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硕士论文范文

建筑设计硕士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设计硕士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建筑设计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混凝土建筑 可塑性 建筑美学 场所精神

Abstract Based on the plastic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rete building, propos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modern concrete building cases, combined with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trends. Analyzing the modern concrete buildings from genius loci, brutalism and literati aspects. Making an explicit explanation on the influence that the changes of concret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under the concret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crete building, plasticity,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genius loci

1.相关理论解读

1.1可塑性

可塑性是指混凝土建筑在形体上能被模板规定成任意形状,建筑形体的规定性不强,自由度很大,可塑性是使混凝土的表现力完全不同于其它建筑材料的最主要性质。混凝土的成型过程是一个由动态变为静态的过程,混凝土的流动性使它可以依据模板而塑成任何形式。也就是说混凝土没有固定的形式,它的最终形态有模板决定,这就为建筑中的美学考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与砖石、木材等传统建筑材料相比,混凝土具有许多不同的材料特点。首先,由于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结构的各个部分是以一个整体状态结合在一起的;其次,混凝土是在一种半流质状态中制作的,因此它可以塑造成任何形状。

以上两个特点,都可以基于混凝土的可塑性所延展出的,而正是由于建筑师和结构师们利用了混凝土的这一特点,使之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用于表现建筑师意匠和营造特定建筑美学的“神器”。从设计上来讲,混凝土的流体状态及力学性能使得它广泛应用于专注形态塑造的建筑,也流露出技术上的美学意义,这充分展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1.2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1.3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历史

从材料的工程学和结构角度来看,罗马人将混凝土从天然的填充料发展成主要的结构材料。万神庙穹顶的建造过程没有使用模板,而是采用卧砖分层圈砌。随着罗马帝国的消亡,大多数重要的结构和工程发现及研究并没有延续下来,18世纪以前,混凝土并没用被当成建设的主流材料。

到19世纪,法国首先开始使用混凝土作为建筑立面的表现材料。水泥的发明直接推动了混凝土材料的发展,此后混凝土的运用也日益广泛。意大利建筑师皮埃尔・奈尔维在推动混凝土使用的路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对于钢筋混凝土的应用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奈尔维既是建筑师,又是一位诗人,他努力将建筑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运用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喜欢称他为“钢筋混凝土诗人”。

2.混凝土建筑之美学解读

在建筑理论流派多元化的今天,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多元的。由于混凝土自身所具有的可塑性特点,使之不仅成为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也在体现建筑的美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并结合相关案例来解读基于可塑性特点而建造的混凝土建筑的美学价值。

2.1场所精神之美

建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题,也是空间的营造,或者更为主要的,是作为空间基础的“场所”的营造。混凝土建筑营造空间氛围的时候,其意境含蓄、韵味隽永。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葡萄牙馆就表现了对混凝土柔性特征的探索。

他用一片薄薄的混凝土幕用金属线悬挂在两边的建筑上,形成一个3900平方米的有顶广场。这块巨板长65米、宽58米、高10米,两端对称。用纤薄的混凝土板展示了混凝土结构的柔性,打消了人们心中对混凝土厚重庞大的印象。屋面像雨篷一样轻巧地覆盖在中央广场上方。丝毫体会不到混凝土屋面的沉重坚实感。这个结构就是模仿传统的葡萄牙集市:在厚重的房子前面支起一片帐篷。通过轻薄的混凝土构件,营造了一种传统集市的场所感,让人们在置身其中时,忘掉了繁华都市的喧嚣,去体味古朴和谐的市井之风。

2.2粗野主义之美

“粗野主义”是50年代到60年代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粗野主义经常将混凝土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极其夸张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他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混凝土的可塑性特点和视觉效果符合了粗野主义所倡导的审美观念。作为粗野主义的倡导者,柯布西耶设计建造了许多迎合粗野主义审美观念的建筑,最有代表的应是朗香教堂。

朗香教堂可以说是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建造的混凝土建筑典范之一,这个建筑也是柯布西埃新的探索的结果。郎香教堂是他绝无仅有的非几何形式的有机形态建筑。它粗壮敦实的体块,混沌的形象,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间的一个小山包上。顶部呈自由曲线形,用两层钢筋混凝土薄板构成,在边缘上两层汇合并向上翻起。从内部往室外看去,窗户成为一个个透光的方孔,造成一种不稳定感,迫使人们面向祭坛方向,造成很特殊的宗教氛围。

2.3文人意匠之美

随着混凝土浇筑技术及轻骨料的不断更新,混凝土建筑的外表形式有了新的种类,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选用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外表皮饰面或内部构件。这些建筑师往往具有文人的气质。他们将思想通过混凝土来表达出来,比较出名的有安藤忠雄、路易斯・康、刘家琨等。在他们的作品中,混凝土是最常见的材料。他们倾向于一种淡雅的文人墨客的情愫。在严格的技术控制管理之下,混凝土表面质感变得极为细腻柔和,这种混凝土与表现结构力度的混凝土略有不同,它显示出混凝土的另一面,在空间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以下以刘家琨设计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为例。

设计者最初的设想是希望用清水混凝土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但由于施工技术原因,难以在浇筑过程中保证墙体的垂直度,只好采用一种叫做“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墙”的组合墙特殊工艺。整个主体部分清水混凝土外壁采用凹凸窄条模板,形成明确的肌理,增加外墙的质感和可读性。为使建筑整体像一块“冷峻的巨石”建筑外部整体拟采用清水混凝土。在他眼中,在流行给建筑涂脂抹粉的年代,清水混凝土的使用已不仅仅是建筑方法问题,而且是美学取向和精神品质的问题。

4.结语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艺及混凝土材料添加剂的更新,会给未来混凝土建筑的外观表现及内在功能带来新的冲击和变革。同时,对于混凝土建筑的美学思考也会慢慢的改变。但是,最为混凝土最重要的区别于其他建材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永远不会消失,也正是利用这一特点,混凝土建筑较其他的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价值永远不会消失。围绕可塑性原理,混凝土建筑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值得每一个人期待,也值得每一个建筑师大胆的去尝试这种充满挑战性建筑实验。

参考文献:

1.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汪丽君、汤桂元,“诗意”的建造――混凝土的表现之美,新建筑,2003(6) 74-77

3. 李有芳,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6

4. 杜清华,混凝土的现代建筑艺术表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6

5. 李宇,建筑的材料表现力,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7.3

6. 朱彩霞,解读马赛公寓,山西建筑,2007(32) 47-48

第2篇:建筑设计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旧城改造;历史变迁;城市发展

一、现状分析

本文选取了广仁寺-小北门这段具有代表性的顺城巷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并运用有机更新和广义建筑学理论为此段设计做出一个概念性方案。

广仁寺-小北门段顺城巷现状。2004-2008年顺城巷的改造已经完成,但该段街区并没有形成富有活力环境。这里罕见游客,多是疾驰而过的车辆和匆匆路过的市民,和唐皇城复兴“以顺城巷周边建设吸引人流,降低皇城压力”的定位相去甚远。

经过调研分析对顺城巷广仁寺-小北门段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1)由于产业结构未得到有效调整,所以街区活力不足。(2)空间规划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要。(3)城市肌理出现片面性,内部人居环境改造不足。(4)缺乏对历史建筑的尊重,广仁寺与周围环境不够融合。

二、广仁寺-小北门段更新改造实践

1.A段――广仁寺周边地区,“延续性”与“经济性”并存。广仁寺内建筑风貌和格局保存均较好,所以予以保留。将A段北边紧邻广仁寺东墙空地设计成为藏式步行街;新加入的商业空间会把人们吸引到该区域中来,从而使顺城巷生机勃勃。

2.B段顺城巷改造,重在激发街区活力。在B段顺城巷,将破旧的沿街建筑拆除,B段街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边沿城墙设计为青年客舍,重在通过客舍的公共性和国际性提升街区活力和文化氛围;南部为居住建筑予以保留。青年客舍的特色经营可吸引更多游客和市民,有利于提高街区经济效益,推动自助旅游发展,有利于发展本地旅游业,激发历史街区活力。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院落式的民居形式,空间布置采用了线性手法,以平行于顺城巷的横向轴线来布置房间,顺应顺城巷街区形态特征,满足更多游客住在青年客舍感受古街区历史文化氛围的需求。

3.C段顺城巷改造,植入新的住宅模式。C段原有居住建筑无论从居住环境还是形态特征都和顺城巷的特征不符,为此,本研究拟将该段原有沿街旧居住建筑进行改造,模式为底层商业上部居住,增加该段的商业和街区活力。鉴于2004年顺城巷改造的片面性,本案在C段内部新建三层示范性住宅。创造出兼具传统特色和现代使用功能的新型居住空间。在顺城巷空间中植入新的低层高密度居住四合院。低层高密度居住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在接地性方面,能保证与地面的经常性接触,给人以安心感,有益于接近自然,特别是有利于老人孩子的居住生活。在尺度感方面,它与高层建筑相比,给人以无压迫感和亲切的家园感受。在支持居民交往方面,住宅室内外联系方便,可保证居民邻里交往的需求。

4. D、C两段设置市民文化广场。设计首先在地段D和C之间开辟市民文化广场,其次在D地段东端小北门内侧设置节点文化广场,服务于西安市民和游客。设置文化广场对顺城巷空间有以下帮助:(1)缓解交通压力,提供安全步行体系。(2)改善街区单调空间,提升街区人气。(3)为居民提供交往场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4)D段沿街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延续街区文化气息。

由于顺城巷缺乏商业服务设施,其生活基本依托东侧西北一路等商业街道形成从西广仁寺一小北门是一个绵长十分冷落和过于清静的氛围,顺城巷旅游空间需要在这几个段落规划“激活点”。

D段建筑质量较好且建筑产权较复杂,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需要小规模循序渐进的进行,为了此段建筑与顺城巷古街区无风貌相协调,在本阶段的更新中仅对此段做肌理改造。D将该区域内的建筑做立面改造,内部功能不变。

结论:最后,本研究以顺城巷广仁寺-小北门段有机更新为实例进行了概念化规划与建筑设计,提出了适合西安市的有机更新策略。

参考文献:

第3篇:建筑设计硕士论文范文

汉阳大学的校训是“爱之实践”,爱,主要听说汉阳大学也是一个教会学校,而且说到爱心,本人确实也在周围韩国人坚韧的性格但温顺的品行中有所体会,“实践”的校训重心,在建筑学院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重视对社会发展环境地了解,学校还特别重视对学生动手及表现能力地锻炼和培养。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顺应它的实践为主要目的而实现的不断地循序更新。这不光表现在它整个教学体系的组成上,也体现在它的教育方式方法,老师讲义的主题设计上。汉阳大学具有较悠久的校史,1939年建校,1948年从韩国最早的4年制建筑工学专业发展以来,成为韩国产业化专业院校中很有前途的建筑教育名校。建校以来培养了12000余名优秀毕业生,成为韩国的建筑设计,施工,教育界的中流砥柱。几乎占韩国建筑界活动者的40%。

二.建筑学院教育构成体系的主要特征

教育体制主要受(日本,欧洲)影响建筑学教育体制实际是亚洲传统教育方式与西方新学院派教育特色的架接与活化。即以日本教学方式为主要参考对象大量引入西方先进教学方式的教学特点。

日本的大学是较早接受西方先进自由文化的亚洲的大学。在接受先进文明的过程中,又经过了本土性地过渡和吸收,所以具有既有先进性又符合亚洲文化特性的双重优势,中国也是较早吸收西方教学思路的东亚国家,并且也已经实行建筑学认证的考核体制多年,所以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的朴龙焕院长和毕业于中国清华大学的韩东洙系主任应该是把持亚洲传统教育体制的领军人员而分别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等西方名牌院校的教授队伍则是吸收及传播西方先进教学方式的重要成员,更好地促进西方:讲课-讨论-siminar-lab.的教学方式的实现。

教育师资构成:

汉阳大学建筑学教授的任用制度比较严格。任用形式包括专任教授,签约教授,外聘教授,责任教授,定期讲师等五种任用形式的教授。对专任教授的要求是:要有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或有国内建筑师资格及硕士以上学位。为了保证建筑学院能动的建筑学教育,还会定期选择业务活动中较为活跃的建筑师作为签约教授,认用期为2年。为确保各专业领域的完整,学校会尽量保证教师毕业学校的多样化,工作经历的差别化,还会尽可能地任用外国教授,现在汉阳大学建筑学院共有专职教授19名,(其中建筑学部11名,包括2名签约教授)建筑学部外还有2名外聘教授。责任教授5名,定期讲师33名,共有59名教授组成。

三.学部和大学院的教学方式的特征构成分析

1.本科生教育:

汉阳大学建筑学院对于本科学生的选拔标准

2005年开始,学部开始分为建筑学和工学两个部分。在学生的招收方面,包括定期招生和随时扩招两种。对于那些不定期进行扩招的学生要对其进行建筑学教育的适应能力和建筑设计才能的考核。但是不论是定期的还是扩招的学生,都要求高考成绩是一等以上。对于建筑学很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其他学校的学生,在学校所规定的日程范围内可以通过转系河插班的方式。这种转系的学生要有最少2学期以上的大学学习经历。如果通过考试的话,即可插入三年级。这种插班制度,主要是从3年级开始插入。

1)培育重心: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主要技能,要求,学生本身的兴趣和专业接受适应能力来进行的选择性,对象性的实施方案。

2)教育情况

在教育方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他们遵循的宗旨,甚至教师的讲义很多情况是每年更新,不光是小范围地扩展添加,而且还会有主题地循环改革,设计课的设计主题,很多情况是每年更新,除了各个阶段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旨相同外,训练形式,设计的开展手法、表现形式都有一定的变化。学院除了在教授制度上大量聘用对外国教学方式较为了解的西方大学教授,还很注重与西方各个教学研究体系的直接交流和合作。汉阳大学与莫斯科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防灾研究所,东京大学地震工学研究所,日本国土建设性建筑研究所,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La villette大学,意大利威尼斯IUAV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加泰隆尼亚理工大学,特里布哈努曼-多卡宫工学大学等国外研究学院组织有交流。从02年开始与法国La villette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院,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中国苏州科技大学建筑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规划与设计学院等有学术交流和交换学生等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不但重视与国际前沿的标准接轨,而且重视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像本科二年级的韩国建筑史课的彩画实习,除了几个历史文化学专业学校外,只有汉阳大学建筑学院才有的历史文化体验实习课。不但加深了同学对本国建筑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增加了学生专业技能地实践机会。

汉阳大学建筑学本科修课表

实用英语会话1

设计信息的理解

数学和几何学

新生研讨会

3 3

3

1

专业英语

物理学的概念

语言与文字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3

3

32

基础表现1

3

基础表现 2

3

艺术/设计1

3

艺术/设计2

3

建筑CAD

3

电脑制图

3

39(21+18)

韩国建筑史

3

西洋建筑史

3

现代建筑史

3

都市史

3

建筑设计论

3

建筑论

3

建筑规划

3

区域规划

3

基础设计1

3

基础设计 2

3

建筑设计1

6

建筑设计2

6

建筑设计3

6

建筑设计4

6

建筑设计5

6

建筑设计6

6

建筑设计7

6

建筑设计8

6

3

建筑构造系统

3

建筑构法

3

建筑构造力学

3

建筑构造规划

3

24(12+6+6)

建筑环境工学

3

建筑设备概论

3

24(12+6+6)

3

建筑材料

3

建筑施工规划

3

24(12+6+6)

3

建筑计划

3

建筑业务实践

3

建筑研究1

3

建筑研究2

3

住居论

空间形态论

数字设计系统

3

3

3

室内设计

造景学

建筑细部美学

3

3

3

东洋建筑史

近代建筑作品分析

现代都市论

3

3

3

建筑防灾论

环境和生态建筑

建筑经营

3

3

3

汉阳大学的教育方案为低年级的基础设计是通过空间设计进行设计体验实践。以成组作业的形式训练大家的协作能力。而到了更高年级则以大的教学训练方向为基础,每年紧随社会主流方向而采用不同的设计题目。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插入点和核心元素来自由发挥。

从课表的内容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并重。除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外,而对理论标准要求同样不逊于实践,从二年级开始,理论课的课堂作业,老师就开始不同程度地要求学生作一些相关建筑物,展示会的观览心得,读书心得,分析当前设计领域的较受瞩目的设计师作品,并开展一些分析讨论会。不但培养学生认识建筑,理解建筑的能力,对其理论分析能力进行初步培养。同时借助首尔处于韩国首都的地利之便,老师会根据学生的需要,请社会上当前较为活跃,较为有成就的设计师到课堂上作发言,给学生传授最前沿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下面以汉阳大学本科生2007-2008年的学生作品为例来具体介绍说明各个学年建筑学的教育特色。

第一学年

基于第一学年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设计课,这学期主要强调分析尽量多的创造性设计,从上半学期开始,学生将被要求递交一些报告来证明他们对所给题目的分析能力。范围则从实体元素到社会现象。下半学期课程包括的设计不属于必修,定义为建筑与材料的关系,这学期的设计重心是手工作业,学生要通过成组作业的方式实现。

第二学年

这个学期给学生更深入地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让学生更明确学科包括的三个部分,建筑维度重心地发展。这学期主要让学生调查,研究,阅读,欣赏,理解修建个性空间的不同方式。

这个学期的重心是让学生意识空间设定的过程是有动机并被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所控制的。在了解这些过程的同时,训练学生绘图,做模型和修造的基本原则。让学生知道并熟悉2维画面和3维空间模型之间媒介的相互贯通性。

第三学年

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更广泛,更深入细致地理解建筑,文化和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结构构成。地块和工程的结构不只是解决空间功能问题,还有一个统合的概念。这学期是以探索整个建设过程中的结构体系和材料理念 。

第四学年

城市不止是一个无价 的结构体的物理集核,在这个学期,会重点强调城市是一个通过社会现象清晰体现空间组织体系如何改变空间形态的历史性地域。建筑既可视为城市矛盾调解员同时又是增加一定矛盾的角色。学生需要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私人领域与公有土地的缩张构成机制。

第五学年

这是一个根据各自的设计理念独立完成作业的学年。学生能够通过作业更好地训练和应用前几个学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学生这个学期作业的建筑价值体系将证实他们的能力并作为最后第五学期的最终成绩。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主题和地块,这不仅是代表学生的最后成绩。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而获得最终构想的过程。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如何用建筑来实现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能力始终被给予极大的重视。学生在前半学期为设计构想形成期间,这期间学校管理更加严格,老师几乎一周一次地跟踪指导。指导老师将提供改评,帮助学生运用自己逻辑来解决一些程序,地形规划,基本设计和绘制、制造作品中的问题。完成的作品则将参加毕业展览。

本科教学较为注重深入细致的多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像第五学年为研究论文准备学期,设置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两种可选择毕业方式,体现出学校对即将步入设计岗位的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视。经过三个设计学期学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及设计组,这是一个独立学习的学期。学生选择自己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和地块,与低年级设计相比,毕业设计需要一开始就投入更多的精力并需要通过一些自己制作的设计图和简单模型反映他们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理念。结构,机械特点的理解。最后的作品将作为毕业展览展出。而且为即将升入研究生搞理论研究的学生提供培养研究能力机会。这应该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研究生院教育比重日渐增大的趋势,学生通过这些细分专业,研究主题的学习,可以更早地适应研究生院的学习方式,提高研究能力。

升学情况

由于韩国大学和中国大学的入学制度不一样,有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两个入学学期,而且在韩国学生入学和休学制度比较灵活,再加上韩国男生的义务参军制度,所以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很多时候2000年入学的到08年还没有毕业,所以一般的毕业生数跟入学的人数不完全相符合。以汉阳大学建筑学院07.9-08.2的毕业生情况为例(见下表)

07-08.2毕业生情况

专业

总毕业生人数

求职人数

升研究生人数

未求职人数

其他

建筑设计专业

30

13

5

3

9

各部分占总人数比例

43%

17%

10%

30%

共有毕业生30人,其中有13名学生求职了,这其中5名就职于空间设计事务所,2名就职于三星物业,1名就职于黄土真建筑设计事务所(是韩国比较有名的建筑师,近年以作韩国传统家屋方案出名),还有少数就职于其他一些韩国较大的设计事务所。另有5名升入研究生,其中三名直接升入汉阳大学,一名首尔大学,一名韩国综合艺术学校。其余9名出国留学或参军。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设计教育的指导内容全面而实用,训练了学生较强得动手能力.所以社会相应机构对汉阳大学建筑系毕业生也给予了较合适的反馈

2.研究生院教育:

1)培育重心:理论能力的深入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阶段必修的理论课并不多,只占全部课程的六分之一。但从四学年开始又出现了较多的理论课。占所有选修课的二分之一,共包括12门专业课,而到了研究生阶段,除了建筑设计专业有四门设计实习课以外,其他皆为理论课。

2)教育情况

学生的培养方式

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与中国的课程教授方式稍微不同,借鉴西方教育方式又延传东方国家教育理念,进入研究生院以后,实行学分积累制,硕士期间一般是36个学分,并且还要完成硕士论文,而博士则需要在36个学分的基础上再修24个学分,达到60个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即可毕业。 从课程设置和学分数量上与中国的很多大学不同。而且在课程上除建筑设计专业部分硕士的建筑设计课和很少的几门只为博士开设的课外。大部分的理论课是硕士和博士同时选的,这一点也与中国许多院校硕博士课程较明确分化的情况不一样。并且还可以跨专业学分交换和跨学校学分交换,就像首尔市就有10所院校是互相承认学分,实现学分交换的。

研究生授课的方式也更加重理论深度,并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授方法上也更西化一些,比较注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创造灵感的培养,即自己延伸和解读方案的能力,设计不单单是简单的学院派似的根据固定地形,固定设计标准指标套用而作设计,而是在随机选定的地形中,学生自己构想比较合适的功能构成,体块形态。像在建筑声学的课上,老师除了讲授一些建筑声学的理论及建筑设计中对建筑声学理论的应用,在设计实践中,老师还设计了多种类型的设计作业。首先是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把画作分析成自己认为的声音,并采集声音文件,制作成一个声音作品。然后将声音作品,还原成一个图像作品,最后实现到建筑物设计中。(见图)

设计课中,学生基本上也是用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来完成一个方案,几乎每个星期老师都会给学生分析方案,而学生每一次都要做出一个或电脑或手工制作的体块模型作为自己新想法的表现。而且每次期中或期末评图,学生都要为自己的设计作很认真地表现和讲解分析,并有 多个教授进行综合审评。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状况以07.9-08.2的毕业生情况为例来看,见下表

专业

总毕业生人数

求职人数

未求职人数

其他

建筑设计专业

13

10

3

各部分占总人数比例

77%

13%

由于只有13名毕业生,而且都是设计专业的,所以大部分去了:设计希望,三友设计,建元设计,建筑师事务所OCA,BMP设计等韩国较为有名的设计事务所,而其他的大部分为准备就业状态。

四.总结

汉阳大学是基根于亚洲又积极吸收模仿欧美等著名大学的先进教育体系,再根据自身因素,合理的吸收,运用和发展。采用多种教师聘任制度,定期与扩招相结合的招生制度等以适应社会发展,能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的较为先进合理的制度体系。从本科教育开始汉阳大学就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创新两手紧顾的原则指导其教学。对学生的培养上,也根据社会上多角色的需要状况,通过调节师资,安排学生实践机会,给学生提供全方面的教育。

第4篇:建筑设计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坡屋顶;现代建筑设计;应用手法

Abstract:With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rise of China"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 wind,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tinuously by Western ideas, but the lack of Chines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support, therefore, study how to inherit and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s a roof slope construction monomer visual core, formed the tradition of building important impression. The slope of the roof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s in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 technique.

Key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pitched roof;modern architecture;application technique

中图分类号:T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35-03

1 关于传统建筑中的“坡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历来强调本体的大气优美,生动灵活,并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就其形态来说,各式体量巨大的坡屋顶十分引人注目,它形成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初步而深刻的印象。

从文化层面来看,坡屋顶的营造也是古时“天人合一”思想的直接体现,北宋著作《木经》有云:“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①即屋顶为上分、墙体为中分、台基为下分,同时三部分分别对应着天、人、地的概念,也可以说,屋顶有承载“天”的作用,由此可见,坡屋顶地位之重要。

2 坡屋顶造型的设计创新

2.1直接模仿

对坡屋顶的直接模仿是指对其传统外形的复原式再现。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其以盛唐建筑风格为切入点,沿用当时流行的庑殿式屋顶,完全的中轴对称(如图1-a),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以正脊为最高点的“人字形”曲度明显(如图1-b),四条垂脊对称分布,将屋顶分为四面斜坡,并着意突出其四角深远出檐(如图1-c)。该设计将现代功能需求合理的融入传统建筑形式之中,整体具有极强的气势。

2.2元素抽象提取

2.2.1飞檐

坡屋顶生动的飞檐翘角不仅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且纵观整个建筑群体,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群非凡壮观的气势。

图1-陕西历史博物馆屋顶设计分析

图2-国家会议中心屋顶设计分析

图3-首都博物馆屋顶设计分析

国家会议中心(如图2-a)屋顶的设计即源自中国传统建筑飞檐翘角的概念。从立面看(如图2-b),屋顶设计舍弃了传统坡屋顶由屋脊挑起的“人”字形曲度,而将其归纳为整体略向下弯曲的弧线,并顺势串起四角翘檐。四角翘檐的造型即利用了飞檐的上举之势。传统建筑中为形成特定翘起样式而营造了复杂精密的结构,此处化繁为简,只取其线性动态之势(如图2-c),却清晰传达出了反宇飞檐优雅的神韵。屋顶的整体造型虽简单,但由于其体量巨大,映衬于蓝天白云之下,更显优雅舒展。

坡屋顶屋檐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它的深远出檐。首都博物馆新馆巨大的钢体屋盖设计正是受到坡屋顶深远出檐的启发。屋盖为一巨大的方形钢板,垂直覆盖于墙体之上(如图3-b),其长、宽远大于墙体的长、宽,因此,形成了较大的出檐长度(如图3-c),正吻合深远出檐的形成要素,即出檐角度和出檐长度。该设计将传统理念赋以现代形式,体现出博物馆是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2.2曲度

坡屋顶形态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即是优雅的“人”字形曲线。国家体育馆的屋顶设计灵感正源于此,但相较于传统坡屋顶,其曲度更加舒展自然(如图4-b)。考虑到各不同比赛场馆的空间高度要求不同,为满足功能需要,就有了屋顶曲面化的构想。从文化内涵角度来说,轻盈而富于动感的屋面,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坡屋顶有异曲同工之妙。

2.3重构

重构就是将一个体块进行规律分割,重新组合后,仍能辨别出体块的原型。浙江美术馆就是重构手法的一个成功案例。

浙江美术馆(如图5-a)棱角分明的玻璃屋顶即来源于江南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可以将传统坡屋顶看成是一个倒放的三棱柱体块,对其向上的四面进行切割,首先将两长方形表面以中轴线切割,形成两个对称长方形,再以两方形对角线为切割线,形成四个三角形,以中轴线中点为起点,引向两边对角线,最终形成6个不等边三角形,形成屋顶重构的最初元素,棱柱两边三角形表面分隔方法类似,其分割线都以棱柱最上边上的中点为准,呈向下分散趋势(如图5-b),然后,将切割过的体块进行适当角度的翻转,最终形成现在的复杂的极具现代感的屋顶造型(如图5-c)。虽变化丰富,但仍能从最终的体块组合当中找出和原有体块的一一对应关系。经重构设计后的坡屋顶如同现代雕塑一般富有视觉冲击力,同时将传统韵味演绎的淋漓尽致。

图4-首都体育馆屋顶设计分析

图5-浙江美术馆屋顶设计分析

图6-世博会中国馆屋顶设计分析

3 坡屋顶功能与材料的设计创新

3.1功能

传统建筑巨大深远的出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其下自然形成的半封闭空间,既可遮阳避雨、减风压,又很好的保护了木构架的本身以及墙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校舍建筑(如图6-a)加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元素,意喻传统的江南文化,并与周围青山绿水的环境相融合,同时体现了对于坡屋顶功能的应用。因其处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日照时间较长,飞檐设计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天气情况:屋檐倾斜的角度可以减少夏日暴晒并容纳冬日阳光,同时可以有效减小雨水对建筑物的冲击。

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的屋顶设计(如图6-b)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深远出檐的特点,但博物馆屋顶所占建筑体的比例较传统建筑更大,其整体气势更为磅礴。同时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状况: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充沛,深远出檐的设计可以减少夏日暴晒并减小充沛雨水对于建筑物的冲击,起到保护建筑墙基的作用(如图7)。

以上两例通过对坡屋顶造型的适度增减以及夸张变形,不仅达到了对其功能的继承性延续使用的目的,也使坡屋顶的功能有了新的发展。

象山校区校舍建筑的飞檐与屋脊分离,截取飞檐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并将这一部分多次重复使用,形成一定规模,此举意在营造一种浪漫的江南雨景氛围。而鸿山遗址博物馆屋顶造型虽与传统坡屋顶的造型相似,但去掉“人字形”柔和的曲度以及“反宇”翘角,将其线条硬朗化并做适度夸张,巨大的坡屋顶将墙体和地基遮住了大半,无形之中增加了遗址类博物馆庄严肃穆之感。

3.2材料

提起青砖黛瓦,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中国传统的坡屋顶。

在2006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中,以“瓦园”命名的中国国家馆使人眼前一亮(如图8):使用6万块从宁波一个老城区搜集来的废旧瓦片和竹篾等材料修建了一处800m2的侧斜瓦顶,人们可以通过一条曲折竹桥登临其上,远眺威尼斯的景观。在传统建筑中,人们仅仅是置身于屋顶这一空间之下,或说是瓦檐之下,但“瓦园”将人们身处的空间设于屋顶瓦檐之上,将瓦与人的相对空间位置进行置换,营造身在“园内”又身处“屋外”的场景,这正是作品的趣味所在。

在这一案例中,将瓦片这一极为传统的建筑材料以一种反传统空间模式的方式进行置放,就形成了一种现代的、艺术化的并具有创新理念的建筑模式。

图7-国美象山校区建筑及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

图8-传统坡屋顶功能示意图

图9-瓦园

4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自成体系,内涵丰富,对于坡屋顶的研究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在当代中国建筑西风盛行之时,我们应该注重发掘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部分,结合现代的功能需求、新式材料和技术,丰富当代建筑设计语言和设计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优秀传统建筑文化。

正如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说:“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有限的财力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的文化的”。

参考文献:

[1]汤德良.屋名顶实[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李允禾.华夏意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吴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的现代表述的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苏海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第5篇:建筑设计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中国传统建筑;城市表达

Abstract:Therearecommercialandrecreationalinthecommercialstreet.Itmustconstructthestrongbusinessatmosphereandamusestherecreationalfeatures.ItmakesthemostoftheChinesetraditionalbuilding''''selementinthebuildingdesign,andmakemodernisgoodwithtraditiontocombinedtogetup.Atthesametime,wefigurethatit''''simportanttopaymoreattentiontothetersenessandsimplicityburtheluxuryandoverdoing.Moreover,wegiveprominencetoit''''spracticability,co-Mpatibilityandhighefficiency.What''''smore,wealsonoticethathowtoeconomizethegoundandthecost,howtotakefulladvantageofthearchitecturalspace,andhowtoconstructapleasantcampusenvironment.

Keywords:CommercialStreet;ChineseTraditionalBuilding;CityExpression

1项目概况

武冈市位于湘西南的雪峰山脉东麓、南岭山北缘、资水上游,地处邵阳市西南五县(市)中心,。总面积1549km2,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14km2。有苗、侗、仫佬、回、瑶、壮、土家、满、蒙古、黎、白、水、高山、彝等15个民族,总人口74万。

武冈铜保新城商业街位于铜保新城中心,紧邻新区行政中心,东临规划的主要干道铜保路。规划建设用地东以规划的主要干道铜保路为边界,南面以城市交通支路春园路为界,西部以原有城市干道强武路为界,边界呈方形,总建筑面71024.3m2。

2设计构思

2.1设计定位

商业步行街,其主要功能服务于商业活动,同时也承担娱乐休闲的功能。本方案设计既注重起功能上的实用性、兼容性与高效性,又注重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建筑空间,营造宜人的商业氛围。

2.2设计理念

2.2.1节约土地,节省建设成本

设计伊始,以场地高差为方案切入点,充分考虑与场地高差进行有机结合并加以利用,从而减少建设中的挖填方量,以降低建设成本。

2.2.2商业步行街的多功能性和兼容性商业步行街兼有商业性和休闲娱乐性,它既要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又要体现其娱乐休闲性特色。

2.2.3建筑性格的恰当表达

建筑外墙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充分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以蓝灰色麻石喷涂、青灰色贴面砖(主墙面),深灰色亚光不锈钢和深灰色铝合金(栏杆和窗框)、灰色镀膜玻璃及白色涂料(部分梁柱和构架)表达简约的建筑风格;大量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丰富了建筑立面。

利用设计中的虚实对比,均衡与侧重,统一与变化,形成具有较强光影变化,构图和谐,营造具有视觉愉悦感的空间效果。良好表达了商业建筑的内涵,同时也避免大空间和大构架给人带来的空洞和冷漠。

2.3设计构思

商业步行街的位置与规模决定了设计首先如下问题:一体化构思“规划——建筑——景观”;整合设计功能与环境。规划既着重与环境生态和商业步行街功能的研究,又关注商业步行街内部与外部城市环境的整体联系,将整合设计的理念贯彻与内外功能的组织,景观环境的保护和再利用;建筑形态以群体面貌出现,与环境巧妙结合,在追求建筑风格延续和统一的同时,保持对复杂地形的多样适应性。

2.3.1整体有机的景观格局

根据场地特点,在建筑轴线、景观轴线上组织室内外空间,形成各种空间序列,相互汇合、渗透、转换、交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且不受车辆交通及功能分区之干扰。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整合,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以人的景观感知为中心的体验空间序列,最终形成新校区的整体感合场所感。

2.3.2理性与浪漫结合

布局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将理性与浪漫结合,有规则式建筑广场空间通过转接、过渡的手法,与周边环境、城市景观融为一体,创造人文、尺度适宜的商业购物空间。

2.3.3强调交通组织的层次性

人车分流,快速车流置于城市干道,内部为步行道,并考虑紧急车辆通行,以保持中央腹地的完整性;同时,交通路网设计尊重原有竖向特征,在此基础上改造利用并形成特色。2.3.4可持续发展与良好的周边环境

考虑规划、建筑的可持

续发展、功能的合理转换,延续现有周边环境的多样性与地方性,在浓郁商业氛围下,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购物场所。

3总体布局

完全规则的用地孕育了建筑的雏形。椭圆形的广场和横向的步行主轴形成规划的核心。广场和步行街的交汇处是商业步行街的中心。规整组合的建筑体块与道路完美地结合。某种程度上讲,建筑大体就应该这样,我们只不过是此时此刻顺理成章地这样做了。建筑自然地簇拥成一个个群落,其间演变出多重性格的公共活动空间,组织成纵横交错的步行系统。二号地块延续了之前一些流畅的做法,赋予商业铺面以崭新的面孔。

两个地块自成一体又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体现了一种和谐而活泼的美。

4空间的营造

建筑形态满足了商业构架与空间的关系。顺沿横向道路的运用,使单一的沿街界面变得富有层次,形成了一定的商业空间网络。线性空间与广场片状空间的结合,加大了商业休闲的逗留余地。

我们在这里积极创造公共空间,提高开放性,引入了步行街,露天广场,灰空间,室内庭院,空中庭院的概念,几个层面的空间组合形成有趣的空间序列。自然的形体组合给各个方向的城市道路带来独特的城市景观。

首先以半圆形休闲广场空间作为商业步行街的主出入口,行道树及铺地的导向将人流引入商业步行街。鲜明的主题雕塑、椭圆形的玻璃幕墙及一排排柱子架空的走廊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奇妙的光影效果,给人以温馨的感受。柱廊形成的灰空间成为了公共活动空间到商业空间的自然过渡。清澈的喷泉、有序的行道树及斜向的硬质铺地将人们带入到个性空间的惊喜中。适宜的空间尺度,细腻的环境处理,成为我们设计的一个核心。向东西两端行走,有更细腻亲切的步行空间,空间的收放自如,打破了几百米冗长的感觉。同时,各种样式的休息椅凳合理设置很好的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

亚历山大说过,一个好的设计并不是告诉人们如何设计空间,而是让空间有机会长成生气活泼的花。在这中间我们试图给顾客提供一种充满阳光、空气、艺术品的有人性、有精神的场所,让室内室外环境的融合改变全室内令人窒息的购物空间。形成一个人们乐在其中、不知疲倦的购物展示平台。连廊与边界,其尺度、体量及被关注刻画的程度,已远远超出了“交通”功能。

5结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引发了商业步行街的建设热潮。商业步行街由于自身功能的综合化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大批商业步行街再很短的时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宜人的空间尺度,细腻的环境处理、浓厚的商业氛围构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商业步行街;大规模建设的同时,盲目建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武冈新城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强调应尊重当地实际情况,力求在满足实际商业功能的基础上,整合处理功能与环境,探索了富有特色的新商业步行街空间的方式和策略。希望对步行街建设提供有益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夏伟.商业性街道的评价体系建构——生态学的启示和方法.[硕士论文].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4.

[2]刘刚松.商业步行街外环境照明设计研究.[硕士论文].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

第6篇:建筑设计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型铁路建筑设施;复合空间;客站综合体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China's 80 s around two time's design features, and the bus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design concep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mplexes in the large cities of station is the railway st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design and the proposition.

Keywords: large railway building facilities; Composite space; Station complex

一、引言

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铁路客运站设计以“等候式”为主要特征,主要是受到了当时客观条件的制约;80年代后期,大型铁路客运站建设工程技术得到了快速提高,随着客运迅猛增长,我国铁路客站设计向综合型客站设计发展。很多的铁路客运站都与其它类型交通工具相组合,大部分利用高架广场联接城市铁路客站和公交站,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连接铁路客站与城市轨道交通,利用跨线公路连接客站综合体与城市空间,改善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分割效应。

如何建设城市大型铁路客运站,使其变得更加成熟方便快捷称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如何建设能让客运站建筑空间具有复合性与协调性、候车空间设计应具有“宽泛性”和能够快速联通外部商业区的步行通道等等。本文重点就这一问题从铁路建筑设计发展新动向、发达国家的铁路客运站发展情况、铁路客站建筑设计的变化及客站综合体设计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二、铁路客运站建设布局情况及新动向

(一)发达国家铁路客运站建设布局情况

20世纪7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城市交通拥挤”、“汽车尾气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交通工具的发展。随着通讯管理技术的更新,发达国家铁路在高速、舒适、安全和准点方面体现出了优势。

日本的“新干线”、德国的“磁悬浮列车”、法国的高速轮轨等都代表了当今列车向电气化和高速化发展的方向。高速列车相比汽车、飞机可以“用较少的能源输送较多人流”,铁路客运又再次成为客运交通的重要运输方式。这种综合通枢纽的出现使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相互衔接的更加紧密。

英、法、德三国大型铁路客站基本是长途客运和短途客运的混合站,又是高速铁路的终点站或通过站。车站周围与轻轨、公共汽车站、停车场紧密相连,地下连接放射向市区的地铁线路,从地铁没有任何检票关卡就可以直通车站大厅,做到了最方便的换乘。

英国伦敦滑铁卢客运站位于伦敦市中心,地上一层,地下三层,车站内汇集了“欧洲之星”高速铁路及多条国内铁路、地铁线路,与市内交通网有着便捷的联系,地下三层还设有大型车库。整座车站沿路轨展开呈立体结构,上下层之间设有自动扶梯,利用高度集中化的交通空间为旅客提供快速和完善的服务

(二)我国大型铁路客站设计新动向

2004年实施的第五次大面积提速以后,大型铁路列车提速称为一种风尚。2005年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经过这2次大面积提速,提速客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200公里。这样的提速必然要求城市客运站要有足够的容量和能力来快速疏通交通。快速客运网的建设必将带来铁路客站建筑设计的变革,当高速客运专线成为旅客运送的主要手段时,实现高频率、多班次的发车,铁路客站的建筑布局才能真正由“等候式”转变为“通过式”。

三、我国前期铁路客站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早期铁路客运业作为公益性事业,不能保证盈利,因此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列车运行速度慢、发车频率低以及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旅客到站候车显现以下问题及特点(见下表1):

从上表1可以看出,因此,前期独立封闭的交通建筑设计虽然有利于铁路部门自身的管理,但是忽视了铁路客站与其它客运站之间的互动联系,客站用地的独立性和专有性导致铁路交通与城市交通、客站建筑与城市建筑互相隔离,造成了旅客转乘效率的的降低,给城市带来庞大的交通压力和环境压力。

四、新建铁路客站向综合型建筑方向发展

从上文的额中外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客站综合体设计是新建铁路设计的发展方向。所谓“客站综合体”,是以铁路运输为中心,将铁路客运(包括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与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及城市商业服务设施综合衔接利用,形成一个高效率、多功能的建筑综合体。客站综合体是一种服务于快速铁路客运的交通转换中心,集中组合了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旅客在最短的时间和距离内完成交通工具的转换,实现“零距离换乘”的目的。客站综合体相对传统旅客站呈现以下特点(见下表2):

从上表2可知,客站综合体不仅仅是铁路客站的含义,不再是单一的运输工具,成为联系公路、码头、机场的纽带。铁路客站与航空港、轮渡、长途汽车站等组合在一起,形成集多种交通工具于一声的客运交通枢纽。而是集中组合了多种交通工具运枢纽,共享社会资源,可以统一指挥,集中调度,各钟交通工具由互相竞争的关系转向联系合作的关系,对城市的整体运输水平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白云,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J],钢结构,2010年第2期

2.刘宝箴,谈大型城市铁路客站设计的发展方向[M],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3月

第7篇:建筑设计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BIM技术 建筑设计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BIM技术概述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核心是通过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还包含了非构件对象(例如空间、运动行为)的状态信息。借助这个富含建筑工程信息的三维模型,建筑工程的信息集成化程度大大提高,不仅可以用于建筑设计,还可以用于结构设计、设备管理、工程量统计、成本计算、物业管理等,可以在整个建筑业中发挥作用,管理建筑生命周期的全部信息。

2.BIM技术原理

BIM技术,是一种专门面向建筑设计的基于对象的 CAD 技术,用于对建筑进行数字描述。利用 BIM 技术可以在一个电子模型中存储完整的建筑信息,这种方法被称赞为一种最新的变革。

在 BIM 应用系统中,建筑构件被对象化,数字化的对象通过编码去描述和代表真实的建筑构件。一个对象需要有一系列参数来描述其属性。这个对象的代码必须包含这些参数。参数通常是预先定义好的,或者遵守某些制定好的规则。这些参数信息就构成了建筑的属性。例如,一个墙对象是一个具有墙的所有属性的对象,不仅包括几何尺寸信息如长、宽、高,还包含了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性能、表面处理、墙体规格、造价等等。而在一般的 CAD 绘图软件中,墙体是通过两条平行线的二维方式来表达,线条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3.BIM技术工作概念

正如众所周知的“虚拟建筑”或是“建筑模拟”:图形, 建筑视图, 表现, 计算与工程量清单都会自动的从3D模型中得到。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1)单一文件概念:完整的建筑项目模型和其所有的文档都包括在虚拟建筑文件里面。

2)模型是由真实建筑构件组成的。

3)模型与文档相互关联。

4)自动化文件工作流程管理。

5)建筑内容(图库)。

6)建筑信息数据库与建筑构件相连。

7)额外内容(渲染, 动画, 数量计算, 清单) 。

4.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

4.1可视化的虚拟建筑设计体验

运用 BIM 技术,建筑师可以创造“所见所想即所得”的虚拟建筑模型。建筑师可以随时看到设计的效果,身临其境的感受建筑内部的空间效果,确认设计思路、比较各种材料、颜色及不同的体量造型是否和谐以及所创造的空间是否与环境相融。基于 BIM 技术的虚拟建筑设计极大地解放了建筑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建筑师从图纸中解放出来。

通过 BIM 可以将专业、抽象的二维建筑描述通俗化、三维直观化,直观生动的三维模型使得建筑师可以自由地与他人交流、沟通,使得业主等非专业人员对项目功能性的判断更为明确、高效,决策更为准确,从而使设计方案能够进行预演,方便业主和设计方进行场地分析、建筑性能预测和成本估算,对不合理或不健全的方案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

4.2高效智能的设计评估

运用 BIM 技术创建的虚拟建筑模型中包含着丰富的非图形数据信息,提取模型中的数据,导入分析模拟软件中,即可进行面积分析、体形系数分析、可视度分析、日照轨迹分析、建筑疏散分析、结构分析、热工性能分析、管道冲突检验、防火安全检验,以及能量分析、规范检验等。通过分析可以及时准确的反映设计方案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给方案的合理化设计提供了准确的数据。这大大降低了性能化分析的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同时也使设计公司能够为业主提供更专业的技能和服务。

4.3便捷的图形文档输出与修改

只要虚拟建筑模型建立起来,无论是在任何一个设计阶段,都可以自由的生成所有相关的建筑图纸、文档、图表。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3D 视图甚至大样图,以及材料统计、面积计算、造价计算等等都从建筑模型中自动生成。不仅仅在于充分利用计算机的高速性和智能性,大大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还保证了图纸的准确性,减少了错误,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所有图纸直接从模型中生成,所有的修改和变更都会自动反映到整个项目的全部文件中,实时更新。利用 BIM 技术,在虚拟建筑中工作,建筑师可以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设计上,从繁重的绘图工作中解放出来。

4.4协同工作

随着建筑工程复杂性的不断增加,学科的交叉与合作成为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协同设计。基于 BIM 技术,可以使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等各专业在同一个模型基础上进行工作。从而使设计信息得到及时更新和传递,提高建

筑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设计。此外,利用BIM技术,可以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通过网络的协同展开设计工作。协同设计是在建筑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建筑的传统设计方式必须得到改变的背景下出现的,也是数字化建筑设计技术与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5.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以上强大优势,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不只是充当画图的工具,而是已成为一种设计理念,为设计师想象力的发挥提供极大的空间。在建筑设计中,BIM 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

1)场地分析:通过BIM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对场地及拟建的建筑物空间数据进行建模,帮助项目在规划阶段评估场地的使用条件和特点,从而做出新建项目最理想的场地规划、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建筑布局等关键决策。

2)建筑策划

BIM能够帮助项目团队在建筑规划阶段,通过对空间进行分析来理解复杂空间的标准和法规,从而节省时间,提供对团队更多增值活动的可能。

3)方案论证

通过BIM来评估所设计的空间,可以获得较高的互动效应,以便从使用者和业主处获得积极的反馈。在BIM平台下,项目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比较容易得到直观的展现并迅速达成共识,相应的需要决策的时间也会比以往减少。

4)可视化设计

BIM使得设计师不仅拥有了三维可视化的设计工具,所见即所得,使设计师能使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同时也使业主及最终用户真正摆脱了技术壁垒的限制,随时知道自己的投资能获得什么。

5)协同设计

借助BIM的技术优势,协同的范畴也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需要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方的集体参与,因此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从而带来综合效益的大幅提升。

6)性能化分析

利用BIM技术,将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创建的虚拟建筑模型导入相关的性能化分析软件,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可提高设计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6.结语

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具有强大的优势,也是未来建筑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并且可应用于建筑全生命期管理,提高建筑行业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的科学技术水平。本文仅作抛砖引玉,希望能和业内专家学者一起共同探讨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更为广阔的应用和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IM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初探.赵昂.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5

[2]BIM 技术全寿命周期一体化应用研究. 刘占省,王泽强,张桐睿,徐瑞龙. 施工技术.2013.9.

[3] BIM和BIM相关软件.何关培.土木工程信息技术.2010.12

第8篇:建筑设计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形式美形式美法则产品设计建筑艺术

一、引言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我们现在研究形式美在各个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时,更应该注意到这种影响对设计风潮的意义。从定义上来说,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形式法则。简单来说我们平常所看到的自然景物或者人为景观,例如高大的杉树、耸立的高楼大厦、巍峨的山峦尖峰等,它们的结构轮廓都是高耸的垂直线给人以上升、高大、威严等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系到地平线、一望无际的平原、风平浪静的大海等,因而产生开阔、徐缓、平静等感受。这些源于生活积累的共识,使我们在以后的应用中不自觉的按照这种法则进行设计,逐渐形成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时至今日,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

二、形式美法则在设计中各个方面的研究

在我们接触设计的过程中,认识到形式美,毕业论文有利于我们努力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重要的是,形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发展”①,所以我们在运用这些法则的时候,也不能照抄某一种固定的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

艺术创作的范围很广,根据数学中举证的原理,我选择了产品设计、建筑艺术和雕塑与绘画这几个具体的方面举例来说明形式美在设计中的表现。

1.产品设计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硕士论文 沿用本身的材料美,维持材料特征,从而创造出新的使用形式,就数芬兰的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他的作品是应用当地材料,结合现代工业精神与波罗的海地区传统进行创新,已成为国际上驰名的芬兰产品。“创造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来表现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的依据有产品的特有的功能、设计师平时的审美素养和设计技巧、现代时尚的审美趣味、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入机工程学的原理。不同的经营理念导致产品个性异样化与风格统一化并存的状况。”0这便是对产品设计中体现形式创作的精辟解释。

2.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例如希腊帕提农神庙,它距今已经有2400年的历史了,在建筑风格上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在形式上具有造型端庄,比例匀称的特点,千百年来的建筑设计师们在对希腊帕提农神庙进行了研究后一致认为,希腊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这样美,就是因为他的长、宽和高都符合形式美的法则。由于形式美在建筑艺术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第奥在谈到建筑的形式美时,甚至认为“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③

转贴于 3.雕塑与绘画中的形式美

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在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最能体现形式美这种设计意识的要数说唱佣了。说唱佣是东汉代具有时代特色的雕塑,汉代雕塑,具有它独特的风格,这里指的是它样式化的装饰美。耐人寻味,富有韵味。它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板,朴质而不简陋,使人产生一种动感。这种形式美更带有一种生命感,使得静止的物体有了形态的感受。美,形式美,已是科学,是可分析、解剖的。对于绘画来说,在艺术家的手中,线条、色彩、构图也融入了艺术家独特的兴趣、爱好个性以及审美特点。同时,形式美可以使得绘画艺术具有生动的美感,使画面活起来,具有灵动的生气。这才是绘画艺术想要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感情需要。

三、结语

设计艺术中的形式美是渗透到各个层面的,医学论文 并且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研究形式美在以往作品中的表现,目的还是为了指导我们在将来的创作中,合理的运用好这种形式美的法则,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它,一个设计师如果不对中外历史艺术设计具有充分的了解,没有全面的设计修养,那么他的设计道路也将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在研究设计艺术历史的基础上。把创新的观点发扬光大。并且创作出更多经典的作品。

注释:

①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2.

②谢质彬,刘胜利.创建新的形式美.

③汪流.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137.

参考文献:

[1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贾作光.论舞蹈艺术.美学讲演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冻南大学出版社2005.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卅版社,2003.

第9篇:建筑设计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艺术意象 环境艺术设计 运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引入环境艺术的必要性

环艺设计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意象至少有三个作用:首先,继承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而且丰富了民族文化;其次,打破了现代城市建筑的不足,大都市钢筋混泥的印象让人们麻木,而自由简约的艺术意境让人们更惬意;再次,中国传统的艺术意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合理运用,强调的是情感诉求,从解放人内心的自由出发,满足人们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得到释放。传统文化的艺术意象不是简单的“小桥流水人家”诗情画意式的情感慰籍,而是设计师发自内心的表白等。环境艺术设计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造福人们,尽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艺术意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艺术意象是美学的个性化渲染,若从直观的审视角度进行分析,它是孕托在审美价值中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融合体,能够通过某些媒介的作用,将情感或者生活理念传达出来,进而形成艺术意象的效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中要充分融合艺术意象的效用,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分析:

(一)形象性

艺术意象需要运用符号元素的有机组合和运作,进而将其中的内涵表现出来。在现代空间环境设计理念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通过某些手段将“意”的效用充分展示出来,譬如图案以及某些具有特殊效用的材质的使用,进而在立体的空间中将这种美好的意境信息传达出来,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传播途径。“象”是通过“意”的表达,进而将其中富有深层次含义的事物或者因素体现出来,这也是艺术美感传达的重要方式。追求效果的同时,可以通过手工的方式表达出自然的境界。如北京香山饭店,其设计就融入了我国传统自然美景――园林的概念。这种设计方法,既能增加饭店的情趣感,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意象。空间的配置能够更有效果地对环境进行艺术烘托,使饭店在体现出其实际功效的同时,成为悦目的景点。在建设中体现古典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园林建筑和民居之间完美的融合,不可分割,进而达成整体的艺术效应,产生交相辉映的效果。

(二)寓意性

作家在创作中通过描述展示出意象的境界,如果将文学的概念延伸到建筑学领域,那么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对于“意”和“象”的追求和实践,同时也是通过这样的表达展现出现代环境空间领域中发展的中国化特色。可以这样分析,“意”是建筑过程中的艺术内涵体现,“象”是通过它的运作能够更好地展示出“意”的魅力,这二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互为有机部分,通过整体的运作达到资源的优化组合。比方说苏州园林中“个园”的建设,因为其所有者非常喜欢竹子,所以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竹子,竹子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君子的象征, 有着很深的民族情结以及民族特性,所以通过它的使用能够展现出艺术效用的达成。对于景色的欣赏以及居住都会带来巨大的艺术效应,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展示的优秀建筑艺术品。从中可以体现出“意”和“象”在建筑领域中的效用。

(三)一体性

一个整体中包含着不分割的“意”和“象”这两个概念,它不能够将世界再现,也不能够简单地表现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找到这个整体中的“形”,并且还能够将它的“意”延续下去,最后体现出它的“神”。这些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而是将一种新的理念创造出来。在这种创造中,材料、技术、施工构造等因素都是创新的基础,把现代的设计理念运用到传统的事物上,使其能够结合现念创造出更有表现力的设计,使它们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同时也能很好地将民族的个性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