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雪的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士官;油料应用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士官是军队基层的骨干和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承载者,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军队院校编制体制的调整,士官教育也成为军队教育的重要关节,很多军队院校都承担着士官任职教育的相关课程。油料应用课程是我院油料相关专业士官大专层次学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对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培养学员具备初步油料质量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新形势下,如何针对油料相关专业士官学员的岗位实际需求、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以及士官任职教育的特点,探索更为适合油料专业士官任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岗位任职能力,是油料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1油料应用课程士官学员特点分析
油料应用课程的教学对象为油料化验员、油料计量员、油料机械与装备等相关专业士官层次学员,从近几期招收的士官学员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士官学员生源的文化水平表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从笔者所教授的几个班情况来看,士官学员中只有极少数已经大专毕业(约占1.8%~3.7%),大部分学员都是高中未毕业(约占83.2%~88.5%),甚至有些学员的知识水平只有初中或小学水平(约占4.5%~8.1%)。并且,士官学员大部分都已在部队服役2~3年,由于部队重于军事训练,长时间不接触理论知识的学习,遗忘率也非常高。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士官学员的基础普遍较薄弱,对部分基础性知识知之甚少,理解较难内容时缺少基础铺垫,这直接影响学员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影响其自主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学员对油料专业知识的理解,影响军校任职教育的开展。
1.2 具备一定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
多数士官学员在部队服役期间就有一定的专业岗位任职经历,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部分学员甚至已取得国家或军队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学员的专业背景差异也较大。从近几期招收情况来看,士官学员岗位涉及油料化验、输油管线、机械维修、电子工程等多个专业。统计表明,油料应用课程士官层次学员中只有少数(约20%)具备一定的油料岗位工作经历,这部分学员通过在部队实际的基层工作、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油料知识,对油料比较了解。另有一部分学员,由于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接触汽油、柴油等燃料油较多,对液体燃料有或多或少的表面认识,但接触油、脂、特种液相对较少,对它们的性质和应用背景了解不多。绝大多数学员则是来自非油料岗位,对油料的种类、性质、应用以及部队油料储运和管理工作的任务和内涵不甚了解,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畏难情绪。
1.3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信
由于当前针对士官层次学员在校期间的考核机制尚未完全与其毕业后任职挂钩,且士官学员没有学位、学历等方面的压力,因此,缺乏外因驱动下的学员学习积极性始终不高。教学过程中发现,士官学员对于以后工作中可用的实践性知识相对感兴趣,而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则较为漠视,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过程只能停留在教员讲什么是什么,很难突破传统教学的手段,创新性教学的方法难以在士官教育中开展。另一方面,士官学员总认为自己学历水平低,在学习上是弱势群体,往往学习的最初阶段就有畏难情绪,一旦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就失去了信心,有的就干脆放弃对整门课程的学习。还有部分学员在部队受管束较严,虽然纪律性很强,但是生性腼腆,课堂活跃度不够,有时回答问题都低着头,不能树立起自信心。
2油料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的岗位贴合度不够
油料应用是一门专业基础通识教育课程,目前教学实施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员仍难摆脱过去以传授学科系统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一张黑板或外加多媒体课件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教员处于中心地位,“灌输式”、“填鸭式”的痕迹仍比较明显。虽然通过课堂精讲,能够使学员理解和掌握知识,但其他教学方法如启发式、问题引导式、讨论式等的运用相对较少,学员的参与程度不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另一方面,本课程在内容设置和讲解时结合油料实际工作岗位不够紧密,对油料及油料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性不够强,没有真正做到“任职岗位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什么”,尚不能完全满足油料工作岗位的任职需求。
2.2 教学实践环节缺失,实习制度不健全
任职教育以培养岗位任职能力为目的,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员应用能力、实现任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油料应用课程现行教学内容安排没有设置实践环节,这就造成学员对所学内容特别是涉及油料使用及质量管理过程的一些具体内容的理解上仅仅停留在“想象”阶段,不能满足任职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士官学员通常采用“2+1”教育模式,即在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部队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实习。由于学员数量庞大,他们又分散到全军各个单位,院校对其很难全部照顾到。加之院校与部队之间协调制度尚不完善,有些单位不清楚实习的内容,或对实习并不热心,有的甚至将学员安排在非专业岗位上实习,以笔者所教授的教学班为例,只有不到1/3的人员被分配至油料相关岗位实习。由于相应制度保障不到位,学员在实习期间基本处于自由状态,实习效果得也大打折扣。
2.3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知识水映不够全面
油料应用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员掌握油料基础知识,并初步具备解决油料应用有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油料应用与管理相关工作的基本专业素养。因此,对于学员的考核评价应当是专业知识与实操能力并重。当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结课后统一笔试,没有实践考评环节,这种采用一次性考试确定学员的实际水平方式容易给学员带来心理压力。并且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油料应用课程来说,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也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学员的实际水平。
3 提高油料应用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3.1成立学习小组,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习正能量
任职教育是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如何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自发学习氛围的形成至关重要。笔者及其教学团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具体做法为:一是成立学习小组,形成互帮互带的学习风气。鉴于士官学员所学专业、工作经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施训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学员特点,合理分组。每一组中既有相似工作经验的学员(如曾在油库化验室、分库等岗位工作过),又有无工作经验的,既有基础较好的,又有较差的,形成“高低搭配、优劣互补“的格局。这样,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基础较好的、工作经验相近的学员对小组中其他学员可以起到传帮带作用,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各层次的士官学员通过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易于形成主动学习的风气,上课不懂的问题,在课下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就很容易解决,从而增强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学过程引入竞争机制。具体做法是将油料应用课程中各章节有关内容抽提出来形成知识点库,各知识点按难易程度赋一定分值,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课前5分钟或课间随机提问的方式,抽查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问答情况给每名学员和各学习小组分别计算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并按一定比例计入平时成绩。学员在这种看似高压的课堂环境下,一改从前消极应付课堂,只为考试过关的不良局面,悄然进入一种“努力挣工分,保小组出线,争小组第一”的自觉学习状态,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迸发出争先恐后的学习正能量。
3.2 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内容设计,贴近部队实际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教学方法的核心的作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教学方法选择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士官任职教育的培养对象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能够较快地获取经验型和策略性的知识,是部队技术型、技能型和技艺型专家,对他们的教学应改变“教员讲,学员听”的传统教学格局,明确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培养什么能力,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当引入“启发式、讨论式、调查式、研究式、活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从众多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中加以选择,合理组合,从而达到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在讲授本课程中油料质量管理这部分内容时,可结合某油库油料收发、油料化验实际业务过程,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进行施课,并设置各种“突发”情况,组织学员进行研讨,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员不但对相关油品的性质、特点及相关检测方法等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还熟悉了油库收发油作业的基本流程,具备了处置突发油料质量事故的能力。
油料应用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紧紧围绕实现培养目标,聚焦设计课程内容,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由“课本有什么教什么”向“部队需要什么教什么”转变,针对各班次培养目标需要设置课程内容,改变教学内容设置“大而全”的做法,删繁就简、突出主干,从而有效地理顺 “应该学”与“必须学”之间的关系,使教学主线更突出、主题更鲜明、内容更聚焦,与部队实际更贴近。另一方面,油料应用及油料装备技术日新月异,教学过程应当适时补充专业前沿知识介绍,但也应避免前沿内容过多占用课时而显得“主次不分”,故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如下方式:一是教员将搜集到的最为重要的、最有发展前景的油料新技术以PPT和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向学生讲授、展示,使学员对相关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二是利用军用油品工程等学科专业网站平台开展网上教学。网站不仅包括教学资源,还增加油料应用技术研究发展的最新动态栏目,让学员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与部队需求及技术发展动态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员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力。
3.3 增加实践教学,健全实习制度,实现与部队的无缝对接
士官任职教育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后继式教育,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性,所学内容是任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其教学应紧紧围绕学员的岗位需求而展开。“纸上得来终觉浅”,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应用的桥梁,也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知识、能力向素质升华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应适当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努力实现由“理论讲授”向“实践性教学”转变。如组织学员到驻地部队油料业务部门参观见学,在参观见学过程中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教员引导、学员自主;部队人员讲解、学员主动学习。采取理论验证式或问题牵引式的方法,让学员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油料质量管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体现、如何指导军队油料工作实践。通过参观见学,让学员既切实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又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油料应用与管理岗位任职能力。
为增强毕业后士官的岗位适应能力,仅仅依靠校内的实践教学还是不够的,学员到部队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加强与部队的合作,一是在实习期间实行导师制度。导师可帮助学员系统地制订实习计划,并监督学员完成相应科目的实践锻炼,组织学员解决部队急需的一些技术难题。这样既做到了服务部队,又能不断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更好地协调学校与部队两家的关系,同时还避免了在教育管理中出现真空的尴尬。二是建立院校与部队互动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导师要经常深入部队了解实习学员的实习情况,现场进行“传帮带”,部队也要将学员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通过双方的协作,实现学校与部队对学员的共管、共育。
3.4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竞争能力
学员的成绩应当反映其学习本课程的全面情况。现行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两项按不同比例相加,期末考试成绩比例最重,这基本没有改变一次测验分数定终身的问题。那么如何比较全面而又较准确地进行评价呢?为了适应加强对学员专业素质、能力考核的要求,应在考核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一是改革传统的“唯笔试论”的考核方式,将学员的总评成绩分成平时成绩、实践考核成绩、闭卷笔试成绩三块,各部分比重依据各专业具体情况而定;二是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估制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完成某个操作过程。因此考核指标的制定必须符合实际,根据课程特点,按照实践操作的各个环节、步骤和最终结果,科学设计。凡是实践考核不及格者,一定要补考(补做),直到达到要求为止。三是士官教学考核评价应当围绕职业技能鉴定开展。新时期的士官教育本质是一种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岗位职业技术教育,我军在“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了士官职业技能考核,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实行士官岗位准入制度。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士官教学考核应围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展开,围绕学生能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能力展开,考核的重点应放在核心专业技术、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上,既要考出实际能力,又要避免敷衍了事走过场,实现士官培养“训用一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薛雪东,程旭德,徐兵. 关于士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1).
[2]狄刚,朱建斌,刘玉桥. 浅谈士官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J].科学时代. 2012,(7).
论文关键词:自由主义文学 民主主义文学 左其文学 文学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捅动着一股对自由主义作家的阅读与研究的热潮,如张爱玲热、钱钟书热、王小波热等等。与此紧密相关的思想文化界,陈寅格、顾准、储安平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敢成为舆论与出版的焦点话题。然而,对自由主义文学从整体上作宏观研究和系统地进行历史考察的专著尚未出现。刘川鄂先生历数年教学与研究推出力作《
对
【关键词】诗词;云雾雨雪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文中有许多描述自然现象的优美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等。自然景象是人们熟悉的场景,正因如此,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感觉并用某些自然现象来衬托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人生理想。在关于远古时期,我们先人对云雾雨雪何时出现的猜测进行过探究,如: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郭沫若《卜辞通纂》;在《周易》中:“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暑。”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到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再到可以成为“诗的国度”的唐代,都是诗人笔下经久不衰的意象。
一、诗词中某些佳句是阐释自然产生过程
关于云雨的产生和用途在诗句中也有描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说到了春季,大片的云彩汇集在一起,产生飘浮在空中的水蒸气,当空气承受不住大量汇集的水蒸气的时候,就会下雨。此时的云,不管是对流云还是层状云,一般情况下都是云层较厚,含水量大,也就是在垂直方向积分含水量大,此时太阳的短波辐射不能直接穿透云层,所以陆地上看,灰黑色的云居多。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既不甘退出主导的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更为此时的雨,提供了条件。由此,万物复苏的春季,天空中的云已为古人(如杜甫等)所熟知,这是一条较为准确的雨情信息。
二、诗人感官地对待自然现象
诗人从他们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感观来对自然现象下定义。国际上对雨有一套分类、方法和定名,气象观测上对云的定名、特性、编码也有规则,二者之间是不一样的,如何彼此理解和沟通,应该是有意义的。对于雨,相似地有:朝雨、夜雨、春雨、秋雨、过雨、宿雨、新雨、积雨;从大小及浓度上说有烟雨、微雨、轻雨、丝雨、小雨、暴雨、倾盆雨、密雨;还有寒雨、冷雨、飞雨等等。
诗词中普遍能见到的密雨、微雨、急雨、细雨、杏花雨、小雨、飞雨等。例如: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
从中可以分析:
(1)以上小雨、微雨、轻雨、细雨等雨都是属于小雨,在现代气象上,就是指雨量小于2.5 mm/h的雨。雨滴大小倒是没有明确规定,从云物理学来看这种小雨雨滴的直径一般应在0.4 mm以下。但上述几种小雨,彼此间还是有区别。
(2)烟雨或许是雨滴最小、浓度较大的雨,在诗人眼中,经常是烟雨蒙蒙,能见度较差,眼前的状态,景物忽隐忽现,朦朦胧胧,好比眼前有一层雾。这种烟雨的雨滴直径的平均值小到10-150lam (0.O1-0.015mm),它大小则是雨滴定义直径中的下界附近。
(3)轻雨、微雨、丝雨应该是在烟雨和细雨之间,可算是毛毛雨,就是雨滴小、浓度大的3种雨。它们对物体、草木、树叶只是稍微打湿,其平均直径约在150-250lam,雨量在0.2-0.4mm/h。
三、以雪为题的感情释放
中国古诗词中还有大多是以雪为题的诗篇,在诗中诗人常常以雪为背景,在描述中加入情景,把关注点放在后半段的诗词主题上,大都是借题发挥,寓情于景。下面我们只以雪等为例,剖析诗人是怎么借题发挥的。
关于雪的诗有: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农谚中说,瑞雪兆丰年。黄河流域冬天下了雪,来年庄稼会有好收成,冬雪可冻死害虫,到春天雪融后,湿润土壤,有利于春耕播种、植物生长,这是一般的说法。但农业上的丰收,其因素很多,气象上风调雨顺是一个因素,冬天的一场雪,并不能代表来年从春到秋的风调雨顺。丰收也与农业上的耕作、培育有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因素、治国的因素。所以1-2次瑞雪不一定能保证来年的丰收。
古诗中描述的北方,行走在路上很难,白天尘土飞扬,下雪天路上积雪很厚,只会下马艰难地步行。这就是北方与江南不同,江南绿树青山,灰尘较少,即使是下雪的天,雪也是细小的不大,随下随融,有雪也会是浅浅的一层。
综上所述,云、雾、雨、雪等自然现象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文人们把这些自然现象作为意象运用到诗词创作中来,一方面可以点明诗词创作的地域特征和季节气候特征,另一方面文人也可以假借这些意象来传达自我独特的某些情感,增添诗词的内涵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工岚选.中华诗词名句鉴赏[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2]黄美元,徐华英,等.云和降水物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诗词教学 兴趣 诗词氛围 诗词鉴赏
教师应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其特点制定合理的讲解方式与教学策略,使晦涩难懂的诗词教学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在提高高中生学习诗词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其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能力,让高中生将古诗词学习作为高中阶段难能可贵的回忆。
一、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只要有兴趣,就会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要从高中生的兴趣出发,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具体的诗词和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从而爱上古诗词。我们不能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接受的都是处在时代最前沿的新潮事物,高中生早已对古代文人骚客的低吟浅唱丧失了趣味。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把先贤名句和时展潮流相结合,赋予古诗词时代的气息充分展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讲解古诗词中男子对女子爱慕的诗句,让学生品味和现代社会男子爱慕女子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表达了君子对窈窕女子的爱慕之心,从而使感情更加细腻,娓娓道来。同时高中生又处在成熟阶段,情感活跃却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为此教师可以以《氓》为例讲解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故事。这是一首典型的受封建礼教迫害导致女子婚姻悲剧的四言古体诗,教师可以对这首诗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爱情的话题,从而增加诗词教学的兴趣。因为感情二字是高中生活中相对比较敏感的词,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是高中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懵懂的心态从而会对感情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活动渗透有关感情方面的教导,从而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避免学生走入歧途,影响学业。语文教师把感情问题穿插到诗词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欣赏诗词文化的魅力,还有利于纠正高中生的感情观,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诗词风采的平台,让一些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同学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借助这种方式也为其他同学学习知识开通了渠道。近几年的高考题型中考查的多是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背诵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效率,也推动高中诗词教学的进程。
二、营造利于诗词教学的良好氛围
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描写的诗词背景、所写的故事情节都不是三言两语或者短短几行字就能概括的,它所描绘的具体画面也是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的接受和理解的。学生通过一字一字的读、背诵不但不会有很高的学习效率,长此下去学生无法进入诗词描绘的具体意境,从而降低学习诗词的兴趣,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具体的诗词氛围,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氛围,从而变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例如,在俞桂《送人到松江》中“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雨细雨过松江。”全诗的第一句主要描写了萧瑟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并且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和地点。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为学生播放具体的诗句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画面可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古诗氛围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具体含义。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营造古诗氛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等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中教师可以借助古色古调的《思乡曲》渲染具体的氛围,在《思乡曲》中如泣如诉的箫声可以充分表达离家游子渴望回归家中的那种思乡之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展现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的语言风格,显现诗词教学课堂的不同,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选择用更加具有诗意抒情的语言或者是华丽壮美的词汇来描绘诗词中的具体意境,从而为诗词教学课堂奠定具体的基调。例如,在《村行》的颈联中教师可以借助照片对学生们说:“同学们看啊,在这张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棠梨叶已经纷纷的飘落,呈现胭脂的颜色,如雪的荞麦花开慢山野,细细感受,仿佛可以闻到淡淡的花香。这让我想到《村行》中的诗句‘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首先为学生营造具体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学生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提升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举办小型的诗词朗诵会,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和朗诵后的互相评点,带动学生欣赏诗词的热情,从而让高中生通过诗词鉴赏活动调动自身潜在的“诗人”情怀,并且主动尝试着自己写诗词。在学习诗歌《泥土》中就有关于仿照《泥土》创作一首诗的课后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具体的诗词欣赏活动让学生尝试着写,用发现的眼光发现生活中平常事物蕴含的大道理,写出普通但是却不平凡的诗词,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举办小型的辩论赛,让学生结成两组对某一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主题辩论,从中总结归纳出该诗中诗人表达的具体思想感情和次要的思想感情,借此活动提升自身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古诗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细细斟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需要以时展作为教学的大背景,结合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并从调动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出发,营造良好的诗词教学氛围,举办诗词鉴赏活动提高高中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摘 要】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见,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了解事物的共性和个性,认识事物本质。因此,“比较”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比较阅读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学习古诗词是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比较阅读法”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恰当、合理的比较引导学生透视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光课内的就有六十首,且这些古诗词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到许多历史知识和典故,还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来理解。因此,在教学这些诗词时采用比较阅读,既可减少教学时间,又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1. 把同一作者相同风格的诗词作比较 如学清照的词《武陵春》和《醉花阴》,这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对故去丈夫的无限思念与忧愁之情,体现出哀婉动人的风格;但在写法上却略有不同:《武陵春》重在通过描写人的心理活动抒情,尤其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用奇特的比拟,假设的情景写出了词人的愁绪之深之重,与春天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照。《醉花阴》重在通过写景抒情,“薄雾浓云”、“玉枕纱橱”、“暗香盈袖”、“帘卷西风”等词句无不烘托出“愁永昼”、“凉初透”的秋季萧瑟氛围,塑造出“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的女主人公形象。
2. 把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诗词作比较 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和《浣溪沙》,这两首词风格迥异,《江》粗犷豪放,《浣》清新祥和。《江》的上阕记叙出猎情况,下阕抒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尤其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比起同为豪放诗派的范仲淹更为奔放洒脱;《浣》的上阕描写乡村之景,下阕记叙寻茶之事,“簌簌衣巾落枣花——牛衣古柳卖黄瓜——敲门试问野人家”无不流露出自然的生活情趣。
又如:诗圣杜甫《春望》一诗集中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诗人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诗人的另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为平复叛军而喜,为收复失地而狂,为结伴返乡而歌),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惊,一首是喜极而狂,正反对照,突出诗人与祖国人民共呼吸,共命运的崇高人文情怀。
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饱经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因而她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
3. 把不同作家同一主题的诗词作比较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o采薇》)。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在教《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古诗时,可紧紧抓住两首古诗中一个非常传神的“留”字,让学生明白了这两个“留”字都是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石灰吟》中诗人愿意像石灰那样不怕磨练,洁身自好,敢于粉身碎骨,是为了把清白永留人间。《墨梅》中诗人借墨梅的不畏严寒、清香四溢的特性,表达自己对贞洁自守的高尚品格的向往。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多元化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
也有一些不同的作品描写了同一种事物,却有不同的神韵。如对春草的描写: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几句诗都是写草,但草的深浅、情态各不相同,把这几句诗比较来读,学生就会得到作文启示,原来同一事物可以写得这么多彩多样。
同是送别诗,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种少年刚肠的离别。王维在《渭城曲》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李白的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4. 把同一词牌名的不同作家的诗词作比较 如晏殊的《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和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晏殊身处北宋繁华稳定时期,官居高位,内无衣食之忧,外无家国之患,自然在所描写的少女乡邻生活——“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嬴,笑从双脸生” 中流露出生活的快乐与轻松;辛弃疾却面临南宋风雨飘摇的战乱时期,奸臣排挤,朝廷无能,内忧外患,在所描写的军营战斗生活中,为国戍边的豪情与壮志难酬的愤慨同存——“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初中阶段课内古诗词共有60首左右,虽然总数不多,但是学生很容易混淆,重点字词也容易出错,学生平时花费的时间不少,但常常出错。在集中复习古诗词时,我提前两周布置下任务,明确要通过举行班级男女生对抗赛来检查复习的效果。形式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题型有背诵、默写、诗句接龙、名句归类等。比赛采用积分制,分数高的队优胜。而且事先指出,女生人数较少,力量显得薄弱些。这反而激起了女生的斗志,有的说:“我们人少,但个个是精英,准能超过男生!”当然男生也不甘示弱。我专门留出两节自习课让学生自由复习,他们的复习热情一下被激发了起来,大声地读着、背着,认真地抄着、写着,相互交流着、讨论着,甚至还模拟出题进行演练,和以前恹恹欲睡的复习状态大相径庭。
比赛的时候到了,我特地安排了几个学生把黑板装饰了一下,大标题是用美术字体写的“古诗词大比拼”,左右分别是男女两队的得分表格,下面是鼓励的话语:“诵中华经典,做民族精英”,“团结协作,我队必胜”。
为了增强比赛的公平性,事先还宣布了比赛规则:1.每答对一次得一分;2.问题提出5秒钟后答不出为失败,给对方加一分;3.同一队内同一人不能连续三次答题;4.当遇到分歧时,由教师裁判,学生不能起哄,否则取消答题资格。
比赛开始了,首先是必答题,分三种形式:1.教师只说出诗歌的题目,学生立即背出全诗;2.教师说出诗歌的第一句,学生背出全诗;3.教师说出诗歌中的某一句,学生背出全诗;4.男生、女生各派出一名代表默写指定的古诗文名句。
其次是抢答题,由于抢答的竞争性较激烈,所以主要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诸如:1.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有两句就表达了这种美学思想,请说出是哪一句?2.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什么?
另外,为了促使学生增加古诗词积累,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衔接,还设计了诗句接龙题。首先,教师出一句古诗词,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字开头,说出一句古诗词。例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以其中的“山”字开头可以说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哪队列举的诗句多,加分就多,课内外的诗句均可,一直到说不出为止。然后加大难度,教师说出一句古诗词,学生必须以诗句的末尾一个字开头,说出相应的诗句,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了均衡两队的差距,又让男队出诗句,女生接龙,或是女队出诗句男生接龙,一直到对方接不下去为止。
最后一种是归类列举题,教师提出某一事物或某一情感,学生举出相关的诗句,例如举出和“雪”有关的诗句,就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自主举出某一类别的一组诗句,举出的类别越多,给本队加的分数就越多。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高昂,连一些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被调动了起来。学生的团队意识空前高涨,有时,本队的队员回答问题出现失误,急得其他队员直跺脚,答到精彩处,连连鼓掌叫好,而竞争对手则表现出极大的不服气的神情。快下课了,两队的分数相差并不大,仍然想赛下去分出个彼此,我不得不宣布比赛结束,并对两队的出色表现进行了表扬。为了巩固比赛的效果,又布置了课下作业,把刚才的一些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以加深印象。
课后,我调查了几个学生,他们说好久没有上过这样的课了,毕业班本来思想压力大,学习任务重,老师们大都绷起脸来上课,学生们压抑的心情长久得不到释放。这节课的学习效率也很高,三节课就把课内的古诗词复习了,还增强了同学间的团结协作意识。
1. 诗词中体现的生物学现象或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我国古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诗人在对自然景观的观察、筛选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情感而创作出来的,所以,有大量的诗词描写了生物学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常用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描写生物个体的特征。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形象地描写了鹅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特征。“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黄甲”描写了不同于其他“百花”的个体特征——在秋季开放。“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简洁生动地勾画出腊梅在寒冬开放,气味芬芳的鲜明特性。
(2)反映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精确地反映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并隐含着一条食物链;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说明春天来临,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另有《诗经·国风》“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描述了鸠占鹊巢现象,也反应了生物科学定义的种间竞争关系。
(3)描写生物的生活、生殖、行为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了动物的运动及生活环境;“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则描绘了与植物的生殖发育有关的现象。
2. 诗词中蕴含的美和其中的人文教育价值 在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认识中,科学教育是严谨的、理性的,人文教育是感性的,两者界限分明。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两种教育显然不应继续界限分明了,只有把两种教育恰当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同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更好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在有意识地挖掘自然科学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同时,歌颂自然,赞美生灵,热爱生活的诗词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之一,优美的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科学知识,更可以使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充满语言美和情感美,让学生时时得到美和爱的熏陶。
有许多诗句描绘了自然之美,抒发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在学习生物科学的过程中忽然听到这样的诗句,学生往往能感受到大自然不同季节的美,学生也会在对美的欣赏、感受中认同生物科学的美。
很多诗词都是诗人借物言志的产物,其中与生命现象相关的诗词,往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意义、人性伦理等问题的看法,同时又蕴涵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人类永恒的美好情感,如亲情、同情、坚毅等,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价值。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借寸草抒发感恩母爱之情;“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表达了对蜜蜂辛勤劳动敬仰和短暂而辛苦的一生的同情。又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描述了原野上的青草一丛接着一丛,一年一度地枯萎和茂盛;无情的野火烧也烧不尽,温暖的春风一来,又唤醒了它们的生命。这些诗词,往往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然,诗人与生物学家观察世界的方式有明显的差异,诗词所着意的角度,与生物学研究着眼的角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如白居易诗“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首诗描写了燕子生儿育女的艰辛,赞美了伟大的父母爱,但从生物科学的角度看其实是反映了生物繁衍后代的本能。但是,诗人诗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却是经过千百年的文明积淀,潜存于人类内心的永恒的情感,这在以往的生物学教育中是被忽视的,而在今天却是需要通过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的。
3. 诗词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1 创设情景,巧妙导课。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夏日的夜晚,流萤点点,你知道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吗?”这可以作为《新陈代谢中的ATP》的导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那么,除了从现象上来辨认性别外,怎样从本质上确定性别呢?”这可以作为《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导课方式。“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因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你认同诗人的观点吗?”可以用做《生态因素》的导课。总之,利用诗词导课,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使其能领悟到“生活处处皆学问”,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2 一语中的,突破重难点。诗词的语言简洁、生动、优美,教学中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能够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将复杂的重点难点问题顺利攻克。
学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有许多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此时引用诗词可以有效突破难点。如引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形成但形态不够清晰的特点;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容从细胞的不同方位观察,各分裂时期的图像也不同。
另外,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有性生殖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营养生殖,从“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生态系统能量来源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诗词无不简洁生动、高度概括地描述了各种生物学现象。
到了。
人教版语文教材有一个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需要集中学习三个单元的古代诗歌,共30多首,篇篇精美,真是一顿饕餮盛宴,让喜爱古体诗词的师生直呼过瘾。但正如再美味的佳肴,一顿尽吃也会倒胃口,这么多的华章丽句集中来袭,也会让学生消受不了,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
在第一轮使用这套教材时,我也想了一些办法,如重新整合单元、学生轮流赏析、举办背诵比赛等,效果确实也不错。但在进行第二轮教学时,又想到可不可让学生离古体诗词更近一些?譬如,试着写写。这个想法让我很兴奋,并进行了论证。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学生学习过五个必修模块的四个诗词单元,会有一定的诗词积累和诗词感觉。我自己不擅长写,怎么办?但我班有学生擅长,可以让她做引领。我们俩共同给学生讲解有关诗词格律的知识和写作要求。于是,学完选修的第一个诗词单元后,我们就开始动手写诗了。
古体诗词写作课的做法,是边鉴赏边写作:课上仍然继续学习古诗词,除了鉴赏外,侧重分析、分享写作的技巧要领,在课下进行写作;采取每周一题、全员参与、互相点评、定期展出的方式;由我和学生共同拟题,如第一周的“咏月”,因为学生对月的意象非常熟悉,古体诗中有很多,真的写不出来的话还可以“借鉴”,学生容易上手;形式上,五言、七言均可,律、绝不限,只要有大致主旨、符合律绝基本字数句数要求、押韵即可;诗题不拘,常应景而出,如咏雪、咏李白、咏怀、咏诸葛亮、咏刘关张。学生也会有意学着诗词大家写写“无
题诗”。
当然,也会咏叹当代生活。我特别鼓励学生借古韵抒今声,如咏手机、咏雾霾。这些诗题切近学生生活,常能激发出许多的好诗好句。填词是从字少的开始的,如十六字令、长相思、卜算子等。这样,伴随选修第二、第三单元的诗词学习,一路写下来,发现我们已经写了五六个诗题,填了三四个词牌。每到高二年级这个学段,我们就会掀起一波写诗的热潮,班中也会涌现出一批“著名”诗人,根据写诗风格,可将其分为经典派、文采派、写实派、诙谐派。
于是,看起来阳春白雪、高不可攀的古体诗词写作,就这样被十七八岁的学生玩转了,每日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事实证明,每个学生都有诗的情怀,摘金夺银的数理生也有成为诗人的潜质。他们从写作角度在遣词造语中感受古体诗词的语言魅力,积累典故,提升鉴赏审美能力,体会运用雅言的快乐,学会文雅凝练的表达方式。
在此分享2010级两位学生的习作,一诗一词,一庄一谐,一咏古一叹今,一追风少年,一窈窕淑女。
咏诸葛亮
李承璋
冲空杀气鼓金鸣,五丈原前列甲兵。
深谷日中飞骤雨,长天夜半落妖星。
东风飒飒西川庙,南曲悠悠北魏亭。
帝相泉台怀旧事,应嗟当日论桓灵。
长相思・期末将至
陆晓雨
你也饿,我也饿,身在课堂心饭桌,老师不下课。
左一摞,右一摞,待到作业完成时,东方见曙色。
在带领学生写作古体诗词的过程中,语文组的许多才子教师受到感染,自觉参与进来。他们的试水,引领了学生古体诗词写作的新高度。后来,我们在语文组和槐雪诗社的共同倡导下,开展了全校“古韵今声古典诗词创作大赛”。学生的热情,教师的参与和引领,使我萌生出开设一门古体诗词写作选修课的想法。
语文组教师中,不乏古体诗词的写作高手,时机成熟后,就产生了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国家级选修课―古体诗词写作,由语文组的三位才子―王强、解村、昌盛担纲,分别教授古风、律诗、填~。我相信,学生在比较专业的教师的指导下,诗词写作能力会有更大的提升。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目前,这门选修课已开数期,期期爆满,颇受欢迎,如今已被学校列为国选录像课,放在网上共享,接受人大附中教育联盟校学生网上选课,并刊印学员诗集《南窗酬唱集》,供内部交流分享。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我们以诵读经典为主渗透常规语文朗读,来促进现代文的学习。这二者的相辅相成对孩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及个人的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要求,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和多种方式的经典诵读活动,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滋养性灵、启迪心智、塑造精神的双重目的,使"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
我校从2011年7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之后,为我们的教学创造了一个好途径。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经典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经典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实践中经典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作用呢?
1.营造经典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早自习、课间等时间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诵读经典,把读经典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项任务,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营造了课堂上一种学习气氛,这样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好地上好语文课。坚持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高鼎的《村居》一诗,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 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
2.拓展内容,加深理解
利用经典同课文在内容上的共性、联系,适时插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拓展,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在学习中使学生了解: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有些经典根据需要,我们也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3.积累沉淀,提高语感
诵读经典诗词,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是人生的美的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这样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如布置学生写《美丽的校园》,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垂柳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
4.陶冶情操,怡养性情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如我们让学生吟咏背诵的《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趁儿童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要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 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经典诵读,可习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5.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 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其实,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 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经典,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其特长,来为语文教学服务。
场面及其他有意义的场景,用文字记录下来。对典型人物要通过其衣着、举止、言谈、表情等揭示出他们的心灵,归纳其个性特点。②尽可能使用直观教具。
4.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文教学历来比较强调记忆,这分明偏重左脑功能。而我在教学别重视加强右脑思维训练。
总之,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办法还有很多,但以上的几点做法所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在本人施教的高一至高三多个循环中,学生语文成绩大幅度提升;在各级各类语文知识竞赛中,我班获奖人数名显高于其他班级。面对一群鲜活生动的工作对象,恳望广大语文教师群策群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普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维靖;《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