想读书
女作家徐小斌颇有感慨地说:“这一代孩子基本上是在电视机、计算机前长大的,他们热衷于那些图像式的东西,对文字的迷恋程度大大降低了。其实,我们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而不是单纯的消遣和娱乐,如果仅仅满足于消遣和娱乐的话,那么阅读的水平只能仅仅停留于肤浅和平庸的层面上,不可能有大的收获,更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学生只有在有了明确的目的后,才能有紧迫感,思想集中,积极思维,收获自然就会显著。
二、激发兴趣,乐读书
(一)利用教材,激发热情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童年春天的一些趣事,同学大多能谈到春天在大自然中玩耍、放风筝、追赶嬉戏的情境。再联系古诗词诵读活动,要求吟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有关春天的诗句。复习旧知识后,教师因势利导地启发,把学生带到《春》所描绘的秀丽景色中,学生被这诗一般的意境所感染,不仅学习起来十分有趣,而且还能引起他们课外阅读有关春天文章的兴趣。
(二)选讲故事,创设悬念
老师可选择儿童最感兴趣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平时,我利用晨会课和班会课,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朗读一些优秀读物:《大地的儿子》《水浒》《鲁宾逊漂流记》等;我们还生动地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感受,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我也要读一读”的行为动机。
(三)以身作则,与生共读
“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但要读经典性作品,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了解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
(四)定期交流,激发热情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要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体会、朗读比赛、讲故事、课外阅读小报、读书笔记展览会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三、掌握方法,会读书
(一)每周一诗一文
让学生找到新课标中所规定的小学生必背(读)古诗词、《论语》、文言文和中外名家名篇,每星期抽出一节晨会课举行诗词朗诵会和名篇的评析诵读,长此以往,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二)做笔记与卡片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真情实感、赞美之词及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并就其中一处谈谈自己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写,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求,从内容、篇章安排、词句运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三)用精读和略读
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他们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而那些只作了解的信息则可浏览,才能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四)自办手抄小报
围绕学校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自办手抄报。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相互观摩、互相学习,又会悟到很多东西。能够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组织活动,多读书
大量阅读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己阅读成果的机会。
1. 定期召开课外阅读汇报会或小组讨论会,交流彼此的收获,鼓励学生发表新的见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取长补短。
2. 利用阅读课、中队活动举行佳作欣赏推荐会;人物评论会;朗诵会;结合语文活动,举行读书演讲比赛等。
3. 展示学生的摘录本、摘录卡,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 经过一段时间,让学生根据摘录,从一个方面选材,自己编辑、设计一份小报,在全班展示、交流、互相学习。
通过以上的方式,体验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兴趣,积淀语文素材,提高语文素养。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而今,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所以,我们有必要切实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每一位小学生藉读书拓宽视野、完善观念、涵养性情、成长人性、增强能力,让他们那美丽的童年因为读书而放射出动人的光彩!让每一个学生都做一只采“百花”的小蜜蜂!
【参考文献】
[1] 葛葆瑞. 如何搞好小学生的读书活动[J]. 新课程(小学版),2012(8).
新课标有关阅读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呢?著名古诗词评论家张中行先生说过:“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透过语句及其意义而唤起诗情,走入诗境”。鉴于这点,我打破常规,改革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创设情境,以读为本,以学定教,发挥想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
1以旧引新,激情导入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逐渐培植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上课开始,我饱含深情地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差不多和语言同龄。千百年来,形成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其中诗歌的形式多种多样。”接着课件出示春景图,让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词。这一环节的设计,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
2创设情境,激趣
“诗是有声的画”。古典诗歌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上课伊始,在古筝悠远的乐声中,将同学们带入诗歌鉴赏的特定氛围:同学们,古人喜欢和着悠扬的曲子吟诵诗词,今天,我们也来学学古人,先听老师吟诵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此时,借助多媒体,以春景图为背景,配上古典音乐,以教师饱含深情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古诗词特有的意像美和意境美之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情趣。
3启发想像,融情于景
没有想像就没有艺术,没有想像,就没有艺术欣赏的再创造。“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深远,往往留下非常广阔的想像空间。想像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引导学生入诗境时,运用角色体验法、想像法和导读法,用以填补课文内容情与景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入古诗的意境,并有感情地诵读:在教学诗人是如何怜爱苍苔时,我让学生展开想像并表演诗人当时是怎样走的;在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我让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来体验想像,体会情感:(1)红杏啊在园子内你都看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出墙来?(2)你们这些关在这园子内的花啊草啊,看到这一枝红杏出了墙,你们有什么想问她的吗?(3)让学生扮演叶绍翁,老师扮演园主人,把你游园的经过讲给我这个园主人听。课件出示:园主人啊,我,再造红杏、园主人两个人物形像,想像说话。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融进角色,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同呼吸,共思维,同时也是对整首诗的内容升华,虽然没有遇到园主人,但赏春之情、惜春之情已经达到了,此行无憾了。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层面,与文学相遇,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想像园子里的美、热闹,照应”红杏枝头春意闹”。
4体会鉴赏,品味诗句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诗,历来为人称道,久传不衰,对其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鉴赏、品评。初读诗句后,我让学生说出诗人游园的路上遇到了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抓住苍苔、柴扉、红杏等词语感受春天的气息。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怜”字来体会诗人写诗的心情,带领学生将“怜”字贯穿在每一个诗句中,“印”“扣”“满”“一”“出”通过通过换词、做动作、讲美丽的传说来深入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生动形像的品味让学生理解了使人做诗用词的匠心独具。引导学生与文字相遇,从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5扩展阅读,深化内涵
在引导学生运用“熟读、想像、描述、体会、品味、鉴赏”的方法领悟了诗意以后,我引导学生再读课题“游园不值”,研究不值中的值。这时课件出示王子猷的《雪夜访戴不遇》与《游园不值》进行比较阅读。出示诗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让学生进行说话、感悟。通过抓春景,抓情感,理解作者在不值中,还有一份不忍,舍不得,诗人不想打破那一枝红杏永远留给他的美好的感觉。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就是值,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第三个层面:与精神相遇。在这种既广远又深邃的超越教材的学习中,把学生带入更为辽阔澄远的心灵之境,让学生经历一次深刻的精神之旅,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学习古诗后,我又为学生推荐了宋・陆游的《临安春雨初蒙》、陆游的《马上作》、张良臣的《偶题》,以达到感兴趣、能理解、促积累、重吸收的目的,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的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文学素养的逐步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可见,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的,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时,就会感觉清晰,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记忆牢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阅读教学,学生热情高,主动性强。可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阅读氛围
1.阅读环境的创设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来阅读的激情。教师要在学生常规的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我们班教室的一角,有一个充满童趣的读书园地“书海拾贝”。那里摆着几百册学生爱读的课外书籍,有《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皮皮鲁系列丛书》《小故事大道理》等。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在图书角上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享受阅读的愉悦。在教室两侧墙壁有专为阅读开辟的栏目,如,“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我喜欢的词句”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定期地更换,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参考和引领,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散发着浓郁书香的环境之中,幼小的心灵饱受书香的浸透,浩瀚的书海自然就成为他们流连忘返的乐园。可见,良好的阅读环境创设能使学生的阅读由被动走向主动。
2.阅读心情的营造
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成为一种逼迫,一种痛苦。“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催化剂。每一个学生都有被关爱和被认可的需要,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并通过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和宽容的微笑去赏识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上的重要一分子。平时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让他们体会到参与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使学生乐于阅读。
二、设计巧妙有趣的导入过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1.问题式导入
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如,教学《石头书》这一课时,抓住问题:“石头怎么能做书呢?书上有什么内容?读懂它有什么用呢?”学生会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学生被我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
2.故事式导入
故事总是吸引着学生的。学生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故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讲述鸟儿的故事,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
3.诗词式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燕子》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美丽的春景仿佛一幅幅画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
4.生活式导入
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都喜欢读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使学生带着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教学《小露珠》这课时,学生对生活中的小露珠有一定的认识,我提问:“你见过的小露珠吗?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够说出小露珠的外形特点。有了生活经验,学生更想了解文章是怎么描写小露珠的,阅读兴趣浓厚,教学过程流畅而有效。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1.分组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分组,然后给各组一个任务或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讨论。教学《东方之珠》第2~5自然段时,我就让学生借助图片、课前搜集的资料围绕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全班交流,品味课文意境。这种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有利于拓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上到一些对话或有多个人物的文章时,给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写对话,进行角色扮演。《小稻秧脱险记》一文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文中角色性格鲜明,拟人化的描写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非常适宜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教学时,学生通过角色表演对“激烈的争吵”“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词语有了充分的理解,也对小稻秧及杂草、喷雾器大夫的个性特点有了深刻的了解。这样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运用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
总之,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寓教于乐,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生动
【关键词】初中美术 学生表现力 培养策略
我们在绘画过程中由于受到实际体验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表现力的培养,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紧扣教学内容,优选有效策略和方法,唤起学生的绘画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的美感经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动性,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一、发挥想象,神思飞扬,大胆创造和表现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指出“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力丰富的人更享有成功的机会。”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缺乏想象的艺术创作是毫无生命力的。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大胆进行创造和表现,展示个性风采,从而使学生的绘画作品富有生命力,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绘画热情。比如,学习《春天的畅想》时,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展示有关春天的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讨论春天的主要特点,然后展示国画《春雨江南图》,墨彩画《溪》,雕塑《春风》,让学生欣赏艺术家笔下的春天,产生视觉上的愉悦感,通过对艺术家的作品与审美价值的了解、探究和体验,理解不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接着让学生在了解表现春天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进行构思创作,大胆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景象,完成春天创作的色彩稿,从而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与热爱,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二、转换视角,多向思维,引导观察和感受
众所周知,从固有的习惯和模式中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我们常常会陷入问题的各种跳跳框框中,难以使问题得到快速有效解决。同样的,在美术创作中,若用限定的构思形式进行创作,不仅作品缺乏灵性和新意,而且会降低学生的学生兴趣,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若跳出固有模式,多向思考,从不同视角观察和表现,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换视角,突破思维定势,从新的视野多角度、多方位地审视、观察、思索、感受和理解客观事物,进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表现和创造作品,丰富绘画作品内容,拓宽学生的认知空间,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心智和美术能力的共同发展。例如,教学《校园伙伴》时,学会创作人物画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笔者设计了“餐具中的我”活动,要求学生从不同的反射物中观察自己的动态变化。从墨镜里看看自己,小小的眼镜装着大世界,从不锈钢的勺、叉、锅盖的表面看自己,映象中人物的某一部分被拉长、扩大和分离,此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通过改变自然界某些事物的比例后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学生所获得感受也有不同,既调动了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又帮助学生突破了思维定势,增强了学生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抓住特征,把握细节,有效设计与应用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在进行美术教学中,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对事物形态、比例等基本属性的观察和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忽略了学生自主设计和应用能力,这在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影响了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以及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基本形态特点的基础上,抓住其细节特征,并鼓励学生放飞想象,任意组合、自由设计、动手实践应用作品,从而培养学生深入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动手能力。
四、整合知识,深化领悟,开展综合与探索
在自然和社会中往往会遵循着一些共通的法则和规范,美术和其他学科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美术与其他科目学习的联系,汇集整合知识,深化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在此基础上巧设综合探索学习任务,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深入分析、合作交流、实践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升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学习《校园艺术节》时,笔者作了以下尝试与创新:首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各小组分别完成以下任务:要求学生在历史课中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各种传说故事;在语文课中收集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在英语课中收集表达节日祝福的词汇和语句。然后,借助在各学科收集到的信息内容,组织学生精心设计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创作节日庆典宣传栏和请柬邀请函,合理安排节日活动具体事项,布置舞台,装饰现场,制作道具,开展现场表演。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组织设计能力。
关键词: 绿色; 快乐;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107-01
一、情感浇灌,让课堂充满人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心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课堂远离了“情感”只能是“一潭死水”。课堂上,我们要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和文本蕴含的情感相吻合,该怒则怒,该喜则喜。
在学习《假如》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在优美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范读了课文。孩子们都被课文深深感动了,眼睛久久不能离开课本。我问道:“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我们班的王佳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真想拥有一枝像马良那样的神笔。”看着其他孩子同样期盼的眼神,我知道他们的思绪已飞出了教室。我又问道:“我们的小作者用马良的神笔给小树送去了温暖,让小鸟不再孤单,还让他的好朋友重获健康。你们想用马良的神笔干什么呢?”刘星泽小同学说:“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把沙漠变成绿绿洲,让那里不再荒凉。”吕旦旦小同学说:“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盲人画上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的生活不再黑暗。”朱晓军小同学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学的小朋友以画一所免费学校,让他们和我们一样上学,健康快乐地成长。”“老师,我……我……”。孩子们的思想完全被爱激活了,他们用妙不可言的话语诠释着对他人、对世界无限的爱。
课堂上,我不仅让学生感受文本内所蕴含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深的对话,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泉水》这篇课文主要赞扬了泉水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精神,为了更好的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课文将要结束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你从泉水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与文本相对照,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性格,使学生的人生观得到提升。
二、交际互动,让学生闪动灵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学习的伙伴,这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教学中,我总是努力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体会学习,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挑战同伴、挑战教师。
在《酸的和甜的》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我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个小故事。首先,我设立了“最佳小演员奖”。学生一听,兴趣高涨。我抓住时机问道:“什么样的演员才能获得这样的奖项?”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表情要好、要有动作、说话有感情、台词要背过……你瞧,原本我想提的要求,全被学生一字不拉地说出来了。接着,我出示课件,上面写着分角色表演出步骤:1、分为四人小组表演;2、由小组长带领合理分配角色(因为学生的年龄小,有时遇到自己喜欢的角色你争我抢,小组长负责从中调节);3、小组成员创造性地表演小故事;4、选最有创意的小组上台表演。合作学习开始了,他们有的围成一圈,有的扎成一团,在小组里互教互学,互演互评,结果上台表演的小组一组比一组出色。尤其是我们班王烨骋组,不但丰富了文中各角色的对话,还将旁白用运用、表情及心里的活动来表达,他们把狐狸的狡猾、小松鼠和小兔子的老实、轻信、以及小猴子的聪明、勇敢尝试的形象演的栩栩如生,俨然就是一出精彩的课本剧。还有一个小组大胆邀请老师参加,让我高举右手扮演高大的葡萄架。
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学生在这里焕发着生命赋予他们的迷人光彩,尽情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闪动着鲜活的灵性,在这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那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三、走进生活,使课堂洋溢着语文的诗性美
在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感染力。人们常说,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官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怎么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如此意蕴深厚、丰富多彩的语文呢?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调动起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为他们创设诗情画意,使课堂洋溢着语文的诗性美。
在每学期开始,我都要把教材浏览一遍,大致了解本学期所安排的内容,哪些内容能更好地利用生活资源。比如我们这一册教材第一单元安排的是有关春天的优美文章,刚好与我们的季节相符;第二单元安排的是培养学生乐于助人方面的小故事,我可以利用三月份“学习雷锋文明礼貌月”来进行教学……总之,要做到心里有规划,眼里有资源。
我在教学《找春天》这课中尝到了甜头。由于安全问题,我只能让孩子在校园中找春天,走出教室的他们兴奋无比,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在花坛边,一会儿又抬头看看大树,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找的不亦乐乎。但最让我高兴,惊叹的是孩子洋溢着诗性的汇报:小草好象很害怕,从地下只探出个小脑袋;天空中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那是春天的使者吧?太阳公公放射着万道光芒,那是春天的笑脸吧?……这样的课堂是多么的富有诗情画意啊!诗意的课堂总让人产生梦幻般的追求,诗意的人生启发我享受语文教学的快乐。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课堂,就无处不在。就让我们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起生活的气息吧!
四、真诚鼓励,让学生飞扬个性
首先,要给予中等生,特别是贫困学生更多的鼓励。
贫困学生的内心比较脆弱,更渴望老师的关爱。实验教材第三册《泉水》这篇课文最后是这亲样写的:“叮咚,叮咚,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跑呀,跑呀,一路上遇到了好多同伴。”我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拓展题:“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它会遇见谁?它会说什么?”并且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图片,如稻田,水电站、划船、海洋,以此来帮助孩子们思考。开始教室一片寂静,我期待着。终于有一个学生李晓阳小心翼翼地举手了,他说:“泉水流进稻田里,禾苗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才能结出更多的麦子。”由于孩子对稻子并不熟悉,引得所有听课老师和同学哈哈大笑,这位学生在笑声中悄悄地低下头。我赶紧走到孩子身边,轻轻的抚摸着他的头说:“禾苗结的是稻子,麦苗结的麦子,我相信你没有问题,再来一次,行吗?”这一次他说对了。我又说到:“这股泉水给农民伯伯带去了丰收的希望,他们心里一定会感谢泉水的。”看着孩子渐渐挺直的脊背,我真为他高兴,更为我高兴,因为我及时保护了一颗即将摔碎的心灵。
其次,留心细处,创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