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色经典诗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校认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首先各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班会 ,同时结合我校当地特校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小小解说员—讲解西际村的红色故事。3月份组织学生观看红,了解革命历史,接受精神洗礼。4月份少先队组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主题活动。同月开展红色实践研学活动,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教育引领青少年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弘扬者。5月份下旬少先队组织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说”红色故事比赛。6月开展“童心向党”红色比赛,“红领巾跟党走”六一主题活动,使青少年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活动一:春节开展寻找“年味”。让学生与家长一起置办年货,参加传统年俗活动: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等传统项目,寻找或亲手制作能体现浓浓年味儿的物件,如春联、剪纸、年画、中国结等,让学生在春节里认了解春节传统和风俗习惯。
活动二:清明节,通过红色教育让青少年认清自己的“根”和“魂”,从小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活动三: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对“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展开宣传,活动一推出,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每天早上各班在晨读经典,学校六一时举行师生同台“诵读经典”。
活动四:为让经典诗文浸染孩子们的生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在吟诵中浸润,在书写中延伸,书法组开展了“书写中华古诗文”的书法比赛。
(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1.教师志愿者活动:
(1)教师献爱心,温暖孩子心。教师义务辅导留守儿童作业。党员教师经常把留守儿童带到办公室,辅导他们完成作业,并进行了详细的批阅。
(2)文明劝导。开展公共秩序维护志愿服务行动。志愿者们走上街头在主要路段、重点路口开展维护秩序、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文明行车、文明乘车、文明走路的良好交通环境。
2.学生志愿者活动:
(1)义务扫街,让家园更美。四五六年级志愿者小分队的队员在校长,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校周边,义务清街活动。
(2)文明监督员志愿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管理、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帮助广大同学提高主人翁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四)“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劳动教育,让孩子们在家里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劳动美”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爱劳动,爱家乡的情感,体验了劳动最光荣的乐趣。让同学们都能立志于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关键词:读诗 思诗 品诗 延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隔不断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诗歌,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凝炼的语言,于千百年来源远流长。诗歌教学,应当成为一个感受美、鉴赏美、内化美、创造美的过程,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在诗歌的海洋中咀嚼其意,在文学的殿堂里陶冶性情,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读诗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一首好诗是情思声色谐美的整体,其节奏韵律能够传情感人,所以有人说:“诗是有声的画。” 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要做到清晰流利。把握好诗句的情感节奏,情感表达才能恰如其分,自然流动。读诗歌要体会诗歌内涵。古诗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大家所喜爱,它最适合朗读、吟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先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的朗诵,配以优美的乐曲,既渲染了气氛,又使学生在优扬的旋律中体会到诗歌的丰富内涵。 从读诗中,学生不仅体验到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味到了中国诗人的豪放,飘逸和豁达,像李白、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就站得高,看得远,不拘泥于尘间是非,却也不把自己提出常人之外,他们也有常人的苦乐欲望,只是比常人看得开罢了,所以他们能够大处着眼,不计较名利得失,故能随遇而安,在别人所不屑为的地方而有所作为。诗人们这种伟大中的平凡,平凡中的伟大,才是真正使他们不朽的最主要的原因,正如他们的诗,文字浅显易懂,悦耳动听,而高深的人生哲理却就蕴含在这人人能理解的浅易之中。
经典诗文诵读的宗旨是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诗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 发展 基础的最佳途径。因为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 教育 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者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成,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诗文也是锤炼儿童的记忆力、开发其智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对经典诗文反复的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厚积而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就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语文素养。
思诗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鉴赏诗句,领会意境。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上,还要有进一步的发掘,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海日用“生”,江春用“入”,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这自然将景物拟人化了,因而富有生机。同时,这两句诗都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通过欣赏诗歌中的名句和优美的诗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引发学生的情思,从而达到以情怡情,净化心灵的目的。又 如《山行》这首诗,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品诗
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既重视抒情又擅长抒情的表达形式。情感不仅是构成诗美的主要内在因素,而且是诗的存在价值的主要依据之一。诗歌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强烈地弥漫和渗透着情感因素。可以这么说,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
品味诗词意境。在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之后,即可串字连释,品味诗意。如《鹿柴》这首诗的三、四句中,以寥寥十字勾画出黄昏时分落日穿林的幽深景致,其中的美真是妙不可言。教师可运用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这一情景,并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想象的内容。当学生的想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现诗中描写的场景。在画面中突出光影的移动,光色的交织,使诗中表现的美妙意境更形象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学生受到美好情趣的感染,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再在口头或书面描绘诗中意境,其想象力就会在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中得到腾飞,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如家喻户晓的《七步诗》一样,作者曹植把心中的悲恨凝聚在了诗的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准确的表达了他不忍看到同胞兄弟之间本该相亲相依的场面却变成互相残杀的样子。又如骆宾王写的《咏鹅》,仅“浮”与“拨”这二字就写出了鹅在滑水时的悠闲轻快,把鹅的动作与神态描写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品诗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美,与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过程。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鉴赏者只有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体验、领悟、品味到。离开了情感的反应与活跃,诗歌赏析活动就无法形成。所以我们要从情感人手,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延诗
东乡县孝岗二小六(2)班王乐婷
指导老师:黄蔚岚
我喜欢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春天,我喜欢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我喜欢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天。然而,我最喜欢的是“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夏天。微绿的初夏绽开了甜甜的笑脸,从中华经典古诗文的长河中款款走来。
初夏的雨是灵动的。它既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调皮,又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温情。乌云翻滚,它叫来了调皮的小雨点,“嘀嗒嘀嗒”抬头看天边已挂起了雨帘,调皮的小雨点一会儿跳入水中,又跳进船板上。别看见它平时有点儿调皮,但有些时候,它却是温情的。你看东边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而西边却“哗啦啦”下起了倾盆大雨,你说,这夏日的雨哟,怎不多情呢?
初夏的雨固然动人,夏花却更显艳丽。夏季中最美的要数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了。夏日里,池塘里的荷花千姿百态,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夏风吹来,这一池的荷花便成了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曲《霓裳羽衣曲》的古曲音韵中孕育而生的一群少女,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夏的热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子方》的名句,尽展了荷的风姿和神采。田田荷叶,点点荷花,令人感动于夏的神韵。
初夏的篇章是用音乐与色彩揉合而成的。你听“黄梅时节家有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你听“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你听“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美妙的蛙声,婉转的黄鹂声,清脆的蝉鸣声,汇成了夏夜里独特的天簌乐意。你看“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你看“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你看“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金黄色、绿色、红色、紫色,涂抹成了夏日里独有的油彩画。初夏的篇章就是一组最完美的艺术品。
夏日的精神是永恒的。夏日的精彩是艳阳中我们迎来了棕叶的飘香,是雨声中,我们迎来了艾草的风摇,是锣鼓声中,我们迎来了端午节的到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伟屈原忧国忧民,身投汩江而死。屈原死后,人们纷纷划船到江面上打捞屈原的遗体。有的人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蛟龙伤害屈原的遗体,把粽子和雄黄酒倒入江中。慢慢地,这些成为了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那就是吃粽子,赛龙舟和喝雄黄酒了。端午将至,我们仿佛又看到“沅江五月堤流,吧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揖从此起”。
初夏是甜甜,因为我又可以在树阴下叼着冰棒乘凉了,初夏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中华经典涌读伴我!
(1)开展爱国爱校的教育。学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学生在国歌伴奏中跟唱国歌,每天都在课余时间播放古今经典诗文及校歌,用以加强学生爱国爱校的教育;每年国庆节举行“红色歌曲”比赛活动,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2)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教育。学校特别主张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节日感恩教育实践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到生活中去学习、感悟、体验,从而得出为什么要感恩、如何感恩。如:三八节“感恩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妇女节的来历、制作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撰写感恩活动日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传承了中国的历史风俗习惯,积淀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德。利用这些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些传统节日中进行教育活动、举行各种实践体验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锻炼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让孩子们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感恩。
(3)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录像,每学期邀请法制副校长或辅导员举办法制安全教育讲座,加强法律常识宣传,提高学生法制意识。落实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措施,每周开展“安全劝语”活动,积极创建“平安校园”。
(4)开展“绿色环保”教育。我校在每年的“植树节”、“地球日”、“环保周”大力开展环保教育,组织开展“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为主题的手工作品展览。成立“红领巾环保回收站”,鼓励学生把垃圾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分类存放。这样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好习惯,让学生体会到勤工俭学与再生资源利用的乐趣,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注重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心理有困惑的学生进行疏导,每位班主任担任本班的心理辅导老师,对自己班级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心理偏差,解决心理障碍,同时以主题班会“真爱生命,快乐成长”等内容教育学生心理阳光,快乐成长。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他们正确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更注重对单亲、孤儿、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教育,学校每年把“六一”国际儿童节定为“爱心日”,党员教师自愿为单亲、孤儿、家庭困难的学生送去学习用品进行鼓励,减轻孩子心理蒙受的压力,为孩子学习、生活带来自信。
2专题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通过深化各类专题活动,让在活动中受到熏陶与教育,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2.1创建“书香校园”活动。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书香校园”这一主题,有计划地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做美德少年”活动。通过建立并完善班级“读书角”、“红色文化长廊”、设计班级“书香园地”、组织“捐一缕书香,传一份快乐”捐书活动、“书香伴我成长”征文比赛、“经典诗文大朗诵”、“推介一本好书”等活动,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评选“阅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激励措施,激发师生的阅读热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积极与校外教育基地合作,每学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开拓眼界,增长见识,磨练意志。同时邀请团县委、派出所等单位的校外辅导员定期和同学们开展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操。2.3创新举行“亲子”活动。亲子活动以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充满激励的语言让学生们从游戏中获得知识;在回答问题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联想中获得创意;更重要的是,在互动中引导学生如何把爱给予身边的人,学会感恩。
3成长之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践行“做好自己,快乐成长”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宗旨。主要以教育智慧为学生构建具有童趣、童乐、童真的教育环境,践行体验式的德育教育,少说理,多导行,少用理性,多用感性,让学生体验幸福、快乐的德育教育。我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拓宽学生成长之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1让学生形成“六种品质”。学校在办学中不仅要对学生一时负责,更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为此,学校对学生提出“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人人成为健康的人”的要求。注重对孩子进行人格、修养、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公民意识的培养,主要指导学生形成“懂感恩、能团结、爱劳动、守纪律、讲诚信、会合作”这六种品质。要求班主任主要围绕这六种品质开展一系列的班队主题活动,落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这“六种品质”,逐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
3.2让学生完成“六项任务”。为了培养生动活泼、充满智慧、洋溢个性的教小学子,我校向学生布置了“六项任务”,致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六项任务”分别是:一项运动强身体、一件乐器陶性情、一张练字打基础、一首古诗丰底蕴、一句格言立志向、一位伟人做榜样。
这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就是威海市实验小学集健身、文化、娱乐于一体的阳光体育运动,也是孩子们健身习惯的一个缩影。多年以来,学校一直以“让小太阳从习惯升起”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养成做根,多维表达,开发潜能,内外兼修”的管理育人模式。用实验小学张金华校长的话来说:“用习惯文化支撑和引领学生的发展,让孩子们在培养良好习惯中享受成长的快乐,体验幸福的人生,是每一个实小人的教育目标”。
一、习惯文化在诗意中流淌
走进实验小学,每一面墙壁、每一块展板、每一寸空间都渗透着智慧与文化,“让小太阳从习惯升起”的理念已经潜移默化地转化成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主题元素,走廊、楼梯、活动室随处都可以看到习惯文化的影子。
学校在让学生耳濡目染的同时,更注重利用“习惯目标引导―习惯作品展示―习惯跟踪评价”系列措施对学生进行细节式切入、贴身式引导。习惯目标引导即学校以书写、反思、表达、阅读习惯为切入点,制定各年级习惯目标,张贴在各班教室中,既针对年龄特点,告诉学生该怎样做,又体现梯次性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二、习惯培养在成长中收获
习惯培养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作,在实验小学养成教育的词典中,“让每个学生达到高雅、文雅、儒雅,做少年君子”是他们对学生习惯养成目标的最好诠释。学校制定了习惯养成目标体系、操作体系和评价体系,从生活、学习、处事三个方面细化了24个习惯,同时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学科特点制定了各个学科的低、中高两个学段学生习惯养成的目标。每个班级都设立了“习惯养成教育周主题训练展示台”,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交流与鼓励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1.善健身、会生活
健康是美丽的前提,健美是最美的形体。学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全面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创新课间活动形式,倡导每天三个一:跑一次步、做一套操、参与一项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每天上午30分钟的大课间集健身、娱乐、文化于一体,融合了校园集体舞、七彩阳光广播体操,创编了动感古诗文、七彩呼啦圈、英语兔子舞,普及了太极拳,让孩子们在做操的同时,强身健体,放松心情,从运动中体会活动的快乐;每天下午两节课后为自由活动时间,学校提出了三会三倡导:人人会跳绳、会摇呼啦圈、会踢毽子。
“整洁,清新,简单,大方”八个字是实验小学对学生生活习惯的要求。从起床、洗漱、穿衣到物品摆放、床铺整理,从饭前便后要洗手到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每一个细节都提出详细的要求,并把要求变为朗朗上口的三字歌。一首首歌谣就像心灵鸡汤,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渗透到了孩子们的生活中,变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行为。
为了强化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效果,学校还按照低、中、高备年级特点,特别推出了“自立三部曲”活动。即:低年级倡导每周学会自己做一件事情。比如,洗袜子、叠被子等;中年级倡导每周帮家长做一件事情,体会父母的辛苦;高年级则倡导每周为社会做一件事情,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自立三部曲活动的推出让家长们由衷地感到: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让孩子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体验强化的。
2.懂礼仪、会合作
在实验小学的校园中随处都可以看到翩翩小淑女、款款小绅士,他们就是一道流动的礼仪风景线!学校在礼仪教育中专门开设了礼仪课,由音乐教师负责,间周上一次,在礼仪课堂上,从握手礼仪到问候礼仪,从如何行走坐立到如何待人接物,每一个细节都进行培训。另外,实验小学有一项一年四季永恒不变的家庭作业――形体站立10分钟。看到孩子们见到客人打招呼、弯腰拾起垃圾、走路抬头挺胸等已经成为了一种条件反射,每一个实验小学的教师都感到由衷的欣慰。
在处事习惯中,学校还从主题活动入手,强化相处习惯,提升交往能力。比如在校园里,让孩子学会用笑容打动别人、知道怎样帮助别人、懂得合作的力量;在家庭中知道父母的爱、学会有话当面说、发现别人的“闪先点”;在社会上学会幽默地待人接物;感受分享的乐趣、能够正确面对竞争等。每一个主题都能让学生学会相处的技巧,并且从相处中获得生活的快乐,体验到成长的进步。
3.乐表达、会学习
多维表达是实验小学的特色项目,学校以“表达”为核心,搭建了“经典积累、漫画描述、精彩播报、创意表达”四个平台,创新了“亲子茶座”“手偶戏”,让孩子们多角度获取,多形式表达。
经典积累――表达从积累开始,经典诗词是民族的文化精髓,诵读课上和周一的大课间中,学生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接受中华古典诗文的熏陶。一二年级以200首李阳“疯狂古诗文”为主,三年级诵读《弟子规》,四年级品读《论语》,五年级诵读经典古文,诵经典,丰富内涵、开阔胸襟、启迪智慧。
漫画描述――本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特色漫画课程,以漫画为切入点,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见闻和想象表达出来,随感而发,随情而抒,并向语文学科的作文配画、看画写文辐射,从瞬间的漫画情景变为动态的表达过程,通过漫画的创作,展示自己的观点,袒露自己的心声,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
精彩播报――学生每天都要和班级的同学一起倾听家事、国事、天下事,交流一天的所思所想所做,一则最新的新闻,一条简单的评论,一个有创意的想法,都让孩子的倾听与表达能力在日积月累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亲子茶座――建议家长与孩子每天最少用20分钟进行亲子茶座活动,邀请全家人参加。舒缓的音乐,和谐的氛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内容可以是身边见闻、学习感受、生活体验、心情表白等,海阔天空,无所不谈。通过交谈,加强沟通。
手偶戏――学校针对部分学生不擅长交流这一现象推出的一种有趣的沟通方法。即用手偶来创设一种童话般的情景,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使孩子们更容易敞开心扉,真诚交流。我们欣喜地发现,“手偶戏”能让不爱说话的孩子开口说话,能让不擅长交流的孩子滔滔不绝……
三、幸福童年在体验中分享
“让每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是实验小学老师的追求。学校充分利用活动平台拓宽学生习惯养成的空间,挖掘孩子身上的潜能。
1.每周自选菜单课程
活动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校利用每周自选菜单小社团、开心农场校本课、校外拓展课程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表达与思维能力的提高。每周自选菜单小社团,像快乐小主持、蓓蕾文学社、读书小沙龙、智力七巧板、思维快乐营、国学经典学院等42个小社团,每周五的下午学生打破班级的界限,进行“菜单式”选课。进行全校性的“盆栽植物园”的开发,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丰富实践体验,培养观察习惯,挖掘孩子的潜力。
2.每月校外实践体验
实验小学有一个特别的组织,那就是家长义工团,他们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实践体验平台。像3月的“拥抱春天”挖野菜活动、4月的赏桃花活动、5月的烟台农博园认识农作物活动,6月的“军营一日体验”主题教育活动、9月的国际海水浴场捡垃圾活动,11月的天文台追星活动等,同时学生还定期地走进消防警营、招商银行、水务集团、嘉盛牛奶公司等实践基地,飞出校园的孩子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发现。
3.每年五色品牌活动
“英语文化节”上,单词大王、英语歌曲麦霸、英语故事超级星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科技节上,纸船承重比赛、无助力四轮车、遥控汽车足球赛等让孩子兴味盎然、热情万丈。在实验小学“让小能人有舞台,让平凡人也有平台”理念的指引下,红色英语、橙色艺术节、蓝色科技节、绿色健身节、青色书香节应运而生。孩子们享受着“过节”的快乐,吸吮着“节日文化”的营养,如今,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解决问题中学,学习成了一件快乐的事,研究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课下,有他们争着与老师交流争论的身影;活动中,有自信活跃的表演;成长袋中,有他们搜集、记录下的研究信息;走廊上有他们自主撰写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明悟,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要利用儿童时期的记忆力,要求学生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那么,如何使儿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饶有兴趣地诵读与积累更多的古诗呢?我认为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法辅助教学:
一、巧用绘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意思,便于诵读和记忆。如寇准的《咏华山》,引导学生诵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句,简笔画勾出—— 一座高高耸立在群山之中的华山;诵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一边在华山之上添画太阳,一边在华山山腰画上朵朵白云。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学生读起来一定有滋有味。
又如骆宾王的《鹅》一诗,图画背景是一个两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绿”“白”“红”色彩艳丽,煞是好看。
像这样的古诗教学还有《江南》《独坐敬亭山》《敕勒歌》等,教师在作画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感知,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背诵起来,大脑中不由便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避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学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诵读”,层层递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力。
二、借助故事
八九岁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在古诗中,有许多是诗人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如果在教学时加以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孟郊要出远门,夜已很深,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衣裳千针万线,缝得密密的,生怕儿子回来太晚,衣服穿破没人补。第二天,孟郊上路了,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通过一边讲故事,一边诵读古诗,学生会觉得生动有趣。借助讲故事进行诵读的古诗还有《咏华山》《锄禾》《悯农》《江上渔者》等等。
三、再现情景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学《锄禾》一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然后又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垃圾桶里;一个学生将一大碗白米饭倒进垃圾箱;几个学生在田间放风筝,踩坏麦苗……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学生露出生气愤怒的神色。我说:看了这些情景,你想对这些小朋友说些什么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学生对浪费者也是对自己最深刻的教育。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带进课堂,学生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无需太多时间,学生既能很快熟记古诗,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浪淘沙》时,用课件展示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腾不息的黄河,这样气势磅礴的画面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给心灵带来震撼。在朗读指导中,这样的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准确感受、记忆古诗非常有帮助。
四、问题引领
不管懂不懂,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 。紧接着采用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来快速地理解。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再如《登鹳雀楼》,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学生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想到了什么?学生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学生能很快掌握古诗大意,从而快速记忆。
五、趣味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乐读,或加手势表演读,或范读领读,或齐读默读,或个别朗读背诵, 或提问征答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重音用“ .”,延长用“-”等。比如旧版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春晓》,旋律优美,便于吟唱。学完这首歌,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将别的古诗也拿来唱,唱得不亦乐乎。
六、等级奖励
一、礼敬传统文化,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
北京市八一学校将“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具备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修养和气质”作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学校以此构建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并在课程中突出对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国际视野、卓越技能、语言表达等九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通过品读、思辨、实践、体验等方式,在不同领域获得对“中国精神”的多视角认知,体会“中国精神”的内涵,理解家国情怀,并对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做到“知行合一”。
1.语文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学生构成复杂,有小初一贯制的学生,有初中才进入学校的学生,还有来自几十所学校经中考进来的高中生。鉴于此,学校打通学段,建构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小学部研发了以国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形成了《国学与经典》等六门校本课程,并以大、小课形式,使小学生从诵读、练笔、习惯等多方面体验国学。初中开展“国学周”活动,激发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高中开展古诗文教学,把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作为学生的精神落脚点,通过游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触摸和理解传统文化。
2.艺术类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
音乐学科在“兼顾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的课程模式。初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京剧引入课堂教学中,高中开设了演奏模块的《古筝演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太平鼓》等特色校本课程。
美术学科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和教育资源,向学生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
初中将《书法》《皮影》作为校本必修课程,还开设了《篆刻》《剪纸》《陶艺》《京剧脸谱绘制》等选修课。高中开设了《中国画》《陶艺》《扎染》《书法》等校本选修课程,广受学生欢迎。
学校还建立了多个专业美术工作室,实行导师制,指导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练习技艺,陶冶情操。
二、体悟传统文化,积极探索文化教育的模式
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走进课堂,学校进行了不同课程的实施模式探索。
1.语文《国学》专项课程实施模式
学校在高一开设《国学》校本必修课程,由专任教师负责,以中华书局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为课程的指导教材。该教材单元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的学习、人格修养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教师经过学情调查、同行研讨设定了课程目标及课程实施流程,制订了过程性、终结性和特殊表现性等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课程实施两年来,对学生的人格与认知产生了很大影响。
2.艺术类课程实施模式
艺术类课程以美术为例,其课程内容从经典和学生热点人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实施,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成果非常丰厚。比如《皮影》课程,学生通过分组模式,结合传统文化剧目、借鉴现代动漫表现形式来自行创作皮影短剧,凸显了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通过剧目展演扩大了皮影在校园生活中的影响力。
美术虽是技艺类课程,但教师却跳出了技法层面的教学,通过明确目标,精选内容,以灵活的方式和互动的实践,与学生共同体会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智慧。
3.活动类课程的实施模式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以及跨学科系列文化游学等活动类课程。以文化游学为例,该课程整合了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学科,开发了四条文化游学线路,即齐鲁文化行――走访三孔,登临泰山;江南文化行――访金陵,访绍兴;中原文化行――访洛阳,探龙门石窟;西安文化行――游大雁塔,观兵马俑。
出发前,语文教师会介绍当地诗词歌赋等文化精髓;政治教师会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当地的政治、经济、商业等情况;历史教师会介绍当地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朝代更迭等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地理教师会结合学科分析当地的经济、人口、气候特点等。各学科都会以研究课题形式,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上路,为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迁移性开拓了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学生在行走中触摸到古老文明与灿烂文化的脉搏。
今后学校还将开发《自然地理之游》校本课程,包括沙漠文化、海洋文化、植被文化等;《红色之游》校本课程,如重庆、江津等地一系列的红色文化游学。
4.社团活动践行传统文化实施模式
社团最能实现“体验式”教育的精髓,传统文化国学社团在校园中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有班主任引领下自发成立的“国学社”,有语文教师指导的“国学社”,有艺术中心领衔的“京剧社团”等。
学校京剧社团是2008年成立的学生社团。通过京剧讲座、参观京剧团、制作手抄报、专家授课、京剧社小演员表演剧目等形式,将京剧真正引到学生身边,让学生了解了京剧,甚至喜欢上了京剧这一国粹。
近年来,京剧社团参加了多种展演、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等,获得了众多赞誉。为了更好地跟上时展的步伐,学校聘请专家创作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孔子拜项橐》《封金育子》《老子说》《毛遂自荐》等优秀成语典故新编京剧。
三、反思,以利前行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今后,学校将进行以下方面的改进和深化。
一是转化。学校现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之上的,今后学校将从这种模式直接转化为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是渗透。在更多的学科,包括自然学科课堂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哲学思考。
三是内化。通过显性和易行的课程和经历,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依赖,或者是下意识的行为。
大家好!
著名的中国教育风云人物朱永新先生曾说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日不能,心向往之”,他把自己心目中的教育带上了理想化的色彩。作为一名引领学校教育发展的校长,如果对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没有理想的话,就不可能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就无法找到教育工作的幸福感。我是一名最普通的、最基层的农村中学校长,我没有能力把我的事业,把我们学校的理想像杜郎口、洋思一样的全国名校,更不能把我校的学生理想到个个成清华、北大的才子,但我也有我的教育理想。
我理想中的学校是一所依山傍水、干净、整洁、美丽、井井有条、处处洋溢着浓浓学习氛围的学校。
我理想中的学生是一群和睦相处,教师有学者风度,知识渊博,综合素质高,学生文明礼貌,懂规矩,温文尔雅的群体。
根据我的理想,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和炎陵教育20xx年教育七大工程,我把我们的学校发展设计成为:
中学部:突出教育教学质量和家长学校建设为特色的发展的学校。
小学部:突出教学教研和书香校园建设为特色发展的学校。
根据我的设计,我计划从以下方面来实现我的教育理想。
首先,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守围绕炎陵县教育局20xx年教育七大工程,扎实细致的做好各项工作。
学校建设方面,抓住中学部创建省合格学校这一契机,高标准建设好教育局所定的建设项目,小学部完善好各项基础设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小学部突出绿色文化和书香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中学部突出“红色”文化特色,将学校环境,校园文化,美化工程再上一个档次。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在教师中掀起讲正气,讲学习运动。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教师文化活动,读书演讲活动,以此来凝聚教师形成较强的团队精神,创造各种条件,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各项教研活动,和跟班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我们全体教师第一轮全员跟班培训已完成。我们全体教师分两期4批到株洲泰山、田心、九方等学校跟班培训,已取得良好效果,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较快。
一、“时壶”的艺术风格
笔者通过整理发现,就大彬的突出贡献而言有四:一是开创了别有情趣的“调砂法”制壶,即在泥料中掺砂,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二是确立了紫砂壶的泥片镶接成形的成形技法,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三是首创方形、圆形壶式,使它们成为了紫砂壶的经典造型;四是采纳了陈继儒等人改大壶为小壶的建议,把文人饮茶习惯和情趣引入壶艺,使其与茶道相结合,将壶艺从此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无怪乎在当时就被公认为“超越前古”的第一大家。
大彬早期制壶,多仿供春样式,所制茗壶朴雅精致。后来他能够根据当时的饮茶风尚“与时俱进”,改制小而扁的壶,故时下文人骚客以书斋内有“时壶”陈置为豪。而大彬后期所制茗壶,则小巧玲珑、古朴雅拙,令观者妙不可思、叹为观止。中国早期茶学、佛学、紫砂三界专业评论家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中,曾经说过“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且“明代良陶让一时”,这“一时”其实就是指时大彬。
“时壶”很少有诗文铭刻,更加没有绘画装饰。它以素面素心的“光货”为主,只有少数作品在器盖上做贴花装饰。壶盖与壶口紧密无隙,壶体高度不超过20厘米,大小以中型壶数量为多,且多为光素无纹,为的是呈现紫砂的色彩美。
大彬一生创作虽多,形制有圆壶、执壶、提梁、僧帽、六方、八角、方扁等几十种经典壶式,且历代不乏珍藏者,但由于他创作态度严谨,每有新作,稍不如意就立即毁弃,故留存的作品极少。但因名气太大,仿制的赝品非常多。他在世时“时壶”就是一代珍玩,达官贵人还用其殉葬以示身份。他死后人们对“时壶”的收藏更加重视,“时壶”到清乾隆年间已被视若珍宝,至今已成为屈指可数的国宝级文物。
二、“时壶”的考古炭掘
作为文物工作者和紫砂壶收藏爱好者,笔者曾经研究过目前国内出土的有明确纪年和墓志的“时壶”。它们没有多少图案装饰,更无诗词题记,而是以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取胜,“砂粗质古肌理匀”的特点一览无余。
1肘大彬六方壶(见图1)。
1968年出土于江苏扬州江都丁沟乡曹氏墓,同时还发掘了刻有“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地券砖一方。壶高11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8.5厘米。壶腹、流均为六方柱形,柄出五棱,口、盖、钮圆形。整个壶体呈赭红色,制作工艺上已由打泥片镶身筒成形,有阴刻“大彬”款。
该壶是有确切纪年的中国最早的紫砂方壶。从制作工艺角度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即从圆器到更加复杂的方器。从造型角度来讲,虽然制作不够精致,但可从侧面证实了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
2、三足如意纹盖壶(见图2)。
1984年出土于江苏省无锡县甘露乡华师伊墓,通高11.3厘米,口径8.4厘米。壶体呈浅褐色,闪烁有浅黄色颗粒。圆形壶身,下承三矮足,四出如意云头纹浅浮雕于盖面,盖钮形状似珠。同时出土的有崇祯二年(1629年)墓志。
该壶造型丰满大方,加工技巧熟练,整个造型工艺与现今并无太大区别。另外该壶的功能处理非常成熟,质感、手感俱佳,为明晚期时大彬的最佳作品之一。
3、鼎足盖圆壶(见图3)。
1987年福建省漳浦县卢瑞峰夫妇墓出土,通高11厘米,口径7.5厘米。壶体丰满,口底相当,浅圈足,曲流,圆柄。胎体呈砖红色,布满白色砂点。特别是壶盖的造型,凸起的圆形盖上又出三戟足,试将壶盖翻来平放,尤显奇特。同时出土的还有万历四十年(1612年)墓志。
此壶呈略向外翘的圆弧形,甚有空灵活泼之感。且壶盖可随意旋转放置,三鼎足亦可随意拿捏,使得整壶造型生气勃勃。此壶还是大彬借鉴青铜器进行紫砂壶造型设计的首创之作。
三、“时壶”的鉴定与辨伪
“时壶”在大彬时代即有仿品,明末清初时就有伪作。到民国时期在上海还有专门造伪的作坊,所造赝品中甚至有大彬的印款,确实给“时壶”的鉴定带来了不少难题。但是“真金不怕火炼”,对“时壶”的去伪存真,笔者姑且总结了三大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根据文献著录鉴定
明清、民国时期的紫砂文献,当中许多著录的资料可以作为“时壶”鉴定的参考。
(1)通过《阳羡茗壶系》观察“时壶”的壶泥和铭款。
明代著名学者周高起(1596-1645年)所著《阳羡茗壶系》中记载,大彬制壶,“或淘土,或杂硇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表明“时壶”尽管砂头较粗,但可分为“或淘土,或杂硇砂土”两种。其用“淘土”制作的砂壶,器表都细而光滑,泥色为赭红色,至今未见有用“淘土”仿制的时壶。另有“杂硇砂土”的“时壶”,在“淘土”中掺和了较粗的砂粒,即现在称为“调砂”的工艺,因此器表质感都呈“石榴皮”状。泥色有栗色略带黄和紫褐色两种。而目前所见“时壶”高仿品俱为“杂硇砂土”,尤以紫褐色为多,而真品与其区别在于器表质感呈“石榴皮”状。
另书中记载:“镌亦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鉴赏家用以为别。”此话不假,“时壶”皆为楷书刻款,没有印、款共用的。铭款的内容,既有只刻名字“大彬”的,也有连姓带名“时大彬”的,还有记年“丁未夏日”和带堂名“茶香室”的。铭刻的位置,如壶底为平面,刻在底面;壶底为曲面,则刻在壶把下的腹体上。未见有刻在正视图壶腹中心部位的。刻款笔划,“时”的“寸”,一钩起势成斜尖状,露出一横很少;“大”字一撇斜出,一捺大多比撇长,刀口较宽;“彬”字“林”中两竖起笔顿成斜尖状。
(2)依据《宜兴瓷壶记》了解“时壶”的制法与造型。
传说“时壶”中的江苏泰州出土的大圆壶,壶底有“时大彬于茶香室制”钤印记,为双刀法依笔划刻,内容为人名与制壶地点。它容量达900毫升,属大彬早期制作的大壶。其制法正如明末清初周容(1619-1679年)《宜兴瓷壶记》所述“供春更斫木为模,时悟其法,则又弃模”的过渡期,因此壶身上半部以木模拍压,在内壁留下了木纹印,下部则拍打成形,壶内上部还有30多处弧状指甲痕。嘴、把与壶身用脂泥粘接。盖钮气孔被脂泥堵塞,也许与上下对钻开孔有关。这也是时大彬及其稍后一段时间内的工艺特征之一。而曹氏墓出土的六方壶,壶身用裁片镶接法筑成,嘴、把用“钻孔塞泥法”与壶身粘接。六方壶每边的宽度略有差异,棱角不够明显,壶盖与口沿合缝不甚紧密。此壶的制作时间,应该比泰州壶迟。卢氏墓出土壶和华氏墓出土壶则都用拍打成形法制作,说明其时制作工艺已经成熟,是时大彬对紫砂艺术最大的贡献。用“壶艺泰斗”顾景舟大9币的话来说,“大彬之技影响着他以后的多少代紫砂艺人,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华氏墓出土壶是三锥体足,而卢氏墓出土壶为假圈足,盖上有三只扁鼎足。尽管造型不一,但也有共同之处:诸壶都有短颈,壶嘴、把均高于壶口,应是为了增加壶的容量;它们曲流的走势几乎是一样的;壶把上根部加粗、拉长,以扩大与壶身的接触面,防止开裂。“时壶”的造型当然不止这几种,周高起说其“诸款具足”,说明“时壶”各种款式都有。《宜兴瓷壶记》中载“是日主人(指时大彬再传弟子许龙文)出时壶二,一提梁卣,一汉觯,俱不失工所言”,风格敦雅古穆。即时大彬还有仿青铜器的提梁壶和觯形壶。
(3)巧用《扬州画舫录》鉴别“时壶”的指纹。
清代戏曲作家李斗(?-1817年)所著《扬州画舫录》记载:“彬技指以柄上拇痕为标识。”说的是时大彬以壶柄上自己大拇指的指纹作为防伪标识。据当代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潘持平先生介绍,泰州壶“壶把上部弯曲处左内侧果然有一指纹,清晰可见”,而这一点也可以作为鉴别时大彬早期壶作的标识之一。
2、根据“时壶”的标准器鉴赏
我们可以利用已知的标准器,通过“比较法”来做出具体的真假对比。“时壶”的传世作品,许多博物馆如北京、上海、南京、台湾、香港等均有收藏。
(1)故宫博物院藏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见图4)。
该壶应为明万历晚期至天启年间大彬所制。壶高13.2厘米,口径7.6厘米。壶口和壶盖为圆形,壶的腹、流、柄则皆为四方形。有近3毫米之厚的朱红色漆层,四面开光,内剔刻多层纹样的人物、山水、树石等。该壶是清宫仅存的为文物界所公认的“时壶”,充分彰显了明代宫廷雕漆秀美大气的艺术特点。
(2)孔府旧藏紫砂珐琅彩壶(见图5)。
此清康熙“时壶”通高10厘米,口径6.5厘米。壶胎选用宜兴上乘紫砂泥,圆体,圆口,曲流,环柄,圆足。通体饰珐琅彩,壶盖面饰有深浅不一的绒花树叶纹饰;壶肩绘有红白相间及黄色的吉祥如意图案;壶体两面开光,一面绘有荷花,一面绘有葡萄图案;象征着荣华富贵,吉祥如意,清香悠远,绵延不断。壶底钤有“时大彬制”四字篆书款。整器制作规范,工艺精湛,如此雍容华贵的时大彬紫砂珐琅彩壶,实属罕见。该壶为康熙时期的紫砂珐琅彩制作风格提供了参考依据。
(3)南京博物院藏紫砂提梁壶(见图6)。
时大彬款“天香阁”紫砂提梁壶,通高20.5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3厘米,口沿厚0.8厘米。壶身为半球形,平盖,六棱嘴,圆环状提梁如长虹贯于壶身。紫黑色泥中杂掺粗砂,造型洗练敦重,颇具气势。器盖子口外侧上刻楷书“大彬”二字,并钤篆书“天香阁”阴文印一方。壶外观有大度之气,雍浑古朴,或认为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
(4)香港茶具文物馆藏紫砂开光方壶(见图7)。
该壶通高11.4厘米,口径7.7厘米。造型是方的,但线条却是方中带圆,壶的四面都不是平整方形,而是向足部稍敛。壶艺家将直线与弧线互相配合,创造了优雅而悦目的造型,其流畅及灵巧之处,是他人难以仿效的。壶底刻有“时大彬制于三友居”八字楷书款,“三友居”看来是大彬的斋名或其作坊雅号。所谓“三友”者,即松、竹、梅,此乃文士之品。此壶原料杂以细砂,呈现金星点点,俗称“梨皮”,十分名贵。
(5)香港茶具文物馆藏玉兰花瓣壶(见图8)。
此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时壶”,高9厘米,口径12.1厘米。设计奇巧,壶盖与身自然垂成一朵玉兰花,花蒂为盖,花瓣与壶身为二重叠压,厚朴端庄,玲珑可爱。该款紫砂壶是明朝筋纹器的经典,也是时大彬作品中现存的筋纹器代表作。它以玉兰花的花瓣为造型来源,六瓣筋纹构成了壶体,壶盖为压盖式,壶底铭“万历丁酉春时大彬制”。该壶具有非常清晰的脉络,节奏韵律也非常美。
(6)香港茶具文物馆藏仿供春龙带壶(见图9)。
此壶整体呈浅褐色,高9厘米,宽12厘米。圆形鼓腹,腹上渐敛。平底,流弯且长,口朝天,把手体圆。起凸圆盖,扁圆钮。此壶造型古朴典雅、简单大方,是紫砂壶早期制壶中,几何形圆器与筋纹器成功相结合的完美之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彬早期喜仿供春大壶,但此壶壶体却不大,而且精巧别致,独具一格,因此此壶尤为特别。底刻“大彬仿供春式”六字楷书款。
另外“时壶”传世之作还有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紫砂扁壶,刻有“源远堂藏、大彬制”七字。现存于上海友谊商店的僧帽壶,底刻“生莲居大彬”五字楷书款。而国外如美国的华盛顿市佛利尔美术馆、旧金山亚洲艺术馆以及个别收藏家手中,据悉也有总数没有超过二十件、但有明确纪年款的“时壶”。