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药学研究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学研究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学研究生论文

第1篇: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山药;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山药又称淮山、山薯、薯蓣、大薯,原产亚洲热带地区。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地下肉质块茎供食,喜温暖湿润,忌积水,怕干旱。山药为中药、蔬菜兼用,营养丰富,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VC、V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胆汁碱、尿囊素等。作为中药可以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肾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寿。一般产值9万元/hm2左右,与其他作物进行周年间作套种产值可达15.0~22.5万元/hm2。

1生物学特性

山药为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茎细长,叶对生或3叶轮生,1m以上,叶片心脏形或箭头形,叶腋间常生1个珠芽(气生块茎),亦称零余子(山药蛋),可用来繁殖和食用。地下肉质块茎,分为棍棒状、掌状和块状3类,表皮粗糙呈淡黄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生细须根,春季自块茎上生不定芽,肉白色或淡紫色。夏季开花,花单生,乳白色少有结实,都行块茎繁殖。雌雄异株,穗状花序,雌花序下垂,雄花序直立,花小,黄绿色。果实有三棱,呈翅状,成熟后枯黄色。山药要求高温,干燥气候,块茎10℃开始萌动,生长适温为25~28℃,在20℃以下生长缓慢,叶蔓遇霜则枯死,短日照能促进块茎和零余子的形成。

2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当前栽培的山药品种主要有2类:一是普通种,通常又叫家山药,二是大薯又叫田薯。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种有淮之、农大短山药1号等。

2.2土地选择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松软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块,要求上下土质一致,如下层有较薄的黏重土层,挖沟时挖去,也可种植。土壤以微酸到中性为宜。山药不能连作,一般应隔3年轮作1次。

2.3种子处理,培育壮苗

应采用零余子(俗称山药蛋、山药豆)和山药块茎段作种。种前需晒种1周以上,促进种子内部物质的转化,打破休眠,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零余子晾晒至表皮呈灰绿色,上面有很多疙瘩突起,用手剥开表皮可见紫绿色的肉。山药块茎段晾晒至伤口向内萎缩,并从断面中间裂开。4月上中旬选择较肥沃的土壤掺以腐熟农家肥进行集中催芽育苗,可采用10cm×20cm的窝行距,待苗高10cm左右便可移植大田。

2.4栽植

挖沟栽植时,首先把沟内20cm深的熟土取出放在沟两边,沟宽30cm,再继续将沟下40cm深的土层挖松,将拌匀的腐熟农家肥15.0~22.5t/hm2、磷肥750kg/hm2、碳铵450kg/hm2、硫酸钾375kg/hm2施入其上,并稍加翻挖,最后把沟两边的熟土提到沟上,培成宽30~35cm、高20cm的土垄,再将繁育好的山药苗栽植在土垄上。一般栽4.5~7.5万株/hm2,水肥条件好,密度宜小。为了便于搭架、田间管理和通风透光,宜采用宽窄行相间栽植,如100cm×70cm×25cm,栽4.65万株/hm2;或80cm×50cm×25cm,栽6万株/hm2。

2.5常见的栽培模式

常见的栽培模式有:韭菜与山药套种、玉米与山药间套种、蚕豆与山药套种等模式。蚕豆与山药套种,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整地点蚕豆,来年3月到4月收蚕豆栽山药,效益可达15万元/hm2;韭菜与山药套种,效益可达18万元/hm2;玉米与山药间套种高效立体栽培,周年可生产蔬菜,效益更高,可达22.5万元/hm2以上。

2.6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徒长,促高产

多效唑对山药藤蔓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节间缩短、藤蔓粗壮、叶色浓绿、叶片增厚、顶端新生侧枝减少、花蕾发育不良、零余子生长受抑,能使山药增产10%以上。喷施多效唑的最佳时期在山药藤蔓满架,现蕾开花初期,均匀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生长过旺的田块可多喷1次,间隔1周。

2.7搭架通风透光

山药是藤本右旋攀缘性植物,任其自然生长不利于通风透光和产量提高。搭“人”字架应在藤蔓生长到50cm以上进行,支架顶端用架材连接,并用绳子扎牢,以提高支架的撑力和抗风能力,防止倒架。搭架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架内的湿度,减少病害,从而提高山药产量。一般架高在2m左右。

2.8重施钾肥,促进块茎膨大

山药喜有机肥,从播种到发棵都可铺施。在生长前期以藤蔓生长为主,应适当供应速效氮肥,进入块茎生长旺期,要重视氮、磷、钾的配合施用,特别是重视钾肥的施用,以促进块茎膨大和物质积累。生长后期要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藤蔓徒长。一般使用的钾肥有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生物钾肥等。在山药生长期内,一般需分次追施硫酸钾600kg/hm2,

才能达到较好的高产效果。生长后期结合防病治虫,根外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还可达到保叶防早衰的目的。

2.9病虫害防冶

2.9.1病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白锈病、褐斑病。白锈病于春季发生,褐斑病于夏季发生。防治方法:①搭支架,使通风良好,不能在阴湿积水的地方种植;②用波尔多液(1∶1∶140)或多菌灵800倍液喷雾防治。

2.9.2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咬食根部。防治方法:①结合整地施入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②发生时用毒饵诱杀或药液灌根等。

2.10防止畸形山药的形成

在山药栽培过程中,因不良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使山药在生长过程中改变了内部组织结构,从而产生各种奇形怪状的山药,如山药块茎上端分杈、下端分杈、蛇形、扁头形、脚掌形、葫芦形、麻脸形等,这些统称为畸形山药。防止措施:①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谨慎施用种肥,防治地下害虫施用毒土、毒饵时不能盲目加大剂量;②人工挖山药沟时应在冬前进行,通过冬春雨雪侵蚀冰冻使土块充分风化粉碎,随风化解冻及时填沟,填沟时仔细剔除上壤中的石块、砖块、沙砾等硬物。不要将大土块填入沟内;③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人粪尿、堆肥、厩肥和优质土杂肥,要利用夏秋季节气温高、易发酵腐熟的有利时机提前进行沤制。提倡有机肥和部分化肥在种植完山药后施入山药行间,把腐熟的有机肥铺施于2行山药之间的畦面上,耧划翻土15cm深左右,使土、肥充分混合,然后将畦面的肥土覆于山药垄的两侧。

2.11采收加工

第2篇: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药学教育;实习;流程;药房

随着药学服务理念的提出,负责药品使用的药学工作模式,即医院和社会药房的药师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药师们不再只是发挥简单的调剂职能,实际上药师在监测药物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尤其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报告上发挥作用。这一变革对药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模式产生了新的需求。特别是毕业前实习阶段的教学关系到药学教育改革的成效。

药学本科毕业生面向药品的政府管理、生产、流通、使用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及药学相关行业如健康、保健、康复、咨询、保险业等岗位也成为药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1998年全国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有10%的留校或者继续深造,8%的在科研院所和药品检验所,有高达36%的毕业生到医院药房工作,19%的在制药企业,10%在医药流通企业。1999年和2000年到医院药房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为24%左右,制药企业上升至28%,医药流通企业14%,留校或者继续深造仍占11%。可见本科毕业生在医院药房工作的比例较大。如何规范新形势下药学本科生在医院药房的实习流程,培养出能胜任药品使用岗位工作的合格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一、全面了解工作流程

在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审体系中,本科生毕业后工作1年即可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后可获药师资格。因此,本科生在实习阶段应该对医院药材科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熟悉工作流程。在工作1年后才能达到药师的要求和能力。按医疗机构的药师应具备的能力的要求,实习期间应该达到的目的有以下几点:熟悉门诊、急诊病区药房、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部门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各岗位职责。初步掌握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等程序和技术要求;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了解肠道外营养液和危害药物静脉用药调配室岗位职责;常用药品的通用名称、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常用有效期药品的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原理与相关政策规定;医院一般常用制剂的配制,主要设备;合理用药原理和安全性监测方法,初步懂得用药失误的预防;初步了解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评价的能力;个体化给药方案;临床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具有对药物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的知识。

二、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我校药学院实习时间从1月份开始,5月份结束,除去春节放假,论文答辩等,共计15周实习时间。还有一些学校从11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结束,除去春节放假,共计14周,余下的时间用于找工作。在80~90年代药学本科生实习时间一般为1年,现在各个学校的安排不尽相同。作者在实际带教中发现,本科生实习时间应为1年,实际上最后1年的下学期大多数学生要找工作,找到工作后某些用人单位要求到本单位实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转实习点,要留一部份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因此,有效实习时间大约24周,学生才能了解药房所有工作。

三、建立规范的实习流程

3.1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第1天进行职业、职业道德教育,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接触较少,没有专门的讲解。在带教实习中发现,学生对于今后的工作去向,工作涵盖的内容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对于自己的爱好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非常模糊,没有真正地理解药房的工作性质,看不起药房工作等。因此,我们安排4个学时进行工作方向的讲解。

职业道德在实习阶段应该涉及,这些东西不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警戒线,在日后的工作中在人事关系以及医患关系的处理上会出现偏差。我院的药学部规模较大,药学专业的大部分内容都有涉及。我们编制了包括药学科研,药品生产、供应,药房工作四个部分的职业道德规范文件,给学生进行集中讲解4个学时。[]

3.2全面了解实习内容。

第1~5周,5周时间主要是了解整个药材科的工作情况。分别到门诊、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制剂室各个部门进行轮转,每个部门约1周。在各个部门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等。了解日常工作情况,流程。在带教老师的安排下进行一些杂务工作,以帮助熟悉部门的工作内容。

3.3加强深度实习。

第6~13周,经过上一阶段的实习,学生对药物制剂、检验、供应以及药品使用的过程有了了解。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今后的工作方向,学生自己选择本阶段的实习部门。门诊、病房药房实习进度:第6周,了解处方、医嘱管理程序,继续熟悉药品名称及阅读药品说明书。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调配处方、摆药。第9周,跟随急诊窗口带教老师学习处理日常事务以及毒麻的管理第10周,跟随药师进行处方分析,学习审核处方。第11周,跟随药师窗口发药,学习对患者的用药指导。第12、13周,收集药房日常工作以及对出现问题的记录和相关数据,为下阶段的总结做准备。药房相关的选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药品不良反应如何收集、分析;药品库存管理;退药分析及对策;处方常见错误分析等。

制剂室实习进度:第6周,熟悉药品GMP管理程序及要求。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外用制剂。第9、10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口服制剂。第11、12周,跟随带教老师制备中药制剂。第13周,熟悉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填写各种登记表格,了解医院制剂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与养护。药检室实习进度:第6周,熟悉药典中各种制剂通则要求。第7周,跟随带教老师按制剂通则检测制剂、原料。

第8、9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中药材薄层鉴别方法。第10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紫外测定方法。第11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第12、13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的建立。

实验室实习进度:在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部门,一般是有科研课题的带教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部分研究。带教老师应该选择课题中的基础部分,带学生一起从实验设计开始,实验材料的准备,开始实验,实验记录的书写,数据的整理,数据统计,总结,撰写论文。实验内容应尽量简单,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以便学生对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有系统了解。

3.4实结。

第14~15周,总结实习内容,写出相应的论文。

四、小结

4.1实习中灌输本科生从事基础工作的思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教育的逐渐普及,本科毕业生也越来越多,80、90年代一些本应由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基础工作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员而不能满足需求。虽然未经过学历教育的人员培训后也能上岗从事这部分工作,但是在基础工作中发现问题,具有研究问题的思路和采取行动上有所欠缺,而且在遵守规范上,如果不能理解规范的意义,依从性相对会差一些,这些能力只能在实习中培养,从基层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自我发展。

4.2带教的方法应多样化。

实习的带教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否则实习生变成了打杂工,学习阶段的基础知识没有在实习中使用,实习中又没有学到新的知识。实习的学习形式可以多样,如: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法,设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小组情景讨论方式,模拟进行病例的药物治疗,设计病例,选择使用的药品。

按照上述流程我科培养了3届毕业生,在培养过程中对流程进行了不断的修订。由于社会的发展,行业的规范,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的需求不断改变,本科教育也要随之转变,特别是实习阶段是对所从事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规范化。

参考文献:

黄佳,赵志刚,王孝荣。2003年美国医院药师协会医院药学监护全国调查:监测和患者教育[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9):1298.

胡晋红,石力夫,蔡溱,全山丛,孙华君。适应药学模式的发展,探索本科生实习改革[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1):16-19.

第3篇: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 硕士论文 质量 思考

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指出: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及安全监管等方面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本文试图分析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完成的学位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探讨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1.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中存在问题

1.1选题缺乏应用特色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是为了培养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但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来看,大部分仍是是以学术型研究为主。其原因是大部分导师具有较多的研究课题,但具体实施人员不足,因此需要专业型研究生参与并通过学位论文来完成,使得对其论文的指导仍偏重于学术指导,不少论文仍沿用了学术学位论文的选题标准,直接造成了应用型研究生论文的过于学术化。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大多由校内第一导师直接决定,研究生负责论文的实施过程,而校外第二导师多数仅作为一种形式,很难对研究生论文的完成提供足够的建议,因此造成论文缺乏与食品生产、新设备研制与开发、技术推广和管理实践问题的有效结合,无法体现出专业型硕士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此外,部分(在职)研究生所从事专业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对口性不强,也造成了其对整个论文深度把握不够,内容缺乏生产应用特色。

1.2研究手段相对缺乏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内容来看,其研究手段多数相对简单。论文中对技术指标的主观评价方法(如感官评价法)应用较多,而化学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较少;应用常规手段进行理化指标分析的内容较多,利用先进仪器或方法揭示内在科学规律的研究较少。由于研究手段相对缺乏,造成论文研究内容水平较低,即使部分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但不少成果的认知度却大大逊于学术型论文。

1.3工学矛盾影响论文质量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非全日制研究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原单位边工作、边学习,其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学生,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这个特点使得研究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实际,进行论文研究及撰写工作,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工学矛盾。目前,食品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主要来自质量及卫生检测机构、食品加工企业、科研与教学单位,他们大多是原单位的技术研发、工艺控制或教学科研骨干,在读期间其经济利益、职称晋升等与原单位紧密挂钩,因此在完成论文同时,还得承担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当工作需要时,学习便成为次要,因此较大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1.4论文整体质量较差

文献综述能力不高。(1)整段摘录,明显缺少对文献内容的整理与再吸收;由于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风格迥异,整段摘录造成语言可读性较差、表达突兀,且存在剽窃之嫌。(2)文献表述不当,歪曲原文报道内容,片面追求、夸大本研究的新颖性及原创性,缺乏严谨的学术性。(3)文献现状把握不清,无法全面表现该方向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等。论文规范性较差。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都有规定的形式,便于交流和保证论文可读质量。但部分专业学位论文存在繁简不当、重点不突出;大篇幅文献综述充数、研究内容过少;图表、文字编排不当,引文不规范等。论文内容提炼不够。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即使很多论文结果具有较高实践意义,但对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发现和提炼不够,除单纯地描述实验现象、罗列数据之外,较少从理论上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探讨,较难做到以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

2.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

2.1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着重考察导师生产实践能力,遴选应打破单位和地域限制,注重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从企业选聘生产一线人才、从社会上选拔优秀实践兼职导师。导师素质和责任心是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导师在学生选题及论文指导上,可坚持指导方式上的“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根据食品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在深入了解加工技术和工程管理方面实际需求的同时,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选择既紧密联系生产、又适合于研究生独立完成难度和范围适中的课题,并尽量与导师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一致。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定期沟通,商讨选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案等;建立校外导师对食品专业学位论文的实际指导机制,发挥校外导师实际生产研究的优势。

2.2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管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方面对论文质量的监督和促进作用。(1)课程设置管理。着重体现学科间的渗透性、融合性及跨学科性,加大方法论课程和选修课比重。(2)教学方式多样化管理。改善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3)督导管理:成立督导组对导师教学进行检查,同时发挥研究生的评教作用。(4)加强实践管理。积极联系研究生培养基地,增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学位论文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5)由导师团队参加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实践指导及答辩环节等,严格对照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检查落实,防止培养环节形式化。(6)研究生管理实行“弹性学制”,以学分制为基础,依据学习情况实行弹性学制,鼓励潜心做应用型、高质量学位论文。(7)研究和实践定期汇报。要求学生每月(或每周)写出工作总结及下一步计划,定期与导师交流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8)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摒弃学术不端行为。(9)研究生日常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减少管理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效率。(10)研究生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3严格把关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研究生多数在单位独立完成论文,其开题报告在此后的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绝不可走过场,必须严格把握选题、开题报告关。研究生在开题前,必须查阅大量文献,并进行必要的预备试验,并针对性的进行生产实地调查,明确研究重点。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由导师协助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及路线,编制出较为完善的开题报告。开题检查应邀请校内外(5名以上)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智慧和经验,集思广益,对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现措施及计划作出分析、评判,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选题在原有基础上更趋于科学和完善。开题检查组重点审核论文选题内容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生产实际需求,是否具有实践普遍性等,避免因选题不当导致论文难以如期完成、工作盲目和简单重复现象的发生。

开题报告后,研究生正式进入论文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任务重、难度大、问题多,因此,学位论文中期考核是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要求研究生论文中期检查时间,应在完成论文开题后的半年左右进行,研究生必须按时提交论文中期研究报告。中期考核的实施由所在院系具体负责,组成评价考核小组,对研究生论文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评价,考核成绩计入研究生档案。建立严格的中期检查制度,有利于学科组及导师及时发现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控制实验进度,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又有助于研究生及时总结和分析前段时间的研究情况,明确以后的研究方向,对于论文的顺利完成和质量保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4严格审核学位论文质量

对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论文规范。论文的外在质量即论文格式的规范性,规范的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论文封面、扉页、论文使用授权说明、中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表、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独立完成研究工作的声明及附录等部分;此外,要求论文表述条理清晰、文笔流畅、书写格式及引用规范等。(2)论文选题。要求应来源于生产实际,重点针对食品加工、贮藏及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一定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3)文献综述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文献阅读量,能够反映本方向或相关领域最新理论和应用情况,且具备较强综合分析能力。(4)研究方法和手段。要求论文体现作者较为全面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5)研究结果效益。要求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创新性,产生一定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或是有潜在应用价值。(6)论文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

2.5改进论文盲审方式及评价标准

专业学位论文盲审专家遴选应在相应领域内领先的教授、副教授中选择。盲审专家初步确定后,可由研究生管理部门与相应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联系,征得专家同意后,最终建立盲审专家库,严格杜绝论文评阅过程中的人情现象。论文评阅意见书中应附带一个量化详细的评分表,确定若干个评分指标及相应的评分标准,并提供文字表述的评审意见。这种方式既能对论文的优缺点给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又方便对多篇学位论文进行横向比较。

3.结束语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加入我国学位培养体系以来,极大推动了我国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对于该领域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改善,需研究生培养部门、导师、任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为研究生提供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和现代管理模式,加强对农业推广硕士的规范化管理,进而推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不断向前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教学项目“双导师制与校外基地对研究生能力提高的研究”(11131064111)。

第4篇: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医学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54-02

根据《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湖北省自2013年至今批准建设了一批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我校与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组建的研究生工作站于2013年8月获批为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经过三年的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在新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两方面展现了其优越性:一方面可以将企业工程问题凝练为科学研究课题,高校与企业合作攻克技术难题,进行新产品开发;另一方面,企业为研究生提供研究设施和实践指导条件,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成为高层次科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

三年的运营证明,研究生工作站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受益,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一条研究生教育的新路,也可以融合科技发展和企业运营,解决产学研的制约因素[1]。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设立,使企业工程问题成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既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进行新产品开发,又完成了学业;另一方面,研究生在设站企业中进行论文工作,能接触企业运营管理,了解现代企业制度。因此,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既能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与科技优势,更重要是的培养了解现代企业运营的科技人员,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的途径之一。

医学研究生中的基础医学、药学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研究多涉及现代生物医药领域,医学生接受了五年系统的临床医学或四年药学的专业训练后,在生物医药研究领域较之纯生物背景的研究生更贴进于生命健康与临床问题。他们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后,面对医学、生物医药、企业运营三种专业交叉,面对高校研究生导师、企业兼职导师、企业管理者三种老师,与原来单纯的实验室环境相比,接受的资讯与理念冲击更加复杂。本文以我校运营三年的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为例,就新时期医学背景研究生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具备医学背景的、从事医药研发工作的创新型研究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生物医药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的重要性

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医药是一项投资大、附加值高、风险大的高科技产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受到了全球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并有许多专家认为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已经并将继续出现深刻的变化。我国人口基本代表了东方人群的主要结构,适应中国人群的医药产品,其国际市场也是巨大的。因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必然是重要的和庞大的,必然对未来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可能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的一个新的领头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而在我国还面临两个重大的制约因素:一是我国长期以来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和薄弱的技术储备的限制;二是我国长期以来落后的产业发展水平和薄弱的管理经营能力的限制[2]。为了克服科技发展和企业运营两方面的局限,上世纪80年代,美国运用“硅谷”的经验在旧金山建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基因谷”,集中了在生物医药领域享有声誉的大学(加州大学巴克莱分校、旧金山分校、戴维斯分校、圣克鲁斯分校和斯坦福大学),为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充分的教育和科研基础,成为“基因谷”的人才源。

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模式,我国在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以高端人才教育为主的现实,开展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发挥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队伍、实验设备、信息资料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充分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在提升生药医药整体技术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培养出一批既懂研发,又懂企业运营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二、基本架构

为聚合高校、企业、社会三方的资源,满足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双重要求,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由企业研发中心主任与高校研究生管理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对进站研究生的学习和导师的带教工作进行总协调;以项目为抓手,课题组负责人牵头协调企业兼职导师(企业研发人员)、高校导师、进站研究生的三方面力量。

三、学生管理及激励

企业研发中心负责进站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特别要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解决重大科学关键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各个研发项目确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工作站选修一定量的课程,高校认可研究生在工作站所修的课程学分;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制订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计划;研究生的薪酬采用“基本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研发奖金”发放方式。基本助学金由工作站统一制定,研发奖金根据绩效和导师课题完成业绩进行发放。

四、师资准入机制

企业兼职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要求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治学严谨,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一般要求:①年龄不超过55周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②承担过三项(含)以上的企业研发项目;③近三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含)以上。

五、工作站全程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兼职导师和技术人员除在工作站内部进行学术例会和试验进展汇报外,应不定期地前往高校以评审专家的身份参加研究生的论文开题评审、论文中期检查、预答辩评审、论文评阅、毕业答辩评审等培养环节,作为讲演者参加研究生的学术论坛活动。

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重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但很难提供人力来支持进站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加之研究生进入企业工作站后有人员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特点,使德育工作出现断层。

企业兼职导师和技术人员虽然在产学研结合、注重研究生的研发能力上是强项,但毕竟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资培训,在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培训,指导研究生时不注意方式方法,容易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师生间容易产生对立情绪,缺乏和谐的育人氛围[3]。因此必须开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兼职导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培训,特别是加强对研究生的德育工作,为此将企业党支部的工作延伸至入站研究生的党支部或党小组,实行组织活动在工作站,组织发展在高校的“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培养人才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在企业的实践,研究生们形成了“研以致用”的观念,成为高校和企业联合进行产学研的纽带。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是适应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项新举措,对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文春,刘仁桓,王振波.关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与学生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0):13-15.

第5篇: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5日

我国是从1998年开始试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随着临床专业研究生招生的普遍发展,其规模也不断加大,在不断丰富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层次,加大医学专业优秀人才培养的同时,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模式革新与优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科学学位强调对于医学学术理论水平与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将培养目标设定为从事医学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侧重其学术性,而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则要求在有限的培养年限内,强化其医学职业性特征的培养方向,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本文聚焦到两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以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为切入点,探讨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模式优化方向。

一、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缘起

我国自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以来,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建立了学位比较齐全、学位授予质量能够得到基本保证的学位授权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硕士、博士。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不管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还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不同学科均授予医学学位,存在名实不符的情形。即使是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其研究方向也往往是针对生物医学某个领域的一些科学问题,并不直接探讨或解决临床医学的职业技能问题,许多毕业生“不会看病”、“不会开刀”,这些问题阻碍了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的医学学位制度,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决定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1998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并确定首批试点单位。至此,我国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把学位类型正式区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前者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对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专门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选择和使用,有利于国际上的对等交流与合作。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院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严谨而高效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并直接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开展至今,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计划分类管理缺乏保障条件。教学计划管理是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教学计划的实施和管理。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文件,是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的蓝图,也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实践中,虽然针对不同类型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教学计划。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两种类型的研究生都是在一个相同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中,他们面临着基本相同的师资条件,培养方案的实施也普遍类似,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还是医院的科教部门,很难真正针对不同的学位类型做到分类培养与管理。

(二)“考教不分”影响教学质量管理效果。教学质量管理是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所达到的教育目标的程度。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质量管理。抓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质量控制、质量反馈),动员全员,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如何客观、有效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多医学院校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种类繁多的临床技能考核体系,但随着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院校往往只能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交由培养医院组织完成,作为质量监控的关键手段的临床技能考核也往往由于“考教不分”而流于形式。

(三)教学资源管理需要合理配套。教学资源管理,其范围大致包含:一是教学基本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馆等的维护与管理;二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等现代化传播技术资源的维护与管理;三是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技术精湛的高级临床医师为其目标,因此在其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激化,面临无法较好地安排学生临床实践的实际困难。

(四)师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解存在模糊。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着眼于临床能力的提高。但是多数导师甚至学生未能意识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点,这些导师大多身兼医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基本上科学型、专业型研究生一起带,在繁重的临床任务和科研压力下,很难真正区分培养,难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研究生一起被派到实验室做实验以发表高质量的文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在读期间有好的科研成果对其评奖评优、以后就业、晋升都有利,因此他们也希望减少临床实践和临床轮转,埋头搞科研,做出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水平相当的论文。这类学生并不理解专业学位的真正含义,图一时之利,把专业学位作为获得学位的一种捷径。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设计

(一)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分类管理与分层次培养。严格分类培养,建立针对临床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根据岗位胜任力制定更加明确的分类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展跨专业学院选课,加强人文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更加适合复杂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压缩学生在校理论课上课时间,突出临床实践,加强临床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管理

其一,抓临床轮转。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严格要求在相关科室的轮转,通过轮转科室的出科考核,达到一定的目标水平。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学检查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培养要求的部门或违反有关制度的研究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不足。

其二,抓论文开题。培养方案应明确指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应为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在临床中寻找课题,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与技术手段为出发点。管理部门通过挑选高水平的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选题的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进行审核。

其三,抓临床技能考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工作应由学校统一组织、管理,按学科抽调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临床专家组成临床技能考核委员会,具体负责考核的相关事宜。考核可试行一定的重考率和不合格率使临床技能考核落到实处。

其四,善用教学督导,检查临床带教情况。教学管理部门要挑选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有责任感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退休及部分在职的资深教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教学督导定期检查,掌握临床教学的全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搞好临床教学工作,必须充分调动临床医生的积极性。首先,建立教学奖励制度,引导临床教师重视教学的投入;其次,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青年临床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挑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乐于教学的高水平临床医师加入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再次,逐步规范专业型指导教师和学术型指导教师的队伍,以便使承担不同指导任务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内提高各自的指导水平,使不同的导师群体具有更加专业化的水准。

(四)完善临床实践配套建设,建立临床技能中心。完善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将大幅度地改善临床医学技能的训练教学条件,有利于开展符合临床实际的技能训练及考核,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连铸淡,陈新超,徐永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

[2]连铸淡,徐永刚,陈新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

第6篇: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戟属;化学成分;药理;质量控制;炮制;配伍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11-2433-04

Progress on Research of the Euphorbia L.

GENG Ting,DING Anwei,ZHANG Li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46,Jiangsu,China)

Abstract:Combining with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onEuphorbia L., We discuss on the research ofEuphorbia L. from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quality control, processing, and compatibility and then put forward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re research onEuphorbia L.

Key words:chemical 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 effects;quality control;processing;compatibility

大戟属(Euphorbia L.)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中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有2000余种,我国有80多种(包括栽培和引种规化14种),且新种仍在被发现[1]。大戟属植物资源丰富,适应性强,分布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从热带到亚热带,从陆地到沙漠均见分布。在我国主要以西南的横断山区和西北的干旱地区分布较多。中国大戟属主要分为5个亚属:地锦草亚属、美洲大戟亚属、大戟亚属、一品红亚属和乳浆大戟亚属[2]。本属植物的特征是含有白色或黄白色乳汁,并具有双重特性:既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结核、抗肿瘤、以及神经生长因子促进作用等药理活性[3],同时表现出对皮肤、口腔及胃肠道黏膜强烈的刺激性和致炎、促发致癌的毒性作用[4]。文献记载大戟属植物有35种已入药,主要以白狼毒(为月腺大戟E. ebiacteolata和狼毒大戟E. pallasii的根)、甘遂(为甘遂E. kansui的块根)、千金子(为续随子E. lathyris的种子)、京大戟(为大戟E. pekinensis的根)、九牛造(为湖北大戟E. hylonoma的根)等为代表,其性苦寒、有毒,善涤脏腑之水邪,将其列为峻下逐水药,可用作通便、利尿、治疗水肿、结核、牛皮癣、疥疮和无名肿毒,尤其是除疣、抗肿瘤等[5]。

1化学成分研究

大戟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二萜酯类成分。此类成分结构独特、新颖,无论是刺激致炎、辅助致癌,还是抗癌及抗白血病活性[1],对癌症研究均有重要价值。另外该属植物中还含有三萜、甾醇、黄酮、鞣质和酸类化合物等成分。

1.1二萜酯类成分

关于二萜酯类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多,此类成分在大戟属植物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其白色乳汁中分布较多。迄今为止已有20余种碳骨架类型的300多种大戟二萜酯被分离鉴定,且新化合物和新碳骨架仍在被发现[6]。图1是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多的几种主要类型,包括:巴豆萜烷(Tigliane)型二萜酯、巨大戟烷(Ingenane)型酯、瑞香烷(Daphane)型酯、千金二萜烷(Lathyrane)型酯、假白榄酮(Jatrophane)型酯、松香烷(Abietane)型酯等。

1.2三萜和甾醇类化合物

三萜和甾醇类成分在本属植物中的分布亦较为普遍。近年来人们在研究本属植物活性成分二萜酯的同时,从中分离出许多三萜和甾醇类成分,但多数为已知化合物,如r大戟醇、α,β-大戟甾醇、甘遂醇、大戟酮及β-谷甾醇、豆甾醇等。

1.3黄酮和花色苷类化合物

黄酮和花色苷类成分主要分布在根和茎叶中。孔令义等[7]从准噶尔大戟根的氯仿部分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槲皮素、芹菜素和鼠李素;从其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3个黄酮苷类化合物:槲皮苷、槲皮素-3-O-α- D-阿拉伯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且上述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4鞣质和酸性成分

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鞣质都是可水解鞣质,包括没食子鞣质、鞣花鞣质及其低聚体。鞣质水解后可得没食子酸、逆没食子酸及鞣花酸等酸性成分[8]。

2药理作用研究

2.1 泻下作用 大戟属植物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肠管,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内肠液,加速肠内容物的推动而产生泻下作用,减少内容物在肠内的停留时间及增加水分的吸收而达到消除腹水、胸腔积液的作用。

2.2 抗病毒作用 据报道[9],甘遂提取物种4种二萜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体内抗病毒活性,其抗病毒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来实现的。另外还发现巨大戟二萜醇酯类成分有很强的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增殖的作用[10]。

2.3 抗肿瘤作用 研究发现,甘遂浸膏对肺鳞癌,未分化癌及恶性黑色素瘤有杀伤作用,肿瘤的细胞多呈急性坏死[11]。蔡鹰等[12]研究发现,泽漆根水提液(EWE)对荷S180、H22瘤小鼠有明显的抗体内移植瘤和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期作用,并且EWE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2.4 抗真菌作用 狼毒大戟水浸剂对黄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石膏样毛发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3-14]。

2.5 抗细菌作用 研究表明,狼毒大戟等在试管内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志贺氏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及霍乱杆菌等肠道致病菌有完全的抑制作用[15]。

2.6 抗白血病作用 尚溪瀛等[16]发现大戟注射液可明显延长L615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期,同时还观察到S期细胞被明显阻断,说明大戟注射液抑制了L615白血病小鼠细胞的合成。

2.7 镇痛作用 狼毒大戟煎剂对电击小鼠尾法及热板法,均可提高小鼠痛阈,表现出良好的镇痛作用。1975年首次从本属植物E.Kansui中分离出有镇痛作用的Kansui-nin A和B[17]。

2.8 抗炎作用 大戟的石油醚提取液(PEE)通过抑制相关组织血管的通透性,使白细胞总数增加而渗出液减少,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另外,PEE还抑制乙酸诱导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对佐剂诱导的炎症,能抑制继发感染,并通过减少趋化因子,抑制细胞的游走[18]。

2.9 引产作用 我国学者陈希琛在1982年曾报道了甘遂引产的有效成分是大戟二烯醇(-Eupho1)[19]。用甘遂的乙醇浸出物给妊娠豚鼠作腹腔注射,均呈现一定的抗生育作用,其引产效果与给药剂量有密切关系。

3质量控制研究

关于大戟属植物的质量控制研究不多,尤其是甘遂、大戟、泽漆等的研究更少。多集中在狼毒、千金子的含量测定,现简要介绍如下。

3.1薄层扫描法(TLCS) 李群等[20]以秦皮乙素作为千金子对照品,建立了秦皮乙素含量的薄层扫描测定方法,并对千金子生品及5种不同炮制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法简捷、重复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1%,适于千金子中秦皮乙素的含量测定。

3.2 可见分光光度法(VIS) 丁立军等[21]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狼毒大戟水提取液中的总黄酮含量,并考察了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提取出的黄酮的量最大。

3.3高效液相法(HPLC) 乔春峰等[22]采用RP-HPLC法测定狼毒中岩大戟内酯A和B的含量。其色谱条件为:柱(4.6mm×250mm,5μm),乙腈-水(75∶25)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0nm。分别以岩大戟内酯A和B的峰面积对其进样量进行线性回归,得标准曲线。结果表明,该法专属性强,准确可靠,适于该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

3.4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杜天信等[23]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千金子挥发油,同时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确定挥发油成分20种。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中相对含量大于2%的有11种。

3.5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粟晓黎等[24]进行了狼毒质量标准的研究,在采用LC-MS法进行定性鉴别的同时,还建立了狼毒中抗肿瘤成分月腺大戟乙素的LC-MS含量测定方法,测得4批不同来源的狼毒药材样品中月腺大戟乙素含量范围为0.01%~0.02%。

3.6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王松君等[25]研究了ICP-MS测定中草药狼毒中稀土和微量元素的方法,样品处理通过低温灰化方法与硝酸-过氧化氢消解方法比较,实验确认微量元素采用低温灰化法制备样品,稀土元素采用酸消化法制备样品,可以满足该方法检测要求,具有测试方法准确、快速等优点。

4炮制和配伍研究

4.1毒效成分研究

大戟属植物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对黏膜、皮肤和胃肠道强烈的刺激性和致炎、促发致癌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其中具有毒效的化合物主要系四环二萜(巴豆烷型Tigliane type与巨大戟烷型(Ingenane type)和三环二萜(瑞香烷型Daphane type)以及最近发现的大环二萜类成分[26]。其中巴豆烷型二萜醇酯类成分普遍存在于大戟属植物的种子、根、乳汁、茎中,是本属植物产生刺激性、致炎、促发致癌的主要毒效成分之一。巨大戟烷型二萜醇酯类化合物在大戟属植物中存在也较多,大多有致炎和促发癌症的作用[6]。瑞香烷型类化合物在本属植物中数量较少,其中部分具有一定的毒性,部分具有杀菌和抗白血病作用[27]。另外,Imam等[26]从Euphorbia cornigera中分离得到7个大环二萜酯类化合物,研究表明7个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

4.2炮制解毒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遂、大戟、千金子、狼毒、泽漆等大戟属中药的药效作用是通过刺激肠管,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内肠液,加速肠内容物的推动而产生泻下作用。其毒性则主要表现为对黏膜、皮肤和胃肠的过度刺激,引起充血、腹泻、腹痛等。因此,大戟属有毒中药的刺激性成分很可能就是药效成分,至少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适当的刺激引起泻下产生药效,作用过度则表现为腹痛等毒副反应。通过炮制可能会降低部分刺激性成分或使其转化为毒性较小的成分[28]。

据资料记载,千金子的炮制方法有制霜法、煮制法、炒制法和酒制法4种,现代多用制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采用“取净药材碾碎如泥状,经微热,压榨除去大部分油脂”的方法。研究表明,以热法和蒸法制备千金子霜毒性较小,霜中含油量在18%~20%之间较为合适[29]。

甘遂的炮制方法从古至今有20多种,现今只沿用了宋代时期的醋制甘遂一法[30],其炮制目的主要是:降低毒性,减少烈性;改变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温性;增强疗效。安天海等[31-32]发现,生甘遂与制甘遂的乙醇提取物都能引起肠管的强烈收缩,但生品作用更强,是炮制品的13倍。

狼毒大戟自古以来有姜制、醋炒、醋蒸、醋浸、醋熬、麻油制、猪血制、酒制等多种炮制方法,现行有醋制、醋蒸等方法,并以醋制法为主。另外,狼毒具有独特的蒙医炮制方法,包括:诃子汤煮制、牛奶煮制、童便煮制、羊肉煮制和黄母牛溲煮制等,其主要目的亦是降低毒性,增强疗效[33]。

4.3配伍解毒研究

配伍是中医药临床遣方用药的特色与优势,合理的配伍不但可以减少毒性中药的毒性,还可以提高疗效。《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的论述。以大戟类药材为主组方者大多配伍大枣伍用以缓和其峻烈之药性,减其毒性。如峻下逐水方十枣汤,方中大戟、甘遂、芫花三药相须为用,一走经遂,一走脏腑之间,一走胸胁,泻水逐饮之力较强。伍以大枣,既可益气护胃(培土以制水),又可缓和诸药的峻烈和毒性,使下不伤正。对于大枣减毒的机理,可能是通过生物转化和体内代谢改变了毒效成分的结构生成低(无)毒的效应物质和/或通过拮抗大戟属植物所产生的刺激性、致炎、促发致癌的毒性作用而实现的[6]。另有报道[34],用龙眼肉、甘遂各等量,配伍治疗癫狂、水肿、便秘、头痛等症,有较好疗效。意在甘遂行峻猛,但有龙眼为佐,既可使攻不峻猛,补不呆滞,又可使病邪去而正气不伤。另有复方泽漆散[35]具有较好的抑制肿瘤作用,方中泽漆、射干具有行水消痰、散结软坚之功,与它药配伍,相使相助,药力强而迅速,对瘕之病症犹为适宜。临床应用,还可在辨病应用本方的基础上,辅以辨证加减用药。

5讨 论

(1)大戟属植物中含有大量的二萜酯类成分,是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活性、抗白血病、抗病毒、杀菌等作用。但同时又是其毒性成分,主要表现为对黏膜、皮肤和胃肠道强烈的刺激性,以及致炎、促发肿瘤的毒性,严重制约了临床的用药安全,同时也为新药创制带来了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大戟属植物的构效关系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2)基于大戟属植物有毒成分强烈的刺激性,适当炮制或通过配伍关系可能会降低部分刺激性成分,缓和某些成分的峻烈之性或使其转化为毒性较小的成分。但是,目前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炮制减毒大都局限在甘遂、千金子等,但对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结构和含量的变化几乎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搞清楚其炮制前后药性、药效变化的物质基础,进而从化学成分变化的角度来阐明大戟属植物的炮制机理。另外,大戟属植物的配伍解毒研究亦甚少,探索有毒中药及毒效成分经中医配伍减毒的科学内涵,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则显得尤为重要。

(3)虽然近年来对大戟属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由于所得成分含量较低,且市场上也不易购得其化学对照品,因此对其含量测定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甘遂、大戟和泽漆,几乎未见报道。寻找反映其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量效关系的控制指标和量化的检测手段,建立合理规范的质量控制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帅彦平,贾忠建.我国大戟二萜酯及其生理活性研究新进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18(7):1107-1112.

[2]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6-29

[3]浮光苗,余伯阳,李星,等.狼毒大戟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J].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2003,18(3):101-103.

[4]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778-812.

[5]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6-29,62-63.

[6] 宿树兰,段金廒,丁安伟.大戟二萜醇醋类成分及其毒效关系研究进展[J].世纪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4):67-73,85.

[7]石心红,王宇行,孔令义.准噶尔大戟根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0):1538-1540.

[8]孔令义.大戟属植物中的鞣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1,16(2):61-62.

[9]郑维发.甘遂醇提物中4种二萜类化合物的体内抗病毒活性研究[J].中草药,2004,35(1):65-68.

[10]王立岩.甘遂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级研究生论文集,2003.

[11]刘春安,彭明.抗癌中草药大辞典[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9.

[12]蔡鹰,陆瑜,梁秉文.泽漆根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J].中药材,1999,22(11):579-581.

[13]曹仁烈.中药水浸剂在试管内抗皮肤真菌的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14]宋友文,谢珍,肯洪灿.脚癣狐臭酊剂抗皮肤病真菌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7,3(2):13-15.

[15]陈志宝,赵岩,邓旭明.狼毒大戟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1,13(3):52-57.

[16]尚溪瀛,文成英,刘丽波.大戟注射液对L615白血病小鼠体内药物实验及DNA含量的检测[J].中医药学报,2000,2:76.

[17] Evans F J,Taylor S E.Pro-inflammatory,tumour-promoting and anti-tumour diterpenes of the plant families Euphorbiaceae and Thymelaeaceae[J].Fortschr Chem Org Naturst,1983,44:1-99.

[18]左风,译.大戟提取物的抗炎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3):39.

[19]陈希琛.甘遂引产成分的初步研究[J].药学通报,1982,17(6):43.

[20]李群,卢炜,王文兰.千金子炮制品种秦皮乙素含量的测定[J].中成药,2000,22(2):137-139.

[21]丁立军,张前程,庞丽纹.狼毒大戟水提物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5,24(1):28.

[22] 乔春峰,韩全斌,贺震旦,等.RP-HPLC法测定狼毒中岩大戟内酯A和B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6,26(9):1204-1206.

[23]杜天信,王中东,汪茂田.千金子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0):1006.

[24]粟晓黎,林瑞超,王兆基,等.毒性中药狼毒质量标准研究[J].中成药,2006,28(4):498.

[25]王松君,曹林,常平,等.ICP-MS测定中草药狼毒中稀土和微量元素[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7):1330-1333.

[25]Imam Bakhsh Baloch,Musa Kaleem Baloch,Qazi Najam us Saqib.Cytotoxic Macrocylic Diterpenoid Esters from Euphorbia cornigera.Planta med[J].2006,72(5):830-834.

[27]焦莹,柳江华,刘桂芳.大戟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0,21(2):39-44.

[28]窦志华,丁安伟.大戟属有毒中药毒性成分及炮制减毒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药炮制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226-232.

[29]王德满,姜国.千金子霜含油量分析[J].中草药,1987,18(1):14.

[30]沈俊美.甘遂历代炮制方法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894.

[31]安天海,孙桂珍,张洪昌.甘遂对家兔肠管的药理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0,11(3):125-128.

[32]安天海,孙光,胡莹,等.制甘遂与生甘遂对家兔结肠作用的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2,13增:16-17.

[33]高永胜,徐青.狼毒的蒙医炮制法和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41):337-33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