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教师队伍的入口关抓起、从新教师抓起,因此,岗前培训制度顺应而生。1997年,原国家教委为确保新补充到高等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和《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规定,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作为新教师走上岗位的前期培训和青年教师整个职业培训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能否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了解高等教育原理,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强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1.1 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特点的需要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高校教师主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他们应当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家。新教师作为高教战线的新鲜血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受过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科研创新能力强,但却普遍缺乏学与教的理论、技能和技巧,无疑会降低教育的效能。岗前培训能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有效的学与教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加深对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认识,有利于提高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和技巧,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与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加速新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既是所教学科的专家学者,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里手。
1.2 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竞争并存的世纪,社会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占据了优势,谁就居于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的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这一发展需要。高校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有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心理素质和教育素质,前两种素质大部分新教师都已基本具备,后两种素质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要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新教师掌握了学与教的规律和技能,善于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青年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1.3 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内涵式发展,首先应当是教师队伍的内涵式发展。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来支撑;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切要求高校教师的素质适应这一趋势,高等教育若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影响远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金融危机大得多而且深远得多。教育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教育观念、教育意识的超前性,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避免危机产生,关键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革的切入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岗前培训是捷径。
1.4 新教师从“理工科”变为“师范类”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理工科、非师范类的高校毕业生到高校任教,而这些人在进高校任教之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师范类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缺乏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缺乏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方法。而只有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使这些新教师从“理工科”转化为“师范类”,才能促进大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学好”到“好学”的转变,才能使自己尽快做到“会教”,进而实现从“生手”到“新秀”再到“专家”教师的转变。
2 岗前培训的功能
2.1 把关功能
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走上讲台前所接受的专门针对怎样做一名合格教师问题的教育,20天左右的培训过程,也可以把它作为是对新教师的考察、了解、认识的过程。因为在引进过程中由于很多学校只是通过查阅档案、短暂的交谈、试讲才决定是否录用的,存在对录用对象认识不深、了解不够等弊端,如果能充分发挥岗前培训的功能,在录用教师时只是签订意向性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必须通过岗前培训且合格后才能签订正式协议,否则解除意向合同,那么就有可能弥补上述进人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成功率。岗前培训须由人事师资部门的同志担任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来深入了解、认识新教师,并通过培训考试、教学实践来淘汰某些不合格的教师,为师资队伍把好入口关。
2.2 熏陶功能
即通过带新教师参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请校领导介绍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教学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知晓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办学理念,知校爱校。通过请德高望众、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的老教授讲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新教师感悟老一代的治学风范和为人师表的艰辛与伟大,从而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伟业。
2.3 培训功能
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培训,使新教师懂得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了解其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熟悉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为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提供必备的基本知识。
2.4 交流功能
新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彼此互不相知,他们带有各自学校的文化精神、学术风格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利用岗前培训机会相互接触、彼此交换,各种观点、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往往能产生交流融合之功效,既有利于日后的合作,又可能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3 搞好岗前培训的几点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功能,岗位培训工作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3.1 淡化岗前培训的高度计划性,增强指导性
岗前培训作为提高新教师素质的必备环节,要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强求统一。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带有指导性质的教学计划,各高校在具体执行中,可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及新教师的状况,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对新教师进行培训。
3.2 修订岗前培训教学计划,增强针对性
教师岗前培训是国家规定的一项师资培训制度,其培训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现有的岗前培训内容是1997年确定的,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岗前培训内容除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4门课程外,还应增加文化素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知识讲座,使新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3.3 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实效性
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新教师了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因此,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岗前培训的重中之重,必须使新教师在岗前培训中亲身体会教学各环节。应针对新教师的实际状况,根据各能力要素的要求,既聘请校内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授课、观摩和训练,又让新教师走上讲台,身体力行,还要让新教师参观实验基地、工厂和优秀企业或公司,以提高他们对高校实践教学过程的认识,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3.4 改变培训效果检验方式,增强科学性
现在检验岗前培训效果的唯一手段是闭卷考试,但由于岗前培训内容实践性强,几张试卷难以检验出培训的效果,也不利于新教师对所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检验方式,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检验方式,将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谈心得体会及教学实践等几种方式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检验新教师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现代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谢维和.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3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几个方面谈到要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必要性及相关问题,以期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找到一条新的途径。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我们再三强调,不管是世界一流大学,还是高水平大学,或者是以教学为主的学校,甚至是职业学校,都要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这也是评价一个学校是不是高水平学校的标志。”但是近年来,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非常浓厚,部分教师热衷于科研工作“名利双收”,片面理解大学教师的职责,过于强调学科专业水平,而将教育理论素养、教学艺术等排斥在外。幸好各级政府部门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年),接着又推出了“教学名师工程”等措施,积极倡导教师们重视教学工作,引导教师热爱教学,投入教学,善于教学,以便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也采取了积极行动,取得了一些效果。本文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还需要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工作。
一、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必要性
1、教师专业化要求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会议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作一门专业,因为它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才能获得与维持,以这种形式确定教师的的专业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既然教师已成为一种专业,那么专业人员就需要一完善的知识体系,这种专门的知识体系包括哪些,在国外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舒尔曼,他把教师的知识基础分为下列七类:学科知识,一般和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和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在国内,学者们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给予了积极地关注,如首都师范大学谢维和教授认为,专业化教师的知识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以及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术。因此,教育专业知识应该被看作是教师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它主要包括一般的教育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情境知识或教学实践知识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需要系统地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教师教学实践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专业知识,始终关注教育学科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
2、教学改革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综合国力竞争、创新型人才竞争,也面临着改革的紧迫性,我们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认真的反思,对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彻底的调整和改革。
“教师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体”,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也谈到“要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以创新来求得发展。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也需要深入进行研究,教学研究工作不能放松。创新,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方法创新,要更多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这是更为重要的,这方面也需要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工作。”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他们能否对现代教育观念、热点和趋势有所了解,有所研究,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师是否都自觉、主动、积极、理性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自我反思、批评、甚至否定自己坚持多年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成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搞科研,如何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等,总之,教学改革能否不断深入推进,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许多教师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很少关注教法,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关注教育思想观念的发展,这无疑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我们高校教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自觉地运用它们来指导日常教学实践工作,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创新,逐步成长为一名专家教师。
3、我国高校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及相关培训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来自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类的毕业生;二是来自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三是来自归国留学人员。他们或许具有深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大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都缺乏了解,他们大多需要经过不断地反复实践、摸索、总结,甚至重复过去的错误,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有学者指出,“要培养一个合格、专业化的大学教师,一个本科毕业生需要8—1o年,一个硕士生要5至7年,即使是一个博士生也要2—4年,一个教师的成长往往要以牺牲几代学生的学业为代价,故必须通过增加培训来缩短教师的成长过程,决不能让几代学生成为教师漫慢成长’的实习基地。”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地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岗前培训的形式。但岗前培训的效果如何,2002年由人事司组织的全国高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数据截止到2001年底),其中有一部分是对高校教师队伍参加培训的形式和效果的调查问卷分析研究(见表1)
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学术休假、访问学者、高级研讨班等高层次培训形式效果相对明显,而教师接受岗前培训的人数虽然占的比例较大(占第三位),但效果极其不明显(占倒数第二位)。岗前培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理论性过强。岗前培训的几门课程基本上是以语言讲授为主,很少有课堂实况录像或示范课,更没有针对新教师刚上讲台碰到的种种困惑的讨论课、答疑课。第二,课程多,时间短。在短短的10一20天的时间内,许多青年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就死记硬背教材上的条条框框,没有吃透消化,做不到活学活用。第三,内容陈旧。授课教师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讲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的认知特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极少讲授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总之,这种培训效果对于“新教9币”在教师专业化道路上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对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非常不利的。 除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之外,各高校对新来的教师自行组织了培训,主要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新教师学到的是老教师的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尽管有所收获,但由于这些老教师普遍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知识的系统训练,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又在新一代教师的身上打下了“烙印”。而且这种培训基本上是一种个体行为,青年教师在教学道路上成长的快慢或好坏,取决于某个高校对青年教师的重视程度,取决于青年教师所接触到的老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取决于青年教师的领悟能力。
除了以上两种所谓的“教育专业”的培训之外,教师们在教师专业上的成长完全靠自己的对教学实践的摸索、总结。部分高校也已经意识到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重要性,但是普遍都没有把教育理论与实践培YlIN度化,没有形成“学习教育理论一从事教育实践一研究教育科学”的风气,多数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来教学,根本不关注目前国内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教育改革的动向,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落后,更无法在实践工作中把教育观念的转变转化为实际行动。另外,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已经相当密切,国内的各种理论研讨会也频繁举行,但教学方面的研讨和交流明显不足。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在职前培训还是职后培训中,高校教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都不足以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无法响应当前教育部大力提倡的“重教学、抓教学”的号召,更为重要的是,它会从根本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这方面,国外许多大学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在德国,1993年德国的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和各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这两个主管部门共同作出决议,决定从教学法上改善对教师的培养,也就是说,今后的新任教授应该受过教学法方面的专门训练,任命新教授时应该考虑这一因素。在德国,许多高校成立了高等院校教学法指导中心,中心成员的本职工作就是研究高等教育学、探讨如何改进大学教授的教学法水平、指导教师们的授课技巧、咨询评定教授们的授课形式、质量等。美国高校普遍关注教学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且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积极措施,吸引并鼓励教师自愿去参加教学技能培训。如纽约大学、西南密苏里卅1大学等,其中密苏里州大学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它重视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开辟多种多样的途径,提供丰富的培训内容,在资金、时间和组织等方面为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各级领导的重视
高校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不能仅靠每个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教学经验作支撑,或者靠岗前培训“一劳永逸”,只有把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抓,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深入下去,这是我们每~个高校都必须意识到的问题。本文认为,领导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本校教育教学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来统一全校的思想和认识,也便于各项改革方案、措施能顺利执行。二是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倡导教师重视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如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育教学研讨会,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全过程录像,先做自我评价和分析然后请听课人员与自己一起讨论、评课,促进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觉察,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主动调节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要,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三是在资金、时间和组织等方面为教师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充分发挥高教教研所的作用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教育的地位急剧上升,各级领导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高校领导对教育学科也愈加关注,各高校的高教研究所正是在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各校高教研究所一般都配备有专业的教育学科人员,有丰富的资料以及充裕的时间,在加强本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中,我们应充分发挥高校的高教研究所的作用:第一,通过高教研究所与校外相应机构紧密联系,加强与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联络,不定期地邀请专家为教师现场介绍、讲解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等,并辅以讨论或示范课的形式激起广大教师兴趣。第二,高教研究所负责搜集、选取各学科、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最新动态,放到各院、系、教研室,供教师们传阅。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师时间,也可以无意中养成关注教育学科、关注本学科、专业教学改革动态的习惯,从侧面激发参与教学改革的兴趣和信心。第三,发挥高教研究所的宣传阵地作用。高教研究所一般都有自己的刊物,上面刊登一些新的教学改革动态,更重要的是可以登载本高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设想,便于学校领导了解和掌握情况,还可以促进学科之间、院系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第四,对本校教师进行个人咨询。通过对教9币们的听课、评课活动,与教师们一起探讨改进教学的方法。第五,不定期举办教师进修班。针对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专门问题,举办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讲座,讲座尽可能逼真地模拟上课过程,让参加者观察并提出改善的途径,大家共同提高。
论文关键词:英语培训 双语教学 网络培训
论文摘 要:我国高校教师英语在职培训在21世纪之初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各教育部门开始尝试各种形式的英语培训实践,尤其是近年来特别重视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发。但由于教育资源和培训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在政策执行和培训实践上不尽相同,文章认为继续健全培训制度,丰富培训内容,开发新的培训形式,增加培训经费的投入是未来英语培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师英语培训应该是高等学校师资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英语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能力、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作用越来越突显。从我国现行师资培训的种类来看,培训大约包括:岗前培训、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学、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单科进修等,尤其是岗前培训和国内访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常态化,但英语培训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进入21世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升高校师资水平的政策和意见,极大地推动了各级教育部门对英语培训制度的建设。本文首先探讨政策因素对英语培训制度的影响,再描述各级部门培训实践的差异,最后分析英语培训制度建设、培训内容、形式和培训经费的问题。
一、影响英语培训实践的政策因素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教育政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和改革。为继续实施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创办一流大学,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努力建设一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十二项措施”)(教高[2001]4号),措施中强调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必须把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高等学校三级教师培训制度,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特别是承担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为贯彻这一措施,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纷纷开展了双语教育改革和研究,开始尝试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同时,启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该建设项目计划旨在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一定示范性和借鉴意义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从2007到2010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每年将相关学科领域进行重点建设,并为每个项目建设提供10万元的资助。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内容包括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聘请国外教师、专家来华讲学、先进双语教材的引进与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优秀双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等。此时,从双语教学推广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积了不少经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极大地鼓励了各校开发双语教学课程,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探索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开展高校教师新模式,推动国家精品广泛应用和共享,教育部在2007年启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体系并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培训项目”,在各省设立分中心开展教师网络培训,培训科目越来越丰富,仅2011年,计划面向全国教师开设的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课程就有369门。①其中语言类培训,2010年增加了“英语视听说”课程,2011年增加了“英语写作”课程,网络培训将是未来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
二、英语培训实践的地方差异
在执行教育政策的同时,各地区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把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纳入教师培训的内容当中。这包括各省、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英语培训或双语培训班及各高校以“校本培训”模式为基础的英语培训。
我国现行的高校师资培训体系是教育部下设两个中心(高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武汉中心)、五个大区(中周六,东北,华东,西北,西南)及20多个省、直辖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简称“师培”),主要任务是负责高校师资培训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承担高校师资培训的组织协调、理论研究、信息交流及社会服务工作。通过对各等级培训中心的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培训中心的培训工作开展得非常好,不仅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对教师进行常规培训,如岗前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和国内访学等,还增加了很多特色培训。例如,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依托北京著名高校的优秀师资力量,组织开展了多种国内和国际培训,其中双语培训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9期北京市属高校骨干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训,派骨干教师到美国和加拿大进行为期4个月的双语教学能力培训,为保证培训效果,在出国前教师还要在国内接受为期一个月的语言强化训练,培训制度越趋完善,培训效果非常好。②再如黑龙江师培中心把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和双语教学作为三个重点工程来抓,③2005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赴香港中文大学双语教学项目”正式启动,从2005年到2008年已经连续举办了七期双语教学培训班,派近300名骨干教师到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为期二周的双语教学研修。辽宁师培中心近年来也开展了双语教学培训的实践工作,中心依托大连理工大学,聘请国内外教授授课,“十一五”期间已经举办8期双语师资培训班,教育技术培训、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已经制度化,落实工作稳步推进。
上述师培中心凭借著名大学的师资力量和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在英语培训方面起着引领作用。除此之外,各地院校也开展了灵活的校本培训,例如吉林大学该校从2002年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19期骨干教师英语培训班,积累了不少培训经验。其他如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也成功举办了多期骨干教师英语培训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科研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
此外,为了探索英语培训的新形式,探索一套卓有成效、功实可行的培训模式,为高校教师搭建一个提升英语运用能力的平台,2005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剑桥大学语言中心等合作开发了“中国高校教师英语培训项目2期”培训系统,该项目通过学习研发英语培训课件,探索中国高校教师英语培训新模式,以期提高中国高校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和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经过多个高校的试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孙伟、崔刚2007,康淑敏、崔新春2009)。
三、英语培训所面临的问题
不容置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迈入21世纪后,教师培训工作从制度到形式和内容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些部门对外语培训模式作出了不少的探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显露的问题应该是未来工作的关键。
(一)培训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我国各级各部外语培训现状来看,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培训不能时断时续,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多借鉴国内外的培训管理经验,做到外语培训常态化。例如国家外专局2001推出“高校师资外语培训试点项目”,支持各高校聘请优秀外国教师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外语培训,旨在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增加用外语开设专业课、使用国外先进原版教材的比例。该项目在全国各重点高校设立了培训基地作为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没有现成的培训经验可以借鉴,加之没有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刘南2007:109)。此外,各高校为了满足本校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举办了各种英语培训,为了加强管理,有些学校把参加培训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及其他优先政策挂钩,使教师不得不参加培训,引起有些教师的不满。另有些学校采取自愿的方式参加培训,可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和激励机制,不是所有教师都愿意参加,培训效果不佳。所以完善培训制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学习国内外培训经验是当务之急。 转贴于
(二)培训内容需要丰富,培训形式需要扩展
目前有些高校教师培训制度比较完善,以岗前培训为例,始于1986年,1998年教育部出台有关文件加以规范和推进,该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培训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职业道德等,由于这种培训是岗前规定性培训,所有新教师都必须参加,培训已经模式化、常态化。但单一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多样化、个性化和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把外语培训纳入到岗前培训计划当中,提早建立英语在教学研究中重要性的意识更有利于今后外语培训工作的开展。另外,从各级教育部门的英语培训现状来看,针对英语专业教师的培训课程较多,对非专业教师的英语培训多限于双语教学培训,在培训课程的设置和培训形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英语培训应该包括一般听、说、读、写技能的培训和双语教学培训,培训形式如请国内外专家集中指导、到国外高校进修、校本培训及网络培训都是有效的培训方式,重要的是要把英语培训当成持续不断的、持之以恒的经常性工作来抓。
(三)培训经费不足
培训经费涉及到如何分配教育投入,如何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如何提高培训效益的问题。教育部在培训经费筹措上采取的是“四个一点”原则,即教育部资助一点,承办单位减免一点,选派学校投入一点,参训学员承担一点。如北京师培中心由北京市教委资助对派往美国和加拿大进修的教师提供2万元的资助,其他由学校和教师分担。黑龙江省师培中心的双语培训经费由省教育厅资助,受训教师或学校只需要承担食宿费用。但由于这类培训的名额有限,每个学校每次只有1~2个名额,多数教师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另有一些培训单位采取适当收费的方式为广大教师提高英语学习机会,培训时间一般都为短期,培训费一般是1 000元左右,加上食宿费用,如果没有学校的资助,几千元的支出,一般收入水平的教师很难承担。所以寻找既经济又高效的培训途径,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是需要探索的另一个难题。好在国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加之很多高校还开展了成效显著的网络培训和校本英语培训,一系列探索都为这一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四)培训对象
许多培训政策和培训课程都把中青年科研和教学骨干教师作为主要培训对象,更有一些培训项目把培训对象限制在35岁以下或40岁以下,这明显剥夺了老教师的受教育权利,也不符合终身教育政策。当然其中的原因和培训资源少和培训经费不足有关,但如果各项政策对青年教师倾斜过重,势必影响其他教师的工作和科研积极性,并最终影响到整个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结语
英语培训制度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中逐渐完善的。多研究和学习国家和省、市的教育政策,结合本校的实际,不断更新培训意识,满足教学和教师发展的需求,建立终身学习理念,多实践、多总结是开展各种培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EB/OL].www2.cuc.edu.cn/highe-
du/law/4th.htm,2001-08-28.
[2]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376号)[EB/OL].zlgc.org/Detail/?Id=1129,2007-12-11.
[3]康淑敏,崔新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16-21.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我国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进入高校任教。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国内高等教育专任教师共计149.06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67.02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96%。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的主力军,也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将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正如叶澜所说:“一个墨守成规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分析
虽然青年教师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在质上却没有得到重大突破。在许多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教育教学训练
多数的青年教师“尽管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但是关于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策略、方法的知识却十分有限”,他们的教育知识主要来自于短暂的岗前培训,即使是毕业于师范类院校的教师,由于针对性不同,使得他们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地概括、加工和改造然后传递给学生。
(二)缺乏具体教学活动驾驭力
青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些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导致出现内容枯燥,缺乏启发性和感染力,不能因材施教;有些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把握不准确,往往只讲自己擅长的,而忽视学生的需求;有些缺乏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导致课堂节奏松散,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三)缺乏对所教课程深度研究
目前,青年教师并不能很好的对教学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因而也就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教学能力。部分教师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方面,对教学工作进行马虎应付;部分教师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教师由于生活所迫,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教学研究得不到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教学改革和创新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四)高校评教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中对于教师专业职称评定、年终考评等评教机制,往往重视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较低,通常是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即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观念,这种倾向必然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一)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质量
岗前培训是青年教师上岗前对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进行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不仅要开设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专业课程外,而且要开设思想政治、文化修养等提升教师科学人文素质等辅助课程。在岗前培训中还需加强以“微格训练”为基本模式的实践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快速适应以后的教学工作。
在教师入职后,注重把校内培训与校外进修结合起来,在校内为青年教师选派优秀的老教师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开展教学观摩,授课竞赛等活动;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进行继续深造,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院等进修,参加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二)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常规教学能力
高校要根据教师的专业及时安排教师进行指导,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日常教学工作;增加学术研究氛围,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共同备课等形式,为青年教师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迅速成长;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开展教学反思,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教师教学工作的应用性、创造性、情景性,要求教师要不断自省、反思才能不断进步。青年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教学反思工作,将它作为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其次应及时对教学具体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
(四)完善激励制度,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高校教师学习培训心得1
20__年__学院高校青年教师培训于7月初在我校东校区行政楼三楼报告厅完成,高校青年教师培训是高校新教师培训的起点,是使青年教师较快达到岗位职责要求的一项基本职业培训和重要环节,对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保证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学习我充分的认识到,教师成长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特性的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培训作为新补充的高校教师的职业培训,其质量和效果将影响年轻教师的教学效能,进而影响到整个教师职业生涯中对教师行为起调节作用的教师态度。把握新教师入职初期专业成长的特点和需要,构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新体系,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也是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贵不在于“谈”而在于“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是社会的典范,人格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所以教师应以其高尚而富有魅力的人格,以身示范。
俗话说说的:“老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书者必先修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所以作为教师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用自己高尚的品质感染学生。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在高校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与中、小学教育相比,高校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较少,这必然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负面影响。而善于倾听与反思,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是高校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有效手段,更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沟通艺术。
另外作为高校教师还必须要懂得教育心理,一定要注意防止给学生提出过高的目标,或为学生增加太大压力。过高的目标、过大的压力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只会增加他们的焦虑,带来妨碍个体终身发展的心理障碍。比如最近几年,接连出现高校学生跳楼事件,这不得不引起高校教师对学生心理教育与沟通的重视。
只有具备沟通协调的能力,才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处理好各种关系,从而达到教育效果,了解学生的个人观与世界观,随时洞察学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
三、端正教学态度,提高教学质量
青年教师是高校中的活跃力量,是决定高等学校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大部分青年教师是非师范类学校毕业,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就站上讲台,缺乏必要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经验,因而给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带来影响。所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成为各大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及老教师所授经验,我认为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应从如下做起:
(1)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教师应充分备课,广泛阅读教学资料,消除对课堂教学的胆怯,建立自信。
(2)增强自身的教学综合能力。除了熟悉教材内容精心备课,还需要潜心研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对所讲内容不断加工、改造、拓展知识面,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在授课过程中,还应不断的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控制教学节奏和管理课堂等,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3)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和身边的事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汲取新知识以及科研创新的能力。
四、加强学术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教学质量是一所大学的生命线,质量不仅保证生存,也是保证大学过得更好所必须的;科学研究则是一所大学活力的源泉,活力的丧失也可威胁到生存的基础。因此,会教书的教师是好教师,会进行研究的教师是好教师,既会教书又会研究的教师是更好的教师。
科研除了需要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直观,灵感,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的能力,百折不饶的意志品质等。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往往会在教学和科研的思维转换中,倍感身心的疲惫,尤其是教学工作量过大,教学压力过强的情况下,出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的情绪,我也曾感叹做一个好教师好难。大多数年轻教师的科研包括我自己都处于较低水平,但科研的增长将会导致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应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教学和科研中,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根据自身的总结,在提高科研能力上有如下的体会:
(1)要明确阶段性目标,学会忍痛割爱。
(2)平时积累,尤其是利用课堂教学积累资料。
(3)勇于申报课题,先下手为强。
(4)随时准备,等待机会。
(5)动员一切可动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公关。
总之,作为高校教师不能忘记教学是教师的天职,应记住仅能让学生更富有(知识)的教师是一般水平的教师;不仅能让学生更富有,还能让他们更聪明的教师是较高水平的教师;不仅能让学生更富有,更聪明,而且能让他们更高尚的教师是更高水平的教师。所以在有效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同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不能忘了一个做教师的基本职责。
高校教师学习培训心得2
今年假期我有幸成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员,心里特别高兴,因为这次培训给我提供了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培训学习,聆听了专家的精辟讲座,积极参与了学员与学员、学员与专家间的互动交流,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冲击。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虽然我不能做到照单全收,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之后,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的信心,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更新观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不是在书斋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研究。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思考、摸索,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为以学生为本,自觉让出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当前,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培训,让我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我认识到了柳海民教授的优质教学的理想境界;学习了黄宝国校长的教学经验;尤其敬佩的是八十岁高龄的老教授刘茂森,这么大的岁数依然精力旺盛的传播教学理念,从讲授到板书都那么的精彩。所以我想教师除了一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外,更多地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要通过自身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道理,教师的价值应体现在道德情操与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完善统一上。必须教育民主化,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有尊严、学生也有尊严。每一个学生不管成绩好坏,品德是否有缺陷都有他的尊严,应受到尊重。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方能愉快地学习,健康的成长。在信息时代,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都可能不如学生,那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相互学习的伙伴朋友关系,真诚地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通过此次培训,我在教学观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冲击着各学科的教学。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传统的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求,现行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科教与学的改革深化。通过培训,让我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升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们要以扎实的作风潜心实践,坚持不懈;要以自觉的精神对待学习,不必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要以务实的心态思考问题,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要以独特的眼光大胆创新,做到不拘一格,匠心独运;要不断完善自己多元而合理的知识结构,保持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巧借外力的综合素养,让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之中。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积极加强课程改革,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课程改革现在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经过这培训,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今后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总之,通过这培训,我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很多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从思想上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这将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同时我还将学以致用,将培训期间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中起到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高校教师学习培训心得3
作为一名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现在再次走进校园,走进那个无比熟悉的教室,心中的激动难以按捺,只是唯一不同的是身份的转化,从坐在教室接受知识变成了站在讲台之上传授知识,我的内心是无比激动和骄傲的。为了使我们这些新教师们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学校特地将我们送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三个月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这次新教师培训内容丰富,包括对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概论和职业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但在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上,还感到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通过岗前培训几门课程的学习,收获很大,以前一些认识模糊的问题,现在搞清楚了,从前的一些情感体验,如今也找到了理论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确是一门艺术,一门大学问,值得我用一生的精力去钻研。通过培训,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本次的岗前培训最重要的是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面的认识。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就我从事的飞行教员最主要的工作任务是教授学员飞行实践技术,让他们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民航飞行员。这也就是传道、授业。
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这也就是解惑。
作为一名飞行教员,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加上军事化得管理,使得我们和学生可以说是朝夕相处,在飞行上又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随时与学生保持者联系,只要学生有事,都应该及时在他们的身边。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站在学生一生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负责。这是一名成功的飞行教员应该具备的。
其次,本次培训让我明白今后的教学除了技能以外,还应该讲究方法和策略。
在培训中,几位老师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当好高校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都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做法;在谈到面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上,各位老师们还提出了如何加强教师之间团结合作的方法;在教学教法经验方面,培训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绘声绘色的课,通过这次课,我们认识到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并且高校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自身就应该走在学术的前沿,将最前沿的知识带到课堂,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毕业后能很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最后,本次的培训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
对于刚刚从大学校门踏出的我们,对新的生活、新的责任、新的角色多少有些怯懦,而本次培训中,培训指导老师也十分注意我们的这种心理的变化,他们的讲话,从头到尾始终贯穿一个中心,那就是充满对新教师的鼓励。鼓励我们要赶快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改变以往学生时期那种趋向感性或者说是浪漫的生活态度。鼓励我们要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
关键词:高校 新进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46-02
New College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Cultivation
Xiong Feng1 Wang Ling2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101 China;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Abstract: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petence is very necessary for college teachers when they are conducting education.Conduct research from the new teachers’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petence,who are in an engineering-based,multidisciplinar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llege,using questionnaires,interviews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from responsibility and awareness,knowledge and skills,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teaching evaluation,research and innovation,and learning needs to collect data.Sum up the training needs of new teachers’,and put forward proposals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in order to develop a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programs for the new teachers,as well as to promot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University;New teacher;ET competence;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教育部明确要求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1]。新进教师这一群体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经过助教阶段后就会走上讲台任教。高校教师除了按要求参加统一岗前培训,还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高校教师能否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教育技术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以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某一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2013年新招聘进校的教师为研究对象,被调查的教师任教科目涵盖了理科类、文科类、工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等。由于该校是工科类专业为主,兼有其他学科类别,因此此次调查中,男教师所占比例高达62%,而女教师占38%。被调查教师年龄在20~25岁的占13.8%,26~30岁的占58.6%,31~35岁的占25.9%,36~40岁的占1.7%。这批教师很年轻,超过一半是处于26~30岁之间,大多数教师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历。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今年该高校新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和对教育技术的学习需求,便于以后制定教育技术培训方案。因此,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的内容:责任与意识、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科研与创新和学习需求。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态度和培训需求。
2 调查结果分析
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具有不同的内容。张一春等人从技术技能、教学资源、教学应用和教师发展四方面进行研究[2]。陶祥亚在苏北5所工科高校展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研究,从工具与应用、资源与管理、教学与设计、绩效与发展四个类别设计问卷[3]。马宁等人在广泛调研华北、华东、西南和西北等四个地区的45所高校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包括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科研与发展等5个部分[4]。本文按照《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框架结构,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
2.1 意识与责任
教师的意识与责任,反映了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和态度。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和信息素养两方面都比较好。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比较深入,具有一定水平的信息素养和使用教育技术手段的意识。
2.2 知识与技能
对于多媒体计算机,87.9%的教师会日常文字处理,94.8%的教师会制作一些小课件,93.1%的教师会上网搜索资料,25.9%的教师会编程、做网页,仅1.7%的教师不会使用。调查中发现,个别教师因为年龄原因,接触计算机较少,其操作技能较差;其他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都较高,能修改和制作课件。总的来说,教师学习了很多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在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方面不存在太多问题。但仍有一些教师采用讲授式教学,教学方式上比较陈旧,“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需要更加深入。同时,通过笔者的课堂观察发现,某些新进教师虽然会制作和修改课件,但是课件的质量不高,课件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较大。今后应该把制作高质量课件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
2.3 设计与实施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考虑教学内容占96.6%,教学目标占87.9%,学生特征占86.2%,教学方法占81.0%,教学媒体占63.8%,教学评价占44.8%。由此看出,教师基本能够考虑教学设计的各个要素,但是教学评价是考虑最少的因素,以后要多注重教师教学评价方面的培训。总的来说,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整体水平较好,这是因为新进教师之前参加了岗前培训,学习了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以后教学设计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在课堂实施中,都会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因此以后的培训不用花太多时间在介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上。
2.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检测和导向作用,教师掌握的教学评价水平直接关系课堂教学反思。该校新进教师的教学评价知识水平不高,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教师对教学评价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方面,仅1.7%的教师非常了解本科教学评估的知识和理念,仅3.4%的教师非常了解教学评价方法,仅5.2%的教师非常了解教学评价类型和内容。这些教师将要担任本科教学,但是对本科教学评估不太了解。同样,教师对教学评价方法、类型和内容等方面的知识都不太了解。这是因为教师们大多是工学背景,没有系统的教育学知识,又刚刚转换成教师角色,没有接触教学评估方面的内容。今后的培训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
2.5 科研与创新
科研与创新方面,主要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所使用的教育技术方法。教师应用比较普遍的是借助各种检索工具和系统(如:CNKI)、图书馆数字化资源进行信息检索以交流学术发展(86.2%的教师经常使用,10.3%的教师偶尔使用);通过网站等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了解本学科的学术机构、专家等情况(50.0%的教师经常使用,50.0%的教师偶尔使用)。在今后的培训中,需要注重培训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借助技术手段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39.7%的教师从未使用);二是教师借助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工具,与国内、国际同行进行合作与交流的能力(15.5%的教师从未使用);三是利用技术手段构建学习型组织,激发团队的参与度和协作水平的能力(20.7%的教师从未使用)。
3 学习需求分析
教师的学习需求是培训的立足点。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总结出教师期望的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以确定教育技术培训方案。
3.1 学习愿望强烈
通过调查数据统计,34.5%的教师非常愿意参加教育技术培训,62.1%愿意,3.4%不确定。只有少数教师持不太确定态度,大部分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都表示愿意接受教育技术培训。目前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58.6%是先进的教学理念,50.0%是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27.6%是学术科研的方法,24.1%是课件的制作,22.4%是教学媒体的使用,20.7%是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内容。
3.2 培训内容希望多元化
问卷中对教师学习内容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调查。其中专业相关应用软件占81.0%,先进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占77.6%,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占70.7%,信息检索、加工和使用方法占67.2%,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占44.8%。可以看出,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要求各不相同。
教师自身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他们希望培训的内容也是具有差异的。这对教育技术培训组织策划者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培训内容可以划分为几个模块,采用选修的形式,在总纲要求教师修满多少学分的基础上,不限定教师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进行学习。
3.3 培训方式要求多样化
传统培训都是采用讲授式为主的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效率高,但是形式单一,不利于学员将培训内容迁移应用。根据调查,可以看出教师期望的培训方式依次是校外机构或校外专家进行培训(77.6%),校内教师培训(74.1%),到校外培训(69.0%)以及自我研习(31.0%)。这几种培训方式的有效程度依次是校外机构或校外专家进行培训(51.7%),到校外培训(41.4%),校内教师培训(39.7%)和自我研习(10.3%)。根据教师意愿,教育技术培训的组织策划者在培训方式上应该优先考虑请校外培训机构或专家来进行培训。
4 培养启示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和信息素养都比较好,多媒体设备使用比较熟悉,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评价的结合、科研与创新方面有待深入。通过本次调查访谈观察的结果分析,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中需要注意内容、方法和方式的选择:培训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培训方法需要创新,培训方式更加灵活。
4.1 培训内容有针对性
应结合学校特点开展培训,如:针对工科类高校教师的培训,在课程内容上就应该与工科类学科紧密结合。也应结合学员岗位特点开展培训,针对教辅部门职员和授课教师群体,培训内容的选择应该有差异,要结合他们的工作岗位性质。培训内容要与教师实际需求匹配,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把教师所需与实践结合。
4.2 培训方法需要创新
可以结合新出现的授课方式,比如:翻转课堂与培训的结合,微课在培训中的应用等。主讲人员应该注意课堂设计,结合培训内容采用多种培训方法,目的是让学员更多地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某些内容应该分层次教学,例如:课件制作,可以分为入门班和提高班,让学员根据自身水平自主选择班级进行学习。
4.3 培训方式更加灵活
培训方式要灵活,可以采取“边实践边培训”的方式。例如:每周开展一天(或几个学时)的分散培训,而非集中时间培训。如果采用集中时间培训的方式,就应该延长培训时间,降低每天培训的强度,保证教师吸收消化培训内容。
除了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时间方面,还有其他方面也值得注意,如培训师资方面。同时,培训组织者对培训过程提供必需的支持服务。通过培训工作各方面的整体协调,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为新进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教高[2011]6号,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11,7,1.
[2] 张一春,杜华,王琴,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模型建构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5):26-30.
大多数青年教师刚刚结束研究生学习生涯就来到学校工作,自身还带有浓厚的学生气息,要在短时间内适应由学生到教师身份的心理转变是非常困难的。这种困难主要来自于对未来工作的担忧,以至于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往往面临诸多困惑,包括教师角色意识淡薄、教学能力薄弱、期望值过高造成心理失衡以及教学与科研协调不好等。青年教师应该通过自身心态的调节以适应角色的转变。首先,要调整积极的心态。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青年教师往往在工作之初会因受到不少挫折而出现自信心受创、工作倦怠的问题。比如青年教师在准备任职以来的第一堂课时,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或者在准备课件时担心课件是否准备得很完善,是否能够做到重点突出,吸引学生眼球;或者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充满期待眼神的数以百计的学生,会不会出现怯场的问题,讲课时又能不能做到口齿清楚,语速平缓。再有,目前许多高校在评估教师教学能力时会综合考虑学生的意见,青年教师在面对学生评价较低时会情绪失落进而自信心严重受创。当出现这样一些负面问题时,青年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正视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准确定位并且虚心学习,在面对各种压力的时候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争取迅速将压力转换为动力,以推动自身的发展;然后,要树立高度的教师责任感。青年教师需要深刻意识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时刻铭记与自己接触的是思想和心理最为敏感的青少年,自己的一句话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同时在传授知识时要做到精准,不能含含糊糊,蒙混过关。这是由于青年教师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时往往钻研的是更为微观的问题,知识更细化,更深入且更专业。但是青年教师授课的对象是专业背景浅且复杂多元化的本科生,另外又不仅仅是本专业的学生,因此在面对不懂专业背景知识的学生时需要综合多方面知识来授课。在遇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时更需要花费时间去探究清楚。所有这些都需要青年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加强师德修养,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谨言慎行,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楷模。
二、积极参加岗前培训
为了提高教学与管理能力和顺应时展的需要,青年教师需要在岗前进行培训,使自己能以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热爱,对自己、对学生、对学校和对未来负责。通过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可以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传统文化、发展水平、发展战略、软件硬件,进而熟悉教学环境以便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青年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可以熟悉教学及管理、教材教法、新课程改革等教学常规内容以便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因此,岗前培训有利于青年教师深刻认识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初步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学会备课、上课,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及教师基本职业道德规范。青年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岗前培训的重要性,重视并积极参加岗前培训。在培训的时候需要以主人翁的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迅速融入学校文化,铭记学校校训。在培训学习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总结,拟定教学目标,争取在短期时间内成为独当一面的教学能手,长期时间内可以称为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高尚、教学和管理能力强的优秀教师。
三、注重培养教育基本功
青年教师,尤其是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的研究生,没有经过教育专业知识(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等)的学习,通常存在授课经验匮乏甚至无授课经历的问题。那么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尤为重要。首先,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助教和听课。助教就是协助有经验的老教师上好一门专业课。通过助教,青年教师不仅可以熟悉该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还可以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习其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甘于奉献、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以及精通业务、严于律己、学而不厌的进取精神。但是,近几年高校改革中的岗位津贴以及职称评定等各项条件均对教学工作量有定量要求,这使得不少教师过分关注自己的教学工作量,往往把助教工作当做完成教学工作量的任务来看待,而忽视助教工作本身带来的重要作用。因此,青年教师在担任助教的过程中,不能仅当做工作任务来完成,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助教工作中,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助教工作仅仅针对一门专业课,要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能力,还可以通过广泛听课的方式。青年教师可以全面系统地听同一课程或相近课程的教师们的课以便充实和组织教学内容。在听课的过程中,要用心学习其他教师是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熟练运用教学技术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听不同教师的课,尤其是一些优秀教师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要善于总结比较,博采各家教学方法之长,选择更合理、更准确、学生更愿意听的讲法,然后总结、探索并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另外,青年教师还应该多参加说课比赛。通过说课的形式可以直接获取别人的点评,清楚认识自己在教学水平上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有目的地有针对性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最终提高教育业务水平。
四、快速融入科研团队,提高科研业务能力
青年教师除了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业务素质以外,还必须要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提高科研水平,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融入科研团队。这需要青年教师先对所在院系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条件要有所了解,同时还应结合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大趋势、地方行业特色,对自己的科研方向有一个长远的规划。青年教师要尽量结合科研团队的学科优势开展科研工作,以团队研究作为基础,提出独立的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以便开辟新的研究方向。青年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既是相对独立的科研个体,又是科研团队的有效组成部分。另外,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要具备良好的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要勇于探索创新,敢于怀疑,细心观察,善于在微小的事物中寻求创新性结果,还要培养实事求是、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等较高的科研素质,这样才能搞好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五、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高校是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机构,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科研则是高校的灵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青年教师大多数既要从事教学又要从事科研,面对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不可避免地要在教学与科研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后都必需要面对的问题。首先,要以教学作为基础。青年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技能,应该以教学为基础,树立教学第一位的观念。教学工作可以使青年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开拓自己的知识面,通过在备课、讲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启发思考,为寻找和定位科学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启示。其次,要以科研求发展,寓教于研,科研实践不断为教学服务。青年教师可以在不断的科学研究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地充实到自己的教学课程体系当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把新知识贯穿到课堂和实践教学当中,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又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科研相统一,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六、结语
关键词: 农业类高职院校 教师资格认定 问题 思考
自1993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逐步形成了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是使教师的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重要环节。自2001年起我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全面进入实施操作阶段,据统计,截至2009年8月全国共有2169.87万人通过申请取得了教师资格,其中高校教师资格认定人数占总人数的11%左右。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的农业类高职教育,其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农业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管理提供了合法性基础,有利于把住教师队伍的入口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但随着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日益显现,我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对当前农业类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当前农业类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存在问题。
部分农业类高职院校对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人事部门认为这只是一项事务性的工作,未安排专人负责,常常是职称管理人员或者劳资管理人员兼职做此项工作,导致具体经办人员对高校教师资格认定的相关政策理解不够充分,不熟悉相应的操作流程,宣传不到位,使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流于形式。部分新教师认为反正已经被正式录用了,教师资格的认定只是一种形式,不论条件是否具备,学校早晚都会给予认定。另外,农业类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只是人事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如教育教学素质与能力测试、普通话测试都需要二级学院(系部)和教务部门的配合,才能保证整个认定工作的圆满完成。
2.缺乏符合农业类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现代农业类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根据市场需求办专业,按照专业进行农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培养出的学生除了必须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外,还应重点掌握从事农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农业类高职院校中的畜牧兽医、宠物护理、园林园艺等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实践教学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实习指导老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技能对于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而根据现行的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教师资格分为七类,即:①幼儿园教师资格;②小学教师资格;③初级中学教师资格;④高级中学教师资格;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⑥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老师资格;⑦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实习指导老师目前也是完全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师资格(即第⑦类)认定条件来进行认定的,目前的认定条件中缺乏实践经历、实验技能等方面的认定考核标准,完全依据理论课堂讲授标准去评定实习指导老师的教育教学素质与能力,这与农业类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性、应用型的特点不相符合。部分实习指导老师在取得与专业理论课教师同样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后纷纷要求转岗,转评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不安心于实习指导工作岗位,导致农业类高职院校实习指导老师队伍的不稳定。
3.针对非师范类申请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把关不严,缺乏有效性。
由于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每年引进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农林畜牧兽医类的非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或是行业内的高层次人才。针对这部分未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高校教师资格申请人员,许多农业类高职院校仅仅是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让其参加全省统一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学习高等教育学等四门课程,而对这部分人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则缺乏必要的指导、培训与监督。在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过程中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测试环节中,部分学校只是组织人员对照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评价表打打分,听课、说课过程仅仅是走过场。这种测试流于形式、方法单一,对农业类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育质量的提高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削弱了教师资格认定的严肃性、权威性。
4.教师资格证缺乏有效期。
《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都明确规定了在“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的情况下,应取消教师资格,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教师资格。目前已取得高校教师资格的人员,只要不违反上述规定其教师资格证就终身有效。大多数农业类高职院校在现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由于人事制度的进一步实施和“能进能出”的新的用人机制得到建立和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流动性日益增大。有一些已经辞职或者重新选择其他职业的人员,其高校教师资格证并没有失效,也没有明确规定如何收回其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很多仍然在职的教师也因为当前的高校教师资格终身制而放松自身对知识更新,提高施教能力与自身素质的要求。这将影响农业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进程,不利于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
5.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信息化管理有待加强。
随着各农业类高职院校近些年招生人数的上升,每年新引进的教师人数大大增加。从2002年首次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以来,如我每年都有几十甚至上百名新教师申请认定高校教师资格,而截止到2008年江苏省的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尚未启用统一的认定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各院校申请人员的基本信息录入和汇总上报还是以纸质材料为主,常常出现信息不完整,统计汇总困难的情况,影响了工作效率。对学校人事管理部门来讲,还是停留在通过手工查询纸质材料来对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核的阶段,耗时耗力且容易出现差错。
二、对农业类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思考
1.加强领导,健立健全组织机构,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根据上级要求成立以院长为首、学院各系(部)、人事部门领导为主要成员的学院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个办公室。学院人事部门安排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各院(系)配备相应人员做好本部门申请人员的材料初审、收集汇总工作。按照《江苏省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组织办法(试行)》的文件精神,成立学院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及专业评议组,委员会由十七名副高级及其以上教师职务的专家组成,由学校领导担任主任和副主任,委员会成员定期调整,成员名单在任期内不对外公布。各系(部)按不同专业类别成立教师资格专业评议组,由系(部)主要负责人出任组长。以文件的形式将岗培成绩合格与取得高校教师资格作为新进教师(辅导员)转正定级、职称初定的必备条件,将其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上岗挂钩。通过校园网、教师教研活动、教职工大会等多种渠道宣传教师资格认定政策,熟悉认定工作程序。
2.关注农业类高职教育“职业性”特点,教师资格分类需进一步细化。
针对农业类高职教育“职业性”特点,其教师资格认定较之一般高校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建议参照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指导老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分类方法,增设高等学校或高职院校实习指导老师资格,提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侧重其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将教师资格分类进一步细化,保证农业类高职实践教育的质量水平。
3.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非师范类毕业生和引进的行业内高层次人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其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从农业类高职院校师资管理角度讲,针对这部分教师除了需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新教师岗前培训、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课程之外,还可以采取各类培训、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专题讲座、集体研讨、骨干教师个别指导、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共享等方式拓宽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改善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为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更有利于农业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目前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中使用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评价表中测评标准分为试讲(说课)部分和面试部分,分别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艺术、教学效果、基本素质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评价。这种统一的理论说课模式与农业类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性、技能操作性的特征不相符合,因此在测评中可以增加综合考量教师实验操作技能、企业顶岗实践、教案编写能力、教学态度、语言示范能力、课堂应变调控能力等考核环节。对新参加工作、刚引进或调入的教师进行摸底调查,分专业依具体情况开展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工作。测试结束后还可以邀请专家针对测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点评,对青年教师加以指导,通过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的手段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素质的目标。
4.加强对教师资格工作的动态管理。
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并不表示就已经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资格认定管理工作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国际惯例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考虑,应对教师资格的有效期做出规定,如可以规定超出相应的年限,教师资格证需重新注册或要重新审核认定教师资格。就农业类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具体管理实施工作而言,可以在申请人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后,结合二级学院(系)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建立起教师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如对“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学院优秀教师”、“学院专业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教师评比选拔工作,着重关注教师在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后的成长和提高过程,深化延展教师资格制度,在动态管理中使教师队伍的结构得到优化。
5.使用网络版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业类高职院校教师资格数据库内容。
为了加强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提高认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教育部在原有的单机版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网络版的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中心已要求各院校在2009年度的秋季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中统一使用了该系统进行信息的录入和汇总上报,实现了申请人的网上申请和网上认定。农业类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借使用这次网络版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契机,建立起并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数据库。将申请人员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出生年月、民族、身份证号码、所学专业、申请任教学科、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号码、学历学位、现有专业技术职务、岗前培训考试成绩、普通话测试等级、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结果等信息输入到数据库文件中,这样既便于了解本年度申请人员的基本情况,确保申报材料的准确性,又可以对已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人员进行各方面信息的查询,方便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文件汇编.江苏省教育厅编印,2002.
[2]江苏省2007年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南京,2007.4.
[3]尤佳.关于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思考.文教资料,2007.11(上).
[4]陈菡.高校教师资格认定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黑龙江教育,2006,(6).
自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西方国家高校教师的发展开始受到社会的重视,学者们开始关注和研究高校教师的发展。60年代起西方国家高校开始建立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在学术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教师发展体系和制度。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西方国家对高校教师发展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这些国家的高校教师发展制度也日趋成熟和完善。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对高校教师的发展很少关注,局限于对高校教师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和开展学历学位进修学习。自进入市场经济阶段,特别是高校扩招向大众教育发展以来,高校教师的发展才逐渐受到关注。1998年教育部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开启了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实践的序幕,但是我国的教师发展的理论研究稍显滞后,2003年开始才出现了一些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论文,2006年10月18日至19日在厦门大学高教所举办的以大学教师发展为主题的第四次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与大学教师发展相关主题的研究,对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也使各高校越来越重视高校教师的发展,从教师培训转向教师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实践
1991年美国教育联合会(NEA)发表《大学教师发展:国力的提升》报告书。其中对教师发展提出全面、系统的界定,认为教师发展基本围绕四个目标:个人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教学发展。个人发展包括提高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维护健康、进行职业规划等等。专业发展指获得或提高与专业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意识。组织发展则集中于创造有效的组织氛围,便于教师采用新的教学实践。教学发展包括学习材料的准备、教学模式与课程更新。作者根据上述四个教师发展的目标,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实践进行总结。
1.个人发展
(1)职业生涯规划。我国从2005年后才对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研究。2006年3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立了教师促进中心,这是我国最早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职业促进的教师互助组织。2008年青海大学开展了教师个人三年规划工作。2011年北京联合大学邀请专家为教职员工进行了主题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虽然大多数高校和教师都认识到了制订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真正做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却不多。根据庞海芍等对北京理工大学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74.89%的教师都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对自己近5-10年的职业生涯“认真规划,目标明确”者仅占29.64%;55.88%的人只是“简单考虑过,目标不太明确”。
(2)维护健康。高校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来自教学、科研工作的压力,也有来自家庭、住房和生活的压力,这些压力对青年教师尤其大。巨大的压力,导致教师健康状况令人堪忧。2010年于薇随机抽取长春市8所高校508位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有66.89%的大学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关注和维护教师的健康日益重要,现在大多数高校对教师进行了每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体检,但是有些高校体检项目有限,作用不明显,而对亚健康状态的教师,学校则没有采取办法来防治。
(3)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对于每一个社会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帮助人们逾越很多障碍。研究发现,有86.1%的青年教师认为人际交往十分重要,然而对青年教师,最大的心理困扰也就是人际交往,有近41.6%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一般,9.8%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但是,青年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通常认为这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因此普遍没有开展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训练。
2.专业发展
(1)课程学习和学历、学位提高。青年教师在学校教育时期所学的知识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很多教学、科研内容涉及到更深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青年教师根据其教学科研需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或者参加学历、学位进修学习。浙江大学对青年教师参加课程学习提出了要求,为了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科交叉,出创新性的成果,要求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必须随本科教学课堂学习3门以上非本专业的课程。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大力推进“博士化工程”,青年教师中95%已获得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2)出国研修。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能拓宽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理念,提高学术水平,建立与国外高等学校和学术机构交流合作的渠道。我国教育部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每年资助4000-7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出国访问学习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进行博士后研究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实现师资的国际化,每年通过留学基金委员会出国留学面上项目、1:1配套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留学项目或自筹经费等形式选派50名左右的教师出国研修。
(3)国内访问交流。选派教学科研骨干赴国内重点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做国内访问学者,是依靠国内现有条件和力量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重要形式。教育部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每年选派1000人到“211工程”重点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进修学习。南开大学每年选派1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重点高等学校的重点科研基地、优势学科专业做访问学者,这一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
(4)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工作站)为刚毕业的博士生提供了一个继续专心从事科学研究的平台。高等学校选派已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进相关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工作站)进行两年的研究工作是一项造就优秀专业人才的制度。有些高校则采取了师资博士后的办法,要想来校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先进本校博士后流动站从事2年的博士后研究。山东大学鼓励优秀青年博士教师到名校、名牌专业、跟名师从事博士后研究。武汉大学等高校则实施了师资博士后的政策。
(5)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国际学术会议,青年教师能获取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同行的研究思想和理念,促进与著名同行专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大连理工大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际会议,所有费用由学校支付,用于此项活动的费用逐年在增加。学术沙龙正在我国兴起,一些学校由院士、学术带头人发起组织定期学术沙龙,为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给予帮助,也激发青年教师进行思想创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6)设立青年教师培养基金或奖励基金。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工资微薄,又没有积蓄,而开展各项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都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否则举步维艰。为了使青年教师能尽快成长为教学、科研一线的主力军,很多高等学校采取了支持措施。南京农业大学设立青年科研基金,为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启动经费。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支持青年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教师奖励3万元(其中匹配研究经费2.5万元,奖金0.5万元)。
(7)实施杰出人才培养计划。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以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等部门为主开展了长江学者计划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百千万人才工程、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优秀青年人才资助计划,给优秀的青年教师,提供科研经费,发放奖金和津贴,保证优秀青年教师能专心开展科学研究,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各省市也实施了省级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资助计划。很多高等学校也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来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例如,南开大学出台青年杰出人才重点资助计划,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对获资助者每年给予6-10万元的特别津贴。
3.组织发展
(1)构建教师创新团队。高校教师创新团队是以学术问题为纽带,围绕国家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重大工程项目以及重点学科、专业、课程而组建的一种紧密型的教师基层学术组织。它的目标就是重点培养各类拔尖人才,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实现高等学校和国家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以中国地质大学壳幔交换动力学创新团队建设为例,该团队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资助。该团队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主攻研究内容,聘请数名院士进行指导,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共攀高峰。2003年以来,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和“973”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和省部级一等奖多项,团队成员被SCI检索100多篇。团队中有6人入选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新增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建立人才特区。人才特区近几年在国内少数高校参照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的学术机构,其“特区政策”包括资金投入和运行机制两方面,一方面给予充裕的资金支持,并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给人才特区完全独立的人事权和经费使用权,享有较高学术自由,人员可以较自由地进出国门,以尽量使他们拥有与在国外相似的科研软环境。南京大学的“学科特区”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模式。南京大学着眼国际前沿领域,创建了模式动物研究所等6个学科特区,这些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攻关重点项目、“863”项目等数十项科研任务,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性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杰出青年教师,以模式动物研究所为例,成长起来了一批杰出青年人才,其中“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
4.教学发展
(1)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培训。目前,很多高等学校的新教师都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很多还是理工科的毕业生,他们在教育理论方面知识非常缺少,必须在上岗前系统地接受高等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已把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作为必须课程,只有通过相关课程考试后才能拿到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2)组织系列教学方法的专题讲座。高校聘请老专家、优秀教师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方法,包括如何书写教案、如何备课、如何讲课、如何板书、如何制作多媒体课件、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应对学生的问题、如何应对课堂突发事故等,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控制能力。襄樊学院每年邀请三位教学标兵给青年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介绍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不仅为青年教师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还让他们感受到了教育教学的艺术,帮助新教师尽快进入教师岗位角色。
(3)组织教学观摩。组织观摩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具体的实际课堂教学来教育新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教学观摩可以采取集中观摩研讨与分散听课相结合的方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把教学观摩作为岗前培训的三个重要环节之一。学校特聘请在各专业上颇有学术成就的教学名师为新教师讲授教学示范课,专业涉及英语、数学、地质学、工程力学、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4)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通过讲课比赛可以大大激发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进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华中科技大学从1994年起就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这一活动激励了青年教师上好课,过好教学关,同时积极参与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十几年的沉淀,全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设立教学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很多高校设立教学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这些项目有以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为目的,也有以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为目的,还有一些是支持教师出版教材的,这些项目的设立促进了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三、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有限
查找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大量关于高校教师发展的论文,但是细看论文后,发现绝大部分论文是由高等教育研究人员或者社会学、管理科学的老师所写,而由人事处管理人员所写的很少,导致很多研究停留在理论上或者是纸面上,没能有效地与我国高校实际工作相结合,真正对人事工作有指导的论文不多。而各高校对教师发展的认识主要来自对国外高校实践的了解和摸索。
2.管理人员对教师发展的认识不够
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对教师发展的认识仍停留在教师培训上,很多管理人员甚至不了解教师发展这个概念,工作也仅局限于教师培训。目前真正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的高校非常少,主要工作由人事处教师科、人事科(或人才引进办公室)等科室负责,工作系统性和全局性不够。
3.教师的主动性和个性化没有得到较好体现
著名教育家潘懋元认为教师发展离不开某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但更重视教师的自主性,强调个性化的发展,强调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但是,我们目前的教师发展是由上而下的组织行为,教师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发挥,基本是按照学校固定的框架进行发展,学校也没有针对不同的教师制订不同的发展策略,教师的发展趋同性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天才和大师的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4.教师发展制度不健全
教师发展制度是系统性的制度,但是我国高校缺乏强制性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度,学术休假制度基本没有建立,教师评价制度颇受争议,约束激励制度不健全,教师援助制度不完善,重科研而轻教学,等等。
5.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组织文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有些高校校园文化不清晰,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内涵。行政管理部门的官僚作风尚存,服务意识还要进一步加强。团队协作文化不强,单干的教师非常多,一些人生怕他人超过自己。一些人物质利益优先,一些人急功近利,真正埋头搞基础研究和创新的人较少。平等地位和学术自由没有得到较好的保障,在职称晋升、项目申请等事情中时有不平等现象发生,学霸也存在于很多高校,等等。
四、对高校教师发展实践的建议
1.鼓励广大人事管理人员参加教师发展研究
高校应设立专项教师发展研究课题,鼓励人事管理人员和有关教师发展的研究人员开展调查研究。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应主动承担起教师发展的历史使命,参与到教师发展的研究中来,将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制订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推进高校教师又好又快发展。
2.革新观念,充分重视教师发展工作
高等学校管理者必须革新传统的人才观念,将工作重心由教师培训转移到系统的教师发展上来。高校应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由校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有关教师发展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等组成教师发展指导咨询委员会,组织、指导全校教师发展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和关心教师,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教师排忧解难,给教师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关注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保证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3.教师应从被动发展转向主动发展
被动型的教师发展总是让教师感觉有压力或认为存在某些不适,教师按照学校的条条框框来做,个性和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对自己长处和短处有清醒的认识,从“给我什么”转到“我要什么”,主动寻求管理人员和专家的帮助,走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上来。管理人员也要注意引导教师从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上来,对教师发展中的合理要求尽量给予帮助和支持。
4.建立系统的教师发展制度
学校应遵循教学、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系统构建教师发展制度。强制和帮助制订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提供多种发展路径,同时应做好人员的继任规划和晋升规划,让青年教师看到发展的希望。出台系统的高层次及后备人才培养项目,支持优秀人才开展学术研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带薪学术休假制度,鼓励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奖优罚劣,同时避免在教师中激起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围。对教师进行评价,要重视教学质量评价,分学科建立学术评价标准,对天才、怪才也要有包容性的评价方法。建立教师援助制度,帮助教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教师能够专心进行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