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理小实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活;小实验;大作用;物理教学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初中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教师或学生可以亲自制作一些小实验,在授课时演示或让学生操作,把抽象的概念或规律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减轻学生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小实验解释物理现象,理解物理概念
真正的认识自然,必须从概念学习做起,而物理概念的教学既困难又抽象,恰到好处的小实验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浮力》一节,我们可以轻松地验证上浮、漂浮和下沉,唯独悬浮很难演示,只能利用推理的方法,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浮力等于重力,二力平衡,静止在液体中即为悬浮,偶然看到一个小实验,配制足以让鸡蛋漂浮的浓盐水,演示悬浮时只需缓缓加入清水。这是因为鸡蛋的重力和浮力绝对的相等是很难做到的。靠每隔2~3秒钟向液体内添加少许浓盐水去调节液体的浓度很难实现和维持悬浮,而配置了浓盐水后可先使鸡蛋漂浮,再缓缓加入清水,这样稀释的是上层盐水,鸡蛋所受浮力随即减小,于是下沉。但是鸡蛋在没入下层更浓的盐水过程中,容易得到一个平衡点,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好。学生不仅对悬浮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小实验化解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一味地采用课本上的实验,身边随处可得的材料可以使实验更简单更有说服力。例如,《内能及其改变》一节,物体对外做功,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选一个空的矿泉水瓶,装一点点水,盖上瓶盖,让一个比较有劲的学生将瓶子拧成麻花状,(注意瓶口不能对着自己和其他学生)拧啊拧啊,“砰”的一声,瓶盖飞了,白雾出现在瓶嘴处,水蒸气对瓶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这些小实验,既可以解决器材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解决课堂时间紧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之间一个个知识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利用小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材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符合调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课外小实验主要有以下五点作用:
1.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人类有强烈的认知好奇心”,学生对于物理课题特殊的认识倾向,就是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课外实验活动中,可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物理学科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例如,用一个较大的凸透镜对着太阳光,在透镜后面的亮点处放一张纸,纸可被烧焦。看到这个实验结果,学生很惊奇,对相关的知识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又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后,做人工制霜小实验,对霜的形成有了清楚的认识:霜不是天上下的,而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的。这些有趣的小实验,把学生引入物理知识的海洋。“物理难学”这一畏难情绪便会明显淡化。
2. 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课外物理实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演示。例如,把两本书书页交错相互插入,然后试图把它们拉开,发现要分开它们很不容易。对摩擦力的认识变得非常形象直观可以轻松地理解这一概念。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或某些思维障碍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引导、启发、再现作用的课外小实验,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解决物理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如在玻璃杯中注入多半杯水把生鸡蛋放入水中可观察到鸡蛋沉入水底。而在玻璃杯中加入食盐均匀搅拌会发现鸡蛋慢慢上浮,最后浮到了水面上。又如,把一根不太硬的薄木条置于桌面上,让它部分伸出桌面边缘,在木条的桌面部分盖上一张纸,然后用手猛击木条伸出部分,这时可见木条被击断。 学生观察到了现象,就会自主地分析思考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这样,通过课外观察实验,既理论联系了实际,巩固了课堂所学物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外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过程,对学生来说都是创新活动。课外实验本身就要求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课外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动手,会遇到平时想象不到的操作问题,不断尝试练习,由不熟练、做不好到动作灵活、实验效果良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初中 物理教学 小实验 作用
初中物理小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物理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物理新课标要求物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而在我国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物理教师对物理小实验不重视的现象,很多物理教师并没有真正弄清楚物理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那么,物理小实验究竟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初中物理小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物理小实验以其灵活、易于操作的特点能够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其贴近生活的特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初中新课标物理小实验大都取材于生活,比如摩擦力,可以通过我们穿的衣服、鞋子以及车子的行驶等体现出来。比如杠杆原理,可以从我们日常所见的杠称和起子中体现出来等等。这些小实验都源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更能激发初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兴趣。通过这些生活小实验,能够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学习流体压强知识时,物理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小实验的操作:使用乒乓球和玻璃漏斗来做试验器材,物理教师指导学生先将玻璃漏斗倒置放置,然后将乒乓球放在玻璃漏斗颈口上方,这个时候学生肯定十分好奇,不知道教师要做什么。物理教师就可以用言语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兴趣,将实验结果事先透漏给学生,“一会儿你们对着乒乓球吹气,它会自己隔空停在漏斗上方的”,教师这么说,学生一定不会相信,会觉得十分惊奇,因为以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但老师都这么说了,学生的心理就会非常复杂,就会更加急切地想知道到底谁是正确的,从而对这个实验兴趣十足。然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下一步,嘴对着漏斗颈吹气,同时手松开乒乓球。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乒乓球竟然真的停在了漏斗的颈口部位!这下,学生就都轰动了,感觉非常好奇,想要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接下来理论的教学就容易多了。因为实验的缘故,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的记忆也会非常深刻。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实验可供物理教师使用,只要教师善于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物理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制作土电话进行传声游戏来教授声音的传播知识;用瓶吞鸡蛋的实验来讲授压强知识;用“海底捞针”的小实验告诉学生光的折射原理等等,这些小实验往往与生活联系紧密,其实验现象有悖初中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以及求知欲,当了解了物理原理后,还能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对知识进行的有效理解与记忆。
二、初中物理小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小实验通过使用周边生活中的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能够培养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探究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凸显初中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学习了杠杆平衡条件后,教师可以布置实验任务给学生:独立制作小杆秤,并且评选谁做得更好、更准确。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杆秤,能使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运用更加深刻。通过评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会思考究竟如何做才能在同班同学的制作中胜出,这些别出心裁的小设计都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物理小实验中,教师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以及进行实验等,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比如在进行大气压强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案,在班级进行评比。以这样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的学生会想到用乒乓球和矿泉水瓶进行实验,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用乒乓球盖住倒立,然后松开按住乒乓球的手,会发现矿泉水不会流出来。有的学生会想到用玻璃片盖住装满水的小瓶口,然后倒立,松开按住玻璃的手,发现水不会倒流等等。这些实验方案以及实验器材的不同选择都是初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1.物理课外小实验架起了课内知识走向社会的桥梁,实现潜在课程的价值。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物理要联系生产实际,从生活和社会生产中获得感性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物理课外小实验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丰富学生生活,在物理课外小实验活动中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的理解得到升华与活化,对已掌握的物理知识有不同角度的认识,课外物理小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结合,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补充和延伸。例如:指导学生课外制作针孔照相机的小实验。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对小孔成像有了深刻理解,教师再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太阳光照射在茂密的树林会在地上形成光斑等生活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习电功率知识前,教师提出“夏天,打开冰箱的门,通电后冰箱工作,能降低房间的温度吗?”的问题,建议学生回家后做课外小实验,给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延伸学习的过程,展示物理知识的魅力。要求学生做“自制滑动变阻器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度”的小实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这样通过相应的小实验,就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物理课外小实验活动强化生活与探究的结合,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物理教学要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物理课外实验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物理课外小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表面上现象和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有矛盾的认识,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很容易接受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如用力推桌子,桌子才会运动,停止用力,运动就停止,这种观点看似跟某些生活经验相符,为了澄清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模糊认识,让学生在课外动手做物理小实验,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器材,如木板面做成小斜面、生活中的毛巾、玻璃板、刻度尺等进行物理小实验:让小球在同样高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先后分别通过玻璃板、粗糙的木板、毛巾,观察小球在三个不同的水平表面上滑动的位移,学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越光滑的表面上,小球受到的阻力越小,滑过的距离越大,假设小球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就不会受到阻力,将会永远运动下去。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较容易接受牛顿第一定律。
3.物理课外小实验活动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符合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
物理课外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物理知识的难点,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课外小实验是由教师提出要求并指导,学生自己独立在课外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做实验时根据教师设计的物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情境中得到启迪,借助问题情境,学生会发现、寻找、创设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物理小实验将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迂回、铺垫,使学生的思维从较高发展区依次递进为最近发展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跳一跳,摘到桃”。如果实验取得成功,物理问题得到解决,就会唤起学生心理上的激发状态。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定律前设计了课外小实验:利用玻璃瓶、筷子、水做实验,将竹筷竖直插入水中,斜插入水中,观察竹筷的情况,杯子注水后杯底面上升,筷子折弯等现象,通过学生做实验结合生活常见河床变浅等光的折射现象唤起学生对光的折射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做铺垫,使学生感受光的折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科学的概念和规律是从多角度,多种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物理课外小实验符合学生的最佳发展区,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的头脑中产生表象将知识重整和内化。教师利用学生的观察的结论,在课堂上把握教学最佳期,从而有效帮助学生突破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知识,并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
2、瓶子赛跑操作: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讲解: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3、带电的报纸步骤: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说明: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4、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操作: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用筷子搅拌均匀。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实验;教学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传统理论性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弊端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利于学生对物理学习保持持久性的兴趣。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物理小实验的重要价值,并探索全新、高效的小实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物理小实验的优越性,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夯实知识基础,提升学习质量。
一、初中物理小实验的特点及重要性分析
(一)特点
与正常实验相比,物理小实验规模小,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实验演示,又可以在课后同学之间互动交流和探讨[1]。其所用的实验道具也相对简单和常见,对实验场地的要求不严格,实验用时较短,成本较低,难度低,可操作性强。同时,物理小实验的灵活性较高,在课堂上及课后都可以操作,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方便了学生进行实验时间的安排。学生在课后完成物理小实验,对实验现象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并且可以对实验现象深入思考后产生的疑问进行进一步探究,有利于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多思考、多动脑、勤动手,增强物理知识的可操作性。
(二)重要性
为研究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笔者选取我校初二1 班和初二2 班作为研究对象,这两个班级学生的各科成绩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无明显差距。初二1 班共计50 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小实验进行辅助教学;初二2 班共计48 人,教师采用传统理论性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之后,笔者对初二1 班的学生和初二2 班的学生实验前后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物理文本信息的了解情况等进行了对比,并根据八上期中考试的成绩与八下期末考试的成绩“三率”(及格率、优秀率、高分率)的分析对比,对实验效果进行判断(见表1 )。从八上期中考试两个班的“三率”对比的结果中看出,经过应用半个学期不同的教学模式,初二1 班的“三率”已经比初二2 班有一定的优势。而从八下期末考试两个班的三率对比可以看出,初二1 班已经具有绝对优势了。可见,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动情绪,强化自主性。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借助小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立体和形象地观察到物理现象的变化,让枯燥无味的物理概念变得有趣,从而使学生体会与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奇妙之处[2]。例如,在教学“惯性”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惯性小实验,将惯性知识更加形象地展示出来。实验过程:将放置一个鸡蛋的硬纸片放置在装有半杯水的水杯口上,之后迅速抽走硬纸片。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鸡蛋安全地掉进水杯中,并没有随硬纸片飞出。通过这个物理小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惯性的存在,进一步降低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有更加具体和生动的了解。同时,在物理小实验中,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做,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的自主性,不但可以感受到玩中学的乐趣,而且可以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不断提升。第二,营造环境,活跃氛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小实验具有便利性和趣味性,可以使物理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课堂环境更加良好,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效率更高。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多了,距离自然就近了,学生也就不再恐惧教师和物理学习,学习效果也就高了。此外,初中物理小实验也适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完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探索、相互帮助,不仅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提升了他们分析物理知识的水平,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物理学习水平的提升。
二、初中物理小实验的应用策略
(一)凸显物理小实验的趣味性,促使学生感受实验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凸显物理小实验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有针对性地适时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小实验促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乐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原本抽象的物理知识内容,真正实现“玩中学”的教育理念。例如,在教学“浮力”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小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浮力产生的原因。实验过程:将割掉底部的矿泉水瓶倒置,在瓶颈处放一个乒乓球并向瓶内注水。此时,学生可以观察到,乒乓球并不会浮起来。之后,教师用瓶盖盖在瓶口处,学生观察可以发现,乒乓球出现上浮的现象。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浮力产生的原因,对浮力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也使实验的趣味性更强,使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更大。
(二)优化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物理小实验的应用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在实验开展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调动学生的实验自主性。例如,在教学“大气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有同学设计了一个“无法吸走的牛奶”实验。实验过程:准备一个试管,装上牛奶,橡皮塞封好口,并在橡皮塞中插入细玻璃管,用力吸玻璃管,无论如何用力,牛奶就是吸不上来。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大气压的作用,试管中的饮料吸不上来。这个实验能够很好地刺激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学生敢于大胆尝试和创新,既可以在物理学习中习得知识,又能够增长才能。
(三)将实验生活化,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物理的生动性与实验性是非常强的,实验是物理学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小实验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生活的作用,拉近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可以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例如,在教学“折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设计与开展一个“位置升高的硬币”的实验,将折射与生活现象相联系。实验过程:选择一个半透明的水杯,将硬币放在这个水杯中,将杯子不断地移动,观察发现无法看见硬币,此时向杯子中加水,观察可以发现又能够重新看到硬币。能够重新看到硬币,主要是因为光的折射,使硬币的“位置”逐渐升高。这个物理小实验可以生动地解释折射现象,而学生在设计、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自身的思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物理小实验的重要性,积极引导与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小实验,发挥物理小实验的优越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知。同时,物理小实验的开展,可以使物理课堂更加轻松和愉悦,改变以往枯燥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思考、自主反思、自主动手、自我发展,这对于学生物理成绩的提升、物理思维的培养、物理综合素养的形成等都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实验 物理教学 作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中的实验教学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小实验”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对实验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除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之外,其实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开展得更多的还是小实验。小实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课堂上、课后甚至在家里开展。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和工具,自制各种各样简单的仪器,学生观察操作都比较自由,容易触发其创新潜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这些小实验,许多教师往往不重视,忽视了其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重视这些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实验技能,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中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如果离开实验,离开生活,一些学生会对学习物理产生厌学情绪。而小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亲自动手亲自实践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一些随手可做的小实验来进行教学。用“土电话”的游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合作的快乐;“手影游戏”“纸锅烧水”使学生体会到魔术的神奇;“瓶口吞蛋”“叉鱼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让两个学生“模拟平面镜成像”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严谨;用“拔河比赛”的游戏来使学生明白拔河比赛实际上比的是什么;我还让学生在课后用蜡笔或彩笔做“颜料的混合”实验、用密度不均匀的糖水来观察“海市蜃楼”、用放大镜会聚太阳光点燃火柴等等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非常浓厚,所以在课后,学生进行了许多小制作,比如自制了“蜡烛跷跷板”“潜水艇模型”“水果电池”“潜望镜”等。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实验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收获,都会有新的发现,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小实验可以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
每个小实验都包含着相关的物理知识,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现和再学习过程。通过一些课上课下的小实验,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加深理解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后,我让学生课下用罐头盒做小孔成像实验,绝大多数同学课后都有制作,而且收获还不小,学生不仅从实验中知道了小孔成像的原理,而且观察到了成像的性质,更让人惊喜的是,很多同学还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了像的大小与烛焰到孔的距离以及盒的大小(屏到孔的距离)关系的结论,为后面的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制不倒翁来理解稳度与重心高度以及底面积大小的关系,明白不倒翁不倒之谜。
小实验和小制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并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或错误认识,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三、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观察能力是实验操作中最基本的能力。让学生观察指甲剪上有哪些杠杆?观察家里用具和交通工具在哪些地方应用了摩擦?分别用到了哪类简单机械?观察各种家用电器的铭牌来了解它们的额定功率;观察家庭电路和组成;观察灯丝粗细来比较它们电阻的大小等等。通过观察性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真正做到了物理与生活的很好结合。特别是“探究单摆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实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耐心和操作技能,而且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科学方法(累积法、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活动中的运用。
四、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在课外实验中,没有现成的器材,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替代品,促使学生动手、动脑,这必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而且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般也只能自己单独解决,这必然会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比如学生们用老花眼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分别替代凸透镜(装水的圆形酒瓶亦可)和凹透镜;用自制小天平甚至是测体重的电子秤测质量;用废旧的牙膏皮作浮沉实验;用眼药水瓶和橡皮管做浮沉子;用自制的水气压计测量大气压……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制作并做好一些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创新的能力。
五、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有些实验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如:观察液体的蒸发、扩散和室温变化等现象。不适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只能在课外进行,这些实验需要进行持续的观察、对比。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耐心、毅力等优良品质是很有作用的。
关键词:理念;实验操作;主体性;教学质量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调节教学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渗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创造教育,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科学依据,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教学信息优化传递、教学过程优化控制。
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符合调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
二、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 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
三、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讲课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便让一个同学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同学当参谋。实验一是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是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四、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关键词】物理教学;小实验;作用
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符合调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
二、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
三、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讲课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便让一个同学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同学当参谋。实验一是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是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四、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蹬杀”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能使调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灵活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学军.物理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