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百发百中的故事范文

百发百中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百发百中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百发百中的故事

第1篇:百发百中的故事范文

1、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2、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3、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4、例如,喜欢玩手枪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手枪,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百发百中的故事范文

故事是这样的;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飞卫的人,他是很有名的射手.很多人都向他去学射,纪昌知道后,也决定去学射.可是,飞卫只是让他回家练眼力这些基本功.这样练了很多年的眼力基本功已经练得很扎实,飞卫才教纪昌如何开弓,纪昌由于苦练基本功,终于成为了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懂得了,学习每样技术,学习每样东西都需要苦练基本功,才能学得成功,才能真正学到真功夫,真学问.就像我学语文要学好拼音这些最基本功的东西,才能学好语文.又比如说我学打字,打字就应该懂得26个字母,和各种符号.才能学好打字.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地下的基石不牢固的话,万丈高楼定会倒下.

我希望自己能像纪昌一样苦练,扎实好基本功,把各门功课学好.

第3篇:百发百中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对话;有效;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因此,有效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前提。

一、开放学生的嘴巴,鼓励学生善于表达

开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轻松学语文、说语文,用语文,鼓励学生善于表达,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课型,树立新的学生观。摒弃单纯重视“教”的教学模式,把教学重心转向“学”,使学生通过“学”来发掘自己的潜力。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学,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起来。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都是学生先自读,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灵活性,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敢于说话,敢于表达。

二、强调语言的灵活运用

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背诵铭记后能化为己有,做到灵活运用。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朗读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疑难,在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中创新。如《课标》对低年级学生说话和写话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学生说完整话,结合课文美丽的插图,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并把自己观察到的用通顺的句子表达出来。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想象说话,拓展延伸。这些可以贯穿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荷叶圆圆》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插图,用上“有,有,有,还有”说话。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还要注意有顺序地观察,为以后学生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如课末,让学生想象小蚂蚁会把荷叶当成什么,你会把荷叶当成什么,再模仿课文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小蚂蚁说:“荷叶是我的。”我说:“荷叶是我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积累语言的效果。

另外,我们平时的背诵,古诗文诵读、阅读批注,摘抄剪贴、讲故事,班级日记,漂流阅读等等,均是有效的语文积累的好方法,只要我们根据课堂需要,学生学情,灵活应用,一定能找到高效的积累途径。

三、注重朗读,促进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文质兼美。这样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时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赏读是完成语言积累的一条捷径,所以教学中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朗读、诵读、赏读、熟读、甚至背诵,使学生将课文的语言达到内化为个人语言,在读中感悟作品语言内涵,自然而然地把别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曾经听教学《纪昌学射》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语文积累可谓亮点。首先在随文识字,解决新词环节处理的干脆利索,既正了字音,又理解了新词“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盯住”,由此,抓住核心词“练眼力”切入课文,为学生的词语积累做好了铺垫。古人云:“读书要知其意,得其趣,传其神。”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品读课文,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品味作者运用的精妙语言,深刻准确感悟文本所传达的最终旨意。教师要先要找出文本中的精彩之处,才能在课堂上有所出彩。如找到适合朗读的优美片段,课堂上才会出现书声琅琅的,发现可以质疑讨论的地方,课堂上才会有议论纷纷的局面。

第4篇:百发百中的故事范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关键词句,体会纪昌的认真和恒心,领悟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流程】

课前游戏

1.孩子们,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看图猜故事名。

随故事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寓言故事和一般故事一样吗?

一、导入新课

1.让我们走进故事长廊,默读138页导语,画出学习本组课文的要求。

2.这节课,先学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寓言。

3.“昌”和谁是双胞胎?

4.谁会读课题?

这个字原先读jì,什么时候读jǐ?

5.寓言故事的题目就是故事的浓缩,看课题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质疑交流

1.看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我们带着问题读寓言。

3.大家读书非常认真,这些词会读吗?

4.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三、立足基本功,研读文本

1.纪昌为什么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呢?他怎么练好眼力的呢?

2.哪个组先汇报?

A.把“注视”换成“看”一样吗?

B.纪昌注视着什么练?

C.飞卫怎么要求?

我来织布,你们来盯。

D.你的眼睛感觉怎么样?

你才盯了几秒,就累了,可纪昌练了多久?

当他( )时候,仍旧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当他( )时候,仍旧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当他( )时候,仍旧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E.透过“注视”,你看到怎样的纪昌?

F.练成了吗?哪里看出的?

什么是“相当到家”?

他厉害得连针刺他的眼睛也――,这就是相当到家,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3.纪昌的眼力练得相当到家了,飞卫满意了吗,他又是怎么说的?

听了师父的话,纪昌又回去练眼力了,第二次练眼力他又是怎么做的?

刚才是梭子,现在是虱子了,虱子多大啊?

你猜,纪昌盯了虱子多久?

看资料,这是《纪昌学射》原文中的一段话。

三年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那只小虱子――

4.是飞卫让纪昌去看梭子和虱子吗?

师父只说要求,徒弟自己干,自己想办法。

四、领悟道理

1.飞卫为什么先要纪昌练眼力?学射箭为什么先练眼力?

2.你认为基本功和成功有关系吗?用“只有……才……”或者“只要……就……”说说你想说的话。

3.纪昌成功,除基本功扎实外,还有什么原因?

猜猜作为老师,我得到哪些启示?

无论学什么本领都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第5篇:百发百中的故事范文

尽管有许多人认为武侠小说不入流,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在中国的流行程度不亚于其他一些作品。我常想,为什么国人那么钟情于武侠小说?

哲学家周国平先生的说法倒是很好的解答。他说:“法不惩恶,遂使武侠梦流行。”

也许“法不惩恶”说得不够全面,准确地说,应该是旧社会政府责任缺失。正所谓“庙堂保障缺失之处,必有江湖,有江湖必有武侠”。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写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侠——萧峰。萧峰何以闻名江湖?因为他是江湖第一大帮丐帮的帮主。为什么乞丐那么多竟然会结成第一大帮派?如果政府真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美满谁又会去做乞丐呢?

北大教授陈平原先生曾说:“为什么那么喜欢游侠?《史记》里面有一段话,我这里引下来:‘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缓和急,其中突出的是急,就是每个人都可能碰到麻烦,都有需要人家帮助的时候。遭受的迫害越大,对游侠的向往就更强烈。”

这样,游侠在历史上才可能成为大家所向往的人。明代张潮《幽梦影》里面有句话:“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即个人的小小的不平,可以喝酒消愁。但是,“世间之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人世间特别明显的不平,只有挥剑上阵了。

社会有法律,有官府,但是,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他不了,或者说不愿意制他。中国老百姓想象,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他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中国的游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的基础。读中国的游侠诗文、游侠小说,会觉得国人特别喜欢打抱不平,或者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你要是现在去中国旅行,不会有游侠随时帮助你。文学里面那么多游侠,不是因为中国的游侠很多,而是中国需要游侠。江湖间人世间侠骨侠士不多了,所以才有那么多文人喜欢写武侠,才有那么多读者喜欢读武侠小说。

换言之,武侠梦的流行正是小百姓在现实中无奈的反映。

易中天先生说,中国的老百姓有三个梦:明君梦、清官梦、侠客梦。皇帝指望不上就指望清官,清官指望不上就指望侠客,如果连侠客也指望不上,就只好指望武侠小说,其实是越来越没有指望。

第6篇:百发百中的故事范文

您好!老实说:我从小就一直很崇拜您,也挺尊敬您。甚至还想有朝一日成为您最优秀的徒弟。因为我最爱您的神枪,也想做一个百发百中的神。

从小,我就听过您一枪打下两只燕子的传说,我也知道您单枪拦击野猪的故事,10岁时我随您上山,亲眼目睹您连发击毙山羊的风采。姑父,当您举起猎枪瞄准时,那姿势简直像武侠小说里的神雕。整个镇百十里内谁不知道您“神枪姑父”的大名,又有谁不知道您每年靠一支猎枪就能获得数万元的收入。

我知道,春节刚过,您的猎枪就已经打掉了近80只斑鸠,消灭了200多只野鸡。我那天看到您枪头挂着一只肥大的山猫凯旋,乡邻们纷纷向您致意祝捷的时候,您一副得意的神采。可是此时,我却想劝您早点放下猎枪了。

因为我们学校近日开展了“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活动。

老师告诉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所有生命构成一种微妙的平衡。不论是爬行在我们脚下的蚂蚁,还是高飞蓝天的雄鹰,都有生存的权利;不论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还是比人类大无数倍的蓝鲸,都应该受到尊重。可是您神枪姑父的枪声,打破了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美梦,打破了世界的生态平衡。如果您举着神枪不停地打下去,那么蓝天就会因没有鸟的身影而单调,清风明月里会因为您掺入血腥而让人发呕……神枪姑父,您想您该不该放下猎枪?

神枪姑父:我正式向您提出规劝:请您马上放下猎枪。

电视“走进科学”栏目里的一则消息告诉我:由于人类肆无忌惮地砍伐森林,捕杀黑猩猩,黑猩猩身上的艾滋病病毒就传到了人身上,成为长期困扰人类的疾病。这是人类的自作自受,倘若黑猩猩安然地生活在森林里,定会与世无争。是人类用武力打扰了它们的清净,所以活该受到如此惩人,而是一个充满善良和爱心的好姑父呀!

第7篇:百发百中的故事范文

这部影片的名字就叫作《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尽管这部电影被称成“复仇者联盟”,但实际上影片只是讲述了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绿巨人、黑寡妇还有鹰眼他们六位属于Marvel阵营的英雄们的故事,并没有对所有美国英雄成员进行详细的描写和铺垫。

这次,独眼侠又像是先知一样,洞悉了未来地球将要面临的灾难,于是他便要想办法召集英雄们,的这性格迥异的六位英雄,组成了保卫地球的最强军团。最终战败了邪神洛基,再一次地保卫了地球。该剧笑点很多,整个观影过程给人以轻松快乐的感觉。

钢铁侠,他的真名是托尼·斯塔克,身价超过亿万的超级大富翁,同时又是拥有疯狂的发明细胞的天才发明家。在斯塔克在阿富汗被绑架时,由于心脏受伤,不得已给自己做了一个微型的核反应炉,用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当斯塔克穿着第一件战衣回到家里后,斯塔克不断开发和改良新的战衣,不断的完善和超越自己,尽管人们称呼他为钢铁侠,可是他似乎不太关心百姓们的事情。

美国队长,一个深睡冰川下的男孩。当他被鹰眼救出以后,因为早已无家可归,所以直接就加入了美漫英雄的系列中。美国队长的真名叫斯蒂芬·罗杰斯,天生羸弱却心地善良。经过考验,他成为了超级士兵计划的实验体。结果他是第一个也是惟一的实验成功者。二战时期,在和对头红魔的战斗中,美国队长为了阻止一场自杀式爆炸,亲自驾驶飞机驶进北极,被冰封了70多年,才被独眼侠发现。美国队长的个性比较孤独,因为无法适应现实的突变,所以他往往不太爱与人过多地交谈。

雷神?托尔,传说中的北欧战神奥丁之子,因为过分自负,才被贬到人间,修炼慈悲之心。和钢铁侠经常会碰撞出火花,是一个有爱有笑点的角色。他的故乡在神域,因为弟弟洛基的阴谋,所以不得不站出来面对自己的弟弟。将弟弟亲手逮捕后,雷神才真正地加入复仇者联盟。

绿巨人,本名布鲁斯·班纳。放射线专家,因为实验被辐射影响,在发怒或恐惧的时候会变身成为钢筋铁骨,体型巨大,神力无穷的绿巨人。绿巨人被称作浩克。因为自身的变异不受思想控制,所以他极力地逃避和他人接触,尽量避免自己恐惧或是动怒。但是仍然被独眼侠派出的人成功抓获,关在神盾总部里。从能力上看,绿巨人应该是《复仇者联盟》中战力指数最强的人。

第8篇:百发百中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方法;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数学课堂导入虽然是简短的几分钟,它却融入了教师的智慧,体现了教师的素养。教师只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导入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灵动而精彩。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课堂导入方法。

一、谈话导入法

谈话,以平等交流、易于接受的特点被孩子们所喜欢,教师有目的的引导性谈话,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比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以前我们学习了用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还会通过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懂得了在一个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

二、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新课的学习。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他们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花果山的桃树上挂满了桃子,一群猴子等猴王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猴子吧。”小猴子听了,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就说:“那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请您开开恩,多给点行不行啊?”大王拍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子为什么笑了?猴王又为什么笑了?”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学生饶有兴趣地融入课堂,积极寻找和发现数学中的奥秘,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游戏导入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性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实践也证明,游戏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数学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借助简单的游戏入手,突出学生的直接感受,学生在兴奋的情绪中,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便会主动积极地思维和理解新知识。

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不计算,1分钟内,你能判断同学报出的10个三位数是不是3的倍数吗?如果全部判断正确,你就是今天的“数学小明星”(师生用计算器验算结果)。

同学们都完成不了,但看着老师却能“百发百中”,学生非常惊讶和纳闷:老师又没有计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怎么判断正确的呢?这时,探究新知成了学生心中最大的愿望。这样顺其自然地引入新课。

四、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导入方法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为情境导入带来新的契机。

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吸引,从而积极地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小白兔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地被问题所吸引,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也要因人而异,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灵活选用,使学生在数学课堂这片沃土中,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生命之花。

参考文献:

第9篇:百发百中的故事范文

摘要:《史记》中的成语历来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但多是讨论《史记》中成语的形成方式以及句法构成,在讨论《史记》中成语的来源时缺少具体而明确的语料支撑,也忽视了成语的使用对《史记》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本文即从《史记》中的成语入手,先考证其成语的具体来源,再论述其作用。

关键词:成语;《史记》;来源;特点;作用

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中国文学作品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史记》相比前代的史书作品如《尚书》、《国语》、《战国策》等,其最大的文学成就在于司马迁对人物的刻画,作为纪传体史书的开端,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从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动作、思想品质、生平遭遇等几个方面入手,展开历史的画卷,将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统一起来。而在对人物的刻画过程中,成语的运用不得不说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司马迁以高超的语言技巧,用简洁而凝练的文字,或承袭前人引据史料,或自成体系善于创造,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一、《史记》成语的来源

《史记》中的成语来源于前人著作典籍据统计有五十二个,绝大多数来自于《史记》之前的史书如《尚书》、《左传》、《战国策》等,也有少部分取自于前人优秀的散文奏疏如贾谊《过秦论》、李斯《谏逐客书》等。下面就笔者的统计逐一作以说明:

(一)《战国策》

1.百发百中(《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出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3.以一当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战国策・齐策一》:“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

4.废私立公(《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出自《战国策・燕策一》:“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5.犹豫不决(《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6.披坚执锐(《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二》)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

7.天府之国(《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8.痛入骨髓(《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9.前倨后恭(《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

10.势不两立(《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12.不遗余力(《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13.图穷匕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14.无可奈何(《史记卷一百二十・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二)《左传》

1.退避三舍(《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2.唯唯否否(《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三)《礼记》

1.亡国之音(《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出自《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

2.发扬蹈厉(《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出自《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

3.喜怒哀乐(《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5患难与共(《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出自《礼记・儒行》:“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礼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

6.流言蜚语(《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出自《礼记・儒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

(四)《国语》

1.山崩川竭(《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出自《国语・周语上》:“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2.众口铄金(《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出自《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五)《韩非子》

1.一鸣惊人(《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2.论功行赏(《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出自《韩非子・八说》:“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

3.良药苦口(《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4.道不拾遗(《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6.危如累卵(《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出自《韩非子・十过》:“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7.兔死狗烹(《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

(六)《老子》

1.天道无亲(《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出自《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无为自化(《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出自《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尤物将自化。”

(七)《庄子》

1.一日千里(《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出自《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2.白驹过隙(《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出自《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s,忽然而已。”

3.善始善终(《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出自《庄子・大宗师》:“善妖善老,善始善终。”

(八)《荀子》

1.后发制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2.变心易虑(《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出自《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

3.博闻强志(《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出自《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4.顺风而呼(《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出自《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九)《淮南子》

1土崩瓦解(《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出自《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蒲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2.攻城略地(《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十)《墨子》

1.不可胜数(《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墨子・非攻中》:“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十一)《论语》

1.社稷之臣(《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季孟之间(《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出自《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3.言信行果(《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

4.无所不至(《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出自《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十二)《楚辞》

1.短兵相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2.延年益寿(《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出自《楚辞・高唐赋》:“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

3.怀瑾握瑜(《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出自《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4.弹冠振衣(《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出自《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十三)《谏逐客书》

1.随俗雅化(《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出自李斯《谏逐客书》:“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地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2.土壤细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出自李斯《谏逐客书》:“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十四)《过秦论》

1、同心并力(《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下》:“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

2.瓮牖绳枢(《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上》:“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m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揭竿而起(《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上》:“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通过以上对于《史记》中成语来源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史记》中有些词语首见于《史记》以前的古代典籍,这些词语在当时不一定是成语,由于以后不断地使用,就成了汉代成语宝库中稳定的一员。从《史记》如何继承和使用它们的情况来看,又分为三种情况:首先是《史记》从古代著作中,以一个固定词组的形式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完全继承下来;其次是古代著作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经司马迁在实际运用中加以修改提炼,后来在语言发展中约定俗成,逐渐发展为成语;还有就是古代著作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史记》继承其原意,文字上有较多的加工,后在长期运用中逐渐凝炼为四字格的成语。

二、《史记》中成语的特点及作用

(一)《史记》成语的特点

可以说,《史记》文学成就上的闪光点主要在于对人物的描写,作为代表着古代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著作,它所撰写出的一系列人物传记,以历史和当时的人物为中心,在宏观描绘历史画卷的同时,也微观地表现出个别人物的具体情态。这其中,对于成语的使用则是一大亮点。

首先,《史记》中的成语有一部分是根据故事传说而来的,这些丰富的文学素材通过书面文字的记叙或者是人民群众的口耳相承,而变得为大家所熟知,从而有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史记》在运用这些故事的时候,往往会对其进行文学性的加工,使得《史记》出于表意的需要,在用这些历史故事时,用最精炼的语言把它们概括成后世常用的成语典故。这一类成语使《史记》的叙述更加形象传神,因为读者一看到它们,自然而然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生动完整的故事。而成语背后的故事又是那么耳熟能详,无须多费笔墨,仅靠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令人对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和言外之意能够心领神会,《史记》的语言也因此而更为简洁精炼。

其次,《史记》中的成语数量颇多,内容涵盖面广。《史记》有五十余万言,形成了成百条成语,数量颇多,内容涵盖天文、星象、地理、动物、植物等。《史记》中的内容包罗万象,使得书中各式各样的成语层出不穷。《史记》成语从内容来看,以表现人物特点为主。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成为它的一大特色。“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从王侯到将相,从权贵到平民,从君子到小人,从政治大家到文人学士等都能在《史记》中找到相应位置,表明了司马迁对那些人物的态度。对人物细致生动的刻画,呈现出丰富的人物特点,是《史记》成语的另一大特点。

(二)《史记》成语的作用

1.《史记》中成语使用的意义

1.对前代文学的继承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道:“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又说:“余述历黄帝以来至于太初而讫,百三十篇。”由此可见,司马迁的著史抱负是宏伟的,他要著述的是一部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到当时社会的长篇巨制,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史记》的思想内容和编撰体制也反映了司马迁的著史抱负:从记述的人物看,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从反映的社会面看,既有反映政治、社会生活的纪传,也有反映文化、科技、军事、经济的八书;从涵括的疆域看,既有汉朝的统治区,也有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大宛等异族生活区。而司马迁要建造这样一部囊括中外、贯通古今的历史“大厦”,就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作为“砖瓦”。在当时“诗书往往间出矣”、“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身为太史公的司马迁可以“史记石室金匮之书”,查阅大量的文献。但是在早期发展的各民族中,它们最初的历史总是以‘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的。《史记》通过运用成语记述等方式最大程度的保存了这些宝贵的文学遗产。

另外,先秦文献资料先天不足,后来又大量散失。如《尚书》所的各种文告,不载日月,算不上合格的历史著作。《春秋》是以鲁国十二国君为编年线索的大事纲要,它记事非常简单,类似于今天报纸的新闻标题,且还残缺不全,严格地说来,也难以称为一部合格的史书。到战国时期,史官制度渐趋完备,史料也渐趋丰富,但“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保存下来的史料极为有限。楚汉之争的战火又进一步破坏了先秦的文化典籍。司马迁的《史记》某种程度上是对于这些文献典籍的筛选和总结,其中成语的使用也可以说是对于前代文学的继承。

2.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从唐宋古文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许多诘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成语,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

《史记》中的成语扩大了汉语语言的词汇量,出自于史记的成语故事也成为后代文学的源泉和养料,《史记》的许多成语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元代出现的列国故事平话,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以及流传至今的《东周列国志》,所叙人物和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史记》。明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也是大量利用《史记》中的材料。《史记》的许多人物故事相继被写入戏剧,搬上舞台,据博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有180多种。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杨树增,《史记》语言的艺术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1988(0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