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经济发展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民营经济 产权关系 融资体系 制度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民营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起点低、底子薄、人力资源管理落后、产权不清、获取、分辨以及利用信息决策的能力弱,整体层次不高。针对民企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发展中民营经济需要:
一、不断提升自我
1.增强法律观念。民营企业不能因为财富的拥有而无视法律,应懂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富的拥有并不能使任何人超越法律,因而应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
2.信守社会公德。财富的拥有应同社会公德的水平相对称,民营企业应树立良好的道德理念,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3.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应利用自己拥有财富的有利条件,更多的考虑和完成应负有的社会责任。
4.树立公平与民主的规范性理念。民营企业不能因拥有财富而歧视和危害别人的人权,而应平等待人,谦和自律,理性地对待社会。
二、注重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在我国各类企业中,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独具优势条件,主要表现是:
1.先天优势。民营企业诞生于市场经济,对市场最敏感,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把握机会,尤其对国际市场上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需求的出口商品,民企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和明显优势。
2.机制优势。民企机制最灵活,其投资决策果断、工资分配、营销方式有很大的自,怎么办效益好它就怎么办,在国际市场上适应性强,干这行不行,马上掉头干别的,可以因陋就简,由小到大,逐步发展,避免市场风险的灵活程度高。
3.成本优势。民企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生产资料的使用、历史包袱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种成本优势更为明显。
4.产权优势。民企产权是谁的就是谁的,不要求国家投资,也不要政府承担风险。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责任最明确。
民企在我国“走出去”的战略,是构成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希望。为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在舆论宣传的层面上,把握好“两把尺度”,对内要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正面宣传,为国家有关政策的顺利执行和业务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对外十分注意宣传的方式方法,多做少说,突出强调经济合作,共同发展,使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走出去,越走越远,规模越走越大。
三、建立“可就业性”的劳资关系体制
有人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民营企业在吸收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对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目前民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以劳资双方自治为核心的劳资关系体制,这种通过劳资双方集体协商,相互制衡的制度有利于实现企业劳动成本的适应性。比如;在经济萧条时期或企业遭遇经营困难时,可以通过工资协商谈判方式降低工资水平;而在经济繁荣的时期,通过双方谈判提高工资水平,从而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有利于就业,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四、建立与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的融资体系
民营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大多集中于资金、技术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领域。当民营经济完成原始积累阶段,逐步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时,融资渠道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整个金融组织结构缺少面向民营企业服务的大量民营商业化银行, 加上信用中介服务滞后,国有大银行无论在机制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无法适应民营经济大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国性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地方性、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融资活动还属于“非规范”行为,不具有合法性, 民营经济难以通过股权融资实现大规模扩张和产权重组。
针对民营经济的融资“瓶颈”,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局面,大力发展民营投资银行。这有利于帮助民营企业参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产整合与增值;有利于帮助民营企业的整合、重组、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引导民营企业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因此,应尽快组建我国民营股份制投资银行,作为我国民营经济下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和新调动增长点。
五、整合资源实现产业结构创新,重视引导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一、明确民营企业服务扶持对象范围
本措施所指的民营企业是以企业当前的注册类型为准,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自然人出资占51%以上所兴办的公司、企业,及以上企业再投资占51%以上所兴办的公司、企业(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股权占25%以上的合资、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除外)。
本措施所指的重点扶持项目是指行业前景广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我镇产业发展起带动作用,预期经济效益明显,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或年纳税总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项目。
二、完善民营经济服务网络,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一)成立*镇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小组。服务小组由镇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民营、城建、规划、国土、环保、安监、消防、外经、财政、公安、供电、自来水、工商、税务、劳动、社保、科技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任成员。服务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镇民营企业重点项目,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确保项目依法有序开展。
(二)健全民营经济工作协调机制。一是每季度举行一次以上民营企业协调会议和集中服务日,由民企代表提交需协调问题,组织全镇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业务骨干,以现场办公形式,为企业排忧解难,提供咨询服务。不能现场解答或办理的,由主管部门填写《集中服务日跟进服务表》承诺跟进处理;二是定期出版《*民营企业重点项目情况通报》通报我镇民营企业重点项目的工作进展、存在困难和有待政府职能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经镇主要领导批示后,由相关职能部门协助解决。
(三)建立民营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整合镇外经投资服务中心与镇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资源,创建民营企业服务的新机制,寻求民营企业服务的新路子。
(四)设立社区级民营企业服务站。在社区劳动服务站增挂社区民营企业服务站牌子,主要负责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宣传、政策落实、业务咨询等服务,深入调研民营企业基本情况,协助镇民营办开展相关工作。
(五)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民营重点项目开设绿色通道。凡属我镇重点扶持的“两自”企业,由供电部门优先保障企业日常生产用电需求,减少错峰轮休。
(六)加强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工作的监督考核。将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及成效列入各单位和社区年终考核评审标准,提高各部门、各社区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工作效率。
三、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步伐,带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一)规划整合资源,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空间。重新整合规划我镇现有土地资源,在山高嶂等工业园区预留民营科技自主研发、产业化项目用地,优先保障我镇重点扶持的民营项目的用地需求,在土地管理费方面给予优惠,扩大中小型民营企业从孵化创业走向快速发展的空间;各社区积极配合镇委镇政府统筹改造旧厂房、旧村庄、闲置地,以连片改造开发的模式,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
(二)“选商选资”,提高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对各社区的招商引资进行统筹安排,推行由镇政府与社区共同参与的“选商选资”模式;设立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专项资金,完善配套设施,加快产业置换,提升园区的整体品质,带动园区周围零散工业用地与小型工业区的整合改造,为具有一定规模、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民营科技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实施大项目带动,引导产业群聚效应。规划建设科技产业园区,以怡丰与深圳大学共建的智能技术产业园、柏百顺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的阻燃技术产业园以及塑胶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建设民营高新科技创业基地,优先安排主导产业明显、掌握核心技术并对产业链环节具有延伸、补充和壮大作用的民营企业入驻,引导全镇产业群聚效应。
(四)稳定民营企业总部,实施扶优助强策略
1、对民营企业纳税大户和纳税增长大户给予奖励。对全镇上一年年纳税和纳税增长前10名民营企业给予通报表彰,对纳税总额1000万元以上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民营工业企业,除通报表彰外,根据相关规定,按税收返还镇财政收入3%的比例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被奖励企业必须在奖励当年及前两年没有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
2、对在我镇设立总部的企业给予奖励。对在我镇设立公司总部、控股(集团)公司,当年在我镇新增入库税收达到100万元以上,且连续两年纳税额不低于1000万元,根据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奖励金额为在我镇年度新增入库税收的3%,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被奖励企业必须在奖励当年及前两年没有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
若政策有调整,则按调整后的政策执行。
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引导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一)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检测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设计、测试、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和科技创新服务,对通过市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的行业性科技创新平台,由镇财政一次性给予500万元奖励资助。镇财政资助建立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优先为重点扶持民营企业提供服务。
(二)鼓励民营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投入,鼓励民营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自主研发中心,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成立的研发机构,达到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标准的,由镇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三)引导民营企业走自有品牌和自主技术的发展之路。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发挥名牌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两自”企业奖励标准,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专利金奖”的企业,奖励标准提高至一次性100万元。
五、推动民营企业资本扩张,实现规模经营。
(一)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对在国内外成功上市且总部设在我镇的民营企业,按企业上市前三年在我镇新增入库税收总额的3%给予奖励,奖励总额不超过500万元,奖金于上市后第一年颁发。
一、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家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民营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发展,要生存,必须加强内部各项管理,优化内部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1)提高企业财务运营管理,适应财务信息化的水平。目前,一些民营企业存在财务的各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较低现象。只有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
(2)增强民营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联系,提高民营企业信用水平。民营企业融资时刻离不开“信用”二字,没有良好的信用文化和健康的信用环境,民营企业融资很难顺利开展。针对目前民营企业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及时与银行进行信息沟通。并注重培育民营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弘扬信用观念,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支出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加大对违约的惩罚力度。
(3)树立人才意识,建立完善的用人体系。企业间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民营企业要深化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转换企业自身经营机制。以人性化的管理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增强文化建设,塑造企业精神。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营销、管理、科技等方面的竞争,更是人才和文化的竞争。实践证明,谁善于经营企业文化,谁就能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获得竞争的优势。凡成功的企业,必有令人称道的企业文化。
有了良好的企业治理架构,民营经济要快速发展,关键还要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自身的水平。民营企业主的管理素质、政治素质和领导素质通过职业培训、企业文化塑造等途径得到提高,使企业软实力得到不断加强,这对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战略转型至关重要。
二、以产业集团环境,促使民营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我国的产业集群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目前在沿海地区比较集中。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明显,它能够给群内的企业带来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加剧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刺激企业的创新和吸引新企业的进入等。可以说,是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因此,要进一步着力加大对民营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速产业集群发展,推进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培育民营企业的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一大批新创办的企业能够快速成长。通过多种形式,使民营经济从事的产业和企业能够结构优化,有创新的能力,使水平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使一部分优强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能够快速成长。
三、重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缓解社会就业难的压力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由于我国贸易出口出现萎缩,沿海加工厂相继倒闭,导致大批农民工失业回乡,而其中一部分年龄层在30到40岁之间的农民工成为再就业最困难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在沿海加工企业工作已经超过十年,有技术,并且熟悉当地的情况以及适应当地的生活,但是由于年龄、家庭等因素,危机之后的再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现在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搞建设,比如铁路、地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虽然从长远来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仍然无法解决短期内中年农民工就业问题,因为这类企业的就业对象很明显已经把中年农民工排除在外。因此,我们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更要帮助吸纳就业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渡过当前难关,而这些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据了大多数,
四、企业规模的发展要符合自身的实际需求,避免盲目发展
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保持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必须在空间上具有并存性,全部资金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同时存在于三种职能形式上;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时间上相互继起,相继进行转化,一次从一个阶段转向下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向下一种职能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连续不断地运动。如果资金链绷的太紧,就很难继起,资金链断了,循环中断了,企业就被拖垮了。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重视运动的每一环节,加强成本核算,优化配置资源,协调好购、产、销三环节的关系,使资本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实现价值的增值。
五、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多途径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挖掘民间资本的潜力,现在民间资本的潜力很大。应该多办中小型银行,多办社区银行,可以只让他们解决所在区域的问题。另外,可以考虑让农村住房进行抵押贷款,据调查全国农民住房估值18万亿元,只要有1/3可以拿出来抵押,农村经济就能搞活,这对扩大内需也是很好的支持。同时民营企业要保证贷款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诸如,机械制造、纺织加工、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而不是让贷款又回到银行。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确立加快民营医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1、加强对促进民营医药经济发展的领导。我市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直属单位要以党的*大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根据我市医药产业实际,通过政策导向,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我市医药行业;转变机关作风,为民营医药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规范监督管理,为民营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努力提高民营医药经济在我市医药经济中的份额,为实现我市“两个率先”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市局将成立由局长、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业务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承担组织、实施、督促、协调工作。
二、加强政策引导,拓宽投资领域,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我市医药产业。
1、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药生产领域。近年来,我市医药工业的良好基础和地域优势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在锡投资开办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一些著名制药公司也在锡设立分支机构,为*医药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政策导向,继续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集团)加盟我市医药生产领域;同时针对目前我市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模、品种结构、经济效益参差不齐的现状,鼓励民间资本通过企业改制、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优化现有医药生产企业的产权结构,促进我市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向小而专、大而强、高而精方向发展。
2、允许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医药流通领域。目前我市医药流通企业经营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根据政策导向,允许和支持民间资本通过新建、重组、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进入药品、医疗器械流通领域,培育发展民营医药流通优势企业,鼓励发展跨省市、广覆盖的集团性药品、医疗器械企业,创新经营业态、发展现代物流,使我市医药流通获得新的规模和竞争优势。对民营企业开办医药零售连锁公司以及向农村地区发展连锁门店实行政策倾斜,优先审批。
三、转变工作作风,更新服务理念,促进民营医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要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细化行政许可办事须知并在政府网站和办公场所向社会公示,明确许可条件,简化申报程序,缩短办事时限,对行政许可事项实行相对集中受理,与其他行政机关实行并联审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民营医药企业的开办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2、强化对民营医药企业的分类指导。对大中型医药骨干企业重点帮助企业培育名牌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对中小型企业重点帮助其加强质量管理,开展业务培训,合理配置资源;对小型企业主要从强化法制意识入手,从各项技术基础抓起,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3、引导医药企业实施外向战略。帮助、支持、促进我市医药企业的药品、医疗器械实现出口创汇。适应全球原料药产业转移的机遇,帮促一部分医药中间体及医药原料生产企业转成药品生产企业,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和技术层次;对以出口为主的原料及制剂品种、车间在审批、认证、检测、出具相关证明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制。
4、提供政策技术咨询。各级药监机关利用政策和信息的优势,为民营医药企业制订发展规划、引进紧缺人才、实施名牌战略等重大决策提供政策咨询,开展质量管理人员培训;质量协会、咨询所、药检所等单位运用技术优势,为企业开展质量管理认证、开发高科技产品、改进工艺规程等提供技术咨询和业务培训。
5、倾听企业呼声。建立领导干部与民营医药企业联系点制度。采取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或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及时了解民营医药企业的需求,听取企业对药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企业排忧解难。
6、加快实现电子政务步伐。进一步完善*药监网站,拓展服务功能,及时公布新颁布的药品、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反映最新药监动态,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加快实行药监机关与医药企业的信息交互。
四、推行规范管理,完善诚信体系,为民营医药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推行规范管理。按照《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要求,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企业推行GMP、GSP、ISO等规范管理,并按照国家局限期实施规范认证的时限要求,加强对各类医药企业实施认证工作的帮促指导。通过强制性认证,进一步提升民营医药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
为认真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开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战略决策,围绕区委“四个走在前列”重大部署,积极促进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优化准入登记,支持民营企业创业发展
1.对文化、旅游、农业开发、中介服务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的,允许其母公司首期出资放宽到1000万元,母公司和子公司首期出资总和放宽到3000万元。
2.鼓励各类弱势群体创业。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和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两年内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收费。对于城镇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的,凭《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证》3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收费。鼓励高校毕业生等个体创业者利用网上交易优势创业。
3.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登记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开展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分析利用工作,建立登记监管数据综合利用机制,指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二、支持发展品牌经济,提升区域竞争力
4.鼓励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品牌与产业互动,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鼓励企业开展商标国内、国际注册,建立全区优势行业品牌培育库,在推荐驰名商标、著名商标认定中,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支柱企业及知名商品(服务)、特色农产品。
5.大力引进、发展商标中介产业,帮助企业实时建立与国内一流机构的沟通渠道。建立商标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绿色通道,对有需求的企业实行上门服务指导。
6.加大对企业申报各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当地龙头企业、支柱企业及知名商品(服务)、特色农产品申报。积极培育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和信用示范行业,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整合工商职能资源,助推新农村建设
7.推广完善涉农合同示范文本,积极探索订单管理信息化工作。扩大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使用覆盖面,保障农民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在重点镇(街道)、重点企业试点订单管理信息化工作,为企业与农民双方实现合同履行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共享。完善并扩大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使用范围,规范涉农合同格式条款,有重点地开展涉农合同帮扶活动。
8.鼓励和支持农村经纪人和种养殖大户等创办农贸专业合作社。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渠道,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本着依法自愿有偿和进退自由的原则,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业务范围。
四、支持存量资产流动,服务企业融资
9.推动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工作。支持企业特别是驰名、著名商标企业以商标专用权质押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对企业办理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的,将提供全程指导服务,实现商标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
10.继续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做好动产抵押,积极拓宽抵押物的种类和方式。
五、推进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促进商品流通
11.加大对市场的扶持力度,支持市场改造提升,强化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市场商品流通现代化。引导重点市场通过搬迁、提升、改造等,实现做大、做强。加快市场改扩建项目进程,促进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市场再上新台阶。
12.支持开展网上市场培育建设。推进专业市场综合集群网站建设,指导专业市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市场改造提升,加快促进传统市场向现代流通业转型升级。
六、发挥民营企业协会作用,优化发展环境
一、引言
民营经济在增加我国社会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增长以及提升我国经济总量方面,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打造良好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鼓励引导民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确保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主要工作。作为软环境供给主体的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应该全面承担应有责任,借助目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时机,致力于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进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
二、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内涵及作用概述
软环境也就是区别于基础设施或者是其他服务设施等物质环境的外部环境,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发展所依赖的外部软环境主要是民营经济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商业环境、文化氛围、信息环境、社会市场环境等等。这些外部软环境最大的特点在于,主要是由政府部门作为供给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对于民营经济服务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软环境建设水平。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对于民营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良好的软环境有助于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对于民营经济发展而言,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所处的外部金融环境,特别是资金的筹集、运作等。良好的软环境建设通过对信用政策、融资担保平台、风险投资体系的优化,有助于资金的灵活周转,实现区域内资本的最优化配置,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2)良好的软环境可以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完善的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可以吸引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有利于在区域形成高端人才集聚,发展成为高科技型的创业团队,这对于当前技术知识经济时代下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3)良好的软环境有助于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上,服务保障内容非常多,特别是可以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平台、信息沟通平台、市场交流平台,而且还可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度过发展难关,提高中小企业的成活率与成长速度,因而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利。
三、目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1)对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需求分析不全面。软环境体系建设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政府等主管部门优化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必须全方位征集民营企业的不同需求。但是,目前在民营经济发展外部软环境需求的调查分析方面,还存在着需求识别渠道较为单一、调查研究覆盖面较窄、需求分析结果代表性较差的问题,影响了政府对于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引导作用的发挥。
(2)政策环境体系有待优化。针对民营经济发展,解决发展障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健全完善的政策发展环境。然而现阶段我国在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环境的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制约问题,诸如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科研平台建设不完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高,人才环境吸引力不强、招才引智效果差等等,影响了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
(3)政务环境管控较为严格限制了企业发展的灵活性。在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软环境建设问题上,政务环境管控过于严格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特别是在体制机制影响下,对于民营经济发展管理上的政策限制、审批程序等复杂繁琐,对民营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制约。
四、优化民营企业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措施研究
(1)强化政府主管部门在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中的服务能力。政府主管部门作为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主要供给主体,应着力提升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层次。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不断提升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需求的识别分析能力,可以通过举办座谈会、听证会,成立行业协会,组建专家智库,扩大调研覆盖范围等方式,及时全面的整理收集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对外部软环境建设的具体需求。其次,应该注重不断地提高政府主管部门的服务供给能力,特别是在政务环境的管理方面,应该严格落实国家简政放权的相关政策制度规定,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程序,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
(2)打造完善的民营经济发展推动体系。对于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推动手段就是在融资、科研以及人才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在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化建设上,政府主管部门首先应该注重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增强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可以在融资担保方面采取相应的变通策略提高融资能力。其次,应该加大科研帮扶能力,特别是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打造完善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在科技创新融资、科研合作、新技术产品研发、科技成果孵化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扶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科研技术保障。第三,加强智力支撑体系的建设,将招商、招才并重,围绕着高端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与科研创新人才,加大人才引进优惠扶助力度,将人才作为生产要素资源,推动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
(3)加大对民营经济市场的开拓帮扶力度。市场也是影响民营经济发展非常关键的因素,在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化完善上,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积极的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特别是扶持民营企业健全营销网络体系的建设,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不断地开拓新兴领域产业等在国内外更大范围内的销售市场,塑造本区域内有带动力与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其次,应该针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完善相应创业保障体系的建设,尤其是风险应对方面,为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的风险扶持政策机制,尤其是童子融资的担保等方面。同时在区域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支持民营经济以及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发展。
(4)不断提高针对民营经济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对于民营经济发展,最有利的引导就是社会与市场的力量,在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尽量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与服务功能,提高主管部门权力配置的能力,尽可能的将相应的管理职责交由行业协会或者是其他的相关社会性组织,这一方面可以实现政府主管部门与市场之间权力的平衡配置;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效率。此外,在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服务方面,应该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可以将相关的融资投资、人才管理、科技创新、行政审批等工作整合到网络信息平台上,实现信息及时的共享、传递与分析应用,提高主管部门的服务管理效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全面的信息数据。
五、结语
软环境建设状况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提升我国民营经济的成长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总量提升,必须重视软环境的优化建设。政府民营经济管理部门必须结合当前民营经济软环境建设中的现状问题,着力在资金、科技、市场等几方面加强政策扶持,提高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作者单位为聊城市民营经济发展局)
参考文献
[1] 姜异康,袁曙宏,韩康.国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1(2):7-13.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调查认为,近年来,我市对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通过招商引资、改革改制、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安商扶商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市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主力军。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行业结构逐步优化。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由过去的商业、餐饮业、维修业等逐步向工业、建筑业、种植养殖业、交通运输业扩张,由传统的加工、流通、服务向科技、文化、信息等产业延伸,呈现出多领域渗透、全方位发展的态势。经营形式也日益多元化,形成了自我发展、租赁、买断、合资、承包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空间明显拓宽。截止7月底,全市民营经济业户发展到1.7万户,民营企业发展到2060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0.3:60.7:39变为0.2:65.2:34.6,工业地位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组织形式日趋完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经过股份制改造、“四扩一调”、企业组织形式升级等三个改革阶段,我市企业已走上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理性轨道。①企业队伍素质日益提高。目前,多数公司已按照《公司法》规范升级为有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显现。全市共有潍坊市以上企业家106名、乡镇企业家172名,总数列潍坊市第一,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有5000多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2400多人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民营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②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依据产业基础、技术装备水平、区位特点,已发展起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占全市总数的73.5,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到了全市工业总量的90以上。③培育了一批名牌。全市已有34家民营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家企业通过了QS9000汽车业质量体系认证,荣获全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3件。
三是发展环境更为宽松,洼地效应显著增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坚持“四个放开”、“六个不限”,进一步制定完善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局,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从各方面入手打造优质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不断跨越。1—7月份,我市招商引资认定项目537个,实际利用引进资金21.9亿元,其中外资2419万美元,到7月底,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18家,5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过亿元,11家过5千万元,64家过1千万元。
四是经济贡献日益突出,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占财政税收的比重逐年提高,上半年,上缴税金3070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1.2,出口总额9023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9。目前,我市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省级以上劳模9名,潍坊市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2名,诸城市人大常委和政协常委13名,有10人获得“发展民营经济十大功勋”荣誉称号。在7月底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大张旗鼓地对民营经济50强企业和百佳个体工商户进行表彰,营造了有利于民营经济能人脱颖而出的政治氛围。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调查情况看,尽管我市民营经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观念没有完全消除。目前社会对民营经济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已成为主流,但由于对民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轻视民营的观念仍或多或少地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出现了党政领导重视,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家着急,但个别具体工作人员认识不足的“两头热”现象。
(二)融资渠道不畅。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担保公司由于数量和额度极为有限,面对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只是杯水车薪,特别是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由于其信用机制还不够健全,原始积累少,整体实力弱,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相对比较困难。导致大部分民营企业只靠自有的少量积累或向私人借贷进行微循环运作,企业扩大规模和技术改造都受到限制。
(三)企业自身素质不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有的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健全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制度,经营权与所有权未完全分离,家族制仍然是一些企业主的实际选择;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涉足的大多是传统行业,与新技术不能很好地衔接;劳动力资源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招不进、留不住,使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部分民营企业没有树立起牢固的科学发展观,或是只图眼前利益,或是小富即满,人本意识、社会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存在财会制度不规范、做假帐,偷漏税,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等行为,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HTH〗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意见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方向,也是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我市看,无论是建设工业强市、解决“三农”问题还是提前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必须依托民营经济。因此,我们必须加倍重视、全力保持我市民营经济的强势发展,不遗余力地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天地。
(一)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与民营经济共兴衰的观念。民营经济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摒弃那些旧的、保守的观念,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的新观念。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民营经济人士艰苦创业的成功典型,以及在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大与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上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市直部门要以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为己任,放手发展、放活政策、放开市场,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切实“形成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努力营造想民营、干民营、助民营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环境,强化服务,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民营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环境经济,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目前,我市民营经济还处在培育发展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和支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继续坚持欲取先予、蓄水养鱼的原则,继续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最重要的政务工作,要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从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力求最小化部门利益,最大化部门服务,彻底解除影响、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定,消除放权与收权受“条块”限制和部门利益驱动的现象,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二是优化法制环境。一方面,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强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职能,纳入更多审批事项,减少审批“体外循环”,特别要强化干部依法履职意识,加强督查,彻底杜绝企业面临的“三乱”问题;另一方面,要抓好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有的企业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受到地痞流氓的纠缠,牵扯了相当的精力,建议对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三是优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扶优限劣,使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发展。
(三)加强信用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后劲。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守法诚信经营,是民营经济存在的基础。要加快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缺失惩罚和警示机制、信用激励引导机制、信用保障机制,完善和强化信用监管,引导民营企业增强诚信意识,严格履行生产、经营和劳动保护等各类合同,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在引导规范民间信用发展的基础上,畅通融资渠道,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资金基础。首先,充分发挥金融部门融资主渠道作用,通过政府做媒,适当下放贷款权限,改进金融服务,促进银企联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其次,大力激活、吸纳民间资金,把融资重点放在撬动民间资本上,多形式建立担保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向二三产业聚集,向特色产业和高科技产品投入;再次,积极扶持、推荐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到国内外上市融资。
一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行业结构逐步优化。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由过去的商业、餐饮业、维修业等逐步向工业、建筑业、种植养殖业、交通运输业扩张,由传统的加工、流通、服务向科技、文化、信息等产业延伸,呈现出多领域渗透、全方位发展的态势。经营形式也日益多元化,形成了自我发展、租赁、买断、合资、承包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空间明显拓宽。截止7月底,全市民营经济业户发展到1.7万家,民营企业达2060家,
一、
二、三产业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0.3:60.7:39变为0.2:65.2:34.6,工业地位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组织形式日趋完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经过股份制改造、“四扩一调”、企业组织形式升级等三个改革阶段,我市企业已走上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理性轨道。①企业队伍素质日益提高。目前,多数公司已按照《公司法》规范升级为有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显现。全市共有潍坊市以上企业家106名、乡镇企业家172名,总数列潍坊市第一,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有5**多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2400多人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民营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②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依据产业基础、技术装备水平、区位特点,已发展起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占全市总数的73.5%,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到了全市工业总量的90%以上。③培育了一批名牌。全市已有34家民营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家企业通过了QS9**汽车业质量体系认证,荣获全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3件。
三是发展环境更为宽松,洼地效应显著增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四个放开”、“六个不限”的原则,进一步制定完善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发展局,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从各方面入手打造优质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不断跨越。1?7月份,我市招商引资认定项目537个,实际利用引进资金21.9亿元,其中外资2419万美元,到7月底,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18家,5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过亿元,11家过5千万元,64家过1千万元。
四是社会贡献日益突出,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占财政税收的比重逐年提高,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利税16.1亿元,上缴税金3070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1.2%,出口总额9023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9%。目前,我市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省级以上劳模9名,潍坊市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2名,诸城市人大常委和政协常委13名,有10人获得“发展民营经济十大功勋”荣誉称号。在7月底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大张旗鼓地对民营经济50强企业和百佳个体工商户进行表彰,营造了有利于民营经济能人脱颖而出的政治氛围。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调查情况看,除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所带来的企业用地审批难度加大、资金供应紧张以及能源制约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暂时性的困难外,我市的民营经济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观念没有完全消除。目前社会对民营经济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已成为主流,但由于对民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轻视民营的观念仍或多或少地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出现了党政领导重视,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家着急,但个(二)融资渠道不畅。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担保公司和基金由于数量和额度极为有限,面对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只是杯水车薪,特别是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由于其信用机制还不够健全,原始积累少,整体实力弱,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相对比较困难。导致大部分民营企业只靠自有的少量积累或向私人借贷进行微循环运作,企业扩大规模和技术改造都受到限制。
(三)企业诸多内部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管理上,家族制仍然是一些企业主的实际选择,没有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制定管理制度,经营权与所有权未完全分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涉足的大多是传统行业,与新技术不能很好地衔接;劳动力资源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招不进、留不住,使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有的企业主没有树立起牢固的科学发展观,或是只图眼前利益,或是小富即满,人本意识、社会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存在财会制度不规范、做假帐,偷税、漏税,逃帐、赖帐,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意见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方向,也是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我市看,无论是建设工业强市、解决“三农”问题还是提前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必须依托民营经济,因此,我们必须加倍重视、全力保持我市民营经济的强势发展,不遗余力地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天地。
(一)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与民营经济共兴衰的观念。民营经济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摒弃那些旧的、保守的观念,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的新观念。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民营经济人士艰苦创业的成功典型,以及在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大与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上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市直部门要以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为己任,放手发展、放活政策、放开市场,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切实“形成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努力营造想民营、干民营、助民营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环境,强化服务,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民营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环境经济。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目前,我市民营经济还处在培育发展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和支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继续坚持欲取先予、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继续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最重要的政务工作,要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从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力求最小化部门利益,最大化部门服务,彻底解除影响、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定,消除放权与收权受“条块”限制和部门利益驱动的现象,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二是优化法制环境。一方面,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强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职能,纳入更多审批事项,减少审批“体外循环”,特别要强化干部依法履职意识,加强督查,彻底杜绝企业面临的“三乱”问题;另一方面,要抓好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有的企业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受到地痞流氓的纠缠,牵扯了相当的精力,建议对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三是优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扶优限劣,使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发展。
(三)加强信用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后劲。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守法诚信经营,是民营经济存在的基础。要加快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缺失惩罚和警示机制、信用激励引导机制、信用保障机制,完善和强化信用监管,引导民营企业增强诚信意识,严格履行生产、经营和劳动保护等各类合同,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在引导规范民间信用发展的基础上,畅通融资渠道,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资金基础。首先,充分发挥金融部门融资主渠道作用,通过政府做媒,适当下放贷款权限,改进金融服务,促进银企联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其次,大力激活、吸纳民间资金,把融资重点放在撬动民间资本上,多形式建立担保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向二三产业聚集,向特色产业和高科技产品投入;再次,积极扶持、推荐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和到国内外上市融资。
(四)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名牌战略,提升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按照“积极引导、相对集中、龙头带动、形成群体”的原则,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潜力大的企业、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培养,积极鼓励引导大中小企业联合,以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协作的“多赢”方式,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发挥好比较优势,促进特色企业、特色产业、特色村镇和特色市场的快速扩张,构成特色鲜明的民营经济板块和产业群,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名牌代表了企业形象和城市形象,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实施名牌战略不仅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我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要加强统筹规划,建议市政府对我市每年确定的创名牌产品,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落实责任,定好措施,抓出成效,加快创名牌步伐。对名牌要实施政策倾斜,优先保证名牌产品的生产资金、技术改造,坚决打击假冒名牌产品的违法行为。要加强对企业创名牌产品的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贯彻好**系列标准,搞好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克服在名牌问题上只顾眼前利益、借牌经营,忽视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倾向。
[关键词]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89-02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而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最关键之举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是未来县域经济的主体。
1 发展民营经济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民营经济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民营经济的领域不断拓宽,规模逐渐壮大,占县域经济成分比重逐步增大。从我国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一个县域经济的民营经济成分的多少、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具体表现在:
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民营企业与农业产业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培育龙头,而很多民营企业起源于农村又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提升县域工业化的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实行了保重点的投融资体制,县域经济的投资主体落到了民众头上,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县域未来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弱。所以,县域经济要推进工业化必须依靠民营工业,一方面是依靠现有的民营工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是依靠民营增量资金,投资于工业,扩大工业的总量。
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解决县域城镇化的问题。城镇化首先应该是产业的城市化即要发展城市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有能力进行投资的主体就是民间力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也是民营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和自身的需要,民营企业更加向城镇集中,并形成工业小区,进而促进了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所以,民营经济就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内在活力。
(2)民营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困难两大难题的根本途径。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徘徊不前较为明显,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县乡财政脱困问题,光靠农业本身不行,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使农民在未脱离土地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县乡财政困难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普遍问题,振兴县乡财政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发展民营经济。通过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借此培育县乡财源,做大县乡经济和财政收入这块“蛋糕”,增强县乡经济发展后劲。
(3)民营经济是增加县域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党的十七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而民营企业可以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也是城镇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主要场所。因为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民营经济,绝大部分属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规模较小,就业成本相对较低。在劳动力素质短期内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便于安排那些城镇下岗职工及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单一的就业群体,也容易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民营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就业渠道就越多。因此,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提高就业率,起到稳定社会,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2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只有全方位启动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县域经济民营化,才能不断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所以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1)不断改善和优化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从根本上消除阻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县域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要扫除观念障碍,优化舆论环境。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要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消除偏见和歧视。通过舆论倡导、树立典型,促进企业家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要树立服务意识,优化执法环境。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弱化管理职能,优化服务质量。在提供方便、协助立足、促进发展三大方向上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要坚决整治损害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乱”现象和不正之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私有产权和发展权,认真查处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一些必要的收费,实行归口管理,统一收费项目和标准。建立完善举报制度,切实加强执法监督,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要加强宏观指导,优化政策环境。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要放宽民营经济从业对象、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企业冠名等限制,不断完善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从而促进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中小民营企业借贷难问题,成为制约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大发展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要构建金融支持体系。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表现为金融组织机构不健全。重构后的县域金融组织架构应该是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机组合而成的功能互补、结构优化、运作有效的完整体系。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
二要加强信用担保体系。民营企业要拿到贷款,必须有担保机构愿意担保,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民营企业自身要建立起规范的财务制度,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征集企业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制定企业信用评级的统一标准,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民营资本进入融资担保领域,明确省财政对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给予信用支持,鼓励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积极引导和提高县域民营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水平。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要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要不断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养、培训,组织民营企业家到高等院校系统地接受现代管理知识教育或参加短期的管理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要经常组织民营企业家到外地参观、考察,参加各类经贸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要教育和引导民营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民营企业家。
二要依靠技术创新做优民营经济。当前县域民营企业存在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优势不强的问题。而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科技进步,广泛吸引和利用各类科技人才,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形成优势产品,打造企业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要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规模是基础,产权多元是核心,人才建设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最终目标是实现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产权结构由单一化向股份化转变,企业决策由个人化向民主化转变,企业班子由家族化向专业化转变,员工管理由雇佣化向人性化转变,企业经营由作坊化向规模化转变。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创新管理方式,跳出任人唯亲、家族式管理的圈子,实行“能人战略”。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规范企业运作,避免经营决策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引导民营企业注重培育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搞好诚信建设,强化企业信誉。
参考文献:
[1]陈文伟.突破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困境的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