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师学习心得范文

小学教师学习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师学习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师学习心得

第1篇:小学教师学习心得范文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

我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学习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感觉任重而道远,要心系教育,具有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社会进步的桥梁和纽带。教师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发展,正是老师的平凡工作,连接着老一代和新一代,承载着人类的过去和未来。教师从事的职业是高尚的也是神圣的,但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又是平平凡凡、琐琐碎碎的,没有权利、没有荣耀。也没有悠闲自在的安逸和清闲。但是只要是一名教师就要把国家和任命的利益放在首位,必须热爱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必须具有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和信念。正因为如此,人们一提起教师才会把他与人梯,蜡烛,基石联系在一起。这既是对教师极为崇高的评价和肯定,也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因此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在于奉献,教师的精髓在与奉献。

其次是把爱洒向人间。教师的职责在于育人,教师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应把爱奉献给学生,教师的指责只有通过爱学生,通过教书育人才能真正表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属于血缘关系,不出于个人需要,而是源于对职业的理解,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接触,教师的爱可以让学生健健康康的成长,这种爱表现在对学生的期望感,亲近感和献身的热情。它可以在师生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可以转化学生自身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有时候我感觉自身很疲乏,但当我一走进教室就会精神振奋,,顿时浑身是劲,我认为这就是爱的力量。这种爱让我把什么权利,金钱和享乐都抛到九霄云外,教育是爱的教育,这种爱的教育战胜了一切。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就不可能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就不可能获得学生的支持,就不可能获得教育教学的高效。

再次,要以身作则,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不仅要有无私的爱心,还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自觉的高标准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注意小节上注意自己,细微之处树榜样。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智慧的象征和人格的化身,教师的思想言行和品质时刻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学校无小事处处是大事,与正人先正己,身正为范。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做别人的榜样,让自己具有健康、完好、和谐的人格。德才兼备,不拘小节,聪明过人,言行一致,举止文正等。

总之,当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我们时刻要培养自己的人格修养,时刻面临着人格的挑战。当今社会,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时刻注意严格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二

王细树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深地理解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忠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

教师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阶梯。然而,教师又是很平凡的。我想,伟大正寓于平凡之中。因为,平凡中,我们一样能够奉献。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楚“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我是一名在教育岗位上干了十年的教师。我的信念就是干一行,爱一行。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为我们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只有爱的付出,才有爱的收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一直坚信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无论何时,我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无尚光荣的,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

二、无私奉献,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孔子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老师,传的不仅仅是学之理,更应该是人之道,一名老师,职为授业,更为树形。所以教师要有完美人格,让他的一言一行使学生们的成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教师要有崇高师德,不管是教书,还是育人,都能让他的学生全盘接受,永记于心。

在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并且不遵守纪律,上课不认真听讲,还影响周围同学,作业经常不完成,我也经常和他谈话,并不见有什么效果。和他的家长联系之后,他的妈妈说,其实这个孩子在家很听话,从不强嘴,并且还很勤快。了解到这些内容后,我就想起来,何不给他个职位,让他有事可干,找到自己的价值,让他有责任感,这样他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慢慢变成一个听话、爱学习的学生。此时,刚好班上需要一个图书管理员,我就想到了他,和他谈话后,把职责给他讲了:每周三第二节课,组织同学借阅图书,自己也要多读书。他欣然接受了任务,每个周三他都很认真地组织学生去图书室借阅,平时,他也爱读书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老师们都为他的改变而感到高兴。

教育是艺术,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

三、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

总之,我们教师时时刻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呼唤,更好地培养“四有”新人,才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教师的光荣使命。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第2页)三

高庙小学高灿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终生献身教育,并用自己智慧的钥匙,打开学生踏入科学知识的大门,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就说最引人注目的“保护学生安全”问题,平时工作中,我们学校都是非常重视的。忽视学生生命的保护,对于我们来说,那是不可能的事。地震灾区的无数教师在地动山摇的瞬间,尽力用自己的躯体去庇护学生让世人感动。近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因救学生舍去双腿,感动着无数“爱的接力”。我想如果自己身处其间,一定也会这样奋不顾身的,因为那是教师的职业本能,对学生,我们就像父母。

现今社会是知识社会,学习的社会,知识更新加快。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以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真正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尤其是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目标。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一个空洞的思想外壳,它是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娴熟的业务技能与执着的敬业精神的结合点。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面对挑战和机遇,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要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为教育事业不停攀登,终生奋斗。在工作实践中,应十分注重自身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拓宽知识视野,以此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片面追求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第2篇:小学教师学习心得范文

该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家。他长期致力于课堂教学与校本教研的研究,针对课堂教学改革和校本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他撰写了多篇有关论文,并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他的报告很受中小学教师的欢迎。这本书就是他的关于课堂教学和校本研究的论文和报告结集而成。

看这本书,我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英国文豪萧伯纳说:“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愿与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和优质教学

原来一直简单地认为,只要我上的课能让学生愉快地学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然而看了书中的论述,不禁为自己的肤浅汗颜。余教授指出: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方法,进入某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应该是每个教师都会想到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怎么衡量呢?最基本应做到的就是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自觉自愿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前提。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学也应使教师本人获得提升。我觉得有一个词能够很好地概括这个意思,即“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必须不断自我充电,从而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关注学生,也关注自己,能够自我提高教学的调控和分析能力,日益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余教授有一句话非常鼓舞人心:教师不断从教学当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这是教学最根本的吸引力。

对有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以后,我发现要实现有效教学并非易事,我们正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或者某个时候曾经达到过。学无止境,优质教学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余教授指出:优质教学一定是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优质教学的定位是:优质,高效,高境界。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有思想。教师要有思想,对教学工作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二、有智慧。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启迪学生。三、有激情。教师有激情才能够带动学生走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情境中,并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四、有个性。教师要经过长期的打磨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五、有文化。有文化有品位的教学,就是高层次,高境界的教学。

二、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及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美舍的英语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课堂上注重情境的创设和新知的导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的体会是创设情境能够让孩子们更自然更愉快地学习新知识,记得更牢固。书中对此做了更详尽的解释和陈述。情境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余教授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情境的作用就象是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就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情与理性,以及旧知与熟知的沟通和转化,从而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书中关于情境的创设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提示,就是情境的创设必须联系生活,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生活也是“汤”,枯燥的知识,是很难被理解和吸收的,知识要融入生活中,才容易被学生消化。

关于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余教授作了五点归纳:一、基于生活。即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挖掘利用学生的经验。二、注重形象性。首先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其次应该是形象具体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三、体现学科特点。即紧扣教学内容,凸现教学重点。四、内含问题。内含问题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五、融入情感。这一点引用德国着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最为贴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如何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也是我们美舍的一大教学特色。我在美舍执教有一年了。这一年当中,我从起初被动应付地写干巴巴的教学反思,到习惯主动地把课堂的精彩瞬间或教学尝试记录下来,我感觉自己受益其中。教学反思使我不断扬长避短,改进工作。至于如何写教学反思,我总是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写什么。今天写课堂中出现的精彩小插曲,明天写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所采取的措施……看了书中的论述,我才知道反思有这么多门道。

余教授说,自我反思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他永远无法实现自我发展和真正超越。自我反思不但能够提高教学经验的质量,还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就教学工作而言,依据反思所涉及的教学进程,可将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师的自我反思又可以从教学实践、理论学习和相互借鉴三个层面展开。我们通常所作的教学实践的反思应立足于以下三点:一、总结成功的经验。每一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或者有收获之处,长期积累下来教学经验必将日益丰富;二、查找失败的原因。教师应本着豁达的胸怀,无论教学设计得如何完美,课堂教学如何精彩,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三、记录学生情况。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有利于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自从看了书中有关自我反思的篇章之后,我写反思不再随意而为之了,每一天,我都做到在反思中记录收获、不足和学情。

第3篇:小学教师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英语;教育

英语是当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泛的语言。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小学英语教育课程标准,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教法的改革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进步和完善。但是,如何更有效的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和学习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依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信息化学习资源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资源,它也是应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而顺理成章地出现的。信息化教学利用其自身诸多优势,可用于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把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指导。开展信息化教育,有利于减轻和减少教师的工作量,降低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总目标。

1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所能呈现的功能日趋完善。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图像、文字、语音、视频等各种教学信息串联起来,构成全面、立体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诸多的优势: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传达的信息完整。例如在水果单词认知教学时,传统教学要求学生要同时理解水果名称和对应英文名称两个抽象的概念,并将其结合在一起记忆。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展现丰富多彩的实物图片或者动画,直接在课件中标明其英文名称,并且配有标准的英文发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依旧处于少年儿童阶段,心智与思维方式尚在成长过程中,单一的板书教学和不断重复的方式无疑增加了教学负担,降低了学习效率。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让课堂真正的活泼生动起来,在这样较为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被极大的吸引,培养学生的兴趣。

2互联网+教学

本世纪初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Internet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大的电子信息资源库,尤其近年来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促使互联网技术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现代化教学也应该跟紧潮流,利用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功能,将其作为学习的引导工具,指导学生们进行有效的学习。英语同时兼具包容性和时效性,这意味着英语教学也应该紧跟英语发展趋势。传统课本提供基本语法等内容教学,而互联网+教学则在此基础上,完善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国家对小学英语教学有明确的规定,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互联网可以提供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如视频短片、音频、电影、歌曲等,在培养学生兴趣上有明显优势。

3微课教学

微课教学的特点是以教学视频为主,每个视频单独讲授一个或一类知识点,单个视频时间不超过10分钟。将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知识点化整为零,而每个视频又能展现出知识点的精华部分。微课教学是一种可以将知识—教师—学生融为一体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开始,微课视频可以提炼出课堂的知识点,通过在视频中提出有引导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总结归纳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通过录制微课视频或者在网络上下载相关视频。其次,微课视频可以针对实际教学情况多次播放,加深学生的记忆与印象。老师可以从中借鉴学习更为优秀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可以体验到更有效率的学习模式。

4教育游戏及软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电子游戏作为信息时代独特产物而迅速发展。游戏对小学生到大学生甚至部分成年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部分教育界专家和学者大胆的提出了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的新理念,希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无疑有一定的帮助与引导。教育游戏更改了游戏与教育“对立”的关系。教育游戏可以创新性的提供一种学习氛围,发挥寓教于乐的特性。游戏本身的如规则、竞争、娱乐和公平等特性是与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模拟、互动学习、人人参与是有相关性的。一方面教育游戏营造的氛围可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在游戏中的闯关、养成、经营等模式让学生主动吸收知识,用于游戏中的“升级”;另一方面,游戏中也可以通过提供视频短片、听写、人机交流、写作等方式达到对学生语境培养、听力锻炼、语法英语等基础知识的教育。

5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早在几十年前就在美国出现了,那时的翻转课堂仅仅是为了克服交通不方便的应急之策。在互联网急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翻转课堂有了新的定义。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要求能够整合教学资源,改良教育方式,由单一的教师授课逐渐过渡到学生探索学习为主,教师起引导与辅助作用。老师在课前引出学习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同时提供完善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将学生们分组学习。在课堂中,学生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学习资源,主动探索新知识,学生有头绪,能够直观的找到相应的学习内容。同时,在课堂中学生有足够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学生的听、说、写能力。

6总结

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是辅助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启发学生的英语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语言技能与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小学英语教学应以服务相应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为原则,真正使学生喜爱学习、自主学习,达到英语语言学习可以学以致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凤丹,陈仕品.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中小学翻转课堂[J].中小学电教:上,2016,(1):37-38.

[2]邹珍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6):97-98.

[3]凌珑.小学英语教育软件辅助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第4篇:小学教师学习心得范文

“对未来的教育专家和技术开发者而言,移动学习实现的重要挑战是高度情景化、个性化写作和学习的持续性”。[1]因此,基于移动互联网络支持的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是当前青少年的日常学习方式之一,并且这种学习方式正以极快的速度在扩展与普及,越来越由非正式学习向正式学习推进,从学习者个人学习逐步走进学校教育。面对这种新的技术革新条件下的学习行为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策略也应该作出新的调整。

一、新媒体视域下的学生学习行为分析

多年来,基础教育的时代性未能充分体现。课程内容陈旧,稳定的“学科基础知识”掩盖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时代特征及其需要;教学方式落后,繁荣的时展未能成为基础教育的现实“背景”,基础教育丧失时代感,从而看不出这种基础教育究竟把学生视为何种时代中的人。新课程强调与时俱进,密切课程教学与时展的联系,把学生置于时展的背景下,赋予课程强烈的现实感。[2]

正如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所列举的那样,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对新媒体的关注达到了近八成,如果学校教师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把握当今的时代脉搏,就不仅仅与学生有代沟,还有可能被时代潮流所淘汰。那么,新媒体视域下的小学生学习行为具有哪些特点呢?

其一,学习碎片化成为当代青少年学习方式的主要表征。人类学习面临的挑战是知识碎片化,而所谓知识碎片化,是指我们获得的知识不再是完整、系统,而变为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3]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提供了可能,当代青少年已经习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时空。随身带电子阅读器,等于包里装进一个图书馆;利用手机,随时随地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资讯;使用一张小小的上网卡,走到哪里都能参加课业进修、与人研习问题。[4]

其二,学习社交化成为当代青少年学习行为的重要特点。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单机式的终端媒介已不再满足人们交往和信息传播的需求,社交网络成为青少年生活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这一点,从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可以得到证实。社交网络平台的实时互动、人与人或人与群之间交流的人际传播模式。在社交网络媒体中,从信息发出者到信息接收者的中间环节大大减少,依然存在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几乎没有扭曲和失真效应,只是转换信息样式,便于传播。[5]社交网络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个性化,这契合了在现代技术围绕下出生和成长的当今青少年的心理。青少年群体的人际交往需求较大,其强烈的新奇感和活跃的思维使其对真实性及虚拟性人际交往模式均具有较强的接纳性。[6]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融入社交化方式,无疑是有效提高青少年学习兴趣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对新媒体技术变革的课堂教学策略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革新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为信息技术教育注入了新鲜的内容。这场媒体技术革命对信息化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微教学模式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能为信息技术学习提供更有吸引力、更强大的学习经验,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资源。那么,什么是“微课”呢?广东佛山“微课”创始人胡铁生于2013年提出的微课概念比较符合当前中小学微课开发的特点:“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7]这个概念以多个角度勾勒出微课的基本轮廓:从形式上看,微课是视频课程;从资源聚合与投放渠道看,微课通过互联网在线传播;从课程结构看,微课侧重展现单一的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一般不会同时囊括导入、授课、总结和练习等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环节或某一课程的整个知识体系;从表现方式看,微课重视情景化营造,旨在呈现一种有别于教室环境和课堂时间的教与学情境;从组织方式看,微课擅长发挥教学素材的基础性作用,为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素材支持,微课素材既可独立又可组合。

三、小学信息技术在新媒体技术视域下构建教育教学新范式

新媒体视域下,学习行为从传统的学校、教室延伸到家庭、街道、交通工具、休闲场所等,从现实生活拓展到虚拟交际社区――数字化的教育力创造了更多更新的学习机会,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学生能够在他们有意愿或需要时进行学习,他们可以在一起合作学习,并可以像使用其他工具(如铅笔或书)一样方便地使用计算机。[8]新媒体使得学生学习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跟着学习行为变化应该是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微课是应对这种新变化策略之一,我们应该通过构建教育教学新范式,从而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策略从特殊性提升到一般性、从个性转变成共性,从而指导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思路,转换新思维,研究新问题。我们认为,在新媒体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构建新的范式,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构建在网络移动互联条件下的学习行为。教育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在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网络移动学习也应该如过去的幻灯机、投影仪、语音学习设备陆续进入课堂一样,网络移动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微课程聚合为课程表现和组织形式,注重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智能化教学,社交化互动学习行为的特征明显,网络移动学习媒介也应该进入学校、进入课堂。

二是构建在个性辅导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个别教学法是对当前学校班级授课制的一个有效补充,而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网络移动互联条件下的社交化互动学习正是一种擅长针对个体特征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方式。

第5篇:小学教师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评价;评价范式

一、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是范式的转型

高校教学评价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高校管理、促进高校建设、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自身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重视和加强高校教学评价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然而,高校教学评价在实践中也遭遇了许多的批判和指责。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加强行政管理,确保教学条件和规范教学行为的工具,更应当成为引导高校和教师思考什么是“好”的教学,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首轮教学水平评估对改善教学条件与资源、规范教学管理等物质和制度层面有巨大促进作用,但对教学过程的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效果提高、教风学风改善等深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明显。[1]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内涵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学评价也在不断呼唤范式转型,以学习为中心的评价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对高校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强调高校教学评价要持续收集教学对学习产生影响方面的信息,并依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与提升“学”。具体说来,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高校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归宿。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为了“教”本身。高校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而后者是根本目的和归宿。第二,学生学习结果是高校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在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要从以资源与条件为中心转向以学习结果为中心,从以教师的行为特征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收获为中心。第三,教学评价应该力求全面,因此是否创造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也应当是值得关注的内容。院校环境、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等,要以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与促进为标准。

高校教学评价要实现从“教”到“学”的转换,需要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评价范式,这意味着教学与评价信念、价值、标准以及方法等一系列的转变。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理念――从传递教学到生产学习;评价理念――从重视管理到促进发展;评价标准――从重输入到重输出;评价方法――从一元到多元。

二、从传递教学到生产学习: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在行为主义看来,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接,这个联接可以通过重复、奖励、惩罚得到强化。有效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控制外部刺激以获得所需要的行为反应。这种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是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随着认知学派的复兴,人们对学习和知识的本质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促成了20世纪的认识论革命。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学习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促使大学教学逐步开始从“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变。巴尔和塔格将其称作本科教育的“范式转变”[2],在这种范式变革中,教学机构对如何提供教学(传授范式)思考得少了,而对如何产生学习(学习范式)思考得更多了。时至今日,利用教育范式①来解析大学教与学过程的复杂性已被学界广为接受。在这种教学范式的变革中,原先对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学生、大学的角色定位的基本假设,都需要有重新的认识与改变。

在学习范式中,知识不再存在于认识者的“外界”,而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做出的一种解释、假设,是在具体的情境脉络中的。而学生不是把外部世界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记忆中,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来建构知识的。学生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和活动的探究者以及意义和知识的建构者。知识的获取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主动的建构形成的。因此,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着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经验在质上的变化。学习不应该是简单抽象的,而应该是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

在传统教学中,大学的使命是提供教学,其目的与方法合二为一,或者说错把方法当成目的。而在学习范式中,大学的目的是生产学习。方法是创造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者。这意味着不仅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有责任,大学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而责任的表现则在于实现学校整体和学生个体的学习目标。[3]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通过讲授来传授知识的专家,他们是教学系统的主体,是知识的给予者和评估者。教师拥有至高的权力,控制着课堂和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学习范式中,教师则起着指导和促进学习的作用,他们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教师不再作为整个教学系统的主体,相反更加突显的是学生的地位。“从台上的圣人到台旁的指导”这个简练的描述给教师角色进行了准确的定位:辅助式、向导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

因此,教学应当更加关注学生,把促进学生的发展、支持学生的学习作为其根本出发点。大学是否创造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以及更加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千人一面地进行机械讲授式的教学,成为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4]枯巴总结了这种新的教学范式具有的特征:学习者主动参与和接受反馈;学习者应用知识解决持久、新兴的问题;学习者整合本学科的知识和普遍技能;学习者了解优质学习的特征;学习者逐渐变为见多识广的学习者和学者;教师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并将教学和评估融为一体;教师也是学习者;学习是相互的,所有学习者(包括学生和教师)都具有价值并值得尊重。[5]

三、从重视管理到促进发展:评价理念的转变

从泰勒把评价与教育目标相关联起,评价活动就从单纯的测量工具变成了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刘本固教授认为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评价的具体目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促进学习的目的、改善教学的目的、强化管理的目的、开发研究的目的。陈玉琨教授从评估结果对教育活动过程的影响来论述教育评价的目的,他认为评价目的有两种:用于对教育活动过程发生影响,以改进教育活动为目的;用于对教育效果作为判断,以区分优劣为目的。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评价常常表现为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评价,我们鉴别学生学习成绩、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质量,进而实施奖惩、加强管理、追求效率。教育评价彰显更多的是管理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但从本质上来说,教育评价活动的目的离不开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教人育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评价作为一种手段,其终极目标不是通过一定尺度来限制人和管理人,而是发展人,是一种真正自觉自由、以实现和提高人的价值为目标的教育管理活动。

首先,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应当促进教师和高校的发展。美国评估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曾明确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些方面影响学习和教学效果,可以帮助教师和高校诊断和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师和高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评价,教师可以获取有关教与学的信息,从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专业知识与教育学相关知识,改革教育方法与手段,探索学生学习特点与规律,加强师生交流,从而促进自身教学成长和专业素质不断提升。高校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和信息,为不断探索学校改革与发展之路,完善相关体制与机制,进行科学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正是在这个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促进教师的差异性发展和学校的整体性发展的评价目的。

其次,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应当促进学生的发展。布卢姆在《教育评价》开篇就发问:“教育的功能:挑选还是发展?”教育评价更多的是为了选拔和淘汰学生吗?并非如此,教学评价作为一种手段,其本真价值在于对个体的成长和个性化发展的回应,而不应成为管理主义视域中权威分配的工具。正如怀特海所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6]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发展,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个人心理和人际意识的发展及其因素,发展被视为个人能够更负责地处理其经历的一个积极的成长过程。罗杰斯把学生的发展定义为“在高校环境中学生成长、进步、能力提高的方式”[7]。 乔治・库认为,学生发展包含两个具体层面:过程和结果。[8]高校教学评价,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为了教学本身。教师发展的目的不仅是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自身的发展来影响学生的发展。[9]

此外,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区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强调学习、教学与评价相联系。一方面,教学以产生学习为目的,教学(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当从学习和评价出发。学习科学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那么如何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呢?学习理论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但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研究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即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内容为中心”、“以评价为中心”、“以共同体为中心”,并保持一致。这要求教学要帮助学生将他们先前的知识与当前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教学设计首先要了解学生,并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完成设计。“评价问题也应当成为学习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视角。”[10]教学环境的设计应当不断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至教师和学生双方,为他们提供改进教与学的机会,并最终实现教学和学习目标。

另一方面,评价以学习目标为标准,教学与评价都指向学习目标。评价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须保持与学习目标相一致。通过测量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反馈与改进之功能,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之目的。正如比格斯的一致性建构(Constructive Alignment)模型所示,它将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与学习活动和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整个系统的基本假设前提是课程的设计为了使学习活动、评价考核与科目中预期的学习结果保持一致。[11]

四、从重输入到重输出:评价标准的转变

大学的任务是为学生发现和构建学问创造环境和经验,使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者。大学和教师旨在创造一系列更好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对教学的评价不是在于大学和教师本身有多好,而在于是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促进了学生团体改进学习质量。

传统评价大学的方式是比较其他大学,质量标准由教育输入和过程方式来决定,如学生入学选择、获取博士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以及学校声誉等成为衡量大学的因素。而在学习范式中,评价大学则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成果,即学生通过大学学习经历所产生的结果。在西方,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佩斯(pace)和博耶(Boyer)就提出应重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质量,并将其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核心内容。阿斯汀(Astin)在经过多年研究而形成的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才能发展观”(Talent development)[12],指出高等教育评估的重点不在于外在的资源和声誉特征,而是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的成效。强调成果评估最早是由肯尼思・莫蒂默提出来的,他在《高等教育问责》中指出:“对于高等教育管理的关注会越来越多,并且试图将管理效率和教育效能结合起来。”高等教育评估的核心应该“强调的是结果――它侧重的是教育系统产出了什么,而不是投入了什么”[13]。事实也证明,声誉与资源说明不了问题,大学的充足的办学经费、丰富的图书馆藏、良好的教学设备、丰硕的科研成果、知名的教授学者等,对大学教学质量的影响虽然很大,但它们都只是教学质量的“替代物”和“输入物”。高等教育质量就其本义而言,应该是指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即学生在其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习得。学生在认知、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收益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学生学习与发展效果才是逼近教学质量本真的根本内容。因此,教学评价的核心应从评价办学资源和条件为中心转向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中心,从评价教师“教”为中心转向评价学生的“学”为中心。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也同样如此。在传统范式中,教师或课程通常是由同行或教学管理人员来评价,评价的参照是课堂准备是否充分、课程是否有组织、课程内容是否适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等等。这些因素大多评价的是教师在教授方面的表现,而对学生是否在学、学得如何较少关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自发产生的过程,是教学过程的必然结果。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否认了这种自动学习的观点。在学习范式下,评价则是学生学得如何,是以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为重点。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客体,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感受,以及对自身努力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来反映课程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阐述清晰明了、教师会评价“我”的作业(口头或书面的)、“我”通常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学习过的东西、课程能够启发“我”思考,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课程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当然,对课程及教师的全面评估也包括其他有关学生学习效果的证据。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认为它们才是判断大学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才能有利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与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之根本目的。教学评估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判断大学、教师、学生的情况,更应体现在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上。

五、从一元到多元:评价方法的转变

由于大学教学和学习具备多维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征,因此,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强调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与工具,以求更为全面地评价教学与学习。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按照不同信息源主要可以分为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学习成果评价等多种类型。

“聆听学生的心声是教师和专业管理人员实现评价目标的方法之一”[14],调查问卷和学生座谈是教学评价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和工具。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生发展理论的兴起,使得大学生调查问卷的重点从“教的行为和意见”逐渐转移到“学的行为和结果”。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反映学生的个人信息、行为活动和学习经验,以及对教学的满意度和意见,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影响教学和学习的各方面因素,以改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根据问卷调查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调查问卷、课程调查问卷、专业学习的调查问卷和整体大学期间学习的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实施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学期开始前调查、学期中调查和学期结束后调查。根据实施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在大一新生的调查、在校生调查、毕业生调查和校友调查问卷。这些调查工具是以学生自我报告的形式,陈述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参与、与师生群体的互动程度、对学校整体的满意程度和个人的学习收获等情况,间接地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15]

在同行评价中,包括课堂观察、教学材料评价等方法。完整的教师同行课堂观察包括观察预备会、课堂观察、观察后汇报和书面总结几个步骤。课堂观察清单或量表,相对学生评价问卷来说,专业性更强,通常包括内容设计与组织、课堂气氛、班级管理、课堂评估、学生表现等内容。教学资料的评价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材、教案或讲义、参考及阅读书目、实验手册、实习报告、课后作业、课程考试及其学生评估材料等。每项内容均有多样的工具可以进行评量。

在自我评价中,各种用于教师自评的清单或量表,包括整体教学自评清单、教学大纲检查清单、教学方法和有效性自评量表、实践教学自评量表等等,都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改善的方向,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弱点,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教学档案袋是教师有选择性地搜集一些有关教师教学方面的材料。它记录、总结和阐述了教师的教学观、自我成长、经历及成就等,能够整合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而不只是依赖于一次测量来对教学进行评价。对教师来说,制作教学档案袋也是其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过程。

高校、教师、学生或其他人员可以利用多种工具对院校、专业、课程等层面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定性评价通常采用学生表演、学生档案袋、顶点课程、行为观察以及调查访谈等评价方法或工具。定量评价通常采用课程考试、标准化测试、量规、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跟踪数据等工具。运用这些评价工具持续收集到的各种学生学习成果信息是评价运行的基本 “原料”。评价主体将这些“原料” 转换成初始数据,并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和理论假设对初始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提炼和挖掘,从而对教育目标实现程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诊断和评价,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使得评价结果得以发挥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给高校、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带来了丰富的选择,使其能够根据各方面的特点,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不但考虑到高等教育现实在各方面的差异性,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在实践中尝试,选择更为适恰和有效的评价方法。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包含非常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对于高校教学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变革,更是大学教学范式的重新定义与认识。在推进我国高校教学评价改革进程中,我们首先要转变传统对于优秀教学的定义,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与评价理念。政府、高校、社会各司其职,坚持高校内部评价为主,发挥外部力量的正向功能,共同推动教学评价回归学生学习这一教学质量的本真内容。

注释:

①类似的说法还有知识传授型(knowledge transmission)与学习促进型(learning facilitation)、威廉・康普贝尔和卡尔・史密斯的新范式和旧范式、弗锐德・枯巴的教师中心范式和学习者中心范式等。

参考文献:

[1]刘振天.高校教学评价效能的特性及因应策略:一项基于数据、调查和观察的新发现[J].现代大学教育,2014(6):93-100.

[2][3]Barr,Robert B.,Tagg, John.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J].Change, 1995(6):12-25

[4]吕林海,学习观与大学教学――追寻大学教学改革的学习观根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9):67.

[5]Mary EHuba, Jann E.Freed.Learner-Centered Assessment on College Campuses: Shifting the Focus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M].Allyn & Bacon,2000:33.

[6][英]怀特海,著.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文汇出版社,2012,10.

[7]弗洛伦斯・A・汉姆瑞克,等著.学生事实实践基础[M].游敏惠,等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26.

[8]George D.Kub.The scholarly assessment of student development[M].Trudy W.Banta and Associaltes Building a scholarship of assessment :100.

[9]宋文红,任w.变革中的高校教师发展――2013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大学教育,2014(7):93.

[10][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安・L・布朗,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6.

[11]John Biggs and Catherine Tang.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M].4edition, New York: Open University Press,2011:105.

[12]Alexander W.Astin.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M].2nd edition,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12.

[13]转引自E・格威狄・博格,金伯利・宾汉・霍尔,著.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毛亚庆,刘冷馨,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5.

第6篇:小学教师学习心得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班额大缺指导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分析高校《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思想求新、教材出新、方法更新,有力地论述高校《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创新性特点。

作为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高校《小学英语教学法》(简称小英教)课程,结合教师教育和英语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把理论知识变成教学实践行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分析如下:

1高校《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理论轻技能

在高校课堂,以课程为基础,教师大多以知识传授为主,传统的小英教课程教学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教师忽视教学技能和教学实践的培养。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课程教学停留于理论层面,教学中缺少示范机会和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提高交际技能、绘画技能等小英教基本能力,理论与实际脱节。长此以往,师范生获得的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知识,难以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1.2 班额大缺指导

小英教一般采用大班或合班上课的教学形式,学生人数较多,课堂不好控制,师生双边活动不易组织和开展,教学方法难以灵活运用,导致个别辅导难以实施,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学生是否掌握,老师无从知晓,学生有何问题老师难以指导和答疑,教和学之间严重脱节。学生在实习前缺乏充分练习的机会,大量问题在教学实习中便会暴露出来,影响教学实习效果。

2 高校《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创新性

2.1 思想求新

高校师范生大多在学习中思想进步,积极创新。摒弃为“学而学”的守旧思想,心中想着未来的小学英语、未来的小学学生、为“教而学”,时刻铭记自己的职业走向。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随着专业课的开设就在连续不断地渗透职业意识,特别是英语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小学英语教学法的开设,对职业、教师职业等一系列内容进行讲授,通过试讲、见习、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职业意识的深化有一个落脚点,使学生对职业意识的认识与体验更进一步。本着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对社会发展负责的原则认真学习教学理论,不断通过实践内化,使它化为一种创新动力、化为一种敬业精神、化为一种人间大爱。

2.2 教材出新

首先以专题讲座形式丰富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展课程教材,不断推陈出新。我校目前采用的教材是王蔷2003年编写的《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本书是根据2001年《国家英语新课程标准(试验稿)》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要求而编写,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本操作性较强的教材。但它缺少对学生具体教学技能的培养,对国内外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涉及不多,对培养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和方法介绍得不够详细。因此教师安排一些新颖的专题讲座,如:“英语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背景、课标解读”、“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如何搜集、积累有关小学英语教学资料”等等。 丰富师范生教学理论、教学理念,并养成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解读《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提高学生分析教材能力,说课、备课、写教案是师范生必备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熟悉所教教材内容,具备分析教材的能力。我市采用的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牛津英语》。该教材采用循环式编排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点面结合、不断复现”的编写原则。作为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学生应熟悉《牛津小学英语》各个年级的教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教材解读,分析各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并对各单元的教学提出教学意见,帮助学生提高教材分析能力和备课能力,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打下基础。

2.3 方法更新

2.3.1 重技能

小学英语教师不仅应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水平,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还应掌握有效的教学技能。因此,小英教课程还应注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如:英文粉笔字书写、学唱英文歌曲、童谣、学画简笔画、学习制作教学用具、使用情景、手势、肢体语言及其他辅助手段等与儿童交际的能力等。歌曲、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感和节奏感,师范生可以利用自身的想象力来丰富英文歌曲和童谣,可以借用熟悉的曲调来进行新内容的创作,结合肢体语言将它们表现出来,可以加强对小学生多种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持学习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简笔画和辅助教具可以达到词语释义的目的,从而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教学活动充满乐趣。但是仅靠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培训,并进行基本功过关考核。

2.3.2 重实践

课堂教学观摩(或观看教学录像)是学生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实践性教学组织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观看观摩课或录像前,教师布置有关教法方面的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教法上的不足,总结经验逐步吸收可行的教学经验。如:预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教师是如何导入新课的?教师安排了哪些操练与巩固单词、句型、课文的活动?每个教学环节之间是如何衔接过渡的?你觉得本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看完录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听课笔记,结合思考题,分组讨论交流、发言。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仅关注英语具体教学案例的“How to teach”,还要思考“Why to teach”,从而提升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使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少走弯路。

在小英教课程教学中后期,当教师帮助学生解读《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和观看教学观摩课时,可以相应地为学生安排“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学生根据人数分为5~6人一组,利用课余时间,按照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通过合作、探讨,共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决定采用哪些教学理论和技能,共同撰写教案,准备教具,组内试讲。教师把每节课开始的10分钟交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说课或上课展示。各小组成员经过教学设计,互相听课与评课,这样学生可以接触到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方式和不同的教学风格,并与自己的设计进行对比,加以改进。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指导者角色,为学生的“微格教学”提供建设性意见,完善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促进教学思路的形成,使学生将所学的关于教材处理的教学理论付诸于实践,并在教学体验中培养自信,锻炼能力。尽量增加教学实习的次数,可以安排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教学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检验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去,有助于学生改进提高。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在注重理论讲解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真正让学生为教而学、在做中学、在教中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英语专业师范生顺利掌握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帮助他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一名合格的进而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小学教师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兴趣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1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信息技术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德育为首”在任何时候、任何学科都适用。在信息技术学科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中“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就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德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和责任意识,计算机的维护率就会降低,学生到机房上课的组织管理也就相对较容易,也就节约了课前维护、课堂中组织管理的时间,学生的操作时间相应就增加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提高了课堂效益。另外,德育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同样不能忽视。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生活、学习、工作便利的同时,也给中小学生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对中小学生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培养网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网上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我们可采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多种方式,如集体探讨、论坛讨论或将德育内容溶入到操作任务中、课后个别交流等。总之,尽量避开传统的说教,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在教学引入时设计符合本课教学内容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景。这些情景或以故事的方式导入,或以音乐、图片欣赏的方式引入,也可以设置悬念,或者让学生以帮助老师或他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导入。总之,情景的创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肯动脑,就一定能创设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景。

(2)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保持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一时的,保持的时间不会很长,时间一长,兴趣随之减弱。如何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长久的兴趣,这就需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他们向往成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对他们的作品及行为通过口头表扬或赞扬,加分、加星鼓励,树立榜样,争当小老师,作品展示等激励方式,到期末结束时累计结果来评定学生,从而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

3运用动态的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是促进事物的提高和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是通过检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评价起到了检查的作用,巩固的作用和发展的作用。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信息意识与情感和信息能力的发展。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评价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评价。其评价的内涵是丰富,评价的范围是广泛。我们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倾听习惯、操作情况、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学生作品等进行评价,另外还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个体进行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同时运用几种评价方式,但无论使用哪种评价方式都应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鼓励为主。例如:学生正在完成一个画图任务,老师走下去查看学生操作情况,针对学生个体可以这样鼓励学生:“你这幅图很有创意!继续努力”、“你爱去帮助同学,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等等,相信学生听了老师激励的语言,会更加信心百倍,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学生更是如此,通过这些评价他们感受到了成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信息素养的养成、提高也在这些评价中螺旋上升。

4教学素材、任务的设计生活化、经验化

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源泉,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经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用的素材,设计的任务都应考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才感到亲切,积极性也就会更高。例如:在教学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时,老师对学生说:“你们能不能选一个你去过的最喜欢的地方制作成演示文稿介绍给大家?”接着,这位老师开始播放用PowerPoint制作的风景演示文稿。学生看后,纷纷表示“我要做”。于是顺利地引入到了PowerPoint教学。这种将我们的教学素材、任务生活化经验化的教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精讲多练

第8篇:小学教师学习心得范文

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核心的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然而现今,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使得很多学生讨厌学习,不善学习。一谈起学习就焦虑不安。特别是应考这根指挥棒在牵着教师与学生的鼻子走。使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以致教师与学生在精神层面都得不到那种学习快乐的享受。但现实总归是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不是我们教师个人所能改变的,那唯有的,我们只有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轻松,令人最满意,工作更有效.

通过对《有效教学》这本书的学习,它给我带来惊讶不己的好消息。它讲述了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的秘诀,启迪我们怎样积极学习和负责任。书中用简洁的笔墨描述了大量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完全体现了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发展性,启迪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

对于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来说,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都是通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而表现出来。所以通过《有效教学》的学习,我的心得一是认清我们真正的教育理念。记得一个故事,说一个人看见三个泥瓦匠在干活,就问他们在干什么,他得到了三个回答,第一个说我在砌砖头,第二个挺起身,非常自豪地说,我是全国最好的泥瓦匠,第三个说“我在盖大教堂”。他们三个人的回答,正好代表了三种人的心态。第一种人就是赚工资,养家糊口的那种,我们身边充斥着很多这样的人。第二种人则是非常麻烦的一种,他们往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非常优秀,但要命的是他们陶醉于自己的领域,拒绝考虑所有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从而即狂妄自大,而又非常虚弱,非常难合作。第三种人,他能够准确知道自己工作的最终意义,从而将自己的劳动有机地结合到其他人的劳动中去,实现一个辉煌的目标。我们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可能在讲话中,我们会流利地运用着“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继续着早已习惯的应试教育,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通过学习,教师的这种口是心非,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激活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具体化为教师可以理解并付诸于真正实施。

从《有效教学》中学到课堂教与学互动的实用策略是我的心得之二,这个课堂策略,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这些策略使教师不再需要用物质刺激和奖惩的办法迫使学生去学习,教室变为所有人积极向上的学习场所,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达到轻而易举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知识之中,这是无价之宝,并且不断地形成他们的人生观,并且培养出最美好的人生,这些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并没有脱离学校的日常安排,反而使课堂呈现出全新的活跃气氛。

我是惟一的,我的学生也是惟一的。学校、老师是孩子成长的桥梁,培养自尊,有自信,朝气蓬勃,助人为乐,敏于合作,勇于进取,不怕失败,迎接挑战的新一代人材,愿我们把一切有效的革命学习到底。

第9篇:小学教师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小学教育

一、引言

科技发展的浪潮不仅推动了生活的现代化,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向更高境界发展。科技发展推动了教育手段的发展,而教育手段的改进又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也就间接地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飞跃。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使得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化。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空前的,主要表现为远程教学的兴起和互联网上的知识分享等。如小学生拿着IPAD上课,通过网络获得所需信息,上网作业中的难题求助等。而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这种种情况,无不对传统的小学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提高小学教育水平已成当务之急,且必须找到适合中国状况的教育手段。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

1.教育观念现代化

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知识的获得、使用和传递方便快捷,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因此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替代传统观念,以未来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带动社会求新、求变。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小学生在网络时代将因创新能力的匮乏而无所适从。而加强教育对未来的导向功能,则将会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未来意识,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

2.知识来源信息化

信息时代的网络是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信息的共享、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不便,使人们能够进行实时的、面对面的交流。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网络资源将逐渐取代课本。小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得所需的信息,再通过思考把信息加工成自己的知识。因此,网络时代的教育内容具有信息化的特征。

3.学习方式自主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约束,加快了知识与信息的更新换代。学生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其利用网络信息来进行自学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而并非固有的知识水平。网络时代的学习趋势应是基于网络信息,以多媒体为主要学习手段的自发性学习。学生依凭自己的兴趣,寻找匹配的网络教育资源,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方式也变得自主化,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4.师生交往平等化

信息时代是一个社交的时代。世界往已成为一种现实,交往的方式也趋于平等、交互。师生交往日益平等化、普遍化,交往关系更趋宽容与和谐,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关系。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的信息提供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师生均可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投入教育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交流、对话应成为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基本方式。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1.设计未来的生活与发展

网络时代,学习的范围扩大至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为了掌握各种技能来适应和改造社会。因此,教师应不仅仅扮演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应努力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与学生一道,共创美好的未来。教师要具备超前意识,以自己的预见能力,对未来时展的前景进行科学预测,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让他们了解未来的社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去大胆地构想未来,创造未来。

2.构建个人化的知识体系

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随着网络和远程教育的兴起,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拥有者甚至唯一的传播者。教学方法也由“满堂灌”转变为构建差异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应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由授予转变为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更新知识结构、拓展教育视野和汲取新知识的能力,将这些新的知识进行处理,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塑造自我。

3.探究课程教学改革

在应试教育中,小学教育较为僵化:课程是课程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由国家统一编订,教师只管教授教材内容,几乎没有变革、创新。但实际上,如果让教学一线的教师也来参与课程改革,课程、教材可能会更清晰易懂,更易被其他教师和学生所理解。而在未来,课程的概念将会拓展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因此,教师要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学生的特点,敢于设计教程,变革教材,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四、结论

网络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新的、适应时代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也需要转变角色,掌握必要的网络工具,追踪学科最新方向,及时更新知识,加强教学能力,师生共同学习,共创全新未来。只有这样,未来小学的教育之路才能越走越光明,才能做到“少年强则国强”,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