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

企业竞争力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竞争力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竞争力论文

第1篇: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智力资源竞争力

在信息科技时代,现实生产力是人类知识力量物化的产物,其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智力资源是一种无形资产,主要依靠知识和智力的投入、开发和运用,是企业总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科学、客观地把握智力资源的特征及评价智力资源的价值,注重对智力资源的投入,有效发掘企业内在的智力资源与智力要素,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智力资源概念及特征

智力资源概念

智力资源是从智力活动效能方面对人力资源的一种特殊规定,指经过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育(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以后,能够从事脑力劳动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个人或群体。也有研究认为企业智力资源包括信息、科技、知识、管理、脑力、创意以及人力资本等要素,智力资源是一种由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组成的特殊社会资源,它既包括作为各种能力的人的智力本身这一无形资源,又包括作为智力成果和智力载体等有形资源。有研究更进一步指出,智力资源不仅仅是指具有科学知识的个人,更多的是指从事各种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科研机构。

因此,智力资源不仅仅是拥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个人或群体)及其智力(知识、管理、脑力与创意等),而且还包括作为智力成果和智力载体存在的有形资源以及各种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科研机构等,同时,对智力资源以及其它资源的管理、使用、开发等本身也是智力资源的一种。从形式上看,智力资源大体上可分为个人的智力资源和组织的智力资源两个方面。从时空上看,智力资源可分为静态智力资源和动态智力资源两类。前者指知识与能力水平相对稳定的个人或组织,后者指知识和能力水平随着时空及外在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个人或组织。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是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也包括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

智力资源特征

智力资源作为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且有着其他资源所没有的优势和特点。

从智力资源的形成方式看,智力资源的形成需要花费大量经费、时间和劳动,并且伴随着较大的风险。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创造性劳动产出率和成功率较低,周期较长,投入不一定有回报。而智力资源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是建立在持续投入与不断开发的基础之上的。

从智力资源的存在方式看,智力资源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有机组合,并且流动性较大。智力资源不仅包括无形的人的智力,还包括作为智力成果和智力载体以及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科研机构等有形资源。通常智力资源不易受时空条件的禁锢与约束,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越高,智力资源的流动性越强。

从智力资源的使用方式看,智力资源既是独占性的资源,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资源共享。企业一旦拥有某种智力资源,就享有独占权,但是可以通过与其它机构合作研究或者出售的方式实现智力资源共享,通过市场实现智力资源流通,使智力资源在开发、运用中实现效益递增和长期受益。

基于智力资源的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理论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寻址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把分析平台放在企业实际可利用的资源上,认为企业的特殊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巴尼(Barney)认为,企业的资源可以分成三类,即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但是竞争优势不等同于竞争力,资源竞争优势是企业在资源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条件或地位,而企业竞争力则是其竞争优势在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综合力量的体现。企业要真正把资源竞争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还需要把竞争优势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企业目标服务。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和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能力储备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尤其是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不同组合的市场体现。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包括自有资源和外部可寻址资源)和能力。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较优业绩的有形或无形的资产和信息。资源本身几乎没有生产能力,只是潜藏着能够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特殊物质。能力则是将这些特殊物质转化为能够被直接或间接感知的竞争优势的活动或过程中,是实现资源向价值转变的核心。资源若离开了能力便难以实现其价值;没有资源,能力也就无从而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有效能力的应用依赖于资源的储备;另一方面,资源的获得依赖企业的能力。

智力资源与企业竞争力

知识经济表明,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时代,智力、知识、信息等智力资源的投入与合理使用对企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智力资源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

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智力资源结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中的智力因素远比体力因素重要,人力资源的数量应以智力资源的含量来理解。智力资源的多寡、开发和利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高低以及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知识经济时代,在自然资源约束、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下,所消耗的只能是高品质的人力资源,需要用人的聪明才智即智力资源进行调节。企业只有提高智力资源的素质,对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效益才能提高。

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不断创新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是由企业现有的智力资源存量所决定的,能力差异的本质是智力资源存量的差别;难以模仿才可以形成竞争优势,隐性知识决定了企业经营上的难以模仿;知识具有路径依赖性,通过积累而获得并发挥作用。智力资源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具有可持续性,而且竞争优势随企业增量知识的产生得以保持,体现出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和自增强性。

智力资源是企业能力的核心。人力资本是企业智力资源的源泉,其知识的综合能力随着主体的不同而表现不同,是由主体智力禀赋、结构(生理)以及认识能力所决定,认识能力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会产生吸收、消化和智力资本过程的选择性和定向性,积累和沉淀的知识结构也就不同,表现智力资本的不可模仿性。因而智力资本是核心,是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之源。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智力资源

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主要表现为智力资源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竞争优势(如功能、价格、质量、产品结构、技术含量、外观设计、服务、促销策略、环境保护等)和间接竞争优势(企业家、资本实力、技术平台等)。直接竞争优势的整合是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而直接竞争优势的形成取决于企业家素质、资本实力、人力资源水平、技术平台、企业文化等间接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基于企业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起重要作用。同时,由于企业特定智力资源难以被创造、购买、替代或仿制,决定了企业强大的潜在竞争优势。

在开放式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导致产品生命周期和行业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短期而言,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优势获得产品质量、性能与价格等因素决定的企业竞争力;长期而言,持续的竞争力必须依靠企业智力资源形成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来维持与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在科学、客观把握智力资源的特征及评价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上,注重对智力资源的投入,有效发掘企业内在的智力资源与智力要素,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现有企业竞争力与生产能力,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首先,科学认识智力资源价值,实现智力资源合理配置。由于人们的实际知识储备和能力与工作岗位的要求不相称,很容易造成企业智力资源缺失或浪费。因此,企业应科学、客观地把握智力资源的特征、把握和评价智力资源的价值,仔细确定从事智力活动的各种工作岗位的合理工作量,以此作为安排工作人员的数量、任务和质量指标的依据。并且要在对企业每个成员显性和隐性知识实际测评的基础上,判断现存智力资源的整体状况,了解岗位缺少何种智力资源,分析现存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情况和影响因素,调剂余缺,实现智力资源合理配置。

其次,完善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加大激励力度。针对智力资源管理而言,需要对群体内每一成员的知识状况(知识结构、知识量、运用能力和效果)进行准确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智力资源绩效评价不仅仅考虑容易量化与测度的显性知识(学历、职称、成果等),而且要加强对隐性知识的认识并引入企业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体现具有较多隐性知识和创造能力专业人才的价值。根据工作绩效对个人或组织的激励措施适当加以选择,使具有较多隐性知识的成员乐于促进整个科研群体的知识共享,加快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创造能力的传播与提高。

第三,重视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在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上有更大的投入。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组织的持续发展对智力资源的潜在需求,加大在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上的投入,致力于为员工隐性知识的积累创造适宜的环境,加大教育力度,引进先进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师,能够结合生产实际传授隐性知识和现场经验,使继续教育同提高企业智力活动效率直接相关。企业应建立开发智力资源的主管部门,将必要的继续教育投入作为生产性投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成企事业单位的智力资源不断升值,不断有创新成果出现。同时,还应对目前处于闲置状态的智力资源进行调查和重新分配,注重智力资源的引进和交流,对复合型智力资源进行多角度利用,并建立知识联盟和知识社区等。

知识经济条件下,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是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核心。企业应该科学、客观地认识智力资源价值,有效发掘企业的智力资源和智力要素,合理配置智力资源,实现“人尽其才”。此外,将隐性知识引入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采取措施适当激励,充分认识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的重要性,加大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的投入,促使企事业单位的智力资源不断升值,最终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前.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J].公共管理学报,2004.1

第2篇: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

(一)管理因素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管理水平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由创业经历发展而来,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的学习企业管理学。二是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工作职责和程序类制度非常缺乏,规章制度中的大部分为纪律性要求,监控不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三是管理投入不足。受企业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企业管理方面的投入不足。

(二)核心能力因素对每一个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来说,由于自身条件不同,核心能力的内涵不尽相同。现阶段,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资源优势。具体包括供货来源、客户群、设备、信誉、形象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二是服务能力。包括基础性和增殖能力;个性化服务和差异等创新服务能力。三是营销能力。包括市场开拓、销售渠道、营销方式创新等。四是企业文化。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企业精神、团队建设等。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处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竞争力源泉的最外层,近几年政府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扶持政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力争建立长效机制建设。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正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高度,把握当前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增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提升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竞争力对策

提升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竞争力,资源、管理、核心能力及环境因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1)依据企业资源优势发挥企业的某种竞争优势;2)结合企业的资源和管理优势构建企业独特竞争力;3)通过管理及核心能力因素的相互作用提高企业持续竞争力。如图1所示为各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

(一)发挥资源竞争优势1.拓展融资渠道,形成资金优势。目前,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现状依然很严峻,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要注重国家及地方的政策变动和行业动态,关注以下几种融资方式。一是依托地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吸纳资金。广州、重庆、长沙、郑州、吉林、青岛等各个地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建设完善之中。积极了解并参与到公共服务平台,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融资渠道。二是利用信用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各类合法的信用担保机构,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企业。三是突破资金“瓶颈”,联合众多商贸企业利用商贸业集群形式增信以获得贷款,较为成熟的集群融资模式主要有:商圈担保融资、供应链融资、商铺经营权质押融资。2.培养企业人才,形成人才优势。人才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关注员工个人成长,肯定员工的工作,调查员工自我成长的满意情况、员工工作氛围、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信心等,并进行工作环境改良,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凝聚力;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主要是指员工的学历结构、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的比例结构、技术人员与非技术人员人数结构等;通过培训培养企业人才,适当加强对企业员工成长的关注。高层领导者做好培训推动工作,自上而下重视培训工作。

(二)构建独特的服务竞争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作为服务企业,服务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针对公司的业务和供应商的特点及顾客的消费需求,提供能够满足不同客户和顾客需求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响应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需求;保障优质服务。不断适应客户、消费者的需要,增加服务品种,扩张服务领域,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为顾客和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加强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如物流仓储业企业在做好基础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流通加工、货物拆拼箱、重新包装等增值服务。

(三)提高持续竞争力1.提高企业抱负水平。企业抱负水平即企业经营者的抱负渗透于企业以后企业组织所具有的抱负水平。需要以不断进步与创新为前提,在不断变换的市场竞争中,由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继而充分发挥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变消费者的抱怨与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为企业竞争力。从企业发展的历史出发,分析自己对各种资源利用的整个过程,找出对企业生存最为关键的资源,通过比较、分析自身各种资源的优势与劣势,确定企业最具实力的资源,综合自身的核心能力和管理优势,认识自己,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企业经营者的抱负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经营战略和产品战略的定位水平。2.重视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来说,企业间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于渠道竞争优势的获取上,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合作营销,加强双方的互信合作。针对自身的经营状况,充分考虑和企业客户及上游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并积极参与到供应链管理的规划中。依托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分销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结语

第3篇: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

(一)服务的无形性

服务没有具体的形状,不占据一定的空间,它不是由感性物质组成的,并且服务效果也是不可事先知晓的。比如一次航空旅行,在你登上飞机之前,你是感受不到它的,它可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当你登上飞机,开始你的旅程时,你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机组人员的服务。无形性是服务同实物产品最根本的区别。

(二)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

有形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最终消费,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服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是紧密衔接在一起的。二者在时间上是不可分割的,生产的过程即消费的过程。比如在一次旅游活动中,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就是你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

(三)服务的异质性

服务由谁来提供,以及在何时何地提供,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服务的提供不能与服务人员相分离,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提供的服务都是不同的。比如你去银行存款,可能每次遇到的工作人员都不一样。

(四)服务的不可存储性

服务是在生产中被消费的,其有用的时间很短,很容易消逝。它既不能在时间上贮存下来,也不太可能在空间上实现转移。比如一个航班,这次有10个座位没有卖掉,那么,它造成的损失是永久的,它不可能在下次座位紧张的时候,把上次没有卖掉的10个座位拿出来销售,所以说,服务具有不可存储性。

二、服务企业品牌形象

(一)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依托,是企业开拓占领市场的标签和通行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品牌形象随着品牌的产生而产生,品牌的涵义决定了品牌形象的内涵。有很多学者认为,品牌和产品拥有物理属性,也同样具备社会以及心理的属性,即为品牌形象,是消费购买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服务品牌形象

服务品牌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在人们心理上形成的关于品牌的一个联想性的集合体。服务品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因此,服务品牌形象应具有独特个性,它是企业的某个品牌在市场以及社会公众心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体现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与认知;服务品牌形象与品牌不可分割,服务品牌形象是品牌表现出来的特征,反映了品牌实力与品牌实质。

从服务品牌形象的表现形式分析,服务品牌形象主要由两个层面构成:有形的内容和无形的内容。服务品牌形象的有形内容,主要包括品牌标识系统形象和品牌的功能性形象。品牌标识系统形象是指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对品牌标识系统的认知与评价;品牌的功能性形象是指和品牌的功能性特征相联系的形象。服务品牌形象的无形内容主要指品牌的独特魅力,是品牌经营者赋予品牌的并为消费者感知和接受的个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品的丰富,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需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不仅包括了产品本身的功能等有形表现,也把要求转向产品带来的无形感受、精神寄托上。在这里服务品牌形象的无形内容主要反映了人们的情感,显示了人们的身份、地位、心理等个性化要求。

三、服务品牌形象的塑造

(一)服务品牌形象塑造的原则

1.体现文化。任何一个成功的、历史悠久的国际品牌,总是体现出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民族文化内涵。“麦当劳”体现了自由奔放的美国精神;“新加坡航空”则体现了新加坡人和平友好的特征。

2.创造差异。在塑造服务品牌形象的过程中,是否展现出自己品牌的独特性也是十分关键的。如果自己的品牌形象与其它已有品牌过于相似,就难以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甚至落人被认为是恶意模仿的尴尬境地,成为令人鄙夷的“山寨货”。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相似性越大,则消费者选择品牌的理智考虑就越少。这时,为品牌树立起一个突出的形象就可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树立起了自己的服务品牌形象,就能与竞争品牌相区别,从而容易打动目标顾客的心。

3.长期坚持。塑造服务品牌形象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全体员工长期不懈的努力。为此,品牌管理人员及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全局观念,从长远考虑,统筹安排,有计划的坚持不懈的进行。

4.兼容原则。服务品牌形象还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形象是一个整体,包括各个子系统。服务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塑造的目的都是为了结合企业实力,营造竞争优势,最终创出知名名牌,实现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因此必须与其他各子系统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二)服务品牌形象的塑造途径

1.树立服务理念和竞争意识。理念决定行为,理念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的浓缩,服务理念是服务品牌的核心。只有有了先进的服务理念,才能比竞争对手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才能比对手更贴近消费者,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同时,服务理念的先进与否还体现在企业的内部营销中,因为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带来满意的顾客。

同时,还要在服务营销观的指导下,树立服务品牌的竞争意识。服务营销观是以服务为导向,以顾客满意为宗旨,企业营销的是服务,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是全程、长期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并通过满意顾客的传播,扩大市场销售、增加企业利润、提高竞争力,最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重点已经从技术、产品品牌、市场策略竞争转向服务手段、服务品牌的竞争,如联通的精彩在于和移动的沟通,就是两个服务品牌间的竞争。这就需要企业改变原有观念,重新认识市场,并在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各个环节中,努力贯彻服务营销观念,为消费者或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赢得顾客的好感,从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形成良好的服务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2进行服务品牌定位。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任何一个企业也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市场需求。因此,在品牌定位前企业首先要对整个市场进行细分,发现有利的市场机会和未满足的市场需求,选准目标市场,然后有针对性地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状况、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竞争态势等因素对目标市场进行分析,准确进行服务品牌定位。

做好服务品牌定位工作,就是准确的把握品牌与目标消费者需求之间的联系,在消费者头脑中为品牌找到一个独特的位置。也就是考虑消费者的情感诉求、身份认同、个性表现等精神需求,找到服务品牌所能提供的利益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以使消费者认识到品牌的独特意义,这就是服务品牌的定位。定位包含有以下三层内容:一是明确服务品牌带给顾客的价值。如VASA卡使顾客能在全球刷卡消费,沃尔玛意味着天天低价,麦当劳意味着快乐等。二是确定服务品牌特征。品牌特征反映了拟人化的品牌独特的个性特点,如招商银行“因您而变”的品牌定位就是因为它认识到它是新兴的银行,具有对顾客需求变化快、服务创新意识强等特点。三是确定服务品牌的定位策略。

3.全面的服务质量管理。通常情况下,服务品牌就是一种优质、稳定服务质量的代名词,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是打造服务品牌的中心内容之一。与有形产品相比较,服务产品集中表现在服务流程和各个环节上。要使各个环节都能有序高效地运作,企业需要设计一整套确定的服务流程,并且确保每个服务流程各个环节上的相关服务规范,才能保证服务质量的稳定。不仅如此,企业还要关注顾客期望,提供特色服务。注重对每个具体顾客的了解,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通路,使信息能自由流通,充分了解顾客的需要和期望,努力为顾客提供有特色、个性化的超值服务,增加服务品牌附加价值,让顾客全方位满意,企业也可由此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个性化的服务品牌形象,使服务、品牌真正在企业和顾客之间动起来,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4.不断创新以保持企业服务品牌的活力。服务创新是树立服务品牌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服务品牌形象的生命力一半来自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品牌形象与众不同,创新为服务品牌生命中加入更多的活力,是延长服务品牌形象生命的重要途径。

根据服务的特性,服务创新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不表现为有形产品,是一种概念性、过程性的活动,具有无形性;创新范围广,是一种可复制创新和解决特定顾客问题的不可复制变化的混合体;创新形式多样,包含多种创新形式,技术创新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顾客导向”明显,顾客作为“合作生产者”,会参与到整个创新过程中;创新针对更多的是企业层次创新。创新是服务品牌生命力和价值所在,企业要完善服务跟踪体系,随时进行跟踪调查,掌握顾客的最新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服务的流程、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为顾客提供更多增值和超值服务,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服务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高辉.服务品牌形象理论和实证研究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07(6).

刘世雄,周志民,强势服务品牌形象的塑造[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7).

第4篇: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市场格局;低端市场瓶颈;核心能力培育

2003年,我国化妆品市场销量突破400亿元,并以每年24.8%的速度增长。我国消费化妆品的适龄女性有6亿人,虽然目前人均年消费量的不足8美元,远低于世界女性人均年消费50美元的水平,但其增长的势头却是任何化妆品生产巨头都不能小觑的。

一、我国化妆品市场的消费格局

1.顶端品牌。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一般可以把单品价格500元左右的化妆品归为顶端产品。虽然从销量上来看,它们还不是市场的主流,但它们主导了化妆品市场的潮流与方向,同时蕴涵着高额的利润。该区间产品的消费者都为大中城市的少数女性。她们一般有丰厚稳定的经济来源,注重个人形象,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一旦建立对某一品牌的信任,会保持较高的忠诚度。

2.高端品牌。这一区间的产品价格在200~500元之间。以进口或合资品牌为主。这一区间的消费者消费一般说来会有几个较为固定的品牌,对产品品质较为挑剔,也具备一定的产品知识,对时尚资讯保持关注,是顶端品牌的消费后备军。

3.中端品牌。这一区间化妆品的单品价格在百元左右,消费者以城市中的职业女性居多。这一区间的消费者仍把价格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数,但同时渴望在品位上得到认可与尊重,营销技巧的运用在这一区间的运用尤为重要。

4.中低端品牌。这一区间的产品多为几十元的价位。零售品商店、超市、大卖场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货架。该区间的消费者以城市中青年女性为主,她们喜欢轻松便捷的购物方式,在品牌的转换之间有较高的随意性。她们有可能偶尔消费部分中端、甚至高端的品牌,但价格仍是制约其提升消费层次的重要因素。各种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对这一区间的消费者有很大的影响。

5.低端品牌。这一区间的产品价格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被大量国产品牌占据。它们的使用者多为城市的工薪阶层和学生。它们的单品价格虽然不高,但拥有巨大的消费群体。

二、我国化妆品的生产格局

到2000年底,全国已领取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4000家。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化妆品企业有50余家,其中5亿元以上的有12家,如宝洁、欧莱雅、安利、强生、花王、利华、雅芳、重庆奥妮、上海家化、北京三露等,其中大部分为合资企业。

从地域分布上看,京、沪、粤、杭有较好的生产基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潮汕地区,近年来成了大大小小化妆品生产企业的聚集地。

在市场渗透率较高的护肤品市场,国产品牌“大宝”和“小护士”分列第一、第二位。而美容品(彩妆类)却被外资品牌抢尽风头。

三、我国本土化妆品生产企业的SWOT分析

1.优势。本土品牌在中、低端市场的优势主要源于:(1)简易包装、简单产品线造就的低成本。(2)低售价。一般说来,国产品牌的售价仅为外资产品的1/10。(3)平易近人的产品形象适合中、低收入阶层的心理需求。“大宝天天见”的广告语和“职业分述”的人物形象贴近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老百姓认为这才是他们消费得起的产品。(4)老品牌在特定消费群体中有良好的美誉度。(5)外资产品存在价格虚高的现象。有人将外国化妆品在中国的高价销售归咎于关税。但实际上,我国对有关洗涤、护肤品征收进口关税不超过25%,更何况80%的外资化妆品已实现在中国本地生产和销售。外资品牌的高价策略的确吓跑了一大批中国消费者。

2.劣势。(1)相关产业的支持能力较弱。化妆品产业同精细化工、生物科学、细胞科学、材料学等学科门类密切相关,而我国在上述领域的优势并不明显。生产中、高端产品的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在包装工业、广告制作等相关产业链上也不具优势。(2)低成本都是源自低投入,并非来自规模经济。大量资金规模小于3千万的生产厂家的产品品质低下,质量难以保证。(3)产业集中度低,缺乏与外国化妆品巨头实力相当的大企业。(4)产业历史短,处于学习曲线的起始阶段。欧美等国化妆品进入工业化生产已有50年以上的历史。而我国企业历史较短,缺乏营销技巧,对流行趋势的把握能力较差。(5)高端品牌竞争力弱,品牌培育的力度和方法有欠缺。反观对手,如法国欧莱雅就是塑造品牌的高手,她旗下不仅有“兰蔻”这样的高档品牌,美宝莲作为中档产品的代表更是占据了彩妆类市场份额的头筹。(6)产品线单调。我国许多化妆品生产企业的产品数年数十年如一日的几个老面孔,无法适应日益丰富多彩的消费者需求,也未能充分利用品牌的号召力。(7)营销技巧陈旧,缺乏对时尚的理解和对潮流的把握。对售后服务的概念淡漠。

3.机会。(1)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产生了对化妆品的大量需求,这给广大的本土生产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2)外资品牌的广告攻势无形中担任了教育消费者的任务,培育了我国消费者更为成熟的化妆品消费理念,创造了更广阔的消费空间。(3)外资品牌的进入给我国生产企业带来了学习先进管理、营销经验的机会。雅芳的深度分销的模式、安利保持顾客忠诚度的技巧、欧莱雅的品牌策略就很值得我国广大化妆品生产企业借鉴。

4.威胁。(1)2000年,北京、上海女性使用率最高的五个品牌中只有一两个国产品牌,广州女性使用率最高的五个品牌中更鲜见国产品牌的影子;而到了2001年,三个城市女性使用率最高的彩妆品牌都是美宝莲,其营销策略值得国产品牌厂商借鉴,除了健康亮丽的色彩和适中的价位,能够快速上妆并持久不褪色是其一大卖点,也许正因为适应都市飞快的生活节奏,才如此得到女性的青睐。(2)世界化妆品生产巨头从未放弃过对低端市场的觊觎。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就是展开了对中低端护肤品市场的争夺。雅芳更是针对22岁以下具极大消费潜力但经济实力欠缺的女性创立了UP2U品牌。中国本土的生产企业是否能守住低端产品这道防线,从长远来看并不乐观。(3)化妆品的使用带有强烈的“棘轮效应”。消费者一旦认可高档产品,消费区间很难降低。若没有高端品牌的接应,我国化妆品生产企业就面临顾客流失的威胁。(4)从我国经济增长势头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速度来看,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会迅速提高。跨国企业的全球营销策略对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升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本土化妆品生产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尤其在高档化妆品的领域缺乏与进口品牌抗衡的实力。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上处于劣势,而这两个领域正是化妆品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随着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和“羽西”,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将加大对中国化妆品市场的争夺。NB自然美的蔡艳萍女士说:“经过多年的观察和验证,化妆品企业每年的淘汰率为80%。”也就是说,每年只有20%的化妆品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若没有积极的进取与创新,本土企业现阶段在低端化妆品领域取得的优势也很难继续保持。

四、结合竞争对手的情况,对我国本土化妆品企业进军高端市场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研发,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必须明确:促使消费者买产品的终极原因还是产品本身。要获得忠实的顾客,产品必须能为顾客创造价值。化妆品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维护或改善顾客现有的状况,做到这一点,每一款产品背后都有强大的研发力量的支持。并且这种支持是动态的,它必须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通过新的技术进行自我淘汰。欧莱雅集团依靠研发起家,共获得专利35000项,仅在过去10年就申请2000项专利。

事实上,我国一些本土化妆品企业的技术基础并不差,但缺乏动态进取的意识,对市场上消费热点的变化缺乏敏感,而化妆品行业又是一个极需市场敏感性的行业。产品功能、形态、甚至包装材料、使用方式都必须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在这个行业中,拥有任何曾经成功的技术、配方都不能保证一劳永逸。只有实现研发——市场——研发的良性循环,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生存。

2.学习对手品牌建设的经验,明确市场定位。法国欧莱雅集团是一个拥有众多知名品牌的化妆品企业。其高端品牌兰蔻只出现在一级城市的高档百货公司,并只把时尚刊物作为宣传媒介。而露华浓和美宝莲不仅出现在城市的大型商场,还走入了大型超市,以大众消费品的形象出现。美宝莲的宣传除了时尚杂志,还采用了电视广告,适合它中档化妆品的定位。不同品牌有不同市场定位,采用不同的定价和促销方式,成功的品牌战略是欧莱雅取得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

3.了解、尊重目标顾客。同时,企业必须真正了解自己的目标顾客,对她们的价值取向、消费习惯、心理需求等要素了然于胸。可以利用美容沙龙、产品评价等形式强化顾客对其化妆品的信心,突出其产品的差异性、优越性,从而获得极高的顾客忠诚度。

回顾化妆品的历史,从公元前埃及女王克娄巴特用驴乳沐浴,使皮肤白皙细腻;到我国唐代杨贵妃用藕粉、珍珠粉、白玉粉、人参与水调成的面膜敷面;再到如今遍布我国的25000个化妆品的品牌,可以说人类、特别是女性对驻颜、美容之术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需求为化妆品行业的成长创造了永不贫瘠的土壤。对我国化妆品行业而言,如何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分销渠道、广告策略、市场定位,如何更好地引进和留住科研人才,密切紧跟世界时尚潮流,如何学习和借鉴对手的成功经验并发挥自身优势?这些问题不仅是现阶段努力的方向,也是应对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PHILP.KETLER.营销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CHRISTOPHERH.LOVELOCK.服务营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新生代市场监测报告.新浪网,2004-02-23.

第5篇: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成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与之不适应的就是我国品牌竞争力的不足。尤其在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的今天,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国际市场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驰名品牌,拥有多少国际驰名品牌,已成为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竞争力就是品牌竞争力,一个品牌不仅是一种商品的标志,而且是产品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程度、文化内涵的综合表现,代表了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实力、信誉、创新能力和服务特色。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一词的英文“brand”,原意为“烧灼、烙印”,最初人们用这种打烙印的方式,用于区别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手工艺人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烙下印记,以便区别于其他产品和生产者,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美国现代著名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指出,所谓品牌,就是指一种关于某种商品的名称、术语、标记、象征或设计,又或者是以上这些的混合运用,以区分于其他竞争者或卖者。品牌是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的,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图形标志。

二、品牌竞争力的特征

1.竞争的比较性。品牌竞争力是在品牌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能力,这种比较可以是产品质量、成本价格上的比较,也可以是占有或控制市场能力的比较,还可以是人力资本、管理和经营,以及再生产等环节上的能力比较。在比较中,同一行业品牌表现出竞争的优势或劣势。

2.目的利益性。品牌竞争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顾客,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实现再生产的高效循环。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润的获取。

3.动态性。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性表现为品牌竞争力随着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即品牌竞争的优势或劣势不是绝对持久的,优势品牌可能变为劣势品牌甚至消亡,劣势品牌可能变为优势品牌。

4.过程性。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以及竞争能力的消长是有一个过程的。

5.整合性。品牌竞争力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产物,也是企业运作系统和品牌管理系统整合的产物,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资源或系统中某一环节整合不佳,都会影响

6.品牌意识不强,管理能力较弱

目前,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还较弱,企业商标保护意识薄弱。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

三、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及问题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所以对外贸易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2008年世界经济贸易将保持增长趋势,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是中国将继续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居民收入将不断增长,城乡消费需求将继续扩张,投资过快增长将得到一定控制,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牢固。但同时也有诸多问题的产生:

(一)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与品牌竞争力不足共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但与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称号不相和谐的是,我国的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

(二)品牌价值较低,附加值差距较大

总体说来,中国品牌显然较多,但品牌价值与世界品牌价值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部分消费品市场国产品牌竞争力极弱。在这类消费品市场中,国外的一个或数个品牌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这类消费品市场,而国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极弱。另外我国外贸品牌的突出弱点就是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品牌附加价值指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的基本功能以外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它能通过其商品形式维持一种溢价。在国际上,商标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名牌商标更是如此。跨国公司和许多知名企业视名牌商标为国宝,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护名牌。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众多企业商标意识淡薄,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不少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品牌。

四、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营造有利于品牌竞争力提高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中的宏观管理主体,它在促进企业品牌发展中的作用是间接地构建品牌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并非在政策上保护中国品牌,而是要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在微观上促进企业品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二)面向国际,制定品牌竞争战略

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向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制定品牌竞争战略是中国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端正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整合管理能力

品牌必须保持与消费者的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以产品功能为基础的利益关系,包含了以喜欢为内容的情感关系和以某种信念为核心的忠诚关系.品牌整合管理的目的就是打造消费者对品牌的某种信念和在此基础上的对品牌的忠诚。

(四)重视核心技术,保障技术的持续创新

缺乏核心能力,是中国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弱点。核心能力的缺乏根源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竞争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鉴于中国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的现实,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在未来的5-10年还应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但应逐渐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的战略,实现从“引进利用再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输出”的战略转折。超级秘书网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世界市场竞争的焦点已转向了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国际化和名牌化的竞争。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因此,我们要占领国际市场,从政府到企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出口中品牌的建设,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提供保障,从而更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袁辉,品牌营销对外贸易新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月(下旬刊)总第522期

[2]丁建军,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品牌营销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11期

[3]李世辉,中国企业品牌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消费导刊,2008年第1期

第6篇: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

第一、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以往依靠低劳动成本作为优势的情形已经开始慢慢消失;以牺牲环境和劳工权益为代价的低成本扩张的工业和经济发展道路不应该也不能再继续走下去了。民营企业要生存就必须靠自身的三种力量,第一种力量是牵引力,第二种力量是企业自身的动力,第三就是后面要有推动力。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长期牵引力;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企业内部的动力;而企业科学规范的管理,这个科学规范是指和世界接轨的科学规范管理,则是企业的推动力。这三个力合起来,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唯有靠核心竞争力才能活下去,才能“长寿”。

第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整合的力量,不是哪个因素单独起作用的结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完美整合,我们要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就要从认识企业文化和企业科学的管理入手。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是高回报的长期投资,它是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一个整体,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指南针和企业组织力的灵魂。企业和企业职工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实质,它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基本形态,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我们称为管理氛围。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民营企业如果做到了“人性化管理”,不克扣民工工资、真正地尊重民工、改善他们的待遇和工作生活环境,让民工有一种归属感,就不可能会遭遇“民工荒”之苦。许多民营企业往往是比较重视经营与战略方面、技术与创新方面、服务方面的管理,但是却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开发,这可能会成为民营企业的一个致命性弱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企业竞争力的根源就在于企业员工生产管理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为基础。

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第一、构建无边界企业。曾就任全球数一数二的企业——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席执行官长达20年的传奇人物杰克·韦尔奇,实践了一个新的构想:无边界企业。韦尔奇所构建的无边界企业是从内到外的,外部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拓展地域市场;内部是减少层次,以减轻和等级制度对管理造成的危害,通过学习和思想的自由传播来消除人们意识中的边界。对我国的民营企业而言,则首先是形成企业内部的无边界,应该向家族管理中的和等级森严制度开战,逐渐消除管理和意识中的障碍,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平等与和谐的气氛。

第二、实行民主管理制度——高层管理人员与一线职工的“对话”。企业民主管理的实质就是发挥和调动员工的智能,激发人们的潜在能量,同心协力共抓共管企业。群体智能的整合力量是永远大于同等个体智能之和。民营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如果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团结向上”的民主管理方法,实行高层管理人员与一线职工的“对话”,和广大员工打成一片,势必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一来企业实现了其发展目标,员工实现其个人的价值,一个双赢的结局,何乐而不为。

第7篇: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市场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8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5年,而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年左右。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如此短命呢?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唯一法则。总结世界著名“寿星”企业的长寿秘诀,几乎无一不是因其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市场中“永葆青春”的。

一、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宏观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发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发展道路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为什么核心竞争力一提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来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20多年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总量超过18.2万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7%。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其次,国内竞争优势消失,需要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影响下,随着政府保护壁垒一个个被打破,诸如地方保护、廉价资源、劳动力等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眼睛向内,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超常竞争能力,即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

2.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大批国内名牌企业,它们有条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竞争力战略。从战略竞争的层次来看,我国的企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初级层次的竞争策略,比如数量、质量、价格、服务等,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战略设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当的水平,取得了颇具潜力的竞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未来高层次的战略竞争,如何培育、发展和提高企业在较大范围和深层次上的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选择。(2)国有经济大发展。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型重点企业积聚。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成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航空、冶金、军工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集团。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因此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有和民营不再是各自发展,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竞争发展的态势。(3)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走过了26年,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26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0%,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并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和对外投资的生力军。有人如此形容民营企业的“发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胆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则是靠脑子”。“靠脑子”,也就是民营企业必须提高素质,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3.企业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5年的过渡期结束,企业面临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资本的运作,挑战国际市场,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二是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传统的经济方式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化。由于我国企业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应对这一转化,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随着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变和市场条件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品牌、文化、管理、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获得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对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1980年,GTE的销售额是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而NEC仅38亿美元的销售额;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销售额达到了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164.6亿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发现: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异质性(难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3)延展性或叠加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spill—over),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大获收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5)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演化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竞争力也有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不停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储存状况,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保护和创新。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相当多的企业总是把企业的核心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不能以企业在某一方面暂时的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更不能以某一个优势的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的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是,都不足以形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以至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500强。如果一定要说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也要加上“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的后面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指导着。正如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误区三:核心竞争力等同于企业一般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是企业的相对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如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研发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对企业而言,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具有独特优势和领先优势,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引入战略管理。将企业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全面盘点企业要素,对产品、品牌、技术、服务、品质、成本、企业文化、人才资源等逐一进行分析,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精确求实的分析报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企业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制胜的前提。

2.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良好的企业制度土壤之中的,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必须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切实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如IBM公司1996年用于网络软件开发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所有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总和,而这仅是其科研开发经费的1/4;又如德国西门子公司1996年的研发投入为81亿马克,占其当年销售额的8.1%。

3.全面塑造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独特的企业文化把它们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唇齿相依,不可分割,没有文化的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竞争力不具备创新性和成长性,是没有前途的。例如浙江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因为浙江企业主都有两板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有越过“千山万水”、经过“千难万险”、想过“千方百计”、吃过“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再如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特有的蒙牛文化。其精髓是98%法则:品牌的98%是文化;经营的98%是人性;资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误会。蒙牛成长的三大法宝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用品牌成就人生。

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没有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的员工队伍和企业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谁掌握了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竞争力和实力。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采取长短结合、软硬结合的基本策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应将培养和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贯穿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在硬技术创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从软技术创新着手(如核心营销能力、组织能力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积累技术资源,开发本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软硬结合、长短结合,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第8篇: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 竞争力

企业管理已经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再由科学管理过渡到战略管理,而目前正在发生的是企业管理在进入文化管理。企业管理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是企业管理者以自己独创的价值观、理念,作为组织内部共同的行为准则的一种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得到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的打造与再造,以期通过企业文化改变企业竞争力,企业越大则越重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将企业赋予本我文化内涵,用以指导企业的经营实践,用以体现企业的对内管理理念和对外营销形象。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一词起源于西方管理学,是管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方管理学对企业文化共同理解是:“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方式,强调要把企业建成一种人人都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命运共同体;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有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原动力”。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与员工拥有共同目标、共同方向、共同价值观、共同理念、共同责任、共同利益导向,这些“共同”形成影响企业的组织文化。有学者认为,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理念文化包括企业哲学、价值观、愿景、宗旨等;制度文化是由各种流程、规范要求、激励机制、薪酬制度、人事制度等组成;行为文化体现的是管理者的领导力和被管理者的执行力;物质文化则是直观体现企业的外部宣传、内部熏陶。虽然这四种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构成都缺一不可,但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理念文化,理念文化层面可以作为整个文化的核心层面,因为理念是可以指导其他四个层面的文化建立的。因此,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是企业的核心文化,决定着企业管理的风格、方向、效力。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埃德加・沙因曾说:“文化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强大的、潜在的,并且经常是无意识的一组力量,它决定了个人和集体的行为、感知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企业文化特别重要,因为文化要素决定了战略、目标和运营模式。”企业文化塑造作为新型的管理模式已在企业管理中暂露头角,其注重于发挥人的精神力量与激发人的潜在能量,使企业在以人才为核心的当今信息时代能更大的发挥自身优势。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代表着企业的生产关系,而产品与技术是企业生产力,前者与后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动力,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基本要素,并且作为企业给员工树立的原则性价值观,带动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不适宜企业与市场环境的企业文化会制约一个企业的发展和转型。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及竞争力的作用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形成、作用、保持、促进的根本,企业文化虽然不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唯一核心因素,但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一)企业文化对员工有培养、塑造、激励、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融入员工的思想、行动,融入企业的发展进程,促进企业的发展。国外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确定企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共同价值观与指导观念,使企业各个部分互相协调一致的传统,能给企业员工提供崇高的理想和大展宏图的机会”。因此,企业文化首先主要是作用于员工的,企业文化能给员工树立一个规范的标杆,通过对员工从价值观、目标、愿景、行动等文化熏陶来培养塑造出企业所需的人才,使员工与企业统一为一个共同整体,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由于企业文化反映了员工的共同价值观、目标,因此它对员工有着一种无形而强大的感召力,把员工引导到既定的目标方向上来,激励员工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是企业文化的激励、凝聚作用,这种作用使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用制度文化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精神文化规范员工的思想意识,就能引导员工朝着企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创新具有推动作用,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度

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是决定企业走向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成功的大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寻求企业的综合优势,顺应市场的变化及企业的发展而调整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内在驱动力,推动着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更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产品的创新及指导产品的文化定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价值观念和行为文化等有着引导作用,发挥文化强大的磁场作用,赋予企业及成员正能量和弹性应变能力,推动他们去开拓、创造、执行,使企业占有长期优势地位。苹果公司就是以其独特的以创新的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推动着产品的创新、企业的发展,推动行业的技术变革,影响着世界。

(三)企业文化的战略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理念及价值观,是为企业战略服务,为企业制定科学的战略提供保障。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等决定了企业战略制定的方式、方法甚至结果,差异化的文化产生差异化的战略,从而产生差异化的竞争力。企业通过发展理念、价值观、愿景等来制定战略,然后通过共同价值观这一无形的精神纽带推动员工去执行,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共同努力。企业战略的建立应是在企业价值观导向与战略目标相吻合的基础上,使生产关系迎合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使企业文化能充分发挥对员工的培养、塑造、激励、凝聚、推动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有着重大导向作用和支撑作用,它不仅能够维持企业的战略优势,还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全球500强企业都很重视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这为它们跻身500强排行榜起着重要作用。面对市场的全球化,竞争也在全球化,企业领导者应该提升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建立起独特的文化战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像郭士纳引领蓝色大象跳舞一样,开拓局面取得成功。

四、企业如何塑造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文化

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才是的企业核心文化。企业文化应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主体,因为企业文化是用以直接作用于员工本身的工作行为,员工被企业文化统一规范后的影响又会反作用于企业的发展。因此,虽然建立企业文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却一定要以人为本,根据行业形态、企业内部机制、企业发展方向、营销产品等建立有利于企业形象、企业发展、企业效益的企业文化。正确的企业文化是要反映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体现对员工的关心激励,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主人翁意识。企业文化建立后不是永久性的,需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行业的发展、企业的变革而不断提升和创新,从而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

第9篇: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界火了一阵子,但那时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概念仍然十分模糊。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封闭型阶段,“企业文化”常被认为单纯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加“文体活动”,也有人把“企业文化”当作一些大同小异的标语、口号或企业标志,因而企业文化并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也没有真正发挥其推动企业持,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

企业文化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价值理念,是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因此,从性质上讲,它不仅是一般信奉或者倡导的价值理念,而是企业必须要执行的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从属性上看,它是企业的价值理念,也就是企业的灵魂;从作用上看,它不仅仅是宣传企业形象,而是注重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真正内涵是一种经济伦理,但纵观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方法,企业文化不仅是经济学、文化学方面的概念,而且还是影响和决定企业长远发展的一种动力。正如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贾春峰所说:“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那么这个力有多大?这个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国内外一些企业文化搞得好的企业来看,企业文化力,首先是凝聚力,第二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纽带力,第六是幅射力。”总之,企业文化也是一种决定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企业有产品就有客户,20世纪90年代则认为企业有广告就有销路,而到了21世纪,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运行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经济具备了一些新的特征。经济学家们从现代经济的特征出发,给现代经济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如新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开放经济、速度经济、环境经济、虚拟经济、服务经济、软件经济等。在如此众多经济运行模式的角逐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好,就能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集中反映,是企业全体员工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它既是企业现状的客观反映,也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的理念,具有独创性、创新性、时代性,体现了企业发展中的务实、求实、求精的精神和追求。企业文化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以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形象地再现出来,给员工以理想、信念、鼓励、荣誉、约束,使员工心灵深处引起共鸣,思想境界不断升华,从而在工作中牢记发展方向和经营宗旨,遵守价值准则和管理信条,始终保持昂扬

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主动关注企业的前途,创造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名牌,维护企业的声誉,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企业伦理、企业信用、企业声誉是企业发展和经营理念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企业创立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的依托。品牌,特别是驰名商标是企业的知识产权,其背后是文化的积淀。它虽然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价值符号,但代表着产品的品质、特色、服务,提示着产品在消费者偏好中所处的位置,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重要标志。品牌是“眼球经济”最活跃的要素,是企业的商誉,而企业的商誉要靠企业伦理、企业信用来维护,企业只有把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的核心灌输给每个员工,并成为支配其言行的自觉意识,使员工恪守诚信、遵守诺言、不欺不诈,增强对自己行为之后果负责的责任感、道德感,才能维护企业商誉,维护品牌形象,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企业强大的生存、发展动力。

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

过去我们的企业文化大多是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缩影,从总体上看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经过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理论体系,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更是指导我们把企业文化建设推向新阶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经济文化,与其它文化迥然不同,它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机结合的一种最为积极活跃的群众性文化。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彰显人文关怀,这既是对传统的“以物为本”的管理经济理念的变革,也是对单纯地以经济为手段管理经济的超越。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和增加竞争力。

要科学地确定企业文化的内容。国有企业文化的内容即不是简单的“企业”

+“文化”,也不能搞“企业文化是个筐,什

么都能往里装”。企业文化内容往往具有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不同企业的价值理念是不会完全相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另一方面,同一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企业文化也不尽相同。企业文化的内容不能简单地“复制”与“克隆”。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正确把握企业文化的共性与特殊性,科学的确定企业文化内容。

要选择适合的企业文化发展模式。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的要求,结合国有企业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国有企业文化的模式。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企业文化当然也是一种动态的经济文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变化,企业文化的内涵也必然会发生变化。

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企业文化建设,曾经成功的企业文化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当然,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不会一朝一夕就可以“速成”,而必须是潜移默化、长久不断充

实发展的过程,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结果。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最终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文化。

对于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建设企业文化首先就要冲出陈旧观,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念、习惯及制度的束缚,正所谓有破才能有立。企业文化要保持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面对新形势,国有企业有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很多国有企业为此唱响了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国有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主要任务就是培育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这就是说国有企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结合企业的未来目标和任务考虑企业文化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