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索与发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曹保明先生文库”读后感
怀着虔敬的心情,打开手上的一本《长白山森林号子》,我们仿佛听到了回荡在长白山崇山峻岭的古老号子,再翻开一本本真实记述东北文化形态的图谱,我们眼前又呈现出关东奇俗的魅力、濒临灭绝的神秘文化、渔猎部落的冬捕盛况。创作者用了几乎遍及三江一山的探索发现足迹,为我们标示了东北文化的价值指向,让人们领略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体味东北文化的独特魅力。沿着这些镌刻的文化标牌,你会感受到“长白故里,松花源头”的伟岸激情,你会看到一个冰雪世界的瑰丽壮美,你甚至可以闻到飘荡在城乡村落的黏豆包山野菜的清香……这就是东北世代累积的关东文化之魂,这就是“曹保明先生文库”带给我们的精神大餐和文化享受。
近期,作为吉林省文化名人建设工程的第一个项目,曹保明文库启动仪式在吉林省图书馆举行。文库共收藏曹保明著作手稿48册,著作62部,为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弘扬、传承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曹保明先生是我国东北民间文化、长白山文化研究学者,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学长,凭借过人的毅力、独到的治学精神,经过几十年深山老林、荒原村落的奔走,在民间发现了大量东北地域文化中濒危的珍贵文化事项与人物,并以亲历调查的民间文化资源构建起东北地域文化框架,极大地丰富了东北地域文化内涵。
“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曹保明先生文库”可谓筚路蓝缕,蔚为大观。目睹其文库确是集其数十年创作、研究之精华,林林总总近百部,洋洋洒洒千万言。其中更多的是凝聚了曹保明对东北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往情深和孜孜不倦。厚重的文集手稿,迸发出的是他对这片古老而深远的白山黑土的豪迈激情,折射出的是他对东北地域民族文化深深的眷恋和拳拳之心。
作为当代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东北地域文化研究保护代表人”,他最大的贡献是对濒临灭绝的珍贵传统民间文化事件、人物的发现和探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曹先生数十年潜心搜集整理研究,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构建、发现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坚持“行万里路、著百卷书”,累计行程18000公里。相继整理著述出版了“东北行帮”丛书、“老故事”丛书、濒危民间文化传承人丛书、民间文化形态丛书等。新世纪初,曹保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事项产生突出影响。其中,《东北火炕》《长白山森林号子》《闯关东年画的前世今生》《长白山渔猎文化》《长白山木帮文化》《朝鲜族古村落》《朝鲜族服饰》等,以独立的形态和门类,充实了东北地域文化的丰富元素和内涵,并且形成了以“东北行帮文化”、“东北最后的历史人物、事件”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文化系列和文化工程。
“行帮文化”作为东北独特的一种民间民俗文化形式,具有传承性、全民性、多样性、发展性。它的传承性具有顽强生命力,千百年来深深扎根在这块土壤之上,而且向外流传,影响深远。它的全民性表现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文化自觉性。它的多样性表现在文化元素的丰富性,诸如文化学家冯骥才所说“简直就是一座文化宝库”。它的发展性表现在既可采用时尚的元素演绎传统文化,又可在传统形式中装上新的现代内容。充分保护挖掘东北“行帮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内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挖掘其中没被发现的元素,增强其文化传承性,丰富其内涵。在此方面,“曹保明先生文库”的问世必将对振兴东北地域文化产生积极的推动意义。
“探索与发现”A厅
A厅位于二层西北侧,设有“物质之妙” 、“光影之绚” 、“电磁之秘”、“运动之律” 及 “宇宙之奇”五个展区。
“物质之妙”展区
展区以物质的元素、原子结构等为大背景烘 托,由微观到宏观,由现象到本质,使观众探寻物 质的组成、结构、变化、应用等科学内容,感受物 质世界的美妙和神奇,体验物质变化的巧妙。
微观粒子结构探索
重现了包括汤姆生阴极射线实验、卢瑟福α 粒子散射实验在内的科学史上探究原子结构的两 个著名实验,展示了人类对微观粒子结构的探索 过程。
光路可见吗
选择一个玻璃罐放在激光束通过的 路径上,当玻璃罐里所装的为胶体溶液 时,从玻璃罐侧面观察可以发现:液体里竟然会有一条明显的光束。
“光影之绚”展区
展示人类在探索光的本质和规律过 程中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参与和体验中了解光的基本特性、规律与本质。
光是什么
重现了科学史上研究“光是什么”的 几个著名实验,展示了牛顿、托马斯・杨、 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四位不同时期的科学家对于“光是什么”的不同见解,以及 他们对光的本质的探索过程。
空中成像
人的眼睛看任何东西时,都会产生一 种很短暂的记忆,把这些记忆连结在一 起,就会看到连续不断的动作或画面。当 选择或是亲手画出一个图案时,在前方空 中将呈现出这个图案。
完整信息
展示了全息图的优越性。一张完整的 孙悟空全息图像一分为四后,每张拆分后 的图像,都能呈现出一模一样的完整孙悟 空图案。
全息狙击手
通过进行打靶射击体验,比拼射击 技术的高低,从而感受到普通瞄准与全息 瞄准的区别,了解全息技术的优越性及其 相关应用。
光子乐队
当用手指拨弄由激光束虚拟的各种 乐器琴弦时,可以欣赏到乐队的精彩演 奏,这是借助现代光学技术所营造出的光 影缤纷的乐队舞台,展示激光和红外线的特性。
“电磁之秘”展区
展区可以使观众感受到自然界中电 磁现象的美妙与神奇,从而带着好奇心 和求知欲,去探索现象背后的奥秘。
静电滚球
当转动转盘时,会发现金属球在不 与其它物体接触的情况下,会重复出现 被中间的高压电极吸引,到排斥再吸引 的过程,十分有趣。
旋转的金蛋
按下“启动”按钮,可以看到原本躺在托 盘上的金属蛋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开始旋转并 慢慢竖立起来并继续旋转的现象。
雅格布天梯
快速转动转盘,可以看到两个组成羊角 形的金属杆状电极之间的空气被电离击穿,并 产生耀眼的弧光,电弧就像登梯子一样慢慢 上升,直到“羊角”的顶端。
关键词 数学分析 发现教学法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Discovery Teaching
Method in Mathematics Analysis Course
ZHOU Qiyuan, XIANG Xuyan, ZOU Qingyu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angde, Hu'nan 415000)
Abstract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pplying the discovery teaching method into mathematical analysis course is important to inspire the learning interests and voluntary learning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and cultivate the abilities of problem-solving and team-work of students.
Key words mathematics analysis; discover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发现教学法亦称假设法和探究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的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①布鲁纳认为,学生主要不是去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去认识人类几千年来的认知成果和历史经验。
1 对数学发现法教学的认识
所谓数学发现教学法,就是指借助教师和教科书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数学问题或作业,使学生在阅读、观察、实验、解题等过程中,亲自去“发现”数学的概念、定理和解题方法等,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以达到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逐步形成学习和研究数学的积极态度与情感,掌握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发展学习和研究数学的能力的目的。②
2 发现教学法在数学分析③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分析课程是高等院校数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数学分析的教学效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如何通过改革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提高数学分析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一直是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做了这方面的研究。④⑤本文将从数学分析的概念教学、命题教学、解题教学、课后作业等方面尝试进行发现教学法,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2.1 在数学概念的导入中实施发现教学法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数学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到学生头脑中去,而是要根据个人的操作、体验、感悟、交流,思维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来主动构建,并通过反省来调节。⑥
关于定积分概念的建立,是通过求曲边梯形的面积与变力所做的功而引入的。在求曲边梯形面积时,是通过分割、近似作和得到其近似值。教学中通常是直接对曲边梯形进行块分割,学生往往不得要领,我们从学生能解决矩形面积的计算与逼近思想出发,利用发现法教学,提出课题:曲边梯形面积如何用对应的矩形面积去近似代替而使得其误差趋于零?引导学生将曲边梯形中的连续曲线所在的边用一条水平线段代替,就得到一个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但误差较大,学生不难发现:若将该曲边梯形分成两块,即在底边上插入一个分点,每一块都用矩形面积代替它,这时的误差就会比前面的要小.设想:如果将这些曲边梯形分成三块(即插入2个分点)、四块(即插入3个分点)、十块(插入9个分点)、一百块、一千块……、无数多块,这种误差是不是会越来越小,最终趋于零?辅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表述结论,学生不难得出结论:我们的设想是可行的,即当分的块愈多(即插入的分点越多),每个小矩形面积的和就越接近曲边梯形的面积,从而小矩形面积的和就越接近曲边梯形的面积。将此过程用准确的符号语言来叙述并辅以多媒体演示,学生很自然地解决课题所涉及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感知了“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
这样通过明确课题,揭示矛盾,分析矛盾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领会;有利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发现”思维的某些规律。
2.2 在数学命题的证明中尝试发现教学法
比如在《红楼梦评论》和《屈子文学之精神》等著作中,“壮美”作为中国美学话语却实现了与西方古典美学“崇高”的对接。“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12]5“意志力”的彰显、生发与毁灭是西方主体论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红楼梦》的生命欲求与意志力的关系,此种逻辑架构与话语方式已然体现出“现代”的特质。王国维的西学“新酒”还体现在对美学独立与审美自律原则的考察,在《论教育之宗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等一系列论文中借鉴康德对人类心理认知模式知、情、意的区分,将“美”从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域中划分出来进行考察与论述,“吾人于此桎梏世界中,竞不获一时救济欤?曰:有!唯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厉害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13]这正是高扬了审美自我指涉、纯粹静观的“审美现代性”特质,如果说王国维对于古典美学还抱有无限眷恋,以“旧瓶”的形式本人的移民身份对失落的传统进行回望,那么鲁迅就以斗士的姿态直接“终结”了传统意义上的美学,重建具有启蒙色彩的话语模式,“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意义的东西”[14]。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高度赞赏了类似于“酒神”般的主体性力量,并认为人是能动革命、改造社会的有机力量,美学和文学正在于激发他们带有现代性特质的启蒙与革命的精神,从而实现社会的变革,“人得是力,乃以发生,乃以曼衍,乃以上征,乃至于人所能至之极点”[15]。自王国维和鲁迅以来,美学便成为思想启蒙、人性改造和意识形态规约的有力武器,而这也正是中国美学家面对西学资源主动选择的结果。他们相信既然认识论主体性美学给予了西方国家社会改造以强大的理论武器,那么启蒙运动以来的知识体系和话语模式也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于是,美学便成为理论的先导与试验场,被赋予了巨大的话语空间功能。随后,“直觉说”“移情说”“崇高”“意志”“审美距离”“内模仿”等西方美学理论话语在中国生根并生发开来,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以美育代宗教说》《美学的研究法》提倡科学的美学建构与美育宗旨,以期通达美学独立和审美教育的目的;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和《悲剧心理学》借鉴克罗齐、尼采、里普斯等西方现代美学思想,建构自身的美感体系,其逻辑框架和语言表述均带有现代色彩;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以及翻译的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具有现代形态的文艺理论;蔡仪的《新美学》,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历史本体论》都引入西方的主体论、反映论、理念、判断、距离等话语,并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现代美学理论话语。第二,从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说命题方面,西方美学有着较为完整的体系话语和美学原则,也出现众多的美学流派,其很多的美学体系引入中国之后无论是在方法论中,还是审美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康德、黑格尔的先验式宏大认识论美学框架体系启发了现代美学的学科化、系统化框架;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对王国维、鲁迅、宗白华等人的启示,并促使“启蒙”和“自由”作为美学的社会承担;移情论、精神分析美学为朱光潜所“拿来”,成为美感体验和文艺心理学建构的核心话语,在文学上也直接启发了新感觉派文学、现代诗派、朦胧诗派的崛起,给审美经验注入了崭新的活力。直至建国后意识形态规约下的美学大讨论、四大派别的论争和实践美学的张扬,都是以哲学认识论的话语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解答,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和逻辑建构的美学框架显而易见,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美学影响中国美学的强大话语力量。在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的中西现代美学产生了明显的“交互转换”现象,西方现代美学开始从中国古典中寻求资源,考虑如何更好地介入文学经验的研究和对人本体生存意义的拷问;中国现代却走上了知识哲学化、学科化、体系化的进程。双重话语空间给予了现代美学以丰富的建构资源,使美学、哲学美学和西化美学“众花齐放”,实现了西方几百年的美学资源积累,但同时也赋予了现代美学复杂性的特质。中国美学一方面需要打破古典资源进入启蒙的现代化社会,另一方面却又看到西方美学已经发生的非理性和现象流,这又给国内学者带来了新的焦虑———是否中国古典美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呢?于是,以“失语症”为代表的文化焦虑构成了新时期的重要一维,而其代表论点正是通过异质性比较的方式,重新发掘中国古典美学资源,放弃虚伪无根的西方话语。但是,通过对美学话语的“交互转换”分析,我们发现其内在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是: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与审美实践天然的联系,并且试图以感性的力量探寻人的本质存在问题。任何试图将美学与审美实践分离、与人类生存脱节的历时进程都会被美学以自身调整的方式进行适应,从而继续保持这种张力。当然,这也是与社会、经济、艺术、伦理、哲学等密切相关的,“美学从不拒绝任何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分析审美活动的方法,但拒绝把审美活动肢解开来的独断论的方法。美学要求有适应自己研究对象的内在的统一性方法,这种方法既是哲学的、心理的、社会学的,又不是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而是这些方法的变异和重新组合。”
西方后结构主义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存的状况促使西方现代美学的转型,因为如果美学继续保持康德式的精英意识,漠视后现代的生存状况,那么最终会走向自言自语的边缘,所以从中国古典获取了整一体验式的理论资源;而中国现代美学为了适应启蒙、政治等需要,也不得不以西方资源武装自身无奈的灵魂。所以,美学必须保持阐释审美实践和人类生存的有效性,才能不断前行。二、美学话语空间中的双重张力西方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构筑的“交互转换”话语空间赋予了中国现代美学以独特的多维色彩,在经历意识形态美学和“美学热”之后,新时期的美学家们对“交互转换”的话语空间进行反思,一方面,重新发掘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话语资源,树立民族本土的理论自信;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的“启蒙现代性”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发展的,改革开放和工业文明深刻影响到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中国的学科体制已经构成了当前系统化、逻辑化的场景,再次回归前工业时代的古典文明语境已不复可能。所以,必须在已有的话语资源基础之上继续整合中西美学资源,使美学既有明确的学科建构与自律话语,同时又能够有效阐释审美实践与艺术经验,进而通达终极价值的人文关怀。全方位构建有“美”有“学”的民族化、普世性现代美学,则是每一位学者的目标。交互转换的话语空间不仅给予我们理论启示,其本身仍然也是极具张力的存在。其实我们深入探究这一空间话语之时会发现很有意思的状况:它们当中有时间上的差距。中国在20世纪初所接受的西方美学思想更多的是启蒙运动以来的认识论美学,也可称之为现代主义美学,其逻辑与思维模式主要是西方古典时期以来的学科逻辑与理性思维,从时间上来看大致是20世纪中期以前;而对于存在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阐释学美学以及中国后现代主义美学话语的接受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我们对于此类“非理性转向”美学似乎是采取“平行接受”的方式,因为当时我国正处在美学第二次转型和第三次转型阶段,美学方法论、主体性探讨、审美独立的讨论如火如荼,对于形象思维和“手稿”的再次发掘似乎使美学家们找到了思想解放和反观政治的文化立场。“主体性”的狂欢使得我们对西方同时期的后学资源只是进行引介,并没有将其渗入到美学体系与美学论争之中。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后实践美学时期,生命美学、主体间性等带有中国反思色彩的现代美学才真正消解了狂热引进的场景,真正从建构与融合的角度重新审视中西美学资源。可以说,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现代美学一直处在“赶超”西方美学的尴尬处境中,从学科化、逻辑化的建构、到主体性美学的张扬,再到当代后实践美学的整合,蓦然回首,发现西方美学正在向我们曾经放弃的古典美学靠拢,这一方面使我们看到了现在美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失落的话语资源,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和西方现代美学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恰恰是中国现代美学价值重塑和发展的机遇。交互转换的话语空间给中国当代美学带来了发展的张力,西方美学经历的过于膨胀的理性主体之后,转向了对感性生命的关注和审美经验的话语言说,并试图以此来适应学科互涉和文化研究的巍巍景观;而中国面临的同样是意识形态话语松动之后面对文化浪潮的美学有效性问题,所以,西方现代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在经历了时间上错位的“交互转换”,终于在21世纪找到了互补协调发展的双重维度。维度之一是现象直观与感兴妙悟的美学话语。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和美学思潮,发端并兴盛于20世纪中叶,“迄今已成为最有影响、在中国美学界运用最多的一种观念与思潮。”[17]无论是生命美学、生态美学、生存美学、体验美学、空间美学等等都从思维方法、美学观念和审视态度上获得资源。
现象学主要是破除二元式的思维模式,以一元式的视角进行美学研究,“这种美学的意向性活动逻辑或对象化逻辑把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实现审美的意向性、双向对象化,凸显出美学的逻辑过程的特征”[18];其主要方法是“本质直观”,途径是“感性体验”。这些对于中国美学界而言也许并不是很稀有的理论,但是在西方二元论的基本思维模式之中确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胡塞尔就曾自豪地宣称,“现象学:它标志着一门科学,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特殊的哲学思维态度和特殊的哲学方法。”[4]22本质直观是现象学美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又有“悬置”和“先验还原”两个相关理论。在胡塞尔看来,从康德和叔本华一线下来的有着先验矛盾的主体能够认知绝对必然性的世界与知识是极大的悖论,为了克服矛盾,经验的自我主体必须把已有的知识“加上括号”,进行“悬置”,“根据显现与显现物之间本质的相互关系,现象实际上叫做显现物,但首先用来表示显现本身,表示主观现象。”[4]8胡塞尔通过本质直观通达“纯粹现象”,而“现象即本质”,这就从根本上削弱了由笛卡尔和康德美学奠定的“主体中心”地位。在意向性的联结下,“我”与“他者”是互为主体,共享现象世界的关系。这一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又称为“主体间性”,成为存在论美学转变的关键。“现象学的直观与纯粹的艺术中的美学直观是相近的。”[19]胡塞尔的哲学现象学开创的思维方式和一元话语深刻影响了萨特、梅洛庞蒂、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杜夫海纳的美学现象学以及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等等,并随后扩展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领域。其实,现象学的兴盛并不仅仅是哲学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中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商品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人类科技启蒙理性的不断膨胀引发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信仰和生态的问题,人性最终被“异化”成为对物的纯粹占有,人与自然的源初和谐关系也被破坏。二元对立视域中的主体膨胀忘却了本真“存在”的使命,胡塞尔的纯粹意识在海德格尔这里成为“存在”,并成为超越二元对立体系的哲学本体。人、神、天空、大地等共同构成了“诗意地栖居”的“四重性整体”,而艺术与诗意正是对存在的澄明和去蔽,诗的本性是真理的建立,真理的诗性投射把真理自身融入作品。“艺术使真理起源,在作品中,创建保藏的艺术是跃向在之者的真理的原动力。通过这种飞跃,而使某种事物诞生,并在其本质的来源处将事物引向在之中,这就是本源一词的含义。”[20]对于中国古典美学而言,以艺术和审美介入生活,提升生命的境界,以“妙悟”的直觉观审通达美学至境则是耳熟能详。如果说“神思”还只是心与物在想象中的往复周旋,并没有达到完全合一的纯粹至境;而对于妙悟而言,则是消除心物、主客的一切界限,无物无心而又皆神皆意,通达无所不在的自由境界;一切都是主体,一切又都是复归于源初自然的状态:“无边草木悉妙药,一切禽鸟皆能言。化身八万四千臂,神通转物如乾坤;山河大地悉自说,是身口意初不喧。世间何事无妙理,悟处不独非风幡。”[21]也正如严羽所论述:“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22]所以,面对后实践美学或是新实践美学的建构,现象学和妙悟的美学路径是研究的必须。一方面新世纪的美学需要实现在“后现代”破碎颠覆的语境中实现生命本体的完整体验,另一方面美学沿着“交互转换”的路径走到当前的理论取向也是内在必然,一元式、体验式、直观式的美学话语不仅与西方存在主义、空间转向等理论相通约,更是与中国的古典美学、当代生命美学、主体间性美学、生态美学有着天然的联系。中西美学以现象学美学实现美学未来发展道路的“殊途同归”,将实现对主体内在生命的终极关怀,这也在极大程度上使美学以审美感性的力量介入当下的审美文化研究。
维度之二是美学诗性形态与文化研究的融合。西方美学经历了现象学的话语转换之后,已然将美学从哲学的话语统摄和学院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以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和存在主义的生存体验加强对当下审美文化经验的介入性;而中国现代美学历经知识化、学科化的路径之后,一方面发现美学面对当前文化转向、文化工业之时表现出阐释的无力感,美学在卸下启蒙与政治的重担之后如何面对被边缘化的现状,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审美实践也在新时期要求美学重新回归古典美学的相关话语,“走马灯”似的引入西方美学流派理论与中国当下的文学经验产生悖离。所以,“交互转换”张力所带给我们的另一条美学发展的路径正是重新回归跨学科形态的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将西方的后殖民主义诗学、女性研究、后现代主义美学、空间美学、消费文化、文化工业等着眼于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同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诗性形态有机结合起来,以审美文化的视角重新介入到艺术经验的研究当中,“随着各种新兴的研究对象和理论话语在这个领域的产生,文学美学正在成为一种跨学科知识,并引发了对学科体系之外的‘民间’知识的学科化,从而动摇了现有的学科结构。……可以预期,这种整合将在思路、方法、价值观、话语形态等方面更新对艺术审美经验的研究”[23]。审美文化和综合形态角度下的美学并不将审美经验局限于独立的文学艺术领域,也并不像主体性美学那样把审美的“质”、“量”、“关系”以及功利性、必然律、自由律进行细致的区分,而是把美学看做“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审美体验,由此我们一方面关注美学跨学科知识的可能性,比如对消费美学、艺术设计、赛博空间、广告传媒、影视图片等进行后现代美学式的全新解读;另一方面在复杂的后现代语境中,应以现象学直观的方式对美学元素进行审美体验,强调外部泛美学化与内部人生体验的互动,尤其是凸显了对女性、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其他被边缘群体的美学话语的尊重。所以说,审美文化与文化批评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无法绕开的美学发展路径,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眼光和积极的视角参与到美学话语建构之中。总体看来,审美文化呈现出三个向度的特质:第一,技术化。中西古典时期的美学理论与美学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在以文学为中心的样态中发展起来的,由此形成了恒定、经典和传统的特质;而新时期以来,审美最明显的特质正是与技术化的联盟,并极大扩展了艺术的边缘形态和学科结构。技术复制时期的电影、电视、声音、图片、网络等前所未有地冲击传统凝神静观的美学体验,并且实现了美学同传媒、信息、电子技术等各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目前居于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24]尤其是影像化特质更是成为当今时代的“霸权”,“从电影、电视,到广告和印刷物,从城市规划、家具装修到时尚、美容或健身,我们与图像的关系与其说是‘役物’关系,不如说是‘物役’的关系,是一种被图像所左右的关系”[25],图像文本给予我们的是形象生动、拟真具体的感官色彩,取代了文学文本的符号化解读与能指延异的过程,所以利奥塔认为,“读”是符号解码与意义澄明的过程,而“看”则是以现象直观的方式把握意义,或许背后就是无意义,但其作为感官体验却必须存在。在此种语境下出现了“艺术终结论”,同失语症一样,作为新时期对影像霸权的美学焦虑提出了尖锐的问题;艺术终结对视觉转型的反思,有利于我们重建体验维度下的主体间性,从而实现后现代中主体的完满统一。而美学恰恰应该俯下身段,重拾文化形态的美学体验,在崭新的语境中分析现代艺术的存在价值和另类体验,增强美学自身的审美实践品格,从而进一步实现美学的复兴。第二,生态性。坏境美学、生态美学、生命美学等都以文化地理学、环境科学的跨学科视野,将美学渗入到人与自然的关节点上,重新发掘无功利的人类审美愉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措施
前言
在我国,旅游业方兴未艾,属于一种朝阳产业,然而其经济收入已经相当可观,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10,其仍在继续增长。所谓旅游业指的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下而发生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其主体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旅游业,另外一个是商品经济。现阶段,我国旅游经济还存在诸多不足,给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所以,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经济概述
(一)实质
所谓旅游经济指的是,旅游行为主体基于旅游活动这一前提,以商品经济为依托,通过诸多旅游活动,借助当前的各项科学技术,把旅游行为和经济行为有机关联、融合到一起,并客观反映在一系列旅游活动中,以及旅游者和相关经营者之间,遵循相关利益准则而发生经济行为所最终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经济效益的总和。对于我国国民经济而言,旅游经济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子系统,涵盖了旅游者消费、旅游行业生存、旅游市场运作等诸多内容。
(二)重要性
首先,旅游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在旅游的整个活动中,旅游者有着诸多需求,最基本的莫过于食、住、行、游、购等几大方面,涉及多个行业,换而言之,能够提供一系列就业机会。其次,旅游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调整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直接或间接促进相关产业的良好发展。再次,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增加税收,从而让当地政府获得充足的建设资金;能够推动当地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为当地民众提供一个现代化的生活环境;能够以自身为窗口,扩大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投资,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对外开放水平。
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一)服务不到位
对国内诸多旅游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其普遍存在服务不到位的问题,特别是中小型旅企业,对服务质量重视不足,相关投入自然有限,如此一来,造成我国旅游经济出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即整体服务质量不高。我国经济正处速发展时期,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旅游人数随之爆炸式增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尤其是节假日,大量游客由四面八方齐聚景点,拥挤现象十分严重,所以,部分旅游企业对服务工作重视不足,局限于现阶段经济利益的获得。另外,旅游行业从业者众多,但存在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使得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以上问题将会直接或者间接导致旅游行业服务不到位。
(二)保障措施过少
首先,缺乏科学系统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我国基于此进行了相关改革,但实际效果还不尽人意。受限于管理体制的欠缺,我国旅游经济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管理错位现象较为突出。其次,信息化管理较为薄弱。我国旅游业尚未建立健全旅游电子商务体系,因而旅游者很难或者无法从互联网上及时获取相关的旅游信息。再次,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由于旅游营销意识相对薄弱,因而在相关保障设施建设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重视不足和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旅客的实际需求。最后,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科学的运行机制,造成旅游经济无法可持续发展。
(三)激励制度不健全
首先,旅游市场主体不够明确。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施加过多干预,导致旅游产品在整体上创新不足,缺乏发展动力。其次,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如一个名人却有多个故乡,以及强买强卖现象。再次,组织结构不合理。在我国旅游经济中,政企不分情况较为普遍,再加上激励制度的欠缺,很难充分调动相关各方的积极性。
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措施
(一)提高旅游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若想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则需要重视并提高旅游行业整体服务水平。首先,要做好相关服务人员(如导游)的培训工作,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更要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从而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服务需要。其次,应重视并做好相关硬件设施建设工作。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做到质价相符,要坚持诚信经营,通过硬件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来尽量满足游客们的相关需要。再次,应建立健全一系列服务质量监督制度。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可尝试定期游客满意度以及相关投诉信息的做法,从而便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最后,应建立健全旅游管理制度,结合国内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从而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若想实现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是比不可少的环节。首先,应对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体制进行大胆改革,将现行的监督模式的管理体制转变成优质的服务模式的管理体制,从而促进我国旅游管理的不断完善。其次,应建立健全旅游公共保障体系。完善一系列配套的基础旅游设施,为游客的食、住、行、购物提供更大的便利,满足游客的合理需求,从而大幅提升游客满意度;再次,应建立健全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旅游市场进行严格规范和有效约束,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理想的法律环境。
(三)健全相关激励制度
若想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则有必要健全相关激励制度。首先,重视旅游企业的培育,并使其发展成为市场主体。在推动旅游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而减少具体的、过多的行政干预,从而最大幅度调动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其次,政府应重视并做好监管工作。在发展旅游经济的一系列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协调所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行为,对旅游业进行必要规范,从而一个构建积极的、健康的旅游市场秩序。最后,应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竞争机制,并予以有效的宏观管理。要推进宏观管理进程,转换旅游行业目前的运作机制,通过政企分开的推行,发挥旅游企业主体作用,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运作及发展规律,从而不断强化其竞争力。
(四)创新旅游产业结构
首先,应重视并做好旅游精品建设,强化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幅员辽阔、风景宜人,且具有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这给我国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应立足于世界高度,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品牌,建设面向世界的优秀旅游景区。应树立宏大目标,制定科学规划,让旅游景区走出中国和亚洲,面向世界。如此一来,便能不断开拓国内旅游市场,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应重视并做好旅游集聚区的发展,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结合现阶段国内旅游市场存在的典型问题和常见问题,如旅游基础设施较为缺乏,服务体系不够完整、管理水平相对低下等,积极寻找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重点关注和发展旅游精品以及文化旅游,基于游客的具体消费需求,建立并完善一条龙服务模式,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食、住、行、购物环境,赋予旅游景点更大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文献检索课
中图分类号G254.97
“问题探究”教学法能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1]。文献检索课作为国家教育部门统一命名的一门科学方法课,进入2l世纪以来,已经成为培养高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2]。由此,在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中,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3]相一致。
1问题探究教学的过程
1.1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核心是如何创设问题。教师可通过学习、生活中需要查阅的内容以及常见现象来扩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概念、原理,由学习过的知识的拓展引出的新问题。如在学习信息、文献、知识等知识内容时,让学生探讨他们认为的身边“信息”是什么,提出问题。信息也可以与当时的时事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认识,例如: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阿基米德定律、二十四节气等都分别属于事实性信息、科学信息、自然信息的哪一类。什么样的信息可以成为能够传承的知识?文献在信息、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命题,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进行科研提供一定思路。例如:给食品学院的学生讲到计算机检索原理章节中分析提取课题主要概念和辅助概念时,如:“芸豆天然食用色素的提取”,这个课题有五个概念:芸豆、天然、食用、色素、提取。其中,主要概念为“芸豆”与“色素”,辅助概念为天然、食用、提取。因为,芸豆的色素本身就是天然的,只要把“芸豆”与“色素”这两个概念组面进行组配,有关提取、制造、利用等方面的文献都会检索出来。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分析检索本专业课题正确的思路,加深对文献检索新学知识的理解。并且在授课时,须告诉学生,我校地处西北,信息、技术相对东部地区有很得的差距,选择研究课题时一定本着和当地特色相结合的进行命题,才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扑捉与所教授专业相关的问题,而且善于引导学生直接参与问题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正确检索,使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1.2学生上讲台,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从小就经常使用网络,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文献信息检索课的特点,将“互联网信息利用原理”这一章节提前安排给学生,分几组,分成几个专题,每一组选一个代表上台讲授,要求在主要知识点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将自己上网收集文献的心得和同学们共享。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然后根据学生的讲解根据章节的要求有的放矢的进行提问。最后老师完善互联网信息利用原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在这种互动的氛围下,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学习的内容也容易掌握了。
1.3上机实习,进行强化
以学生正在学习或已经学习过的专业课内容为信息检索实践对象,与专业教师取得联系,为学生指定专业课题、学生自选课题或者调取毕业生的论文题目供学生参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进行对应检索工具应用实习,最后就这一问题进行综述,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
2及时检验教学成果,发现问题
应用问题探究教学之后,应及时对结果进行检验。如:对信息检索原理的章节的评估可以选择相应专业毕业生论文题目,让学生分析提取课题主要概念和辅助概念,检索概念的扩展方法,汉语课题概念的切分方法等方面,并用构成检索策略。然后与老师论证给出的答案进行比较,也可以是其他同学对其进行判断。最后教师及时进行补充、纠正,并进行反馈,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将书本知识进行激活,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锻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探究的问题教师必须把握教学进展方向,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研究。并适时、有效地进行调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创设的问题应难易适度,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形成好奇心,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动机。总之,探究分析问题可形式多样,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查阅资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掌握知识。
总之,文献检索首先是一种技能,更应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学以致用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将这种技能与日常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更能体现出掌握这种技能的成就感,而成就感对促进这种技能的掌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文献检索除了可以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疑惑外,对于大学生来说,文献检索还要突显其专业性,和专业结合起来会使文献检索更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均有很强的实践意义[4]。因此,问题探究教学符合了文献检索课的要求,是一种从教学理念上突破的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我们对文献检索教学的方式产生一系列的触动和思考,给我们的文献检索教学带来更多思维、方法等。
参考文献:
[1]赵秀芝.“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教育研究,2007,(2):129.
[2]曾小红,金晓君,蒋祥春等.基于Lib2.0的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19-21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206-01
一、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衔接
针对目前中高职教育课程的衔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课程结构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要进行压缩,适当加大专业课课时,突出应用性,使学的理论知识够用,有职业适应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要根绝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对文化课进行合理调整以满足职业教育需要为准。(2)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例如英国采取将一门课程分为六个从低到高的有机衔接的模块,前三个模块供中职教育使用,后三个模块供高职教育使用,这样就使课程设置具有流畅的延续性,也不会出现重复设置。
二、招生与就业的衔接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国外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经验,在高职对口招生考试时,专业技能的考核和文化课的考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课的考核要同时兼顾职业高中、中专、技校三类学校的教材,制定出统一的考试大纲,文化课考试难度不能太大,文化课考试所占总分值比例也不能太高,以适应高职学习的基础为准。为避免中职教育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可以采取多种招生形式,例如《河南省2012年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规定2012年有7所高职院校获取单独招生资格,考生参加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即可被直接录取,无需高考。单招考核由文化科目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文化科目考试由试点院校单独或联合组织进行,职业技能考核由试点院校单独组织进行。按照教育部规定,考生参加单独招生考试,若被录取,不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未被录取的考生可继续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高职院校的招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实现“宽进严出”的制度。中职学生可以凭借其在中职阶段累计的各科考试成绩报考高职院校,在毕业时无需再参加统一考试。如果一次考试没有通过,则可以在一定的年限内参加多次考试,放宽报考条件,允许非应届中职毕业生报考高职,从根本上突破中职学生升学限制,从而为中高职之间从注重学历的衔接转向注重内涵的衔接创造有利条件。在就业方面,学校应当实行校企联合和中、高职联姻,建立就业、管理、教学、招生一条龙的育人模式。为了解决学习与继续深造、培养与就业的脱节问题,采取校企结合、中高职联姻,要实行按需培养,按需招生,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应当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实行选拔式升学与就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加强进行培养,要能够科学利用实践基地,解决生产实践、教学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三、培养目标衔接
要想做好中高职教育的科学衔接就应当对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上既要有层次性,也要有一致性,中等职业教育核心是强调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应用型的中级人才,强调的是学生拥有一技之长。高等职业院校定位是高技能性、高层次性,强调是培养高技能型、管理型、应用型人才,要比中等职业教育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要有创新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广泛的适应性。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素质、基本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相近,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在综合素质、技能和综合知识、管理能力和知识、高新技能和知识等方面要求还是较低。
要转变观念,树立大职教理念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把终身学习的理念渗透到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表述中,从大职教理念出发,坚持系统科学指导。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找准对接口,界定能力培养区分度;系统地对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一体化设计,分段确定。
四、专业设置衔接
中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时,要在要求上存在一致性,要根据行业和区域的发展需要进行设置。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专业名称、专业分类、范围要求等就业面较窄,专业设置不科学、随意较大,甚至还出现中职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高职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的设置方面专业设置较多,而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相对较少,这样就造成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受到影响,一些领域应用型、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进行设置时,没有结合中职向上延伸的需要,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主要考虑专业是否热门和本校是否具备条件。中等职业学校除了技术含量较低,一线操作、服务类的专业外,都要按照要求进行设置,另外还要考虑专业设置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要按照职业岗位与专业设置、产业与教育相对接的原则,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和区域内经济发展,优化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预警机制和信息平台。要认真做好中高职专业设置统筹工作,对于淘汰类产业的专业要必须取消,限制类产业的专业要进行严格的限制,鼓励性产业的专业要进行积极的发展,改造调整办学需求与质量以及层次需求不对接的专业。
参考文献:
[1]郭福娜,李庆苏.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J].北方经贸,2013(1).
[2]王屹.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4).
[3]张霞.谈构建中高职教育高效衔接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3(1).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而本节教学内容概述了科学史中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是对初中所学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更深刻地阐明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本节的教学目标不仅是透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体验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认识科学家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科学素养,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使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成为可能。
高中阶段学生在学习了细胞、酶、ATP、呼吸作用等知识后,开始了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的学习,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为下一节课深刻理解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具体过程等埋下伏笔,科学发现史的每个实验一环扣一环,彼此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科学家应该如何设计实验继续探究前人探究历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讲解实验,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迁移。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探究实验
3 教学过程
3.1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指向窗外)看!美丽的自然界中有那么多的绿色植物,如果没有它们,地球上大多数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能不能正常地存活?这是什么作用?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科学家是怎样设计实验探索发现光合作用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眸历史,揭开光合作用之谜。
众所周知,一颗种子播种在土壤中,在适宜的条件下便可萌发生长。有的可长成高达数十米的参天大树;有的在其最适合生长的季节里具有惊人的生长速度。如玉米在拔节期每天大约可长高8厘米。那么,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出示图片,早在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这句话对吗?你能用实验证明吗?引出海尔蒙特的实验。
3.2 新知学习
运用多媒体展示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柳树之谜”的漫画),分析实验数据,提出问题:①树重量的增加是不是来自于土壤?②实验结果土壤减少了,减少的是什么物质?他认为构成植物体的物质来自水,而土壤只供给极少量的物质。③木桶上还要加盖,目的是什么?结论完全正确吗?忽略了什么因素的作用?
总结:这个结论首先提出了水参与植物体有机物质合成的观点,但是没有考虑到植物能否从空气中得到什么。
【板书】
1.1648年 海尔蒙特实验 结论:水分是建造植物体的唯一原料
课件演示普里斯特利实验过程及现象,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①该实验说明了什么?②该实验是否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氧气变化?③后来科学家重复他的实验,发现有时候成功,有时候失败,失败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④如果你是科学家,你将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个探究实验?
总结:实验采用了对照的方法控制变量,证明植物能“净化”因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使空气变好,这就是后来人们才知道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出氧气的缘故。然而他却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植物缓慢的生长过程,却忽略了光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有人重复实验失败的原因。
【板书】2.1771年 普利斯特利实验 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讲解,设问:英根豪斯实验采用什么实验方法,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3.1779年 英格豪斯实验 结论: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1)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气体?知道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2)这一过程在光下都能成功,那么光能到哪里去了?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明确提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3)光能以什么形式储存起来了呢?植物在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光程中,还产生了什么物质呢?学生活动:尝试让学生设计实验,然后学生观看课件中的设计方案。
然后放映一段该实验的录像,边讲解边讨论:
(1)实验前为什么要将植物放在暗处几小时?
(2)为什么要一半遮光一半曝光?起到什么作用?
(3)为什么要进行脱色处理?
(4)该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了淀粉。
【板书】4.1864年 萨克斯实验 结论: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了淀粉
通过前面的实验已经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淀粉和氧气,那么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来自二氧化碳,来自水,还是来自两者?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设计实验?展示学生的设计思路,并请学生解释理由。
根据同位素标记法,设置两组实验:
(1)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
(2)Ⅰ向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Ⅱ 向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
讨论:为什么要设置两组实验,能否只做一组?为什么?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板书】5.1940年 鲁宾和卡门实验 结论: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怎样合成的?和反应中哪些原料有关?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假设?仍然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监测其放射性,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板书】6.1948年 卡尔文实验 结论: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
3.3训练反馈与拓展延伸
回顾科学家的实验,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
“遗传病的预防”的教学内容为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试用本)》第三册第八章第四节“人类遗传病和遗传病的预防”的第2课时,学习要求为C级。在中学生命科学学科育人价值中,培养科学素养占据首要地位,这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生命科学知识,还需要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除了需要掌握遗传病预防的方法,还要能够应用所学知识避免遗传病的发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唤醒生命意识。
教材中列举了禁止近亲结婚等五种预防措施,学生学习后往往能够说出这些措施的具体名称,但对于这些举措背后的遗传学原理却难以解释,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然而本节课恰是与学生的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采用情景教学法设计了一对青年男女王小姐和王先生从准备结婚到生育子女的故事,以人生旅途“结婚申请――婚检――遗传咨询――产前检查”为线索串联五种预防措施,营造具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生命与成长,体会学习生命科学的意义,实现生命科学的学科育人价值。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推断直系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可以根据遗传病的特点,遵循遗传咨询的步骤提出预防措施;说出预防遗传病的五种措施。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遗传咨询的活动中,学习遗传系谱图的绘制和遗传病概率的计算方法;通过情景故事的学习,解释预防遗传病发生的原因。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比较近亲结婚的遗传病发病比例,体会禁止近亲结婚对优生优育的重要性;认识遗传学对预防遗传病发生的作用,培养生命科学素养,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3 教学设计及过程
3.1 创设生活情景,巧解近亲关系
禁止近亲结婚是教学中的第一项预防措施,教师在本节课的开篇采用学生未来人生会遇见的场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情景一:有一对青年男女王小姐和王先生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恋爱之后,准备走上婚姻的殿堂。他们在预约登记结婚时签署了《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上面写着“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王小姐和王先生是否属于近亲,近亲结婚有何危害?
在由恋爱走向婚姻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了解结婚登记的流程和《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增加其生活经验。教师利用此情景设计了学生活动:找一找系谱图中“我”的直系和旁系血亲有哪些?学生观察系谱图,判断“我”的直系和旁系血亲,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同时结合对比教材隐性遗传病发病率表格中数据,让学生感受近亲结婚遗的危害,体会科学研究需要数据的论证,并且独立思考其背后的遗传学原理,建立前后章节的联系。
3.2 关注新闻事实,树立科学观念
情景二的设计围绕婚前检查的预防措施现状展开:王小姐和王先生排除了近亲关系,按要求预约登记结婚后,民政局工作人员给了双方自愿免费婚前体检单。王先生提出,我们应该先去做婚检后,再领结婚证;而王小姐却说,我们双方都很健康,婚检很麻烦,免了吧!你支持男方,还是女方?
教师通过故事引发目前对婚前体检的不同态度,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展现2015年关于婚前检查对于预防遗传病发生的数据,让学生清楚婚前检查的重要性,科学地看待婚前体检的积极意义,影响其今后的生活选择。
3.3 体验遗传咨询,活用遗传知识
对遗传咨询的预防措施的学习,采用学生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设置情景三:在王先生的坚持下,他们来到了医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在对病史的询问时,发现王先生曾经患有多指症,但在幼年时通过手术矫正了。王先生主诉男方母亲家族都没有多指症,但父亲家族有多指症病逝,男方的父亲、祖父、祖母都患有多指症,只有一个姑姑没有患病。他们担心这个结果可能对后代产生影响,于是向医生进行了咨询。
学生以4人小组进行角色扮演,2人为夫妇,2人为专家,根据学习单提示完成遗传咨询活动。教师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1) 遗传咨询由哪四个步骤组成?(2) 多指症属于哪种类型的遗传病?(3) 孩子的发病率是多少?如果王小姐怀孕是否需要终止妊娠?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进入情境中学习遗传咨询的过程,体会遗传咨询对于避免遗传病发生的重要性,运用遗传学的知识画出系谱图,计算后代患病概率,将生命科学知识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3.4 认识产前检查,贯彻生命教育
情景四围绕预防措施产前检查展开:当王小姐和王先生经过医生的指导后,知道孩子会有50%的概率患有多指症,但这并不属于严重畸形,可以通过手术矫正。他们消除了顾虑,登记结婚了。一年之后,他们有了爱的结晶。怀孕了的王小姐在产前B超检查时询问医生孩子是否患多指症,医生表示多指症不属于严重畸形,是不检查的,避免准妈妈以此为由终止妊娠,即便患有多指症,出生后2岁内通过手术矫正即可。
在此情境下,教师简要介绍B超检查的目的,对基础医学知识进行普及,避免学生产生认识误区,科学正确的对待产前检查,同时贯彻生命教育,尊重未出生孩子的生命。
3.5 结合生育政策,提倡优生优育
结合现阶段的“二孩”政策,设置情景五:经过了40周的妊娠,王小姐生下了一个多指症宝宝,通过及时手术治疗治愈了。几年后,身为独身女的王小姐和王先生商量后怀了第二胎,在产前检查时,医生告知王小姐,她的年龄超过了35岁,推荐进行羊水检查,检查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王小姐非常不理解,表示家里并没有人患过唐氏综合征,王小姐是否该进行羊水检查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表唐氏综合征患儿发病率和母亲年龄的曲线,关注生育年龄与遗传病的关系,在图表的阅读中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出适龄生育可以减少遗传病的发生的结论。在教学时,教师对羊水检查的过程和目的做简要介绍,使感受科学技术对预防遗传病发生的积极作用。
情景六以健康孩子的出生为结束:妊娠16周时,王小姐同意了医生的建议,对胎儿进行了羊水检查,经染色体分析推断胎儿染色体正常,最终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王小姐在生产后鼓励其他朋友应该适龄生育,以减少遗传病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